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习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2:56:34

开放性习题

开放性习题范文篇1

笔者认为,开放性习题是一类很好的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分析化学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类型,开放性习题又是一类兼顾各种版本教材的好题,它也将会是化学高考中的一大特色题。

1开放性习题的概念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与封闭性习题相对应的,是指条件确定,而结论不唯一的习题。这类习题要求解答者充分利用题设条件进行大胆思考,由过去解唯一答案的定向思维,拓展转变为多方位的发散思维。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化学习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习题无法取代的优点。

2开放性习题的特点

学生的智力层次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多种层次,从低级的记忆与复现、再认,到高级的分析与综合,应用与评价,创造性思维等等。设计恰当的化学开放性习题,可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客观地检测出学生的各种水平等次。化学开放性习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2.1习题的开放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首先在选题和立意上具有开放性,考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具有开放性,不再单一指向某一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某一类知识作答,给考生留有多角度答题和思考的可能性,能综合训练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化学开放性习题是有条件的,条件隐含于习题材料或设问中,并不是越开放越好,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构成、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对习题的开放程度加以把握。

2.2答案的不确定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的观点。此类开放性习题给教师的批改和评分或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学生创新精神的萌发。

2.3问题背景的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学科。一方面,众多化学概念、理论的确立,均出自于化学事实的支撑,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以至被确定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不仅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始终与化学事实紧密联系着,化学科学和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一般都来源于化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学习化学,就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要注重对学生训练和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在生产和生活的背景材料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现今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只有加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化学学科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2.4评价的灵活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评价比较灵活,不像封闭性习题一样有统一、刻板的答案。开放性习题只要学生回答得符合实际,符合化学原理,符合所假设的情况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就可以给分。灵活的评价方法,就对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化学知识要理解得更深刻,知识面要更广。

3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

化学开放性习题以习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问题背景的实践性和评价的灵活性为基本特征,按照化学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以后的高考中会逐渐加大化学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应该说,广大教师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经验还缺乏,方法体系还不够成熟,笔者对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作了一些研究,现介绍如下:

3.1利用假设情景设置开放性习题

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应用推广。所以,很多科学研究是从假设开始的。利用假设的情景来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也理应成为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一种重要方法。例题1)假设水分子之间不存在氢键,则地球上的环境会怎么样?(说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现象)

例题2)由金属铝制取氢氧化铝时,可以用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利用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请假设几种有效的方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比较得出其最佳制取方法。(此题是训练或考查学生对金属铝的两性,铝盐性质,铝盐与偏铝酸盐的水解等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解该题时,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把握全局的能力及比较抽象的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程度会有差距,但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功感觉。)

运用假设情景编制开放性习题时,需要把假设的情景跟学生掌握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假设是在学生的知识范围之内的,学生通过思考是可以解决的。习题的假设,可以是教师设计题目时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当然,后者对学生作出的要求更高,学生思维的开放程度更大。这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学生通过训练这种类型的习题,也更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一些思维法则。

3.2利用实验、观测等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随着新课程的推开,利用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将作为训练、考察学生的重要手段。在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各种化学教材中,也都设有化学实验的开放性问题。

例题3)通过多种途径可以制得氨气,现提供一些常见的药品(Zn、稀硫酸、空气、氯化铵固体、熟石灰、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等)和一般的实验仪器(烧瓶、锥形瓶、试管、酒精灯、硬质玻璃管、橡皮塞、导管、集气瓶、水槽、石棉网、铁架台、铁圈、铁夹等)制取氨气,请设计一些合理、可行的方法,写出反应方程式,装配出气体发生装置并收集一瓶氨气。

依据反应生成氨气的化学原理以及所提供的仪器、药品,可以反应产生氨气的方法很多,例如: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加热;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或固体氢氧化钠;加热浓氨水;加热氯化铵固体;锌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再与空气中的氮气催化制取氨气等等。学生可以从化学原理和操作尝试的结果,进行分析,不同基础的同学会得到一个或多个简便可行的制取氨气的实验方法。

利用实验设计开放性习题,可以是书面作业或测试,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批阅后以小组形式进实验室实验,实验结束后交上实验报告。此类习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确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会学习,学会应用。

3.3利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独立地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类型的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化学学科的认知目标要求。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应该经常关心生产和生活实际,利用已知的背景材料编制出开放性习题。

例题4)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酸雨就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它能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树木大片死亡、腐蚀设备、损坏雕塑等等。请你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回答:(1)引起本地区酸雨的因素有哪些?(2)有针对性地谈谈防治酸雨产生的方法。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开放性习题。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该问题回答的结果会不同,但是,只要学生回答切合本地的实际,就说明学生能把学到的化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学以致用,能恰当解决实际问题,就应该加以肯定,给予高分。

3.4利用化学小论文设置开放性习题

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理解、阅读、实验和实践,总结思考,较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题5)化学电池是一类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的电池,它是依据化学原电池原理而设计出来的。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并作一个调查,写出一篇关于化学电池的小论文,500字左右,要求列出你所知道的电池的种类、化学原理、特点、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点等。

从上题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学们为了创作出精彩文章,必须认真学习,总结化学知识,操作化学实验,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各种资料、分析、综合、抽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花的功夫越深,了解掌握得就越多,小论文的品位就越高。所以,这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领悟、内化,进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一种对学生、对老师均有高要求的习题,一方面,开放性习题的设计者——老师要确立新的理念,要有更加扎实的知识体系,要用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开放性习题范文篇2

高中化学新课程已经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五省(自治区)全面推广,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发展化学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课改精神,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新教材,全身心投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说,他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有很多的困惑。许多教师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思维过程、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训练和评价等感到很难操作,也很难把握。

笔者认为,开放性习题是一类很好的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分析化学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类型,开放性习题又是一类兼顾各种版本教材的好题,它也将会是化学高考中的一大特色题。

1开放性习题的概念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与封闭性习题相对应的,是指条件确定,而结论不唯一的习题。这类习题要求解答者充分利用题设条件进行大胆思考,由过去解唯一答案的定向思维,拓展转变为多方位的发散思维。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化学习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习题无法取代的优点。

2开放性习题的特点

学生的智力层次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多种层次,从低级的记忆与复现、再认,到高级的分析与综合,应用与评价,创造性思维等等。设计恰当的化学开放性习题,可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客观地检测出学生的各种水平等次。化学开放性习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2.1习题的开放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首先在选题和立意上具有开放性,考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具有开放性,不再单一指向某一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某一类知识作答,给考生留有多角度答题和思考的可能性,能综合训练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化学开放性习题是有条件的,条件隐含于习题材料或设问中,并不是越开放越好,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构成、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对习题的开放程度加以把握。

