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1:51:14

开放性

开放性范文篇1

关键词:政府问题;开放性;公共管理时代

一、传统行政管理与政府问题

在传统的行政学理论中,政府是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的主体。在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中,政府是居于公共管理(PublicManagement)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的主体之一。长期以来,特别是建立在行政行为分析阶段的政府理论,对政府的考察一直停留在内部静态结构上,甚至批评政府组织根本无法适应环境变迁的需要。一些学者在分析政府问题时,对政府组织的静态形式考虑过多,包括结构模型、管理方式、制度要素、价值判断等方面,最大的失误是忽视了运转起来的政府组织和参与其中活动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风气从古典组织理论时期一直蔓延到今天,可以称之为“政府组织的静态研究”。

重新阅读古典组织理论的经典文献,我们会获得新的发现。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设计的前提是建立一套官僚权力对行政的控制机制。在他看来,劳动分工、层级节制、职业训练都是以权力的不可侵犯为基础,权力的绝对集中才能保证金字塔式的结构稳固存在。“任何官僚制组织都力求通过对知识和意图的保密来增强其专业上的优越地位”。[1]韦伯同时认为,官僚制的技术优越性高于其他任何组织,其基本原则实现了官僚制在行政中的协调与控制功能。但事实上官僚组织的理论设计与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官僚制的不透明性、组织僵化、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理性主义的形式使任何公共组织不可避免地陷入封闭状态中,并且拒绝民主方法、民主思想的渗透。

马克斯·韦伯(MaxWeber)在设计组织模型时首先把静态的规则看成最重要的,强调规则对组织的重要性。其次,把组织结构分层看作是重要的,强调科层与权力、责任的完全配套。第三,强调权力神圣不可侵犯,目标的精确性。第四,非常看重官僚制每一层级中个人的质量——是否是一个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官僚。在韦伯那里,组织要素的重要性超过要素之间的互动作用。

巴纳德的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也是从静态形式入手分析组织的。他的观点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意义是相同的,组织以什么方式、什么状态产生是判断组织结构、性质的关键,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它们都是社会这个大协作系统的某个部分和方面。所有的协作行为都是物的因素、生物的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不同因素的综合体。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包含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在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保持秩序和一贯性所不可缺少的,而非正式组织是提供活力所必须的。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在巴纳德的观点中,协作的重要性显然是建立在更重要的对组织性质的认识基础之上。

同样,法约尔的研究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有关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在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和十四项管理原则,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五大管理职能和十四项原则的重要性超过其他方面。

1937年,卢瑟·H·古立克(LutherH.Gulick)和林达尔·厄威克(LyndallUrwick)发表《行政科学论文集》(PapersScienceofAdministration),提出了“POSDCORB”职能,但仅“代表了1937年的公共行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在许多读者内心深处变成了僵化的‘科学原则’。”[2][P.55]1961年,利格斯发表《公共行政生态学》一文,一定意义上发展了行政生态理论,但他只是把行政行为放在经济环境的简单背景上进行剖析,仍旧没有逃脱组织是一种静态形式的思维模式。

也许,对于一些细小组织而言,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并不重要,但对政府组织而言,静态形式的过多考察明显地造成了政府组织的封闭性。

与此同时,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和官僚制理论对“行政”与“效率”的理解适应了这种封闭性,并使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3]官僚制范式的流行摧毁了一切公共组织可能有的变革思想,虽然后来许多学者对其弊端进行了批评,但官僚制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态依然长期存在,并且在此后的发展中演变成了另一种形态,即官僚主义作风。官僚主义作风表现出来的等级森严、权力集中、惰性严重,没有进去精神,无效率等方面成为一切不作为的政府组织的病症,也造成了事实上的政府组织的严重封闭状态。在另一方面,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始终没能摆脱单一的价值追求,过多地围绕“行政”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争论,看重“效率”这一静态结果,而忽视了对民主、公正、回应性、平等动态价值的考察。同时,强调政府行为与政治行为不可分离,政治对政府的控制主要以政策的产出为基础,这样,政府的行为就首先是为政治负责而不是为公众负责,表现出对社会、公众封闭的一面。休斯在“政治控制的问题”的题目下指出威尔逊“要对政治与行政,或政策与行政进行严格的区分永远都是不现实的,而且,美国实行的改革运动并未能实现将政策从行政中分离出来,或是将政治家从行政管理者中独立出来”恰好证明了这一点。[4][P.46]

政府组织的基本特性并不是静态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封闭性状态,“管理职能”一词也不能代替政府的特性,而政府特性的研究也不能长期被忽视下去。抛开有关的争论,仔细审视政府组织的运转运动过程,全面梳理政府的运行轨迹,摈弃影响政府变革与发展的阻力,从一个新的视角全面理解政府组织,我们就会把握住政府的本质特性,促进政府更快、更好地前进。

