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牧区低保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8:19:33

农村牧区低保

农村牧区低保范文篇1

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对保障我州农村牧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和谐海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孙玉库副局长传达了全省农村牧区低保工作会议主要精神,对全州农村牧区低保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我都同意。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精心组织,狠抓农村低保工作任务全面落实

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农村低保工作于4月底前要全面完成低保证和低保金的发放工作。目前,春节将至,除去过年的时间,还剩一个月,开展低保对象调查核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地要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全面安排,精心组织,落实目标责任,认真抓好工作落实。

(一)认真贯彻“两个会议”精神,全面安排农村牧区低保工作。各地要认真学习全省农村低保工作会议和此次会议精神,按照会议要求,抓好工作落实。一是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农村低保工作是对农村传统救济工作的整合,是从机制上和体制上给予农村贫困群众的有效救助,各级政府要把农村低保工作切实摆上重要日程,民政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着对农村贫困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明确思路,细化措施,力求实效。二是精心组织实施。会后,各地政府主管领导,要尽快向党委和政府汇报全省和全州农村低保工作会议精神,对农村低保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具体安排,抽调人员,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强力推进,保证这项工作健康发展。

(二)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农村牧区低保工作。一是抓好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当务之急要突出抓好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低保工作人员、乡镇、村社干部的工作能力,确保农村低保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认真抓好保障对象核定工作。要按照《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重点做好农村牧区特困群众家庭实际收入的核算,科学合理地确定保障对象,使符合条件的特困群众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得到政府的救助;三是要建立农村低保工作统计报告制度。对低保对象的调查、家庭收入的核实、保障对象的确定、低保所需资金的测算等重要数据,都要进行台帐统计并逐级上报;四是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各地要按照当地所需低保资金总量20%的比例,将地方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到位,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五是按照时间要求,抓进度。要严格按照省政府确定的时间要求,明确任务,制定措施,加大力度,全面推进,按期完成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三)明确责任,不断完善农村牧区低保制度。一是属地管理。要按照低保工作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县乡村三级管理制度,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不断完善审批程序。农村牧区困难家庭收入的核定,涉及到农村牧区特困家庭切身利益,也是农牧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建立健全个人申请或村民小组推荐、村委会调查核实家庭实际收入、群众评议、三榜公示、规范作业、严格把关的工作责任制度,切实做到低保对象的准入必须集体核算、集体评议、集体审批。三是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细则和工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与农村低保相配套的优惠政策,使低保对象在住房、就医、入学、就业、经商等得到多方面救助或扶持,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四)严肃纪律,加强农村牧区低保管理工作。一要加强资金管理,决不允许发生挤占、挪用、截留和虚报冒领问题,对于违反资金管理规定的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二要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纳入”制度。“四不准”即不准暗箱操作,必须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不准优亲厚友,必须公开、公平、公正;不准平均分配,必须保证重点;不准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必须手续健全,照章办事。“三不纳入”即家庭居住条件较好,具有隐性收入的不纳入;没有经过村级评议小组评议的、没有乡镇集体研究记录的、没有张榜公布的不纳入;具有自救能力,但好逸恶劳的不纳入。

(五)加强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农村低保工作。各地要加大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和现场报道,使农村低保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扩大群众参与,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参与农村低保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确保我州农村牧区低保工作稳步发展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强化县乡的主体责任,尤其加强乡镇工作力量,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务网络,对各乡镇低保工作进行督查督办,随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农村牧区低保制度顺利实施,规范运作。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协作。民政部门要加大管理工作力度,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规范运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快农村牧区低保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要加强对基层低保工作的指导,督促各级及时、准确地完成调查、核定、审核、上报工作。财政部门要落实农村牧区低保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定期督促、检查资金使用和拨付情况,并将低保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到位。发展改革、统计、劳动保障、农牧、扶贫等部门要与民政部门紧密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农村低保标准的测算、调整以及农村家庭收入计算等各项相关工作,合力推进农村低保工作。

春节过后,州农村牧区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将组成工作组,对各地低保工作进展情况、低保政策执行情况、低保对象审批档案资料、低保工作统计台帐等进行全面检查,并且按进度进行督查督办,实行每周通报制度。

农村牧区低保范文篇2

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对保障我州农村牧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和谐海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孙玉库副局长传达了全省农村牧区低保工作会议主要精神,对全州农村牧区低保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我都同意。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精心组织,狠抓农村低保工作任务全面落实

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农村低保工作于4月底前要全面完成低保证和低保金的发放工作。目前,春节将至,除去过年的时间,还剩一个月,开展低保对象调查核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地要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全面安排,精心组织,落实目标责任,认真抓好工作落实。

(一)认真贯彻“两个会议”精神,全面安排农村牧区低保工作。各地要认真学习全省农村低保工作会议和此次会议精神,按照会议要求,抓好工作落实。一是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农村低保工作是对农村传统救济工作的整合,是从机制上和体制上给予农村贫困群众的有效救助,各级政府要把农村低保工作切实摆上重要日程,民政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着对农村贫困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明确思路,细化措施,力求实效。二是精心组织实施。会后,各地政府主管领导,要尽快向党委和政府汇报全省和全州农村低保工作会议精神,对农村低保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具体安排,抽调人员,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强力推进,保证这项工作健康发展。

(二)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农村牧区低保工作。一是抓好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当务之急要突出抓好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低保工作人员、乡镇、村社干部的工作能力,确保农村低保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认真抓好保障对象核定工作。要按照《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重点做好农村牧区特困群众家庭实际收入的核算,科学合理地确定保障对象,使符合条件的特困群众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得到政府的救助;三是要建立农村低保工作统计报告制度。对低保对象的调查、家庭收入的核实、保障对象的确定、低保所需资金的测算等重要数据,都要进行台帐统计并逐级上报;四是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各地要按照当地所需低保资金总量20%的比例,将地方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到位,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五是按照时间要求,抓进度。要严格按照省政府确定的时间要求,明确任务,制定措施,加大力度,全面推进,按期完成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三)明确责任,不断完善农村牧区低保制度。一是属地管理。要按照低保工作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县乡村三级管理制度,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不断完善审批程序。农村牧区困难家庭收入的核定,涉及到农村牧区特困家庭切身利益,也是农牧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建立健全个人申请或村民小组推荐、村委会调查核实家庭实际收入、群众评议、三榜公示、规范作业、严格把关的工作责任制度,切实做到低保对象的准入必须集体核算、集体评议、集体审批。三是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细则和工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与农村低保相配套的优惠政策,使低保对象在住房、就医、入学、就业、经商等得到多方面救助或扶持,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四)严肃纪律,加强农村牧区低保管理工作。一要加强资金管理,决不允许发生挤占、挪用、截留和虚报冒领问题,对于违反资金管理规定的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二要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纳入”制度。“四不准”即不准暗箱操作,必须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不准优亲厚友,必须公开、公平、公正;不准平均分配,必须保证重点;不准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必须手续健全,照章办事。“三不纳入”即家庭居住条件较好,具有隐性收入的不纳入;没有经过村级评议小组评议的、没有乡镇集体研究记录的、没有张榜公布的不纳入;具有自救能力,但好逸恶劳的不纳入。

