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4:53:09

贸易问题

贸易问题范文篇1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截止目前,我国所遭遇的各种反倾销已经达到了500多起,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

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短期内来看,由于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会加大,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对于我国的弱势农业来说无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国农业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都是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

3.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某些国家新的贸易壁垒。

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违反《食品卫生法》并最终采取了废弃或退货处理的进口产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2006年6-12月间,日本厚生省对我实施监控检查的食品共43种,其中列明违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监控检查项目,涉及12种农产品,15种农药残留标准。

从出口增速来看,“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初期,由于进出口商对日本检验检疫情况心存顾虑,持观望态度居多,不敢盲目发货、进货,我出口企业减少,成交量明显下降。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为应对日本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项目,我花生出口企业加大投入,用以购置设备、自检、普查等,检验成本上涨约一倍。由于成本上涨,导致出口利润下降,国内出口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受损。

5.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薄弱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第一中国政府财政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总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总量不足。第二这些有限的资金的使用结构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三,目前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资金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1.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补贴

在政府根据当地农民的收入分布状况,分配享受补贴的人员指标。增加农业科研补贴投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育种材料,引导企业在中下游跟进,应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茶叶、蔬菜、花卉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弥补我国取消出口补贴带来的贸易损失。

2.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大量的农副产品,应当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尤其是应当走出国门,利用我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让品牌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6.7亿美元,农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从1994年开始把地理标志纳入商标保护的范畴,现在通过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加大保护力度,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山西长治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收购玉米的车直接开到农家地头,农民降低了劳动强度,每亩还增收500多元。而山东章丘的大葱,注册地理商标以后农民增收3倍到5倍,种植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对56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注册保护,获得地理标志注册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涨20%至30%。

3.更关注农民收入的增长

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决定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产品商品量的扩大、生产量的扩大也要来自于农民收入增长这方面的积极性。

4.注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要给农民国民待遇,很多综合部门也开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农村。中央有一条政策决定今后国家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条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当然要落实还需要艰苦、漫长的过程。

5.积极参与WTO新一轮谈判,建立能够约束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新规则和新机制,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贸易问题范文篇2

1、企业贷款困难。担保和抵押成了中小型企业贷款困难的主要原因,也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最基本的问题。在办理中小型企业抵押贷款过程中,要对抵押物进行有价值的资产评估,这样贷款才能生效。目前我国并没有较为系统全面的评估部门,产生的问题也较为繁多,如繁杂的评估程序、收费的高标准、评估结果与市场调研结果及其价值差距较大等等。

2、金融市场存在问题,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首先,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空间局限,平台较为狭窄。如股票、保险、基金、债券以及其他金融附属均没有开放给中小型企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无法满足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的发展前景,中小型企业大部分来源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贷款中心偏向于大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重视度相对较低。其次,国际融资方式少、功能单一。金融市场上贸易融资方式在国际上较多,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依旧是传统借贷方式。最后,办理企业融资程序繁琐复杂。办理程序复杂、办理周期冗长、市场价值率低等诸多因素造成损失,导致成本的累加、对融资需求降低。

3、缺少有效防护担保风险措施,准入门槛较高。银行帮助企业进行贷款必须要满足两个因素,即信用担保和评价体系,由于银行信贷政策不完善而导致大量坏账出现,致使信贷业务发展更为谨慎。我国担保机构较少且缺乏较高信誉度,投资担保机构的专业人才欠缺且没有制定切实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导致无法评估风险产生。商业银行虽然降低了对中小型投资企业的要求,但是于国际贸易融资差别仍然显著,这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中小型国际贸易融资准入门槛依旧很高。

4、同国际上其他国家发生法律纠纷。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转变,逐渐将融资方式变得更为规范和实用,适应了当今社会环境和世界格局。在我国,与国际惯例和通行手法相违背的事件很多,发生冲突现象也并不少见,法律纷争持续不断。

5、少数中小型企业信用观念单薄。诚信度高的中小型企业是担保机构愿意承担代偿和资金损失风险的企业,否则将会给担保机构带来经济、名誉等诸多方面损失。根据调查发现,发生信贷关系后,并且达到合约期时,中小型企业愿意主动负起还款责任的几乎为零,欠款、欠息现象每每发生,影响了担保机构对中小型企业的可信度,从而带来较为严重负面影响。

二、中小型企业出现国贸融资问题主要原因

1、提供贷款银行原因。商业银行多年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方式具有传统、普遍、单一特点,新兴融资模式得不到认可;有效的风险防护系统可以加强双方的安全稳定特性,所以应该针对风险评估制定相关风险防护系统;商业银行某些业务仍然需要复杂手续审批,特别是对中小型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限制最多,企业满足不了任何需求都很难融到资金,影响企业正常运行。

2、企业自身原因。由于中小企业对传统交易形式、固定业务往来以及进口方的资金信用了解甚微,从而导致风险意识缺乏;由于诸多因素中小企业进入贸易融资市场时间较短,致使对于贸易融资基本了解和风险评估都很缺乏;最主要原因中小企业实力弱,很多能力欠缺使其无法在融资中站稳脚跟,信用评级较低无法得到担保。

3、外部环境原因。我国实施与出口有关的信用体系较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而西方先进国家因为出口信用体系较为完善、资金充足,给出口商提供了更平稳和宽广的发展平台;我国政府部门对中小型企业融资发展重视程度很低,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和辅助其发展;经济和金融立法的相关政策法律在我国没有明确的提出,相关产业发展困难且更加缓慢。

三、我国中小型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处理对策

1、优化中小企业内部投资环境,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国家对于私营企业的管理应该引领其走资本主义社会化替代家族管理模式,这也是优化中小型企业内部结构治理的主要措施。财务制度透明化,做到定期制定财务报表且对财富制度进行合理规范;企业投资所需基金是投资前必须了解的因素,以避免因资金周转等问题影响公司效益和诚信度。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小企业平稳快速发展的保证,因此,应该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增强对市场开拓能力、对风险抵抗能力以及对业务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这些方面提高中小企业诚信度。从担保制度建设角度出发,应该健全中小型企业信用管理、评价、市场三方面体系,并且政府要作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提供融资保证金,建立分级担保制度完善中小型贸易融资担保体系。

2、选择合适贸易融资方式。国际贸易需求持续上升,金融机构挖掘潜在市场推出各种各样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业务。如国贸融资就是一种成本低、效益高的新兴融资方式,这也是中小型企业选择国际贸易融资原因之一。中小企业业务的发展必须有充足资金支撑,因此,对资金需求较紧迫,社会经验欠缺的中小型企业在选择国际贸易投资方式时应慎重考虑,遵循风险分散、融资与贸易融合及成本低等原则,灵活运用国际贸易融资工具,实现自身不断进步与发展。

3、培养贸易融资专业人才。国际贸易融资人才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更好发挥其在工作中的优势,如必须对国际上相关贸易法规条例等法律知识熟练掌握,对银行业务及产品实行培训,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与区别。在工作中积累对外贸易融资和实践经验,对国际贸易市场做到了如指掌,对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专业及时了解学习,培养对市场风险评估和洞察的能力。

4、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完善。国内立法机关应该成立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发现和探究国际与国内在贸易融资方面的问题和差距所在,同时,仔细研究认真学习,出台与国际惯例接轨可实施性强的法律法规加强约束力,鼓励探索发现国际贸易融资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轨迹。

5、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一直在中小型企业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信贷融资对中小型企业在商业银行的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政策制定对中小企业贷款投向的计划,帮助解决公司运转中最主要的资金链条问题,给更多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这也是对国家鼓励自主创业政策有效实施的具体表现。地方经济建设取得大跨步前进取决于中小型企业发展空间,因此,放宽对中小型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制度权限,以满足中小企业度资金需求,提供和谐良好贷款环境。