二、政府的开放性特征

一个完整的社会组织从功能上看,其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资源聚集功能,即使各种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信息聚合在一起。其二、资源转换功能,即促使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形成新的合力,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合”的目的。其三、能量释放功能,即通过一定的方式释放组织的新能量,实现依靠单一资源无法实现的目标。从构成上看,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分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两部分。静态要素构成组织的基本形式,动态要素构成组织的运转过程。静态要素是隐性的,只有通过动态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动态要素是显性的,只有在静态要素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政府组织是特殊的组织,其聚集了丰富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聚集了最有效的信息资源和掌握着最大的智力资源,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政府组织可以解决其他社会组织无法解决的公共问题,提供公益物品和服务,满足公共的利益追求。在政府组织中,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的构成极其复杂,动态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代表了政府一切要素的力量。在政府组织的多种特性中,开放性最为重要,也就是说政府组织的开放性特征是政府动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所有构成要素的本质体现。

政府组织是依靠政治选择建立起来的,公共权力的分享与公共责任的承担要求政府必须以开放的方式与外部建立良性的关系。这不仅是政治民主的需求,也是政府组织自身发展的需求。Allison在其建立的模式中把公共组织所面临的外部构成要素归纳为三种协调关系,即:与同一组织的外部单位或该组织的各个部门的协调关系;与独立组织的协调关系;与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协调关系。[5]开放性正是实现这种协调的前提。然而,现实中的政府组织忽视了这一点,其基本运转过程始终处于封闭状态,因此,必要的协调中总是问题不断。

一些研究者从古典组织理论的视野出发,把内部因素的互动关系看作政府组织存在的基础,而另一些学者包括张金鉴先生则从行政生态的角度把外部因素的互动关系看得很重要。在这些研究中,他们看到了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但对这种关系存在的基础忽视了,开放性正是这一关系存在的基础,能够解决和疏通因内外部关系不畅而造成的行政问题的发生。

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政府组织开放性意义的有力证据是尼古拉斯·亨利(NicholasHenry)的观点,他从相关文献中证实组织模型应该有三种流派:封闭模型、开放模型和综合模型。封闭模型中以韦伯为代表的官僚制理论(Bureaucratictheory)、以泰勒、吉尔布莱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Scientificmanagement)以及古立克、厄威克等为代表的行政管理(Administrativemanagement)或一般管理理论(Genericmanagement)三种最为盛行。开放模型中人际关系学派、新组织发展学派、组织与环境互动学派三种最为盛行。官僚制体制所治理的公民和官僚本身是反人本主义的,科学管理追求的效率能够服务于人本主义,也能够服务于其他价值。开放模型与封闭模型根本的差异可归纳为四项感知上的不同:对组织环境的感知、对人性的感知、对组织中操纵理念的感知和对组织在社会的角色和意义的感知。亨利虽然把开放模型的历史起源追到圣西门和奥古斯特·孔德的写作年代,并认可了他们“组织本身则是人性的解放力量”,“强调自发性组织的价值”的观点,[2][P.93-127]但组织的开放模型真正得到实践并不是从理论源头就开始了。因此,认识到组织的封闭模型与开放模型并十分完整地进行理论总结是尼古拉斯·亨利的贡献,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政府组织的开放性意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汤姆·伯恩斯(TomBurns)和G·M·斯道克(G.M.Stalker)1961年在其《革新的管理》(《TheManagementofInnovation》)一书中对开放模型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表述,也为我们理解开放性提供了参考。开放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在不稳定条件下出现的非常规任务;专门化的知识来完成共同的知识;强调目的(ends)(或者把工作完成)而不是手段;组织内部的冲突是由同事的交互作用加以协调而不是由上面来裁决;强调“责任的轮替(sheddingofresponsibility)”;个人对组织整体的责任感和忠诚感;组织被看成一个流动式的网络结构(fluidicnetworkstructure);知识能够位于组织的任何地方;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不仅倾向于纵向的而且还倾向于横向的;互动方式是为了成果和“建议”(而不是命令),而且以“贵族神话”为特征,包含了上下级最明显的服从关系;强调工作成果以及完成任务的卓越绩效,有时会牺牲对上级的顺从;声誉外部化了等等。[2][P.102-103]组织开放模型的特征是对其开放性的诠释,作为最大的和影响最为深远的公共组织—政府的开放性是政府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直接关系到政府组织的生存状态。

