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21:42:35

命题

命题范文篇1

命题意图是通过试题题意体现出来的。试题由命题材料和设问构成。试题的命题材料和设问规定了试题的题意。试题题意就是试题的含义,即试题的规定性。它包括题型、题眼、题问、题旨。题型就是试题类型。目前政治学科高考试题有五种题型:最佳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题型不同,答题方式和测试功能也不同。题眼就是试题命题材料和设问规定的命题角度。它主要体现在命题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上。它规定了题问内在逻辑关系的思维角度,规定了试题的答题角度。把握题眼,才能避免答题跑题漏点。否则试题解答就如同盲人走路。题问就是试题命题材料和设问规定的试题问题。它通过命题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体现出来。辨析题的题问含在命题材料之中。题问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直问型和变问型、归纳型和演绎型、抽象型和辩证型、理论型和实际型等。不同类型的题问,有的是相互交织的。题旨即试题的主题、立意,就是试题的中心旨意。它是题意的核心,反映命题的思想性,体现命题的根本意图。把握题旨,答题才能高屋建瓴、通观全局。把握了试题的题型、题眼、题问、题旨,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试题题意,进而明确命题意图。

明确命题意图是为了更好地解答试题。政治学科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是考生解答政治试题的四大要素。在政治试题解答中,知识是载体,方法是手段,能力是核心,觉悟是灵魂。考生解答试题的前提和关键是必须明确试题命题意图要求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明确命题意图,也就是确定命题意图。明确试题命题意图中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就是确定试题命题意图中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也就是确定解题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

明确即确定命题意图的依据是试题题意。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知识,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眼的、题问、题旨确定的。题眼的命题角度规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及应用角度,是确定试题考查知识的重要依据。题问的内在逻辑关系规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及其提供的逻辑思路,规定了试题考查知识的具体内容,是确定试题考查知识的主要依据。题旨规定了试题的主题、中心,规定了试题考查知识的基本内容,是确定试题考查知识的基本依据。另外,试题题型规定了试题考查知识内容的伸缩程度。论述题要比简答题考查的知识内容细致全面些;辨析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介于论述题和简答题之间。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2题题眼的主要命题角度是:“农村经济发展”,不是“国民经济发展”。因此规定了命题材料中的“无工不富”的“工”是指乡镇企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业;规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乡镇企业知识,不是工业知识。高考中不少考生把握不住这一命题角度,用工业知识答题,使答题跑题。该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角度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句话隐含着“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的命题角度,规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关系的知识。高考中很多考生忽视了这一命题角度,使答题漏点。该题的题问是: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农村经济发展”,为什么“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把握题眼、题问的基础上,进而可以把握该题的题旨,即考查考生对发展农业和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的认识。从该题题旨可以折射出试题考查的学科知识的基本内容是:农业的地位作用、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发展农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发展农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把握题眼,依据题旨,结合题型,按照题问的内在逻辑关系规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及其提供的逻辑思路,折射学科知识,便可确定出此题考查的知识的具体内容是:农业的地位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可见,准确确定试题考查的知识,才能使试题答案内容与标准答案内容基本吻合,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实效性。

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方法,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问确定的。题问从思维方式上可分为:归纳型和演绎型、抽象型和辩证型。试题题问思维类型不同,考查的思维方式方法不同,答题的思维方式方法也不同。试题题问中抽象型题问主要包括归纳型和演绎型题问,考查的是抽象思维方式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所以要求考生用抽象思维方式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答题。试题题问中的辩证型题问,主要考查辩证思维方式中的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具体化的方法(即理论和实际辩证的具体统一的方法),所以要求考生用辩证思维方式中的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具体化的方法答题。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第一问是归纳型题问,要求考生用归纳法思维答题;第二问是演绎型题问,要求考生用演绎法思维答题;第三问是抽象型兼辩证型题问,要求考生用抽象思维中的演绎法和辩证思维中的具体化法思维答题。可见,明确试题考查的思维方式方法,把握试题解答的论证方式方法,按照试题命题意图要求的思维方式方法答题,才能保证试题解答的逻辑与标准答案要求的逻辑相一致,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逻辑性。

