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增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6:40:44

快速增长

快速增长范文篇1

【关键词】外汇储备;结构;激增;原因;对策

1.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现状

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到2005年超过8000亿美元,9年间增长近7倍。特别是近3年来,储备增速进一步加快,每年新增储备都超过4000亿美元。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0447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同时几乎是排名第二的日本所拥有的外汇储备的三倍。外汇储备激增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也使我们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表中我们看出,1978年到2003年年底,我国积累了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然而自2004年到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是8000多亿美元,到2008年,已经达到19460.30亿美元。也就是说,三年的时间里面,总共有11200多亿美元的外汇新增。

2.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对外资吸引力的逐渐增强等,归结起来可分为四个因素:

2.1根本原因

从宏观角度来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来看。从国际层面来看,在当前全球分工格局下,以我国为首的发展中经济体处于国际分工的中末端,承担了大量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和出口转移,从而在贸易创造和转移过程中创造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同时,自2000年以来的本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中,我国等发展国家资本回报率优于发达国家,使得大量外资以战略投资等渠道涌入国内,从而通过资本项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从国内层面来看,近年来宏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外经济交往的扩大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内在原因,在此过程中以出口为导向、以引资为重点的对外经贸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

2.2外部环境

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金融、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贸易额高速增长,资本流动速度加快,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潮流下,我国享受到了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从国际贸易看,在不断增加的世界贸易额中我国所占份额逐年增加。

2.3直接原因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分析从国际收支表来看,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原因可归结为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的双顺差。资本项目顺差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形成的,我国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相关政策的优惠、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项目顺差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但这些债务性储备稳定性较差,并且随着美元的贬值趋势,使得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蕴涵着一定风险。

我国近几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出现顺差,并影响到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的大幅增长。因为近几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有关项目的比例大体一致,所以下面仅以20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说明影响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

从上表可知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发生了双顺差,并且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远远低于经常项目的差额。经常项目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货物贸易,而服务贸易出现了逆差。服务贸易的逆差说明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差,尤其是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项目的逆差比较严重。在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金融项目,并且该项目当中的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是较高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我国外汇储备变动中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是直接投资,尤其是外国在华的直接投资,也就是说我国的外汇储备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债务性储备所构成的。

2.4制度原因

首先,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促使外汇储备的增长。1994年初,我国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强制结汇和有条件售汇制度。强制结汇制度使得居民和企业所创造的外汇必须出售给国家,使外汇资源集中于央行,从而促使外汇储备规模增加。其次,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制度也促使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长。1996年,我国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完全可兑换,这一制度使企业在经常项目交易下,可自由兑换外汇,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及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

另外,人民币汇率制度也促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急剧增加。在2005年7月汇改之前,我国汇率制度名义上是盯住美元的管理浮动汇率制,但实质却是固定汇率制,出于维持汇率稳定的需要,央行被动地动用吸收外汇储备,从而加剧储备的增长。在汇改之后,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制度,汇率浮动区间有所扩大,部分缓解了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压力。但在当前汇率制度下,人民币的持续升值预期增加了人民币需求,在套利因素驱动下,大量外汇通过多种渠道涌入国内,反而加大了外汇储备增长压力。

3.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营运的对策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和储备规模较高,意味着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期如此,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害无利,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在当前条件下,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应从两方面着手:即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解决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储备资产的运用效率,两者不可偏废。

3.1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

当前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减少外汇资源的低效和浪费,减轻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良的影响,是我国最明智的选择。关于如何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存量,一般来说,可以确定一个下限和上限。即根据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保证该国最低限度进出口贸易总量所必需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下限;同时,充分考虑该国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对外支付所需要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上限;下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临界制约点,而上限则表明该国拥有充分的国际清偿能力。在上限和下限之间,形成一个适当的外汇储备区间。

3.2适度调整外贸、外资和外债政策

在对外贸易方面,传统的出口指标、导向、激励机制需要调整,要改变出口量多、价低、靠出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换来短时发展的局面。不要再过分追求外贸顺差,做到进出口基本平衡即可。在引进外资方面,改变“招商引资是政绩的做法,做到“适度引进”,取消各种引资优惠政策和考核量化指标,减轻地方政府的压力,并提高外资进入我国的“门槛”,欢迎高新技术的外资进入我国,坚决杜绝资源消耗大或污染密集产业的外资进入我国。在外债方面应严格控制,以使用国内外汇资源为主,数据来源将国家外汇储备充分利用起来。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外部均衡,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3.3严格控制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热钱)的流入

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办法,切断热钱进入我国的渠道及方式。要强化对贸易、非贸易、外商投资、外债、地下钱庄的外汇管理,要加强各类外汇流入的真实性审查,特别是对于热钱容易进入的渠道更要重点布防,严加盘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决不能姑息养奸,任其自由。外汇银行要加强与外汇管理部门的配合,要充分认识到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热钱)对一国经济金融的危害性,协助外汇管理部门做好“把关”除此而外,外汇管理部门还要与海关、公安、司法、商、税务等部门加强联系,形成合力,时刻注意国内外热钱的一举一动,坚决打击国际热钱的投机套利,护我国经济金融的安全。

3.4建立外汇“双藏”机制

在发达国家,国家的外汇储备和企业、民间持有的外汇都非常多。而我国存在的问题是,国家外汇储备的池子过满,而企业、民间持有外汇的池子几乎是空的。其中居民外汇储蓄存款在2003年为855亿美元,2004年802.37亿美元,2005年大约仍然是800亿美元左右;比居民外汇储蓄更惨的是企业外汇存款,连续多年徘徊在700亿美元左右,而此间我国对外贸易额早就翻了几番。这一点外汇存款仅仅相当于日本的一家基金公司。目前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外汇管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持有一定的外汇,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可以利用此契机,建立“藏汇于企业”“藏汇于民”的外汇“双藏”机制,改变原有的“藏汇于国”的策略,鼓励企业和居民持有外币,让企业、民众与市场分担汇率风险,改变国家被动吸纳外汇导致储备大幅增加的被动局面。

3.5促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建立多极的储备货币体系,则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也是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采取中国一贯的渐进性策略,首先让人民币在与文化相近、经贸关系更紧密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的结算货币后,再让它成为这些国家的储备货币之一。其次,则是应当发展以人民币计值的、开放的国际资产市场,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币金融资产选择。只有这样一个阶段,我们才不会再为外汇储备的多寡而伤脑筋。

快速增长范文篇2

1、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8.93亿元,增长37.7%,高于全国平均增幅7.9个百分点。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由去年的8355.91万元,上升到今年的10114.6万元。

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积极贯彻党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水泥钢铁等国家重点监测行业投资增长得到有效抑制,煤炭、电力等瓶颈行业投资得到有效增强。第一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完成投资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7%。工业投资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为江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后劲。全省城镇工业投资358.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1%,占全省城镇投资的44.9%。社会事业投资全面提升,为建设和谐平安江西提供了物质保证。全省社会事业完成投资149.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6%,高出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2.9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快速增长,逐渐成为投资主体,表明我省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形成,全省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非国有投资共502.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9%,占全省城镇投资的62.84%。

3、新开工项目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城镇新开工项目2093个,比上年同期增加361个;在建总规模812.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4%。新开工项目以新建项目为主,民间投资增长快,主要集中在工业行业,自筹资金居多。

4、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良好,为投资平稳增长提供了资金保证。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本年资金来源合计980.76亿元,同比增长36.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同中部其它五省相比,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仍然量小增速慢,影响了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受党中央国务院的中部崛起战略的影响,中部六省固定资产投资普遍加速。2006年1到5月份,江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中部六省中仅排第五,增幅仅排第四,增幅比安徽低13.1个百分点,比河南低7.9个百分点,比湖北低2.2个百分点,中部崛起竞争激烈。

