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集群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3:34:48

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范文篇1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旅游企业个性品牌品牌塑造

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经济实力的大小和竞争力的水平。对旅游企业来说,品牌是其实力、地位、信用的体现,是打开市场,赢得竞争力,取得利润的重要保证。

从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看,旅游产业仍存在着“散、小、弱、差”的问题,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旅游特色不明显、旅游企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对我国旅游产业实施品牌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旅游产业集群和旅游产业集群品牌

旅游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各国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新经济形态。我国近几年涌现出一批产业集群,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地都出现了大量专业化区域,尤其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尤为迅猛。

旅游业虽属第三产业,但是一个宽产业,它更具有“集群经济性”。美国北达科他州旅游集群、加拿大的葡萄酒及农业旅游集群、阿尔卑斯山的健身旅游集群等大量国外旅游集群的成功案例显示,旅游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具有聚集特征的产业。当代旅游的最主要特征表现为信息化、协同化、网络化,它也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不多,本文借助产业集群的定义,同时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旅游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支持企业、机构在一定旅游目的地区域内大量集聚而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旅游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支持企业、机构等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而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塑造,实质上就是把旅游产业集群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

旅游产业集群品牌

对于旅游业而言,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是一块金字招牌,其积极影响表现为:

提高了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带来更多的客源。对旅游企业而言,客源就是生命。由于我国旅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是无力打造自有品牌的,要想招徕客源,必须依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这块金字招牌。

有利于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在旅游市场格局中占居有利地位。旅游产业集群必须依托一个主导产业的,它可以是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产业链上任何一个企业,当这个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就能形成品牌,也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品牌。而依托这块金字招牌,必然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我国旅游业仍存在着“散、小、弱、差”的问题,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旅游特色不明显、旅游企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旅游产业实施集群品牌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塑造,才能有效地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与旅游企业个性品牌的关系

关于旅游品牌的塑造的两种倾向关于旅游品牌的塑造,地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协会以及旅游企业都十分重视,但他们的着重点是不同的,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协会等不重视旅游企业个性品牌,而是热衷于地方旅游形象的塑造,比较重视集群品牌,另一方面表现为旅游企业,主要是旅游企业家,不重视集群品牌的塑造,而是热衷于自身品牌的塑造。

对于前者,这主要在于他们没有看到个性化品牌支撑着集群品牌。因为没有单个旅游企业在自创品牌上的努力,企业就不可能发展壮大,旅游产业集群也就没有了强劲有力的企业作为骨架支撑,这样的集群品牌是短暂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业也是很难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这也是一些地方好大喜功,热衷于搞旅游形象的塑造,但旅游经济效益却没有跟上去的重要原因。

对于后者,这主要在于他们没有领悟到集群品牌可以摧生个性化品牌。纵观我国企业集群发达的地区,可以看到:众多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客观上的压力和动力带来了单个企业的持续改进,也带来了个性化品牌的成功。

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与旅游企业个性品牌相辅相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与旅游企业个性品牌都十分重要。地方政府要实现打造休闲旅游之都、文化旅游之都、水电旅游之都等等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旅游企业在财力、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而旅游企业要发展壮大,要逐步实现从主业向相关产业的拓展,也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与倾斜,以及在规划、营销等方面的重视。因此,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与旅游企业个性品牌缺一不可,旅游产业集群品牌需要有旅游企业个性品牌作为支撑,同时又要把握众多旅游企业个性品牌的本质定位。品牌的这二个方面,互相促进,既对立又统一。

关于塑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思考

由于旅游产品大多为公共产品,因此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塑造首先必须依赖政府、旅游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门的运作,他们是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创造者和推动者,通过旅游管理部门来调动旅游企业进行集群品牌的塑造。

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塑造的保证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旅游产业集群的塑造在实际推进中还存在一些障碍,其一是体制障碍,类似“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各地沟通协调不畅;其二是政策性障碍,一些城市怕被矮化、弱化、吞食掉,存在有意无意的“克隆现象”,形成恶性竞争,为此,必须在体制上创新。一方面,制定公平高效的竞争规则和规范旅游企业竞争行为的惩罚约束制度;另一方面,消除体制障碍,明确财产权制度,消除政府对旅游企业过度的行政干预,同时取消各种地方旅游企业保护制度,如大型旅行社可直接到地方办分社,逐步取消地陪制,同时鼓励外商进驻旅游产业集群,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此外,各地要拆除市场壁垒,搭建合作平台。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产业集群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诚信而产生的社会资本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资源,它是旅游企业之间交易与合作的基础。因此要积极宣扬诚信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同时完善信用规章制度。

创建良好的融资环境旅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它们是旅游企业集聚形成的关键力量。但是,由于中小旅游企业发展主要靠自身资金的积累,通过银行获得贷款难度较大,其竞争力提升受到严重的制约。为了有效促进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除银行信贷外,在政府的倡导下,可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对旅游企业进行扶持,使旅游企业和本地机构共担风险和投资,同时也分享收益和回报。

营造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与硬件环境注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通讯网络及交通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学校及一些培训机构的设施投入,特别是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完善的区域旅游产业链是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塑造的基础

目前,国内正呈现一种旅游企业集团加速组建的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来我国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进程出现了明显的加速,例如首旅、中旅、国旅等旅游企业在集团化进程中纷纷惊现重大举措,这必将进一步改善我国旅游业长期以来“散、小、弱、差”的局面,也必将提升我国旅游企业国际上的竞争力。

我国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模化、实力强的旅游企业集团,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品牌竞争优势。为此,我们应当根据各地经济特点和旅游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旅游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跨行政区域的区域性旅游企业集团,以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行业,其核心层、紧密层和辅助层相互依托,共存共荣。从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层和紧密层发展考虑,应立足于旅游产业最基本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联合打造各地旅游集群统一品牌,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高层次、大规模地实行相关旅游企业的战略重组,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形成由大型旅游骨干企业集团主导和规范市场的格局。

从旅游产业集群的紧密层和相关层发展考虑,可着重发展旅游产业价值链相关的信息服务、文化、教育、会展、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与相关行业相结合,释放这些行业的潜在优势,形成新型旅游业态,如,旅游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会展旅游、旅游保险等,从而延伸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强旅游产业集群内各类企业组织的有效交流和合作,并由此进一步推动旅游企业的战略重组和大型旅游骨干企业集团的形成,以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品牌旅游企业和产品是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塑造的关键

以品牌旅游企业,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旅游企业是创建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主体,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竞争乏力,创建品牌旅游企业一方面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设置、改建和治理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收购、兼并等形成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企业。

以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各地应根据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各地文化内涵,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名牌。

以主导、高品质和系列化的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各地应根据其旅游资源优势,打造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会展旅游等旅游品牌,共同策划和推广精品旅游线路,以组合合理、品种多样的高品质、系列化旅游产品带动整个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

高素质旅游人才是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塑造的智力要求

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塑造,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只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科教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支撑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实行人才的开放政策,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为旅游集群培养和输送不同层次旅游人才。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国际国内一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大力引进具有先进知识、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先进理念、经验的管理人才,以保证旅游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尹贻梅等.旅游产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4(8)

旅游产业集群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竞争能力发展

我国旅游产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当前,我国旅游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是目前世界上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模式。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也出现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我国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产业集群特性与旅游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基本内容

“集群”概念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引入,用于对围绕某个(些)产业的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集聚这种经济现象的描述。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包括企业、支撑机构及政府等参与者在地理上围绕某个(些)产业而集中形成一个网络,网络内部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商业关系支持着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就是把集群联系在一起的是“包括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在内的一系列因素”。

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点:

区域特性。集群是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而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因而也就形成了特色各异的产业集群。

产业关联性。这是产业集群基本特征,是集群得以形成的基础所在,也是各产业集群共有的而又相互区别的重要属性。无论隶属同一个产业,还是前后向延伸产业,抑或是附助产业,产业关链性是他们聚集的最根本的特征。本文着重强调的即是集群的产业特征,故而称为产业集群。

专业化分工协作。各关联企业的“扎堆”,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可降低交易成本,创造了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进而促进创新,形成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获得竞争优势。

地方根植性。这是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概念,是其判断新产业区的标志性概念。其含义是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集群内各企业只有扎根于当地,形成地方人脉,融入当地社会关系和网络,进而融入当地文化,形成产业的社会化网络,才能促进和推动产业集群形成。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及特征

1.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以经营特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业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公司为主体,以保险、银行等配套服务企业为辅的面向游客需求价值链的产业集群。