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能力,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型、题问确定的。题型不同,对能力考查的要求不同。最佳选择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四种能力,重点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不定项选择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五种能力,重点考查判断推导能力;简答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7五种能力,重点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辨析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7六种能力,重点考查分析判断能力;论述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6、7七种能力,重点考查综合评价能力。题问类型规定试题考查的能力。题问类型相同,考查的能力相同。分析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题问类型变化趋势可见:高考政治试题题问类型趋向变问化,表明高考越来越突出地考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题问类型趋向辩证化,表明高考越来越突出地考查辩证思维能力。题问类型不同,考查的能力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直问型低于变问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论型低于实际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归纳型低于演绎型、演绎型低于辩证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同一道试题,题问类型不同,考查能力的要求就不同。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第一问是归纳型题问,考查的是归纳思维能力;第二问是演绎型题问,考查的是演绎思维能力;第三问是抽象演绎型兼辩证具体化型的题问,考查的是抽象思维中演绎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中具体化思维能力。显然,第一问低于第二问、第二问低于第三问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同一题型,题问类型不同,对考查的能力及其程度的要求也不同。例如: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题和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都是论述题,但是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题考查的基本上是教材知识,知识跨度小,综合程度低,是理论型题问。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考查的是教材知识和时事知识,并要求二者具体结合,知识跨度大,综合程度高,是实际型题问。可见,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与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题相比,不仅增加了对辩证思维具体化能力的考查,而且对分析综合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程度也提高了。不同题型,题问类型组合不同,考查的能力及重点也不同,尤其是表现在主观性试题上。简答题的题问一般为理论型、抽象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辨析题的题问一般为理论型、辩证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论述题的题问一般为实际型、抽象型兼辩证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和时事知识具体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评价能力,既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又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另外,由于题眼命题角度的转换,使测试难度加大,对各种题型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特别是对各种题型重点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也就提高了。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5题,命题设问角度由以往要求选出人物转换为要求选出孔繁森事迹。这样不仅提高了对再认能力考查的要求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对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程度。又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2题,命题材料规定的隐蔽巧妙的变问命题角度(前面已经说明过,故略)显然比直问命题角度提高了对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的要求程度。可见,考生只有具备试题考查的能力,并明确试题要求考查的能力,在试题解答中有意地体现命题对能力的要求,使能力发挥到位,这样才能使方法运用到位,觉悟体现到位知识应用到位,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科学性。

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觉悟,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旨确定的。试题题旨立意反映的思想性,就是试题命题意图考查的学科觉悟,也就是考生在试题解答中体现的学科觉悟。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5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掌握程度,以此考查考生对这一时事政治的认识水平。又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我国目前国有经济中汽车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解决汽车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以及提高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做法的认识。以此考查考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水平,考查考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思想政治素质。可见,考生只有具备试题考查的觉悟并明确试题命题意图要求考查的觉悟,才能在试题解答中自觉体现觉悟,充分发挥能力,正确运用方法,准确运用知识;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思想性。

命题范文篇2

近来的申论试题,除拓展命题的宽度外,还明显地拓展命题的深度。申论试题不仅在每类题型中加大深度,而且着重在文章写作一题中加大深度和难度。例如,国家2014年的申论试题第四题:“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要求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该题较之以前的命题明显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从总书记“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写作文章的主题,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敏锐觉察、深入思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该题这样设定,实际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或“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在这里,无论是“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还是“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都要“见解”要“深刻”。而“见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论主题“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展开阐述重视粮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据,从而体现文章的深度。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近年的申论试题深度在不断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难度,而是不断拓展命题的深度,2014年的大纲通过对几种能力的要求看,已对考试的命题趋势加以透露,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对给定资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对问题理解的要求,内容更为深刻;再次,对问题分析的要求,视角更为多元;再其次,对解决方案的要求,措施更为切实周密;最后,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为朴素干练。

命题范文篇3

一、要认真研究高考政治试题

政治教师要做到两个“心中有数”:一是对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心中有数,二是对高考政治试题及其答案的特点心中有数,从而提高自己平时命题的仿真性或模拟性。

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时事选择题要求考生对国内外重大时政的掌握要具体、准确、全面。其他选择题中绝大部分都是以问题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有部分选择题则是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哲学选择题题肢跨度大,要求考生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题干,排错排异,能力要求逐步提高。总之,Ⅰ卷中的70分选择题更加构思巧妙,富有时代气息,形式新颖活泼,如出现了一材多用的连环选择题。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过去那种诸如“政治的本质属性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等于……”此类以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为主的选择题已经陈旧、过时,平时训练应向能力考查靠拢。主观性试题则是变换角度考热点问题,如农业、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年年都热,又几乎年年都考。既考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又考综合运用书本知识和时事知识的扩展式论述能力。大题的考查鲜明地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和舆论宣传热点。

