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用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6:06:54

科学用药

科学用药范文篇1

一、合理安排给药时间

大部分药品说明书或标签上,药品的用法都是标明一日服几次。据此,人们“约定俗成”地都把一日服用3次的药物在早、中、晚餐前后服用,这样,本应24小时服用的药物实际上12小时就服完了,另外12小时则无药可服。这就造成白天血药浓度高,夜晚血药浓度低的不均衡现象。对于那些需要维持体内平稳浓度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来说,这样的服药方法是不可取的。科学的提法应该是“用药间隔”。

比如,抗菌药物在体内需要保持相对平稳、最好是在最低抑菌浓度之上的血浓度,而不是白天高、夜晚低,那样容易给病菌以苟延残喘的机会。

一般来说,半衰期(t1/2)长的药物给药间隔较长,反之,半衰期(t1/2)短的药物给药间隔也相对较短。但临床上并不简单按半衰期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常见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ionconcentrationMIC)的时间长短。因此,该类药物的日剂量通常应分次给药,使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MIC的时间尽量长。而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其杀菌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越高,其杀菌作用越强。因此,该类药物的日剂量可一次或分2次给药。

为有效控制感染,应尽快使药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对于估计在12小时仍不能达到有效稳态血药浓度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就需给予首次负荷剂量,即加倍剂量给药。

再如平喘药茶碱、氨茶碱等也需要保持相对平稳的血浓度,以使病人呼吸顺畅。如果晚上血茶碱浓度过低,患者夜晚就特别难受。

当然,也不是所有药物都严格要求匀速给药。有些药物的半衰期很长,一天只需服药1次,人们往往固定在早晨或晚上服药,对这样的药物不需要特别苛求。比如多潘立酮(吗丁啉),是一种促胃动力药,夜晚人们不进食,胃自然不需要动力,因此多潘立酮(吗丁啉)只需要在白天这个时间区内给药就可以了。

还有一些非治疗药物,例如保健用的药品,早一点晚一点服用不会有很大问题,也不需要严格控制给药时间。

还应指出的是,不少医务人员图省事,将医嘱每日静脉滴注2次的药物,仅加用在1瓶液体中,只是把2次给药分开,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短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过高,容易引发诸多不良反应,有时甚至“量变到质变”,以致酿成恶果。同时体内浓度峰谷差过大,不利于保持药效。不少医务人员并非完全不知道这样做不妥,往往抱有侥幸心理,放纵这些司空见惯的即不合理、又不科学的用药现象。

二、合理使用药物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其病因是:受凉、劳累、淋雨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则原已存在于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感冒,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为鼻病毒。起病急、鼻塞、流清涕、咽干、咽痒、流泪、轻咳、声嘶,可低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一般3~5天,最长7~10天。抗病毒药对少数引起感冒的病毒有抑制作用,感冒药物治疗主要为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并发症。可是我们有的医师不是首先科学的选择对症治疗,而是不管病毒还是细菌就墨守成规的选择“三素一糖”(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和葡萄糖)静脉输液治疗,这种以“牛刀杀鸡”的用药习惯不仅浪费卫生资源,关键是造成细菌的耐药。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日前公布的2008年不良反应报告显示,从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看,静脉给药居首位,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在治疗方面有其特定的优势,但其渗透压、药物微粒等诱发不良反应的因素也多于其他给药途径(血管是个半透膜)。科学合理的选择给药途径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报告还显示,不良反应所涉及的药物中,抗微生物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居多,达到6542例,占总数的58%。导致用药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排在前十位的药物有9种是抗生素。我国抗菌药物的滥用、不合理使用应引起重视。

三、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药量

我们积极倡导科学地给药,要考虑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根据药物的特点、病的特点、人的特点,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剂量、次数和疗程,病情确实需要联合用药的感染一般需要三条指证:①1+1=2(两种药物作用协同)、②混合感染(G阴性菌+G阳性菌)、③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可选用两种药物以减少毒性。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感染,给药方案不同,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各不相同。如果剂量不足、疗程不够、给药途径不恰当,即使选择了恰当的抗菌药也不一定能有效控制感染。同样是细菌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脑膜炎球菌感染)疗程5~7d;而流感杆菌脑膜炎疗程>10d;肺炎球菌脑膜炎需退热后继续用药10~14d;革兰阴性菌脑膜炎疗程则需>4w;隐球菌脑膜炎疗程3月(常同时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而结核性脑膜炎疗程一般需1.5~2年。

又如:同样是头孢噻肟,治疗普通呼吸道细菌感染,日剂量2~4g已足够,但如果是治疗脑膜炎,日剂量常高达≥8g,且必须静脉用药,否则难以达到有效治疗目的。

我们在选择抗生素时还要考虑到耐药筛选的风险。敏感的菌株存在着自发的突变,而抗菌素类药物对于这些突变的菌株没有杀菌作用。所以敏感的细菌被杀死了而耐药(突变的)的菌株存活了下来并不断的繁殖,繁殖到一定程度就表现出临床症状。所以,不科学用药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耐药菌感染流行的严重后果,使临床治疗更为困难。在国际会议上:抗菌素滥用,中国成为被指责的对象!