这类旅游产业集群发生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的景观或事件(贸易展览或商务会议)对旅游者起着激发或吸引的作用,是旅游者的根本性需求。因此,提供或经营核心旅游吸引物的企业构成了旅游产业集群的中心。集群内的企业间直接关联性并不强。它们间的资源整合是在多点之间进行,通过联合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这类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关系的不稳定性。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主要是信息联系,形成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网系统。价值网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供应链理论进行了实用化的系统思考,将企业的经营置身于现代网络环境,通过将链式思考提升到网状思维,即使原来是竞争对手的企业纷纷合作,把各自的价值链联结起来形成价值网络,使企业更能满足客户的独特需要。集群内企业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认同感。由于旅游核心资源的非流动性,因此要求这类旅游集群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大型旅游景区往往形成这类旅游产业集群,如大九寨沟国际旅游区,张家界大旅游区等。

2.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通常以具有销售中介职能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为龙头,以众多中小旅行社企业(或特许经营加盟社)为主体,相关旅游要素企业为依托而形成的旅游产业集群。

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旅游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相互依赖性较强。集群以旅游经营商或批发商为中心,它主要面对零售商而不是一般公众直接销售。处在的是专门面对消费者从事旅游咨询服务、收客业务的零售商或是专门从事地接业务的专营商。这类产业集群主要通过分工合作共同组成地域生产销售网络。集群内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集群内企业之间以电子商务为平台,形成批发、和零售的旅游网络。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市场的力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旅游服务部门特别是旅行社,其经营活动是以水平分工体系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在我国客源充沛的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一些实力强大的旅行社率先应用资本和新技术,对旅行社的经营分工进行了再造,实现了旅行社的垂直分工和专业化经营。因此,以专业化市场为基础的旅游产业集群主要发生在我国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

旅游产业集群与我国现代旅游业

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出现和逐步形成对于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出现代表着我国旅游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旅游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经营组织形式。它的出现打破了我国旅游产业长期以来的分散经营单一旅游产品的经营组织模式,是我国旅游产业的一次革命。旅游产业集群内各企业通过相互竞争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而结成一个空间集聚体,成为介于市场与管理层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这种组织既有助于企业克服市场的交易分散性和不确定性风险,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也可以克服多层次组织的低效率。旅游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将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二)旅游产业集群形成表明我国旅游产品和服务价值链的延长

较长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价值链,为旅游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提供了可能,也为新企业的进入创造了市场发展空间。而新企业的进入是旅游集群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因为它是保持旅游企业集群旺盛生命力的关键。

(三)旅游产业集群的运作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架起了桥梁。

旅游产业集群促进区域旅游生产率的提高。旅游产业内大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很快形成区域旅游规模经济效应。一是旅游关联性供应商的聚集,不仅能提高区域内对旅游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同时也降低了旅游供应商的违约风险。二是旅游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从客源供给、服务产品支持到景点产品销售,旅游集群区内可以自然形成巨大的旅游专业化市场。同时,也促进地区就业率的提高。三是高素质员工的流入。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专业技术员工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由此带来人才的集聚。四是专业信息的共享。有市场的、技术的与竞争有关的信息有可能在区域内大量会集并迅速传递。五是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上的大量投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又可以吸引大量的外来旅游资本,引发相关配套资本的跟进,促进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和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形成旅游产业优势。

旅游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能力。旅游产业集群为区内旅游企业的竞争和合作提供了双重机会。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旅游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创新旅游产品、改进旅游服务,树立区域旅游品牌。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结构在竞争与合作中得到优化。竞争使旅游产业内部分工更加专业化、服务质量标准化,合作使旅游企业间形成的产业链更加紧密。这一切又促使企业在更高的层面开展竞争。其结果形成对旅游消费者更大的空间吸引力。

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旅游产业集群是我国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加快发展我国旅游产业集群,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我国旅游产业现状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抓住机遇快速创建旅游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增加,旅游产业规模扩大。同时,旅游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这表明我国仅是一个世界旅游大国,但不是旅游强国。要成为旅游强国,我国旅游行业必须进行产业组织形式的改革,快速创建我国的旅游产业集群,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的增长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背景条件。

(二)了解和遵循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和演进机制

我国的旅游产业是政府主导的产业,但真正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政府不是主角。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旅游企业有目的性的区域集聚,有一定的自发性。如果政府使用行政手段强行聚合,人为“造市”,就丢掉了旅游产业集群的精髓。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市场环境,这是一种辅助作用。因此,在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的边界。

(三)完善和强化政府部门的公共行政服务

公共行政服务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政府的公共职能包括:协助集群内企业进行宏观市场需求分析,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资料;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技术交易平台等要素市场的建立,创造便利条件;鼓励和引导公共服务机构发展,包括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和咨询机构,公证、会计服务机构等;通过政府活动促进企业间的各种交流和合作,倡导旅游集群文化和旅游产业经营和创新氛围;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致力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发展旅游中介服务组织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行业协会将发挥政府难以替代的重要职能。这是世界各国发展集群产业的一个基本经验。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法律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尤其是旅游行业协会还具有较为浓厚的政府色彩,影响着公共职能的正常发挥。这些服务组织应独立经营,实现职能的专业化、服务细分化和运转社会化。公务员之家

(五)努力培育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示范区

我国旅游产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批旅游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型著名旅游景区等。它们无论从旅游硬件或软件看,都适宜成为旅游产业集群的载体。因此,应加强规划和政策研究,在已具备旅游产业集群雏形的地区建成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示范区。培育集群旅游品牌,树立整体旅游形象,以推动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旅游学刊,2006,2

旅游产业集群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文献回顾

自1990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正式提出集群(Clusters)的概念后,集群被看作一种经济发展的思考方式。2000年秦立公[1]提出“培育生态系统型旅游企业集群”的对策,2003年3月袁莉等[2]在《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对旅游集群进行了探讨。尹贻梅等[3]从旅游业是否具备集群的特征研究角度,认为旅游业具备集群存在的两个先决条件(聚集和产业联系),一是旅游目的地企业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且在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发生密切的产业联系;二是旅游业具有创新性,并从集群产生的效应角度证明了如昆明、大连、深圳、桂林、杭州等已出现了旅游集群的雏形。李鹏飞[4]认为,从“游客需求精致化”、“自然资源型旅游地需要环境保护”、“旅游业中技术扩散和创新面对合作的要求”等旅游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在理论上旅游产业集群是可能存在的。

目前,对旅游产业集群存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对集群理论和旅游产业的认识,以及从国外文献中引入国外案例展开的。学者们对于中国旅游产业集群存在地区是出于一种学术直觉得到的判断,也是基于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来判断的。在这两方面都没有进行实证研究,更没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来论证。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

学者们在认同“旅游集群是旅游相关的企业以及机构空间集聚现象”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研究的内容和对集群内涵的认识不同,形成了自己的旅游集群概念界定。鲁明勇等[5]在分析产业集群概念和旅游产业特点基础上,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围绕一定地域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一切行为主体相互结网和互动,组成的一个以企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协同工作,创新旅游服务,提高目的地竞争力”。麻学峰等[6]在研究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时,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

毛剑梅[7]根据对旅游业和制造业产业集群概念的比较分析,认为可把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以一个特定区域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目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旅游企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尹贻梅[8]在探讨提升竞争力时,将旅游企业集群定义为“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协同工作,提高其竞争力”。庄军[9]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现象,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结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

可见,学术界尚未达成较一致的概念界定。这些概念主要趋向于从集群主体、空间结构、行(企)业关系、集群功能等视角和层面来定义。但是旅游内涵本身宽泛,不只包括观光休闲度假,还包括商务会议、探亲访友等,由此确定的旅游产业内容也繁杂,在概念界定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更明确的界定。

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部分学者直接引用了集群的特征。张建春[10]认为旅游产业具有明显地理集聚、专业化分工明确、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外部性等特征,刘恒江等[11]认为旅游产业既具有明显的地缘性、超越地理空间限制的跨区域延伸性、明显的产业关联性和浓郁的簇群文化氛围,又体现低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和品牌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区域创新机制等。鲁明勇等[5]结合旅游产业特点进行较深入分析,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边界不明晰的价值链集群,具有资源依赖性。