2.2答案的不确定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的观点。此类开放性习题给教师的批改和评分或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学生创新精神的萌发。

2.3问题背景的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学科。一方面,众多化学概念、理论的确立,均出自于化学事实的支撑,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以至被确定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不仅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始终与化学事实紧密联系着,化学科学和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一般都来源于化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学习化学,就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要注重对学生训练和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在生产和生活的背景材料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现今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只有加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化学学科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2.4评价的灵活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评价比较灵活,不像封闭性习题一样有统一、刻板的答案。开放性习题只要学生回答得符合实际,符合化学原理,符合所假设的情况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就可以给分。灵活的评价方法,就对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化学知识要理解得更深刻,知识面要更广。

3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

化学开放性习题以习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问题背景的实践性和评价的灵活性为基本特征,按照化学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以后的高考中会逐渐加大化学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应该说,广大教师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经验还缺乏,方法体系还不够成熟,笔者对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作了一些研究,现介绍如下:

3.1利用假设情景设置开放性习题

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应用推广。所以,很多科学研究是从假设开始的。利用假设的情景来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也理应成为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题1)假设水分子之间不存在氢键,则地球上的环境会怎么样?(说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现象)

例题2)由金属铝制取氢氧化铝时,可以用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利用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请假设几种有效的方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比较得出其最佳制取方法。(此题是训练或考查学生对金属铝的两性,铝盐性质,铝盐与偏铝酸盐的水解等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解该题时,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把握全局的能力及比较抽象的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程度会有差距,但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功感觉。)运用假设情景编制开放性习题时,需要把假设的情景跟学生掌握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假设是在学生的知识范围之内的,学生通过思考是可以解决的。习题的假设,可以是教师设计题目时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当然,后者对学生作出的要求更高,学生思维的开放程度更大。这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学生通过训练这种类型的习题,也更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一些思维法则。

3.2利用实验、观测等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随着新课程的推开,利用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将作为训练、考察学生的重要手段。在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各种化学教材中,也都设有化学实验的开放性问题。

例题3)通过多种途径可以制得氨气,现提供一些常见的药品(Zn、稀硫酸、空气、氯化铵固体、熟石灰、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等)和一般的实验仪器(烧瓶、锥形瓶、试管、酒精灯、硬质玻璃管、橡皮塞、导管、集气瓶、水槽、石棉网、铁架台、铁圈、铁夹等)制取氨气,请设计一些合理、可行的方法,写出反应方程式,装配出气体发生装置并收集一瓶氨气。

依据反应生成氨气的化学原理以及所提供的仪器、药品,可以反应产生氨气的方法很多,例如: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加热;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或固体氢氧化钠;加热浓氨水;加热氯化铵固体;锌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再与空气中的氮气催化制取氨气等等。学生可以从化学原理和操作尝试的结果,进行分析,不同基础的同学会得到一个或多个简便可行的制取氨气的实验方法。

利用实验设计开放性习题,可以是书面作业或测试,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批阅后以小组形式进实验室实验,实验结束后交上实验报告。此类习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确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会学习,学会应用。

3.3利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独立地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类型的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化学学科的认知目标要求。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应该经常关心生产和生活实际,利用已知的背景材料编制出开放性习题。

例题4)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酸雨就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它能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树木大片死亡、腐蚀设备、损坏雕塑等等。请你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回答:(1)引起本地区酸雨的因素有哪些?(2)有针对性地谈谈防治酸雨产生的方法。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开放性习题。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该问题回答的结果会不同,但是,只要学生回答切合本地的实际,就说明学生能把学到的化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学以致用,能恰当解决实际问题,就应该加以肯定,给予高分。

3.4利用化学小论文设置开放性习题

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理解、阅读、实验和实践,总结思考,较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题5)化学电池是一类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的电池,它是依据化学原电池原理而设计出来的。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并作一个调查,写出一篇关于化学电池的小论文,500字左右,要求列出你所知道的电池的种类、化学原理、特点、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点等。

从上题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学们为了创作出精彩文章,必须认真学习,总结化学知识,操作化学实验,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各种资料、分析、综合、抽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花的功夫越深,了解掌握得就越多,小论文的品位就越高。所以,这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领悟、内化,进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一种对学生、对老师均有高要求的习题,一方面,开放性习题的设计者——老师要确立新的理念,要有更加扎实的知识体系,要用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开放性习题范文篇3

关键词:新课程;开放性习题;综合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已经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五省(自治区)全面推广,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发展化学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课改精神,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新教材,全身心投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说,他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有很多的困惑。许多教师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思维过程、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训练和评价等感到很难操作,也很难把握。

笔者认为,开放性习题是一类很好的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分析化学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类型,开放性习题又是一类兼顾各种版本教材的好题,它也将会是化学高考中的一大特色题。

一、开放性习题的概念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与封闭性习题相对应的,是指条件确定,而结论不唯一的习题。这类习题要求解答者充分利用题设条件进行大胆思考,由过去解唯一答案的定向思维,拓展转变为多方位的发散思维。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化学习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习题无法取代的优点。

二、开放性习题的特点

学生的智力层次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多种层次,从低级的记忆与复现、再认,到高级的分析与综合,应用与评价,创造性思维等等。设计恰当的化学开放性习题,可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客观地检测出学生的各种水平等次。化学开放性习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2.1习题的开放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首先在选题和立意上具有开放性,考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具有开放性,不再单一指向某一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某一类知识作答,给考生留有多角度答题和思考的可能性,能综合训练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化学开放性习题是有条件的,条件隐含于习题材料或设问中,并不是越开放越好,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构成、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对习题的开放程度加以把握。

2.2答案的不确定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的观点。此类开放性习题给教师的批改和评分或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学生创新精神的萌发。

2.3问题背景的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学科。一方面,众多化学概念、理论的确立,均出自于化学事实的支撑,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以至被确定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不仅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始终与化学事实紧密联系着,化学科学和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一般都来源于化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学习化学,就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要注重对学生训练和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在生产和生活的背景材料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现今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只有加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化学学科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2.4评价的灵活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评价比较灵活,不像封闭性习题一样有统一、刻板的答案。开放性习题只要学生回答得符合实际,符合化学原理,符合所假设的情况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就可以给分。灵活的评价方法,就对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化学知识要理解得更深刻,知识面要更广。

