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零售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0:09:52

连锁零售

连锁零售范文篇1

[论文摘要]连锁经营在我国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其优越性已经逐步显示出来。但由于我国的连锁经营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许多问题与不足,在连锁规范、规模效应、物流配送体系以及连锁拓展模式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本文探讨了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目前,国内的零售市场一直都被外资企业占领着较大份额,但本土零售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在中国零售业中,国内一直是本土企业的主要战场,随着中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受欢迎的程度越来高,中国零售企业也开始开拓外国市场,把营销网络触角伸向国外!在零售业日益发展的过程,连锁经营这一先进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被得到广泛的应用,连锁经营实际上是复制思想在经营层面的应用,可以迅速实现企业规模的膨胀,抢占市场份额,最后托起企业的品牌。

一、我国零售连锁经营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连锁店组织力不强

连锁经营要求“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然而,目前我国很多的零售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一味地追求连锁店的数量,把门店数量多少当成连锁经营规模的标准,这是一个很片面的观念。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营管理组织能力已经强大的资金后盾,门店快速增加往往导致店开到一定程度时流动资金和商品资源严重不足。连锁经营强调企业在产品、渠道、价格、促销等各方面保持标准一致的形象,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表明,我国很多的连锁企业都没有运营手册,即使有运营手册,往往也没有很好的执行,以致出现企业连而不锁的局面,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形象。此外,规模太小,费用太高,连锁公司的电子信息系统都没有建立起来,集中促销的优势也无从谈起,这些都极大制约了连锁经营优势的发挥。

(二)分支机构管理不善

连锁企业由于在规模上较传统零售企业结构复杂,所以在管理上也极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连锁企业的“连而不锁”与企业的分支机构管理体制有关,主要表现在产权不明、总店和分店的关系复杂,责权利不清晰,连锁公司对连锁经营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规律缺乏深入的专门研究,未能形成统一的经营规范,我们通常会在一个企业的不同连锁店里感受到不一样的服务气氛,这种情况就使企业未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一种标准的形象。另外,企业照搬单体商店管理模式,企业内部人员,组织的分支管理不够完善,也难以满足连锁经营多分店发展的需要。

(三)与供应商关系紧张

从表面上看,零售业的竞争是价格的竞争,究其本质来看是渠道的竞争,尤其是在如今生产力发达、市场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零售商赚的是供应商的钱,而不是消费者的钱”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一方面,很多零售商向供应商收取名目繁多的通路费用,包括进场费、促销费、店庆费等,以家乐福为例,它的新供应商进店是每家分店1万元,要想进入全国的家乐店,那么数目就可想而知了,交的钱越多,享受的优惠也就越多,如果愿意每个店花5万元,你的产品就可以进入绿色通道,不管产品好坏,都可以直接上架;另一方面,零售商习惯于拖欠供应商欠款,利用供应商的资金进行资本运作,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供应商为寻找销路不得不作出让步。

(四)物流配送效率不高

人力资源的不足、经营资金的短缺、技术水平的落后导致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效率的低下,阻碍了连锁经营的发展。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目前尚缺乏高效成熟的物流系统,商品信息传递慢,配送速度慢,致使店铺经常出现缺货、断档现象,商品管理水平低下。而在发达国家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的背后,都有一整套强大的物流支撑系统。这种物流支撑系统,要么由连锁经营企业自己拥有,要么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向连锁企业提供。发达的连锁企业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而我国多数连锁企业的经营门店目前只是采用电子收款机,商品实时管理系统还未建立,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没有真正建立与其经营相适应、保证其高效运转的配送中心,即使部分企业已有配送中心,但自动化水平很低,在和供货商直接联网方面,基本处于空白。

二、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对策

(一)统一品牌形象

首先,制定一个合理的战略规划,控制连锁的规模,切忌不可盲目追求连锁店的数量,充分搜集市场信息和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研究,确定合理的连锁分店选址,分店大小。其次,建立一套标准的连锁经营规范,做到切切实实的连锁,每家分店提供相同的产品、相同的设施和布局、相同的服务,保证每个分店都给顾客一种标准正规的感觉,让顾客无论走到哪里都享受一样的服务感受一样的氛围,这样有利于树立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最后,在公司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候,要扩大企业规模,增大企业网点布局,因为只有扩大规模才能享受到统一管理和集中进货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

(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针对连锁企业的内部分支机构管理制度的缺陷,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标准化管理,连锁经营首先就要求企业从产品到服务到管理都应该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离开标准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连锁,不可能产生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因此要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对总店和分店的权责进行明确规定。其次,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对于连锁企业,传统的单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规模的需求,运用信息网络能增强企业的协调、管理能力,可提高配送中心的运作效率,有助于加强同供应商的联系等功能。最后就是加强人才培训,连锁企业的管理系统需要大量的懂经营动管理和掌握先进的设备技术的高素质人员,因此开发人员培训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

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大的零售商往往通过其庞大的市场终端来控制渠道,制造商为其产品寻找市场销路往往不得不被迫作出一些让步。而零售商如果不能在经营产品、价格、服务、环境上突出自己的优势,不被消费者所认可,最终就会被制造商所抛弃,两者是相互倚赖同时也是相互制约。作为理性的经济个体,制造商和零售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利益矛盾和冲突,作为连锁企业应从长远的利益考虑,应当争取与制造商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建立共享利益的愿景,确立共同发展目标,才有利于合作关系的发展,才能在合作过程中强化各自的竞争优势。

(四)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21世纪零售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的竞争,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需通过节约中间环节的费用来实现。具体是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将企业的物流环节的业务外包出去,将企业的资源集中用在能给公司带来最大利润的地方,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连锁经营在我国发展仅仅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其优势却已经充分的显露出来,连锁经营是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连锁经营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都需要我国企业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学习它们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在连锁经营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从而推动我国零售业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强大。

参考文献

[1]王吉方,连锁经营管理教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周传龙,我国商业连锁经营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05

连锁零售范文篇2

关键词:连锁零售企业共同配送模式

连锁经营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零售业最主要的经营方式,是通过对若干零售企业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销售、规范化经营,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流通方式,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等是连锁经营的基本规范和内在要求。现代连锁零售企业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随着其规模的快速扩张,在资源整合和管理方面潜伏着越来越多的危机,其中物流配送滞后已成为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瓶颈”。建立高效企业物流系统是连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国连锁企业单店规模普遍较小、连锁店铺数量不多、管理能力有限、经营品种单一且范围较窄、资金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共同配送具有现实意义。

连锁零售企业共同配送的动因分析

共同配送是在核心组织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它包括在物流据点方面实行物流据点等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集约;在运输方面通过混合装载,实现货物的集约运输。它是物流共同化发展的产物,促进了物流分工与协作,推动了物流结构的调整和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在积极向企业推广这种配送的组织形式。

共同配送在日本有两种常见的定义。一是按照日本标准工业JIS定义:“共同配送是为提高物流绩效,对许多企业一起进行配送。”二是日本运输省的定义:“在城市里,为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运货客户的需求下,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配送。”综合来说,共同配送是多家连锁企业为实现整体的物流配送合理化,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对不同商品进行优化组合后进行配送。连锁零售企业选择共同配送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降低成本。连锁企业开展共同配送,可以对连锁企业、物流企业的功能和设施设备、信息、网络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可以减轻连锁零售企业的投资负担,基于自身主营业务的比较优势,在供应链上选择最适合自身、能使自己获得最大价值的业务环节,节约了资源投入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成长;扩大市场范围,消除原有的封闭性销售网络,共建共存共荣的环境。

开展共同配送,可以通过混合装载,将多家企业的零散货物整合成一次性运输,优化配送路线,达到配送的经济规模,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中小物流企业不仅可以实现多频率、小批量的发货、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业务,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素质。

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开展共同配送,可以实现物流各种资源的网络组织化,发挥网络的聚集效应,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通过多品种、小批量、多频率的连续库存补货,可保证商品的新鲜度;减少来店车次、增加服务时间,减少库存储量、增加商品品种,减少商品因过期而产生浪费的现象,降低了物流成本。用户也可以对来自多家企业的产品进行集中统一的总验货,简化验货手续,提高验货效率。

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开展共同配送,可以促进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分拣系统、条码技术、扫描技术EDI、GIS系统和GPS系统等现代化装备和高新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物流的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机械化和自动化。

为联合采购提供了可能。共同配送的核心思想是在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建立企业联盟,目的是增大单体企业以使单体物流成本大幅度下降。中小企业采取自由连锁的方式形成战略联盟,通过共同配送中心实现共同采购。联合采购增强了连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供应商接到大批订单,增加了生产批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逐步实现绿色配送。共同配送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物流资源,产生协调效应,避免重复建设;减少社会车辆总数,改善交通运输状况,减少交通拥挤和污染;通过集中处理,有效提高了车辆的装卸率,节省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提升商业物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连锁零售企业共同配送的模式分类

共同配送的实质是物流资源利用的共同化、物流设施与设备利用的共同化以及物流管理的共同化。连锁企业实行共同配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连锁企业与厂商共建配送中心

一些规模较小的连锁企业,资金比较匮乏,很难建立自己的配送系统,并且建立配送系统后很难产生相应的经济规模。如果相对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若能联合起来,与多个厂商共同出资建立配送中心负责连锁企业的配送业务是比较合适的。多个小型的连锁企业与多个厂商一起共同出资建立配送中心,可以各自投资,将节约的物流成本转化为利润,从而实现更多的利润让渡给消费者,有利于地方中小生产企业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而连锁企业也有了稳定的供货渠道。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配送

由一个专业物流配送企业综合各家用户的要求,对各个用户统筹安排,对配送时间、数量、次数、路线等,在用户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全面规划、合理计划地进行配送,在诸方面做出系统最优的安排。这种配送中心规模较大,各种配送功能齐全。优点是专业性强、服务水平高、物流配送成本低,而且管理先进、技术设备先进;缺点是在利益的驱动下,物流中心一般会按80/20原则把客户分为主要客户和一般客户,从而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尤其是特殊的、临时的服务,没有健全的行业标准,无法保证配送服务的质量。

(三)多方共同配送

这种模式是多家连锁企业以协议、联盟或共同出资共建配送中心实行共同配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委托统一配送。一些中型的连锁企业在各自分散拥有运输工具和物流中心的情况下,视运输货物量的多少,采取委托或受托的形式开展共同配送。他们可以将本店配送数量较少的商品委托给其他企业的配送中心来运输,而本企业配送数量较多的商品,则在接受其他企业委托运输的基础上实行统一配送。这些中型的连锁企业联合起来,共同使用所有的设施,不仅可以使自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以提高配送效率。而且还避免了由于共同出资建立配送中心而导致的过于透明的缺点,比较适合于中型连锁企业的发展(见图1)。

