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4:52:40

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范文篇1

一、文献回顾

对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国内众多学者大多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问题。如王振如(2009)就着重从生态农业的角度探讨旅游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模式和结构优势①;张海燕(2011)则围绕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视角来研究民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问题②;鲍洪杰(2010)通过定性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来构建指标体系,形成模型评价标准,来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③;张建(2009)则结合产业链理论来分析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链条环节,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众多的相似性,这也形成两者耦合的基础④;张洁(2011)指出文化是旅游业的发展根基和资源元素,突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与购物休闲旅游产业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进而提出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互动发展的对策⑤。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引入耦合量化分析法来分析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如张琰飞(2012)以31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来构建模型,进而来实证分析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关系的区域差异⑥。刘定惠、杨永春(2011)则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来验证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⑦。周叶(2014)则通过灰色系统分析理论来验证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⑧。应该说,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研究热度的不断提升,关于文化与旅游两个产业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但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验证阶段,虽然有部分学者尝试着结合数据和模型来验证两者关系,但尚未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内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福建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面板数据,对福建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验证,以此为推动福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耦合现象主要是指两个或多个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虽然其是从物理学当中衍生出来的概念,但产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由具有类似于生命机体组织属性的企业组织系统和周边产业环境系统组成的,因此近些年来耦合原理也被广泛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经济学研究领域。产业耦合系统是指两个产业之间通过相互影响,进行信息、技术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交换、渗透与循环,并在整个产业业态进程当中进行竞合和联动,从而形成良性的共振关系。在整个产业耦合系统运转当中,产业关联是产业耦合的技术支撑,而产业耦合发展到高级形态也就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业态,即是产业融合为一体。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相通的内在属性决定了两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复合有机体,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这主要体现在两者产业要素流动、产业政策互动支撑及产业布局等方面。首先,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和根源,而旅游产业可带动文化资源价值的增值和延伸创新。一方面,文化产业可以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及外延,提升其经济效益,因为通过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可挖掘出新的文化产业主体,赋予原有旅游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旅游产品。比如当前类似主题公园、创意园区及影视基地等新型的文化元素注入到旅游产业中,从而增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文化资源的跨区域传播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资本,拓宽了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渠道,进一步壮大文化市场规模。特别是随着国内民众旅游消费理念的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增加了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比如会展旅游及文化展览会的举办,本身也可有效提高文化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提升旅游消费者对文化的认同感,促进相关文化资源价值增值。其次,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汇集了众多人力、资本要素,在各个区域形成了优势领域,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图1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关联图而文化产业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相关优化。因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空间交叉布局,形成了相互承接的耦合关系,促使了技术、劳动力及资金等产业要素的动态调整,从而催生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服务,带动了两者相关边缘产业的优化,两者的耦合关联性见图1。

三、福建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模型构建

进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耦合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对于福建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评价主要是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两方面来进行测评的。(一)福建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联度模型构建首先,设A为文化产业的序参量,Aij表示为文化产业各评价指标的贡献值,即第i个指标的第j个变量参数,其中i=1,2…n,j=1,2…m。B为旅游产业的序参量,Bij表示为旅游产业各评价指标的贡献值,同样为第i个指标的第j个变量参数,其中i=1,2…n,j=1,2…m。此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序参量上限αij、μij和序参量下限βij、θij分别依据当前基准年、参照年、历史对比数据比值和理想值来确定。在此基础上,设定xij和yij为两类产业子系统的序参量的第i个指标的第j个变量参数,然后设立两类产业的子系统的评价模型。首先,确定功效函数,即文化产业子系统各相关指标的贡献值:Aij=(xij-βij)/(αij-βij),(1)其中i=1,2…n,j=1,2…m。同样,旅游产业子系统的相关指标的贡献值为Bij=(yij-θij)/(αij-μij),(2)其中i=1,2…n,j=1,2…m。Aij和Bij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取值越接近于1,说明xij和yij对其子系统的贡献指数越大。其次,确定各序参量的的贡献值,由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分别处于两个不同但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那么要考察其子系统当中各次相关指标的各个序参量的总贡献指数,就可通过集成的方法来进行确定,即文化产业贡献指标的模型为:其中i=1,2…n,j=1,2…m,∑λij=1。旅游产业贡献指标的模型为:Bi=∑珟ωij×Bij(4)其中i=1,2…n,j=1,2…m,∑珟ωij。公式中λijωij表示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各子系统所占的权重。其三,耦合度计算:设定C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联度,当只有两个系统相互作用时候,耦合关联度度公式可表现为:C={(A×B)/[(A+B)(A+B)]}12。(5)基于此关联度公式可知,C的取值空间在0与1之间,其意义可表示为:当C=0时,表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度极小,两者之间的关系处于无关联状态,两者产业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基本没有任何关联,系统也将向无序发展。当C=1的时候,则表示两者之间的耦合关联度最大,关系处于最和谐的程度,两者产业系统包括产业内部各相关指标之间处于良性的共振耦合状态,系统也将走向有序发展。当0<C≦0.3的时候,表明两个产业处于较低水平的耦合阶段,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状态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若0.3<C≦0.7,则表明两个产业处于中度耦合阶段,意味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标着着系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当0.7<C<1的时候,则表明两个产业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两者之间的发展水平处于相得益彰、相互促进阶段,各系统之间的统一功能体系基本形成。(二)福建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以上所表述的产业耦合关联度虽然能反映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对区分两者相互间耦合作用的强度及作用的时序区间具有重要意义,但却很难反映出两类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有可能出现两个产业发展水平都处于低水平阶段,而耦合度表现却很高,有可能造成较大误差,因此就有必要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加以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可表示为:D=(C×T)12,T=a×A+b×B(6)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关联度,T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协调指数,反映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整体协同效应,a与b为代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贡献系数,可根据各产业的发展实际来进行调整。一般而言,当0<D≦0.4的时候,其意味着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处于低度协调的耦合,表明了两类产业间的整体协同效应或者贡献率低,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要么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都很低,要么是两个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一个发展水平高而另一个却极低。当0.4<D≦0.8的时候,则意味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处于中高度的协调耦合,表明了两类产业的整体协同效应及贡献率达到较高程度。当0.8<D≦1的时候,则意味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处于极度的协调耦合状态,表明了两类产业的整体协同效应及贡献率达到极高状态,两类产业的发展水平都很高,已然能够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共生发展。

