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2:23:42

旅游发展

旅游发展范文篇1

(一)理论意义

1.宣传地区形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服务基础术语》(GB/T16766-1997),“旅游购物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商品的活动,这些商品一般具有纪念、欣赏、保值、馈赠意义或实用价值。”旅游购物消费的客体是旅游购物品,即旅游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具有纪念、欣赏、保值、馈赠意义或实用价值。旅游商品是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民族民俗风情的浓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象征。旅游购物消费是旅游商品的流通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地和客源地之间的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信息交流,起到了旅游地形象宣传的作用。

2.优化消费结构。依照旅游消费理论,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旅游购物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也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的深度和成熟度。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注重旅游购物的发展,使之成为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旅游发达国家,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40%—60%。世界旅游购物的平均消费指数是30%,而辽宁省低于这个水平。促进辽宁省旅游购物消费,有利于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有利于旅游业向深度发展。

3.促进经济发展。在旅游业的六个基本要素中,“购”不仅与商业服务业发生直接关联,而且还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都相关联。而且,由“购”所引发的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牵动的行业和产业最多,对地方经济和就业机会增加的促进作用最大。因此,拉长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对其他产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选择促进旅游购物消费作为突破口是最合适的。

(二)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正是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所必需的。

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辽宁省政府以及各市县政府对旅游商品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比如把发展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点项目来抓,在原有旅游商品优势的基础上,多次举办了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设计大赛,举办了“中国沈阳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及“中国辽宁·东亚国际旅游博览”等大型活动,使得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和旅游土特产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旅游购物设施和环境也得到了改善。然而尽管如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旅游者还是常常会感到缺少特色旅游商品,旅游购物品销售收入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国际上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购物比重高达40%以上,我国旅游购物平均比重也达到了22%左右,而辽宁省大多数地区都是在15%-20%左右,省会城市沈阳的购物比重则仅为11%-15%,这与辽宁省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是不相称的,而这种滞后也制约了辽宁省旅游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制约了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旅游购物是旅游经济中最具市场前景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旅游基本要素,因此,旅游购物消费的增长,对于促进旅游经济的内涵式发展,推进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辽宁省旅游购物消费市场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旅游购物品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旅游购物品是旅游购物消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据笔者的问卷调查,来辽宁的游客65%左右的人比较愿意购买辽宁的旅游产品,35%左右的人表示无所谓,这说明大多数的旅游者是有购物的心理需求的。可以说,辽宁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的旅游商品是比较丰富的,有大连鲍鱼、辽宁鹿茸等农副产品;有沈阳的羽毛画、大连的贝壳雕刻、鞍山的岫岩玉雕、本溪的辽砚、辽西的古生物化石、抚顺的煤精雕刻、阜新的玛瑙宝石雕刻等工艺品和纪念品;有沈阳的“老边饺子”、大连的“海珍品”等食品等。但是,在现实中,来辽宁的游客大多认为值得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土特产品等商品太少。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购物品的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辽宁供给的旅游商品的品种与需求的不相适应,创新产品少,老商品较多。例如,沈阳羽毛画内容陈旧的多,具有创新性的少;二是辽宁供给的旅游商品的档次和服务内容与需求不相适应;三是辽宁供给的旅游商品的质量与需求不相适应。

以2006年“沈阳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的情况为例,此次展出的商品多达上千种,大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品,也有沈阳羽毛画、满族荷包等手工艺品、土特产品、辽宁知名景点的纪念品、世园会的纪念品等。但是,展会人气不旺。有的游客反映,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具有浓郁的本土风情,同时价格也不贵,而且方便在旅途中携带的小件商品,但这些却很难在展会上找到,使旅游者失望而归。

此外,辽宁省旅游购物品中缺乏精品和品牌产品,有的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制约旅游购物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称这种现状为结构性错位,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旅游购物品的生产厂商,尤其是纪念品的生产厂商普遍规模较小,多是小作坊式的企业模式。沈阳世园会期间授权生产的23种旅游纪念品中,辽宁共有7家企业得到授权,但是生产、经营制造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大众化的旅游纪念品。其他15种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制造、经营权则全部“嫁到外地”。以沈阳市为例,沈阳本土生产旅游商品的企业有几十家,但大多规模比较小,属于手工作坊经营,很难满足现代旅游市场的需要。其二,生产厂家无条件创立品牌或缺少品牌意识,总体上市场营销意识淡

薄,包装的深度、宣传的广度都不够。其三,旅游购物商店组织化程度低,多数市场定位不准,经销产品雷同,规模小且实力弱,所经营的旅游商品种类较为单一,顾客的选择余地较小,而且定位不清,各购物店出售的商品缺乏明显区别。产自福建、北京的特产,在辽宁却随处可见。这样一来,游客找不到特色旅游商品,也就失去了购物的兴趣。

(二)旅游购物市场的“零团费”现象增加了旅游者购物的心理阻力

为什么旅游者有购物需求,也具有购物的支付能力,却没有进行实际消费呢?除了前述的供需结构问题外,近年来主要发生在海南等地的“低价组团,高价购物,三家分肥(旅行社、司机导游员、购物场所)”的所谓“零团费”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多数旅游者产生了防范意识,也是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的初步调查,旅游者对导游的购物诱导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越来越强烈。现在,大多数游客认为,旅游商店的购物品中含有导游人员的导购佣金,肯定存在质次价高的问题。旅游者为了避免购物风险,便降低了购物需求。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旅行社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辽宁旅行社总体上实力弱小,旅游市场中旅行社间竞相以削价为主要手段来销售产品,这种低级的竞争方式使旅行社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零团费”现象。这样就在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间形成了利益链条,导游员通过导购获得收益,购物商店以增加吸引游客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旅行社则低价吸引游客,把购物商店的返利作为利润的来源之一。旅游商品的研发与市场脱节。因为各地购物商店的商品缺乏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许多商品做工粗糙,甚至是假冒伪劣商品,没有吸引力,于是许多旅游购物商店只有靠给付高额回扣来吸引更多客源。旅行社与购物商店联手打造“零团费”接待,回扣也已经成为旅行社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下滑,造成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对经营中的种种诚信缺失行为视而不见,得过且过。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下滑,造成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下降,缺乏服务意识,并进行不负责任的宣传推销等。

(三)旅游购物消费市场政府管理的忽视和缺失

1.对旅游购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2004年,辽宁全省旅行社有950家,排全国第3位;旅游区点400多家,国家A级以上旅游区点102家,排全国第3位;旅游星级饭店450家,排全国第6位。而专业化、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缺乏,对旅游购物商品的深度开发不够。这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同使然。

2.旅游商品的信息推介服务欠缺。由于购买旅游商品是一种异地消费,因而由政府集约提供服务信息便有利于以政府信用降低旅游者的购买风险。然而查询了辽宁省各市旅游局的网页和其他信息后,我们发现关于旅游购物方面的资讯极为有限。

3.政策引导服务缺位。市场管理和政策引导服务缺位,行业管理部门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了伪劣商品充斥于市,使旅游商品形象受到了损害。

促进辽宁省旅游购物消费发展的策略

(一)打造辽宁标志性品牌商品的策略

在实际的购物行为中,对旅游者的决策影响最直接的是旅游购物品本身的特征、购物诱导和购物环境等。旅游购物品的特征是决定性因素,旅游购物品应区别于一般商品,要具备地方性、纪念性、艺术性、方便性、礼品性。尤其是应具有地方性。若无地方性,旅游者也就没有必要到千里之外的旅游地购买商品;没有地方性,就没有作为馈赠和纪念的价值。所以,旅游商品要有辽宁地区文化风格、民族风格与地方风格。以需求为导向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的商品,才是标新立异、独出心裁的精品,打造这样的产品,才能有利于改善旅游商品的结构性矛盾。

辽宁是满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是雷锋生活的地方。辽宁省有沈阳故宫、福陵、昭陵、抚顺永陵,本溪五女山、高句丽山城和葫芦岛九门口水上长城等六大世界文化遗产,有必要深入挖掘这些独具优势的素材和特色资源,以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此外,由于购买品牌商品可以减少决策成本和降低风险,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向品牌消费的转变,旅游商品间的竞争也逐渐地表现为品牌竞争,所以,品牌建设至关重要。旅游商品品牌的打造,要与旅游地的独特性连接,如与沈阳“活力之都”,大连“浪漫之都”,抚顺“雷锋故乡”等相联系,使商品成为地区形象的“代言品”。

(二)旅游商品零售企业加强组织和营销创新

旅游商品零售企业加强组织创新,即打破多数单体企业的组织模式,发展连锁经营组织形式,并加强与生产厂商的战略联盟,以打造品牌企业。旅游商品零售企业的营销创新要以先进的理念和高新技术为手段,从而加强市场的开拓和产品的销售。

1.要加强对客源市场的研究,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辽宁今后要开拓的国内客源市场重点在北京、上海、广东,同时兼顾一般市场;而国际客源市场方面,一级市场主要是日本、韩国,二级市场主要是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和俄罗斯,三级市场主要是美洲和欧洲。

2.营销渠道创新。除利用传统的如广告等途径和手段外,还要完善现代信息网络,畅通信息渠道,提高旅游购物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可行度,有效地把零售企业名称、位置、货品特色等信息及时传递给旅游者。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如大连国际服装节,沈阳制博会等,实现商旅互动。

3.完善购物环境。购物环境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础条件,它包括商店总体构思特色、货架或柜台布置、客流路线设计、商品陈列以及店内照明、音响、色彩等。目前,辽宁省一些旅游商品零售企业设施简陋,特色缺乏。今后,有必要在改善内外购物环境上下功夫,以凸显出独特的个性。

(三)根据旅游者的购物心理提供服务

旅游经济属于服务经济的范畴,做好旅游购物服务工作对旅游者的购物消费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旅游购物商店售货人员的良好服务是促成旅游购物者做出购物决策、完成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旅游购物消费是个体性消费,售货人员必须善于了解旅游者的购物心理,观察购物者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商品销售服务,这是做好旅游购物服务工作的保证,要使旅游者能够在购物消费过程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四)加强政府主导作用营造良好购物环境

旅游购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扶持和推进,辽宁省和各市县政府应大力关注旅游商品的发展,贯彻实施有效的措施。笔者建议如下:

1.提高认识,制定旅游商品发展规划。全国首部旅游商品开发的专业规划是山东省旅游局2005年制定的《山东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辽宁省旅游商品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科学、高效的旅游商品管理组织体系,加强旅游商品协会的建设;加强旅游商品基础性建设;着力打造辽宁省旅游商品销售网点网络;打造辽宁省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实施旅游商品“精品工程”;着手创建辽宁省旅游商品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旅游商品人力资源培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实现辽宁的土特产品品牌化发展。

2.加强诚信制度建设,维护竞争秩序。旅游业服务对象的不确定性和短期性决定了买方和卖方的博弈具有一次性的静态博弈的特点,诚信成为博弈者的主动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强化信用意识,加强旅游业的诚信体系以及相关的地方法规和规章等制度的建设十分必要。这将有利于旅游业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形象,有利于培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旅游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建立旅游诚信数据库,向社会公开旅游行业中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者的诚信记录;建立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评价制度;建立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激励与惩罚制度等。例如,在地方的政策法规中可以规定旅游者在旅行社安排的购物场所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失效、变质的商品时,旅游者不仅可以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销售者和生产者索赔,还有权向旅行社索赔。这样可以对那些缺乏诚信的旅行社予以惩治,也避免了旅游者望而生畏的尴尬局面。此外,还要加强对旅游者和市民的理性消费引导,培养旅游者的自主消费和自我保护意识。