抗感染药是人类在医药领域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对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安全的保障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必要保证。但是随其抗菌药物的滥用,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在增加,给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科学用药范文篇2

关键词: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科学用药技术

温室、暖棚、拱棚等保护设施内蔬菜产量高、品质好、生产时间长,但病虫害亦多。现代科学技术为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农药,但在实际生产中,用同样的农药治同样的病虫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则说效果差,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浓度,在这个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个棚里施用后则出现药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用药方法的正确与否。

保护地内温湿度可以人为控制。温室封闭后便于高温或烟雾灭菌灭虫,对防治病虫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和当时的生态环境,灵活掌握用药品种、时间、浓度和方法,达到既控制病虫害,又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使产量达到最高,关键是科学合理用药。保护地蔬菜防治病虫害在考虑采用农业措施如起垄、排湿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虑综合防治及化学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要讲究科学用药。

1按植株生长发育规律用药

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才能顺利完成。全天光合产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须配合较高温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养分输送运转,温度以低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间生理代谢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产物需配合适当的温度(18℃左右),如果运输不顺利,光合产物停留在叶子上,叶子便会过于肥厚,果实产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动是呼吸,这是一个消耗养分的过程,温度宜低些,使养分消耗减少,以利于提高产量。如黄瓜为12℃即可。药物对作物的劳作(光合作用及营养正常运转)有抑制和破坏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营养运转旺盛期尽可能少用药或不用药,特别对瓜果类作物尤其不要用药。

种子均为植株衰老采收,多系菌源,下种时宜用热水浸泡或拌药消毒。幼苗期高湿低温系染病环境,加之保护地设施内连年种菜,土壤杂菌多,播种前必须进行消毒。早春定植后多湿高温低,以防细菌性病害为主;高杆蔓生作物中后期通风不良,高湿高温,此时应以防治真菌性病害为主;立夏育苗或延秋栽培多高温干旱,以防治病毒病为先。目前保护地生产上,黄瓜以防治霜霉病,西葫芦、番茄以防治病毒病,茄子、辣椒以防治黄萎病、疫病(死秧),韭菜以防治灰霉病,芹菜以防治叶斑病为主[1]。

2按发病规律用药

施药前要正确诊断发生的病害或可能发生的病害,勿将非侵染性病害认定为侵染性病害。如温室黄瓜、早春甘蓝等蔬菜,因前半夜温度低,在中下部光合作用旺盛的叶片上,因“仓库”爆满,营养不能运走,致使叶片增厚老化,出现生理障碍,叶片上出现圆形点,如同疥蛤蟆身上的点子。对这类生理病害,打药无济于事。再如黄瓜生长点萎缩、中部叶缘发黄是缺水引起的非侵染性生理病症,与细菌、真菌、病毒无关,自然打药也不起作用。治虫时需先确定危害蔬菜的主要昆虫,然后选择专一性配广谱性的杀虫剂,进行有目的的综合防治,切勿图省事、省时,将不能混用的农药胡乱配合防治病虫害。勿用杀虫剂治病,勿用杀菌剂灭虫[2]。

细菌性病害发病的环境多系高湿低温有病原菌;真菌性病虫害发病环境是高温中湿(15~22℃)有病原菌;病毒性病害是在高温干旱环境、作物上有虫伤或机械损伤伤口时才发病,人为地控制一两个发病条件均可减轻和防止病虫害发生,无发病条件作物有类似症状者,应考虑其他因素。所以,喷药前必须辨清病虫害的特征、发生活动特性和农药的防治对象、性质,做到对症下药。

3按药效适时用药

防治农药多是保护性药剂,要提前施用,以防为主,要在病害发生前或刚发生时喷药[3]。灭虫农药在扣棚后定植前或沤制粪肥期施用,消灭地下害虫,蔬菜生长期用毒性较大的杀虫剂易造成药害,毒性小、用量少则效果差;地上部害虫在羽化期或着果前施用,成龄害虫抗药性强,也有一定的回避能力,防效差。又如对番茄钻心虫施药过晚,虫已钻入果实内,很难消灭。

配药前先看准农药有效期,新出厂的农药,浓度以最大限度对水,临近失效期的农药以最低限度对水,浓度不要过大,如普力克、乙磷铝,否则效果反而差,且浪费药剂,易烧伤植株。另外,需认准农药的有效成分,勿把含有效成分80%的农药,按40%浓度配制喷洒,也不要把含量5%的农药当做50%对水施用。农药以单一品种施用较为适宜,也可将2种农药混用,如作用对象相同则用量减半,如作用对象不相同则按最低浓度喷施,且以内吸收性和融杀性混用为好。

4按温湿度大小适时适法喷药

保护地内温度高低悬殊大,湿度大,喷药时掌握温度在20℃左右、叶片无露水时进行,药液易着叶面,水分迅速蒸腾后,药液形成药膜,防病效果好,维持时间长[4]。梅雨连阴天或刚浇水后勿在下午至傍晚喷药,因此时作物叶子大量吐水,易冲洗药液而失效(保护地内露水70%以上系叶片通过气孔吐水所致),高温季节(温度超过30℃)不用药,否则叶片易受害老化。温高、干燥、苗弱,用药要少。一般感病或发生虫害应连喷2次,间隔5~7d,阴雨天只要温度在20℃以上就可喷药,以叶背面喷药为重,钙化老叶少喷,以保护中小新叶为主。喷雾量以叶面着药为准,勿过量而使叶上流液,否则叶面着药少,浪费药剂,效果差。个别植株感病,以涂抹病处为宜;病害严重时,以喷、熏结合为适,防病管理中以降湿为主,尽量减少喷药量和次数,既可达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又能节约药剂,生产无公害蔬菜,创造蔬菜最佳的生长发育环境,获得高产和高效。

5参考文献

[1]毛荣姿,夏建平.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178,181.

[2]张霞.温室蔬菜病虫为害的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27-28,31.