2、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全省11个设区市中,有5个设区市的投资增幅高于全省水平,其中九江市投资91.64亿元,增长80.3%,居全省之首;有6个设区市的投资增幅低于全省水平,其中景德镇、鹰潭市仅增长10.6%和11.3%,新余、吉安市的投资增速低于20.0%。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我省投资的发展。

三、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形势分析

1、下半年固定资产将持续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

一是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以及江西着眼于加快崛起和促进全民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进一步激发各地区各方面的投资热情。

二是良好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世界经济将继续稳定增长,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将有力地推动我省投资快速增长。

三是我省经济整体实力增强。“十五”时期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和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社会经济正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较快发展阶段。

四是企业效益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企业自主投资能力不断增强。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67.5亿元,同比增长42.9%。

五是上半年的新开工项目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将继续带动投资快速增长。

2、增长的不利因素

一是国家继续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国家已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对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产生影响,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存在趋紧的迹象,有可能出台新的固定资产投资调控措施。但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技巧不断成熟,06年下半年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是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控措施仍将保持温和基调。

二是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连年高速增长,支撑条件减弱,部分地区已经反映出投资增长后劲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国家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形势下,根据各种支撑条件和投资增长的规律,我们初步判断:2006年下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合理快速增长。

四、保持投资合理快速增长,促进江西在中部崛起

我省底子薄,经济总量小,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就必须加大投资力度。我省要主动做好工作,抓住中部崛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化国家宏观调控为机遇,保持投资合理快速增长,力争全年的投资增幅在中部六省中的排位前移,促进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1、抓住中部崛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争取更多国家支持。

2、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来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吸引更多外商投资。

3、继续完善投资结构。一是优化工业结构,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二是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促进消费。三是加大对农业、能源、教育、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的投资力度。四是加大商品房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

4、继续做好项目服务工作

一是科学把握宏观调控政策,做好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项目的市场准入服务工作。要准确掌握国家对产能过剩行业调整政策尺度,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避免“急刹车”、“一刀切”。

二是继续强化项目土地供应。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农村的空心村改造工作,开展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整治工作,将废弃地基平整成耕地,在耕地数量不减少的条件下增加项目用地的供应,避免国家的土地政策对我省投资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要大力加强项目储备。近期,除了要做好国家原有投资项目的储备工作外,特别要做好循环经济、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项目储备。

四是继续做好省重点工程项目工作。要争取新开工一批省重点工程项目,储备一批省重点工程项目。

5、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根据趋紧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银行将在放贷上更加谨慎,国内贷款的增长将减缓。因此,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避免国家信贷紧缩给江西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是力争在国家稳定金融的新措施出台之前,责成专门部门和人员,把第二届省银企洽谈会上的信贷金额达508.16亿元的贷款合作意向以及各类银行承诺的其它协议贷款最大程度地落实到项目上。

二是采用经营权、股权转让等方式向国内外投资商转让我省高速公路、桥梁等公用设施的资产权益,盘活国有资产。

三是进一步放开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开发、金融保险、科教育文卫等领域,吸收更多国内外资本参与建设和经营。

四是要抓住国家在完善投资融资体制过程中的政策变化,及时出台政策,如公司债券、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金融租赁等一系列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快速增长范文篇3

一、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一)我国近年保持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是国际收支双顺差发展的结果。双顺差指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双顺差实现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增量。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近几年的进出口增长强劲。2005年12月我国出口总值7619199亿美元,进口总值6601118亿美元,外贸顺差近101818亿美元;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05年12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60313亿美元。显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增长成为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步入快速增长时期,近几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的势头之上。2005年官方数字已达到182321亿元,我国经济运行良好为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提供了有力外部条件。

(三)政策背景:本币实际汇率低估失衡。从经济学基本供求价格调整关系角度来看,外汇储备过量增长与实际汇率低估具有定义性联系。如果说国际收支对应商品供求关系,实际汇率就是调节国际收支及本币供求的相对价格,特定外汇储备则类似于简单市场调节模型中的商品库存。合理数量库存对稳定商品市场供求具有重要功能,外汇储备对于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无论是商品库存还是外汇储备,都由“过犹不及”的普遍性规律所决定。在一国经济基本面因素长期演进需要本币实际汇率升值的背景下,如果实际汇率受到体制或政策因素束缚难以相应调节,则汇率低估属性会通过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失衡现象表现出来。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被迫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因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所带来的外汇,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同时,多年来我国在外汇管理体制上实行强制结售汇和外汇限额管理制度,这就使得本应由企业和银行持有的外汇资产转移到了政府手中。

(四)投机性资金通过种种途径流入的可能。投机性资金,即所谓的“热钱”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利用短期甚至中期套现的方式进入商业地产市场等热门行业,使短期外债迅速增加。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101818亿美元;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达603125亿美元。据此计算,2005年流入我国的热钱应为466195亿美元。

二、我国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带来的影响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支持作用,外汇储备的增加是国际收支顺差的直接反映,体现了我国经济竞争力提高,对外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外汇储备增加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用水平;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是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坚实物质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提升我国的国家经济地位和金融资信等级。但同时,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过快,已经超过了实际需求的总量,这样势必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一)造成资金的浪费和资源的低效使用。外汇储备是一种对外资产,而我国的外汇又主要是通过进出口贸易取得,是使用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换回的外汇资产,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外汇储备增加表示相应的资源被外国使用,这意味着我国放弃了相应量的投资和消费,所以外汇储备增加越多,付出的机会成本就越大,也就越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福利的改善。

(二)造成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带来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给本币带来升值的压力,而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大量地买入外汇,又再一次强化了本币升值的预期。由此一来,会对我国本来就技术含量不高的出口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利于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本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将促使大量国际游资流入,进行各种投资和投机活动,导致资产泡沫化,这样极易引发金融危机。

(三)降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央行不会坐视我国汇率出现巨大的波动,因而会积极动用外汇平准基金对汇市进行调控。近年来,我国人民银行购买外汇是其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大量外汇储备的购进,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加上货币乘数的作用,形成过分宽余的货币供给,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人民银行对国内的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四)产生汇率波动的风险。近几年,我国人民币汇率实行盯住美元的政策,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美元汇率的波动,必然带来外汇储备价值的变化:如果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出现大幅贬值,相对于人民币只能被迫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后,将遭受美元储备大幅度缩水的损失。另外,一国大量的持有另一国的货币资产,势必会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假使中美关系恶化,我国很可能面临持有的美元资产被冻结的风险,使我国的外汇储备遭受重大损失。

三、如何才能放缓外汇储备的增速

仅从技术层面来看,促使人民币升值与放宽资金流出渠道似乎是最好的办法,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做法并不奏效。从汇率角度而言,人民币升值无助于解决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试图通过抬升人民币压制外汇储备的做法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而汇率的连续攀升,强化了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热钱”随之涌入,将会进一步刺激外汇储备的增幅。与此同时,QFII产品市场遇冷的尴尬,也表明资金流出渠道的放宽并未能输出外汇储备的压力。尽管国际市场名义收益率较高,但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国际市场实际收益率与人民币产品相差无几。同样的道理,放松结汇政策等渠道也未能激起人们持有外币的欲望。

