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2:01:14

林业投资

林业投资范文篇1

(一)当前,如何评价林业投资效益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是从横向比较,用投资效果的若干项指标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进行投入与产出方一面的比较,认为林业投资效益是好的;二是扩大投资效果内含外延的含义,从纵向方面进行若干项投资效果的比较,认为我国林业投资效果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三是用社会需求和林业生产规律特点进行系统效益的综合评价,认为林业投资效益很差。问题十分明显,这三种观点均分歧,实质上来源于林业投资效益概念的不同理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和不同的评价结论。这就有必要先探讨一下林业投资效益的概念。首先从投资效益概念来讨论,投资刃\一止是从宏观范围和社会效益角度表示新增投入所表现出来的新增生产能力或新增工程效益,其原则不仅讲求个别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特别强调全面的、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个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投资原则。因此,构成投资效益的要素不仅仅是微观投资项目的各种技术经济要素,更包括宏观范围内诸如决策、布局等非投资产生的效果在内。据此观点,我认为社会主义林业投资效益的概念是以一定的投入形成最优化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获取尽可能高而多的“系统”的多种效益,以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方面需求。这一概念不仅包括了讲求个别投资项目的效果在内,而且体现了“全面的、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个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投资原则,既考虑了投资效益的投资性要素作用,更反映了材业生产的自然、经济活动规律特点对效益的制约作用,即林业生产必须最合理地有效地利用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劳动资源和生产资料以及林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组合,才能实现一定的投入获得系统最高的产出;与此同时,这一概念还反映了森林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点和自然生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性规律及系统论原则的客观要求,从而比较科学地把共性和个性结合在一起。

(二)基于上述概念,我认为我国林业投资效益为基本沽价是投资效益均虚假性和林业下滑“谷底”的危险性。不过,为了有充分说服力,这里,还是按照对投资效益概念为三种认识逐一对照评价:

其一,单个指标反映的投资效益较好。国家对造林自扶持投资共有三项,即营沐基本建设投资、林业事业费拨款.泪育林堪金提取,其中前二项役资属国家拨款,后一项资金属自筹资金。很居有关部门统计资料,从1052年到1979年全国累计灼营林苍本建设投资总领为48.24亿元,占全国同明生本建设总没资;冷6.2%;从1952年到198。年林业事业费累计52.07亿元,占全因农业部门事业费总领力8.2%;从1953年至193。年全国育林基金提取泳领48.31亿元,三项合计148.62亿元。这期间我国平均年造林面积500万公顷,年保存叮积约170万公顷,年造林所增加的森林蓄积600万立米,这就是说,我国单位森林经营面积的投资量是微乎其微的。从这一点说,造林投资为效益还是比较好的。森工投资为效益更好。森工基建国家投资从1952{年到1979年间共94.62亿元,仅占全国基建国家投资的1.76%,每年平均生产商品材4700万立米;从1951年到1979年国家森工基建投资总额为117。17亿元,在此期间,形成的新固定资产为89.97亿元,即28年平均交付使用率为了6.78%,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部门平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8.6%;林业部门投资效果系数也高于全国平均数,从1952年到1978年26年间森工部门投资效果系数为1.17,同期,全国投资效果系数为。.427,即森工部门投资效果为全国平均效果的2.7倍,同期全国森工部门投资的回收年限1.4年,诸如新建住宅造价、新建林区道路造价也低于全国平均数。

其二,林业投资效果逐年下降,林业企业经济陷于恶性循环。据资料报导,1980年全国森工企业平均每一职工占有固定资产5081.6元。1952年森工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产值为2654.8元,而1962年为186.8元,197。年为85.8元,1980年回升到135.2元。据我省森工部门资料分析,单位木材成本80年代高出60年代的一倍。目前,全国森工采运企业大部分面临资源枯竭,靠贷款维持简单再生产。我省森工企业生产每立方米木材的利润只有7一一1。元,而每立方米木材还本付息额为31.08元,形成了生产木材越多越亏本。全国造林成效更差。平均保存率32%,我省保存率只有14%。在已保存的造林面积中,成林不成材的“小老头”树占三分之一以上。其三,林业投资的系统综合效益差,林业已面临滑向谷底的危险。系统的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衡量投资效益好坏的重要标志。我国林业总的趋势是森林赤字越来越严重,林地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分布的上限下降,下限上升,干谷发展,森林草场退化,林地生产力衰退,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低于国际水平,林业与社会需求及国外差距日益扩大。现将有关资料列表说明。

(三)投资效益是投资环境各要素、各因子的相互影响和综合运动见之于投入与产出关系上的表现,其中投资系列要素中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项目的决策更直接制约着投资效益的发挥。我国林业投资体系是整个国家基本建设管理体制乃至更高层次的经济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部分,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林业投资体系受到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单、统、大、左、旧、死”一套的嵌制和影响,表现出许多与这种体制相适应的功能和特征:诸如单渠道行玫指令投资,缺乏可行性论证;缺少社会的动力和压力,只有争投资、争项日的积极性,缺乏共月为搞好基本建设,提高投资效益的负责精神;缺乏整体规划和综合平衡,重复布点、损失浪费;不考虑国情、国力,形成了基建规模失控、原材料供需紧张;不按基本建设顺序办事,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资金中间占用大等等弊端和同题。在这里,我们暂且撇开这些体制上的共性jfiJ题,而仅就林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津对林业投资要素的选择进行讨论。从这一思维途径探讨,我认为我国林业投资体系的庄结间题在于投资理论上的主观随意性和落后性,即整个林业投资理论是以天然林采伐为出发点、以原木生产为中心、以粗放经营为目的这样一种自然经济思想和落后生产方式为依据的,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林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及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要求,形成了我们对林业投资要素选择的片面,最终使林业投资反映不了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以及自身经济活动对投资的需要,从而限制了整体林业生产力的发挥和森林资源经济优势的实现。具体表现为:

第一,否认营林生产的商品属性和价值规律作用,为无偿占有、使用和掠夺森林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营林生产是以林木和林地环境为劳动对象,运用自然力和社会生产力造就成以活立木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再生产事业。它的最终产品是森林生态系统,其中,系统中的活立木及其付产品可以作为被让渡的使用物而在市场交换,而系统的另一些物质虽不能交换,但具有使用价值,如防护效益、旅游价值、基因价值等。因此,营林生产具有商.钻生产与非商品生产的二重性:就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培育而言,这是商品生产过程;就防护林、特用林的培育而言,又是非商品生产过程。这种二重性特点,既要求强调价值规律作用和价值补偿功能,业实行复利计算立木价值增值,更要求营林生产单位享有商品生产者的自主权利,使职责、权利、利益与营林生产劳动成果紧密配合;与此同时,在投资上要强调营林生产的特殊性要求,其中,因为用材林、薪炭林在形成生产能力后基本上是一次性砍伐,业不是在使用中保持它原来的实物形态,所以它们的投资不能作为基本建设投资;而背林生产的非商品性属性,更要求加大投资规模,使其充分满足价值补偿需要。问题十分明显,理论仁不承认营林生产的二重性特点对一投资的特殊要求,是实践中无偿使用森林资哥,、背林投资规模小、比重低、造林效果差的重要原因。建国以来,营林投资与水利部门投资为比例为1‘10.5,与森工投资相比大约是1:2.43;国营林场造林投资从考965年到1981年间增长了64.8%,平均每年递增3.2%,而苏联从1960一一1980年间营林投资增长了9.3倍,平均每年递增12.4%;美国豪泽公司单位森林面积的投资量为我国平均投资量的2倍;与此同时,国家所.给予的造林投资指标又远远低于造林成本,南方地区造林成本平均为30元,而补助仅17元,形成了林场造林规模越大越亏损局面。这里必须强调,提高造林投资比重和规模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林业政策的共同点,其原因就在于营林生产的二重性及营林是整个林业经济活动的基础。美国有人计算,美国森林的木材价值是整个森林价值的十分之一,国内学者计算,我国木材价值是森林价值的六分之一;《第九届世界林业大会墨西哥宣言》中就特别强调了森林的社会公益功能,因而“有必要制定政策,业实施以全社会共同负责和共同参加为墓础的战略”。国际林业发展历史证明,政府对营林的投资和经济支持政策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巴西1967年以来规定,所有私人造林的投资由国家以免税的形式全部负担,十八年内投资35亿美元;智利政府对造林实行直接补助政策,凡在无林地上造林,国家补助总投资的75%,业实行对经营林地和出口林产品免税的政策,使智利一跃成为世界木材出口国之一。

第二,忽视林业生产经济活动上的整体性、有序性、连续性规律和生产时间长、劳动时间短的特点对林业投资的特殊性要求,形成了投资结构上的“一头沉”。整体性规律是普遍观律。它资求必须遵循营林为获础、加工是重点这样的生产经营方针。林业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营林生产时间特长、劳动时间短,因而形成了资金周转速度慢、逐年投放、一次产出(用材林)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调均衡生产、“短字”、“多字”经肯方针,业在投资卜满延贯彻上述方针和原则的资金条件,使各部分比例协调发展。现实的投资体系违背了卜述要求。首先,投资分配上的“一头沉”现象突出。以森工为例,从195。年到1979年,森工内二部丧建投资分配比例:木材采运占65.6%,木材加工占7.4%,林产化工占3.3%,机械制造与修理占4.9%,电力基建占2.5%,直到六•五期间这一现象才稍有好转,其次,堵塞了价林生产过程中其它环节对投资需要的门路。我国规定背林基建投资只投放三年,这就从根本卜违背了“三分造、七分管”的生产经营原则。业与袋本建设投资一直到项目形成生产能力为土的本义相矛盾。众所共知,林分生产力的发挥和形戊是以幼林郁闭为界限,一般需要5一一7年时间。由于抚育管理得不到资金保证,造成了“头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的结局。这里还必须十分强调,中幼林的抚育改造利用不仅仅是改善林分环境,提高森林生长量的主要措施,而且也是贯彻“短字”方针,提高林分经济产出的主要途径。当今世界卜很多发达丰朴生国家商品木材量的三分之一以土往往靠抚育改造,我国商品材95%以上靠主伐,其中很重要原因就是投资不合理,不仅加剧了森林赤字,而且极大降低了系统产出效益口

