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形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4:26:11

旅游形象

旅游形象范文篇1

关键词:旅游形象;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形象设计

作为非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南通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占有的地位并不明显。尽管从近十年来的总趋势上分析,南通市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经济效益均平稳和持续地上升,但与其他城市的旅游发展相比,这种增长明显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游客数量增长缓慢、平均停留时间过短、人均消费不高,总体经济效益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因为本身缺乏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及开发项目外,也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不足有很大关系。当今众多城市在旅游的规划与开发中对于旅游形象的重视早已有目共睹。但翻阅南通旅游相关规划,旅游形象相关的研究却相当有限。城市旅游开发缺少一个统一、整体的形象来引导。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路,试图通过对南通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推动南通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非常规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形象研究概况

从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率先从感觉出发,提出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概念[1],从而对城市和区域形象产生影响开始,旅游形象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而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对于旅游形象概念、旅游定位与设计的研究最为深入与成熟。下面就这两方面来概括地谈一下国内外旅游形象的研究情况。

(一)对于旅游形象概念的研究

Markin认为形象是人们对自己所认识事物的个性化、内在化、概念化的理解,突出了人类思维的创造和处理过程[2]。Lawson和Bond、Bovy、Crompton和Embacher等将个人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进行综合,进一步充实了旅游形象的概念[3]。而Gartner则认为旅游地形象是由感知、情感和意向三大密切相关的因素组成[4]。一些学者还专注于旅游形象外延的研究。如Echtner和Ritchie利用非结构法,结合实证,对旅游地形象进行了测量。

(二)对于旅游形象策划与设计的研究

而在国内,陈传康、李蕾蕾较早提出风景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形象策划问题,并强调“文脉”[5]。陈传康将其理解为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在定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此后,国内逐渐形成了一个关于区域和城市旅游形象及其定位研究的高潮。

其中,基础理论和典型区域与城市旅游形象策划与设计是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视角。李蕾蕾将区域旅游形象作为一个系统,不但研究了旅游形象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进行了实际应用效果的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一书。而吴必虎则系统总结了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技术程序、实施手段和旅游形象定位的四种方法。张海霞等从旅游形象构成因子、影响因子及旅游动机出发,通过预备阶段获取所有可能的形象因子,通过精化阶段将形象因子赋值,通过提取阶段提取旅游形象主导因子,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构建了一个程式化的区域旅游形象主导因子提取程序[6]。

纵观国内旅游形象策划的研究,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方法、旅游形象视觉设计等方面。

1.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方法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方法有领先定位、比附定位、反差定位、导向定位、多头定位等。

(1)领先定位。如慕尼黑因盛产世界级的优质啤酒而号称“啤酒城”。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属于它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可以来自任何领域,只要其具有独一无二的属性和足够的影响力,而借助这种独有的属性与影响力的定位就是领先定位。

(2)比附定位[7]。所谓比附,指的是在对外宣传和品牌创立的过程中,有意地对照占绝对优势、知名度极高的同类产品,努力突出自己第二的形象。比附定位方法的实质就是借冕增誉,借光增辉,尽量借助其它城市的知名度使自身扬名。例如,以前大家都知道有个水城威尼斯,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也有个类似的水乡——周庄。而把周庄冠以“东方威尼斯”的名号加以宣传以后,周庄的知名度得以急剧上升,一下子成为了旅游热点。

(3)反差定位。反差定位的思路在于标新立异、突破常规,强调并宣传定位对象是消费者心目中习惯形象的对立面或相反面,同时开辟出一个全新的易于接受的心理形象阶梯,从而抢先占据另一片广阔的市场空间。例如,四川人在川蜀的高寒地带搞起了冰雪旅游,吸引了不少南方游客。

(4)导向定位。这是一种以目标客源市场为中心的定位方法。澳门旅游业的发展走的就是导向定位的路子。

(5)多头定位。一个城市同时存在好几个形象定位的情况。如北京市的旅游形象定位,就同时有国际和国内两个不同的旅游形象定位。

2.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中关键区位的形象传达

如何将旅游定位体现在城市这一旅游目的地中,以强化旅游者实地旅游的形象获得,这可通过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以及推广活动加以完成。如自由女神象,已然成为纽约的象征。

视觉设计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类关键区位[8]的形象表达:

(1)第一印象区。即城市边界出入口,通常就是城市对外交通的火车站、机场、港口、码头、高速公路收费站等,着重旅游形象的宣传,因为这些地方是游客形成城市第一印象的地方,将会影响其进入城市的旅游感受以及离开城市后的旅游记忆。

(2)光环效应区。光环效应区能使游客的印象产生放大的作用,因此,旅游形象的设计若能在此得以尽致的表达,将会比在其它地方的表现更容易产生影响和效果。光环效应区包括城市中心商务区以及生活休憩区。在这两大区域应当加强旅游形象的传播。

二、南通旅游形象现状调查

南通城市形象现定位于“近代第一城”、“江海福地、休闲港湾”,这与南通滨江临海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特殊的城市文化相契合,同时也与南通这一中国早期“新世界的雏形”的历史背景相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通城市的独特性。

随着此定位的提出,南通的旅游形象似乎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符合南通的城市形象和旅游的发展方向,但我们通过在南通几个游客接待量较大的景点和景区对来通游客所做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在旅游者心目中,整体而言,南通旅游形象一般,美誉度还较低。在人们心目中它不是旅游地,只是一般的普通城市。

我们将游客对于南通旅游形象的感知类别分为四种:模糊形象、负面形象、正面形象以及中型形象。它们分别用不同的词汇组来加以描述:

正面形象说明城市在游客心中留下的印象较好,对于城市旅游形象起到的是加强和促进的作用,这对于旅游形象的进一步塑造具有借鉴意义,其描述的词汇为美丽、干净、安全、和善、繁荣等一系列具有明显褒义色彩的词语;负面形象则正好相反,对于城市旅游形象起削弱甚至破坏的作用,其描述的词汇为落后、脏、乱、差、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具有贬义色彩的词汇,以此说明旅游者的劣质感受。对此,应当找出其产生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积极改善游客的印象。而模糊印象,说明城市形象的塑造未能给旅游者带来清晰的认知,其产生往往是因为忽略了旅游形象定位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独特性,在旅游者心中没有留下鲜明印象,使城市无特色可言,目的地的重游率自然无法提高,并影响潜在旅游者的本底感知。其描述的词汇为不知道、说不出什么感受、不明显等等一些意义不确定性的词语。而中性形象则说明其对于旅游者心目中的旅游形象既未加强,也未减弱。

在回答“提起南通时南通在您心目中的形象如何”的问题时,游客选择描述的词汇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见表1)。获选率列前5位的依次是:安全、和善20.5%,说不出什么感受18.5%,交通拥挤11%,美丽8.9%,还好5.7%。不难发现,在众多的感知形象中,以安全、和善的形象认可率最高。这与南通长期以来重视城市社会环境的建设有很大关系。但拥有不逊于南通的优良社会环境建设的城市有很多,有的甚至比南通做的更为出色,因此,南通若要真正得到广泛的认可,还必须深入挖掘、提炼,充实和拓展城市中环境安全、适宜生活、居民友善的形象内涵,让旅游者充分享受其良好的社会氛围,体会其独特性,从而使得南通在旅游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说不出什么感受”这一最让旅游目的地经营者与管理者头疼的评价所占比例也很高。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南通给予旅游者的实际感知一般,无法给人一个过眼不忘的深刻印象。因此,加强富有城市特色的旅游建设与相应的宣传投入显得尤为重要。

表1游客对南通形象的感知

形象类别形象描述词汇组

模糊形象

不知道、没有什么感受、说不出什么感受、不明显、无特色

负面形象落后、陈旧

脏、乱、灰尘多

交通拥堵、拥挤

市民素质低、服务差

正面形象美丽、干净、朴素

安全、和善、人居环境好

繁荣、夜生活丰富、购物方便、发展快

中型形象大

人多、摩托多

还好、价格便宜、现代城市

三、南通旅游形象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南通的旅游形象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是造成城市本身欲塑造的旅游形象与旅游者实际感知差别的主要原因。

(一)旅游形象定位不合理

南通旅游将其定位为“近代第一城”,对于外地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对于南通市民以及邻近城市的居民来说,最熟悉和喜爱的南通旅游景点却是狼山风景区,而并非与“近代第一城”定位相呼应的人文景点。因此,将南通旅游形象仅仅定位于近代第一城,对于非短程旅游有促进作用,但却忽视了可大力开发的短程旅游市场。定位的不尽合理,造成预期与实际效果即游客实际感知的较大差异。