四、福建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测算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产业系统,但两者之间所涉及的经济活动都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且两个产业间产业边界都比较模糊,形成相互促进且互为因果的网络化耦合关系。因此,构建一个合理且完整指标体系是测评福建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度基础。一方面,所选取的指标应充分考虑到当前福建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演化规律,能够充分反映出两者之间的耦合规律。另一方面,指标的设立应秉承科学性原则和突出重点,尽可能以精简的指标体系反映出两者之间耦合关系,同时也应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核算的可操作性。为此,本文在指标选择上借鉴了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德尔菲法对相关指标进行设置和筛选。首先,通过频度分析法,依据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指标体系,初步选择出相关的指标。其次,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福建的区域特点,初步筛选出相关的指标。本文选择了8项具有代表性指标,其中涉及文化产业有文化产业主营业收入、文化产业增加值、博物馆参观人数和文化产业投资额四个指标,涉图2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及旅游产业的有旅游收入、国内游客人数、住宿餐饮业收入和旅游企业资产负载率四个指标,这里面既包含效益型的正向指标,也包含成本型的负向指标。第三,根据已经构建的指标体系,查阅相关的统计资料,对指标进行测算,而后将指标发送给相关专家咨询,最后总结出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如图2。最后,借助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比重,即在构建比较矩阵的基础上,通过各专家各自独立打分来评判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而后再综合所有专家意见的平均值,最终确定各指标的相对权重(见图2中各指标括号中的数值)。各指标体系中各具体指标序参量的取值空间以各年度福建省统计年鉴和各年度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报告为范围,以指标在某年份的最大值为上限,最小值为下限。(二)福建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实证分析鉴于数据获取的可取性和可比性,本文选取的指标时间跨度于2010年至2015年,如表1。1.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及各指标的贡献值分析依据公式(1)、公式(2)、公式(3)、公式(4)来测算各指标的贡献值,以2010年为下限,2015年为上限,具体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近几年来福建省文化产业序参量和旅游产业序参量贡献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其中文化产业序参量贡献值由2011年的0.2754增加到2014年0.64686,增长了2.35倍,旅游产业序参量贡献值由2011年0.141229增长到0.459791,增长了3.26倍。但总体而言,两者贡献值仍维持在较低水平,都未超过0.8水平。从文化产业系统内部来看,四个指标的贡献值整体上也呈现出上涨趋势,尤其是从2012年开始上涨幅度较大,但总体而言几年来的发展步伐是不一致的,对系统的贡献率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序参量呈现出比较平稳的上涨趋势,文化产业增加值序参量从2011年的0.0765直接上涨到0.4504,上涨幅度较大,而2014年则呈现出下降趋势。文化产业投资额序参量变化幅度则相对比较大,2012年的序参量是0.7798,而到了2014年则降到0.1691,这反映了福建省近些年文化产业投资存在着不均衡现象。从旅游产业序参量的内部结构来看,各个子系统指标序参量大致上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正向指标旅游收入、住宿餐饮等指标序参量上涨幅度较大,在2013年都达到了一个相对高峰值,而负向指标旅游企业资产负债率序参量则由2011年0.2191上涨到2014年的0.7162,这说明了福建省旅游产业在整体规模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企业的负担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从而也影响到福建省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2.福建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关联度和耦合协调度分析根据上述耦合关联度与耦合协调度公式模型,分别测算出福建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关联度和耦合协调度,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系统参量与旅游产业系统参量之间的耦合发展已达到相对联动耦合发展阶段,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无论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联度还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数值都不甚理想,即使到了2014年,仍未突破0.5。具体来说,2011-2012年的耦合关联度都小于0.3,这说明福建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关联度处于低水平的耦合阶段,这就意味着福建省文化产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仍处于发展初期,即使到了2014年,耦合度虽然突破了0.3,但仍未高于0.5,这说明文化产业仍未形成规模效应,也未形成福建省文化产业既有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链还比较薄弱,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因此,如何合理统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促进两大产业的耦合发展是福建省未来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从耦合发展协调度来看,两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度数值仍较低,这说明两大产业仍处于低度协调的耦合,反映了两大产业整体协调效应较低,互动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当前福建省应重在结合两者之间的耦合规律,着力发展类似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等这些能够发挥产业耦合优势的新兴产业,发挥福建省既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从而促进福建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促进福建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旅游产业范文篇2

一、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

*“南大门”龙南,其境内穿越105国道、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大广高速公路,独特的区位优势及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为龙南提供了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优良基础和环境。大力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对弘扬客家文化、助推旅游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是挖掘传统文化,推介客家文化的重要手段。龙南客家文化独具特色:370多座客家围屋犹如珍珠散落大地;客家服饰朴素、大方,体现农耕生活习性;客家婚嫁习俗保留了中原汉族之古风,极尽慎重、郑重和隆重之仪;风格火辣的客家山歌,表达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旅游这个平台推介传统客家文化,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体现。

其次,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是唱响旅游品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雄峻多姿的小武当山、苍翠如画的九连山、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树群、九曲十八弯的龙头滩……龙南诸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竞争激烈,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龙南大力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唱响与众不同的客家品牌,由此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二、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做法

近年来,龙南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充分挖掘和开发客家文化资源,加快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把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县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龙南建成旅游资源独特、旅游形象鲜明、客家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经济强县。

1、加大投入,建设客家文化旅游景点。龙南利用自身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紧锣密鼓做大做强客家文化旅游产业。专门成立客家旅游开发领导小组,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完善小武当山、客家围屋、龙头滩瀑布等“客家风情游”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设立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硬化了通往景点的道路12公里;筹资80多万元在景区设立中英文线路指示牌,硬化游览步道;建设标准旅游公厕,整顿停车场,提高餐饮接待水平。

2、整合资源,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线路。龙南将客家围屋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同一线路的客家围屋整合成旅游线路。在围屋改造中,龙南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体现特色、提升品位”为原则进行修缮,既严格按照村庄整治要求对客家围屋进行环境整治,又保持围屋原有建筑风格;既遵照现代生活方式要求,又注重体现客家风俗。还在客家围屋旅游景点开展文化建设,在围屋内创办文化活动中心,并成立香火龙、布龙、舞狮等文艺队。目前,龙南已形成“隘背围——渔仔潭围——栗园围——佛仔围——关西新围”客家文化旅游线路。

3、开发市场,进行客家文化旅游促销。龙南成立客家表演团,编排客家风情节目,收集传奇故事,开设民俗风情展厅,推出客家美食,并筹集100多万元开通旅游专线车和开发客家旅游纪念品,将以客家围屋、山水、饮食、服饰、风俗为内容的系列客家文化旅游项目推向市场。同时,巩固以*为中心的北部市场,开发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市场,拓展以梅州为龙头的东部市场,与*、广州、梅州等30多家新闻机构、旅行社签订“网上促销”合同,并制作龙南旅游网页,编印、摄制客家宣传画册和旅游VCD光盘等投放海内外市场。

4、做美城市,夯实客家文化旅游基础。龙南引进外资完成滨江大道、水东综合市场、龙翔广场等20多个城建项目,同时出台税收、土地、规费、引进人才等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客商投资商贸旅游项目,如引进客商新建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的滨江广场超级购物中心,引进客商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四星级富业大酒店,使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良好城市环境。龙南还在龙翔广场建设客家围屋、太平桥、客家母亲雕像等客家建筑,在渥江河岸安装大型客家文化宣传牌,在宾馆添置客家用具等,城市处处彰显客家文化元素。

三、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思考

如何进一步弘扬优秀客家文化,唱响龙南客家文化品牌,加快客家文化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龙南县将*年定为“客家文化年”,以开展客家文化年活动为契机和载体,着力构建“赣粤客家旅游后花园”,出台新的政策和举措,营造浓厚氛围,掀起新一轮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高潮。

1、加快客家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搭建客家文化旅游平台。继续开展客家围屋开发的同时,新增一批客家文化旅游设施。在县城,启动“龙南客厅”工程,按国际标准规划,注入客家文化元素;建设客家寻根园,内设客家名人园、客家族训园等;建设客家文化特色街,集中客家饰品、餐饮、茶庄等商家。在农村,建设客家人艺术村,形成客家文化创作、展览和交易市场;建设一批客家民俗文化新村,如武当镇客家围屋群村,汶龙镇客家秀才村,龙南镇客家服饰制作村等。客家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搭建了客家文化旅游平台,提升了城乡文化品位。

2、加大客家文化旅游活动力度,增加客家文化旅游内涵。*年客家文化年活动有大型庆典活动和系列客家文化活动两大块内容。一是举办一次大型庆典活动。包括大型主题晚会、客家文化研讨会、寻根活动等。二是开展系列客家文化活动。涵盖龙南“客家围屋第一县”形象标志征集、客家书画大赛和民俗摄影大赛、客家文化节形象大使预选赛、客家厨艺大赛、客家经典戏编排、出版客家文化书籍、客家服装设计与表演等活动。客家文化活动的开展,可大大提升文化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使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向纵深推进。