开放性是政府文明的标志,也是政治文明的标志。作为民主政治中的一种基本理念,它是一种渠道,传递民众和社会对政府的呼声和要求,并要求政府以自己的行动做出积极的回应。作为政府追求的一种价值,它是对政府状态的描写,反映了民众对政府评价和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意味着在政府内部与外部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利于政府机器内在运行和外在运行状况良好。政府开放性的基本内涵:(1)政府文明。制度追求与道德追求是政府的重要任务,关心政府的每一成员并实行人性化管理,通过民主的渠道树立政府的威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政府的信誉,有良好的政风。(2)发展环境优良。政府有能力为自己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与之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政治环境宽松,经济环境良好,社会环境稳定,自然环境优良。(3)政府职能独立化。政府的基本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是政府独有的。要使政治职能完善,通过民主与法制的手段确保一切民主权力得到正常发挥。要使经济职能社会化,通过建立多元的经济主体使经济成份的构成多样。要使文化职能丰富化,文化产品多样和多层次,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要使社会职能健全,最大可能和最全面提供各种社会保障产品、提供人人享有的社会救济和健全的社会福利事业。(4)政府行为公开化。通过行政听政制度、行政采购制度、行政审批制度的完善,使政府在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指挥、行政控制方面的一切政务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并逐步建立各级政府财务公开制度和各级官员财产公开制度。(5)行政监督透明化。通过对监督目标的选择把政府自身监督与其他监督主体共同监督结合起来,公开监督结果,提出改进措施,确保监督效果。

由于政府组织具有主导地位,政府组织的开放性可以产生不凡的意义。在组织之间,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中公平、民主的意义大于效率的意义;组织无等级与公共政策的平等性;公共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的发展与进步先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工业化模式是先进政治模式的结晶;组织在纵向和横向方面都表现出网络的稳固性,信息传输渠道畅通,即政府组织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延伸与政府组织的横向展开、私营部门从大企业集团到家庭作坊式经营的纵向延伸与私营部门的横向展开、第三部门的不同类型分割等等,构成了整个社会完整的网络体系,便于各类信息的传输、共享。在实现民主行政的进程中,实现从行政听政到行政财务的全面公开;实现从政府上网到网络政务的全面公开,公文开放浏览,通过网络虚拟办公解决实际中效率底下的问题;实现从人的管理到制度管理的转变;实现政风的根本好转,建立公务人员平等、自由、民主参与公务的机制。显然,在这里,政府的开放性有两重基本价值:一是保证了有效监督机制的运行,通过规制与参与,确立“平行式”监督和“渗透式”监督机制。二是有利于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建立零距离。

政府开放性以政府开放度为标准。衡量政府的开放度主要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指标:制度开放指标、行为开放指标和开放进展指标。制度开放指标包括政府制度有多少种可以公开和查阅,有多少种无密级可言,政策和规章有多少可以在公共场所(包括互联网)上公布。百分比越大开放度越大。行为开放指标包括政府决策项目的公开数目,行政听政项目的公开数目和行政听政次数、人数指标和公众的评判指数,以及财务公开的数目。

政府开放性也是有限度的。开放性以不影响政府组织存在、不动摇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为前提。无限度的开放性政府会失去社会价值,会导致全社会无政府状态。有限度的开放性会使政府陷入封闭状态。因此,强调开放性是强调政府开放性理性上的最大化,而非无限化。

过去有关开放性的理解十分片面,仅认为是政府组织的一种简单状态描述,是有关经济、法律、政策等各方面的数据,包括技术数据和程序数据的进一步公开、政务信息公开和简单的行政听政制度,事实上并不是这样,随着政府开放度的加深,开放性的内涵会更加丰富、深刻。

三、开放性与公共管理时代

公共管理时代对政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内容既不同与古典行政学时期,也不同与新公共管理时期,它要求政府以极度开放的姿态应对一切挑战。[*]公共管理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化管理趋势日益明显,公益物品的供给、公共资源的利用建立在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基础上,并且以提供公益物品、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为核心,政府职能市场化、政府权力分散化、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管理企业化和政府治理,这是传统状态下的政府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开放性是政府自治的结果,是政府实现善治的开始,也只有在开放性的特征下,政府公共管理的任务才能完成。

公共管理时代是全球化时代和知识产业兴起的时代,开放性适应了这两大发展趋势。全球化带来新的世界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价值秩序冲击着每一个国家,给每一个政府以新的机会、挑战、权利和责任。只有开放性的政府,才能在这种冲击下获得新的机会,在各种挑战面前解决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依靠政府权力获得政府利益。知识成为商品和知识产业的兴起促使政府间、政府与社会间的互动、协调关系加强。开放性政府就能够兼收并蓄,接受各类知识,同时使知识转化成经济力量。政府也因为获得了更多的知识而变得文明和守信。这两大发展趋势顺应了公共管理时代对政府发展环境的要求,也确定了政府必须有的开放性特征。在问题的另一面,公共管理时代的政府面临着更多的动态性问题(dynamicquestion)、复杂性问题(complexityquestion)与多样性问题(diversityquestion),以开放性的姿态解决这些问题是公共管理时代对政府的要求。

开放性能够解决公共管理时代政府的内部关系问题。政府获得权力和巩固权力需要经过一系列艰难的过程和面对各种各样的关系,政府每一步行动都是各种关系协调、控制与选择的结果。政府的内部关系通常是不透明的,外部关系则是清晰的。在政府内部,政府统治与政府治理的关系、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行为与目标的关系、组织与管理者的关系等等方面都表现出极不透明的特点,政府自身利益分割上很难照顾各个方面,利益的侵占与冲突使得政府内部常常出现不应有的争夺与矛盾斗争,必要的妥协与退让很难做到。而在政府外部,政府与市场可以互补,建立政府生态的平衡运做机制,同时,政府与其他利益团体之间通过谈判可以达成一定的协议,通过退让、妥协达到双赢。因此,开放性更强调政府内部关系的开放和透明、利益分割的开放与透明,矛盾的外化和解决矛盾的方法的透明,并由此使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沟通,最终建立“政府内部关系协调,外部关系顺畅”的发展模式。