(二)旅游形象外延性较差

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认知过程中,总是把其放在一个较大的区域空间范围内来考虑。然后再一级一级地生成旅游地的具体形象,这种地域空间的等级层次在游客心中构成一种形象阶梯[9]。如说到南通,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长三角、江苏,最后才会想到南通。而旅游形象外延性则是指旅游目的地所处的这一级一级的环境能给予旅游地形象以正面强化的作用。但是由于南通长期以来与周边城市缺乏合作,导致旅游景点开发雷同现象严重,在游客心目中产生背景替代效应,对于外地旅游者无法产生与邻近城市,如无锡、扬州等同等的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南通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形成。没有具有自身特色的景点、景区的开发,没有注重与临近城市形成一个互补,自然无法吸引旅游者,这是造成南通在旅游者心目中只是一般城市而并非旅游地的重要原因。

(三)缺乏具有鲜明特色的形象设计

在上述对旅游者进行的形象感知调查中,可以看到“说不出什么感受”这一模糊形象所占的比例较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南通旅游缺乏具有鲜明特色的形象设计特别是视觉形象设计。没有统一的旅游标志,也没有吉祥物和旅游大使。众所周知,视觉设计可以让旅游者直观地感知旅游地的形象,但旅游形象设计的缺乏导致了旅游者对于南通旅游形象认知的模糊性。

(四)旅游形象宣传力度不够

前面讲到,在旅游者心目中,南通只是一般城市,而并非旅游城市;在提及“南通在您心目中的形象如何”的问题时,“安全、和善”的比例最高,虽然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通社会环境的美好,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即人们感受到的只是一个城市本身的环境,而并非旅游所带来的形象感知)说明了南通旅游形象在旅游者心中还没有真正的建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旅游形象宣传力度不够是其重要原因。南通没有像其他的旅游城市如南京,斥巨资在中央台播映旅游形象广告和宣传片,也没有很广泛地通过电台、旅游宣传品等等途径来传播旅游形象,而只是在一些力度有限的宣传片、部分旅行社上做宣传。宣传力度不够是影响外界对于南通旅游形象认知度较低的重要因索。

四、南通旅游形象的发展对策

(一)采用多头定位的方法,提高南通的知名度

所谓多头定位,即同时有市内和市外两种不同的旅游形象定位。这种多头定位之所以有它存在的可能和必要,是由它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南通市的居民,一般都了解狼山风景区,都习惯在节日或其他余暇时间登狼山。作为短程旅游,狼山成为最能吸引市民以及周边城市旅游者的景点之一;而省外旅游者对于南通的最深本底感知大部分是“近代第一城”、“江海福地、休闲港湾”。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时,对于市内和邻近城市的宣传,可以采用“佛教八小名山之一”作为主要的宣传口号;而对于较远的一些城市,则可以采用“近代第一城”、“江海福地、休闲港湾”作为主体形象来宣传。城市形象多头定位本身就具有针对性强的优势,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客源,促进南通旅游短程和中、长程旅游的共同发展。

(二)对内景区整合,对外优势互补

在景点、景区的规划与开发上,注重整体规划,统一开发,并避免与其他城市景点冲撞。南通现有旅游景点比较零散,不成规模与体系,将他们重新整合,打包推出,将会有一番新的面貌。如以使里濠河为主线,将能体现近代第一城特色的人文景点串联起来,整体包装。而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在景点具有互补性的前提下,应尽量考虑与临近城市,如扬州等实现一条线路上的销售。增强旅游形象外延性。

(三)做好视觉设计,选准“形象大使”

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的核心是旅游标志[10]。旅游标志设计可结合甚至直接引用城市标志性景观。南通可以用南通博物苑作为其旅游标志,较为准确地传播其作为近代第一城的形象。

视觉设计还包括吉祥物,甚至旅游大使的选择[11]。可以在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南通选择一个历史人物——张謇,作为其旅游“形象大使”。虽然他只是一个历史人物,但他与南通“近代第一城”的主体形象定位非常吻合,可以说是南通旅游的一张名片。我们可以通过景区门票、导游图、旅游纪念品、宣传手册、地名、站名、雕塑、建筑、等等加以表现和宣传这一人物对于南通的特殊贡献,使这一旅游大使形象深入旅游者内心。

(四)利用节事、公关活动,做好形象传播

采用节事活动[12]作为旅游形象传播手段,使其成为旅游地形象的指代物。海安花鼓龙舞节、南通国际江海旅游节、盆景节,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节事活动。通过这些颇受旅游者喜爱的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者可以自发地传播南通的旅游形象,从而扩大城市的知名度。这当中,以海安花鼓节最具有影响力,因此,应当加大对花鼓节的宣传力度,努力使其成为有全国甚至国际吸引力的旅游节事活动。

公共关系[13]是一种促进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方式,其影响面广、影响力大。有利于迅速塑造并传播良好的旅游形象。如南通每年举办的港口经济洽谈会,就是一个宣传旅游形象的良好机遇。借助此项活动,吸引大量的商务旅游者和会议旅游者,在活动期间或活动之后,可以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让旅游者增进对于南通地方文化的了解。

(五)充分利用媒体,扩大宣传

注重与新闻媒体精诚合作,展开广泛的宣传。可以在报纸、杂志上的显要位置对活动做深入的报道,同时,还可以在电视中做相应专题,对活动进行全程的跟踪报道。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有一档或几档专门介绍南通人情风貌、地方文化、旅游发展的节目,将对南通旅游形象的传播有更加显著的促进。南通电视台生活频道有一档名为《江风海韵》的栏目,就具有此类性质,相信如果再深度挖掘,对于南通旅游形象的推广将更有意义。

以上是结合旅游形象的相关研究,对南通所做的简单的形象研究。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张海霞,张旭亮.国外旅游地形象研究进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3]Embacher.J..Buttle.F.ARepertoryGridAnalysisofAustria’sImageasaSummervocationDestion[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9,(28).

[4]Gartner,W.C..Tourism.Image:AttributeMeasurementofStateTourismProductsUsingMultidimensionalTechnique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9,(28).

[5]陈传康,李蕾蕾.风景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形象策划(CI)[A].陈安泽,卢云亭,陈兆棉,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四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6]张海霞,阎顺,张旭亮.区域旅游形象主导因子的提取程序之探讨-—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4,(2).

[7]赵伟兵.论城市旅游形象定位[J].桂海论丛,2003,(3).

[8]毛宗清.浅析旅游城市形象设计[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9]李海廷,孙天厌.以蓬莱为例:城市旅游形象营销定位探析[J].江苏商论.2005,(10).

[10]乌铁红,李文杰.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手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1]安士伟,杨建华,杨更生.旅游形象策划技巧[J].企业活力-营销企划,2004,(4).

旅游形象范文篇2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

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部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旅游形象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部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http:///Article/ndgb/200804/825.html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旅游形象范文篇4

1信阳文化旅游营销形象创意SWOT分析

1.1Strength(优势)

信阳区位优势明显。信阳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鄂头豫尾”、“豫鄂锁钥”、“三省通衢”、“豫南明珠”之称。全市有京广、京九、宁西三条铁路,京广高铁即将贯通;京港澳、大广、沪陕三条高速,106、107、312三条国道,分别形成“双十字”交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游客来往便利。信阳文化旅游资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分布相对集中。信阳是一座山水名城。大别山与淮河造就了神奇的信阳山水,有山必绿,有水必秀,有石必奇,山水秀丽,风光旖旎。信阳是一座革命红城,已被党中央、国务院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三十条精品线路之中;信阳是一座香飘四海的茶城,茶园广布,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乡风情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信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信阳是一座交通要城,“立中原而通八方,居腹地而达九州”;信阳是一座美食之城,饮食独具特色,誉满中原;信阳是一座歌舞之城,豫风楚韵,乡土浓郁。

1.2Weakness(弱势)