四、结束语

贸易问题范文篇3

一、珠海市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珠海市加工贸易发展之路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步慢慢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以迅猛的发展速度驰骋在中国加工贸易市场上。珠海市加工贸易呈现了稳步、迅速的特点。从整体格局来看,珠海市加工贸易总体上呈良好的发展趋势,2010年珠海的外贸总值重新冲上400亿美元大关,而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已成为珠海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亮点之一。但由于国内国际市场千变万化,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也面临着重重困境,国际市场信用风险持续上升,外贸出口的坏账越来越多,这些都使对外依赖度较高的珠海市加工贸易发展道路异常坎坷。改革开放后初期,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以服装、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后,珠海市的加工贸易开始向科学技术电子、电气设备、电子、办公用品、生物制药、计算机以及通信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转化。进入21世纪之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快速增长,珠海市也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产品结构,不断提升机电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但是依然存在着加工类型单一,加工粗糙的问题。此外,珠海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身处于特区,加工贸易仍以外商投资为主。这就导致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外商所控制,中方只能参与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的简单加工装配环节,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珠海市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加工贸易的低技术含量、低层次加工,低产品增值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一直扮演着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来件装配角色。虽然珠海市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缺乏技术、先进设备以及重要的中间投资产品,珠海市加工贸易只能屈居于产业链低端的非核心部分,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阶段。不仅如此,珠海市加工贸易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初加工比重高,缺乏产品开发能力等劳动密集型环节。这种格局下,加工贸易规模越大,非但没有促进贸易收益的增加,反而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和迫害。加工贸易企业只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廉价利润,忽视技术开发和改造,最终造成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低,进而压低劳动力成本的恶性循环中。

2、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困难

珠海市加工贸易企业类型主要是中小企业,而难融资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拦路虎。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出口量大幅下降,产品价格被一再压缩,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些都严重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利润额的下降自然而然影响了资金的正常流通,资金紧张就成了加工贸易企业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而国内商业银行方面对这类的风险贷款慎之又慎,不会轻易冒险给中小企业贷款。因而在拥有丰厚的资金的外资面前,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企业处境逐步恶化,融资难度可想而知。珠海如果无法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很有可能被逼无奈最终只能破产或者被淘汰,这直接制约整个珠海市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3、营销能力差

一直以来,珠海市加工贸易企业都存在着营销能力差的问题,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只是单纯地追求降低劳动成本,却完全忽视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缺乏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更没有创立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的眼光。珠海市大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所从事的大多是遵循客户要求进行加工制造,至于设计和销售环节则受制于外商,这不仅造成企业对外依赖性过强的风险,也降低了企业自身的自主性。除此以外,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即便拥有创立自有品牌意识,但终因企业市场开拓能力比较弱,贴牌出口就成了“家常便饭”,这都阻碍了企业的升级脚步。

4、不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

由于加工贸易行业具有加工环节多、产业链长的特点,但在我国却又存在着产业关联性差,产业波及效用小的弊端。加工贸易企业是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形式从事加工生产活动,这样企业就缺少在国内采购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品的环节,过分依赖进口。这种情况下,产业链条小,产业的带动性较小。甚至部分加工贸易产业的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更提不上什么产业带动了。即使加工贸易真的在国内采购部分材料,但大部分也是局限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对于珠海市部分加工贸易企业缺乏生产技术上的优势,制造高端材料和电子的能力不足,最终的优势只能体现在产品数量上。

5、日趋高级化的人才需求供不应求

随着加工贸易地不断发展,行业对高级化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但我国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所占的比重仅为3.5%,工作在一线人员大多存在着文化素质低,技术能力差的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了生产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效率,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技术转化能力,影响了加工贸易的深入发展。当前,在我国依然普遍存在着科研发展与生产相脱节的情况,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也在珠海市加工贸易上有突出体现,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已经限制了珠海市加工贸易的发展步伐。

6、加工贸易企业对环境资源消耗过大

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也让珠海市付出了高昂的资源代价。盲目地向珠海转移电镀、化工等污染密集型产业,造成了珠海市生态环境的恶化。粗放型的加工贸易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和其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随着出口总量的增长,相应的资源代价和环境成本也要支付高昂的费用,严重污染了珠海市的环境。此外,基于珠海特殊的地理位置,部分不良外商甚至将本国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垃圾、废物通过形式上的贸易与投资转移到珠海市,破坏了珠海的生存环境和水、土、空气等生态资源。

三、珠海市发展加工贸易的对策

1、大力扶持相应的配套设施

当前,产业的配套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投资已由过去单纯的低成本方向向产业集群转移,产业的生产加工配套设施地位日益凸显。落后的配套能力,低级的产业梯次,薄弱的技术更新能力和结构协调能力却成了阻碍珠海加工贸易大跨步发展的障碍。因此,有计划地重点发展一批具有集群特点的关联配套产业,建立与外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取代部分中间投入品对珠海市加工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宏观上有利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微观上也可以提高珠海市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延伸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加工增值率。

2、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珠海市加工贸易企业存在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珠海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因而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成为了珠海市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珠海市政府要在继续提供原有金融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利用政府权利,结合相关社会力量,在与各商业银行加强合作,积极构建中小企业专属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千方百计地拓展融资渠道,不断创新各种新的合作形式,利用现有资源和引进外来资源,提供包括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公司、企业联保协会等各种形式的平台,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融资。珠海市各商业银行也可以因时因地制宜,针对珠海市固有的特点和经济形势,针对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计划、贷款担保支持计划、直接贷款计划等金融服务。

3、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国际市场千变万化,需要我们及时更新思维,改变企业得到发展方式。单一的价格竞争已经过时,盲目地追求低成本也逐步为市场所淘汰。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企业改变过去发展的老路子,改变原本的数量型粗放式的加工贸易方式,积极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的发展战略。特别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应突破技术局限这个瓶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使珠海市加工贸易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而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企业与科研单位的互通合作,珠海市的加工贸易企业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特别一提的是即使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也应该有的放矢地实施品牌战略,根据消费者和市场发展需求,差异性地选择产品,创立自有品牌,逐步从简单的OEM(贴牌加工)向OBM(委托设计生产)和ODM(自有品牌营销)转变。

4、制定切合实际的营销策略

一直以来,我们的企业都是埋头苦干型,忽略了营销策略的重要性。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应该一改旧貌,积极培育自身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这是掌握经营的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实力比较强的制造业,除了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企业利润外,也可以尝试创造自己的品牌,构建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实力较弱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不能单纯模仿大企业的营销路径,而应该把重心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以及开发新产品等。中小企业应该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创造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经营模式。中小企业还可尝试与贸易型进出口企业合作,取长补短,利用官方相关网站对自己产品加以宣传,拓展自己的营销渠道。

贸易问题范文篇4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影视贸易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市场化起步阶段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陈凯歌、张艺谋以其《黄土地》、《霸王别姬》及《红高粱》、《活着》等一系列反映民俗的影视作品代表中国电影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中国电影业发展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但这一时期的中国电视市场多被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的译制片所充斥,电视业的发展仍在萌芽阶段。

(二)低谷阶段

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这一阶段是近代中国电影业的低潮时期,政府对电影行业的审查机制甚为严格,同时,电影业和电视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电影娱乐业受到了电视文化的强烈冲击。伴随着电视机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大批量的,形式多样的电视作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中国影视业与外界的交流减少,体制落后,影视贸易发展履步维艰。

