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0:34:28

科学道德

科学道德范文篇1

论文摘要:从科学道德产生的社会背景,升学道德问题的分类、世界各国对科学道德的关注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科学家需要作出的承诺和遵宁的道德。

1996年6月的世界科学大会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91岁高龄的英国核物理学家JOEPHROTBLAT博士在开幕式演讲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科学家是否应该关心科学的道德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可见、在新时期。科学的道德问题不容回避。笔者试从科学道德产生的背景、分类、世界各国对科学道德的关注、对策以及我国的展望等几方面来阐述。

1科学道德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其背景,科学道德问题的产生也不例外n首先.科学技术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的距离正在逐渐缩短‘纯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今天的纯科学发现。明天可能找到应用途径,下久就可能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次,科学研究经费来源于企业的成分日益增加。通常发达国家R&D总收人的60%一75%来源于企业。例如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的许多研究是药业公司提供经费支持的、为了得到充分的经费、研究工作必须满足企业赢利的要求。科学研究已经走出象牙塔、是科技道德间题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第三,科学家对于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某些危险要比普通人认识得更清楚: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自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何况,公众期望于科学界的,是为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指出存在的危险并消灭之二至少,期望科学界不去做明显有害于公众利益的研究工作。

因此,现代科学家群体和科技界必须把伴随科学研究而发生的道德问题‘以及科技进步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问题纳人自己考虑的范畴、把科学技术的创造性与对人民长远利益的关心结合起来。

2科学道德问题的分类

有关科学道德的问题广泛而复杂,而且其多样性和复杂性都在不断增加,从性质上大体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类。

2.1内向问题

内向问题是狭义的科技道德问题,主要涉及科学家群体和个人的行为。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各国、各学科领域的运行体制大体上相似‘科研经费要通过竞争取得,而通常以来衡量的科研成就、是取得经费和个人晋升的基础。竞争日益激烈,需要取得成功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任何竞争中,都会有故意违规者和企图以欺骗行为获胜者一科研的竞争也下例外,例如剿窃、在实验数据中弄虚作假、统计分析中按需要随意取舍数据以得到理想结论、对研究工作具体内容知之不多的指导者也在论文上署名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科技界,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议论。由于这些有假数据的论文在很长时间内居然可以通过常规审查把关而未被揭露、而且大多都能发表在经过同行评议的国际学术刊物上、于是人们对科学体系自我维护秩序的机能产生了疑问。这些问题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科技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科学群体的社会形象。

2.2外向问题

外向问题主要涉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环境、生态等带来的影响和后果。例如,人类基因组研究、生物/人体的克隆研究、人种的研究.武器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等。对于这类问题,承担着不同社会职能的科技工作者所负的责任应该是不同的,对于只从事具体科研工作的个人来说,是否应该对其科研成果负道义上的责任还值得商榷另外,某些研究课题本身带有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要求科学家群体为其难以预测的后果承担道义上的责任,可能既失公平,又不现实,而且不利于科学前沿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说科学家就没有责任了科学家对于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某些危害要比普通人认识得更清楚,所以他们应该把关心科学和关心人文和社会结合起来,保证在达到既定的目的时,又不至于给人类和社会造成恶果。

3世界各国对科学道德的关注

科学道德问题首先在科技发达国家中受到重视。1997年德国科研理事会(DFG)专门建立了一个由12个人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并授权该委员会从德国科学体制上研究发生不诚实行为的原因、提出防止的措施,调查现行的科学职业道德自我约束规约所起的作用:美国的两个主管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机构NSF和NIH分别于1987和1989年公布了定义科学中恶劣行为以及举报和处理的规则,并由各研究机构和大学自行负责;丹麦是第一个建立全国性机构的处理科研中恶劣行为的欧洲国家、1992年建立了“反科学欺诈行为委员会(DGSD)",并发表了“科学欺诈与良好学风”的调研报瓷英国由医学研究理事会(MRG)首先关于科研作风的守则,以及处理举报科研中恶劣行为的规则和程序‘各研究机构和大学联合会也有相应的规全尔挪威的有关政府机构在1990年以后,先后建立了三个科研道德委员会,分布在医学、科学与技术和社会与人文科学领域,其职责是引导公众关心和参与广义科学道德问题的讨论。

在我国,国家科协常设的、‘科学中的道德,’工作委员会长期以来作了大量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进行过多次精心设计的各种社会调查、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调研报告:许多学会也在不同程度上作了有关的工作、有的学会也讨论制定了类似本领域职业道德规范的条例,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制定的院士行为规范等。

4科学家需要作出的承诺和遵守的道德

4,1科学家要作出承诺,通过自身行动,体现高标准的道德。科学家是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特殊性表现在:一是作为一个高层次人员的群体、其思想道德基础、受教育的程度、探索和接纳新事物的能力、比起社会上其他群体来具有独特的优越条件;二是科学家的工作以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为主.其工作实践对他们正确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同时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其也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特点、必须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团结精神的培养‘在不否定科学家自我价值的同时‘要着重强调作为科学家的社会价值,强调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贡献。

4.2国际科技界要制定科学职业道德规约、特别要促进制定与环境有关的科学道德准则。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要有组织地进行本学科领域道德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要尊重科学家科学道德上表述意见的自由,支持他们谴责那种利用科学成就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4,3科学家在承担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保证高标准的科学公正性及科学产物的质量与社会分享知识,与公众交流,并教育年轻的一代。

4,4科学的责任和道德就是所有科技工作者所接受的整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学课程中应包含科学道德的内容、以及历史、哲学和对科学文化产生的影响。要鼓励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尊重并坚持科学的基本道德准则。公务员之家

4.5科学家们应积极参与国际生物道德委员会。政府要鼓励、支持建立必要的机构处理科学知识应用中有关道德的问题。非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要开展道德问题的讨论并建立自己学科领域中的道德间题委员会。

科学道德范文篇2

论文摘要:从科学道德产生的社会背景,升学道德问题的分类、世界各国对科学道德的关注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科学家需要作出的承诺和遵宁的道德。

1科学道德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其背景,科学道德问题的产生也不例外n首先.科学技术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的距离正在逐渐缩短‘纯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今天的纯科学发现。明天可能找到应用途径,下久就可能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次,科学研究经费来源于企业的成分日益增加。通常发达国家R&D总收人的60%一75%来源于企业。例如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的许多研究是药业公司提供经费支持的、为了得到充分的经费、研究工作必须满足企业赢利的要求。科学研究已经走出象牙塔、是科技道德间题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第三,科学家对于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某些危险要比普通人认识得更清楚: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自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何况,公众期望于科学界的,是为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指出存在的危险并消灭之二至少,期望科学界不去做明显有害于公众利益的研究工作。