一是全市大部分地区为部级贫困县,文化旅游基础较弱。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和完善,尤其是景区(点)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特色化水平不高,服务水平低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尚处在较低层次,本土文化品牌与大市场、大旅游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共鸣。二是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不大,敏锐性不强,在迎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趋向,把握时机,有所动作方面做的不够、攻势不强。对于一些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的谋划以及旅游产品开发、人文素材的挖掘、提炼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大,范围有限,形式单一,尚未实现与大众化接轨,创作理念不尽成熟,缺乏持续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旅游营销措施缺乏针对性,重点不突出,每个时期的工作尚未形成梯次推进、衔接紧密的格局。信阳虽然叫响了“红”、“绿”两大旅游品牌,但没有真正形成旅游精品。

1.3Opportunity(机会)

信阳市区位条件、生态环境、文化资源等比较优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这些为信阳文化旅游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信阳市应立足现有资源,以“红”为核,以“红”带“绿”,以“绿”托“红”,与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创造文化发展的崭新模式。

1.4Treat(挑战)

一是周边景区带来的挑战。信阳旅游景区的唯一性和知名度不如少林寺,在全国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中如何避免同质化,突出个性,将比较优势、特色优势、区域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值得思考。二是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对于重要文化沉淀区域,是保护还是开发,特别是对现有红色文化遗存、古城古堡遗存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尚未实现从理论层面到实践的推进。总体上,信阳市文化旅游营销的优势多于劣势,机遇多于威胁,优势和机遇所形成的合力远远大于劣势和威胁的制约。

2信阳文化旅游形象营销的创意体系

旅游形象是旅游营销的灵魂,是区别地区间文化旅游特点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核心。

2.1理念识别系统(MIS)

理念识别系统是体现内在本质特征的文化价值体系,是旅游形象系统的核心内容。在当今和未来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旅游地在公众和游客面前的理念形象往往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理念形象策划的任务就是建立、扩大和提高旅游的声誉、信誉和知名度,建立和不断提高旅游地的无形资产。它一般是通过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口号形式表现出来的。信阳文化旅游主题形象定位:豫风楚韵,北国江南;国内市场支撑形象定位:红色新县,魅力信阳;国际市场引导形象定位:领略万国建筑,寻祖鸡公山。

2.2旅游视觉识别系统(VIS)

视觉识别系统是MIS的视觉传递形式,它是静态的旅游形象展示,旨在公众心目中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持久的记忆。

2.2.1旅游标识

旅游标识由名称、图案、标准字体、标准色彩和独特寓意组成。信阳旅游尚缺少统一的、独特的旅游标识。可在旅游单位的信封、公函、文件、方便袋等各种办公用品,旅游场所旅游从业人员的徽章、服饰等,旅游景区的门票、宣传材料等,交通工具、招牌、各种旗帜等运用旅游标识。应注意形成一致的效果,这样可令人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

2.2.2标志性工程

旅游发达的城市和地区都有与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相配套的标志性工程,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万里长城、泰国的大王宫、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信阳山水方面标志性工程有鸡公山风景区的万国建筑群;红色旅游方面,信阳市共有红色旅游资源479处,部级文物保护区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l处,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河南省内独树一帜。其中新县的鄂豫皖红色首府旧址保护工程及将军墓、将军石等建筑是亮点和特色。文化寻根标志性工程有“开漳圣王”陈元光故居,邓颖超祖居等;古代文化遗址方面主要有灵山寺、净居寺、妙高寺、义阳三关、司马光故居、小南海观音寺、三义观和铁旗杆、唐代崇福寺塔、明代息影塔等。

2.2.3标志性人物

标志性人物是增加旅游形象亲和力的重要媒介。它能使游客产生亲切感,拉近游客与本地区的距离。可选出信阳旅游“形象大使”,但要避免陷入“靓男美女”模式的选美误区。应以亲和力强、个性鲜明、富有地方特点的人物作为标志性人物的选择标准,如采茶姑娘;传奇将军许世友;司马光等。这些人物形象可以与旅游者产生互动效应,使人产生共鸣。

2.2.4标志性吉祥物

标志性吉祥物是增加旅游形象与自然和人类融合性的重要媒介。可选择一种能代表当地特色的动物形象进行卡通设计,制造出各种形式的旅游招贴画、旅游纪念品等,如固始笨鸡、华英鸭等。

2.2.5标志性饮食

信阳人注重“吃”,也很会“吃”,其饮食文化具有江南特色。信阳菜中的南湾炖鱼、固始腊块、商城板鸭在河南享誉已久。

2.3旅游行为识别系统(BIS)

行为识别系统是体现MIS的一系列行为活动系统,它是动态的旅游形象展示,旨在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兴趣和旅游动机。

2.3.1旅游形象的宣传推广活动

一是主题宣传。主题是旅游形象宣传的核心,也是旅游形象推广的卖点。要聘请富有想象力、技术精湛的摄像、导演、旅游专家共同制作l~3分钟的主题宣传片,以“美感”和“动感”满足观者的感官和心理享受,并作为主打旅游广告,在权威媒体的黄金时间进行播放。如信阳公益歌曲———《信阳最美丽》及观光片就极具特色。不仅歌声甜美,歌词优美,而且画面精美,富有创意。二是专题宣传。专题是主题的深入与拓展。要制作系列的旅游专题节目,在各地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等大众传媒上进行定期、定时播放。专题节目要短小精悍,一次一事或一次一物,注重连续性宣传,强化公众的心理定位。三是网络宣传。要重视信阳旅游网站的建设,聘请计算机专业人士和旅游专家共同建设,使之成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平台。四是系列宣传。配套的宣传品必不可少,VCD、宣传册、地图、明信片、邮票等旅游宣传品的制作思路要从广泛、全面、具体向主题、精品和抽象的方向转变;减少理性的文字叙述,增加感性的图片艺术,唤起双方的互动效应。此外,流动宣传方式,如大篷车、形象大使、文艺演出、展览等也是对重点客源地和潜在地客源市场进行宣传和推广的重要方式。

2.3.2旅游形象的节庆推广活动

一般来说,节庆活动范围大,内容多,旅游者的参与面广,收效显著。第一,要抓住时机,超前宣传。旅游产品的季节性较强,人们对旅游信息的接受有一个从产生需求到接受的过程。因此,旅游宣传在时间上要超前。除了注重旅游产品本身具备的季节性时机以外,还要选择有意义的节假日、纪念日,甚至可以创造节日气氛进行宣传。如近些年鸡公山旅游区推出的系列节庆游就非常有成效。第二,要完善精品节庆活动,挖掘新的节庆活动。一方面,对于现有的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固始根亲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要进一步增强其文化品位和地区特色,将其建设成为信阳的精品节庆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信阳文化中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开发灵山庙会、观音山庙会、净居寺庙会等活动。

2.3.3宣传推广地点的选择

旅游地的核心地段是进行旅游宣传和推广的最佳地点。因此,应对构成旅游地核心地段物质景观和社会文化景观的所有要素认真研究、悉心设计、科学管理。旅游地的核心地段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印象区。指旅游者到达(进入)旅游吸引物或交通中枢、服务基地时,最先接触到的地区。如明港机场、信阳火车站、旅游景区火车站或汽车站、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物等。

(2)最后印象区。游客离开旅游地或某个吸引物时其最后接触的地点,在很多情况下与第一印象区相重合,如火车站、汽车站。一般来说,第一印象区好的形象意义比最后印象区大,最后印象区坏的形象意义比第一印象区大。

旅游形象范文篇5

(一)旅游形象的形成旅游地形象形成的相关因素包括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和其他因素。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对旅游形象认知的影响最大,因而可以说旅游地形象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旅游地本身的各种感知元素和特色是否明显。保定自然地貌的复杂性和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决定了全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自然与人文并存的总特点,为旅游形象和品牌的塑造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同时旅游地形象的形成和外来游客的旅游喜好、旅游后的感受也密不可分;景点的宣传力度,旅游景区的开发、管理、保护等都是旅游地形象形成的因素。(二)旅游主题形象的定位对旅游业影响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现代旅游市场已经进入以品牌为核心的竞争阶段,旅游地品牌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资产,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当今旅游开发新的趋势和必然选择。而在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旅游地形象的构建一定要突出品牌的主题。保定以“山水保定”“长寿之城”等宣传口号向公众传递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而做出旅游决定,也使人们对保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外来游客产生吸引力,促进旅游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旅游主题形象设计旅游主题形象的设计是对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浓缩,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保定市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要紧扣“京畿重地,魅力保定”“文化古城,山水保定”这些形象定位,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旅游行业的各个环节、旅游景点的游览等。旅游者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都会和该地的旅游形象结合起来,因此旅游形象在突出特性的时候应该注意整体性,旅游主题是一个综合而又多元的整体,是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对景区的综合印象。