3.构建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组织管理平台。要解决旅游购物品供需结构矛盾问题,需要旅游管理部门牵头构建旅游商品的组织管理平台,以使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市场趋于正规化和科学化,同时还可以为市场提供信息,缓解供求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可以借鉴韩国等的成功经验,以鼓励创新辽宁省旅游商品的研发和设计。要支持旅游购物品的销售和服务网络的建设,使商品生产企业和旅游商品经销商形成互动关系或同盟关系,促进旅游商品的有效供给。

4.注重整合营销。继续加强对以沈阳经济圈(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七城市)和大连市为龙头,以丹东、营口为两翼的辽东半岛旅游区与以锦州、盘锦、葫芦岛为骨干,以阜新、朝阳为腹地的辽西走廊旅游区的联合促销和资源整合,以促进沈阳市作为旅游商品集散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应中原.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辽宁旅游业发展,全力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J].旅游调研,2005(4)

旅游发展范文篇2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风土人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生态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将为我国农村,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贫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农副产品及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江西省瑞金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极大带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人,2010年全市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高达1.2亿元,旅游收入增幅达147%。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这就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可能性。另外部分农民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出售纪念品等方式也达到增收目的。湖北红安市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生态家园”名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极大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农宅出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9654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首次超过城质的提高。乡村旅游把城市新信息、新理念带入农村,这对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及乡村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影响。由于乡村旅游从业的需要,一方面,使得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很多农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很多村民自觉学习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农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江西瑞金密溪村发展乡村旅游5年多以来,呈现出村风纯朴、民心顺畅的精神风貌,2010年还被评为江西省先进文明村。四是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使得乡村保护旅游资源成为一种必然,一方面增强了广大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了乡村环境、生态及文化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乡村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乡村旅游与乡村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乡村旅游发展,给农村带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乡村旅游,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经济实力,促进了农村产业链的延长。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年均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或间接提供350个就业岗位,为1000个家庭带来经济收入。二是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这就为农民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三是加快了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助于增加农村资金的投入及其政策上的扶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农民和农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此外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城乡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乡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乡村旅游项目一体化建设,加快了乡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2)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贫困地区农村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各种培训班,增强农民技能,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增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由于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这样就有利于改变“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三三昌“资源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既发展了农村经济,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达到“双赢”的发展格局。三是推进了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据中国社会科三三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统计数据测算,旅游产业对苎旦相关产业的拉动贡献率一般为1:4,乡村旅游直接三或间接地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使产业彼此协调发展,“共生共荣”。四是促进了人和人之问的和谐。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城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越来越频繁,旅游使人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问、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

二、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性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乡村,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还较为滞后,尤其在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接待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接待能力有待加强目前,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资金不足,乡村旅游业发展必备的服务条件及其基础设施还处于较低水平,据国家旅游局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有79.2%的乡村旅游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即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的道路、通讯、接待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到位,尤其是从干线公路到各乡村景点的公路连接不畅,交通状况亟待改善,影响了乡村的全面发展。如江西赣南A市的云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紫云省级森林公园、定南文化古村落乡村自然人文景观,由于地处偏远乡村,交通不便,虽然乡村资源富足,但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综合接待能力明显滞后,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以笔者调查的江西定南客家土楼为例,该景区在“五一”、“国庆”等长假期问,游客数量剧增,许多游客在白天观看完景区后,由于景区客房数量有限,所以不得不回县城住宿,然后第二天继续回景区观光,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以致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及其综合的边际效益呈递减之势。

(2)乡村旅游内容不够丰富,乡土特色有待凸显目前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缺乏较完备的发展思路和具体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总体还处于自发性发展态势,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盲目性,结果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特色。吃住固然是游客的基本需求,而参与、体验、感悟、教育活动则是丰富旅游内容和留住旅游者的关键。当前乡村旅游活动内容雷同单一,许多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景区还未完全做到“吃在农家,玩在农家,乐在农家”,很多游客走马观花,仅仅只是在农家吃吃饭、打打扑克、玩玩麻将,乡村旅游活动内容重复单调,结果导致乡村旅游者的重游率普遍下降。发展乡村旅游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重点就是保留乡土特色,切勿舍本求末。保持乡村的原始风貌以及乡村的风土人情,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目前很多贫困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商业意味过浓,以致许多地方在特色民俗资源的保留和开发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3)乡村旅游缺乏规划,资源保护有待完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全国2172个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目前还有83.6%的贫困地区没有制定完整的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仅有16.4%的贫困地区做过乡村旅游规划,但都缺乏操作性强的乡村旅游规划。由于缺乏规划引导,个别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还存在无序、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的现象,项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一是自然衰败。大自然的发展变化影响旅游资源的变化,使之受到破坏,这就造成旅游资源的自然衰败。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年久失修,已失去原有风貌。如江西省赣南A市B乡的谢氏古宅、王氏古屋、高洋村徐家大院等古建筑、古名居,由于年久失修,风吹雨淋,致使这些人文古迹侵蚀严重。二是人为破坏。乡村旅游资源由于地处偏远,村民素质较低,乱扔垃圾现象随处可见,村民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紧邻古宅乱搭乱建民房,使得古宅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此外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消费产生的无机垃圾,旅游社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等,都将对乡村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数量和结构上都不符合旅游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尤其在知识结构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据国家旅游局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占到83%,高中文化程度的:21.7%,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量的5.3%,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笔者对江西赣南A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得知,目前江西赣南A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高中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到总量的67.8%。由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不仅影响乡村旅游整体服务水平,而且严重制约乡村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一是在经营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现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够规范,难以形成较好的经营思路,同时经营者往往把大部分投资都投入到主体建筑,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盲目扩大经营规模,简单地复制,而不愿意在培育经营特色、提高服务质量上投入更多资金。二是促销意识浅薄。在组织客源上,虽然经营户的市场促销意识有了一定加强,但仅局限于周边区域,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三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众多村落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但经营户没有做好挖掘包装这篇大文章,难以满足游客对民俗文化探秘的需求。

三、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选择性

乡村旅游应以农村为载体,以农业为依托,把环境、生态、民俗、文化很好地融合一起,成为一种深度体验旅游。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突出乡村地方特色,走协调化、特色化、品牌化、制度化、机制化于一体的道路,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合理布局,凸显特色,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协调化、乡土化乡村旅游开发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避免乡村旅游市场竞争的无序性,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协同农、林、水等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本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风格等方面提出规范化要求,避免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的重复与雷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协调指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力加强各部门之问的协调合作,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即保护政策、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等方面,促使乡村旅游发展走规范化、协调化之路,从而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率,以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之中。我们知道旅游消费实质是一种文化消费,因此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的亮点是让旅游者亲身体验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深切体会乡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和毕尔巴鄂大学人类学教授比德罗•希尔先生认为,“开发乡村旅游,必须了解乡村的文化,在推广时不能把其真实、本质的东西改变了”。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应注重民俗化、乡土化,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较浓的田园乡土特色,尽量保持其乡村的原汁原味,避免过于城市化、商业化倾向。

(2)整合营销,智力支持,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品牌化、规范化乡村旅游要在政府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改变“小、弱、散、差”的局面。其一,乡村旅游景点可根据自身特点状况,统一整合产品、统一编排线路、统一包装形象、统一拓展市场,尽量减少重复建设,形成便捷的旅游网络,实现市场共享、品牌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其二,要转变“酒好不怕巷子深”经营观念,改变被动等客上门的经营模式,采取多种营销的方法和手段,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到周边地区促销,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社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三,要把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购物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以丰富乡村旅游活动内容,提高乡村旅游参与性和体验性,满足游客对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及乡土文化的多种需求性。其四,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整体接待水平。首先要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只有优秀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才能创造出奇特的产品构思、先进的服务创意、科学的管理经验。当前乡村旅游难以吸引高层次管理参与开发和管理,可以通过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以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可以有计划地把一些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选送到高等院校和旅游发达地区学习,以加快本土化人才的培养,也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研、学”互动纽带或组建专家智囊团,“借脑引智、借脑生财”,以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促使乡村旅游发展步人品牌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旅游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乐山会展旅游旅游产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展旅游逐渐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加入到会展旅游市场竞争中来。据国际联合会统计,会展业每年为全球带来的收入高达2880亿美元。我国各城市也逐步认识到发展会展旅游的重要意义,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都已展开。北京、上海、广州、云南、成都、武汉等省市纷纷提出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建立国际会展中心的战略目标。桂林、深圳、苏州、重庆等城市的会展旅游亦得到了大力发展。2002年5月,在北京还举行了“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研讨会”。

乐山的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最具世界影响力。乐山有条件也有必要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高社会就业率,促进旅游城市的各项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

一、会展旅游

会展旅游,即指国际上通称的“MICETourism”(Meetings,incentives,Conventions,Exhibitions),包括举办各类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活动、文化体育盛事、科技交流、奖励旅游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会展旅游的关键是主体的转化,即将会展代表及因会展活动而流动的受众变成旅游者。与通常的观光度假型旅游相比,会展旅游具有组团规模大、客人层次高、逗留时间长、消费能力强、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会展旅游在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区域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器与显示器,区域和城市相关产业的辐射器,区域和城市就业人员的接收器等。

二、乐山发展会展旅游的可行性

乐山要发展成为会展中心城市,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

1.政府大力支持

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精品,将为优先开发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区,加快区域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综合开发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打造“中国第一山”,就是全面整合峨眉山、乐山大佛及其周边区域和城市的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景区档次,建成我国一流的国际旅游精品,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实现乐山市旅游的“二次创业”,促进区域综合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2.闻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乐山风景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称。境内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中心,呈放射状相对集中地分布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部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境内还有以清幽著称的岷江平羌小三峡;有以古榕为特色,江水如镜的“小西湖”五通桥;有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的旧居和沙湾大渡河美女峰石林风景区;有具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的峨边黑竹沟风景区等。全市已形成了朝山、观佛、探险、民俗、生态和休闲等多层次多品味结合的旅游发展格局。2003年乐山旅游收入达35亿元,在四川省仅次于成都。乐山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并为联合国城市管理中心在中国惟一的合作城市。乐山市文化底蕴丰厚,是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城,有2000多年的佛教发展历程。

3.良好的区位条件,交通便捷

乐山地处中国西部成都平原经济圈,距成都仅100余公里,北靠成都旅游区,东邻自贡——蜀南竹海旅游区,西连川西自然生态旅游区,南接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是沟通南北和连接东西旅游区的重要枢纽地。乐山现已形成了以成昆铁路、成乐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国道213线、305线等公路为主骨架,岷江、大渡河水运为辅助的交通网络。乐山至峨眉山18公里的快速旅游通道把乐山大佛和峨眉山联成一体。客轮出乐山港和沙湾港可直达长江沿岸港口。目前,正在筹建乐山旅游机场、乐宜高速公路、内江——峨眉高速铁路。预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成都至乐山仅有1小时左右的车程。

4.通讯网络现代化,金融机构健全

乐山市的邮电通讯已形成以光纤、微波为手段,以数字程控为中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通讯网络,并建成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网,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各种网上业务蓬勃开展。乐山金融机构健全,拥有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农业发展银行、乐山市商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乐山支公司和多家证券中介机构。

5.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乐山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自从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乐山同世界各地的交往日益频繁,朋友不断增多。乐山先后与美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技术合作关系,同日本市川市和澳大利亚赫维湾市结成了友好城市,同国内30多个沿海、沿边城市建立了横向联系。包括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安森美公司、日本大冢公司、荷兰飞舸公司等世界著名企业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团、大企业相继来乐山投资办企业。2002年,全市合同外资2.08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395亿美元,名列全省第二。

