农村小额信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7:19:02

农村小额信贷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篇1

(一)农村居民认识度不够

由于农村受教学水平有限、教学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农民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再加上小额信贷机构宣传力度的不足、缺少政府的支持等,导致了他们对小额信贷保险的认知度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额信贷保险机构在农村的开展。

(二)缺乏政府支持

农村居民在经济上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用钱困难,而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等金融机构主要面临的是金融风险,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然而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农民们偿还贷款的风险很大,农村的小额信贷保险也缺少相关的优惠政策,促使小额信贷保险机构无法规避这样的风险,进而导致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很低。

(三)信贷保险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已开展的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机构所推出的保险类型大都是人身意外保险方面的,而其与农业有关财产保险的结合却非常少。另外,由于农村环境较差和条件有限,使得小额信贷保险公司严重缺乏专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很难设计出新的保险产品,进而导致了当前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种类的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元性。

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村低收入群体,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作为担保,也难以提供真实可靠的借贷记录。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小额信贷机构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有效促进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传统的商业信贷保险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少数的高收入人群身上,而数量众多的农村群众却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范围内,成为了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一个空白。由于这部分人的收入较低,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合适的保险产品可以购买,但是其却是一个巨大的保险市场。因此,在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业务,不但能够开拓保险在农村的市场、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弥补保险市场的空白,有利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三、推广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政府的支持与推广力度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在农村的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持是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在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政府应回应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机构的呼唤,向这些机构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和一定的财力支持,并加大对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力度。有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工作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与完善推广体系

农村的各个小额信贷保险机构应该与当地政府积极合作,共同商讨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工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推广体系,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规范。只有推广体系的逐渐完善和规范,才能有效发挥推广体系所具有的功能,才能真正起到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推广的作用,实现让更多的农民了解与使用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的目的。

(三)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度

随着我国对农村基层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以及义务教育的实施与普及,使得我国农村教育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农民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近几年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提升的基础之上,对农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教育,向他们传播小额信贷保险的理论知识,介绍各种保险产品,从而提高农民整体对小额信贷保险的认知程度。农民对小额信贷保险认知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小额信贷保险在农村的开展、应用与推广。

四、总结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篇2

1.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1)担保、保险机构产品业务比较局限。

建设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离不开农村信贷担保、农业保险及再保险机构。我国现行小额信贷原则上不需要抵押或担保,也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抵押或担保形式,但是因为贷款对象都是最贫困的农民,他们提供的担保的作用与一般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担保相比很难等同,因此在农村小额信贷中引进商业担保和保险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

(2)缺乏专门的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批发机构。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规模的专门向小额信贷(零售)机构提供批发资金的信贷批发机构,很多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资金不足且缺乏合法的融资渠道,必然会严重制约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壮大,导致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3)咨询、技术服务机构缺位。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专门的小额信贷咨询及技术服务类机构基本上还是空白,这样的任务往往由政府通过组织“科技下乡”等活动提供有限的服务。其深度、广度、服务能力和持续性均值得怀疑,在政府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同时,也不利于在农村形成长期稳定的专业技术服务力量。

1.2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运作管理不理想

(1)贷款管理模式缺少灵活性。

我国开展较多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小组贷款模式)、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个人贷款模式)在实践中,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不足。另外,由于信用机制缺乏人性化的弹性管理制度,容易导致群众对这类小额信贷失去信心。比如有些确实是由于不可抗力原因导致短期内无力还款的农户会被简单地降低信用等级甚至被取消授信资格,不能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影响项目后续工作的开展,不但加大农户的还款难度,还会增加农户主观违约的可能性。

(2)大多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对目标客户的选择过于严格。

我国由政府推动的农村小额信贷从创始之初就带有很强的扶贫互助性质,主要以中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人口作为贷款对象,涉及面广、量大、单笔贷款额度小。但是。即便是带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也是要求有偿使用、按期归还的,这是小额信贷与财政救济本质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由政府推动的农村小额信贷和由商业银行发放的小额信贷并无二致,换句话说,这两类机构都不会向没有偿还能力的人群放贷。目前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特别是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对于目标客户的选择都比较严格,除了一些包含政策性任务的小额信贷项目外,贷款受益人群往往难以到达一些赤贫人口。

(3)贷款用途大多比较局限。

目前由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及新三类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商业性农村小额信贷,由于其放贷条件相对严格,其贷款用途规定相对比较宽松,这类贷款除了可以用于种养,经营等生产性用途,还可以被用于购买大件消费品、子女教育、技术培训、婚嫁丧葬、医疗、建房、购买房产等固定资产等消费领域,甚至还可以用于农副产品深加工、运输、贩运等有大额信贷资金需求的产业或领域。然而,由于农村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的影响,消费类信贷在农村的蓬勃发展还需时日。同时由于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商业银行或小额信贷机构出于稳健经营的考虑对贷款条件的审核也相对比较严格,加上有些机构本身规模原因,不会也不可能大规模地开展消费类小额信贷业务。

(4)低利率不利于小额信贷发展。

在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实践当中,由政府及一些小额信贷组织推动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曾向农民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国家财政利用扶贫款进行贴息。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大部分低息贷款并没有到贫困人手中。由于宣传不到位、贷款发放不规范、执行规定不严谨等原因,在缺乏有效贷后监督手段且违约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小额信贷款项被用作他途的事情常常发生,个别农户在取得小额信用贷款后,有的用于日常花费,有的用于还债,有的用于购买大件消费品,有的甚至用于或缴纳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罚款;有的农户本人暂不需要,但贷后转借他人。人们甚至认为低息贷款是国家的钱,从而造成“低息贷款”就是救济款的假象,还款率非常低,出现赖账现象后一旦没有得力措施制止,就容易引发羊群效应,除了降低国家有限的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外,还有可能会引发贪污腐败等不良社会现象。1.3缺乏农业风险抵押补偿机制

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和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是由于农业产业受政治,经济环境及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加上农村小额信贷一般没有抵押,农业信贷担保和保险业务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没有外部因素的支持(如政府政策或资金的支持),现有提供此类贷款担保业务的机构规模均不大,相当部分的担保和保险业务一般由放贷银行代办,担保和保险费用从贷款当中直接扣除,这些担保和保险业务相对比较单一,担保和保险机构对业务运作也比较谨慎。这种操作方式有其可行性,放贷银行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创新更多的信贷产品;但当放贷、担保/保险业务集中于一家银行的时候,加上有些信贷产品的利息直接扣除,对于贷款用户而言,实际上等于利率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增加,贷款成本显得更高。即便这样,这样的担保和保险机制对于大的农业灾害或系统风险的抵御能力仍然不强,如果不在制度设计上引入农业风险抵押补偿机制,这类机构生存的脆弱性会随时显现出来。可以说,目前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和保险机构发展缓慢、担保和保险产品设计偏少,与风险抵押补偿制度缺失不无关系。

2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对策

2.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农村小额信贷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在农村地区建立构造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只有通过营造具备良性竞争的农村信贷市场环境,才能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竞争程度较低、农村金融体系发育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引导各类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是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首要选择。在当前农村信贷市场比较利益低下、多数金融机构不愿进入、原有金融机构还在退出的情况下,政府应在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监督手段基础上,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相应激励机制等措施,有效促进更多金融资本(包含各种国际资本、民营资本和其他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建立繁荣、规范的农村金融市场。

2.2提高农村小额信贷服务水平

在我国新的农村发展形势下,农村贫困和相对贫困人口的存在需要福利型农村小额信贷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而先富起来的人群则对信贷产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商业性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的增长给予了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发展机遇,信贷产品多元化是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篇3

国外农村小额信贷成功经验

无论是非政府组织模式、正规金融机构模式,还是村银行模式,在目标、组织机制、管理方法等方面各有特点,但细究其成功的原因,可发现一些共有的成功经验:第一、贷款对象定位于贫困阶层或弱势群体,并以非传统的方式处理抵押担保和风险防范的关键问题。GB明确规定贷款只发放给那些无地或无任何财产的穷人,BRI-UD发放贷款的对象是被排除在商业信贷市场之外的在农村中收入较少的20%的人群。替代抵押品的贷款形式主要有社会担保和逐步增加贷款额度两种方式,前者以建立连带小组为主,小组成员相互担保各自的贷款,可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以保证贷款能按期偿还;后者是在前期贷款顺利偿付之后的基础上,便可在下一贷款周期能获得更多贷款的保证,有利于鼓励还贷。第二、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从GB模式和BRI-UD模式的广泛推广中发现,它们成功的前提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以GB模式为例,孟加拉国对GB的发展在政策和态度上都给予支持和理解,而且GB也始终与政府保持着密切合作和良好关系。在政策上,为其提供4%--5%的优惠贷款;在法律上,允许GB以非政府组织形式提供小额的信贷;在组织上,为了支持GB的发展,孟加拉国政府成立政府小额信贷组织BRDB、PKSF和政府小额信贷项目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项目。基于以上实质性的支持,GB得到更加顺畅的发展。第三、可持续性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可实现,才可持续地扩展为穷人服务的金融市场。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政策,来抵补机构运作中的操作费用、资金成本、贷款损失,以及由通货膨胀带来的资产价值减值的风险,并且还能够有盈余资金开拓新项目,降低非贫困人群的寻租现象;制定适合的信贷产品,满足贫困农户的各种需求,提高农户的自身生活能力;制定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创新贷款风险工具,保证机构顺利运行。第四、完善培训机制,提高穷人素质,改善穷人生活状况。尤努斯教授曾说过,借贷是人权,是穷人也应拥有的权利,而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是消除世界性贫困的最有力的武器。小额信贷的开展一般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为贷款者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为了贷款者能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有利的投资分析,应建立培训班,定期对贷款者进行培训,培养理财观念,懂得一些理财技巧和投资方法,从而减少因投资不善和管理资金不到位出现的损失。鼓励穷人小额地定期地储蓄,保证家庭和个人所需的资金畅通。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展望

