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贸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4:11:25

棉花贸易

棉花贸易范文篇1

贸易竞争力分析

贸易规模竞争力分析1.从出口市场占有份额来看:无论绝对市场占有份额(MS)还是在相对占有份额(RCA)方面,与美国和印度两个棉花主产国相比,中国棉花市场占有份额都处于较低水平,且呈逐步下降趋势,如MS值从最高值6.9%(1991年)下降到2009年的0.27%,RCA值从1990年的2.85下降到2009年的0.03。期间虽在1999年和2000年有所提高,但并未改变这一总体趋势,而美国和印度在世界棉花市场上的出口份额却呈上升趋势。2002年以来印度棉花在世界市场占有份额的增速远超过美国,2002—2009年美国的MS和RCA的增速分别为3.11%和6.23%,印度的MS和RCA的增速分别为86.07%和70.01%。根据三国的MS和RCA数据值来看,目前中国棉花出口竞争力水平极弱,或根本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与印度具有极强的竞争力。2.在考虑到进口规模及产业内贸易水平时,从TC值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来看:除1993年、1999年和2000年表现为正值外,其他年份中国的TC值均为负值,即不具有竞争力,而从RCA值的表现来看,1990—1994年间中国棉花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由此说明了在此期间中国棉花属于“大进大出”形态,而且进口大于出口,属于典型的产业内贸易方式。从G-L指数数值上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在此期间G-L指数也处于较高水平。另外,在入世以来,尤其是2003—2009年期间,我国的棉花的TC数值不断向-1靠近,几乎接近于-1,说明近年来中国棉花贸易几乎是处于完全进口地位,进而导致中国棉花在MS、RCA和G-L方向表现出较低的水平,从贸易规模上来看,几乎已完全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棉花的TC值却表明1990—2009年期间基本上是处于完全出口地位,其市场份额(MS和RCA)相对稳定且处于较高水平,同时G-L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即美国棉花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印度棉花的TC值变化波动较大,贸易形态不稳定,但近几年以出口为主,从而表现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表1所示。表1199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外贸规模竞争力指标数值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价格竞争力指标分析1.棉花价格总体竞争力分析。从总体来看,与世界平均出口价格相比,中国棉花出口价格有一定的竞争力,如图1所示,1990—2009年期间中国棉花的APC指数基本上都大于1,美国的APC指数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与世界棉花平均出口价格相等,略低于中国棉花的APC指数,即在平均出口价格方面美国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印度棉花APC指数虽然从总体走势上和中国趋近,但均略大于中国的APC指数。因此,从出口价格竞争力状况来看,印度竞争力较强,其次为中国,美国最弱,2000年以来三国棉花价格竞争力波动较大,200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总体价格竞争力波动较大,1990—199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价格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51、0.050和0.220,200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价格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15、0.417和0.383。2007年以来三国价格竞争优势减弱,其中中国和印度完全处于下降趋势,且中国最弱,其主要是由于国际棉花投机商的炒作行为造成的棉花价格的不稳定以及金融危机对纺织业的负面影响。

上述价格竞争力只是体现棉花总体价格优势方面,且极易由于棉花产品出口结构的差异影响到实际竞争力水平,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又进一步分析棉花出口产品结构及中国与印度、美国在各类棉花产品上的相对价格优势。(1)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国棉花的出口结构以原棉出口为主。如表2所示,除个别年份,1990—2009期间的绝大多数年份中国、印度原棉出口金额占棉花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在90%左右。美国原棉出口比重高于中国和印度,除1999年外,其他年份原棉比重均在95%以上。而三国的短绒棉、废棉和梳理棉出口比重较小。表2199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出口结构单位:%(2)各类棉花产品出口比价,如表3所示。1992—2000年中国对美国棉花在价格上具有较强的的竞争力,在此期间中国对印度棉花也有一定的竞争力,1992—2000年中国与美国棉花出口比价均大于1,与印度棉花出口比价在1左右。主要是由于此阶段中国棉花的出口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并有指定单位经营,进口则由中纺总公司独家经营,仍属于完全计划经济的范畴。入世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中国棉花对印度和美国价格竞争力较弱,且近年来逐渐减弱,对印度的出口比价由2006年的0.905降到2009年的0.664,对美国的比价由2005年的1.031降到0.660。从各类棉花产品出口比价来看,在原棉和短绒棉产品上中国与印度相比,已完全不具有价格竞争力,与美国相比虽然在部分年份曾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另外,在这两类产品上,近年来中国的价格竞争力还正趋于进一步下滑的明显趋势,中国原棉与印度、美国的出口比价分别由2007年的0.858和0.907下降到2009年的0.624和0.604,中国短绒棉与印度、美国的出口比价分别由2005年的0.750和1.037下降到2009年的0.479和0.737。在废棉和梳理棉产品上,中国曾保持较长时期的价格竞争力,但2007年以来,这一价格竞争优势也逐步转向竞争劣势,到2008年中国梳理棉与印度、美国的出口比价分别降到0.343和0.404。

结论与建议

棉花贸易范文篇2

关键词:棉花补贴贸易争端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棉花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巴西和西非等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然而,发达国家实施的棉花补贴政策严重扭曲了世界棉花贸易,并使得其他棉花主要生产和出口大国深受其害,棉花产业发展和小农户生存处境艰难,在一个各种选择都非常有限的地区尤其如此。在上述背景下,巴西与美国之间爆发了棉花贸易争端。2002年11月,巴西就美国的棉花补贴问题向美方提出磋商要求,试图说服美国削减,甚至是完全取消棉花补贴,但遭到美国的拒绝。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美国农业法,美国政府对棉花的补贴政策要持续到2007年。这意味着如果巴西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它将蒙受更大的损失。为此,巴西政府于2003年9月要求世贸组织成立专家组调查美国棉花补贴问题。根据巴西的起诉,世贸组织于2004年4月初成立了WTO专家组。经过几个月对证据复核,2004年6月18日,WTO争端解决机构做出正式裁决,认定美国棉花补贴违反了WTO规则,并在裁决报告中指出,美国政府凭借补贴保持了棉花产量和出口增长,人为降低了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由于此次贸易争端是WTO(包括GATT)历史上第一次针对“绿箱”政策的争端,也是第一次将“严重损害”规则应用到农业补贴问题上的争端。因此,深入分析此次贸易争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WTO规则,以及对于思考和调整我国的农业及其他产业政策,回应一些WTO成员对我国棉花补贴或其他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详细阐述巴西—美国棉花贸易争端的基本过程,重点关注巴西提供的证据和世贸组织裁决;第三部分是此次棉花贸易争端给中国的启示。

二、巴西—美国棉花贸易争端的基本过程

(一)巴西的申诉理由

根据WTO规定,一国要申诉另一国补贴违反规则时,必须提供以下二个方面的证据:(1)被投诉国是否采取了违反WTO规则的行为;(2)被投诉国的行为是否对申诉国造成了实质性损害。针对美国棉花补贴问题,巴西首先列举了美国棉花补贴违反WTO规则的证据,其次举证了巴西因此而受到的实质性损害。

1.美国棉花补贴违反WTO规则的证据巴西指控美国政府的如下几个棉花补贴政策违背了WTO的相关规则,或是违背了美国政府对WTO所作的承诺:(1)生产灵活性合同支付(PFC)和直接支付(DP)PFC是根据1996年美国的FAIR法案设立。它规定,1996年至2002年生产者可基于7种农产品(包括棉花)的基期种植面积和产量获得补贴。生产者在基期种植面积上可选择种植任何农作物,但是如果种植水果和蔬菜,补贴将全部或部分取消。DP是根据2002年FSRI法案设立。它规定,2002年至2007年生产者可基于9种农产品(包括棉花)的基期种植面积和产量获得补贴。补贴额与农产品的价格无关,由法律确定为每磅6.67美分。直接支付作为生产灵活性合同支付的延续,但允许生产者选择计算基期种植面积的方式,其他限制条件不变。巴西认为,上述两项补贴只是符合WTO“绿箱”政策的某些标准,而不是全部标准。因为按WTO规定附件2第6款中关于不挂钩收入支持的规定,不能依据基期后任何一年从事生产的类型进行补贴支付。然而,美国有关这两种补贴的法律规定,在合同种植面积上可种植除水果和蔬菜以外的任何农产品,否则获得的补贴将被削减或取消。因此这并不足以说明美国棉花补贴属于“绿箱”政策。(2)反周期支付(CCP)和市场损失资助支付(MLA)CCP由2002年美国的FSRI法案设立,获得补贴的种植要求与直接支付相同。补贴额为“有效价格”与每磅72.4美分“目标价格”之间的差额。MLA是美国在1998年至2001年间,根据单独立法向生产者提供的临时紧急和辅助补贴,以弥补低价造成的损失。该支付只适用于根据生产灵活性合同支付接受补贴者。巴西指出,上述两项补贴是以生产灵活性合同支付为基础的,它与PFC和DP一样违反了WTO的规定。(3)销售性贷款项目(MLP)。对棉花提供的MLP始于1986年,延用至今(经过几次修改)。美国政府通过该项目向棉花生产者提供无追索贷款,贷款价格为每磅0.52美分左右,以棉花预期收获为抵押。这种贷款可弥补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使生产者不必一定在收获时低价出售农产品。在贷款到期时,偿还价格是“经调整的世界市场价格”与“原贷款价格加利息”中较低者。巴西认为,美国新农业法案调高了MLP的贷款补贴率,规定棉花补贴率为0.52美分/磅,较1996年调高0.08美分/磅,目的是为了避免过低的市场价格对棉花生产者的收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它一方面鼓励了棉农在棉花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的条件下扩大种植面积,另一方面与其他补贴项目共同提高了补贴额度,使整个补贴水平超过1992年度的支付水平。(4)出口信贷担保(ECG)。美国农业部通过政府所有的“农产品信贷公司”提供出口信贷担保,主要是向进口国提供金融支持,支持有外汇困难的国家进口美国农产品。它包括出口信用保证项目(GSM-102和GSM-103),供应商信用担保项目(SCGP),设备担保项目(FGP)。其中,前者用得最多。巴西指出,ECG等同于出口补贴,因为当国外棉花购买者无法取得信贷支持时,美国棉花出口受阻。然而,这与美国承诺不对棉花出口补贴是相矛盾的。据测算,2002年美国通过GSM102、GSM103和SCGP项目对包括棉花在内的多种出口商品提供了32.2亿美元的出口信贷,2003年则提供了33.9亿美元。(5)第二步支付(Step2)。它是美国自1990年以来专为棉花设计的补贴项目,根据FSRI法案,美国国产棉花的国内使用者和出口商凭购买记录,在美国输北欧棉花报价(USNE)连续4周超过北欧价格(NE),而经调整的世界价格(AWP)不超过销售贷款价格134%时,可获得差价补贴。巴西认为,这项支付的目的是保证美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及鼓励美国内棉纺企业多使用本国棉花。其关键点在于当棉花国际市场价格低于美国国内市场价格时,美国棉花使用者和出口商接受补贴之后,仍然有利可图。按照WTO补贴协定第3.1(a)条款,上述补贴构成了禁止性补贴。