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答案特点是:简答题既考基础,又考能力,以后者为主,答案虽言简意赅,但要求考生灵活迁移教材观点;辨析题则多以“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型为主,答案要求对所给命题辩证分析,合理成分与错误因素的剖析要有根有据;材料(表格)论述题要求考生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统一;所有主观性试题的答案组织,总是要求或理论和实际、或原理和方法论、或宏观和微观、或正面和反面辩证全面地考虑。据此,政治教师在平时就要学习这种命题方法,发挥高考样题的示范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二、要重视时事政治的学习

政治教师必须关心时事政治,并善于对重大时事政治进行理论思考,才能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政治敏感性。这不仅是提高考试命题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是否真正“讲政治”的问题。这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者虽懂得重大热点问题,但理论思考不够,或者说角度和深度不够。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许多教师都把它作为一个复习重点,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但大多囿于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给学生作些简单对号入座的辅导。而对诸如:当前为什么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分别是怎样的?为什么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我们党等问题的认识就比较肤浅。例如:有的教师在讲“为什么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我们党”这个问题时,只是照搬教材上的四个“只有”、“才能”,不能令学生信服。他们想不到,其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全面建设,所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了。其二,端正党风是促使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关键。党内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所以,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其三,只有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才能全面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又如: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也是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注意的一个热点,但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的现状、国有企业不景气的原因及出路?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是否叫“私有化”?为什么?如何看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何看待邯钢经验的实质和启示、“长虹”彩电的降价?为什么要调整产品结构、发展规模经济?所有这些问题以及怎样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事实上不是所有的高中政治教师都能说得清道得明的。再如:可以说没有一个教师和学生不知道李素丽的,但却不一定懂得李素丽事迹的实质和核心,学素丽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从李素丽的事迹中怎样看待人生价值及其实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知道热点,又说不清楚这一矛盾?笔者认为,一方面要重视时事政治的学习,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党代会和人代会的有关决议、文件,党报党刊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以及学科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另一方面,要加强集体研究,集思广益。

三、要深入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

我曾对学生测试过这样两道题:一是“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有何利弊?怎样克服这种弊端?这一作用对商品生产者有何启示?”二是“通过经济常识二、三两课的学习,请列举事例说明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隐蔽性。”应该说这是第一轮教学中这几课教学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但考试结果很不理想。于是,有人又埋怨试题“太难”了。这说明,学生考不好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少数教师平时只知道照本宣科,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造成的。他们的教学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是什么”,而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层次太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得益太少,充其量只是背了一堆自己都说不清楚的东西。怎样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教材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者要善于把巧题活题引入课堂教学。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课堂教学讲风太盛,缺少启发提问或提问质量不高,解题包办分析过多,缺乏主观性试题的有效训练,学生凭感觉做选择题。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开始重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有的教师还经常使用电教媒体,将各种巧妙的选择题、主观性试题用幻灯打出来,请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争辩、补充,这不失为一种培养能力的好方法。

怎样把活题巧题引入日常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首先,要贯彻《课程标准》,优化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问题化。《课程标准》对每个知识点都列出了或识记或理解或运用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把这些目标问题化。例如:《课程标准》对“企业及其经济效益”这一知识点提出的“运用”能级目标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说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那么把它变成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做法的理论依据及其对其他企业扭亏的启示。又如:在“当代国际社会”这一知识点上,《课程标准》提出的运用要求是:“列举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重大事件,分析说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教师既可让学生举例说明,也可让学生讨论英国的“疯牛肉”事件,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关系,美国炮制的赫一伯法和达马托法案为什么在国际上不得人心,等等。其次,要抓住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来设计问题。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答问、答卷中捕捉问题,建立“学生错题集”。例如:学生往往对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两者的区别分不清,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选择题和辨析题。再次,教师要改进备课方法,以备内容为主转向备问题、备事例、备学法答法指导为主。

四、要合理使用各种复习资料

命题范文篇4

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结构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结构