颜醒华等[12]从集群内企业关系角度,认为旅游企业产业集群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产业集群成员之间的依存度比较高,合作的经营风险要比其他行业来得大。(2)集群通常有一个威信较高、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或核心企业,它在集群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中拥有较大的发言权和影响。(3)集群成员可来自旅游系统内外部;集群企业横向合作的关联度及其协同效益可以分别通过诸如关联项目(或业务来往)的数量、企业应收账款、现金流量以及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长指标综合来反映。(4)旅游企业产业集群必须拥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弹性”,其技术经济合作关系、“责、权、利”关系,需要根据集群的内部状况与外部环境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优化。

张梦[13]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认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的特征是:发生在旅游目的地;集群内的企业的关系主要不表现为垂直一体化基础上的物质联系;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主要是信息联系,形成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网系统;由于旅游核心资源的非流动性,因此要求集群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的特征是:主要发生在客源所在地;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相互依赖性较强;群内企业之间是以电子商务为平台,形成批发、、零售的旅游网络;对集群区域来说,专业化的旅游市场提供了需求、技术等信息,同时又为其它要素企业提供了共享性的销售渠道,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围绕专业旅游市场共同发展;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市场的力量。

对于旅游集群的特征学者各执己见,难以趋同。旅游产业集群是集群的一种,旅游产业集群必然具有集群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旅游产业集群应当有自身的特点。由旅游产业区别于制造业的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产品的无形性,消费者参与性等服务业特征所引发的空间结构、行业间关系等特征,没有得到关注和表现。

三、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

对于旅游集群的分类,大多根据旅游产业集聚现象出现的区域进行划分。张梦[13]认为旅游集群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主要发生在旅游目的地;另一类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主要发生在客源所在地。叶红[14]认为旅游产业区的形式有多种,分类的方式也不同,可以从所属领域、组织形式、经营类别、规模大小等进行分类,在文中主要按照集聚区主要依托的环境条件,将旅游产业区分为3类:城市型旅游产业区、景区型旅游产业区、社区型旅游产业区。邓冰等[15]归纳旅游产业集聚现象有主题公园、旅游度假村、环城游憩带、著名景点周围等类型。

张建春[10]认为,从区域层面角度将旅游集群有国家旅游集群、主题旅游集群和地方旅游集群三个不同的层次,根据旅游集群的特性,旅游集群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凸现了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如分布于城市与目的地的娱乐、餐饮、宾馆及与其发生关联的其它部门或企业所组成的旅游产业集群,或由区域内高密度的其它产业融合渗透而产生的旅游产业集群。另一种类型的旅游集群形式主要是通过建立集中分布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专项旅游产品链而形成各类主题旅游集群。

庄军[9]将旅游产业集群的层次结构分为:(1)宏观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关系国家经济结构的以游览娱乐业为核心业务领域的旅游产业集团和国家重点支持的旅游区。包括以游览娱乐业为主要业务领域的旅游产业集团,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供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特定区域和景点;(2)中观旅游产业集群,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地理靠近区域的旅游协作以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包括地理靠近区域的旅游协作,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3)微观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旅游企业形成的专业化供应商,如常见的餐饮一条街等。又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可分成区域关系网络、产业关系网络、市场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旅游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又包括协作与竞争两种形式。

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研究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产业边界的模糊和内涵的复杂,使其在研究中要进行全面的较深入地划分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主要基于某一种宽泛的维度来进行划分,并且维度相对较为单一,而结合旅游产业集群有重要影响的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的分类没有看到。

四、旅游产业集群的结构

对旅游产业集群结构的研究大多在认同以旅游吸引物或旅游资源或相关企业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三层次说”“四结点说”“多层次说”。

麻学锋等[6],毛剑梅[7]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大体包括三个基本层次:处于整个旅游产业集群核心的应该是旅游吸引物及相关企业,第二层次是为旅游者提供行、游、住、食、购、娱乐等需要的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业、餐饮和住宿业、交通业等。第三层次是目的地基础设施和对前两个层次起支持作用的供应者和有关组织、团体、机构等。胡芬[16]认为按美国区域学者马库森对产业集群的分类标准,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群属轮轴式旅游产业区,它以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为轴心,在其聚集着旅行社、饭店、餐馆、旅游交通、商品零售、娱乐设施等服务性产业。在这些服务性产业,形成第三层次的补充性产业,如银行、邮电通讯、海关、公安、卫生保健、保险、建筑、房地产、媒体、园林、绿化、环保等。

鲁明勇等[5]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由旅游基本行业集群、旅游直接影响行业集群、旅游间接影响行业集群、旅游引致影响行业集群四个结点组成的集群链,这四个结点,分别处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层、核心辅助层、扩展层、扩展外层”。

袁莉等[17]采用“产业群”用语。认为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组建的旅游产业群,是实现规模经济或聚集经济的有效形式。这个产业群以区域内某一大型旅游资源企业为核心,在其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并与其他产业群如农业、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文化、体育、旅游出版物相联系。

此外,张梦[13]则在分类基础上进行研究,认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也是以经营特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业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公司为主体,以保险、银行等配套服务企业为辅的面向游客需求价值链的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通常是以具有销售中介职能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为龙头,以众多中小旅行社企业(或特许经营加盟社)为主体,相关旅游要素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

可见,旅游产业集群结构的研究中主要从旅游产业集群产业关联的强弱或紧密进行分析,却较少关注旅游产业集群企业间所形成的网络结构,更谈不上各类旅游企业或机构在旅游集群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信息和知识的传导渠道,而这些正是集群理论核心所在。

五、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认为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客源市场、资源禀赋等因素。景秀艳[18]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在区位选择上的分析,得出旅游产业聚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促使其集聚的动力直接源于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禀赋。邓冰等[15]认为影响旅游业集聚的因素有很多。在集聚的初期主要是自发集聚,与资源优势和交通便利有相当大的关系。在当前各地交通都趋于完善、资源对比弱化的情况下,影响旅游业集聚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客源市场、交通区位、产业作用、政策作用等。张建春[10]认为旅游集群的形成主要是受旅游要素(客源市场、信息资源、目的地形象、企业品牌、人力资源等竞争要素条件)不断集聚的推动,在特定地域和具备一定的社会资本前提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水平的区域旅游产业群体。

有的学者认为存在内生型和嵌入型两种情况,动因也不同。颜醒华等认为[12]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既有可能是自发、原生的,也有可能是人为孵化、培育出来的。自发、原生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主要来自市场机遇、项目运营本身对企业合作所提出的要求,而人为孵化、培育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更多的是来源于当地政府各种相关的优惠政策与措施。叶红[14]在对产业区分类基础上分析认为,从城市型产业区发展的动因看,城市产业集聚主要动因是市场需求因素和许多“历史的偶发因素”。从景区的产业集聚形成的动因看,景区型集聚是一种“嵌入型”的企业集聚。制度性因素对景区集聚发挥了主要作用,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城市和社区型集聚则是一种诱导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此外,毛剑梅[7]认为集聚的规模经济与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原因。袁莉等[17]认为旅游产业群的形成是基于合作的需求,而它的形成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达到通过网络整合企业之外的生产要素,实现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牟红认为[19]旅游业产业集群的目的是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集群化的进入点是:先横向一体化,后纵向一体化。旅游业的产品是建立在产业链上的价值产品,其产业集群的建立必须从价值链的角度去形成联合体或积木式单体集团。

张梦[20]在对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基础上,得出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区内企业低水平竞争和无序竞争的存在;企业间合作低,竞合关系不畅;集群创新能力较弱;区内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区内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度不高等。

由于对旅游产业集群类型划分的缺乏,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的研究也显得过于粗放。现有的分析主要源自于当前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外部驱动力的理解,并没有根据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划分阶段进行分析,也没有根据区域旅游产品类型和组合情况来分析形成机理。

(二)特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在研究地理范畴上具有一定差异。最大区域为西部地区的研究;其次是省域(直辖市)研究或相当于同等范围的特定区域研究如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区域等;再次,是某个城市范围的研究;最后是某个景区的研究,如首义文化园。在研究的地域上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其中王兆峰等人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形成了一系列的有关湘鄂渝黔边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学术论文,其内容包括发展战略、竞争力提升、保障体系、管理创新等。

特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采用的研究范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发现和分析存在问题,再提出发展对策。杜宇等[21]对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较为典型,认为:(1)集群企业层面:集群核心产业的企业吸引力的范围明显不同,集群大中型企业和地方小企业具有双重封闭的二元结构等;(2)集群产业层面:集群核心产业和相关支持产业及实体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旅游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3)政府层面的问题:政府缺乏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引导,政府服务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提出发展对策:(1)企业层面:加快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组建以名牌景区为品牌的旅游股份公司,大、中、小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2)产业层面:促进旅游产业与区域产业整体协调发展,通过多种方式促进集群企业与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3)政府层面:加强旅游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和规划设计,提高旅游区域经济产业集中度,鼓励与引导中介组织参与集群发展,加强中介服务,改善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