旅游产业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业;产业发展;旅发大会

一、河北省旅游资源现状

河北省是既享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西临太行山,东临渤海圈且内环绕京津,又是集悠久的历史、多彩的自然风光、耳熟能详的红色文化于一体的资源丰富的省。河北省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依托以旅游业为基础,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基本类型,可谓是繁华盛开,百花齐放。是全国唯一兼有各种地形的省份,堪称中国地形地貌的一个微缩景观。河北省有以下几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类型。(一)红色旅游资源。河北省有着很长的革命传统和历史,所以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根据2016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河北省就有14家红色景区入选: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红色旅游革命区、邯郸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武安市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保定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最为代表性的有易县狼牙山风景区,安新县白洋淀景区,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涞水县野三坡平西抗日根据地等)、唐山市乐亭县故居和纪念馆红色旅游纪念区、邢台市邢台县抗大纪念馆以及前南峪村、承德市烈士陵园及纪念馆、张家口市张北国防教育基地,而这些景区几乎包含了河北省所有的省市所有的县级市,足以可见河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二)绿色旅游资源。河北省绿色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形式为两种:一是青山文化,二是草原文化。因其西倚太行山,所以其青山资源主要包括有秦皇岛的祖山、承德兴隆县的雾灵山、张家口境内的长城岭(崇礼群山)、小五台山、河北省来源境内的野三坡、白石山、省会石家庄周边的托梁、天桂山、苍岩山等。而提及到草原文化,则主要是指围场坝上(木兰围场、丰宁坝上、张北坝上)等区域,其中较为著名以及受游客欢迎的是京北第一草原和乌兰布统大草原。(三)白色旅游资源。因2020年河北省张家口承办东奥会的召开,使得张家口这个城市的名字开始被世界认识,被世人熟知。张家口崇礼因独立的地理位置,使得冬天常年被冰雪覆盖,因此这也构成最近几年形成热潮的“滑雪热”,而京张铁路的开通,更是大大缩短了人们在路上的时间,同时也吸引着更多游客到这片白色旅游资源去度假。(四)金色旅游资源。金色,也是黄色,又同皇,是皇家的色彩,构成河北省独特的皇家旅游,清朝的两大墓地———清东陵、清西陵分为位于河北省的唐山遵化和保定易县。皇帝冬天在北京办公,夏天的时候离开了紫禁城到承德避暑山庄,秋天去木栏围场打猎。河北应该说是清朝皇帝生生死死离不开的地方,是晚年安息的地方,也是休闲度假的地方。(五)蓝色旅游资源。蓝色,是蓝色的大海,河北省拥有四百多公里的海岸线,最有名的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北戴河,在秦朝的时候皇帝向世界开放,这里就成为了达官贵人暑期避暑进行政务活动的地方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度假场所,可与美国的夏威夷相媲美。现在的北戴河,因其特殊的山丘地势,再加上其路边有各式各样的欧式风格的老房子,构成了北戴河独特的风情味道。秦皇岛历史非常悠久,这个地区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地区。曹操等诗人也在这儿留下了很有名的诗篇。以北戴河为中点的北戴河、南戴河黄金海岸,都构成了河北省独特的蓝色旅游资源。

二、河北省旅游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散步凌乱,没有形成全域旅游。河北省具有丰盛的旅游资源,但是大部分资源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旅游线路或者是旅游区域。比如说云南,很多游客一提及云南,往往能想到那些耳熟能详的线路,昆明-大理-丽江,或者是昆明-大理-丽江-版纳,这样线路的形成无形中就成了吸引游客停留时间更长的有利工具。而河北省,往往面对游客时,想到的只是其中的某一个城市的固定地方。(二)旅游产品宣传不到位,不出名。河北省有很好的文化旅游资源,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比如:正定的隆兴寺,拥有六个全国之最,其文化价值之高,但很多外地游客甚至是本地人都单纯地把它当做一个烧香拜佛之地。再比如保定的直隶总督署,盛名在外,可是来这里参观的游客非常少,很多人更是不知道保定有这样一个地方。像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是因为宣传不到位,就使这些丰盛的文物古迹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三)旅游资源产品特别是文化古迹保护不到位。旅游作为对外展示整体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如果仅是某一个景区的治理不到位,留给游客不堪的印象之后,对整体城市的印象也会下降很多。比如:赵县的赵州桥,从小语文书上耳熟能详的一篇文章,充满着神秘的神话色彩,但当游客满心期待进入景区之后,河下的水污浊有异味时,顿时丧失了所有的兴趣,进而对整个城市印象分都会大幅度降低。

三、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河北省四届旅游发展大会对区域的影响。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于2016年9月23日至25日在河北保定举行。大会通过改变旅游的发展模式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为主题。这次旅游发展大会也被简称为“涞涞易”会议,源于承办此次大会的目的地位于保定的涞源、涞水和易县三个地区。选址在此的原因是保定的特殊地理位置,保定素有京师门户、京畿重地之称号,国家著名5A级风景区野三坡、白石山、清西陵都位于此。本次会议还规划建设了一批旅游新项目,涞涞易三县共规划建设旅游新业态项目有23个。包括百里峡艺术小镇、圣诞老人小镇等一批特色风情小镇。另本次会议带动解决了一批农家乐问题,为当地百姓创收,带动扶贫。这场首战告捷的会议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品牌,实现全面发展。第二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于2017年9月18日至19日在秦皇岛市举行,该大会围绕观摩重点旅游项目,全面展示秦皇岛全域旅游、康养旅游、山海旅游、智慧旅游的旅游体制改革的成果;参观北戴河、南戴河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以参观秦皇岛康养旅游资源以及产业创新成果;开展河北老字号及当地特色小吃的宣传介绍,美食品尝、售卖活动;组织附近城市游客乘坐旅游专列进秦皇岛等市场推广活动,对秦皇岛旅游产品进行营销宣传等活动展开。通过本次大会的召开,让秦皇岛以全新的名片向世人展示,以“全域旅游”的新形象介绍给全世界。让秦皇岛不再单单局限于北戴河的碧海金沙,而是作为一个将山、海、城融合在一起的全年旅游的时间轴,用“全域旅游”的新理念迸发出新的活力,向着终极目标“打造世界上一流滨海辽养度假区”而全面奋斗。第三届河北省旅发大会于2018年7月18日至20日在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御道口牧场管理区等坝上地区召开。本届旅发大会以“生态旅游,绿色发展”为主题。本次旅发大会围绕三个主题展开,一是响应国家号召“让绿水青山成为富民资源”:河北省近年来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致力于将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旅游扶贫结合起来,探索扶贫新途径。二是“紫塞美景动人心,木兰围场入梦来”,也是本次旅发大会的重头戏,《木兰秋弥大典》大型实景剧的打造,让观众更能真切实意的感受当地传统与文化;三是打造“生态旅游新样板,全域旅游新示范”,借助第三届旅发大会的召开,特意打造的“一号风景大道”,串起来了20多个精品旅游项目,精彩绝伦,成为河北省首个生态旅游新样板,全域旅游新示范。通过这些来展示承德的大好风光以及承德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上所作出的重大努力。第四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于2019年10月在石家庄市举行,本届大会以传红创绿为主题,也就是要传承红色文化,创新绿色资源开发发展,以与石家庄有个约会为口号。本届大会是围绕推出以滹沱河为主要景观的生态旅游线路,最终形成以沱河生态走廊为景观轴,一头连着革命圣地西柏坡,另一头与古城正定相连,中间经历五个不同县级市片区的省会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本次大会重点突出红、绿、古、新特色,点燃河北省以及周边联合起来发展全域旅游的火热激情。同时也给石家庄的旅游建设很好的机会,要以旅发大会平台为跳板,加速传统旅游与文化的包容与融合,以红色革命传统为基因,创出来一条具有石家庄特色的旅游发展的特色之路。(二)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的成效和意义。通过四届旅发大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的目光投向河北。旅游发展大会是河北省向全世界的一次漂亮的亮相。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将各个城市旅游的地域打破,有效连结起来,促进了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推荐了河北省经济跨区域发展,强化了大河北的区域优势,提升了河北省的旅游服务质量,是一个很好的河北省旅游自选的宣传和推介平台。总之,在河北省自身拥有丰盛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旅发大会的系列活动,将河北省的资源优势展现了出来,让河北省对外界更具有吸引力。而且通过这种媒介的方式也使得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因而各项政策的执行得到更有力的监督,使得旅游产业发展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得以大幅度提升,最终为河北省的旅游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开启河北新的发展章程,使河北成为国内游客耳熟能详并心之所向的旅游目的地,并最终让“京畿福地、乐享河北”旅游品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许贤棠,张飞琴.鄂东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旅游产业范文篇4