2.巴西棉花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的证据如果上述事实成立,那么对巴西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就是要提供证据,证明其棉花产业受到了实质性损害。对此,巴西提供了以下证据。(1)美国的补贴政策致使美国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巴西利用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算了二笔帐。第一笔是证明美国棉花生产成本高于棉花市场价格。自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与生产成本相比,美国棉花生产者价格大约要低77%。第二笔计算美国棉农的利润。在1997年至2003年间,美国平均每公顷棉花累计产生的全部市场收入比全部累计生产成本低2154.71美元。而与此同时,平均每公顷棉花累计接受政府补贴大约2471美元。因此,如果按市场价计算,美国棉农每公顷棉花6年累计才获得261.93美元的“利润”。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棉花生产成本高,利润低,则种植面积会不断缩减,然而,美国的事实却相反。在大量补贴情况下,美国棉花种植面积照样稳步增长,即使世界棉花市场价格低迷也不例外。巴西在指控报告中称,1999、2001和2002年三年世界棉花价格下降,尤其在2002年初价格跌到64美分/公斤,为近20年来平均价格的40%。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三年美国棉花种植面积却在不断增加。从1999年的530万hm2增加到2000年的591万hm2,接着又增加到2001年的619万hm2,截止2002年面积为627万hm2。(2)美国的棉花补贴政策已对巴西的棉花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其依据主要有三:其一,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间,美国为棉农提供了约125亿美元的巨额补贴,从而使其保持了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和最大出口国的地位。从1998/1999年度到2002/2003年度,美国棉花国际市场占有率由17%提高到42%,三年内增加了25个百分点。然而,象巴西这样低成本、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反而失掉了相应的国际市场份额,甚至是由过去的棉花净出口国变成现在的净进口国。其二,棉花是巴西的重要经济支柱。巴西是世界第三大棉花生产国,棉花在巴西出口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年来棉价下降造成了巴西“棉花危机”。许多棉农被迫改种其他作物,靠采摘棉花为生的人涌向大城市,造成大量农村人口失业以及其他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三,不考虑其棉花国际市场份额的丧失,仅世界棉花低价就导致巴西棉农损失近4.78亿美元。(3)许多相关研究认为美国的棉花补贴政策影响了世界棉花产业巴西在报告中称,虽然不同的研究者所得结论有所差异,但是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认为美国的补贴对棉花生产、出口和价格具有明显的影响。譬如,担任巴西政府顾问的专家丹尼尔·萨姆纳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了美国政府补贴对棉花生产、价格和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99年至2002年间,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补贴,美国棉花出口将要减少41%,而且世界棉花价格将要平均提高12.6%,或是每公斤提高14.33美分。此外,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1CAC)、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会(1MF)的研究指出,世界棉花低价格导致了大约9万棉农生活水平下降到贫困线以下。

(二)争端裁定及其美国对裁定的态度

根据巴西的起诉依据和美国的辩护,世贸组织专家组2004年6月18日做出正式裁决。其主要内容如下:(1)美国的直接支付计划、生产灵活性合同支付计划及其相关的法律不适用于“和平条款”。(2)美国的棉花补贴水平超过了1992销售年度中确定的支持水平,不符合“和平条款”。(3)美国出口信贷担保属于出口补贴,违反了“和平条款”的第8条规定。(4)美国2002年农业法对棉花出口商提供的直接支付属于补贴协定第3.1(a)及3.2条规定的出口补贴,受农业协定第9.1条(a)款规范,这与美国在农业协定第3.3条和第8条项所承诺的义务不符。与此同时,第二步支付属于补贴协定第3.1和3.2条所规定的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为禁止性补贴。(6)美国的营销贷款支付、第二步支付等补贴明显压低了国际市场上的棉花,并严重损害了巴西利益。针对WTO做出的裁决,美国贸易代表发言人在日内瓦发表书面声明,表示将认真研究上诉机构的报告,并与国会和农业界密切合作制定下一步措施。需要指出的是,虽然WTO裁决并不具有国内法律同等效力,但面临国际压力,美国承认了裁决的合法性,更何况美国也一直督促别国尊重WTO裁决。诚然,美国表面上承认了事实,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会立即取消补贴,我们有理由认为美国取消棉花补贴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美国会以此作为与其它几大贸易强国谈判的杠杆,说服它们也减少对本国的补贴,甚至成为在其他方面谈判的筹码,以保证美国的利益。否则,它就有足够的理由来维护自己的立场。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在棉花补贴争端败诉后不久,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要求该组织就欧盟对空中客车公司提供补贴政策展开调查。三、对中国的启示

巴西—美国棉花贸易争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巴西取得胜诉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思考和调整中国的产业政策,处理一些贸易争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以下启示包括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两个层次。

第一,掌握充分证据,熟悉游戏规则。如果说谈判需要技巧,那么解决贸易争端更多的是需要证据和对相关规则的熟悉。在这次棉花贸易争端中,巴西之所以能胜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掌握了美国补贴政策及其相关数据,并且熟悉和适当运用世贸组织规则。需要指的是,巴西引证的许多数据都来自于美国农业部。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尤为值得借鉴。

第二,新一轮谈判的进展,将受到深刻的影响。新一轮谈判后协议条文的确定,将更为精准、明确和全面,而且达成协议的过程将更为繁复。中国可根据自身现有政策或将来可能的政策,决定自己的谈判立场。

第三,中国在确定和执行农业补贴政策时,要注意与现有世贸组织规定衔接好,并预见到新一轮谈判可能达成的协定规定。按照目前的标准,中国目前实行的所有补贴,包括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等,均不属于“绿箱”补贴。随着新一轮谈判的进展,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四,建立预警应急机制。由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大国效应,所以随时都有可能与别国产生贸易摩擦。对中国来说,要切实运用好国际通行规则,做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的基础性、前瞻性和预防性工作,并建立和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监测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异常情况,并分析其对国内相应产业已经造成或是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与此同时,分析国内产业发展对别国产业已经造成或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譬如,一些世贸组织成员国指责中国存在棉花补贴问题,对此,我们就应当积极组织力量,做好相应的研究工作,以具体的数据和事实说话,证明中国棉花没有补贴问题。

第五,注意国际贸易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种效应包括三方面:(1)产品上的扩散。它是指既然棉花补贴可以产生争端,那么其他农产品同样也可,譬如大豆。以同样的逻辑,争端也可针对非农产品。事实上,近来中国纺织品贸易争端的由来与之不无关系。(2)国别上的扩散。它是指任何两个有利益往来的国家间都有可能发生争端,而不论国力大小。譬如,尽管在世贸组织争端中第三方权力有限,但作为西非的最不发达国家的贝宁以第三方身份加入到这场争端中,使专门委员会不得不充分考虑其主张。再者,以中国纺织品贸易争端为例,首先是美国向我国发难,紧接着的是欧盟等国家。(3)争端内容上的扩散。它是指争端将不仅局限于某些热点,如倾销、补贴等,其他方面照样有可能成为争端的焦点。因此,我们要对国际贸易作一个更为全面和详尽的分析。

第六,产品多样化研究。从长远来看,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都不是贸易争端的绝缘产品,都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发生摩擦,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易受进出口影响、以及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品,而且要注意那些规模虽小,但涉及国计民生或是目前尚属幼稚但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棉花贸易范文篇3

棉花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巴西和西非等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然而,发达国家实施的棉花补贴政策严重扭曲了世界棉花贸易,并使得其他棉花主要生产和出口大国深受其害,棉花产业发展和小农户生存处境艰难,在一个各种选择都非常有限的地区尤其如此。在上述背景下,巴西与美国之间爆发了棉花贸易争端。2002年11月,巴西就美国的棉花补贴问题向美方提出磋商要求,试图说服美国削减,甚至是完全取消棉花补贴,但遭到美国的拒绝。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美国农业法,美国政府对棉花的补贴政策要持续到2007年。这意味着如果巴西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它将蒙受更大的损失。为此,巴西政府于2003年9月要求世贸组织成立专家组调查美国棉花补贴问题。根据巴西的起诉,世贸组织于2004年4月初成立了WTO专家组。经过几个月对证据复核,2004年6月18日,WTO争端解决机构做出正式裁决,认定美国棉花补贴违反了WTO规则,并在裁决报告中指出,美国政府凭借补贴保持了棉花产量和出口增长,人为降低了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由于此次贸易争端是WTO(包括GATT)历史上第一次针对“绿箱”政策的争端,也是第一次将“严重损害”规则应用到农业补贴问题上的争端。因此,深入分析此次贸易争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WTO规则,以及对于思考和调整我国的农业及其他产业政策,回应一些WTO成员对我国棉花补贴或其他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详细阐述巴西—美国棉花贸易争端的基本过程,重点关注巴西提供的证据和世贸组织裁决;第三部分是此次棉花贸易争端给中国的启示。

二、巴西—美国棉花贸易争端的基本过程

(一)巴西的申诉理由

根据WTO规定,一国要申诉另一国补贴违反规则时,必须提供以下二个方面的证据:(1)被投诉国是否采取了违反WTO规则的行为;(2)被投诉国的行为是否对申诉国造成了实质性损害。针对美国棉花补贴问题,巴西首先列举了美国棉花补贴违反WTO规则的证据,其次举证了巴西因此而受到的实质性损害。