另一类则根据特定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构想,提出发展对策。麻学锋等[6]在武陵山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构架,王树雄等[22]在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结构构想,张金霞[23]对武汉旅游产业集群圈构想的基础上提出对策。综合如下:(1)树立区域观念;(2)建立制度环境,如创新体制,融资环境,信用环境等;(3)组建旅游企业集团;(4)构建旅游信息网络和营销网络平台;(5)建立人才职称体系;(6)打造旅游品牌等。

可见,对于特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区域范围较宽泛。而研究区域的选择主要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较少。研究范式方法采用中,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的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而构想——提出对策的方法,则停留在表层。

六、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和定量分析

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和定量分析相对非常少。张梦[20]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中,对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企业集聚地理分布点间的距离和各类企业数量做了实证研究。叶红[14]对我国旅游产业区模式比较中,主要采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史文斌,张金隆[24]建立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量化,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杜莉[25]用旅游资源、旅游需求、交通网络、旅游地接待设施、企业互动和政策文化因素5项指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适宜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评价指标。并对长三角地区进行实证,认为其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条件和基础。可见,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构建,没有建立在扎实的实证基础之上,更没有形成定量分析的系统方法。

七、研究展望

1.需要建立某种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旅游产业集群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

2.在现有的旅游企业或机构空间集中的和产业关联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服务业特点逐步扩大对旅游集群特征的研究,在区域、资源、时间等维度基础上深入系统划分旅游集群类型,展开旅游集群的网络和互动的研究,归纳总结旅游集群的内外部运作机理。

3.应当在引入集群理论的同时,结合旅游产业特点,构建系统的定量分析体系,加强相关实证研究,尤其具有经济实力强,旅游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秦立公.旅游成为桂林主导产业的战略思考与战术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34-36.

[2]袁莉,田定湘,刘艳.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3):117-118

[3]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98-102.

[4]李鹏飞.旅游产业集群:理论与现实的探讨[EB/OL].[2006-12-05].旅游产业集群论坛\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论坛-旅游产业是不适合用产业集群理论来研究的5.htm.

[5]鲁明勇,王兆峰.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国产业集群专辑第4辑[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6:95-101.

[6]麻学锋,吕白羽.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6-8.

[7]毛剑梅.旅游业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6):125-128.

[8]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22-25.

[9]庄军.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11-15.

[10]张建春.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商业研究,2006(15):147-150.

[11]刘恒江,陈继祥.上海旅游产业簇群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J].上海经济,2003(9-10):25-26.

[12]颜醒华,俞舒君.旅游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机制与管理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61-66.

[13]张梦.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J].财经科学,2005(6):186-190.

[14]叶红.我国旅游产业区模式:比较与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6(8):24-29.

[15]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53-57.

[16]胡芬,袁俊.区域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内在机理与培育策略[J].世界地理研究,2006(2):66-73.

[17]袁莉,刘鞠林.聚集与旅游产业群的培育[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17-118.

[18]景秀艳.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思考[J].闽江学院学报,2005(4).

[19]牟红.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建立方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6(4):95-96.

[20]张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6(2):36-40.

[21]杜宇,乔美华.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7(5):280-281.

[22]王树雄,吴正东.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199-200.

[23]张金霞.关于建立武汉城市旅游圈旅游产业集群构想[J].集团经济研究,2006(8下):126-127.

旅游产业集群范文篇4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公共设施;品牌效应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早在2009年12月,国务院就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到2020年,构建地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这对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改善和保护周围环境,提高附近人们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如何整合当地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这是非常关键的内容。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学术界对其内涵已达成共识:产业集群的基础是相似且具有差异的旅游资源分工和协作,不同旅游资源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相对集中,并相互联系、相互协调。[1]通过产业集群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竞争优势,主要类型包括资源型、政府驱动型等(见图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省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拥有以下优势。(一)区域优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长江中游,京九铁路、武九铁路、沪昆客运专线、大广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从附近经过,内河航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发达。靠近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三角经济区,区域优势十分明显,有利于旅游产业集群。(二)资源优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丰富,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同时,区域内水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大,人均耕地面积多,为农业发展创造便利。区域内森林面积达27.6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高,达到31.8%。总之,区域内资源丰富,为旅游产业集群创造良好条件。(三)环境优势。鄱阳湖总面积达4125平方公里,湿地生态系统复杂,物种繁多,历来就有“候鸟乐园”“珍禽王国”的美誉。湖中有水生维管束植物102种、浮游生物266种、鱼类122种、豚类2种、已鉴定的贝类87种。鄱阳湖候鸟有300多种,其中水鸟115种,珍禽50多种,约占全国225种水鸟的51%。区域内盛产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业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景点有石钟山、湿地公园、老爷庙、大孤山、南山秀迹、吴城古镇、天鹅湖、鄱阳文庙、长山群岛等,近些年来,当地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旅游兴起并取得较快发展,吸引广大旅客前来观光旅游,也为旅游产业集群创造有利条件。(四)投资优势。根据《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2015-2030)》,到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人口将达到3400万,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充足。同时,区域内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丰富,这为投资和企业发展创造条件。除国务院颁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之外,江西省政府还制定《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2015-2030)》,注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落户。此外,还注重改善区域内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吸收并利用外资。[2]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不仅有力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还有利于区域产业集群,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

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结合当地的区域、资源等优势,打造独特的旅游产业集群模式,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一)生态养殖产业群。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著名湿地,这为发展生态养殖创造有利条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水产养殖业为龙头,向整个鄱阳湖周边农户辐射,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禽资源,发挥现代养殖技术的作用;同时还注重良种优选,为养殖户提供优质种源,并进行水禽产品加工,推动生态养殖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拓展。生态养殖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更好满足市场需求。[3]构建绿色养殖产业,引导人们绿色消费和绿色采购,打造效益良好、绿色健康的生态养殖绿色产业链。(二)生态农业示范群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农业示范群。例如,在区域内启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打造一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注重发展畜禽生态养殖产业,以畜禽生态养殖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业。例如,以前区域内的居民都有养鸭的习惯,大规模养鸭基地多集中在城郊,但随着城市化发展,养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为改变这种情况,近年来建设养殖产业集群,构建了养殖、加工、污染处理、绿色物流为一体的绿色产业链。这样不仅推动产业集群,还有利于促进养殖业发展,降低环境污染,吸引更多旅客前来观光游览,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三)生态旅游产业群。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过程中,注重丰富旅游产品,推动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例如,挖掘南昌、井冈山等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景德镇陶瓷文化、龙虎山道教文化,倡导文化休闲旅游;建立旅游休闲度假村,发展候鸟观赏、湖滨休闲运动、水上垂钓等项目。[4]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提升整体形象,扩大鄱阳湖区域内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乡村旅游产业群。利用当地秀美乡村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集群,这样不仅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还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大力发展乡村观光旅游、生态农业考察、乡村休闲、乡村避暑、度假等产业,并与田园风光、乡土民情、风俗文化等紧密联系,尽情展现当地乡村风貌、民俗文化,吸引广大旅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的不足

尽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取得一定发展,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模式,但目前当地旅游产业集群仍然存在不足。(一)区域经济有待发展。虽然近年来,区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环境保护还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此外,生态经济的宣传不到位,专业宣传队伍缺乏,宣传渠道不宽,导致当地群众对生态经济的了解不全面,鄱阳湖的生态资源缺乏有效保护,[5]其独特的生态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二)相关制度有待健全。产业集群离不开制度支撑,但目前相关制度不健全,产业集群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例如,相应的环保政策、环保法规和标准等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有待修改。(三)公共设施有待完善。道路基础设施有待改善,金融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有待充实。只有进一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才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创造更加有利条件,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四)品牌效应有待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能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但目前该区域旅游产业品牌效应尚未形成。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较少,对旅游产业集群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生态理念,发展区域经济。加强生态理念宣传,引导居民树立生态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例如,利用互联网、报纸、杂志、电视、微信等,宣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节能节水,增强绿色环保意识;组织志愿者开展“爱护鄱阳湖、保护鄱阳湖”宣传活动,利用传单、宣传手册、书籍、视频等普及生态理念,宣传生态环保思想;倡导绿色消费,发展区域经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6]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营造良好氛围。(二)健全相关制度,保障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离不开制度支持(见图2),区域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合理进行规划。建立生态规划者激励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旅游产业集群行业标准。构建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7]建立有序的竞争机制,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当地居民自觉参与,增强群众环保意识,为旅游产业集群保驾护航。(三)完善公共设施,推动招商引资。进一步完善区域公共交通体系,大力发展湖滨区的高速公路,完善航道和港口码头,航空基础设施等,构建便捷、高效、现代化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广大旅客提供舒适、满意的旅游体验。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推动招商引资,并构建资金融通平台,吸收民间资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8]积极扶持物流企业、旅游公司发展,重视优秀人才培养,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提供保障。(四)发挥整体优势,打造品牌效应。品牌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关键。为此,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产业集群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培育产业集群品牌文化,加强核心企业品牌建设,整合优势资源,培养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企业。同时,通过旅游推介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展销会、项目洽谈会等多种方式,树立品牌,扩大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虞建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2]曹凤鸣,张晓盈,钟锦文.鄱阳湖生态经济产业集群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1(06):49-55