第三,反映不出林业生产“多功能、多目标、多效益”的自然经济特点对投资效益评价的要求,使“系统”内耗大、嫡值高。资源的再生性、生产周期的长期性、效益的多样性是奠定现代林业生产经营理论体系的基本依据。从这三性出发,林业投资效益的评价与考核无不围绕着森林资源的质量、数量和环境状态而展开。我国现行林业投资效益的评价与考核完全忽视了这一根本性原则,而是简单地搬用实物指标、价值指标一套工业企业投资效益评价与考核的办法。例如,育林基金是解决以林养林的主要投资渠道,但是我国育林基金不仅标准低、标准一个样,而巨核算的起点和标准业不是林地中的活立木,更不是造林设计产量或森林经理产量,而是以贮木场商品到材销售量为依据,这种不与面积排钩,不与设计产量排钩的办法就从制度上为各个部门逃避责任打开了缺口。目前,林业投资实行了与上调产品排钩办法,这固然有利于刺激林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但同时又脱离了“老、边、少”一大批“小老穷”企业实际情况,不利于企业技术改造。

第四,缺乏一套规范对投资决策进行压缩,使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体现不出择优选择原则。林业生产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然,再加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这就使林业投资的风险性和难以控制的特点比较明显。更要求我们重视投资决策科学化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强调多方案比较和充分利用林业生产的地域性规律,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化林产工业体系。例如,云南省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所形成的森林资源特点和森林功能,本要求国家在加大林业投资规模的同时,还要体现投资内部分配的优化原则,使云南成为我国一流水平的树酷类、淀粉类、南药类、单宁类、芳香油类等木本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性专业化商品林区,其中特别要重视林产化工一一食品轻工一一新型材料这样一种交叉组合灼新产业开拓在投资声的需要。笔者认为,云南的纸浆造纸,亚热带、热带经济林木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业应在投资上优先考虑。只有强调投资决策科学化和布局优化原则,才会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

林业投资范文篇2

据调查,全省现有个体私营造林户861*3户,承包造林1909万亩。其中面积在200亩以上的个体私营大户有4376户,共承包荒山、荒滩172.66万亩,已完成治理面积125.76万亩,占总承包面的72.8%;从承包期限上看,其中30年至70年使用期的有2380户,面积89.8万亩,占承包大户的54%,50年以上使用期的有341户,面积21万亩,占承包大户的7.8%(2002年数字)。全省现有木材加工厂7000多家,年加工能力为65万立方米,其中企业总数的90%以上和生产能力的80%以上为非公有制(2002年数字)。主要经营形式如下:

(一)营造林方面

1、独资经营:承包人通过协商转包农民土地或通过参与集体组织竞标拍卖买断或获取宜林“四荒地”废弃地、农地或河、路、沟、渠林地使用权,自行投资兴办林业。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外界制约因素少、自主经营权力大、投资风险小。如鲁山县司法局副局长宋健民,一次性买断董周乡石峡沟村5140亩荒山40年的使用权。引种栽植丰雪桃、巨桃、日本斤柿、美国无核提子、凯特杏、欧洲李、金太阳杏、美国纯种8号油桃等18余种优质果树及绿化树18万株。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并与河南农大、北京农大合作推行无公害栽培管理,他注册的丰雪桃个大、质优,远销香港、深圳等地,供不应求。今年采摘鲜果10万斤,育苗100万株,净产值可达160万元。

2、合资经营:①由多户农民合伙出资参与竞标或通过其他形式获得“四荒”宜林地使用权,共同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②农民联户承包,统一出资规划、购苗、栽植,分户经营管理,收益自行支配。③当地农户出面竞标或其它形式获得土地使用权,以土地和日常管护入股,同资金入股方共同开发。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投资主体多,造林规模大,产品易形成市场。

3、公有民营:将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宜林地,利用国家造林项目资金或集体出资统一治理造林后,交农民经营管理,集体收取少量的承包费。这种形式的特点是能够解决农户有劳动力,但缺乏资金投入的问题,最终实现集体得绿、群众得利。

(二)林木种苗和花卉苗木生产方面

近年来,种苗和花卉市场行情看好,投资种苗和花卉的个体和私营业主大幅度增加。全省每年繁育林木种苗30多万亩,其中群众和个体、股份合作制育苗占85%以上;全省各主要花卉和绿化苗木生产大县,也都是以个体花农为主体形成的。外资造林项目完成的造林面积约有80%为非公有制林业。速生丰产林工程我省将重点在黄河、淮河流域实施,预计非公有制林业所占的比重将更大。

(三)林业产业方面

非公有制林业在林产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省林产工业虽然有一定基础,但与先进省(区、市)比较相对落后,在木材加工行业除了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外,发展较快的是个体和私营加工企业。

二、河南省非公有制林业投资概况

(一)投资现状

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扩大了非公有制林业投资的来源渠道,促进林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解决了长期以来林业投入不足问题。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理顺了林业经营体制,进一步明晰责、权、利关系,使社会各界群众以资金、山场、种苗、劳力、技术等要素积极参与林业开发,改变了过去因林业投资主体单一而造成的林业资金短缺的状况,实现了林业由国家、集体投入为主向国家、集体、个人及外资等多元化投资的转变。近三年来,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向林业投入达19.2亿元,极大地缓解了我省林业投入不足的问题。2002年以来,漯河市造林投资5000余万元,其中个体投资达3600万元。伊川县拍卖“四荒”7.5万亩,收回拍卖承包金150余万元。扶沟县大新镇新南行政村一个荒坑,过去长期荒芜,后来以5300元拍卖给一位个体经营者,很快造上了林。襄城县灵树村公开拍卖120亩荒地,预计收取拍卖金1.5万元,最后拍到2.8万元。

(二)投资结构

非公制林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过去单一由政府投资林业的现象,呈现出了林业投融资形式多样化的趋势。从投资来源结构来讲,有个人投资、合伙投资、股份合作投资、联营投资等多种形势。从资金结构来讲,有银行贷款、财政投入、其它借款、自筹资金等形式。从下面的典型分析中,可以反映出大体的投资结构。

单位:万元

单位名称项目总投资自筹资金银行贷款财政投入其它资金

鲁山县林丰庄园410186815093

100%45%21%12%22%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从事非公有制营造林生产的个人或企业来讲,其主要投资以自筹为主,辅助以银行贷款或其它借款,政府用于引导投入的资金量相当少,甚至没有。

在非公有制林业加工业中,上述投资结构进一步明显:

单位:万元

单位名称项目总投资自筹资金银行贷款财政投入其它资金

夏邑县宏业恒泰木业公司420100320

100%24%76%

从上可以得出,我省非公制林业投资结构是以个人投入为主,各类借款为辅,财政无偿投入较少的状况。

三、河南省非公有制林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省财政投入用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资金相当少。同时,又因林业生产周期长,部分营林生产及加工业风险较大,技术含量不高,科技支持不力,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等,金融部门对林业生产的贷款支持很少,对非公有制林业的支持更少,现有的一些优惠政策也因种种原因很难落实到位。据调查,资金不足,尤其是后续资金不足已成为非公制林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同时,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主体不明和投资形势不能科学把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一)投资主体不确定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国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单位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同时切实落实了“谁造谁有、合作共有”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面临着从未有过的良好机遇。一些合伙制营造林大户不断涌现,联合投资,共同收益。出现了一次投资非公有制林业的高潮,但也产生了一些盲目的投资,使一些地方产生了投资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从而导致直接经营者责任心不强,持续开发能力较弱,有些地方出现了投资过热之后的过冷现象。如我们这次所抽取的鲁山县兴隆种殖有限公司,由四个人共同出资承包经营8600亩荒山,搞林业综合开发,但由于投资主体不能严格确定,责权利不能明确划分,在四个人联合投入前期费用后,后续资金跟不上,加之现有的经营者责任心不强、投资回收期较长等原因,现公司处于生产停顿阶段。

(二)投资结构单一

投资结构目前较为单一,投资非公有制林业的资金多为私营业主发展二、三产业积累的资金。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滞后,资产难以变现,多为靠信誉少量借款投资,依靠银行贷款等其它投资渠道的融资能力有限。另外,林业生产周期长,比较经济效益低,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实行股份制经营风险较大,加之财政林业投资引导政策的不完善,造成林业投资结构及形式单一。

(三)投资总量不足

现有非公制林业经营者投资能力有限,后期工程资金往往难以为继,造成开发与投资矛盾日益突出。开发治理荒山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林、水、渠、路、电等多个方面,一次性投资比较大,资金的短缺使开发治理进度缓慢。虽然近几年国家向林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但主要是由地方政府集中管理使用,对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支持力度很小。一些政策性投入被棚架、截留,往往到不了生产经营者手中,林业政策性贷款到不了位,不能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如: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贡日禄等11户村民联合承包荒山3320亩,先后投资120多万元,修路、架电、修渠、买苗等,由于造林周期长、见效慢,加之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没有后续发展资金。

根据对鲁山县造林大户的调查,荒山造林前期开发投资巨大,仅依靠个人无力承担。由于缺乏相应的资产评估体制,现有的荒山资源无法作为资产盘活,开发所需资金难以通过银行贷款途径解决。另外农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有限,难以向个人提供充足的开发资金,致使承包大户的规模开发受到限制,甚至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有的利用收益投入,采取滚动发展的措施,投资荒山开发,但是制约了规模效益的发挥,也出现了开发中的短期行为。