本文作者:冯晓工作单位:舟山市旅游委

目前现状进入本世纪初以来,舟山市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文化用品制造业和批零贸易业开始起步,以海洋、佛教为特征的旅游工艺品进入全新时期。以市场为导向尝试了与渔民画有关的工艺品创作与订单制销售,先后开发创作了布贴画、书简旅游商品、工艺画、海螺渔民画、黑陶彩绘渔民画、杨枝观音碑、金箔金刚经、心经、工艺贝雕画系列、大悲咒系列、青铜器、水晶系列制品、纯银纪念章、银金纪念章、船板画等。其中,青铜杨枝观音获中国民间工艺品展览品博览会金奖;杨枝杯(青铜器)获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会金奖、浙江民间艺术品展览金奖及浙江民间艺术作品展银奖;贝雕工艺品“东海鸟岛”获2000年浙江新优旅游商品奖。2003年开始,舟山夏奥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舟山国际沙雕有限公司、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舟山市普陀美艺雕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朱家尖旅游商品开发公司等依托国际沙雕节开发沙雕系列纪念品获得成功。之后,舟山旅游工艺品将佛教文化、海洋文化融入其中,舟山贝雕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夏雨缀等设计、生产的贝雕产品逐渐成为一份文化大礼,进入旅游市场。舟山贝雕、舟山渔民画、系列佛教用品再次形成规模,并再现了舟山经济发展的时代气息,终于成为舟山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一张名片。近年来,旅游工艺品制造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贝雕、渔民画、船模、船版画等备受中外游客欢迎。舟山渔民画走出国门,先后应邀在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博览会展出,并走俏欧洲市场。在此基础上,舟山渔民画又相继延伸出系列居饰、织锦渔民画、渔船船模系列、船板画作品和绳结系列产品,使舟山渔主题工艺品成为一种最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同时,依托佛教文化开发的系列产品也在管理提升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如佛像、檀木佛珠、鎏金五方佛、杨枝观音、青铜钏鼎、佛教经典、中式日式香炉等金铜工艺制品获得了新生。活动主题产品,如“哥德堡号”如意书签、纪念笔礼盒装、金银纪念币、琉璃金属茶叶罐、水晶烟灰缸、名片盒、仿哥德堡号船模、沙雕笔筒、烟灰缸、仿古竹筒、山水诗画、沙雕旅游纪念品基本站稳了市场立足点,进一步推动了舟山市旅游工艺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规模发展。

从产业发展路径来看,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本地材料、本岛工艺、本土人才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产品特色。比如船板画创作、渔民画创作、船模制作等,既具有对周边内陆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面,更具有东海海岛地区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新意与独创的一面,这正是舟山工艺美术得以发展与壮大的文化根源。二是本地工艺美术发展进程的快慢与当地城市的产业转型有极大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十年间,舟山的主导产业经历了由“渔、港、景”到“港、景、渔”的痛苦转折,也正因为这一转折过程使当地的海洋旅游产业提到了应有的地位,以旅游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旅游工艺品才得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地方化、规模化、标准化开始迈出了新的步伐。从产业结构特点来看,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地旅游工艺美术的产业纵向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主要侧重主导产品的系列衍化创作和批量加工,佛教用品系列、渔俗饰品系列等同一产品的创作形式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多角度延展与多元化发展的倾向。二是从当地旅游工艺美术产业的横向结构来看,在处理创意与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垄断与价格竞争等方面明显倾向于前者,这与当前业界盛行的“小创意、大作品”、“在保护中前行”的理念和发展策略仍有较大的差距。舟山市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舟山贝雕、沙雕等雕刻类等很有当地的文化特征,但限于作坊式的数量规模无法进入省级保护项目。目前舟山贝雕工艺品多限于政府或部门间的市内消费,且并未进入地方政府公务性礼品采购之列,民间前来收藏或者购买的数量很小,只有少数国外游客或特殊爱好及收藏者才对这类手工艺品产生兴趣。尽管贝雕原材料在舟山分布广泛,但很难将此提到产业高度加以推广。二是缺少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和旅游商品购物商场。旅游工艺品是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六大要素“购”的重要环节,但舟山旅游工艺品没有放到应有的台面上,缺少专卖店及专业销售市场,更缺少一支专业营销队伍,导致旅游工艺品收入占旅游购物收入的比例偏低。三是新的旅游工艺品研发落后,同质化旅游工艺品多。据不完全统计,舟山市工艺旅游品市场包括普陀山八大景区270余个柜展和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等市场,年销售产值只及亿元水平,且舟山市本地产品仅占市场份额的2%~3%之间,大多是外地进来的“舶来品”。四是缺少全市旅游工艺品系统开发规划。没有形成一个研发、推介、销售分工协作互为关联的整体力量。表现在商业、旅游、服务等各系统、单位和个人条块各自为政,没有系统整合、利用好当地的旅游客源资源优势。舟山市旅游工艺品中虽然有几大系列的产品品位较高,但由于推介功能的欠缺,难以形成组合性批量生产和大众化消费氛围。五是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人文景观”和海洋资源,来体现舟山地方的深刻内涵,导致旅游工艺品的“特色”和“品牌”效应无法得以正常发挥。更新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理念。传统旅游工艺品产业正面临蜕变和再生的考验,适者生存的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文化产业。要把传统技艺与当代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对老题材、老工艺进行创新,不断使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政府相关部门应首先通过对本市民间工艺品创作、推介、销售的深度调研,调整发展观念,引导设计开发出有真正舟山地方特色的“海派”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地方标志性礼品。其次,要组织和动员研究机构及企业,加大对观音佛像系列、船模系列、海洋生物系列、渔绳结系列的等地方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力度,研究新的发展模式。工艺品产业的发展必须体现创新主题。“十二五”时期,舟山旅游工艺品要围绕“渔、船、佛”,形成大旅游观念和创造大旅游经济氛围,即以旅游带动工业、带动交通、带动三产消费等大旅游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旅游景点、旅游三产、旅游工艺品行业的统筹开发规划,形成互相协作配套的一盘棋格局,打响舟山旅游工艺品牌,加快产业品牌与城市品牌同步推进。形成自己的生产基地和产品特色。舟山旅游工艺品的市场空间巨大,舟山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支出19%左右,这个消费比例落后于浙江省内其他地市。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舟山现有的海洋文化资源和客源条件,在推广大众化旅游纪念品与个性化工艺品的同时,形成多个有潜力的拳头产品;做好“海、佛、沙”字的深化文章,以旅游景点为支撑,着重在“特、精、专”上下工夫,以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地方标志性礼品为产品主题,形成各自的产业基地,并通过自主研发和借助外地企业加工相结合,逐步形成旅游工艺品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用建立旅游工艺品开发基金,实施扶持工艺旅游品开发的贴息政策,鼓励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要通过实施版权保护、专利申请、命名宣传等对策,提升海洋文化、渔文化、海岛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的文化含金量及品牌价值;再是,可适时建成工艺品专业市场,推动销售网络体系建设,并引导产品生产与推广销售适当集聚,形成开发、加工生产和销售相互衔接的“一条龙”企业集群,通过实行“放水养鱼”和“养鸡生蛋”的办法,努力促进本市旅游工艺品的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局面的形成。建立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规范、加强自律和信用建设,将部分管理权授予行业协会是政府实施柔性社会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组织市场营销、引导产业分工、抑制无序竞争等方面协会将会发挥更好的协调与控制作用。支持相关企业尝试筹建专业方向、自愿组合、企业化运作的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推广中心,引导旅游工艺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保护海岛民间传统工艺和传统工艺品。作为海洋文化的一个亮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舟山贝雕作品曾被很多收藏爱好者收藏或作为高中档礼品作馈赠之用。后因种种原因,贝雕生产企业先后倒闭,艺人散失,贝雕工艺几近失传,所以对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舟山贝雕画应进行有效的保护抢救和传承发展。目前《舟山渔民画》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经过重新包装,使其由单一的观赏性提升为既有地方特色和个性,集新颖性、纪念性和工艺性为一体并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旅游工艺品,使《舟山渔民画》作为海洋文化的特色品牌得以推向国内外市场,《舟山渔民画》已成为舟山民间文化的一种延续。同时对舟山其他民间艺术如木雕、根雕、石雕等加以发扬光大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并与旅游等配套联动,使地域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展示。

舟山工艺美术品历经百年历史。作为旅游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保护、培育本土艺术家已是当务之急。加快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既要推行民间学艺及名师带徒,又要与中小学的乡土教材、兴趣爱好体验课程结合起来,还要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中职专业中开设工艺美术职业班,通过奖励、免费、优先入职等办法鼓励学生选择工艺美术专业,以此不断改变现有从业者的业务素质。通过建设专业市场,消除舟山旅游工艺品产业的“小、松、散”现象,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组织生产,形成规模优势。