二、保定市旅游主题形象塑造

旅游主题形象是在固有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的再塑造,可以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这三方面对保定的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结合市场调查情况,表明保定在进一步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同时,要深入挖掘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潜力,开展深度开发。

(一)旅游理念形象塑造即一个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思想,在发展城市经济和旅游业的同时,理念形象塑造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保定应当用悠久博大的文化精神来塑造不断创新、奋发向上共同发展的形象和展现山川秀美的新形象。把建筑、教育、文化艺术、经济实体等融为一体,以独特的文化和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塑造保定的旅游形象。

(二)旅游行为形象塑造旅游从业人员的讲解和接待服务是行为形象的关键部分,它是旅游者了解和认识保定的窗口。旅游从业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旅游形象和城市风貌,保定的旅游从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展现的是保定的整体风貌,也是外来旅游者对保定的第一印象,因此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这对保定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居民形象是城市旅游形象最客观真实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城市居民的言谈举止、文明素质、旅游意识、整体精神风貌等。居民应友好、热情地与游客进行交流,真正做到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在外来游客面前树立起一个良好的主人形象,人人都成为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载体,真实地反映一个城市的特性和城市精神。政府形象也是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旅游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旅游活动的宣传与推广、旅游市场的调查与研究、政府的工作效率等方面。由此政府部门应逐步建立并完善旅游活动的管理体制,树立起“公正、廉洁、高效、务实、敬业”的政府形象。政府可以督促景区管理工作的开展落实,制定旅游计划,加强对旅游业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视觉形象塑造视觉形象泛指一切最直观最容易被感知的看作城市旅游形象载体的物品与符号,被称作“城市形象的面孔”。视觉形象别的基本要素包括城市视觉景观和城市视觉标志两个部分,视觉塑造具体体现在建筑形象和城市格局上。第一,城市视觉景观。在城市建筑设计上应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例如城市广场、主题公园、公共文化设施、城市灯饰工程和城市雕塑等,都是城市物态文化特色的直接体现,应避免简单的模仿、重复。保定市要做好适宜的规划,突出城市景观特色,给外来游客以新的视觉感观,让人们更加喜欢这个城市。第二,城市视觉标志。街区名称、城市徽标、城市标准字体、城市象征性吉祥物、城市户外广告等都是城市的视觉标志,如保定汽车站、火车站等公共场所,是保定对外展现的很好的窗口,在规划和建设中应整体把握这些标志之间的和谐和特色,形成城市独有的风格。第三,城市旅游节事。旅游节事是一种特殊旅游形式,它以节日的庆祝及重大活动为主题而举办,是城市旅游形象表现得好时机。这些节庆活动、体育盛事、娱乐演出、重大庆典等可以产生某种光环效应,把保定市宣传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保定还可以举办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保定美食旅游节等展现与推广自己的旅游形象。

三、保定市旅游形象传播

(一)广告传播策略电视广告:在宣传旅游形象时应加大电视媒体的宣传力度,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旅游形象广告片,在公交车或其他公共场合的屏幕电视以广告短片的形式插入,即使乘客休息放松也使游客了解了保定市的旅游景点,进而提升保定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平面媒体广告:知名的刊物、报纸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读者群。读者对这类刊物的内容或形式有较高的认可度,将旅游形象广告刊登在这些刊物上既能获得较大的阅读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定旅游形象的认可度。

(二)公关传播策略建立信誉类,设立保定旅游主题口号,可以设立一个展现保定旅游服务和游客对各个景点满意度及感受为一体的广告。尽可能地在火车站候车室、公交车等人口流动量大的场合播放,宣传保定的城市风貌和旅游景点来吸引旅游者。节日问候类,通过在各大节假日时向公众发出真诚的问候,但不要明显的涉及旅游,从而引发公众好感和对该地的好奇心。这样也会有助于以后旅游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公益活动类,开展一些诸如道路上提醒行人注意交通安全、公交车上宣传旅游景点的同时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善意的提醒人们一些注意事项等公益活动,提高美誉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景点了解保定,同时也宣传了旅游形象。

(三)其他策略通过营销策略、网络媒介、亲友、旅游书籍、旅游工艺品等方式对保定旅游进行宣传,让人们以简洁快速的方式了解保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例如参加中国旅游产业节暨北方旅游交易会等活动。也可以开发展现保定景点和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和城市纪念品,使旅游者把游在保定存入美好的回忆里,并能时常联想起保定这座魅力城市。这不仅有助于城市旅游形象的保持和传播,也能提升城市的旅游形象,促进保定旅游业发展。

四、总结

旅游形象范文篇6

1.旅游目的地形象概述

1.1相关概念

1.1.1旅游形象

旅游形象是一个人对一个目的地的信任、意见及印象的总和。国外学者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品牌功能和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内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特征的总和,或是强调某人心中的目的地形象,主要受公众媒介对这个目的地的描述、报道影响。国内专家学者对于旅游形象的定义,虽然在表述方面有差异,但其观点实质基本相似。简而言之,则是旅游者对旅游地一种总体的认知和评价。

从旅游地层面来讲,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对本身的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整合提炼,有选择性地对旅游者进行传播的意念要素,它是旅游地进行对外宣传的代表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旅游地自身的主观愿望,是旅游地希望旅游者获得并形成的印象。这种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统一的意念,是旅游目的地传递给游客的关于目的地最精华的信息,从而使得游客形成对目的地最直观的综合性感知,也是公众的识别标志,使得旅游地在信息、传媒造就的各种形象的大海中能够被识别和自我认同。

1.1.2旅游形象与形象定位

形象定位是通过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全面的形象化表述,提出旅游形象的核心内容,即总体形象。旅游形象定位就是要使旅游地深入到潜在游客心中,并形成生动如画、鲜明而强烈的可感知形象,它是对区域旅游资源及产品特色的高度概括,要求简洁凝练,既体现地方性,又给游客余以遐想空间。形象定位是进行旅游形象设计的前提,为形象设计指明方向。

1.1.3旅游形象与地方文脉

文脉即“脉注的内义”,是文采(外显的东西)和气脉(内蕴的精气)的结合。文脉是一种综合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或区域来说,文脉是由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绮丽融合而体现的旅游目的地(区)文化形象,它“脉注”在旅游区,体现文化主题或者说文化精神,给旅游者以特有的文化感受。

文脉是旅游形象内容的源泉,是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也将成为制定旅游目的地(区)对外营销传播所展示的营销形象的主要依据。

1.2旅游形象的意义

对旅游客源市场来说,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旅游地各种要素资源所形成的意念要素的集合,是旅游地的客观形象在旅游者心中的反映,它有助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清晰化、亲近化,也是影响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决策的重要因素。如果目的地形象能让旅游者联想到美好的旅游过程,与旅游者的需要一拍即合,那么这一目的地就会在旅游者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当其在购买旅游产品时,就将倾向于选择该目的地。

旅游形象定位还使得旅游地“内部”利益相关者(政府、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社区等)对旅游地形成一种认识、评价、概括和抽象,并成为其在旅游业发展实践中的行动准则或指导。

2.山东旅游形象创意——“大家的山东”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意识到旅游形象以及构架在独特形象基础上的旅游品牌战略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性。2007年山东省旅游局先推出“文化圣地,度假天堂”的形象宣传口号,继而推出了“好客山东”的旅游主题形象,向旅游者展示山东人热情好客的品德和齐鲁文化兼容大气的内涵,并使之成为山东的旅游品牌标识。这个主题定位,当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较好的传播效果;但“好客山东”稍显发散有余、定向不足,核心意象定位还可以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大家的山东”。

2.1山东旅游形象定位——“大家的山东”

追求独特的旅游体验和文化享受是旅游者的核心利益诉求。与旅游者建立情感关联,拉进与其心理距离,即以情感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打动市场,将是旅游目的地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法宝。遵循旅游形象定位要立足于文脉、追求独特性和时代性的原则,并关注旅游者的情感诉求和情感关联,笔者将山东旅游形象定位为:大家的山东。

2.2“大家的山东”的内涵阐释

2.2.1“大家的山东”旅游形象构成要素

旅游形象是在目的地地方文脉、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市场感应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目的地旅游产品的本质进行提炼,并通常升华、抽象为一句形象口号。通过形象口号的宣传,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化环境有—个间接的印象。