(四)投资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的冲突

非公制林业的投资者,绝对多数是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对于用材林的发展,投资者大多认为投入后难以收益。目前,由于我省分类经营相对政策滞后,商品林采伐计划管得过死,与投资者的目标相去甚远。根据市场经济规则,所有者有权按市场需求采伐木材,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可现行的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重点体现的是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其严格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私自采伐林木,有些地区甚至于连《森林法》规定的“除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外”都不例外,所有林木采伐必须经过审批,发入采伐许可证后才能进行采伐。非公制林业经营者无法按照自己的经营方案或根据当时市场需求进行采伐,经营自主权受到严重限制。同时,在一些林业经营大户中,也有部分被划入生态公益林,生态和社会效益严格影响了经营者的经营效益。

其次由于受物质利益驱动,绝大多数经营者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发展建设多为经济林和速生用材林,栽植生态公益林少。特别是在荒山开发中,破坏原生植被整地造林,森林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得不到较好体现。

(五)林业税费的制约因素

2002年我省农业特产税3.19亿元,其中来自经济林产品的税收达2.98亿元,占到93.42%。据调查,在一些地方,林果业的特产税实际征收税率高达16%,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8%。特产税的征收在一定时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过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林产品出现市场需求及供应的结构性矛盾,果贱伤农等现象,农民收益下降。特产税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效益的提高,致使果农的收益下降。原木在生产和销售环节重复收税,高达16%,另外育林基金的征收达15%,“一税一金”的征收高达木材销售额的31%,从事造林育林的木材生产者的收益大幅下降。制约着林农从事和投资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我省“十五”期间,年核定商品材采伐限额330万立方米,木材年销售额应在6.6亿元左右,仅税收和育林基金就占21%,高达1.39亿元,另外加工地方的名目繁多的乱收费项目,扣除林木生产成本后,林农的收益所剩无几。育林基金的征收比例过高,影响了林农从事林木培育的积极性,根据《育林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林农应得到提取额25%的返还,实际上基层林业主管部门未按规定返还,并且违背了“取之于林,用之于林”宗旨,育林基金被挤占、挪用、截留和用于弥补行政事业费的不足或平衡预算。

林业税费过重及管理的混乱,一方面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众多想进入该领域的投资者望而却步。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一是林农不愿采伐林木,待价而沽;二是严重挫伤了发展非公制林业的积极性,使一些地方宁愿山荒着也不愿去承包造林;三是偷砍偷运现象越来越严重,森林资源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四是由于无利可图,木材经营者也不愿意收购木材,严重阻碍了中小林业企业的发展。上述四方面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制约着非公制林业投资的瓶颈。

(六)现有资金信贷政策的不足

金融部门的支持应是解决非公制林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相关抵押贷款政策一直没有出台,信贷资金没有大规模地应用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投资。即使现行的一些优惠贷款政策,由于林业生产自身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和银行的商业化运作,使优惠的贷款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较为困难。从目前来看,几乎所有用于林业的信贷资金都是短期的,有的甚至是几个月,这与林业生产活动周期较长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极大地制约了有能力的投资者从事林业的发展。

(七)投资环境的不完善

非公制林业经营者参与林业活动时间并不很长,经验不足,因此,国家政策及法律监督机制还不完善,加上某些地方由于个别政策执行者的水平及素质不高,以权代法,以势压法等,常常造成政策执行上的扭曲,造成林地的使用权极易发生变化,产权不明。有的承包期过短,有的把明确划给农民的责任山、自留山以“四荒”名义强行收回,还有的随意变更与非公制投资主体签订的林地使用合同等,法制环境对非公制林业的发展十分不利,非公有制林业经营的外部环境较差。其次,非公有制林业投资主体获得的林地使用权往往不完整。在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等方面受到了不必要的限制,缺乏经营自主权。再者是林业流转不活,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干预过多,限制了林地的流转,使林地固化在原经营者手中;即使有些流转的,由于交易成本过大,也难以得到预期利益。这些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大了林业投资风险,降低了预期回报率,恶化了非公制林业的投资环境,挫伤了非公有制林业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

四、方法与对策

借鉴发达地区扶持非公制林业发展的政策,结合我省实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制林业的投资,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公平的环境,适宜的政策,合理的税费,让非公制林业经营者在发展中实现良性循环,使蕴含在林业发展中的巨大发展潜能充分释放出来,成为我省实现《绿色中原规划》的持久动力。

(一)转变思想,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从不合时宜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非公制林业的作用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理清制约非公制林业投资的制度限制,真正树立各种经济成分都可以参与林业建设,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同时,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从政策支持、技术服务、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大对非公制林业的支持,突破现有不适宜的体制约束,为各类经济主体进入林业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

(二)放宽政策,引导投资

为加快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政府应对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使经营者有充足的利润,踊跃投资林业生产。凡营造生态公益林的,免除一切税费。凡营造商品林的,政府减化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减免育林基金等,使经营者具有相应的自主权,但林木采伐后必须在两年内完成更新任务。私营造林大户在树种及造林标准上达到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的,也应纳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投资上享有平等的待遇。在农业投资方面,适当放宽和简化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贷款手续。金融、财政、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开发等部门要在资金投入上,向非公有制林业方面倾斜。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股份制、合作制、外资等共同发展,营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良好氛围。要减免各种税费项目,降低税费征收比例。

(三)明晰产权,机制创新

要不断改革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实行林地所有权和林木经营权分离。对经过公开拍卖或转让的土地所有权或经营权,要规范合同程序,林业部门及时给予办理林木权属证书,明确经营者的责、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将林业存量资产引入市场机制,融入市场流通。林权证书可作为抵压贷款的有效凭证,进行资产抵押贷款,解决经营者后期资金缺乏的问题,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投资管理,搞好服务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非公有制林业投资的管理,及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解决在非公有制林业投资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供各类投资信息,特别是各级林业部门要积极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提供服务。一是认真做好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帮助经营者做好技术服务,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二是稳定山林林权,搞好林权清查登记,颁发《林权证》,认真做好山林权属纠纷的调处工作。三是帮助经营者协调资金,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四是提供法律政策服务,严历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以防止资产流失和违法操作现象,保护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利。五是简化各种审批程序,为非公有林经营者在林木采伐、销售、运输、经营加工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五)尽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

当前林业已经作为一种产业推向市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应及时建立,它是把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作为一种商品推向市场必不可少的机制,它能保护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国有林、集体林和个体林在产权流转过程中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是解决非公有制林业投资者后续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之一。

(六)加强对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协调有关金融部门抓住国家要继续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在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的基础上,协商解决非公有制林业投资者后续资金短缺的问题,具体贷款期限可根据林木的生长周期由银行和企业协商确定,并视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有关金融机构对个人造林育林,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鼓励林业企业上市融资。

林业投资范文篇3

1林业投资的概念

林业投资,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定的资金投入到林业建设当中去,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提升经济增长的一个途径。林业投资可以分为经营性投资与非经营性投资两种。经营性投资是为了从林业投资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种植的一些景观树之类的。那非经营性投资就是为了生态建设,例如在风沙较大的西北地区种植一些树木,防风固沙。但是从这两种投资模式来看,林业建设都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不论是处于哪一种投资目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林业投资必须也是有计划性的,充分发挥出林业投资的价值。

2林业投资机制与林业分类经营

林业要取得发展最关键的还是林业投资这方面的,对投资方面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地方来说,林业投资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不可能由一个部门单独完成,林业部门绝对是难以独自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所以是应该由各个政府部门相互配合完成的一项工作,同时也可以寻找一些社会机构进行协助,共同投资林业的发展。分类经营,顾名思义就是要对森林进行种类的划分,分开建设。可以按照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以及特殊用途五个标准进行划分。按照经济性质来划分的话又可以划分为商品林业与公益林业。但是工艺林业的大量建设就对商品林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大量的资金难以回笼,对林业发展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林业分类经营是按照林业的物质产品生产功能与生态环境功能两大标准划分的,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所谓的对立统一就是指如果要实现商品功能对林业的生态功能就必然会产生破坏,统一森林资源的存在,不论是何种性质,存在即合理。按照这样的分类,和林德规划林业投资。

3林业投资体制与林业经营思想

以往的林业投资模式都是由政府出资的形式进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这种投资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林业建设的需求了。因此现在大多数的林业投资会以承包给企业或者个人的形式,投资的渠道更加广泛。在当前的国情下林业投资与建设的部门观念还很重,一贯的观念认为应该是由林业部门负责林业建设工作,理所应当的林业投资也是由林业部门完成。其实不然,林业的建设与发展是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发展的,甚至是可以让社会各个机构参与进来的。但是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意外,其带来的后果就是使林业的建设永远在社会大生产的门外徘徊,林业发展处于一个孤立无援的状态,进退两难。要使林业的发展能够具有打的突破,首先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观念,转变林业经济的经营模式,投资的模式也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4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注意的问题

4.1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林业投资效率成正比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集约型和粗放型的,要把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关键就是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否能够支撑经济方式的成功转变,尤其是对林业投资的资金的利用效率。

4.2经济、技术、自然力相结合

当前的经济状态下林业经济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型,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将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导致了对于林业投资重要性认识不够,其实也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对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没有足够的信任,对投资也就失去了热情。所以在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更加的谨慎,由于林业投资的特殊性,主要依靠的是自然力生产产生经济效益。然而在做林业投资的时候必须对此有相应的规划,不能仅仅只是依靠自然力的作用,而是需要和当前经济的发展、林业建设技术相结合起来,发展才会有保障。

4.3经济体制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林业经济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化就是要对土地、资金、技术与劳动有一个合理的安排,相互之间能够自由流动。当然这种经济转变的模式是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在此前提下林业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向集约化就要开放森林资源,把市场机制与林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4.4国有企业的改革决定着林业的投资效率

林业投资的效率与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就是要调整现有的资本存量与生产能力,改善林业投资的运行机制,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这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很大的依托性,使林业建设成为市场的主流,大大的提升林业投资的效率。

5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存在着非常大的关系。而林业投资又与市场经济体制、经营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在林业投资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阻碍着林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在以后的林业投资上有一些借鉴意义,使得林业经济的增长与市场经济是同步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作者:刘康生 夏慧奔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林业局

参考文献:

[1]才琪,陈绍志,赵荣等.中央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J].林业科学,2015,(9):126-133.