三、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

化学开放性习题以习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问题背景的实践性和评价的灵活性为基本特征,按照化学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以后的高考中会逐渐加大化学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应该说,广大教师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经验还缺乏,方法体系还不够成熟,笔者对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作了一些研究,现介绍如下:

3.1利用假设情景设置开放性习题

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应用推广。所以,很多科学研究是从假设开始的。利用假设的情景来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也理应成为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题1)假设水分子之间不存在氢键,则地球上的环境会怎么样?(说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现象)

例题2)由金属铝制取氢氧化铝时,可以用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利用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请假设几种有效的方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比较得出其最佳制取方法。(此题是训练或考查学生对金属铝的两性,铝盐性质,铝盐与偏铝酸盐的水解等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解该题时,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把握全局的能力及比较抽象的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程度会有差距,但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功感觉。)

运用假设情景编制开放性习题时,需要把假设的情景跟学生掌握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假设是在学生的知识范围之内的,学生通过思考是可以解决的。习题的假设,可以是教师设计题目时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当然,后者对学生作出的要求更高,学生思维的开放程度更大。这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学生通过训练这种类型的习题,也更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一些思维法则。

3.2利用实验、观测等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随着新课程的推开,利用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将作为训练、考察学生的重要手段。在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各种化学教材中,也都设有化学实验的开放性问题。

例题3)通过多种途径可以制得氨气,现提供一些常见的药品(Zn、稀硫酸、空气、氯化铵固体、熟石灰、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等)和一般的实验仪器(烧瓶、锥形瓶、试管、酒精灯、硬质玻璃管、橡皮塞、导管、集气瓶、水槽、石棉网、铁架台、铁圈、铁夹等)制取氨气,请设计一些合理、可行的方法,写出反应方程式,装配出气体发生装置并收集一瓶氨气。

依据反应生成氨气的化学原理以及所提供的仪器、药品,可以反应产生氨气的方法很多,例如: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加热;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或固体氢氧化钠;加热浓氨水;加热氯化铵固体;锌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再与空气中的氮气催化制取氨气等等。学生可以从化学原理和操作尝试的结果,进行分析,不同基础的同学会得到一个或多个简便可行的制取氨气的实验方法。

利用实验设计开放性习题,可以是书面作业或测试,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批阅后以小组形式进实验室实验,实验结束后交上实验报告。此类习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确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会学习,学会应用。

3.3利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独立地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类型的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化学学科的认知目标要求。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应该经常关心生产和生活实际,利用已知的背景材料编制出开放性习题。

例题4)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酸雨就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它能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树木大片死亡、腐蚀设备、损坏雕塑等等。请你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回答:(1)引起本地区酸雨的因素有哪些?(2)有针对性地谈谈防治酸雨产生的方法。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开放性习题。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该问题回答的结果会不同,但是,只要学生回答切合本地的实际,就说明学生能把学到的化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学以致用,能恰当解决实际问题,就应该加以肯定,给予高分。

3.4利用化学小论文设置开放性习题

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理解、阅读、实验和实践,总结思考,较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题5)化学电池是一类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的电池,它是依据化学原电池原理而设计出来的。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并作一个调查,写出一篇关于化学电池的小论文,500字左右,要求列出你所知道的电池的种类、化学原理、特点、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点等。

从上题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学们为了创作出精彩文章,必须认真学习,总结化学知识,操作化学实验,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各种资料、分析、综合、抽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花的功夫越深,了解掌握得就越多,小论文的品位就越高。所以,这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领悟、内化,进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一种对学生、对老师均有高要求的习题,一方面,开放性习题的设计者——老师要确立新的理念,要有更加扎实的知识体系,要用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长期应对的是答案唯一的封闭性习题,对开放性问题只能慢慢适应,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开始起点低些,开放度小些,然后渐渐加深拓展。另外,封闭性习题虽然刻板、答案唯一,但对知识的巩固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弃之不用,而是应将封闭性习题和开放性习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都有一个扎实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科的特点是规律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认识化学学科则有其知识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所以,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非常适合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以及对化学学科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能力及表达能力,让我们大家来重视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开放性习题范文篇4

关键词:新课程;开放性习题;综合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已经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五省(自治区)全面推广,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发展化学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课改精神,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新教材,全身心投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说,他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有很多的困惑。许多教师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思维过程、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训练和评价等感到很难操作,也很难把握。

笔者认为,开放性习题是一类很好的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分析化学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类型,开放性习题又是一类兼顾各种版本教材的好题,它也将会是化学高考中的一大特色题。

1开放性习题的概念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与封闭性习题相对应的,是指条件确定,而结论不唯一的习题。这类习题要求解答者充分利用题设条件进行大胆思考,由过去解唯一答案的定向思维,拓展转变为多方位的发散思维。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化学习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习题无法取代的优点。

2开放性习题的特点

学生的智力层次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多种层次,从低级的记忆与复现、再认,到高级的分析与综合,应用与评价,创造性思维等等。设计恰当的化学开放性习题,可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客观地检测出学生的各种水平等次。化学开放性习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2.1习题的开放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首先在选题和立意上具有开放性,考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具有开放性,不再单一指向某一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某一类知识作答,给考生留有多角度答题和思考的可能性,能综合训练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化学开放性习题是有条件的,条件隐含于习题材料或设问中,并不是越开放越好,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构成、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对习题的开放程度加以把握。

2.2答案的不确定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的观点。此类开放性习题给教师的批改和评分或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学生创新精神的萌发。

2.3问题背景的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学科。一方面,众多化学概念、理论的确立,均出自于化学事实的支撑,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以至被确定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不仅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始终与化学事实紧密联系着,化学科学和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一般都来源于化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学习化学,就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要注重对学生训练和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在生产和生活的背景材料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现今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只有加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化学学科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2.4评价的灵活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评价比较灵活,不像封闭性习题一样有统一、刻板的答案。开放性习题只要学生回答得符合实际,符合化学原理,符合所假设的情况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就可以给分。灵活的评价方法,就对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化学知识要理解得更深刻,知识面要更广。

3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

化学开放性习题以习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问题背景的实践性和评价的灵活性为基本特征,按照化学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以后的高考中会逐渐加大化学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应该说,广大教师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经验还缺乏,方法体系还不够成熟,笔者对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作了一些研究,现介绍如下:

3.1利用假设情景设置开放性习题

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应用推广。所以,很多科学研究是从假设开始的。利用假设的情景来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也理应成为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题1)假设水分子之间不存在氢键,则地球上的环境会怎么样?(说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现象)