1.美国棉花补贴违反WTO规则的证据巴西指控美国政府的如下几个棉花补贴政策违背了WTO的相关规则,或是违背了美国政府对WTO所作的承诺:(1)生产灵活性合同支付(PFC)和直接支付(DP)PFC是根据1996年美国的FAIR法案设立。它规定,1996年至2002年生产者可基于7种农产品(包括棉花)的基期种植面积和产量获得补贴。生产者在基期种植面积上可选择种植任何农作物,但是如果种植水果和蔬菜,补贴将全部或部分取消。DP是根据2002年FSRI法案设立。它规定,2002年至2007年生产者可基于9种农产品(包括棉花)的基期种植面积和产量获得补贴。补贴额与农产品的价格无关,由法律确定为每磅6.67美分。直接支付作为生产灵活性合同支付的延续,但允许生产者选择计算基期种植面积的方式,其他限制条件不变。巴西认为,上述两项补贴只是符合WTO“绿箱”政策的某些标准,而不是全部标准。因为按WTO规定附件2第6款中关于不挂钩收入支持的规定,不能依据基期后任何一年从事生产的类型进行补贴支付。然而,美国有关这两种补贴的法律规定,在合同种植面积上可种植除水果和蔬菜以外的任何农产品,否则获得的补贴将被削减或取消。因此这并不足以说明美国棉花补贴属于“绿箱”政策。(2)反周期支付(CCP)和市场损失资助支付(MLA)CCP由2002年美国的FSRI法案设立,获得补贴的种植要求与直接支付相同。补贴额为“有效价格”与每磅72.4美分“目标价格”之间的差额。MLA是美国在1998年至2001年间,根据单独立法向生产者提供的临时紧急和辅助补贴,以弥补低价造成的损失。该支付只适用于根据生产灵活性合同支付接受补贴者。巴西指出,上述两项补贴是以生产灵活性合同支付为基础的,它与PFC和DP一样违反了WTO的规定。(3)销售性贷款项目(MLP)。对棉花提供的MLP始于1986年,延用至今(经过几次修改)。美国政府通过该项目向棉花生产者提供无追索贷款,贷款价格为每磅0.52美分左右,以棉花预期收获为抵押。这种贷款可弥补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使生产者不必一定在收获时低价出售农产品。在贷款到期时,偿还价格是“经调整的世界市场价格”与“原贷款价格加利息”中较低者。巴西认为,美国新农业法案调高了MLP的贷款补贴率,规定棉花补贴率为0.52美分/磅,较1996年调高0.08美分/磅,目的是为了避免过低的市场价格对棉花生产者的收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它一方面鼓励了棉农在棉花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的条件下扩大种植面积,另一方面与其他补贴项目共同提高了补贴额度,使整个补贴水平超过1992年度的支付水平。(4)出口信贷担保(ECG)。美国农业部通过政府所有的“农产品信贷公司”提供出口信贷担保,主要是向进口国提供金融支持,支持有外汇困难的国家进口美国农产品。它包括出口信用保证项目(GSM-102和GSM-103),供应商信用担保项目(SCGP),设备担保项目(FGP)。其中,前者用得最多。巴西指出,ECG等同于出口补贴,因为当国外棉花购买者无法取得信贷支持时,美国棉花出口受阻。然而,这与美国承诺不对棉花出口补贴是相矛盾的。据测算,2002年美国通过GSM102、GSM103和SCGP项目对包括棉花在内的多种出口商品提供了32.2亿美元的出口信贷,2003年则提供了33.9亿美元。(5)第二步支付(Step2)。它是美国自1990年以来专为棉花设计的补贴项目,根据FSRI法案,美国国产棉花的国内使用者和出口商凭购买记录,在美国输北欧棉花报价(USNE)连续4周超过北欧价格(NE),而经调整的世界价格(AWP)不超过销售贷款价格134%时,可获得差价补贴。巴西认为,这项支付的目的是保证美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及鼓励美国内棉纺企业多使用本国棉花。其关键点在于当棉花国际市场价格低于美国国内市场价格时,美国棉花使用者和出口商接受补贴之后,仍然有利可图。按照WTO补贴协定第3.1(a)条款,上述补贴构成了禁止性补贴。

2.巴西棉花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的证据如果上述事实成立,那么对巴西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就是要提供证据,证明其棉花产业受到了实质性损害。对此,巴西提供了以下证据。(1)美国的补贴政策致使美国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巴西利用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算了二笔帐。第一笔是证明美国棉花生产成本高于棉花市场价格。自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与生产成本相比,美国棉花生产者价格大约要低77%。第二笔计算美国棉农的利润。在1997年至2003年间,美国平均每公顷棉花累计产生的全部市场收入比全部累计生产成本低2154.71美元。而与此同时,平均每公顷棉花累计接受政府补贴大约2471美元。因此,如果按市场价计算,美国棉农每公顷棉花6年累计才获得261.93美元的“利润”。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棉花生产成本高,利润低,则种植面积会不断缩减,然而,美国的事实却相反。在大量补贴情况下,美国棉花种植面积照样稳步增长,即使世界棉花市场价格低迷也不例外。巴西在指控报告中称,1999、2001和2002年三年世界棉花价格下降,尤其在2002年初价格跌到64美分/公斤,为近20年来平均价格的40%。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三年美国棉花种植面积却在不断增加。从1999年的530万hm2增加到2000年的591万hm2,接着又增加到2001年的619万hm2,截止2002年面积为627万hm2。(2)美国的棉花补贴政策已对巴西的棉花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其依据主要有三:其一,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间,美国为棉农提供了约125亿美元的巨额补贴,从而使其保持了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和最大出口国的地位。从1998/1999年度到2002/2003年度,美国棉花国际市场占有率由17%提高到42%,三年内增加了25个百分点。然而,象巴西这样低成本、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反而失掉了相应的国际市场份额,甚至是由过去的棉花净出口国变成现在的净进口国。其二,棉花是巴西的重要经济支柱。巴西是世界第三大棉花生产国,棉花在巴西出口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年来棉价下降造成了巴西“棉花危机”。许多棉农被迫改种其他作物,靠采摘棉花为生的人涌向大城市,造成大量农村人口失业以及其他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三,不考虑其棉花国际市场份额的丧失,仅世界棉花低价就导致巴西棉农损失近4.78亿美元。(3)许多相关研究认为美国的棉花补贴政策影响了世界棉花产业巴西在报告中称,虽然不同的研究者所得结论有所差异,但是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认为美国的补贴对棉花生产、出口和价格具有明显的影响。譬如,担任巴西政府顾问的专家丹尼尔·萨姆纳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了美国政府补贴对棉花生产、价格和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99年至2002年间,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补贴,美国棉花出口将要减少41%,而且世界棉花价格将要平均提高12.6%,或是每公斤提高14.33美分。此外,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1CAC)、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会(1MF)的研究指出,世界棉花低价格导致了大约9万棉农生活水平下降到贫困线以下。

(二)争端裁定及其美国对裁定的态度

根据巴西的起诉依据和美国的辩护,世贸组织专家组2004年6月18日做出正式裁决。其主要内容如下:(1)美国的直接支付计划、生产灵活性合同支付计划及其相关的法律不适用于“和平条款”。(2)美国的棉花补贴水平超过了1992销售年度中确定的支持水平,不符合“和平条款”。(3)美国出口信贷担保属于出口补贴,违反了“和平条款”的第8条规定。(4)美国2002年农业法对棉花出口商提供的直接支付属于补贴协定第3.1(a)及3.2条规定的出口补贴,受农业协定第9.1条(a)款规范,这与美国在农业协定第3.3条和第8条项所承诺的义务不符。与此同时,第二步支付属于补贴协定第3.1和3.2条所规定的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为禁止性补贴。(6)美国的营销贷款支付、第二步支付等补贴明显压低了国际市场上的棉花,并严重损害了巴西利益。针对WTO做出的裁决,美国贸易代表发言人在日内瓦发表书面声明,表示将认真研究上诉机构的报告,并与国会和农业界密切合作制定下一步措施。需要指出的是,虽然WTO裁决并不具有国内法律同等效力,但面临国际压力,美国承认了裁决的合法性,更何况美国也一直督促别国尊重WTO裁决。诚然,美国表面上承认了事实,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会立即取消补贴,我们有理由认为美国取消棉花补贴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美国会以此作为与其它几大贸易强国谈判的杠杆,说服它们也减少对本国的补贴,甚至成为在其他方面谈判的筹码,以保证美国的利益。否则,它就有足够的理由来维护自己的立场。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在棉花补贴争端败诉后不久,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要求该组织就欧盟对空中客车公司提供补贴政策展开调查。

三、对中国的启示

巴西—美国棉花贸易争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巴西取得胜诉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思考和调整中国的产业政策,处理一些贸易争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以下启示包括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两个层次。

第一,掌握充分证据,熟悉游戏规则。如果说谈判需要技巧,那么解决贸易争端更多的是需要证据和对相关规则的熟悉。在这次棉花贸易争端中,巴西之所以能胜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掌握了美国补贴政策及其相关数据,并且熟悉和适当运用世贸组织规则。需要指的是,巴西引证的许多数据都来自于美国农业部。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尤为值得借鉴。

第二,新一轮谈判的进展,将受到深刻的影响。新一轮谈判后协议条文的确定,将更为精准、明确和全面,而且达成协议的过程将更为繁复。中国可根据自身现有政策或将来可能的政策,决定自己的谈判立场。

第三,中国在确定和执行农业补贴政策时,要注意与现有世贸组织规定衔接好,并预见到新一轮谈判可能达成的协定规定。按照目前的标准,中国目前实行的所有补贴,包括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等,均不属于“绿箱”补贴。随着新一轮谈判的进展,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四,建立预警应急机制。由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大国效应,所以随时都有可能与别国产生贸易摩擦。对中国来说,要切实运用好国际通行规则,做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的基础性、前瞻性和预防性工作,并建立和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监测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异常情况,并分析其对国内相应产业已经造成或是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与此同时,分析国内产业发展对别国产业已经造成或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譬如,一些世贸组织成员国指责中国存在棉花补贴问题,对此,我们就应当积极组织力量,做好相应的研究工作,以具体的数据和事实说话,证明中国棉花没有补贴问题。

棉花贸易范文篇4

[关键词]多哈回合棉花补贴影响分析

一、棉花出口补贴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在《1933年农业法案》就确立了棉花补贴政策,2002年农业法案规定对棉花实行生产补贴、销售补贴、贸易补贴(即出口补贴Step2)和限制性补贴。仅1999年8月~2003年7月,美国2.5万名棉花生产者共得到124.7亿美元的补贴,而同期美国棉花的产值是139.4亿美元,补贴率(即补贴占整个产值的比例)为89.5%。美国每年给2.5万户棉农大约30亿美元的补贴,平均每户棉农得到的补贴高达1.2万美元,相当于中国一户棉农7年~10年的产值。如此巨额的棉花补贴推动了美国棉花的种植和出口,保证了美国在全球棉花产量第二、出口第一的位置,它严重扭曲国际棉花贸易价格,损害了其他棉花生产国及其棉农的利益。

欧洲国家制定的“共同农业政策”成为了欧盟今日对域内农业出口进行补贴的基石。欧盟农产品(包括棉花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几乎就占欧盟预算的一半,从欧盟棉花补贴政策的演变和实施情况来看,棉花出口补贴特别是直接的价格补贴一直是欧盟成员国共同农业政策的重要内容。

中国加入WTO后,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则,按照我国政府的承诺,我国必须立即取消对棉花出口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实物补贴,以及对出口产品加工、仓储、运输的补贴。

发达国家对棉花采取高度支持和过度保护政策,造成了国际棉花市场的混乱和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因此,在WTO框架约束之下,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自由贸易和加强在棉花生产方面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是大多数国家所需要的,取消棉花出口补贴势在必行。

2002年9月,巴西依据世贸组织“和平条款”,就棉花补贴问题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2003年4月,4个非洲国家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述,要求解决棉花补贴问题。棉花问题成为2003年WTO坎昆部长级会议的重要议题。2004年6月18日,WTO争端解决机构裁定美国棉花补贴违反了WTO规则。从巴西上诉美国开始,棉花补贴博弈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2005年12月18日的多哈回合香港会议中,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达成一致协议:到2013年底前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2006年取消棉花出口补贴。