(三)迅猛增长阶段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影视娱乐贸易进入了迅猛增长的新阶段。2003年至2005年,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分别为5亿,11亿和16.5亿。仅2006年一年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达19亿,超过了国内票房收入(28亿)的2/3。以古典题材、义侠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为表现手法的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好评。《英雄》、《天下无贼》、《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二、中国影视贸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影视娱乐贸易的发展状况

影视贸易是文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中国以8500亿美元的外贸总额成为世界贸易三强之一,然而,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2006年,根据文化部出具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文化贸易的进出口比例大约是10:1,存在着巨大逆差。以中美两国间的影视贸易进出口对比为例,截止到2005年,中国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影片4332部,美国影片占到40%到50%;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播放的外国影片4000余部,40%以上是美国的;在电影院放映的211部影片,53%是美国片;5年当中以分账方式进口的影片是88部,美国影片为70部,占80%,而中国出口美国的影片和电视剧却屈指可数。我国目前影视贸易的逆差现象仍然严重存在。

(二)中国影视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影视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从体制上来讲,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影视业到底是作为一种宣传工具还是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个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由于既缺乏政治保障和体制保障,又缺乏产业运作的经验,中国影视至今仍处在“产业化最初级阶段”。而计划经济带来的垄断、保守、僵化、消极和“反市场”规律等一系列“前产业化初级阶段”遗留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影视贸易的正常发展。总体来看,我国影视业整体发展速度滞后,经营水平较低。

2.我国影视娱乐产品出口竞争力不足

影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通常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衡量。贸易竞争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净出口值与该产品进口值和出口值合计的比值。若该比值为正值,表明是净出口国,若该比值越接近1,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影视贸易发展的国际范围空前扩大这一年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此年度,中国电影、音像制品的出口总额为0.3亿美元,而同年的进口额为0.5亿美元,贸易竞争指数为-0.376,2002年贸易逆差进一步恶化,贸易竞争指数下降为-0.758,贸易差值是-0.382。我们与称霸世界的美国影视的出口额根本无法相比,就与相邻的韩国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据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2年韩国文化节目出口额达2881万美元,进口额达2511万美元,实现顺产370万美元,与2001年相比,出口增长22.8%。尽管近几年这一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影视产品现在的出口竞争力仍然非常低。

3.我国影视产品所占国际市场份额较小

目前,传播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生产的电影只占全球6%到7%,却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1995年,中国进口大片平均票房都在400至500万以上,观众上座率平均达50%,1/3的放映时间、10部左右的影片,创造的是50%左右的票房收入,而2/3的放映时间、100部左右的国产影片创造的票房收入也只有50%。而中国电视在1999年对外销售的总收入只有0.21亿美元,这对于全球每年上百亿的电视贸易额来说,简直有点微不足道。

4.我国影视作品国际营销手段单一

当前,我国影视产业最缺乏的是把影视产品当作一种商业产品进行营销的理念和方法。就市场营销水平而言,中国影视行业不仅远远落后于好莱坞,而且与国内多数其它行业也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国一直注重电影的意识形态教化作用,对于市场需求考虑较少,更谈不上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研究;另一方面,电影在不同市场会出现文化贴现现象,加之海外观众因为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较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的时候,要尽量拉近与海外观众的差距,注意采用国际性的营销方式对本国视听产品进行宣传。

5.我国影视产业融资体制不完善

我国影视产业融资体制不完善,受经济实力和体制制约等方面影响,我国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普遍缺乏竞争力。影视单位既缺乏丰富、独立的经费来源,对于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权也有很多限制。在影视产业起步较晚的前提下,大多数影视经济核算都有不真正实行,运行过程中没有利益激励机制、风险约束机制、竞争机制等问题;影视经营单位在融资方面的管理上都存在着行政化与非产业化,这就造成了资金融通的低效率。特别是文化体制性障碍使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行政隶属关系尚未真正打破,政府与影视经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清,政府主导经济代替市场配置资源,过多地干预影视经营管理,经营者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这些问题都给影视产业的融资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6.我国影视娱乐贸易法制保障制度不健全

电影产业的促进政策仍然缺乏相应的前瞻性、稳定性、系统性。产业主管部门还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电影产业在税收、基金等方面在事实上还不是一个能够享受优惠与促进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电影投资规模的扩大、电影产业规模的扩大都还缺乏法规政策的鼓励。与2003年和2004年频频推出影响巨大的产业改革政策相比,2005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在产业政策方面的深化与推进动作已经明显减少,但《电影促进法》等相关法规政策仍然处于难产之中。

三、提升中国影视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快影视娱乐文化体制改革

1.体制革新是振兴中国影视的根本动力

体制革新是解决制约影视发展各方面问题的关键。推进影视产业的发展必须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律和影视自身的规律,从突破体制性障碍入手,努力深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市场规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影视市场体系。体制问题不解决,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就等于带着镣铐跳舞。

2.拓展中国影视的政策开放度

政府在体制改革的政策上应重点解决发行渠道不畅通、打击盗版力度不够、院线影院瞒报票房等制约影视发展的问题。要推进影视的投融资机制改革、审查制度改革、评奖机制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调动影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配置文化资源和市场资源。

3.建立完整的影视产业体系

影视产业体系的建立目标是形成一个产业环节贯通、产业整合完备的现代影视产业体系。拆除环节与环节之间,行业内、行业外、国营、民营、合资、外资之间的不平等障碍和间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分配资源、优化资源、提高效益,增强电影产业的综合经济实力。

(二)加强对影视娱乐国际市场的研究与开发

影视传播速度快,传播量大,覆盖面广,加强对影视娱乐国际市场的研究与开发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这个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选择出适合发展的最优道路。

国际影视贸易发展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1980至1998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及体育用品的年贸易额从950亿美元激增至3880亿美元。这个数字还不包括90年代多媒体、视听艺术、软件和其他版权产品的贸易。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年进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国家达83%。而且,各国对进口影片的依存度普遍较高,国内生产量与国内放映总片数之比超过10%的国家也仅有30个,大部分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市场。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境外进口电视节目,而且进口的数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中国的文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着较为领先的位置,为此,我们应该利用这种资源优势,更多的发挥强势文化的力量,从而带动整个中国影视娱乐贸易市场的发展。

(三)树立国际认可的影视品牌

品牌可以带来超额利润、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美好的市场前景,影视品牌可开发的商业价值极丰富:除影片的海外版权、家庭录像制品、电视播映以外,还包括与影片内容相关的图书出版、服装鞋帽、海报、珠宝、游戏、玩具、文具、日常用品、原声音乐和主题公园等。

随着中国影视市场规模的扩大,各地影视基地纷纷上马,打造“中国好莱坞”、“东方好莱坞”,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规模一个比一个宏大,但是鲜见中国的影视作品打入全球主流市场。中国影视产业貌似强大,但品牌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却不见踪影。中国有优秀的人才储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素材资源,大型的影视基地,但唯一缺乏的却是精品影视品牌。2005年接近2000集电视剧因制作粗糙、质量低下不能面世。

(四)建立健全的推动影视贸易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影视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仍比较缺乏,对影视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尽快的形成一套以促进影视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保障我国影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势在必行。这些政策中应该综合涉及包括与财政、税收、其他产业的融合度等相关内容,以及在进出口方面的政策和市场的规范管理等方面。

(五)加速中国影视娱乐业的综合发展

首先,要着力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影视文化市场主体,从体制、融资、管理等方面提高我国影视娱乐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扩大其在国际影视市场占有份额;其次,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参与和从事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法规,鼓励我影视产品出口;再次,影视制作机构要努力推出高水准、适合海外受众欣赏口味的影视作品和节目,并树立我国的影视品牌;另外,要加强我国影视作品的知名度和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就要多组织参加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影视节展,在重点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国影视节展活动,积极开展影视产品交易。

参考文献:

[1]俞志达.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3).