2.协作配送。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中有数个不同的配送企业时,配送企业可以共同利用配送中心、配送机械等设施,对不同配送企业可选择离连锁店铺最近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可能并非属于本配送企业,而是隶属于另一家配送企业,但由于离连锁店铺最近,可能降低配送成本。同样,另一个企业的某些用户,如果距离其它家配送企业较近的话,也可由其它家实行配送,这就形成了一种共同协作实行配送的方式。

3.合资共建型共同配送。由多家连锁企业共同出资合股建立配送中心进行共同配送或多家企业利用已有的配送中心、配送机械等设施,对不同配送企业用户共同实行配送。优点是多家连锁企业的物流资源可以共享,减少了单一企业物流设施的投入,能够满足多家连锁企业配送要求,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但由于共同配送中心的专用性,较难扩大业务范围。

(四)大型零售商主导的共同配送

由一家大型的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主要为各个门店进行共同配送。在这种配送模式下,厂商负责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的商品调达,连锁企业自有的配送中心负责大批量的商品配送,而由指定的批发企业负责大频度小批量的配送。该模式能够充分满足连锁店多频度、小批量的配送需求,协调与连锁店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其他企业提供物流服务,降低配送中心物流成本,提高整体物流运作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连锁零售企业开展共同配送应注意的问题

开展共同配送虽然可以获得很多优势,但由于共同配送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细节问题,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因此,连锁零售企业要顺利实施共同配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利益分配的公开、公平

共同配送中的每一个企业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遵循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因而,大部分加盟共同配送的企业通常实行一种松散的战略联盟或组成合伙制或股份制企业的形式,各加盟共同配送的企业按投入资源的多少索取剩余。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物流成本在各企业之间如何公平的分配,保证共同配送所实现的利益在各参与企业间合理、公平的分配,做到利益的均衡。

(二)同产业信息的安全管理

在同产业共同配送中,由于运送业务的共同化和配送信息的公开化,各企业的交易条件、顾客名单等经营机密容易泄露给其他企业,从而对企业的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从事同产业共同配送时,应充分评估这种共同物流对企业战略产生的影响,这包括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个方面,如果消极面大于积极面,这时应考虑异产业共同配送的开展。同时在实践中,还应建立防止和监督企业机密泄露的机制与措施,确保企业经营机密不泄露,维护各参与企业的利益。

(三)合理选择合作伙伴

在异产业共同配送中,难以把握不同产业企业间物流成本的分担,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企业间的谈判成本。由于各经济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出现物流服务水平及成本方面的差异。应当注意:配送客户分布状态是否相似;商品特性是否相似;保管、装卸、备货等特征是否相似;经营系统是否相似;物流服务水准是否相似。

(四)做好商品管理

开展共同配送必然在在库管理、订货方式、段货管理等方面容易产生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实施共同配送系统时,还应注意订、发货信息系统以及系统时间、帐单、条形码等条件的具备与统一,这些都是共同配送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共同配送是当今物流配送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解决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虽然共同配送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但我国连锁零售企业与国外连锁企业相比较,大部分规模较小、配送方式落后,亟须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配送模式,发展共同配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连锁零售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连锁零售范文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零售企业现代流通网络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连锁零售的必要性

(一)连锁化经营发展现状

连锁化经营是与传统的单店铺经营相对应的一种经营模式,是由若干家统一形象、统一标志的店铺,在总部的统一管理下,按照统一的经营理念组成网络化的多店铺经营系统,以共同经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组织架构。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构建多店铺的经营系统,从而实施连锁化经营:即直接投资建设、运营的直营连锁;通过转让特许权招摹他人加盟的特许连锁;以及收编其他门店的合同加盟(自愿)连锁。连锁化经营自1859年在美国产生以来,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显著的规模优势,今天已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零售组织形式,倍受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流通产业的欢迎。连锁化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但发展十分迅速。2005年全国前30家连锁零售企业店铺总数16665个,实现销售额4910.4亿元,分别比2004年同期增长20.7%和30.9%,涌现出一批如百联、国美、大商等知名零售企业,无论是门店数量还是销售规模都有了显著的增长。但是与国际零售巨头相比,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经济实力仍然不强,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城市连锁化零售企业已近饱和

在国内一、二线城市,零售企业的发展空间有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家跨国商业巨头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城市市场竞争激烈。以青岛市为例,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家世客、麦德隆、易初莲花等纷纷在此设立店面,国内零售企业国美、苏宁、大商等也纷纷抢滩登陆。2005年全市批发、零售等网点总数达到22.66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商业网点由2001年的175.4个提高到2005年的306个,四年猛增了74.5%。在我国许多城市,商业网点已到了相当密集的地步,发展空间已接近于饱和。

(三)我国农村连锁商业潜力巨大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连锁商业几乎是个空白,商品流通和营销模式亟待提升。我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有9亿,占总人口的73%,但农村社会消费零售额只占全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40%。因此相对于竞争激烈的城市,现代商业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为此200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争取三年内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50%行政村和70%乡镇。

城市连锁零售企业向农村发展的意义

“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城市零售企业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上山下乡”发展农村连锁,是一次历史性机遇,具有深远意义。

实施“蓝海战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我国零售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是内部竞争激烈,群雄割据,外部又面临着国际连锁的强烈冲击与挑战。因此,在跨国商业巨头进入我国城市争夺市场之时,我国大型零售企业一方面直面竞争,不断巩固和扩大城市市场,另一方面率先进军外来者陌生的农村市场发展连锁经营,可以跳出竞争激烈的“红海”,实施“蓝海战略”,培育并形成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与跨国巨头抗衡的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降低农民采购支出,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捷径。城市零售企业“上山下乡”建立连锁店可以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连锁店以集中采购、低成本、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减少了流通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就整体而言,会使得流向农村的一些大众化的日用商品、农资产品的成本和销售价格大幅度降低,即使在农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也意味着农民购买力的相对提高。据商务部对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问卷调查,传统夫妻店改造为连锁店以后,销售额一般增长2—8倍,物流成本平均下降5%-6%。湖南“步步高”连锁超市在湘潭楠竹山镇开业后,当地生活用品的价格下降了10%—15%。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是农产品卖难问题和卖价高低,连锁企业可以在农产品进城解决销路和降低损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据统计,目前在一些超市商品中15%为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近24%商品销售与农副产品有关,因此连锁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特点与当地农村生产的实际,通过收购农副土特产品纳入到超市销售,或者就地对其加工后,再纳入超市经营,这样不仅为农副产品打开了销路,而且还能构建“基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带动当地相关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减少运输、存放损耗,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条新的路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些积极性。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1150家流通企业在777个县市进行了试点,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1万个,吸纳了富余劳动力35万人,带动地方企业投入70个亿,使近1亿农民直接受益。例如山东“家家悦”超市一年采购当地农产品就达6个多亿。

改善农村购物环境,提高文明程度,促进“新农村”建设,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农村乡镇商业流通组织落后,农村零售业缺乏主渠道,90%的县以下的市场由个体、私营经济占领,流通组织数量虽多但分散,进货渠道杂而乱,又加之一些个体和私营业主法制意识不强,致使农村市场流通秩序混乱、市场环境差,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大型连锁企业的进入,首先有助于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和销售,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改善购物环境,为顾客构建更为舒适、自由的购物空间,享受现代商业文明;其次,将先进的业态和经营方式带入农村,对农村市场和乡镇企业具有示范效应,有助于推动农村市场的有序竞争,规范当地的商业秩序;再次,大型零售企业进入农村,新建或收编农家店,并对其进行改造,有助于改善村容村貌,带动农村精神文明;最后,大型企业的进入,还可以整合当地中小型企业,提升组织化程度,完善并优化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把农村真正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密切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系,消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藩篱”,破解我国的“二元制”经济结构,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商务部长指出:城市连锁企业“上山下乡”的意义,用农民的话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他们系上了“安全带”,搭起了“方便桥”,编织了“实惠网”。试点企业不但取得了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同时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连锁零售的可行性

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农村乡镇连锁经营的发展。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

2005年3月,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其目标就是从200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50%行政村和70%乡镇。力争年内再建成10万家标准化农家店,东部地区试点县市比例由30%提高到70%,中西部地区由20%提高到60%,具备条件的地方采取“整县推进”的方式,争取到“十一五”期末,标准化农家店覆盖65%以上行政村和85%以上乡镇;2005年4月,商务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在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目标和类型、支持试点的政策措施、试点企业申请条件及程序以及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出台资金支持政策,明确对试点企业配送中心贷款予以贴息扶持,中西部地区贴息率可不超过3%,东部地区贴息率可不超过2%,对在乡村新建和改造的农家店予以直接补助,每个乡级店补助2000元,每个村级店补助3000元,中西部地区每个农家店分别增加800元。2006年国家又提高了对农家店的扶持标准,每个乡级店补贴3000元,村级店补贴4000元,中西部地区分别再增加1000元,适当提高配送中心贷款贴息率,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同时,国家开发银行专门下发评审指导意见,对商务部推荐的重点企业及项目,向各分行下达支持计划,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使用政策性贷款;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主动参与进来。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为鼓励连锁零售业在新农村的发展也出台了一些支持性措施。如浙江省义乌市规定,从2005年起,凡市内连锁经营企业,在农村集镇每新设一个符合要求的连锁超市门店,财政给予5万元补助;新设立一个连锁便利店给予3万元补助。此外,在用电方面还提供优惠政策,对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附属的大型冷冻、冷藏设备,经电业部门确认后,按其用电设备单独计量,执行同业电价,而且还安排一定的仓储用地指标。对年度销售额6000万元以上、纳税额200万元以上、总部注册在义乌的连锁经营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可安排一万平方米以内的仓储用地指标,地价按照工业用地标准进行出让;北京3年共安排4300万元资金,对每个乡级店补贴3万元,每个村级店补贴1.5万元;天津对农家店每平方米补贴100元,每个配送中心补贴20万元;广西对每个农家店补贴1200元;湖南安排1000万元作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山东、浙江、安徽等省的地方政府将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指标;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南、广西、四川、湖北、河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政府,还出台了土地出让金、农家店税费优惠等很实际的政策。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及各地政府的鼓励措施,给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现实机遇。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意愿逐渐增强。中央采取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农民收入状况明显改善。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如果在2005年的基础上继续按照5%的速度增长,“十一五”期末将达到4154元,由此产生的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约2.2万亿元,加上农民对生资需求,支出总量将超过3万亿元。据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1万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想要购买冰箱、电脑、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手机的农民比例在20%以上。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钱的消费支出,将对国民经济新增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家电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农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的不断提升,使得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巨大的、现实意义上的市场,潜力巨大。