(一)引入经典运行原理——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模式1.小组联保方式替代抵押担保。一般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借款人通常需要提供相应的抵押或担保,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客户对象正是缺乏正式抵押担保品的贫困农户,针对穷人缺乏抵押担保的特点,孟加拉的GB模式提出了小额信贷的“无抵押,无担保”,并且以小组联保这种创新方式替代了正规抵押担保方式来防范违约风险,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运作模式上,传统的GB模式通常以30至50人为一中心,5人组成一联保小组。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可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传统GB模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联保小组人数,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小组联保的方式。在小组联保方式中,联保小组由借款人自愿地组成,但直系亲属不能在同一个联保小组之中,联保小组中的所有人相互承担担保责任,并彼此负有连带责任。这种连带责任既可是明确的担保,即小组成员拖欠的贷款需要其他成员代其还款,也可是农村信用社的担保,即在小组的所有成员还清贷款之前,其他成员便无法再次获得贷款。小组联保的优点表现为:首先,运用联保的方式代替抵押担保,解决了穷人无抵押担保的制约,减轻了其资金的压力;其次,小组成员之间的连带关系对借款人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使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地监督;再次,以小组为平台自我管理的方式,为贷款人创造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有助于农村信用社降低其运营管理的成本。2.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定价机制包括两方面:贷款期限的确定与贷款利率的制定。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的利率水平一般较高,其存贷利差通常高达10%至20%,如在孟加拉国的商业银行利率为12%—15%,小额信贷利率为20%—35%。而对穷人来讲,在能借到钱的情况下,偏高的利率是可以接受的。根据我国的实际特点,一方面,为了保证农村小额贷款盈利,并使贷款真正贷放到需要借款人的手里,不可设定过低的利率;另一方面,为了不让小额信贷者背负过重的还款负担,也可得到国家信贷补贴政策的支持,也不可设定过高利率。对于贷款期限而言,也要根据贷款实际用途进行调整,譬如:根据小额信贷用途设定不同的还款期限;也可根据还款人的实际需要如教育、消费等生活领域的信贷来设置较短的还款期限,这样,既保持了农户的还款压力和创收动力,又降低了农业贷款的风险。3.增强小额品牌竞争力。在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缺乏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要加快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步伐。要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等级制度,培养优质客户和“黄金”客户;要创新小额信贷管理理念,加大其技术含量;要延长小额信贷产品的价值链,开发集存款、授信、贷款、结算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卡,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我省部分农村信用社开发并推广农户小额信贷的“一卡通”制度,将农户贷款与银行卡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了“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管理方法,随用随贷,有效提高贷款的便利程度。(二)引入保险机制作为保障1.建立小额保险。小额保险是一种面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险简易产品,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核保理赔简单的特点。同时,小额保险也是一种重要的金融扶贫手段。在投保群体方面,小额保险与一般的保险业务有很大区别:第一,小额保险客户的收入较少,风险承受的能力较低,其收入现金流通也不够稳定;第二,小额保险客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小额保险在我国处于发展阶段,但保监局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出台相应的监督政策,以此鼓励对小额保险产品、渠道、经营机制等方面来进行创新,并在全国九省区的县以下农村开展小额保险试点,建议我省能参照其他省区的试点经验,自主建立与推行小额保险,为小额保险的业务经营提供政策扶持,并为小额保险的交易主体提供补贴。这样,不仅降低了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信贷风险,同时对借款者来说,投保为其带来信用增值还扩大了其取得贷款的可能性。2.建立风险储备金。农业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会给农户带来损失,特别是使用小额信贷发展生产经营的贫困农户带来重大的损失与影响,而仅靠小额信贷来弥补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是治标不治本。为此,引入信用社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共同建立风险储备金,共同承担小额信贷风险。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在浙江省肇庆市高要市得到印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农村信用社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的实例:2004年8月,浙江省肇庆市高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肇庆中心支公司合作,共同推出了一种新的信贷保险业务——借贷者意外伤害定期保险业务①。其规定贷款承保在50万元以下,借贷者意外伤害定期保险责任仅限于全残和死亡。被保险人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年龄在18-60周岁之间;第二、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或正常劳动;第三、与农村信用社有借贷关系的中国公民。借款人自愿投保,此业务主要推广于无抵押物的信贷农户。保险费按贷款本金3‰收取,保险公司按保险费百分之八向信用社支付手续费。保险金给付的第一受益人为与被保险人签订借款合同的信用社,受益的份额以借款人未还款余额为限,其余保险金的受益权归其余受益人。据统计,在高要农信社办理的6296笔小额信贷保险业务中,已有7户购买保险的农户从中受益,不仅索赔成功还顺利偿还了信用社借款,为此农村信用社10万元的信贷风险得以规避,并获得了10万元的中间业务收人。从这个实践中得出:利用农户小额信贷保险市场,不仅使农村信用社提高了贷款安全度,还使农户增加了安全保障性。

本文作者:石晶刘彬彬胡晓媛工作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篇4

1、小额信贷的概念

小额信贷从国际流行观点看,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管理,以合理的利率向穷人贷款,帮助更多穷人增加收入。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具体是指基于农户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一种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它是在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小额信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我国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的现实意义

许多报告都指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仍是供给问题,而小额信贷组织可以作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积极作用,并同时担负着社会扶贫、保障的责任。

(1)发展小额信贷是我国农村金融“借贷输血”的一剂良药。农民贷款的低利率、不确定风险都使正规金融机构部门的诸多业务“趋利避害”,转战“非农”。同时,正规金融部门的高门槛,也使得广大农民望门止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小额信贷依据自身额度小、限期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性担保形式等特点,专门向农村中低收入农民提供贷款,为农村贷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小额信贷灵活的担保形式或不需担保的特点降低了我国农民贷款门槛。

(2)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肩负着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三大功能。经济杠杆功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贷款难的困境,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又促进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改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通过办理该业务推动县域以下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长足发展。政策性支农功能。在我国,小额信贷扶持的主要是社会的弱势产业,服务对象普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额小面广量大,管理成本高,很大程度上承担起党和政府的政策性支农服务功能,带有一定的扶贫性质,这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走机构的基本原因。社会保障功能。目前在我国的农村小额扶贫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下岗工人再就业贷款等社会保障性质的贷款,大多通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小额贷款的方式进行发放。在操作上采用“政府+银行+扶贫组织”的运作模式,小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扶贫组织的责任。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现状及面临问题分析

1、基本现状

(1)放贷主体。在我国,小额信贷的放贷主体有三类:一类是以国际资助为资金来源,以民间或半官半民组织为运作机构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包括一些国外扶贫信贷投资和接受国外捐赠,还包括民间自发的借贷融资。其中,民间借款融资一般占地区融资总量的20%-25%之间;第二类是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一般由农业银行发放。贷款金额在2万元以内,利率相对较低,期限在1-3年,此类贷款占农村地区小额贷款的8%左右;还有一类是以农村信用社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以农信社为运作机构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社贷款。贷款额度在万元以下,期限在一年左右,贷款性质为商业性质。在农村小额贷款比例中占较大比重。依不同地区有不同比例,一般达到30%至40%之间。

(2)发展形势。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总体来说有发展速度快、总体数量大、涉及面广等特点。为推动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陆续出台了相关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早在2000年前后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和农户小额联保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在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等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在2001年以后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统计,至2007年9月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31619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449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19648亿元、10081亿元,增幅分别为164%、228%,全国2000多个县中几乎所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都开办了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在增量贷款中有90%以上是靠小额贷款的增长。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小额贷款覆盖面已达32%,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额贷款受益面更高。农村小额贷款有效解决了农村中低收入群体贷款难、融资难问题,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

2、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的障碍

小额信贷在中国农村的发展虽然获得成功,但是可持续发展率较低,而可持续发展率的高低,是国际上衡量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归纳总结,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法律体系、相关政策及机制建设等外部条件不完善:第一,关于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问题始终困扰其发展;第二,功能定位不清晰导致发展矛盾重重,只有明确功能定位问题,才能确定小额信贷组织创立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产品设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问题;第三,保障机制、政策体系不完善加大行业风险。目前农业灾害补偿制度等政策性扶持和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不同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2)资金来源和后续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前农村信贷资金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农村资金分流仍然严重。正如前文所述,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始终不能得到解决,小额信贷在农村的资金支持同样难以得到保障。

