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利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1:03:15

科学利用

科学利用范文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国土资源;国土资源管理

科学发展观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是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先提出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首先,发展必须要全面。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其次,发展必须要协调。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再次,发展必须要可持续。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护和节约资源,提高国土资源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用尽可能少的代价获得经济发展,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土地、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中华民族的生存与长远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五个统筹”的要求,妥善处理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调控资源的关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坚持“五个统筹”,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依法按规划支持城镇建设,同时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指导,推进东、中、西部地区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在这样的基本国情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资源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批重要矿床和地下水源地的相继发现、探明和开发,形成了能源与原材料矿产品较强的供应系统,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经济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迅速发展,海洋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宝库。总的来说,我国国土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但也应看到,目前的资源形势相当严峻,国土资源的消耗、浪费与流失已超过了我国社会和资源承受力的临界点。从现在起到2020年,资源约束将超越劳动力和资金因素,成为对经济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近几年来,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严重,我国耕地大量减少的问题突出,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同时对经济平稳运行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一是违法占地的趋势尚未根本遏制,一些地方仍大量圈占土地,各种名目的开发区、行政中心、房地产项目还在不规范地建设;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闲置问题较为严重;三是土地规划的调控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导致土地供应总量失控和结构失衡;四是违规竞争,竞相压低地价。这些问题,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促进我国国土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如下:

1.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禁止乱占耕地。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到2005年10月底,我国由于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损毁,耕地面积已减少为18.31亿亩,人均耕地下降为1.40亩。“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资源供需矛盾的凸显期,资源利益冲突和诉求的高发期。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实行产业集聚,实施地块招商。可从整合土地资源入手,打破行政区域范围,合理配置产业布局,实施园区整合,实现产业集聚。

3.严格审查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认真执行《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的通知》,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的建设用地坚决不予报批。加强建设用地批后核查,探索建立建设用地信用档案和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建设用地远程报批试点工作。

4.严肃治理整顿市场秩序。要抓紧清理各类开发区的违规用地。对撤销停办的,要坚决依法收回其占用的土地;对应该核减面积的,要坚决核减面积;对整改后确实需要保留的,要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圈占、圈而未用的土地,要限期复耕或恢复原用途;对已经开发建设而不能复耕或恢复原用途的,要从所在区域剩余建设用地指标中核减建设用地面积。严格执行各项规定,认真搞好治理整顿的阶段性验收检查。

5.完善管理体制,严格依法行政。要坚持依法办事,把国土资源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抓紧推进《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修改论证工作,组织起草《土地征用和征收条例》、《农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条例》和《不动产登记法》,严格执行已经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配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深入推进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加强自上而下的执法监督。

6.用科学发展观管理国土资源,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干部政绩考核和惩戒体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正确政绩观。衡量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把人口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党纪国法,对乱批乱征耕地、滥开滥采、纵容破坏资源环境行为的干部,不仅不能提拔,还要依照纪律和法律追究责任。

参考文献:

科学利用范文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水利水电;管理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而水资源按人口的平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因此,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更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全国已建有水库约8.6万座,总库容4000多亿m3;万亩以上的灌溉区5200多km,总灌溉面积0.4489亿hm2;堤防16.8万多km,保护面积0.0336万hm2;水闸2.5万多座。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水利、水电工程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工程基本上控制了普通水旱灾害,基本保证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的安全需要。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长期以来,水电、水利工程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维护缺乏必要的措施,没有

正常的管理秩序,再加上资金不足或人员配备不齐等原因,一些水利、水电工程“带病”、“带残”运行,不但经济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同时隐藏着诸多安全隐患,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影响。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国家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2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形式和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思想保障和理论基础。

2.1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实践者。科学发展观更加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意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充分意识到人是最具价值的社会资源,充分意识到社会发展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2.2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化

我们社会主义发展要走的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使命和要求,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发展的必要前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不是不顾后果的开采开发,不是单纯的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是要使得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既满足当代的发展需要,又不对后世发展造成制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灵魂。我们应摆脱经济至上的发展主义,而应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深入学习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将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贯彻到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是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实质性飞跃的重要保证和必备要求。

3.1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立法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管理意义重大。现阶段,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方面的立法还存在不足,有诸多漏洞,加快和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立法是实现管理的基础,依法管理才能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健康快速发展。水电、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容设计到多个方面,立法也要包含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维护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好立法工作,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立法不足,都有可能使其没有可以遵循的法律准绳,在实施过程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必然导致相应的恶劣结果出现,从而对整个工程的建设使用造成影响,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说,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水利、水电工程实施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前提基础。

3.2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经营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使用既要实现社会利益,又要实现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经济效益的实现更为重要。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更大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积累财富的同时,为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坚实的物质保障,为管理单位的职工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保障,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良性开发循环。我们追求的效益,是以最小的社会投入得到最大的经济回报。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过程中,要确立经济效果分析制度,对工程的建设管理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指标体系,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保证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

3.3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队伍的建设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队伍的建设,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的集中体现。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也不例外。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的配比还不足以满足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地区,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少,技术水平也较低,缺乏管理工作实施的基本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管理人员一定要转变过去那种“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加强对管理意义的重新认识,良好的维护和管理可以有效延长工程的使用期限,为国家节省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相反,落后的管理不但不利于工程的顺利投入使用、积累社会财富,还有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所以说,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职业素养以及待遇保障,是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现状的重要措施。

3.4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各部门的协作配合

一个高效团队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团队组织形式是增强团结精神的最佳形式,从而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涉及到诸多产业部门,而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工作,也是设计部门和施工部门的工作,管理要深入到每一个环节之中,因为管理工作从设计、施工环节就已经开始,地形观测、水质勘察、施工步骤等等都需要严格的计算规划,所以这就需要各部门的协作配合。现代工作越来越讲究团队合作的力量,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工作,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源,培养部门之间的合作精神,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总结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要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既利用环境又保护环境,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在实现社会利益的同时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是我们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所在。相信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为社会积累更多财富,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科学利用范文篇3