农村消费安全已成为重要问题,城市零售企业下乡是构建农村“绿色商业”的迫切需要。2004年安徽阜阳出现劣质奶粉事件,查获的55种不合格奶粉主要在农村销售。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导致农民种粮绝收的情况也屡见报道,仅2004年有关部门查获的假冒伪劣农资就达22亿元。另据商务部调查,高达74.8%的农民曾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广大农民买真货的愿望非常强烈,对现代流通方式下乡进村热切期待。在农村发展现代连锁可以堵死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的渠道,从而构建农村绿色商业网络。

不断升级的农村消费趋势和落后的消费环境呼唤现代连锁零售企业。随着农村消费观念的升级,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舒适的购物环境、优良的服务、优质的商品和低廉的价格,但农村商业“黑屋子、土台子、劣商品”的消费环境已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城市零售商采用连锁化经营,开拓农村市场,可以借助总部强大的采购、管理、品牌、服务等优势,提高农村商业的现代化水平,改善消费环境,顺应新时期农村消费求真、求廉、求便、求全、求美的发展趋势。

供销社特有的经营网络为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几十年努力开拓,供销社原有网点已遍布乡村每个角落。目前供销合作社有2.2万个基层社、1.4万个专业合作社、11.3万个综合服务社、240万职工。城市零售企业在农村发展连锁店,可以充分利用供销社已有的商业网络和人才基础,迅速实现连锁规模的低成本扩张。

较少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可以为农村连锁店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发展农村连锁无论在店址选择还是内部装潢上要求均较低,可以大大降低资产投入。开架销售、电子化管理和各门店之间统一采购,可以减少人力物力支出、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压低商品进价,从而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一批城市零售商在农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例。自商务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涌现出江苏“苏果”、河北“36524”便利店和山东“家家悦”等一批成功企业。目前,“苏果”有门店1500余家,其中60%以上的门店设在县城及农村,2005年实现销售额180亿元,其中52%以上的份额是在农村实现的。

新农村建设中连锁零售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以农村集镇为网点,以工业品和农资下乡以及农副产品进城为主要任务,抢先占领农村市场,通过建设以地市城区店为龙头,县区店为枢纽,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四级现代流通连锁网络,实现城市零售企业转型和目标市场区域上的重大战略调整,形成城乡一体化规模优势,提高壮大企业竞争实力,抵抗外来商业资本的竞争,构建产供销相结合的,以经营业态多元化、连锁网络城乡化、物流配送现代化、企业管理科学化和服务内容系列化为特征的大型商贸集团,打造我国的“沃尔玛”。

(二)发展步骤与路径

按照“小超市(便利店)、大连锁”的原则,先本省,后邻近省份的先后顺序,实现由点到面、循序渐进、逐村建店、全面开花的“地毯式”布局,在地级市建立以大型直营购物广场(5千-1万平方米的综合超市)为主体,以专业店、社区店为两翼的地区总部;在县市通过购并或特许加盟建设中型超市(3-5千平方米)和专业店作为网络枢纽;在乡镇与供销社合作合资建设小型综合超市(1000平方米左右)和专业店作为网络接点;在每一个交通便利、千人以上的自然村通过收编、改造“夫妻店”为加盟便利店(不小于100平方米),作为“示范店”、“放心店”和销售、收购前沿。共同构建综合现代流通网络。其中建设的重点是乡、村两级超市和便利店,尤其是村级便利店,在建筑面积、店容店貌、商品陈列,售货方式、配送比例、信息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要符合商务部的建设标准和规定,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将村级便民超市与村级综合服务站融为一体,既为农民提供货真价实的日用消费品,又向农民收购或代卖农副土特产品,也可用自产的农副产品换回所需的生活用品,并提供报刊、电信、文化、摄影录像、农业技术等必要的服务项目,将乡村便利店打造成为乡村综合服务中心。

(三)经营模式与特色

以超市、便利店为主体,专业店、社区店为两翼,采用多业态混合经营模式,实行统一采购、统一质检、统一配送、统一宣传、统一店面、统一培训、统一策划、统一服务,做到商品齐全,服务周到,价格低廉,环境优良,购物方便,保证质量。

(四)配送、物流及信息系统

在抓好网点建设、改造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和收购、加工和配送中心,延伸触角,打造双向流通的产业链条,形成以中心辐射周边的“两级1小时高效配送物流网”,用现代流通方式把乡镇网点和村级店联通起来,形成“地市龙头店配送中心或基层配送站村连锁店”的连锁配送模式和“总部→配送中心→乡村农家店”的信息沟通反馈体系,提高商品配送率和市场覆盖率。为加快配送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快捷化进程,为每一个村级店配备电话电脑设施,并接入统一的总部电子商务网,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联网,提高沟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品收购、配送的信息化水平。

(五)运营模式

在发展店铺网络的基础上,开通统一电话呼叫中心和电子商务,建立一支送货上门的配送队伍和统一收购队伍,从而形成“店铺网、电话网、互联网、人力配送网和收购网”相互整合、全天候服务,形成“五网并行”的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冬乐,宋则主编.中国商业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宋玉军.试析连锁超市向农村扩张的积极效应[J].商业时代,2006

3.孙德明.加快发展农村超市[J].商业时代,2004

连锁零售范文篇4

在当今信息时代,最有效、最快捷的信息往往是影响各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关键。在西部地区,经济条件落后,特别是信息交流落后,使许多连锁经营店都无法接收便捷的信息,因此制约了它们的发展。50%的经销商认为,兰州市连锁经营的市场环境还不成熟,这是兰州市现在连锁经营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兰州市居民的收入还无法完全享受连锁经营的服务;同时24%的经销商认为现在居民还没有完全了解连锁经营的实惠。许多人的消费理念依然停留在物美价廉的消费习惯上,更多的人愿意将他们的收入存入银行而不愿接受来自连锁经营店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还有8%的经销商认为当地政府对连锁经营的重视不足,没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为连锁经营发展服务,而导致兰州市连锁经营业发展缓慢;此外12%的经销商认为昂贵的进场费也影响了连锁经营店的长期发展。特别像KFC,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过高的进场费使得他们望而却步。表二关于兰州市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供货渠道的调查统计货源供应系统是连锁企业的核心,其作用的发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营运效率和效益的提高。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是连锁经营的两大特色,也是连锁经营的规模优势。但就目前兰州市场状况而言,零售业连锁企业的货物由母公司供应只占到了28%,由下属企业供应的有28%。而在其他东部城市,各连锁分店的商品80%以上由总部配送。所以在商品供应上,兰州市的货物供应还以传统的模式等其他多样的供货渠道为主尚未形成它们具有竞争了的供货渠道。同时,运输设施落后,包装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以及仓储业的落后也制约了连锁企业的发展。由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导致了兰州市的连锁经营业的物流费用普遍较高,以及效率普遍较低,这就降低了连锁经营的效益。作为连锁经营店的消费者,1.8%的消费者对连锁经营点的服务表示满意;45.1%的消费者表示对他们的服务比较满意;还有51.3%的消费者认为连锁经营的服务一般。这就说明兰州市的连锁经营在服务方面大体上令人满意,但还没有形成其特有的优势。最主要的是作为现代化经营的象征的连锁经营依然有1.8%的消费者对他们的服务不满意;这就反映出兰州市连锁经营在服务方面仅仅和其他的经营方式相差不大,还没有转化成他们的竞争优势。总之,兰州市连锁经营也还不发达,还没有形成他们的优势。当然造成这些不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宏观方面的经济,政治,居民认识,居民收入,微观方面的经营者素质等。

1、政府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扶持发展连锁经营虽是企业行为,但作为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是必要的,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国家的引导和扶持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应制定区域性连锁经营企业和全国性的连锁经营企业的标准,通过国家在政策上引导扶持,促进连锁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兰州这样一个商业发展还不够发达,各项标准还不完善的西部城市就更需要政府在连锁经营企业政策上给予扶持,以及一套可以值得依懒得行业标准来帮助兰州市的连锁经营企业又好友快的发展。第二,尽快出台有关连锁企业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地区、行业性的连锁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就目前兰州市的连锁经营业而言,特别需要一套行业性的连锁企业管理制度。因为现在兰州市的连锁经营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经销商为了抢夺市场,占有资源,不惜代价,有些行业就形成了恶性竞争。所以兰州市的连锁经营业急需一套适合兰州市连锁经营发展现状的管理制度来约束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三,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资金、税收、网点登记手续这些困扰连锁经营发展的现实问题。这些措施关系到连锁经营企业的进入,成长以及发展。这一系列因素只有靠政府扶持,拓展融资渠道,优化税收政策,简化审批手续,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使更多更好的企业加入到兰州市的连锁经营业之中去。2、努力提高兰州市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连锁经营在市场经济中的强大生命力,取决于其能否取得规模经济优势,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兰州市连锁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的具体措施有:(1)鼓励较有实力的连锁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联合组建实力更强、规模更大的商业企业。对于大量分散的小企业、小商店,可以用改、转、租等多种形式,允许其自主联盟、自主选择加盟伙伴。(2)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但我们可以效仿沃尔玛的模式建立适合我们现有资源的连锁经营店。然后再一步发展和壮大。(3)以品牌为纽带,通过采取特许、自由连锁等形式经营,以利用品牌的规模效益。戴尔电脑就是一个很好的经营模式,依托它强有力的品牌优势在全球形成了特有的经营盈利模式,当然在兰州市场上也有许多依托品牌的连锁经营店。如李宁,匹克等。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管理团队的素质高素质人才是连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广泛开展各种方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普遍推行营业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优质服务水平。要进行新知识、新技术、新法规的教育,重点培养一批熟悉贸易和营销业务的专家。大胆引进和选拔优秀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促进商贸流通业人才结构的优化。4、强化兰州市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的战略竞争意识战术竞争与战略竞争的一个本质性的区别是:前者重视短期效益,后者重视长远效益;前者主要强调经济效益,后者追求整体效益,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社会效益。企业经营史证明,社会认可度越高的企业,经济效益会越好发展也越快。国外大型超市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更多的是从战略层面来考虑连锁经营的长期竞争能力和以后的发展能力,构建整体的营销系统和完善的经营品牌。兰州市零售业连锁经营者要充分调整经营思路,强化战略竞争意识,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5、健全法律体系和中介服务组织兰州市发展连锁企业的服务机构还相对欠缺。一方面,应当根据兰州市的实际情况和改革进程,对特许连锁经营,加紧研究制定有关特许权公告、转让和投资保护的地方性规章,以适应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培育连锁经营协会和特许经营协会以及律师事务所等有关市场中介组织,推动兰州市连锁业的规范、协调的发展。