快速增长范文篇4

关键词:外汇储备;国际收支;汇率制度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回顾

在1978年以前,我国尚未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国家的对外贸易量较小,加上当时对资本进入的严格控制,外汇储备微不足道,这段时期我国的外汇储备一直由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国银行外汇结存两部分组成。事实上,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前者是国家债权,后者是银行债务,国家不能无条件动用。我国从1992年起起用新的外汇储备统计口径。1994年,我国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等相关改革后,外汇储备进入平稳的快速增长阶段,如表中所示,从94年到97年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9.42%。98年以后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储备增长明显减弱,从98年到2000年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78%。2000年后,我国逐渐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解放出来,并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此后,外汇储备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以平均每年37.67%的速度增长,在2005年底时已达8,189亿美元。

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我国外汇储备从2000年的1,655.74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6月末的9,411亿美元再度刷新了中国外汇储备额的历史新高。有关数据显示,日本外汇储备到2006年8月底仍在8,719亿美元以上,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而且与临国日本之间的数额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资源。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在绝对数额大幅度增长的同时,进出口额从原来的世界第32位,跃居为现在的第3位,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资源,外汇储备迅速增长。

(二)资本项目顺差的快速增长与预期的作用

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迅猛,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所作的制度变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运行日益与国际接轨,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这些公司的进入既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引起了我国资本项目的大量顺差。在1992—1998年间,FDI累计总量已占GDP的25%,2002年我国吸引的FDI为527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吸引外商投资的经济体。资本项目的持续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基础。经常转移一直顺差并逐年提高,显示出外国政府和居民对我国的无偿转移不仅是净流入,而且快速增加。

另一方面,特别是自2003年,国外提出“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美、日等国要求人民币重估升值的压力增大,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产生强烈预期,大批国际投机资本涌入中国以图“套利”。受此影响,我国境内机构和个人也把滞留在境外的外汇通过各种渠道调回国内。其主要表现是对外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明显下降,而国际投资资本流入和“国内热钱”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净误差和遗漏项由负转正也可以说明问题。当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记录的外汇净流入量大于国际储备增加量时,表示由于经济活动本应发生的外汇流入没有实现,而是流出或滞留在外,实际上是资本外逃。反之,这一项是正时是资本流入,只不过是没有进入统计记录而已。从2002年开始,这一项发生逆转,由负变正。也即资本内流。由1999年的流出165.8亿美元到2002年流人77.9亿美元,相差200多亿美元。几项合计,流动性资本流入使外汇储备增加1,100多亿美元。在2004年,经常项目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共形成1,211.1亿美元的储备,仅占当年外汇储备的54.2%,而国外投机性资本所占比例上升到45.8%。

(三)国家对外汇储备抵御风险作用更为重视

1990年代东亚国家大量的资本流动以及后来发生的金融危机让经济决策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资本项目开放所带来得巨大风险。通常认为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国家能更好地避免传染性的资本大量外流,外汇储备本质上是一种存货或保险,用来应付国际收支的不确定性。在我国,不良资产问题不容忽视,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现有不良资产比率平均数字是23%。从1998年开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国有银行解决不良资产,先剥离不良资产,再注资改善资本充足率。Dean和Rajan(2004)提出了一个中国的“三角悲哀”,认为中国政府的赤字和债务、资本充足率低下的银行和亏损的国有企业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回毁掉整个三角形。如果银行出现问题,不仅会耗尽外汇储备,而且会使国有企业失去资金来源。另外,外汇储备中短期资本所占比重较高,虽然我国对资本管制较严,但这些投机资本随时有退出的可能和渠道,大量的资本流动对一国经济金融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维持经济稳定运行,持有一定量的外汇储备是必须的。

(四)现行的外汇体制是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制度基础

第一,结售汇制:我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制度基础之一。自1994年1月起,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银行结售汇制取代了外汇留成与上缴制度。目前,中资企业的出口外汇收入只可保留上年收汇额的20%,超出这一限额的部分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经常项目下的用汇则必须持规定的有效凭证由外汇指定银行直接售汇。国内企业存储和吞吐外汇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因国内企业“蓄水池”功能的基本缺位,大量的外汇流入中央银行,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增加。

第二,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在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为了避免实力强大的外汇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垄断和对人民币汇率的操纵,我国对外汇银行实施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对每家外汇银行都核定了外汇周转头寸的上下限:当一家银行持有头寸低于下限时,必须从外汇市场买入;当持有外汇头寸超出上限时,则必须在外汇市场卖出,外汇指定银行不得根据外汇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头寸。因此,在近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情况下,银行间市场出现了所有外汇指定银行持有的结售汇周转头寸都超出上限的现象,致使中央银行成为唯一买家,动用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吸纳外汇,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高增长。

第三,人民币钉住汇率制度:早在1986年,IMF就把人民币汇率列入“其它管理浮动”类。1994年,我国实现汇率并轨,宣布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一直稳定在1美元兑8.20~8.30元人民币,1999年IMF正式将人民币汇率列入钉住汇率类,也就是钉住美元。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扩大了汇率的浮动弹性。在国际收支连年巨额顺差这一源头的作用下,我国外汇市场外汇长期供大于求,中国人民银行为了维持住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必须在外汇市场购入外汇,其结果必然是外汇储备的增加。

三、过多外汇储备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高外汇储备迫使本币升值,甚至经济衰退

高外汇储备显示出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需求,迫使本币升值,由开放条件下的IS曲线模型Y=C(Y-T)+I(r*)+G+NX(e)可知本币升值使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e上升,从而导致NX下降,均衡时的总收入下降,不利于就业和经济增长,其中r*是世界市场利率、e是名义汇率;导致用本币表示的资产价值高估,易形成资产泡沫化,进而出现泡沫破灭后的连续性债务危机。而且本币升值预期引致资本流入,推动外汇储备增加和资产价格上涨,强化或实现本币升值,推动更多游资进入,进一步推动储备增加、资产价格上涨和本币升值,当实体经济不能支撑流入资本的获利要求或预期逆转时,这些流入资本会撤出,导致外汇储备迅速减少,资产缩水,本币贬值,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崩溃或衰。日元1980年代升值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另外,货币升值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空间,因为在升值的压力下扩大浮动范围必将使人民币大副升值立即成为现实。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失效

蒙代尔—弗莱明的开放经济下的小国模型是与我国较为相似的情形,在资本完全流动和利率世界市场化的条件下,建立如下模型:

Y=C(Y-T)+I(r*)+G+NX(e)

M/P=L(r*,Y)

由该模型推出的蒙代尔-弗莱明“不可能三角”是指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与固定的汇率制度之间,不可兼得。我国一直以来采用的实际上是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并在适度放松。在资本相对流动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独立的货币政策:一种情况是大量外币热钱的流入,导致货币需求增加,产生汇率上升的压力,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货币供给被动增加;另一种情况是在上述情况发生后,为了消除物价上升的压力而采取的对冲货币政策也是不可以的,因为那样会造成货币供给总量变动带动汇率变动。在这两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不能主动操作,只能被动操作,丧失独立性。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中央银行在增加外汇储备持有时相应地投放基础货币。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逐年增加,1997年以后一直保持在40%以上,2005年更是超过了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在基础货币的乘数作用下,货币供应量会成倍增长。在外汇占款的推动下,我国货币供应量不仅使宏观经济摆脱了自1998年以来困扰中国的通货紧缩,而且自2003年以后还出现了经济局部过热,是通货膨胀又有重新抬头之势。可以预见,若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继续放大,将加大中央银行的货币对冲压力,现有的对冲工具之一是回收再贷款、这将导致国内信用收缩,增加人民币利率上升的压力,反过来又迫使央行买入外汇;冲销的手段还有扩大票据和国债发行,然而央行发行票据要支付利息,因此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也意味着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成本的不断上升。目前,中央银行手中的票据已为数不多,新发行的票据利率还在不断上升,冲销成本的不断上升意味着冲销政策的不可持续性,导致货币政策难以正常运作。