贸易问题范文篇5

关键词:海运单提单UCP600

海运单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造船技术的提高与航海速度的加快而产生的一种运输单证。它虽然已产生有30余年,但是与海运提单数百年历史相比,年轮实在短浅。由于人们对其认识生疏,加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十分完备,因此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海运单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对海运单的使用率极低,我们应该了解它的特点、相关的法规以及在贸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在贸易实践中正确地运用海运单会有很大帮助,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

一、海运单的产生背景

1.运输技术的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科技被广泛地应用于航海领域,使船舶的安全性能大大提高,航海的速度大大地加快。集装箱运输方式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大港口装卸设备的现代化,使得港口的装卸效率提高,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因而经常会出现代表货物的提单晚于货物到达目的港的情况,尤其是在近洋贸易当中,这种现象就更加普遍。由于提单的制作流程冗长而复杂,造成货到而提单未到的情况,使得买方无法及时提货。这不仅给港口造成货物滞留的情况,而且也给买方增加了额外的费用和风险。为了解决这种难题,贸易界出现了银行担保提货、电放等“偏方”,这种方式不仅违反了提单“见单交货”的原则,而且还会造成在发生贸易纠纷时,当事人得不到法律保护的严重后果。海运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的出现在缓解了提单晚于货物到港的问题。

2.传统的以船舷为界的交货界限有所改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集装箱运输方式风靡全球,被人们称之为运输史上的一次革命。随着运输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方式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海洋运输由以往的“港至港交货”,变为集装箱“货运站至货运站(CFStoCFS)”或“堆场至堆场(CYtoCY)”,以至于发展到“卖方库门到买方库门(DoortoDoor)”的交货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以“船舷”为界的传统交货方式有所改变,而提单的出具仍然要等到货物上船后才能办理,这种传统的提单流转程序难以满足国际海运发展的要求。

3.推广普及电子商务的需要

电子商务是企业通过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使得商务活动所涉及的贸易当事人,通过网络传递单证信息,从而实现商务活动的“无纸化交易”。但是由于提单具有物权凭证的这一重要功能,在目前要通过电子数据传输来体现这一功能尚有一定困难。因为作为电子数据的电子提单既无法进行正本手签,又不能进行背书转让。提单的物权凭证这一功能,成了网络信息时代电子提单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主张在进出口贸易中,特别是在近洋贸易,如果能肯定货物不在路途中销售,而且到货目的港明确,积极鼓励使用海运单。因为海运单不具备物权凭证这一功能,以此来实现运输单据的网上操作。

二、海运单与提单的区别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发展,国际海事委员会(CommitteeMaritimeInternationalCMI)于1983年制定了《关于并入海运单或其他类似单证的统一规则草案》,在1990年召开的国际海事委员会大会上进一步讨论修改并通过了《国际海事委员会海运单统一规则》。规则共八条,包括适用范围;常用关键术语的定义;;当事人的权利和责任;货物说明;支配权;交付;效力等。该规则为海运单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海运单(SeaWaybill)是证明国际海运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由承运人接管或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将货物交给指定的收货人的一种不可流通的单据。由于海运单不可流通的特点,因此它不能等同于提单的职能,与提单相比,海运单有如下不同的特点。

1.提单具有货物收据、运输合同证明、物权凭证的三项功能,而海运单只具有提单的货物收据和运输合同这两种性质,它不是物权凭证。

2.提单是物权凭证,可以作成指示性抬头,通过背书进行转让,具有流通性,而且只有持有人才能提取货物。而海运单不是物权凭证,不能作指示性抬头,不能流通转让。因此,海运单上的收货人栏(Consignee)内必须详细标明具体收货人的名称、住址和其他能够辩明收货人身份的事项。提货时不需要出示海运单,但需出示提货单上标明的收货人身份证明。

3.提单有全式和简式之分,而海运单是简式单证,即它的背面不列详细条款。海运单的正面及各栏目格式与海运提单基本相同,海运单和提单都可以作成“已装船(shippedonboard)”形式或“收妥备运(receivedforshipment)”形式。海运单背面不列详细货运条款,但载有一条可援用海运提单背面内容的条款。

4.在提单的分类中,有“记名提单”,记名提单同样不能背书转让,这与海运单相同。但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记名提单是物权凭证,而海运单不具备这一性质。在提货时,收货人须持记名提单提货,而海运单不是提货的必需单据。

三、海运单的优越性

海运单不能背书转让,属于不可买卖的单证,不具有流通性和有价证券的性质。签发海运单的提货程序通常是:船公司在船舶到达目的港之前,向海运单上注明的具体收货人发出到货通知,收货人签署到货通知后退还给船务,船务根据签署过的到货通知向收货人签发提货单(DeliveryOrder),凭此提货单在目的港向承运人提货。当然,承运人有责任、有义务对指定收货人进行严格的核实并将货物交到托运人指定的收货人手中,因此海运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海运单仅涉及托运人、承运人、收货人三方,程序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货物的运转。

从上述海运单流转程序可以看出,海运单提货具有快捷、简便、安全的特点,与提单相比有如下优点。

1.提货快捷

海运单项下,收货人在目的港提货时,不需要出示正本海运单,只需出示船务根据到货通知签发的提货单以及能够证明本身的证明即可提货。承运人只要小心谨慎地将货物交给海运单上所列明的收货人,就视为完成了交货义务。提货快捷对于收货人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节省货物在码头的滞期费、仓储费等开支。

2.程序简便

在单据交接程序方面,使用提单时,由于托运人必须向收货人交付全套正本提单,而提单的签发又是在货物装船之后,因而影响提了收货人的提货速度。而海运单由托运人保存,不需要向收货方提交,因此其他单据,如保险单、商业发票等,可以在装完货之后直接发给有关当事人,加快了单据的传递速度,从而能缓解近洋贸易中货到而提单不到的现象。

3.相对安全

在风险方面,采用提单时通行的做法是见单交货,如果提单丢失或被盗至使货物被冒领,承运人对此并不承担责任,因为承运人的义务是凭单交货,这对收货人来讲风险较大。由于海运单的不可转让性,即使海运单丢失或被盗,拾得者或盗窃者也不能凭海运单提货,海运单的收货人明确,这就杜绝了伪造运单骗取货物的可能,从这种意义上讲,海运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凭证。四、海运单在实际贸易运用中的问题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尽管海运单具有快捷、简便和相对安全的优点,为托运人和收货人双方免去了诸多不便,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海运单出现的时间与提单相比十分短暂,在实际业务运作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以下从出口方托运人、进口方收货人以及相关银行等三方面加以论述。

1.从托运人角度看

海运单是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签署的一种运输货物契约。根据《国际海事委员会海运单统一规则》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托运人如果不将对货物的支配权转让,他便是惟一的有权就运输合同向承运人发出指示的当事人。他有权在货物运抵目的地后,收货人请求提取货物之前的任何时候,改变收货人的名称”,从这一点来看,海运单项下运输货物,对托运人很有利。

但是,由于海运单的操作方式简便,省去了许多复杂的审单过程,货到目的港之后,根据规则第七条规定“承运人凭收货人出示的适当的身份证明交付货物”,收货人是否付款赎单,并不是提货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对托运人十分不利。从这种意义上讲,如果收货人的信誉不良,就会给出口方造成货、款两空的危险。