6.拥有世界遗产论坛的永久性会址

为满足2005年世界遗产论坛召开的需要,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基金会、峨眉山温泉度假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3.5亿元人民币,在峨眉山温泉度假区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新建峨眉山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及配套设施,作为世界遗产论坛的永久性会址。整个会址由峨眉山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世界遗产展示中心、世界温泉博览园等旅游项目和配套的五星级酒店等组成。

7.初步具备接待大型会展活动的能力

乐山现有大型会展中心两家——乐山市农业展览馆和峨眉山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乐山现有星级宾馆25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宾馆12家。三星级及以上宾馆大都拥有几个到十几个规模不等的会议厅,并配备多媒体、录像机、幻灯机等会议辅助设备。

近年来,乐山对外开放速度加快,外事活动频繁,每年都有各种大型会议和较多的接待工作要做,却没有一个可容纳上千人的场所,制约了会展经济的发展。为此,乐山市决定在时代广场对面建造一个与之相配的标志性建筑——会展中心。会展中心位于乐山中心城区柏杨路与凤凰路交汇处,宗地面积75.21亩,总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预计投资10亿元人民币。会展中心主体以举办展览、会议为主,兼搞有关展示、表演、宴会等;场馆内部配以商务、旅游、运输、通讯、金融、餐饮等服务设施;外部设置广场和绿地,为大型经贸、文化、旅游活动提供开阔场地。

8.经验比较丰富

近年来,乐山每年都有各种大型会议和较多的接待工作。2002年9月,来自29个世界遗产地的代表和中外致力于世界遗产保护的专家及各界人士相聚乐山,召开世界遗产保护论坛国际会议。2005年10月,世界遗产论坛第一次大会在峨眉山温泉度假区举行,邀请了177个《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代表、700多个世界遗产单位的代表、世界各国拥有世界遗产的城市的代表、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相关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参加,盛况空前。世界遗产论坛的成功举办,使乐山积累了举办大型会展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乐山会展及配套设施的档次和服务水平。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乐山已经初步具备了举办大型会议展览的条件。同时,我们也看到,乐山发展会展旅游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乐山至今没有设立会展旅游的专门管理机构。近年举办的大型会展,如“乐山国际旅游大佛节”、“世界遗产保护节”等都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主办,乐山市政府、四川省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承办。

(2)大型会展设施缺乏。乐山市现有峨眉山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和乐山市农业展览馆,但还没有一家具备千人以上接待能力的大型国际会展中心,制约了会展经济的发展。

(3)缺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需要既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策划、公关、组织展览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人才。但是,目前从业人员中,无论是包括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在内的会展核心人才,还是包括设计、搭建、运输等在内的会展业辅助型人才,还是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等会展业支持型人才都比较缺乏。

(4)周边城市竞争激烈。仅就四川省而言,乐山发展会展旅游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最大的竞争来自成都。成都是省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具有一批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都是乐山所无法比拟的。近年来,成都频频举办全国性以及国际性会议展览,极大地提高了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科技城绵阳也是乐山发展会展旅游的强劲对手。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防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部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多家,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聚集着大量高层次人才。绵阳还是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示范城市,并已建成通航绵阳南郊机场。绵阳现有的国际会展中心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展览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建筑面积近二万平米,曾成功举办了“十六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中国首次载人航天暨世界航天科技展”、“恐龙化石标本展”、“潍坊风筝艺术展”等一系列展览。

三、乐山会展旅游的类型

根据乐山资源状况,应重点开发带有特色产业交流、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等性质的会展市场。

1.与世界遗产相关的会展旅游

(1)动植物展。峨眉山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峨眉山地外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得天独厚地形成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复杂的区系成分,素有“古老的植物王国”美称。景区内已知的高等植物323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总数的十分之一,占四川全省植物总数的三分之一,相当于欧洲大陆的三倍。还有木兰、木莲、含笑、石栎、铁杉、万寿竹、石楠、五味子等1亿年前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而且热带、亚热带成分在这里会聚一堂,融合为奇特的自然景观,被誉为世界植物资源的宝库。峨眉山景区内,还栖息着大熊猫、黑鹳、枯叶蝶、小熊猫、蜂鹰、牛羚、白娴鸟等2300多种野生动物。

另外,峨眉山建有博物馆,博物馆的自然标本的陈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时代气息,为各个层次观众所喜闻乐见。峨眉山博物馆是四川省近年来优秀的博物馆精品陈列之一,是世界旅游精品的具体体现。

如此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乐山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条件。乐山可以借此举办稀有动植物展,采用标本、图片、图像等形式,吸引国内外学者和动植物爱好者;还可以举办动植物学术交流与研讨会,邀请国际动植物学会专家团以及国内动植物学专家学者参加。

(2)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学术研讨会。峨眉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部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第18个、中国第3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峨眉山的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管理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曾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区、4A级景区、世界遗产保护先进单位等称号。1997年10月,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在我国建立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的景区还很少。

鉴于此,乐山可以举办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各世界遗产地管理者、学术界专家、政府相关部门前来共同探讨世界遗产地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问题,促进世界遗产地会展旅游的发展。

2.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和茶文化博览会

峨眉山是著名的茶文化发源地,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峨眉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峨山多药草,茶大好,异于天下”的记载。峨眉茶叶品种主要有“峨蕊”、“龙井”、“竹叶青”、“云雾茶”等。尤其“峨蕊”、“竹叶青”久享盛誉,畅销国内外。近年来,乐山市在发展茶业经济的同时,大力挖掘茶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可喜成绩。

乐山有一处集茶文化展示、品茗休闲、茶叶生态观光和茶叶加工工业旅游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公园——竹叶青生态茗园。园区坐落在峨眉山脚下的部级乐山农业科技示范区茶叶科技园内。生态茗园园区占地280亩,分别由“茶博园”、“茗青园”、“生态园”、科研生产加工区四大景区和数十个景点组成,是目前国内尚不多见的茶文化、茶生态、茶科技旅游观光景区。这些都为乐山开展茶文化展览奠定了基础。

被誉为国际茶业界奥林匹克盛会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两年一届。2004年9月19日~25日,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举行。出席该届盛会的国内嘉宾有1800多名,外宾560人,分别来自韩国、日本、美国、法国、俄罗斯等2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全球权威茶业机构代表、茶业专家及企业家等。

乐山市应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支持下,大力争取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承办权,以承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为契机,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进一步推动峨眉山茶文化走向世界,有力地促进乐山旅游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乐山还可以举办中国茶文化博览会,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茶叶、茶器具、茶饮料等产品。

3.名人文化旅游节

乐山市西南沙湾镇为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故居,辟有沙湾石林风景区。198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郭沫若故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12日,在纪念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际,“郭沫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将“郭沫若故居”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2000年5月,郭沫若纪念馆经过一年的维修重新开馆,各展室陈列品做了大幅调整,更加方便游人从不同角度了解这位20世纪文化名人的一生。

乐山可以尝试举办郭沫若生平展、郭沫若作品展、郭沫若文化旅游节以及乐山名人文化旅游节,进一步弘扬名人文化、促进文化界与旅游界广泛交流,借此推介“名山、名佛、名城、名人”为主题的乐山旅游。

4.陶瓷产品展以及陶瓷工业展

乐山夹江,作为陶瓷产业后起之秀,经过10多年的探索发展,培育壮大了陶瓷产业集群。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批重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以东陶西移战略骨干新中源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以建辉、新万兴、米兰诺、威尼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竞争力强的重点陶瓷企业;拥有部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6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目前夹江部分陶瓷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陶瓷生产新工艺不断涌现。其中新万兴、米兰诺公司的天然气抛光砖生产线,堪称世界之最。新北斗陶瓷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部扶持项目,“川煤气化技术”和“水煤浆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

随着建陶产业的健康发展,夹江与国际的经贸合作也与日俱增。夹江先后与意大利、西班牙等世界陶瓷强国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企业间和政府间的联系与合作。2003年,意大利政府向夹江提供270万欧元的无偿援助和贷款,用于建立陶瓷生产培训基地。2004年,夹江境内新建的乐山铁路二类口岸已投入使用,陶瓷产品已顺利进入中亚、东亚、东南亚、南非国际市场,全年建陶产品出口将近800万美元。由此可见,乐山举办陶瓷产品展,以及陶瓷工业展的时机已基本成熟。一方面为乐山陶瓷精品以及陶瓷工业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打造一个国内国际交易平台,推动乐山陶瓷业进军国际市场。同时,也将推动会展旅游业发展。

四、几点建议

针对制约会展旅游发展的不利因素,乐山应着重从机构设置、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入手,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1.设置会展旅游主管机构

纵观国际上会展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城市,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巴黎设有“旅游与会议局”;日本、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在其旅游管理机构下专设会议局;北京市旅游局下设有国际会展处。乐山也应设置相应的会展旅游主管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会展旅游业。

2.加强会展设施建设

高标准和多功能的会议展览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早规划决策,建造现代化的大型会议展览设施;除目前建造的新乐山会展中心外,对现有的乐山农业展览馆等会展设施按现代化标准进行改扩建,对在建和计划建设的大型建筑物增强其会议展览的功能,以适应会展旅游的发展趋势。

3.培养会展旅游专业人才

会展旅游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会展服务人员既要熟悉国际会展惯例,又要精于会展市场开拓,还要善于会展管理。因此,建议成立会展旅游专业教育培训机构;邀请国内外会展旅游发达地区的专家前来讲学;选派人员到会展旅游发达地区或国家学习,通过参观考察世界名胜地,听授世界一流课程,学习世界先进经验,接触世界前沿信息,系统、全面地吸收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从而较快地提升会展专业素养。

4.加强与成都在会展旅游方面的合作

乐山在发展会展旅游的过程中,在资金、技术、交通、人才等方面都需要借助于成都。同时,成都也需要借助乐山独特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休闲度假环境来增强其在国内、国际会展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成都与乐山在会展旅游方面的合作是双赢的。两个城市可以共同投资建立大型会展中心;可以进行经常性的会展信息与人才交流;还可以联合推出会展旅游产品,进行市场宣传与促销。

参考文献:

[1]娄世娣:会展旅游发展问题分析——以郑州市为例[J].经济经纬,2004(5)

[2]曹新向李永文:会展旅游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4(10)

[3]杨玉莉叶文吴明远:云南省会议会展旅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1(7)

[4]许峰: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市场开发[J].旅游学刊,2002(4)

[5]陈锋仪:对我国会展业与会展旅游的相关分析[J].理论导刊,2002(10)

[6]梁留科曹新向孙淑英:会展旅游的理论及其案例研究[J].经济地理,2004(1)

[7]谢红勇:重庆会展旅游的现状及前景初议[J].经济师,2004(2)

[8]杨群:深圳发展会展旅游的探析[J].人文地理,2004(4)

[9]胡林:会展旅游的市场分析与发展瓶颈问题——以广州的会展旅游市场为例[J].商业经济文荟,2004(5)

旅游发展范文篇4

1山东省滨海旅游带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意义

1.1促进山东滨海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分割的限制,山东省滨海旅游业主要由各地市作为相互独立的旅游区进行运作发展,导致滨海旅游整体规划实施困难,滨海旅游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滨海旅游资源利用率低.所以,对各地市的滨海旅游进行协调发展,可以丰富滨海旅游带旅游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防止旅游产品同质化,实现滨海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不仅有利于滨海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也有利于促进滨海旅游产品升级,满足旅游者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从而全面促进山东滨海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2提升山东滨海旅游的整体竞争实力

沿海省份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也是我国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集中地区.由于目前还没有专门统计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指标,而滨海旅游是沿海省份相对于内陆地区而言特有的旅游资源,其在各个省份的旅游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仅以2010年全国主要沿海省份的旅游外汇收入进行初步比较,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沿海省份中处于劣势地位,与排名第一的广东和排名第二的上海差距很大.而对山东省滨海旅游带进行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滨海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广泛的区域旅游合作,加强滨海旅游地区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合,实现滨海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缩短与滨海旅游发达省份间的差距,从整体上提升山东省滨海旅游的竞争实力.