(五)加强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农村低保工作。各地要加大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和现场报道,使农村低保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扩大群众参与,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参与农村低保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确保我州农村牧区低保工作稳步发展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强化县乡的主体责任,尤其加强乡镇工作力量,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务网络,对各乡镇低保工作进行督查督办,随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农村牧区低保制度顺利实施,规范运作。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协作。民政部门要加大管理工作力度,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规范运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快农村牧区低保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要加强对基层低保工作的指导,督促各级及时、准确地完成调查、核定、审核、上报工作。财政部门要落实农村牧区低保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定期督促、检查资金使用和拨付情况,并将低保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到位。发展改革、统计、劳动保障、农牧、扶贫等部门要与民政部门紧密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农村低保标准的测算、调整以及农村家庭收入计算等各项相关工作,合力推进农村低保工作。

春节过后,州农村牧区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将组成工作组,对各地低保工作进展情况、低保政策执行情况、低保对象审批档案资料、低保工作统计台帐等进行全面检查,并且按进度进行督查督办,实行每周通报制度。

农村牧区低保范文篇3

——围绕改善民生采取的重大举措

(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根据部里的统一安排,今年以来我省加快了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步伐。在组织有关部门认真进行调查、测算和论证,广泛听取广大群众和基层干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低保的总体思路。今年1月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从1月1日起在全省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全省有72552户229172名困难群众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全国农村低保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贯彻会议精神,结合各地普遍反映低保覆盖面窄,应保未保人数相对较多的实际,提出对农村低保进行扩面的建议,会同财政、统计等部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讨论,形成了比较符合省情实际的提标扩面方案。九月份,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将农村低保人数由22.9万人扩展到34.5万人,低保人数由占全省农村牧区总人口的6.9%提升到10%,低保标准由月人均26元提高到32元,累计投入农村低保金1亿元,确保了农村牧区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全面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按时足额兑现五保供养资金,针对物价上涨导致的五保对象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实际,修订了《青海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暂行办法》,向省政府报送了适当提高五保供养标准的建议,已经得到省政府的原则同意。这些惠民政策的建立和实施,成为继实施城市低保政策之后民政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又一重大举措,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继续完善城镇低保制度。今年我省的城市低保工作在正常发放低保补助金和继续实施分类施保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应对物价上涨而造成的低保对象生活补助上。为缓解副食品价格上涨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切实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我们认真贯彻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妥善安排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生活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积极协调财政、统计等部门制定对策,先后四次为低保对象下达了临时生活补贴3892.43元,1-10月全省累计发放城市低保补助资金2.4亿元,有效地缓解了因物价上涨给城市低保家庭造成的生活压力,保障了全省22.85万城市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着力规范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城市医疗救助方面,认真落实城市医疗救助政策,根据省政府建立城市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配合卫生部门认真做好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情况统计工作,开展了全省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统筹人数及参保资金的登记造册测算工作。从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中为低保对象和重度残疾人,按年龄段缴费标准代交了应由个人承担的城市医疗保险金,使他们享受双重医疗保障。全年累计支出城市居民医疗救助资金3200余万元;农村医疗救助方面,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民政、财政、卫生等部门联合上报的《关于调整农村牧区医疗救助有关规定意见的通知》,两次调整医疗救助政策,取消了最低报销起付线,提高了救助标准,简化了大病救助审批报销程序,推行“一站式”服务。将“60年代精简退职”人员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累计下达农村牧区医疗救助资金7550万元,全省有37.4万名农村低保对象、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和60年代精简退职人员享受了“参合”和门诊补助的双重救助,为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断加大专项救助力度。在城市低保家庭中继续实施城市取暖救助,本年度取暖救助金已全部发放到低保对象手里。会同建设部门草拟并报省政府出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城镇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工作全面启动;在全省农村牧区开展了无房户和危房户基本情况调查,针对全省农村牧区实施“减灾安居工程”做了前期调研,为下一步实施农村住房救助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特殊群体得到较好地帮扶

按照“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要求,积极推动全省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建设,投资1.25亿元的集省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和省福利慈善医院项目建设全面启动,进展顺利。正式启动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组织实施了黄南州儿童福利院和海东地区儿童福利院项目。按照国家发改革委和民政部的要求,编报了社区服务设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和儿童福利设施项目建设方案,完成了相关项目的可研论证和申报工作。全面提升救助管理工作水平,全年救助各类人员达8200人次。启动“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安排部署了12所敬老院项目,并下达1904万元启动建设资金。

(三)认真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重点优抚群体的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根据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在省直相关部门的积极协助下,结合省情,及时研究提出了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意见和办法,先后拟定了《关于调整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的意见》、《关于做好部分原8023部队及其他参加核试验军队通退役人员有关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落实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劳动保障政策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1993年至1999年军队复员干部住房政策的意见》和贯彻《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的实施意见,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讨论通过,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按30%的幅度提高了残疾军人的残疾抚恤金标准,按20%的幅度提高了烈属的定期抚恤金标准,按20%的幅度提高了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的生活补助标准,给在乡老复员军人每人每月增加70元的生活补助,给带病回乡退伍军人每人每月增加30元生活补助,对在农村的和城镇无工作且家庭生活困难的1954年11月1日以后入伍的参战退役人员,按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全年下达优抚资金2806万元。同时就进一步做好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和复员干部生活救助工作提出了救助措施。同时就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以及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再就业、住房、社会保险接续等政策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完善。