题型(以试卷顺序排序)题量题型(以试卷顺序排序)题量

总题量120总题量120

01常识判断单选题2001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10

02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10片段阅读20

片段阅读2002判断推理图形推理5

03判断推理图形推理5定义判断10

定义判断10类比推理10

类比推理10逻辑判断10

逻辑判断1003数量关系数字推理5

04数量关系数字推理5数学运算10

数学运算1004常识判断单选20

05资料分析表格型1005资料分析表格型10

混合型5混合型5

文字型5文字型5

从上表不难发现2014年内蒙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的总题量、题型顺序均与2014年保持一致,但其中出现了一些小的调整,例如: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片段阅读增加了一道语句排序题,这同2014年国家考试增加了两道语句排序的变化类似,而且今年有关成语的题目占到了50%,这更加体现出省考命题形式借鉴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并体现出公务员考试的变化。

命题范文篇5

近来的申论试题,除拓展命题的宽度外,还明显地拓展命题的深度。申论试题不仅在每类题型中加大深度,而且着重在文章写作一题中加大深度和难度。例如,国家2014年的申论试题第四题:“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要求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该题较之以前的命题明显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从总书记“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写作文章的主题,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敏锐觉察、深入思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该题这样设定,实际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或“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在这里,无论是“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还是“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都要“见解”要“深刻”。而“见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论主题“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展开阐述重视粮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据,从而体现文章的深度。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近年的申论试题深度在不断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难度,而是不断拓展命题的深度,2014年的大纲通过对几种能力的要求看,已对考试的命题趋势加以透露,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对给定资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对问题理解的要求,内容更为深刻;再次,对问题分析的要求,视角更为多元;再其次,对解决方案的要求,措施更为切实周密;最后,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为朴素干练。

命题范文篇6

现在,先来看命题议论文的题型,归纳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十一类:

论点型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足--庸人的哲学》、《勤能补拙》等。

概念型用一个概念提出要论述的问题。如《说习惯》。《谈"穿着打扮"》、《"时髦"小议》等。

关系型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概念,表明要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天才·勤奋·条件》等。

对比型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电脑和人脑》等。

比喻类选择能作为比喻和类比的事物命题,要求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如《清流与活源》、《科学家和春蚕》、《赏花·育花·护花》等。

象征型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要求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如《"绿叶"赞》、《路标》、《小草的风格》等。

评议型针对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或某一观点进行评议。如《鲁迅的精神》、《论雷峰塔的倒掉》、《评"仓廪实而知礼节"》等。

引申型用作为引子的某一件事或某个事物命题,要求借题发挥,展开议论。如《从"萧何追韩信"谈起》,《从柔石的"损己利人"说开去》、《熊猫废物箱的联想》等。

考证型用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考证的形式命题,要求查核并发表议论。如《"一言堂"小考》、《的由来》。《"下笔如有神"新解》等。

感想型以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形式命题,要求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进行议论。如《读〈拿来主义〉有感》、《有感于雷军长的"当头棒喝"》、《影片〈鸦片战争〉观后》等。

批驳型针对不同意的观点或看法,用反诘或质疑的句式命题,意在批驳。如《"知识越多越反动"吗?》、《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忠于原著"质疑》等。

尽管每种类型的命题议论文,都有各自的审题特点,但是作为命题作文,不管何种类型,都有着共同的审题要求,这就是:要从题目本身去揣摩题意,确立论题,展开议论。要分清概念型命题和关系型命题的异同,虽然都由概念命题,但前者是阐述一个概念,后者要论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对比型、比喻类比型、象征型命题的特点和要求,特别是比喻类比型命题,要做到比喻贴切,紧扣"类比点",充分而深刻地揭示类比事物和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的共同属性;还要明白,抓住命题中提供的自然现象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两者之间的类比点,从中类推出所蕴含的共同道理时,选择的生活现象越典型,蕴含的道理就越带普遍性、议论就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要辨明评议型、引申型、考证型、感想型命题的细微差别,评议要求评事议理,引申要求借题发挥,考证要求查核证实,感想要求夹叙夹议;审题时如把握住这细微的差别,议论时就能精确地体现命题意图;对批驳型命题,要审视并明确对方的立论错在何处,讲究"针对性的批驳",不可自说自话,言不及题;即使遇到论点型的命题,似乎一看便知,也要逐字理解论点的含义,不可望文生意。