[3]胡勇兵,高霞.体验经济视角下九江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85-87

[4]翟燕霞.旅游产业集群生态化机理与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5:20-23

[5]余志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与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的管理对策探究[J].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2016(10):467

[6]李蓉,熊泽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背景下南昌产业结构调整分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05):53-55,57

[7]蒋寒迪.产业生态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01):118-124

旅游产业集群范文篇5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产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借用产业集群概念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关注的是特定市场和活动的经济联系,集群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依赖于旅游价值链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关联性特征,经济外部性特征,动态特征等。

1.新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区位商法是用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

区位商公式:LQ=EijEiEkjEk

式中Eij指i地区产业j产值,Ei指i地区总产值,Ekj指国家k产业j的产值,Ek指国家k的总产值。LQ大于1,意味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识别中,LQ大于1,就可以认定产业集群形成[2]。

根据区位商公式,我们把全国和新疆的相关资料列入下表,并计算出新疆的旅游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

由计算结果可知,新疆相对于全国的旅游产业LQ值,从2001—2006年分别为1.24,1.30,1.44,1.30,1.34,1.29各区位商均大于1.12。这表明新疆旅游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专业化且水平较高,旅游业的空间集聚显著。根据从2001年到2006年的LQ值数据可知,2002年和2004年的LQ值均为1.30;2006年LQ值相对于2005年降低0.05;这种区位商数值的不变或下降,似乎显示新疆旅游业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是因为伴随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项产业也随之发展且产值不断增加。各项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导致总GDP基数变大,使得旅游业区位商发生如上变化。

由表2可知,从2001—2006年(除去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新疆国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且位于整个西北地区第二位。从旅游产业集群角度分析,其主要得力于新疆自然性因素和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新疆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原始动力。相比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新疆属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其形成了绝对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从而加强了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新疆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性,表现为核心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的密度不断增加。

2.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集聚性是所有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是集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旅游企业及其相关支持组织的数量增加使得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不断加强。

由表3可以看出,新疆五个主要旅游城市(地区)的旅游产值逐年稳固增长,且首府乌鲁木齐均保持首位,这是由于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店等都主要集聚在首府的交通主干道,概括为“两带”“两块”。首府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位置,区内现有12个航空港,有24条国内航线以及到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斯兰堡等国际航线。同时其又是第二亚欧大陆桥连接欧亚的纽带,可以说,新疆完整的公路网络以首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且首府旅游企业和支持性部门以及公共基础性部门之间,形成了网络结构复杂的庞大旅游产业协作系统。乌鲁木齐作为重要枢纽对于全疆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结论及启示

综上分析,新疆旅游产业初步显示以下特征。

1.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加强,会将有直接联系的技术、人力资源、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甚至不同的产业,提升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

2.随着新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影响,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促使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促使新疆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协作。

3.新疆旅游产业企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构成各旅游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升级,得以使新疆旅游产业进入全国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级区域政府所公认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4]。但我们认为,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无论其自身功能的发挥,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都没有显示它应有的分量。

因此,新疆旅游业在发展政策的制定上,一方面,应遵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鼓励公平竞争,促进分工和企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面对集群负面的外部作用,应施以政策引导,而不是亲自指挥以至于扭曲市场,更不应由政府选择将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疆旅游集群的不断加强,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7-148.

[2]张陆等.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层次结构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6):21-24.

[3]夏正超,谢春山.对旅游产业集群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旅游产业集群范文篇6

关键词:保定市;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

河北省保定市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中再一次的强调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旅游跨越发展”的口号。保定市以旅游业为基础,以此来带动旅游交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完善各项基础服务设施等,以此来带动保定市经济建设获得全面性的突破发展。

一、保定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河北省保定市具有“首都南大门”、“京畿重地”等称呼,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古城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保定市拥有2处世界地质公园、3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8处4A级国家旅游景区以及14处3A级国家旅游景区。同时,保定市还具有历史悠久的革命历史,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市内还开办了3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从旅游商品角度来看,保定市的旅游商品样式齐全、种类繁多。例如,白沟箱包、曲阳定瓷、安国中药以及顺阳桃木剑等等,都包含了丰富的地区特色,成为保定市旅游行业的重要经济支柱。

二、保定市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化的优势

(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资源是保定市进行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优势,也是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和基础。保定市所具备的文化资源不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还能够将所具备的历史文化价值转变为文化资本,增加旅游产品的开发价值。其中,在文物资源方面,保定市具有24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0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8万多件馆藏文物等等,其中的曲阳定窑遗址也已经成功的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自然资源方面,保定市具有2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8处4A级国家旅游景区以及14处3A级国家旅游景区,其中白洋淀等地也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二)市场的需求量大。旅游业是否能够做大做强较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市场的需求,保定市进行的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在进行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发展现状,不断的进行考察和调研,从而充分的掌握旅游市场的定位以及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信息,对市场的拓展条件以及发展状况进行掌握和了解。现如今,保定市的旅游产业的辐射力度已经达到京津地区,甚至对于附近地区甚至是全国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京津翼中的3000万人口都将成为保定市旅游业发展的市场资源,并且环渤海处的经济圈将对保定市的旅游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使保定市的旅游业发展得到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的“五一”期间,仅仅三坡景区三天内接待了32万人次,门票收入670万元,与上一年比较增长了30%以上。(三)政府的大力支持。保定市政府对于保定市的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在“硬件”设施方面给予较大的支持,在“软件”方面更是发展了较大的作用。在保定市旅游业发展期间,政府积极制定出相应的产业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指导,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较大的政策支持。同时,政府将保定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将其当做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为保定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保定涞水、易县等地区加强与北京房山区的合作,共同制定出《北京•保定旅游发展战略区域合作规划》,以此来打造出京南旅游度假区,为游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

三、保定市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保定市虽然属于历史文化古城,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以及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虽然保定市的旅游资源众多,但却不是旅游强市。近年来,保定市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旅游环境的建设,使得保定市旅游产业的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在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具有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还不能够完全匹配。(一)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保定市利率资源开发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旅游产品的整体性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保定市开展的旅游产业中过分的侧重于旅游景点的开发,而对相应的旅游住宿、餐饮等旅游配套产品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旅游者在进行旅游结束后没有良好的食宿地进行休息。虽然餐饮业也是保定市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在一些县内的景点附近,饭店、住宿等设施严重缺乏,有的虽然具备这些但是环境较差,档次较低,不能够满足各个阶层旅游人的需求。由于保定市的旅游产业没有实现将吃、住、玩等产品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保定市的旅游资源得不到良好的发挥。(二)在旅游资源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保定市内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但是在实际发展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没有充分实现对于自然生态以及历史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例如,在保定市中具有带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以及名人传说,而在旅游市场中仅仅只是依靠传统的旅游商品来占领市场,并没有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发掘,使新型的旅游产品来给市场带来生机和活力。