2科学引文索引的独特作用SCI最显著的特点是反映了论文的引用和被引用关系,其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2.1对引文的评价作用读者可以通过引文索引揭示被引论文产生的社会效益的作用,具体是:①某篇论文被多少人引用,从而可就该论文(尤指被多人引用的论文)对科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社会价值作出评价;②研究人员也可通过引文索引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及价值。

2.2对引文著者的评价作用通过检索某引文著者的全部论文,得以从文献数量上对该著者的专业特长和学术造诣及其对科技发展所作的贡献作出客观的评价。

2.3在相近课题同行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检索其著者的某篇论文被哪些人引用,然后通过来源索引可了解到来源著者的单位和地址,这种引证和被引证的关系揭示了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从而了解相同或相近课题研究者的分布和在同行之间架起了相互交流的桥梁。

2.4对科研动态的分析作用通过团体索引对大到国冢、小至单位科室所发表的论文的统计分析,从而可以了解国家或单位科室的科研成就和科技发展动向,便于对口学习。

3SCI的编排结构及查找途径

3.1编排结构SCI收录文献范围广、检索途径多、编排体例独特,在了解查找方法之前先介绍一下SCl的编排结构,SCI目前每年出6期,每期分为A,B,C,D,E,F六个分册,1997年以前是A,B,C,D,E五个分册,1988年第4期前是A,B,C,D四个分册,每期由三大部分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3.2SCI的查找途径,SCI的查找方法主要有:

3.2.1引文查找方法欲了解或评价某学者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在某学科上所作的贡献以及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等,可通过Citationlndex(CI)查该专家的姓名及其论文被人引用的情况,如美国生化学家、糖尿病内分泌研究专家RasalynSussmanYalow于1959和1960第一个发表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人体血内源性血浆胰岛素论文,由于她每年有多篇,每年有很多人引用她的论文,由此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以表彰她对生理学和医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以YalowRS(注意:外国人的姓名习惯用名在前,姓在后,而检索工具的姓名则是用中国人习惯用的姓在前名在后,外国人的名用首字母缩写)为标目,在CI中锡查字典一样查到YalowRS,就获得她的论文被人引用的情况。如果已知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有某同行己发表过与自己课题有关的论文,但还要获得该领域内更多的文献,那么,查CI较为理想,如要查我国著名肝胆病专家陶其敏教授某书被人引用的情况,用“TaoQM”作为查找的标目,即可查到TaoQM其书破人引用的情况,同时还可获得引用者(来源著者)的姓名及出处等信,再用引用者姓名到SOURCEINDEX中去查,又可获得相关的来塬文献的信息通过来源论文后所附的参考文献再往前查,又获得引用者和被引用者的姓名,由此循环往复,可以查得大量的相关论文(新的和旧的论文)。如果已知某项专利的专利号码,你想知道该专利被人引用的情况,只要按专利号在专利引文索引中查找即可得到专利的引用和被引用者姓名及专利出处。

3.2.2来源文献的查找方法本查找方法与其他的检索工具中(如IM,EM,CA,BA,中目,外目等)的著者途径一样,所不同的是SOURCEINDEX(简称SI)中还有CORPORATEINDEX(团体索引),可以从机构名称或国家或城市名去查某一国家乃至某一单位的情况,以了解该国或该单位的数量和科研水平、科研动向等等。著者途径:又可分为匿名部分和署名部分,你想知道某著者发表了哪些论文,或者是已经从引文索引部分获得了引用者的姓名,用该著者的姓名在SI中查找,就可得到该著者的有关论文情况(可以某学科的专、学者、知名人士为查找标目),SI中提供的信息最为详细(有论文题目、合著者姓名、论文类型、ISI的登记号、论文出处、作者所在的单位名称及国家),团体索引部分:也有西部分即GeographicSection和OrganizationSection,若想知道中国医科大学有多少,在GS中先查“中国”,在GS中是这样表示中国的:eoplesSRchina(该部分先排美国,而美国是以洲名作为一级标目的,如ALABAMA,CALIFORNIA,ARYCLAND,NEWYORK等,美国之后才是其他国家,其他国家是以国名作为一级标目的,如AUSTRALLA,ELGICM,CANADA,ENGLAND,JAPAN,PEOPLESRCHINA,SPAIN等),中国医科大学在辽宁省沈最市(如果你不知道中国医大在哪个国家或哪个城市,则要先查(ArganizationSection),例如:中国医大的英文是ChinaMedicalUniversity,以该英文名称作为标目,按字母顺序找到ChinaMedUniv,则可得到该机构在PEOPLESRCHINASHENYANG,再到GS中查到中国(方法如前所述),PEOPLESROHINA是一级标目,再查二级标目“沈阳”或“辽宁”,再查三级标目ChinaMedUniv,就可获得中国医大的作者发表的论文,该机构发表的论文越多,说明研究成果越多,由此可看出中国医大的科研水平。如上所述,OS是对GS起辅助作用,在此之下并没有论文的信息,在GS中才有作者姓名、文献出处和地址,用此途径可作为了解国内外有关医药卫生单位的科研动态,了解其一国家乃至一个单位的研究水平,掌握研究人员的概况,主题查找方法:当你手中既无引文又无著者或机构名称时,你可使用轮排主题索引(PermutermSubjectlndex,简称PSl),倘若你着手研究的课题是有关白血病的药物治疗,你可以“白血病(Leukemia)”为标索标目,以“药物治疗(DrugTherapy)”为配合词,即可找到该主题的一批相关文献;如查“肺癌(Lung-Cancer)的诊断(diagnosisS)”,以Lng-Cancer为主题词,以Diagnosis为配合词,也可找到一批相关的文献,然后通过该主题词下的作者姓名去查SI,就可获得详细的文献信息。综上所述,只有在SI部分才有详细的文献信息,PSI只有主题词、配合词和作者姓名,CI反映了论文的引用和被引用关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不同的部分。