如全国高考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有的考生对这句名言的意思未搞清楚,把它解释为"先生下来的人总是忧愁加忧愁,后生下来的人总是快乐又快乐",闹出了笑话,文章立论自然就不知所云了。有的考生对这句名言一知半解,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观点,配以反面事例进行批判,殊不知"后天下之忧而忧的意思是"天下人都忧愁了,我也忧愁",应该说还是包含了"忧天下"的思想的,作为反面论点来批判,显然不妥当了。所以,对论点型命题的审题,同样也不能掉以轻心。

由此看来,无论什么样类型的命题议论文,都必须从题目本身去揣摩题意,把握住议论对象、议论范围和议论重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采取下面三种方法。

(1)标志法。就是看清文章题目上的标记,了解议论的对象。如《评"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个题目,"实"和"知"两个字便是题目中的标记,看清这两个字,就会明确写作本题必须评析清楚"仓廪实"与"知礼节"之间的关系:"实"而后"知"即物质生产对道德观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先要论述"仓廪实"的重要。但反过来再想一想,还存在"实"而后未必"知"的情况,这就要扣住"知"字做文章,论述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礼节",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抓住"实"和"知"进行议论,不仅能紧扣题意,而且能"评"出深度。一般地说,高考议论文的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那么,我们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现象的发生。

(2)分析法。就是分析题目的语言关系、文字含意,了解议论的范围和重点。如《从柔石的"损己利人"说开去》这个题目,句子较长,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组成题目的语言关系:这个题目可分为"从柔石的损己利人"和"说开去"两部分,两者的关系是:

前者是议论缘起,后者是议论重点。而柔石的"损己利人"这四个字是有典的,出自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对柔石的一段评价:"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就给柔石的"损己利人"下了注解,也限定了议论范围应由此而展开,明确文章重点不是评价柔石的革命一生,而是从赞扬他的"损己利人"的高贵品格"说开去",联系当前实际,展开议论。这就正确理解了题意。

(3)比较法。如果一时对一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把握不准,那么,不妨把另一个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中明辨各自不同的议论重点,进而审清题意,也是一种好方法。如把《的由来》和《的危害》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理解前一个题目的重点是要挖一挖的"根",考证一下是怎么"起源"的,扣住"由来"进行议论,后一个题目则要重点议论的危害性;又如《"下笔如有神"新解》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个题目,似乎很相似,实际上大相径庭。前一个题目中有"新解"两字,那就不是要求论述第二个题目中杜甫原诗的内容,不然,又"新"在何处呢?而且恰恰相反,从"下笔如有神"五字加上了引号来看,题意显然不是指杜甫原诗"读书破万卷"的结果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下笔如有神"了呢?就值得仔细思索;如再对其中的"神"着重评点议论几笔,这才是"新解"了。

命题范文篇7

近来的申论试题,除拓展命题的宽度外,还明显地拓展命题的深度。申论试题不仅在每类题型中加大深度,而且着重在文章写作一题中加大深度和难度。例如,国家2014年的申论试题第四题:“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要求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该题较之以前的命题明显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从总书记“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写作文章的主题,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敏锐觉察、深入思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该题这样设定,实际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或“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在这里,无论是“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还是“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都要“见解”要“深刻”。而“见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论主题“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展开阐述重视粮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据,从而体现文章的深度。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近年的申论试题深度在不断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难度,而是不断拓展命题的深度,2014年的大纲通过对几种能力的要求看,已对考试的命题趋势加以透露,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对给定资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对问题理解的要求,内容更为深刻;再次,对问题分析的要求,视角更为多元;再其次,对解决方案的要求,措施更为切实周密;最后,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为朴素干练。

命题范文篇8

高三《思想政治》教材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在学习这一知识时,学生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说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民主?关于这个逆命题是否成立,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从社会主义和民主的内在联系来看,这个逆命题成立 民主与社会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只有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即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2)民主是社会主义在政治方面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着重要作用。(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民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和发展,归根结底要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制约。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失去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性保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从民主的本质和民主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这个逆命题不成立 民主的本质含义指的是一种国家制度,即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有阶级和国家存在,就必然有民主存在。奴隶社会的民主制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种国家制度的民主。奴隶社会民主制的典型形式是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共和制。在奴隶社会,还有一种形式的民主制,即贵族共和制。奴隶制时代的古罗马共和国,实行的就是贵族民主制。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国家制度。但是,在中世纪欧洲的一些城市国家,如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也存在过管理国家的民主形式。民主制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资产阶级联合广大劳动群众,在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稳固其统治地位,在统治方式和方法上发生了变化,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步趋向成熟和完善,形成了从普选制到议会立法以至监督政府的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民主是在历史上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发展得最完备的一种剥削阶级的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民主是更高类型的民主。因此,从民主的本质和民主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不能认为“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民主”。