因此,现代科学家群体和科技界必须把伴随科学研究而发生的道德问题‘以及科技进步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问题纳人自己考虑的范畴、把科学技术的创造性与对人民长远利益的关心结合起来。

2科学道德问题的分类

有关科学道德的问题广泛而复杂,而且其多样性和复杂性都在不断增加,从性质上大体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类。

2.1内向问题

内向问题是狭义的科技道德问题,主要涉及科学家群体和个人的行为。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各国、各学科领域的运行体制大体上相似‘科研经费要通过竞争取得,而通常以来衡量的科研成就、是取得经费和个人晋升的基础。竞争日益激烈,需要取得成功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任何竞争中,都会有故意违规者和企图以欺骗行为获胜者一科研的竞争也下例外,例如剿窃、在实验数据中弄虚作假、统计分析中按需要随意取舍数据以得到理想结论、对研究工作具体内容知之不多的指导者也在论文上署名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科技界,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议论。由于这些有假数据的论文在很长时间内居然可以通过常规审查把关而未被揭露、而且大多都能发表在经过同行评议的国际学术刊物上、于是人们对科学体系自我维护秩序的机能产生了疑问。这些问题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科技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科学群体的社会形象。

2.2外向问题

外向问题主要涉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环境、生态等带来的影响和后果。例如,人类基因组研究、生物/人体的克隆研究、人种的研究.武器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等。对于这类问题,承担着不同社会职能的科技工作者所负的责任应该是不同的,对于只从事具体科研工作的个人来说,是否应该对其科研成果负道义上的责任还值得商榷另外,某些研究课题本身带有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要求科学家群体为其难以预测的后果承担道义上的责任,可能既失公平,又不现实,而且不利于科学前沿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说科学家就没有责任了科学家对于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某些危害要比普通人认识得更清楚,所以他们应该把关心科学和关心人文和社会结合起来,保证在达到既定的目的时,又不至于给人类和社会造成恶果。

3世界各国对科学道德的关注

科学道德问题首先在科技发达国家中受到重视。1997年德国科研理事会(DFG)专门建立了一个由12个人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并授权该委员会从德国科学体制上研究发生不诚实行为的原因、提出防止的措施,调查现行的科学职业道德自我约束规约所起的作用:美国的两个主管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机构NSF和NIH分别于1987和1989年公布了定义科学中恶劣行为以及举报和处理的规则,并由各研究机构和大学自行负责;丹麦是第一个建立全国性机构的处理科研中恶劣行为的欧洲国家、1992年建立了“反科学欺诈行为委员会(DGSD)",并发表了“科学欺诈与良好学风”的调研报瓷英国由医学研究理事会(MRG)首先关于科研作风的守则,以及处理举报科研中恶劣行为的规则和程序‘各研究机构和大学联合会也有相应的规全尔挪威的有关政府机构在1990年以后,先后建立了三个科研道德委员会,分布在医学、科学与技术和社会与人文科学领域,其职责是引导公众关心和参与广义科学道德问题的讨论。

在我国,国家科协常设的、‘科学中的道德,’工作委员会长期以来作了大量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进行过多次精心设计的各种社会调查、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调研报告:许多学会也在不同程度上作了有关的工作、有的学会也讨论制定了类似本领域职业道德规范的条例,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制定的、‘院士行为规范”等:

4科学家需要作出的承诺和遵守的道德

4,1科学家要作出承诺,通过自身行动,体现高标准的道德。科学家是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特殊性表现在:一是作为一个高层次人员的群体、其思想道德基础、受教育的程度、探索和接纳新事物的能力、比起社会上其他群体来具有独特的优越条件;二是科学家的工作以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为主.其工作实践对他们正确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同时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其也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特点、必须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团结精神的培养‘在不否定科学家自我价值的同时‘要着重强调作为科学家的社会价值,强调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贡献。

4.2国际科技界要制定科学职业道德规约、特别要促进制定与环境有关的科学道德准则。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要有组织地进行本学科领域道德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要尊重科学家科学道德上表述意见的自由,支持他们谴责那种利用科学成就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4,3科学家在承担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保证高标准的科学公正性及科学产物的质量‘与社会分享知识,与公众交流,并教育年轻的一代:

4,4科学的责任和道德就是所有科技工作者所接受的整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学课程中应包含科学道德的内容、以及历史、哲学和对科学文化产生的影响。要鼓励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尊重并坚持科学的基本道德准则。

4.5科学家们应积极参与国际生物道德委员会。政府要鼓励、支持建立必要的机构处理科学知识应用中有关道德的问题。非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要开展道德问题的讨论并建立自己学科领域中的道德间题委员会。

科学道德范文篇3

【关键词】科学道德;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通过举办研究生学术诚信活动是辅助研究生教育的有效机制。因此通过作者所在学院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活动来研究研究生科学道德的实效性。

一、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举办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是为了更好的响应在党的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指示,使研究生通过举办的活动真正领悟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其目标是使全校研究生参与其中,大家共同参与和学习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宗旨,摒弃学术不端、抄袭别人的科研成果等恶习,对学术规范掌握和实践程度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习成绩提高,优秀学术和学位论文成果增强等[1],构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的责任体系

高校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主要是研究生院承担主要任务,各培养单位落实具体的活动内容。学院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研究生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在活动中要师生共同参与,把学科道德和学风建设深入到研究生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中去,形成良好的学术之风。

三、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的实践探究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2]。机械工程学院对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高度重视,经过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制定一系列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活动主旨是提高研究生科学道德涵养,增强研究生学风建设,使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1.举办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宣讲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向全院研究生同学介绍本年度《机械学院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由学院领导对本次专题教育活动做整体部署,并提出具体要求。研究生代表宣读了研究生会《关于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的倡议书。2.举办“严守科研底线,恪守学术道德”学术不端案例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学术造假事件频繁出现,国内外众多高官政要、学术巨人因学术不端事件纷纷“落马”的案例屡见不鲜。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示,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醒广大研究生以良好的学风砥砺品格、规范言行,诚信科研、诚信为人。3.举办研究生“研辨是非”辩论赛。人才培养德为先,信为本。辩论赛使学生意识到从事科研活动,应当求真务实,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应当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应当秉承专业精神,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标准和规范。4.举办以“诚实守信立德树人”为主题的视频教育座谈会。诚信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诚信不仅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为提高学院研究生的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意识,组织召开座谈会。5.开展“倡导学术诚信,弘扬科学精神”主题征文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学术文化也呈现了一种飞速发展的新趋势,为了适应文化发展的这种新趋势,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丰富广大研究生的校园生活,学院特举办以“倡导学术诚信,弘扬科学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以征文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学术诚信意识的看法,表达研究生对遵守学术道德的坚定决心,在我院研究生中营造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和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6.开展诚信档案建立的启动仪式。研究生“诚信档案”是研究生在校活动中,直接形成、能够反映其信用状况、具有保存备查价值的各种历史信用记录,其内容涵盖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是证明其诚信程度的第一“原始凭证”。