例题2)由金属铝制取氢氧化铝时,可以用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利用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请假设几种有效的方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比较得出其最佳制取方法。(此题是训练或考查学生对金属铝的两性,铝盐性质,铝盐与偏铝酸盐的水解等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解该题时,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把握全局的能力及比较抽象的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程度会有差距,但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功感觉。)

运用假设情景编制开放性习题时,需要把假设的情景跟学生掌握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假设是在学生的知识范围之内的,学生通过思考是可以解决的。习题的假设,可以是教师设计题目时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当然,后者对学生作出的要求更高,学生思维的开放程度更大。这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学生通过训练这种类型的习题,也更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一些思维法则。

3.2利用实验、观测等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随着新课程的推开,利用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将作为训练、考察学生的重要手段。在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各种化学教材中,也都设有化学实验的开放性问题。

例题3)通过多种途径可以制得氨气,现提供一些常见的药品(Zn、稀硫酸、空气、氯化铵固体、熟石灰、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等)和一般的实验仪器(烧瓶、锥形瓶、试管、酒精灯、硬质玻璃管、橡皮塞、导管、集气瓶、水槽、石棉网、铁架台、铁圈、铁夹等)制取氨气,请设计一些合理、可行的方法,写出反应方程式,装配出气体发生装置并收集一瓶氨气。

依据反应生成氨气的化学原理以及所提供的仪器、药品,可以反应产生氨气的方法很多,例如: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加热;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或固体氢氧化钠;加热浓氨水;加热氯化铵固体;锌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再与空气中的氮气催化制取氨气等等。学生可以从化学原理和操作尝试的结果,进行分析,不同基础的同学会得到一个或多个简便可行的制取氨气的实验方法。

利用实验设计开放性习题,可以是书面作业或测试,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批阅后以小组形式进实验室实验,实验结束后交上实验报告。此类习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确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会学习,学会应用。

3.3利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独立地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类型的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化学学科的认知目标要求。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应该经常关心生产和生活实际,利用已知的背景材料编制出开放性习题。

例题4)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酸雨就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它能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树木大片死亡、腐蚀设备、损坏雕塑等等。请你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回答:(1)引起本地区酸雨的因素有哪些?(2)有针对性地谈谈防治酸雨产生的方法。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开放性习题。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该问题回答的结果会不同,但是,只要学生回答切合本地的实际,就说明学生能把学到的化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学以致用,能恰当解决实际问题,就应该加以肯定,给予高分。

3.4利用化学小论文设置开放性习题

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理解、阅读、实验和实践,总结思考,较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题5)化学电池是一类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的电池,它是依据化学原电池原理而设计出来的。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并作一个调查,写出一篇关于化学电池的小论文,500字左右,要求列出你所知道的电池的种类、化学原理、特点、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点等。

从上题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学们为了创作出精彩文章,必须认真学习,总结化学知识,操作化学实验,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各种资料、分析、综合、抽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花的功夫越深,了解掌握得就越多,小论文的品位就越高。所以,这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领悟、内化,进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一种对学生、对老师均有高要求的习题,一方面,开放性习题的设计者——老师要确立新的理念,要有更加扎实的知识体系,要用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长期应对的是答案唯一的封闭性习题,对开放性问题只能慢慢适应,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开始起点低些,开放度小些,然后渐渐加深拓展。另外,封闭性习题虽然刻板、答案唯一,但对知识的巩固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弃之不用,而是应将封闭性习题和开放性习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都有一个扎实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科的特点是规律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认识化学学科则有其知识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所以,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非常适合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以及对化学学科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能力及表达能力,让我们大家来重视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开放性习题范文篇5

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习题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提高高中历史习题课的教学质量。

2.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

2.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把历史事件和人物移入我们现实际的生活中,根据历史事件间的相互联系,把所有这些历史事件串联起来,运用身边所熟悉的场景和人物来充当真实事件人物的替代物,使学生能够产生一种亲近历史的感觉,从而激发历史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将是提高习题课教学质量的第一步。

2.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开放性思维

众所周知,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不可改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观念和推断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教师在开展习题课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特别是一些现今社会上仍存在很大争议性的历史问题。例如,在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时,要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放射、多层面地去思考,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不仅要看到某一件事情的消极方面,也不能忽视其积极的作用,从而得出完整、正确的结论。同时,历史还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比如,历史上很多起义运动的发生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灾害紧密相关。因此在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以开放性的思维,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从而提高学科综合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2.3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逻辑性

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对于学生正确的看待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习题课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的练习,理清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学会如何有逻辑的去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规律,了解历史真相。例如,讲到“洋务运动”时,为了让学生系统而客观的认识洋务运动,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可以按照几个步骤分层设问:第一,思考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这就涉及到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从而扩展学生的思路。第二,思考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着重考虑分析其历史必然性。第三,思考洋务运动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打破时间的限制,不仅要思考对当时所产生的影响,还要思考对以后的影响。第四,思考洋务运动和其他的变法运动相比有何异同点。在这样的习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不但对洋务运动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还提高了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实施策略

3.1随堂性习题课

随堂性习题课顾名思义就是在每次课堂结束后安排习题课,随堂练的题量要求不大,内容均为本次课堂所教授的知识点,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这样的习题课一般可以安排10道左右的选择题,一道材料分析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由学生自由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进行讲解,以检查课堂的学习情况。随堂性习题课可以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和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3.2阶段性习题课

阶段性习题课一般是在一个或几个章节学完后上的习题课。这样的习题课题量较大,要求较高,需要给学生至少一节课的时间去完成,然后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理清知识点和老师讲评习题。这个过程可具体分为三个步骤:知识梳理,重点精讲,能力提升。首先,知识梳理需要学生在讲习题前将所学知识的重点内容写下来,这个过程起到让学生回顾知识点的作用,让他们发现自己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是自己所不熟悉的,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是为了查缺,并为课下的复习做准备。其次,重点精讲主要是针对学生具体的掌握情况对习题进行讲解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能力提升主要是教师针对重点材料、重点题目重新设计题干或者题目要求,当然也可由学生来完成这个工作。因此能力提升这个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可以达到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

开放性习题范文篇6

一、开放教学理念

1.内涵.开放式教学是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科恩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该理念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封闭的教学观.开放式教学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开放的环境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开放的态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开放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特征.开放式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主体性.开放性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开放性.开放性不仅包括环境、态度、空间和课程的开放,还包括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手段和思维的开放.(3)合作性.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也促使师生之间拉近距离,进行合作交流,最终实现师生之间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基于开放教学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