本文作者:陈淑娟侯宾工作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连锁零售范文篇5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的连锁零售企业开拓网络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然而由于国际连锁零售企业抢滩中国市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现状的影响,及中国消费者的自身特点等决定了中国连锁零售企业挺进网络市场困难重重。

作为精彩的网络生活重要一环的网上购物,以其便捷、安全等优势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据CCNIC第十二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中国网民已经超过6800万,其中近七成网民表示愿意尝试网上购物,这给中国网上购物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而且,根据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的最新调查统计,2003年中国网上购物交易额约为7.9亿元,2004年这一市场将达到16亿元左右,这给中国的连锁零售企业开拓网络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作为连锁经营重要形式之一的连锁零售企业在中国出现已经有10多年历史了。据新华网报道,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03年中国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数达39089个,比上年净增8000多个,增长率超过27%,从业人员近80万人,销售总额超过3434亿元。而且根据连锁经营"十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五"期末,连锁企业的销售额将达到7000亿元,年递增约35%,占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额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所以,连锁零售企业必将成为零售业的主力。然而,面对网络市场这块大蛋糕,中国的连锁零售企业却是困难重重。

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抢滩中国

目前,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等都已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其国际知名的店牌、品牌,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等,在开拓网络市场中与国内的连锁零售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给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开拓网络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

规模优势和资金优势与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相比,中国的连锁零售企业规模明显偏小。排名全球500强第一位的沃尔玛公司,截至2003年底在全球有4688个加盟店,2003年销售额为180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03年底只有1100家加盟店,仅为沃尔玛加盟店总数的23.5%,2003年度的年销售额也仅为119.77亿元。另外,2003年沃尔玛的净资产达到393亿美元(约合3255亿元人民币),是华联超市3.7亿元人民币净资产的881倍。2003年沃尔玛的总资产达到947亿美元(约合7837亿元人民币),是华联超市13.7亿元人民币总资产的572倍。2003年华联超市的加盟店总数是沃尔玛的24%左右,但是,华联超市的净资产和总资产分别只是沃尔玛的0.1%和0.17%。可见,华联超市的加盟店规模远远小于沃尔玛。

因此,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的规模优势和资金实力必然为其开拓中国的网络市场提供坚实的基础,也给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开拓网络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

品牌优势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在长期的传统零售业中营造的品牌优势,在其开拓中国的网络市场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如:其在长期经营中培养出来的品牌信誉和顾客信任感将有助与打消顾客对网上购物的安全和信用问题的顾虑等等,这必将给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开拓网络市场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技术优势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由于其涉入网络市场早,技术成熟,经验丰富,在加上资金实力雄厚等优势,其在开拓网络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如沃尔玛的系统是与实力强大的微软公司合作开发的,从1996年起微软就为沃尔玛的网上商店试验供应软件,为适应沃尔玛的网络需要开发与零售操作相关的软件。与微软的合作使沃尔玛的网上商店具有了实力强劲的技术背景,这是国内连锁零售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也给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开拓网络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管理优势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都具备一套科学、规范、完备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标准化,购销和存储等各个环节运作专业化,岗位作业流程和内容简单化,总店和门店的经营管理集中化。如沃尔玛建立了全球最先进的物流配送系统,使用最先进的电子技术,把供货商、各个门店和物流配送中心联系起来。而国内的连锁零售企业目前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十分落后,大部分连锁零售企业并未真正建立起与其经营相适应的、能够保证其高效运转的配送中心,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还远远不够,这必将给其开拓网络市场带来巨大的困难。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制约连锁零售企业

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包括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体系、金融支付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物流环境等。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环境已基本具备,但电子商务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新生事物,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环境和条件远未成熟,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开拓网络市场。

互联网的网络体系不完善这几年中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发展虽快,但从电子商务的要求看,无论是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内容、技术标准、资费水平、通信速度、安全和保密条件等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计算机信息网络运行质量差,影响了网络的继续扩大,阻碍了电子商务向更深层次发展,客观上制约了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向网络市场的挺进。

金融体系支撑不足电子商务的进行需要支付与结算的手段,因此需要有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及其电子化的配合。目前中国金融服务的水平和电子化程度不高,网上支付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中国金融业亟需适应全球一体化进程并加快变革步伐,改变现有的支付方式,实现真正的网上支付,这不仅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开拓网络市场的迫切需求。

社会化信用体系不健全目前中国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很不健全,交易行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严厉的社会监督,消费体系不成熟,市场运作方式不可靠。面对信用体系不健全,商家信誉较低,三角债情况严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现实商业环境,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是极其自然的,也使中国的连锁零售企业开拓网络市场的信心不足。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中国在研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在立法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初步制定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法规,但总体上,目前中国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阻碍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使中国的连锁零售企业缺乏一个完善的开拓网络市场的制度环境。

物流配送体系不发达电子商务是信息传送保证,物流是执行保证,没有物流,电子商务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开拓网络市场也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但中国的物流业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物流质量总体水平比较低,物流供应链冗长、低效、环节过多,与国外先进的现代化物流工业流水线式的质量相比,中国的物流整体水平只能说是手工作坊式的,这必然阻碍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限制中国连锁零售企业进一步开拓网络市场。

消费者自身特点的制约

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意识不强让更多的人认识计算机、认识网络、了解电子商务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连锁零售企业有效的开拓网络市场的根本保证。但目前,中国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意识普遍还很淡薄,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掌握不够。另外,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方式比较陈旧和保守,个性上相对比较含蓄,对陌生的人和事有种本能的戒备心理,并且以逛街购物为乐趣。

网络消费者数量少,购买力有限根据CNNIC的2003年公布的统计结果,中国目前网民增长速度较快,但总体数量仍较少,主体是大专院校中的学生和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中的好大一部分人还由父母供养,他们本人,基本上还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人士。除了他们自己所需的书籍、文具、自己吃的零食和送自己朋友的小礼物外,全家的采买购物任务基本上还落不到他们肩上。这是中国最靠近电子商务的顾客群,但是这个群体在城乡居民中所占比重很小,他们的购买力十分有限,指向也非常片面。

网络消费者“质量”普遍不高电子商务中,顾客与商家的联系,顾客与银行的联系,商家之间的联系,商家与银行的联系,基本上依靠E-mail。但中国的网络消费者中拥有E-mail地址的人很少,即使拥有E-mail地址的人利用率也很低,很多人的E-mail信箱形同虚设,网络消费者“质量”普遍不高。

连锁零售范文篇6

关键词:连锁零售统一配送配送体系建设

配送是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部门的重要职能,是配送客体在载体的作用下指向特定流向的流动过程,是实现客体在配送中心与各门店之间、门店与门店之间双向流动的过程。配送体系建设是连锁零售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零售企业通过自营连锁、特许连锁、加盟连锁方式形成连锁化终端渠道,凭借这一终端渠道,通过“贱买贵卖”,收取“进场费”、“信道费”等非价值链盈利模式获得收益,通过在终端渠道规模化基础上的“统一管理”,在总部、采购部门、配送中心等部门的专业化分工、有效控制成本等价值链盈利模式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其中,统一配送是降低有形运营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的主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在配送体系建设中存在一些误区,对于应该建立怎样的配送体系,是否所有商品、门店都自营配送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是否所有商品都要统一配送

是否所有商品都应该统一配送是由商品自身即:配送“客体”以及“载体”决定的。连锁零售企业配送具有“客体”多样性、“载体”差异性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统一配送产品簇,同一个配送产品簇的商品可以纳入到同一个统一的配送体系,不同配送产品簇的商品不宜纳入同一个统一配送产品簇。

(一)配送“客体”的多样性

配送“客体”是指配送的对象,即门店销售的商品。连锁零售企业是为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而提供多种多样商品的经济组织,其连接的“两头”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方面,生产者提供的商品品类、品种、品质存在显著不同;另一方面,消费者之间的需求在层次上、数量上也存在明显差别。“客体”的多样性导致不同商品难以统一配送,必须按照商品属性区分不同的产品簇,具有相同属性的统一配送产品簇可以统一配送,而不同属性的产品不宜纳入同一个配送产品簇。

当然,纳入统一配送产品簇的商品并非都是标准化产品。2002年上海联华就建立了专门的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面向大型综合超市、标准超市、便利店提供配送服务,同时向其他公司及独立第三方供货。这在一些连锁商业企业看来非标准化难以统一配送的生鲜农产品也形成了一个统一配送产品簇(见表1)。

(二)配送“载体”的差异性

“客体”的多样性决定配送“载体”的差异性。配送中的“载体”是指配送过程借以流动的设施和设备。连锁零售企业配送过程对“载体”的要求具有差异性的特点。

连锁零售企业销售的商品按照大类划分为生鲜、食品、日杂等。不同大类商品对物流配送中的载体要求不同。生鲜中的蔬菜、蛋类产品要轻拿轻放、避免积压,需要使用标准化的设备,例如菜筐等;水产品要求在有水环境中实现配送;冷冻冷藏、奶制品要求使用冷藏运输车配送,在装卸搬运过程中,要减少暴露在常温环境下的时间。除此之外,生鲜的配送过程还要求“载体”满足卫生检验检疫的要求。而食品中的饮料、烟酒、糖果、休闲食品、食用油、调味品等是标准化产品却没有上述特殊要求。因此,同一配送产品簇的划分还要兼顾“载体”的差异性。

根据“客体”的属性和“载体”的差异可以区分不同的统一配送产品簇。“客体”属性相似、“载体”要求一致的产品可以统一配送,例如:生鲜、蔬菜类商品可以纳入同一个配送产品簇;“客体”属性不同,特别是对“载体”要求不一致的异类商品之间不宜纳入同一个配送产品簇,例如:生鲜类与家电产品。据此,连锁零售企业可以将商品划分为不同的统一配送商品簇,同一个统一配送商品簇的不同商品可以集中统一配送,而不同的统一配送商品簇之间不易统一配送。