二、取消棉花出口补贴对各国棉花贸易的影响分析

1.对美国棉花贸易的影响

据美国拟定的《2005年农业法案》,棉花补贴取消前后对美国棉花出口、国际棉价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必将削弱美国棉花出口以及棉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具体将体现在棉花价格方面。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美国财政每年将少支出4.5亿美元左右。美国政府每年向本国棉农提供30多亿美元的补贴。不同的研究报告估计,美国取消棉花补贴可使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上升2%~12%。

2.对中国棉花贸易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出口补贴取消所带来的影响对处于不同棉花产业链上的棉农、棉商、棉纺织企业而言将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1)改善了我国棉花的国际收支状况。我国是棉花净进口国家,在取消出口补贴以后,由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进口量大幅度缩减,出口状况没有明显变化,从而改善了棉花的国际收支状况。

(2)优化了我国棉花贸易结构。使我国的初级棉花贸易与加工棉花贸易之间的比重不断发生变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工棉花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初级棉花所占的比重日趋减少。

(3)改变了我国棉花贸易格局趋向合理化。世界市场价格的上升,出口扩大,进口相对减少,资源由其他部门转向农业部门,最终使我国出口发展具有优势的棉花资源得以优化,棉花贸易格局趋向合理化。

(4)增加了我国棉花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价格的上升,有助于我国棉花的出口贸易,发达国家将会以反倾销、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使用特别保障条款等想方设法阻止我国的棉花进入他国市场。

(5)损害了我国棉花消费者的利益。价格的普遍上升,从使我国棉花消费者剩余减少,利益受到损失。

3.对非洲、巴西棉花贸易的影响

西非四国(贝宁、乍得、布基纳法索、马里)是世贸组织第六次会议解决棉花补贴问题的积极倡导者,因为非洲有近2000万棉花种植户,其棉花出口约占世界棉花出口总量的17%,取消棉花补贴对于这些棉花出口国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有助于其竞争力的提高和棉农收入的增加。

世界银行估计,发达国家取消棉花补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棉花出口可增加75%,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棉花市场所占比重将从目前的56%上升到2015年的85%。

巴西是世界第五大棉花生产国,该国每年棉花产量为130万吨左右,有三分之一是出口的,美国棉花补贴政策致使巴西棉花业和相关产业每年损失6亿美元,并导致巴西出现“棉花危机”,许多棉农被迫改种其他作物。巴西棉花生产者协会表示,如果美国取消补贴,巴西棉花产量有望在两年内提高到240万吨。

4.对欧盟棉花贸易的影响

欧盟仍表示不打算为放弃“共同农业政策”而“付出双倍的代价”。目前,欧盟每年为其农产品(包括棉花出口补贴)提供大约28亿欧元的出口补贴,遭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批评,被认为是多哈发展回合谈判中的主要障碍之一。

参考文献:

[1]谭砚文谢风杰:多哈回合棉花议题谈判进展及中国的立场.农业经济问题,2007(10)

棉花贸易范文篇5

中价国际A指数(即现货指数)显示,原创:进入2005年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呈平稳上扬趋势。1-5月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月环比分别为2.04%、1.05%、7.14%、3.08%、2.59%,5月份价格比去年12月上涨了16.8%,只是6月份环比下降了2.46%;1-6月平均价格水平比去年同期低23.83%。6月份美国棉花现货(陆地棉,中等级,下同)价格为50.87美分/磅,比年初上升了5.4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66%;1-6月平均价格为51.49美分/磅,同比下降21.83%,目前的价格相当于2004年8月份的价格水平。

受国际棉花价格回升影响,国内市场棉花现货价格和我国进口棉花价格也呈升势。数字显示,今年1-5月国内市场棉花价格逐月上升,6月份略有下降。6月份328级棉花到厂平均价为13308元/吨,比今年1月份上升17.37%,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18%。进口棉花价格也小幅上升,7月初美棉(C/ASM1-1/8'')我国港口报价为67.3美分/磅,每磅比年初上升了4美分,升幅为6.32%。

报告预计,下半年棉花价格仍将小幅上升。虽然2004/05年度期末棉花库存较大,但由于全球各主要机构都预测2005/06年度棉花产量下降并低于消费量,另外全球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直接影响棉花消费,预计下半年棉花价格将小幅上升,价格水平可能高于上半年。

报告从以下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是产量低于上一年度。由于2004年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一路走低,棉农收益减少,各棉花主产国种植面积下降,预计2005/06年度棉花产量低于2004/05年度。美国农业部7月份报告预测全球棉花产量为2365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45万吨,降幅为9.37%。

二是需求温和增长。棉花消费有望继续增加,2005/06年度全球棉花消费量将小幅增加,由上年度的低于产量转为略高于产量。美国农业部预测全球棉花消费量为2433万吨,比上年度略增79万吨,原创:增幅3.37%,高于当年产量68万吨。

三是库存有小幅下降。由于2005/06年度棉花产量低于消费量,期末库存将在2004/05年度较高的基础上小幅下降,但仍超过1000万吨,为1990年以来第二个较高年度。美国农业部预计期末库存为1066万吨,比上年度减少47万吨,降幅为4.26%。

棉花贸易范文篇6

显性比较优势是巴拉萨1965年测算部分国家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方法,后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普遍采用,该指数是用来衡量竞争力的指数,用来反映经济体在现有贸易结构中表现出来的优势。RCA指数表示为:RCAij=(Xij/Xi)/(Xwj/Xw)其中,Xij表示i地区j类商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地区所有商品的总出口额,Xwj表示w国j类商品的出口额,Xw表示w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本文对于i地区界定为新疆地区,j类商品定义为农产品,w界定为中国。由表2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2004—2010年,新疆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的RCA指数均处于1.25≤RCA<2.5,其中新疆农产品RCA指数由2004年的2.33下降到2008年的1.51后又开始回升至2010年的2.12,说明新疆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TC指数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它所反映的是对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同种产品的效率是处于竞争优势还是竞争劣势,并反映出优劣程度,其基本公式为:TC指数=(EI-II)/(EI+II),其中EI为产品I的出口额,II为产品I的进口额。这一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和1之间,如果指数为正1,即I类产品有比较优势,表明该国为I类产品净出口国,I类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且指数越大,出口竞争力越强,反之,则相反。如果指数为零,即为中性优势。从表3可以看出,新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大,但呈现波动趋势,2008年,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新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却达到0.65,表现出较高的出口竞争优势。但在2010年这一指数下降到0.28,主要原因为新疆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赶不上进口增长的速度。

新疆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一)共性问题1.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原料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过高,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出口增速较慢,所占比重较小。2.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较小,外向型农业基础薄弱、规模小,出口基地备案、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尚未建立稳定的外向型农业商品生产基地,通关等问题突出,鲜活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风险性。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以独联体和周边国家为主,只有番茄酱出口进入东南亚和欧美市场,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结构抑制了市场的伸缩弹性,容易遭受进口国国内经济波动及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冲击。4.机制不健全,信息缺乏。从整体看,新疆还没有与中亚各国形成规范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国家之间尚未签订农产品贸易协定,对中亚各国的贸易政策、海关制度、动植物检疫制度、税收政策、投资政策缺乏足够了解和分析,灰色通关和不规范收费等问题突出。(二)特色农产品出口问题1.棉花棉花收储库容紧张、长绒棉销售困难、铁路外运缓慢、纺织企业经营困难、棉花价格波动等因素严重制约新疆棉花出口。2.番茄酱新疆拥有世界上品质上乘的番茄原料,但番茄酱制品质量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原因主要为:(1)新疆粗放式经营方式导致番茄产品质量下降。如番茄产量波动、冷藏保鲜技术以及番茄育种等问题较突出。(2)缺少出口品牌。目前,新疆初级番茄制品仅有少数几个名牌产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都没有一个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产品。缺少名牌、出口档次低、创汇能力差已成为新疆番茄酱出口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3)国外市场对进口番茄酱实施严格的技术壁垒,抬高了新疆番茄制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出口前景更加严峻。

提升新疆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棉花贸易范文篇7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问题;对策建议

2015年1—7月和201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保持高位增长,价差驱动特征显著,过度进口问题突出,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加深。

1我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

2015年1—7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1076.2亿美元,同比减6.7%,其中,出口385.3亿美元,减3.3%;进口690.9亿美元,减8.5%;贸易逆差305.6亿美元,减14.3%。2014年全年进出口额1945亿美元,同比增长4.2%,其中,进口1225.4亿美元,增长3.1%;出口719.6亿美元,增长6.1%;贸易逆差505.8亿美元,减少0.9%。2015年1—7月,我国谷物净进口2017.5万t,增长达8成(82.8%)。其中三大谷物(小麦、玉米和大米)进口723.1万t,高粱、大麦进口1311.7万t;2015年1—7月,大豆进口4465.5万t,增长7.1%;油菜籽进口254.5万t,减少18.5%;食用植物油进口460.2万t,同比减8.2%;食糖进口大幅增加,棉花进口量减少3成,其中食糖进口279.8万t,同比增加67.3%;棉花进口120.8万t,同比减少34.1%;此外,棉花替代性产品棉纱,进口140.0万t,增22.5%。棉花棉纱简单合计进口260.8万t,同比减12.4%。猪牛羊肉进口75.7万t,其中,猪肉进口37.9万t,增11.1%;牛肉进口23.1万t,增26.0%;羊肉进口14.7万t,减23.4%;奶粉进口47.9万t,减41.5%。优势农产品出口中蔬菜继续保持增长,蔬菜出口额达73.8亿美元,同比增长5.0%;贸易顺差70.7亿美元,增5.4%。但是,水果和水产品出口量略有下降,其中水果2015年1—7月出口28.8亿美元,同比减少2.9%;进口40.3亿美元,增23.3%;贸易逆差11.5亿美元,增2.8倍;水产品出口111.0亿美元,同比减5.0%;进口50.0亿美元,减6.1%;贸易顺差61.0亿美元,减4.2%。

2我国农产品贸易凸显的问题

201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呈现上半年增势强劲、下半年减少、全年增势趋缓的态势。进口价格下跌,加之国内供给充足,2014年农产品过度进口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调控手段缺乏等问题凸显。