1.营造开放氛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影响学生自主性发挥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教学举止、观念等都会影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沃勒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对抗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企图达到对学生的控制,学生就有可能对教师的控制进行反抗.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一个师生平等、自由、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自卑,树立学习的信心,做到不唯师、不唯书,能够积极主动的向老师及学生提问、敢于质疑,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2.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开放性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力求生活化、活动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改变习题内容,增加开放性,书本上的习题是固定的,具有封闭性,教材中的习题大多数是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测、判断、推理、证明等由条件探寻结论,缺少开放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而对习题进行重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造性改变.例如,引用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内容作为学习的内容,巧妙的改变书本例题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乐于参与讨论.3.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固定知识教学来间接掌握经验为主的认识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是我们人类已知的,但是对于刚刚步入应试阶段学习的初中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全新的、未知的.因为是从未知到熟知的过程,所以学生不可能单靠学习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学习的目的,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很难获取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课本抽象的结论,还更要引导学生能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发生的过程,进而达到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学生了解一个公式是如何得来的,那么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慢慢提高.4.注重数学的思想方法,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且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基本技能训练,这些都是数学教学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的核心步骤是对于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观点,从而使思维达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发散.经过研究表明:在一个人的知识量累积到一定数量后,他的个人创新能力和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多多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生是课堂中真正的求知者,学生参与是学习的关键,教师点拨是学习的保证,创新教学是教育的升华.开放教学理念核心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开放的数学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探索和交流.开放性数学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

总之,数学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者:方明锋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三汊河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史建光.初中数学教学中开放性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5).

开放性习题范文篇7

根据当今中考改革的要求: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指导思想中的热点。这几年我都从事毕业班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开放性综合题的能力,我主要着眼于如何优化总复习中的习题教学这方面的工作,在中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通常观念中,习题教学中很难进行创新教育。以前的习题教学是单一模式----课上老师讲例题,课后学生搞题海战。因此,若能把创新教育运用到习题教学中去,优化习题教学方法,必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更好地推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埋怨学生做过多次也讲过多次的题目,仍然考不出来,老师把这一问题简单地归纳为学习不踏实。学生有时会觉得上课是听懂了的,课后却不会做。老师却把这归结为学生上课听不懂。这些认识是不全面的。物理学习本身不是看懂、读懂的,也不是听懂的,而是“悟懂”的。

因为这些学生平时做题只是机械性记住了过程,没有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时间长了,忘记了也就考不出。上课听懂的也只是过程,仅仅是知道步骤而已,每一个结论都不是学生想出来的,在头脑中没有任何深层次印象,上课教师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动脑时间,打出问题后,匆忙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为体的能力。长此下去,大部分同学可能就是“花了很多时间,但却学不好,讲过的会,没讲的不会,刚讲的会,时间长了就不会,甚至是早上讲,晚上就不会”,老师和学生都在不断地重复劳动。

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变老师讲例题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式寻找问题答案,给学生留足动脑动手时间,老师只做必要的引导,排疑解难。例如我在《摩擦力、平衡力》一章的教学中安排了这样一堂习题课:“如何一题多变?”

1、简单问题引入: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A、B叠放在一起,受到10N的水平拉力F作用时可以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那么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fA为N,物体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B为N;若将物体A从B上拿来下来,再用细线与B连在一起后,再放在该地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那么需要的拉力F3应为N。

2、问题探究:

(1)若物体A单独放在与上题条件相同的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时所需的拉力为5N,则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为多大?

学生回答:因为物体A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时受到平衡力作用,所以f1=F=5N。

教师再问:与A相同的物体B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时所受摩擦力为多大?

学生回答:与A相同即:f2=F=5N.

教师再问:那么上述问题的第一空中fA又是多大?此时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题中A与B一起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而A在水平方向上又未受到任何拉力,所以A是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下作的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可知fA=0N。

(2)若将A、B两物体叠放在相同的地面上,

要使它们能一起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则所需拉力F2应为多少?(如图所示)

学生回答:F2=2f1=2×5N=10N。

教师再问: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因为此时B对地面的压力已是A、B两物体的重力之和,所以摩擦力就变为原来的两倍。

(3)若将A、B两物体用线连在一起放在水平地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则所需要的拉力F3应为多大?

(4)拓展训练:

如图所示若不计滑轮自和转轴之间的摩擦,则当B物体受到水平向的拉力F4的作用时,B也恰好能作匀速直线运动,求拉力F4的大小。

学生回答:(1)先对A物体进行分析:因为A物体作匀速度直线运动,所以T=fB---A

(2)再对B物体进行分析:因为B物体也作匀速直线运动,所以

F4=fA----B+T+f地-----B=5N+5N+10N=20N

3、问题结论:(1)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只可能在物体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时候。(2)物体在有摩擦的水平地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方向上受平衡力的作用;(3)物体在作滑动摩擦时,若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

4、思维方式:从学生已熟知的知识开始分析,层层逼近,逐步拓展。

在整个探究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仅仅起了向导作用,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循序渐进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轻松解决了一个难点问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潜移默化促进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这样一种探究性学习,让每个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了结论进而得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达到融会贯通,效果非常好。

二、通过实验操作来分析习题,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景。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思维的操练直接制约着物理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抽象的物理过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景,并以学生操作中获得的结论去理解习题中所遇到的难点,形成猜想----验证----应用的活动模式。

在初三电学入门教学时,学生对于“短路”问题理解不透,习题中经常出错。把短路问题穿插在较复杂的串、并联电路中,学生在遇到如此类型的习题就束手无策了。例如:在下面两幅图所示的电路中,灯泡均完好,当开关S断开时三灯全发光,那么当S闭合时三灯的状况又如何?

在未用实验操作验证时,学生认为:

中灯泡L3因被开关S短路而不发光,L1和L2可以发光。

中灯泡L2被开关S短路不能发光,L1和L3串联发光。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错误呢?归其原因是学生只从直观的电路图上观察哪个用电器被导线或开关并联,而未真正分析电流的路径。这时若用传统的习题教学法去讲解的话,多大数学生难以信服,认为这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结论。为此教师可借助于常用的电路示教板进行先实验操作后理论分析的办法。通过小灯泡在电路中是否发光这一直观现象,来解释以上两种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及局部短路问题。在实验这一“铁”的事实面前学生很快弄清了“短路”这类习题的分析方法。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借助实验分析有关习题的兴趣,教师还专门设计了一些习题让学生在实验课上进行实验验证。

三、根据考试要求,自行编撰开放性习题。

开放性综合题是如今中考的热点,求解开放性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同时要注意活学活用物理知识。题目中若明若暗、含蓄不露的条件,它们常常是巧妙地隐藏在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公式的适用范围、答案的实际意义等的背后,很容易被忽略,从而误认为题目缺少条件,造成解题错误。因此挖掘物理习题中的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下面是一道表格类型的开放性综合题,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请参照电动自行车主要技术参数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一位体重为55kg的工人骑该电动自行车上班,按正常车速匀速行驶时,该车所受阻力约为人和车总重的()

A、0.01倍;B、0.1倍;C、0.03倍;D、0.3倍

(2)、该车蓄电池充电时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3)、该车行驶时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4)、若该车一次充电4h,则充电的电量是多少库?一次可蓄能多少焦?相当于多少KWh的电能?