开放性能够合理地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对国家总权力的分配事实上是由公众委托的政府来承担的,政府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拥有最大的公共权力。在整个社会领域,政府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体对整个社会事务的安排有更大的主动权和支配权。公共选择理论与委托人理论以经济领域为例,认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同时需要对方去干预和补救,但这种干预和补救是自愿的还是强迫的?还是外在制度的安排?显然,是外在力量的作用,这种外在力量正是政府公共权力的力量,政府与市场关系中政府更有主动权和支配权。在一个封闭的政府里,政府不会自发地让位于市场的干预,市场也不可能自发地进行干预。一定意义上,市场的干预必须取得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只有在开放的政府里,政府才会让位于市场,并安排市场合理干预和补救因政府失灵而造成的损失。政府的开放性越强,开放度就越大,有效的市场补充越充分,干预越有效。因此,开放性是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解决政府与市场矛盾的一剂良药。在市场提供有效的服务的同时,一个开放的政府懂得自己应该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即安德森(Anderson)所认为的:(1)提供经济基础;(2)提供各种公共商品和服务;(3)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4)维护竞争;(5)保护自然资源;(6)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7)保持经济稳定。[4]这样,在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就会最终建立起一个“政府做,市场也做”的平等发展模式。

开放性解决了公共管理中政府的定位问题。在开放理念下,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就是政府组织的运行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总结、预算与人事七个方面必须是开放的,是在公开状态下进行的,规章制度和文件除过的保密之外,民众和任何社会团体的阅读、查询都是公开的和方便的。同时,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功能必须开放。政治的开放程度直接关系政治文明、政治稳定和民主价值的实现;经济功能的实现完全依赖经济的开放程度;文化的开放与兼容更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功能的最终完善;而社会功能的开放可以使更多的社会利益群体分担社会事务,最终减轻政府的负担。在开放理念下,政府的结构应该是透明的,尽管不同级别的政府组织结构模式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的要素是应该清晰的。结构的透明有利于对政府运行成本进行监督,最终建立“透明政府”的结构模式和运行模式。

开放性有利于理解公共管理时代公共政策的实质问题。公共管理时代,公共决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政府为自身发展制定必要的政策,其二是为社会制定规范和制度,包括符合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使用的规范与制度。政府决策最重要的是坚持民主与科学原则的统一,最广泛的民主意味着决策过程最大程度的开放,一切科学手段的采用意味着决策的正确率增强和能够经得起科学的检验。开放性的政府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民主的原则,可以充分吸收科学家的意见和采用最科学的办法进行决策,使决策体现公共价值的实质,即最大化地满足公共利益和解决公共问题,最终建立“大家决策,大家参与”的科学模式。

开放性确立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并对政府提出了“做表率”的要求。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利益的分享者,但并不等于政府可以独霸和支配公共领域的所有事务。开放性是政府作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最终建立平等的主体关系,同时更好地体现政府民主、回应性、公正、公平的价值。政府必须以行动证明自己是可以承担和拥有这一核心地位的,一方面所制定的公共政策不仅仅以政府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兼顾社会各个团体,特别是不制定歧视性政策和不平等政策,另一方面保证社会制度的公平与公正。政府是核心、更是表率,政府开放,其他社会组织、包括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也应该适度开放,最终实现“全社会开放”的完整体系。

开放性有利于克服公共管理中政府自利性和非理性行为带来的问题。政府自利性即政府公务人员依托政府肌体实现个人利益和政府内部部门官僚集团为实现部门利益而产生的自私行为称为自利性。政府能力弱化、权力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公共行政中行政无效果、行政灾害称为非理性行为。[9]就运行过程分析,自利性和非理性行为的产生正是由于政府封闭运转,公务人员行政行为缺乏监督,搞内部操作造成的恶果。在开放性原则下,不仅可以提高对政府的监督力度,而且可以有效监督公务人员的行为过程,特别是公务人员在公务活动中的行为,同时,依靠开放的秩序和制度保证一切非理性行为在发生之前就得到遏止,从而减少政府非理性行为下的灾害发生,树立良好的政府威信。

最后,开放性推动了公共管理时代民主化进程。依靠良好的民主的基础,民主行政、民主管理的渠道愈加畅通,民主的结果更加有保证。同时,从经济领域入手改变忽视效率的作风,实现生产要素自由地跨越地域流动,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从政治领域入手完善政府体制,改变政风和党风,实现政治文明,实现民主科学的政治制度的建立。从文化领域入手重塑政府道德,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树立政府威信。惟此,推动中国政府管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M].美国: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47.