2.1进口过度问题突出

在资源刚性约束和需求刚性增长的情况下,适度进口大宗农产品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进口额每3年翻一番,大宗农产品已呈现全面净进口。近年农产品进口过度问题严重,2014年更加突出。2.1.1粮食按照目前的粮食消费水平计算,2014年我国粮食总消费应该在6.5亿t左右,仅需进口5000万t就可满足国内需求。2014年进口的1亿t粮食中有近50%是过度进口,这导致了在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大米、玉米、小麦库存增加了4500万t左右。2015年1—7月,谷物净进口较2014年又大幅增长近8成,达到2017.5万t。这使得粮食过度进口问题变得更加突出。2.1.2棉花和食糖2011—2013年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349万t,超出正常产需缺口750万t,国内库存大量积压,期末库存达1148万t,库存消费比高达144%。2011—2013年我国食糖累计净进口1106万t,超出正常缺口500万t,导致库存积压,期末库存达800多万t,库存消费比高达58%。库存再加上棉糖的国内生产量,2014年我国这两个产品不存在供需缺口,但由于差价驱动,棉花进口仍然达到267万t的高位,此外还进口棉纱200多万t、食糖进口349万t。这导致了国内库存的进一步增加,棉花库存增加180多万t,食糖库存增加150多万t。2015年1—7月,食糖进口279.8万t,同比2014年同期增长近7成,达到67.3%。棉花进口量有所回落,减少近3成,同比减34.1%,达到120.8万t。2.1.3植物油植物油进口大部分是为了弥补国内产需缺口,但也存在过度进口,近年来收储加工的600多万t菜籽油积压在库。2014年大豆进口7140万t、油菜籽进口508万t、植物油进口787万t,油籽及植物油进口综合折油超过2400万t。多年来,食用油籽存在巨大产需缺口导致大量进口,除大豆外,油菜籽的过量进口问题也比较突出。由于植物油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进口对我国以冬闲田种植为主的油菜生产造成明显挤压。2015年1—7月,食用油籽进口4812.1万t,同比增5.9%,进口额220.6亿美元,减19.2%。其中,大豆进口4465.5万t,增7.1%;油菜籽进口254.5万t,减18.5%。2015年1—7月,食用植物油进口460.2万t,同比减8.2%,进口额34.6亿美元,减25.2%。其中,棕榈油进口319.2万t,减4.3%;菜油进口47.3万t,减20.6%;葵花油进口44.7万t,增16.9%;豆油进口37.0万t,减42.1%。2.1.4乳制品2014年我国奶类产量3890万t(同比增长6.6%),奶粉进口105.4万t、鲜奶进口32万t。进口乳制品折鲜奶超1000万t,约占国内鲜奶产量的1/4。乳制品的过度进口挤占了国产鲜奶市场,导致国内原奶销售困难,奶价下跌。2015年1—7月,奶粉进口有所减少,比2014年同期减少41.5%,达到47.9万t。

2.2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问题更加突显

尽管我国在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上有一定比较优势,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科技创新等措施提高农业竞争力仍有很大空间,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竞争力基础薄弱,与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环境保护、质量安全成本的显性化和不断提高,我国农业进入了成本快速上涨的时期,基于成本之上的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差距扩大的趋势不可逆转,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相对薄弱。2015年7月,食糖进口48.5万t,同比增72.7%;进口额1.8亿美元,增40.6%。进口均价366.1美元/t,减18.6%。2015年7月,棉花进口12.5万t,同比减58.3%;进口额2.1亿美元,减66.8%。原棉进口均价1855.2美元/t,减15.0%。

2.3保护和调控手段缺乏的问题更加明显

但由于我国农业在入世中做出了巨大而广泛的承诺,农产品关税水平太低,不足以弥补国内外农产品竞争力差距造成的价差,不足以起到“防火墙”的作用,不足以对农产品进口进行有效调控。这是造成过度进口的政策性原因。2014年由于有关税配额措施并实施了转基因管理,玉米进口得到控制,但作为替代品的大麦、高梁、DDGs进口猛增,合计进口1660万t,比2013年增加920万t。棉糖由于价差扩大,2011—2014年食糖以配额外50%税率进口的数量分别为97万、180万、260万、155万t;棉花以配额外税率进口162万、347万、256万、72万t,其中2013年关税配额外以40%税率进口51万t。我国乳制品进口关税15%左右,中新自贸区协定下从新西兰进口奶粉的关税已降至3.3%(到2019年降税为零)。2014年奶粉进口量105万t,其中从新西兰进口74万t,占进口总量的70%。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玉米内外价差一度超过配额外关税65%的幅度,如果今后5~7年粮食价差超过65%,而我国对以关税配额外税率进口无任何调控手段,届时我国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将面临挑战。

2.4“天花板”效应对产业影响进一步加深

在开放条件下,关税水平决定了防火墙的高低,也决定了价格“天花板”的高低。由于我国关税水平低、成本上涨快,一些产品进口税后价低于我国的成本价。随着进口量的增加,进口对国内价格的打压作用越来越显著。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仍处于下行周期,2014年跌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点,这进一步增强了进口对国内价格的打压作用。2014年,我国食糖价格在进口的影响下跌至4000元/t,低于成本价,糖企全面亏损。2014年棉花实行了目标价格政策,目标价格为19800元/t。受进口价格打压,国内市场价格只有14000元/t。2014年国际奶粉价格由年初的4844美元/t跌至年底的2359美元/t,受国际价格下跌和大量进口影响,国内原奶价格从4.26元/kg跌至3.8元/kg,乳企在利润下降的压力下拒收奶农牛奶,杀牛倒奶的情形再次发生。2014年稻谷、小麦、玉米在政策性收储的支撑下价格相对稳定,但受进口影响成本收益率连续三年下降,已经接近1998—1999年的水平。预计今后2年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低迷,而国内成本刚性增长,进口对国内价格的打压进一步增强。

2.5传统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开始显现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构竞争的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所依赖的价格竞争优势不断受到削弱,出口增长乏力。2015年1—7月,蔬菜出口额达73.8亿美元,同比增长5.0%;贸易顺差70.7亿美元,增5.4%。但是,水果和水产品出口量略有下降,其中水果2015年1—7月出口28.8亿美元,同比减少2.9%;进口40.3亿美元,增23.3%;贸易逆差11.5亿美元,增2.8倍;水产品出口111.0亿美元,同比减5.0%;进口50.0亿美元,减6.1%;贸易顺差61.0亿美元,减4.2%。

3对策建议

要有效应对国外大规模、商业化农场带来的挑战,除了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科技创新、完善社会化服务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外,还必须加强对我国农业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支持和保护。

3.1建立健全财政支农增长的长效机制

在缺乏欧盟、日本、韩国那样的高关税保护的情况下,加强我国财政支农力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加大农业支持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矛盾,不应要求农民在土地使用上按用途管理政策办,而在收益上完全让市场来决定。要在更深意义上认识国家对粮食和农业的支持性质,明确政府的责任,切实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的支持。我国黄箱支持承诺主要对特定产品的价格支持政策特别是临时收储政策造成了约束,对财政支农政策基本没有约束。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具有足够的空间,关键是我们能拿出多大财力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此外,“绿箱”政策支持不受WTO限制,这些支持可广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推广、公共服务,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缓解国内价格上升的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3.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安全战略

在关税难以有效调控进口的情况下,亟需研究建立贸易救济和产业损害补偿机制,使得产业在受到进口损害和威胁时,能够减缓进口冲击,维持产业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基础。“两反一保”等贸易救济措施是WTO规则赋予所有成员的权利,被广大成员广泛使用,核心就是通过征收额外关税确保进口产品价格不低于国内成本价,确保国内产业具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两反一保”条例的立法宗旨,依法推进贸易救济常态化、制度化,切实维护农业产业安全。要特别重视建立产业损害补偿机制,加强对受损害产业的支持。要务实推进农业“走出去”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对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掌控能力。

3.3强化金融机构等部门在支持和服务粮食安全方面担负的责任

农村金融服务严重滞后的最根本原因是,提供农村金融存在高风险、较低收益的情况。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远远不足以弥补农村金融服务与其他领域金融服务的收益差距,金融机构仍没有积极性开展农村业务。我们应当努力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等制度性安排,明确金融机构在支持和服务粮食安全方面应当担负的责任。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储备金制度,规定任何从事放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不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国有还是民营,都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贷款直接或通过小额信贷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投向农业和粮食生产。要研究建立必要的制度,强化大型涉农企业在大宗农产品市场供给稳定方面的保障责任,规定规模以上粮油经销企业必须建立相应规模的粮食安全储备库存,明确其在粮食安全方面的法定保障责任。

3.4切实保护好有限的关税和国内支持政策空间

我国承诺的关税政策空间十分有限,平均关税15%,最高关税65%。我国国内支持政策空间也十分有限,与其他成员相比,我国没有AMS黄箱支持,微量许可占农业产值8.5%,低于其他发展中成员10%的水平。其他发展中成员可普遍享受“发展箱”待遇,即对生计型农业和环境脆弱地区农业的黄箱支持政策不受任何限制。目前印度“发展箱”支持占农业产值的17.9%,而我国不能享受此待遇。当前,我国保障“适度进口”所需调控手段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必须从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国内产业安全的需要出发,着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质量,在多双边谈判中切实维护好我国有限的关税政策和国内支持空间。

作者:曾伟 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部网站.www.agri.gov.cn

[2]中国海关网站.www.customs.gov.cn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综合观察:近期世界经济形势盘点[N].钢之家,2014-08-28.

[7]张旺.中国公司力促中俄果蔬贸易,以人民币结算为主[N].环球时报,2014-08-19.

[8]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中国农产品贸易综述国家农产品贸易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9]陈丽芬,李雯婷.中国农产品贸易变化分析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3,7:62-66,71.

[10]蒋兴红,王征兵.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特征及其变动分析[J].理论探讨,2013,3:103-106.

[11]乐水芬.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37-38,40.

[12]李德峰,杜亚雄.宏观变量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平衡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6:138-142.

[13]刘丽佳.2012年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动力分析[J].世界农业,2013,6:99-101,167.

[14]刘武兵,黄昕炎.201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概况[J].世界农业,2013,6:147-150.

[15]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农业贸易政策选择要注意把握的若干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3,8:4-9,110.

[16]肖黎.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进口视角分析及对策[J].东南学术,2013,4:93-100.

[17]曲春红,司智陟.我国牛羊肉进口形势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5):42-44.