(5)、从理论上讲,该车充电一次可行驶多少km?

(6)、该车在正常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欠压灯发光,这就提车主必须

充电了,由此说明此时电压V。

(7)、电动车转向灯电路是用一只单刀双掷开关来控制的,开关S拨向左边,左前灯和左尾灯亮,开关S拨向右边,右前灯和右尾灯亮,开关S拨在中间时,前后灯均不亮(每灯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均为36V)请按上述要求完成电路图。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题材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交通工具,背景尽可能地联系了真实的物理现象和生产、生活实际从热学、力学、电学等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设疑,为课堂上学习与未来走向社会搭起了“桥梁”。这种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用到物理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行编题使初中物理知识系统化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互相探讨使学生熟悉了知识要点,明确了重点难点,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效果显示这种训练方式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放性习题范文篇8

关键词:习题对比问题优化教学

化学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可通过答题的形式反映出来。传统的“题海”战术制约着学生的各方面潜质的发展,也适应不了当今课改和高考的要求,而要真正摆脱“题海”战术,必须加强对习题及教学的研究,为此,由武隆县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承担的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课题“高中化学新教材最优化教学研究”课题组对高一化学新教材的习题及教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两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对新旧教材的习题对比、新教材习题存在的问题、如何实现习题的优化教学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了一些发现和思考。

一.新旧教材习题对比

高一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在内容和编排上作了较大的调整,习题也作了相应的增删。高一化学旧教材共有326个习题,其中填空题68个,选择题114个,简答题(包括写方程式、判断、推断等)94个,计算题50个;新教材共471个习题,其中选作题23个,讨论题43个,选择题163个,填空题117个,简答题98个,计算题54个。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讨论题、研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新旧教材题量的变化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教材内容的调整,新教材对知识点的安排既考虑了知识体系的有序性,同时更突出了难度分布的合理性,这必然伴有相应的习题调整;二是教学目标的调整引起的题量的变化,旧教材各种题目更加注重基础,绝大部分习题答案可以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这就形成了学生听得懂课,作得起课本上的作业,而经不起考试的情况,以致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抛开课本去做大量习题而陷入题海战术,而新教材在重视基础的同时重视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过程,注重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习题答案绝大多数需学生对教材进行总结、提炼后才能得出,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迁移,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新教材增加了讨论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师生的讨论中取长补短,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创造性等品质。而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真正摆脱“题海”战术。以《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习题为例,旧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关系进行分别安排(旧教材P21-22页3.4.5.6大题),而新教材将此安排为一道题(新教材13页三.1题)这样既避免了旧教材题目重复而练习的知识面窄,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如,《元素周期律》一节,旧教材三个问题机械地考察周期律的三个周期性变化,而新教材安排了11个题,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和迁移,加深了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与应用。

二.新教材习题存在的问题

新教材习题体现了新理念、新内容、新目标,但由于试用的时间还不长,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习题描述不严密

⑴新教材65页四7题,求化学式却未告诉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尽管这里解出的最简式就是化学式,但容易跟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因此建议将化学式改为最简式或实验式。

⑵新教材166页四.2题,“一定量盐酸”可能盐酸不足,此时则无法计算,应改为“足量盐酸”。

2.习题考虑欠周全

⑴新教材27页四.2没考虑到硫酸钙是微溶物且也不溶于稀硝酸;教材136页关于硫酸根的检验,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没考虑到亚硫酸根的离子的干扰。

⑵新教材64页.11题,质量分数、溶解度、物质的量浓度的字母型换算问题,若无单位,会令师生都无所适从。

3.习题词义不明确

⑴新教材145页七.2题中“消除”二氧化硫,而转化率为97%,根据“消除”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1262页)是使不存在;除去(不利事物),SO2未转化完就未被消除。

(2)教材64页二.6题,“与6gCO(NH2)2的含氮量相同的物质”与题目备选项不副符,“含氮量”应是含氮的质量分数,此题应改为含氮的质量或含氮的物质的量。

4.印刷错误

新教材64页三.10题,题干中0.24mol硫酸钠应为0.24mol硫酸钾。

另外,从高一的整体知识结构来看,第三章学了物质的量后,在第四章的第三节安排了物质的量应用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而第五章没有一道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有关物质的量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因此,建议在第五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各安排一道与物质的量有关的计算。

三.新教材习题优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习题教学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应用,重视习题解答的结果,而忽视了习题教学的过程,忽视了教学过程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习题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习题的解答过程,应该在习题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熏陶。高一化学习题的教学既要考虑学生只有一年学习化学的经历而基础尚差的现实,又要着眼于为未来的学习奠定知识、方法、思想的基础。

1.分层教学,各取所需

高一是基础年级,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智力水平都层次不一,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打好基础,就必须分别对待,分层教学,避免“部分吃不饱,部分吃胀倒”的现象。要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得摸清学生的情况,把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精选习题,区别对待学生和习题。传统的分层教学是将教学的目标定位到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当的层次,而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让学生“跳起摸得着”的思想,即选有一定量的经过学生反复思考,提炼才能得出答案的习题进行训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训练中才能发挥出潜质,才会有所突破和创造。

2.注意思维品质的训练

解题过程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将“通过习题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观点贯穿在教学中,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发散性、综合性等。如:在讲完浓硫酸与碳反应后,可以安排一个实验设计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浓硫酸与碳反应的各种产物,再采用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多种思维品质的训练。又如:我们采取学生自由发言的方式来回答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学生回答出的方法竟有17种之多,充分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高一化学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实际生活、生产或其它学科联系的知识,在习题选择上,可适当设计一些联系生活、生产或学科相互参透的习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加强解题方法的训练