四、结语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学术繁荣,这项活动意义重大。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应建立完善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工作的长效机制,努力探索,将宣讲教育活动与深度辅导、学业辅导结合起来,使研究生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并且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相关内容逐渐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把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等研究生培养环节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合力。

参考文献:

[1]张艳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和自我监督体系建设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2):174-176

科学道德范文篇4

端正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学风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研究生培养的宝贵财富和重大教育资源。科学道德是研究生作为基层科研工作人员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根基,学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研究生学习与管理稳定发展的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开章明义地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渠道,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和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研究生素质,扭转社会不良风气,“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服务”。

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问题溯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从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与研究生学习发展外部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发问题的内因主要有扩招的负面作用、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落后,外因主要有学术腐败的影响、社会导向出现偏差。

(一)研究生扩招的负面作用。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与研究生教育资源与理念的滞后是造成研究生道德与学风问题频发的根源。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2016年研究生招生计划为51.7万人,与2015年相比增幅达到4.4%,相较于2006年之前的爆发式增长已趋缓,标志着研究生教育已基本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也导致了研究生个人素质相对下降[2]。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落后。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落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作为西学的舶来品,科学的功利化和工具化思想一直根深蒂固,科学共同体的自主性不强,缺乏自我监督完善管理的机制和传统,教育管理机制最直接的表现是监督机制薄弱,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社会导向出现偏差。“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当科学作为一种盈利手段时,更多的人真正关注的只是个人的利弊得失。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部分研究生选择读硕读博是逃避就业的权益之计,最终目标依旧是以个人经济利益为中心的高薪水的满意工作,导致部分研究生自律意识淡漠,不懂得尊重、珍惜他人的学术成果。

三、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由于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阶段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少管理,放任自流。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多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的用心程度直接影响研究生科学道德的素养和学风建设的认知。除了入学教育和毕业论文检查,鲜有学校或学院层面上的教育管理,这种盲目的放任自流还未脱离精英教育的管理方式,良莠不齐的个人素质和缺乏有效的引导监管直接导致研究生科学道德降低。即使在遇到相关负面问题时,部分研究生也因为缺少认知而仅仅停留在“想当然”的状态。

(二)急功近利,缺乏创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物质引诱使得部分研究生不能潜心致学,对于学术仅仅停留在蜻蜓点水阶段,追求“短、平、快”,不能够静下心来打基础,殊不知任何创新如果忽略传统的地位,就难免头重脚轻根底浅,于己于社会均无益。

(三)重量轻质,重学轻德。由于奖励政策和社会认可的偏差,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是数量而非质量的认同,同样两位者,被更多看重的是发表数量而非影响因子,这一导向下“短、平、快”似乎更容易得到回报,这极大地影响到了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此外由于缺少对研究生合理的评价标准,且评价过程更侧重于显性的成果评价而非隐性的道德评价,这种导向直接导致学生认为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全凭自觉,可有可无。

四、推进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路径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内外标本兼治,需要外部硬环境和内部软环境的综合治理。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思想教育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是提高研究生认知水平的先决条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变“一育一查”(入学教育、毕业论文检查)为平时工作,做到新媒体教育、模范事迹表率、典型案例警示的思想引导工作,旗帜鲜明地讲清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在研究生内部开展学习、讨论、激辩的活动,逐步建立起“了解———感受———信仰”的思想建设过程。

(二)规范制度建设,严惩违反规范学生。跟进有效的研究生管理制度建设,既不能盲目认为研究生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层次,把他们当做教师来对待,也不能简单采用本科生的教育模式,而应当针对研究生群体,建立“人员自律———高校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三位一体的制度建设。对少劳多得的学术造假行为不能学术仁慈,得过且过,对于性质恶劣的科学道德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向社会公示,起到广泛警示作用,把事情落在平时,增强研究生科学认知和明辨是非能力,总结教育大于惩戒工作。

(三)改革培养模式,建立差别评价标准。评价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坚持多元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把握差别评价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宜于大众化研究生教育现状。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适宜于不同阶段的研究生类型。同时在评价标准中,避免“好学生全占,一般生没有”的“马太效应”,减少因为盲目趋利而导致的急功近利思想,加大助学金比例,减少因为经济因素而导致的盲目“三助”。

(四)抓好“三支队伍”,建立“教”“学”联动机制。抓好教师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队伍,发挥教师监督、朋辈影响的重要作用。研究生的主要交往对象就是教师与学生,增强相互的影响力,实现相互监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双赢的目的。五、结语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形式,应当充分认识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也是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关键。针对现有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思想教育建设;规范制度建设,严惩违反规范学生;改革培养模式,建立差别评价标准;加强师德示范,提高导师指导水平;抓好“三支队伍”,建立“教”“学“联动机制,为发展科学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贾蓉 单位:江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访党的十八大代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4~8

科学道德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卡片;设计与使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素养,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融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从中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习卡片泛指能被用于学习的卡片。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卡片是依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活动,为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课堂学习活动的媒介。它具有导向性、支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有着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指引、方法指导、资源提供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全方位影响着课堂内的师生活动,使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学习卡片便是通过凸显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身的道德认知,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设计、应用学习卡片,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以便切实优化学生本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设计与使用学习卡片的意义与价值

(一)推动学科教学改革

1.改进学习方式学习卡片是指导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行动指南,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辅助工具,是师生进行互动交流的主要平台。通过学习卡片能够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学习卡片的引导完成完整的学习过程,能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卡片获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继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学习卡片是学生参与相关学习活动的启示,也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有效媒介。学生通过个人学习、小组讨论等不同的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学习卡片能为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提供支撑,不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卡片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活动的脉络,从明确学习内容、了解学习流程,到思考观点、总结结论,再到发表观点、整合信息等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卡片能很好地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脚手架,促进学习活动有效、有序、顺利地开展。2.优化学科评价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标准提倡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作为非考试类学科,以往道德与法治的评价多以作品评价和学期测试的方式进行,它们都属于终结性评价。评价不仅要具备考核学生达成目标程度的功能,还要有诊断学生学习困难、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改进教学环节等功能。学习卡片记录了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态,有些卡片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原有认知,教师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进而安排教学起点;有些卡片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教师可以将所有的卡片进行整理,以捕捉学生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最后的相对性评价,学生也可以通过卡片纵向地看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学习卡片能实时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卡片捕捉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同时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情况。另外,将学习卡片积累下来,还可以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学习卡片可以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参照与依据。