——主要做法

(一)围绕民生主线,服从服务大局。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解决民生、改善民生这个主题,谋划工作,制定政策,把民政工作主动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主动为党和政府分忧,受到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倾力支持。在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工作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数次听取汇报,亲自赴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省人大将农村低保工作列为今年重点调研和督办的事项之一,组织了专题调研,召开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农村低保工作汇报,主动为我们排忧解难。政府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了农村低保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

为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我们十分重视加强制度建设,今年以来,报省政府出台四个规范性文件,民政厅独立或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十六个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廉租住房、养老服务、抚恤优待、复员干部维稳等十多项内容。此外,还就机关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出台了三十三项内部规章制度。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倾斜基层

强化抓基层、打基础的理念,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基层民政工作,真正把工作重点放到基层,把精力聚集到到了基层。年初,由厅领导带队,抽调厅机关骨干力量,组织大规模调研活动,对工作部署,重大政策的落实情况专题调研和督查,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困难群众家中,实地了解群众生活困难情况,广泛听取基层同志的意见建议。此外在分配资金、安排项目、调配物资时,注重向基层倾斜,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确保民政工作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农村牧区低保范文篇4

一、实施“民生工程”的主要成绩

(一)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将广大农牧区特困人群救助纳入制度化轨道。我区目前共有农牧区特困群体23万人,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上半年,在农牧区依然实施的是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共落实救助资金1840万元。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从今年7月1日开始,在全区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制度的重大决定,并于7月份在日喀则召开了全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现场会,对农村低保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自治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推动农村低保工作有序进行。目前,全区农村低保制度已初步建立,23万农牧区特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畴,自治区落实农村低保资金2300万元,地、县配套920万元。顺利实现了农牧区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向农村低保制度的转变。对农村低保对象的救助和有关配套制度的建立等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将于年底前完成。

(二)实施城市低保,保障了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城市低保工作,今年重点在动态管理、分类施保上下了功夫,大力推进城市低保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按照“应保尽保”、“应退即退”的原则,下半年,全区共清退了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150多户、近400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只进不退”、“易进难退”的局面,使动态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全区城市低保人数达到4.1万余人,累计支出保障金4817.4万元。另外,针对今年肉菜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因素,从7月1日起,对城镇低保人员每人每月增加38元的临时物价补贴,共下拨临时性生活补助资金474万元,临时性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88.3万元。

(三)实施灾害救助,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多灾易灾地区,今年以来,全区共有57个县、367个乡、1296个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雪、洪涝、地震、泥石流、低温冷冻、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受灾群众20.1万人。因灾死亡1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2825公顷,绝收10236.88公顷,倒塌房屋344间,受损房屋842间,直接经济损失14069万元。灾害发生后,各级民政部门高度重视灾民的生产生活,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灾民的实际困难。到目前,全区共落实救灾资金3951.6万元,调拨帐篷391顶,发放灾民救助卡4.43万张,救助灾民17.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875人,房屋恢复重建1006间,有效地保障了灾民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实施农牧区五保供养,实现了五保对象“应保尽保”。今年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根据我区五保供养对象“应保尽保”问题突出的现实,研究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的通知》(藏财综字〔2007〕74号)。各地按照《通知》要求,及时将我区税费改革以来新增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了供养范围。目前全区有五保供养老人14295名,人均年供养标准1500元,坚持按标施保,所需资金按照地、县财政分担比例已全部落实到位,实现了“应保未保”。今年利用民政部本级社会福利金293万元,对9所敬老院进行了改扩建,使五保对象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五)实施城乡医疗救助,解决了困难群体看病难的问题。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城镇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办法实施细则》和《**自治区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城乡医疗救助程序,明确了救助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提高了救助标准。地、县两级财政积极落实配套资金,促进了医疗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一至三季度,全区城镇医疗救助543人,落实救助资金104.68万元;农牧区医疗救助3397人,落实救助资金378.25万元,有效缓解了城乡特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六)实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为流浪乞讨人员开辟了新的生活出路。2007年4月份,自治区召开了第二次全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对策,部署工作,进一步探索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的办法。采取区、地、县、乡逐级签订责任状的方式,促进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新进展。截止目前共救助1864人(次),以拉萨市为重点的主要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得到有效治理。积极从生活上为返乡流浪乞讨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救助,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

(七)实施教育救助,解决了城乡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各地认真落实《关于对我区农牧民特困家庭子女和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居民家庭子女就学减免学杂费及实行资助政策的通知》,对低保家庭子女考上区内外大学或内地**中学,施行减免学杂费或由政府资助部分经费的优惠政策。通过以上措施,切实解决了低保对象和农牧区特困户子女上学难的实际困难。今年,全区共资助城乡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275人,发放资助金111.1万元。

(八)实施社会福利事业,改善了孤儿、孤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环境。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逐步建立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落实孤儿收养、医疗、教育、就业相配套的综合救助政策。大力发展福利事业,截止11月底,福利发行销售总额为9587.64万元,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3355.7万元,为国家创造税收290.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7.9%、37.9%和11.9%,年底有望突破亿元大关。下拨本级福利公益金2050万元,资助7地市22所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的发展。加强了慈善事业宣传,启动了慈善事业募集工作,共募集资金107.7万元。

(九)实施双拥优抚,保障了优抚对象的基本权益。为适应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军队建设需要,积极开展双拥宣传和节日慰问活动。“三大节日”期间,全区共慰问驻军部队438个、部队病员865人、优抚对象3389人(次),召开军政座谈会100余次,支付慰问金537.7万元。认真做好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全区安置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498人,安置率达100%。扎实做好优抚安置政策落实和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保障了优抚对象的基本权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二、取得的基本经验

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要做的工作比较多,问题也比较复杂,我们在工作中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区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找准切入点、着力点,集中精力解决党政领导高度关注、社会普遍关心、群众热切盼望的最急需的民生问题。同时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既注重解决群众当前利益,又要看到群众长远利益,精心谋划,周密安排,讲究策略,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经验。

(一)突出重点,加强领导。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区各级民政部门每年都把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作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措施,健全制度,有效推动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从自治区到各地、县层层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民政、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纪委、卫生、教育、建设、司法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从组织领导上为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和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解决民生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不断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我们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寓于制度建设之中,着力搭建起改善民生的政策框架,打好基础,建好平台,并逐步扩充内容,提高标准,最终实现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围绕困难群体的切实困难,我们逐项研究政策措施,出台配套政策。如今年先后制定了《**自治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自治区城镇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办法实施细则》和《**自治区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办法实施细则》等法规政策,全区已形成了一个覆盖城乡困难群体的、较为完整的政策措施体系,建立起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制度框架。为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完善社会救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我们以政府名义起草了《**自治区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目前《意见》已上报政府,待政府审定后即可下发实施。