科学用药范文篇3

关键词: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科学用药技术

温室、暖棚、拱棚等保护设施内蔬菜产量高、品质好、生产时间长,但病虫害亦多。现代科学技术为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农药,但在实际生产中,用同样的农药治同样的病虫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则说效果差,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浓度,在这个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个棚里施用后则出现药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用药方法的正确与否。

保护地内温湿度可以人为控制。温室封闭后便于高温或烟雾灭菌灭虫,对防治病虫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和当时的生态环境,灵活掌握用药品种、时间、浓度和方法,达到既控制病虫害,又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使产量达到最高,关键是科学合理用药。保护地蔬菜防治病虫害在考虑采用农业措施如起垄、排湿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虑综合防治及化学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要讲究科学用药。

一、按植株生长发育规律用药

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才能顺利完成。全天光合产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须配合较高温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养分输送运转,温度以低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间生理代谢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产物需配合适当的温度(18℃左右),如果运输不顺利,光合产物停留在叶子上,叶子便会过于肥厚,果实产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动是呼吸,这是一个消耗养分的过程,温度宜低些,使养分消耗减少,以利于提高产量。如黄瓜为12℃即可。药物对作物的劳作(光合作用及营养正常运转)有抑制和破坏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营养运转旺盛期尽可能少用药或不用药,特别对瓜果类作物尤其不要用药。

种子均为植株衰老采收,多系菌源,下种时宜用热水浸泡或拌药消毒。幼苗期高湿低温系染病环境,加之保护地设施内连年种菜,土壤杂菌多,播种前必须进行消毒。早春定植后多湿高温低,以防细菌性病害为主;高杆蔓生作物中后期通风不良,高湿高温,此时应以防治真菌性病害为主;立夏育苗或延秋栽培多高温干旱,以防治病毒病为先。目前保护地生产上,黄瓜以防治霜霉病,西葫芦、番茄以防治病毒病,茄子、辣椒以防治黄萎病、疫病(死秧),韭菜以防治灰霉病,芹菜以防治叶斑病为主。

二、按发病规律用药

施药前要正确诊断发生的病害或可能发生的病害,勿将非侵染性病害认定为侵染性病害。如温室黄瓜、早春甘蓝等蔬菜,因前半夜温度低,在中下部光合作用旺盛的叶片上,因“仓库”爆满,营养不能运走,致使叶片增厚老化,出现生理障碍,叶片上出现圆形点,如同疥蛤蟆身上的点子。对这类生理病害,打药无济于事。再如黄瓜生长点萎缩、中部叶缘发黄是缺水引起的非侵染性生理病症,与细菌、真菌、病毒无关,自然打药也不起作用。治虫时需先确定危害蔬菜的主要昆虫,然后选择专一性配广谱性的杀虫剂,进行有目的的综合防治,切勿图省事、省时,将不能混用的农药胡乱配合防治病虫害。勿用杀虫剂治病,勿用杀菌剂灭虫。

细菌性病害发病的环境多系高湿低温有病原菌;真菌性病虫害发病环境是高温中湿(15~22℃)有病原菌;病毒性病害是在高温干旱环境、作物上有虫伤或机械损伤伤口时才发病,人为地控制一两个发病条件均可减轻和防止病虫害发生,无发病条件作物有类似症状者,应考虑其他因素。所以,喷药前必须辨清病虫害的特征、发生活动特性和农药的防治对象、性质,做到对症下药。

三、按药效适时用药

防治农药多是保护性药剂,要提前施用,以防为主,要在病害发生前或刚发生时喷药。灭虫农药在扣棚后定植前或沤制粪肥期施用,消灭地下害虫,蔬菜生长期用毒性较大的杀虫剂易造成药害,毒性小、用量少则效果差;地上部害虫在羽化期或着果前施用,成龄害虫抗药性强,也有一定的回避能力,防效差。又如对番茄钻心虫施药过晚,虫已钻入果实内,很难消灭。

配药前先看准农药有效期,新出厂的农药,浓度以最大限度对水,临近失效期的农药以最低限度对水,浓度不要过大,如普力克、乙磷铝,否则效果反而差,且浪费药剂,易烧伤植株。另外,需认准农药的有效成分,勿把含有效成分80%的农药,按40%浓度配制喷洒,也不要把含量5%的农药当做50%对水施用。农药以单一品种施用较为适宜,也可将2种农药混用,如作用对象相同则用量减半,如作用对象不相同则按最低浓度喷施,且以内吸收性和融杀性混用为好。

四、按温湿度大小适时适法喷药

保护地内温度高低悬殊大,湿度大,喷药时掌握温度在20℃左右、叶片无露水时进行,药液易着叶面,水分迅速蒸腾后,药液形成药膜,防病效果好,维持时间长。梅雨连阴天或刚浇水后勿在下午至傍晚喷药,因此时作物叶子大量吐水,易冲洗药液而失效(保护地内露水70%以上系叶片通过气孔吐水所致),高温季节(温度超过30℃)不用药,否则叶片易受害老化。温高、干燥、苗弱,用药要少。一般感病或发生虫害应连喷2次,间隔5~7d,阴雨天只要温度在20℃以上就可喷药,以叶背面喷药为重,钙化老叶少喷,以保护中小新叶为主。喷雾量以叶面着药为准,勿过量而使叶上流液,否则叶面着药少,浪费药剂,效果差。个别植株感病,以涂抹病处为宜;病害严重时,以喷、熏结合为适,防病管理中以降湿为主,尽量减少喷药量和次数,既可达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又能节约药剂,生产无公害蔬菜,创造蔬菜最佳的生长发育环境,获得高产和高效。

参考文献:

[1]毛荣姿,夏建平.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178,181.

[2]张霞.温室蔬菜病虫为害的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27-28,31.

科学用药范文篇4

关键词:健康养殖;科学;管理;技术

水产品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对象正常活动、生长、繁殖所需的生理、生态要求,选择科学的养殖模式,将健壮水产动物通过养殖系统的规范管理技术,使其在人为控制的生态环境中健康快速生长。水产健康养殖应满足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①能够人为控制养殖生态环境条件,环境尽量满足养殖对象生长、发育的最适条件;②养殖模式使养殖动物正常活动,具有正常的生理机能,通过养殖对象的免疫系统抵御病原入侵及环境的突然变化;③投喂适当的能完全满足其营养需求的饲料(最好是配合饲料);④水产品无污染,无药物残留,近似绿色食品;⑤对资源利用最节省。

1选择优质苗种

苗种是水产健康养殖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健康养殖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县市级以上的水产原良种场。苗种选择与投放要掌握以下四个方面技术要点:一是苗种。健康养殖首先要获得健康、优质的苗种,苗种引进时要经过有关部门的病虫害检疫,检疫合格后再投放。二是亲鱼。可直接购买或自己选育亲本,人工繁育后进行育种。三是科学的放养密度。因地制宜,降低集约化养殖密度,科学放养。根据水源情况、池塘、资金、设备、技术等条件.合理确定放养模式与密度。四是实施轮捕轮放。健康养殖推广“轮养”或“休养”,特别是对那些高发病的养殖池,建议采取“轮养”或“休养”的措施。

