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3:02:38

旅游城市

旅游城市范文篇1

考察组一行经过的城市先后从*年─20*年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这些城市中特别是襄樊、南阳、平顶山市的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猛,通过“创优”城市面貌变化很大,政府“创优”的力度大,措施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

(一)政府主导抓“创优”。“创优”工作中,均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政委和指挥长或主任、相关各委办局、区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优”工作指挥部或“创优”工作委员会,并成立了相关办事机构。南阳市从全市各部门抽调了一批县级后备干部和骨干力量组成综合办公室、规划达标组、资料汇编组、环境治理督导组、重点项目建设组、宣传抽样组、行业建管组、奖惩任免组等8个工作组,负责“创优”工作中的具体事务。由于“创优”工作关联性强、涉及面广、协调量大,各市“创优”工作委员会或指挥部把“创优”工作始终抓在手中。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检查、亲自督办整改,在“创优”工作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的方针,使“创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市人大、市政协密切关注,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工程。河南南阳市“创优”工作只用了8个月,他们主要的硬措施就是“四大家”领导每人负责一条街,全市共13条街,全部按“创优”的标准进行整治,包括环境整治、广告牌的整治等,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二)部门合力抓“创优”。考察组所到之处,部门合力抓“创优”是其“创优”工作的一大亮点。“创优”工作到哪个部门,哪个部门就抽出精兵强将组建专班抓落实,“创优”验收应有的资料需要怎样制作就怎样制作,包括《统计年鉴》这样的资料,都按照验收要求变通整理,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宣传发动广泛深入。各市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主持召开“创优”动员大会,襄樊市先后四次召开上至“四大家”领导、下至居委会负责人参加的高规格、大规模会议,进行广泛发动和安排部署,提高各部门对“创优”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创优”过程中,襄樊市广泛开展市民“创优”知识教育。市“四大家”领导分别深入至各社区居委会市民学校,围绕“创优”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创优”、怎样开展“创优”以及广大市民应该为“创优”做些什么等话题,向广大市民宣讲“创优”工作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及主要措施,征求市民对“创优”工作及城市建设管理的意见,向全市市民发出“严律自己人、善待外地客”的倡议。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居委会将“创优”工作与文明社区、创文明小区结合起来,提出了“人人都是襄樊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口号,开展了系列文明行为常识教育,提高了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在全市主要街道和繁华地段、交通要道设立大型“创优”宣传广告牌,编印了《公民道德修养─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手册》,广泛开展“创优”宣传,使“创优”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在新闻媒体上开办“创优”专版、专栏,宣传“创优”,推动“创优”。荆门市投入巨额资金,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在公交车身上彩喷宣传广告,在出租车上张贴宣传口号,各单位悬挂横幅标语。各市在“创优”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创优”舆论氛围。

(四)注重“创优”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制作。在“创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各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各相关行业的附件资料就装满了几大铁柜。平顶山市迎检冲刺阶段,突击“创优”资料,由市委领导亲自挂帅,集中办公、封闭管理,收集汇编整理资料1000多万字,照片*多张,影像500多小时,编印了《创优资料汇编》、《宣传手册》、《旅游指南》等6种专业书籍。与此同时,各市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按“创优”要求20大项,单独成册,设计和制作十分精美、规范、完备详实的“创优”汇报资料,给予检查组良好的直观印象。

(五)以检查促“创优”。各市反复检查社会“创优”,成为他们推动全市“创优”工作的重要手段和经验。平顶山市组织专班对责任单位工作的进展情况开展不间断地督察活动,组织“创优”责任单位一把手在媒体上向市民作出承诺,公布“创优”热线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市“四大家”主要领导亲自带队,针对薄弱环节、薄弱部门、薄弱领域重点检查,现场督办整改。河南南阳安排纪委、监察局,组织部门领导到督办检查组,对各“创优”责任单位的“创优”工作进行督办检查,并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办法,对不能及时完成“创优”任务的单位负责人,第一次在媒体上“出镜”作检查,第二次进行诫免谈话,第三次就地免职,并明确指出“谁丢分谁丢帽子”。这种领导亲自检查,现场督办整改,不间断、反复进行、直至达标为止的检查和严格的奖惩,确保了“创优”目标责任的彻底落实。

二、我市“创优”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综合环境需进一步整治。我市在市政建设、园林绿化、亮、洁、绿、美工程上实施了大手笔,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形象不断改善.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仍是当前的一大课题,乱搭乱盖,马路经济,出租车宰客等影响城市形象的现象仍有发生,需进一步进行根本治理,实施还路、还道、还绿措施。

(二)州城规划中还没有考虑旅游规划。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公共厕所的设置数量不够,按照我市现有的城市规模,应建105座公厕,目前只有43座,而实际属城建环卫部门管的只有36座。

(三)“创优”的氛围不浓。截至目前,城区“创优”广告宣传牌未到位,媒体宣传没有形成板块和阵势,市民对“创优”知之不多。

(四)历史街区的面貌难适应旅游城市的需要。根据恩市政办发*号文件确定的我市历史街区有和平街、西正街、城乡街、学田巷,这些街区的面貌已非常破烂、陈旧,无法应对“创优”的检查验收。

(五)“创优”工作督办检查力度不够。对旅游行业和市直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检查力度不够,一些单位没有建立“创优”责任制,没有具体的工作人员。

(六)“创优”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归档工作力度不够。一些单位存在“创优”资料、建档归档工作没有开展的问题。“创优”工作涉及文字方面的得分443分,因此,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归档工作十分关键,按照3月21日“创优”再动员大会会议精神,“创优”文字资料收集工作应截止4月5日止,但目前仍有几个责任单位未提供相关资料。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创优”的宣传力度。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举办大型的“创优”与旅游相结合的宣传活动,在城市主要干道应设置大型公益广告牌,并向各单位下达宣传任务,悬挂宣传标语、横幅等。市建设局、市交通局组织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进行“创优”培训,并在公交车及出租车上设置车身广告。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创优”、支持“创优”的良好局面。

(二)进一步强化“创优”督办检查工作。借鉴河南南阳的经验,增加市纪委、监察、市委组织部领导为“创优”指挥部领导,新设督办组(由纪委、监察局牵头),对“创优”重点责任单位的工作进行检查、督办,考核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对“创优”责任单位的领导进行考核。“创优”工作中因为工作落实不力丢了分的,取消年终考核的奖励工资,同时还采取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等多种形式,对“创优”重点责任单位、旅游服务行业的“创优”薄弱环节进行深入检查、督办。

(三)加大城市管理及综合整治力度。借鉴河南南阳和湖北赤壁的经验,建议市“四大家”领导每人负责一条街道,对城市脏、乱、差死角进行重点整治,治理牛皮癣,规范市区广告设置等。

(四)安排“创优”汇报资料的搜集和制作。“创优”汇报资料涉及文字和视频资料,视频资料的内容主要是“创优”及恩施旅游发展的资料,建议马上抽调专业人员进行搜集和制作。

(五)要加强与州规划局的联系。今后的州城规划中,一定要融入旅游规划,内容包括旅游厕所建设,应保护的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等,在州城内划定旅游车停靠点等。

(六)要加强与省旅游局的联系。应经常向省旅游局汇报“创优”工作情况,“创优”资料汇编成册时,应邀请省旅游局专家给予指导。

旅游城市范文篇2

一、旅游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旅游城市化”(tourismurbanization)是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注重享乐,pleasure)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1]。国内已有学者对中国的旅游城市化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旅游城市化概念进行了界定。黄震方将旅游城市化定义为: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王冬萍认为,旅游城市化是以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它包括使城市规模扩大和使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内容。李鹏在黄震方等人定义的旅游城市化概念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旅游城市化还包括旅游景区景点的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陆林从城市化角度,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消费的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为满足人们由传统的日用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移,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旅游作为现代享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的城市化过程是一种新的城市化模式。朱告界定的旅游城市化不仅仅是旅游业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种结果,更主要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和演变过程。包括:(1)旅游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旅游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旅游功能日益增强和城市旅游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2)旅游城市化是城市旅游角色的变化,是城市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综合体转化的过程;(3)旅游城市化也是旅游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动态过程。李璐芳则在王冬萍所定义的旅游城市化概念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旅游城市化的含义作了如下描述:将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旅游功能,促进城市建设,繁荣城市经济。安传燕将旅游城市化定义为:把旅游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的动力来促进区域城市化的一种过程和现象。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城市的景区化和景区的城市化。

二、旅游城市化动力机制

黄震方将旅游城市化的形成机制总结为以下几点:(1)城市化进程的带动;(2)城市本身的载体作用;(3)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4)政策机制;(5)旅游业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李鹏从内在拉动力和外在驱动力两个方面对旅游城市化动力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活动在本质上符合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和规律,具体来说,旅游需求拉动旅游城市化,旅游供给推动旅游城市化。一系列旅游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也促进了旅游城市化进程。此外,与旅游相关的活动以及旅游行业本身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丁娟以九华山为例,对当地旅游城市化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城市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除了城市化进程的带动因素外,旅游城市化形成的动力机制还包括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和偏好、政策制度以及区位交通等因素。吴国清认为,城市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城市的食宿、娱乐、休闲、通讯、购物等设施比较发达,为旅游活动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受闲暇时间、经济支付能力、交通等因素影响,多数城市居民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仍将目标锁定在城市或城市近郊。

三、旅游城市化模式及特征

李鹏将中国的旅游城市化模式总结为黄山模式、曲阜模式和以武陵源为代表的旅游景区景点城市化现象。他认为,黄山作为一个由旅游催生的城市,代表了为旅游活动提供支持的一类城市,其旅游城市化进程极具典型性。曲阜的旅游城市化与黄山模式不同,从时间上看,曲阜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呈现出一种共生关系;从空间上看,在曲阜城市就是旅游地,旅游地即城市,景区景点则分布在城市(旅游区)内部,曲阜旅游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他还从武陵源这一景区景点城市化现象的典型例子中,概括出了这一现象产生的一般原因:包括经济利益驱动,景区景点行政管理条块分割,行政支配旅游经济,景区景点与居民村落连为一体,以及当地居民对景区景点的依附关系。