(三)注重实效,兼顾长远。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来关心民生。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我们既注重解决群众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又注重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努力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实施各项民生工程中,我们本着尽量让群众直接受益的原则,力求将政策性补助资金发放到群众手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优惠。例如,今年民政部门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投入已达到20118万元,直接发放到人的资金将达到17667万元,占资金总额的87.8%。

农村牧区低保范文篇5

为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现就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制度提出了明确意见。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和具体体现。

(二)城乡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或遇有紧急、突发困难时,由政府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资金、物资、法律上的援助或服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及合法权益的行政管理活动。(三)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指由国家为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以及为保障这些制度的实施而形成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网络、物质技术条件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

(四)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把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强化措施,不断提高我区城乡社会救助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逐步在全区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在组织实施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救助对象实施的一种单向、无偿的援助行为,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社会救助,支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二是依法救助、规范管理的原则。在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上,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将政策措施整合,提高效能。在实施救助工作中,依法行政,完善政策,规范程序,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三是城乡联动、配套实施的原则。按照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目标,既要考虑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又要根据当前城乡不同的经济条件和困难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来解决;四是“制度健全、体系完善,点上突破、面上扩展”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由点到面,稳步有序地推进。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首先抓好单向救助制度,通过单项制度的建立、实施和完善,逐步形成比较全面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制度建设

(一)健全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在巩固应保尽保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分类施保,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科学调整救助标准。根据粮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对城市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经过科学测算、认真论证、实事求是地调整当地的城市低保保障标准,做到既要与当地的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又要满足低保对象的生活需要,又能积极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自主就业。针对不同对象制定相应的救助标准,在发放低保金时,对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因病、子女上学、高度残疾、高龄老年人、单亲家庭等给予重点照顾和倾斜。加强动态管理,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保障范围;超出保障标准的人员及时取消低保待遇;对生活困难加重的低保对象和家庭,及时提高救助金额;对收入提高的低保对象和家庭,及时降低救助金额。

(二)建立应急救助机制。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救灾工作的整体合力。要提高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在重大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能够妥善安排灾民的吃、穿、住、饮用水、医疗救助。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工作,有充足的救灾帐篷、衣被等物资,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各级财政在年初要做出救灾资金预算,以备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投入使用。全面加强灾情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灾情的监测、预警水平,强化部门之间灾害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形成灾害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为快速决策和启动救灾工作的应急机制提供依据。

(三)进一步落实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政策。及时审批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五保供养证书》,做到应保尽保;明确供养标准,落实供养经费,确保五保供养资金及时足额发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度调整供养标准。根据我区农牧民一般生活水平,确定全区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年供养标准不低于800元,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年供养标准不低于1200元,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各地在安排使用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时,首先要确保五保供养资金的落实。集中供养经费可由旗县级财政部门根据民政部门提出的用款计划直接拨付到敬老院;分散供养经费可由旗县级财政部门根据民政部门提出的用款计划通过银行(信用社)直接发放到户,确保五保资金落实到人。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建设与管理,将此项工作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乡镇合并和学校布局调整后的闲置资源,搞好敬老院建设和改造,确保全区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以上。选聘合格的专、兼职敬老院工作人员,加强敬老院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敬老院管理和服务水平。对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要明确代养人及代养人的责任,并签订协议,保障五保老人老有所养。

(四)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困难群众救助制度。农村牧区困难群众包括因灾、因病、因残、因缺乏劳动力和其他原因致贫的人员。农村牧区困难群众救助主要采取定期定量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的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行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资金由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助一部分,各盟市、各旗县财政自行安排一部分,社会各界捐赠一部分来解决。定期定量救助以货币形式为主,按时发放;临时救助可以货币与实物相结合,适时发放。对享受定期定量救助的农牧民发放《农村牧区特困群众救助证》;享受临时救助的农牧民发放《农村牧区困难群众临时救济卡》。各地要严格审核、审批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村牧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五)加快实施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工作要在2005年全部实行。对农村“五保”对象、特困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众,因病影响基本生活的给予必要的医疗救助。

各地要根据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和财政部、民政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本地区的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或管理办法,合理确定农村牧区大病医疗救助的病种及医药费用补助的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助标准,并做好与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衔接。城市医疗救助要从2005年开始进行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规范可行的制度,力争使患大病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城市居民得以救助。

(六)建立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制度。通过救助,使持有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证和属于城市“三无”对象的未成年人,基本实现普通中小学免费教育;使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和农村牧区特困群众救助证卡家庭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高中教育阶段能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补助。继续做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慈善捐助等专项救助工作,确保城乡困难群众子女不失学、不辍学;积极实施“寒窗基金”、勤工俭学和爱心助学等资助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调动各企业、经济实体及个人捐赠的积极性,帮助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完成学业。

(七)规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要完善救助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和程序,让应该接受救助的人员能够得到有效的救助。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救助工作。各地对救助管理站设施进行检查、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抓紧更新改造,确保救助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八)实施廉租住房制度。积极开展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对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租金低廉的普通住房。对已租住公房的城镇困难家庭,在租金上予以优惠。

(九)积极实施就业援助。就业是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的最根本途径。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困难群众就业,优先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帮助他们尽早实现就业再就业。要积极帮助残疾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就业,对以吸纳残疾人就业为主的福利企业,继续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保护。(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各地法律援助机构要科学地调配资源,使所有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担起法律援助义务,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法学社团等组织以及法学院校等单位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投入法律援助事业,为特定对象提供法律援助。

(十一)完善社会捐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社会捐助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广泛开展“义工”服务、“结对帮扶”、社区互助、邻里互助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互助新风。对已经建立“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的地区,要不断总结经验,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建设,规范运作。尚未建立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依法接受社会捐赠的团体,应定期将扶贫帮困活动的范围、形式及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四、切实加强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尽快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民政牵头的工作机制。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民政、财政、发改委、民委、建设、农牧业、教育、司法、劳动保障、科技、卫生、工商、统计、扶贫办、审计、监察和残联等部门组成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确定城市社会救助的对象、项目和标准,制定城市社会救助的政策,抓好社会救助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推进社会救助和帮困工作。要把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步伐。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发挥对社会救助的综合管理服务职责,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各有关部门在开展城市社会救助工作时,应加强与民政部门沟通和联系。