4SCI之不足虽然SCI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

4.1地理名称不清美人对我国的省和市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在查找我国有关机构论文时经常要走弯路,如查江西医学院则要查Jiangxi和Nanchang两个标目才能查全,否则漏检。

4.2单位级别不清如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按我们的理解,一级标目是中国,二级标目是Nanchang,三级标目是JiangxiMedcoll,四级标目是一附院,五级标目是心血管内科,而在SCI中,四级作为三级,JiangxiMedColl成了一附院的下级单位,造成查找的困难。

科学利用范文篇4

【论文摘要】: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和地下水持续下降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也是制约东营市发展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东营市实际,分析了东营市近几年水资源状况,现就如何把洪水资源变害为利,科学与综合利用洪水资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前言

长期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威胁人们生存的心腹之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防洪减灾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政府在1998年长江发生大洪水后,对防洪工作重新做了战略性的调整,即我国的防洪工作将逐步从控制洪水向体现水资源性的洪水管理转变,以规范人类社会活动,尽最大可能变害为利,充分利用洪水资源,以解决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在水资源紧缺的东营市,汛期洪水在造成灾害的同时,其作为资源的特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是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东营市地理位置及水资源概况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全市总面积8053平方公里,当地水资源量为5.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7亿立方米,有70%集中在汛期,大部分汇流后经河道排泄入海。唯一的地下淡水区位于小清河以南的山前冲积平原上,面积为367平方公里,其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0.6亿立方米。由于连年超采,致使地面裂缝、海水入侵。小清河以南地区地下水持续下降,,到2007年已形成以大王镇政府驻地、稻庄镇政府驻地、县城规划区、石村镇辛桥为中心的4个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同时,黄河水是东营市最重要的客水资源,近年来均引提黄河水量为55亿立方米。随着黄河水资源日趋减少,东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愈加突出。因此,在有效利用黄河水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濒临渤海湾,属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也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560毫米,受地理位置及气候因素影响,该地区降水量在区域分布及时空分布上均具有较大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降水量年际、年内分配变化较大,降水量丰枯相差悬殊,连丰枯时段变化明显。从实测降雨资料可以看出,1964年年降水量达到1133毫米,为系列之最大,而1989年降水量仅为364毫米,为系列之最小值,丰枯极值比达3.1。1961—1967年是明显的丰水时段,平均降水量706毫米;而1980—2004年则是典型的枯水时段,平均降水量仅为476.6毫米,丰枯时段降水量极值比为1.5。同样,降水量年内分布更不均匀,降水量主要集中于汛期6—8月。一般年份汛期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的60%—70%,而有些年份甚至高达80%以上。尤其是7、8月份易产生洪涝灾害,而其它季节降水极少,季节性干旱时常发生。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水量4.47亿立方米,其中汛期3.08亿立方米,实际全市骨干河道建闸25座,拦蓄总量2.4亿立方米,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3%,每年汛期均有1.5—2.0亿立方米的洪水被弃,造成极大浪费。目前,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影响到城乡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严重制约着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推进传统的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在优化配置现有水资源的同时,不断强化洪水资源的意识,科学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大力推进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3科学与综合利用洪水资源的措施与办法

3.1加快水库及河道拦河闸建设步伐,提高拦蓄总量和多年调蓄能力

加快水库及河道拦河闸建设步伐,增强水库、河道拦蓄总量,提高多年调蓄能力,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的重要工程措施。在洪水资源利用方面,东营市具有较好的优势,河道、水库众多,分布较合理,需水能力较大。截至2008年,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共建成平原水库708座(地方558座,胜利油田150座);总设计库容9.31亿立方米(地方4.40亿立方米,油田4.91亿立方米)。但多数水库未达到设计蓄水标准。相当一部分水库地处低洼地带,或靠近河道,但具有流入水库条件。为从长远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洪水水资源,提高水库的蓄水能力。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东营市蓄水工程规划增加蓄水能力2.0亿立方米。蓄水工程本着少占地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工程措施对现有水库进行增容,1.5亿立方米。二是新建水库工程,库容2500万立方米。三是新建河道拦河闸,拦蓄库容2655万立方米。

3.2加快“水网”工程建设步伐,尽快实现洪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加快“水网“工程建设及洪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加快水库衬砌及河道拦河闸建设的同时,组织本市主要骨干河道流域”水网“工程建设的科学统一规划,总的要求是”库库相通、沟沟相连“。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期组织实施,力争5—10年的时间,建成东营市“六纵六横”的水网体系,以尽快实现洪水资源的科学统一调度。

“水网”工程建设要以现有水利工程为基础,以规划工程作依托,修建引、蓄、排配套工程,构成网络体系,达到引、蓄、排自如。修建拦蓄洪水工程,增强控制洪水和利用洪水资源的能力。另外,要建立水库、河道风险调度机制。随着东营市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水利工程的治理,水利工程拦蓄洪水的能力不断提高,水库、河道多级调度变为可能。

3.3加快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尽快改善生态环境

在抓紧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拦蓄及“水网”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加快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结合产业种植结构调整,改进耕作方式,大力种草、植树,增强地表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轻水库、河道淤积,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重点抓好支脉河、沾利河、神仙沟、广利河、溢洪河等流域水保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大搞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治理,做到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十一五”末东营市水土流失严重区得到基本治理,再经过5—10年的奋斗,将东营建成富而强、绿而美的新东营。