“大家的山东”这一主题形象根源于山东的地方性和文脉,能涵括山东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现代民族、民俗文化,构成该形象的支撑要素则是山东的名山、秀水、名人、民俗和古文化。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素有“齐鲁之邦”、“孔孟之乡”之称。拥有氏族文化遗址、古国故城、宗教胜迹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山东地貌类型多样,低山、丘陵、平原、海岸皆备,且大河纵横、泉湖广布,形成了山河秀丽的自然景观。山东多数景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较好,其代表“大”有泰山、青岛,“小”有蓬莱阁、趵突泉等。山东还拥有众多“古”而颇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如潍坊的风筝、淄博的灯会、泰安的庙会、鲁西南的戏曲、曲艺、武术和遍布全省的旱船、高跷、秧歌,古老的婚嫁仪式及潍县的木版年画、胶东的编织刺绣等,而且这些民俗也能为旅游者提供充分的参与和体验空间。

2.2.2“大家的山东”的内涵阐释

“大家的山东”这一形象用语中,“大家”是人,是胸怀,是文化,也是承诺。从具象到抽象层面,“大家”隐含了以下四层意义。

第一,“大家”是实指,指以孔孟为代表的学术大家。然而山东的圣贤“大家”远不只孔孟,山东堪称“大家”之家。齐鲁大地创造了鸿儒孔、孟及先贤大舜,孕育了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源头之一的齐鲁文化,进而又熏陶和培育了一大批名家墨客,甚至于帝王将相。齐鲁大地,英才辈出,山东冠名以“大家”之家,绝对名至实归。

第二,山东就其本身资源来说,名符“大家”之实。山东的风景风情多元而综合。儒家文化有孔孟,道家福地有崂山,佛教古刹有灵岩;仙境驾蓬莱,山脉登岱宗,海滨傍胶东,湖泊荡大明,风情看潍坊,老区看沂蒙;看发展还有青岛海尔。因此,山东是资源“大家”。

第三,“大家”崇尚仁义的品质和包容天下的胸襟,历千秋万载而形成一种地域胸怀和气质,造就了山东人兼容、大气、爽朗、热情的“山东性格”,也形成了山东有“大家”包容气质的地域氛围。

第四,“大家的山东”是传递给公众的承诺一山东是大家的,是天下人的。山东是大气雄浑的,山东人是胸怀广博而热情的。山东向大家敞开怀抱,随时迎候大家,山东和山东人能为至鲁的游人营造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因此,“大家的山东”不仅精炼地描述了山东的特点,也巧妙地表现出了山东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

的联系。这种形象的表述简洁凝练、豁达大气、具有感染力,同时也准确地表达了山东的文化灵魂。

2.3“大家的山东”意象解读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用意念要素传达给旅游者的信息,不像地理形象那般需要全面、真实的描绘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社会状况等。目的地形象表述则应选择具有地域代表性和指向性的吸引物作为主题形象的构建意象,并强调和突出目的地的独特之处。对山东旅游形象的提炼,可以运用泰山,黄河、泉城泉水、大明湖、胶东滨海等自然山水及孔孟圣贤等文化因素为意象,定位其支撑形象——“山水气度,圣贤风范。”该支撑形象由物象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相互融合、共同构成。

山水既是景,也是文化。山水积淀为气度,更是一种厚重的文化。用真山实水解读“山水气度”这个形象则是:登泰山众山小,居高临天下,帝王封禅祈邦安;泉鲜活,湖微漾,黄河万里奔人海,海纳百川,容青岛万象。“圣贤风范”这一形象更是不言而喻。由物及人,“人”才是真正意义上文化的代表和反映,及其传承和发展载体。因而,山水孕育的“气度”和圣贤熏染的“风范”不仅是山东的地域胸襟和气质,也是山东人的气质。山是本,水为源,悠远的儒文化的积淀和熏陶,造就了山东人刚劲质朴、兼容大气、爽朗热情,有革新精神又不失灵活温雅的气质。这种气质在当今的齐鲁大地不乏明证。

2.4“大家的山东”的营销传播

形象定位的最终表述往往用一句主题口号加以概括并传播,主题口号设计则需要遵循“内容来自于文脉,表达针对游客,语言紧扣时代,以及形式借鉴广告”的原则。即目的地形象设计和表达要立足于文脉、体现独特性和时代性,并易于流传和记忆。

“大家的山东”的精髓仍在于其所传递的文化。该形象最独特的创意在于它在展示文化精髓的同时,传递了一种目的地与游众的联系。“大家的山东”的文化精髓体现在:“大家气度,喜纳大家。”这也较好诠释了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好客理念。由是,山东不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彰显文化的载体,一个兼容大气的“大家”,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喜迎游众,招待游众,笑看游众。

旅游形象范文篇7

一、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与传播测量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法和非结构法结合的方法,使用中、英、日三个语言版本,调查对象75%为2011年7月至9月间到访西安的国内外游客,14%为通过电子邮件接受问卷访问的客源地居民,11%为西安本地市民。结构性问卷采用多属性法(Multi-attributeApproach),用含21项的5分制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形式设计。非结构性问卷参照艾特纳和瑞奇测定目的地形象整体和唯一性的3个问题[12]设计。问卷发放1600份,回收1340份,有效问卷1053份,有效率78.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美誉度对结构性问卷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其目的在于浓缩数据,深入研究游客认知形象的内在结构并对比其各维度的评价。对因子的可信度即调查结果的稳定性进行了克伦巴赫α检验,所有因子的α值都超过0.7,说明测量可信度良好,见表1。旅游者对西安旅游形象评价最高的是“旅游资源”(4.900),进一步说明西安在旅游资源上的绝对优势,不过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指文物古迹资源。评价最低的是“旅游服务”(2.483),反映出西安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无法满足旅游者购买欲望,也反映出西安旅游需要借助辅助手段才能实现深度体验,旅游者自主游览满足程度较低。“旅游传播”较低得分(2.490)反映出西安形象传播上明显不足。

2.知名度游客眼中西安最有代表性的前五位事物分别是,秦始皇陵兵马俑(66.54%)、大雁塔(42.96%)、城墙(39.23%)、钟鼓楼(20.96%)和小吃(12.69%)。红色资源、科教资源、自然资源被提及较少。代表人物以历史人物为主,大多集中在杨贵妃、李白、秦始皇等上。现代人物以张艺谋和贾平凹为最多,闫妮、田亮等也有较高知名度。赵季平、张锦秋、许巍等人物主要是本地市民提及。但很多外地游客提到药家鑫,对西安如何化解负面因素影响,并适当采取危机公关来维护积极形象提出了新命题。3.传播广泛度旅游者了解西安的途径最多的是电视(60.62%),其次是网络(55.14%),书籍、报刊、影视作品、口口相传等途径平分秋色。影视作品(31.16%)影响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旅行社(20.05%)。旅游者知道西安旅游宣传口号的仅占到有效问卷592份的7.78%,正确做答的大多数是西安本地人,且对于宣传口号褒贬不一。

二、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与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形象定位没有深入体现西安文化内涵

旅游者对西安旅游资源比较认可,而对基础设施、地方文化体验、旅游服务、目的地整体环境等方面的评价欠佳,而旅游形象是目的地总体状况的反映,旅游者的评价显示出西安旅游形象展示不够全面。旅游者对西安旅游期望值和实际感受值之间有落差,很多人仅仅获得“到此一游”的满足。宣传口号大多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概括,很多旅游者对“华夏古都,山水之城”表示异议,认为现代西安的山水资源没有优势和独特性。原因在于西安制定形象规划时,对旅游者需求把握不准,对资源的文化思考深度不够,产品组合稍显简单,没有找到本质的一致性,一味的追求游客数量和对GDP的贡献,把一个本应该细细品味的城市放在了快速前行的滚滚车轮下,其结果是不足两天的留宿率,和走马观花后对资源的浪费。这使得西安旅游形象单调呆板,不能完全展现西安特色,无法对旅游者形成强大吸引力。