因此,海运单运输方式适合于和信誉良好、有长时间业务关系的老客户做的,也适合于在预付货款或一些无需担心收付货款母子公司之间做的贸易。

2.从收货人角度看

海运单运输方式对收货人的最大好处是提货快捷,可以避免近洋贸易中提货单据晚于货物到港而产生额外费用,以及因提货迟而失去商机。然而,对收货人来讲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首先,由于运输合同是出口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签订的,收货人与承运人无直接的契约关系,虽然《海运单统一规则》第三条规定:“托运人订立运输合同,不仅代表自己,同时也代表收货人,并且向承运人保证他有此权限”,但这也只是一种关系。再因收货人凭身份证明提货,所以收货人不持有海运单,一旦货物发生货损和灭失,收货人向承运人提出索赔,便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与提单相比,收货人在海运单中所受到的法律保护要脆弱许多,如果发生纠纷,往往是收货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护。

其次,《海运单统一规则》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托运人是惟一的有权就运输合同向承运人发出指示的当事人。他有权在货物运抵目的地后,收货人请求提取货物之前的任何时候,改变收货人的名称”,这对收货人来说极为不利。如果托运人收到货款后,向承运人书面提出变更收货人,则原上收货人无诉讼权。

因此,在采用海运单的运输方式时,买方要在签订的贸易合同中附加一些保护自己的条款。

3.从银行角度看

海运单如果用于如托收、汇付等非信用证结汇方式下,对银行来说不存在太大的风险。而目前国际贸易中大部分的货物买卖是通过跟单信用证方式进行的,由于海运单不具备物权凭证这一性质,使用海运单可能会使开证银行的利益受到损害。因为在使用海运单时,收货人无需提交海运单,根据《海运单统一规则》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承运人凭收货人出示适当的身份证明交付货物。”收货人向银行付款赎单并不是提货的必要条件;再加上《海运单统一规则》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托运人有权在货物运抵目的地后,收货人提取货物之前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收货人的名称,这会使开证银行的债权落空。尽管《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号)第21条已有接受海运单的规定,但在现实业务当中,银行仍然不愿意接受海运单;即使接受,势必也要给开证申请人附加一些苛刻的条件;或者在收到货款之后再付款给受益人,银行会把风险转嫁给他人。

为了保护银行的利益,目前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有一些“偏方”做法。如,在海运单上载明银行作为收货人,使开证行拥有货物的支配权,待买方付清货款后,再把收货人名改为买方等。然而,偏方毕竟是偏方,它不能代替法律法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托运人在货物运抵目的地后,收货人请求提取货物之前的任何时候,更改收货人的名称这一实质问题。如果托运人收到银行的付款,而没有将收货人的名称改为买方的话,从规则的角度来看也是无可挑剔的。由于海运单不是物权凭证,海运单项下开证行不能取得对货物控制权。因此,海运单更适合于付款条件是预付或延期付款的不随附运输单据的贸易。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运单作为一种新的运输机制,既有其优点,又有其不足。贸易实物界人士要充分了解海运单的优点和问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有选择地运用。比如,跨国公司的总分公司与子公司间的业务往来;结汇方式为汇付或者不随附运输单据的近洋贸易;往来已久、相互信任、关系密切的贸易伙伴间的业务等,应该选择使用海运单。

参考文献:

[1]熊良福夏国正编著:国际贸易实务新编.第三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梁英焕徐正斗编著:国际贸易法规.第三版[M].韩国首尔:三英社,1998

贸易问题范文篇6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跨越国界进行的服务交易,即通过提供服务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涉及行业多达150多个,主要为运输、旅游、通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费用、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等11个类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年增长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也高于国内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对推动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WTO2001年年度报告》,1990年我国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为0.73%,2000年则为2.1%。与此同时,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领域也逐步扩大,通信、金融、保险、技术贸易、经营管理咨询、人员培养等服务进出口随之迅速发展。通过这些服务贸易的发展,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和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初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目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而我国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尚处于萌芽或较不发达阶段,尚未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站稳脚跟。我国服务贸易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劳务工程承包、远洋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越的部门,而在大量专业服务和高技术领域,则处于净进口的状态。

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滞后。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方面仍有许多缺陷。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存在政策和规章存在差异性,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贸易发展政策缺乏透明度,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服务贸易方面上实行多头管理,容易造成责任不明确、交叉和条块分割、经营秩序混乱以及行业垄断。

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缺乏。服务贸易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大多都是通过人的智力完成服务的过程,有的行业还需要专门的科学技术和专有知识。在服务贸易领域里,近年来就业人数增长迅速,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人员所占比例极低。在我国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大量缺乏。

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有较大改观,现已颁布了一批涉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构建真正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需要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针对现存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持保护。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熟悉,把服务业提到与工业、农业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加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人力资本及科技方面的投入,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业竞争能力培育中的作用。政府应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健全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治理体制,实施有效的宏观治理,统一政策,服务企业,保证我国服务贸易的顺利发展。所以,服务贸易要发展,就必须加强整体协调。中国将推动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宏观规划、调查统计、市场促迸、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工作,使政府管理更加务实、高效。

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大力发展具有现实和潜在比较优势的服务出口项目,同时不断提高服务出口项目的附加值,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出口项目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项目过渡。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综合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前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部门发展潜力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按照“重点促进”、“深人挖掘”和“特别关注”三个方面就文化、软件、建筑等开展出口促进工作。应重点发展国际旅游业、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业、国际运输业、国际金融与保险业、国际通讯业、国际信息与咨询业和国际广告业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主要是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物业治理、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农业服务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完善服务贸易立法,研究制定鼓励服务贸易发展政策。针对服务贸易的特点研究起草相关法律,要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应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治理机构政府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反国际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规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建立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健全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商务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明确了中国服务贸易的统计标准、指标体系、统计方式和方式。要加强对服务贸易迸出口的运行分忻,实时掌握进出口的产业动态和国别市场格局,发现问题。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跟踪服务贸易统计规则的变化,不断完善统计方法,调整统计范围,细化统计项目,增强统计的时效性和可比性。

进一步放开服务贸易市场,提高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服务贸易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通过有序开放,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有步骤地将利用外资从生产领域扩大到第三产业,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服务贸易市场。

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培养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如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为适应服务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应多渠道、多方式加快培养服务业人才。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以满足市场对服务人才的需要。

研究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搭建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平台,充分利用广交会、厦洽会、文博会等平台,增加服务贸易交易的内容;组织服务外包企业出国参加服务外包展览,为企业创造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贸易问题范文篇7

一、认清中国国情,充分利用“绿箱政策”

所谓“绿箱政策”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会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务计划和措施。主要包括由公共基金提供的一般性农业服务支出、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备补贴以及收入保险计划、落后地区援助补贴等十一项内容。由此可见此项政策运用起来有很强的伸缩性和灵活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国只是实施了其中的六项来进行国内支持,还有着很大的执行空间。

1、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带动农业发展。经费投入多少,资助强度低、科研条件差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科技性限制因素。世界各国政府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支持力度一般为其本国用于农业科研经费力度的3倍之多,而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传统的农业大国其投入量远远低于这一水平。建立完善相应的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定期组织专门技术人员到农村宣讲农业科研知识,并对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和指导;定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发展无土栽培、新型灌溉等生产方式。

2、“先品牌之忧而忧”,顺应国际发展局势,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提高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目前,国际市场上主要是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具有竞争力,因此要将绿色、有机、无公害理念融入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注重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关注土壤破坏的灾难性后果,并通过支付综合保护农业环境补贴予以保护;注重农业生产闲置资源补贴、落后地区援助补贴以及科技补贴的综合运用;在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同时合理规划有限耕地的使用。