旅游产业范文篇5

1.地理环境上的优势。大部分农牧场是“一场一县”,而且位于市县的近郊,如齐齐哈尔种畜场是齐齐哈尔市的近郊,依安农场、富裕牧场在依安县和富裕县的近郊,或巨浪牧场、绿色草原牧场、大山种羊场在大庆市境内。2.生态资源上的优势。管理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优势。该局有耕地206万亩,草原80万亩,林地81万亩,水面13万亩;其中有6个农牧场环绕着扎龙自然保护区,共有草原面积68万亩,水面30万亩,属于国内最好的寒温带草原,其中齐齐哈尔种畜场和巨浪牧场有26万亩草原在扎龙湿地缓冲区,拥有林地面积5万亩。3.大农业资源上的优势。在齐齐哈尔和大庆地区,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是北大荒集团的代表,是区域内农业现代化的引领者,如克山农场旱作农业、查哈阳农场水田种植、克山农场马铃薯加工技术等都是垦区现代化农业的标兵。4.小城镇建设方面的优势。几年来的小城镇建设,为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目前该局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撤队并区,小城镇建设飞速发展,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12年已达到80%。同时也加快了生态城镇的建设,重点加强了绿化、道路、森林公园和文化广场等建设,加强了小城镇的物业和环境的管理,全面提高了小城镇整体功能和服务功能,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支撑和保障。5.文化方面的优势。该局大部分农场建场时间早,并且农场组建的方式不同,有兵团时期组建的,有地方政府组建的,也有省政府直接组建的。由于建场的时间早,组建方式不同,全局各场的文化源头不同,其特点也不一致,有兵团文化、有移民文化,也有知青文化。如查哈阳农场的金界壕遗址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有悠久的历史;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迄今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6.旅游产业已经有所发展。经过几年的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该局旅游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的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被评为“3A”旅游景区;绿色草原牧场的沙坨子旅游已开始开发建设,齐齐哈尔种畜场花卉基地及采摘业开发已有一定规模,北大荒鹤城鲜花港被省政府评为2A级旅游景点,这些都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发展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级领导对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性认识不足。农垦企业长期以来是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虽然近几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垦区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发展旅游产业,尤其是把旅游当作一个产业来抓,各级领导对此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2.缺少旅游产业开发的科学规划。目前该局各农牧场旅游产业没有制定科学发展的规划,有些是盲目发展,尤其是在投资上没有制定科学有序的投资计划。3.旅游产业基础投资不足。从该局所属各场旅游产业投资看,尚未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盲目,很多投资不是围绕发展旅游产业进行投资,造成旅游重点设施、关键项目没有投资,形成不了投资规模收益,旅游基础设施落后。该局所属农场大部分旅游景点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设施档次和规模不达标。4.缺少旅游产业开发的专业人才。该局旅游产业开发与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也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5.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关系没有处理好。很多农场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上脱节,造成旅游景点尚未投入正式运营,土地和环境管理已出现了问题。

三、发展旅游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旅游产业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1.围绕“两市八县”来发展旅游产业。各场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从本市县的实际情况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主要面对本地市县发展旅游产业。“两市八县”人口多,消费群体大,但就近旅游消费点不多,该局各场发展近郊游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2.要围绕农场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各场的旅游资源不同,资源优势也不同,因此各单位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如富裕牧场要以“柯尔克孜民族村”为核心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齐齐哈尔种畜场要以花卉、采摘业为核心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克山农场要以马铃薯产业、现代化大农业为核心发展观光农业;查哈阳农场要以生态农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现代化大农业为核心发展旅游产业;绿色草原牧场要以开发沙坨子和草原观光游为核心,发展草原观光、采摘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3.选择重点旅游景点快速建设。各场发展旅游产业都要有重点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首先选择符合旅游景点条件的,投资少、见效快的重点旅游景点快速建设,尽快实现投资效益。二要围绕国家重点旅游景点打造自己的旅游产业和设计旅游线路。如齐齐哈尔种畜场、巨浪牧场、繁荣种畜场、查哈阳农场等场靠近扎龙自然保护区、明月岛、尼尔基水库等国家重点旅游景点,可以围绕这些景点来设计该局各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旅游景点及旅游线路。4.实施投资多元化原则。属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投资部分,如道路、电、水、气、供暖、排污、绿化、亮化、美化等应由农场投资或申请国家投资;旅游产业经营部分投资应采取市场化或招商引资方式进行投资,但企业要制定优惠的投资鼓励政策,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旅游产业范文篇6

关键词:旅游产业政策;政策研究;综述

1旅游产业政策概念研究

大部分研究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旅游行业的产业政策性质进行界定,应用“产业政策”的概念来定义“旅游产业政策”。就目前经济学领域而言,虽然还未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已产生了几点共识,首先确定了产业政策是政府政策的总和这一主体;在时间上指出产业政策主要指向未来,能够干预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在目标上强调用产业政策进行逐步推进,以弥补失灵的基础市场,从而增强某一区域的旅游产业横向竞争力,并进一步推动整体实力。1.1国内学者对于旅游产业政策的界定。旅游产业政策的探究,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中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关于旅游产业政策这一概念,相较于国外学者,国内学者则是更多的强调旅游产业政策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效用。高舜礼从政策探究的角度进行了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讲解,认为“当前我国的旅游产业政策是由国家相关产业职能部门制定出来的,有针对性的旅游方面的约束措施”。张辉以时间维度的特定性为基础,将旅游产业政策定义“是有针对性的旅游方面的政策指导纲要”。宁泽群从空间维度出发,对旅游产业政策的定义是“为了地区内旅游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规章制度”。罗明义侧重于国家广域性和地区局域性的空间,认为旅游产业政策是“国家或地方相关职能部门为促进旅游全面发展所制定出来的利好引导方略,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律、制度、方案的总和”。王洪滨则定义旅游产业政策为“是一种为了催生旅游,定向的,有计划性的促进方法和策略”。对于旅游产业政策系统的概念,我国只有极少部分人做了相关研究。陈友华将基础于政策课学的理论进行系统的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旅游政策系统”。虽然提出了这一概念,但却未对其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具体的界定。而苏振对于机关的各种旅游政策进行了分类,在公共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旅游公共体系:“金字塔型”。1.2国外学者对于旅游产业政策的界定。国外对于旅游产业政策的研究分析多侧重于对政策“战略框架”的制定。查尔斯、布伦特等人认为“旅游产业是一项有计划性的、全方位的、能够起到正相关作用的规范战略,其能够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正面促进作用”。斯洛博丹.翁科维奇提出“旅游相关的政策是我国最高职能部门,为了实现旅游的正向发展,所制定出的能够催动旅游业全面发展的相关行为准则”。

2旅游产业政策分类研究

学者们在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政策的分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根据旅游产业政策的功能,张凌云将其归纳成产业结构政策,组织、周边信息技术、产业周边衍生、产业聚集等相关的促进推动政策。分属于扶助重点产业,设计规模经济及保护竞争,支持与推动技术创新活新技术适用,影响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促进产业实现诸如充分就业等社会目标。万先进和张素芳以当时旅游业所处的阶段、经验、问题等现状为依据,认为旅游产业政策存在十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对其进行具体分类,即“旅游产业的定位、指引、导向、规划、周边建设、投入情况、相应的周边组织规划、技术周边、法律保护等相关的政策。”。沈姗姗对2008年之前的关于旅游政策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归类总结,将旅游产业政策系统的区分为基本和特殊两类政策,产业结构规划为产业、组织、技术相关、布局、周边设施等五个具体类目,当前的一些特殊旅游产业政策则细化为市场和产品两个类目。