(三)高外汇储备带来较高的汇率风险

由于汇率变动的频繁性,高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加大。我国人民币汇率实行盯住美元的政策,外汇储备以美元储备为主,美元汇率的变化往往带来外汇储备价值的变化。当美元贬值时,高外汇储备的损失就更大。近两年来,持续多年的美元坚挺局面发生明显变化,美元逐步走低,美国财政部长多次暗示美国汇率政策已经发生变化,假如按我国有5,000亿的美元储备来算,美元每贬值1%,我们就损失50亿美元,代价巨大。如果美元产生大副贬值,受损失的是债权人,因此,持有较高的美元储备蕴涵着较高的美元贬值风险,这在历史上已有先例,必须慎重对待。

四、缓解外汇储备不良影响的建议

(一)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

第一,逐步实行企业意愿结售汇制,应逐步扩大中资企业可以保留的外汇资金比例,改变现有的外汇集中于中央银行的局面,并适度放松对银行的外汇周转额度限制,扩大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头寸。企业成为外汇储备的储藏渠道,这样就能减轻中央银行持有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使中央银行从被动的货币兑换中解脱出来,不在独自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和持汇成本。

第二,扩充外汇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交易品种。在现有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实际上是我国外汇的最终需求者和供给者,做市商制度的引进将改变中央银行成为外汇市场上唯一的买家和卖家地位,减弱央行对中国汇市的参与程度,只有在必要时才介入,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市场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第三,严格控制投机资本流入。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对我国的经济金融稳定和健康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影响,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这就要求我国在资本流动管理上严格审查,查处未经批准擅自办理的股权转让款结汇、国内外贷款结汇、外汇资本金结汇等违规行为;对各种形式的投机性资本流入进行跟踪调查,完善统计系统,予以防范。

(二)进一步改革现有的汇率制度

采用汇率目标区制度,进一步放开汇率波动的幅度。首先要考虑那些国家的货币应该纳入目标区中作为调整对象,原则上应将主要的贸易国和主要货币国家的货币纳入制度安排中,同时还要考虑货币国的开放程度,经济规模,通货膨胀等经济特征进行综合考量。其次,要确定目标区的中心汇率,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采取三种方法: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是实际汇率不变条件下的名义汇率,只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不考虑基本经济状况的影响,长期效果较好;估计结构化模型法计算的均衡汇率考虑了基本经济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不可避免模型类方法本身的预测能力有限的问题;潜在平衡法计算的是国际收支处于可维持状态下的均衡汇率,该中方法对数据需求量大,模型复杂。再次,目标区的宽窄问题。一方面,目标区不宜过窄,目标区应能够区分对汇率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冲击,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投机者在固定汇率制中的“单向博弈”,缓冲投机影响,这些都要求目标区有一定的宽度。另一方面,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利润率普遍较低,这又要求目标区的上限不宜太高,应考虑我国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而定。但是在放松汇率时很重要的一条是要看到汇率的变动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我国外贸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产品的利润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这样,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利润影响就十分明显,从而我国的贸易的汇率弹性较高。因此研究目标区的上限很重要,不能拿贸易做成本去换汇率浮动。

参考文献:

[1]刘军善.国际金融教程[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米歇尔·科罗赫等.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康立.中国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01).

[4]肖倬,肖劲.中国外汇储备成因及成本分析[J].西南金融,2006,(02).

快速增长范文篇5

一、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一)我国近年保持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是国际收支双顺差发展的结果。双顺差指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双顺差实现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增量。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近几年的进出口增长强劲。2005年12月我国出口总值7619199亿美元,进口总值6601118亿美元,外贸顺差近101818亿美元;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05年12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60313亿美元。显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增长成为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步入快速增长时期,近几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的势头之上。2005年官方数字已达到182321亿元,我国经济运行良好为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提供了有力外部条件。

(三)政策背景:本币实际汇率低估失衡。从经济学基本供求价格调整关系角度来看,外汇储备过量增长与实际汇率低估具有定义性联系。如果说国际收支对应商品供求关系,实际汇率就是调节国际收支及本币供求的相对价格,特定外汇储备则类似于简单市场调节模型中的商品库存。合理数量库存对稳定商品市场供求具有重要功能,外汇储备对于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无论是商品库存还是外汇储备,都由“过犹不及”的普遍性规律所决定。在一国经济基本面因素长期演进需要本币实际汇率升值的背景下,如果实际汇率受到体制或政策因素束缚难以相应调节,则汇率低估属性会通过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失衡现象表现出来。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被迫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因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所带来的外汇,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同时,多年来我国在外汇管理体制上实行强制结售汇和外汇限额管理制度,这就使得本应由企业和银行持有的外汇资产转移到了政府手中。

(四)投机性资金通过种种途径流入的可能。投机性资金,即所谓的“热钱”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利用短期甚至中期套现的方式进入商业地产市场等热门行业,使短期外债迅速增加。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101818亿美元;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达603125亿美元。据此计算,2005年流入我国的热钱应为466195亿美元。

二、我国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带来的影响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支持作用,外汇储备的增加是国际收支顺差的直接反映,体现了我国经济竞争力提高,对外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外汇储备增加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用水平;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是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坚实物质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提升我国的国家经济地位和金融资信等级。但同时,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过快,已经超过了实际需求的总量,这样势必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一)造成资金的浪费和资源的低效使用。外汇储备是一种对外资产,而我国的外汇又主要是通过进出口贸易取得,是使用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换回的外汇资产,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外汇储备增加表示相应的资源被外国使用,这意味着我国放弃了相应量的投资和消费,所以外汇储备增加越多,付出的机会成本就越大,也就越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福利的改善。

(二)造成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带来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给本币带来升值的压力,而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大量地买入外汇,又再一次强化了本币升值的预期。由此一来,会对我国本来就技术含量不高的出口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利于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本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将促使大量国际游资流入,进行各种投资和投机活动,导致资产泡沫化,这样极易引发金融危机。

(三)降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央行不会坐视我国汇率出现巨大的波动,因而会积极动用外汇平准基金对汇市进行调控。近年来,我国人民银行购买外汇是其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大量外汇储备的购进,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加上货币乘数的作用,形成过分宽余的货币供给,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人民银行对国内的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四)产生汇率波动的风险。近几年,我国人民币汇率实行盯住美元的政策,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美元汇率的波动,必然带来外汇储备价值的变化:如果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出现大幅贬值,相对于人民币只能被迫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后,将遭受美元储备大幅度缩水的损失。另外,一国大量的持有另一国的货币资产,势必会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假使中美关系恶化,我国很可能面临持有的美元资产被冻结的风险,使我国的外汇储备遭受重大损失。

三、如何才能放缓外汇储备的增速

仅从技术层面来看,促使人民币升值与放宽资金流出渠道似乎是最好的办法,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做法并不奏效。从汇率角度而言,人民币升值无助于解决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试图通过抬升人民币压制外汇储备的做法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而汇率的连续攀升,强化了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热钱”随之涌入,将会进一步刺激外汇储备的增幅。与此同时,QFII产品市场遇冷的尴尬,也表明资金流出渠道的放宽并未能输出外汇储备的压力。尽管国际市场名义收益率较高,但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国际市场实际收益率与人民币产品相差无几。同样的道理,放松结汇政策等渠道也未能激起人们持有外币的欲望。

快速增长范文篇6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视角出发,农业合作经济归属于前者的范畴,而劳动力则包含在后者之中,生产力的水平对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起到了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农村经济的所获得的发展也会对生产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充分实现劳动力的价值和土地的效益,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1现今我国农村专业合作