吴国清将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总结为多核心+网络化模式,作为中国城市化发育最快的地区,长三角已初步形成了由多城市区连绵而成的多核心城市密集地域系统。同时,一个网络化的经济环境和地方政府间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国内区域性合作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区域旅游必然会形成区域内城市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态势,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亦使得区域内的旅游经济中心趋于分散化。

四、旅游城市化实证研究

王冬萍以新疆吐鲁番市为例,分析了旅游城市化现象在吐鲁番城市发展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认为旅游城市化可以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质量提高。旅游城市化使吐鲁番城市地域扩大并延伸,推动了吐鲁番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吐鲁番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城市特色的鲜明化。

朱告以桂林为例,指出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化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认为城市旅游化是城市旅游供给方面为迎合旅游需求做出的适应性举措。随着大众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享受城市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文化休闲娱乐设施以及完善的综合服务配套,人们的这种需求带动了旅游城市化的进程;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到来,在服务设施的使用上,市民与游客发生了冲突,城市原有的比较优势弱化。因此,城市就需要进行旅游化建设,为旅游发展做好必要的改进和完善(如在城市的标示系统、城市的人性化服务设施配套、城市的风貌保护等方面),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优化城市的旅游形象。同样,旅游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城市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接待地和旅游目的地转变的过程,而城市的旅游化建设则是城市为了树立和强化旅游目的地形象而采取的必然措施。桂林的旅游“城市化”正是桂林城市“旅游化”的必然结果。而桂林在完成了城市的旅游化建设之后,随着城市形象的极大改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旅游的城市化。

焦华富以九华山为例,分别从经济影响、社会生活影响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对旅游城市化的居民感知进行了研究,指出九华山居民对旅游城市化经济方面的正、负影响都有明显的感知,主要包括: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个人收入,提高房地产价格,导致物价上涨。在社会生活影响方面,当地居民对旅游城市化的正面影响感知强烈,而对其负面影响感知相对较弱,多数居民认为旅游城市化对其生活设施、教育环境、医疗条件以及娱乐活动设施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促进居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只有少数居民认为旅游城市化破坏了当地的淳朴民风,甚至导致犯罪率上升。在环境影响方面,居民对旅游城市化的正面环境影响感知较弱,但对其负面影响感知强烈,尤其是对人文环境的感知更强于对自然环境的感知。

李璐芳对大连市旅游城市化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旅游已成为大连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与此同时,大连旅游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城市化的推进使大连本地人不断被边缘化;城市化的推进使大连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城市规划存在不合理因素等。

吴国清认为,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趋势是以城市为依托,实现沪宁杭旅游互动是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过程当中,旅游城市化将成为必然。

葛敬炳对丽江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与传统的工业城市化相比,丽江旅游城市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在城市性质和功能上,丽江由工商业城镇逐步向旅游城市转变;(2)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丽江城区逐步演变成以大研古城为重心呈“扇”形发展;(3)在城市建设用地上,旅游业用地增长迅速,大量城市绿地被侵占;(4)旅游的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丽江人口城市化过程,旅游业成为丽江市居民就业的主要渠道;(5)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丽江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超常规发展。丽江旅游城市化机制包括:资源比较优势、地方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参与以及旅游消费。葛敬炳认为丽江的旅游城市化是一种典型的资源驱动型旅游城市化现象。

五、旅游城市化的影响

朱告指出旅游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已显示出其巨大的作用;同时,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旅游与城市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李璐芳认为,旅游城市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功能,优化城市的文化氛围,并且是城市再生的重要动力。

李芸分析了旅游城市化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城市化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城市用地剧增,不断蚕食和破坏风景名胜区;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旅游环境和景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现代城市景观与旅游整体环境意境不协调。

黄振方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分析了旅游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问题,例如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淡化,以城市开发代替旅游开发,建设性破坏比较严重;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开发利用不合理,缺乏整体协调机制;不当的游客行为和旅游活动使旅游资源与环境质量下降;景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和保护力度不大等。

旅游城市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城市;品牌;特征

美国战略品牌管理研究专家KevinLaneKeller教授认为,地理位置如同产品和人一样,都是可以被品牌化的。将品牌意识运用于旅游城市能确定其身份,使其与众不同(KevinLaneKeller)。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品牌意识逐渐渗透到游客的消费观念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出行前目的地的选择和最终决策。旅游城市发展呼唤品牌意识既是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也是适应其自身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任何旅游城市,只有树立了富有竞争力的区域性整体品牌形象,才可能在旅游业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一、旅游城市品牌的内涵及作用

旅游城市是指既具有一般城市的特点,又具有旅游功能和一定旅游条件的城市(明庆忠,2003)。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品牌的意识已经由过去的旅游产品品牌和旅游企业品牌转向了对旅游地品牌——这一区域性旅游整体品牌的关注。旅游地品牌是指某一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的品牌,是旅游地能给游客带来独特享受的一种利益承诺。旅游城市品牌是旅游地品牌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由多种因素综合构成,既包括城市的名称、标志、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外在因素,也包括旅游质量、旅游服务、城市文化等内在因素,是对多种因素的积聚和提炼。优异的质量是其立足之本,完善的服务是品牌实施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形象是品牌最重要的支撑,深厚的文化则是品牌的灵魂所在。

旅游城市品牌不是生来就有,其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它是结合当前的旅游发展趋势以及旅游需求,通过主动的开发创造,集中体现旅游城市所有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在受众心中形成的最直接最深刻的正面印象,也是该旅游城市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带来独特精神享受的一种承诺。旅游城市品牌一旦构建成功并得到广泛传播和良好的经营运作,便会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城市品牌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旅游城市本身来讲,品牌良好的口碑效应,增加了旅游的附加值;同时其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保证游客对旅游城市的忠诚度,防止了游客的流失,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从游客的角度来说,知名的旅游城市品牌很容易将该旅游城市与其他同类城市相区别,可以减少游客搜寻信息花费的时间,降低其搜寻成本和购买风险。

二、旅游城市品牌的特征

(一)旅游城市品牌的一般特征

旅游城市品牌是城市身上贴着的一个标签。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综合状况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而且是其旅游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也是城市主要旅游产品的一个代言人以及其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和指标。因此,从整体上说,旅游城市品牌具有以下特征:

1.整体性和统一性

旅游城市品牌必须是旅游城市生态环境、经济活力、风土民情、文化底蕴等的综合构成,是旅游城市的历史、文化、声誉以及承诺的无形总和,同时使目标受众对其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和美好的联想。它必须是一种整体统一的形象,无论是报纸、杂志、电视媒体或者是口头等信息传播渠道都必须具有一致性。

2.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

在论述城市变与不变的统一关系时,科学家钱学森指出,城市是变与不变的统一。说变,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一定会成长变化,但一个城市的定位和功能,如旅游、港口、金融中心……又是比较稳定的。旅游城市品牌形成以后,便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旅游城市品牌是建立在旅游资源或旅游城市地域的独特性上,同时也就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精神面貌等,这些东西是不易被改变的。加之,旅游城市政府、企业对品牌的大力宣传及对受众的诱导,旅游城市品牌一旦在社会公众中形成一种心理态势以后,一般很难改变。

当然,旅游城市品牌并非一成不变,因为旅游业发展趋势在变,旅游竞争环境在变,消费者的观念和需求心理在变,旅游地自身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如香港每过几年就推出一个主题品牌,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旅游者。20世纪末,深圳市旅游形象口号是“世纪新城,中华之窗”,在旅游形象展示和旅游产品促销中起了重要作用。而在2003年则推出了“精彩深圳,欢乐之都”的主题,体现深圳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总之,只要这种变化足够大,时间足够长,舆论媒体宣传力度足够大,引起了社会公众注目和关心,改变了的旅游城市品牌也会得到认可和肯定。

3.有形性和无形性

旅游城市品牌由有形的环境、资源、设施等物质实体和无形的城市文化、精神、价值观等组成,有形与无形要素的结合构成了旅游城市品牌的价值,同时也就形成了其有形性与无形性相统一的特点。旅游环境、资源、景观及设施是旅游城市品牌的物质依托,是城市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也是旅游者感受城市文化最敏感、最直接的部分。城市中任何一座有历史价值的或标志性的建筑,能反映出旅游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是向外界标志旅游城市文化独特存在价值的载体。而旅游城市独特的文化、精神以及价值观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凭借这些物质实体使游客更好地感知体会,这就是旅游城市品牌的无形性。另外,作为对游客的一种承诺,也是无形的。

(二)优秀旅游城市品牌的特征

旅游城市品牌是一种广告,起着提升城市信誉和吸引游客的作用,但是千篇一律、模仿他人、毫无个性的品牌只会起到反作用。优秀的旅游城市品牌是城市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通过深度挖掘,形成的排他的、不可替代的、鲜明独特的品牌个性。优秀的旅游城市品牌一般包含四大特征:

1.独特性

旅游城市品牌是游客前往该地旅游的主吸引源和诱导源,必须个性鲜明、独具特色、与众不同,才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它是对本地旅游资源优势以及旅游文化特色进行综合分析后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体现城市的主体特征。一般通过一句精练的语言来体现,也便于宣传、传播和记忆。一些千古传颂的名句,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使山水风光成为桂林的旅游城市品牌,塑造了桂林经久不衰、独具特色的生动而富有魅力的山水品牌形象。