2水质调控与监管

2.1保证水源。建设养殖场时,对水源进行认真调查,既要保证全年水量充足,又要注意水源无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水污染,水源的各项理化指标应适宜于水产养殖,常用的理化指标有水温、pH值、溶解氧、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及微量元素等。养殖场的进排水系统应独立完善,不可共用。外来水源没保证,应有水井抽取地下水,并保证供电设施完备。2.2改善生态环境。养殖水环境中的各种水生生物,尤其是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及一些微生物的含量与变化处于动态平衡,保持池塘正常的“水色”,水环境的平衡打破,水质容易变坏。高密度养殖情况下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溶解氧充足,定期开启增氧机。

3科学投饲

3.1饲料的选择。人工养殖投喂成本占总成本的80%以上,饲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健康状况,养殖者使用的饲料应符合SC/T1026和NY5072的规定,要保证投喂的饲料营养全面、均衡、不含致病菌、不含激素等违禁药物。一般不提倡自己配制生产饲料,建议养殖者购买知名度高的专业鱼用饲料厂家生产的颗粒饲料。优良的饲料配方不等于优良的成品饲料,只有规范化的企业才有能力对饲料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及成品出厂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健康养殖关键是要科学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投喂饲料坚持“四定”原则,投喂饲料要“八成饱”,做好投喂记录,不断积累总结经验,降低饲料系数。养殖户根据鱼苗的长势投喂开口料、幼鱼料、成鱼饲料,科学投喂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

4推行减量用药行动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水产养殖病害绿色防控和规范用药技术普及,探索零用药、免疫预防等健康养殖技术,打造一批可复制、操作性强的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技术模式,实现科学防控和用药减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健康养殖要从使用优质苗种、加强疫病防控、指导规范用药、加强生产管理等关键技术措施着手,建立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模式推广点,推广抗生素类兽药使用量减少行动,形成一批标准化技术成果和用药减量技术模式,使养殖者规范用药水平明显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4.1防重于治,科学用药。健康养殖一定要科学用药,用药掌握以下原则。①正确诊断,对症用药;②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渔药,有批准文号、生产执行标准;③了解养殖鱼类的生物习性和药物的基本特性,药物的协同和拮抗作用,科学用药;④杜绝盲目加大用药浓度、用药次数和用药时间;⑤认真观察、分析,根据情况采取停药、调整剂量和改换药物。实施健康养殖,尽可能减少或不使用化学药物和抗生素,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中草药,建议使用生物渔药、生物制品。4.2实行休药期制度。食用鱼上市前,实行休药期制度,确保上市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符合国家标准(NY5070)。水产饲料中药物的添加应符合相关标准(NY5072)要求,不得选用国家禁止使用的药物或添加剂,不准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硝酸亚汞、醋酸汞、孔雀石绿、六六六、滴滴涕、磺胺脒(磺胺胍)、新霉素、呋喃唑酮等因其毒性大或有致癌、致畸作用而被我国在水产养殖食用鱼时禁止使用。

5加强监管、严格执法

5.1严把养殖环境控制关。严把环境控制关,是阻止水产动物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养殖场环境卫生整治消毒工作,对水产养殖场、育苗场进行分级管理,要求进水、排水系统齐全,鱼池水源安全、无污染,池水互不串联,防止鱼病通过池水交叉传染。5.2严把投入品使用关。对投入品生产企业实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制,每年开展1~2次以上投入品生产销售拉网式大检查。在主要养殖基地实行投入品使用处方制,对养殖企业和合作社实行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运输销售等,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5.3严把监督抽查关。对无公害生产基地、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原良种场,在平时自检的基础上,每年开展统一抽样检测,实行养殖生产基地准出制度,把好水产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关。

6加强品牌建设、建立追溯体系

科学用药范文篇5

一、总体思路

2021-2022年我县计划创建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按照“提质增效、用药减量、质量安全、绿色发展”的要求,将建设减量用药示范基地8个,推行绿色养殖、生态防控、精准用药和统筹监管,构建水产主要养殖品种病害防控和用药减量技术模式与管理体系,辐射带动全县水产养殖实现用药减量增效,保障我县渔业生产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引导参与行动的养殖场使用渔药总量同比平均减少5%以上,抗生素类渔药减少30%以上,部分养殖品种,抗生素类渔药甚至不用;通过“用药减量”行动的示范推广和“用药减量”技术模式的示范应用及“零用药”技术模式的探索,引导全县水产养殖企业依法、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三、技术路线和工作重点

(一)技术路线

1.要求使用优质苗种减少用药。要求水产良种化率60%以上,启动水产苗种检疫,严格控制苗种质量,做好亲本选育和病害防控,保障苗种质量优质安全健康。

2.要求控制病害发生减少用药。开展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掌握病原分布、流行趋势和病情动态,科学监测及时病害预警;强化疫病净化和突发疫情处置,避免药物滥用;减少养殖场(户)“乱用药”问题,依法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用药行为。

3.要求依法精准用药减少用药。建立规范用药制度,严格遵守《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推行乡村兽医并开展服务,由执业兽医及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鱼药,依照指导的剂量和次数施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增加使用次数。加大依法科学用药技术的宣传与指导,把法律和技术送到养殖户手里,深入基层,进塘入户进行现场指导。

4.推广生态养殖减少用药。以生态循环、质量安全、集约高效、节能减排为导向开展用药减量技术模式研究。大力推广鱼菜共生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渔农综合利用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等生态化养殖模式,提升水产养殖业的提质增效、防病减药水平。