组织同土地流转的结合情况近几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土地流转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合作推进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很大比例的农业经济合作社的建立都是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二,土地流转离不开专业的合作组织这一载体,只有借助专业合作经济才能使土地流转效应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然而着眼现实,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结合程度始终偏低,仅有少数地区具备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土地流转的促进作用分析

2.1完善资本组合

作为土地流转的平台,农村合作经济对于土地流转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其能够有效地将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实现再次组织生产经营的目的,故其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将农民手中零星的土地集中起来,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开展适度的规模经营。既能大幅度使农业生产的成本下降,又能使农民更好地掌握新型农具的应用方法,并加快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及推广,进而使土地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程度地提升。打破了传统的零星土地不利于整体规划的弊端,使更多的生产要素。例如,土地、资金、技术以及劳动力等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从而使农业更快地实现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并为土地的利用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2.2提高参加土地流转农户的收入

参加土地流转农户的收益提升后,其参与热情也随之高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解除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农户经营模式可以解除很多的弊端,生产规模小、投资大、收割困难、收入低等问题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实施农村土地流转之后,增加农民收入,能有效提高农民的参与热情,既做到将土地集中化,又能逐渐转变为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土地,加快农村土地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使土地的收益率、产出率提升。土地集约化生产将更具竞争力,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将有助于降低农民单一生产时的风险性与盲目性。

2.3加强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自主性

相对于一般的公司化和私人承包的方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式的优点在于:农户加入至合作经济中,能依照相关原则体验民办、民享、民管及民收益,同时能以打工者的身份自主参加到被承包的土地项目中,使其获得更多收益。专门的经济合作组织应解决好生产与销售环节,从而提高农民热情。土地使用权的主体是农民,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安全和经济最大化的基础上可将土地作为资本,同专业合作组织展开合作。

3土地流转对农村专业合

快速增长范文篇7

十年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刚刚超过一千亿美元,而到去年底已突破8千亿美元,十年间外汇储备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7·2%,近三年更高达42%,如果按近十年来的增长率推算,十年以后中国的外汇储备就将突破十万亿美元大关,这个数字,恐怕早已超出了任何人关于一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想象,而任何国际上有关外汇储备规模与管理的理论和经验,也无法给中国提供如何管理如此巨大外汇储备的参考。

有人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不可能象近些年这样不断快速增长,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到10万亿美元是“天方夜谭”,因为美国迟早会纠正其巨额贸易逆差,中国也会不断寻求贸易平衡。但是这是在用传统观点看问题,而没有看到世界已经并且正在继续朝着新的世界经济格局演变。冷战结束以后,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生产要素价格差距的牵动下,发达国家开始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物质产业的“新全球化”浪潮,这个新趋势,不仅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而不可抑制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长持续扩大而不可抑制的根本原因。在过去20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主要是集中在消费类产业,目前这个转移过程已经基本上结束了,这主要表现在在发达国家的货架上,80~90%都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也表现在中国所接受的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出现了下降,甚至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但是必须看到,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消费类产业仅占1/3~1/4,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大头还没有进行转移,之所以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发达国家重工业的产业转移还没有形成巨大浪潮,主要是因为重工业转移需要更高的物质基础与技术环境,而以发展中国家目前的重工业技术基础来说,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例如,在发达国家的设备制造业中,机床的数控化率普遍高达60~70%,日本与德国甚至高达80%,但是直到去年中国机床的数控化率才刚刚超过30%,一些国内专门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数控化率也刚超过50%,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就限制了发达国家把许多重工业产品放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生产。

然而,起自2003年的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高潮,已经带有明显的重化工业特征,对中国工业技术基础的改造在本轮增长周期中也特别明显,仍以设备制造业的数控化率来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大约以每年不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升,近三年则超过了每年5个百分点,显示出加速提升的趋势,按照目前的趋势,再用5年时间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了,因此可以预计,发达国家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重工产业的浪潮,在未来5年一定会出现。

如果在以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接发达国家轻工产业转移的时代,中国的贸易顺差可以达到1500亿美元,则不难预测,当进入到重化工业转移的时代,中国的年度贸易顺差一定会超过3000亿美元,而每年所接纳的国外直接投资也会超过目前6、7百亿美元的水平,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如果国际轻工产业转移可以持续20年以上,由于发达国家的重工产业规模是轻工产业的2~3倍,未来重工产业转移持续的时间只会长于20年,而不会短于20年。如果从目前到2030年的25年内,中国平均每年的贸易顺差额是3000亿美元,接受的国际直接投资是超过1000亿美元,则25年累计的外汇收入就是十万亿美元。如果目前的外汇管理方式保持不变,仅贸易顺差与吸收外资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就是十万亿美元,说未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还会继续保持目前的势头,有什么不对呢?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近年来在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中,能够用贸易顺差和国家直接投资流入所解释的部分,大约仅占60%,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外汇储备形成,是中国所吸收的国际“热钱”。国际热钱会集中流入中国的原因很多,也很明显,在此不想多加评论,本文想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国际“热钱”,或者说为什么国际货币的流动性为什么近年来会不断放大。

按照传统理论,一国货币的增长是因为经济产出规模的扩大,但是在新的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这个现象从货币与经济的关系考察,就变成了发达国家所发行的货币,仅仅是对应于需求的增长,而缺少物质产品的增长。以美国为例,自“9·11”以来,美国经济保持了年均3·5%的较高增长率,但是其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还不到1%,经济增长与物质产业产出率的增长差距,就表现为美国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但是美国为了应对这个年均3·5%的经济增长率,也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其货币供给量的年均增长率在5%左右,欧元区国家近两年由于经济复苏,货币增长率在8%的高水平,日本为了应对“通缩”,其货币供给的增长率更快。所以对出现巨大贸易逆差的发达国家而言,他们的货币发行实际是对应着为其提供物质产品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出的。然而中国这样的拥有巨大贸易顺差的国家,对应于自身的经济增长,也需要发行货币,如此就出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应与同一物质产出,发行出两组货币的情况,这个结果,必然会使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货币流动性不断放大,由此形成越积越多的国际“热钱”,形成国际热钱不断向中国累积的客观环境。如果国际热钱流入占中国外汇收入的比重继续保持目前水平,则未来25年由此所形成的外汇收入不会低于8万亿美元,再加上贸易顺差与吸收外资所获得的外汇流入,如果中国的外汇管理方式不变,未来25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就会直逼20万亿美元大关。

世间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量与质的界限,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外汇储备雄厚曾被普遍当成防范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风险的坚强壁垒,但是过度储备外汇,已经远远超过了防范国际风险的需要,就会造成新的风险。

这种新风险,首先来自于外汇储备规模已经与中国的储蓄总额等值,2005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折算成人民币,约为16712亿元,而当年中国新增的资本形成总值是11268亿元,中国的城乡居民储蓄新增额为21496亿元,外汇储备当年新增额分别相当于这两者的148%和78%,如果与当年中国的新增GDP相比较,外汇储备新增额也相当于新增GDP的75%。

外汇储备增加数额接近乃至超过了中国国民财富的创造额与积累额,说明中国社会财富的积累或储蓄形态,已经基本上采取了外汇形式,因此如果外汇储备发生贬值,就会直接导致国民财富积累的损失,从而会直接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后续能力。根据有关估计,中国目前外汇储备的70%是美元形态,而美元是目前最不稳定的货币,有关研究认为,美元只有在贬值30~40%的水平上,才有可能纠正美国的巨大贸易不平衡现象,美元才能重新建立稳定的基础,如果是这样,相对于中国超过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说,即使美元贬值20%,也会造成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而这已经基本上等于中国一年的资本积累总额了。最近广东省政府提出,要对造成1千万元人民币损失的本地政府官员进行问责,此举刚一提出就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可想而知如果中国面临的外汇储备损失风险可能高达数千甚至上万亿元,外汇储备主管当局乃至中国政府会面临多么巨大的责任压力。