3旅游产业政策内容研究

3.1旅游产业结构政策研究。通过现有文献的梳理,旅游产业结构政策在空间上可划分成区域、地方、民族三大类。区域旅游产业结构政策研究的深入将传统的行政区划范围给打破,而对行政区域中具有资源或市场相似性的地域空间进行组合研究。张祖群等人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的旅游产业链情况进行剖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利于旅游产业共生的综合性开发策略,通过旅游开发促生周边衍生产业的共同发展,提升中部地区的全面经济水平。白廷斌和梁宏志选取西部地区为研究范围,对其旅游产业政策也做出了一些研究。针对港澳台等境外旅游的产业结构政策,王鸿志、李晓晨、刘杰武分别在政策变化的前提下对港澳台与内地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针对旅游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政策,程斯珞、张晓楠分别以上海和陕西为代表,两地都对旅游的迅速发展在不同阶段的适应性进行了调整。而针对旅游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政策,刘希磊和舒小林借贵州这个旅游重点地区的旅游开发为例,对其旅游资源、品牌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可能性和可实现性分析,进行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调整。区域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研究是主要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或少数民族行政区域所开展的研究。桂宇认为要通过旅游开发弘扬作为优势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同时少数民族的地域偏远性和经济落后性促使其更加依赖产业政策来引导其发展方式。向学凤则以区域旅游开发的保护、经营、维稳为主,以开发特色、民俗产业旅游为亮点的具体研究策略。3.2旅游产业组织政策研究。我国前期学者的旅游政策研究不外乎生态、环境、环保、资源开发、特色资源利用等方面。而对于突发事件处理、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等研究,就目前来看还是较为不足。荣傲君提出的旅游可持续维稳战略的衍生性,算是有前瞻意识的。在此之后才出现了关于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系列研究。贾婷婷、刘婷和施德群等学者对于旅游资源可持续保护、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吴倩倩通过游客感知度提出了政府和当地住户相互敦促,相互指引的全方位旅游资源维稳保护措施。对旅游危机事件应对的组织政策研究,赵晋微最早提出“旅游政策的危机管理系统开发”。以此为基础,王镜、冯学刚、吴良平、田祥利以洛阳、西藏等为代表将“危机应对”的重要作用赋予旅游政策,进一步升华了旅游政策的功能,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是对旅游相关政策的前瞻性探究。3.3旅游产业技术政策研究。旅游相关政策是对旅游资源模式、导向、工具等相关衍生内容的集中体现。对这一内容,邹统钎在海南经济特区建立伊始,就对其旅游开发政策展开了分析。范家驹选取上海浦东新区的旅游开发政策进行研究,这在当时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石。而后李旭东则研究出了一套较为详尽的旅游产业评价体系;何红丽以政策为基准研究了长江流域的旅游发展模式;张祖群从政策出发对京津冀地区竞合模式进行研究;沈维平针对旅游产业政策的政策工具开展了深刻系统的分析。

4我国旅游产业政策研究现状及展望

旅游产业范文篇7

1、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经济差异,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中钟爱于户外体育运动的人群日益增多,户外体育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定向越野、攀岩、登山、野外生存、拓展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的现象,这种经济区域分布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因为经济有待开发的区域仍然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具有古朴的风土人情,而经济发达的区域有外出旅游的经济实力。体育旅游主张的是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旅游不仅不会使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还可以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为游客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旅游氛围。体育旅游产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使得民族风俗和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并对其做出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为我国体育旅游注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素养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旅游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加深。

二、产发展的现状研究分析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对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研究。

1、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与国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相比起步较晚,如今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我国国家旅游局于2001年举办了一个以“中国体育健身游”为主题的活动,该活动策划了专项的体育旅游路线和相应的产品,使游客们充分感受旅游中深藏的体育魅力。在此期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收入超过德、英升至世界第七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进入了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然而该浪潮过后,因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加大差异,其中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迅速,其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仍处于经济停滞不前的落后状态,各区域在这一限制下随之拉大了各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尤其是东南部经济发达区域发展迅猛而进一步扩大了二者之间的差距。各项目开发规模的发展失衡,导致体育旅游产品无法充分体现区域产业的自身特色,在产业发展期间没有充分考虑体育产业市场容量等现实问题,出现了盲目投资、规模差等恶劣现象。

2、管理模式混乱性

我国体育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多为民间组织,而且他们是自发组织的,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这一环节的工作。所以在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及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管理机构来负责相关工作的开展,导致管理局面混乱、工作效率低下。针对以上问题要求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规范产业的经营,从而使体育旅游的目的可实现性、安全性、专业性等得到相应的保证。

3、结构不完善、产品质量不高`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还不具备完善的体育设施,体育运动设备、服务等环节还存在一些列问题;此外,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还存在结构老化、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缺陷。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产品供给上还处于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这种形式无法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游客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的产品而取消某些项目活动。

三、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1、拓展体育旅游市场规模

将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二者共同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以此来拓展产业的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构建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以此来扩大我国体育旅游的产业规模。

2、合理规划体育旅游的产业结构

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间和行业间均做到工作合理分工、互帮互助,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各企业,合理规划旅游、体育两个部门的权力和责任,使两个部门之间责任明确、分工合理。

3、其他解决对策

旅游产业范文篇8

一、旅游产业融合概念界定

产业融合对旅游业巨大的推动作用早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国内有关旅游产业融合的学术讨论和各项政策不断涌现,使旅游产业相关科研成果不断被转化为生产力。但是,截至目前,学术界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定义并未形成统一意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10余种,例如:徐虹强调“系统理论的渗透”、严伟强调“产业结构的变化”、程锦等强调“产业关联的作用”等。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进行定义时主要侧重于旅游产业的关联。本文中所提到的旅游产业融合是指当在遗传机制作用下所继承的原有惯例不能带来满意的利润时,旅游企业重新搜寻和创造新的惯例,将有针对性地与目标产业进行融合作为旅游产品创新的主要路径,通过市场选择机制的作用,继而引起同行的模仿和追随,最终扩散至整个旅游产业的过程。旅游产业融合的主体是真正生产融合型旅游产品和提供相关服务的各种线上线下旅游企业,这些旅游企业直接或间接生产和培育出各种旅游新产品和旅游新业态,客体是各种融合型旅游产品和旅游新业态,包括实体型产品与服务型产品,旅游产业通过自身或其他行业的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关联带动性很强的综合性、战略性产业。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激励机制

旅游产业进行跨界整合以及生产融合型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两大方面。激励机制是旅游产业融合产生的重要因素,对旅游产业融合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外部激励。外部激励基本上是在人类社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外部激励一方面给旅游产业融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包括旅游行业内部的压力和其他行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旅游产业融合带来了发展的动力,旅游产业借助外力帮助实现自身产业融合升级。影响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激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不管是20世纪60年代的航空技术,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科技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之大已毋庸置疑,进入21世纪,在“互联网+”时代,高新科技正影响着人们生活,其中移动互联网、虚拟科技等技术正推动旅游业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随着各种高新科技的涌现,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往关注旅游生活中的吃、住、行等基础层面发展为逐步重视旅游活动中游览、娱乐、体验等深层面,旅游产业融合创造的多种新型旅游产品正是人们强烈的旅游需求下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的强力推进,旅游企业通过与这些高新科技的融合,在市场营销、信息搜集、企业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景区门票销售系统、酒店网络预定系统、旅游旅行社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等,大大提高了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第二,产业分工的升级。按照传统产业分工,一、二、三产业分工非常明确,彼此并没有太多交叉与结合。但是随着人类社会整体经济条件的持续向前发展,人们可随意支配的闲暇时间和收入呈逐年涨幅趋势,因此,人们外出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外出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从而导致旅游市场需求个性化、多元化,要求旅游产品种类多元化。随着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线上线下的旅游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经济效益,必须根据消费者需求生产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但是,我国传统的产业分工体系由于相互交叉和结合的内容很少,因此根本无法满足新时代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因此,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各种产业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重新分工和升级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内部激励。内部激励是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相关旅游企业自发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在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至关重要。旅游产业融合的内部激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旅游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具有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旅游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过于依赖原有的市场惯例,止步不前,便会陷入被动,并逐步退化。因此,旅游企业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才能不断保持与提升自身的优势,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较高的创新能力正是旅游企业不断学习和提升的重要体现,其中,旅游产业融合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第二,高端旅游复合型人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各类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专业人才的竞争,专业人才作为旅游企业宝贵的无形资源,是旅游企业相互争夺的焦点。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之下,旅游产业将与农业、工业、文化和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更多旅游业态,新旅游业态的出现必将需要新型旅游人才的加入,这些高端旅游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整个行业的“领头羊”,他们为旅游产业融合制定方向和目标,从而引领整个行业积极健康发展。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动力是旅游产业通过融合实现自身组织演化的动力之源,其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彼此间相互作用的运行模式,动力机制包括竞争机制和协同机制。(一)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旅游新产品开发的出发点是市场,这些产品只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才是成功的产品,才能推动旅游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但是,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之下,旅游消费者面对众多融合型旅游产品,其选择范围更加广泛。面对有限的消费者,众多的旅游融合型产品,旅游企业只有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而旅游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存储性和不可移动性迫使旅游企业必须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及时售出旅游产品,否则这些旅游产品的价值就将不复存在,这就意味着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较其他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旅游企业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得一席之地。旅游产业融合型旅游产品相对于之前单一旅游产品而言更符合激烈市场竞争下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其也是旅游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二)协同机制。旅游协同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旅游企业(包括旅游企业与相关产业企业)有组织地完成特定目标的过程。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其实是旅游产业内协同与产业间协同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涉及旅游产业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众多旅游部门,这些旅游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构成完整的旅游消费市场,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一条龙式旅游服务,极大地满足了旅游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其次,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不断出现,旅游合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旅游部门之间的合作,而是涉及一、二、三产业的众多行业和部门。最后,人们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也涉及旅游学、地理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关系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这些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产业协同发展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