棉花贸易范文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资源对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要。化肥是社会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资源,据FAO统计,化肥在对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占40%~60%。苏联解体前,苏联工业发达使塔吉克斯坦化肥的使用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用量,年使用量在15万~20万t,但是从1991年塔吉克斯坦独立后,化肥使用量急剧下滑,由1991年的15万t减少到1994年的6万t,此后基本维持在5万t左右,2010年塔吉克斯坦化肥的使用量仅为4.5万t,平均每公顷用量为60kg,是世界平均用量的1/2,是中国平均用量的1/6。化肥用量少的原因之一就是塔吉克斯坦独立后工业薄弱,化肥生产能力较低,加之近年农资上涨、农民收入低等因素造成了化肥使用量的减少。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产出率的重要手段。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延续,塔吉克斯坦的各种农机具数量并未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增加,反而均呈减少趋势。1991年塔吉克斯坦农业机械拥有量最高,拖拉机达到3.7万辆,平均千公顷耕地拥有46辆,是同时期美国的2倍,播种机、收割机等农机数量也达到发达国家千公顷耕地拥有量水平。然而到了2010年塔吉克斯坦拖拉机保有量只有1.36万辆,较1991年减少了67%,播种机、谷物收获机和采棉机拥有量分别降低了53%、56%和94%,其原因是独立后的近20年,农业部门使用的农机设备因缺乏资金和技术没有得到更新和维修,从而导致目前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很低,一些地区的小麦、棉花、马铃薯等作物的种植主要还靠人工劳作。

化肥和农机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塔吉克斯坦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劳动力资源的匮乏对塔吉克斯坦农业的发展更为不利。无论从资源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塔吉克斯坦劳动力资源都很匮乏,据塔吉克斯坦2010年官方统计,仅在俄罗斯打工的就有100多万塔吉克斯坦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其中农村人口占到70%,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口大多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优秀年轻劳动者,他们长期远离农村使得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同时大多数农业生产者都没受过良好的教育,导致田间管理粗放,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和新观念也难以推广。

二、塔吉克斯坦农业发展分析

根据1965—2010年塔吉克斯坦农业总产量变化趋势图(图2),可将塔吉克斯坦农业发展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1965—1990年是农业平稳增长的第一阶段,塔吉克斯坦一直是苏联重要的农产品原料供应地,尤其是棉花。因此,在此阶段苏联向塔吉克斯坦投入了大量的农业物资,保障了农业总产量的稳定增长。但从1991—1997年农业进入了急剧下滑的第二阶段,由于受到苏联解体和国内动乱的双重打击,塔吉克斯坦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农业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97年农业总产值降到历史最低点,比1991年减少了50%,棉花总产量减少了57%,蔬菜总产量减少了45%,在这严峻的状况下,塔吉克斯坦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使农业自1998年开始进入了快速恢复的第三阶段,截至2010年塔吉克斯坦农业总产值达到了32.29亿美元较1997年增长15倍,粮食和蔬菜总产量分别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25万t和190万t,分别比1997年增加了2倍和4倍,籽棉总产量稍降达到31万t。总产量的不断提高得益于主要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由表2可知,随着农业的发展,主要作物单产水平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2004年之后作物单产水平提高较为明显,到2010年小麦和蔬菜单产分别达2503.0kg/hm2和24710.0kg/hm2,是1997年产量的1.97倍和2.01倍,同时籽棉单产也增长了18%。塔吉克斯坦农业快速恢复的原因是塔吉克斯坦采取的一系列农业恢复措施,而在这些措施中农业政策、农业贸易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对塔吉克斯坦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塔吉克斯坦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是塔吉克斯坦农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1991年苏联解体迫使塔吉克斯坦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来帮助本国农业发展,主要的农业政策是土地经营权的转变。1992年,塔吉克斯坦按照《法》的规定,把大部分的山坡土地转让给了私营部门农户,1995年10月9日塔吉克斯坦总统签署了《关于把5万公顷土地划给公民发展私营副业经济的命令》,1997年12月1日总统又签发了类似的命令,决定再把2.5万hm2土地划拨给公民发展私营副业经济,到了2007年塔吉克斯坦的土地经营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由1991年国有农场占农用地的98%,转变到2007年私营土地占到了农用地的70%,并且土地经营私有化的趋势还再不断加大。土地私有化不但调动了塔吉克斯坦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使农业生产和市场更好的结合。同时,塔吉克斯坦政府也在积极寻求国际援助来帮助农业发展,截至2000年,世界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向塔吉克斯坦共捐助了6.3亿美元用来发展塔吉克斯坦的农业,此外亚洲开发银行为了帮助塔吉克斯坦农业恢复,于2008—2010年也援助了4000万美元。因此,国外农业援助政策和国内农业政策对塔吉克斯坦农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2.农业贸易农业贸易是塔吉克斯坦农业快速发展的间接动力。当代交通的发展促使农业贸易快速发展,农业贸易不但能够补充本国农产品需求,而且还能给本国农业发展产生间接动力。由表3可知,塔吉克斯坦近15年农业贸易采取进口粮食的同时出口经济作物,并且农产品进出口值逐年增加。近年粮食进口值接近2亿美元,粮食以小麦为主,年进口量在90万t左右,其次是进口糖料,年进口值平均在5000万美元。由于大量进口的农产品满足本国需求,使得塔吉克斯坦能更好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农产品,增加外汇带动农业发展。棉花是塔吉克斯坦第一大出口农产品,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年出口值保持在1亿美元左右。其次,近年蔬菜和水果随着国内、国际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农民种植水果和蔬菜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塔吉克斯坦水果和蔬菜的年出口值也突破1亿美元,为塔吉克斯坦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总之,塔吉克斯坦农产品贸易充分体现了塔吉克斯坦农业部对农产品贸易坚持的两个原则,首先是提高居民的粮食保障水平,将生产的农产品(谷物、蔬菜、水果等)大部分供应本国市场,并进口农产品满足其需求;其次是扩大棉花、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出口,增加外汇带动农业发展。

3.种植业结构调整塔吉克斯坦自独立后为了满足本国粮食的需求,提高粮食自给率,塔吉克斯坦通过不断扩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来满足本国粮食需求(图2),由1991的23万hm2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41万hm2,此后基本维持在40万hm2左右,但近3年(2008—2010)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45万hm2,同时,由图3可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主要是小麦播种面积的大幅度增加,自1998年后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hm2左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0%。此外,塔吉克斯坦通过调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来更好地实现农产品贸易,增加农民收入。由图2可知,塔吉克斯坦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除农业急剧下滑的几年低于30万hm2外,其余各年均保持在35万hm2左右,从图3可以明显看到棉花播种面积历年维持在25万hm2左右,是塔吉克斯坦第一大经济作物,占经济作物的70%左右,但自2007年后棉花的播种面积明显下降,从2007年的25万hm2下降到2010年的16万hm2,棉花播种面积减少了36%。取而代之的是蔬菜和水果播种面积快速增加,蔬菜从2007年的6万hm2增加到2010年的近8万hm2,增长了30%,水果的播种面积增长高达1倍,从2007年的1.1万hm2增加到2010年的2.1万hm2,蔬菜和水果的播种面积增大体现了塔吉克斯坦当前不断发展具有更大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

三、小结

棉花贸易范文篇9

关键词:农产品逆差绿箱政策绿色壁垒

一、我国近年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特点

1.我国近年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规模特点

我国近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逐步扩大。根据农业部、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233.9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280.3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2003年顺差23.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62.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75.8亿美元;进口额为287.1亿美元。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出口额为3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进口额为3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农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由2005年11.4亿美元缩小为6.7亿美元,下降41.3%。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同比增长23.0%。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7.8%;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农产品贸易逆差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倍。

2.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结构特点

(1)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产品结构

从海关统计数据来看,农产品贸易高额逆差主要缘自谷物(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棉花和食糖以及畜禽产品等农产品进出口数量的剧烈波动。

2004年农产品贸易逆差中油产品(包括大豆在内的食用油籽和植物油)、棉花、粮食(不包括大豆)名列前3位,其逆差分别为64.7、31.6和14.0亿美元。畜产品和食糖逆差也较大,分别为8.5、2.5亿美元。

2005年粮食顺差1.22亿美元,棉花逆差32.88亿美元,油产品81.73亿美元,畜产品逆差6.3亿美元,食糖逆差2.72亿美元。

2006年粮食顺差3.32亿美元,棉花逆差48.98亿美元,油产品(包括大豆在内的食用油籽和植物油)逆差99.64亿美元,畜产品逆差8.3亿美元,食糖逆差4.87亿美元。

(2)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地区分布结构

①从东部、中部、西部的贸易差额分布来看,农产品逆差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2004年东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总额绝对份额的比例为93.3%,该地区逆差为72.6亿美元,在总逆差比例也最大。中、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均表现出顺差,分别为14.1亿美元、12.1亿美元。

2005年东部地区逆差为52.8亿美元,中部地区当年农产品顺差26亿美元,西部地区顺差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7.3%。

2006年东部地区逆差为47.88亿美元,中、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均表现出顺差,分别为10.54亿美元、11.42亿美元。

②逆差的省份分布很不平衡。2004年农产品逆差最大的四个省份是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其逆差额均超过10亿美元,分别为50.82、19.23、14.97、11.30亿美元。天津市、广西、河南省逆差过亿美元,分别为47837.1、29226.8、13938.6万美元。

2005年我国农产品逆差除了北京、广东、河南下降,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005年北京市农产品贸易逆差下降最大,其次是广东,下降了82403.1万美元,河南下降了11881.7万美元(占该省2004年逆差的85.2%)。以上逆差缩小构成了全国逆差收敛的主要力量。而江苏、上海、天津、广西逆差在2005年进一步扩大,分别比上年增加14216.5、47247.8、11526.9、5497.6万美元。其中,上海市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幅最大,占该市上年逆差的31.5%。

从全国31个省、直辖市看,仅上海、江苏、天津、重庆、广西、江西、河北、山西的逆差比上年扩大(按逆差增加量由大到小排列)。河北、山西逆差比上年分别增加1655.4万美元、144万美元。其余24个省、直辖市的农产品贸易平衡变动均促使全国总逆差向零点收敛。除北京、广东、河南三个省份外,对逆差缩小贡献较大(逆差缩小或顺差扩大量超过1000万美元)的省份,依次为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内蒙古、新疆、陕西、浙江、湖北、海南、甘肃、四川、云南、安徽等省。其中,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增加了69659.1、32017.6、31377.2和17774.2万美元。

3.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贸易方式结构

2004年一般方式逆差29.8亿美元,其他贸易方式的逆差15.7亿美元,加工贸易方式逆差2.89亿美元。其中,进料加工方式逆差0.4亿美元。边境小额贸易方式顺差2.1亿美元。2005年一般贸易方式出口209.4亿美元,进口202.0亿美元,顺差为7.4亿美元,2005年其他贸易方式的贸易逆差在为23.5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1.79亿美元。其中,2005年进料加工方式为2.6亿美元顺差。边境小额贸易顺差3.0亿美元。

2006年一般贸易方式出口238.39亿美元,进口222.65亿美元,顺差为15.74亿美元,其他贸易方式的贸易顺差在为1.99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12.12亿美元。其中,2005年进料加工方式为8.21亿美元顺差。边境小额贸易顺差2.94亿美元。

二、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我国农产品及农业的保护,合理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口

在进口方面,由于我国的技术标准低于国际标准或无国际标准的动植物检疫,其他国家不合格的产品因符合我国的标准而进入中国市场,将直接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经济威胁乃至生态危机。因此,必须加快我国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步伐,与国际接轨,对进口农产品采取严格的审查制度,在卫生防疫、农药残留标准方面严格把关,设置“绿色壁垒”,限制农产品的进口。