3、综合运用农业保险补贴和农民直接补贴,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建立更多的农业保险试点基地。近些年的农业发展证明,农业保险补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对粮、棉、油等国际竞争激烈的敏感性大宗产品,以及畜禽、蔬菜水果等出口创汇产品进行保险补贴,即使国内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灾害仍然可以保证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目前,我国对粮棉油的补贴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不得否认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货膨胀,而且补贴费用真正到农民手里的是也是极为有限。

二、“蓝箱”政策在中国的充分利用

所谓的“蓝箱政策”,主要是指按固定的面积、产量(如休耕等)和牲畜头数政府所给予按基期生产水平的85%或85%以下的补贴,由于这些补贴跟农产品限产有关所以世贸组织并没有做出让成员削减的要求。在多哈回合框架中规定“蓝箱”支持量不得超过某一历史时期农业产值的5%,但是,并没有具体确定这一类的支持削减方案。根据“假设削减方案”的研究方法,“新蓝箱”不会对中国国内支持带来较大冲击,但是会对美国、欧盟的影响较大,所以美国、欧盟会因为“蓝箱政策”而调整国内支持政策,这必将会给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想通过“蓝箱”政策保护我国的农业必须在以后的农业谈判中注意“蓝箱”封顶标准的递减性,在“蓝箱政策”使用范围扩大的情况下,对其总量进行逐步的削减;为避免高补贴成员国在“蓝箱”政策下得到更多的扭曲性支持空间,要对总体扭曲性支持(OTDS)进行总体削减而不是对各个部分分别进行削减或限制。

三、“黄箱政策”尚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所谓“黄箱政策”,是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主要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等方面的补贴。所以,这些政策对农产品贸易容易产生扭曲作用。由于“黄箱政策”具有支持效果明显、作用直接的特点,发达国家则大量运用,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政策远远低于WTO农业协议的规定。

1、在农产品流通环节要做好农产品最低收购价环节的工作,在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对于差价部分政府对农民给与补。

2、在资金信贷方面,尽力解决相关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其提供优惠出口信贷,完善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体系,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建立完善对外政策,促进本国农业保护

当然,要想充分利用WTO规则进行对本国农业的保护,我们要在充分利用国内支持“三箱”政策的同时针对其他规定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农业保护。

贸易问题范文篇8

由于国家专控产品贸易对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宗旨的冲击有以下方面,因此第17条的设立在于规范国家专控产品如烟草、化肥、石油等的贸易规则。

1.专控贸易缺乏透明度。一国对哪些产品实行专控贸易,基于什么样的原因进行专控贸易,专控产品贸易企业的营运常常是不透明的。

2.专控贸易垄断权的实行对贸易结果的水平和公正可能产生不利的后果。_个主要的问题是,对国家专控贸易的监控、约束很有难度,“当GATT第17条与政府采用国家贸易措施来削弱GATT的其他义务时,该条款总的约束是弱的。”又如,GATT第2条第4款规定,当某政府对已受约束的产品进口保持垄断,根据约束,这种垄断不应“超过保护量而提供保护……”可是,这很难监视,而且,许多产品不受约束。这可能使专控产品贸易产生不公平的结果。

3.它冲击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业已确立的基本原则,扭曲市场。“由于经营国家专控产品的单位(或企业)处于一种垄断地位,其经营方式既可相当于﹁种变相关税,又可作为一种独特的数量限制,若不加以规范就会逃脱关税减让与禁止数量限制的法网”。道理不难理解,得到专门授权进行垄断经营的企业以一定价格进口某种专控产品后,大幅加价后出售给国内消费者,实际上就相当于加征关税的进口,而专营企业基于某种原因压缩专控产品的进口数量,又相当于进行进口数量限制,并且,在专控(垄断)贸易下“国内市场的价格实际上与世界市场价格是没有关系的,与国家稀缺价格之间也是没有关系的”,其结果将扭曲国际贸易。

4.不利于“市场准入”原则的实现。国家专控产品贸易中“直接政策控制通过使用独立的、未宣布的和不受限制的政策手段,可能抵消或损害市场准入机会”。

一、国家专控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

规范国家专控贸易的规定主要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7条确立,而乌拉圭回合“货物贸易多边协定”达成的《关于解释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7条的谅解》(本文以下简称《谅解》)对相应规则进一步加以完善。概括起来,关于专控产品贸易的规则主要有:

(一)透明度原则

透明度原则是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国家专控产品贸易的透明度要求尤显重要。它要求WTO成员涉及专控产品贸易时必须履行必要的通知义务。

1.设立专控产品贸易单位的通知义务。《谅解》第1款即要求:“为保证国家专控产品贸易企业活动的透明度,各成员应将此类企业通知货物贸易理事会,以便根据第5款设立的工作组……进行审议”,只要这些企业:(1)被授予独占权或特别权益;(2)其购销活动足以左右该成员方的贸易数额或进出口方向;(3)包括政府与非政府团体。《谅解》第3款还要求无论这类企业是否实际做进出口业务,均应按1960年GATT关于国家专控产品贸易调查表格式(BISD9册184-185页)进行通知。

2.国家专控产品以及贸易信息的通知义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7条第4款要求:“(a)缔约各方应把本条第1款(a)项所指单位经营的、由其境内出口或向其境内进口的产品通告缔约方全体。”即世贸组织成员应将本国实行专控贸易的产品向缔约方全体加以通告。但专控贸易产品如果是政府用来自身消费,并不另作转售或加工成要出售的货物的话,则可不作通告。

WTO成员对专控产品的通知义务还有一项,即“应于经营该产品大宗贸易的另一缔约方请求时,将最近有代表性时期该产品的进口加码,若做不到时则为转售价,通告缔约方全体”即成员有对专控产品的贸易(价格)信息予以通知的义务。这里的“进口加码”即指专控产品的贸易企业在本国转销进口产品时,可起到变相加税作用的那部分加价。该加价如太高,无疑将抑制此类产品的正常贸易秩序。

3.《谅解》第4款更加进一步对通知义务作了完善性规定“任何成员如有理由认为另一成员未充分履行其通知义务,则可向有关成员提出该事项。如该事项未得到满意解决,则该成员可向货物贸易理事会提出,以供根据第5款设立的工作组审议,并同时通知有关成员”,由工作组审议、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这是进一步从程序上保证透明度的实现。

当然,透明度原则是有例外的,即通常所指的维护法律、公共利益,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例外。《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7条第4款(d)项规定:“并不要求任何缔约方泄露机密资料,凡该资料阻碍法律执行或在其他方面违反公共利益或损害某些企业合法商业利益者”。这表明,为实施法律、维护公共利益,保护企业合法商业利益,可不履行相关贸易信息通知义务。