四、旅游产业融合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主要解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彼此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运行条件,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新技术的引入催生了旅游融合型产品,而制度创新又强化了这一过程,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旅游产业融合实现了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一)技术创新。旅游技术创新是指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和新产品在旅游产业的运用和转化,及其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发展历程证明,每一次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的进度与技术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技术创新。在旅游产业融合中,技术创新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旅游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技术创新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且创造的经济效益比重越来越大。例如:随着节能环保技术和声光电多媒体技术在旅游产业融合中的运用,各种旅游演艺型旅游产品不断涌现,这种新型旅游产业融合型产品的出现,不仅从多方面满足了人们旅游消费的需求,而且也提高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从而受到旅游消费者的青睐。由此可知,众多旅游产业融合型旅游产品的涌现离不开当今时代的各种先进技术创新,一旦离开这些技术支撑,旅游产业融合将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随着现代技术更新步伐的加快,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这也为旅游产业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出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二)制度创新。旅游产业制度创新是旅游创新主体对现有旅游产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过程综合,包括旅游产业制度的调整、改革、完善和更替等方面。制度创新在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各种有力的制度支持,如果缺少制度支撑,旅游产业融合在发展中必然会受到诸多阻碍,这不利于旅游产业融合的推进和发展。在实际发展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制度创新有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旅游产业产业政策创新、旅游教育体系制度创新和旅游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等,这些制度创新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众多方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保障。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存在哪种创新可以单独决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二者在旅游产业融合中表现为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技术创新属于生产力,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另一方面,制度创新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保障,是旅游产业融合稳固和长远发展的基石。

五、结语

旅游产业范文篇9

(一)产业化时代,旅游产业聚合发展

在产业化时代,伴随着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民休闲意识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层级化、集聚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产业以整合互补共赢为导向,以传统旅游产业为核心,旅游文化业、旅游服务业、旅游金融业、旅游信息业等相关旅游产业迅速实现产业集聚,由传统的单维度的旅游链转变为三维度的旅游产业集群,再进化为多维度的旅游产业生态圈。

(二)市场化时代,旅游企业竞争加剧

在市场化时代,旅游产业的发展更依赖于运用市场的“无形的手”来实现旅游资源与旅游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效率。近年来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更多的行业巨头转变投资方向,开始涉足旅游产业。传统旅游企业积极整合优质资源,努力做大做强。同时由于旅游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较低,萌发出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因此,旅游产业生态圈内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伴随着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旅游企业竞争逐渐升温。

(三)大数据时代,旅游技术手段变革

在大数据时代,旅游产业呈现出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开放化的新态势。旅游产业适时把握时展趋势,及时革新技术手段,运用海量的数据、创新的理念、智能的手段、发达的技术和开阔的平台创新发展旅游产业。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库和先进的技术,整合数据资源,大力开拓线上旅游市场。因此,旅游产业生态圈内形成了新型的信息链、技术链、网络链。

二、旅游产业生态圈层次架构模型

生态圈由生物环境与生态环境构成,其中生物环境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生态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3]。在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圈模型前,首先从整体框架上考虑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层次架构图。如图1所示,在旅游产业生态圈中,存在着各种要素且要素间联系复杂。本文所建立的层次架构图分别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和旅游产业生态链三者的相互关系来考虑。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和旅游产业生态链三者密切联系,层层递进,存在着“共生共享共融共赢”的关系。从三个圈层来看,内圈的旅游产业生态链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决定了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的大小,也是旅游产业生态圈不同于其他产业生态圈的独特之处;中间圈层的旅游产业生态结构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类企业组成,且在其内部形成上下游的关系,决定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内部关系,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包含旅游相关企业、旅游行业,反映了旅游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外圈的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和旅游产业生态链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的结构与发展水平。从时间结构上看,外圈层基础性条件的影响是长期的,内圈层核心性影响是短期直接影响的要素。图1旅游产业生态圈层次架构模型从旅游产业生态链层次来看,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消费者即为旅游者。围绕着旅游者形成了传统旅游产业链,即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以满足旅游者不同的需要。这一层旅游产业链内的旅游企业主要是与旅游产业直接相关的企业,它们是生产者的第一层企业。旅游产业生态链上的企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通过培育、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生态链上现有各大节点,进而形成上下游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状态。从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层次来看,这部分包括旅游相关企业和旅游行业。旅游相关企业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内生产者的第二层,生产出与旅游相关的产品与服务,企业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内部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旅游行业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分解者,它们用于监管、控制、协调、调节旅游产业生态圈,使得旅游产业生态圈能够协调稳定的发展。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层次来看,这部分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开放的旅游市场中,经济环境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程度,政治环境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社会环境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生态环境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是关系到旅游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因此,必须创建一个良好有序的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为旅游产业生态圈内部的平衡发展提供一个科学合理良性有效发展的基础环境。

三、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模型构建

在旅游产业生态圈科学合理有效的旅游产业生态圈层次架构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本文从旅游产业的独特性、专业性、创新性、融合性出发,构建出旅游产业生态圈模型,以期更精准的反映旅游产业生态圈。如图2所示。

(一)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模型特性分析

从整体上看,笔者试图用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模型来全面解释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产、消费、运作和循环的过程,以期更为直观的再现旅游产业生态圈的运行模式。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特性包括稳定性、调节性和开放性。

1、稳定性

旅游产业生态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旅游产业生态结构,内部企业能够实现有效的自给自足,上下游企业配合运作良好,既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又有合作共赢的合作模式。围绕着以食住行游购娱为中心的产业链,产业链条完整,各节点企业分工明确,实现了合理精准的市场细分,进而形成了环环紧扣的旅游产业链;旅游相关企业延伸出多类与旅游间接相关的企业,它们为旅游直接相关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服务,通过产业集聚形成类型多样的旅游产业集群。

2、调节性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调节性主要由分解者来体现。旅游行业机构作为分解者,同时也扮演着监管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重要角色。一方面,通过旅游协会、旅游学会、旅游院校、旅游研究院、政府部门等中介机构,适时的制定相应的行业规则,协调旅游产业生物圈的内部关系,净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发展氛围;另一方面,依赖于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发展效益好、成长性强的旅游企业,淘汰效益差、成长性弱的旅游企业,进而保障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顺利运行。

3、开放性

旅游产业生态圈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它在稳定运行的过程中为中小微型企业留有进入、成长和退出的空间。随着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之后,旅游产业的地位逐步上升,旅游市场逐渐扩张,因此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开放性为中小微型企业的进入、成长和退出提供了一种可行性[4]。同时,旅游产业的灵活性使之受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二)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模型要素分析

具体而言,旅游产业生态圈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产生的物质和能量源[5],第二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产者,第三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消费群体,第四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分解者,第五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圈赖以生存的产业环境。

1、物质和能量源

旅游产业生态圈产生的物质和能量源是资金、信息、人才、政策和技术,它们相当于自然界的阳光和水,是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根源所在,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它们为旅游产业生态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不竭动力,使旅游产业生态圈得以存在和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都是通过旅游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策为之辅助。

2、生产者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产者是旅游企业,它们相当于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作为旅游产业生态圈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制造者和提供者,为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旅游产业生态圈模型中,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直接企业围绕旅游资源构成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第一层生产者。它们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了旅游者最基本的旅游需求。旅游文化、旅游金融、旅游信息、旅游城建、旅游物流、旅游教育、旅游地产等旅游相关企业构成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第二层生产者,它们提供了更为复杂、更为专业、更为人性化的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产品。同时,作为生产者的第二层的旅游相关企业,同时也服务于第一层的生产者,为第一层的生产者提供了相关的服务,使第一层的生产者茁壮成长,做大做强。