是否所有门店都要统一配送

是否所有门店都应该统一配送是由“里程”的有限性和“网点”分散性决定的。渗透式布局、且分布在有限里程范围内的门店可以纳入到统一配送门店簇,而跳跃式分布或配送里程范围以外的门店则不宜纳入统一配送门店簇,不同统一配送门店簇决定了不同配送中心的建立。

(一)配送“里程”的有限性

配送中的“里程”是指通过载体的客体在一定流向上行驶路径的数量表现,即空间距离大小。连锁零售企业由于门店分布广泛、区域订货交货规律差异大、道路通行状况不同决定了配送“里程”的有限性。连锁商业企业门店不仅仅跨县、跨省市、甚至是全球性的,即使在同一区域内各门店仍存在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在不同地区,其道路通行速度和排队交货时间存在显著不同。乡村道路等级低于城市道路,车辆通行速度低;但城市区通行车辆较多,也会降低通行速度。不同地区门店的排队交货速度既受到门店预约配送商品多少,接货、验收速度快慢的影响,也受到城乡订货交货规律的不同影响。城市区门店的订货频率高、订货量少、排队送货服务商多。

在既定的道路状况和排队交货时间条件下,配送“里程”决定于车辆的运输速度。一般而言,普通货运车辆日配送半径不超过200公里,超过200公里的配送难以实现当日配送。国内企业由于道路通行、排队交货等原因起配送速度慢,一般每个配送中心仅负责20-30家门店的配送作业;而沃尔玛一般每个配送中心可以面向100家门店配送。“里程”的有限性制约了统一配送门店簇的划分,在配送有限“里程”范围内的各门店才有可能纳入同一个配送门店簇。

(二)配送“网点”的分散性

配送“网点”的分散程度影响统一配送的选择。在配送半径范围内门店分布相对集中的布局更容易达到统一配送的经济批量;反之,相对分散的布局由于门店数量少,往往难以达到统一配送的经济批量。

连锁零售企业“网点”布局的渗透和分散程度影响了是否统一配送的选择。在连锁门店分布较密集、分布区域内渗透度高、分布广度较低的“渗透式”布局区域内,其配送需求容易达到经济批量,可以形成统一配送的门店簇;在门店分布广度较高、区域内密集度低的“跳跃式”布局门店之间往往难以达到统一配送的批量,不易形成统一配送的门店簇;而“渗透”+“跳跃”的结合式布局在若干区域内渗透度高,同时分布的区域型较广,在其“渗透”布局的区域内可以容易达到统一配送批量,而“跳跃”布局的网点之间则难以达到统一配送批量。

连锁零售企业“网点”的布局特点进一步影响了统一配送门店簇的划分,在有限“里程”范围内的,渗透式布局的各门店可以纳入统一配送门店簇;超过有限“里程”范围,跳跃式布局的门店不宜纳入到统一配送门店簇;而“渗透”+“跳跃”相结合的布局则形成面向不同统一配送门店簇的多个配送中心。

是否统一配送就是建立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是统一配送的载体,其职责是对统一配送的管理。建立配送中心将供应商→门店的配送模式转变为供应商→配送中心→门店的配送模式,降低了配送成本;建立配送中心将各门店持有的安全库存转变为配送中心统一持有安全库存,降低了库存成本;建立配送中心加强对配送“流向”和“流量”的计划性,提高配送车辆利用率,提高了商品周转速度。

统一配送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配送“流向”的双向性、“流量”的时间性、“存量”的节约性的管理。

(一)配送“流向”的双向性

物流配送中的“流向”指客体从起点到终点的流动方向。连锁零售企业配送过程主要指正向的配送,即从配送中心→各门店;但门店→配送中心也存在逆向物流,如过期商品、退货从门店到配送中心的运输。正向配送在实现商流的过程中实现了物流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逆向物流的过程实现了滞销商品、顾客退货、残损商品、超过保质期的商品残值。零售商业企业的物流配送过程既包含从配送中心→各门店满足消费需求的正向物流,又包含从各门店→配送中心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商品的逆向物流。

(二)配送“流量”的时间性

物流配送中的“流量”是指通过载体的客体在特定流向上的数量表现。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的“流量”既呈现出规律性和计划性的特点,又包含应急性和突发性的需求。其规律性是由所覆盖的顾客消费习惯以及配送客体的属性表现,长期来看,这种规律性可以由配送的计划性体现,其应急性是由促销、断档等突发事件所带来的。配送中心既要通过良好的计划性提高车辆利用率,又要兼顾应急性降低门店缺货损失。

(三)配送“存量”的节约性

这里的“存量”是指在通过载体流向特定方向前所持有的客体的数量,即库存量。在统一配送前,各门店分散持有一定量的安全库存,其总和超过集中库存时持有的安全库存水平。

“流向”的双向性和“流量”的时间性决定了配送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既要考虑正向物流需求,又要考虑逆向物流需求;既要考虑普通订单的需求,又要兼顾紧急订单的需求。配送“存量”的节约性体现在降低门店缺货率的同时提高库存周转速度上。当前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在建立配送中心的过程中,往往仅学习了配送中心之形,而忽视了统一配送的规律性、应急性、节约性之实,导致商品缺货率高,商品周转慢。有关资料显示,零售企业的正常缺货率为7%,譬如家乐福在全球的缺货率在6%~8%之间,而我国中资零售企业的缺货率平均为10%左右。

因此,配送中心的建立只是统一配送的载体。“流向”的双向性、“流量”的时间性、“存量”的节约性无疑增加了配送管理的复杂性。能否通过统一配送实现降低有关成本和损失的目的关键在于对统一配送的管理。

是否统一配送就是自营配送

自营配送比例是零售商自营配送的关键指标。当前,我国一些连锁零售企业片面认为自营配送比例越高越好,这是不科学的。统一配送是否自营既依赖于连锁零售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强弱,也与供应商物流水平、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一)不同配送模式的特点

自营配送模式是指连锁零售企业借助于自身的物质条件,结合各分店的商品配送量、经营规模以及网点布局等多种条件与环境,选择适当的地点出资建立一个或几个配送中心,由公司总部对配送中心进行经营管理,完成对各分店的全部配送业务。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是指连锁零售企业将其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运营的一种配送模式。供应商配送模式是指由供应商直接将连锁企业采购的商品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送到各连锁分店的配送模式。

自营配送模式既有沟通便捷、信息安全性高的优点,也有资金投入大、设备闲置多、对物流计划专业人才需求高的缺点。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下,商业企业虽然难以有效控制第三方物流的运作,容易形成对第三方物流的依赖,造成经营信息外泄;但可以有效降低设施设备的投资,通过与其它企业的共同配送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配送成本。供应商配送模式下,商品配送的正向物流可以同时实现商品退货的逆向物流,但其缺点在于小订单物流配送的费用往往较高。

(二)配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当然,连锁零售企业配送模式的选择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自身物流管理能力、资金实力不可或缺,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水平以及供应商的配送能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呈现规模小、服务层次低和分布区域化的特点,这决定了其只能提供小规模、区域性、普通仓储配送服务,而具备提供全国性物流计划、库存控制等增值性服务的物流企业极少。国内供应商也以中小经营者为主,其辐射范围往往仅限于省市区域,配送辐射范围也以区域为主。因此,完全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或者供应商配送往往难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附加值的服务。

(三)国际连锁零售企业配送模式选择的经验

全球四大连锁零售巨头在配送模式上的选择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沃尔玛和欧尚在中国和在本土使用的配送方式类似;而家乐福在本土倚重第三方物流做商品配送,在中国则主要采用供货商配送;麦德龙在中国使用了第三方物流而在本土却没有使用。究其原因除了自身“网点”布局的密集程度不同之外,中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滞后、供应商配送能力有限也是重要的因素(见表2)。

因此,配送模式的选择要现实地分析供应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以及连锁零售企业自身所具备的相关物流服务能力,特别是物流管理能力,避免陷入统一配送就要自营配送的误区。自营配送比例的高低不能反映统一配送水平的高低,片面地强调自营配送比例对于中小连锁零售企业而言,只是在非专业领域分散了其人力、财力、物力,而未必能有效提高其竞争力。

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体系的构建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要在区分不同的统一配送产品簇和统一配送门店簇基础上,更现实地分析商品供应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以及连锁零售企业自身所具备的相关物流服务能力,特别是物流管理能力,构建既切合企业实际,又与未来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

在不考虑自身物流管理能力、供应商配送能力以及第三方物流配送能力的基础上,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应该符合如图1所示的对应关系。

只有统一配送的商品簇才适合于面向统一配送门店簇自营配送,当然,不同统一配送簇的统一配送模式并非完全自营。大多数的非统一配送门店的配送可以借助于第三方物流实现,而非统一配送的商品可以借助于供应商配送。

总体而言,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体系的构建要按照“客体”属性和“载体”差异性将流通客体区分不同的统一配送商品簇,按照“网点”布局特点、“里程”的有限性将配送门店区分为不同的统一配送门店簇。要依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商品、区域、网络以及管理能力方面的优点,借助于区域供应商的灵活性特点构建多区域、多层次、多元化的物流配送体系。

结论

连锁商业企业配送体系的构建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片面认为“统一配送”就是对所有商品、所有门店的统一配送是错误的。要充分考虑不同统一配送产品簇的不同特点,在各地有选择地建立辐射不同统一配送门店簇的物流配送中心,结合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强弱,特别是针对“流向”双向性、“流量”时间性的配送规划能力,针对“存量”节约性的库存控制能力等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慎重选择自营物流配送。要兼顾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发展水平和供应商自营物流能力的不同,充分考虑第三方物流配送的专业性、自营配送的有效控制性以及供应商配送的特殊性,有区别、分层次、多阶段地构建以社会化第三方物流配送为主导、以大型连锁商业企业自营配送为基础,充分利用供应商配送资源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物流配送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国雄总编.现代零售概论.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祝合良编著.现代商业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周殿昆等著.连锁公司快速成长奥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郎咸平.模式.东方出版社,2006

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2007).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6.岳中刚.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及反垄断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