2.文化性

旅游城市品牌由外在和内在因素构成,即其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内涵。旅游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赋予其独特的精神面貌,独特的城市文化使旅游城市品牌更具有核心竞争力。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她到处洋溢着音乐气氛,音乐文化深入人心,使其具有其他旅游城市没有或者远远不能与之媲美的特征,因而构成了旅游城市品牌。文化在城市的成长过程中是隐性的,通过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来表达。因此,城市要注意加深本土居民对于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培育传统文化、本土特色文化与艺术生存的土壤,旅游城市品牌才具有恒久的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3.延展性

旅游城市的品牌延展就是借助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品牌原有的地域空间范围扩大,用于城市周边地区,以便缩短该地区被游客所接受的时间,减少开辟新市场的成本,降低失败的风险。因此,旅游城市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群,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并且可以扩大一个城市的外界影响,提高其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在国际上的地位,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拓展大的空间,营造极为有利的环境。20世纪90年代初,“大桂林旅游圈”的提出,就是旨在以桂林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县域为腹地,依托桂林山水旅游品牌,连锁销售,发展旅游。周边12个县与桂林共享“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金字招牌,既打破了过去桂林市区游“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实现了区域旅游快速持续发展;同时依托品牌、整合资源丰富了桂林旅游的内容,充实了桂林旅游这块品牌的内涵,也提高了其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地位,为该地区旅游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4.实用性

城市品牌不同于纯粹的诗意联想,它能够转化成为有效的商品、服务或商业价值。旅游城市品牌的价值,通常是看不见的,难以直接计算,但往往是更加巨大的,其蕴涵着巨大经济潜力和商机。德国小城汉诺威是国际汽车展的所在地,它以区区几十万人,创造了一个享誉全球的“会展业之城”。城市旅游产业和企业构成旅游城市品牌的经济支撑,两者之间的关联度极强,旅游城市品牌应植根于旅游产业优势,利用旅游产业的外部效应提升旅游城市品牌,使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旅游城市品牌的构建和塑造

市场经济时代,经营城市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借助多种力量主动构建和塑造旅游城市品牌成为城市经营的重要内容。在明确了旅游城市品牌的特征后,品牌的构建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

1.从旅游城市自身的资源优势出发

没有差异化的品牌等于没有品牌,确立旅游城市品牌的主要依据是城市已开发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许多因素都会决定和构成旅游资源优势,如依靠自然地理环境的黑龙江省旅游,把“冰雪旅游”作为品牌推出;依靠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陕西省旅游突出其世界级古都的优势,而上海则离不开其“海派”的文化背景;广州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是中国的“商都”等等因素是决定其旅游资源优势的关键所在。甚至旅游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会对旅游资源优势产生重大影响,如深圳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刚开发时似乎不具备任何旅游资源优势,但因和港、澳毗邻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具备“对外开放的窗口”这样一种潜在资源优势。在以后的十几年中,围绕“窗口”这样一个主题品牌,设计了大量的如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人造景观,吸引了来自港、澳的客源。

2.从游客的需求出发,找准客源市场

旅游客源市场是一个异质市场,旅游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就旅游城市品牌而言,无论是开始推出品牌还是对原有的品牌的再加工和新创建,旅游城市品牌都必须能适应、唤起目标市场的需求,确定准确的品牌内涵。

如果旅游城市在品牌构建过程中能摆正自身的位置,始终不脱离消费者的需求,那么既可以为旅游城市赢得市场,同时也拥有了其目标顾客的品牌忠诚。如深圳的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一步跨进历史,一天畅游中国”、“您给我一天时间,我给您一个世界”反映了其对当时外国人想集中地了解中国,中国人想了解世界的不同客源市场需求的满足。这些旅游产品的相继推出更好地体现了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的主题品牌。进入新的世纪,游客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圳推出了“精彩深圳,欢乐之都”的主题品牌。“精彩深圳”强调了深圳自身资源在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比较中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欢乐之都”则满足了人们情感上的欢乐需求,反映的是当今品牌竞争的共同战略——以顾客为导向,真正掌握和满足顾客的需求,利用特定的品牌形象,吸引特定的目标群体。

3.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出发

品牌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顺应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适时做出科学的调整。21世纪,品牌经济已经席卷全球,加入WTO后的中国必须与世界潮流同步,旅游城市品牌必须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同行。

杭州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因“人间天堂”之誉而蜚声海内外。杭州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其独特的魅力,也使杭州形成了勤奋又闲适的生活方式。随着世界旅游业由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以及中国假日经济的兴起,杭州由过去的单纯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三方面齐头并进发展,同时,其旅游品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2006年4月,作为全球休闲旅游业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杭州召开,杭州休闲业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国际休闲经济的舞台。杭州人也不再满足陶醉于“人间天堂”的形象,而是要努力将杭州打造成中国的“休闲之都”,并使这一品牌不断成长扩张,最终成为“未来的世界休闲之都”。

4.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

文化在发展中兼收并蓄,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作为旅游城市更是如此,游客的流动以及其与本土居民的互动交流,必然会使得外来文化加快对本土文化的侵袭,使得本土文化的特色逐渐淡化,丧失城市的个性。而城市文化是城市旅游品牌的灵魂,是城市形象的外在表现。城市的文化越深厚丰富,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就越强,就越具有文化资本价值。

因此,必须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用城市文化来构建旅游城市品牌。要依据旅游城市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及城市个性,从城市形态、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精神面貌、生活方式等方面来不断地塑造、强化和传递这种文化,有形的无形的,小到一个标志牌大到一个标志性建筑,小到一个清洁工大到城市文化名人都在传递这种文化,从而在游客心目中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印象。富有相当意义的文化内涵的品牌,可以宣传当地的旅游特色和文化,形成良好口碑的作用。

5.从城市居民对品牌认可的角度

旅游城市品牌的塑造不仅需要有城市自然资源优势等外部环境(硬环境)的支持,更需要参与品牌塑造中人的支持(软环境)即城市居民对其是否认可。品牌的塑造得到了城市居民的认可和支持,才会形成全民参与塑造品牌的氛围,才能强化旅游城市品牌。城市居民是游客与城市接触的最直接的载体,旅游城市品牌得到大多数城市居民的认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就会树立起品牌意识和观念,能直接提升游人在当地的旅游体验质量进而影响目标受众对旅游城市品牌的深入了解、深度感知和广泛传播。

城市居民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旅游城市品牌的原动力。因此,在创建和维护旅游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市民踊跃参加,激发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居民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城市独有文化的意识,从而能够塑造出鲜明而富有生机的旅游城市品牌形象,最大地发挥旅游城市品牌效应。

品牌是一座旅游城市巨大的无形资产,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提升城市旅游品味的必要手段,是激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经意识到品牌对旅游城市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于是纷纷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如大连定位为“浪漫之都”,南昌为“现代军都”,深圳为“精彩深圳、欢乐之都”,杭州是“世界休闲之都”等等,有的城市正在积极探寻和打造自己的品牌。但品牌的构建和塑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在把握品牌重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城市面临的旅游发展环境与机遇,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重点,适时推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城市品牌,必要时还要重新构建。

参考文献:

[1]黄金霞.苏州城市品牌营造刍议[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4,(6):71-73.

[2]梁明珠,等.论城市文化与旅游城市品牌构建[J].商业经济文荟,2005,(1):63-65.

[3]杨明秀.打造长沙城市旅游品牌策略探讨[J].经济师,2003,(3):237-239.

[4]李树民,等.论旅游地品牌概念的确立及设计构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35-38.

[5]李家龙,李家齐.创建深圳旅游的城市品牌[J].特区经济,2004,(8):31-33.

[6]廖国一,杜树海.桂林模式:品牌依托整合多赢——“大桂林旅游圈”旅游业发展研究报告[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旅游城市范文篇4

1澄江县旅游资源与城市形象概况

1.1澄江县旅游资源基本概况

澄江县地处云南中部,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立夏节每年立夏日举行,为期3天,活动期间除了唱滇戏、赏花灯外,还有耍龙、舞狮、跑驴、民族歌舞等民俗节目表演。禄充是抚仙湖岸的一个4A级景区,村里流传着“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佳话,村民还发明了独特的“车水捕鱼”,这些都彰显了禄充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关索戏”属于古老傩戏的一种,为澄江县小屯村所独有,古老而朴实的“关索戏”也因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为众人所知,“关索戏”已入选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著名歌唱家谭晶演唱的《抚仙湖恋歌》更是将澄江秀美的山水与淳朴的民俗文化结合,把澄江描绘成了一幅山水田园的壮美画卷。澄江自然资源同样类型多样。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云南省蓄水量最大、水质最好的湖泊,总面积为212平方千米,蓄水量为189亿立方米,占云南全省湖泊总蓄水量的63%,被誉为“东方明珠”、“蓝色文化的摇篮”,是休闲度假的天然大浴场。帽天山化石群共发现化石点30余处,采集化石3万余块,有40个门类100多种古生物化石,涵盖了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还包括部分现已灭绝的物种。帽天山是世界上发现的化石动物中特异门类最多、埋藏保存最佳、外型最精美、品质最优良的动物化石,是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自然遗产。

1.2澄江县旅游城市形象调查

(1)问卷调查情况。旅游地形象认知的主体主要有3类,即当地居民、游客和设计师。本次的调查主要针对游客和当地居民,调查地点主要集中在景区点、宾馆和车站,问卷分配比例见表1。调查时间为2011年10月2日—6日,问卷份数500份,回收489份,回收率为97.8%,有效问卷467份,有效率为95.5%。

(2)样本特征分析。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可知:从表2可以看出,澄江游客主要以中青年为主,老年人偏少,这也符合目前澄江旅游产品偏重休闲型和度假型有关。从样本的从业特征和旅游目的来看,游客主要集中在公务员、学生、国企事业单位,旅游目的集中在休闲度假观光,所以澄江旅游城市形象的塑造应围绕市场需求,集中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在目标市场上先树立城市形象。本次调查正值国庆假日,探亲访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建议澄江可以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