[2].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P.55.

[3].任晓林.官僚制的终结与后官僚制时代的兴起[J].西北大学学报,2002(5).

[4].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9.P.46

[5].Allison,Graham.“PublicandPrivateManagement:AreTheyFundamentallyAlikeinAllUnimportantRespects?”InFrederickS.Lane.CurrentIssuesinPublicAdministration,NewYork,StMartin’sPress.

[6].任晓林.政府行为“双重效应”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0(2)

TheOpenSpecialityoftheGovernment

开放性范文篇2

高中化学新课程已经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五省(自治区)全面推广,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发展化学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课改精神,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新教材,全身心投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说,他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有很多的困惑。许多教师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思维过程、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训练和评价等感到很难操作,也很难把握。

笔者认为,开放性习题是一类很好的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分析化学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类型,开放性习题又是一类兼顾各种版本教材的好题,它也将会是化学高考中的一大特色题。

1开放性习题的概念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与封闭性习题相对应的,是指条件确定,而结论不唯一的习题。这类习题要求解答者充分利用题设条件进行大胆思考,由过去解唯一答案的定向思维,拓展转变为多方位的发散思维。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化学习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习题无法取代的优点。

2开放性习题的特点

学生的智力层次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多种层次,从低级的记忆与复现、再认,到高级的分析与综合,应用与评价,创造性思维等等。设计恰当的化学开放性习题,可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客观地检测出学生的各种水平等次。化学开放性习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2.1习题的开放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首先在选题和立意上具有开放性,考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具有开放性,不再单一指向某一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某一类知识作答,给考生留有多角度答题和思考的可能性,能综合训练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化学开放性习题是有条件的,条件隐含于习题材料或设问中,并不是越开放越好,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构成、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对习题的开放程度加以把握。

2.2答案的不确定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的观点。此类开放性习题给教师的批改和评分或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学生创新精神的萌发。

2.3问题背景的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学科。一方面,众多化学概念、理论的确立,均出自于化学事实的支撑,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以至被确定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不仅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始终与化学事实紧密联系着,化学科学和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一般都来源于化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学习化学,就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要注重对学生训练和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在生产和生活的背景材料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现今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只有加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化学学科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2.4评价的灵活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评价比较灵活,不像封闭性习题一样有统一、刻板的答案。开放性习题只要学生回答得符合实际,符合化学原理,符合所假设的情况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就可以给分。灵活的评价方法,就对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化学知识要理解得更深刻,知识面要更广。

3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

化学开放性习题以习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问题背景的实践性和评价的灵活性为基本特征,按照化学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以后的高考中会逐渐加大化学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应该说,广大教师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经验还缺乏,方法体系还不够成熟,笔者对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作了一些研究,现介绍如下:

3.1利用假设情景设置开放性习题

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应用推广。所以,很多科学研究是从假设开始的。利用假设的情景来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也理应成为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题1)假设水分子之间不存在氢键,则地球上的环境会怎么样?(说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现象)

例题2)由金属铝制取氢氧化铝时,可以用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利用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请假设几种有效的方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比较得出其最佳制取方法。(此题是训练或考查学生对金属铝的两性,铝盐性质,铝盐与偏铝酸盐的水解等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解该题时,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把握全局的能力及比较抽象的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程度会有差距,但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功感觉。)运用假设情景编制开放性习题时,需要把假设的情景跟学生掌握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假设是在学生的知识范围之内的,学生通过思考是可以解决的。习题的假设,可以是教师设计题目时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当然,后者对学生作出的要求更高,学生思维的开放程度更大。这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学生通过训练这种类型的习题,也更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一些思维法则。

3.2利用实验、观测等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随着新课程的推开,利用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将作为训练、考察学生的重要手段。在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各种化学教材中,也都设有化学实验的开放性问题。

例题3)通过多种途径可以制得氨气,现提供一些常见的药品(Zn、稀硫酸、空气、氯化铵固体、熟石灰、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等)和一般的实验仪器(烧瓶、锥形瓶、试管、酒精灯、硬质玻璃管、橡皮塞、导管、集气瓶、水槽、石棉网、铁架台、铁圈、铁夹等)制取氨气,请设计一些合理、可行的方法,写出反应方程式,装配出气体发生装置并收集一瓶氨气。

依据反应生成氨气的化学原理以及所提供的仪器、药品,可以反应产生氨气的方法很多,例如: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加热;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或固体氢氧化钠;加热浓氨水;加热氯化铵固体;锌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再与空气中的氮气催化制取氨气等等。学生可以从化学原理和操作尝试的结果,进行分析,不同基础的同学会得到一个或多个简便可行的制取氨气的实验方法。

利用实验设计开放性习题,可以是书面作业或测试,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批阅后以小组形式进实验室实验,实验结束后交上实验报告。此类习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确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会学习,学会应用。