化学解题方法有其明显的学科特征,也有公共学科所共有的一些解题思维,在高一化学习题中涉及到的解题技巧有:关系式法、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守恒法、平均值法、极限思维等,这些技巧在高一的习题教学中都应得到加强。另外,具有化学特征的一些解题要领还有很多,如:概念型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抓计算公式的分子分母;所有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方法都可以先把待求量的算式找出来,然后判断不当的操作导致分子或分母怎样变化,从而引起结果怎样变化;实验的设计与评价习题,都应从原料是否易得,操作是否简单,是否造成污染等方面予以考虑。一些公共学科的解题思维,如抓“题眼”、找关系、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法等都应该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得到重视。

4.注重情感投入

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而这种情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习题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式很多,除了选择一些与生活、环保、科技化学史(如道尔顿的原子学说、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侯氏制碱法、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有关的题外,加大教师的情感投入非常重要,教师情感的投入可以激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在乐中学。加强情感投入的的方式主要有:多给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肯定学生的哪怕是错误的回答;多与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学习方法;在学生作业中批注指导性或激励性评语等。

5.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学习乏味,也制约着学生的思维,甚至性格,习题教学也需要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在两年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的思想,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⑴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包括两种含义:即课堂开放和习题开放。课堂开放是将习题教学的课堂定位为互动式课堂,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批驳,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而又形成共识。习题开放包括试题内容开放和答题形式开放,如: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证明Cl与S的非金属性强弱;设计实验测定Na2CO3与Na2O2的混合物中Na2O2的纯度;采用那些方法可以测定不溶于水的气体的体积等问题都是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答,得到了多种能力的训练。

⑵“尝试错误”教学

在学生进行习题解答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某些隐含条件,在看似清晰的思路中步入陷阱,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类题,让学生“犯错”而又引导其发现“错”,从而改“错”,学生在“错”中摸索而走向“对”的过程会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根深蒂固,而又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例:使一定量的Zn与100mL18.5mol/L硫酸充分反应,同时生成标况下气体33.6L,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L,测得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求Zn的质量及反应后溶液中SO42-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考虑到H2SO4为浓H2SO4直接将33.6L气体当作SO2,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考察气体与实际消耗的H2SO4的量,学生自然会发现上述思路存在问题,再引导学生从反应的本质分析,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硫酸被消耗,浓H2SO4变为稀H2SO4,此时,学生自然会明白气体为SO2和H2的混合气体,从而认识了自己思维上的局限性。

⑶“实验”教学

某些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实验说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实验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突破难点的最好方法。

⑷“常委会”教学

开放性习题范文篇9

【关键词】教材课后练习; 二度开发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属于教材的助读系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与课文一样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于教材课后练习的处理不够到位,上课较少讲解课后练习题,导致学生也往往忽略课后练习,更别提教师对教材课后练习进行二度开发了。课后习题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更是检验学生是否基本达标的重要工具。为了重申课后练习的地位与价值,弥补教师在教学中处理课后练习的不足,笔者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开展了对课后练习进行二度开发的研究。

一、教师处理教材课后练习的现状分析

在正式开展研究前,笔者就师生对于课后练习的认识、处理态度和依据等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并选择泉州市实验小学、永安槐南中心小学以及晋江市中和小学三所学校一到六年级的部分语文教师进行问卷发放。这三所学校的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差异,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问题。本次问卷发放通过网络填写与实地走访的形式展开,每所学校发放问卷15份,总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一)教师对课后练习的认识。在受访对象中,有87.5%的教师认为课后练习“符合学生实际,突出学生的自主性”;97.5%的人认为课后练习是“教学内容的延伸,有利巩固学生的知识”;85%的人认为课后练习“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被问及对课后练习开放性的看法时,57.5%的人持积极的观点,认为课后练习“开放性较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创造性地发挥使用”,但也有15%的人认为“开放性太强,不利于教师把握教材”。由此看出,教师对处理课后练习的意见不一,有的比较有信心,有的则认为难驾驭。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难易程度,有92.5%的教师认为“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仅有5%和2.5%的教师认为教材课后练习题目设置得“太深”和“太浅”。从这组数据可以分析出,课后练习还是有其利用价值的。(二)教师对课后练习处理的态度及方式。72.5%的教师表示,自己对于教材课后练习比较重视,一般情况下会认真进行讲解。不过也有25%的教师不够重视,甚至有2.5%的教师直接忽略。在对课后练习的处理中,40%的教师选择“在课文讲解后,按照课后习题的内容逐题讲解”或“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习题进行适当的讲解”。也就是说,即便是对课后练习进行讲解,处理的模式却大多固定,许多教师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对课后练习进行二度开发。22.5%的教师选择“在课堂讲解中,有选择性地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时讲解”,这部分教师就对课后练习进行了取舍,并不完全以教材为权威,有自己的思考。(三)教师处理课后练习的依据。当被问及处理依据时,所有的调查对象均选择了“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教学经验”及“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为关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四)教材课后练度开发的困难。调查对象中,有95%的人认为自己对课后练习“重视程度不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对教材课后练习进行二度开发;65%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愿意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是受自身能力限制,对如何挖掘教材练习的潜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对教材课后练习进行二度开发的途径与策略

开放性习题范文篇10

[关键词]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

对文言文课后习题的研习,将有助于深入把握教材编写的理念和意图,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这一载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气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对此,笔者将从课后练习系统的模块设计切入,以“课标”与核心素养培养为本,立足于语文教学实践的需要,理性分析、探究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系统的特征,并在练习使用方面提出针对性、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为教师文言文教学提供帮助。

一、文言文课后练习构成分析

人教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自新课改以来,经历了由“练习”再到“研讨与练习”到“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反映出练习由偏重应试的机械训练到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文化修养的提升与言语知识的积累并重的转变。其“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的设计更强调学生在开放、自主、探究的环境中达成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质的提高。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共有文言文10篇,练数共计49题。每课课后有4~5道练习题,在构成上多采用“2+3”的组合方式,涉及亲情、学习、生活、自然、人生、家国等不同主题。笔者基于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与语文学科特性、文言文自身特点,将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题整理为记忆—积累性练习、理解—应用性练习和探究—拓展性练习(详见表1)。由数据可知,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在课后练习的结构组合上以理解—应用性练习(75.5%)为主,记忆—积累性练习(48.9%)次之,再者为探究—拓展性练习(14.3%)。记忆—积累性练习,包括文言常识、词句翻译、背诵默写,旨在强化与巩固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对文章精彩片段的记忆与积累;理解—应用性练习,包括对词、句、段、章的理解以及文本旨趣、作者情志的品位,意在促发学生结合自我语文经验与人生经历生成对文章的深度认知,并在同类阅读中实现认知能力的正向迁移;探究—拓展性练习,指以目标为指向,立足于文本认知而延伸展开的实践性练习,其是在教师引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体验性活动,需要学生切实地动口、动手、动脑去“练”,进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实现知识与能力相互转换。可见,当前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写,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功底,更注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探究—拓展性练习一定程度上存在被弱化的现象,其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仅占6.1%,书写能力的训练仅占4.1%,这对学生迁移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二、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特征