7.苑志宏,刘笔利.企业扩张的网络经济效应.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

连锁零售范文篇7

一、连锁零售企业经营发展模式问题剖析

(一)连锁零售企业的生产端对接问题剖析

信息不对称性阻碍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协同运作效率。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信息系统运行有效性是决定供应链系统成员企业间协同运作效能的关键。阻碍连锁零售企业与上游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业务对接效能的主要障碍是连锁零售企业无法将其所获取的终端零售市场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地反馈给上游生产企业。这令上游生产企业无法根据下游市场信息的变动趋势来及时调整其生产线排程,从而扩大了上游生产企业的产量与下游零售企业及终端市场的需求量之间的偏差。上游供应商企业并非对下游零售商所提供的终端市场信息进行简单接收,它会根据本企业利益来分析终端市场的需求内容并对其变动趋势做出预测。供应商企业会根据其预测结果来制定生产排程计划,以应对终端市场需求的非均衡波动。但由于供应商对终端市场的预测是基于其历史销售和生产经验所做出的,在外部营销环境变异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下,供应商在修正销售端需求预测方面存在偏差,由此导致的订货批量决策失误和库存责任失衡问题,使得供应商在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领域的决策偏离真实值的幅度增大。

(二)连锁零售企业的流通端对接问题剖析

自营化配送体系抬高连锁零售企业配送成本。虽然连锁零售企业的整体运营规模相对较大,但出于方便购物的目的,连锁零售企业的多数门店的运营规模相对较小,其单次配送规模及单品配送量相对较小,多频次小批量配送需求给连锁零售企业带来较高的配送成本负担。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连锁零售企业既有自营化配送模式的局限性,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只对内提供配送服务,这为其配送中心埋下了产能供需失衡的隐患。由于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系统在每一个工作时段的生产能力都具有恒定值,而连锁零售商企业的门店配货需求却随着市场需求而变化,其需求值具有随机波动性,由此导致二者失衡风险。再者,连锁零售企业的自营化配送体系缺乏足额的专业化设施投资能力。在多数连锁零售企业的自营化配送体系中,多数配送业务工作主要依赖于人力来完成,诸如装卸、搬运等工作是以人力为主叉车为辅,其店内订单货物的分拣工作亦是以手工为主,相应的冷链配送设备更是稀缺。这种操作模式拉长了连锁零售企业的供货时间并严重降低其配货系统运作效率。这是由于连锁零售企业的专业流通设备虽是必需品但却使用效率较低,为节省流通成本的目的,连锁零售企业缺乏专业化设施与设备投资的意愿。

(三)连锁零售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问题剖析

运营成本高企影响连锁零售企业市场竞争力。美国次贷危机诱发全球性经济衰退,进而导致我国的生产性实体企业的产品滞销和运营绩效下滑问题。多数实体企业通过变卖资产并转而投资房地产市场的方式来确保自有资金的保值增值,由此抬高了包括商业地产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当前多数连锁零售企业的商业网点设置在城镇地区的繁华商业区或人口密度高的居民区,此种商业网点布局方案虽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购物便利,但也同时抬高了连锁零售企业门店的租金水平。高企的门店租金率对于毛利率水平持续走低的连锁零售企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负担。从供应端分析,由于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这制约了连锁零售企业通过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政策来降低采购成本的努力效果的实现。多数连锁零售企业通过制定较高进场费的方式来弥补其运作成本与收益缺口,但部分连锁零售企业制定的较高的进场费超过了上游供货商的承担水平,激化了连锁零售企业与供货商之间的紧张关系,降低了上游供货商与下游零售商的合作意愿。

二、供应链视域下连锁零售企业经营发展路径探讨

(一)优化连锁零售企业的供应端对接效能

其一,连锁零售企业应建立“厂商”与“超市”供应链对接模式。考虑到连锁超市所面对的零售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连锁超市市场价格并不能由连锁超市来控制。为此,连锁超市需要通过强化对上游供应商的管理的方式来有效控制住其商品采购价格,以有效加大其产品的进货成本与销售价格之间的利差。为此,连锁超市应当以供应链系统管理为平台来强化“厂商”与“超市”对接能力。考虑到连锁零售企业的采购规模较为庞大,与小型产品供应商之间的小额频繁交易将会抬高连锁零售企业的订货成本。为此,连锁零售企业应当加强与核心供应商之间的业务联系水平,建立起“厂商”与“超市”无缝对接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其二,连锁零售企业可采取“订单驱动”模式来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通常而言,下游的连锁零售企业下达的订单的订货提前期越短,其订量精准度越高。故此,为有效化解供应链系统中的长鞭效应所带来的销售损失和库存积压问题,上游供应商企业应鼓励下游零售企业压缩其订货提前期。但订货提前期的缩短将对上游供应商企业的生产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供应商企业可以通过连锁零售企业的信息系统及时获取终端市场的销售信息和物流强度变动趋势。上游供应商企业可以据此来及时制定相应的生产排程计划,以及时响应终端市场的订单需求。再者,虽然连锁零售企业的终端市场的销售总量较高,但其单品销售量通常较小,这决定了连锁零售企业下达给供应商企业的订单表现为单品订单规模较小且订单数量较多的特点。这一订单特点反馈到供应商的生产及物流领域上,则呈现为高频次和小数量的生产排程特点。这要求连锁零售企业应当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的柔性化生产能力的上游生产企业来作为其合格供应商,以有效满足连锁零售企业对其订单执行的高及时率的要求。

(二)创新连锁零售企业的流通端对接模式

其一,连锁零售企业可采取协同配送经营模式来降低配送成本。针对连锁零售企业的整体运营规模相对较大与门店运营规模相对较小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单次配送和单品配送规模相对较小及相应的配送成本较高的矛盾,连锁零售企业可以采取建立协同配送系统的方式来分担其高配送成本。针对连锁型企业的特点,连锁零售企业可采取以货主为主体的协同配送模式。这要求连锁零售企业通过与业务关联方企业合资成立新公司的方式来建构起协同配送公共平台,依托该平台企业来将那些有配送需求的上游生产厂商、中游批发商和下游零售商的订单整合到统一的配送平台上。连锁零售企业要求本企业的各门店及业务关联方企业在每天中午十二点整和晚十点整将各自的配送需求发动到协同配送公共平台上进行门店要货集单,并依据订单数量及品类对该批订单进行分拣处理。协同配送公共平台控制者在整理订单中的各项信息的基础上来制定配送方案,以此为依据来调度运输工具并安排运输线路。考虑到不同运输工具配载的商品品类及配送目标客户的差异性,配送中心可以采取将不同目标客户的货物进行分线路混载的统一配送方式来实现预定配送方案。其二,连锁零售企业采购第三方配送机构服务。考虑到连锁零售企业的部分配送业务需要专业化的配送设施与设备支持,为满足诸如生鲜农产品等特殊货物的即时化配送需求,连锁零售企业可以外购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服务。连锁零售企业可通过互联网将其门店的销售信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网络对接,以跨企业的作业流程重组的方式来提升连锁零售企业响应终端市场需求变动的能力。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连锁零售企业反馈的销售信息来挖掘出其店面配送需求信息,并运用其专业配送网络来将供应商货物高效地配送给连锁零售企业。采取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模式的连锁零售企业可以节省自设仓库与配送中心的成本,亦减少其在购置专业配送设施与设备领域上的投资。这是由于第三方物流配送机构可以通过整合各客户企业的配送需求,来实现标的物的集成化、一体化高效配送。为提高服务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质量,连锁零售企业应当配合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实施物流基础模数策略,对诸如集装箱、托盘等各类配送工具实施标准化尺寸,并在超市各门店的配送流程上实施标准化作业。连锁零售企业还应建立起流程标准文本,对企业各部门进行标准化操作培训,不仅确保各类物流设备的统一,更要切实提升物流作业流程和作业质量的标准化水平。

(三)改善连锁零售企业的运营管理策略

其一,以错位竞争策略来培育连锁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连锁零售企业决策层应当认知到扩张连锁零售企业的规模并非零售企业成功的唯一选项,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支持连锁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针对当前连锁零售行业的同质化竞争格局所导致的过度价格竞争问题,连锁零售企业应当采取错位竞争策略来打造有别于传统连锁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错位竞争策略要求连锁零售企业将其非主营业务做外包处理,并将其主要的运营资源集中到其主营业务中。连锁零售企业可以在其主营业务中大力推动特色化经营策略,以便使连锁超市的商品与服务具有业内独占性。顾客必须在该连锁超市中购买特定的商品与服务,这种商品与服务便可以从排他性服务中获取较高利润,进而可保障连锁超市能够免受其它竞争者的低价竞争策略的攻击。为达成这一目标,连锁超市需要深入探析市场竞争特征并据此来制定连锁超市的差异化市场定位,以此来为企业构筑以差异化服务为内涵的市场进入壁垒,并从中享有垄断性利益。其二,以品牌策略来提升连锁零售企业的收益水平。在当前连锁零售行业运营质量普遍下行的宏观背景下,连锁零售企业应当积极以品牌化策略为切入点来推动连锁零售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品牌化策略要求连锁零售企业摒弃从上游供应商处“集货”并简单地将货物转移到流通领域的传统流通商运营模式,这是由于连锁零售企业在此模式下仅能够赚取流通环节利润。连锁零售企业应建立起以连锁超市的自有品牌为核心的零售服务新体系,向上游企业定制记载本企业品牌标识的商品。对连锁零售企业而言,这种运营模式的转变意味着连锁零售企业需要从长期依赖收取通道费的流通型盈利模式,转变为通过向顾客提供增值服务的方式来获得利润的服务型盈利模式。对于长期依赖引进现有品牌入场并收取入场费来盈利的连锁零售企业而言,多数企业内部缺乏支持自有化品牌运作的组织结构及运营模式,同时从销售端来看,多数消费者对连锁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的商品品质仍心有忧虑。这要求连锁零售企业对零售环节进行大规模前期投入,将更多营销资源投放到消费教育活动中以积极引导消费者选择其自有品牌来消费,同时还应当通过技术研发和资源整合的方式来提升连锁零售企业对上游供应链的控制能力和终端消费者市场的影响力,在零供双方协同和供应链整合上同步发力,将自有品牌做大做强。

作者:赵趁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玉英.互联网时代连锁零售企业成本的控制和降低方法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7)

连锁零售范文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零售企业现代流通网络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连锁零售的必要性