(3)自身特性的限制:小额信贷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等特点,这些特点,促使它能够较好较快地适应我国农村的贷款市场,但同时,贷款利率偏低、贷款品种单一、额度小、风险大等一些问题也阻碍了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4)管理困境:第一,外在金融监管力不从心。有关部门对具体监管方式未做出统一规定,协调小组并非专门的监管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另外,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的投资人又多为非金融专业人才;农行和政府部门两者的责任和权利关系不清楚或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金融监管的困难。第二,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内部治理经验不足。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农村小额信贷组织成功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的组织架构、制度框架在央行指导下已初步建立,但在内部管理授权、职责划分、激励约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三、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文所提出的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推广小额信贷,实现小额信贷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

1、确保资金来源,保证充足的后续资金,是实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1)建立全面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依据不同目标实行不同政策。首先,国家应整合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其次,中国农业银行要以全面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性银行为目标,主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再次,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妥善解决信用社的累积亏损和呆坏账,进一步增强支农能力。

(2)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开展经营的基础。在市场条件成熟或小额信贷组织自身实力足够强时,可以将其发展成为地区性或社区型商业性金融组织。另外,可以尝试改变小额信贷组织只贷不存的风险控制模式,在完善金融机构法制环境基础上放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吸纳存款的限制,确保资金的来源充足。

2、良好的宏观环境,健全的法律体制、政策保障是实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1)加强立法,明晰借、贷主体,建立弱势群体便利融资的法律支撑。国家应该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关于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国家关于小额信贷的立法首先要依法明确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对象;其次要依法明确承办小额信贷业务的存款及非存款金融机构,并且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组建城、乡风险投资公司。同时,要依法加大社会信用治理力度,对一切不守信用的行为和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明确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政策型或商业型或政策+商业型小额信贷。依据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条件,按照所在地信用社改革模式、金融机构的性质,因地制宜的开展“政策型”小额信贷、“政策、商业结合型”和“商业型”小额信贷,实现政府扶贫和小额信贷经营的分工与协调。依据不同功能定位来确定小额信贷组织创立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产品设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问题。

(3)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风险保障系统。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通用做法,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并建立起完善的小额贷款政策保障制度、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以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减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上的风险。

(4)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一是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为主体的“信用工程”建设,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三是法院、银行、政府密切配合,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逃废债行为;四是建立有效的监管方式,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3、完善、创新组织机制,提高部门管理效率,增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活力

(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农村小额贷款对象、额度、利率、用途、期限、程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放宽小额贷款对象、提高小额贷款额度、科学确定小额贷款利率、拓展小额贷款用途、灵活确定小额贷款期限、简化小额贷款手续,进一步提高贷款便利程度。

(2)提高部门管理效率,重视对组织成员及农民群众的培训。加强内部管理: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要按照国际惯例,参照业内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内控机制建设,强化整章建制;其次,有关部门应为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建立信息监测系统,帮助其对业务潜在的风险做细致的研究,不断提高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水平;培训组织成员,不断提高组织内金融人才处理业务的能力;最后,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要完善激励机制,科学制定小额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责任目标及考核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避免操作风险,确保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关于农村小额信贷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是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从其发展意义、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建议三个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对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探讨。农村小额信贷对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有积极的意义,担负着政策支农和发挥经济效益两大基本功能。本文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希望通过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为使其成为解决农村金融困境、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支点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佘传奇: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05(3).

[2]杜晓山: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5(8).

[3]田文会:小额信贷在中国:发展、困境和机遇[J].农业经济,2003(8).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篇5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分析

在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着一些寻租、设租行为,变相地提高了贷款成本,使得农户虽然有巨大的资金需求但是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却大大减少。

农业生产如畜牧业,种植业等的发展都和自然密切相关,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户就会减产造成损失。同时“谷贱伤农”的市场规律也是小额信贷形成呆账、坏账的主要原因。

有些农户认为小额信用贷款的“支农、扶贫”性质决定其无市场硬约束,到期不用归还。因此他们不管自己有没有资金需要,就极力争取贷款,得到款项以后又怕还贷后难以再次贷出,即使有偿还能力也采取各种手段来逃避还贷;同时,有的农户获得贷款却没有生产技术,对于贷款的各种成本收益缺乏基本的权衡,往往盲目扩大生产投资以至投资失败昀终造成无法还贷;还有些贫困农户的生产资金和生活消费资金没有分开,得到贷款不是用于发展生产,而是挪作他用比如、消费,没有形成还款能力造成无法还贷。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全国有2.4亿农户,其中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为1.2亿,而在农村信用社取得小额信贷的农户只有8000万户,覆盖面为33%左右,还不到一半。说明小额信贷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农户的资金需求也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研究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是一项需要长期存在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识到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既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又是扶贫的一种手段,既要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同时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全面推行农村小额信贷,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为此,应采取综合措施多渠道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问题。首先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功能。加大吸收组织农村闲散资金的工作力度,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增加支农资金实力。其次要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格局,建立一个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农户金融需求的多层次性反映了农村金融单单靠农村信用社这种组织形式无法满足农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应充分重视贫困农村地区家庭大量向亲戚朋友和邻居处借款的现象,探索多种适合当地的金融组织形式,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以适应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从长期来看,要解决农村小额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信贷需求主体层次主要信贷需求特征资金供给的可选方式和手段贫困农户生存性和简单再生产信贷需求,如:生活开支、小规模种养业生产贷款需求民间小额贷款(亲属和邻居间的小额贷款)、政府扶贫资金、财政资金、政策金融等

种养殖业(一般)农户简单再生产与部分扩大再生产信贷需求,如小规模种养业生产贷款需求自有资金、民间小额贷款(亲属和邻居间的小额贷款)、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少量商业性贷款、财政支农资金等

市场型(富裕)农户扩大再生产信贷需求,如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者工商业信贷需求自有资金、民间借贷、商业性贷款、信用社贷款、财政支农资金等金融市场上的垄断格局,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提高农村小额贷款利率。放开利率管制实现市场利率会对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是弥补了金融机构运行小额信贷的成本,使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农贷这项业务得到可持续发展,农户能够一直得到信贷服务。二是低利率实际上是穷人获得贷款的障碍,低息贷款往往被有很好关系网的非贫困人口占用,所以市场利率是穷人获得可持续信贷的有力保证。市场利率上升,虽然会加重农民的利息负担,但在资金短缺的贫困地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是相当高的,贫困农民真正需要的是持续的小额信贷服务,并且宁愿支付较高的利率。

农业经济自身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其为投资低效率领域,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是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农村脱贫涉及国家、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但是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也不完善,许多的信用社贷款是用于农户的治病救人而不是生产发展上,贷款质量很低。政府应该在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上给予政策支持:

一是采取措施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还款能力,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实现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的农业保险来增加其抗风险和还款能力。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篇6

关键词:大连市旅顺口区;农业金融;小额信贷

大连市旅顺口区对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十分庞大,但是资金需求与供给并不平衡。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村金融发展速度较快,目前担保贷款占比较高、贷款总量供给不足、风险管控严格等。大连市旅顺口区当地农户面临着小额信贷对农业支持力度不足、发放标准过高、缺少健全的担保体系、信用风险难以把控等诸多问题。

1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1.1信贷总量。由于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户、渔民较多,且距离大连城市中心较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特征突出,农、渔业聚集现象较为明显,因而当地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相对较好。截至2017年,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村小额信贷余额达到937.2万元,占全区小额信贷比重约为17%。1.2信贷结构。从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村小额信贷类型结构来看,当前其小额信贷当中,担保贷款占比高达46.3%,其中农业经营类贷款占比为26.1%,政策信贷资金和合作信贷资金占比居高。由此可见,当前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业小额贷款表现出担保贷款占比居高的特征,这也说明商业银行并未放松对此类小额贷款的风险防控。1.3信贷主要特征。大连市旅顺口区是大连农户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农业发展需求较大的区域之一。但是长年以来该地的金融需求一直未能得到满足。根据当前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情况来看,当地的农村小额信贷特征明显。主要特征如下:首先,农业小额信贷的总体规模一直不高,当前全区的信贷余额仅为1000万左右,整体信贷满足率非常低。第二,商业银行仍然未能够放松对小额信贷的风险防控,因而担保抵押类贷款占比非常高,这也导致许多小额信贷需求被拒之门外。第三,农村小额信贷的申请方多为当地农户,单笔金额非常小,规模不高。