3.3利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独立地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类型的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化学学科的认知目标要求。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应该经常关心生产和生活实际,利用已知的背景材料编制出开放性习题。

例题4)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酸雨就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它能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树木大片死亡、腐蚀设备、损坏雕塑等等。请你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回答:(1)引起本地区酸雨的因素有哪些?(2)有针对性地谈谈防治酸雨产生的方法。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开放性习题。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该问题回答的结果会不同,但是,只要学生回答切合本地的实际,就说明学生能把学到的化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学以致用,能恰当解决实际问题,就应该加以肯定,给予高分。

3.4利用化学小论文设置开放性习题

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理解、阅读、实验和实践,总结思考,较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题5)化学电池是一类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的电池,它是依据化学原电池原理而设计出来的。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并作一个调查,写出一篇关于化学电池的小论文,500字左右,要求列出你所知道的电池的种类、化学原理、特点、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点等。

从上题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学们为了创作出精彩文章,必须认真学习,总结化学知识,操作化学实验,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各种资料、分析、综合、抽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花的功夫越深,了解掌握得就越多,小论文的品位就越高。所以,这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领悟、内化,进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一种对学生、对老师均有高要求的习题,一方面,开放性习题的设计者——老师要确立新的理念,要有更加扎实的知识体系,要用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开放性范文篇3

笔者认为,开放性习题是一类很好的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分析化学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类型,开放性习题又是一类兼顾各种版本教材的好题,它也将会是化学高考中的一大特色题。

1开放性习题的概念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与封闭性习题相对应的,是指条件确定,而结论不唯一的习题。这类习题要求解答者充分利用题设条件进行大胆思考,由过去解唯一答案的定向思维,拓展转变为多方位的发散思维。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化学习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习题无法取代的优点。

2开放性习题的特点

学生的智力层次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多种层次,从低级的记忆与复现、再认,到高级的分析与综合,应用与评价,创造性思维等等。设计恰当的化学开放性习题,可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客观地检测出学生的各种水平等次。化学开放性习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2.1习题的开放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首先在选题和立意上具有开放性,考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具有开放性,不再单一指向某一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某一类知识作答,给考生留有多角度答题和思考的可能性,能综合训练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化学开放性习题是有条件的,条件隐含于习题材料或设问中,并不是越开放越好,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构成、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对习题的开放程度加以把握。

2.2答案的不确定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的观点。此类开放性习题给教师的批改和评分或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学生创新精神的萌发。

2.3问题背景的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学科。一方面,众多化学概念、理论的确立,均出自于化学事实的支撑,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以至被确定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不仅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始终与化学事实紧密联系着,化学科学和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一般都来源于化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学习化学,就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要注重对学生训练和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在生产和生活的背景材料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现今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只有加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化学学科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2.4评价的灵活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评价比较灵活,不像封闭性习题一样有统一、刻板的答案。开放性习题只要学生回答得符合实际,符合化学原理,符合所假设的情况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就可以给分。灵活的评价方法,就对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化学知识要理解得更深刻,知识面要更广。

3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

化学开放性习题以习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问题背景的实践性和评价的灵活性为基本特征,按照化学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以后的高考中会逐渐加大化学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应该说,广大教师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经验还缺乏,方法体系还不够成熟,笔者对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作了一些研究,现介绍如下:

3.1利用假设情景设置开放性习题

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应用推广。所以,很多科学研究是从假设开始的。利用假设的情景来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也理应成为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一种重要方法。例题1)假设水分子之间不存在氢键,则地球上的环境会怎么样?(说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现象)

例题2)由金属铝制取氢氧化铝时,可以用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利用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请假设几种有效的方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比较得出其最佳制取方法。(此题是训练或考查学生对金属铝的两性,铝盐性质,铝盐与偏铝酸盐的水解等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解该题时,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把握全局的能力及比较抽象的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程度会有差距,但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功感觉。)

运用假设情景编制开放性习题时,需要把假设的情景跟学生掌握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假设是在学生的知识范围之内的,学生通过思考是可以解决的。习题的假设,可以是教师设计题目时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当然,后者对学生作出的要求更高,学生思维的开放程度更大。这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学生通过训练这种类型的习题,也更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一些思维法则。

3.2利用实验、观测等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随着新课程的推开,利用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将作为训练、考察学生的重要手段。在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各种化学教材中,也都设有化学实验的开放性问题。

例题3)通过多种途径可以制得氨气,现提供一些常见的药品(Zn、稀硫酸、空气、氯化铵固体、熟石灰、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等)和一般的实验仪器(烧瓶、锥形瓶、试管、酒精灯、硬质玻璃管、橡皮塞、导管、集气瓶、水槽、石棉网、铁架台、铁圈、铁夹等)制取氨气,请设计一些合理、可行的方法,写出反应方程式,装配出气体发生装置并收集一瓶氨气。