(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实现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发展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着眼点。学习卡片的使用能够实现学生的全体参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活动设计不同的学习卡片,选择不同的使用方式。因此,学习卡片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避免学生边缘化,能够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帮助与支援,能够使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各个主题活动具有可操作性与可参与性,最终促进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提升。2.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学习卡片旨在针对一个既定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提示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意愿,对各个能力和认知层面的学生进行支援帮助。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不相同,在同一个学习任务下,不同学生需要不同等级的指导与提示,学习卡片能够同时做到强调学生学习的选择性、研究性、体验性和反思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3.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与文本对话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对人的终身学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使用学习卡片时读图、读字,接收卡片上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就是在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自由的、开放的,学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建构新的认知。同时,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也是新课程一直强调的学习方式之一。4.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卡片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卡片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代替了教师的讲授,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活动都以学习者的学习任务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使用学习卡片进行学习,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达到明晰学习任务、梳理计划、提炼发现、整理收获等目的,也就是说学习卡片的使用能够很好地辅助学生实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发表观点、价值澄清、梳理结论的思维活动,而这正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5.培养整理信息的能力搜集、整理、交流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常用的学习方式。在使用学习卡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搜集信息,能够将自己的发现、思考、收获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取舍、提取重点,形成特定的方法和技能。学生分享、交流彼此的信息,不同的观点与收获会使学生互相影响,产生观念上的碰撞,要么加深自己的认识,要么颠覆自己的观点,要么整合大家的思路,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卡片的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

学习卡片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其科学性要在首位。设计学习卡片要充分尊重课程标准中给出的目标进行,同时遵循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放性、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学习卡片应该使用准确的文字、图片、图示、表格等表达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卡片的内容要与学习活动相匹配,并科学地规划每个主题活动卡片的数量。

(二)简要性

学习卡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尽量用最简单的文字、最直观的图示进行表达。同时,篇幅不能过长、内容不宜过多,根据年龄梯度设计相应难度的卡片。总之,卡片的使用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趣味性

在使用图片、表格等形式时,要充分考虑其美观性,注重卡片图文的排版与布局,有目的地增强卡片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顺利地接受卡片所提供的信息或任务。

(四)开放性

学习卡片的设计要有足够的开放性,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并提供相应帮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卡片设计的体例

(一)关于卡片的数量

科学掌握学习卡片的数量与单元课时的比例。在使用学习卡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解读教材、分析学情,设定与学习活动相匹配的学习卡片,控制卡片的数量,严格遵守卡片开发的原则。

(二)关于使用场所

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课堂教学活动除在教室内开展之外,也可能会在室外进行。因此,卡片也应满足不同学习场所中学习活动的需求,即根据使用场所分为室内卡片与室外卡片。

(三)关于纸张大小

根据学习卡片的使用场所,确定纸张的大小。室外使用的学习卡片要考虑外出便于携带,所以尺寸以32开为最佳;室内使用的学习卡片则可设定为A4纸张大小,便于收纳与保存。

(四)关于难易程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文字及填写的总量,卡片中的提示文字和图片也应力求简单易懂,并有明确的指向性,根据学生年段设定不同的难易程度。低年段多以“画一画”“选一选”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写一写”的比例。

(五)关于格式体例

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及学习方式,设计开发不同的学习卡片,可以将卡片构成模块化,主要划分为提示区和记录区。提示区用文字或图示标识,对学习任务、学习方法或学习流程加以说明;记录区留白,可以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完成,用于学生在思考或讨论后整理自己的想法或观点,为接续的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卡片的类型

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型的特点将卡片进行分类,整理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卡片,即计划卡片、发表卡片、发现卡片、指导卡片。

(一)计划卡片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选定的宗旨是要紧密贴近孩子的生活,很多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生活圈内的学校、家庭、社区及其所关联的人、场所、公共物品等展开,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活动之前的计划尤为重要。计划卡片可以有以下要素:明确任务、划分小组、成员分工、准备工具、注意事项等,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明晰步骤,指导活动。例如一年级上册“校园探秘”计划卡片,卡片通过勾选的方式指导学生选择想要去的地方,通过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有哪些注意事项。学生可在卡片上形成简单的文本,如:想要去的地方是学校的体育馆,与同桌一起去看一看,要注意轻声慢步等。看似简单的卡片,实际上蕴含了复杂的思维过程,做好准备后再去进行探险,省时、省力、有序、高效。计划卡片能够帮助学生在心理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指导学生确定任务、明确步骤,并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即知道做事情要有计划,要想好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注意什么。计划卡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主要适用于访问、调查这类教学活动,例如校园探秘、家乡农产品的调查等。

(二)发现卡片

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其中的乐于探究,就是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发现或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探究的开始就是发现,但是,学生在进行观察发现时有这样的特点:短时记忆表现明显,活动中的发现容易被其他兴趣冲淡;随时会有发现;注意力不易中,非有意注意强,有意注意弱;容易被他人干扰,人云亦云。基于此,发现卡片的关键要素便是“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发现卡片能够帮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记录和整理,将发现进行总结与提炼;学会科学思考、合理判断,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发现卡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主要适用于观察、实验类活动,如儿童对自己周围的动物、植物生长的观察,发现自然现象与季节更替带来的变化等。

(三)指导卡片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的困惑之一便是在进行动手操作类活动时,无法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并且学生之间的差异导致教师无法进行集中指导。如何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孩子不同的问题呢?指导卡片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例如种植方法指导卡片,将播种的操作流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在指导卡片上,学生有疑问时,自主求助卡片提示,继而解决问题。指导卡片能够起到提示作用,使学生学会和文本进行对话;能够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使其自主解决问题。指导卡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主要适用于操作、动手类活动,如制作游戏玩具、小实验等。