2山东滨海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间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2].通过把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可以正确认识区域旅游差异的发展变化,对协调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鉴目前关于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及衡量指标,本文以滨海旅游带7个城市作为分析单元,选取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指标,分别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测度山东省滨海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绝对差异表示经济总量水平方面的差异,受量纲的影响,可比性较差[3])和相对差异(相对差异本身是一个比值,不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广泛的可比性[3])的动态变化趋势.其中,标准差公式为σ=∑Ni=1(Xi-X)2槡N,Xi代表i城市的入境(国内)旅游收入,X为各个城市入境(国内)旅游收入总和的平均值,N为研究区域的样本数量;变异系数公式为CV=σX,σ为标准差,X为各个城市入境(国内)旅游收入总和的平均值.利用Excel软件,根据上述公式分别计算2004~2010年山东滨海地区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从2004年到2010年,山东滨海区域旅游经济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国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下降趋势,而入境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则出现较大波动,但近年来也呈现出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缩小的趋势.从绝对差异来看,国内旅游收入的标准差由2004年的56.387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61.809亿元,入境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4年的9825.643万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22417.901万美元,第二阶段从2008年的16615.759万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19578.816万美元(由于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青岛市入境旅游收入大幅下降,而其他城市的旅游外汇收入有所增加,致使近年来绝对差异变小).从相对差异来看,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变异系数由2004年的1.468和0.928分别降到2010年的0.932和0.758,变化幅度分别为0.536和0.17.这说明,山东滨海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山东滨海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仍然很大,并且入境旅游经济差异要远远大于国内旅游经济差异.

3山东滨海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作用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4].通过对旅游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调控,可以将区域旅游发展调整到最佳状态[5].本文分别从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和旅游交通三个旅游要素的空间结构对山东省滨海区域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系统分析.

3.1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3.1.1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明显,开发不均衡

山东省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这里既有生物景观、水域风光、天象与气候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包括历史文物、遗址遗迹、现代人造设施、宗教文化、人文活动等.海岸线是滨海旅游的核心部分[6].位于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大约拥有2600km的海岸线[7],这里优质沙滩众多,山海风光秀丽,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是滨海观光旅游资源的集中区.从开发程度上来看,目前,青岛市共有49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是滨海地区旅游开发程度最好的城市,而东营和滨州的旅游景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劣势地位,滨海旅游开发程度低.总体而言,山东滨海旅游带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呈现出从东向西递减的地域分异规律,见表3.

3.1.2旅游资源空间组合良好山东滨海地区的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较好.位于东部地区的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集沙滩、海岸、岛屿、森林等自然旅游资源于一体,滨海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作为“风筝之都”的潍坊,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扑灰年画、剪纸艺术等民俗风情色彩浓厚.滨州和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区,河口、湿地、滩涂、动植物等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景观.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东营黄河口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黄河口部级森林公园都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3.2旅游客源市场结构

从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来看,韩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山东,是山东滨海旅游带的主要客源国.欧洲和美洲的游客人数增长迅速,其市场份额有进一步挖掘.从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来看,省内游客是山东滨海旅游带的主力军,属于一级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其次,江苏、河北、河南、辽宁等周边省份和广东、上海等距离较远但经济发达的地区构成了二级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在旅游客流地域分布方面,无论是入境游客还是国内游客,山东滨海旅游客流分布都极不均衡,见表4.山东滨海旅游的入境游客集中于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2010年,三市的入境游客约为953180人次,约占滨海旅游带入境游客的79%.从国内游客上看,青岛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大,滨州和东营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小,2010年,青岛国内游客为4396.7万人次,而滨州和东营国内游客仅为661.4万人次和636.8万人次.

3.3旅游交通结构

山东滨海旅游城市带位于山东东部,交通发达,目前已形成了海陆空等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在空运方面,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烟台莱山国际机场和威海大水泊机场可直航日本、韩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地区,此外,潍坊机场和东营机场都有开往周边省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航班.在陆运方面,青烟威荣城际铁路连通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极大地减少了三市之间的旅行时间.横跨东西的胶济铁路、蓝烟铁路与纵贯南北的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等在济南交汇,并有密集的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穿过,将省内外游客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在海运方面,山东滨海地区拥有青岛港、烟台港、威海港、日照港等众多枢纽港口,另外,青岛邮轮母港也正在建设之中.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日照目前还没有建立机场,东营和滨州的旅游交通设施薄弱,可进入性较差.

4对策及建议

4.1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构建三大滨海旅游区虽然山东滨海旅游带主体旅游资源以海滨为依托,相似性强,但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有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根据滨海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状况,将山东滨海旅游带划分为如下三大旅游区.

1)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这一区域包括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四市.该区域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密集,发展滨海观光和滨海度假旅游的优势明显.因此,应充分利用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对海岛、海上、海底旅游空间的利用,在进一步完善滨海观光旅游产品基础之上,重点打造滨海旅游度假区和海岛度假村,发展疗养度假和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打造滨海旅游度假群.为避免旅游屏蔽现象的发生,不同城市间应明确不同的发展主题.青岛作为滨海旅游带的龙头城市,着重打造“帆船之都,多彩青岛”;烟台充分发挥“海上仙境,葡萄酒城”的特色魅力;威海则突出“最适宜居住城市”的特点,重点加大对“东方幸福海岸”的塑造力度;日照立足于“阳光海岸、水运之都”,努力加强水上运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2)滨海民俗体验旅游区该区主要以潍坊为重点区域进行开发.潍坊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潍坊风筝在国际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海内外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该区应立足于“风筝之都”这一主体形象,以民俗旅游为主线,整合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体验式专项旅游活动,深度挖掘民俗文化,打造精品民俗旅游路线.

3)滨海特色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包括东营和滨州,处于黄河三角洲湿地地区,拥有完整的生态湿地景观系统.目前,此区域滨海旅游开发还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该区应以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东营黄河口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黄河口部级森林公园作为重要旅游节点,坚持保护开发并重的原则,开发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4.2进行统筹规划,实施联合营销各地方政府之间应打破行政区域分割的限制,统一建立一个跨区域滨海旅游协调机构,将山东滨海三大旅游区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规划和开发,并结合“好客山东”品牌,树立统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山东滨海旅游新形象.此外,各地区旅游企业之间应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束缚,设计与优化滨海旅游路线,串联三大旅游区的特色旅游产品,制定联合促销计划,实施联合营销,加强滨海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力度,以促进旅游流在滨海旅游城市带之间的双向流动,提高山东滨海旅游的整体竞争实力.

旅游发展范文篇5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式确认,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及宣传教育,提高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旅游。

可以说,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最值得推广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在于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能得以完整保存。对于游客而言,参与生态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各地的原始风光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而且还能使当地的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达25%~30%。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全球用于生态旅游的花费每年增长20%,相当于整个旅游业平均增长率的5倍左右,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就我国而言,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比重也在迅速增加。衡量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首先要看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情况,因为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自然保护区代表着地球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等,有着尽可能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生态旅游价值大,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理想地段。截至2001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551个,总面积1.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9%。其中50%以上的保护区从旅游中获取收入,保护区中的旅游收入已占所有创收总额的大多数。但是,我国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与世界上通行的生态旅游标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1.规划滞后。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还比较滞后,特别是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借鉴和运用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2.投入不足。发展生态旅游,需要相应的保护性投入,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跟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展的地区,支撑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更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

3.产品同质性突出、精品少。不少地方由于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同质性开发比较普遍,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像九寨沟这样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精品还不多。

4.环境恶化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晚,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还有待提高。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引导不够、盲目开发,仍然在少数地区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

1.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实行有序开发。应组织一支多学科、多层次、业务精的科技人员到现场调研、实地考察。尤其要对旅游业主体、客体、介体进行科学分析,即游客及未来市场前景,旅游风景资源是否具有吸引游客的物质基础,交通及服务设施是否方便、完备等,都应进行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在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时,要在开发原则指导下,遵循适度有序地分层开发,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从生态角度去开发富有潜力的生态旅游资源。

旅游发展范文篇6

1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乡村旅游起源于l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该类旅游的诞生。乡村旅游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因而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逐渐盛行开来。我国现代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O年代,当时出于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定点方式开展了一些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譬如北京近郊的四季青、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天津静海县小靳庄、上海崇明岛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更掀起了我国乡村旅游的高潮。

1.1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其产品是一种旅游新产品同时又是一种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目前人们对乡村旅游业认识不足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种只注重其旅游功能,未以生产为核心,无农业经营收入,仅靠旅游收入来维持其发展。另一种是农业经营者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的经营思想,把旅游业作为次要的一个补充收入。

2)在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地方由于旅游的发展导致了文化的庸俗化。此外旅游产品档次较低,加上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清,并且在景点和项目开发上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可以参考,便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产品类型单一,缺乏特色,项目模式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与经营体制不健全,旅游地的季节性较大等。

3)旅游管理不完善、缺乏人才。目前大部分地区乡村旅游还属于初级开发状态。有的地方缺乏有效的管理,出现为争夺消费者而导致内部矛盾激化;缺乏区域协调,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旅游人才,导致管理混乱,乡村自我销售意识不强,没有有效的销售战略,景区缺乏包装,民族文化资源还有待挖掘。

4)利益分配问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做好旅游规划,还要求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只有维护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利益,才能真正使其良性发展。目前,一些地方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当地居民排除在利益之外,因而出现了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正,导致社会的不和谐现象。

1.2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结合“村村通”“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条件。

2)加强对乡村景观的保护规划。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我国广大农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意义上的规划理念不能很好地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应该以保持乡村的原生态,不破坏自然、生物、人文过程为前提,保护乡村原有的自然环境。

3)重视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由于乡村旅游还没有形成规模,或由于交通不便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充分利用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乡村旅游系列产品,形成乡土文化氛围,也可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

4)对游客客源市场正确定位。从乡村旅游的客源构成看,大多是来自周边的城市或城区,且以当地的城市居民为主。所以应参照一定的客源对象,满足游客的休闲心理和消费习惯。只有正确定位客源市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拳头”产品作用,有步骤、有计划地扩大客源地半径,才能有效地拓展乡村旅游的国内外市场。

2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2.1现有发展模式

1)交通依托型。一般在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等交通主干线附近,以过往游客和近邻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可进入性强。现代社会拥有私家车的人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倾向中、远程距离的旅游,交通依托型乡村旅游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迎合了人们逃离城市、寻觅清净、远方探奇的心理。

2)历史文化依托型。重点打文化牌,产品以修学、观光旅游为主,适合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有些村镇虽然大多远离交通主干线,可达性较差,但它们却散发着独特魅力,让游客神往。可以开发乡村文化博物馆和民俗度假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型的乡村尝试建立乡村旅馆。游客住在乡村里,悠闲地探访历史文化名胜和名人古迹,近距离接触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新农村美好生活,不失为一种别有情趣的旅游休憩方式。