(二)认真落实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民政部门是社会救助工作的主管部门,承担管理、综合协调的职能;财政部门负责做好社会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对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卫生部门负责医疗减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对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建设部门负责困难群众的廉租住房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教育部门负责教育救助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就业援助,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和培训服务;审计、监察部门负责搞好救助款物的审计、监督工作;司法行政机关负责规范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三)加快推进社会救助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抓紧研究制订社会救助方面的法规和规章,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行为。要进一步健全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地实施各项社会救助。

(四)切实保障政府对社会救助经费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资金的落实。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社会救助提供捐赠、资助,并全部用于社会救助。要切实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努力提高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紧紧依托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机构,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动态地汇集城乡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信息,为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和技术保障。

(六)加快基层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网络建设。各地要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选配政治素质好、群众观念强的干部充实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城乡街道和苏木乡镇要积极整合现有机构资源,确定负责这项工作的机构,加快以街道。苏木乡镇为主要平台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建设。有条件的街道、苏木乡镇可以设立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机构。城镇社区和农村村委会都要有人负责这项工作。要搞好业务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社会救助工作者的“亲民、爱民、为民”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努力实现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便民化。

农村牧区低保范文篇6

一、救助原则

(一)救助水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二)属地管理、动态操作、规范程序、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的原则。

二、救助对象

具有本县户口,并符合以下条件的城乡居民,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一)农牧区五保对象;

(二)城乡低保户;

(三)城乡伤残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在乡老复员军人、伤残民兵及其配偶,革命烈属,牺牲、病故军人遗属,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属等特殊优抚对象;

(四)城市低保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城市低保对象中,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家庭成员;

(五)未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但因患重大疾病影响基本生活的特殊困难群众;

(六)其他特殊困难群众。

三、救助方式

(一)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自筹部分;

(二)大病医疗救助。

四、救助标准

(一)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城市低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困难优抚对象参加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个人承担部分由民政局全额救助。

(二)救助对象因患重大疾病住院治疗的,其当年度(公历1月1日-12月31日)住院医疗费用(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经合管办或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报销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且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给予适当救助,救助标准按住院医疗费用发票10%的比例给予救助,但救助金额每人每年累计不超过3000元。

(三)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城市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实行基本门诊就医补助,基本门诊就医每人每年补助金额不超过600元。

五、救助程序

(一)参加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救助程序

根据《奇台县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各村委会、社区在每年第四季度对本村组(社区)需民政资助参加合作医疗对象进行详细入户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经村(居)民代表会议评议同意,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并在当年11月20日前将需民政资助参加合作医疗对象花名册报民政局,经民政局审查、县农牧区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由各乡镇分类办理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的相关手续。

(二)大病医疗救助相关材料和程序

1.申请大病医疗救助须提交以下材料

(1)个人书面申请(加盖村委会或社区公章);

(2)被救助人户口簿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1份;

(3)被救助人住院医疗费用发票原件及复印件、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偿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票据;

(4)享受门诊就医补助的人员需持门诊就医发票原件和申请救助书面报告;

(5)村委会或社区调查填写的《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申请调查审批表》1份。

2.救助程序

城乡大病医疗救助按照个人申请、村(社区居)委会调查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并实行层层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1)申请。申请人持相关证明材料向户口所在地村(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村(社区居)委员会在受理申请人申请后,须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调查和评议。经评议,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张榜公布5日,经公示无异议的,并由申请人填写《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申请调查审批表》

(2)审核。乡镇人民政府收到村(社区居)委会上报的申请审批材料后,须进行审核,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及相关材料报县民政局审批。

(3)公示。经批准的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对象,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社区居)委会要分别在政务公开栏张榜公布,公布时间不少于5天。群众有异议的,由县民政局调查核实,确实不符合条件的,要取消其救助资格。

(4)审批。县民政局接到乡镇人民政府上报的申请、审批材料后,需进行复审,并在5个工作日内签署审批意见。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家庭(对象)核准其享受大病医疗救助的金额,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通知申请人,说明理由,并退回相关材料。

(5)建立档案。城市医疗救助工作档案实行三级管理,村(社区)、乡镇、县民政局建立档案,并按年度装订归档。

六、不属于医疗救助的范围

(一)因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二)因交通、医疗事故以及其它赔付人应支付的费用;

(三)因器官移植、镶牙、整容、矫形、配镜以及保健、康复等发生的费用;

(四)不如实提供各项申请手续、弄虚作假者;

(五)跨年度累计的费用。

七、救助资金来源和管理

(一)资金来源

1.上级财政拨付的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

2.县财政预算配套资金;

3.按规定可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其它资金。

(二)资金管理

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局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财政专户,县财政局、民政局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帐管理,用于办理资金的缴存、拨付业务;民政局开设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基金银行专户,用于核算资金的缴存、支付(发放)业务。

八、管理监督

(一)民政局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管理和救助资金的发放、使用等工作。要认真履行职责,掌握情况,建章立制,完善程序,实行医疗救助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政策,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合理使用,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

(三)卫生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督促县合管办与民政局做好相关工作的衔接。

九、组织机构

成立奇台县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领导机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县长

农村牧区低保范文篇7

一、救助原则

(一)救助水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二)属地管理、动态操作、规范程序、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的原则。

二、救助对象

具有本县户口,并符合以下条件的城乡居民,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一)农牧区五保对象;

(二)城乡低保户;

(三)城乡伤残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在乡老复员军人、伤残民兵及其配偶,革命烈属,牺牲、病故军人遗属,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属等特殊优抚对象;

(四)城市低保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城市低保对象中,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家庭成员;

(五)未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但因患重大疾病影响基本生活的特殊困难群众;

(六)其他特殊困难群众。

三、救助方式

(一)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自筹部分;

(二)大病医疗救助。

四、救助标准

(一)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城市低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困难优抚对象参加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个人承担部分由民政局全额救助。

(二)救助对象因患重大疾病住院治疗的,其当年度(公历1月1日-12月31日)住院医疗费用(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经合管办或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报销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且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给予适当救助,救助标准按住院医疗费用发票10%的比例给予救助,但救助金额每人每年累计不超过3000元。