依据反应生成氨气的化学原理以及所提供的仪器、药品,可以反应产生氨气的方法很多,例如: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加热;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或固体氢氧化钠;加热浓氨水;加热氯化铵固体;锌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再与空气中的氮气催化制取氨气等等。学生可以从化学原理和操作尝试的结果,进行分析,不同基础的同学会得到一个或多个简便可行的制取氨气的实验方法。

利用实验设计开放性习题,可以是书面作业或测试,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批阅后以小组形式进实验室实验,实验结束后交上实验报告。此类习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确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会学习,学会应用。

3.3利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独立地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类型的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化学学科的认知目标要求。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应该经常关心生产和生活实际,利用已知的背景材料编制出开放性习题。

例题4)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酸雨就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它能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树木大片死亡、腐蚀设备、损坏雕塑等等。请你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回答:(1)引起本地区酸雨的因素有哪些?(2)有针对性地谈谈防治酸雨产生的方法。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开放性习题。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该问题回答的结果会不同,但是,只要学生回答切合本地的实际,就说明学生能把学到的化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学以致用,能恰当解决实际问题,就应该加以肯定,给予高分。

3.4利用化学小论文设置开放性习题

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理解、阅读、实验和实践,总结思考,较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题5)化学电池是一类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的电池,它是依据化学原电池原理而设计出来的。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并作一个调查,写出一篇关于化学电池的小论文,500字左右,要求列出你所知道的电池的种类、化学原理、特点、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点等。

从上题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学们为了创作出精彩文章,必须认真学习,总结化学知识,操作化学实验,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各种资料、分析、综合、抽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花的功夫越深,了解掌握得就越多,小论文的品位就越高。所以,这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领悟、内化,进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一种对学生、对老师均有高要求的习题,一方面,开放性习题的设计者——老师要确立新的理念,要有更加扎实的知识体系,要用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开放性范文篇4

关键词:新课程;开放性习题;综合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已经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五省(自治区)全面推广,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发展化学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课改精神,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新教材,全身心投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说,他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有很多的困惑。许多教师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思维过程、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训练和评价等感到很难操作,也很难把握。

笔者认为,开放性习题是一类很好的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分析化学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类型,开放性习题又是一类兼顾各种版本教材的好题,它也将会是化学高考中的一大特色题。

一、开放性习题的概念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与封闭性习题相对应的,是指条件确定,而结论不唯一的习题。这类习题要求解答者充分利用题设条件进行大胆思考,由过去解唯一答案的定向思维,拓展转变为多方位的发散思维。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化学习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习题无法取代的优点。

二、开放性习题的特点

学生的智力层次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多种层次,从低级的记忆与复现、再认,到高级的分析与综合,应用与评价,创造性思维等等。设计恰当的化学开放性习题,可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客观地检测出学生的各种水平等次。化学开放性习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2.1习题的开放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首先在选题和立意上具有开放性,考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具有开放性,不再单一指向某一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某一类知识作答,给考生留有多角度答题和思考的可能性,能综合训练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化学开放性习题是有条件的,条件隐含于习题材料或设问中,并不是越开放越好,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构成、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对习题的开放程度加以把握。

2.2答案的不确定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的观点。此类开放性习题给教师的批改和评分或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学生创新精神的萌发。

2.3问题背景的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学科。一方面,众多化学概念、理论的确立,均出自于化学事实的支撑,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以至被确定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不仅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始终与化学事实紧密联系着,化学科学和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一般都来源于化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学习化学,就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要注重对学生训练和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在生产和生活的背景材料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现今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只有加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化学学科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2.4评价的灵活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评价比较灵活,不像封闭性习题一样有统一、刻板的答案。开放性习题只要学生回答得符合实际,符合化学原理,符合所假设的情况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就可以给分。灵活的评价方法,就对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化学知识要理解得更深刻,知识面要更广。

三、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

化学开放性习题以习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问题背景的实践性和评价的灵活性为基本特征,按照化学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以后的高考中会逐渐加大化学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应该说,广大教师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经验还缺乏,方法体系还不够成熟,笔者对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作了一些研究,现介绍如下:

3.1利用假设情景设置开放性习题

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应用推广。所以,很多科学研究是从假设开始的。利用假设的情景来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也理应成为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题1)假设水分子之间不存在氢键,则地球上的环境会怎么样?(说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现象)

例题2)由金属铝制取氢氧化铝时,可以用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利用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请假设几种有效的方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比较得出其最佳制取方法。(此题是训练或考查学生对金属铝的两性,铝盐性质,铝盐与偏铝酸盐的水解等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解该题时,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把握全局的能力及比较抽象的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程度会有差距,但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功感觉。)

运用假设情景编制开放性习题时,需要把假设的情景跟学生掌握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假设是在学生的知识范围之内的,学生通过思考是可以解决的。习题的假设,可以是教师设计题目时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当然,后者对学生作出的要求更高,学生思维的开放程度更大。这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学生通过训练这种类型的习题,也更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一些思维法则。

3.2利用实验、观测等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随着新课程的推开,利用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将作为训练、考察学生的重要手段。在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各种化学教材中,也都设有化学实验的开放性问题。