(二)形象设计系统没有真正发挥标识作用

《西安旅游发展规划(2006—2020)》中通过对地脉、文脉的分析,对西安旅游确定了“最具东方神韵的世界古都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定位,延续了长期以来的发展理念。但仍然存在没有突出西安特色的问题。以西安拥有的资源来界定,目标市场就是全世界。对目标市场而言,如果要选择“世界古都”,会首当其冲联想到罗马、开罗、雅典、北京。而对“具有东方神韵”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所以这一定位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之嫌。其中设计的形象标志并未得到实际广泛使用,形象系统设计的效果并不明显。“好客山东”是国内旅游形象重塑的成功案例。山东曾先后推出“一山一水一圣人”“、齐鲁神韵,山水豪情”等旅游形象,2007年推出“文化圣地,度假天堂”,并设计“好客山东”五彩品牌形象标识,绚丽的英文符号色彩,动感的造型以及一枚清晰的“好客”朱文印章[13],给人五彩斑斓的遐想,把同样厚重的齐鲁文化用既有现代感却又渗透着浓浓中华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山东自然与文化精华作了最好的诠释。

(三)旅游传播体系架构不全,形象营销效果不佳

1.宣传手法单一,媒介组合简单目前的形象广告传播媒介主要以电视为主,旅行社推广和其他促销活动为辅。相比较山东、湖北、江苏等地在主流媒体黄金时间旅游宣传情况,西安通过电视推广力度很小,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成本较低的网络广告作为新兴媒体运用不足,现有的旅游网页内容简单,与一些著名门户网站链接较少,无法影响到潜在旅游者注意。

2.优势运用不足,负面影响较大韩国、美国、日本通过影视剧、动画片侵入中国,影响中国文化,云南、四川、山西更是通过影视剧重新塑造出或积极向上的形象,对旅游业乃至区域经济产生巨大带动作用。西安具有影视剧制作的悠久历史,并且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导演、演员及影视工作者,通过这个渠道宣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西安大追捕》《关中匪事》《关中枪声》等一系列影视剧作品都使西安和野蛮、血腥、搏杀等字眼关联起来,近期在西安拍摄的电影《夺命心跳》又增添了悬疑、惊悚的色彩。由于影视剧传播范围的广泛和不可预计性,难免会给旅游者造成心理暗示,使很多人对西安充满质疑。

3.信息系统不畅,口碑效应欠佳有效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双向畅通,目的地可以全方位展现形象特色,而旅游者的需求、诉求也可以直接达到。西安旅游传播的信息渠道不完善。宣传上针对散客旅游和专题旅游信息介绍较少。对口碑宣传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较少关注“售后服务”,缺乏对旅游者的跟踪测评、信息反馈,也就不能及时准确把握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的评价。

三、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策略

(一)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再定位

旅游目的地定位的关键是要找到最能区别于竞争地的独特品质。西安旅游文化的本质可以用“有容乃大”来概括。这个本质的诠释有两层涵义。第一,是将历史与现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当代自然融合;第二,是对于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时空和文化上足够的包容性是西安最独特之处,也是区别于同样具有地域包容性城市的特质。国内一些城市存在对弱势群体、外来人群的歧视和排斥,这是文化狭隘性的表现,优秀自信的文化是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形态。调查中西安市民的热情是旅游者普遍认同之处,也是对西安包容性文化的一个有力印证。在这样的形象定位下展示西安的旅游资源顺理成章,内在与外形相得益彰。旅游者不会再步履匆匆,他们需要留下来细细品味,不会把历史的厚重当成负担,而是探求文化的享受,这正是旅游传播的目标。在旅游宣传口号的使用上,现有的“中华五千年,寻根在西安”可以继续使用,还可以使用“有容乃大,中国西安”的宣传口号。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送你一个长安”一语双关,更加贴近生活,让旅游者能够产生一种亲近感和探寻感,可以使用到西安旅游形象宣传上来。

(二)品牌深化战略

虽然西安目前被命名的世界遗产只有兵马俑一项,并不妨碍旅游者认同西安是文化遗产古都,遗产旅游品牌已经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知名度,需要继续进行品牌深化和精品化打造。笔者认为需要充实并提升产品文化内涵,通过“有容乃大”的引导,获得宽广的延伸空间,让旅游者在面对众多生动的遗产时,能够跳出遗产本身,去探求、解读,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提高西安旅游美誉度和忠诚度。以兵马俑为载体的旅游纪念品产业是品牌深化的一个有效途径,“芭比娃娃”“泰迪熊”等玩偶产业的成功案例可以作为借鉴,糅合进西安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延长产业链,深化品牌知名度。同时,西安的科教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等都具有很大优势,要精心重塑和着力宣传这些特色旅游产品,让西安在遗产旅游品牌带动下,真正形成种类多样、结构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媒介组合传播策略

通过旅游地整合营销传播增强西安旅游传播的有效性,其本质是对旅游者认同的资源优势的整合,和对最认可的能体现目的地特色资源价值的整合。需要注重传播手段的综合增加值,通过内部要素评价和外部的宣传促销、公共关系等手段,制定媒介组合策略,来实现一致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

1.新闻媒介传播新闻报道具有客观真实、可信度高、影响范围广泛的优点。它没有明确的受众和旅游信息,但对潜在旅游者影响却很大。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第一站就到了西安,新闻镜头无形中再次提高了西安的知名度。随后外国元首到访大多要到北京、上海、西安,这个线路也被民间称作“总统之旅”,其影响意义深远。美国Weatherproof制衣公司借助奥巴马访华的新闻图片进行营销是一个成功案例。西安需要借助电视这个传播率最高的媒体,将经济文化建设新进展、科学技术方面新突破等新闻在中央电视台、各主流媒体中大力报道,通过这种客观、可信度较高的传播方式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对西安进行宣传,让旅游者了解西安发展现状,产生无限向往。

2.事件营销传播事件营销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公共关系、形象传播、客户关系于一体,是快速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营销手段。目的地管理者通过策划组织独特的、有利于旅游地形象传播的具体主题事件,争取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参与。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促进事件信息有效传播,并吸引部分体验意识强的游客加入到事件活动中来,从而促成旅游目的地形象在目标市场聚集较高的注意力、吸引力、影响力。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世界上最好工作”活动用170万澳元的经费带来了超过1.1亿澳元的公关价值[14]。马尔代夫水下内阁会议,让“马尔代夫绝景游”火爆一时[15]。这些成功事件创意领先,善于利用媒体,提高公众参与度,以社会公益、社会道德规范为原则,在追求轰动效应的同时考虑社会接受程度。西安作为比较公认的文化名都,大事件发生的机会很多,需要把握新闻规律,制造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事件,使用好事件营销这个“利器”。笔者认为K165次列车在重大危急情况下保障旅客安全这样的事件是最好的资料,对西安的正面宣传具有重要作用,以后要善于挖掘事件的闪光点,凡是遇到类似的事件,宣传、旅游等部门要紧密合作,通过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以多样的宣传手法进行推广,营造西安文明、大气的城市氛围,激发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如果没有合适的事件,可以借鉴大堡礁的做法“创造事件”并适当放大,当然需要事先做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预案,如果能将一次事件做成具有连贯性的旅游活动,其带动效果就更强了。

旅游形象范文篇8

新媒体对酒泉市旅游形象传播的重要性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形象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拓宽了旅游形象传播的渠道。作为重要的旅游城市,酒泉市在开展旅游形象传播的过程中,应当深刻认识并发挥新媒体传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大力推动酒泉市新媒体旅游形象的传播,可以使酒泉市旅游形象传播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在“网红经济”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方向的当下,大力实施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可以进一步提高酒泉市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对于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推动酒泉市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才能凸显酒泉市特色旅游文化,如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整体打造,可以使酒泉市旅游产品更具文化属性,这对于推动酒泉市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的有效结合具有十分强大的支撑作用。总之,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酒泉市应当将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纳入旅游产业发展体系中,通过整体设计和系统安排,努力提升当地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的有效性。