林业投资范文篇4

一、建立健全项目投资管理规程

随着国家对林业投资的大幅增加,林业部门对林业项目的投资监管也非常重视。但由于造林工作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林木成活和保存受气候环境、营造质量诸多因素的影响,弹性系数较大,由此形成林业部门比较粗放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监管规程,资金投放存在着随意性。这就给林业项目投资的安全有效运行埋下了不良因素,也使腐败有了可乘之机。在管理学上有一句名言“:向管理要效益”。林业也需向“管理”要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重视项目投资规划,加强项目跟踪管理。林业发展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建设方针、实现林业建设目标的宏伟蓝图,也是国家投入林业建设资金的科学依据。而林业建设项目的投资规划是实现林业规划目标,完成林业资金投入的具体步骤,又是考核林业建设资金投入效益的基础环节。加强林业建设资金监管,首先必须重视林业建设项目的投资规划工作,其建设项目,必须严格界定在国家林业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其次,批准立项投资的建设工程项目,在项目实施前,组织监管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监测,确保计划目标和实际施工任务相一致,从源头遏制项目交叉重复,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国家投资问题的发生,并改革过去项目实施完成组织验收为分阶段验收,确保林业建设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2.严格遵守林业项目投资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合同制,项目招投标制。对林业项目投资,要按规定执行林业项目投资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制,项目招投标制,属于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和林产工业工程建设的,还要实行建设监理制。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该“四制”组织实施林业项目工程,使项目投资在“阳光”下有效运行。

3.严格竣工验收。对林业项目,特别是营造林项目,要严格实行检查验收制度,并以验收结果作为资金拨付和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检查验收单位根据下达投资的项目建设内容、承担单位上报备案的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检查验收。对营造林面积、造林合格率、成活率重点进行检查,并出具由验收单位盖章验收人签字的验收报告,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把每一次检查验收关把好。

4.加强社会公众监督。各级林业部门应加强林业投资项目的民主科学管理,将每年项目投资下达及项目执行情况列入单位政务公开内容的范围,加强监督力度,使项目投资运行公开透明。对公众举报或反应的问题,要予以重视,要认真核查落实。

二、全面强化林业资金稽查工作

林业资金稽查工作作为林业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保障性工作,是林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全面加强林业资金的稽查监管工作,及时预防、发现和纠正林业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堵塞资金使用管理中的漏洞,确保林业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进一步提高对稽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林业资金稽查工作的重要性,把林业资金稽查工作作为一项关系到现代林业建设全局的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好,保证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2.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对林业资金稽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林业管理部门要从上到下建立起林业资金安全运行和林业资金稽查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把加强林业资金安全有效运行的责任真正落到实处。省稽查中心要切实发挥对地市稽查工作的组织、指导作用,努力构建稽查工作良好运行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林业资金稽查管理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林业资金稽查监管机构的职能,为林业资金监管工作的规范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3.进一步加强稽查队伍建设。林业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是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事业安全、干部安全的关键部位。要加强对稽查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建立完善稽查岗位责任制,不断提高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纪能力。稽查业务人员要熟知行业会计制度,并不断加强对财经法纪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国家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经贸等方面政策和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做好资金稽查工作的本领和水平。稽查监管人员要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风险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认真履行职责,以过硬的素质、优良的作风、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4.进一步改进稽查工作方式。建立起常规稽查、重点稽查、专项稽查相结合的稽查机制。要转变“资金稽查就是查查帐”的传统观念,在常规财务合法合规性稽查的基础上,探索开展项目绩效稽查。对一些专业性较强或大型重点项目,可聘请一些外部专家作为顾问或短期工作人员参与项目绩效稽查,以提高稽查效率。要加强稽查信息交流,提高对林业资金运行状况总体把握的能力。

5.进一步加大对违规违纪问题的处罚力度。要进一步按照违规违纪问题责任追究制的要求,建立起对稽查发现问题的跟踪整改机制。对稽查发现的问题要进行整改跟踪,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违规违纪情况严重,特别是对查而不改、屡查屡犯的单位和地区要建议坚决进行项目和资金调控,并建议追究相关人的责任,对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要明确提出处理意见,提高稽查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为促进林业建设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发挥应有作用。

林业投资范文篇5

近年来,我国对非洲投资迅速增长,截止到2008年,我国对非州投资总量已达50.5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4%。远高于我国对外整体投资60%的平均增长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8)。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十几个领域。其中,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的林业投资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一批投资额度高,投资影响大的涉林投资项目已经建设完成或正在建设中。但从总体上考察,我国对非洲林业的直接投资刚刚开始,还有明显的初期阶段的特点。

1.1林业直接投资的比例小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中国政府政策支持和民间资本逐利性的推动下,对非洲直接投资非常踊跃,对非洲直接投资额(非金融类)从2003年的6454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5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22%(具体如图1所示)。特别在2007年,同比增幅高达209.72%①。从投资领域上看,主要集中在制造、采矿、纺织及服务等行业,其中对制造业直接投资约占我国对非洲投资总量的31.5%、采矿业投资约占18.8%、纺织品投资约占10%、服务业投资约占总量的12.5%,而农林方面的投资仅占对非洲投资总量的4.8%,其余约占22.5%②,由此可见,我国对非洲的林业投资在对非洲整体投资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1.2林业直接投资的覆盖面窄虽然近年来我国对非洲林业直接投资在规模上增长比较快,但对非洲林业投资的覆盖面还非常窄,由目前资料来看,以贝宁、突尼斯、多哥等国家为代表的大部分非洲国家都没有经使馆注册的规模以上的中资林业企业,中资林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加蓬、南非等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同时政治又相对稳定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对非洲国家或地区的林业投资覆盖率尚不足50%,远低于中资企业对非洲整体投资覆盖率的81%(中国商条部统计公报)。从区域上看我国对非洲林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中部非洲和南部非洲,西部非洲次之,东部非洲和北部非洲最少。

1.3投资对象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目前我国企业对非洲林业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橡胶加工、森林采伐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如利比里亚的李氏集团、加蓬的华嘉木业、赤道几内亚的吉兴公司等等,其业务均属于劳动密集型。相对而言,从事造纸、地板等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企业则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只有加蓬的艾龙淋漆地板公司和科特迪瓦的中迪有限公司等为数不多的少数中资企业。从经营模式上看,中资企业也多以原木及锯材等半成品的生产和出口为其主要经营内容,很少有公司进行相关林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

1.4大型企业投资唱主角,合资经营为主体在对非洲林业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中,既有国有大型企业,也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其主要为大型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如在赤道几内亚从事森林采伐及板材加工的吉林森工集团、在加蓬从事锯材、单板生产的中林国际等等。与此同时,大量民营企业对非林业直接投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已成为中国对非洲林业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加纳的金鹏木业公司、几内亚比绍的皇森资源贸易公司等等。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首选非洲国家,比重高达32%,远高于第二名东南亚的20%和拉美地区的18%。在合作形式上多采用合资方式,这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有些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外国资本进入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为了降低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目前来看,在非洲的很多林业企业都采用合资方式进行经营,并且合资企业数量正呈上升趋势。

2中国对非洲林业投资的环境与目标市场分析

2.1中国对非洲林业投资环境分析

2.1.1政治环境因素在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政治因素处于首要地位,截止到2009年7月,非洲53个主权国家中已有49个国家与我国建交,其中大多数国家与我国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数非洲国家都开始着手开放国内市场、鼓励外资参与本国的经济活动,逐步进行本国经济结构的改革,尤其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建立后,我国与非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已同29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9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这些都为我国企业参与非洲林业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很多非洲国家注重经济发展、政治相对稳定,但是党派、种族积怨深厚,政治经济改革中利益冲突对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仅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32个国家发生了内战、对外战争、种族冲突、政党冲突等事件,占到全部非洲国家总数的60%,我国就有多起因发生政治事件而撤出投资项目的案例,因此在对非洲林业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中,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否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因素。

2.1.2经济环境因素随着非洲各国经济改革的展开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非洲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也在提高。2008年全非洲经济增长率高达7.3%,高出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近4个百分点。2005年全非洲首次实现财政盈余,盈余占到了GDP的2.1%。与此同时,资本形成额与GDP的比值也从2000年的19.2%上升到2005年的22.1%,而在世界经济论坛《2006~2007全球竞争力报告》和世界银行《2008年全球商业环境报告》中南非、纳米比亚、突尼斯、肯尼亚等十几个非洲国家都榜上有名,总体来看,非洲大部分国家的经济环境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具备了对其进行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

2.1.3法律环境因素非洲目前的法律系统比较复杂,既有大陆法系的成文法,又有英美法系的判例法,还有非洲长期使用的伊斯兰法,印度法等等。尤其在林业投资方面,各国的法律要求更是差异巨大,比如几内亚比绍就规定,每砍伐100m3原木必须相应种植4hm2的同类高雪峰等:中国对非洲林业直接投资问题分析树种;而利里比亚、莫桑比克等国为了扶持本国企业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进入采用严格的准入制度,如不准外国资本控股甚至参股诸如木材加工、森林采伐等林业企业。这些法律法规给我国对非州的林业投资造成了不利的限制。此外,由于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上的不确定性较强,即使是新颁布的法律,也会在实施中出现各种矛盾。因此,对于参与非洲林业投资的中国企业来说,必须充分考虑非洲法律,尤其是有关林业经营法律的不规范性和差异性,重视对法律条文与实际实施关联性的研究,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1.4资源环境因素非洲的森林非常丰富,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非洲现有森林面积超过7亿hm2,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8.5%,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非洲的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东部、北部非洲森林资源相对较少。非洲大陆森林覆盖率为21%(联合国粮农组织),盛产各种名贵经济树种。尤为重要的是,由于非洲资源开发晚,经济落后等原因,大部分森林资源尚未进行开发,仅以刚果(金)为例,该国的可采森林面积8000万hm2,但目前仅采伐62万hm2,不足可采伐量的1%(联合国粮农组织),因此,非洲森林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在东南亚等国加强原木出口限制,俄罗斯提高原木出口关税等背景下,我国企业加强对非洲森林资源的开发,意义就更加重大。