3)产业经济依托型。将乡村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渔业相结合,依托产业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农业休闲、渔业休闲、林业休闲、果业休闲产品,比如乡村美味品尝,渔村垂钓,花卉园、茶园、果园采摘等活动,较好地满足了游客的吃、住、游、购的需求。游客既可以欣赏美丽的农业景观,又可以了解农业经济知识,可以使游客得到身心的锻炼。

4)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

2.2对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初探

1)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结合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是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不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死气沉沉的、被称作凝固乐章的静景观,而是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2)农旅结合的主题农园开发模式。在新时期,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旅游资源,要注意农耕文化的灌注,提高其文化品位;进行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乡村旅游资源不属稀有旅游资源,也不是暴利项目,不能奢望高门票收入。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对抗投资的高风险性。因此,为乡村旅游探索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非常必要。农旅结合的主题农园就是复合型开发乡村旅游的一种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模式。

3)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乡村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开发将具有显著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逐渐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中心。主题文化村落是在原有的古老村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开发一系列的复古怀旧产品。通过书法、绘画、雕塑、古董等室内艺术表现形式,使客人在休闲之余感受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

4)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发展模式。企业庄园是农户租赁或转让给企业,供企业员工商务度假或企业会议、商务谈判等功能利用的乡村基地。企业庄园是依托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而建设的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功能的乡村游憩景观综合体。对于企业庄园的功能来讲,应强调参与性与体验性。在企业庄园中,员工们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农活,如养殖、耕作、浇灌、采花、摘果、种菜等,也可以参加同日常生活相关的体力劳动,像推磨、烹饪等,让企业员工享受到质朴悠然的田园生活。

旅游发展范文篇7

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江苏乡村旅游谈几点意见。

一、从现状分析,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省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成熟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以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城乡消费等,使农业旅游如淋甘露,如沐春风,蓬勃开展,呈现好态势,形成新亮点,迈上新台阶。回顾二十多年来我省乡村旅游的经历,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省农业旅游开始崭露头角,最典型的是华西村和张家港等苏南县、市,作为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境外团队。一些村镇建设风貌好的地方,如丹阳界牌镇,成为国内最早接待日本青少年修学团、体验中国农村生活的目的地。此外,江都水利枢纽等一批现代化农业、水利设施及古镇也成了旅游景点。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从中得益,企业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业。以1993年华西村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民旅行社为标志,我省一批村镇建立旅游公司,兴建旅游星级饭店,投资开发农村风貌、农事活动、农俗节庆等农业资源,招徕城里人,逐步形成了如无锡民俗村、南京江心洲等产品。随着农业规模化和高科技农业出现,又出现了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丹桂园、傅家边等一批观光农业园(场),同时以天目湖为代表的一些水利设施和铁山寺部级森林公园等开始作为旅游度假区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审时度势,开展了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从此农业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正式列为旅游产业一部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我省的数量迅速增加,并从原先单纯观光型向参与、休闲、特色技艺型等多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拥有各类农业旅游区(点)近500处,全年接待量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30亿元,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43家,占全国的12%。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农业旅游区(点)的数量还将有新的增长,产品质量上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说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有巨大的吸引力。按分布来讲,尽管我省南北经济状况很不平衡,但农业旅游的发展苏北、苏中力度很大,生态环境优越,农林基础丰厚,目前已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处,数量近一半,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农业旅游迅速成长为江苏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二、从实际出发,明确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和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阶段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我们必须抢抓这难得的机遇,结合我省实际,牢牢把握以下四点:

(一)必须以党和政府的领导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举措,是全党为之努力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旋律。旅游业是个综合性产业,我们的生存、发展完全依托、依附于党的中心工作,发展乡村旅游也同样。从已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来看,无一例不是党委高度重视、亲自领导、有力支持的结果。自2006年8月省委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就本地新农村建设都正在制定、实施一些目标、政策和措施。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吃透这些精神,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宣传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使有条件搞乡村旅游的地方成为政府意志的表现,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盘子,挤进去占一席之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和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环保、生态和村镇建设等有一系列投入。如中央将有339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省政府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前三年完成农村五件实事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新一轮五件实事和一系列“千村示范、帮扶”工程。我们一定要充分用足、用好,将旅游开发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与各种富农政策贴近。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条条与各个部门加强合作,协同推进,如各级农林、水利、渔业等部门在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上投入不少,观赏农业的资源主要在他们手上,和我们目标完全一致;省交通厅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将花五年时间投巨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改造大中桥梁5000多座;建委系统要在全省建100个示范镇(乡),1000个风情浓郁、环境优良、设施配套、生活生产便利的“康居示范村”;劳动部门正在开展农民大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技能,甚至对低收入的还免费。对于各个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我们一定要主动了解,在他们的工作空间,有哪些资源能整合成旅游产品以及为之服务的,我们目前已有的示范点和准备申报的单位在不在范围里,不在里面怎么争取,在里面的能够沐到多少阳光雨露,要深入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提供情况,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使乡村旅游与有关部门找到共同点。一方面借助各部门的资源,另一个面帮各部门办事,借势借力,顺风扬帆,做好了,既是旅游产品创新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有关部门工作新的增长点。

(二)必须紧扣二十字总方针。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涵盖了为什么要发展乡村旅游和发展乡村旅游要达到什么境界的全部。围绕这二十个字,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统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村旅游;落实“两个方针”:即旅游助农、兴农、富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绝不等于新村庄建设运动,要突出“三个重点”: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改进生活条件这三方面。搞乡村旅游,就是要把能用于旅游的资源整合起来,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繁荣农村经济,使农业增值,让农民获利。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容村貌优美舒适,农民素质显著提高,我们始终要牢记二十字总方针,绝不能误入歧途。

(三)必须“农”字当头。没有农业,就不叫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因此,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归结到一点,就是“三农文化”。城里人是厌恶了钢筋水泥森林,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形态与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在农村认为极品的食物,城里人不稀罕,他们要体验的意境是:天然、野趣、清新、恬静、大自然的五彩世界,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一种新型的农业劳作体验和农民兄弟淳朴、勤劳的风貌。乡村旅游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游客,其意义也不一样。对于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寻梦,是忆旧,是看变化;对于从未在农村生活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全新的体验,山水、村宅、鸡牛羊、庄稼,甚至农民卷裤挽袖的衣着打扮等等,对于他们来说满眼都是新鲜和亲切。当然,不管什么文化的游客,到农村旅游的本质是共同的,这就是自然、随和、愉快、幸福。因此,乡村景象绝不要去刻意雕琢成城市模样,劳民伤财,适得其反。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把自己的家园打理好。乡野大地、水乡泽国,春天麦苗香,油菜黄,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秋天芦花放,稻谷香,硕果累累,竹篱茅舍,藤蔓缠绕,自产鸡黍,自酿米酒,蔬菜绝对环保。城里人向往憧憬的、寻找的是这些原生态的基本特征。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一个浓浓的“农”字,一派令城里人和农民满足的景象。

(四)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乡村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有极好的发展前途。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毋庸置疑。靠旅游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却不是能普遍推行的。江苏1201个乡镇,20万个自然村,不是所有的乡都能点火,所有村都能冒烟,所有农户均能参与。在我省广大农村,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地理区位各异,基础条件不一,文化脉络有别,境况千差万别。要打造成旅游点必须有一些必备的条件,把资源变成产品绝非易事。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宜旅则旅,选准创业门路。因地:一是来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国内客、城里人,依托大中城市,依托大中景区,因此,乡村旅游(区)点距客源地不宜远;二是乡镇、村里或附近有什么?在你这个地方有什么存在具有旅游的意义,向人销售,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区、水利工程、森林资源、优美的农村(镇)景色、自然环境、特色农副产品种、养植地和特色的农俗风情等等,切忌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因时:发展乡村旅游有一个时间梯度问题,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人民收入、市场需求状况,循序渐进,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摒弃急躁情绪。另外,与其他类型景点不同的是,乡村旅游平日、假日、四季忙闲不均,因时打造不同内容的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因人: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在动力,对于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我们要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领军人物,同时要读懂农民,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得益受惠,有想头、干头、奔头,真正实现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

三、从长远计议,抓好乡村旅游六大工程

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开展的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从全省目前乡村旅游的现状看,还刚刚起步。农林部门的几百个点乃至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示范点,在全国来讲不算少,但内涵、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即使是我们参观的典型单位,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甚至国内一些先进地区比,在认识程度、市场份额、产品特色、发展水平、设施配套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将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部门责无旁贷,要倾全力去做好各项工作,认识上要有新的提高,实践上要有新的进展,工作上要有新的成效。从旅游部门职责和人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已经和即将开展的几百、上千个村、点,可能鞭长莫及,主要精力应集中放在已有和正在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对照评定标准做精、做优、做特。要根据乡村旅游的区域、类型、形式和体制等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发展。有的需要旅游部门帮助指导,有的是要进一步发动鼓励,有的则可以直接操作,总的来讲,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扎实做好六大工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规划覆盖工程。乡村旅游规划是乡村游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尤其是农业旅游示范点,他不是一般的村民自住的家园概念,也不是有特色的农作物和农耕文化存在就自然形成,而是作为景点、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吸引素不相识的外来人逗留、消费,满足游客返璞归真的需求等特色旅游项目。因此,必须规划先行。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乡村旅游的第一资源是规划,做好规划的第一责任人是旅游部门。在2005年全省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要求三年内做到全省村镇建设规划全覆盖。我们要抓住机遇,在两年内把已有的和正在创建的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规划实现全覆盖。鉴于乡村旅游这个产品地域特色强,项目差异大,规划建设的重点宜放在市里和具体的乡村旅游点上,省旅游局可不直接编制全省农业旅游规划,而是要提出一个思路,研定一个发展纲要。各市、县可以根据需要考虑搞不搞,但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镇和点上一定要搞。规划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精神,明确本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相关配套、环境保护、客源承载、时间空间、组织机构等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测、描绘,然后按长、中、近期实施。鉴于旅游业的属性,乡村旅游规划要放到县、乡(镇)整体发展的大系统去思考定位,和政府的建设规划相衔接,并让农民参与,让村民监督。

(二)产品塑造工程。乡村旅游资源有个弱点是类同,大多在城市周边,地域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也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在所难免,导致仿效跟风、恶性竞争,久而久之,难以为继。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产品塑造工程,靠策划,靠创意,把原生态的、同质类的资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依不同的风格装帧,抓住本地、本村、本户特色,夸大特色,凸现优势,制造差异,塑造不同类型的产品。以前的农耕只是种庄稼,收获农产品,现在农民是演员,加上了具备展览、表演、展示的功能,农村的一切生产、生活和成果变成了向游客销售的商业行为。如苏州西山橘子是早红产品,核多、味酸,但是不能砍,因为它挂果时间长,颜色艳,树大冠浓,点缀乡间成为一道风景,我们就从砍树变为看树,这种景观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农村里随处可见的,如水井、灶头、农具,不仅是农家摆设,能否用起来,让游客参与。一些家禽、家畜和庄稼认养、认种,五颜六色的瓜果怎么采摘,传授农业科普知识,甚至出售农产品的包装、农家菜肴的菜单,体验农事艰苦和乐趣等等,通过千方百计都可做出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目前,全省农业旅游主要有这么8种类型,即:现代村容村貌型、高新农业展示型、乡村生态环境型、农科特色技艺型、观光休闲农庄型、农业主题公园型、农家乐风俗型、农时节庆活动型。这些类型都是各地根据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包装、塑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一定要注重每个点的比较优势,探究自身优势,把自身原有的条件塑造成亮点、卖点,把自然、人文、社会三大资源组合起来,塑造出与我省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群众富裕水平及旅游品牌、质量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精品。