(三)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城市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实行基本门诊就医补助,基本门诊就医每人每年补助金额不超过600元。

五、救助程序

(一)参加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救助程序

根据《奇台县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各村委会、社区在每年第四季度对本村组(社区)需民政资助参加合作医疗对象进行详细入户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经村(居)民代表会议评议同意,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并在当年11月20日前将需民政资助参加合作医疗对象花名册报民政局,经民政局审查、县农牧区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由各乡镇分类办理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的相关手续。

(二)大病医疗救助相关材料和程序

1.申请大病医疗救助须提交以下材料

(1)个人书面申请(加盖村委会或社区公章);

(2)被救助人户口簿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1份;

(3)被救助人住院医疗费用发票原件及复印件、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偿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票据;

(4)享受门诊就医补助的人员需持门诊就医发票原件和申请救助书面报告;

(5)村委会或社区调查填写的《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申请调查审批表》1份。

2.救助程序

城乡大病医疗救助按照个人申请、村(社区居)委会调查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并实行层层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1)申请。申请人持相关证明材料向户口所在地村(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村(社区居)委员会在受理申请人申请后,须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调查和评议。经评议,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张榜公布5日,经公示无异议的,并由申请人填写《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申请调查审批表》

(2)审核。乡镇人民政府收到村(社区居)委会上报的申请审批材料后,须进行审核,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及相关材料报县民政局审批。

(3)公示。经批准的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对象,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社区居)委会要分别在政务公开栏张榜公布,公布时间不少于5天。群众有异议的,由县民政局调查核实,确实不符合条件的,要取消其救助资格。

(4)审批。县民政局接到乡镇人民政府上报的申请、审批材料后,需进行复审,并在5个工作日内签署审批意见。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家庭(对象)核准其享受大病医疗救助的金额,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通知申请人,说明理由,并退回相关材料。

(5)建立档案。城市医疗救助工作档案实行三级管理,村(社区)、乡镇、县民政局建立档案,并按年度装订归档。

六、不属于医疗救助的范围

(一)因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二)因交通、医疗事故以及其它赔付人应支付的费用;

(三)因器官移植、镶牙、整容、矫形、配镜以及保健、康复等发生的费用;

(四)不如实提供各项申请手续、弄虚作假者;

(五)跨年度累计的费用。

七、救助资金来源和管理

(一)资金来源

1.上级财政拨付的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

2.县财政预算配套资金;

3.按规定可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其它资金。

(二)资金管理

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局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财政专户,县财政局、民政局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帐管理,用于办理资金的缴存、拨付业务;民政局开设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基金银行专户,用于核算资金的缴存、支付(发放)业务。

八、管理监督

(一)民政局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管理和救助资金的发放、使用等工作。要认真履行职责,掌握情况,建章立制,完善程序,实行医疗救助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政策,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合理使用,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

(三)卫生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督促县合管办与民政局做好相关工作的衔接。

九、组织机构

成立奇台县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领导机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县长

农村牧区低保范文篇8

乌海市现辖3区、5镇、15个办事处、62个行政村,总人口46.5万人,其中农区人口4.7万人,占总人口的10%。全市耕地面积94500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亩。农业比重较小,只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6%。我市的农业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主要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近几年来,乌海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政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向高效园区集中,引导农民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2004年以来,通过城乡一体化改革、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实施农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区居民增收明显。2005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9亿元,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635元,列全区第二位,同比增长19.3%,增收额列全区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比降到2:1。

一是减轻农区居民负担。遵循“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乌海市积极改革农区税费制度。2002年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减少农村费用1126.41万元,人均减负213.86元。2003年在自治区率先实行免征农业税政策,

农业税及附加由各级财政代缴,实现农民零负担,共免收农业税140万元、牧业税6万元、特产税10万元。2004年,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建立了统一的“乌海市居民户口”管理制度;在“零负担”基础上,将3414名低收入农区居民纳入低保,截止2005年底,累计发放低保金220万元。2005年实施了农村牧区大病医疗救助,当年共救助26人,发放医疗救助金4.4万;10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区居民参合率达85%。从2005年春季开始,全面执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截止2006年3月底,全市累计为14672名学生减免杂费和教科书费212万元,为1394人(次)发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7.09万元。“十五”以来,乌海市以“移民扩镇”、“千村工程”、“种草养畜扶贫年”和社会帮扶等专项活动为载体,实施项目扶贫,加快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乌海市将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为发展种植葡萄、保护地为主的特色产业,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各级政府不断完善鼓励,引导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葡萄种植、温室建设和种养大户加大补贴力度,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2005年,市区乡三级财政对新建一亩温室各补贴1000元。新植葡萄市财政每亩补贴250元,部分区、乡对葡萄种植补贴达500元。

鼓励种养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对连片种植葡萄面积达30亩以上的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亩增加100元补贴。目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13000亩,经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葡萄基地面积5000亩,无公害葡萄年产量约7500吨。全市通过自治区认定无公害瓜果蔬菜面积43000亩,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17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审核认证。在加大补贴的同时,市政府为了解决农区居民贷款难的问题,积极协调市城市信用社代办支农贷款业务,2005年为农区居民发放贷款900万元,缓解了发展农业资金短缺的矛盾。

农村牧区低保范文篇9

一、关于农业保险工作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切实增强农业生产和农户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提高和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又一具体体现。我市是农牧业大市,同时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经济损失大,我们的抗灾能力还比较脆弱。因此,在千方百计加强农牧业抗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同时,利用农业保险手段防范与分散自然灾害的风险,这对于保障农牧业生产安全,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年,我市作为全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当年,仅在玉米一种作物上开展农业保险,全市参保面积为241.6万亩。近几年,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持力度,增加了保险农作物品种,启动了奶牛和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业保险的开展,农牧民通过参加农业保险也得到了实惠。仅年,全市共9个旗县市区、45.81万农户参加种植业保险,参保规模达870万亩,获赔总金额1.4亿元,占全市当年种植业保费收入的63%。