(四)发表卡片

交流汇报是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教学方式。发表就是让学生有机会全方位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但小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能够简单准确地发表自己的收获或感受;特别想表达,但没有重点;在活动中做得很好,却总结不出自己的方法、感受,无法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发表卡片能够引导学生设计发表的思路,整理发表的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分享学习成果。发表卡片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收获和感受,提高交流发表的质量,增强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发表的方法。发表卡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主要适用于调查、观察后的汇报活动,如身边浪费粮食现象的汇报、种植活动的阶段汇报等。综上所述,在学习卡片的开发与使用过程中,教师对卡片使用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明确卡片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功能,认识到学习卡片的主要作用,即辅助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能够做到使用卡片指导代替教师的口述指导,同时与其他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使用,互为补充。其次,在使用学习卡片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避免为了使用卡片而使用卡片,导致“无卡片不教学”的情况发生,要确保卡片的合理使用。第三,卡片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设计低年级的学习卡片,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文字少些、图画多些;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因此卡片内容可以稍微增加文字的比重,多留一些空白或者疑问,促进学生思考。最后,教师要合理掌握卡片的使用时机,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流程在适当的环节出示学习卡片,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另外,学习卡片的完成时间也要依据具体学习任务谨慎计划,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的时间不同,绝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依赖学习卡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用学习卡片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获得多种效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合理使用学习卡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主题活动的特点来进行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需求时刻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习卡片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魏兆东.制作“学习卡片”,学会自主学习——“政治学习卡片”在新课改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9(22).

[2]陈晓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科学道德范文篇6

〔论文摘要〕科学道德情感是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强调科学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伦理意义。文章认为,科学道德情感应包括对于实验动物的关爱、对于人类受试者的人权的尊重、对科研同行工作的尊敬等基本内容。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目的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探究其中的规律,提升人类的理性水平,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平衡与协调;科学研究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理性与感性活动;科研论文则是科学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的载体和主要表达形式,也是开展学术交流和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主要工具。

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由于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科学研究和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必须具备客观真实性,并且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论文尽可能使用精确的数字,而不得使用模糊词语来描述事实;尽可能使用抽象的概括,而不得使用形象的比喻;尽可能使用生硬的客观陈述语句,而不得使用情感性的感叹语句。总之,科研论文似乎越远离道德情感因素,越远离情感语言,就越能表现其客观真理性。

既然科学是人的事业,是为人类服务的,科研论文是科学家科研劳动的成果,是人类思想交流的载体,那么,科研论文应该具有人的属性而不仅仅是理性。同时,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专业精英,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都应该不仅表现在理性层面,而且表现在感情层面,是两者的统一。科学家对于知识的追求首先表现出对于科学的崇高的敬仰和纯洁的热爱。因此。我们认为在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编辑中,不应该回避道德情感因素,恰恰相反,应该提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表现形式主要如下:

1对实验动物的关爱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为了探求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人员不得不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因为只有在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才允许科学家在人体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二这种做法似乎合乎生物医学伦理原则的要求。但是,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与人类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动物也需要人类的关爱和同情。显然在这一方面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勒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种责任冲突,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向我们提示出这一冲突。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有知识,人要是不学无术,便会变得渺小卑微,这就是为什么对科学感兴趣是神圣的。这也是因为科学能够治愈或预防不计其数的疾病。另一方面,造成痛苦不是善良之举(我没有说死亡,我说的是痛苦)。虽然比较低等的动物无疑没有人的感觉灵敏,可是它们也值得怜悯。只有通过大致的折衷方案,我们才能够使我们自己从责任冲突中解脱出来。即使对低等动物,生物学家必须仅仅从事那些实际上有用的实验;同时在实验中心必须用那些尽量减轻疼痛的方法。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凭我们的良心,任何法律上的干预都是不合适的,都多少有点可笑。”

彭加勒的论述阐明,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应注意以下三点:除非必要的实验,即使对于低等动物,也不能滥杀无辜;如果非用动物做实验不可,也要尽量减轻其痛苦;无论如何,科学家要将仁慈、虔诚、对邻人的爱施于动物。

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IRB)在对医学科研论文进行审查时,应要求作者详细介绍实验动物的品种、数量、选取原则,以及对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介绍尽量减轻动物的恐惧和疼痛的操作方法。以便于科学家之间更好地交流如何使实验动物得到应有的尊严。

1959年,英国出版了《人道实验技术的原则》一书,其中提出了有关动物实验的3Rs原则,即替代(Replace)、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原则。该原则的制订为动物实验研究规定了以下三个目标:以试管试验法代替动物实验;借助统计学方法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优化实验室的设施,减少动物的痛苦。

所谓替代,就是在不使用活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和其他科学研究的条件下,采用替代的方法,达到某一确定的研究目的。常用的替代方法分为相对替代和绝对替代。相对替代是使用比较低等的动物或者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替代动物;绝对替代就是不使用动物,而是使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和实验。其中最常见的是计算机模型。

所谓减少,就是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量。具体的方法包括:一体多用,用低等动物,以减少高等动物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质量的动物,使用质量换取数量;使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减少动物的使用量。

所谓优化,就是通过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精心地选择设计路线和实验手段,优化实验操作技术,尽量减少实验过程对动物机体和情感造成伤害,减轻动物遭受的痛苦和应激反应。

3Rs原则提出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遵守。近年来,随着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上述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了动物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目的明确、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符合3Rs原则、饲养管理标准化、掌握比较多的实验知识和动物心理学知识。上述基本原则的制订对于规范动物实验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每年有好几百万只因医学实验而受害的动物,怎样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和没有意义的动物实验行为,减轻对于动物的折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哲学家们早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对动物的残酷行为会使人变得残暴,而对动物的关爱也会使人变得崇高而更富有人性。因此对于动物的态度所折射出的实际上是人性问题。

2对人类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分子借着科学的名义进行了许多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他们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等地方还进行了人体冷冻试验,以寻找解决德军在苏联所遇到的寒冷气候问题的途径。这些试验所得到的结论无论对于临床医学或是实战的需要都是直接、真实、普适、而又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残忍和非人道的。冰冻试验在纳粹医生拉施尔(SigmundRancher)领导下进行,是最为残忍的人体试验项目之一,其试验结果由拉施尔直接向希特勒报告。试验要求确定把人的体温降低到死亡所需要的时间,并寻找使冻僵者重新苏醒的最好方法。纳粹医生将活人放到大水桶里进行这种冰冻试验,或者在零度以下把人裸体捆绑在担架上放到室外进行冷冻。试验对象多是年轻健康的犹太人和俄国人。纳粹医生先把一个用来测量人体温度降低情况的绝缘管插人受试者的直肠,然后把受试者扔进装满冷水的大桶,开始降温直到冰冻。当体温降低到摄氏250C时,大多数受试者都失去了知觉。苏醒试验则是把冻僵了的受试者再放到温水中慢慢地加热。这个方法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缓慢加热是关键,因为许多被冻僵的人由于快速加热而发生颤动。更可恶的是,希特勒向拉施尔建议,用妇女的体温来复苏被冰冻的男人。