2.2中国对非洲林业投资目标市场分析世界经济论坛在对非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商业环境、竞争力等因素分析后,认为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突尼斯、毛里求斯、摩洛哥、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肯尼亚是非洲投资环境较好的10个国家。但对于林业投资来说,除了上述的几个条件外,最需要考虑的就是资源因素,如上述的10个国家中,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国都处于北部非洲地区,而北部非洲的森林覆盖率非常低,平均覆盖率仅为1.2%。该地区森林覆盖率最大的摩洛哥也只有6.8%。因此虽然其他条件良好,但受资源限制,仍不适合进行林业投资。目前,实际上在北非进行涉林投资的中国企业就非常少,如突尼斯、摩洛哥等国没有一个在中国大使馆商赞处注册的中资涉林公司。即使有少量的中资涉林企业,其所从事的也主要集中在茶叶与木材贸易等领域。从事制造业的企业非常少。因此在对非林业投资的目标市场选择上,应该选择综合实力靠前而且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即非边缘化的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非、毛里求斯等南部非洲国家。因为非边缘化国家一般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再加上丰富的森林资源,将是我国林业企业建立非洲地区生产总部的理想场所,安全的环境和相对发达的经济能够使我国林业企业更好的扩大生产销售,同时提升与当地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统筹协调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南部非洲国家为主,辐射其余部分非洲国家的投资布局,即利用南部非洲便利的交通网络和现代化通讯设施,立足南部非洲,进而辐射各有利于资源开发投资的非洲各国的投资布局。同时,由于南部非洲历史上同欧盟关系密切,其生产的大部分商品进入欧盟会享受免税政策,一旦在南非投资办厂,会对我国林产品的出口,尤其是家具等强势林产品的出口欧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中国对非洲林业投资对策建议

3.1中国林业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微观策略选择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林业时,要综合衡量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投资目的国的资源、技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投资决策。从单个企业的投资决策来说,可能是千差万别,但从广义上来说,企业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3.1.1投资决策前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实地考察因为非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千差万别,因此存在着由于差异性而导致的投资风险,如在科特迪瓦、尼日尔、喀麦隆、几内亚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都发生过因为前期缺乏可行性论证而造成的亏损或者倒闭。因此在中国企业对非洲林业投资决策之前,有必要对当地的政治环境、宏观经济形势、商业环境、外资政策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争取进行实地考察,真正掌握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尽量选择政治稳定、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投资。

3.1.2利用“中非发展基金”的资金支持中非发展基金由国家开发银行投资,总资金50亿美元,主要目的为引导和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致力于非洲发展的基金。截止到2009年6月底,中非发展基金已安排包括林业项目在内的对非投资项目2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金额5亿多美元(中非基金网站)。有意对非洲进行投资的林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中非发展基金的资金支持,积极开展对非洲的林业投资项目。

3.1.3借助发达国家对非洲的贸易优惠政策扩大市场目前,发达国家对非洲的贸易优惠政策逐渐增多,如美国在《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中规定超过7000种商品在进入美国市场时享有零关税和无配额限制的优惠待遇。对于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出口到欧盟的商品(武器除外),欧盟均免关税及配额。中国林业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贸易优惠政策,在非洲发展出口导向型林业加工企业,从而更好地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如果将发达国家作为在非林业企业投资的目标市场,要注意发达国家近年来对森林认证和森林合法经营等方面的一些要求,在经营策略上要适应有关合法经营规则。

3.1.4促进可持续性林业产业投资对非洲进行林业投资的企业应采取可持续性林业经营策略,即将资源培育与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使林业投资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避免出现像欧美林业企业那样的掠夺性采伐。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可开发利用资源数量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与当地社会形成共生共赢的关系,从而保证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形成与投资目的国良好互动、互利双赢的情形。用实际行动驳斥国际社会中关于中国对非洲投资是“新殖民主义”的谬论。

3.2政府推动企业对非洲投资的宏观策略选择为推动企业更快地发展对非洲林业投资,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和完善的市场体系,加强对林业企业投资非洲的信息、咨询、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3.2.1加强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宏观规划与管理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需要法律保护和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法律,为了保护境外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保证境外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我国应该建立一套符合本国实际情况和当代国际投资特点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应尽快出台《中国对外投资法》,将其作为调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关系的基本法,通过立法确定境外投资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用来协调东道国、海外投资企业与我国政府间的关系与利益,从而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制定统一的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管理体制和行业规范,并加强对在非洲投资的中资企业的监管,促进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良好地发展。

林业投资范文篇6

一、林业投资不足的宏观环境原因

林业投资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就经济环境而言主要有:

(一)分配体制改革使得中央政府对林业的投资能力相对减弱。因为财政分配体制的改革一直都是过量地向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方面倾斜,财政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相对减少,使中央集中分配的财力越来越少,这直接影响了中央对林业的投资规模,中央政府对林业投资相对减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林业所承担的社会,经济任务却日益加重,林业不仅要向社会低价提洪木材原料和其他林副产品,而且还要承担繁重的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任务,因而林业的投资需求是日益增大,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林业投资缺口进一步扩大。

(二)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对林业的投资相对减少。固为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强化了地方利益,促使地方政府的短期化行为,地方政府对实现任期目标,对投资风险大,利润薄,周期长的林业投资毫无兴趣,而把财力集中于高效益,回收期短,见效快的产业部门,使原有的林业投资照常处于被挤占,一压再压的境地,进一步加剧了林业投资的短缺。

(三)投资体制的改革促使林业资本非林化倾向。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林业投资机制被商品林业和现代林业需要的新机制取代,新的林业经营主体有了较大的投资自主权和投资选择领域,投资的效益和风险是投资者决定l的主要参考因素,这从某种程度__匕增加了林业投资的机会成本,必然导致林业资源、资本的非林化倾向。如对林业事业经费非法和合法的侵蚀,林农和林业经营单位把从国家或集体得到的林业资金或补贴用于搞多种经营,非林产业和消费领域等,使得林业投资进一步恶化。

(四)推行承包责任制也使林业积累性投资大为减少。由、手承包制的实行,一不仅弱化了林业的积累能力,‘承包者不能有足够的林业积累用于林业再投资,承包的经营组织形式难以履行林业投资主体的职责,而林农则更不能充当林业投资主体的角色,用于林业生产建设、积累的投资微乎其微。银行受盈利性和风险性的约束,也不愿更多地向林业投资贷款。以上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某些措施,造成林业投资不足的环境方面的原因,此外,林业投资不足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二、林业投麦不足的深层原因分析

林业投资不足除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原因外还有产业特征等深层原因,主要有:

(一)产业特征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林业投资周期长,投资后难以获得直接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尽管林业资源短缺,价值规伴却很难对其直接起作用,往往得不到投资主体的垂视,只能靠国家的重点扶持,在非经济发达国家,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而且主要是倾斜到高效益的产业,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倾斜的基础产华又多,这便造成了林业投资相对不足的局面。其次是投资主体对林业产品价格反应迟钝,这一方面是因为林业投资要有较大的规模,林业规模效益比较明显,与一般加工业比较,林业产品相对简单,需求也较单一,适合于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是因为林业投资额大而且生产组织也较严格,这种与投资规模相适应的大额投资和组织管理能力不是一般预算外投资主体所能具备的。第三,市场体系不健全,价格信号失真,林业投资预期收益很难测算。林业的大规模投资,客观上要有较发达的融资手段和具有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主体,通过金融手段使分散于各林业单位和个人的资金能集中使用,虽然我国的资金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较快,但在立法方面缺乏配套措施,林业证券投资尚未付诸实践,另一方面,林业投资活动取决于对未来林产品市场状况的预测,而林业投资周期长,投资主体往往很难根据市场的现贷价格对资本投向做出比较和决策,需要有期贷价格和资本市场价格作参数,而目前我国的木材和森林的期货市场尚未真正建立,价格参数残缺不齐和失真等等,都使得林业投资者无法对林业投资前景作出准确估价,而纷纷投向可顶见性强的项目上,造成林业投资不足的局面。

(二)体制特征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地方政府缺乏投资约束。在现行体制中,地方政府严重干预经济,政府管企业的投资,但又不承担投资风险。政府向国家争取更多的资金主要是用于过多过滥的小型加工业,这样一方面分散了国家对林业投资的财力,也刺激了各投资主体向一般加工业投资,甚至把林业的专项基金也导向一般加工业。其次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目前我国的企、业行为既有市场发挥作用的一面,又有上级行政部门干预的一,.面,这就难免造成投资决策可能偏离市场规则的要求,使资产的存量难以及时调节,使原来:就短缺的产业难以通过市场自动伸长,这也是林业投资长期不足的深层原因。第三,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依赖市场机制的间接调节一企业;,根据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另一方面也要依赖宏观的调控一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控,积极引导企业的行为,而目前这种调控体系尚未建成,.而以往以指令代替企业自主权,并以软预算约束来使企业对市场的信号失去反应,这样的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必然造成林业投资的不足。

三、改革林业投资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林业投资不足的间题还不现实,在目前条件下只能争取过渡性的一些对策:

(一)强化林业各投资主体的职能,加强各投资行为的约束,核定中央,地方用于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林业更新投资,林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比例,明确投资者的责权利,防止投资行为的随意性,造成林业投资的流失。为此,一是中央财政支持防护林和生态林的投资,并对林业经营进行补助或政策优惠,’吸引林农,农村集体和银行对林业的投资。二是地方政府要加强区域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银行应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要求出发,保证一般性林业生产经营项目资金需求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四是科学合理地组织林农个人对林业投入,林业主管部门和农村集体组织协调林业经济活动。