有人说外汇储备是一种“平衡资产”,即当某种外汇下跌的时候,一定是有某种与它相对应的外汇上涨了,因此从外汇储备的价值量来看,是无所谓损失的。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是还要与一个国家外汇的使用方向结合起来观察才有正确结论。外汇储备是一国推迟的购买能力,如果中国储备的外汇主要是美元,而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也主要是接受美元,美元贬值对中国外汇储备所蕴含的购买能力的影响就不大,但是中国也与使用欧元的国家有大量贸易往来,与倾向于使用欧元的产油国组织和非洲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在快速发展,中国与美国贸易中有巨大顺差,需要把从对美贸易顺差中获得的美元兑换成欧元,才能与欧盟国家、中东产油国和部分非洲国家进行贸易,由于外汇收入的币种结构与贸易结构不一致,美元贬值对中国外汇储备所保存的国际购买力的损失,就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新风险,也表现在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已逐渐成为中国政府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巨大障碍。宏观调控的任务,主要是针对宏观总需求的波动进行放松与紧缩的控制,各国宏观调控的历史经验证明,刺激总需求增长的最有效工具是财政政策,而紧缩宏观总需求最有效的工具,则是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而言,最常用且最有效的工具是利率,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表现为货币需求,因此通过加息可以抑制货币需求的增长,相应关紧总需求的笼头。然而在有大量潜在外汇流入的压力下,加息会显著刺激外汇流入的规模的与速度,从而使货币当局为了寻求内外平衡,不敢轻易加息。在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中,面对国内的投资过热,加息本来是抑制国内需求膨胀的最好选择,但是中国央行在频频动用存款准备金率与大量使用票据实施对冲操作的同时,却始终不敢轻易加息,就是顾虑到加息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抑制货币需求,相应减少货币投放,但是加息却会引来更多的外汇流入,由于流入的外汇必须由央行用人民币来购买,反而会增加货币投放,因此在宏观调控工具中,以往对于紧缩总需求最有效的利率工具,在本轮宏观调控中却只能弃之不用。

由于央行进行对冲操作必须付出成本,在目前就是“央票”的利息,而外汇储备的收益表现为用外汇储备所购买的资产收益,因此只有“央票”的成本小于外汇投资收益,中国央行才不会赔钱,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央行的利率政策空间。今年以来中国央行之所以可以连续进行两次加息操作,主要是因为美国央行已经把基本利率提升到5·25%,已经比中国央行在年初的基本利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但是美国经济增长高峰在今年二季度以后已经见顶,加息过程即将结束,如果美国为了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而进入减息过程,中国即便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处在经济过热阶段,可能也将因为防止外汇过度流入而不得不减息,中国的货币政策就会由此而丧失其独立性。

这种新风险,还表现在由于外汇储备增长率明显快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会使中国的宏观调控长期面对过热威胁,从长远看会失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坚固基础。按照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流入中国的外汇必须由中国央行用基础货币收购,而从央行流出的基础货币进入到货币市场,在“货币乘数”作用下,按目前条件计算会产生4倍以上的放大效果,由于经济增长也需要货币投放来支持,在外汇储备规模还不算特别大的时候,由外汇占款原因所形成的货币投放,可以基本上为经济增长所吸收,因此在以往这个矛盾还不突出,但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年均增长率高达41·5%,经济增长率却只有10%,这样就导致外汇占款所形成的货币投放量,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所能吸收的数量。自2003年初至今年上半年,广义货币M2的数量增长了约13万亿元,而“央票”的累积结余额已达2·9万亿元,说明不难被经济增长所吸收的外汇占款货币投放,已经相当于同期货币供给总量的22%,已超过了1/5。从年度看,2003年外汇占款所形成的货币投放,已经与当年全部的广义货币投放量,2005年则已相当于当年货币投放量的2·5倍,即如果没有央行的对冲操作,由外汇占款所形成的货币投放,已经比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数量高出了1·5倍。

如果在未来1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保持在前10年的水平,经济增长率也保持在前10年的水平,并假设汇率也保持在目前水平,则到2015年中国因外汇占款投放的货币,将是经济增长所需要的10倍,即便未来1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到5:1,也将增加到6倍。因此,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必然使中国长期面临货币流动性持续放大的威胁,成为中国在未来长期内不断面临需求过度膨胀,并诱发通货膨胀的重大因素。

最后,对付这种不断加重的新威胁,我们还缺少有效的手段,而现在所用的手段难以持久。目前央行对付由外汇占款所形成的过度货币投放的办法,就是发行“央票”来进行对冲,但是根据有关资料,目前发行一元“央票”,在考虑进去对冲成本后,大约只能从货币市场回收0·3元人民币,由于由外汇占款项下所发出的货币进入到货币市场后有4倍的货币乘数,央行进行一元人民币的对冲操作,在目前条件下就只能从货币市场上回收1·2元的货币流动性,要想全部回收就必须发行3·3元的“央票”。

如果央行不能以1:1的比例用“央票”回收外汇占款所造成的多余货币投放,就会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使央行的对冲操作难以为继,因为央行1美元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所对应的,是超过3倍的对冲成本,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以及中国经济增长所能吸纳的外汇占款货币投放量比重的下降,央行迟早会面临着巨大的由外汇储备所造成的财务亏损,到央行对这个巨额财务亏损“背不动”的时候,“央票”的操作也就走到了尽头。

新的全球化格局,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的好处,但远远超过中国所必须的储备规模,且远远看不到增长边界的外汇储备,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极大的难题。当然,这个难题并不是单单出给中国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数据,在过去的10年,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增长了3倍,达到2·9万亿美元,占据了世界全部外汇储备的70%,而在过去10年,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仅增长了1·5倍,单从去年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较前年增长了18%,而发达国家的储备却下降了1.5%,所以,这个外汇储备增长的难题是出给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只不过是由于中国在新全球化格局中,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走得最靠前,所以最先感觉到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原来是一个难题。

解决这个新全球化格局所带来的难题,要突出一个“用”字,就是要一定要找到合理的花钱领域,把多余的外汇尽量用出去。外汇收入不等于外汇储备,未来25年中国虽然可能拥有20万亿美元的外汇收入,但只有用不出去才会形成外汇储备。

快速增长范文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

一、现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

根据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要求,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要重视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头等大事。具体是指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农业经济的“数量”上的提升,同时更要抓好农业“质量”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将过去的数量型拓展转变成为质量型拓展。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必须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靠,同时要对现有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二、困扰农业经济增长的问题

1.农民素质及生产积极性不高。虽然政府部门给予农民很多政策上的支持与鼓励,但是现在农民在各种农资、饲料上的花费却在逐年攀高,另外由于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人工劳力所要的报酬也在提高,使得农业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被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经营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最终效益不但没有提高却出现了下降的现象,粮食直补和取消农业税费等一系列扶持性政策真正能够带给农民的利润其实所剩无几,不但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在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者都更愿意进城找出路,所以留在庄稼地力的劳力不管是文化素质,还是对科学科技水平都具有老年化的特点,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

2.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因为地域性发展程度的不同,城乡人均收入比例值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县(市)与县(市)之间生产总值最高相差很大。不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水平高的越来越高,水平低的越来越低,财富孤岛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

3.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完善,粮食增产现代化水平还较低。同其它几类产业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农业与工业的科技水平、硬件设施存在很大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人地总量不均衡、农业收入增幅不明显、务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亩地翻来覆去就一个品种的现象,导致耕地疲劳,产品种类退化,产量急剧下降,质量差,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做好产量工作,促进农产品增收增值仍然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要加大优良品种研发推广的力度,将农业专家的业绩与农产品的实际产量联系起来,实现小面积实验产量大面积推广,实现粮食产量大面积推广。