他们还使用黄疽病毒在集中营中进行流行病学试验;将集中营中的人们的衣服剥光,然后进行芥子气试验;利用集中营中的囚犯进行海水溺水试验;在集中营中进行感染蜂窝织炎的试验;在集中营中故意将囚犯的骨头折断以进行骨头移植试验;还将囚犯带到德国空军基地,进行高原反应试验,以测定人类耐受力极限数据,有70一80人被当做试验对象,测得了人类耐受力的极限数据;完成了犹太人骨架的收集,并在斯特拉斯堡的Reich大学进行组装。为此,有112位犹太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杀,以制作骨架展品;实施了希特勒的安乐死计划,在奥斯威辛和Birkenau集中营中,他们使用X射线、阉割毒气等方法,将犹太人(无论男女)、波兰和俄国战俘灭掉……这时,德国科研人员已经失去了人性。

1947年,审判纳粹医生的纽伦堡军事法庭宣布了一项关于人体试验的十点声明,后来被称为“纽伦堡法典”,它首次明确提出人类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原则,其中第一条明确规定:“人类受试者的自愿同意是绝对必要的”“这是指受试者具有合法的同意能力;应处于能行使自由选择权利的情况下,而没有任何暴力、欺诈、欺骗、威胁、哄骗以及其他隐蔽形式的拘禁或胁迫等因素的干预;应该对研究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有充分知晓和领悟,使其能够做出理解和明智的决定”。公务员之家

知情同意是对受试者个人尊严和自主性的尊重,是对受试者个人自由选择权的保护。在科研领域中,自主地开展对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探索,这是科学家的自由。但是在生物医学领域所开展的人体试验应以受试者的人权作为不可逾越的终极界限:科学中的人文关怀是科学的最终目的。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只有实现了对人类受试者的尊重,才能取得大众对生物医学科学的支持和拥护,医学也才能实现其人道主义救助和人文关怀的理想。因此,正如邱仁宗教授在2005年西安生物医学研究与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培训班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在对人类受试者进行知情同意告知中必须做到以下八要素:说明研究的目的时间和程序;说明受试者可能有的风险和不适;说明研究给受试者或别人可能带来的好处;说明是否有其他更好的研究方法;说明如何保护受试者的隐私;说明如何补偿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伤害;说明该研究负责人的背景及联系方式;说明参加和退出都是自愿的。

3对科研人员的尊敬

人具有人的价值。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或者参与者,都应尊重学术的民主与思想的自由,不得巧取豪夺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不得将他人看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不得强奸民意,不得以合法的名义从事非法的勾当。关于对于科研人员的尊重,美国柏克利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曾指出:实验科学的巨大成就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共同完成的。他们兢兢业业,坚持不渝。有些科研人员富有直观洞察力,有些科研人员善于创造,有些科研人员精力充沛,有些科研人员则老成持重,有的机智灵活,有的周密细致,有的具有灵巧的双手,仅仅依靠极其简单的设备就可以发现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有的则发明或自己创造了极其复杂的精密设备。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仅有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很诚实,真正做了他们记录上记载的那些观察,他们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得其他人有可能不重复这些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前进。

科学道德范文篇7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的教育。从科学道德教育入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各环节的教学中去,从而为推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而道德作为社会行为规范,总是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职业生活表现出来,并从职业行为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不仅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科学技术工作的技能和素养培养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果能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人手,也许会收到特殊的效果,从而真正发挥其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作用。

一、从科学道德教育入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

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然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决不是挂在嘴边的豪言壮语,也不是浮现于脑际的美好图景,而是体现于平凡岗位上踏实地的奋斗和奉献。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而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科学道德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具有多方面的要求。热爱科学,淡薄名利,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刻苦勤奋,不断进取,填密严谨,一丝不苟,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等等,都是科学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这种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基本要求的道德精神,既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科学研究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总是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科学史上大凡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无不以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张衡为了研制地动仪,“不患位之不高,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患智之不博”。居里夫妇为了证明镭元素在生理上的效应,不顾生命危险而以身试毒。爱因斯坦则把“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可贵”作为座右铭,并一生身体力行。这些科学家正是以献身人类科学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不计得失,不怕牺牲,为探索自然奥秘而跋涉历险,攀登高峰。由此可以认为,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既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在要求,又是崇高理想的直接体现。因此,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联系起来,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提高科学素养上来。由于这方面的问题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和价值目标密切相关,可以避免流于空泛。更容易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因而会收到特殊的效果,从科学道德的内容和实质来分析,将会看到科学道德的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更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自然界的未知规律,发现客观真理,而真理就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因此,科学道德作为科学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尽管有多方面的要求,但其实质和核心则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正如所说:“科学是老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邓小平也说:“科学,它本身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绝不允许弄虚作假的”。这种以追求真理为价值目标,以实事求是为行动准则的科学道德,既是科技工作者特有的职业道德,又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普遍的道德原则。它实际上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科学研究工作上的具体运用,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科学道德这一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中的体现和贯彻。因此,对于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的高校学生,确立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也就从根本上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确立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从而就能从根本上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袭。

二、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果说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根本。一个科技工作者或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即使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不能对社会、对人民有大作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科技经济突飞猛进,新理沦、新技术层出不穷,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在国际上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从这一方面来看,加强对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就是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技术。以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为核心内容的科学道德,正是科技工作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达到对事物真理性的把握。由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和科学实验中时常都会碰到各种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研究新情况,揭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而不能墨守成规,照搬本本。正是深人研究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才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李四光更是指出:“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怀疑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一种重要品格,也是创新的一把钥匙。

创新意味着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立前人没有提出的理沦,要创前人没有发明的技术,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而且难免会受挫折、犯错误。这就需要有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勇气,需要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更需要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这无疑也是科学道德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直接体现。因为科学的道路,真理的发展本来就是曲折的。立志于科学事业,就应该百折不挠、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科技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曾经过多次挫折、多次失败,然而,正是那种坚持真理,献身科学的道德精神,激励着科学家们去攻克一个个难关,攀登一座座高峰。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科技创新更加复杂,更加艰巨,也更具风险性,对于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的高校学生,尤其需要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教育。