5.加强日常管理減少用药。加强养殖生产的日常管理,指导养殖场(户)自身加强养殖管理,健全内部管理等各项制度,建立从苗种种量、养殖环境、水质监测、密度控制、饲料投喂、病害防治、渔药使用、产品质量检测等贯穿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完善水产养殖生产和用药记录制度,同时结合水产养殖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相关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活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严处违法用药行为。

(二)工作重点

全县主要养殖品种为鲢、鳙、鲤、鲫,特色养殖有溪鱼、棘胸蛙、大鲵等。重点预防水霉、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溃疡病、烂鳃病、烂尾病、赤皮病、打印病、三代虫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我县重点推行特色品种设施养殖、稻(莲)鱼综合种养、养殖尾水处理等生态养殖模式,主要防控鲤、鲫、溪鱼大宗水产品的养殖病害。

四、实施步骤

(一)先行试点阶段。(2021年8月至11月)开展全县上一年度用药情况摸底调查,掌握各主导品种、各养殖模式发病和用药情况。围绕主导品种选择1-2个健康养殖示范场开展试点,基本形成主导品种用药减量方案和路径。

(二)扩大试点阶段(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扩大应用范围,形成一批渔药用量减量化技术模式。

(三)全面开展阶段(2022年4月至2022年12月)。全县水产养殖点全面铺开用药减量行动。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以县农业农村局为主的水产养殖用药减量工作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指导本县域水产技术推广,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整合力量,加强督查和技术指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科学用药范文篇6

关键词老年患者处方用药联合用药DDD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将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因此,合理使用药物来预防和控制老年人疾病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我们医药卫生界同仁义不容辞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目前,尚未见到大样本、系统性研究老年人病历或处方用药分析、老年人合理的用药剂量研究的文献,因此,我们对老年人用药现状做一系统的大样本的调查研究,了解我国老年人的用药现状,老年人的用药需求,老年人的用药费用,老年人中经常存在的联合用药情况,老年人每日用药的剂量(每日用药剂量:Dailydrugdose,简称DnD)等,为今后临床老年人合理、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药物来预防和控制老年人疾病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采用北京市22家医院(处方分析>课题组1998、1999年2年全年门诊处方数据库(数据库处方为每月随机抽取3d的处方,数据库的建立为将处方中科别、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日期及用药情况即药品名称、规格、用量、金额分别输入计算机),用FOXPRO软件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将老年人的就诊情况和用药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与总体人群做些比较研究。

2研究对象和内容

>60岁老年人门诊处方数及门诊用药即药物品种、用药平均品种数、药物剂量(每次、每日、年累积剂量)、给药途径、联合用药及联合用药品种数(最多、最少及平均)、药物使用频度、药物实际用药DDD值、科别用药及与国家基本用药的符合情况等。结果

3.1老年人每年就诊的处方数及所占的比例见表1

注:给药途径:“1”为口服,“2”为静脉,“3”为外用

“DTD”为每日用药数量(片、支或瓶数)

“DDDs”’为WHO药品统计中心挪威1996年版的规定值,其中,“*”标记的值为WHO没有规定而根据药品说明书所得。

大输液不做DDD值统计3.4老年人与总人群用药情况对比结果见表4。

4讨论

4.1老年人用药现状

4.1.1从表1中我们发现北京市22家医院老年人就诊处方数占总处方数的百分率在1998、1999年两年中基本一致,均值为19.87%,可见老年人患病机率高,达10个就诊病人就有2个老年人,提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合理用药至为重要,现实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合理用药尚很薄弱。从表1中可以看出,注射用药处方在1998、19g9年两年中超出40万张,每百例次就诊使用针剂的比例高达29.61%,在老年人每百例次就诊使用针剂的比例为18.4%,而瑞典3所医疗保健中心门诊使用针剂的比例为o.o%t12。注射给药方式,一方面,给药不便,病人遭受痛苦,危险性也大,另一方面,注射药一般较贵。因此,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合理用药问题,只有在危、重、急的病人才选用注射给药的方式,努力降低其就诊使用针剂的比例。

4.1.2从表2中看出北京市22家医院老年人用药处方中联合用药随品种数增多,其所占比率逐渐减少,平均品种数1998年为2.50种,1999为2。42种(五种以上以五种计算),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o.01),从国际合理用药调研指标来看[22,我国尚可。但是,随着联合用药品种数增多,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因此,应尽可能的减少联合应用的药物品种数。

4.2老年人用药需求(药品使用频度前20名情况)

4.2.1从表3看出老年人对心血管用药、维生素类、大输液、电解质、脑血管用药、降糖药、抗感染用药、非团体消炎药、催眠药、胃肠动力学用药等需求较大(占老年总处方66.3%),心血管用药在1998年药品使用频度前20名中分别占有35%(7/20)、维生素类占有10%(2/20)、大输液占有20%(4/20)、电解质、脑血管用药、降糖药、抗感染用药、非甾体消炎药、催眠药、胃肠动力学用药各占5%(1/20);1999年与1998年相比,使用频度前8位的药品相同,使用频度后12位中无胃肠动力学用药,多1个维生素类药。因此,在1999年药品使用频度前20名中心血管用药占有40%(8/20)、维生素类、大输液各占有15%(3/20)、其他各占5%(1/20)。而且,在2年药品使用频度前20位共同出现的药品共有17个,在这些药品中,与1998年相比,各药品适用的DTD值(相同规格的每日用药数量,即片数支或瓶数)1999年略有增加的有47.1%(8/17),增加幅度范围为0.1—1.6(不到2片、支或瓶);DTD值下降的有35.3%(6/17),下降幅度范围0。2—0,5(不到1片、支或瓶);DTD值相同的有11.8%(2/17)。其中心血管用药中,1998年,高血压用药占心血管用药42.9%(3/7)、心绞痛用药占28.6%(2/7)、抗血小板用药、调脂药各占14.3%(1/7);1999年,高血压用药占50%(4/8)、心绞痛用药占25%(2/8)、抗血小板用药、调脂药各占12.5%(1/8)。提示高血压用药需求有上涨趋势。