3.4加快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和统一调度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洪水资源管理和调度,不仅能提高洪水资源在利用管理和调度上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而且可为逐步建立洪水资源科学利用和调度信息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发挥已建成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雨情自动测报系统、防潮大堤潮水位自动测报系统、墒情监测及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引黄灌区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水文预报、洪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应用。加快东营市大中型水利工程雨水情遥测系统建设,在主要河道流域上合理增补雨量、水情站,及时、准确、快捷、有效地收集雨情、水情等数据资料,用地理信息系统加以处理,利用洪水预报模型对流域上的产汇流情况及河道水库的水位、流量进行预报,用洪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对大中型水利工程实施科学统一调度,并做到可靠、安全、快捷、准确,真正实现洪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统一调度。

3.5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完善运行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使洪水资源的配置发挥最佳经济社会效益。依据《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大胆探索地方流域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规章建设,对洪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及征收资源费等作出明确规定,加快依法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步伐。积极探讨科学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运行机制,使其与社会发展真正融合在一起,用水的人有利益约束、开发水的人有经济保证。改革东营市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体系,采取经济刺激手段和价格机制调节资源的利用和供给管理。尤其对洪水资源工程的开发建设,应实行收益者投资,真正从经济上保证洪水资源得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科学利用范文篇5

【论文摘要摘要:水资源短缺、洪涝灾难和地下水持续下降新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也是制约东营市发展的主要新问题。笔者结合东营市实际,分析了东营市近几年水资源状况,现就如何把洪水资源变害为利,科学和综合利用洪水资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前言

长期以来洪涝灾难一直是威胁人们生存的心腹之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防洪减灾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政府在1998年长江发生大洪水后,对防洪工作重新做了战略性的调整,即我国的防洪工作将逐步从控制洪水向体现水资源性的洪水管理转变,以规范人类社会活动,尽最大可能变害为利,充分利用洪水资源,以解决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紧缺新问题。在水资源紧缺的东营市,汛期洪水在造成灾难的同时,其作为资源的特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是值得探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东营市地理位置及水资源概况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全市总面积8053平方公里,当地水资源量为5.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7亿立方米,有70%集中在汛期,大部分汇流后经河道排泄入海。唯一的地下淡水区位于小清河以南的山前冲积平原上,面积为367平方公里,其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0.6亿立方米。由于连年超采,致使地面裂缝、海水入侵。小清河以南地区地下水持续下降,,到2007年已形成以大王镇政府驻地、稻庄镇政府驻地、县城规划区、石村镇辛桥为中心的4个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同时,黄河水是东营市最重要的客水资源,近年来均引提黄河水量为55亿立方米。随着黄河水资源日趋减少,东营市水资源短缺新问题将愈加突出。因此,在有效利用黄河水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濒临渤海湾,属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也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雨量560毫米,受地理位置及气候因素影响,该地区降水量在区域分布及时空分布上均具有较大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降水量年际、年内分配变化较大,降水量丰枯相差悬殊,连丰枯时段变化明显。从实测降雨资料可以看出,1964年年降水量达到1133毫米,为系列之最大,而1989年降水量仅为364毫米,为系列之最小值,丰枯极值比达3.1。1961—1967年是明显的丰水时段,平均降水量706毫米;而1980—2004年则是典型的枯水时段,平均降水量仅为476.6毫米,丰枯时段降水量极值比为1.5。同样,降水量年内分布更不均匀,降水量主要集中于汛期6—8月。一般年份汛期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的60%—70%,而有些年份甚至高达80%以上。尤其是7、8月份易产生洪涝灾难,而其它季节降水极少,季节性干旱时常发生。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水量4.47亿立方米,其中汛期3.08亿立方米,实际全市骨干河道建闸25座,拦蓄总量2.4亿立方米,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3%,每年汛期均有1.5—2.0亿立方米的洪水被弃,造成极大浪费。目前,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影响到城乡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严重制约着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推进传统的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在优化配置现有水资源的同时,不断强化洪水资源的意识,科学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大力推进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3科学和综合利用洪水资源的办法和办法

3.1加快水库及河道拦河闸建设步伐,提高拦蓄总量和多年调蓄能力

加快水库及河道拦河闸建设步伐,增强水库、河道拦蓄总量,提高多年调蓄能力,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的重要工程办法。在洪水资源利用方面,东营市具有较好的优势,河道、水库众多,分布较合理,需水能力较大。截至2008年,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共建成平原水库708座(地方558座,胜利油田150座);总设计库容9.31亿立方米(地方4.40亿立方米,油田4.91亿立方米)。但多数水库未达到设计蓄水标准。相当一部分水库地处低洼地带,或靠近河道,但具有流入水库条件。为从长远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新问题,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洪水水资源,提高水库的蓄水能力。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东营市蓄水工程规划增加蓄水能力2.0亿立方米。蓄水工程本着少占地的原则,采取以下办法摘要:一是利用工程办法对现有水库进行增容,1.5亿立方米。二是新建水库工程,库容2500万立方米。三是新建河道拦河闸,拦蓄库容2655万立方米。

3.2加快“水网”工程建设步伐,尽快实现洪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加快“水网“工程建设及洪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加快水库衬砌及河道拦河闸建设的同时,组织本市主要骨干河道流域”水网“工程建设的科学统一规划,总的要求是”库库相通、沟沟相连“。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期组织实施,力争5—10年的时间,建成东营市“六纵六横”的水网体系,以尽快实现洪水资源的科学统一调度。