(三)基本设施建设工程。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对于真正意义的永久不衰的乡村旅游来讲,仅有资源和热情好客的心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成群旅游者的到来,怎么让他们观有美景、食有佳肴、行有道路、住有房舍、购有特产、玩有体验。任何形式的乡村旅游形态,古镇、村庄、农庄、林牧场等等,原生态不等同于原状态,必须要作一定的改造和建设。一般客人在你那里停留三个小时的要吃一顿饭,六个小时以上可能住一晚,一整天中还要有小憩的地方,必须具有必备的一些设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乡村旅游也不可缺。“行”,城里人下乡,怎么到达,干线公路通达性要保证,农村、农庄、林场等原有的泥路要修缮,不能雨天无法下脚。游客步行道不宜直、宽,既省投资,又符合景观、文化、生态,仅建路就很有讲究。“游”,怎么个活动法,要精心筹划的有多少项目,观赏的、参与的、体验的、科普的,以及与农民和谐交流、共度时光的等特色产品。农户家庭接待活动还须添置必要的设施和器具。“吃”,城里人来了给他们吃什么,在什么场所吃,人少的话,农户家中可以应付,人多了需根据客源量配置接待中心。凡是入口的食物,卫生怎么让人放心。“住”,给客人提供的住所,起码要按一星、二星标准,概括而言,卫生、方便、安全。“购”,农户的手工艺品,农村土特产品,城里人是很喜欢的。要想尽办法就地销售,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需在包装、运输等多个方面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另外,停车场、指路牌、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污水垃圾处理、上下水、化粪池、用的能源等都要完善建设。总之,作为一个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前期对基础建设的投入是不可少的。当然,我们切忌贪大求洋,尽可能低成本开发。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对于农业旅游示范点,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契机,挤进去,同时争取政府制定一些鼓励发展农业旅游的政策,在资金筹措上,帮助招商引资,小额贷款,对农民本身的投入,帮他们精打细算,谋划经营,协调有关部门和企业尽可能让利,降低农民成本和风险。

(四)拓展市场工程。我们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扩展旅游业态,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衡量这个地方是否是旅游目的地,唯一的标准是游客。说一千道一万,产品搞得再好,无人光顾,就不是一个旅游产品,一切无从谈起,产品走向市场才是真谛。游客来得越多,农民效益越多,各方积极性越高。否则,投入没有回报,农民血本无归,变成坑农。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农业旅游示范点推向市场。相对景区、景点和其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农业旅游产品的推广相当薄弱。这项工作如果靠农民一家一户,没有这个能力、实力和渠道。作为各级旅游部门,政府给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营销旅游产品,扩大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对于乡村旅游这个新生的产品,我们一定要加快市场培育,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帮助开拓市场。全省目前已有4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年底还将有一批加入,且分布均匀,各市都有。对这些点,申报成功一个,营销工作就要立即跟上去,把营销工作放在首位,把促进客源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根据我们旅游系统的专业优势,着手做这么几件事:(1)采用品牌营销策略,结合本乡、本村、本庄旅游品牌个性,帮助设计、谋划、聚合产品市场形象。(2)编印各类乡土气息浓、有特色,便民、简洁的宣传品,关于宣传品成本买单问题,我们建议依靠当地村镇有关部门和农民共同承担一点,同时旅游部门要做贡献,要列入每年的促销费里,除印制旅游指南、精粹等一些专题外,在编辑本地营销资料时,把乡村旅游一并考虑进去。(3)各级咨询中心、集散中心、网页、邮件等等有关提供旅游信息的一切载体,都要把乡村旅游的情况、线路挂上去。(4)加强与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电、报、网)的平台,广为宣传,有些成熟的产品可请媒体做专题采风。(5)在各级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举办的洽谈会、交易会、展览会上,想方设法让农业旅游概念有踪影。(6)深挖传统习俗文化。把当地农耕、农时、农俗、农产品特色,策划一些别具一格的专题活动、节庆活动,招徕客人。(7)和客源城市的有关部门,形成合作关系,互相提供互需的市场和农产品,尤其是旅行社要积极推介,组织客源,把乡村旅游列入菜单。总之,凡是我们选准的乡村旅游目标市场所有的营销活动,都要关心乡村旅游插一脚,关怀农民兄弟拉一把。

(五)人才培训工程。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乡村旅游产品真正被认可仅是近年的事,就我们旅游部门来讲也知之甚少,经验不足。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要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把一产转为与三产融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较多。对于各地基层领导来讲,看到一些地方搞旅游成功的范例,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但不知从何做起,盲目性不小。为了使全省农业旅游尽快地健康发展,提高各示范点的竞争力,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培训,要全面启动学习和培训工程。各级旅游部门立即着手制定出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分类实施,做到“三支队伍”一起抓。一是旅游部门干部。抓好乡村旅游,我们本身要加强学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成。当前,首先要学习中央、省委和国家旅游局对发展农业旅游的一系列指示,吃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摸透本地农业旅游资源,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模式,积极学习和引进国际、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帮助、指导、解决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二是乡镇、村、示范点一级的党委、政府领导。他们处在第一线,在最基层,是农业旅游的直接领导者,是项目策划、营销、实施、组织、管理的直接操作者。他们的认识、理念、思路,工作力度怎么样,该示范点的形象和水平怎么样,是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学习培训,一方面学习旅游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是个前卫产业,经济、法律,甚至美学等都要学。对于他们的培训,我们可建议党委部门列入省委、省政府正在实行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工程规划之中,分级培训,我们帮助提供培训内容。三是农民从业人员。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农民干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农活,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采取有力举措,帮助农民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手艺,把培训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教之有道,才能人才济济,农民培训不能采取大呼隆和从书本到讲课的办法,要探索、总结能让农民易于看懂、弄懂,能操作的直观、直干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应广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卫生、文明举止等等,使他们得到全面有效的培养,适应农业旅游的需要。为了使培训工程落到实处,省、市两级旅游局应尽快编制一套教材,培养一支函授队伍,争取一些必要的经费。还应利用旅游院校的优势,请他们就农业旅游做些专题研究,通过三年不懈的努力,使我们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带头人、经营者、从业人员百分之百全得到有效的培训。

旅游发展范文篇8

一、现代国际邮轮发展的趋势

现代国际邮轮以旅游观光和海上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是海上的豪华酒店和度假村。国际邮轮的吨位越来越大,但平均吃水却从老式邮轮的12米左右减为8米左右;现代邮轮采用的电力推进方式,使邮轮的振动和噪音明显降低;大型邮轮的航速从传统的15~18节提高到22~24节,船尾装备了360°回转的导流罩式推进器,船首装备了侧推系统,在计算机辅助下具有极好的操纵性能,使邮轮可以不依靠拖船而原地掉头。这些技术进步,使大型邮轮更快、更灵活,更适合靠泊普通的城市港口和旅游目的地港口,活动空间和市场空间得到了质的提升。

现代国际邮轮旅游服务的对象从初期的高收入有闲阶层向普通旅游者转移,邮轮旅游的价格下降、行程缩短,越来越贴近大众消费水平和短期度假人群,邮轮游客的平均年龄也从过去的60岁以上降低到46岁左右。

现代国际邮轮旅游的发展很快,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80年至*年间,全世界邮轮接待游客平均年均增长81%,远远高于国际旅游4%的年均增长幅度;*年平均每名游客在邮轮住宿69天,人均消费1341美元,比当年国际旅游人均消费740美元高出601美元;到*年,世界邮轮接待游客将超过1300万人,2009年将超过1600万人。

现代国际邮轮旅游对旅游业和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平均每条大型邮轮载游客2000人,相当于6架波音747民航客机的载客量,将给市内交通、景点门票、餐饮、娱乐、服务、购物等行业带来大量的客源和收入,一部分落地的游客除了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之外,还会利用邮轮在港口停泊的时间通过汽车、火车和飞机等交通方式,前往停靠港口周边的著名城市、风景名胜和度假地旅游,从而产生了对周边城市旅游的拉动和辐射,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

二、国际邮轮对港口城市的基本要求

1、特色鲜明的旅游吸引物

对于邮轮游客,在旅游航程中希望有新鲜的体验,看到不同特色的城市风貌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国际邮轮公司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港口时,除了考虑港口条件和所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外,首先考虑的是当地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在邮轮靠泊的一两天里,既要把城市最有特色的一面展现给游客,又要考虑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向大多数游客提供旅游精品组合线路和项目的同时,也要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对于青岛而言,独特的欧陆风格的城市风貌、海洋旅游项目、度假休闲项目和崂山道教文化,都可以成为邮轮游客感兴趣的特色旅游产品。

2、接待邮轮的港口条件

旅游目的地港口应有足够水深的航道、泊位和必要的导航设施;提供高效率的船舶联检、引水、拖带服务,提供淡水、燃油、船用物料、食品、商品供应和相关服务;邮轮泊位应有良好的风浪遮蔽条件、安全条件和环境质量,不受噪音和污染的影响;一般应与港口的货运装卸作业区分开,或在有条件的城区设立专用的邮轮码头,能方便地接近城市社区并便于游客自由活动。国际上知名的海滨港口城市一般都在交通方便的市区设有专用的邮轮码头或邮轮港。

3、客运通关设施

邮轮乘客具有同时到达的特点,对港口的通关能力的压力很大。接待城市能否提供快捷高效的通关服务,尽快地疏导乘客通关,减少游客等候的时间是至为重要的。一般国际邮轮的岸上客运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停车场、游客候船、安检、通关、行李搬运和领取、游客上下船升降舷梯等主要功能区。

不同的邮轮没有统一的标准舱口。受潮汐的影响,邮轮舱口与码头的高差是不断变化的。以往邮轮乘客通过船上自备舷梯摇摇晃晃上下船的方式已经被现代邮轮所摒弃,代之以类似机场登机桥那样的液压升降通道,邮轮与候船大楼之间实现直通,更方便游客上下船和行李的搬运。

4、旅游服务

现代邮轮一般在停靠港停留一到两天。既需要接待城市向团体游客提供一条龙的团体旅游预订和接待服务,也需要为愿意自助旅游和自由活动的乘客提供周到的个性化服务。既要保证大量游客安全、顺畅地进行观光、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活动,又要不影响正常的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兼顾接待邮轮游客和减少对市民生活、出行的不良影响,应该作为系统工程来研究解决。

在旅游观光线路和旅游活动的组织方面,应根据游客的不同爱好为游客安排不同的选择,提前告知游客,以便进行预订和组织;应为那些自助旅游和自由活动的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和交通服务;在候船大厅设置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和自助查询系统,为游客提供多语种的本城旅游交通地图、各种旅游信息和代订车票、机票、景点门票和旅馆等服务。

5、船舶供应服务

对船公司的船舶供应服务一般包括油料、淡水、配件、食品、物料,一般是通过专业的供应商提供服务,由外轮公司负责结算;对游客提供的个性化的购物需求,一般是通过船方代订和服务。我国目前仍然实行外轮供应资质审批制度,选择有一定规模和经验,有较好信誉的供应商经营对外轮的供应服务,以保证商品和服务的质量。

6、城市交通

作为邮轮港口,应有方便快捷的市内交通、腹地交通和国内外空中和海上航线。

在市内交通方面,邮轮停泊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市区,方便游客就近消费和自由出行。一艘大型邮轮的游客需要几十辆乃至上百辆大型团队客车,大型车队的出行交通组织非常重要。邮轮码头附近应该有足够的停车位置和通道;公共交通线路、轨道交通站和出租车待客区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候船大楼,力争实现零换乘的交通。