4.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带动作用的发挥有待加强。一些龙头农业企业没能将带头作用发挥出来,农户发展规模小、作用不大,与现阶段部级的重点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数量相比中间还有很大的落差。通过数据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龙头企业经营规模仍然需要进一步拓展,但是经营材料和基地都设在省外,所以无法发挥带动作用。

三、加快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的途径

1.发展典型示范区。创建“五化农业”(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生态化、循环化)的高效集成复合型农业经济发展体系,对农业种植养殖区域的结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种养设备,实现粮经、种植、养殖项目的结合型产业,推广新的技术,在各产业园区创建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2.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种植养殖的品种,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开发旅游业,深入发掘农家乐景点的文化价值,发展旅游项目工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引导龙头农业企业发挥带头作用,优化农业合作社与广大农民之间的关系,真正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在实现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充分发展。优化农业生产基地结构,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大农业产业自主研发力度,实现农民增收。

3.促进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第一,加强政府对本地大宗农产品的促销。成立农产品购销协会,培育农村经纪人;第二,提高农业设施化机械化水平。增加财政对农机具购置的补贴;第三,争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第四,优化粮食功能区的划分。调整农产品的种植模式,注重单产品质的提高,提高种粮补贴力度,实现农民效益的普遍提高;第五,优化农业金融保险服务机构体系。第六,重视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4.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特别是以设施农业等优势农业为载体的深度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性。设施农业能使传统农业突破原有的限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另外,要注重农业发展中的节水化、特色化,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不断进行动植物品种的更新与控制,使农作物种植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推广优良品种的种养,注重种植、养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项目工程。加强农业信息系统及装备的建设,实现农业网络化,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业附加值。

5.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有层次、有结构、高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大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重视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严格遵守“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标准,实现政府推广部门和其它所有制推广单位的长远发展、实现多层次的农业技术的充分有效利用;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

作者:张国峰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扣河子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朱选功,牛帅.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优化调整.

快速增长范文篇9

**是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崛起的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中部,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源地。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农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2003年达到2269亿元,农民纯收入的绝对值与增长幅度在浙江省均站前列,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数。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影响

**农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得益于经营体制的创新,即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发挥了作用。**第一个专业合作社是2000年建立的,仅仅四年时间,现已发展到了312家,入社社员达4万多户,带动的农户超过20万户,基本覆盖了瓜果、蔬菜、畜禽、茶叶等20多个主导产业和产品。2002年,合作社实现农产品销售额5亿元,2003年攀升到16亿元,2004年销售额又将在2003年基础上成倍翻番。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1、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市场的信息通过合作社较为准确地传递给农户,合作社通过自身经营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民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蔬菜、畜禽、海产、药材、花卉、茶叶等经济作物,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以著名横为中心的沿海8万亩西瓜产业带,以泽国新河为主的6万亩果庶产业带,以坞根温桥为主的800万羽草鸡产业带等,使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同经济作物面积之比调整为58:42;

2、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合作社将当地各个产业的购销大户、加工大户、技术专业户等按自愿、民主原则组织起来,为农民统一提供种苗、传播种养技术,拓展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了科技、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合作社真正将产、加、销诸环节有机衔接,解决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促进了优势整合和利益互补,夯实了农业产业化基础,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成为联系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桥梁。

3、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层次。合作社为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推广提供了组织保证。合作社通过组织分散的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极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近几年来,**市仅合作社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有129个,获全国绿色食品认证12家,省绿色农产品认证25家,省无公害基地认证23家。

4、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合作社是由产业大户或购销大户牵头组建的,这些能人利用自己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稳定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的返利、分红制度直接带动农户增收,合作社向入社农户无偿提供农技、市场信息,低价提供优质种子、农资等社会化服务项目,间接地节约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市农户人均纯收入2004年预计为5350元,增幅在7%以上,所收入10万元以上的社员在**屡见不鲜。

5、促进了行业的自律和规范。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产、销售会有很大的自发性、趋同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农业产业的大起大落,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协会,避免了农户之间、农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实现了行业优势,联合互补,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总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产品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改善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各地都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为什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搞得如此红火?对农民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其成功经验是:

1、按股份合作制运行,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创新是**农户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曾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现在股份制又轻车熟路地嫁接到新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上来。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在股权设置、利益分配、民主决策机制等方面按形势的发展作了调整和创新。过去,合作社负责人持股较多,一般占到50%以上,现在,**市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单个社员认购股金不得超过合作股金总额的20%。限制“一股独大”,防止了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包括合作社自身的盈余过于向少数人集中,使以生产者为主的农民真正享受到合作社的好处。在利益分配上,按农产品投售量进行分配。在块策机制上,采用一人多票制,农民拥有的股份越多或投售的农产品数量越多,在合作社的发言权就越大。正是这些农民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机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以生产者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

2、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办社,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时充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进行组建,如:临海市上盘镇5.5万亩西兰花生产基地,温岭的8万亩大棚西瓜产业带,6万亩果蔗产业带,2.5万亩优质果品产业等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志性特点,就是全部经县以上工商部门登记,以经济法人资格参与市场竞争,在生产上实行标准化作业。合作社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从产前优良品种、安全农用物资的统一供应,产中统一的生产技术、操作规格,产后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科学规定,保证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保证,为打造合作社信得过农产品品牌奠定了基础。申报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使产品提高档次和“身份”,在营销上实施品牌策略,进行品牌销售,已形成了一批如:“玉麟”“旗海”“翼龙”等知名品种。

3、依托营销种植大户,滚大专业合作“雪球”。**的农民合作社都是依托当地的营销大户或者种植大户牵头组建承办起来的。在组建时就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并与按需生产的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使合作社在建设之初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优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能人”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实行联合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分散农户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弱势地位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深受农户喜爱,因此,随着入社农户的增多,合作社规模效益显赫,“雪球”越滚越大,越做越强。

4、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合作社,一是因为合作社能够解决农民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能够给农民带来收入。在农民自愿的条件下,为了扶持、规范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市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也将各地支持扶助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业绩考核之中,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成健康发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修水应该如何学习**经验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

修水与**相比,优势多,劣势少,在农业发展上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我县土地资源、山林资源、劳力资源丰富,也有很多的有名的特色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1116”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桑、药材、茶叶,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我县有蚕桑10万亩,茶叶、药材数万亩。不少乡镇还有自己的特产,如溪口的板栗、西港的化红、全丰的密枣、黄港的茶菇、黄坳的西瓜、四都的桃梨、三都的柑桔等,但是,为何这些产品都没能给农民带来大的经济效益呢?主要原因就是我县这些特色产业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没有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我们的农产品都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产品质量与开发能力较差,特色不够突出,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差。我们的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带动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仍属薄弱环节。修水如何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发挥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打开“绿色”通道,积极引导支持。首先是各级领导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鼓励农户自愿和民主基础上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精神,落实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政策,加快农业经营组织的改革和创新。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凡是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各种经济成份和经济所有制组织形式,都应该加以引导和扶持,促其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我县人民来讲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民力、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自已为主体,自愿参加、入退自由、实行自觉自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真正把合作组织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各级政府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成功经验,形成舆论氛围,把政府的良好愿望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其次,积极组织引导,从经济发展要求,认真转变职能和改进管理等方面出发去做好工作,可引导种养销售大户领办合力。总之,要做到“参与不干涉、引导不强迫”。开放“绿色”通道,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总之,要从修水实际出发,首先搞好试点,再通过认真总结经验,边发展、边完善、边规范,培育出一批成功的样板,然后再以点带面扩展到各个产业。