三、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有利于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各环节的教学中去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发挥专业课、基础课教师的作用。因为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多是专业课和基础课,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实习指导以及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专业课、基础课老师大部分把自己局限于只讲授本课程的知识,,而视德育工作为身外事。这显然是与“教书育人”精神相悖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这里的“各学科”显然包括各门专业课和基础课。因此,《决定》实际上是给广大专业课、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把德育渗透于教学过程的任务,而科学道德的教育恰恰是“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的最佳切人点。众所周知,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而一种新理论的建立,都会有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都蕴含着宝贵的道德精神和创新经验,自然科学的这种内在发展规律及其所蕴含的道德精神和创新经验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当然不可能去详细介绍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史,而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创建新理论的典型事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貌。这不仅能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科学道德的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启迪,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寓德育于各学科教育之中”可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公务员之家

科学道德范文篇8

论文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落实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所在,针对现在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作者认为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这是一次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还强调必须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因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有了人才,社会才能进步与发展;有了人才,国家才能巩固与强大;有了人才,民族才能兴盛和繁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应该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于落实,在于要把中央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具体化。高校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人才,确切地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造就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而衡量人才要从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品德被列为评价之首,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而且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的条件。

建国几十年来,高校为祖国培养了大量有用之才,他们活跃在建设行业的各个部门,为祖国做出了很大成就。但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200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容“七宗罪”砧污科学》的文章,文中列出七种不端行为的表现:

1.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剿窃他人的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甚至大段的文字描述。

2.伪造墓改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性地采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丧失“求实、诚信”的职业道德,影响和误导其他科技工作者正确地开展科技工作。

3.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利用职权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科研成果据为己有;在论文被录用或成果获奖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为了论文顺利发表或成果获奖私自署上知名科学家名字;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求得职称晋升,无关工作的同事、同学、亲友之间相互挂名。

4.重复。通过一稿两投,甚至一稿多投的方式把同样内容的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刊物。

5.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的不负责任。部分学者为提高自己论文的数量,将原本可以用一篇完整的的科研成果,分为多,.ni投稿,降低了论文质量;部分教授、博导为完成科研任务招收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为自己工作,在挂名发表大量论文的同时,无法全面有效教育培养好研究生。公务员之家

6.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科研成果评审、科研基金与项目的申报和评定、科研成果和科技产品广告的宣传过程中,因人情关系、利益驱动等原因,不能正确评价他人的成果,利用自身的职务权力和学术地位,走关系、拉选票。在与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尽量抬高对他人的评价,滥用“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等词语;在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贬低前人或他人科研成果,自我夸大宣传。

7.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噪之风。部分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些已有一定学术成就、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科技工作者,兼任太多的社会和学术职务,如客座教授、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兼职教授、委员会委员等等,整天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重复获取各类资源,如项目经费、房屋、汽车、工资、资金等,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很少。

所列七种现象,还只是常见现象,严重程度已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杜绝。而要杜绝和防止科学道德及学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出现,最重要的还是教育。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恕说:“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一代,尤其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读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学术培养同步进行”。

因此高校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工作。

三、加强道德教育的必要措施

1.加强道德教育,不仅要倡导教师认真上好“邓小平理论”课和“品德教育”课,而且要结合社会活动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宣传“三个代表”的根本理念,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只有充满正气的学习氛围,洋溢着精神文明的生活环境,才是健康的校园环境。

2.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各级领导和教师首先要洁身自好,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对高尚品质的认识,不只局限在理论上,而是在自己身旁,就有可学习的榜样。

3.建立一支学术评论队伍,有如影评、书评家一样,专门评论学术界的各种优良品质和不良行为。

4.建立诚信档案,对于有不良行为者要记录在案,对于不良行为也可以起到制约的作用。

5.建立建全学术规范制度,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并定出道德与违法的界限;使违反规定者有所顾忌。

科学道德范文篇9

论文摘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献身祖国、不畏劳苦、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与作风的培养,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需要。要通过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良好科学研究风尚的形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要把对大学生科学道德的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落实国家赋予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等学校组织、引导大学本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已成为一个热点。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弱点以及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他们刚刚开始的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就明显地表现出了一些非道德化的倾向。相当多的一些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创造性的特征以及作为主体的创造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缺乏认识,对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以及需要付诸的艰辛与努力缺乏了解和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者是一遇到困难和问题就退缩,感到搞科研太难,认为自己不是搞科研的料子;或者是一开始就“动脑筋”,希望找到一些所谓的快捷方法,不去认真地读书,做实验,而是拿把剪刀,或动一动鼠标,东拼西凑居然也能出成果;有的人干脆去做“梁上君子”,干起抄袭、剿窃的营生;还有些学生在临近毕业就业期间忽然明白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科研能力与素质,于是就来个无中生有,把别人的文章换上自己的名字,用来糊弄用人单位。这些情况应当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注重教育性,忽视学术性和创造性的倾向,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盛行,而引导和组织大学本科生开展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学术研究活动这一工作,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引导和素质教育、创造教育思想理论的推动下,许多高校都开始自觉地把对学生创造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纳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作为实现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基本方式和途径,除继续组织开展大学生科研论文评选等激励性活动外,还在教学计划中对学生科研活动作出了具体的安排,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有的学校就把对学生科研活动及能力的考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作为他们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的反映。在大学本科生中组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和高等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在这方面作出了比较成功的尝试。今天,我们开始把在大学生中组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作为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项具体的任务和明确要求,那么,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对这一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科研活动中非道德化行为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危害,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端正学风、校风的高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和纠正这些不良倾向和行为。

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是明天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一般来说,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本科生在校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都还只是一种尝试性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在校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毕竟还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责任。但是,他们在校期间所奠定的关于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却会对我们国家未来科学事业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人类进人知识经济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国家未来科学研究后备力量的在校大学生他们的科研素质和科研道德的教育与培养也倍显重要。大而言之,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这在高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今天决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一些媒体倍加关注的克隆人的问题,就已引起了全世界社会正义人士的极大的忧虑。具体到科学研究者自身来说,良好的道德和心理素质,是科学家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必要条件。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科学家,都无不与他们献身科学、献身人类社会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些胸无大志,缺乏不畏艰险、积极进取、勇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精神品质的人,是断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事业上有什么大的作为的。这些年以来,我国学术研究领域里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抄袭剿窃行为屡禁不止,进一步从反面证明了科学道德对于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性。英国人约翰.齐曼说:“现在我们开始怀疑长期以来人们所公认的种种见解,即任何科学都是有益的;科学研究是一条使人纯洁的大道,国家根据需要给科学以支持等等。”诚哉斯言!科学研究活动中的道德自律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今天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将来当然不可能都成为专业的科学工作者,但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必然会从事一些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工作,在校的大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是否奠定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无疑对我们国家未来科学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高校开展对大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祖国未来科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部分大学生在初步开展的科研实践中表现出的一些非道德化的倾向,有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需要学校乃至社会的有效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影响。从高校自身来说,首先要从促进教师和科研人员良好的科学研究风尚的形成人手,并由此对学生产生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影响。由于同样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今天的高校科学研究事业已经不再是人们所希望和向往的那种圣洁的殿堂,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深人影响,已经使得高校学术腐败成为一种顽症,久治而不愈。具体表现在与科学研究工作相关联的方方面面,课题研究与立项、撰写和、职称评定、重点学科建设活动当中,都有可能出现拉关系、走后门,弄虚作假的现象。对此,一些媒体曾多次曝光,许多学校还纷纷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毫无疑问,发生在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身上的这些学术腐败现象,给大学生带来和产生的负面作用与影响是严重的。高等学校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祖国未来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的高度,重视教师和科研人员科学道德素质的教育。要大力宣传学校里那些淡泊名利,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投身于学术研究并且卓有成效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介绍他们的生动事迹,弘扬他们的科学精神,并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去担任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工作。同时,要继续标本兼治,加大对于教师和科研人员科学研究中的非道德化行为倾向的惩处力度,并注意及时消除影响,借以教育学生。公务员之家