2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小额信贷对农业支持力度不足。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小额信贷当前尚不能够为农户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甚至只能够满足极少数信用良好农户的贷款需求。目前,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业小额贷款供给主体多为当地农信社,商业银行的供给量严重不足。然而我国农信社自建立起便一直伴随着产权不清的弊病,然而是否采用多元产权模式会对当地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到此为止尚未脱离制度缺陷快速发展,其在揽储量、市场竞争力、产品类型等诸多方面均与国有和股份商业银行存在很大差距。然而在当地,商业银行对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支持力度一直未有明显进步,处于风险防控考虑,商业银行更加青睐风险低、单笔授信金额大的优质客户。2.2发放标准高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户申请小额贷款的门槛相对较高,意味着多数农户并不符合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发放标准。农户申请小额贷款后,实际放贷前,工作人员会进行上门调查和实。地走访,会实地考察借款人住址、经营业务、现金流量情况等等,了解具体业务特征、盈利模式以及相关风险。而在涉及到抵押贷款情况时,则会走访调查抵押物现状,尤其对房产抵押物则会观察抵押物状态、使用情况和估值信息等等。许多银行在实地考察当中会很多农户贷前风险是较大的,因而就会通过提高发放标准,严格通过贷前风险防范就可以筛选掉高风险客户,降低贷后风险管理。因此,多数具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仍然不能从正规渠道获得信贷支持。据大连市旅顺口区的情况统计来看,仅仅不足30%的农户可以顺利申请获得贷款,其余人皆因不满足授信条件、缺少资产或者抵押物等无法通过审批。因此,当前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业小额贷款渠道中,除了不要求抵押物的民间贷款以外,多数农户无法从商业银行成功申请到农业贷款。2.3缺少健全的担保体系。当前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业小额贷款最常见的形式是担保单控,因此当前该区的农业小额贷款无法顺利发放的重要原因在于担保困难。尽管当前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且正在鼓励构建农村居民征信体系,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个人征信体系的缺失意味着农业小额贷款难的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大连市旅顺口区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信用制度缺失问题,尤其在当地农户当中,健全的个人征信体系并未建立,农村居民很少有系统内的信用记录,这为征信信息的收集和审核贷款资格提供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多数农户的信用资料仍然处于人工处理阶段,联网信息极为匮乏,因而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阶段难以从与人民银行联网的征信系统当中读取到信用信息与资料,也就为农户审核贷款申请、发放贷款提供了较大的困难。从本质上来看,这实际上是银行与农户之间的信用信息不对称现象,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不仅会导致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业小额贷款发放困难,农户也因难以得到金融支持,长远来看会阻碍当地农业的发展。2.4信用风险难以把控。大连市旅顺口区农业小额贷款发放中,信用风险最难把控,而农户信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难以防控的自然灾害。面对日益激烈的银行业竞争态势及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事件频发,暴露出其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和短板。因此多数银行在信贷业务环节更加注重资产质量,大力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措施,风险防控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重要战略原则。农业投资从本质上讲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种风险一直难以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大幅度降低,因此农业信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则具有较高的风险。许多商业银行会因为风险高、收益低、贷款规模小而不屑于农业小额贷款业务。即便开展此类业务的商业银行,也会在审批阶段充分执行贷前尽调,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最终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数量极为稀少。正是因为农村小额信贷业务高风险、收益低,及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将其视为风险集中程度较高的次要业务,避之不及。但是,农业保险是非常好的规避此类风险的措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保险机构合作,共同抵御风险,提高收益。

3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村小额信贷的解决建议

3.1加大小额信贷资金支持。3.1.1提高农村信贷资金配置。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村小额贷款的主要供给者为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对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商业银行以其网点覆盖面广泛、业务齐全等优势深受农户信任,且具有充足的资金实力,能够满足当地农村小额信贷资金的需求。推动商业银行在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村小额贷款当中的资金配置规模,提高其授信额度,将会大大普惠当地农户,能够为当地农户的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也需要商业银行衡量短期收益和长远利益,支持农业发展,惠农助农。在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也需要加快转型改革,尽快脱离原有的体制弊端,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当中,发挥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能,为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村小额贷款提供重要支持。当地农村信用社需要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人民银行审批和监督,积极尝试改革与创新,尽快转型成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农业金融的专业银行,以其专业性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来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3.1.2给予优惠贷款利率。尽管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对农业小额贷款的利息是具备一定优惠政策的,但是低利率贷款并非所有农户都能够申请得到,在无法满足贷款需求的情况下,许多农户会向民间借贷寻求帮助,然而如若出现风险事件,农业生产蒙受损失,农民则会因为无法偿还贷款而倾家荡产,非常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因而大连市旅顺口区的金融机构应当针对农业小额贷款提供湿度的优惠措施,例如利率优惠、免手续费等等,以此来吸引和鼓励农户从正规途径申请贷款。对于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村小额贷款而言,政府应当配置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支持,补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或者要求商业银行每年发放一定额度的农村小额贷款,此类贷款不计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的口径当中。通过多方支持,尽可能降低农户贷款成本,以此来为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3.2适度降低小额信贷发放标准。当前小额贷款发放标准对于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户来说,发放标准仍然过高。目前,满足贷款条件的农户数量非常少,因而长远来看,仍需要湿度降低小额信贷的发放标准,才能够使得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户获得农业贷款支持。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户当前在农村缴纳社保,部分农户也持有一些市场上具有价值的农业物资,且贷款用途多用于农业种植与经营等可以带来收益的方面,因此从一定程度来讲,农户贷款的风险是可以抵偿的。因而,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尝试开拓这一市场,通过湿度降低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标准,或者采取些变通性的资信评价方式,来扩大小额信贷的受众,以此来支持当地的农业发展。3.3构建有针对性的担保体系。3.3.1拓宽农村信贷抵押物范围。农村信贷抵押物相对较少,许多农户的资产中,房产、机械和土地是重要部分,其他资产则是农业生产经营用的生产工具,此类工具不仅作为抵押物,且价值非常低,因此针对农村信贷的当前情况,应当适当拓宽农村信贷抵押物范围,例如将土地存单进行抵押等等,同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基于此,还需要不断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转变生产方式,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由此来促进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3.3.2构建农业征信管理系统。当前,大连市旅顺口区非常有必要构建农业征信管理系统。因此,大连市旅顺口区需要不断完善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以我国征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不断推出严格的市场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开拓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根据大连市旅顺口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制定征信管理配套措施,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措施,不断完善当地征信管理体系的构建。此外,还需要与联网征信机构取得信息沟通,不断构建征信监管,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便于农民申请农业小额贷款。3.4加强信用风险管理。3.4.1加强重大农业风险的防范。首先,农村小额信贷应当对应建立风险识别系统,针对农业经营特征与小额信贷的重大风险类型来进行风险监控。在划分信用风险的具体级别过程中,信用针对农业信贷中的重大风险作出详细的应对措施,以此作为重大风险信号,并进一步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例如,可以通过对信用较高的农户的经营异常变化作出应急处理,来降低经营波动对其资信状况的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农业保险的方式来对应对重大农业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在发售贷款的同时捆绑出售低额农业经营保险,以此来尽可能的降低风险代来的损失。3.4.2加强信贷后期跟踪管理。商业银行往往会对信用水平较低、行业风险较高的客户加强贷后管理工作,提升贷后检查的频率。在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也应当通过强化贷后管理工作来防控风险,降低风险。由于农业信贷用户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就是农业经营风险,且往往较难防控,因而个人债务问题高发。此时,贷后跟踪检查和管理则非常有必要,商业银行应当加强检查,在定期检查基础上还要实施不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的重点则是随时到农户经营现场查看是否与合同约定内容相符,是否与贷款特征相符,尽可能做到有重点的覆盖到高风险领域,防范重大风险的发生。3.4.3构建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是进一步消化农业经营风险,降低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的一种必要手段。如若没有农业风险的管理和补偿机制,商业银行永远不会真正进驻到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当中,对农业经济的支持作用也就难以有效发挥。因而,大连市旅顺口区的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当地保险部门大力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为农村农户经营提供赔付比例更高、风险补偿效果更改的保险,使得农户在经营当中能够更加放心,银行放贷时的风险也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为旅顺口区农业小额贷款授信时,还应当着手建立一些科学而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除此之外,大连市旅顺口区政府也应当积极促成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三方合作,例如设立“政银保”基金,以基金的方式为农户贷款提供信贷担保,并作为自然灾害导致的农户损失的赔付金。这样,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过程中,农户的信用风险水平就有了大幅度提高,风险发生后也有了补偿机制,农村小额信贷自然也就可以顺利开展。

4结束语

农村小额信贷是助推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力量,是带领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当地农户信用信息难以收集、信用状况不佳以及缺少合适的抵押物等特征,当地的农业小额贷款发展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多年以来,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业小额贷款发展水平停滞不前,农业积极性大大受挫,人口外流十分严重。大连市旅顺口区是大连市农户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农业发展需求较大的区域之一。但是长年以来,大连市旅顺口区的金融需求一直未能够得到满足。基于此,本文对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做出深入了解,分析当地的农村小额信贷需求,指出当前面临着小额信贷对农业支持力度不足、发放标准过高等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具体对策建议,希望改善大连市旅顺口区农村小额信贷问题,推动当地农业金融发展,更好地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成为地方性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金融示范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金融机构为农业发展的地方性金融支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NO.5聚集“三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朱玉伯.小额贷款实务操作与法律风险防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3]周悦丽.我国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功能与定位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4).