总之,对于“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民主”这个逆命题,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命题范文篇9

以下两表格清晰地反应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常识判断历年考查情形:

表一:常识判断十年命题趋势分析表

注:根据09年考试大纲,常识部分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因此,人文相应地替代为“历史”与“自然”。

表二:法律常识十年命题趋势分析表

注:1.本表格“其他”是指法律常识中法理学、法制史等法律领域所涉及个别试题。

2.以上两表格中的数字均代表题量而非分值。

通过对以上两表格的分析,可以大致地归纳出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常识判断部分命题规律及其趋势:

1.常识判断试题以考察应试者的法律常识为主

常识判断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十年真题,对常识的考查在07年之前体现出“全面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常识知识均有所涉及,偏重法律常识。07年、08年常识判断单纯考查法律常识。09年常识判断回归07年之前的考查模式,以法律常识为重心,结合政治、经济、管理、管理、历史、自然、科技全面考查常识知识。对法律常识的考查又体现出偏重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刑法等法律领域的特点。

2.试题灵活,从识记型走向应用型,难度略有提升。

从06年开始,常识判断逐渐摒弃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型考查方式,更加侧重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且出现对多个知识点同时考查的趋势。分析06年及近年来真题,案例分析题型、综合运用题型、材料分析题型的比重增大。在常识判断试题中,对知识点的考查已经超越了那种单纯识记的阶段,而深入理解、运用层面。并且,不少试题出现多个知识点同时考查的现象。常识部分难度逐年加大,近几年难度基本固定。据09年真题,其难度与08年持平。

试题难度加大一方面体现在考查方式上上升为对知识点理解、运用的考查,另一方面体现在试题本身的难度,比如试题阅读量的加大、运用案例材料的形式来设置题干等,导致试题本身进一步复杂化。不过,常识判断强调的是对常识的考查,而淡化专业上的深入要求。常识判断考查的是对公务员来讲所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而并非更多的专业性知识。就算07年、08年单纯对法律常识的考查,也只是仅及于常识层面的要求,而没有过多地深入法律专业知识。因此,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常识的考查难度过于加大,考生在复习中重点把握对基本常识的掌握即可。

命题范文篇10

认知“大”与“厚”,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要义,也是艺术审美的核心要素。大者,阔也;厚者,深也。“阔”为面,“深”为远。“大”与“厚”既体现为两个方向、两种维度,又呈现为两种层面、两大范畴。从方向与维度上说,前者为横阔与纵深,体现视界与幽远,后者是时空与精神,体现空间与情怀;从层面与范畴上言,前者是自然与心性,呈现为万物与意象,后者是哲学与美学,体现为境界与审美。就绘画艺术的“大”与“厚”问题,潘天寿曾言:左右上下不难,往里难。这就是说,绘画创作在上下、左右表达“面”的方向上,向外延展都不是难题,而在前后表达“深”的层次上,向“内”或向“外”延伸就难了。向“内”是历史纵深,向“外”是未来远方。兹论虽基于绘画语境,但对文艺创作诸门类,均有普遍意义,并且这种“深”,不仅仅体现为内容要素,又常常作为主题思想、本质意涵、真挚情感、灵魂所系,呈现作品思想深度,体现作品审美维度。文艺史上,大凡成功的文化文艺大家,皆在“厚”的方向上用功,以“厚”绘写精品,由“厚”体现力作。“轴心时代”的文化巨擘是这样,近现代以来的文艺大家同样是这样。老子《道德经》,是谓“内圣外王”之学,被誉“万经之王”宏论,仅有五千之言;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生仅著《红楼梦》;李可染七写“万山红遍”,均于咫尺之境;黄宾虹进入“浑厚华滋”之境,挥写“万千山水”,亦均在案几之内。当下,诸多文艺乱象与流弊中,好“大”远“厚”是突出存在。一段时间里,在展览呈大型、拍卖造天价、“出世”靠“大作”的炒作下,写巨制、绘长卷、拍大剧、制大作、展巨献等“大”作品,不时喧嚣文艺诸坛,但往往“大”为噱头,实则空洞无物、俗不可耐,污染艺坛,传播负能量。诸如唯我独尊、极端利己主义的“巨婴”类创作;一味抄袭模仿、流水作业,只求耳目之娱、低级趣味的快餐式消费;热衷胡编乱写、粗制滥造,恣意胡涂乱抹、牵强附会的文化类“垃圾”;急功近利、极端消费受众之无奈,竭泽而渔、极致拖拉之能事的商业化“运作”;搞形式、弄包装、出声响的造势性“动作”。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问题之症结,就是无视艺术创作中“大”与“厚”之关系,甚至将两者割裂以至对立起来。显然,文艺作品之构成,“大”为外在架构,“厚”是核心根本。没有“厚”,“大”无意义;欲作“大”,须作“厚”;惟作“厚”,方成“大”。如此,作“大”难,作“厚”更难,从“厚”作起,艺术兴焉。