科学道德范文篇10

关键词:管理层面;科学道德;学风建设;学术规范

近年来,学术界从学生、教师、高校校长、乃至工程院院士,各种学术腐败和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1]。教育部就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于2009年颁发了《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强调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形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绝不姑息。自2011年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公布《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以来,国家对高等院校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愈加重视,每年印发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要点,要求对所有在校生进行宣传教育[2]。全国各所高校也都认识到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不断采取措施加强教风、学风和考风教育。高等院校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高校的教风、学风、考风,一所高等院校的学风是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和实践中积累、总结、升华出来的,凝聚了全校师生的学术思想和办学理念。笔者认为一所高等院校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前途。从管理层面上来讲,要想从根本上摒弃学术不端行为,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必须在宣传教育、规章制度、管理手段、教育措施和巩固落实等几方面予以加强。本文中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详细分析了如何从管理层面来加强学院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1完善学风教育指导方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这一重点逐步展开,把加强师生学术诚信品德的培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学生一入学就通过下发学习资料、开设讲座、辅导教育,以导师带动学生、老生影响新生的方式、逐步推进研究生学风建设,使其成为维护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具有高贵品格的优秀人才。为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在培养人才时要坚持崇尚科学精神、遵循科学伦理、遵守科学规范、掌握科学方法、营造优良学风的体系方针[3]。首先,坚持摆正办学方向,在学生中树立维护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的典范,大力宣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奋斗精神,起到激励整个研究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其次,加强与企业、科研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联系,让全体研究生充分了解社会规则,提高讲诚信、讲道德的责任感。最后,教育同学们加强对“从我做起,律己做人、诚实做人、公平竞争”的深刻认识。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的进步具体表现为学生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认同度和认知度的提升,对学术规范掌握和实践程度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专业学习成绩的提高,优秀学术和学位论文成果的高产量等,客观真实地体现了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的成效。

2明确管理体系职责任务

从管理层面来讲,要成立学风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做到有领导有分工,统一规划、部署、落实和实施,立足实际,坚持学风建设工作常规化、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重视科研创新和质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1)定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督促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研究生导师,发挥学术指导、伦理引导、德育教导的职能和身先垂范的意识和责任感。(2)针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以及学术诚信教育方面的相关管理规定、学术论文引用规范和论文署名应遵守和遵循的原则,以及科研人员应当掌握的学术常识等内容组织开展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专题讲座和培训。教育师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基本准则。努力做到让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深入人心,养成遵守科学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的正气;形成诚信严谨、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气;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弘扬坚持科学真理、坚守学术诚信的浩然之气,促使学生自觉抵制学术不端,把提升科学道德和加强学术诚信的意识根植每一个学生心中[4]。(3)还要加强学生考前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开设以诚信应考为主题的讲座帮助同学们建立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维护考试公正,以诚信考试为荣,以违纪作弊为耻,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以及诚实守信的自尊感和责任感。

3优化学风教育实现路径

学风建设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的同时,为建立良好的学术秩序做出贡献,究其根本,诚实守信应该是一种自律行为。学术诚信是由学术道德加以引导的,只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才能有学术上的公平公正,才能从根本上端正学风。(1)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风建设的体系制度。在思想上积极引导的同时,把维护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纳入课程,让良好学风“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2)发挥案例教材的引导作用。每位研究生入学时都会发放《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极大延伸了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一入学就树立学术诚信的理念。并在入学教育阶段开展宣讲教育和内容解读,大纲涵盖科研精神和伦理的一般理论以及科学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法律、规定和标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固化思想。(3)建立诚信档案,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采取建立研究生诚信档案来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提高研究生群体的社会诚信意识,加强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力,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纳入诚信档案中[5]。对那些严重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人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这样做即教育了违规者又能更好地激励学习认真刻苦钻研的研究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学期间的学术不端行为会对自己的学位学业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带来影响。(4)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学术文化活动。发挥学院研究生会的带头作用,开展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律意识;树立、宣传遵守学术道德、潜心学术研究的典型模范,积极发挥榜样的力量,传播正能量。(5)充分利用计算机等新型媒体的传播方式,发挥网络优势,在各个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邮箱、微博、QQ群、微信群等进行学风教育。使学风教育的影响力更大,覆盖范围更广。

4巩固学风教育建设成果

创新科学道德教育与学风建设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道德教育与学风建设活动,由单纯的讨论和讲座为主,逐步转变为灵活多样和具有激励性的活动形式,比如征文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更好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拓展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与学风建设品牌活动。目前我院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了一些宣传教育活动,影响力有限,如果能够和兄弟院系甚至其他知名学校联合开展规模大、影响广的学风教育品牌活动,一定能扩大影响力,并把我们的优良学风传承下去。进一步拓宽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与学风建设活动的领域,占领网络阵地,如建设专门的网站栏目等。最后,加强学风建设的成果宣传。展示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成果,形成学风宣讲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机制。加大对“学术造假行为”处罚案例的宣传力度,通过直观教育形式,对学生形成正面影响,避免存在侥幸心理,做到防微杜渐。一所高校学风的好坏,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维护的。保持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各高校的传统,坚守学术诚信是所有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原则。不断推进研究生学风建设,改善学术风气,提高学术质量,是每一名高校管理者的目标和责任。

作者:钟宇红 邱立民 马浩 单位: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吉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金祥.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是学术道德教育立足之本[J].未来与发展,2014(7):74-78.

[2]教育部学位管理与教育司.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事记(2011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71-77.

[3]何江,潘屹鸣.刍议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之构建[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9(6):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