“水网”工程建设要以现有水利工程为基础,以规划工程作依托,修建引、蓄、排配套工程,构成网络体系,达到引、蓄、排自如。修建拦蓄洪水工程,增强控制洪水和利用洪水资源的能力。另外,要建立水库、河道风险调度机制。随着东营市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水利工程的治理,水利工程拦蓄洪水的能力不断提高,水库、河道多级调度变为可能。

3.3加快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尽快改善生态环境

在抓紧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拦蓄及“水网”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加快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结合产业种植结构调整,改进耕作方式,大力种草、植树,增强地表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轻水库、河道淤积,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重点抓好支脉河、沾利河、神仙沟、广利河、溢洪河等流域水保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大搞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治理,做到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十一五”末东营市水土流失严重区得到基本治理,再经过5—10年的奋斗,将东营建成富而强、绿而美的新东营。

3.4加快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和统一调度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洪水资源管理和调度,不仅能提高洪水资源在利用管理和调度上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而且可为逐步建立洪水资源科学利用和调度信息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发挥已建成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雨情自动测报系统、防潮大堤潮水位自动测报系统、墒情监测及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引黄灌区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的功能,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水文预告、洪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应用。加快东营市大中型水利工程雨水情遥测系统建设,在主要河道流域上合理增补雨量、水情站,及时、准确、快捷、有效地收集雨情、水情等数据资料,用地理信息系统加以处理,利用洪水预告模型对流域上的产汇流情况及河道水库的水位、流量进行预告,用洪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对大中型水利工程实施科学统一调度,并做到可靠、平安、快捷、准确,真正实现洪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统一调度。

3.5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完善运行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使洪水资源的配置发挥最佳经济社会效益。依据《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大胆探索地方流域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规章建设,对洪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及征收资源费等作出明确规定,加快依法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步伐。积极探索科学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运行机制,使其和社会发展真正融合在一起,用水的人有利益约束、开发水的人有经济保证。改革东营市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体系,采取经济刺激手段和价格机制调节资源的利用和供给管理。尤其对洪水资源工程的开发建设,应实行收益者投资,真正从经济上保证洪水资源得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科学利用范文篇6

辽宁经济连续五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2008年经济增长不仅继续实现了两个不低于”还在全国位居前列。但是经济的周期性回调和国际金融危机的相互叠加作用,自2004年以来。使辽宁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保增长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保增长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在保增长”中还要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实现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内需保增长解“近忧”

促进消费较快增长。消费需求作为国民经济的最终需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仅是强有力的而且也是最平稳和持久的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同时,辽宁还需进一步破解消费难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最终实现消费和投资协调发展。一方面继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之策,只有居民收入增加了才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增加中低收入户的就业机会、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增加对中低收入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等措施,继续增加中低收入户家庭收入。积极创造条件,把农民增收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增收减负政策,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从多方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激发预期消费。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在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保障水平低、保障范围小等问题。为此,要充分利用财政手段,继续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转移力度,不断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缓解居民消费后顾之忧,改善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预期,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

科学利用范文篇7

科学利用矿产资源,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激励、项目突破、市场运作、上下联动、有序管理”的发展方针,以提高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水平为目标,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拉长产业链,实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利用,培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矿产资源产业体系,把*建成重要的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科学利用铜、钨、稀土、多晶硅、盐等矿产资源,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的基本原则是: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资源、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集中,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优化铜、钨、稀土、盐等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政府在制定规划、规范运作、协调利益、提供服务、改善环境等方面,充分发挥引导、推动作用。

二是坚持招商引资和资本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姿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铜、钨、稀土、盐等产业分工与合作。要十分珍惜和抓住当前铜、钨、稀土等行业经营业绩好的机遇,鼓励支持引导核心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迅速做大做强,打造出产业航空母舰,增强主导市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与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全省铜、钨、稀土、盐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主要途径,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发挥自主创新对做大做强矿业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

四是坚持重大项目带动的原则。突出时效、突出水平、突出竞争力,不断地筹备、启动、建设大批铜、钨、稀土等深加工项目,实现重大项目的跟进接替,形成规划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机制,增强全省矿业经济抢占市场和自我扩张的爆发力。

五是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综合考虑国内外矿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分析*及我国矿业经济发展态势和市场环境,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实施规划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资金、技术、项目等启动条件和产业链方案,逐步分期实施。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延伸产业链,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矿产资源深度加工、应用产品。

六是坚持集约化发展的原则。通过加强行业整合和产业链式延伸,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向工业园区集中,切实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提高全省矿业经济的行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发展水平。

七是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在铜、钨、稀土、粉石英、盐等矿产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推广使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采选工艺。在冶炼环节,要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提高污水循环使用次数和废渣的综合利用水平,打造一批具有现代装备和先进工程化技术的绿色企业。

培育壮大铜、钨、稀土、多晶硅、盐等五种优势矿产产业的路径和目标分别是:

铜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按照“上下延伸、双向扩张、粗粮细做”的思路,在稳步扩大铜冶炼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电子行业用铜、家用电器行业用铜、电力电气行业用铜、交通运输行业用铜、建筑行业用铜等五个方向延伸产业链,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把*建成在全国有突出竞争优势、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铜产业基地。到2010年,全省铜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铜冶炼能力达到80万吨以上、铜材加工能力超过120万吨(中、高端铜深加工产品比重超过60%)。

钨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按照“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深度加工、形成集群”的思路,以南昌、赣州为中心,在控制钨精矿生产总量和钨冶炼产品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亚微、超细硬质合金,高冲击韧性、高耐磨性硬质合金采掘工具,硬质合金涂层加工工具,硬质合金硬面材料,钨及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废料综合回收及低品位复杂矿源冶炼技术等六大系列产品,把*建成全国重要的钨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到2010年,全省钨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硬质合金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