(3)澄江旅游城市形象认知度分析。在问卷中,特地对澄江旅游城市形象的认知作了调查,在旅游发展总体概况方面,有21.3%的人认为澄江旅游发展好,33.4%的人认为澄江旅游发展一般,20.4%的人认为澄江旅游发展较差,24.9%的人选择不好评价;在旅游环境方面,36.8%的人认为旅游环境较好,景区卫生清洁、风景优美、绿化漂亮等,同时也有34.4%的人认为旅游环境较差,景区拥挤、路况差、游客过多、卫生差、绿化差;在旅游城市形象方面,79%的人认为澄江旅游知名度低,旅游城市形象低,主题不突出,12.4%的人认为澄江旅游知名度高,旅游城市形象鲜明;在旅游服务方面,68.8%的人认为澄江旅游景区管理混乱,拉客、宰客现象严重,服务缺乏热情,8.6%的人认为澄江旅游服务热情、朴实淳厚、服务文明、景区人员素质较高;在旅游产品方面,70%的游客认为澄江旅游产品老化严重,产品单调,吸引力小,高质量产品缺乏,产品档次较低,特色产品严重缺乏,4.5%的人认为澄江旅游产品有特色,吸引力大。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在旅游发展和旅游环境方面分歧较大,认知不统一,在这两方面的评价好坏参半。这也说明在这两方面澄江旅游城市形象给外界的印象是模糊,不统一的。在旅游城市形象、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方面,调查对象大多采用了负面评价,这说明当前澄江旅游城市建设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澄江旅游城市形象定位和营销存在的偏差。

2澄江县旅游城市形象定位

定位被称为城市形象建立的灵魂,是指对未来的潜在顾客心智上所下的工夫,期望在潜在顾客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创造潜在顾客对产品价值的认同感。在定位城市的旅游形象时,应该以本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发展特色为依据,在精准定位城市旅游形象的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推广。数据显示2011年澄江县全年游客接待量为185万人次,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地区,省外团队游客、国外游客量极少。因此,在对澄江县旅游形象定位时不仅要考虑资源特色,还要考虑市场开拓的因素,重视客源的地域构成,能够从形象上满足市场需求。澄江的旅游资源主要涵盖了“山、水、人、文”四个方面。从澄江县旅游资源配置状况和市场需求来看,“水”是澄江旅游发展的主体和命脉,“山、人、文”目前只能是作为附属的旅游资源。所以笔者认为,澄江旅游城市形象定位应主要围绕“水”,主体形象应定位为:水滨度假天堂,假日休闲之都。首先,这符合澄江县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有很强的市场基础。从澄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抚仙湖是澄江旅游发展的牵引力和依托资源,已经形成了抚仙湖水滨度假地旅游形象。游客对澄江旅游产品的需求主要以休闲度假为主。同时,根据澄江游客流量统计可知,客流高峰主要集中在节假日。节日和周末抚仙湖休闲度假已经成为澄江旅游最大的吸引力和亮点。从澄江当前的游客市场地域构成来看,70%的游客来自省内,并且大部分以周边市场为主。作为云南省中部特有的滨水休闲旅游产品,它对拓展周边市场极为有利。其次,这一定位能够明确澄江旅游发展方向和产品特色,进而与省内其他旅游目的地相区别,树立具有特色的旅游城市形象。这一形象定位依托的资源是抚仙湖,开发的方向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形成的特色是节日和假日旅游。同时,把澄江的“山”、“人”和“文”融入到澄江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形成滨水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和科考探险旅游产品四大系列,将这些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紧紧围绕“休闲度假”这一主线,以“抚仙湖水”为依托,以“山、人、文”为元素,形成“一朵红花,三片绿叶”的开发思路。澄江可以利用靠近昆明的地域优势和抚仙湖周边旅游地产的兴起而带来的大量高档设施,开拓展览旅游和商务旅游等小众特色旅游市场,吸引资金、人口、信息和商品来澄江,形成“锅底”优势,提升澄江旅游的知名度和形象,开发过境游。

3澄江县旅游城市形象营销对策

旅游城市形象定位只是为澄江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理念和发展思路。要真正地占有市场,形成以澄江为核心的休闲度假旅游圈,还得注重澄江旅游城市形象的营销,把“水滨度假天堂,假日休闲之都”的形象植入市场,在市场上形成品牌偏好和品牌忠诚。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营销。

3.1注重营销的层次性

营销的层次性是指在营销过程中把目标市场和营销的内容进行层次性区分,在不同的市场上营销不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澄江旅游资源丰富,域内各景区的开发程度不一,知名度和形象认知度也不在同一层次。鉴于抚仙湖开发较早,是澄江县较为成熟的景区,旅游形象认知度高。根据澄江县旅游开发定位,重点开发周边和近期开发市场,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产品的营销,推广“水滨度假天堂,假日休闲之都”的主题形象,注重突出澄江旅游良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同时推广帽天山、古滇国文化旅游等知名度较低的旅游产品。中远距离市场和中远期开发市场作为辅助开发市场,受制于澄江旅游知名度和资金约束,可借助知名人士代言或事件、节日营销的传播方式,在该市场上主要是营销澄江旅游城市形象,形成旅游城市辐射圈,尽快地形成较为稳定的旅游城市形象。

3.2营销渠道实用化

旅游城市形象的营销是一个多元的工程,在营销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营销渠道的多层面性和实用性。在政府层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澄江县旅游城市形象,政府要设立城市形象营销专项资金,借助各种会议、节日庆典推广城市形象,甚至可以邀请政府领导人担任澄江旅游城市形象代言人。在社会组织方面,充分发挥澄江县旅游协会的作用,可在周边重点市场由旅游协会出面宣传澄江旅游产品,组织举办“澄江旅游展销会”,邀请社会名人和艺术家来澄江开展艺术创作,参加“昆明旅游博览会”,海选澄江旅游形象大使等方式,宣传澄江旅游城市形象。在旅游相关企业层面,加强对酒店、交通运输公司、旅行社、景区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提升服务质量,用实际行动宣传澄江旅游城市形象。结合澄江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突出景区经营的特色,以产品差异化营销城市形象,经营中推广澄江旅游城市形象。

旅游城市范文篇5

*,接到国家旅游局验收组的正式通知,定于*月*日至*日即下星期一到星期三,对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天下午召开迎检动员大会,动员全市上下,对照标准,抓住关键,全力做好最后冲刺,确保实现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下面,就做好这次创优迎检工作,我主要讲四点意见:

一、确保思想认识统一到位

*月下旬,市委、市政府召开“四城联创”推进会暨旅游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充分发扬“刚正诚信敢创业,开放实干勇争先”的*精神,以高度的大局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狠抓工作落实,我市在*月份顺利通过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初审,*月初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复查确认。两项工作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创建工作信心,也是对我们各地各部门工作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创建无止境。从创优省级初审情况反馈来看,我市基本达到标准,但在一些环节上还有漏洞和差距。近期,市创优办对照国检要求,对全市各备检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自查,发现还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省级卫生城市复查确认后,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有所反弹;市区主要街道存在占道经营、马路摊位多、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农贸城、步行街、火车站、背街小巷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秩序不够理想;通往景区公路路旁、城乡结合部存在杂物、垃圾乱堆放等问题;旅游公厕、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台帐资料等工作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旅游景区等各备检单位的人气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等等。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提高城市品位,推进我市在全省欠发达地区率先崛起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的具体体现,对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否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块金字招牌,事关“四城联创”整体目标的实现,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也是对我们操作执行能力、干部工作作风的一次综合检验。创优也是我市“四城联创”的开局之创,市委、市政府志在必得。在迎接创优国检验收的关键时刻,各地各部门单位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集中一定的时间精力,查漏补缺,务求实效,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一次通过。

二、确保创优宣传发动到位

创优工作已经到了最后冲刺的关键时刻,必须广泛发动,强力造势,迅速掀起宣传高潮,使创优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明天开始,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把创优迎检宣传作为重点工作,制订宣传方案,整理专题内容,及时报道创优动态消息,全方位展示创优成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街道、社区要充实更新创优宣传栏、宣传窗,积极开展广场活动,引导全民动手搞好社区卫生。各部门单位和旅游企业在开展好内部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利用悬挂或张贴标语、横幅,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大张旗鼓进行宣传。要由各部门出资,市创优工作组统一制作,在市区主要街道悬挂创优横幅,进一步浓厚创优氛围。各旅游景区、备检单位在加大迎检宣传力度的同时,还要注意营造人气氛围。

三、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今天会议之后,各部门单位要对照标准,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进一步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确保冲刺迎检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要查缺补漏,即抓即改。差距就是工作目标,难点就是工作重点,通过验收就是工作目的。各部门单位要对照标准要求,从严自查,查漏补缺,把工作做好、做实、做细,抓紧整改到位。市创优办根据当前存在问题和迎检要求,已把需要抓紧落实的工作进行了分解。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只争朝夕,按时完成整改任务。要抓好直接影响创优验收的关键环节整改,抓好台帐资料的完善和特色工作提炼,对台帐资料进行一次再检查,确保硬件不失分、特色多加分。