2、围绕特色产业,依托专业大户。我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应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依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组建,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首先要把现有的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的农民真正结合起来,将一些经营分散规模小的农户,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蚕桑是我县的主导产业,我们可以首先从蚕桑入手,依托蚕桑种养大户,建立蚕桑合作社。一方面可将千家万户的蚕桑种养大户组织起来,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实行标准化种养,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已;另一方面可扩大丝类深加工和丝棉加工规模,并以其为龙头,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千家万户蚕农”的较为完整的组织模式,这样可以增强我县蚕桑业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可以避免因蚕丝价格低迷而造成大面积的弃桑、毁桑现象的发生,可真正转变基层政府职能,使我县蚕桑业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同时,我县还可就粮油产品深加工、中药材尤其是花椒系列开发、无公害茶生产及精加工、规模化种草养畜、葛系列生态食品等优势特色,依托产业优势,一方面吸引外商投资创办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引导农民在自主自愿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专业合作社生产,把产业做大做强。

快速增长范文篇10

**是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崛起的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中部,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源地。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农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2003年达到2269亿元,农民纯收入的绝对值与增长幅度在浙江省均站前列,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数。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影响

**农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得益于经营体制的创新,即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发挥了作用。**第一个专业合作社是2000年建立的,仅仅四年时间,现已发展到了312家,入社社员达4万多户,带动的农户超过20万户,基本覆盖了瓜果、蔬菜、畜禽、茶叶等20多个主导产业和产品。2002年,合作社实现农产品销售额5亿元,2003年攀升到16亿元,2004年销售额又将在2003年基础上成倍翻番。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1、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市场的信息通过合作社较为准确地传递给农户,合作社通过自身经营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民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蔬菜、畜禽、海产、药材、花卉、茶叶等经济作物,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以著名横为中心的沿海8万亩西瓜产业带,以泽国新河为主的6万亩果庶产业带,以坞根温桥为主的800万羽草鸡产业带等,使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同经济作物面积之比调整为58:42;

2、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合作社将当地各个产业的购销大户、加工大户、技术专业户等按自愿、民主原则组织起来,为农民统一提供种苗、传播种养技术,拓展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了科技、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合作社真正将产、加、销诸环节有机衔接,解决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促进了优势整合和利益互补,夯实了农业产业化基础,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成为联系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桥梁。

3、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层次。合作社为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推广提供了组织保证。合作社通过组织分散的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极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近几年来,**市仅合作社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有129个,获全国绿色食品认证12家,省绿色农产品认证25家,省无公害基地认证23家。

4、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合作社是由产业大户或购销大户牵头组建的,这些能人利用自己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稳定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的返利、分红制度直接带动农户增收,合作社向入社农户无偿提供农技、市场信息,低价提供优质种子、农资等社会化服务项目,间接地节约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市农户人均纯收入2004年预计为5350元,增幅在7%以上,所收入10万元以上的社员在**屡见不鲜。

5、促进了行业的自律和规范。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产、销售会有很大的自发性、趋同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农业产业的大起大落,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协会,避免了农户之间、农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实现了行业优势,联合互补,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总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产品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改善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各地都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为什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搞得如此红火?对农民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其成功经验是:

1、按股份合作制运行,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创新是**农户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曾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现在股份制又轻车熟路地嫁接到新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上来。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在股权设置、利益分配、民主决策机制等方面按形势的发展作了调整和创新。过去,合作社负责人持股较多,一般占到50%以上,现在,**市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单个社员认购股金不得超过合作股金总额的20%。限制“一股独大”,防止了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包括合作社自身的盈余过于向少数人集中,使以生产者为主的农民真正享受到合作社的好处。在利益分配上,按农产品投售量进行分配。在块策机制上,采用一人多票制,农民拥有的股份越多或投售的农产品数量越多,在合作社的发言权就越大。正是这些农民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机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以生产者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

2、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办社,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时充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进行组建,如:临海市上盘镇5.5万亩西兰花生产基地,温岭的8万亩大棚西瓜产业带,6万亩果蔗产业带,2.5万亩优质果品产业等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志性特点,就是全部经县以上工商部门登记,以经济法人资格参与市场竞争,在生产上实行标准化作业。合作社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从产前优良品种、安全农用物资的统一供应,产中统一的生产技术、操作规格,产后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科学规定,保证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保证,为打造合作社信得过农产品品牌奠定了基础。申报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使产品提高档次和“身份”,在营销上实施品牌策略,进行品牌销售,已形成了一批如:“玉麟”“旗海”“翼龙”等知名品种。

3、依托营销种植大户,滚大专业合作“雪球”。**的农民合作社都是依托当地的营销大户或者种植大户牵头组建承办起来的。在组建时就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并与按需生产的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使合作社在建设之初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优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能人”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实行联合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分散农户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弱势地位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深受农户喜爱,因此,随着入社农户的增多,合作社规模效益显赫,“雪球”越滚越大,越做越强。

4、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合作社,一是因为合作社能够解决农民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能够给农民带来收入。在农民自愿的条件下,为了扶持、规范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市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也将各地支持扶助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业绩考核之中,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成健康发展。

三、修水应该如何学习**经验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

修水与**相比,优势多,劣势少,在农业发展上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我县土地资源、山林资源、劳力资源丰富,也有很多的有名的特色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1116”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桑、药材、茶叶,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我县有蚕桑10万亩,茶叶、药材数万亩。不少乡镇还有自己的特产,如溪口的板栗、西港的化红、全丰的密枣、黄港的茶菇、黄坳的西瓜、四都的桃梨、三都的柑桔等,但是,为何这些产品都没能给农民带来大的经济效益呢?主要原因就是我县这些特色产业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没有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我们的农产品都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产品质量与开发能力较差,特色不够突出,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差。我们的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带动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仍属薄弱环节。修水如何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发挥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打开“绿色”通道,积极引导支持。首先是各级领导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鼓励农户自愿和民主基础上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精神,落实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政策,加快农业经营组织的改革和创新。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凡是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各种经济成份和经济所有制组织形式,都应该加以引导和扶持,促其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我县人民来讲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民力、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自已为主体,自愿参加、入退自由、实行自觉自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真正把合作组织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各级政府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成功经验,形成舆论氛围,把政府的良好愿望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其次,积极组织引导,从经济发展要求,认真转变职能和改进管理等方面出发去做好工作,可引导种养销售大户领办合力。总之,要做到“参与不干涉、引导不强迫”。开放“绿色”通道,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总之,要从修水实际出发,首先搞好试点,再通过认真总结经验,边发展、边完善、边规范,培育出一批成功的样板,然后再以点带面扩展到各个产业。

2、围绕特色产业,依托专业大户。我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应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依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组建,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首先要把现有的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的农民真正结合起来,将一些经营分散规模小的农户,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蚕桑是我县的主导产业,我们可以首先从蚕桑入手,依托蚕桑种养大户,建立蚕桑合作社。一方面可将千家万户的蚕桑种养大户组织起来,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实行标准化种养,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已;另一方面可扩大丝类深加工和丝棉加工规模,并以其为龙头,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千家万户蚕农”的较为完整的组织模式,这样可以增强我县蚕桑业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可以避免因蚕丝价格低迷而造成大面积的弃桑、毁桑现象的发生,可真正转变基层政府职能,使我县蚕桑业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同时,我县还可就粮油产品深加工、中药材尤其是花椒系列开发、无公害茶生产及精加工、规模化种草养畜、葛系列生态食品等优势特色,依托产业优势,一方面吸引外商投资创办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引导农民在自主自愿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专业合作社生产,把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