在城市对外交通方面,应该有通达腹地旅游区的高速公路或铁路系统以及通达主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国内外空中和海上客运航班。

三、青岛市接待国际邮轮旅游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青岛的国际邮轮或游船接待始自1979年,瑞典的林德布雷德号游船当年五次抵达青岛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每年到青的邮轮数量不均衡,以中小型为主,有些只能算作游船,算不上邮轮。比较大型的邮轮第一次到港是1984年来青的奥丽安娜号邮轮,此后来青的是日本的“理想之国”号邮轮,搭载日本爱知县青年学生休学旅行团来青,并乘火车到曲阜旅游。瑞典籍的“探险家号”中型豪华邮轮,曾多次经停青岛前往北冰洋探险旅游。

青岛接待邮轮最多的一年是1987年,共有19航次到港邮轮,接待游客6345人次;最大的一艘邮轮是1983年到港的英国的伊丽莎白二号,载游客1262人。二十年来,来青的国际邮轮或游船主要是来自日本、瑞典、美国、北欧、德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丹麦等国家和地区的远洋船只,游客中以欧洲游客居多。由于青岛没有专用的邮轮港口设施,青岛港的邮轮停靠码头与商业港混用,离市中心较远、交通不便,码头环境和设施较差,不具备接待大型邮轮和超大型邮轮的条件。1995年后,来青的国际邮轮、游船和游客明显减少。

*年,世界排名第三的丽星邮轮(香港)有限公司曾开通过青岛——韩国仁川——大连的短期旅游航班;*年6~10月间,由“双子星”号执航的青岛——韩国平泽的国际旅游航线,航行58航次,运送出入境游客10309人次;*年该公司派出更大的邮轮“山羊星号”轮执航,受“非典”影响,仅航行了两个航次便停航,至今尚未恢复。目前青岛有通达韩国仁川、群山和日本下关的客货班轮航线,每周九个航班,乘客中游客占七成以上。

青岛近几年每年都有两三条中小型远洋邮轮到港。截至今年9月中旬,我市今年到港四艘次邮轮,接待游客2800人。

四、青岛为发展邮轮经济所做的工作

1、青岛邮轮经济发展研究和设想

在研究现代邮轮发展趋势、国际邮轮市场、青岛接待国际邮轮的基本条件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我市提出了把现代邮轮旅游作为发展旅游特色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加以培育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借鉴世界主要邮轮母港和停泊港的经验,研究了青岛发展邮轮经济的基础条件,进行了邮轮港口选址论证工作。提出了发展邮轮经济的主要设想:

(1)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规划浮山湾国际邮轮港,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登船、候船与通关设施,发展附近区域的旅游和商业功能,形成奥运帆船中心、国际邮轮码头、海上旅游基地和旅游集散地四位一体的综合旅游商业区。

(2)在青岛港客运港区,结合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具备大型邮轮接待功能的国际客运中心,营造海港商业区,发展与邮轮旅游接待相关的购物、餐饮和休闲娱乐服务,组织好内外交通疏导和邮轮供应服务。

(3)加强各口岸部门的协作,积极争取发展邮轮旅游的有利政策环境,为国际邮轮提供一流的港口综合服务。

(4)积极与世界上主要的邮轮公司和商联系,与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开展积极合作,利用奥运机遇宣传青岛的邮轮旅游产品。争取更多的邮轮公司把青岛作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或母港。

(5)加强与韩国、日本的客货班轮合作,争取扩大经营规模和范围,发展大型邮轮地区性国际航线航班,吸引韩国和日本游客参与邮轮旅游。

2、邮轮港口选址论证

选址一:浮山湾邮轮专业港

参照国际上邮轮母港中心的区位选择经验和规律,青岛市选定浮山湾奥帆赛基地南港池作为未来的邮轮专业港口。在区位上,该区域位于市中心主要的景区和旅游集散地,交通方便,商业设施齐全,符合国际上通行的邮轮母港与城市的理想关系;在停泊和航行条件上,该港池具备深水港池、避风条件、防波堤内侧预留垂直岸壁,可以同时停泊一条大型邮轮和两条中型邮轮,浮山湾水域通过疏浚施工,可以满足邮轮回转和通航要求。

该港区经过建设,可以满足邮轮的通关、装卸、消防、保安需求;依托青岛港、修造船基地和城市设施,可以满足邮轮修理、垃圾处理、淡水、油品、生活用品、电力供应。

选址二:青岛港国际客运中心

旅游发展范文篇9

这次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这是我省旅游发展的一次动员大会、誓师大会,对于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借此机会,我就加快旅游发展、做好当前旅游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面对新形势,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人由单纯的物质消费追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消费追求,由此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不仅为国内各方高度重视,而且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旅游已成为一种世界的潮流,谁抓住了先机,谁就会占据主动、占据优势,谁就赢得市场。我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数量多、开发价值极高、潜力巨大,相当部分资源具有垄断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旅游产业要素基本成熟,正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我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全省GDP总量的比例,20****年要达到10,2010年要达到15以上,建成全国旅游经济强省。20****年我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80.2亿元,己相当于全省GDP总量的7·8,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我省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列入全省六大支柱产业来重点培育,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政策措施,在省委第八次党代会和八届二次全会上,提出了旅游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在省政府领导分工申,明确由分管旅游工作的副省长既抓旅游发展,又管投资建设,以便围绕旅游发展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今年非典疫情出现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心旅游业的恢复发展。5月底,张申伟省长、蒋巨峰、王怀臣副省长亲自到省旅游局看望慰问干部职工,召开座谈会研究应对非典、抓好旅游恢复发展有关问题。6月上旬,省委召开旅游发展专题会,专门听取省旅游局工作汇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张学忠书记亲自主持研究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会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文件,调整充实了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了省旅游局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的职能;启动了五大旅游区和九环旅游线规划投资140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立了四川旅游大学筹备领导小组,加快推进四川旅游大学筹建和实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省委、省政府对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及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全省旅游行业的同志们倍受鼓舞,极大地增强了抓好旅游工作的信心。当前,各级政府抓旅游发展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各有关部门主动配合,积极为促进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全省上下团结一心谋发展,倾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为我省旅游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发展环境,我省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今年非典过后,国内旅游呈现强劲反弹,国际旅游逐步升温,我省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新高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团结一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对党和人民认真负责的态度,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推进"三个转变",促进我省旅游业在现有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发展,努力实现四川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

二、真抓实干,推进旅游发展新跨越

(一)加强旅游发展规划,实施精品战略。

加大旅游规划工作力度,做好旅游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衔接,与区域发展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相协调,与建设、交通、林业等各相关专业规划相结合,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有效保护。要重点抓好五大旅游精品、四大优先开发旅游区和四条精品旅游线的规划建设,以旅游精品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

1.五大精品旅游区规划建设重点

——"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突出佛教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发展与景区建设管理三个重点,加快峨眉山金顶工程建设,完善峨眉山中山区生态走廊建设,加强低山区休闲度假产品建设;综合开发乐山大佛旅游景区,全面整合乐山大佛、东方佛都、乌尤寺等旅游资源;加强乐山和峨眉山的城市规划、建设,全面整治城市环境,建设成为全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加速乐山、峨眉山、沙湾、夹江、峨边等重要旅游区之间快速通道的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重点提升九寨沟、黄龙旅游区档次,加快开发甘海子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神仙池、牟尼沟、九曲黄河第一湾等系列旅游产品,完善川主寺镇、漳扎镇、九寨沟县城、若尔盖唐克乡、红原瓦切乡五大旅游支撑点服务设施,加快旅游区内部环线和外部通道的建设,使之成为具有观光、休闲度假、运动探险等综合功能型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卧龙申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重点建设好核桃坪-花红树大熊猫科研与观赏旅游区、卧龙耿达特色旅游镇、邓生-巴郎山大熊猫原生环境生态旅游区三大特色旅游区,加快建设英雄沟、银龙峡谷、正河沟三条生态旅游线,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完善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宾馆饭店等基础服务设施,把卧龙中华大熊猫旅游区建设成为世界具有垄断性的大熊猫自然生态园,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山地生态观光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坚持遗址保护和景区建设相结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打造旅游精品相结合,争创"绿色环球21"认证、IS9000认证、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大品牌,提升三星堆博物馆档次和规模,建设三星堆文化产业园,使三星堆成为既有遗址区历史文化感受,又有产业园各类休闲娱乐项目体验的综合型文化旅游目的地。

——都江堰一青城山旅游区。深入挖掘水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内涵,培育世界级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品牌;以都江堰城市为依托,营造良好的生态和文化交融一体的度假环境,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生态度假型旅游城市。

2.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建设重点

将成都一都江堰一茂县一九寨沟一黄龙一平武一江油一绵阳一德阳一成都旅游环线(即九环线》建设成为精品旅游线路。抓住九黄机场通航契机,全面提升九环线档次,完善内部旅游线路网络,构建相互促进、综合配套的九环旅游产业"黄金带"。加速启动西环线,向稻城亚丁"大香格里拉"旅游区延伸,建设成为我省一个新的旅游亮点。加快南环线建设,推出以佛教文化、恐龙文化、盐业文化、彩灯文化、竹文化和酒文化为主题的精品线路。以20****年小平同志诞辰****周年为契机,加快推出以革命历史文化及将帅故里为主题的东环线。

3.四大优先开发旅游区规划建设重点

按照《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快成都口岸、乐山一峨眉山、自贡一蜀南竹海和川西自然生态四大优先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成都作为我省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中转地和枢纽的作用,建设成为我省观光、度假、商务、会展、都市旅游的第一目的地和我国西南地区便捷的旅游中转口岸城市。

(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多渠道拓宽客源市场。

加大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全面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制定长远的营销计划和市场拓展战略,适时调整市场促销思路,树立健康、文明、生态、安全、优质的四川旅游新形象。

拓宽客源市场加强宣传促销;推进客源市场开发从以国内游为主到入境游、国内游并重的转变,狠抓国内客源市场质和量的提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优化旅游市场结构。巩固和发展港、澳、台、日、韩、东南亚等传统客源市场;积极开拓欧美远程市场,着手开拓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结合非典后全国旅游形势和我省旅游市场特点,在稳定和挖掘省内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重庆、陕西等周边省市市场,以及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客源市场。

组织旅游企业搞好旅游宣传促销。加快旅游宣传促销工作从以政府为主到政府与企业并重的转变,提高地方政府、旅游机构、旅游企业的整合营销意识,充分调动骨干旅游企业宣传促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创优"加强宣传促销。把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与旅游宣传和市场营销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帮助我省现有7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上等升级,积极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努力推出更多独具魅力、知名度很高的旅游品牌城市,以品牌城市吸引更多游客。

当前宣传促销工作重点是:加强与国内外各主要媒体的沟通和联系,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四川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统一组织向主要客源市场推介九黄、西环、峨乐、川南、三国、川东北和攀西等我省比较成熟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实施"金旅工程",加快四川旅游信息港建设;办好一系列重大的旅游节庆活动,特别是抓住九黄机场通航的有利时机,办好各类大型宣传促销活动,做好9月"西博会"、11月"川港贸易洽谈会"和6省区7方工作会的准备工作。