[4]何广文.中国的小额信贷需求分析[J].西南金融,2018,(4).

[5]李海艳,周孟亮.小额信贷高利率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6]周孟亮,李明贤,孙良顺.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篇7

三峡库区是全国重点贫困区之一,在19个县、市中,有12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实现百万移民的脱贫致富,任务十分艰巨。经过各个方面10多年的努力,这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农村小额信贷在支持库区许多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额信贷已成为库区农民解决温饱、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村小额信贷在三峡库区各县:市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模式趋于多样化。具有典型特征的运作模式有:财政贴息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农村信用社主导的小额信贷模式、社区性民间互助资金组织模式。在这三种典型模式中,以农村信用社主导的小额信贷模式在库区各县、市最为常见。经过10来年的发展,三峡库区农村小额信贷有了几个可喜的变化:一是农村小额信贷的目的由最初的单纯扶贫拓展至帮助库区农民致富奔小康;二是农村小额信贷的对象由传统种养农户拓展至与农业相关的多种经营户、规模大户和农村小型加工、运销企业;三是农村小额信贷额度由3000—5000元拓展至1—30万元;四是农村小额信贷期限由当年发放当年收回拓展至1—5年收回;五是由农村小额信贷信用村户的评定拓展至以农村文明建设的动态综合评价作为农村小额信贷依据的探索。为了更具体地了解三峡库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情况,现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较具有代表性的开县的调研来反映其发展的脉络。

(一)开县小额信贷业务的启动。重庆开县地处三峡库区,全县人口150多万,其中贫困人口就达30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了实现农民的自主脱贫致富,开县从1998年就启动了小额信贷业务。由于开县许多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金融网点较少,特别是撤乡并镇以后,金融网点变得更少,所以,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承担,从1998年开县各乡镇农村信用社就开展此项业务。同时,还成立了开县小额信贷服务总社,专门从事小额信贷业务,其资金来源于县扶贫公司在农业银行承贷的扶贫贷款。该社内设信贷技术服务部、财务部、稽核监测部三个部门,以“县服务总社——乡镇服务站——联保小组——农户”四级管理模式进行运转。并且,开县小额信贷服务总社又是从事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的小额信贷服务总社。2007年11月,在开县被确定为“重庆市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在6个贫困村建立了互助合作扶贫协会,筹集村级基金124.05万元,人会农户701户。

(二)开县小额信贷的成效。开县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成效是显著的。例如,2007年开县信用社共建农户经济档案28.54万户,评级户数21.90万户,核发贷款证19.50万户,颁证率89%,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7.39亿元。开县小额信贷服务总社到现在为止在全县20个乡镇建立了486个小额信贷服务中心、3270个联保小组,服务覆盖到321个村、10.9万农户、30.5万农民。11年来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13亿元,其中,种养殖业1569万元,农村加工业413万元。使许多农村移民走上了自主致富的道路。

二、三峡库区小额信贷发展的障碍

(一)小额信贷机构势单力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三峡库区农村与全国农村地区一样,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国有商业银行大量地退出农村地区,上收贷款权限。特别是以支农为主的农业银行不仅撤并了大部分县以下的营业网点,而且其经营重点也从农村转向城市,全面收缩农村信贷,造成存贷差日渐扩大,资金外流严重,库区信贷投入乏力。三峡库区农户小额贷款除了部分由各市、县扶贫办解决外,主要部分是由农村信用社承担发放。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无法满足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

(二)抵押物缺乏或价值不足。银监会在2007年8月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在贷款额度上,发达地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30万元,欠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5万元,其他地区在此范围内视情况而定;联保贷款额度可在信用贷款额度基础上适度提高;对个别生产规模大、经营效益佳、信用记录好、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贷款额度可再适当调高。尽管在贷款额度上没有了障碍,但对库区小额信贷额度要求在30万左右的规模种植大户、规模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生产大户、农产品贩运大户等来说,由于在现行的政策框架内,农村土地等固有的资产不能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农户能用于贷款抵押的财产价值又远低于贷款额,从而造成了贷款难的局面。

(三)为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服务的小额信贷担保公司极其有限。三峡库区各类专门从事贷款担保业务的担保公司有不少,从笔者调查收集的资料来看,到2008年3月,重庆市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总数达到65家,资本金达到43亿元,累计担保总额达到240多亿元,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担保机构协调发展新格局。这些担保公司如重庆市三峡库区产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区银科经济技术信用担保公司、开县融资担保集团公司,等等。从这些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对象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要为大中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很少关注农户(包括一般农户、规模种植大户、规模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生产大户、农产品贩运大户等)和农村小型企业,从而使许多缺乏贷款抵押物或抵押物价值不足的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陷入了寻求小额贷款担保难的境地,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放弃贷款。

三、三峡库区小额信贷的创新

(一)组建小额信贷股份公司。三峡库区各区、县可推行以多渠道投资股权化组建的“小额信贷股份公司”,其资金来源主要有六个渠道:一是三峡库区各区、县政府提供启动资金,组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参股。二是法人机构参股。三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参股。四是农村信用社参股。五是邮政储蓄银行参股。六是民间委托贷款人参股。通过这种商业运作方式来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打破三峡库区以扶贫公益性为主的小额信贷运作方式,从根本上真正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使小额信贷在三峡库区健康持续地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小额信贷股份公司”在破解库区产业失衡,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帮助库区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兴业,构建和谐三峡库区等方面的支持作用,应重点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从“小额信贷股份公司”人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从严规范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公司自身的营利能力和综合实力。二是从业务指导和监管人手,库区各区、县人民银行应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正确引导“小额信贷股份公司”搞活小额贷款业务经营;库区各区、县银监局应主动帮助“小额信贷股份公司”加强经营管理,控制贷款风险。三是从政府的制度创新人手,库区各区、县财政部门给“小额信贷股份公司”提供必要的财政贴息,或采取财政风险补偿方式,将公司贷款1%-2%的不良率由财政消化,以降低风险;库区各区、县的国土、房管、车管等部门给予融资抵押质押登记费用的减免;库区各区、县的工商、税务等部门给“小额信贷股份公司”提供优惠政策,减免部分税费。

(二)大力发展专营小额信贷业务的村镇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可借鉴孟加拉国成立乡村银行的做法,尽快在库区各市县成立村镇银行,专营支持农户、农村中小型企业发展生产的小额信贷业务。为使村镇银行充分发挥其功能,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各市县以农村社区为单位,将从事同一农业生产活动(例如果蔬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放牧等)的单个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贷款小组,以形成各农户之间的相互制约,这样可以提高单个农户归还贷款的承载能力,降低借贷双方的风险。二是各市县政府相关部门和村镇银行应主动为农户和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产品的销售提供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帮助。三是在成立村镇银行后,政府应该给予它特殊的政策,如注入启动资金、给予利息补贴和在确立法律地位方面给予优惠等。

另外,还应加快库区市县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从储蓄业务扩大到资产性经营业务。开通小额信贷业务,采用农户联保、农户保证等元抵押、质押的方式,支持一般农户、种养大户、贩销大户、中小型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发展。

(三)建立多位一体的小额信贷新模式。当今三峡库区许多农户的信贷需求已不仅仅是满足于零星生产、生活式资金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需求,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在扩大。规模化生产经营农户一次性对资金的需求不再是3—5万元,而是10-30万元,乃至更多。但因农户抵押物缺乏或抵押物价值不足而无法实现其贷款需求,出现了贷款难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可考虑建立多位一体的小额信贷新模式。根据库区各区、县实际情况,这种新模式可以是三位一体的,即“公司+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模式;还可以是四位一体的,即“公司+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或“公司+基地+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模式。这样使公司、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三方利益主体,公司、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或公司、基地、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四方利益主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将对农户个人的授信转变为对公司(或基地)的整体授信,扩大了农户小额信贷的规模,解决了农户贷款抵押缺乏或不足的问题,满足了农户规模化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要,提高了农户的收入;降低了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发放小额贷款的风险和贷款管理成本,提高了贷款利息收益。由于该种模式是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原料生产和供应环节作为信贷支持重点,所以,能有效地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户与公司(或基地)生产资金不足的矛盾,能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四)创新小额信贷抵押机制。对于库区那些没有与公司联结的农户,由于不能采取“公司+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等小额信贷模式,则需要另辟蹊径。我们知道这些农户一般不具有很多可抵押的不动产,往往在贷款时其不动产抵押物缺乏或抵押物价值远远不足,直接阻碍了农户获得贷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小额信贷机制的创新,用农户种植、养殖等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来替代不动产抵押,打破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小额信贷抵押机制对农户贷款的制约,对支持库区农民自主脱贫致富具有积极的作用。