稀土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调控混合单一稀土矿产品总量和分离冶炼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稀土新材料等五条产业链,把*建成全国性的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稀土深加工产品和钽铌等稀贵金属研发、生产基地。到2010年,力争形成2-3个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全省稀土产业销售收入力争实现100亿元。

科学利用范文篇8

提要:本文着重分析在马克思交换理论中把交换价值等同于价值的种种局限,并指出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交换价值是个桥梁,交换价值具有独立的内涵和地位。科学应用马克思交换理论的重点是处理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交换理论可概括为:商品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因素构成;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对于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形式,它的左端是以商品的自然形式、使用价值与其右端的价值形式、价值对立着;通过这一形式,20码麻布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表现为等式两端的对立,外在的对立;商品经济的运行表现为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商品交换理论是比较严密的科学理论,但它实质是静态的交换理论,不能完整地反映经济交换的动态交换过程。下面我们阐述做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一、把劳动生产力的具体条件同度化为既定的劳动生产力;把交换价值等同于价值

“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如果生产一件上衣所需要的一切有用劳动的生产力不变,上衣的价值量就同上衣的数量一起增加。”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中可知,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影响具体的商品生产者劳动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其中包括自然条件。事实上,每个商品生产者所具有的特定生产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些特定生产条件同度化为单一的、既定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时,商品的交换价值等于它的价值,并且商品的交换价值量就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

把单个商品生产者各不相同的生产条件同度化为一般的、既定的生产条件,这实质是在描述特定时点上的、一般均衡的经济状况。这种理论的抽象是静态理论抽象模型,而不是特定时间段的动态理论抽象模型。

这种静态、一般均衡的分析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分析不受时空限制的经济本质及最基本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它不考虑具体商品生产者的具体生产条件的差异,也就没有交换价值概念存在的必要,而是把交换价值概念直接等同于价值概念。

二、商品价值由抽象劳动决定;抽象劳动是完整的社会分工、交换体系的体现;而这一体系又是由微观交换行为自由竞争形成的结构体系,这一分析逻辑在实践中出现悖论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在产品普遍采用商品形式的社会里,也就是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对于这种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形式。”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决定商品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作为同一的人类劳动来对待的。这种抽象人类劳动并不排斥劳动的具体性及其质的差别,正是由于劳动的质的差别才形成了“一个多支的体系”。实质上,劳动价值论是构造了单纯的劳动者的王国,在这个劳动王国中,劳动者实现了充分的、自由的结合。但是在商品经济的现实中,私人劳动与价值对立着,正像基督教徒与基督耶稣对立着一样。基督徒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导还是由耶稣主导?这里的答案是明确的,耶稣主导的是基督世界的命运,而不针对具体的、单个的基督教徒;基督徒生活于基督世界,但它自己的命运由自己主导。与此相类似,在商品经济的现实中,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就全社会而言的,它并不直接决定私人劳动的价值;私人劳动的命运直接决定于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受制于价值。

三、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暗含着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隔离

“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材料的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有一种错觉,认为情况恰恰相反,即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手段量,而流通手段量又决定于一个国家现有的货币材料量,这种错觉在它的最初的代表者那里是建立在下面这个荒谬的假设上的:在进入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商品堆的一定部分同金属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

在这里,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彼此不可通约的使用价值总量是不能直接与彼此可通约的货币量直接相等的。这即是说,商品堆的一定部分是不能直接同货币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的。商品必须变成货币,才能是可通约的;也就是必须先有个别价格,才能产生一般价格水平。一般价格水平是商品个别交易、个别价格的结果,而不是相反。在这里,我们把个别价格看作商品的交换价值,把一般价格水平看作商品的价值。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由个别价格隔离着;在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由交换价值隔离着。

四、忽视了交换价值在资源配置中的独立作用

“如果市场的胃口不能以每码2先令的正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像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这正像俗话所说:‘一起捉住,一起绞死。’在市场上,全部麻布只是当作一个商品,每一块麻布只是当作这个商品的相应部分。事实上,每一码的价值也只是同种人类劳动的同一的社会规定的量的化身。”

“我们看到,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绝不是平坦的’。把自己的‘分散的肢体’表现为分工体系的社会生产机体,它的量的构成,也像它的质的构成一样,是自发地偶然地形成的。所以,我们的商品所有者发现: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

从这些引文中我们看出,马克思清楚地看到特定商品市场如麻布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是“一起捉住,一起绞死。”但是,他没有给予这种现象以独立的经济内涵,而只是把它看作劳动价值规律自发起作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他把这种现象仅仅看作是一种自发地偶然地起作用的力量,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把同质商品定义为一个特定的商品市场,这个市场的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在整个宏观经济资源配置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当然交换价值在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就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在整个政策的操作中它具有政策的可操作意义,而不是偶然的不可调控的含义。

五、对马克思交换理论的补充和科学利用

(一)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交换价值。马克思虽然提到了交换价值这个名词,但他没有给予交换价值独立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给予交换价值独立的理论地位。从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形式来看,单个商品所有者之所以自愿进行商品交换,或者是因为商品所有者自己无法使用自己的产品,或者是因为通过交换来进行使用可以改善交易双方的境况。通过交换来对商品进行使用是商品交换的动机和目的。这一交换关系和交换的量的比例取决于能否对交换的双方都带来利益。因此,交换价值源自于交易的个体对对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这种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的量取决于能否使交换双方的境况都得到改善,即取决于能否给交易双方都带来收益。交换价值不同于价值,因为价值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分子。

交换价值既然源自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与交易双方的生产力有关,而生产力是由劳动力、资本、自然条件和管理水平共同决定的。因此,决定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对交换价值都有影响。决定生产力的各种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交换价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交换价值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交换价值体现了交换双方改善各自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能力的要求,如果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愿交换,商品的生产条件都会得以改善,社会的生产力也相应得以提高。