要突出重点,集中突破。在创优冲刺阶段,全市上下要紧急行动,开展突击整治活动,全力打好攻坚战、团体战。市创优办要抓紧下发关于开展创优迎检卫生突击活动的通知。从今天下午会后到*月*日上午10:00前,各部门单位要组织全体人员到挂钩路段、社区卫生共建区、包干区打扫卫生、清扫垃圾、清除“牛皮癣”和杂物。在迎检期间,各部门单位还要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安排人员每天值班,并佩戴标志,负责监督挂钩路段、社区卫生共建区、保洁区的卫生保洁、车辆停放等工作。规建部门要加大乱搭乱建整治、占道经营、清扫保洁等工作力度,要求*月*日以后在建成区没有一个“马路摊位”,做好城区主要街道、城乡结合部、入城口、通往景区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规建、供电等有关部门单位要做好城市绿化和亮化工作,确保检查期间正常的亮化,并确保各备检点的通水、通电。火车站、汽车站要强化旅游咨询中心的服务功能,做好站内卫生保洁,公厕要落实专人负责,及时检查并配备卫生用品。民政部门要控制好街头、景区的乞讨现象,在主要街道、路口合理设置旅游交通地图。交通部门、碗窑、石门、保安、廿八都等乡镇,要做好*-江郎山,*-保安,*-浮盖山公路两旁、集镇所在地的环境卫生、社会秩序整顿。公安部门要加强治安和交通管理,确保城市交通规范有序,主要街道有交警值勤,对市区出租车招手牌、防护栏广告进行检查,破损的要及时更换。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对餐馆,特别是创优各备检场所和各备检点附近的餐馆进行一次检查。质监、物价等部门要清理假冒伪劣产品、查处价格欺诈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旅游部门要部署好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的规范管理服务工作。

四、确保政令畅通协作到位

一是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迎检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必须全力以赴、奋力冲刺。创优迎检阶段,各部门单位领导力量要到位,一把手要亲自抓,重点抓,做到亲临一线,勇挑重担,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要进行单位内部动员,周密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回头看”,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即抓即改,确保负责的项目不丢分、不失分。创优迎检工作内容多,涉及范围广,标准要求高,各部门单位要明确责任,互相支持,相互补台,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良好局面。市创优办要做好迎检工作的统筹协调、统一调度,根据检查日程,预排好各类检查路线,做细做实迎检接待工作方案。在*月*日至*日检查验收期间,主要职能部门单位和各受检单位要实行24小时值班,坚守岗位,随时准备接受检查和抽查。要精心安排,细化接待方案,争取印象分、感情分。窗口单位及各旅游受检单位要加强创优知识的宣传培训,确保每位员工被检时有问必答,有答必对。要主动加强与验收组的沟通,国家检查组在江期间,各对口部门单位要主动做好汇报和对口接待工作。

旅游城市范文篇6

1.城市开放空间概述

1.1城市开放空间在旅游学中的发展

世界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曾经这样界定城市开放空间,他认为,“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空间,一类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另一类则属于城市内的户外区域,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个人或团体的活动”。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向全体市民和外来游人开放的。提供给他们游憩、娱乐、交流、商务等多种活动需求的场所,包括公共广场、各级公园、城市绿地等公共空间,也包括未被封闭的空地。城市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开放空间又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可以看出,城市开放空间不仅仅具有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等功能,同时,随着城市旅游的不断发展,它也逐渐成为城市旅游规划中的重要对象之一。城市规划中,多关注城市开放空间对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全民身心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而旅游学方面,则更加关注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如何借助开放空间来提高城市旅游的品牌形象,提升其城市旅游的吸引力,完善旅游活动要素。

1.2城市开放空间的分类

1.2.1从城市规划设计角度看开放空间的分类

从城市开放空间的定义中,可以发觉其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机动性和功能性等特点,结合用地性质可以将城市开放空间分为以下几类:城市大型公园(森林公园、市级公园、郊区植物园等);各种普通公园(动物园、纪念性公园、游乐场等);街头游园与专用绿地;各种性质的广场;专用的步行街区;大型文化性建筑的附属室外休息场地;步行林荫路等。它的主要作用首先是构成城市下垫面、调节城市气候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开放空间的类型及合理布局可以改善城市内的局地气温和通风;第三,适当面积的开放空间可以有效净化城市中的空气和控制噪音;第四,合理设计的开放空间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1.2.2从城市旅游角度看开放空间的分类

城市旅游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很多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都存在着旅游形象不鲜明,千城一面的问题。经过对多个不同类型城市的实地考察和大量文献资料的归纳总结,笔者认为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是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依据城市用地的空间类型并结合旅游发展要素将开放空间分为以下五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型:

1)城市中心休憩区。这种城市开放空间发展模式已经被广泛接受,它将商业与休闲区域进行整合,能充分为发展城市旅游,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提供载体,现已成为旅游城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目前,比较成功的中心休憩区,如北京的王府井、西单、什刹海、三里屯;上海的外滩、南京路、新天地;成都的春熙路、玉林生活广场等等,这些都已为其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效益。

2)城市公园。城市公园原本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游憩生活境域,也是城市的主要绿色基础设施之一。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城市公园的其它价值也日益突出,如对于本地居民和游人来讲,公园的休闲、保健、文化和娱乐等价值越来为人门所关注和强调。此外,城市公园发展旅游确实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即其本身的资源优势、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和大众消费的特点都是其吸引力所在。目前,主要可分为城市郊野公园和市内公园两大类。

3)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可称之为城市开放空间艺术处理中的精华,往往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它不仅满足广大市民日常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他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的成功规划和使用对于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增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相当重要。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城市广场还包括有特色或有历史纪念价值的小型游园。

4)步行街。步行街这种活动空间,其规划和设计都十分人性化,本身已有系统的分类,但从城市旅游角度看,又可将其分为综合性商业步行街和特色休闲步行街两种类型。随着人们的休闲旅游意识逐渐增强,有一定文化底蕴、历史内涵或时代特点的步行街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其功能也由单纯购物转向集购物、旅游、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综合发展。如中国的四大旅游街,还有成都的锦里和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等都各具特色并亦名享海内外,成为城市旅游的名片,游人必游之地。

(5)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是一种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的连通体系,是城市规划中的设计要素,其中包括城市景观道路及景观节点。但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休闲、美学、文化、旅游等功能也日显突出。尤其是在旅游方面的功能也日益明显,如成都市改造后的沙河及两岸生态通径。

2.城市开放空间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

自1995年3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旅管理发[1995]046号)以来,在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下,便开始了城市旅游热潮。近几年来,我国众多城市凭借其丰富而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和积极有效的市场开发,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城市旅游地。至2001年底,全国已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8个,其中有119个属于地、县级的中小型旅游城市。例如以九寨沟、张家界为代表的自然型旅游目的地,以深圳华侨城系列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型旅游目的地,丰富了我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类型,但也构成了对传统老牌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挑战。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旅游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其设计和发展对于将城市整体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旅游来说有着诸多有利的影响,下面根据本人对城市旅游的认识归结为以下几点:

2.1城市开放空间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栽体,与城市旅游之间具有一定的“互构”关系

城市的开放空间单从城市角度看可以说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容器”,社会生活又是它的内容,所以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依赖性。再从旅游角度看,一方面,城市开放空间为城市旅游提供场所;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设计对人们的旅游行为起到引导和促进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旅游之间有一种互构的关系:即特定的空间形式、场所会形成和展示特定的城市旅游特色,融合特定的旅游活动要素,吸引特定的客源市场;而游人的旅游行为和活动的倾向性,也会对城市开发空间的持续发展产生能动作用。

2.2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的休闲要素有助于旅游产业系统升级与产品提升,成为都市休闲的特色抓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因为将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不仅丰富了旅游吸引物的构成,同时,它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依托之一。一座城市只有将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全面提升,才能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突出自己。而城市开放空间的整体环境、旅游要素市场的空间配置、旅游产品展示、特色文化体验等因素都是城市旅游业提升的重要考虑因素。此外,特定的城市开放空间形式有利于旅游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2.3城市开放空间的大众化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为城市旅游发展走特色城市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旅游现已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形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以会展、休闲、商务、购物、生态等多种形式并存,追求更高境界的旅游经历的城市旅游则迎合了现代人的要求。

2.4城市开放空间功能的日益完善和旅游要素的丰富也增强了城市旅游的吸引力

旅游活动具有资源指向性,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泛指一切能引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并构成旅游业的生产要素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客观事物与现象。城市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空间场所,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和娱乐方面的体验,RBD(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作为城市中一种新的功能区已逐渐成为城市中新的空间要素,同时吸引着旅游者与非旅游者。伴随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环境的改善及其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形成了丰富的吸引力要素,使城市具有了旅游管理、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统一体。

旅游城市范文篇7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城市;智慧旅游;信息共享

智慧旅游是以物联网、云计算、通讯网络等大数据技术作为支撑,从而达到以提升旅客旅游体验为核心的智能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的提出,为满足人民群众从简单廉价的观光旅游需求到追求更高品质、更多选择、更具个性的休闲度假旅游方式的需求升级指出了方向。旅客在体验智慧旅游时,感受到的是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简单。这种简单,是让旅客感受到整个旅游行程是量身定制的。就好像从游客一出门开始,就知道要乘坐哪路车,直到游客回到住处,浴缸里的水正好是迎合游客最喜欢的泡澡温度。智慧旅游在大数据时代下应运而生。近期,“大数据”的搜索热度超过了“人工智能”。企业和学者都对如何利用大数据更好的获取和利用旅客信息以此来制定精准营销投入了巨大的关注和努力。有的研究指出,利用收集到的旅客信息,通过游客特征建模,从而实现精准的信息推送。也有研究致力于如何构建旅客画像,定义旅客标签,从而达到推送信息的精准。还有研究提出如何利用GIS技术,为旅客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然而许多研究人员所倡导的旅游产业须要拥抱互联网,并不仅仅局限于利用互联网捕捉消费者的需求,对消费者需求的探索仅仅只是营销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为达到智慧旅游,整体提升旅客的旅游体验,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关系到整个智慧城市建设与旅游产业的配套升级[1-3]。