2.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猪肉、禽肉、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类农产品的出口都面临着来自进口国家,诸如卫生防疫、农药残留标准等十分严重的非关税限制。我国的这类农产品往往因达不到进口国的这些要求,而难以出口。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建立与国际接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同时,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我们利用“绿箱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农业科技上,通过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扩大农产品出口。

3.实施以劳动力换土地战略,调整产业结构

我们应该向荷兰和以色列式学习,用劳动力换土地。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土地资源严重稀缺,这决定了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上有一定优势,如蔬菜、水果、鲜花、畜产品、水产品等,而在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则处于劣势,如粮食、棉花、油料

、糖料等。我们出口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有三类:第一是园艺产品,包括花卉、水果、蔬菜、茶叶、药材等;第二类是水产品;第三是畜禽产品,包括肉类、奶制品。这些农产品应该成为我们出口的拳头农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应当把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除粮食以外)的生产减少到最低安全水平,适当让出部分国内资源和国内支持,来重点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

棉花贸易范文篇10

关键词:追加配额;棉花进口;棉花产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纺织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内的棉花资源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面对国内棉花供应严重短缺的情况,需要合理利用国外棉花市场进行有效的补充。我国作为棉花的主要生产国、消费国和净进口国,棉花大量进口势必会对我国棉花产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棉花市场的重要手段,我国对棉花进口的具体管理手段主要是实行配额管理。根据我国人世协议,我国棉花配额由人世时的74.3万吨升至2004年的89.4万吨(2005、2006年棉花配额与2004年相同)。2004~2006年我国棉花缺口分别为250万吨、170万吨和300万吨,配额与缺口相比,国外棉花进口不会对我国棉花产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因我国每年又主动追加棉花配额,如果进口配额使用得好,可以起到补充资源和调节市场的双重正面作用;如果使用不好,则会抑制生产,抬价或压价。考虑到棉花进口管理的特点,本文重点从追加配额的角度分析棉花进口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影响及规律。由于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主产区,华北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宜棉区域内,如河北的部分地区、山西、北京和天津都位于中国最大的产棉区一黄河流域棉区。2005年华北地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4.53%和13%。华北也是全国棉花进口最多的地区,2002~2004年华北地区棉花进口量分别为1.6万吨、17.2万吨和75.5万吨,占全国进口量的比重分别为8.9%、20%和39.8%。华北地区还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品服装行业的产业基地、纺织品服装出口地区。因此,以华北地区为例分析追加配额后棉花进口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影响及规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追加配额后棉花进口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影响

(一)2003~2004年度

1.棉价出现大起大落。从2003年9月1日至2004年8月,国内棉价经历暴涨和暴跌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3年9月至10月为价格暴涨阶段。由于2003年产量比预期少得多,加上晚熟,收购时间滞后20~30天。短期内新老棉花青黄不接,供不应求,导致棉价大幅上升,CCIndex9月1日为12932元/吨,到10月底为17556元/吨,两个月上涨了4624元/吨,较2002年同期每吨上涨了3141元,涨幅达44%。

第二阶段,从2004年4月至8月为价格大幅度下滑阶段。由于春节后国内棉花价格并没有朝着预期的上涨走势发展,棉花经营企业的信心受到打击。同时,追加配额150万吨进口棉花到港,棉纺企业对国棉需求减少,再加上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供过于求,造成国内棉花现货价格不断下跌。CCIndex4月为17210元/吨,跌至8月的13089元/吨(毛树春2006),下降幅度为31.48%。

2.棉农收益减少,下一年度棉花种植面积下降。两次追加配额虽然有效缓解了国内棉花供给紧张的局面,但企业存在盲目使用配额,大量集中进口的现象,2004年1~6月共进口棉花145.6万吨,占全年棉花进口数量的76.1%(毛树春2006),造成了国内棉花供求一紧一松,引发2004~2005年度新棉价的大幅度回落,由2月最高价17658元/吨猛跌到12月的最低价11314元/吨,相差6334元/吨,降幅达35.9%。棉价下降,导致棉农收益减少39.1%,对2005年棉花生产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棉农通常根据上年的棉花信息尤其是价格信息安排来年的棉花生产。

2004~2005年度全国棉农籽棉交售价格比2003~2004年度下降了29.6%,均价为4.36元/kg,天津棉农籽棉交售价格2004~2005年度比2003~2004年度下降了16.39%,低于全国的降幅;全国棉花主要产品收益由2003年690元/亩下降到2004年的420元/亩,降幅达39.1%,天津棉农收益2004年249.60元/亩,比2003年930.67元/亩减少681.07元/亩,下降27.2%。由于籽棉价格的下降,导致粮棉比价也大幅度下降,比合理价低16.1%~16.8%,棉农籽棉出售实际价比合理价低0.64~0.84元/kg,严重打消了棉农种棉的积极性,2005年全国种植棉花由2004年的5692.9千公顷降到5062千公顷,降幅为11.1%。其中华北地区棉花播种面积由2004年的883.81千公顷降到2005年的735.6千公顷,降幅为16.8%,高于全国的降幅水平。

3.棉花收购企业和纺织企业严重亏损。大起大落的行情使一些多年从事棉花经营的企业对2003~2004年度经营造成判断上失误,如配额追加后,在棉价大跌的情况下,由于部分棉花经营企业错误地认为新年度籽棉收购价格将提高,为赚取更多利润没有及时将棉花出手,致使发生了大面积严重亏损。2004年天津市武清区经营棉花的企业有20多家,不少企业亏损在70万~80万元,有的企业亏损上100万元,以致于想转卖工厂,再加上2004年无照经营棉花和外地前来抢收棉花的行为对天津武清区棉花经营企业伤害很大,其他企业或外来企业在天津抢购棉花,可以降低武清企业的库存,减少其亏损。

2003~2004年度为期半年的棉花大涨行情给近几年新上的采用快购快销经营思路的棉花加工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同样,追加配额带来的大起大落行情也波及到纺织企业,实际上纺织企业也不愿看到棉花价格大幅下滑,因为其无法消化前期对高价购人的棉花成本。尤其是2003~2004年度纺织企业在面对降低出口退税,治理公路超载造成的运输成本增加,电力供应紧张和棉花价格居高不下,企业高价棉库存比例偏大的多重困境下,当棉花价格急骤下跌后必然发生亏损。

轧花厂也难逃价格波动的影响。据天津第二棉纺厂负责人介绍,2004年一些实力不强的轧花厂严重亏损或被淘汰,能达到持平或少量赢利的不足20%。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棉花价格的波动大。天津2004年籽棉最低收购价出现在宁河,约3.4~3.6元/kg,收储政策出台后,籽棉由3.6元/kg涨到4.8元/kg;小轧花厂的皮棉价格由以前的10300~10500元/吨回复到11000元/吨,一些轧花厂放量收购,但后期销售时皮棉价格则比较低。二是籽棉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籽棉的流通不受轧花厂地域限制,收购情况比较乱,籽棉好坏混杂,质量多在3级次、4级好的水平,由于质量混杂,色灰质弱,给棉纺厂使用带来一定的影响。三是轧花厂的生产成本高于纺织厂的接受价。由于化纤价格倒挂时间比较长,虽然有利于纺织企业增加棉花使用量,但棉纺厂能接受的价位仍未达到轧花厂的成本价。

总之,2003~2004年度棉花价格先涨后跌,挫伤了多方积极性。导致棉市呈现出四个不积极的现象:一是棉农交售不积极,部分棉农购买大量塑料布,准备将棉花存储到来年;二是收购经营单位不积极,收购战线拉得过长;三是中间商不积极;四是用棉单位购棉不积极。通过国内棉花市场的变化和棉花产业受影响的情况,进口棉对市场的冲击可从中窥见一般。@@@

(二)2004~2005年度

1.配额分散量少,对国内不构成冲击。2004年全国植棉面积8535万亩,棉花产量比2003年提高30%,加上大量集中进口棉的冲击,使得2004年9月至年底,国内棉价基本一直处于低价运行。进入2005年,CCIndex由1月11338元/吨,上升到6月13041元/吨,月际涨幅分别:2.28%、3.82%、4.99%、1.36%和1.7%,基本为稳步回升。5月和6月涨幅稍有减少,主要是由于2005年4月底国家发放的70万吨棉花配额基本到港,对国内棉价冲击不大。因2004年9月底发放的2005年棉花配额时间间隔比2003~2004年度发放的棉花配额时间间距长,且量少,因此对国内棉价的冲击和对棉农收益影响都不大。2005年天津棉农收益为336.99元/亩,高于2004年249.60元/亩的水平,并且略高于2005年全国棉农平均收益331.36元/亩的水平。

2.对涉棉企业影响不大。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底我国共进口棉花100万吨,加上7、8月份进口的50万吨(按到港时间),2004-2005棉花年度我国共进口棉花150万吨,如果2004年度的配额也包括在内,涉棉企业棉花进口配额更多。2005年4月30日。7月22日,国家连续共发放140万吨关税配额外棉花,根据2005年纺纱增长量和市场需求以及全国棉花供需缺口,对本年度的棉花供需状况影响不大。

(三)2005~2006年度

1.发生与2003~2004年度类似情形,即棉农收益减少,影响下一年度的棉花生产。2005~2006年度前6个月国内棉花价格处于小幅上涨阶段,国内价格指数由2005年9月13287上升到2006年2月的14387元,吨,月均涨幅1.38%。根据对河北省12个县(市)农村重点集贸市场价格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进入2005年9月,随着新棉上市,棉花价格再次走高,到12月底籽棉价格已达到5.62元/kg,比上年同期上涨32.2%。但由于2005年12月底至2006年1月初仅两个月的时间,国家发放棉花配额239.4万吨,2006年3月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下降到14119,比上月降幅1.9%。继2006年4月国家发放20万吨配额后,2006年6月开始国内棉花销售价格继续小幅下跌。6月CCIndex328均价14051.9元/吨,较5月份下跌16元/吨;CCIndex527均价12709元/吨,较5月份下跌13元/吨;CCIndex229均价14538元/吨,较5月份下跌15元/吨;跌幅较上月减少。本月价格指数表现为先涨后跌的趋势,CCIndex328当月最高价为本月中旬6月16日14067元/吨,最低价为6月末14001元/吨。使棉农收益减少,影响下一年度的棉花生产。

2.国内棉农“惜售”预期落空。受高开价和灾害影响,国内棉农普遍“惜售”,希望能在更高的价位售出,但在国际市场上棉花仍然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国内棉花抬高价格销售只能刺激进口棉花增加,2005年6~10月,我国进口棉花均价为每吨1255美元,完税之后价格仍比国内采购价格低2000元以上,而近期企业进口配额充裕,不断将配额变为实际进口,棉花进口数量的增加对国内棉价构成潜在的压力“惜售”使大量棉农的良好预期落空。