(三)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

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加快国有旅游企业改制、改造的步伐,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鼓励旅游企业组建经营联合体,开展联合促销、联合经营;整合旅游产业要素,通过控股、参股、购买股权、兼并等方式,组建规模较大、实力雄厚、扩张和辐射力强的旅游企业集团,提升全行业的经营水平,进一步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

大力支持民营旅游企业发展。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旅游经营领域,参与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运输、宾馆饭店、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经营。认真落实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尽力为民营旅游企业排忧解难,促进民营旅游企业做强做大。

扩大旅游开放,引进有实力的外来企业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打破地域、国别限制和各种投资壁垒,鼓励省外、海外旅游企业进入我省旅游市场。招商引资,引进海外有资金实力、有管理和营销经验的知名旅游企业,引进先进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通过合理的市场竞争,不断提升本地旅游企业竞争意识、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强区域合作,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

加强与周边近邻协作,联合开发推出一批跨行政区域的精品线路。与云南、西藏联合开发川滇藏香格里拉旅游线、茶马古道旅游线、南方丝绸之路旅游线,与重庆、贵州合作开发川、渝、黔金三角旅游线,与陕西合作推出三国文化旅游线。加强与华北、华东、华南旅游发达省份的协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抓住九黄机场通航的有利时机,利用好香港72小时落地签证的政策,加强川港两地的旅游合作。注重加强与重点客源市场国家的合作,特别是与新、马、泰等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将川、泰旅游连线产品组合、资源共享、市场共享的经验推广到其它国家,扩大合作领域。

充分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应不同客源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深度开发观光旅游产品,加大开发休闲度假、会议商务、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开发从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到观光型产品与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专项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的转变。深度挖掘我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提高旅游项目的文化附加值。重点推出小平故里、攀西民族风情、阳光——航天之旅、甘孜海螺沟冰川和跑马山等特色旅游。搞好民族民间文化开发,发掘巴蜀文化、藏羌文化、康巴文化、彝族文化、摩梭文化等内涵,推出川菜、川酒、川戏、川茶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展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登山、探险、漂流、徒步、自驾车旅游等各种专项旅游和特种旅游。

(五)依法治旅,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以先进的思想理念推动旅游执法工作。积极改进旅游执法方式,实现对旅游市场从部门分头管理向综合行政、联合执法的转变。积极推进建立相关管理部门、联合执法队伍、社会舆论等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切实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建立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把强化执法监督与抓好建章立制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解决影响旅游市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形成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不同层次的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大力宣传、认真组织实施《四川省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条例》和新近修订的《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加强对旅游行政执法人员、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全行业的法制观念和质量意识,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立旅游市场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在重点旅游区实行旅游综合执法,加大联合执法检查力度,深入开展旅游市场"打假打非"行动,切实规范旅游经营单位和驾导人员行为;严格行业规范,制止旅游企业恶性低价竞争,重点整治严重影响我省旅游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如"黑社"、"黑车"、"黑导"和欺客宰客、质量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快整治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为游客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游览环境。

强化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的选聘和组织工作。积极开展旅游行风评议活动,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广大游客的监督作用,把旅游行业的服务置于社会尤其是服务对象的监督之下,努力营造"人人关注旅游服务质量、人人关心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转变作风,切实为旅游发展服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旅游部门的新要求,旅游行业的同志们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认真履行好职责。要结合旅游部门职能的转变,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切实为旅游发展服务。

当好参谋助手。把工作重心下移,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省内旅游资源及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围绕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政策的实施,提出科学规划和发展建议,积极出谋划策,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做好统筹协调。积极、主动、诚恳地与各地加强协调配合,帮助制定区域旅游规划,为市州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智力支持,协调解决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密切与各涉旅部门的联系,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反馈信息,通力协作,形成合力;会同政府目标办开展检查和考核,确保旅游产业发展各项目标的实现。

搞好优质服务。树立管理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设身处地为游客和旅游企业着想,真心诚意、不遗余力为游客和旅游企业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进一步完善旅游合同,细化明确责任,规范旅游服务,加强旅游监管,及时处理各类旅游纠纷,让游客吃得舒心、游得安心、住得放心、买得称心、玩得开心,流连忘返。主动到旅游企业调查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为旅游企业排忧解难。要认真执行星级酒店新标准,指导和帮助旅游企业上层次、上等级、上规模、增效益,不断增强旅游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旅游发展范文篇10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的重要途径。曲沃作为传统的农业县,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工业发展的制约较大,如何发挥资源优势,确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破解曲沃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国际上,旅游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朝阳产业,在国内,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从曲沃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上看,“晋文化旅游名县”品牌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持,但是传统的工业和传统农业均不能在这两个要素之间实现平衡,而文化旅游业在统筹区域发展、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不仅能改善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且能改善地区形象,提高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和实践证明,文化旅游业将是曲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

二、曲沃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1.旅游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明显。曲沃县位于山西省临汾盆地南端,北依太行山余脉,西傍汾河同襄汾河为界,南隔中条山余脉紫金山与绛县为邻;东和翼城县接壤;西同侯马市毗连。从空间区位上看,曲沃县城距临汾市55公里,距侯马、翼城、运城分别为10公里、26公里、40公里,距旅游热点城市洪洞111公里,距晋陕豫三省交界处较近,是山西通过陕西通往西北各省的重要通道,是中西部地区。(2)旅游资源丰富。曲沃山、河、平原地貌兼具,风景宜人。2800年前,作为晋国都城,出现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升平景象。国内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唐风》,即为西周、春秋间流行于曲沃一带的民间诗歌;自宋至清,曲沃有进士百余人,被誉为“三晋文化之乡”。著名学者顾炎武旅居东韩村宜园撰成巨著《日知录》,留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古名句。曲沃还是彭真、傅山、顾炎武、曹端等伟人的故乡或客居之地,他们为曲沃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晋国发源地,则给曲沃留下大量文物宝藏,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已发掘出土的文物5万余件。特别是墓葬类和遗址遗迹类资源是曲沃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资源,能够充分展示曲沃的悠久历史,是传承晋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有景明风景区、浍河水库景区等自然资源。总体看,曲沃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3)市场空间巨大。曲沃处于临汾、运城、晋城诸多名胜古迹的中心,又临近晋、豫、陕三省的交界处,晋陕豫旅游金三角,形成多条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高的旅游线路。2010年临汾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8.3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98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9.6亿元(表1)。周边市县年接待游客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呈几何级数增长为曲沃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市场介入机会。(4)政府重视程度高。新形势下,曲沃县委县政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立足曲沃比较优势,确立了“文化立县”发展思路,从战略高度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劣势分析

(1)可进入性有待提升。尽管曲沃的区位优越,但受南北部境内山地多,东部绵岭延亘造成可进入性差,区位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明显的交通优势。目前,境内只有南同蒲、侯月2条铁路,1条阳侯高速公路及108国道和大运、晋(城)韩(城)、曲横三条干线公路纵横过境,但是缺乏大型火车站和便捷的高速出入口。因此,尽管曲沃的公路密度在全国是较高的,高速成大十字形,铁路亦成大十字形,理论上曲沃通往各主要交通枢纽城市的空间距离很短,但路况较差,旅行时间距离较长,可进入性差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制约。(2)旅游产品体系有待完善。曲沃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但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本市、本省区域内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并且产品结构单一,体系不完善,由此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3)缺乏必要的旅游宣传。目前,曲沃在旅游宣传方面的意识较弱,尚未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和明确的旅游宣传口号,在市场营销方面缺少适应市场需求的投入规模,品牌向市场的渗透能力较弱,限制了全县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4)市场主体严重缺失。曲沃县政府提出了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的战略思想,但是从支撑这一战略构想的市场主体培育上看,尚处于初级阶段。旅行社从业人员较少,专业持证导游稀缺,开展组团出游业务旅游服务机构只有2家;星级饭店仅有曲沃宾馆(三星)、宝丽大酒店(二星)、信合宾馆(二星)三家;目前尚未有一家A级景区。旅游市场主体缺乏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机遇分析

(1)文化旅游发展将成为一种新趋势。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国务院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将旅游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国家旅游局将2011年确定为“中华文化游”主题年,制定系列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这对晋文化发源之地的曲沃发展文化旅游,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2)休闲旅游将是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休闲度假类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国民的青睐,大众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主力军。对于旅游知名度相对较低、旅游形象还不清晰的曲沃县来说,大众休闲旅游的蓬勃兴起将为曲沃对外宣传旅游形象,提高知名度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3)山西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园区的建设为曲沃发展带来新机遇。根据山西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要求,临汾市确定了以方略保税物流中心为基础,打造山西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园区的发展目标。曲沃作为打造山西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力推动侯马-曲沃同城化发展,加快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建设,逐步形成大中小城镇布局合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此过程中,曲沃的区位价值和市场知名度将得到明显提升,旅游发展的市场空间也将得到极大的拓展。

4.挑战分析

(1)面临同质化竞争的挑战。曲沃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与周边区域县市甚至全国知名景区相比,旅游资源同质化较大。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洛阳龙门石窟、承德避暑山庄等的知名景区的知名度均在曲沃之上,曲沃在临汾地区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从中国历史朝代演化的古都城市的角度来说,汉唐之都西安、南宋之都杭州、明清之都北京都是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城市符号几乎和所对应的历史朝代具备相同的知名度。而唯一能够代表春秋历史的晋国古都曲沃,在旅游发展严重滞后的困境下,要想与这些资格老的文化古都同争市场一杯羹,还需要在晋文化产品包装的差异化营销道路上有所创新。(2)缺乏强大的区域性品牌支撑。首先,山西省素以“煤海”著称,给人以生态环境恶劣的错觉,即使现阶段正处于产业转型期和形象重塑期,距离旅游大省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曲沃的旅游发展缺乏良好的区域大环境;其次,曲沃所属的临汾市处于晋南地区,而晋北地区的佛教文化和晋中地区的晋商文化的产业影响力和旅游知名度都超越晋南的“根祖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晋南的旅游品牌吸引力。总之,不论是从山西全省的角度来看,还是晋中南的区位而言,曲沃缺乏强大的品牌形象支撑。

三、促进曲沃旅游发展的策略分析

1.加强政府扶持与引导。山西省目前已经建立八大文化旅游品牌,曲沃作为晋文化祖源地,要想发展旅游业必需以文化为龙头,带动相关旅游业态的发展。以曲沃为中心的晋文化研究基地正在孕育中,曲沃要保持在晋文化旅游方面的领军位势,就必须研究制定完善的晋文化概念规范,提炼晋文化内涵,提出“晋文化区”的宣传口号,高举晋文化大旗,打造晋文化旅游品牌。首先,要抓紧制定《曲沃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宏观上对旅游进行精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策略等。其次,通过区域合作,设立晋文化权威性旅游统筹领导机构,建立晋文化研究基地,通过文化资源协作打造晋文化旅游整体品牌,推介晋文化的旅游形象,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最后,成立晋文化研究会,统一部署晋文化推广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晋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建立多渠道旅游业投入机制(1)以晋文化为龙头,以休闲度假为延伸,把握当前我国国内旅游需求日趋旺盛和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大好时机,依托曲沃独特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吸引力,加大开发和招商引资力度,宣传促销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2)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在政府主导下,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将旅游招商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旅游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投入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打破所有制界限,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开发和经营旅游服务项目。

3.加快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加快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要向重点景区倾斜,加快景区道路建设,全面改善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结合“村村通”工程,在县、乡公路改造规划设计中,重点建设旅游景区(点)公路。交通部门要在国道、省道等重要交叉路口设置旅游景区指示牌。加大对景区(点)内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投入,按景区建设标准配套建设重点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及餐饮、购物场所等。同时,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