1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通过对城市各部分数据进行动态地监测、分析、整合和利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从而实现对城市生活环境的透彻感知、城市资源的全面调控、城市中各个部分协调配合、城市方方面面便捷运作、人和城市之间和谐共赢等目标的新型城市形态。智慧旅游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依托智慧城市建设而发展[4-5]。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研究由IBM公司发起,之后我国浙江大学潘纲(2013)教授提出了基于轨迹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将基于轨迹数据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分为轨迹感知(trace)、信息发现(knowledge)和具体应用(application)三个层次。该框架从技术的层面上系统描述了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技术建设的整体技术路线[6]。图1基于轨迹挖掘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架构结合了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基本遵循了IBM所提出的“3I”特征,即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智慧服务、协同运作、激励创新三个新的特征。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在提供智慧服务功能的同时,积累了海量的城市动态数据,如地图与兴趣点(POI)数据、GPS数据、客流数据、手机数据、LBS位置服务数据、视频监控数据、环境与气象数据、社会活动数据等等。只要对城市中人口稍作筛选,例如,通过通讯设备LBS位置服务,发现该用户第一次到达该城市,就可以将其定义为旅客,或是设立游客专用优惠或服务以此来统计游客行为数据,以类似的方法去筛选城市内通讯用户,就可以得到旅客在城市中的各项数据。同时,旅客达到智慧城市后,也能享受到智慧城市物联互通、深入智能、智慧服务等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11-13]。

2旅游产业相关配套升级

2.1旅客信息的获取。2.1.1旅客需求信息。人们在出行前或多或少都会去了解一下目的地,例如目的地有什么名胜古迹,有什么特色小吃,风土人情怎么样,等等。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去收集这些信息,了解目的地的方式,常常是通过互联网搜索。不同的互联网平台所产生的大数据类型各异,基于搜索引擎和在线旅行平台产生的数据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类。首先,搜索引擎是游客查询旅游信息重要途径之一,如百度搜索引擎。通过特定关键词得到的搜索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旅游目的地的需求。其次,在线旅行平台提供多种旅游产品,交通、酒店和门票的预定业务等,拥有海量的用户。这些用户在下订单前会在旅行平台内搜索相关产品,或可能预定的酒店、门票信息,以此选择合适自己的。在平台上的搜索数据更进一步的能反应游客的旅游需求。有的研究利用搜索数据预测海南旅游游客流量,证明搜索数据在提高旅游预测精度的表现。有的研究通过提取百度搜索数据构建综合指数,建立广义动态多因子模型预测北京旅游需求。有的研究利用游客搜索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未来旅游流量,并取得了较高的预测精度。此外,已有的文献研究也证明了搜索数据和旅游需求的相关关系。这些研究表明,通过设定合理的关键词,搜索数据能够衡量旅游需求[7-10]。2.1.2旅客行为信息。除了这些大量反应旅客在旅行行为前产生的信息收集,政府的有关部门能获取旅客真实的旅游行为信息。如杭州市旅委开发的大数据平台,可以提供游客流量、画像、轨迹、消费等数据,也可提供景区、主要商圈、不同业态、重要节假日等众多数据维度的游客流量、消费数据等等。在线旅游数据也是一种重要的大数据来源。如携程网等旅行平台作为国内较大的在线旅行平台,所产生的游客数据类型丰富,包括旅游产品的订单数据以及游客对于旅游产品及服务的评论数据等。因此,该类旅行平台的游客数据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旅客在选择线上预定酒店机票出行后,常常会在同一个旅行平台操作。这使得旅行平台能收集到旅客的一次完整旅程订单信息。同一个用户的订单信息中包含了该用户接下去行程的时间和地点,这些信息形成了该游客的数字足迹。已有研究通过利用旅行平台中用户对于酒店的评论数据,研究了互联网的评论对于酒店销量的影响。通过利用游客在旅行平台中订购旅游目的地的机票、酒店和门票等数据可以分析游客的旅游行为。通过采集游客对旅游产品、酒店服务等的评价,能够反映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态度和满意度,甚至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期望,从而更好地进行旅游目的地的管理。2.1.3旅客基本信息及偏好信息。旅游平台和旅行社可以通过用户的注册,获得大量旅客的个人信息。旅客搜索、咨询、最后形成订单,这些步骤中包含的了旅程的酒店的价格、位置、星级;或是交通方式,包车或公共交通;或是旅程的松紧程度等信息,以此能分析出旅客的旅行偏好。2.2旅客信息的处理。在获取旅客各方面信息之后,为保障旅客隐私,本文认为,由各城市政府机构收集各旅游平台、旅行社所获得的旅客匿名(抹去mac、IP地址等个人信息)信息并汇总,与政府机构所持有的游客流量、轨迹、消费等数据一起,汇总成该城市的旅游大数据,并与旅游产业共享。2.2.1旅行平台的数据处理旅行平台分析游客信息的重心应当在于分析旅客的需求及偏好,根据旅客的需求和偏好向旅客推送最合适旅客的产品信息。例如前文提及的基于LBS与游客特征大数据分析旅游信息推送方法,就是一种站在旅游平台视角的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由平台收集到的游客基本信息为基础,建立游客特征模型,对相似游客群建模,对游客模型与游客群模型计算相似度,并以此推送旅游信息。此外,旅行平台根据旅客在线订单数据或是旅客旅游后撰写的游记,得到大量的游客数字足迹,分析其中异同,汇总高人气或是高评价足迹路线。再根据旅客偏好、需求的相似度,向为开始形成的旅客推荐旅行路线。2.2.2政府机构对数据的处理。政府机构对旅游信息的处理重点在于建设旅客数据统计设施和系统,以收集当地旅游数据。首先,根据旅客的实际旅行行为,获取到游客流量、画像、轨迹、消费等数据,提供景区、主要商圈、不同业态、重要节假日等众多数据维度的游客流量、消费数据,以支持旅游平台或是旅行社经营需要。其次,有关部门可以跟通讯运营商及交通部门合作,收集旅客的客源地信息、旅客在城市停留时长等。在提供城市收集、共享第一手旅客行为数据的同时,政府机构也要收集各旅行平台或是其他渠道与旅游产业相关数据,通过收集游客的搜索信息,游客对旅游产品、旅游地旅游资源等的评价,得到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态度和满意度,甚至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期望。分析旅客期望与当地旅游产业建设现状的偏差,从而作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一项参考项来支撑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决策2.2.3旅行社对数据的处理。旅行社是大量旅行产品(旅行团、导游服务、地接服务,行程规划)的提供者。在互联网时代,依托旅行平台,向各地的旅客提供服务。旅行社对旅客信息的处理的重点在于,根据已经完成行程旅客的旅程信息,以及未开始行程的旅客信息,再结合当地的旅游特色,定制出最符当下有各种需求旅客的旅行产品。2.3形成智慧旅游城市信息共享环。从旅客的旅行前资料搜索,到旅客旅行时的旅行行为,最后到旅客的旅行后评价。当地旅游城市有关政府部门,旅游平台,旅行社三方数据汇总可以得到旅客的在旅程中产生的几乎所有相关数据。将三方数据汇总起来,无疑可以对各个客源地的旅客,各个阶层,各种社会角色的旅客生成一个较为清晰的旅客画像。这对了解各方旅客旅游需求,旅游偏好从而更好的为旅客提供旅游服务具有极大地帮助。依托智慧城市的透彻感知、城市资源的全面调控、城市中各个部分协调配合,旅游产业及有关部门也据此进行分工。首先,各旅游平台汇总旅客在其平台上的搜索信息,将该类信息汇总到当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同时还要收集网民在各搜索引擎关于当地的搜索信息,通过特定的数据清洗技术,筛选出有关消费者需求的搜索数据,共享于各旅游平台。其次,智慧城市的有关部门在提供智慧服务功能的同时,积累了海量的城市动态数据,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旅客在城市内活动的轨迹、数据。例如,景点各时段的访问人数,游客的消费数据,游客在城市内的观光线路等等。有关部门共享这部分数据,结合有关消费者需求的数据,旅行社可以据此实时升级旅游产品,与消费者需求与时俱进,向旅行平台提供更好的旅行产品。最后,各旅行社也要向有关部门汇总有关当地的旅行产品售卖情况,成团或是自由行选择的选择比例,并分析产生选择差异的是旅客的性格、年龄或是其他因素。旅行产品和旅行方式的选择,通常能反映出一个城市在旅客心中的形象。这对有关部门打造当地城市文化特色又具有一定参考依据。消费者旅游平台政府旅行社图2信息共享环当旅游产业内各方数据都汇总到有关部门,并且有关部门进行一个初步的数据清洗和筛选,向旅游产业共享这些汇总的数据。共享的信息网络,能实时的获取旅客的需求及旅客的行为,及时地分析需求和行为偏差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面向消费者的信息共享网络,能时刻保持与消费者的接触,做到与时俱进,改变先打造旅游资源再向旅客推销旅游资源的模式,渐渐向为旅客定制旅行产品做转变。此外,餐饮行业、宾馆、游乐设施、景区,等等一系列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产业,都可以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数据联通来加入这个信息共享环,以此来加深智慧旅游的深度。

3结束语

旅游城市范文篇8

“城市景区化”命题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工作的不断展开而产生的,是城市理念的一个进步。

“城市景区化”对中国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城市不仅应成为一定区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信息中心;不仅具有为本辖区居民服务的交通、信息、商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功能,还应当具有外向型服务的功能,如对外国人、外地人方便快捷的服务功能。而且要特别注重它的旅游功能,如城市人流、物流集散能力;历史文化特点突出的个性化城市设计以及良好的观赏性、舒适性和人文传统。即人们常说的“城市的美化、绿化和亮化”。

城市是一面镜子、是一个窗口。在旅游者眼中城市就是一个景点,是第一个要看到的代表性景点。城市既要有熟悉的一面,还要有陌生和神秘的一面;既要有家的感觉,还要有做客的感觉:既要有时代感、新颖感,还要有历史承载和古老的感觉。应该是时间与空间、过去与未来巧妙结合、凝结着许多重大社会变革和英雄史诗的复合性艺术品。