至简难,至繁更难

艺术创作中,“简”与“繁”是一对特殊矛盾,既属两类艺术语言,也为两种艺术形态。是求简还是追繁,抑或是简繁相宜,始终是横亘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课题。道家哲学中,有“大道至简”之论,依“道”表示“终极真理”,意为真理、规律或原理,往往是极其简单、明了的。显然,“大道至简”与“大艺至简”之“至简”,是哲学概念、美学思想,属于思维、审美范畴,是思想、理念,是世界观、方法论,也是艺术观、境界论,引领与统摄艺术创作,是“道”之境界,而非“技”之层面;是形而上之理念,而非形而下之形态。就艺术创作规律观,从低到高、由小至大,是作家艺术家难以逾越的创作路径,是诸艺术门类的普遍遵循。此“低”与“小”、“高”与“大”,就其本质意义而言,就是艺术创作的“简”与“繁”。中外艺术史上,由“简”作品到“繁”巨制的名家,尤其成为大师、巨匠者,数不胜数。明末清初山水大家龚贤,有“白龚”与“黑龚”之誉,是中国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其创作经历正是从简至繁、由白到黑,而这个过程,是长期艰难而执著的探索与积淀。国画大师黄宾虹的成功,也是“黑(宾虹)”的成功,而早期的“白宾虹”,为晚期“黑宾虹”的前奏与序曲。现代国画大师李可染,其艺术之成功,也同样演绎了这样的过程。不可忽视的是,将“简”仅仅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或形态,并在创作实践中乐此不疲、恣意呈现,成为当下艺术乱象与流弊的又一大根源所在。这类作品往往空洞无物、草率肤浅;缺笔少墨、懦形弱象;潦草敷衍、随意而就,充其量是“小品”,或者根本未完成,成为“烂尾楼”或“豆腐渣工程”。这种艺术创作中缺内容要素、少层次环节,几近没有艺术价值、更无审美价值的所谓“简”作品,大多是心性浮躁的“垃圾”、急功近利的废品。要说明的是,艺术创作需要提炼,提炼的过程是做减法的过程,但提炼不是简单化,更不能为减而减,成为简单与简略之“简”,而远离简朴与简明之“简”。事实上,繁密往往是典型化的需要、浑厚与丰富性的结果,更需艺术概括与提炼,是更高层次上“简”的集合,进而形成“简”的构建,成为繁密与繁华之“繁”。如此,艺术之事,至简难,至繁更难。简是过程,是“间奏”,但“繁”是远方,是“高潮”。始终向着“繁”的目标探索、苦行,至简才有意义,繁密方会到来。