另外,维生素E烟酸酯在此两年出现例次均最多,在老年人处方中出现率为8.1%和8,4%,可能与其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而用于血管障碍性疾病,又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而用于脂质代谢异常(本文作为调脂药统计)。因此,心内科常用,神经内科也常用有关。其DTD值从1998年的3,0片增加到1999年的4.6片(规格为100mg/片),为增幅最大的一个药品。

总之,这两年的DTD值,总体来说变化较少。我们认为上述表列的药物的DDD均值可以代表北京市老年人每日用药剂量的参考值,用此DDD值作为衡量各个医院用药量是否合理的参考标准之一。

4.2.2从表3还可看出,与WHO药品统计中心挪威1996年版规定的DDDs(DefinedDailyDoses)值相比(WHO没有规定的药品,根据药品说明书所得,用*标记),此两年实际用药的DDD值比其大的有7个,占39%(7/18);两年相同药品DDD均值为0.403g,而WHO规定及药品说明书的为0.519g,说明北京市老年人日用药量比WHO及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值低,但也应考虑到其DDD’S值为总体人群,而非老年人。但是,DDD值从1998年的0.354g到1999年的0.452g,日用药量有上升趋势。另外,比WHO规定的DDD,5大的品种中吲哚帕胺和氨氯地平,两药均为降压药,提示我国降血压药日用药量偏大或我国老年人对高血压药耐受,应引起关注和进一步研究探讨。

4.2.3用药额度前20位药品中,1998年有18个品种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占90%,1999年有17个占85%,反映出北京地区老年人用药与国家基本药物符合率很高,显示国家基本药物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两年的药物品种均在《北京市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用药报销范围》(1997年)内,反映出实施用药报销范围的规定,可使药品的使用和销售结构受到一定的限制,有利于医疗单位的合理用药,可以减少药品的滥用和浪费,另外,对控制药品费用过度增长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4.3与总体人群用药比较

从表4中看出老年人联合用药平均品种数比总体人群高出0.27个品种(但经双因素方差分析P>0.05),在用药品种需求上,心血管用药7.5个,远高于总体人群(4个),也说明北京市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就诊率高。另外,注意的是老年患者日平均用药量2.72(片、支或瓶)高于总体人群2.69(片、支或瓶),考虑到老年期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减退,为防止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4.4从表5前10位老年人用药处方数科别情况看出,心内科的处方数从1998年的第8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4位,也说明北京市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就诊率有上升趋势。

科学用药范文篇7

【关键词】药学服务;糖尿病;血糖;依从性

糖尿病属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会发生持续血糖异常升高、代谢紊乱等症状,直接导致患者全身组织器官发生损害,严重的会发生器官衰竭[1]。临床上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发生。糖尿病患者科学用药是控制血糖的关键,在患者长期、复杂用药过程中用药依从性会降低,直接影响药物治疗效果[2]。如何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使患者更好控制血糖,成为医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3]。本研究旨在分析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服务对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控制血糖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51~70岁,中位年龄57.5岁,病程7个月~10年,平均病程25.9个月。对照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52~71岁,中位年龄58.6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病程26.5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予口服降糖药物格列美脲、瑞格列奈、二甲双胍等药物,根据患者血糖情况可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开展药学干预:在患者用药前,临床药师向患者讲解服药方法及不良反应处理方法,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讲解用药注意事项,语言通俗易懂容易让患者理解和接受;向患者讲解不同降糖药的作用机制,向患者发放糖尿病宣传手册资料,提高患者自我药物治疗的意识;临床药师及时了解患者用药过程中的疑问及时解答,并根据患者用药后身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治疗和用药方案较为复杂的患者,应让其反复描述用药方案,并与患者保持有效联系,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进行用药指导或解释,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测,防止患者出现漏服或停药情况发生,督促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1.3观察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进行监测,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在患者进行药学干预12个月后对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变化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糖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2.2患者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时治疗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不断增长。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直接威胁人类健康[4-5]。糖尿病患者科学用药是控制血糖的关键,在患者长期、复杂用药过程中用药依从性会降低,直接影响药物治疗效果。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会直接影响患者血糖水平,有效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6-8]。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糖尿病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药物服务,加强患者对糖尿病相关危害的重视,通过随访或面谈方式让家属督促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9]。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向患者发放宣传资料,并在讲座期间开展药学咨询工作,让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在健康教育中落实血糖控制措施,督促患者不能轻易停药或自行更改治疗方法,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对患者施行有针对性的药品指导,让患者详细解读说明书,让患者注意用药方法和用药时间,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药师应积极和临床医师沟通,将患者相关情况上报医师,并同时开展药物信息交流工作,对于医师不规范用药情况进行干预,提出相应的临床措施,及时处理用药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对于治疗和用药方案较为复杂的患者,应让其反复描述用药方案,并与患者保持有效联系,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进行用药指导或解释。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血糖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时治疗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提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开展药学服务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患者血糖水平[10]。说明该模式对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不良的原因,对实际用药情况进行整体评估,根据用药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用药指导,并向患者说明按照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按照医嘱用药的重视程度,并提高患者日常自我血糖监控能力,防止漏服或错服药物事件的发生。相关研究显示,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延长生命。本次研究的重点为对糖尿病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药学服务,对患者服药情况进行督促,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综上所述,在常规血糖控制治疗基础上开展药学服务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提高,从而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对患者临床治疗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少程,林思勇,郑曰忠,等,2型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厚度与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32):2584-2588.

[2]赵阳媚,药学服务对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10):87-88.

[3]沈美,赵华,孙科,等,药学服务干预对社区多药控制2型糖尿病病人的影响[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6,16(3):170-171.

[4]郭建广,杜改云,药学服务对糖尿病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15,13(7):14-15.

[5]刘芳龙,刘伟,静脉血和末梢血糖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8):2561-2563.

[6]杨声泉,药学服务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6):94-96.

[7]李笠芃,郭婷婷,张建双,等,天津市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10):725-726.