在工作实践中,各级政府、承保机构及有关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摸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开展时间较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投保、理赔工作不规范;出险报案现场查勘不及时、查勘定损手段落后;群众对保险政策不理解、不清楚;养殖业能繁母猪保险呈下滑趋势等问题。这些问题和现象我们要深入分析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继续把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列为为农牧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市政府也将农业保险纳入今年民生工程。自治区要求确保当地种植业承保面积稳中有增,确保奶牛、能繁母猪保险头数明显增加,并且在我市开展温室大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按照这个要求,我市今年农作物参保面积要力争达到900万亩以上,各旗县市区的参保面积要保持上年水平或有所增加,不能减少。全市参保奶牛力争达到1.5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参保达到5万头以上,温室大棚保险保费补贴进行试点。因此,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承保公司都要从保障农牧民切身利益,保障农牧业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农业保险工作,切实把此项工作作为支农惠农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为农牧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体现、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切实抓好、抓出成效。今年,市和旗县财政将继续分别承担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资金,旗县财政承担的相对多一些,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去年参保规模大的地方,财政压力更大。希望各旗县要抓紧研究,足额安排补贴资金,保证农作物参保面积和养殖业参保数量,不能因资金问题减小参保规模。

今年的农业保险时间紧、任务较重、要求严格、工作难度大。目前,正值出苗管理的关键时期,希望各地要统筹安排、抓紧时间,将各项工作尽快落实到位,确保6月30日前签订完保单,保质保量地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具体提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在旗县市区农业保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承保公司为主体,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一方面要宣传开展农业保险的目的和意义,充分认识我们多灾地区参加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宣传农业保险的相关政策规定和常识,消除农牧民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工作。这是保证农业保险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每个参与农业保险的工作人员都要正确掌握和应用政策,保证政策执行和业务工作不出偏差,还要注重加强农业生产知识及相关技术常识的学习,促进业务工作质量的提高。农牧业部门要进行农业保险政策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更好地协助保险公司做好相关工作。

三是认真搞好保单的签订工作。这是做好农业保险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关键环节,必须规范操作、保证质量。保险公司要严格审核、层层把关,在6月末之前完成保单签订工作和保费收缴工作。这里要特别强调,要以嘎查村为单位收缴保费,提倡以嘎查村为单位整体投保。收取保费后1—2个工作日承保公司必须签订保单,减少期间因受灾发生争议。

四是搞好灾情的查勘定损工作。灾情定损是合理赔付的科学依据,是农业保险工作的又一关键环节,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要认真执行出险报案、现场查勘和灾情定损的各项规定,做好相关记录,按规定履行签字盖章手续。尤其是查勘定损,规定的各方面人员必须按规定时间到场,做到核灾及时,市与旗县市区专家组协调配合,力争一步到位、减少环节、提高勘查定损效率。各旗县市区要在投保前必须统一确定各参保作物的标准亩产量,这是定损的重要依据。在定损时,有关方面都要从落实农业保险惠农政策的需要出发,在政策范围内要切实维护好农牧民利益。

五是严格执行理赔相关规定。不按《条款》理赔、大灾少赔是种植业保险存在的最大问题,对此参保户意见很大,因此已经出现了一些上访。随着人们对农业保险政策认知程度的提高,这个问题涉及面可能会越来越大,反映也可能会越来越强烈。对此,自治区政府已经予以高度重视,在今年的实施方案中再次明确要求按《条款》赔付。所以,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确保严格执行《条款》理赔规定,出现大的自然灾害要逐级上报,争取赔付比例,防止出现受灾农牧户上访问题。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各旗县市区政府要把农业保险作为重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深入基层研究和解决问题。发挥各级保险保费领导小组的作用,要定期对本辖区农业保险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督促,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向领导小组成员传递农业保险工作情况,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气象部门及时提供气象资料和参保作物灾害认定、评估等相关证明;统计部门要及时提供相关的统计数据;财政部门要安排好保费补贴资金和工作经费,做好资金拨付结算和使用监督,协助保险公司搞好保险赔付款的发放;水务部门要协助搞好洪涝灾害的评估认定;金融办要监督指导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农牧部门要支持和配合保险公司办理具体业务,促进全市农业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月16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了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就进一步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快工作进度,打好林改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经过两年多来的大力推进,我市林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集体商品林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集体公益林78%落实了经营主体,各项配套改革正在稳步实施,走在了全区前列。但当前各地的林改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旗县集体公益林改革任务还没有过半。林权证发放比较滞后,特别是集体公益林,发证率仅为40%。按照工作要求,全市集体公益林改革要在年月底前基本完成,集体林确权发证率达到90%以上,月底前达到95%以上,12月底要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林改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尤其是进度缓慢的旗县市区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对照工作要求,认真查找林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完成主体改革任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工作进度。各旗县市区、苏木镇换届后要尽快调整充实林改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继续保持高位推动、强势推进势头,加强对林改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及时研究处理好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抓住农闲的有利时机,采取倒计时的工作方法,制定出工作日程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工作进度,保证林改稳定、有序、快速推进。

二是严格规范程序,确保工作质量。在加快林改工作进度的同时,必须要坚持依法依规办事,严格按照《林改方案》规定的程序执行,按照工作流程要求组织实施,做到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及时总结推广经验,避免忙中出错,规范有序地向前推进。要切实加快林权证发放进度,对已经明确林地经营权和明晰林木所有权的,要及时发证。要认真开展“林改回头看”活动,对存在问题的,及时整改,查漏补缺,做好完善提高工作。

三是强化矛盾调处,促进社会和谐。林权纠纷已成为影响林改进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地要把群众反映的林权纠纷问题作为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排查。要本着“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所有林权纠纷逐一列出调处时间表,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限期予以妥善调处。对纠纷未解决的林地林木暂不纳入核发林权证范围,不下达林木采伐指标,并严禁流转。

四是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工作落实。各级林改工作领导小组要履行好职能职责,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措施,进行跟踪督办。要建立健全林改工作督查通报制度。对林改工作不积极、措施不到位、进展缓慢、质量不高、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届时,将实行效能问责,进行通报。7月份,市里将召开林改工作专题会,对前一阶段林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查找问题、集中解决,并着手组织验收,全面完成林改任务。