(二)强化林业投资的主要途径。一方面要加大林业基本建设的拔款,贷款和林业各项:事业费用以及对林业生产的各种补贴,贴息等直接投入,对有偿还能力的林业投资项目应采_取有偿使用,谁投资谁受益,把尽可能多的财政支持林业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投入到林业‘:中去,国家财政对林业直接投入宜采用联合投入、配套投入、补助投入、贴息投入等形式,充;分发挥地方、集体和林农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理顺林产,昂购销关系,大力发展森林二保险事业,以分散、平抑林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通过立法形式,规范政府及集体、林农投资行为,硬化林业投资约束,有效地调整林业投资方向、规模以及投资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林业投资范文篇7

1.端正投资观念

正确的投资观念会减少林业投资决策失误和因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为此,在林业投资活动中应树立四个观念。首先,应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只重视对已有资源的利用而忽视了资源的再生。那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的行为,是对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从社会的角度看,得不偿失。据1997年的资料,黑龙江省的森林可采资源比建国初期下降了85%左右,40个林业局中有一半无林可采。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1.2%。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黑龙江三江平原9个县(市)、内蒙古24个旗(市)、甘肃河西走廊17个县(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3个县(市)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一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判断比较,发现北方四省区10年来刨草毁林现象严重,开垦土地总面积194万h时,其中有49.2%的面积在开垦后因沙化而撂荒。在林业投资中,应该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严格限制采伐和加工利用天然林项目及毁林开荒项目。其次,应树立科技开发观念,提高科技对林业投资效益的贡献率。科技开发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资源开发。林业科技开发是大有潜力的,如,快速育林技术的开发、果树新品种的开发、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开发等。此外,蘑菇、木耳、人参、鹿茸、灵芝、熊胆等山、林地区的特产,长期以来总是以原始形态展示在商品拒台上,对这些特产有效成份的提炼技术也有待于开发。总之,林业生产不能停留在自然水平上,而应该加大高新技术的含量。再次,应树立综合开发的观念,提高林业投资的总体攀益。.林业投资不仅仅是将资金投入生产周期较长的植树造林项目和消耗资源的木材生产和加工项目上,还应该投入到森林旅游误乐项目、森林休闲公园项目、野菜种植加工项目、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基地项目、以动物为原料来源的制药项目、果林投资项目等多种经营项目,以增加林区资源利用价值。最后,应树立地尽其用的观念。长期以来,我们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考虑比较多,而对土地的利用考虑较少,宁肯让土地撂荒,也不肯让个人开发利用,甚至当荒地承包人辛辛苦苦地把荒地利用起来,将要取得经济效益时,发包方以保护国家或集体利益为名撕毁合同,强行收回土地使用权。在国家和集体无力开发荒地的情况下,应鼓励个人投资开发,特别是对于已沙化的土地、荒山,可以对个人放开。在个人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社会也得到了因生态环境改善而产生的效益。

2.深化投资体制与产权制度改革

林业投资体制合理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林业投资效益的高低,应该根据不同项目投资效益的性质构造林业投资体制。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应侧重投资于经济效益不明显但社会效益突出的项目,如,农田防护林带的投资,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投资,造林工程投资,林业科技开发投资,林业院校、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单位的投资,城镇绿化投资等。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权可按项目的大小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计划部门之间划分,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申报项目,城镇绿化项泊由城建主管部门申报。政府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应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拨付,并建立跟踪审计投资使用情况的制度。城镇绿化所需资金还可按“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通过适当的方式从社会集资。企业作为利润的追求者,侧重投资于有盈利可能的项目,如,森林旅游娱乐项目、各种制品加工项目、经济林繁育项目等。企业投资项目的决策权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凡是步及土地开发利用或林草资源利用的项目,企业都应报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审批,报计划主管部门备案。企业投资项目涉及哪个行业的,就将立项情况报哪个行业的主管部门备案。凡是不涉及土地开发利用和林草资源利用的项目,均应由企业自主决策,报计划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当然,有些事项需要依法办理手续,但这不属于项目决策问题。简化企业项目审批程序,对某些项目以备案登记制代替审批制,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便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投资不得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个原则问题。企业有盈利性的投资项目,必须由企业自筹资金,政府不负责为企业筹集资金。国家不负责为企业提供资金,可以从预算上对企业投资项目决策形成一种约束,避免企业向国家争资金、盲目上项目的现象。个人侧重投资于荒山、荒滩、荒地、荒沟的开发利用项目、沙化土地利用项目、山野菜种植加工项目等适合个体经营的项目。应鼓励个人承包沙化土地、贫奋土地的开发利用(用于植树造林或种粮种草),承包期应在2于一50年之间,以保证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调动其投资的积极性。对于个人投资,从个人立场上看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从国家立场上看,要考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除了土地承包需要依法签仃合同、占地要报批外,个人投资于什么项目,只要不属于国家禁止的范围,就应由个人自主决策,同时报当地政府部门备案登记。就是说,个人投资项目的选择应由市场去调节,而不是素行政拉制,如果由政府审批,社会管理成本就太高了。个人投资所需资金也是由个人自行解决。个人筹资的主要途径是申请银行货款、从他人那里借款和自己的积累。

投资项目的产权管理体制也是影响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产权不明,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责任心就不强,投资效益自然会受到影响,应按照“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来建立产权管理体制。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探讨:一是个人承包土地时,由个人投资形成的林木等地上定着物和附着物,其所有权应归投资者,那种以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为借口肆意毁坏承包者投资培育的林木的做法是错误的。二是国有林业企业用银行货款、发行债券等负债所形成的资产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说,在债务未偿还以前,这部分资产应归债权人,但债权人对这部分资产只有依法受偿的权利,而没有支配的权利。当债务偿还之后,如果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增加,则增值部分的所有权归属于原值部分的所有者,即归国家(股份制企业则归各股东),而经营权仍归企业。应将经营者的利益与资产增值率挂钩,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效益。三是对于国有林业企业投资形成的资产,没有必要单设林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来负责产权管理,因为经营权既然归企业,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所有权管理,再另设公司就只能徒增管理成本,降低投资效益。

林业投资范文篇8

一、充分认识搞好计划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天保、退耕还林、“三北”四期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在我省的启动实施,我省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大I幅增加,为我省林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严格执行计划、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加强财务管理是保证国家各项重点工程在我省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前提。各级领导和计划财务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责,准确运用政策,严格基建程序,严肃财政纪律,确保资金安全,服务林业建设。

二、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坚决维护计划的严肃性。国家规定,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程序一般为:编报项目建议书(又称立项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一经批准,计划一经下达,任何项目实施单位未经原审批部门允许,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变更和调整计划和设计内容,否则视同改变资金用途、挪用资金(此要求也适用于造林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根据有关规定,对项目建设实行招投标管理,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三、遵守国家规定,搞好银行帐户管理工作。各单位要切实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帐户管理办法》(银发「1994〕255号),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银行帐户管理的规定》(则.综字「1999〕88号)要求,认真检查本单位是否按规定审批程序开设和使用帐户,对多头开户,私设帐户,公款私存,违规提现等问题要及时纠正,撤消帐户必须按规定及时办理消户手续。对违反规定,仍擅自开设银行帐户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开除处分。

四、强化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国家和省上安排的四大工程的前期工作费、科技支撑费、建设资金以及其他各项有专门用途的基建投资和财政事业费等均属专项资金。必须实行专户存储、单独建帐、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禁挪用、串用和截留项目资金,专项资金绝不允许垫支其他项目开支或周转,绝不允许用于还旧帐,绝不允许私设小金库。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必须严格按照《天然林保护经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项目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核算。省厅资金稽查办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稽查。

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好用好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必须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预决算制度。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政府批准的范围和标准收取和提取,任何单位不得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随意调整范围和标准;必须按财政部门规定的时间及时上缴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专户,不得拖欠、截留和坐收坐支;必须使用国家和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不得无证收费。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财政部门核定的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执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得乱支挪用,严禁将预算外资金转交非财务机构管理、帐外设帐、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等。不按照规定将行政事业性收费缴入国库或者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不按照规定将罚没收入上缴国库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林业投资范文篇9

关键词:林业企业;对外投资;合作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境外初步打造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林业投资合作平台,促进了我国林业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林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需要国家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

1开展林业投资合作的发展阶段

我国企业跨出国门,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约有30多年的历史。从时间跨度和投资规模上大体可分为2个阶段。

1.1林业企业包袱沉重

无奈走出国门寻求生存之路阶段从企业的属性看,这一阶段走出去的企业主要以东北森工企业为主,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森工企业、尤其是东北国有林区,由于长期森林资源过度消耗,入不敷出,森林采伐量锐减,仅黑龙江森工企业木材产量由1990年的1260万m3骤减到1998年的670万m3[1],加上国家投入不到位等多种因素,导致森工企业处于森林资源危机、林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林业职工的生路和企业发展两大问题迫使形成了对外投资合作、向外延伸、开展境外采伐的思路。这一时期,主要利用国家的援外资金,或是企业通过贷款等渠道,资金投入一般在3000~8000万元人民币①。森工企业率先在赤道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苏里南等国家开展林业投资合作,龙江森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主要在具有地缘优势的俄罗斯开展森林采伐作业。

1.2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

主动走出去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大变革,企业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企业间相互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各国在生产过程中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大规模有效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加强,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我国企业经过深化改革,企业转型,摆脱了30年来旧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加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免税负的扶持政策,给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随着林产工业不断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对木材的刚性需求,再一次激发了企业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的决心和信心。这一时期与第一阶段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是不再是林业企业孤军奋战,对外投资合作的企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粮集团、中航国际等一批实力较强的大型国有企业也瞄准了林业领域,通过购买、租赁等形式开展林业合作,进行资本扩张;林业企业通过独资、合资等多种渠道融资,以股份制或国有加民营的形式主动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和跨国经营;一大批私营企业也跻身于境外林业投资合作[2]。且此阶段经营绩效明显好于第一阶段。