感性难,理性更难

何谓感性?何谓理性?依艺术文明演进论,这两个哲学概念进入美学,成为美学范畴;美学不能少了艺术,故“感性”与“理性”,又成为艺术学的重要概念、范畴与命题。如是,感性与理性,既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还是艺术的。说感性、论理性,不能不谈康德。其最早将人类认识事物、体悟世界的能力,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级,作为认知世界、把握真理的不同“责任”与“担当”。黑格尔认同康德的看法,认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直接性认识;知性认识是通过推论、判断,对事物各个构成部分的单独认识;理性认识则是超越知性经验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认知与体悟能力的名论,当数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参禅三境界,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三种境界(层次)与感性、知性、理性之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感性需要积累,积累当须“在场”。在场就是要“身临其境”,走进艺术现场,感触与体验艺术对象。艺术史上,许多大家均有长期深入生活、贴近民众、走进大自然的积累与经历。傅抱石为画好“山河新貌”,进行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李可染一生多次长途写生,一次就长达数月、行程数万里,实现了由“对景写生”到“观景创作”的跨越;吴冠中更是坚持“在场”的实践者,年逾花甲还登黄山、写险峰……反观今日推波艺术乱象者,有的闭门书斋,热衷于象牙塔内冥思苦想、随意涂抹、信笔由缰;有的一味“拿来主义”,复制他人、重复自己,以至拟象翻版、千篇一律;还有的沉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这类现象是典型的远离生活、脱离大众、拒绝“入场”,进而没有任何感性能力的结果。感性重要,知性、理性尤其不可或缺。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统觉”与升华,是跨越感性与知性、进入超验境界的审美能力。换言之,感性若不进入理性,往往不受“统觉”、难以“把握”,进而进入过于“狂傲”乃至“狂野”。中外艺术史上,有过此种“弯路”或“过程”者,并不鲜见,米芾有过,石涛有过,“扬州八怪”也深受之“害”,梵•高、莫迪利亚尼、马蒂斯等,也曾付出“代价”。当下,也有不少创作激情澎湃者,其作品大多“张牙舞爪”“火气十足”,或“相互冲撞”“各自为政”,此谓缺乏理性的必然结果。正由此,感性难,理性更难。获得感性,须深入生活、贴近大众,与艺术对象零距离;进入理性,当积累学养、提高悟性、通达灵性,提升审美境界。

师“外”难,师“内”更难

艺术创作是观照物象、融入审美,进而呈现艺术形象,此过程,“内”“外”皆不可或缺也。人呈“气象”之貌,物具“形神”之态。前者“气象”,内“气”外“象”也,后者“形神”,外在“形体”、内在“精神”也。“造化”者,是为自然万物,亦称宇宙万象也;“心源”者,是为艺术家内心妙悟,亦为内在审美意象。如此,“造化”与“心源”是物我两界、外内两境;“师”与“得”是心目合一、内外契合。没有“师造化”之“外”,就没有“得心源”之“内”,而没有后者,前者也无意义。事实上,师外(宇宙万象)重要,师内(审美意象)尤其重要。因为,脱离审美而谈“师外”,“师外”所得仅是自然外在之虚相;以审美观“师外”,方得内在心源之实相,进而以忠实效法、完美表达之,即可形成艺术形象。就艺术创作过程言,当下仍在助推乱象及其流弊者,将师“外”与师“内”关系割裂,或者以师“外”替代师“内”,尤其是无法进入师“内”者,是突出表现。以一段时间来的文艺创作观,为什么“照相”“纪实”“写真”类“创作”,始终“大行其道”?为什么“零度叙事”“底层叙事”“伪现实主义”与“伪新历史主义”一直热度不减?为什么“照片”“投影”“制景”类“创作”,一直此起彼伏?又为什么“新写实主义”“新写实绘画”与“新表现绘画”,始终兴旺发达?仔细观察、分析,这些创作均与自然主义与所谓“超写实主义”思想理念更相近。换言之,就是只师“外”而无师“内”、唯“造化”而无“内化”的恶果。尤其应该指出的是,除直映造化、再现物象外,将历史经典、名家名作等亦作“物象”,进行肢解、拼接之“创作”,形成“张冠李戴”“古笔今墨”,是极为典型的只师“外”、无师“内”,并将两者割裂、对立之行为,这类所谓“创作”是极尽剽窃与“混搭”之能事,是对艺术本质意义的亵渎与背叛,既远离艺术创作根本,也无任何艺术价值。艺术创作重在师“内”,是作家、艺术家的必修课、宽广道,更是艺术使命所在、责任担当所系。观照艺术对象,形成审美意象,进而忠诚范习之、至美呈现之,矗立超凡脱俗的精神,展现真善美的审美境界,是受众期盼、时代要求。正由此,师“外”难,师“内”更难。让“外”与“内”相契,“目”与“心”相合,难在心内,意义也在心内。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心”是虚静之心,是审美之心,也就是林泉之心,玄妙之心,正所谓李贽所言“童心”,袁枚所谈“赤子之心”,司马相如所说“赋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