(二)非歧视市场准入原则

这项原则要求实施国家专控产品贸易时,对非专控贸易以非歧视待遇。GATT第17条第1款(a)项规定专控产品贸易企业“在参与进出口购销活动时,均应按照本协定规定的,政府管理私人贸易企业的措施需遵循非歧视待遇的总原则办事”,同时该条(b)项又规定:“要求这些单位除充分注意本协定其他规定外,只从商业考虑作此种购销活动,这包括诸如价格、质量、货源、营销、运输及其他购销条件在内,并按照商业习惯为其他缔约各方的企业参加购销竞争提供足够的机会”。由此可见,非歧视原则至少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1)进行国家专控产品贸易应遵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其他条款业已确立的基本原则,如第11条(普通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第13条(实施数量限制的不歧视原则)等等。例如专控产品贸易企业向国外订购某专控产品时,不应对国外贸易供销商歧视性地使用配额,这样才不违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3条的原则。(2)在具体贸易过程中,要求专控贸易企业在价格、质量、货源、营销、运输及其他购销条件等方面,只按“商业理由”考虑进行交易行为,而不能依从政府诸如政治影响、外交交易等非商业因素考虑从事专控产品的贸易。成员政府应将专控产品贸易企业的购销活动置于与其相竞争的其他企业相平等的地位上,为缔约他方的企业“参与购销竞争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实行公平、公开的招标,质优价廉者中标等。需要说明的是,非歧视不等于指专控产品的贸易企业不可以在不同的市场以不同的价格购销同一产品,而只要其确定交易时出于“商业理由”即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附件九在对第17条第1款的“注释”中即说明:“本条规定不妨碍国家根据不同的市场以不同的价格销售一种产品,但所点定价格应出于商业理由,符号出口市场的供需条件”。显然,经济学上的供求关系、价值规律已经用于对贸易规则的解释了,而这是合理的。

为了对专控产品贸易进行监督,GATT第17条第4款(c)项要求,一个缔约方有理由相信其依本协定利益受到第一款(a)项所指专控产品贸易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损害,并提出请求时,设置、保持或授权该企业的缔约方有义务提供其适用与执行本协定规则的有关资料。以此保证对专控产品贸易进行必要的监控。

(三)禁止干预原则

由于一国政府“很容易出自非商业理由或动机,以自己有权控制的贸易手段达到非经济目的”。因此,GATT第17条第1款(c)项规定:“任何缔约方不得妨碍其所辖的任何单位(不论是否属于本款(a)项所指单位)按本款(a)、(b)两项规定的原则办事”即禁止成员国政府干预专控产品贸易企业依“商业考虑”不歧视地进行产品贸易。此规定进一步从制度上防止国家专控产品贸易可能造成的对国际贸易的扭曲。如有违上述不干预原则,则WTO的其他成员可按《谅解》规定,向货物贸易理事会提出审议要求,甚至启动DSU争议解决程序。

二、中国的国家专控产品贸易问题

GATT/WTO的各项规则原是建立在自由贸易理论基础上,主要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的。但事实上,不仅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员,“在一些市场经济国家里,同样也存在类似计划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国营贸易企业(即专控产品贸易企业)”。这样,GATT第17条及《谅解》对这一问题确立的规则是有其普遍而重大意义的。尽管业已确立的有关国家专控产品贸易的规则、纪律已相当细致,但由于国家专控产品贸易问题的复杂性,专家们仍然对此忧心重重。世贸专家约翰·杰克逊明确断言:这是世贸组织体制的一个缺陷,“当我们说起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时,在某种意义上,平等并不是平等。部分原因是因为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体制本身具有某些缺陷。其缺陷之一是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处理所谓的国家专控产品的贸易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专控产品贸易做法十分普遍。甚至,在一段时期我国几乎所有进出口贸易全由国营贸易企业(国营外贸公司)专营,这使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变得更加困难并旷日持久。如今,我国已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出于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对一些特定产品实行专控贸易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对国家专控产品贸易企业的商业行为,中国政府已承诺不作干预。由于国家专控产品贸易问题的实质是外贸经营权问题,对此,我国政府庄严承诺:

1.在三年过渡期内(2002—2004年),我国将逐步放开贸易权的范围和可获得性。2004年4月7日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已明确:中国关于对外贸易主体的资格实行登记备案制,并且规定包括中国的个人在内都可以取得对外贸易的经营权;

2.根据我国的情况,我国的国家专控贸易产品实际上分为两类,即“国营贸易产品”和“指定经营产品”。对于《加入议定书》附件2B所列的指定经营产品,如天然橡胶、木材等,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三年内放开经营,取消贸易权限制,允许其他企业公平参与进出口贸易竞争。“指定经营产品”的国家专控程度相对低些;

3.对于实行“国营贸易”的产品,我国政府承诺各种产品实行国家专控贸易的比例及减少的计划,如小麦的国家专控贸易比例为90%,植物油的国家专控贸易比例由2002年的40%降至2004年的10%;在成品油和原油的国家专控贸易问题上承诺:中国加入时即给予非国家专控贸易企业400万吨成品油的进口配额,且该配额每年增长15%,而原油的初始配额为720万吨,每年增长15%,并且当年未用完的配额可以转至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专控贸易配额年增长率的实施期为10年,10年后利益相关的WTO成员可以审议这一增长率是否合理。根据审议的结果,增长率可以调整为这10年间原油总进口年平均增长率。而成品油则在2004年就要进行审议,并根据贸易量的变化来调整增长率。

贸易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全球化;贸易;钢材;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升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着力点,促进了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和进步。在这种情形下,不仅仅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也从根本上促进了中国贸易地位的不断提高。然而,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步履。现有研究已经表明,中国频繁出现的贸易摩擦现象具复杂的社会原因,积极查明这些原因,并有效阻止贸易摩擦的出现对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中国产品升级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了贸易摩擦的出现。本文以钢材贸易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一、我国钢材贸易存在的问题

钢材行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行业,对于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2008年我国钢材行业已经取得了较为平稳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进步,然而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2008年收集的相关数据分析,汇总出目前我国钢材出口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

1.钢材出口量过多、发展速度过快

钢材行业是我国社会的主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国的钢材出口量较多、出口过快增长,且价格优势比较明显,势必会给我国的钢材行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摩擦,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从时间段上来分析,2006年到2008年,我国钢材行业的贸易摩擦频频出现,在2006年我国钢材行业就出现了27项反倾销事件,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钢材行业的发展,阻止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

2.钢材产品结构不合理、不稳定

我国钢材产品总体技术含量较低,造成钢材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从我国目前钢材产品对外贸易的现实来看,中国钢材产品的出口量较大、技术含量低,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品还具有很大的差距,这对于我国钢材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于目前钢材产品对外贸易而言,产品本身的附加值较低、价格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钢材产品的竞争力,对于我国贸易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正因如此,我国钢材产品出口层次较低,造成我国钢材产品结构不合理,降低了整个产业的稳定性。

3.钢材出口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亏损

我国在钢材生产的过程很容易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这对于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极为不利,对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钢材产业产品出口量较高,但是这种粗放型式的产品生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面对需求量越来越大的钢材产品需求,加上我国钢材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不利于整个产业的优化和发展。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为了更加有效地对我国钢材产业进行管理和规范,必须要不断地从环保的角度出发来对钢材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以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和行业发展。从而来用绿色观念对我国钢材产业发展进行充分规划,不断提升我国钢材产业的进步。

二、我国钢材行业自身原因

1.我国钢材产业集中度低

对于我国钢材产业发展而言,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小。主要表现为钢材产业的集中度低,从而导致对外贸易过于散乱,造成了各类对外贸易摩擦现象的出现和发生。所以说,钢材产业集中度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钢材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2.我国钢材产能过剩

目前我国钢材业产品处于“过剩”的时代,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2008年中国钢材产能达到6.6亿吨,而产量只有约5亿吨,出现1.6亿吨的过剩产能。这些都在根本上影响了我国钢材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在根本上降低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我国钢材出口国别过于集中

我国钢材出口国过于集中是造成频发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根据2008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钢材出口国的主要国家有美国、韩国、欧盟、意大利和伊朗。美国和欧洲是最主要的钢材出口目的国,同时正是由于这种出口国过于集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贸易摩擦的频发。

三、改善贸易摩擦措施

1.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拓宽出口渠道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贸易摩擦的现状,必须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拓宽出口渠道。努力地开发并拓展国际贸易市场,着重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多个地域的国家进行有效的市场开拓,从而促进我国出口渠道的增加。明确贸易对象的市场需求、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对之进行贸易的交流,从而从根本上促进贸易的顺利进行。

2.开拓短缺产品,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的钢材产业要想从整体上具有市场优势,就必须要从根本上加大科技投入,从而提升钢材产业的附加值。通过研发高技术性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加大对于产权的重视,才能够不断地实现短缺产品的开拓,从而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为我国钢材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随着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绿色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谐社会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因此相关的钢材企业必须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来进行,通过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开辟新的环保技术和环保工艺,从而提升钢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积极扩展经济市场和出口区域

不断积极拓展经济市场和出口区域,加大钢材产业的对外投资,实现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比如,可以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的方法来实现,将这些点设定在国外一些新市场中,从而不断提升经济市场,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面对越来越频繁的市场贸易发展和贸易摩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钢材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十分不利。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善于从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市场开拓等角度来进行创新,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效果。由此,从实际出发,找到解决贸易摩擦的问题,能够实现各国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闫秋梅 单位:山东钢材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薛敬孝,终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5-70.