3.籽棉收购无市场。2005年12月底之前,国家发放棉花配额的消息传出后,棉花企业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河北省衡水市,作为前期收购主体的个体棉商有2/3以上停止收购。2005年12月15日仍坚持收购的棉商,对35%以上衣分、10%回潮率以下、含杂率1.5%左右的硬3级籽棉,收购价格最高为5.80元/kg,最低5.70元/kg;4级及4级以下的籽棉,收购价格最高为5.62元/kg,最低为5.36元/kg。这个价位比一周前略有所下降。由于大部分棉商已经停收,籽棉收购量大减。2005年12月15日确定的“进口棉关税外配额发放办法”后,本地棉企229级棉花市场报价14600元/吨(提货价、公定结算、带增值税票,下同),328级14200元/吨,429级13600元/吨,比上周下调了50元/吨,现货销售遇到很大的阻力。

4.收购企业开工严重不足。2006年2月即配额发放两个月之后,在河北沧州市不少棉花企业仍看涨后市,但纺织企业采购不积级,现货行情迟迟不能启动,市场收售清淡,大部分棉花收购企业退市观望。棉企报价(硬三级为14700元/吨,软三级14300.14400元/吨)与纺企出价(硬三级为14500元/吨,软三级为14200~14300元/吨)存在一定差异,任何一方都不愿让步,致使当地皮棉成交难以放量,基本为有价无市。至2月18日,当地开工的棉花收购企业不足20%。

5.纺织企业青睐进口棉。2006年2月河北省仅有个别实力雄厚的棉纺织企业有近两个月的库存,而大部分厂家的库存只能够维持半个月时间的正常生产。前期纺织企业采取“随用随买、用多少买多少”的灵活方式购棉,一方面根据纱、布的订单采购外,另一方面更主要是等待进口棉的配额发放时间。随着第一批进口棉关税外配额发放办法的确定,棉纺织企业更像是吃了定心丸,采购国棉的积极性也更低了。目前,国产棉价格要高出进口棉价格的20%,进口棉质量好,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乐于接受进口棉。截至2006年5月底,国内纺织企业棉花库存中,进口棉已占到34.8%。面对国内棉花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国产棉却在滞销或减产。截至2006年6月底,河北省积压棉花达4.6万吨,占总产量的8%。

二、棉花进口对我国棉花产业影响的规律

通过对2003~2005年度棉花进口追加配额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影响分析,可发现如下规律:

1.配额发放两个月后,国内市场价格开始下降。由于从宣布配额追加至进口棉花到港时间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所以一般在配额发放两个月后,国内市场价格开始有下降趋势。如2003~2004年度,2003年12月追加配额,反映在市场上的棉花价格下降的时间为2004年2月;2004年2月追加配额,导致从2004年4月价格开始下滑;2004-2005年度4月追加棉花配,5月底和6月国内市场价格开始回落;2005~2006年度,2005年12月底至2006年1月追加配额,2006年3月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下降,2006年4月国家追加配额,2006年6月,国内棉花销售价格继续小幅下跌。

2.追加配额的时间和数量决定价格下降幅度。进口时间越集中,数量越大,国内棉价下降幅度也越大。2003~2004年度和2005~2006年度就是很好的例证。在2003年12月到2004年2月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共追加配额150万吨,2004年1-6月共进口棉花145.6万吨,占全年进口数量的76.1%。正是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2004年4月至8月为价格大幅度下滑,致使2004~2005年度棉花价格在低水平运转。2005~2006年度,在2005年12月底至2006年1月初短短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国家共发放配额239.5万吨,4月再次增发配额20万吨,使棉农和棉花企业遭受巨大损失。而2004~2005年度由于发放配额的时间间隔较长,量比较小(两次共追加140万吨),价格下降的幅度小,因此,是对国内冲击最小的一年。

3.滑准税率下,关税配额的管理方法更能起到保护国棉的作用。通过对国棉328指数与CotlookA指数价差分析,如图1和图2所示,自2005年12月23日至2006年12月23日两者之间的价差逐渐减少,说明进口棉花的价格优势逐渐下降。如图1所示,配额内税率下,2005年12月23日国棉价格高于国外价格2488.49元/吨,到2006年2月21日价差降为1819.52元/吨,其后又有些上浮,到2006年6月28日价差最高值为2809.99元/吨,其后价差一直在减小,2006年12月15日时,价差仅为24.81元/吨。近期差价在零附近震动。如图2所示,在滑准税率下,国棉328指数与CotlookA指数价差比配额内税率下的价差要小得多,价差最高值是2006年2月22日为1530.76元/吨。到2006年10月16日时,价差仅为41.26元/吨。从2006年10月17日开始,价差为负值,到2006年12月20日国棉价格以低于外棉414.20元/吨,说明在滑准税率下,关税配额的管理方法更能起到保护国棉的作用。

三、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棉花进口对国内棉花产业造成的冲击

(一)合理利用WTO允许的措施保护我国棉花产业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棉花产量的增长空间有限,虽然进口棉解决了国内纺织企业原料短缺难题,但如果进口棉将作为棉纺原料的重要来源长期占据我国市场,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危害很大。一旦形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当国际炒作操控市场,棉纺工业作为我们的民族工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当然也会波及到棉花种植业,如2004年以来华北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已出现逐渐萎缩,直接影响了植棉主体棉农的切身利益。为保护近亿棉农的利益和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利益,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必须合理利用WTO允许的正当保护条款和措施支持我国棉花产业发展。

1.继续实行配额管理的方法,但追加配额前要进行全面考证。关税配额管理是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控制棉花进口的方法,但要有效使用该方法,降低或避免棉花进口对我国棉花产业造成不利影响,必须充分做好追加配额前的论证工作,为此:一是研究配额外关税水平是否按WTO的要求予以征收的问题,全面评价放弃应征关税对涉棉产业链的利益影响;二是在确定追加棉花进口配额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1)全国棉花播(栽)面积和播种时间及产量。一般春播(栽)育苗移栽结束时间在5月底,短季棉播种或移栽时间在6月上旬。取得及时准确的棉花种植方面数据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尤其是有关信息预测机构的配合和支持。(2)棉纺产量。1~5月份棉纺产量和增量,以及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情况对棉纺产量的多少起着关键性作用。(3)国内外棉价的走向和走势。力求在国际价位不高时进口,有利于节约外汇。(4)发放时间和追加的数量。追加时间宜在5月底,7月应结束,宜分批追加,每批不宜过多,以50万吨为好,避免发生像2003~2004年度那样一次配额追加数量过多,进口时间过分集中的情况。

2.尽快采用反补贴措施。美国是我国棉花进口的主要来源国。美国棉花产值每年不过30多亿美元,而政府对棉花生产和出口的各种补贴却接近甚至超过这一数字,如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美国棉花生产者共得到124.7亿美元的补贴,而同期美国棉花的产值是139.4亿美元,补贴率(即补贴占整个产值的比例)为89.5%。也就是说,美国棉农每销售1美元的棉花,政府另外付给他们89.5美分。2001~2002年度,美国政府支付给棉花生产者39.83亿美元的补贴,而同期棉花的产值只有30.80亿美元,补贴率为129.3%。依仗巨额补贴美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依靠低廉的价格到处攻城掠地,我国棉花产业深受其害。@@@2006年8月1日,美国正式取消棉花出口补贴,但事实上美国政府承诺取消对棉花出口的补贴只占美国对棉花产业补贴的不到10%,对美国棉花生产及出口的影响也极其有限。因为占美国对棉花产业补贴的90%的生产补贴还依然存在。这些补贴在世界贸易组织对补贴的分类中属于可申诉的补贴,主要有以下6类:(1)8.98亿美元的市场营销贷款,用来保证生产者每磅棉花最少获得0.52美元的收入。(2)8.695亿美元的反周期支付,这种支付在每磅棉花价格低于0.6573美元时使用。(3)1.941亿美元的棉花保险补贴。(4)4.214亿美元的直接支付,是基于调整过的历史面积和单产数据对棉农给予每磅6.667美分的直接支付。(5)5000万美元的棉籽支付来降低轧花成本。(6)通过出口信贷担保,推动价值3.49亿美元的棉花出口到有关发展中国家[引。

针对美国棉花确实存在着高补贴,并与对我国棉花产业造成的损害存在因果关系的事实,我国应尽快采取反补贴措施,加快立案调查工作。反补贴的立案调查工作需要时间长、工作量大,如巴西和美国的棉花补贴案件仅诉讼之前的调查取证就花去了两年多时间。因此,等到国内棉花产业无立足之地时再去调查已晚矣。巴西和美国的棉花补贴案件中巴西胜诉为我国提出反补贴的胜诉提供了一个好的样本,因为巴西告美国的棉花补贴发生在2003年之前,此时的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达成的农业协议中有一个“和平条款”,规定一国给予本国产业的补贴水平只要不高于该国1992年支付的实际金额,其他国家就不能提起申诉。这一条款于2003年底已到期,在此之前能胜诉,如今该条款失效,发达国家的“麻烦”更会越来越多。

部分专家和业内人士对反补贴持有怀疑的态度,担心反补贴会不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尤其国内纺织企业持反对意见的多。事实上,一些主张放开棉花进口限制的纺织企业都不否认大量进口棉花带来的威胁。如浙江巨鹰集团、罗蒙集团和山东华润等纺织企业的负责人对外棉大举进入均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如果国内棉花产业被挤垮,纺织原料很容易被人卡住脖子,不仅纺织产品出不去,美国棉花也不会再是质优价廉的代名词了。考虑到反补贴措施从准备到立案的时间比较长,有两年或更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我国棉花产业若缺乏保护,影响将难以挽回。因此,为了及时使我国棉花产业得到保护,免受国外棉花的冲击,我国可采用保障措施。

3.实施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对其他成员的正当贸易行为而实施,是非歧视的,是对造成国内同行业损害的进口产品而实施的,所以不易引起报复行为。同时实施保障措施的条件也简单,花费的时间少,更适合我国国情。

实施保障措施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要条件是进口数量大量增加。2002~2005年原棉进口数量快速增长。从2002年的20.8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57万吨,年均增378.6%。第二个条件是严重损害。棉花的大量进口给我国棉农和棉花经营企业造成严重危害,在2005年12月份香港乐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棉花在中国市场大量倾销,压低了中国棉花的价格,迫使众多农民退出棉花生产领域。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估算,在过去近6年中,进口棉花夺走了我国农民25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个种植棉花的农民失去了250元收入。并且2004年以来,我国主营棉花的企业普遍因进口棉的冲击而亏损。第三个条件是进口与损害有因果关系。每次追加配额之后的两个月,国内棉花价格就会降低并且经营棉花的企业也随之产生亏损或破产。

(二)提高国内棉花质量

在外棉价格优势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国内纺织企业还“青睐”外棉,并存有大量的外棉,而国内棉花却大量积压,甚至有些纺织企业愿意停产等待外棉也不购买国内棉花。要想与外棉竞争,国内棉花生产者必须提高棉花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