课后练习作为语文教材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写设计在遵循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应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为最终指向。由此,笔者立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1],探究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写特征。1.练习量少而精,类型多样,适应学生认知发展需要。课后练习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多到少的过程之后,合理把控“量”,达到“质”“量”平衡,同时更多地关注练习形式与内容的多样与多元。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题设计更为均衡。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10篇,课后习题总计49题,每课4~5题不等。习题的编写避免了“大题套小题”,形式更为简明,习题的信息承载量也有所增加,习题的导向作用更加突显,有利于教学内容准确而合理地生成。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繁重课后练习造成的教师教学重心偏移以及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加,使文言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更具有指向性、方向性,也促使学生在精简的练习中得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系统化训练;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使其能切合自身学习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作业练习,并进一步展开研究性深度学习,达到对课文的全面深度解析,不断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个体的文学素养。在习题类型设计方面,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以认知、技能、情感为维度,可整理为三种类型,即记忆—积累性练习、理解—应用性练习和探究—拓展性练习,这三种类型又可根据题型在能力训练上的偏重分为知道、领会、生成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机械编写,实现了题型多样、设计精巧。既关注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也注重在练习设计中融入思维训练、能力迁移等因素,从而多角度、全方面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2],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如《狼》中,要求“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此用意一方面在于训练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精确捕捉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习题答案预设方面来看,可分为确定性练习题和不确定性练习题。因文言文文本的特殊性,教材课后习题确定性题目仍占有一定比重,旨在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使学生能准确、快速地阅读一定篇幅的古文,品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同时,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性———培养学生组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确定性练习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其设定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表达,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养成其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完善学生的个性。2.开放类练习增加,注重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的培养。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开放性练习增加,练习的设计更为“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3]。开放性练习多由探究—拓展性练习和理解—应用性练习构成,意在沟通语文学科内部诸要素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发展语言能力,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批判新思维的培养。这类练习主要有:(1)基于资料检索的讨论交流项目。此类练习的设计分散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两个版块,注意调动学生对网络、工具书、电视媒体等学习资源的有效使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检索、搜集、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如《论语》十二章中,要求学生收集《论语》中由语句逐渐演化固定,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此设计,可以直接帮助学生明晰成语的渊源,对于学生信息检索、处理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锻炼作用。又如《诫子书》中,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义,质疑解难。此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旁批等对文本解读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敏感度与利用率。再如《孙权劝学》中: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它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卿獉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獉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獉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獉獉!大兄獉獉何见事之晚乎獉!此设计,在于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更是对学生古文常识的扩展。古文中,称谓的变化往往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变化,一定语言背景中,自称与他称更反映出当下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个人的身份、地位等。故而,此处称谓的搜集、积累,对于深度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情志旨趣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2)基于课文的言语训练项目。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之一,文言文课后应用性练习的设计不仅拓展了学生视野,提升其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也融入了对语言组织运用能力的训练———“说”与“写”。“说”与“写”是语文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两项能力,文言文教学中,对此的训练同样不可忽视。“说”,是以理解为前提,立足于课文内容与自我语文经历和人生经验———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写”,是跨越时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整理思维、反思创新的一种方式。部编语文教材文言文的课后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设置了一定的开放性练习来锻炼学生的说写能力。如《世说新语》两则、《卖油翁》中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讲述的故事。此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炼、重组能力,更直接提供了锻炼平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又如《寓言四则》中要求立足课文改写寓言,让学生在有据可循的基础上“纸上谈文”,真刀实枪地感受文学创作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点燃其语文学习的热情。

三、对课后练习使用的建议

1.注重练习的基础性,以练习辅助文言知识积累。语文学科作为以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的综合性学科,其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的选择、开发、更新、完善的过程”[4],其基本的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文言文因其古文这一特殊身份,字词、文言常识等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更为紧要,文言常识的积累是读懂文本的第一步,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感受文章所体现的丰富内涵、把握文章的情志旨趣。部编本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版块无一不涉及字词的解释、积累、应用类题目,总占比近50%。教材以此直观的形式点出,该文所必须掌握的重点字词,涉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等。这对教师字词教学重点的选择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2.注重练习的开放性,以练习指引学生文本阅读。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指向标之一,文本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都隐藏于其中。部编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的设计遵循了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规律,在微观层面以课为单位,立足文本横向拓展;在宏观层面以单元、册为单位,符合单元教学主题和该学段语文教学目标,建构纵向联系,打开学生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促成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个人语文能力的提升。教师在使用上应以练习指向为线索,给出阅读建议。如《卖油翁》“积累拓展”版块: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音:宋朝有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是也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思?此部分练习设计,引入宋“重文轻武”之风气以沟通古今,建立纵向联系,而后以反问方式通过他人质疑向学生传递批判意识,以横向拓展文本解读深度,指引学生辩证思考,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5]。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引学生明确课后练习指向,利用课后练习信息,以思辨而包容的姿态更为贴切且自然地进入课文,更为准确地把握文本意蕴,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有质地开展。3.注重练习的生成性,以练习沟通文本教学与社会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即建立起学生自身语文经验与作者独特语文经验之间的联系。这同样也适用于课后练习的编写。文言文篇目,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空间限制,学生难免会产生距离感,而课后练习则可以作为一个联系两个时代、两种生活的纽带。部编语文教科书文言文课后练习的设计增加了情境元素,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实际,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沟通文本教学与社会生活,使学生生成自我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使文言文教学真正“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材料的收集与阅读过程中基于批判性思维一步步走进文本世界,基于兼容并包的意识建立自我生活与文本世界微妙而密切的联系。“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6]这种模仿和实践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语文练习系统的设计。可见,练习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一方面,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写需紧扣时代脉搏,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密切联系当前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方面,即教师对练习的应用———教师应革新自我教材观,充分研读课后练习,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或改用,或沿用,以发挥练习在引导学生展开语言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61.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4]倪文锦.语文教育要切实加强语文基础:从语文教材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1(5):33-37.

[5]王荣生,郑桂华.语文教材建设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