当然,小额信贷由于主要是针对从事种植、养殖业农户的。但种植、养殖业受天气、市场的影响程度比较大,所以,小额信贷机构(部门)做好风险的防范也是很必要的:一是小额信贷机构(部门)要建立风险储备金制度。二是配合农业保险,如得到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基金、农业合作保险公司等的支持,以减少其发放小额信贷的风险。三是寻求库区各区、县政府的财政风险补偿,争取获得对农户不良贷款2%的财政补贴。同时,还可以建立抵押抵补机制。对于那些以独立身份申请小额信贷并且信贷金额超过一定数额以上的农户,将其贷款数额的0.5%-1%留作“风险基金”,提供类似于保险的功能。对于采用农户联保形式贷款的,可以从每个农户的信贷数额中提取5%作为“联保费”存入联保小组的集体账户中。这笔钱不可以提取,作为“强制存款”,它类似于抵押物品,在联保农户违约时进行抵补。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林权、农房、农业生产用房等小额信贷抵押机制。并且,还可以考虑引入小额保险,既“小额信贷借款人定期寿险”和“小额信贷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把小额信贷与小额保险衔接起来,能够保护农户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免遭意外伤害、疾病等事故的冲击,以免重新陷入困境。

(五)构建不同形式的小额信贷担保机构。三峡库区应重点发展为农户、小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服务的小额信贷担保机构。这样的担保机构的构建可采取以下不同的形式:一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二是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小企业、农户(或由农户组成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联合体)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三是由与生产基地内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成立一家专业的担保公司。四是由小企业自愿组成或由农户(农户组成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联合体)自愿组成,为会员服务的互助担保机构。五是由民间投资、以营利为目的的民营担保机构。后四种是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公司形式设立的担保机构,也应该是三峡库区小额信贷担保机构的主流形式。

(六)设立小额信贷偿还预垫付基金。建议在三峡库区各地设立小额信贷偿还预垫付基金,成立基金管理中心。基金部分来源于中央、库区地方政府财政拨款,部分来源于各种组织的捐款。农户、小企业在贷款前与其所在地的贷款偿还预垫付基金管理中心签订协议,当农户、小企业确因为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时,由该基金先行垫付偿还银行贷款,农户、小企业在1—3年内将预垫付款归还给基金管理中心。在贷款时农户、小企业可凭该协议到银行贷到用于从事与自然灾害风险发生频率高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农户、小企业生产经营之所需,又能消除银行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

[2]王景富.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9).

[3]肖四如.我国农信社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践与启示[N].金融时报,2008-01-21.

[4]曾宇平.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企业经济,2008,(4).

[5]程正军.重庆开县:“背包银行”及时满足农民小额资金需求[EB/OL].重庆农业信息网,2006-01-16.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小额信贷需求与供给;SWOT分析方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是首先开展小额信贷实践的银行。这只是小额信贷的一小步,却是引领全世界广泛关注实践小额信贷的一大步。从这里开始,全世界对小额信贷的关注越来越密切,海内外学者对小额信贷补充商业贷款缺口都十分看好。小额信贷模式种类繁多,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小额信贷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涉及信贷机构和信贷利率。(一)小额信贷机构。关于小额信贷机构要发展什么样的形式,主流大致为以下的三种观点。最主流的观点认为小额信贷可以建立在正规金融供给体系上,也就是将小额信贷正规化。该类观点之所以成立的理论依据认为,小额信贷组织最大的问题是存续性不强,因此,通过金融体制改革,使小额信贷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其实现自身盈利来维系机构的运营,积极开展存贷业务,用市场化的竞争优胜劣汰,从而实现正规化持续经营。李阳斌(2009)提出,民间小额信贷较为依赖政府的利率优惠政策和补贴,不利于小额信贷长期健康发展,还会发生寻租行为,用商业化武装小额信贷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龚秋海(2009)提出,我国小额信贷应该是规范的,严格管理的,不能因为其扶贫的特殊性而放松监管。另一种观点认为由民间机构承担小额信贷的经营是可行之举。李达(2011)认为,小额信贷可以是市场失灵的润滑剂,其运转机制和运作目的与一般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物不可以相提并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照搬一般金融产品的模式,转为商业性机构,就会导致资源配置发生逆转,本来应该流向农村的信贷业务会流向城市。达不到小额信贷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因此,反对小额信贷组织正规化和商业化,应该由民间机构经营小额信贷。第三种观点认为可以建立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李间第(1999)提出,中国的小额信贷可以由农信社、民间组织等来主导。谢雨(2010)提出,要积极建设民间借贷金融机构,鼓舞借贷机构进入小额借贷市场,同时鼓励大型金融机构也进入小额借贷市场。(二)小额信贷利率。对于小额信贷的利率主张,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小额信贷要走政府扶持下的低利率道路才能体现小额信贷的真正扶持农业和微型企业的目的。小额信贷如果走高利润高增长的路线就会与小额信贷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小额信贷的低利率是一定要坚守的,不能成为资本套利的工具。秦玉婷(2009)提出,小额信贷利率应该在央行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实行必要的利率优惠政策。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相反,有的学者认为优惠利率政策会导致利率偏低,这种利率政策并不利于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利率市场化的竞争性和压力性能使得小额信贷摆脱效率低、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使得小额信贷机构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曹凤岐(2009)提出,农村小额信贷可以跟着市场利率走,在利率市场化下的真实利率更加有利于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也能规避风险,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亏损,提高信贷机构的危机意识和营销意识,优胜劣汰。第三种观点是信贷需求和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要同时兼顾,不可偏废。如果只满足信贷需求而不顾信贷机构组织的发展,为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而不能满足农村和微型企业的需要,也丧失了小额信贷存在的意义。周小川(2007)看法是,小额信贷利率要适中,既要能满足机构运行成本,又能惠及农民,而不是一个获利手段。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发展模式和利率政策上对小额信贷都有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主要讨论在中国既有的特色利率市场化下,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发展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在一定基准利率基础上的市场化,在此基础上,国内小额信贷的发展与国外有所不同。农业和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农村贫困问题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严峻,不能照搬国外学者的研究理论。既要保持市场的商业性、流动性,又要兼顾我国特殊国情下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二、中国小额信贷的现状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援助机构就把小额信贷作为扶贫活动项目,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国内部分地区小范围的试点。但是,正式的农村小额信贷试验工作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之下,农村的金融经济和外部体制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首先,由于农村信用建设环境较为落后,无法对小额信贷知识进行广泛且深入的宣传,使得多数农户在信息交互渠道窄且信息来源少的农村落后环境中,对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产生了巨大的误区。以扶贫贴息为例,多数农户认为这是一种无偿的政府补贴行为,没有建立明确的还款意识,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再者,由于农户收入来源的特殊性,使得还款增加了自然和市场风险。例如,当洪涝、干旱、农畜类病毒传染等无法控制的灾害来临,农产品产量将会大量减少,农民收成大减,没有办法还款。又或者是市场波动,产品滞销等市场因素,都会阻断农户收入,直接影响了信贷还款。正是由于农村信贷所遭受风险的特殊性,使得农村贷款的不良记录所占比例较高。