四、保定市建立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对策

根据保定市的旅游产业数据分析以及保定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来看,保定市的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十分可行。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则必须以政府为核心,与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协调和利用,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旅游企业的集聚。其中,进行保定市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优化旅游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针对我国保定市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旅游产品整体性较差的问题,应加强对保定市的旅游景区进行吃、住、游、娱中各个环节的优化,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重点培育薄弱环节。首先在“吃”的方面,保定市具有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其中“直隶官府菜”以及“美食文化节”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品尝,对此保定市应加强对地方菜色资源的挖掘,在景区周边构建饮食网络,从而优化旅游产业中的饮食产业链。在悠闲娱乐方面,可以在传统节日时将地方的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古典与现代融合而成的新型娱乐项目。在购物方面,保定市旅游商品的单一化较强,旅游产品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差异性、主题性以及互动性。而在保定市旅游景区中呈现给游人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同时替代品众多,并且大多属于一次性消费的产品,不能够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也无法形成行业间的竞争。例如,在保定市的古莲池、大慈阁以及冉庄地道战遗址中大多数都是观光型的静态旅游产品,由导游进行简单的介绍,与旅游者的互动性较差。因此,保定市应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使旅游商品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并且还应提高其附加价值,使其能够充分的突出地方特色。(二)加强旅游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配合。保定市旅游产业在对产业链进行合理优化的基础上,还应加强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联系和配合。由于保定市目前旅游产业中各个主管部门的匹配程度不高,加之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强度大,在此种背景下结合起来的产业链将会十分脆弱。因此,在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之后,需要进行联系和整合。保定市可以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的方式实现各个环节的配合,例如,建立餐饮协会、旅游商品协会以及宾馆饭店协会等等,以此来加强各环节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从而构建成一条完整坚实的旅游产业链。(三)树立保定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保定市旅游产业的宣传和推广可以通过树立保定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方式来进行,这个过程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对保定市旅游产业进行包装、策划和推广,使其能够成为全国知名的集群品牌,可以采用广告宣传的方式,在河北省的繁华地区打造巨型的广告牌以及利用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广告宣传,或者与旅游线路中经过的各个企业开展联合营销活动等方式,从而促进保定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

五、结束语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保定市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进行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面对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保定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旅游发展理念,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充分的满足当代旅游者的需求,给游人最佳的旅游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保定市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佟新阳 刘文超 王印华 申鹏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风霞.保定市建立大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战略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3):168.

旅游产业集群范文篇7

关键词:滇西北地区;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发展态势,使得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滇西北地区是云南省六大旅游热点地区之一,逐渐成为国内外旅游目的地的首选。滇西北地区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被划分为四大片区,分别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滇西北总占地面积为8794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总面积的25%。滇西北是云南省六大旅游区其中之一,地位显著。其中旅游产业是滇西北地区发展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目前部分地区旅游产业并不完善,区域旅游产业聚集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分析滇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现状,利用区位熵计算出该区域旅游产业集群集聚程度,提出提升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策略。

1滇西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1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滇西北旅游市场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滇西北地区四个州市的累计旅游总收入为2354.91亿元,占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的五分之一。滇西北地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3071.47万人次,占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的16.34%。滇西北地区接待海外旅游人数为298.26万人次,占全省接待海外旅游人数的五分之二。相比接待国内旅游人数,滇西北地区接待海外旅游人数的在这整个云南省比重更大,所创造的旅游外汇收入比重也更高。由此可见,滇西北地区在云南省旅游市场占有很大的比重,无论是国内外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等都在省内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1.2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滇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且资源品质较高。又因其独特的地貌,多元的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集自然风光和多样风俗民情为一体的旅游资源。滇西北地区有著名的国家风景名胜区4处,占云南省5A级风景名胜区的50%。滇西北地区有三个历史文化名城和三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同时还有多个国家、省、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中集中体现了茶马古道文化、东巴文化、佛教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滇西北地区高质量旅游景区较多,2020年,滇西北地区共有65家景区被评定为A及A+,46家景区为3A及以上等级,其中有4家5A级景区,范围涵盖4个地市州,覆盖面广。滇西北地区拥有高质量的景区资源,醇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优秀的田园风光,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集群自然人文条件。

1.3旅游相关设施发展现状

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住宿业和交通运输业对区域内的旅游活动起到关键的作用。滇西北地区旅游住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9年,云南省共有星级饭店415家,居全国第五,据2020年4月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的数据,云南省共18家五星级旅游饭店,其中在滇西北地区的五星级旅游饭店就有7家。滇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中国国际企业品牌管理酒店的入驻,还有依托古城氛围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宿和客栈。2019年滇西北地区四个地州住宿业总营业额达19.19亿元。滇西北地区各州市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水平。大理和丽江密集的交通网络为游客在城市范围内流转提供便利条件,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持续增长也让旅游收入不断的增加。迪庆州与外界对接的辐射面积不断增加,道路运输通达质量持续提升,高原山区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怒江州交通基础设施稳步建设。截止2019年底,怒江州境内公路总里程已达6065.308公里,“出行难”的关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0年8月,怒江州境内的怒江、独龙江、澜沧江跨江桥梁有136座。迪庆和怒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可进入性不强,难以吸引游客前往创造更多价值。由于国家政策及各级政府的支持,逐步建设的交通网络,不仅给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居住环境,同时也让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滇西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

2.1集聚度分析方法

2.1.1区位熵在区域经济学中,区位熵通常都作为判断一个产业的规模的依据。区位熵概念最先由哈盖特(P.Haggett)提出并用于计算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1]。通过分析计算某一地区产业的区位熵,可以得出产业的比较优势度,判断一个行业在这个领域的专业化水平是否具有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1)其中,LQij为j地区i产业在全国或全省的区位熵,Yij代表j地区i产业的产值,Yi代表j地区的总产值,Yj代表全国或全省i产业的总产值,Y代表全国或全省的生产总值。当LQij>1时,可以认为j地区的i产业发展专业化水平在全国或全省内具有优势,竞争力较强。当LQij=1时,可以认为j地区的i产业发展专业化水平与全国或全省水平均衡,竞争力优势不够突出。当LQij<1时,可以认为j地区的i产业发展专业化水平在全国或全省内具有劣势,竞争力较弱[2]。一般认为,当LQij大于1.5时,说明j地区的i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及发展强度相对于全国或全省而言具有显著优势。2.1.2滇西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区位熵指数评价滇西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区位熵指数评价的数据来源于云南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云南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还来源于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和怒江州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据此,搜集2014、2016、2018年云南省和滇西北地区国民生总值和旅游业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本文计算了2014年、2016年和2018年滇西北各州市旅游产业聚集度的区位熵,并对各州市旅游产业聚集度进行了年度评价。由表中可以看出滇西北地区在2014年、2016年、2018年三年中旅游产业聚集度分别为3、2.72、2.4都大于1.5,说明滇西北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业化水平程度较高,旅游产业发展力度较强,整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状况呈现明显的优势。由表中可以看出,滇西北地区四个地州在2014年、2016年、2018年三年的旅游产业集聚度区位熵值的变化,其中丽江和迪庆的变化值较小,且区位熵值都均大于1。其中丽江的区位熵值均大于1.5,说明丽江在四个地州内的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最好,旅游产业具有较高的聚集度,能够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座拥有三个世界级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城市,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风情丰富,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投资者,聚集了多家知名旅游企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创新动力。迪庆在滇西北区域属于旅游产业发展较晚的地区,但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也在近些年来引起旅游企业关注进行开发。大理和怒江区位熵值都小于1,怒江的区位熵值均小于1,且小于0.5。大理作为滇西北地区的最先发展旅游业的地方,其地理位置有绝对优势,周边社会环境和整体的交通设施条件优势明显,铁路和公路网密布是滇西北地区乃至整个云南省的重要交通枢纽,由于早些年旅游业发展过快,部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后期旅游产业发展速度逐渐减慢,旅游产业开始聚集度降低,亟需转型。怒江在滇西北四个地州内的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较差,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通达性较差,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怒江旅游产业聚集度较低,即使存在多样的生态资源及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滇西北地区呈现的竞争力依然较弱。

3滇西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策略

对滇西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将滇西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提出需要采取的策略,另一方面是从滇西北地区内部四个地州应该如何合作来提高滇西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3.1滇西北地区整体发展

滇西北地区的交通、公共服务设施都需要政府进一步的完善建设。政府要合理规划并扩建相关铁路、公路及航空设施。建设良好的交通系统,形成滇西北地区陆路、铁路交通网,能够促进滇西北地区各地州之间的旅游产业交流。滇西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监管体系。近年来由于一些监管不当行为的发生,致使滇西北地区的一些旅游地形象有损。尽可能避免这些行为和事件的发生,滇西北地区需要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和规范从事旅游相关行业人员的行为。需要提高地区居民的素质,让其树立旅游地服务的意识。政府要加强法制的建设,完善相关的监管制度,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并加大执法力度,能够让游客感受到旅游地规范的管理成效。滇西北地区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文旅游资源是滇西北地区特点的体现。地区的人文环境建设,可以给提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精神动力支持。从而也可以通过吸引游客,促进我国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滇西北地区需要完善旅游经营体制和人才队伍的建设。现阶段滇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这就需要滇西北地区旅游企业提高对旅游相关服务人才的培养,滇西北地区的旅游企业可以同当地的职业技术学校、高校达成旅游人才培养战略,建成专门的培养平台。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推动滇西北地区旅游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过程当中还需注意人才的创新。