2现阶段开展林业投资的新特点

2.1林业对外投资合作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国家鼓励“走出去”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效应逐步显现,我国境外林业投资合作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4年底,中资企业在俄罗斯、非洲、东南亚、美洲等国家和地区林业投资合作租用和购买林地达6100万hm2,实际投资20亿美元。大中型投资合作项目178个,分布在18个国家,输出劳务人员约1万人,雇佣外方人员近3万人②。

2.2对外投资合作企业主体结构多元化

近年来,除传统森工企业外,私营、国有、混合所有制等不同类型企业纷纷走出去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如中粮集团、中航国际、中国诚通集团、中林集团、内蒙古森工集团等一批实力强的大型国有企业和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为拓展自身发展空间,通过购买、租赁森林资源等形式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引领辐射功能较强的跨国公司,企业跨国经营路径日趋成熟,抗风险能力及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增强。

2.3对外投资合作开展合作的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境外林业投资合作由过去企业直接投资购买或租赁森林资源向收并购、合资合作、资本运作、战略联盟、股权置换等多种合作方式转变,由过去单一的采伐及粗加工向采伐、精深加工、物流、贸易一体化转变,境外木材工业园区建设正在快速兴起。

3开展林业投资现状

3.1企业数量及国内分布

截止到2014年底,实际发生境外林业投资合作采伐加工及相关国际贸易类的中方企业有167家②。167家企业分布于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含计划单列单位),企业数量排名前5的省份为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山东、江苏。民营企业分布于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数量排名前5的省份同上。黑龙江省的境外投资民营企业数量为76家,占到民营企业总数的487%(图1)。境外投资合作的企业数量与国内林业产业的分布呈现正相关性。在境外从事森林采伐及贸易的中资企业主要来自以下两个地区:一个是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等与俄罗斯地理位置毗邻的省份,其中黑龙江省是我国传统林业产业大省,森林资源丰富,与黑龙江省一江相隔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俄罗斯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种地缘优势使得黑龙江、吉林以及内蒙古从事境外林业投资合作的企业数量众多。二是来自于江苏、山东等国内林业产业发达地区的企业。这些省份虽然自有森林资源并不丰富,但由于经济较为发达,带动了地区的木材加工业发展,对木材等资源的需求量较大,为保障资源供给,一些企业开始开展对外林业投资合作,以控制上游资源,形成产业链。图1全国境外投资采伐加工类企业数量国内分布Fig1Distributionofloggingandprocessingenterprisesofoverseainvestment

3.2企业的类型分类

1)按所有制分。在167家统计企业中,民营企业(含国有参股)162家,占全部统计企业的97%①,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境外林业投资合作的主体,这与林业投资合作项目周期长的特点以及民营企业经营灵活的优势相关。2)按行业类型分。林业企业(包括生产、贸易涉林企业)156家,占全部统计企业的934%;非林业企业(主营业务非林业企业)11家,占全部统计企业的66%①。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混合并购,能有效分散风险,为企业进入其他行业提供途径,是多元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国内非林业行业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近年均对境外林业项目进行大规模投资,反映出企业对该类林业项目具有较好投资回报预期[3];同时也是国家“走出去”战略成效的体现。

3.3企业数量及国别分布

截至2014年,167家中方企业在境外投资项目达178个①。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18个国家。从投资的地区和国别看,国内企业投资的集中区域主要是我国周边国家,如俄罗斯、老挝、柬埔寨,以及非洲森林资源富集国家,如加蓬、刚果(布)等。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境外林业投资合作地区几乎遍布全球,围绕着森林资源分布丰富地区都有投资行为。其中,林业企业在俄罗斯投资合作的项目达到137个,占总项目数的77%。按境外企业的数量排名,投资国别依次为俄罗斯、加蓬、加拿大、老挝、柬埔寨、美国、新西兰、印度尼西亚、刚果(布)、贝宁、圭亚那、赞比亚、玻利维亚、格鲁吉亚、喀麦隆、越南、埃塞俄比亚、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这些都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3.4企业境外林业投资合作的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林业投资的形式主要有3种:境内企业在投资国直接设立新企业;境内企业并购国外企业部分或全部股权;境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建设[4]。由此形成“独资”、“合资”、“合作”等组织形式。按投资项目统计,“独资”形式的企业占478%;“合资”形式占356%;“合作”形式占166%①。

3.5开展林业投资合作项目特点

1)投资大。林业境外投资合作项目多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所在国也是位于远离基础设施条件优越的地区,要投资该类项目往往需要比其它行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境外林业投资合作因涉及多重因素,往往需要自行开展道路、桥梁、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同类项目投资在国外一般比国内要大的多。2)周期长。林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由于林木需要一定的经济生长期后才能被采伐利用,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林业投资一般周期较长。3)投资回报不高。由于投资大、周期长等各种因素影响,境外林业投资合作回报不高。我国进口木材数量上一直受制于国外木材供应商,在价格上也难有话语权,木材贸易量虽然快速增长,木材经营利润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4)风险大。由于国际经营环境及管理的复杂性、林业项目自身的不确定性,境外林业投资合作面临较大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境外融资风险、投资决策风险、政府监管及服务风险、境外投资保护风险、投资环境风险等[5]。此外,林业投资合作所在国多是欠发达国家,政治不稳定,法律不健全等众多限制因素,以及国际上将森林问题政治化等因素也都增大了企业境外林业投资合作的风险。

4存在问题

4.1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企业实力逐步增强,走出去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企业日益增多,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由于民营企业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融资担保能力等方面的欠缺,融资困难成为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6]。2012年,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合作协议》,重点对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开展境外森林资源开发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协议签署以来,已对中林集团、中航林业、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等企业的境外林业投资合作重点项目进行了贷款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境外林业投资合作项目贷款难的问题。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境外林权不能抵押、林业项目贷款期限短以及企业自筹资金比例高等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4.2手续繁难消减政策支持力度

企业要获得外贸发展基金、进出口银行政策性贷款、援外优惠贷款、合资合作基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都需要经过不同渠道层层申报,耗时长,成本高,部分抵消了政策支持力度。以现有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政策为例,虽然政策的制定和出发点很好,但由于享受该项政策需要从投资审批、外汇管理、项目备案、林地租赁、生产设计、采伐、加工、运输、报关等等一整套完整手续的审核,填写一套十分专业的申请表格,企业才能享受到该项政策支持。而企业境外林业投资合作项目周期长,若完全按照要求去实施,则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更多的时间。因此,许多民营企业的手续并不是十分健全和规范,很难享受到该项政策支持。

4.3企业维权困难

目前,我国企业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国大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环境较差,存在政策不稳定、透明度差、执行力弱以及政治风险等问题,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难以保证合作的可持续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权益受到损害,而企业身处他乡,自身力量微弱,当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却无力维护。

4.4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走出去开展林业投资合作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对外投资合作开展境外合作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差;企业对合作国的法律法规、政策、投资环境等各方面情况研究不够,森林资源底数调查和规划设计等基础性工作不实,项目本土化程度不高,有效规避政策调整变动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市场和经营风险能力不强;在森林问题日益政治化背景下,企业对大局发展趋势及宏观研判能力不够[7]。因此,迫切希望在技术支撑、人员培训、信息服务、双多边合作、宏观指导等方面得到支持,而我国针对企业在外进行投资合作的服务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5建议

5.1强化政策扶持

一是实施重点国别(地区)战略。制定境外林业开发利用合作规划,从全球森林资源供给的资源性、地缘性、投资环境和双边关系出发,进行国际产业布局,明确开展境外森林资源合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依托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序引导企业赴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林业投资合作。依托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发展基金等,引导企业赴非洲开展林业投资合作。二是培育龙头企业,支持集群化“对外投资合作”。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市场占比高的林业跨国公司,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增强境外资源掌控能力和贸易话语权。按照市场规则,平等互利、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优化国别布局和产业定位,鼓励开展境外木材加工园区建设,推动企业集群式对外投资合作。三是建立境外森林资源开发和培育基地。积极推进境外林业投资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国家建立境外森林资源开发和培育基地,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5.2强化财税金融扶持

一是加大对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的资金扶持力度。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规模。对境外林业投资合作园区建设予以倾斜,对企业在境外购买或长期租赁林地、前期开展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以及项目实施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适当补助。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加强政策性信贷支持,完善融资担保机制,降低林业走出去项目贷款抵押条件,允许使用境外林权进行贷款抵押,延长贷款期限,增大贷款额度,化解林业走出去贷款难问题。三是完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加大政策性保险机构对境外投资的保险支持力度,创新保险品种,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保险机构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保险产品,帮助企业抵御外部风险[8]。四是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采取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式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五是加大林业对外援助力度,发挥援外资金的先导带动作用。对与我国林业经贸关系密切,森林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林业物资、设备、项目援助,既能带动企业走出去开展林业项目合作,又能带动我成熟适用林业技术、设备走出去,为我企业境外开展林业投资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5.3健全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双多边机制。国家通过高层对话和双多边合作等渠道,为企业争取发展空间。改善我企业在资源国的投资贸易环境,逐步解决办理劳务手续难、费用高的问题。加快签订和落实多双边税收协定,加强对外税收磋商和合作。二是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处理安全事件。商务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规定》,提出了境外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等,切实保障企业及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派遣驻外林业官员,协调境外林业投资合作的有关问题。参照德国等林业发达国家的做法,向俄罗斯、巴西、加拿大、非洲等重点国家和地区我驻外使(领)馆派驻林业参赞,指导、服务我企业开展林业投资合作,使我国企业全面了解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盲目性,增加境外投资的可行性,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和维护良好国际形象。四是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健全统计制度,完善监管规定,建立政府层面公共信息平台,提高咨询服务能力,加强培训力度,鼓励并支持建立林业投资合作商会,协调解决对外投资合作出现的各种问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6结语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境外林业投资已取得一定成绩,但综合来看,企业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的规模和水平依然处于较低层次,“走出去”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道阻且长。国家层面,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尚不完善,还未建立起林业对外投资合作的金融扶持体系,支持手段单一。如何全方位、多角度、量体裁衣地针对林业对外投资开展扶持,驱动并保障企业,特别是中小林业企业“走出去”开展稳健的可持续投资,需要进一步探讨与实践。

作者:李静 荆涛 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98)[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45.