新媒体背景下酒泉市旅游形象传播的制约因素

1.传播理念缺乏创新。将旅游形象传播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性、互动性和融合性,提升旅游形象传播能力。当前,酒泉市旅游形象传播已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传播机制,但在新媒体传播方面仍然缺乏深入性,主要表现为旅游形象传播理念缺乏创新。酒泉市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认识到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在应用新媒体开展旅游形象传播工作方面相对还比较薄弱,制约了旅游形象传播的深入开展。很多旅游企业也认识到新媒体在旅游形象传播中的作用,但往往都是从营销角度开展新媒体传播,并没有将文化、形象、品牌纳入新媒体传播体系。2.传播内容不够丰富。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不仅有旅游环境和服务的要求,甚至对当地社会人文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水准也呈现出较高要求。尽管酒泉市对旅游形象传播方面给予了一定重视,并对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进行了一定的设计,但仍然存在旅游形象传播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如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的内容更多的是对旅游景区、旅游景点的宣传,而对本地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文化底蕴、旅游从业形象等缺乏有效宣传;在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过程中,不注重当地文化元素、人文元素、社会元素、经济元素等内容的融入,不利于旅游者对当地的初步了解和好奇,无法有效提升当地的旅游吸引力,制约了旅游形象传播的整体功能。3.传播平台缺乏拓展。如今,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与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的信息采集能力能帮助人们在众多信息中制定独特的资讯,因而优化了旅游形象的新媒体传播过程。因此,强化旅游形象传播,应当在拓展旅游形象传播的新媒体平台上下功夫。酒泉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平台的建设给予了一定重视,建立了专门的旅游网站,当地很多景区也成立了专门的传播平台,但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比如将微信等作为重要的传播平台,与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以及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扩展旅游形象传播渠道等。旅游形象传播的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造成酒泉市很多旅游资源还没有被人们所熟悉和喜爱。

新媒体背景下酒泉市旅游形象传播的提升策略

1.创新旅游形象传播理念。创新是进步灵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进一步提升新媒体背景下旅游形象传播工作,一定要在旅游形象传播理念的创新方面狠下功夫,要适应“互联网+旅游”、全域旅游以及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需求,将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上升到战略层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宣传与传播相结合作为重中之重,对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做出系统的设计和科学的安排。政府除了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开展旅游形象传播外,还要积极引导旅游行业和组织积极探索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营造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的良好环境。旅游行业和组织要摒弃以营销为目的的旅游形象传播理念,重视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品牌、旅游文化的传播,并赋予其更多地域性、特色化和针对性的内涵,打造酒泉独特的旅游形象,通过新媒体渠道提升酒泉市旅游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2.丰富旅游形象传播内容。针对旅游形象传播内容不够丰富的现状,酒泉市在开展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时,就要不断丰富旅游形象传播内容,在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景区进行深入宣传的同时,也要对当地的特色旅游文化进行系统宣传,以提高酒泉市的旅游吸引力。丰富旅游形象传播内容,要对旅游形象传播进行整体打造,特别要对酒泉市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市场环境以及整体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进行宣传,通过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提升酒泉市的旅游影响力,进而提升酒泉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力,打造城市旅游名片。在未来打造旅游形象的过程中,应进一步融合各类旅游文化元素,高度重视对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利用,通过新媒体形象传播,提升酒泉市旅游文化的整体认可度。3.拓展旅游形象传播平台。新媒体平台的强大影响力已经有目共睹。要实现旅游形象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一定要着眼于打造更多的旅游形象传播平台,既要通过当地政府网站、旅游网站开展旅游形象传播,也要在微信、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以及去哪儿网等旅游综合服务网站开展旅游形象传播工作,通过“旅游形象传播+互联网”模式,拓展旅游形象传播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强化旅游形象传播平台的综合功能,也要在提高旅游形象传播质量方面下功夫,比如在制作宣传片时,要进一步强化宣传片的时代特征,使其既有吸引力,也有影响力。拓展旅游形象传播平台,还要加强区域性战略合作,通过共建、共享,强化各地间的横向合作,共同开展新媒体旅游形象传播,这对提升新媒体环境下酒泉市旅游形象传播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新媒体具有十分广泛的传播能力,将旅游形象传播与新媒体进行有效结合,对于推动旅游形象传播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作为国内著名的旅游城市,酒泉市高度重视旅游形象传播,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此,酒泉市应高度重视,并努力提升旅游形象传播的整体性、全面性和效能性。这就需要酒泉市在未来开展旅游形象传播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的运用,要着眼于提升旅游形象传播的整体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从创新旅游形象传播理念、丰富旅游形象传播内容、拓展旅游形象传播平台等方面努力,进一步推动新媒体背景下酒泉市旅游形象的传播,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黄茜雨.新媒体环境下旅行地形象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0,6(04).

[2]吴晓婷.鄂州航空旅游形象的跨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J].鄂州大学学报,2020,27(01).

[3]胡春丽.旅游形象的新媒体传播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2).

旅游形象范文篇9

一、旅游新闻的概念、产生背景和特征

1.旅游新闻的概念

有人说,旅游新闻无非是把新闻的概念引入到旅游行业的特性中。而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从事旅游记者多年的耿闻(2007)认为“旅游新闻就是与旅游业存在一定联系的新闻,并且是能引起广大旅游从业者、旅游者广泛兴趣的新闻。”①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旅游新闻的产生,旅游新闻又以旅游业为基础并围绕旅游行业展开新闻报道。因此,陈卓(2007)认为“报道旅游事件、旅游动态以及行业服务信息的新闻就是旅游新闻”。②此两者虽在外延上有所不同,但内涵却是一致的。本文更趋于认同前者的观点,旅游业是一个联动性很强的行业,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只要与旅游业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新闻都属于旅游新闻。

2.旅游新闻的产生背景

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信息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旅游所需社会环境的日趋完善以及个人物质条件的成熟又促使对旅游信息的需求增加,而且这种信息又需要迅速快捷的传播媒介将其及时地传播出去,旅游新闻便在社会及时代的要求下应运而生。

3.旅游新闻的特征

旅游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类型,除了具备新闻的基本特点外,还有其独特之处。而正是这些独特之处涉及到了城市旅游形象的方方面面,从而使旅游新闻在树立城市旅游形象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1)旅游新闻的拓展性旅游新闻报道具有拓展性,这是由旅游产业的发展特征决定的。旅游作为新兴产业,正处于一个不断开发、成熟、上升的过程。旅游新闻报道要不断关注这一产业的发展动态。对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行业来说,如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等,准确、及时、有效的旅游信息便于旅游企业早作预测和计划,积极主动地安排好接待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旅游企业之间相互沟通与协作,从而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取得整体行业的最佳效益。如果传播渠道不畅通,不及时,不仅会阻碍旅游信息的及时传播、影响旅游信息传达的效果,而且会破坏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旅游形象。(2)旅游新闻的边缘性旅游新闻的一大特点是题材广泛。旅游业涉及行业多,部门多,产业关联性、依附性、综合性较强,另外,旅游产业本身就有一定的媒介和载体的宣传功能。多年来,我们看到,旅游业的发展总需依附其他行业的资源来设计产品,旅游线路如此,旅游购物如此,旅游交通也是如此,因此,旅游业就具有一定的依附特性。当然,这也带出了旅游新闻报道自身的一大特点——边缘性。那么,作为旅游记者,若不了解这些行业的发展动态、专业知识,就搞不好旅游新闻的报道,显然就会从一个侧面影响城市的旅游形象。(3)旅游新闻的文化性在传统旅游新闻报道中,旅游文化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学中对旅游的认识和分类上,例如,游记、散文、诗歌、书法、摄影、画刊以及旅游的奇闻轶事等等,都是作为当初旅游新闻报道的一大补充确立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旅游产业经济概念的提出,旅游产业飞速发展,旅游不仅是一种陶冶人们情操的文化活动,也是人们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消费行为。旅游文化催生旅游形象的塑造。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形象是旅游地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就是说,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越高,就越有旅游价值,就越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游览,随之而来的便是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因而,旅游新闻报道的文化性,在旅游产业经济背景下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二、旅游新闻与城市旅游形象的关系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城市的竞争已从单一的旅游产品竞争变为多元化的手段竞争、方式竞争、智力竞争和形象竞争。而新闻传播就是一个旅游城市向外推销自己、让游客了解和认识自己、建立良好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途径。城市旅游形象既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又是一种旅游者主观的社会评价。这种主观评价是通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个人亲身经历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在现代社会,公众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大众媒体这一中介。旅游新闻在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和接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认为,大众媒介通过把握新闻报道的选择权、优先度以及表达形式对社会环境进行再构建,在公众周围创造一种舆论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观念。③在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大众媒介也是不可忽视的中介和参与者。对于旅游者来说,除了在现实中通过亲身参与城市生活来获得对城市的体验和感知外,接触最多的就是已经无所不在的大众传播媒介。媒体对城市的新闻报道直接地影响着旅游者对于城市面貌的判断——正面信息往往能给旅游者留下美好的印象,而负面的新闻则容易使城市旅游形象大打折扣,甚至给城市带来旅游形象危机。因此,在大众传播发达的今天,必须重视大众媒体在城市旅游形象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主流媒体对旅游者认知和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引导作用,要塑造和维护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预防旅游形象危机,为城市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和谐的舆论环境。