三、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当下企业使用的评定工具。SWOT是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reats的英文首字缩写。通过对企业在市场环境下,分析自己内部能力和各种因素指标,发掘自身优势,发现自身劣势,将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整合后,制定最佳方案。(一)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优势。1.目标市场定位明确。小额信贷是一种扶贫性质的经济政策,能够充分照顾到弱势群体。对于完善我国城乡二元体系的金融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小额信贷机构应该扎根于二三线城市的乡镇,到贫穷最前线,为农村困难户和刚起步的微型企业提供服务,为三农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的是让这些信用额度比较低、没有不动产抵押、缺少担保人、不能在一般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得到贷款的农户和微型企业、个体户得到贷款。这是一般性银行机构所没有涉及的领域,小额信贷填补了对农村和微型企业贷款的空白。2.服务贴近农村需求。小额信贷扎根于基层,为基层提供服务,方式灵活性强,针对性强。与一般性金融机构相比,对基层的农村企业都有着更深的了解,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情况和个体的信用水平。而且能够灵活地改变信贷产品,有的放矢,针对当地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信贷产品。在风险控制方面,小额信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扎根基层,在风险控制方面能更加细化。利用民俗,人文关系建立起来的信贷体系更适合我国农村信贷的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信贷体系更加有利于针对农村贫困户、小型企业和个体户对资金需求小、聚合差的特点展开信贷工作。(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劣势。1.信贷成本高。在发放贷款前,需要小额信贷机构做大量事前调查工作。当下,农户申请办理小额贷款流程中所普遍采取的办法是:首先,给农户建立一份信用档案作为备案。其次,给农户划分好信用等级,按划分的信用等级确定信贷额度,信用越高信贷额度越高。为农户发放贷款证,凭证贷款。最后,建立管理农户信用档案。贷款的主体是农村困难户和资金缺乏的微型企业,在发放贷款后要时刻关注对农户的经营情况,目的是为了第一时间对农户的信用档案进行更新,但是这样所耗费的人力及物力成本都相当高。2.贷款利率偏低。小额信贷业务涉及面比较宽泛、运作成本高、管理起来不方便,而且费用大。小额信贷的利率一般是由国家管控,虽然制定了优惠政策,但优惠空间相对有限,由此会产生小额信贷机构的放贷成本远高于其放贷收入,这就会导致小额信贷机构成本高以及面临违约的风险等问题。3.配套资源滞后。小额信贷机构在经营管理、运行模式、风险控制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尤其是农村最基层的网点,业务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他们只是一味追求业绩,忽略风险。基层激励机制比较落后,约束力不强,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员工在开展业务的时候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再者,人员专业水平偏低,基层信贷网点中有专业信贷相关知识背景的员工相当少,基层人员对信贷业务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误解,特别是涉及信贷风险的识别、管理方向等。4.配套服务不完善。因为信贷工作开展前期对信贷知识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个别农户对贷款认识有误,错把贷款当成了扶贫金,忽视自身的还贷能力和信贷需求而盲目贷款。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贷款收回工作的开展寸步难行。(三)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外部机遇。近年来,我国对利率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乘着利率改革的春风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传统金融系统中的零售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边际收益递减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高瞻远瞩的金融机构从小额信贷中看到了扩大盈利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和保险公司作为批发或零售商开始进军小额信贷市场。中国银监会从2007年开始放宽了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试点工作。据统计,我国现约有2.4亿左右农户,其中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至少有1.2亿户,而每年三农资金缺口在1万亿元上下。这种情况下扶贫责任自然就落在了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肩上。较大资金缺口为小额信贷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小额信贷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四)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外部威胁资金供给不足,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扶持补贴,结构比较单一。由民间组织运作的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不稳定,也得不到保障,运行起来比较困难。小额信贷公司也只放贷并不吸纳存款,同样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村镇银行在市场利率下并不能吸引大量的存款,而且当地的存款被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瓜分,可以用于小额信贷的资金严重不足。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也抬高了利率,加大了资金成本。而且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机构普遍存在资金来源少的问题,所以在支持三农问题上很多时候显得捉襟见肘。

四、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策略

通过对小额信贷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有优势也有不足,总体发展前景向好。如何突破瓶颈,实现小额信贷的良性发展,抓住利率市场化下资金流动加快的机会,化解困难,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政策和体制保驾护航。首先,在制度和利率优惠上扶持小额信贷的发展。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护。对于小额信贷的立法,国家首要是依法明确小额信贷需求者、相应的机构和配套机制。此外,针对社会征信体系薄弱环节入手,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员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小额信贷机制充分体现了政府支农惠农的政策精神,因此,政府可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从减轻农户和微型企业这一端入手,加强对小额信贷的业务扶持。(二)完善组织机制和内部管理。小额信贷的特殊性使得要照搬商业银行的管理有很大的难度,在借鉴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的时候,要根据小额信贷的自身情况,制定属于自己的管理体系。建立小额信贷信息监测体系也是一种方法,不仅能帮助机构对业务风险有科学把控,还能提高机构内员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监测系统,得到机构人员的信息,有的放矢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提升。另外,对信贷客户的奖励机制也尤为重要,通过信用良好的老客户、大客户的奖励优惠可以增加客户的粘度,提高再借贷的机会。(三)提高信贷供给来源。国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法实现资金的配置,使得更多的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发挥政府的干预和引导作用是对市场调节的一种补充。通过改变小额信贷机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允许小额信贷机构吸纳资金存款,以降低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成本。鼓舞更多行业的企业财团进入小额信贷这个行业,将工业、服务业的闲散资金流向最需要资金的农业,缓解资金缺乏的压力,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四)完善信用体系框架。通过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来提高小额信贷机构对风险的控制能力,通过该制度来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使小额信贷机构能有效抵御风险。将贷款的农户的偿债能力,信用等级,借贷记录以及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作为标准,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完善的信用评定机制,并在该制度下,去评价申请贷款的农户的信用等级,使得农户的信用等级与贷额度成正相关。推行这套机制,结合奖罚分明的原则,从而能有效降低违约事件的发生。(五)营造良好信用氛围。在信贷工作前期,小额信贷机构必须亲自参与诚信的宣传教育,营造出以诚为本,失信必罚的氛围,使得农户对信贷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提高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此外,信贷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处理每一项信贷业务时必须提醒农户时刻记住自己的法律责任以及违法的严重性,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从而使得农户能够及时自觉还贷。

参考文献:

[1]王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5(5).

[2]杨箐.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贷市场供求主体的影响[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3]王天宇.新常态下中小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4]李庆华.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5.

[5]王晓青.我国农村转型期农户小额信贷行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6]RobertMerton.ThoughtsontheFuture:TheoryandPracticeinInvestmentManagement[J].FinancialAnalystsJournal,2010(1).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矛盾出路

为了优化农户贷款环境,1999、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这标志着中央银行决定在正规金融制度框架内开展过去主要由非政府机构或组织实施的贷款方式,并希望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改善缺乏抵押和担保能力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在2002年得到了大发展。据中央银行的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就有30710个农村信用社开办了此项目,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2.6%;两种小额贷款余额共近1000亿元,获贷农户5986万户;评定信用村46885个,信用乡镇1736个。农村信用社正以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的舞台上。

1双赢的信贷方式——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1.1农户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是农信社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要实现某一机构目标,关键在于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能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更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农村信用社而言,贷款业务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农村应该是其最主要的市场,因此能否抓住并赢得一般农户关系着各家农村信用社今后业务发展与竞争成败。农村市场主体——农民大多数以家庭为作业单位,进行小规模经营,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又无有效抵押物作担保品。因而,改变了过去金融机构追求抵押、担保,寻找大户的贷款方式,采取了分散、小额贷款形式,按照农户信用等级或采取联保方式发放的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市场提供的最适合产品。若要不顾自身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和公共关系盲目去抢占城市市场,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从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效果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产的优化和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是商业化了的独立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因此,如果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能为其带来任何好处的话,其必然会退出小额信贷市场。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热情不断高涨。这无疑源于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成功实践。2002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2589亿元,各项贷款增加195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7个百分点,实现增盈减亏33.86亿元。通过对湖北省某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小额信用贷款与企业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其结论为:从风险的角度看,小额农贷的风险低于企业贷款,而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却大于企业贷款;从农户小额信贷与企业贷款的成本收益比较来看,如果考虑坏账损失这一风险成本因素在内,农户小额信贷总体收益率反而比企业贷款总体收益率高10.643个百分点。因此,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中坚力量的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一种积极表现,同时也是培育自身新的金融业务点和盈利点的需要。

1.2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

首先,农信社小额信贷极大地改善了农户贷款环境,而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村委会成员对本村村民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采取与村委会成员合作组成信用评定小组(有些地区信用社还建立了村信贷协管员制度)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并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使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随时可以获得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农户来说,简化了贷款手续,免除了传统商业贷款活动中借款可能发生的公证费、资产评估费、招待费等,也不需要承担国际经典小额贷款模式所涉及的强制储蓄成本、缴纳小组基金的成本、频繁参加小组会议和频繁还款的交通成本及机会成本等;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克服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获取贷款的可能性。

其次,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抑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支持“三农”中坚金融力量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要求——中国农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为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山西省临汾市农户自2001年以来,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通过“公司十农户”的模式,办起了几十个333.3~2000hm2大小不等的蔬菜基地、特色水果基地和药材基地,建成了果蔬保鲜中心,组建了销售中心。通过企业建基地、小额信用贷款扶植农户进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方式,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得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户也不会因贷款难而丧失追求农村新的经济增加点的机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武汉新洲区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成效显著。2002年,全区小额信贷累计投向渔业4000多万元,蔬菜1400多万元,蘑菇700多万元,蛋鸡680万元,鸡汤420万元,木业220万元。仅大埠水产养殖区投放贷款达850万元,接近40%农户得到了贷款支持,新增精养渔池400hm2,新增黄颡鱼套养面积333.3hm2,促进了养殖业超常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建设。通过调查,在当地通过贷款发展渔业的农户,户平收入增加2000元,人平纯收入达到了340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

2三大主要矛盾——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拦路虎”

2.1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

从资金供给方面看,截至2002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147亿元,占总贷款额的37%,已由19542家信用社资不抵债,占机构总数的55%。巨额亏损严重削弱了信用社的资金投放能力。央行为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的不足,采取了输血型的再贷款,但资金规模远不能满足,而且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毕竟还是个新事物,处于试行阶段要其把大部分信贷资金转向小额信贷对于一向具有“城市化偏好”的农村信用社来说确实还需要时间和勇气。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成功运行,是解除我国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最佳途径。一方面说明农村信用社的借贷资金不再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许多由于获得了小额信贷资金支持而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的农户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活广告,在这种示范效应下,需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农户肯定会有越来越多。随着该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的资金需求额也会越来越大。

2.2单一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与多元化、多层次贷款需求之间的矛盾

(1)期限。目前的农户小额信贷并未能建立起一种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满足农户多方面需求的有效机制。由于农信社自身资金实力有限,现阶段农户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而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一般较短,为6个月、9个月,最长为一年,并规定不得展期。