(一)连锁化经营发展现状

连锁化经营是与传统的单店铺经营相对应的一种经营模式,是由若干家统一形象、统一标志的店铺,在总部的统一管理下,按照统一的经营理念组成网络化的多店铺经营系统,以共同经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组织架构。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构建多店铺的经营系统,从而实施连锁化经营:即直接投资建设、运营的直营连锁;通过转让特许权招摹他人加盟的特许连锁;以及收编其他门店的合同加盟(自愿)连锁。连锁化经营自1859年在美国产生以来,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显著的规模优势,今天已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零售组织形式,倍受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流通产业的欢迎。连锁化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但发展十分迅速。2005年全国前30家连锁零售企业店铺总数16665个,实现销售额4910.4亿元,分别比2004年同期增长20.7%和30.9%,涌现出一批如百联、国美、大商等知名零售企业,无论是门店数量还是销售规模都有了显著的增长。但是与国际零售巨头相比,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经济实力仍然不强,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城市连锁化零售企业已近饱和

在国内一、二线城市,零售企业的发展空间有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家跨国商业巨头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城市市场竞争激烈。以青岛市为例,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家世客、麦德隆、易初莲花等纷纷在此设立店面,国内零售企业国美、苏宁、大商等也纷纷抢滩登陆。2005年全市批发、零售等网点总数达到22.66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商业网点由2001年的175.4个提高到2005年的306个,四年猛增了74.5%。在我国许多城市,商业网点已到了相当密集的地步,发展空间已接近于饱和。

(三)我国农村连锁商业潜力巨大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连锁商业几乎是个空白,商品流通和营销模式亟待提升。我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有9亿,占总人口的73%,但农村社会消费零售额只占全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40%。因此相对于竞争激烈的城市,现代商业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为此200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争取三年内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50%行政村和70%乡镇。

城市连锁零售企业向农村发展的意义

“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城市零售企业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上山下乡”发展农村连锁,是一次历史性机遇,具有深远意义。

实施“蓝海战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我国零售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是内部竞争激烈,群雄割据,外部又面临着国际连锁的强烈冲击与挑战。因此,在跨国商业巨头进入我国城市争夺市场之时,我国大型零售企业一方面直面竞争,不断巩固和扩大城市市场,另一方面率先进军外来者陌生的农村市场发展连锁经营,可以跳出竞争激烈的“红海”,实施“蓝海战略”,培育并形成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与跨国巨头抗衡的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降低农民采购支出,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捷径。城市零售企业“上山下乡”建立连锁店可以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连锁店以集中采购、低成本、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减少了流通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就整体而言,会使得流向农村的一些大众化的日用商品、农资产品的成本和销售价格大幅度降低,即使在农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也意味着农民购买力的相对提高。据商务部对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问卷调查,传统夫妻店改造为连锁店以后,销售额一般增长2—8倍,物流成本平均下降5%-6%。湖南“步步高”连锁超市在湘潭楠竹山镇开业后,当地生活用品的价格下降了10%—15%。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是农产品卖难问题和卖价高低,连锁企业可以在农产品进城解决销路和降低损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据统计,目前在一些超市商品中15%为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近24%商品销售与农副产品有关,因此连锁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特点与当地农村生产的实际,通过收购农副土特产品纳入到超市销售,或者就地对其加工后,再纳入超市经营,这样不仅为农副产品打开了销路,而且还能构建“基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带动当地相关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减少运输、存放损耗,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条新的路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些积极性。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1150家流通企业在777个县市进行了试点,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1万个,吸纳了富余劳动力35万人,带动地方企业投入70个亿,使近1亿农民直接受益。例如山东“家家悦”超市一年采购当地农产品就达6个多亿。

改善农村购物环境,提高文明程度,促进“新农村”建设,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农村乡镇商业流通组织落后,农村零售业缺乏主渠道,90%的县以下的市场由个体、私营经济占领,流通组织数量虽多但分散,进货渠道杂而乱,又加之一些个体和私营业主法制意识不强,致使农村市场流通秩序混乱、市场环境差,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大型连锁企业的进入,首先有助于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和销售,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改善购物环境,为顾客构建更为舒适、自由的购物空间,享受现代商业文明;其次,将先进的业态和经营方式带入农村,对农村市场和乡镇企业具有示范效应,有助于推动农村市场的有序竞争,规范当地的商业秩序;再次,大型零售企业进入农村,新建或收编农家店,并对其进行改造,有助于改善村容村貌,带动农村精神文明;最后,大型企业的进入,还可以整合当地中小型企业,提升组织化程度,完善并优化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把农村真正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密切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系,消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藩篱”,破解我国的“二元制”经济结构,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商务部长指出:城市连锁企业“上山下乡”的意义,用农民的话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他们系上了“安全带”,搭起了“方便桥”,编织了“实惠网”。试点企业不但取得了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同时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连锁零售的可行性

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农村乡镇连锁经营的发展。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

2005年3月,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其目标就是从200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50%行政村和70%乡镇。力争年内再建成10万家标准化农家店,东部地区试点县市比例由30%提高到70%,中西部地区由20%提高到60%,具备条件的地方采取“整县推进”的方式,争取到“十一五”期末,标准化农家店覆盖65%以上行政村和85%以上乡镇;2005年4月,商务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在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目标和类型、支持试点的政策措施、试点企业申请条件及程序以及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出台资金支持政策,明确对试点企业配送中心贷款予以贴息扶持,中西部地区贴息率可不超过3%,东部地区贴息率可不超过2%,对在乡村新建和改造的农家店予以直接补助,每个乡级店补助2000元,每个村级店补助3000元,中西部地区每个农家店分别增加800元。2006年国家又提高了对农家店的扶持标准,每个乡级店补贴3000元,村级店补贴4000元,中西部地区分别再增加1000元,适当提高配送中心贷款贴息率,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同时,国家开发银行专门下发评审指导意见,对商务部推荐的重点企业及项目,向各分行下达支持计划,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使用政策性贷款;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主动参与进来。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为鼓励连锁零售业在新农村的发展也出台了一些支持性措施。如浙江省义乌市规定,从2005年起,凡市内连锁经营企业,在农村集镇每新设一个符合要求的连锁超市门店,财政给予5万元补助;新设立一个连锁便利店给予3万元补助。此外,在用电方面还提供优惠政策,对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附属的大型冷冻、冷藏设备,经电业部门确认后,按其用电设备单独计量,执行同业电价,而且还安排一定的仓储用地指标。对年度销售额6000万元以上、纳税额200万元以上、总部注册在义乌的连锁经营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可安排一万平方米以内的仓储用地指标,地价按照工业用地标准进行出让;北京3年共安排4300万元资金,对每个乡级店补贴3万元,每个村级店补贴1.5万元;天津对农家店每平方米补贴100元,每个配送中心补贴20万元;广西对每个农家店补贴1200元;湖南安排1000万元作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山东、浙江、安徽等省的地方政府将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指标;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南、广西、四川、湖北、河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政府,还出台了土地出让金、农家店税费优惠等很实际的政策。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及各地政府的鼓励措施,给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现实机遇。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意愿逐渐增强。中央采取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农民收入状况明显改善。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如果在2005年的基础上继续按照5%的速度增长,“十一五”期末将达到4154元,由此产生的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约2.2万亿元,加上农民对生资需求,支出总量将超过3万亿元。据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1万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想要购买冰箱、电脑、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手机的农民比例在20%以上。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钱的消费支出,将对国民经济新增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家电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农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的不断提升,使得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巨大的、现实意义上的市场,潜力巨大。

农村消费安全已成为重要问题,城市零售企业下乡是构建农村“绿色商业”的迫切需要。2004年安徽阜阳出现劣质奶粉事件,查获的55种不合格奶粉主要在农村销售。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导致农民种粮绝收的情况也屡见报道,仅2004年有关部门查获的假冒伪劣农资就达22亿元。另据商务部调查,高达74.8%的农民曾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广大农民买真货的愿望非常强烈,对现代流通方式下乡进村热切期待。在农村发展现代连锁可以堵死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的渠道,从而构建农村绿色商业网络。

不断升级的农村消费趋势和落后的消费环境呼唤现代连锁零售企业。随着农村消费观念的升级,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舒适的购物环境、优良的服务、优质的商品和低廉的价格,但农村商业“黑屋子、土台子、劣商品”的消费环境已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城市零售商采用连锁化经营,开拓农村市场,可以借助总部强大的采购、管理、品牌、服务等优势,提高农村商业的现代化水平,改善消费环境,顺应新时期农村消费求真、求廉、求便、求全、求美的发展趋势。

供销社特有的经营网络为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几十年努力开拓,供销社原有网点已遍布乡村每个角落。目前供销合作社有2.2万个基层社、1.4万个专业合作社、11.3万个综合服务社、240万职工。城市零售企业在农村发展连锁店,可以充分利用供销社已有的商业网络和人才基础,迅速实现连锁规模的低成本扩张。

较少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可以为农村连锁店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发展农村连锁无论在店址选择还是内部装潢上要求均较低,可以大大降低资产投入。开架销售、电子化管理和各门店之间统一采购,可以减少人力物力支出、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压低商品进价,从而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一批城市零售商在农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例。自商务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涌现出江苏“苏果”、河北“36524”便利店和山东“家家悦”等一批成功企业。目前,“苏果”有门店1500余家,其中60%以上的门店设在县城及农村,2005年实现销售额180亿元,其中52%以上的份额是在农村实现的。

新农村建设中连锁零售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以农村集镇为网点,以工业品和农资下乡以及农副产品进城为主要任务,抢先占领农村市场,通过建设以地市城区店为龙头,县区店为枢纽,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四级现代流通连锁网络,实现城市零售企业转型和目标市场区域上的重大战略调整,形成城乡一体化规模优势,提高壮大企业竞争实力,抵抗外来商业资本的竞争,构建产供销相结合的,以经营业态多元化、连锁网络城乡化、物流配送现代化、企业管理科学化和服务内容系列化为特征的大型商贸集团,打造我国的“沃尔玛”。

(二)发展步骤与路径

按照“小超市(便利店)、大连锁”的原则,先本省,后邻近省份的先后顺序,实现由点到面、循序渐进、逐村建店、全面开花的“地毯式”布局,在地级市建立以大型直营购物广场(5千-1万平方米的综合超市)为主体,以专业店、社区店为两翼的地区总部;在县市通过购并或特许加盟建设中型超市(3-5千平方米)和专业店作为网络枢纽;在乡镇与供销社合作合资建设小型综合超市(1000平方米左右)和专业店作为网络接点;在每一个交通便利、千人以上的自然村通过收编、改造“夫妻店”为加盟便利店(不小于100平方米),作为“示范店”、“放心店”和销售、收购前沿。共同构建综合现代流通网络。其中建设的重点是乡、村两级超市和便利店,尤其是村级便利店,在建筑面积、店容店貌、商品陈列,售货方式、配送比例、信息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要符合商务部的建设标准和规定,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将村级便民超市与村级综合服务站融为一体,既为农民提供货真价实的日用消费品,又向农民收购或代卖农副土特产品,也可用自产的农副产品换回所需的生活用品,并提供报刊、电信、文化、摄影录像、农业技术等必要的服务项目,将乡村便利店打造成为乡村综合服务中心。