2、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只有在总体上才能对使用价值进行扬弃,才能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分子。价值是一个多支的社会分工体系,而交换价值存在于个体的分工体系之中。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可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现手段。社会经济可以有有效需求均衡、充分就业均衡等,只有在劳动价值意义上经济均衡时,交换价值才等于价值。

劳动价值意义上经济均衡时,交换价值等于价值,商品交换单纯地体现了劳动交换,这种交换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自由和公平。由于人的劳动能力是稳定增长的,人的个人需求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这种交换将是稳定和可持续的。也就是说,这种交换的经济条件将不再存在投机和失业,个人将得到充分发展。当然,这是交换经济的最高境界。

交换价值由于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追求个人境况的改善,特别是商品生产的条件差别很大时,交换价值追求更高的盈利机会是它的应有之意。国家在处理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时,首先应促进交换价值的实现;其次要促进就业、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从上述关系可以看出,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桥梁;在市场经济中,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现途径和手段。

(二)正确处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

1、处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关系的关键是处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之间的关系。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推动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密切相连。货币流通状况反映商品流通状况。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时,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发生分离。特别是存在大量支付手段的货币流通追求独立的货币价值存在时,出现货币流通的中止,从而引起支付危机、经济危机。

2、处理货币流通手段职能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处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来看,W-G-W,商品流通的目的和结果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了实现;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来看,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家一同追求货币(价值)时,支付危机、货币危机、经济危机也就发生了。因此,在处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时,应更加注重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而把商品价值的实现仅仅作为商品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和手段。

3、商品流通是目的,货币流通是动力和手段。商品流通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的最终目的。在货币流通中应尽量避免支付危机,使货币流通成为商品流通的动力,而不至于由于支付危机而使商品流通中断。

科学利用范文篇9

提要:本文着重分析在马克思交换理论中把交换价值等同于价值的种种局限,并指出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交换价值是个桥梁,交换价值具有独立的内涵和地位。科学应用马克思交换理论的重点是处理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交换理论可概括为:商品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因素构成;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对于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形式,它的左端是以商品的自然形式、使用价值与其右端的价值形式、价值对立着;通过这一形式,20码麻布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表现为等式两端的对立,外在的对立;商品经济的运行表现为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商品交换理论是比较严密的科学理论,但它实质是静态的交换理论,不能完整地反映经济交换的动态交换过程。下面我们阐述做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一、把劳动生产力的具体条件同度化为既定的劳动生产力;把交换价值等同于价值

“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如果生产一件上衣所需要的一切有用劳动的生产力不变,上衣的价值量就同上衣的数量一起增加。”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中可知,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影响具体的商品生产者劳动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其中包括自然条件。事实上,每个商品生产者所具有的特定生产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些特定生产条件同度化为单一的、既定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时,商品的交换价值等于它的价值,并且商品的交换价值量就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

把单个商品生产者各不相同的生产条件同度化为一般的、既定的生产条件,这实质是在描述特定时点上的、一般均衡的经济状况。这种理论的抽象是静态理论抽象模型,而不是特定时间段的动态理论抽象模型。

这种静态、一般均衡的分析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分析不受时空限制的经济本质及最基本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它不考虑具体商品生产者的具体生产条件的差异,也就没有交换价值概念存在的必要,而是把交换价值概念直接等同于价值概念。

二、商品价值由抽象劳动决定;抽象劳动是完整的社会分工、交换体系的体现;而这一体系又是由微观交换行为自由竞争形成的结构体系,这一分析逻辑在实践中出现悖论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在产品普遍采用商品形式的社会里,也就是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对于这种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形式。”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决定商品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作为同一的人类劳动来对待的。这种抽象人类劳动并不排斥劳动的具体性及其质的差别,正是由于劳动的质的差别才形成了“一个多支的体系”。实质上,劳动价值论是构造了单纯的劳动者的王国,在这个劳动王国中,劳动者实现了充分的、自由的结合。但是在商品经济的现实中,私人劳动与价值对立着,正像基督教徒与基督耶稣对立着一样。基督徒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导还是由耶稣主导?这里的答案是明确的,耶稣主导的是基督世界的命运,而不针对具体的、单个的基督教徒;基督徒生活于基督世界,但它自己的命运由自己主导。与此相类似,在商品经济的现实中,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就全社会而言的,它并不直接决定私人劳动的价值;私人劳动的命运直接决定于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受制于价值。

三、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暗含着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隔离

“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材料的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有一种错觉,认为情况恰恰相反,即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手段量,而流通手段量又决定于一个国家现有的货币材料量,这种错觉在它的最初的代表者那里是建立在下面这个荒谬的假设上的:在进入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商品堆的一定部分同金属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

在这里,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彼此不可通约的使用价值总量是不能直接与彼此可通约的货币量直接相等的。这即是说,商品堆的一定部分是不能直接同货币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的。商品必须变成货币,才能是可通约的;也就是必须先有个别价格,才能产生一般价格水平。一般价格水平是商品个别交易、个别价格的结果,而不是相反。在这里,我们把个别价格看作商品的交换价值,把一般价格水平看作商品的价值。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由个别价格隔离着;在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由交换价值隔离着。

四、忽视了交换价值在资源配置中的独立作用

“如果市场的胃口不能以每码2先令的正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像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这正像俗话所说:‘一起捉住,一起绞死。’在市场上,全部麻布只是当作一个商品,每一块麻布只是当作这个商品的相应部分。事实上,每一码的价值也只是同种人类劳动的同一的社会规定的量的化身。”

“我们看到,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绝不是平坦的’。把自己的‘分散的肢体’表现为分工体系的社会生产机体,它的量的构成,也像它的质的构成一样,是自发地偶然地形成的。所以,我们的商品所有者发现: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