3.2滇西北地区协同发展

滇西北地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各类优势,但是四个地州之间的合作性不强,而地区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本土旅游企业协同合作,更需要各地区旅游企业建立良性合作关系。滇西北地区四个地州可以通过共同的协同发展来相互促进,形成一条集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为一体的滇西北旅游的产业集群。滇西北地区四个地州政府能够达成合作,共同商定发展政策是滇西北四个地州旅游产业发展最为快速的一种方式。旅游产业在这四个州市发展过程中都占有很大比重,在众多发展产业中也是发展态势较好的一个。政府合作能够将滇西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旅游形象地的进行打造,拓展较弱地区发展的旅游市场,吸引更多游客。改善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呈现区域间良性合作协调发展态势。将滇西北四个地州作为整体进行整体营销宣传。在滇西北开辟优质旅游新线路,设计过程突出地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充分利用媒体和各种营销的资源,提升滇西北地区发展旅游企业资源的整体知名度。积极开拓周边市场、国内外市场。滇西北地区四个州市中,丽江和大理属于旅游开放较早的城市,已经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丽江和大理牵头,拉动迪庆和怒江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提升滇西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为目的,将四地作为一个整体来共同开发。

参考文献

[1]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陈丽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陈秀琼.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和地域寻租条件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07(06):23-28.

[4]姚云浩.旅游产业集群网络及创新绩效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

[5]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01.[6]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7]王汉祥,郝晓兰.内蒙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9-93.

[8]刘少和,梁明珠.环大珠三角城市群游憩带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路径模式——以广东山海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为例[J].经济地理,2015,39(6):192-199.

旅游产业集群范文篇8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优化路径

一、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的立体检视

时下,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难度显现在四个层次。其一,陕西旅游产业会计核算体制行业特性缺失,制定的该产业核算体系缺乏操作性,会计核算操作的技术线路只能按其产业性质与相似的其他产业作为参照。其二,陕西旅游产业运行当中财务制度不完备,其营业收入和运营的成本费用存在核算失真,被动地将真实的财务信息隐藏,其三,陕西旅游产业财务指标设置基本到位。但存在对财务指标评估体系的建构。为旅游产业集群空间拓展和时间链接产生“阻抗”效应。其四,陕西旅游产业财务管理流程不精益,财务活动偏离其行业的会计核算准则。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其渊源于下列枢机,(1)公司利益层面,会计账簿及会计科目设置有意识地不规范,少开或不开发票、隐瞒收入、虚列成本、少缴税金等,其目的在于增加收益。(2)内部财务管理层面,为规避税收征管,账务处理有意识不规范。如营业收入没有按取得收入时应开具的旅游业发票记账联进行收入核算,而是按旅游团事先约定的金额确认收入;营业成本应以取得的合法原始凭证为依据,而有些景区是以与对方签订的结算单为依据入账。(3)收入核算层面,旅游地对单位组织的旅游活动因对方会索要发票报销,而在账上如实反映这部分营业收入,但对自费旅游的个人因没有索取正式发票的要求,则以自制收据收取旅游费不将这部分收入入账,造成营业收入不真实。(4)运营成本层面,旅游地成本费用核算依据庞杂,无统一的参照范式,主要体现为,一是成本费用凭证不全,景点门票等凭证未全部装入会计凭证中;二是未将与该经营中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的原始票据装入凭证中,无法核实账上列支的费用是否是其经营过程中的必要支出;三是收支核算不同步,特别是景区的维护管理费,是为维持景区的正常经营早已在账上列支,但与营业收入的发生不匹配。(5)价格机制层面,陕西旅游产业定价弹性曲张度较大,造成行业内所得税监管难度加大。旅游产业有公认的贡献率却没有公认的利润率,这诱使旅游地景区利用这一价格弹性,对成本费用进行不真实核算。

二、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良性运营线路分析

财务管理是旅游产业集群经营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是从价值链上对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依循旅游产业的经营目标,有效调配资金链,合理配置资金流向,整合资金资源,规制财务策略,达至财务管理和控制水平的优化流程。其优化路径的实现依赖于两大线性思路:

1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坐标系:(1)生存的目标财务管理应努力使该产业保持合理的财务比例,保证其维持正常经营,(2)发展的目标财务管理应及时有效地、以最低的成本筹集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保证其具有发展能力,(3)获利的目标财务管理应有效地管理和运作好资金,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增加其盈利。

2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操作的技术线路。(1)资金收支数量和时间序列平衡的技术线路旅游产业财务管理的平衡原则要求其资金收支在数量和时间上都要达到动态的平衡。(2)资金流弹性留存的技术线路旅游产业财务管理的弹性原则要求资金管理在达到准确和节约的要求同时,要合理留有伸缩余地,做到略有节余,做到略有节余,就可以提高对旅游产业资金运动的控制能力,降低风险性,(3)业务能级拓展的预见性技术线路旅游集群财务管理的预见性原则要求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运用科学方法,对旅游产业未来财务收支和成果变化趋势进行预计和预算。(4)业务管理水平优化的技术线路旅游产业财务管理的优化原则要求不断分析比较和选择,使旅游产业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保持最佳。

三、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活动优化路径分析

1会计核算体制优化路径旅游产业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从产业结构层面看,旅游业虽属于第三产业,但其产业特性属完备的纳税主体,对其会计核算体制的优化的根本要求在于采用合理的财务方法,调整财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根据该行业的财务政策,进行适当的财务管理,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实现旅游产业的价值最大化。

2财务预测优化路径财务预测是为财务决策和编制财务预算提供有效的依据,其核心要素有,资金预测、成本费用预测、价格和收入预测及利润预测。产业集群要提高经营收入、财务预测是增加盈利的基础。因此,对产业集群财务预测进行有效的优化包括次优化是实现产业集群目标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3本核算体系优化路径以盈利为目的的属类格局如大唐芙蓉园,它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主题公园,也是以盈利为目地的一种旅游产业,其成本核算体制与文化旅游产业相似。以非盈利为目的的属类格局如曲江池遗址公园,它具有“收入”性质的资金就相当于政府补贴或其他资助,所以就需对这部分资金进行财务计划,包括资金的预算、资金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其次,每年固定的成本费用又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财务控制,包括成本的控制和费用的合理支出。这样,才能符合该旅游产业行业特性的目的。

4财务计划优化路径财务计划是以财务预测提供的信息为基础来编制的,是财务预测和决策的具体化,是旅游产业财务控制的依据。如政府2007年补贴100万元用于曲江遗址公园的经营,则财务计划如下:

有了切实可行的财务计划,旅游产业就可以根据本年度的财务计划轻松自如地运用现有资金。遇到突发事件,还可以运用计划预留出的闲置资金解决。而财务控制即成本费用的控制,是财务计划能否执行的关键,所以要先进行成本控制。

5财务控制优化路径财务控制是以财务预算指标和定额为依据,对旅游产业经营中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计算和审核,找出差异,采取措施,使旅游产业财务活动朝着有利于提高财务成果和优化财务状况的方向发展,具体方法有,(1)预算控制法预算控制法是以预算指标作为经营支出限额目标,预算控制即以分项目、分阶段的预算数据来实施成本控制。即把每个报告期实际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总额与预算指标相比,在其它财务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要求成本不能超过预算。(2)主要消耗指标控制法它是对旅游产业成本费用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指标实施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成本预算的完成。(3)制度控制法制度控制法是产业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来控制成本费用开支。例如,各项开支消耗的审批制度、日常考勤考核制度、设备实施的维修保养制度等。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还应包括相应的奖惩办法,对于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有显著效果的要予以重奖,对成本费用控制不利造成超支的要给与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员工节约成本费用、降低消耗的积极性。进行费用的合理支出,我们在此采用制度控制法。如表所示:

旅游产业集群范文篇9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产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借用产业集群概念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关注的是特定市场和活动的经济联系,集群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依赖于旅游价值链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关联性特征,经济外部性特征,动态特征等。

1.新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区位商法是用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