3、消费者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消费者即旅游者。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特殊之处在于人作为一切活动的主体,贯穿着整个旅游产业生态圈。消费者既消费了旅游产品和服务,又反作用于旅游产业。它既可能成为旅游产业的人力资源,也有可能参与到旅游产业内部企业中,有可能加入旅游行业机构发挥好监管作用,还可能单纯的作为一名消费者。因此,消费者是整个旅游产业生态圈最为关键和最为活跃的因素。

4、分解者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分解者即旅游行业机构。旅游行业机构存在的目的即监督和完善旅游产业生态圈,强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内部的沟通与协作,实现行业自律,保护旅游者的权益,同时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生态圈可能帮助淘汰掉落后的企业,帮助中型企业成长,大型企业的重组等。

5、生态环境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态环境即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任何生态系统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旅游产业生态圈的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部分。经济环境指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它决定了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宏观基础;政治环境是旅游产业生态圈运行和发展所依托的政策和制度,包括旅游法律法规等;社会环境是旅游产业生态圈运行的精神文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即狭义的环境,指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最根本的生态环境,包括山河湖泊、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

(三)旅游产业生态圈模型相互关系

旅游产业生态圈内物质和能量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旅游产业圈的物质和能量源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的基础,生产者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的核心,消费者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的目的,分解者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生态圈存在的条件。旅游产业生态圈内既有内部循环又有外部流动,内部循环即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发展食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延伸多种旅游相关企业,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外部流动即生产要素以资金、技术、信息、政策和人才的方式进入旅游产业生态圈,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受到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创新

为创新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策略,转变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圈转型升级,发挥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集聚效应,将从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构建管理体系和优化发展环境四大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一)整合资源,完善旅游产业生态圈核心链条

完善旅游产业生态圈核心链条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直接面向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产业链。这六大旅游企业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然而旅游产业生态圈内的核心链条仍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还需要整合资源以获取更大的旅游市场发展空间。一方面,平衡旅游产业生态圈核心链条各大节点,扶持相对较弱的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旅游产业生态圈核心企业内涵,实现节点旅游企业的主题化、品牌化、个性化和专业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创新业态,打造旅游产业生态圈产业集群

打造旅游产业生态圈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通过创新旅游产业新业态,旅游业可与多种产业开展深度的融合,形成旅游相关企业。旅游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即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与工业产业融合即发展工业体验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与文化业产业融合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与房地产业产业融合即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产业集群;旅游业与金融业产业融合即合理实现旅游资本运作,创新旅游投融资方式;旅游业与信息业产业融合即发展智慧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与物流业产业融合即建立旅游物流产业园区等。

(三)强化监管,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体系

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体系是旅游产业生态圈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通过发挥中介机构的分解者作用,强化监管功能。围绕着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生态圈直接企业和间接企业建立内部企业管理系统,旅游产业生态圈行业机构建立行业监管系统。旅游协会、旅游学会、旅游院校、旅游研究院、政府部门各司其职,旅游协会和旅游学会制定行业管理标准、旅游行业守则和旅游行业道德体系,旅游研究院和旅游院校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而政府部门则保障旅游中介机构的监管得以顺利的实行。

(四)统筹兼顾,优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环境

旅游产业范文篇10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应特别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近年来,安徽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15年安徽省旅游总收入4120.2亿元,增长20.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2.6亿美元,增长23%,国内旅游收入3980.5亿元,增长20.3%。而支撑安徽旅游较快增长的资源要素正在逐步转换,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下行趋势,但本质是旅游产业结构问题。在过去10多年里,安徽旅游业发展相对不充分,旅游业发展只注重规模,不注重效率和质量。随着安徽省旅游产业比重提高,大量资源流入旅游业,如果不加快现代化步伐,就会导致安徽省劳动生产率的整体下降。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提高旅游业劳动生产率是必由之路。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常态时期,笔者拟借鉴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因子和全国或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相关研究,以C-D生产函数为理论基础,运用索洛余值法从供给侧测算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要素贡献,探讨要素贡献发展不平衡的内在原因,为安徽省旅游产业的高效持续增长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1,2]。

二、研究方法及指标数据

(一)索洛余值法模型

经济增长不仅需要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的增加,科技进步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1957年,索洛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并建立了索洛模型。索洛剩余是指除劳动和资本投资贡献外,由综合要素生产率带来的产出的增长[3]。为了研究供给侧各要素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C-D生产函数的索洛剩余值法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要素贡献进行测算[4]。基本思路是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要素的增长率后的残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设总量生产函数为C-D生产函数:Y=AKαLβ(1)其中,Y为实际总产出,K为资本投入量,L为劳动投入量,α、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为估计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α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β,对方程(1)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有:ln(Y)=ln(A)+αln(K)+βln(L)(2)在规模收益不变的约束条件α+β=1下有:ln(Y/K)=ln(A)+αln(K/L)(3)估计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α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β后,带入下面方程可以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ΔA/A=ΔY/Y-αΔK/K-(1-α)ΔL/L(4)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本文实证样本采用安徽省2006-2015年各市的旅游产业面板数据来计算索洛余值。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省旅游统计公报》。具体数据处理如下:(1)总产出Y:表示旅游总收入,以2006年不变价为基期,其余所有年份都以这一基期进行调整。(2)资本投入K:旅游服务是城市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因而选取了住宿业与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本投入要素指标,并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资本存量。(3)劳动投入L:由于目前相关统计年鉴并没有旅游从业人员的统计,最终选取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作为替代。

三、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要素贡献分析

(一)数据测算分析

运用Eviews6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ln(Y/K)=1.6307+0.6279ln(K/L)R2=0.9653F=1340.69从拟合优度R2及F值可以看出,回归结果对变量的解释度约为96.53%,回归结果显著,并较好地通过自相关检验。将α=0.6279代入公式(3),计算安徽省2006-2015年的索洛余值。为了研究旅游产业供给侧各要素对安徽旅游产业增长的影响,本文将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劳动对经济的贡献率一同分析。安徽省旅游产业2010-2015年资本、劳动和索罗余值增长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率的结果如表1所示。

(二)数据测算分析

1.α=0.6279,β=0.3721,资本存量弹性系数是劳动投入弹性系数的1.687倍,资本投入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显著高于劳动力投入的贡献。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一直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现状一致。劳动投入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比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安徽省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有关。2.资本贡献持续增长,是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2006-2015年,资本投入对旅游产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2.54%,从2006年的61.45%增加到2015年的63.35%。资本投入是持续拉动旅游产业增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劳动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2015年劳动投入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5.62%,从2006年的26.89%下降到2015年的25.20%。随着安徽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但劳动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劳动力投入并没有成为带动旅游产业增长的动因。说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来讲,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4.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低,且增长率多年出现负值。2006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为11.84%。其中2006-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不断提高,2009年以后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十年表现先出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最高,为12.60%,可能的原因是与2007年芜湖方特主题公园开业有关。由于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一直以来,安徽旅游产业增长对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一般生产要素的投入过度依赖,而知识、技术等高端生产要素投入相对匮乏,导致旅游产业增长主要依赖资本投入[5]。说明安徽省旅游发展方式还停留在粗放型阶段,技术附加值含量较低,全要素生产率有待提高,技术进步的空间巨大,发展方式转型势在必行。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2006-2015年推动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是资本投入,其次是劳动力的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低。随着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等要生产素价格的不断上涨,资本投入的边际效用逐渐降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过去主要依靠高投资驱动的旅游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培育旅游增长的新动力。总体来说,通过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要素贡献分析,我们建议:

(一)注重安徽省旅游资源开发,发挥资源的后劲优势。在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过程中,资本要素贡献率逐步提高,并没有达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充分利用安徽省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优化之前大量的投入资本效率,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

(二)加大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安徽省在劳动力上有较大的数量优势,必须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周边南京、杭州、武汉等大城市的人才政策比较优越,为此,我们需要创造更为宽松环境吸引人才,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本的开发力度和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策略。

(三)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内核动力[5]。要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在旅游开发中,全面推进旅游新产品、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增长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附加值,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安徽省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促进旅游产业的内生增长。在新常态下,保持安徽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增长任重道远。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通过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培育旅游增长的新动力,与旅游需求侧动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安徽省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薛献伟 吴大明 张明珠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绍森.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02):34-39.

[2]李兵,王铮,李刚强.我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02):196-201.

[3]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