(2)利率。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借贷双方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利率过低,小额信用贷款又会再次成为寻租的对象,中低收入农户又会面临再一次被边缘化的可能。如果利率过高,则会加重农户借贷成本,打消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念头。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成本和农户的还贷能力实行浮动利率。

(3)金额。由于农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农户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粮食生产,还要进行经济作物、特色养殖、花卉种植等,因此农户的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非但没能充分考虑到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变化,而且从农村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员自身利益出发,为降低信贷风险,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的现象。

2.3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其无疑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喜事,即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信贷服务,为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又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新的可能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但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来说,太多的利益外溢,因为其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是无法体现在其收益表上的,也就是外部化了,而且在现有体制下又得不到合理补偿,甚至还有可能承担部分社会成本。因为在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特别是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尚未广泛建立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可能会承担本应通过保险由社会共同承担的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过程中仍出现严重的“扶富不扶贫”的现象。据报道,80%左右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际上是投向了高收人农户,在对中低收人农户发放贷款时,农村信用社仍然较为谨慎,中低收人农户可获得性仍然没有较大的改观。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发达地区小额信贷资金机会成本会很高,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渠道。笔者曾对浙江省某市的一家农村信用联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就该信用联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总量来看,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2900万增加到2004年的3400万,增长率为1.47%。但从其所占该农村联社当年贷款总额来看,该信用联社2003年的贷款总额为18.294亿元,2004年为19.218亿元,增长率为6.24%,明显高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增长速度,而且农户小额贷款所占总贷款的份额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分别只占1.59%和1.74%。

3三大有效措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出路

3.1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科学设计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率、期限和金额

一要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二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使农业生产周期与农业资金周转速度相衔接,坚决克服人为缩短贷款期限和违背农户意愿安排贷款的做法;三要确定符合农户资金实际需求的贷款额。农户小额信贷以“小”为特征,主要解决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防止“垒大户”造成的信贷风险。但小额信贷也不是越小越好,发放的贷款额应至少能维持农户整个生产周期的资金投入量。公务员之家

3.2构建完善的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

农业的双风险性使我们在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过程中,为保证小额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应规定农户投资的农业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这是一种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转嫁给了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且符合分摊风险的互助原理。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我国自199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以来,在很多地方进行了试点,但由于商业保险机构的商业利润动机和实际政策功能之间的矛盾,使其发展困难重重。实践证明,这种商业化的农业保险模式是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形势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明确界定农业保险公司的性质,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确定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确定其主要经营目标不是盈利,其经营目的、方式和规则等都是与商业保险不同。

3.3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给予优惠政策,引入竞争机制

给中低收入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具有社会性,能增加社会福利。研究表明给穷人贷一美元比给富人贷同等数额的款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贷将服务群体扩大到贫困者或低收入人群,则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行为,而且带有公共品性质。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原理,由于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公共品的供给永远是低于最佳供应水平,即公共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没有任何外部条件激励的情况下,向贫困者提供小额信贷显然是没有动力的。作为反贫困主体的国家,不能将带有反贫困性质的业务完全推给已商业化的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减少税费或资金的优惠来帮助农村信用社发展小额信贷。如在再贷款利率方面给以适当的优惠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或调整支农再贷款期限以适应农业生产周期,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小额信贷营业税与所得税,鼓励农村信用社多发放小额贷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支持,允许像邮政储蓄等机构进入农村小额信贷市场。这样不仅可以减低因农户业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金压力,而且通过竞争,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农业投入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9)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农村;信贷资金;信贷政策

“小额信贷”(Microfinance)是指专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是向贫困家庭提供非常小的贷款以帮助他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扩大现有的小本生意。农村小额信贷以贫困或中低收入农村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特定目标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这是农村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务以及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特征。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一)小额农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

农村信贷供给渠道狭窄,形成了求大于供的局面。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

(二)小额农贷的财务自立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承担着涉农资金政策性投入,没有相应的弥补途径,更未能享受到相应的资金组织和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而小额农贷一般情况下创造的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但在农贷发放过程中,用较低的利率去承担资金成本和经济损失,(如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包括宣传、交通、工本、人工等大量的间接费用支出),要想实现小额农贷的财务自立是非常艰难的,从而给农村信用社增加了风险,背上了自负盈亏包袱。由于支农义务与政策扶持的不对等,制约了小额农贷的可持续发展,挫伤了信用社的支农积极性,削弱了信用社的支农后劲。

(三)农贷措施与农户需求不匹配

农信社投放小额贷款时,仍多沿袭过去“春放秋收冬不贷”的做法,贷款周期一般控制在一年以内,与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经济周期长的特点不相适应。

农户小额贷款的金额按一级、二级、三级划分,分别能够按贷款等级贷款5000元、3000元、1000元,主要适合以小规模家庭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但目前,大部分农户小规模生产资金可通过自筹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加大了对新兴养殖业、高效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甚至基础设施的投入,他们对大额贷款的需求越来越高,急需多元化的大额信贷品种与之相匹配。

农信社小额农贷利率一般上浮80%,年利率普遍在9%左右,造成农户贷款成本较高,付息压力较大。

(四)小额农贷实际操作与管理机制不对称

一是小额农贷的超常工作量与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偏少、管理手段落后、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等的矛盾非常突出。二是小额农贷责权利不对称。目前对到期不能收回贷款的信贷员采取的各种责任清收措施,导致信贷员所承担风险与利益的不对等,从而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即使上级下达硬性指标,信贷员仍然惧贷、惜贷,使小额农贷的推广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小额农贷的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对称。《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贷款期限为6个月以内(含6个月)”,这就从源头上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的期限。再加上《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从政策上就没有建立起一种中长期贷款机制。

(五)保障机制的缺失不全

首先是贷款本身的风险。由于农业产业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人为因素等诸多环节影响的弱质产业,加上小额农贷的借款主体——农民,大多还属于经济劣势群体,自身本来抗风险能力脆弱,如果用每天生息的贷款从事高风险产业,一旦出现风险,无疑给本来拮据的家庭生活雪上加霜。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农村信用社每遇到类似风险,往往也是束手无策。

其次是来自外部的各类风险。一是来自于农户的道德风险,由于成千上万的农户都有贷款,还款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心理;二是由于农户法律法规知识的淡薄,存在将多个小额农贷转移给一户使用的现象,形成风险叠加;三是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由于移民、外出等原因,致使诸多小额农贷因债务人外迁,无法收回贷款。四是小额农贷管理落后,给农村信用社员工造成混水摸鱼之机,形成新的道德风险。

(六)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程序欠规范

小额农贷的基础是信用。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是小额农贷顺利推广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评定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二、发展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小额农贷对农民致富持续发展无疑又是举足轻重。实践证明,全力打造小额农贷这一业务品牌是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建立多层次的小额信贷载体

在未来的若干年,中国小额信贷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很可能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少量中小型的民营小额信贷机构。

农村信用社具有合法的金融机构身份、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其经营网点遍布全国农村,它也是目前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主要金融机构。不过,目前各地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发展并不平衡。

邮政储蓄银行也经获准成立。它覆盖面较广,尤其有农村的庞大网络机构,具有经济实力强和网络科技优势。不过,目前邮政储蓄系统还缺乏大量从事信贷工作的专业人员。

(二)完善小额信贷经营管理机制,防范小额信贷风险

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内部控制制度,结合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状况,建立和不断完善业务监督、财务管理、风险预测等各项内控制度,尤其加强对小额信用贷款质量的考核,对小额信贷放得出、收得回的信贷人员给予鼓励。

建立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机制,强化审计稽核部门的监督功能,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稽核。

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为小额农贷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政策、法律环境。

(三)加大改革和政策扶持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一方面要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从完善内部财务制度、贷款审批等方面入手,真实准确地进行账务核算和报表反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进入良性运作的轨道。另一方面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情况下,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

发挥邮政储蓄机构网点多、深入农村的优势,按照商业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以适当形式回流农村,增强其在农村的储蓄、汇兑和支付等功能,促进其对农村经济的资金投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利率自由浮动并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改革的最终日标。放开农村信用合作社存贷款利率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措施,一方面扩大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自主权,利用其灵活机制,多吸收存款,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利率全面市场化积累经验。

(四)切实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

首先继续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将小额农户信贷纳入个人征信体系,让农户个人信用得到规范,并使它成为社会守信的基础工程,创建信用保障和支持系统。其次,大力加强诚信教育,通过强化对农民诚实守信教育、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等活动,为讲信用的农户开绿灯,提高授信额度,对失信农户取消授信资格、降低信用等级等,促进增强农民信用意识的,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最后,探索建立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落实奖惩措施,尽快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评价工作纳入到对基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有效保护金融资源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有关当事人的金融行为,逐步形成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10-13.

[2]J.D,冯匹斯克.发展中的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3,(10):20-22.

[3]周霆,邓焕.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M].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