城市景区化不仅仅是城市的绿化和亮化,最主要的是要突出城市的文化灵性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细节。许多城市都有一个形象的简称,如:狮城、羊城、花城、风城、石城、鹿城、蓉城等。这些简称都是以本城市最有代表性标志命名的,充分体现了城市个性和公众的认同感。

一、城市景区化是一个科学的再创造过程

一个城市的历史历尽沧桑数百年或者数千年,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经济概念、历史概念。城市在创立之初,可能是一个管理机关所在地,某种产品的生产基地或者是交易场所、港口,随着生产发展,人口集中,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加,管理机构不断庞大,有些城市的核心功能已多次演变,因而其建设特点也有了更大的变化。就是现代城市,核心功能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政治中心,主要是国家的首都或地区的首府;有的城市是经济中心,承担商品集散、经济信息交流和金融流通的职能;有的是文化中心。城市风格的差异性和居民文化传统的差别性对旅游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一个城市的旅游功能是建设者不断完善、不断取舍的过程。“城市景区化”不是对历史的否定而是以历史为依托的不断补充。“城市景区化”最忌讳的是建设者不考究历史和文化的“破旧立新”、盲目拆建。一些旧民居、古老的胡同和城墙恰恰是最有观赏性的景点。所以保护文物、保护历史是城市景区化的重要工作。

二、布局合理,构思精巧的休闲区是“城市景区化”的重要内容

城市是人口集中、车辆集中、商贸活动集中的地方。喧闹是城市的共有特点。但作为一个中心城市,没有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的休闲区,是违背人类热爱大自然的天性的,因而也会失去魅力。闹中取静,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思路。

中国在城市建设中,已开辟了一定数量的绿地或公园,但为数不少的公园实行售票开放,有偿服务,使原本用公共资源开辟的公众服务项目变成了经营项目(有的城市已将公园向公众开放),个别城市园林管理部门在公园中圈地(出租)经营酒店,使公众休闲地变成了部门谋利的资源。还有甚者,管理机关的办公大楼或住宅楼就建在公园里,使公园变成了“私家后花园”,这些都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的理念相违背。

城市休闲区的建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考虑到城市人口和社区布局,还要考虑外来人口的活动。

三、良好的郊区建设是城市景区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个城市的郊区是城乡接合部,也是城市压力的缓冲区,既是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延伸,又是城市的重要保障。

在城市设计与建设中应当把郊区设计与建设考虑其中。从景观的角度考虑;如果城市是鲜花,那么郊区就是绿叶,要相映成趣,互相依存。城市有高楼大厦,街道与市场;而郊区拥有青山绿水、农田与村庄,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郊区将成为城市居民周末度假休闲的主要去处,同时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对中心城市形象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提升了城市的美感。

田园风光与农家小院是郊区景区化建设与设计要围绕的主题。基础设施要统一规划。郊区旅游服务功能的实现要结合“农家乐”旅游接待服务内容来建设,要依托农家,让农民庭院成为基本接待单元,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要给予热情指导和真诚帮助。使郊区成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分流游客,舒缓旅游节奏,提供民俗参观项目的重要职能。

由此可见,城市景区化是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不仅要提供吃、住、行、购、娱、信息交流的服务,还要有观赏性,应该是蕴含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品。

关于“景区城市化”的说法,本人持否定态度。“景区”顾名思义,主要指各种供旅游者观光欣赏的景点组合。有自然类的,也有人文类的,还有二者结合的综合类的。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景区设计与建设严格遵循的原则。

“景区城市化”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是相冲突的。景点“功能分区”是科学的设计和投资建设思想。各种永久型服务设施尽量避免直接插入中心景区。所谓“景区城市化”,势必要大兴土木在景区修建楼堂馆所,而且各类行政管理部门也会蜂拥跟进,把他们的办公设施和各类“培训中心”推进到中心景点,景区被各部门所共有,而经营权和所有权无法剥离,服务质量也无法提高。

旅游城市范文篇9

【关键词】优秀旅游城市;城市旅游;误区;建议

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由来与数量增长

1995年3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旅管理发[1995]046号),决定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由此正式拉开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序幕,紧接着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1998年,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印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办法〉的通知》,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1999年1月,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诞生。其后,数量急剧增加,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截止2005年底,我国已有246个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量已超过全国城市总数的1/3。具体数量增长与行政等级分布概况如表所示:

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整体发展简况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数量上发展比较迅速,并且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都有较大比例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已基本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头戏。

关于城市旅游,至今尚无一致的概念界定。但一般认为,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进行的包括城市观光游憩、商务会展、度假娱乐等在内的一系列审美或愉悦活动。优秀旅游城市的评定要求城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服务、环境等旅游功能的完善。而且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入口和旅游线路以及旅游流的集散地,所以总体来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作为旅游目的地获得了发展,而且还作为各个旅游线路的枢纽促使其对区域旅游的支撑功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现实的优秀旅游城市群体中确实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城市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

如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基本呈现出两种状况:一种是比较知名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如北京、西安、杭州等)和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城市(如青岛、大连、深圳等),其城市旅游发展较快,也相当成功,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另一种是一些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且处于经济落后区域的城市,其城市旅游在区域内某些知名景区的带动下获得了发展,但他们仍未成为旅游热点城市(如郑州、长沙等)。这些占数量多数的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在其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常常走入一些发展误区,从而使其长期不能发展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他们空有优秀旅游城市荣誉称号,却始终没有太大的旅游吸引力。这些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的总体水平,并且不利于更好地带动中国整体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与现象

由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众多,其中副省级以上城市均已是优秀旅游城市,占城市数量主体的地级、县级城市通过评审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在这种快速发展势头下,难免会出现一些城市旅游发展误区与不和谐现象。

(一)城市旅游发展方向的目标错位现象

由于国家评定优秀旅游城市是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来打分并按其分值来确定结果的,许多城市特别是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普通中小城市,为了争得和维持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不惜把自己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于这些死板的标准上。他们不顾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等客观状况,盲目按照《标准》进行大量的旅游投资与项目开发,试图得到高分值,偏离了城市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城市旅游发展动机的急功近利现象

由于人们习惯认为:城市的荣誉称号越多,就表示其进步;官员为官一任,如果能为该城市多争创一个荣誉称号,就能代表其政绩显赫。于是出现很多城市为了通过旅游城市评定,就不计较长远利益影响,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学论证的大项目。如,到处开发旅游资源,大肆创造人造旅游资源,建造主题公园,盲目投资增加酒店、娱乐中心等等。结果不但城市的实际旅游吸引力没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三)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模仿现象

国家旅游局的《标准》为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参照项目。各旅游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其城市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尚可理解,但现实中的旅游城市往往习惯于引用经验和盲目模仿。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成功创新很快就会被多个城市照搬或模仿,并且可能涉及到基础设施系统、旅游产品系统、营销系统等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结果造成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虽然数量上剧增,但除了少数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外,其他的似乎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这使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批量生产,多数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缺乏特色。

(四)城市旅游功能主题的模糊化现象

由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只能源于《标准》的评定,这致使许多旅游城市只是一味参照《标准》去发展城市旅游,结果搞成了无主题、无特色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城市本身旅游资源非优,而是借助于该区域内某些景点的拉动,使其旅游职能获得较大发展,于是通过了优秀旅游城市评审。但其决策者却把该城市当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来开发,集中全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而忽视其区域旅游媒介功能。结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没增加,城市对区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没突出出来,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优秀旅游城市,如历史文化名城,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造成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不能突出,甚至出现“优秀旅游城市无旅游”的现象。旅游功能定位、发展主题的不明确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常出现的现象。

四、政策性建议与对策

(一)评定政策的改进与完善

1.严把评审关,不求数量,但求质量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根据验收得分高低并结合对海内外旅游者的抽样调查结果评定出来的,其中有些成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标准》中的“发展健康有序;有成果;效果明显”等字眼。当初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初衷无疑是想通过城市旅游发展带动城市及其相关区域的总体发展。但是当其数量和比例达到了一定程度后,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使他们真正成为区域内的特色旅游城市和区域旅游发展的先锋和引导。从国家评选角度说,应严把评审关,杜绝滥竽充数。城市也应从自身长远利益出发,避免盲目攀比,要创建真正的优秀旅游城市。

2.完善评定标准,实行旅游城市星级等级制度

社会在发展,旅游也在发展,《标准》也应与时俱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都参与评定,并且副省级以上城市已经100%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如今我们看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其行政级别,然而行政级别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城市旅游发展的真正水平和旅游吸引力。现实中很多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并不大,同时,也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却并非优秀旅游城市。数量过多的优秀旅游城市使我们很难区分、识别其旅游吸引力大小,所以很有必要对优秀旅游城市群进行进一步的级别划分,就像星级酒店、星级景区一样,实施星级等级制度。对其城市旅游发展的品位、特色、吸引力等进行合理评价。

(二)城市旅游的特色化塑造

1.端正目标,特色发展

城市旅游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城市甚至区域旅游的真正发展,不能仅以创建和维持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为目标,而应以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成为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城市为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理性的,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发展的意义。

2.目光长远,合理投资

在现实中,并不是说旅游投资越多,其旅游业就能发展得越好。毫无特色的一些项目投资,起不到吸引旅游者的作用时,它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设施,甚至可能被荒废。只为树立形象工程的投资,即便是开始风靡一时,也很难成为成功促进城市旅游长期发展的有效投资。所以,应在对旅游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上一些有市场和长久吸引力的旅游发展项目。

3.独辟蹊径,谨慎模仿

城市旅游发展成功的优秀旅游城市很多。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因为相互模仿,而是他们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吸引着旅游者。学习经验是件好事,但一味抄袭模仿却起不到预期效果。学习借鉴的应该是基本的发展思想和策略,而具体的措施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开展。例如城市景观的地方化,举办传统或现代地方特色的节事活动等。

4.主题明确,专而不泛

许多城市往往习惯于旅游全方面发展,结果功夫没少下,效果却不好。如今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数目剧增,除了少数大城市的旅游特色已经形成外,其余中小型城市多数尚未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城市要想获得城市旅游的突破性进展,就很有必要走旅游功能主题化的道路。城市旅游主题不仅可以体现在城市景观、旅游景区景点上,而且还可以体现在游憩娱乐、节事活动甚至是旅游媒介服务上。特色突出的一方面往往就可以带动整体发展。优秀旅游城市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加强城市旅游的主题化发展,而不是喊着特色化发展的口号,走着大众化的道路。

结语

随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旅游的发展明显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多数特别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在走着大众化发展道路,这造成他们之间相互区别不大,各自特色极不明显。各个优秀旅游城市不应拘泥于一个空洞的称号,而应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秉赋数量、规模、级别、品味、旅游价值和自身在区域中的旅游职能等状况积极找到适合自身的特色化旅游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分析[J].城市问题,2005,(5).