从这些引文中我们看出,马克思清楚地看到特定商品市场如麻布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是“一起捉住,一起绞死。”但是,他没有给予这种现象以独立的经济内涵,而只是把它看作劳动价值规律自发起作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他把这种现象仅仅看作是一种自发地偶然地起作用的力量,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把同质商品定义为一个特定的商品市场,这个市场的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在整个宏观经济资源配置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当然交换价值在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就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在整个政策的操作中它具有政策的可操作意义,而不是偶然的不可调控的含义。

五、对马克思交换理论的补充和科学利用

(一)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交换价值。马克思虽然提到了交换价值这个名词,但他没有给予交换价值独立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给予交换价值独立的理论地位。从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形式来看,单个商品所有者之所以自愿进行商品交换,或者是因为商品所有者自己无法使用自己的产品,或者是因为通过交换来进行使用可以改善交易双方的境况。通过交换来对商品进行使用是商品交换的动机和目的。这一交换关系和交换的量的比例取决于能否对交换的双方都带来利益。因此,交换价值源自于交易的个体对对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这种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的量取决于能否使交换双方的境况都得到改善,即取决于能否给交易双方都带来收益。交换价值不同于价值,因为价值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分子。

交换价值既然源自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与交易双方的生产力有关,而生产力是由劳动力、资本、自然条件和管理水平共同决定的。因此,决定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对交换价值都有影响。决定生产力的各种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交换价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交换价值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交换价值体现了交换双方改善各自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能力的要求,如果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愿交换,商品的生产条件都会得以改善,社会的生产力也相应得以提高。

2、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只有在总体上才能对使用价值进行扬弃,才能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分子。价值是一个多支的社会分工体系,而交换价值存在于个体的分工体系之中。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可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现手段。社会经济可以有有效需求均衡、充分就业均衡等,只有在劳动价值意义上经济均衡时,交换价值才等于价值。

劳动价值意义上经济均衡时,交换价值等于价值,商品交换单纯地体现了劳动交换,这种交换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自由和公平。由于人的劳动能力是稳定增长的,人的个人需求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这种交换将是稳定和可持续的。也就是说,这种交换的经济条件将不再存在投机和失业,个人将得到充分发展。当然,这是交换经济的最高境界。

交换价值由于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追求个人境况的改善,特别是商品生产的条件差别很大时,交换价值追求更高的盈利机会是它的应有之意。国家在处理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时,首先应促进交换价值的实现;其次要促进就业、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从上述关系可以看出,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桥梁;在市场经济中,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现途径和手段。

(二)正确处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

1、处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关系的关键是处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之间的关系。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推动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密切相连。货币流通状况反映商品流通状况。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时,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发生分离。特别是存在大量支付手段的货币流通追求独立的货币价值存在时,出现货币流通的中止,从而引起支付危机、经济危机。

2、处理货币流通手段职能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处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来看,W-G-W,商品流通的目的和结果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了实现;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来看,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家一同追求货币(价值)时,支付危机、货币危机、经济危机也就发生了。因此,在处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时,应更加注重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而把商品价值的实现仅仅作为商品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和手段。

3、商品流通是目的,货币流通是动力和手段。商品流通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的最终目的。在货币流通中应尽量避免支付危机,使货币流通成为商品流通的动力,而不至于由于支付危机而使商品流通中断。

科学利用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教学改革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要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教学资源的特性。

1.生活性。教学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科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使科学知识超越学生的日常经验,并与日常经验情景相分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教学的价值基础,离开学生的生活情景,科学教学中的知识就会丧失其价值基础。学科材料对男孩和女孩来讲都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相当死的东西,这是因为它与情景分离开了。学生的活动范围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含许多资源,学生在这个真实的空间活动中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探究性即教学资源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学。它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并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因此,开发的教学资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

3.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内容要具有以科学为中心的开放性,即向科学技术前沿、生活、社会开放,提供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即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科学教学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科学教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创新机会。如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饲养并观察蚯蚓,但在没有蚯蚓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条件选择其他的动物来代替。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主动的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

1.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是指开发者对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因,这决定着开发者将开发哪些科学教学资源,如何开发这些资源。如是想通过开发条件性资源改善科学教学的教学条件,还是想通过开发素材性资源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等。不同的开发目的将会产生不同的开发方式,导致不同的开发结果。

2.学科学教学资源普查和分析。这个阶段就是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普查分析,普查这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存在形式等,分析其特点,筛选出有开发价值的、并可以开发的资源。3.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对第二阶段筛选出来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以通过改造、整合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原来繁杂的、被我们筛选出来的那些科学教学资源成为更加贴近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4.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评价。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是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关键,它关系到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活动能否有效的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目的服务,能否有效的为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服务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评价就是对科学教学资源利用后产生效果的评价。

以上四个环节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它的先后顺序取决于开发模式。并且在这过程中有些环节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如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方法

1.筛选身边的教学资源。我们身边的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进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符合教育目标、符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方式等材料才能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构成要素或实施条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2.改造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改造就是指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具体实施对象和条件要求,对原有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变化、修改的过程。改造是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转化为科学教学要素或条件的基本方法。

3.整合教学资源。整合就是指将不同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如人力的、物力的、经验的等,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统整,形成新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方法。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对不同内容、不同形态、不同作用的科学教学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作用。如我们可以将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环境意识相结合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共享教学资源。共享是指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多个单位或个人使用的一种形式。共享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方法。学校科学教学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资源共享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与稀缺资源共享。公务员之家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还应体现在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实际条件、学生情况、教师能力和学校周围环境等条件,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学校科学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寿建杨.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及策略[J].科学课,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