[8]黄雪梅,叶国永,陈媚珠,深圳市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16,31(1):101-103.

[9]李长艳,杨娇,石美智,等,临床药师参与糖尿病整合门诊的药学服务[J].医药导报,2017,36(5):575-576.

科学用药范文篇8

一、总体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为目标,着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大力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和机制创新,大规模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着力推进科学用药,实现农药减量增效、遏制病虫危害,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二、目标任务

2016年,确保重大病虫害不爆发成灾,重大疫情不恶性蔓延,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物灾害损失率分别控制在5%和10%以内。病虫预报准确率短期达95%、中长期达85%。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6%以上。绿色防控示范区不少于4个,水稻、茶叶、水果等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

以推行监测预警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可视化为重点,提高病虫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准确性。一是进一步完善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植保站要把病虫监测预警作为第一要务狠抓落实,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四个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要确定专人做好本区域范围内病虫调查与监测工作,各乡镇(街道)植保技术员要做好本地主要农作物病虫调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健全全市农作物病虫监测网络。在做好水稻、小麦、油菜等传统粮油作物病虫监测的同时,积极开展茶树、中药材、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病虫监测工作。二是科学开展监测。要突出做好“两迁”害虫、水稻稻瘟病、稻曲病、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病虫监测,密切关注水稻病毒病、小麦锈病、油菜根肿病等病虫动态。严格按照测报规范要求开展病虫监测,切实做到灯下与大田、系统与普查、查虫与查卵相结合。三是切实做好信息上报。实行重大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周报制度,关键时期实行“一周两报”制度。及时完成《省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平台》、《省农作物四情监测指挥调度系统》——小麦病虫情子系统、《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的填报。各区域站和乡镇(街道)要及时将本区域病虫发生信息报送市植保站。四是及时预警信息。创新方式,推广普及“广播、电视、手机、网络和明白纸”五位一体病虫预报新模式,大力推行病虫电视预报,提高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五是加强智能化监测工具试验示范。积极开展自动化、智能化病虫监测工具试验示范,开展与传统频振式测报灯测报效果对比,加快推进病虫害监测预警自动化,减轻测报工作量。

(二)全力抓好重大病虫防控

突出重大病虫、关键时期,广泛动员,分类指导,切实抓好病虫防控各项措施落实。一是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虫害。尤其是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二是落实关键技术。根据我市实际,制定重大病虫防治预案,加强宣传发动,重点落实小麦赤霉病“见花打药”、重在预防,稻飞虱“压前控后”、争取主动,稻纵卷叶螟“保护功能叶”,稻瘟病、稻曲病“破口前适时预防”,油菜菌核初花、盛花两次防治等关键技术,玉米螟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大喇叭口期“一防双减”(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减少玉米中后期穗虫发生基数、减轻病害流行程度);农区鼠害重点推广毒饵站技术、TBS(围栏+捕鼠器)技术。三是强化部署督查。明确属地管理职责和部门责任,强化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部署、督导和指导。充分发挥各地政府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挥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落实专业技干包村联户职责,重大病虫防控关键时期,市农委将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巡回督导和技术指导工作,督促并协助各地抓好防控工作措施落实。

(三)加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培育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一是着力提升装备水平。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高效大中型植保机械购置补贴力度,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服务高效、管理规范的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二是大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及时提供病虫测报信息与防治技术,鼓励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引导防治组织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三是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充分利用专业化统防统治专项补助资金加强对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规范资金的使用,提升组织发展动力。四是加强示范引导。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建设,抓好整村、整乡统防统治推进样板,引导发展全程承包防治,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全国、省级优秀示范组织要做好率先垂范,发扬表率。

(四)加速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结合种植结构调整,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行动,提升农产品质量。一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在主要农作物和一些特色作物上建立一批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2016年继续在抓好全国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进一步扩大实施面积;在港口、青、、等地建立省级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在水果基地,蔬菜基地,、中药材基地开展特色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对河沥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青湾库区乡镇力争3年内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各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各乡镇(街道)也要根据所辖区域种植特点,选择有特色的农作物建立1-2个绿色防控示范区。绿色防控示范区要充分体现绿色防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绿色防控技术可持续发展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二是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在水稻、茶树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河沥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青湾库区建立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基地,开展技术集成、产品直供、指导服务,示范推广绿色防控产品、高效低毒农药、现代植保机械及科学用药技术,带动农药减量控害。三是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已集成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重点推广性信息素诱捕、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生态控害、稻鸭共育等绿色防控技术,优先应用生物农药。开展中药材、水果、蔬菜等特色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试点,把绿色防控技术与高效低毒农药、现代施药机械融于病虫防控过程,集成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全生育期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模式。四是培育绿色防控技术骨干。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通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召开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培训一批技术骨干,辐射带动农民大面积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五是探索绿色防控推广应用机制。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以种植效益较好、质量安全受关注程度较高的药果菜茶等园艺作物及特色作物“三品一标”生产基地为重点,探索建立技术与物化产品相结合、市场与农产品品牌相对接、企业与生产基地相联合的绿色防控推广联合体,培育一批名特优品牌,逐步形成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引导头企业广泛参与、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促进大面积推广应用。

(五)努力提升科学用药水平

重点做到“药、械、人”的协调统一,提升科学用药水平,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一是加快新型农药、药械推广步伐。积极开展新农药、新助剂、新药械试验示范,筛选、推广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替代使用量大、效果差、病虫抗药性高的老旧农药品种及跑冒滴漏落后机械。二是强化科学用药技术培训。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开展科学用药、减量控害、药械使用与维修技能系列培训活动。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科学安全用药知识。