三、防范旅游形象危机,优化国际舆情环境

1.建立政府、媒体与旅游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城市参与全球旅游竞争的强大武器。而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不是自生自长的,要靠当地政府、市民、媒体和旅游者共同塑造。作为城市管理者的政府,既是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又是城市旅游形象建设和维护的核心力量,应在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中,政府、媒体和旅游者之间是一个互动的三角关系。政府要通过媒体向旅游者表达其政治意图,实现政治沟通;而旅游者在接受各种信息之后所形成的公众情绪也反过来影响政府;作为中介的媒体,其环境建构和议程设置作用同时也会受到来自政府和旅游者双方面压力的影响。④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管理者,政府不仅需要借助新闻媒体实现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言论,最终在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建立一种良性、有序的互动关系。

旅游形象范文篇10

关键词:烟台城市旅游发展定位形象设计

从历史上看,山东省烟台市是一座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名城,但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烟台的城市旅游业发展没有体现出应有的资源优势,其城市旅游的影响力也不如周围几个旅游城市。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烟台城市旅游的发展定位不准、城市旅游缺少特有的形象概念。

烟台市旅游发展定位

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依据

确定一个城市地区的旅游发展定位应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中长期内旅客的旅游产品需求;二是本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关于旅游者对旅游的需求,许多学者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提高层次和专业层次。观光游览属于最基本的层次,提高层次是指娱乐和购物,而专业层次则包括疗养、会议、宗教、考察、商业等多种活动类型。对于特定城市来说,旅游活动类型可能是综合性的,但更有可能表现为:在城市不同时期的旅游发展空间上,某一种或几种旅游活动类型居于主导地位,而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居于次要地位。这些居于主导地位的旅游者需求行为演变决定了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市场方向。

发展城市旅游不同于普通的景区旅游建设,除了要具备充分的景点资源外,还必需考虑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城市旅游的建设是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发展。一个城市发展城市旅游需要对照上述条件对自身进行权衡,根据自身条件设计符合自己的城市旅游发展道路。

烟台市城市旅游发展的考量因素

城市旅游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一型,也称资源型。这类城市往往是以某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如自然山水、人文遗迹昭著于世,并以此作为旅游吸引物。如广西桂林就是因其美丽如画的山水风光而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二是综合型,也称混合型。这类城市往往依靠自身的综合实力,如科技、教育、文化、金融、外贸和工商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来吸引八方来客。例如大连、青岛这样的城市具有旅游资源优势又具备很高的的经济实力。这类城市旅游的活动形式比较丰富,呈观光购物、娱乐休闲、商务考察和会议展览等复合状态,并且不受旅游淡旺季的影响。

根据烟台市的城市条件,笔者认为,烟台市的城市旅游定位应致力于满足游客三个层次的旅游需求,成为以旅游业为标志产业的综合性旅游城市。上述定位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具备发展综合性旅游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作为胶东经济圈的一极,烟台市是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同时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烟台具有良好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2003年烟台市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名列全国第二位,所有这些都为烟台成为综合性的旅游城市提供了必需的条件。

具备发展综合性旅游城市的资源优势烟台市是著名的海滨城市,“山、海、城”一色和“岛、林、泉”相融构成了烟台独特的自然景观,烟台市已形成了以海、岛和山为主的几大自然景区。同时烟台又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纯朴的民风,近几年通过对历史古迹的开发,市内人文景观已成规模,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毓璜顶公园以及福建会馆等是其中的代表,最近以旧领事馆区为基础的海滨广场又成为烟台一亮丽景观。

具备特定的区位优势旅游业与其它行业不同,处于同一旅游带的区域或城市双赢效应大于竞争效应。旅游者出行一次,总是尽可能多游览各个景区,因此一个地区成为旅游胜地也推动邻近地区的旅游发展。烟台地处大连—青岛黄金旅游带上,同时又是东北进入山东的必经之地,向内可以幅射到整个山东内陆旅游区。另外,从西方国家发展旅游城市的经验看,海滨旅游区与其它旅游区有很大不同,这就是海滨旅游区很容易成为人们定期渡假休养的地方,这也为烟台成为综合性旅游城市提供了条件。

烟台市城市旅游形象设计

如果说旅游发展定位确定了方向,那形象设计就是具体的实施。通过具体的形象设计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即城市将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并传播怎样一种形象,这种形象如何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动力源泉。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原则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有两个原则非常重要:一是个性鲜明原则。这个原则体现了形象区分度的要求,必须首要满足。同样是海滨城市要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大家都围着“海”字转,所谓的个性反而变成了共性,是无法在旅游者心目中占据独特地位的。可以说,没有了个性鲜明的特点,城市的旅游形象立与不立没什么区别。二是文化先行原则。文化是旅游的核心要素,也是构成旅游地持续吸引力的重要源泉,一个城市旅游形象的树立必然要注重文化内涵深层次的挖掘。烟台市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标准

全方位开发旅游资源,塑造海滨城市新形象在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特点,烟台也不例外。烟台的海滨特点是城连海、海连岛,除广阔的海滨浴场外,在市区外不远海面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岛屿,这些岛屿至今也没有一个成规模的开发出来。如果将这些海岛资源很好的开发利用,必将大大提升烟台的城市旅游形象。烟台另一个优越的旅游资源是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烟台境内植被良好,森林茂密,山体景观、生物景观丰富多变。烟台又是有名的果蔬产地,渔产品异常丰富。在当今提倡环保的背景下,发展生态旅游也是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的很好切入点。如果把这些转化为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那又是烟台城市旅游中个色鲜明的特色旅游。

倡导自然和谐和人文关怀,体现天、地、人、海和谐统一在崇尚自然的今天,城市旅游却被赋与更多的人文因素。城市旅游不同于野外探险,城市旅游是人与自然的交流,更是人与人的交流。旅客来到这个城市除了观赏优美的风景外,还要体味城市带来的精神体验。作为“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烟台的城市魅力应更多的融入人文因素,提倡一种人在山水间,景美人更美的境界,在突出山水美景的同时,展示了烟台市民良好的精神面貌。烟台具有良好的文化历史底蕴,民风纯朴。烟台人沉稳好客,热情而宽容,如山如水般的品质都是烟台人文精神的体现,如果这一切能够发扬光大,烟台的城市形象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追求城市发展,做到与城市旅游形象的完美结合一个形象的创立和深入人心需要一系列的甚至是全方位的软硬件配套建设。由于城市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两个概念并不完全等同,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长远规划与建设的协调也是形象定位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关注一个旅游城市,首先第一印象应该是对城市的概念,其次才是对景区的感觉,旅游城市的形象设计应完全融于城市的长远发展过程中。旅游因城市兴旺,城市因旅游而发展。烟台的一些新优势产业正在形成,现在烟台是果蔬之乡、葡萄酒名城。也正是有了这些产业优势,一些重要的产业发展会议在这里定期召开,商务会议成为了烟台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虽然商务旅游是烟台旅游产业的一部分,但与一些优秀旅游城市相比,这部分比重还有很大的差距,这需要城市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烟台是韩日重要的贸易城市,胶东贸易加工集散地的地位加强可以更进一步促进烟台的商务旅游发展。

进一步发展烟台城市旅游的策略

烟台的城市旅游发展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明确城市旅游发展定位,确定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烟台有发展综合性城市旅游的能力,但目前烟台的旅游资源更多地用来满足旅客的第一层次需要。要想提升烟台旅游的服务水平,必须将烟台城市旅游的发展于综合性城市旅游的层次,大力开发第二、第三层次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娱乐休闲和商务考察等旅游需求。

加强城市形象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烟台市的城市形象建设过程中应突出本身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人文环境,城市的管理和规划要合理设计旅游产品,建设和保护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还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外交流,努力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知名度,以城市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建设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景区,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烟台有极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但特色突出的景区或景点并不多。在今后的资源开发中,烟台在突出海域城市共性的同时,要着力建设几处国内闻名的旅游景点,充分体现烟台的旅游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将更多的游客吸引到烟台来。

参考文献:

1.熊元斌,黄浩.论城市旅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9)

2.赵伟兵.论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桂海论丛,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