区位商公式:LQ=EijEiEkjEk

式中Eij指i地区产业j产值,Ei指i地区总产值,Ekj指国家k产业j的产值,Ek指国家k的总产值。LQ大于1,意味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识别中,LQ大于1,就可以认定产业集群形成[2]。

根据区位商公式,我们把全国和新疆的相关资料列入下表,并计算出新疆的旅游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

由计算结果可知,新疆相对于全国的旅游产业LQ值,从2001—2006年分别为1.24,1.30,1.44,1.30,1.34,1.29各区位商均大于1.12。这表明新疆旅游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专业化且水平较高,旅游业的空间集聚显著。根据从2001年到2006年的LQ值数据可知,2002年和2004年的LQ值均为1.30;2006年LQ值相对于2005年降低0.05;这种区位商数值的不变或下降,似乎显示新疆旅游业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是因为伴随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项产业也随之发展且产值不断增加。各项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导致总GDP基数变大,使得旅游业区位商发生如上变化。

由表2可知,从2001—2006年(除去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新疆国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且位于整个西北地区第二位。从旅游产业集群角度分析,其主要得力于新疆自然性因素和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新疆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原始动力。相比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新疆属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其形成了绝对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从而加强了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新疆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性,表现为核心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的密度不断增加。

2.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集聚性是所有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是集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旅游企业及其相关支持组织的数量增加使得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不断加强。

由表3可以看出,新疆五个主要旅游城市(地区)的旅游产值逐年稳固增长,且首府乌鲁木齐均保持首位,这是由于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店等都主要集聚在首府的交通主干道,概括为“两带”“两块”。首府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位置,区内现有12个航空港,有24条国内航线以及到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斯兰堡等国际航线。同时其又是第二亚欧大陆桥连接欧亚的纽带,可以说,新疆完整的公路网络以首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且首府旅游企业和支持性部门以及公共基础性部门之间,形成了网络结构复杂的庞大旅游产业协作系统。乌鲁木齐作为重要枢纽对于全疆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结论及启示

综上分析,新疆旅游产业初步显示以下特征。

1.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加强,会将有直接联系的技术、人力资源、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甚至不同的产业,提升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

2.随着新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影响,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促使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促使新疆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协作。

3.新疆旅游产业企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构成各旅游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升级,得以使新疆旅游产业进入全国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级区域政府所公认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4]。但我们认为,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无论其自身功能的发挥,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都没有显示它应有的分量。

因此,新疆旅游业在发展政策的制定上,一方面,应遵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鼓励公平竞争,促进分工和企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面对集群负面的外部作用,应施以政策引导,而不是亲自指挥以至于扭曲市场,更不应由政府选择将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疆旅游集群的不断加强,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7-148.

[2]张陆等.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层次结构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6):21-24.

[3]夏正超,谢春山.对旅游产业集群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旅游产业集群范文篇10

大庆位于黑龙江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是闻名遐迩的石油城市,因此整体经济水平和居民人均收入较高。相关部门对于体育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并将其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来看待。大庆具有种类多样的旅游资源,如土地草原、冰雪旅游、湿地湖泊旅游等。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认识,大庆体育旅游产业得到了发展,开发了石油文化,滑冰、滑雪、冰雕雪塑,湿地游览,赛马、冬泳等。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市场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空间较大、市场前景喜人。

2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相对不足。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是需要很多基础和辅助设施,因为它们为集群化的发展和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交通、体育活动场所(馆)、宾馆、餐厅、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等,这些设施共同组合才能形成集群化,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基础环节设施的建设不足、落后均有可能影响声誉。但是,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的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相对不足或落后,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像大庆文化体育旅游集团这样能够将各个方面集中在一起组建的大集团,涉及到文化、体育、旅游等为一体的非常少。

(2)关键要素的开发不平衡,并缺乏紧密性。目前,大庆市的旅游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全市的旅游景区大部分只注重门票收入,对于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关键要素的开发不平衡、不深入,进而忽略了关键要素开发所产生的效益。从横向发展的角度看,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之间缺乏紧密性。如虽然大庆市冬季的冰雪文化旅游开发的比较好,带动了相关的项目如滑雪、滑冰、冰球以及一些东北传统的冰雪民间小运动等不断地发展。但仍局限于冬季运动或休闲项目的开发,夏季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还先相对较少。集群化中的关键要素如体育项目、体育及旅游服务、餐饮、住宿等缺乏整体的开发或者整体开发比较单一,有的项目未涉足;同一要素之间、城乡之间、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体育旅游业的开发以及发展不平衡,相互之间缺乏紧密性。

(3)尚未形成专业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结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蕴含着很多方面,常见的有旅行社、体育活动场所(馆)、旅游景点、酒店、交通等。各个方面在一颗主线上有机地联系,相互间具有横向、纵向、交叉的产业联系,形成了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结构。但是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各个方面或企业间只是简单的堆积,内部各个方面的一体化程度很低,分工尚未精细化,经常发生部门分割、利益冲突的现象;很多体育旅游单位在产业链上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市场开发整体上表现出较为零散。如开展较好的冰雪项目的各种器械的设计、开发、生产等均来自于外地,同类企业之间普遍存在严重的初级竞争的关系,距离高级的合作关系还有很大的距离;集群化中生产性的企业较多,辅助性服务的单位(咨询企业、研发机构等);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人为障碍较多,严重割裂了集群化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援助的局面尚未展开,影响和制约着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有序发展。

(4)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目前大庆市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各个企业缺乏有效地宣传和推广。其中,旅游单位宣传的手段或方式相对来讲较好。而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中其他企业的宣传或推广较弱。主要是因为产业集群企业对于产业的策略方法、重要性等缺乏相应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缺乏有效地宣传和推广。个别企业通过电视、广播、广告等宣传,但是缺少将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广的。

(5)政府部门缺乏及时、全面的支持。政府对于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如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支持以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大学院校为之提供智力支持等。但目前大庆市政府部门对集群化缺乏及时、全面支持。缺少相应的资金、政策法规、技术支持、人才智力及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各种信息和支持,缺乏对项目的开发、规划和发展等等,这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

3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策略

(1)整合已有资源,加大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旅游产业的开发依赖于聚集和多种功能环境,所以,产业集群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整合已有资源。因此,要依据地域接近的原则,将体育旅游资源与已有的体育场所(馆)资源有机地结合,打造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圈,注重从生态自然、经济发展、文化底蕴、交通便利等角度出发,整合已有的各种资源,使得各种资源相互补充,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可以发挥高出自身价值多倍的价值和各种效益,为体育旅游集群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加大基础设施、辅助部分的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器械等的建设,这方面可以借鉴北京、上海以及国外先进的成功经验,从基础的方面为集群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2)注重集群化内关键要素的平衡发展,提高其紧密性。随着大庆市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市政府、体育局、旅游局以及相关的旅游企业应该依据市场的需求以及特色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相关体育旅游形式。更要注重不同季节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体育及旅游服务、餐饮、住宿、交通等整体性发展,例如四季型滑雪场的建设、冬季雪地的足球,加强城乡、民族间的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各个要素的平衡发展,应该做到从“玩、吃、住、行、游、娱”等诸要素体系内部进行整体协调。

(3)有效地联合其他行业,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体育旅游集群的开发需要多个行业的参与,如体育业、旅游业、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通讯业等等,它们通过核心的吸引物有机地结合,才能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这样才能真正利于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在多个旅游企业联合的基础上,吸引其他行业集群,形成专业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使整个产业向各个方向发展、延伸,以便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为目的的集聚地。

(4)扩大宣传和推广的途径。目前,广大群众对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了解还是存在表面层次上、不够深入,对于体育旅游的意识还没有普及。原本单一的宣传和推广途径与现在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脱节,也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体育旅游的需求。因此,要扩大对此宣传和推广的途径。先明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采取符合自身情况、时代特点,符合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心理的宣传和推广的途径。而且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扩大宣传和推广的途径。如利用网络、电视、手机、广告等大力宣传和推广,而且要注重从集群化整体的角度进行宣传,加深民众对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认识,让民众感受到体育旅游一体化的魅力,以便促进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

(5)政府应加大主导作用,并提供更多的支持。大庆市政府应注重协调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企业之间的战略规划和结构调整,注重招商引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支持、、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提供市场导向的即时信息、专业化的咨询建议等等,以其促进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还要管理创新机制、加大多样化和多元化产品的研发,要科学利用资源,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统筹协调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4小结

(1)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相对不足;关键要素的开发不平衡,并缺乏紧密性;尚未形成专业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结构;缺乏有效地宣传和推广和政府部门缺乏及时、全面的相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