科学用药范文篇9

1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绥滨县最初是21世纪初开始开展稻田养鱼,主要推广稻田放养鲤鱼夏花鱼种模式,亩放鲤鱼夏花鱼种70尾~100尾。2013年作为示范县承担了农业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极大地推动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绥滨县的推广。2020年,绥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了30余万亩,在全县9个乡镇分别建立了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做到了每个乡镇都有示范区,其中两处省级综合种养示范区。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实现了鱼稻双丰收,每年可为农民增加纯收入3000多万元,同时稻田养鱼还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分别减少50%以上、20%以上),提升了水稻品质和安全水平,为发展绿色有机大米提供了技术支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绥滨县稻渔综合种养还涌现了许多典型,其中有代表性的示范户是绥滨县忠仁镇富山村农民周厚超,2019年在绥滨县水产技术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利用690亩稻田开展稻蟹共作和稻鱼共作模式种植,按照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其中500亩稻田开展稻田培育鲤鱼种示范。加高加固了田埂,安装好拦鱼栅,放养规格3cm~4cm的鲤鱼夏花鱼种90尾/ac。收获鱼种8.1kg/ac,平均尾重150g,成活率60%。培育的2500kg鱼种以6.00元/kg的价格出售给当地一家鱼种场越冬,销售收入15000.00元,其余1400kg以5.00元/kg的价格上市销售,销售收入7000.00元。没有销售的鱼种的自家食用和送给亲戚朋友。鱼种销售收入45.00元/ac,水稻增产2.9%,增加产量8.7kg/ac,增产大米4.8kg/ac,增加收入180.00元/ac。扣除鱼苗和人工费30.00元/ac,两项增加收入合计225.00元/ac。与水稻有机单种相比,增加效益195.00元/ac。在他的带动下,周边许多稻农也开展了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了稻鱼双丰收。

2开展生态养鱼技术示范

池塘养鱼是绥滨县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也是主要的生产方式。过去池塘养殖鱼类品种以鲤、鲢、鳙等大宗淡水鱼为主,由于大宗淡水鱼价格长期低迷,养殖效益差,导致渔民养殖积极性不高。为推进全县池塘养鱼再上水平,提高养殖效益,绥滨县打造了一批池塘生态养鱼健康示范场。通过池塘生态养鱼健康示范场引领和带动渔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改进养殖方式、提升养殖技术水平。在池塘养殖品种结构上,加大了方正银鲫、彭泽鲫、兴凯湖大白鱼、黄颡鱼、鳜鱼、青鱼、泥鳅、团头鲂等名优鱼类放养比例。在苗种规格上,投放大规格鱼类苗种,采用自动投料机投喂,实现了鱼类提前到夏季上市,夏季是鱼类上市的淡季,此时进行鱼类商品鱼销售的价格比较高,一般每公斤可比秋季上市多卖2.00元多,亩增效近千元,这样可显著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在水质调控上,积极推广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技术。同时绥滨县在部分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了智能化互联网管理平台,实现了鱼类养殖向智能化养殖的跨越式发展,养殖科技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今后,绥滨县还将积极开展养殖尾水处理示范,对养殖尾水进行多级处理后再循环利用,实现养殖水体零排放。另外,加快了黑龙江、松花江两江沿线的江汊支流、自然泡沼的水面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江水生态养鱼,2020年生态养鱼面积达到6000多亩。

3推进用药下乡及用药减量行动

制定了《绥滨县用药下乡及用药减量行动的实施方案》,积极协助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的水产品例行监测及监督抽查工作,没有出现阳性样品。积极组织开展规范用药及鱼病诊治培训,除选派专人参加省、市举办的专题培训班外,在县级举办养殖场户、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的培训班,主要讲授了黑龙江省常见鱼病诊断及防治方法、水产养殖用药规定、水产养殖禁用药须知、水产养殖安全用药基础知识、鱼病防治常用药物及渔药使用应注意问题等。同时,发放《2009~2011年黑龙江省水产养殖安全用药技术》《黑龙江省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渔药减量使用技术指南》《渔药使用风险管控疑难问题精解》等技术资料100余份。受疫情影响,2020年度有关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下半年积极推进中。绥滨县水产技术服务中心的水产技术人员深入到养殖场户指导科学用药,指导记好养殖用药记录;还指导场户通过发展生态养殖、使用优质苗种、重视疫病防控、指导规范用药、加强生产管理,养殖场户减少用药量50%以上。既节约了水产养殖用药成本,也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本地消费者吃上了放心鱼。绥滨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加大了水产养殖用药检查力度,杜绝了养殖场户使用违禁药物现象。

今后,绥滨县将培训水产技术人员,开展药敏试验,指导渔民科学用药。所谓药物敏感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是指通过对病原微生物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的测定,遴选最有效的抗菌药物,以指导鱼病治疗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学试验[3]。

参考文献:

[1]李强.绥滨县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水产,2019,(6):18-20.

[2]杜光辉.绥滨县水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J].黑龙江水产,2018,(6):17-18.

科学用药范文篇10

一、组织实施,有效开展

夏季是苍蝇、蚊子、蟑螂繁殖活动的高峰季节,为了有效控制和降低苍蝇、蚊子、蟑螂密度是防止虫媒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都必须依靠村组、社区干部与群众配合相结合,动员参与,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今年以来,由镇爱卫办牵头,先后多次召开了灭“四害”工作会议,下达任务,明确要求,落实措施。各行政村相应重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把灭苍蝇、蚊子、蟑螂的危害性和重要性告知广大群众,营造了良好的灭“三害”氛围,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灭“三害”的重要性和开展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工作的良好局面。用药据统计60公斤投放130多处。取得的效果比较好,群众满意。

二、消灭苍蝇,常抓不懈

在开展突击活动中,我们重点抓了垃圾场、垃圾池、农家乐等场所重点整治消灭苍蝇。每个季度用药26公斤,消灭苍蝇孳生栖息繁殖场所。广泛开展公共区域环境用微生物环保剂化学药品防制工作,创造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

三、强化宣传,全面开展

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在全面开展科学灭苍蝇、蚊子、蟑螂等安全用药中,有政府组织、有个人用药购买的不同途径除“三害”增加除害经费投入和加大药械的数量的力度。全镇24个行政村、一个社区消灭“三害”用药覆盖达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