(三)经营模式与特色

以超市、便利店为主体,专业店、社区店为两翼,采用多业态混合经营模式,实行统一采购、统一质检、统一配送、统一宣传、统一店面、统一培训、统一策划、统一服务,做到商品齐全,服务周到,价格低廉,环境优良,购物方便,保证质量。

(四)配送、物流及信息系统

在抓好网点建设、改造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和收购、加工和配送中心,延伸触角,打造双向流通的产业链条,形成以中心辐射周边的“两级1小时高效配送物流网”,用现代流通方式把乡镇网点和村级店联通起来,形成“地市龙头店配送中心或基层配送站村连锁店”的连锁配送模式和“总部→配送中心→乡村农家店”的信息沟通反馈体系,提高商品配送率和市场覆盖率。为加快配送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快捷化进程,为每一个村级店配备电话电脑设施,并接入统一的总部电子商务网,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联网,提高沟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品收购、配送的信息化水平。

(五)运营模式

在发展店铺网络的基础上,开通统一电话呼叫中心和电子商务,建立一支送货上门的配送队伍和统一收购队伍,从而形成“店铺网、电话网、互联网、人力配送网和收购网”相互整合、全天候服务,形成“五网并行”的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冬乐,宋则主编.中国商业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宋玉军.试析连锁超市向农村扩张的积极效应[J].商业时代,2006

3.孙德明.加快发展农村超市[J].商业时代,2004

连锁零售范文篇9

关键词: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问题与措施

现阶段,因为当代物流提供的服务、成本、速度等对连锁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各企业为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均逐渐利用了逆向物流行业中的差异化服务模式。具体而言,即为同资源的替代、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活动密切关联的一系列活动,同时也包括产品的质检、退回、再加工等活动。

一、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1.逆向物流的运作成本过高。现阶段,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运营成本过高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企业绩效能力的增强。因为消费者在把不满意产品退回至连锁零售企业之后,这部分产品通过连锁零售企业进行逆向物流信息的操作处理后退回至原供应商手中,再进一步追溯到生产制造商,整个退货过程和传统的产品截然不同,然而其所耗费的单位成本却远远超出传统物流。尤其是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各跨境连锁零售领域的巨头陆续涌入中国市场当中,进而造成零售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为了抢夺顾客,很多企业一再放宽退货政策,尽管这对于连锁零售公司推行差异化服务策略、摆脱恶性竞争局面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这一策略也提升了企业退货的物流成本。此外,因为连锁零售企业的外销产品大部分为日用快消品,消费群体的消费手段大多为冲动式消费,如此一来便造成了退货率的迅速攀升,但无论如何最终的成本也是由连锁零售单位自行承担。2.逆向物流管理系统存在缺陷。首先,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流系统的平稳运行。各企业的逆向物流是否存在,并非是由广大消费者直接决定的,而是各大供应商所掌握的。这是由于众多消费者按照自身的需求特点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是否需要退换货等,但支持充分退货理由的通常为产品质量所致,所以产品质量的根本负责人——供应商直接决定了逆向物流的出现可能性。其次,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系统拥有明显的复杂性特点。连锁零售业面对终端消费者,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迫使零售商不断增加产品种类,同时消费者差异化的消费行为造成产品因质量瑕疵或盲目交易等因素而被退货,提醒企业合理制定自身的退货政策。

二、各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1.尽快形成完善的逆向物流系统。国内零售企业逆向物流问题的出现根源与最终责任都在于供应商,然而这并不代表连锁零售企业能够完全逃脱对逆向物流的所有责任。这是由于连锁零售企业本质上是面对广大消费群体的服务型企业,它们的绩效水平是由众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及满意度决定的。所以说,连锁零售企业需要和供应商之间就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问题展开有效交流,互帮互助,从而大大提高消费者们的满意程度。2.推行逆向物流外包运营战略。因为逆向物流并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物流活动,当中涵盖了支撑逆向物流运行的绿色环保理念等诉求,要求政府机构从社会化物流角度出发制定各项物流规范,并且从有效提高能源的转化利用率、物资循环利用等角度设定更加合理的经济目标。与此同时,因为大部分连锁零售企业严重欠缺独立投资专业化逆向物流设备的经济预算,而且在逆向物流运营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把零售环节的逆向物流外包至第三方物流单位是每一个连锁零售企业的有利选择。推广逆向物流外包策略的意义在于:其有助于物流管理成本的削减,减少退货过程中所需的时间与费用,增强物流管理能力并降低运行风险。除此之外,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也可以同连锁零售商间签署产品回购计划,从而得到回收商品的处理权限,有效提高逆向物流的总体运作能力和有效性。3.进一步健全内部逆向物流运作体系。第一,构建更加有序的逆向物流操作体系。这一点需要各连锁零售商加强对逆向物流的售后服务、退货质量管理,最终使得逆向物流的强度大大下降。在和供应商或制造商协商好具体退货标准的基础上,采取措施防范不合格产品进入逆向物流体系当中。其次,进一步规范退货政策,构建更加专业的退货处理点。其中,退货点主要负责下属店面的退货接收、质量检测等工作内容,借助对这部分产品的分类,进一步弄清楚本身存在严重质量缺陷的产品,最终进行报废操作或者向供应商索赔。此外,退货点也必须不断增强逆向物流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而为企业逆向物流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在对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进行简述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各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旨在为今后此方面的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青,赵景兰,包艳龙.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2-97.

[2]仇国英,胡天军.我国产品回收逆向物流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14(6):95-97.

连锁零售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我国连锁零售业在新形势下呈现连锁领域及规模扩大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组织形式网络化、管理方式规范化等特点。然而连锁零售业配送在人才建设、信息化建设和物流配送方式选择等方面存在若干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共同配送、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等措施来提高连锁零售业的物流配送管理能力和水平。

1我国连锁零售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统计,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100强”销售规模达到8552亿元,同比增长25%,大大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7%的增幅。连锁零售业销售规模逐步扩大,配送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连锁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低,影响企业赢利的能力。

2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发展的特点

2.1连锁超市稳步发展

目前,我国大型连锁超市企业物流配送体系已不断完善,运营管理正稳步发展。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超市连锁零售企业,先进的配送中心在保证店铺正常运营,降低物流成本和商品损耗、加速周转等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成为华联超常规发展的重要保证。

2.2百货业跃跃欲试

由于行业特点,零售百货的商品主要是由供应商进行物流配送。目前的大型百货企业主要还是国有企业占多数。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都有原来配套的仓库。现在主要用于大宗经、代销(或分销)商品的存储和配送。

2.3家电连锁加倍重视

国美电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家电专业连锁店。大库、小库构成了国美电器全国连锁体系的物流系统的枢纽。苏宁电器集团、三联商社、江苏五星电器有限公司等在激烈的竞争中也都更加重视物流体系的建设。

2.4便利店各显优势

便利店对物流配送的要求最高,对物流配送的依赖性也最强。大多便利店的物流配送是由自有的物流配送中心完成的,如北京京客隆超市连锁集团有限公司的京客隆便利店。

3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率不高

连锁零售业最本质的特征是五个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在我国连锁商业企业中,能够进行统一采购的比例只有30%~60%,连锁零售企业存在连而不锁的现象,大多数门店和门店之间缺乏内在的经济联系,不能取得大规模采购获得的优惠价格。

3.2经营理念落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宁可增加投入成本,构建自己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也不愿与其他同行合作。我国连锁零售企业一般都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专门负责为门店进行商品配送,有些建立的配送中心离供应商的配送中心只有几百米的距离,造成了商品的重复装卸运输、运输成本增加。

3.3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未能实现

目前,我国多数连锁零售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有限,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许多零售企业把自己掌握的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愿与供应商共享,使得供应商无法获得零售企业的销售信息和现有的库存信息,商品成本提高,零售企业就丧失了价格优势,同时商品竞争力也就降低了。

3.4硬件设施落后、自动化水平偏低

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对仓库、车辆、装卸搬运设备等投入不足,导致物流配送作业仍以人工操作为主,运作效率很低,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但是要改造现有的硬件设施,建立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成本过高,投资周期较长,因此,我国连锁经营的自动化水平偏低。

4提高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发展水平的对策措施

4.1强化对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认识

配送中心在服务内容上由商流、物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在流通环节上由经过多个流通环节发展到由单个配送中心完成流通全过程。作为物流运动枢纽的配送中心,要发挥其集中供货的作用。配送中心还必须有比较强的加工能力,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流通加工。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送中心实际上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

4.2对配送中心的建设加大力度

要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纳入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和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物流服务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物流中心与各连锁店之间、连锁企业与社会专业物流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第三,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及信息传递、跟踪、反馈,提高经营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

4.3多方面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物流配送所需的人才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培养:一是选派人员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培训。二是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对物流配送中心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三是依靠大专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联合培养高素质的连锁经营和物流人才。

4.4发展共同配送模式

共同化配送是多家连锁企业为实现整体的物流配送合理化,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共同出资建立配送中心,并由出资方共同经营管理,为所有出资企业提供统一配送服务的一种协作型物流模式。其优点:首先,多家连锁企业联合实行共同化配送能够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从而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提升物流合理化程度;其次可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互补,达到资源充分有效利用

4.5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模式就是连锁零售企业将其物流配送业务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专业的物流企业来运营的一种运作模式。其优点:从战略层面上,使用第三方物流可以使连锁零售企业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规避经营风险,集中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其次,第三方物流借助自身优势,降低物流复杂性,提高对顾客的响应能力,有效解决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时间和空间管理上的难题;再者,第三方物流能够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企业弹性;同时,选择第三方物流可以大大减少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其缺点:如果服务商自身经营不善,连锁企业选择该模式将面临连带经营风险。这种配送模式要求物流服务市场比较成熟,且连锁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

5结论

连锁零售业正在我国商业流通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连锁零售业经营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配送效率的高低。针对目前我国连锁零售业中存在的问题,从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配送方式建设及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改进方案,旨在提高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物流配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鸿广.基于电子商务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体系基本框架探讨[J].商业研究,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