[2]管志杰,公培臣.中国林业对外投资区域选择:可持续发展的视角[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6):20-24.

[3]李文军.走出去林业产业贸易的新常态[J].中国林业产业,2015(2):3.

[4]刘超.林业企业对外投资研究[J].林业经济,2006(10):72-74.

[5]红霞.中国境外投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3):63-67.

[6]松野.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政策及投资优势分析[J].港澳经济,2015(14):11.

林业投资范文篇10

林业投资问题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分别对林业资金的特征、林业资金结构和使用效率、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宏观投资体制改革条件下的林业投资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曲折(1989)认为森林资源再生周期长、投入多、效益低下等特点构成了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矛盾;李开平(1988)认为林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不断投入的资金来源,林业只有高投入才能高产出;张大红(1995)以及廖士义、陈建(1997)认为中国林业发展存在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的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田国强(1995)对中国林业经济增长问题作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第一次对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林业经济增长和投资结构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张彩虹(1997,2001)对中国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刘国成(2002)研究了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林业投资体制改革问题;谢志忠(2001)、田治威和麦家松(1994)研究了林业资金市场化运营问题。而此后类似研究就鲜见了。本文作为上述研究的延伸和深化,以1950—2005年相关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对我国林业投资机制生成机理和规模变迁进行数量分析,对营林投资的森林资源发展绩效进行初步评价,并结合林业投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林业投资性质与投资机制转变

(一)林业投资性质、机制及挑战

林业投资指投入林业的各种资财和要素的价值量。林业作为具有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综合行业,决定了林业投资具有产业性和生态性双重属性。从三次产业分类和森林客观功能分类角度理解,林业产业性投资主要是促进和支持林业第二、三产业即森工产业和林业服务业的资金投入;从广义上理解,生态性投资则主要是促进和支持林业第一产业即营林资金投入,而营林投资中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投资则属于狭义上的生态性林业投资。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我国林业投资方向发生了深刻变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态性投资日益成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之一,且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从全国范围来看,1993年前生态性林业工程投入中财政资金占重要地位,1993年后财政资金投入绝对量持续增长,增长速度年均20%,其他投资的增长速度25%。林业生态性投资财政机制的转变,为我国林业主导功能由产业型向公益事业型转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受国家财政总量供给结构非均衡性影响,生态林业建设资金面临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的竞争,林业生态性资金总量需求和结构性供给矛盾突出,林业生态性财政资金投入占国家公共财政投入总量比例增长乏力。以“三北”防护林为例,根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截至2000年底,“三北”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72•67亿元(不含群众投工投劳),为规划投入的87•99%,其中国家投资37•69亿元,占实际投资的51•9%。而根据估算,“三北”建设1970—2000年的第一阶段三期工程群众人工造林用工量合计折合约439•57亿元,远远高于国家投入资金的水平;1991—1997年,国家预算投入在林业重点工程总投资中的比重下降了55•4%;尽管1999年国家相继启动了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财政对生态林业的投入呈现出跳跃性增长,但仍集中在工程建设上,而投向后续管护的资金比例很低,资金结构性短缺问题仍然未有效解决。因此,在新的国家公共财政支出体制下,林业生态投入资金筹措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林业生态性投资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带有明显林业生态性质的林业投资发生于1981—1995年。这期间林业投资的整体特征表现为:林业投资总量稳定上升,营林投资增长率逐步超过森工投资增长速率,基本建设投资的营林取向得到显著强化(见表1)。

1979—1993年,我国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绿化以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推动了营林投资生态化进程。在营林投资中,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占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稳步上升,逐步达到1993年的15%,生态投资总量达到0•92亿元,生态投资增长速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以1997年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以及1998年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三大林业生态工程启动为标志,我国林业投资的生态化特征终告形成。1996—2000年林业投资总额突破300亿元大关,营林生产投入比例超过森工投资比例,达到83•56%,营林投资平均增长速率第一次超过60%(见表1)。同时营林产值总量和比重继续超过森工,产值的增长速率大幅度攀升。在林业基本建设投资中,生态专项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与“七五”相比,“八五”期间生态投资总资金突破30亿元,期间增长速率突破400%,“九五”期间生态投资总量超过281亿元,“十五”期间超过1481亿元,分别较前一个五年增长752•87%和427•05%,创造了历史最高增幅记录。生态专门投资占林业基本投资比重也快速上升,“九五”期间生态投资比例超过60%,“十五”期间继续增加到84•68%。以年度生态投资增幅来看,年度增幅以1998年为最大,达到127•17%。1996—2005年10年间生态投资总量超过1763亿元,为新中国以来生态投资总量的97•8%。上述生态投资中的80%以上的资金均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支出,且主要支持林业十大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林业建设的重点向生态工程项目迅速转移标志着中国林业生态性投资财政机制逐步走向成熟。

三、林业投资规模、结构、营林资金增长及资源绩效

(一)林业投资规模变化

本文仅以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量作为替代指标分析我国林业投资规模的变化情况。1950—2005年我国林业投资规模呈现逐步上升的总体变化趋势(见图1)。分阶段看,“五五”计划以前,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相对缓慢,从“六五”计划开始,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加速,到“八五”期间总投资第一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而达到近155•4亿元,“九五”期间超过440亿元,“十五”期间接近1750亿元。林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增长趋势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财政能力以及政府对林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视程度的变化,林业投资规模的增长为中国森林资源规模增长和质量改善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林业投资产业结构与营林资金增长

1950—2005年我国林业投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上表现为森工投资比重逐步下降,营林性投资总量和比重逐步上升并超过森工投资水平。1950—1990年,我国50%以上的林业投资用于森工企业建设,营林资金的投入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八五”计划,我国营林建设的投资总量第一次超过森工投资,投资总量突破80亿元大关,“九五”和“十五”期间分别突破360亿元和1700亿元(见表2)。营林投资增长率以超过森工投资增长率的速度攀升,这一趋势在“八五”计划期间尤为显著,增长幅度达到92•43%,“九五”和“十五”期间呈现爆发式增长,期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60•03%和364•42%(见表2)。除1991—1995年期间出现的补偿性投资大幅度增长之外,从1963年开始,森工产业投资总量和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总体态势,在“十五”期间投资总量和增长幅度下降到1986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见表1、表2)。营林资金的增长主要是满足我国人工用材林造林、抚育以及采伐迹地更新改造的需求。到“九五”计划末期,营林资金增长以生态资金的增长为主要特征,生态性营林投资总量和比重明显增加。另外,从营林资金总量和增长的总体情况分析,用材林等商品生产性的营林投资总量也同样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其在营林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开始逐步下降。

(三)营林投资增长与森林资源发展

营林投资总量以及增长速度的持续上升对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变化趋势与林业投资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森林资源质量方面,从1973年开始,我国森林蓄积量增长速率持续下落(见表3)。主要原因是,森林采伐量大大超过了森林资源再生速度,致使1984—1988年蓄积增长率达到历史最低点的1•11%。而同期森林面积的增长率却达到了历史最高记录的8•7%,这主要是期间新造林面积大幅度上升。统计数据显示,1981—1985年我国新造林面积达到31520万公顷。其中,1984年和1985年新造林面积就分别达到8253万公顷和8336万公顷,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当年造林面积最高记录(这一记录一直保持到2003年)。值得关注的是,1977—1981年我国森林面积和覆盖率均出现负增长,但同期的森林蓄积量却出现了3•45%的增长。从1989年开始,我国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以及森林蓄积量呈现“三增长”的现象,基本扭转了资源总量和质量下滑的被动局面。1999—2003年我国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尤其是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工程资金大幅度增长,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质量均保持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森林面积增长幅度最大。但是与同期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营林投资增长幅度相比,我国森林资源面积和覆盖率的增长似乎没有达到应有的增长水平。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两个区间反映森林质量的蓄积量增长率分别为11•88%和22•12%(见表3),而几乎同期的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两个区间营林资金增长幅度均超过360%(见表2),而且期间我国木材采伐计划大幅度下调,不存在历史上出现的过量采伐导致森林质量下降的情况。但是从总体上看,营林投资与森林资源增长呈现一致性,营林投资有力地推动了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工作。

四、主要启示

1•创新林业财政筹资策略,提高林业投资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提升,客观上增强了我国生态性林业建设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可能性。林业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又是一项传统基础性产业,应当成为政府公共财政生态建设投入的重点领域。要科学规划林业投资项目预算,在保持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努力将林业生态建设、营造林资金、林业行政事业单位经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资金、各类林业产业发展资金全部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支出范围。还需要根据生态林和商品林均具备生态防护功能的客观实际,积极探索商品林生态性经营可行方案,力争将商品林生态性经营资金纳入林业生态性投资范畴,进而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支持体系。同时应充分运用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切实加快配套行政法规立法步伐,通过法律机制来完善林业生态性财政投资机制,保证林业生态保护性资金的可持续供给。

2•以生态建设和保护为主线,拓宽林业生态性投融资渠道。当前,我国对林业生态性林业财政投入主要是以工程项目的形式予以支持。工程项目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工程建成后,林业生态性资金的后续投入需要有新的资金来源形式,单靠政府有限的生态补偿(补助)资金作为生态工程后续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考虑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国内和国际两个渠道解决我国林业生态性投资的可持续性问题,着力探索市场机制聚集资金的模式,努力争取国际生态资金援助,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