三、关于全市农村牧区低保和扶贫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交给扶贫系统和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自治区去年5月份在呼市清水河县、赤峰巴林右旗、锡盟太仆寺旗开展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今年自治区政府决定将两项年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扩大到其它57个国贫和区贫工作重点旗县,我市共涉及5个旗县。为确保以这五个旗县为重点范围的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取得实效。下面,我着重从政策层面和如何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随着农村牧区扶贫标准的提高,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目前的扶贫开发已经进入了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两轮驱动的新阶段。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就是要识别出扶贫对象、扶贫与低保交叉对象、低保对象,对扶贫对象和交叉对象做到应扶尽扶,对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并实行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在全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确保十七大扶贫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和相关部门提出的新要求,是提高扶贫效果、完善扶贫战略政策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的需要,是建立多部门通用工作平台、分类扶持的需要。我认为,两项制度的衔接工作,是基础工作、民生工作,也是协调工作。在国家普惠政策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只有全面、客观、真实地掌握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只有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才能全面覆盖农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牧区的民生问题;只有建立一个通用工作平台,相关部门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能。我们要深刻领会国家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有关精神和要求,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坚定信心,充分发挥农村牧区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作用,提高保障和扶持效果。

(二)准确把握好两项制度衔接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关于应用扶贫标准和确定贫困人口规模问题。在《通辽市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农区1560元、牧区1800元的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是自治区依据国家扶贫标准,以及内蒙古地处北方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消费支出高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的,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自治区扶贫开发的特殊性。各旗县市区要依据这个标准,分别掌握两个标准下各自的纯扶贫对象和扶贫低保交叉对象数字,摸清底数,这样既便于填报相关数据,也便于和上级扶贫部门的衔接。目前,我市贫困人口数量32万人,与自治区掌握的数量还有差距。在两项制度衔接工作中,扶贫办要与统计部门进一步测算。各旗县市区要确定好扶贫开发对象数量,切忌规模过大而扶贫措施跟不上,以致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二是关于识别出扶贫对象落实扶贫政策问题。两项制度衔接是瞄准贫困人口的基础性工作。在落实扶持措施时,要安排更多的专项扶贫资金直接扶持贫困户,通过项目补助、产业带动、技能培训、贷款贴息等方式,集中用于扶贫对象;要积极拓宽扶贫投入渠道,加强各项惠农惠牧政策的整合,引导部门和社会扶贫资源尽可能多的向扶贫对象倾斜;要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对农村牧区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予以重点帮扶。

三是关于信息系统建设问题。自治区扶贫办即将制定通用平台的管理使用办法。市扶贫办和各旗县市区要按照自治区的有关要求,落实信息系统运行所需要的硬件。通过信息平台,对识别出来的低收入人口按要求做好信息采集,及时汇总和分析相关信息,实行动态管理。通用平台的作用主要是记录贫困户的信息、便于相关部门将政策落实到贫困户、实现信息公开、便于社会监督。

(三)对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几点要求。

农村牧区低保范文篇10

根据职能任务转变,调整优化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职能,6月份,县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我局主要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重点围绕推进脱贫地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聚焦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扎实做好5年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先后筹办召开省定点帮扶工作会、全县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会,制定出台《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全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和专项任务,加快构筑上下贯通、部门协同、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二、抓“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提升群众幸福感

把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头等位置,组织教育、住建、卫健、水务等部门,开展动态监测,持续落实控辍保学、健康扶贫和慢性病诊疗等帮扶政策,动态保障基本住房安全,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运维管护。面对强降雨造成的灾情影响,组建减灾重建专班,动员各级力量全力抢险救灾,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作为重点,组织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逐村逐户逐人全面排查问题隐患和短板弱项,制定相关整改帮扶措施,实现“静态清零、动态保障”。一是深化“兜底保障、监测预警”。全面进行了城乡低保动态调整,新增了农村低保392人,城县低保6人,共398人129户,新增特困12户12人;将63户264人边缘监测对象(其中:1户7人因产业项目失败导致大额举债人员、2户11人因残、2户14人因病、1户生7人因学、1户6人因安全住房、1户5人因务工就业不稳)纳入民政临时困难生活救助范围。对16户62人监测户按照266元/人/月的标准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对37户164人监测户发放临时困难生活救助金8.23万元,对30户136人监测户延续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二是紧扣“住房提质、安居乐业”。完成全县15个乡镇,139个行政村7789户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排查出11户未用作经营自建房存在隐患,7户监测户因住房原因存在返贫风险(其中1户因年久失修,2户因火灾,4户为无房)。庚即制定方案,补助70万元修建房屋,预计2022年5月30日完成建设并入住;三是严防“因贫失学、因学返贫”。投资6800万元,建设2021年浙江援建县农牧区寄宿制第三完全小学综合楼建设项目,提升整体教育基础水平,全覆盖实施一免一补”,“三免一补”,“两免一补一助”政策,对479名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国家助学金47.89万元,对5户30人因学致贫返贫的监测对象纳入教育帮扶范畴;四是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现脱贫户及监测户就医信息精准管理,完善救助机制,落实“先诊疗后付费”结算制度和“一站式报销结算”等制度,目前拨付救助金110.2万元救助动态监测户667人,将住院个人自费严格控制在5%以内。

三、聚焦返贫帮扶,防治返贫监测工作

全县上下始终要把防止返贫(致贫)摆在突出位置,长效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进一步健全返贫帮扶机制,对脱贫村、户进行持续监测,对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收入骤减等导致生产生活困难等低收入群体要重点帮扶。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利用大数据平台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检测,靶向预警的方式,用好一基金、一意见、一办法、两保险,紧扣“四不摘”要求,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及时清零短板弱项,坚决防范出现系统性、区域性大规模的返贫现象。

四、聚焦产业基础,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抢抓全州打造部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和州委确定的把虾拉沱片区纳入“三江六带”产业发展布局,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国家产业强镇部署的机遇,按照全县确定的“13331”产业布局,以虾拉沱片区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建设万亩粮油基地、蔬菜保供基地。立足现代农业“5+2”产业体系,打造高原特色蔬菜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苗木基地,争创省级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州级俄色茶现代林业园区,倾力打造小番茄、俄色茶、干酪素等“顶天立地”大产业,精心培育黑木耳、川红花、蜜蜂等“铺天盖地”小产业,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片区辐射,形成特色突出分门别类的产业集群带,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和创业机制,多渠道多元化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五、聚焦基础提升,强化乡村全面发展

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让农村道路交通再提升,安全饮水再加强安全用电再延伸,通信网络再提质,活动场所再健全,生态保护再加力,农村住房更舒适,大力实施城乡提升战略,重新擦亮“高原明珠、康北门户”这块牌子,努力把建成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美丽宜居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