旅游城市范文篇10

1.理论构建

(1)区域旅游空间范围及其确定方法

区域旅游空间包含了空间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联性。对区域旅游空间范围的确定,可以采用结构区划法。其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收集调查区域有关的数据资料,包括各旅游城市的资源特征值、交通运输距离及能力、游客数等;第二,确定旅游城市的辐射范围;第三,通过抽样,调查游客空间行为的规律性;第四,界定区域旅游的空间边界。

(2)建立区域旅游网络图

在确定了旅游城市区域旅游空间的范围后,把区域空间内同时存在的类型不同、规模不一的旅游城市筛选出来作为代表城市,以这些城市为出发点或终点,依照区域旅游空间内的交通线路的大致走向,把各代表旅游城市用直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区域旅游空间范围内的区域旅游网络图。在此基础上,依据游客行为规律确定区域旅游网络内的惯常目的地城市,对那些不属于区域旅游网络内惯常的目的地城市,则将其排除到区域旅游网络之外。

(3)区域旅游网络级别的判断与空间竞合

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一般遵从以下规律:即从知名旅游城市向其周边的非知名旅游城市流动,以实现旅游活动边际效用的最大化。影响游客选择旅游城市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该旅游城市的对外辐射力(F),即人们感知与认知中的该旅游城市的游憩价值;一个是该旅游城市的市场聚集力(G),即该旅游城市所具有的客源集聚能力的强弱。在对旅游城市的区域空间判别中,本研究选取20个指标构成对外辐射力与市场聚集力的二维矩阵模型,以此对后开发旅游城市在区域旅游空间范围的层级和级别进行判断,进而揭示其面临的劣势和问题。其中各指标依据其社会感知度与认知度赋予1-3分不同的分值。分值越高表明其对外辐射力和市场聚集力越强,旅游价值越高,景观吸引力越强。

2.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概况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陕西省铜川市。铜川市地处陕西省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盛产煤炭、石灰岩、铝等矿产品,是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和建材能源产业基地。铜川市曾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资源逐步枯竭,城市发展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是国务院于2009年选定的全国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此后,铜川市力图培育电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五大新兴产业。在此过程中,因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明显,铜川市政府对其进行了重点扶持。2009至今,铜川市先后开发建设了药王山(药王孙思邈隐居和修炼地)、陈炉镇(西北千年古瓷重镇)、玉华宫(唐代帝王避暑行宫和玄奘译经地)、照金—香山(西北地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等景区景点,使旅游经济在铜川市GDP中的比重由2009年之前的3%上升到目前的7%。此期间铜川市国内旅游人次年增长率达19.2%,入境旅游人次年增长率达20.0%,旅游收入年增长率达54.6%。虽然近年来铜川市的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陕西省的其他城市相比,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扔排在最后一位,为典型的后开发旅游城市。为寻求铜川市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必要从区域旅游空间判别视角对铜川市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揭示其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找寻出具针对性的应对之策。

(2)确定区域旅游空间范围及区域旅游网络

本研究选取陕西省域为铜川市旅游发展的区域旅游空间范围。依据陕西省自然地理单元(陕西省由北向南可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地理单元)的分区和陕西省区域旅游主要以西安为中心沿放射性线路而展开的特点,本研究采用旅游结构区划法,把陕西省域内不同类型的旅游城市顺着主要交通通道连接起来,即形成了陕西省的区域旅游网络图。在代表性和典型性旅游城市的选取上,陕北黄土高原和陕西省域旅游北线选择以延安市为典型性旅游城市的代表,关中平原和陕西省域旅游东西两线以西安市、宝鸡为典型性旅游城市的代表,陕南秦巴山地和陕西省域旅游南线以汉中为典型性旅游城市的代表。如此,上述典型性旅游城市就形成了以五点十线为支撑的陕西省域的区域旅游网络框架图。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汉中市与西安市等其他典型性旅游城市的交通顺畅度较高,但游客行为规律(即在西安旅游后的游客中仅有7.71%的游客会继续前往汉中旅游,本数据为本研究抽样调查所得)显示,汉中市尚未与陕西省其他典型性旅游城市建立起密切的旅游网络关系,因此,本研究将汉中市排除在陕西省区域旅游空间网络之外。

(3)问卷设计与调查

要求受访者对西安、宝鸡、延安、铜川四个城市的对外辐射力与市场聚集力20个指标逐项给出1-3分的赋值,1代表对外辐射力和市场聚集力差,2代表对外辐射力和市场聚集力中等,3代表对外辐射力和市场聚集力强。2012年5-6月,本研究课题组在西安市咸阳国际机场、钟楼广场、秦始皇陵兵马俑馆、曲江遗址公园等四地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回收问卷396份,回收率为79.20%,有效问卷346分,问卷回收有效率为69.20%。受访游客数据如下:男性受访游客占样本的51.44%,女性受访游客占样本的48.56%;年龄在20至49岁的受访游客占样本的60.98%;42.92%的受访游客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本科学历教育;72.83%的游客的出游方式为自驾游;从游客的职业构成来看,48.26%的受访游客为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从客源地来看,60.64%的受访游客为外地游客;从年均旅游次数来看,71.67的受访游客每年出游至少2次。将调查数据以EXCEL录入后用SPSS17.0计算出区域内各旅游城市的每一指标均值及综合均值。在对外辐射力方面,以综合均值F<14、F=14-21、F>21为低级、中级和高级判别标准;在市场聚集力方面,以综合均值J<17、J=17-24、J>24为低级、中级和高级判别标准。之后,依据等级判别标准得出陕西省典型性旅游城市的二维分类图。据此即可判断出陕西省典型性旅游城市在陕西省区域旅游空间范围内的级别和层次。在陕西省区域旅游空间范围内,旅游城市可分为A、B、C、D四个层级:。A级旅游城市对外辐射力和市场聚集力均很强,属于陕西省区域旅游空间网络中的最高层级,具有世界级吸引力,是社会公众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西安市属于这一级。B级旅游城市对外辐射力和市场聚集力中有一项为中等或较强,属于陕西省区域旅游空间网络中的第二层级,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延安市属于这一级。C级旅游城市对外辐射力和市场聚集力中有一项较低,属于陕西省区域旅游空间网络中的第三层级,在陕西省域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宝鸡市属于这一级。D级旅游城市对外辐射力和市场聚集力均较低,属于陕西省区域旅游空间网络中的第四层级,仅在市域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铜川市属于这一级。上述分析显示,铜川市处于区域空间网络中的最低层级,对外辐射力和市场聚集力均较弱,为典型的后开发旅游城市。也就是说,铜川市虽然在客观上与陕西省其他城市存在着空间上的竞合关系,但尚未真正嵌入陕西省的区域旅游空间网络。

二、后开发旅游城市铜川市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1.关于空间屏蔽与横向竞争方面的应对之策: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在陕西省域区域旅游空间网络中,由于西安市、延安市等城市的层级级别高于铜川市,在知名度、规模、地理位置、知名景区、配套设施等方面也均优于铜川市,遂使铜川市受到这些城市自上而下不同层级的屏蔽作用。尤其是陕西省北线游的典型性城市———西安市和延安市,对铜川市的屏蔽作用更为明显:多数游客直接从西安市到达延安市,使位于西安市至延安市旅游线路中间的铜川市处于旅游凹陷区。同时,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中,铜川市与层级较低的城市彼此之间亦具有强烈的竞争关系,这也不利于铜川市旅游业的发展。面对如此局面,铜川市要想突破西安市和延安市等旅游城市的空间屏蔽影响,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的旅游形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深入挖掘孙思邈名人文化和养生文化、耀州古瓷文化和民俗文化、照金—香山红色文化和宗教文化,以此提高人们对铜川市旅游形象的认知度,并以此与其他城市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和叠加效应,通过竞合的途径,与周边城市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关于市场开发与培育方面的应对之策:培育精品旅游景区,建立完备的营销体系

与陕西省其他城市相比,从对外辐射力和市场聚集力两方面来看,铜川市缺乏知名度较高的5A级及4A级景区、体验性项目、成熟旅游线路,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针对团体游客、散客及自助游游客,尚未建立起与旅行社、媒体联合的市场营销体系,客源市场的空间规模与范围均较有限。旅游景区是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供给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核心要素。据此,为进一步培育和拓展客源市场,铜川市应培育精品旅游景区,打造旅游品牌,建立针对自驾游、团体游等不同客源的完备的营销体系,使供需双方形成有效的对接。

3.关于旅游成长方面的应对之策:政府引领,多方参与,项目推动

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的相互合作。铜川市作为典型的后开发旅游城市,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才能形成旅游业与相关部门统筹和融合的协调机制,进而才能推动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铜川市必须将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拓展、人才专项培训、旅游形象宣传、精品景区培育、旅游节庆打造等通过项目设置的方式形成一个项目库系统,按照项目的主次逐一进行调研、定位、策划与实施,才能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局面,进而才能促进铜川市及其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