贸易问题范文篇10

一、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公正内涵及其伦理价值

(一)国际贸易的内涵及其发展意义

国际贸易由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是各个国家经济间的交换活动,也是各个国家间经济依赖关系的体现。由于某些国家生产力的增大,国内出现大量的剩余产品,而其他国家对某些国家的剩余产品有需求,双方达成了进出易需求,因此便出现了国际贸易。航海业的发展加速了国际间的来往,也使得国际贸易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里程。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例(见图1),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逐年提升,说明我国人民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享受,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二)国际贸易公正内涵及其基本原则

公正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道德原则,是国际贸易各项原则指定的首要前提。公正是国际贸易想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的准则。坚持贸易公正,及时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间遵循公开透明的贸易制度,坚持公平自由的准则。首先,在贸易起点上做到决策公正,消灭贸易保护主义;其次,在贸易过程中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最后,在贸易完成后,保证在自然环境处理问题上的公正。

(三)国际贸易公正的伦理价值

建立国际贸易公正体系能够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格局,让各国都能够公平竞争,让发展中国家也能参与到国际贸易中,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公正体系能够化解各国间的矛盾,加强了贸易合作的平等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公正体系能够有效地提升发达国家的责任感,弥补他们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贫穷和落后问题,指导发展中国家走出贫穷,缩小他们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正确引导各国进行绿色贸易,经生态环境视为共同的责任,保护生态平衡。

二、国际贸易公正缺失存在的问题与危害

(一)国际贸易公正缺失的表现

1.决策问题

由综合国力确定的世贸政策和规则,让发达国家获得了国际贸易的优先权,因此,世贸组织做出的政策及决策都是以发达国家为标准的,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发展中国家自身体制不健全,再加上国际贸易的制约,使他们处于贸易劣势,无法维护自身权益,最终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牺牲品。

2.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贸易救济与非关税壁垒正是不公正贸易行为多样性的体现。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手段强力打压其他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以限制进口手段保护本国产业发展,严重违反了国际贸易公平公正原则。图2是中国近几年遭受反倾销的数量及占全球反倾销总数的比重,分析可得出近几年中国遭受反倾销比重高达40%,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

3.利益分配问题

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自身经济和技术的阻碍,缺乏竞争力,只能出口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获取微薄利益,与自身付出的价值严重不等。而大部分价值都被发达国家理所当然地占为己有,使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4.责任承担问题

工业化时代造成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针对工业垃圾处理难题,发达国家提出了两个方案:循环利用,减少排放;转手到落后国家。大部分发达国家为了减少麻烦而选择了第二种。这样发达国家经济环境二者兼得,却给发展中国家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国际贸易公正缺失的危害

1.贫富差距加大

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科技实力,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掌舵者”,掌控者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规则。因此,发达国家依靠压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更加强大,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对待,经济难以发展,因此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收入,而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仅占高收入国家的1/75,且这个数字仍持续上升。由此反映出发达国家成为了国际贸易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了牺牲者。

2.国际冲突增多

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持与发达国家的交往,放弃了自己仅存的一点利益,逐渐依附发达国家,加剧了国家贸易不公的现象,因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人民则为了粮食开始反抗,冲突不断。冲突加剧了国家局势的不稳定性,使国家国际地位降低,在国际贸易中更加受到不公待遇,因而更穷,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战争带来的伤害高于贸易不公,引发了全球局势动荡,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3.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军事资源无限制的掠夺发展中国家资源,并将自己生产的工业废弃物转嫁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污染。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大气污染造成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酸雨等生态问题,殃及了包括发达国家的不少国家及地区。

三、国际贸易公正缺失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认知有误

受传统观念以及国家整体利益取向的影响,发达国家在进行利益抉择时,往往只会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疯狂地压榨发展中国家仅存的一滴“油水”却毫不在意他们的经济发展,这就是“经济个人主义”。在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剧了国际贸易的不公现象。

(二)技术能力差距较大

经济的落后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家贸易中无法与发达国家抗衡,因此,发达国家应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地发展自身科技能力。

(三)强权干涉

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制定有益于自身利益的政策和规则,打压其他国家的贸易,进行反倾销活动,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

四、实现国际贸易公正的解决方案

(一)健全国际贸易公正体系

各国应当一起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为了确保国际贸易体系的民主性,因此应顾及到各个国家的贸易需要,从根本上保障国际贸易的公平性。还应加强各国将平等对话,实现国家间的双赢。1.义利价值相统一。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国际贸易的无形市场,但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影响,各个主体的义利价值观差距较大,因此引起了不同程度上的贸易摩擦与纠纷,对国际贸易市场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各个国家应做到合法经营,在道德允许的基础上谋取利益,做到义利统一、见利思义。2.在制度体系约束下,平等贸易打破原有的不公正的规则和秩序是建立公正的制度体系的提。因此,各个发展中国家应当联合起来,齐心协力的筑成一股凝聚力,呼吁全世界推翻强权政治控制的不公平贸易规则。

(二)平等对话,互利共赢

国际贸易公正缺失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间。由于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为了能使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各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达到共赢。1.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是指包容互利、和而不同的经济发展趋势。即,各个国家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进步的前提下,包容不同的文化、经济体制,促进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发达国家要将全人类的利益视为整体利益,包容扶持,落后国家,帮助其发展科技和经济,而不是一味剥削。2.求同存异,和谐共生。求同存异是指在共同进步的前提下,承认各个国家间的差异,改变以往互相排斥的格局。在进行贸易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发展中国家学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贸易能力,发展本国贸易特色,为国家寻求发展机遇。发达国家帮助发达国家摆脱困境,建立平等对话平台,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三)加强技术发展,发挥世贸组织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快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珍惜与发达国家交流的机会,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善本国产业机构,由简单的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输出转换为高附加值输出,加强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争取到国际话语权,与其他国家进行平等对话,在建立国家贸易公正体系时为自己争取利益。在技术发展的前提上,向贸易组织进行申诉,使其改变原有决策模式,维护自身利益,改变国际贸易公正秩序。世界贸易组织的存在本就是为了维护贸易的公正,只是被发达国家控制而实行了一系列不公正的政策,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相信世贸组织维护国际贸易的本质,联合起来进行申诉,争取自己应享的权益。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家总数的80%以上,因此应当加强合作力度,互相帮助切磋,共同发展经济。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国际贸易虽然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是国际贸易公正的体现。所有国家应该拒绝一边污染一边治理的经济准则,时刻将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准则。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资源,降低污染,尊重自然,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