例题3)通过多种途径可以制得氨气,现提供一些常见的药品(Zn、稀硫酸、空气、氯化铵固体、熟石灰、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等)和一般的实验仪器(烧瓶、锥形瓶、试管、酒精灯、硬质玻璃管、橡皮塞、导管、集气瓶、水槽、石棉网、铁架台、铁圈、铁夹等)制取氨气,请设计一些合理、可行的方法,写出反应方程式,装配出气体发生装置并收集一瓶氨气。

依据反应生成氨气的化学原理以及所提供的仪器、药品,可以反应产生氨气的方法很多,例如: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加热;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或固体氢氧化钠;加热浓氨水;加热氯化铵固体;锌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再与空气中的氮气催化制取氨气等等。学生可以从化学原理和操作尝试的结果,进行分析,不同基础的同学会得到一个或多个简便可行的制取氨气的实验方法。

利用实验设计开放性习题,可以是书面作业或测试,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批阅后以小组形式进实验室实验,实验结束后交上实验报告。此类习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确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会学习,学会应用。

3.3利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独立地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类型的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化学学科的认知目标要求。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应该经常关心生产和生活实际,利用已知的背景材料编制出开放性习题。

例题4)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酸雨就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它能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树木大片死亡、腐蚀设备、损坏雕塑等等。请你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回答:(1)引起本地区酸雨的因素有哪些?(2)有针对性地谈谈防治酸雨产生的方法。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开放性习题。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该问题回答的结果会不同,但是,只要学生回答切合本地的实际,就说明学生能把学到的化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学以致用,能恰当解决实际问题,就应该加以肯定,给予高分。

3.4利用化学小论文设置开放性习题

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理解、阅读、实验和实践,总结思考,较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题5)化学电池是一类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的电池,它是依据化学原电池原理而设计出来的。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并作一个调查,写出一篇关于化学电池的小论文,500字左右,要求列出你所知道的电池的种类、化学原理、特点、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点等。

从上题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学们为了创作出精彩文章,必须认真学习,总结化学知识,操作化学实验,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各种资料、分析、综合、抽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花的功夫越深,了解掌握得就越多,小论文的品位就越高。所以,这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领悟、内化,进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一种对学生、对老师均有高要求的习题,一方面,开放性习题的设计者——老师要确立新的理念,要有更加扎实的知识体系,要用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长期应对的是答案唯一的封闭性习题,对开放性问题只能慢慢适应,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开始起点低些,开放度小些,然后渐渐加深拓展。另外,封闭性习题虽然刻板、答案唯一,但对知识的巩固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弃之不用,而是应将封闭性习题和开放性习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都有一个扎实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科的特点是规律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认识化学学科则有其知识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所以,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非常适合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以及对化学学科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能力及表达能力,让我们大家来重视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开放性范文篇5

【关键词】领导者;领导决策;开放性

在领导实践中,组织的成功是领导者一系列正确决策的结果,组织中的一切行为和努力要么是为决策做准备,要么是对决策的执行。那么,领导者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是一个大命题,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决策过程的每个环节、各种各样的决策方法和模型等,都是要研究的对象。这里要讨论和研究的是领导决策的前提,也就是说,要做出正确决策,领导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准备或思维模式。正确决策的前提是什么?瑞•达利欧给出的答案是:开放性。瑞•达利欧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公司创始人,被美国CIO经理人杂志称为“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他根据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成功经历写出了专著《原则》。这本书重点论述并极力倡导决策的开放性原则。作者虽然是商业组织的领导者,但是他所总结的原则对各个领域的领导者均具有一般性的指导价值,正如其在论述“领会并感激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这项原则时所说的,“如果人们能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将很容易让所有领域的决策大大改善,包括公共政策、政治、医药、科学、慈善、人际关系等”[1]。基于《原则》的启发,实施开放性领导决策,我们需要系统思考和探索一系列问题:什么是开放性?领导决策为什么要有开放性?怎么做到开放性决策?中国有开放性领导决策的成功实例吗?开放性领导决策需要什么样的内驱力?

一、什么是开放性

开放性,在“大五人格”理论中,指个人具有的求异、创造、智能、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性等特质。开放性高的人寻求新异和多样性,有求知欲,善于分析,喜欢挑战权威、常规和传统观念,想象力丰富,能为艺术和美所感动,容易感知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世界。开放性低的人理性、现实,更喜欢现实思考;对美缺乏敏感性,对艺术不感兴趣;较少感知到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生活方式固定、喜欢熟悉的事物;不喜欢挑战,喜欢遵循权威和常规带来的稳定和安全感,不会去挑战现有秩序和权威。人格中的开放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对内外世界“新”与“变”的追求和接纳程度等方面的特质。决策的开放性与“大五人格”理论中的开放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决策的开放性是开放型人格在决策中的体现,指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不固守已有信息、观点和方案,愿意收集、听取和思考相关的不同的信息、观点和方案,以做出更优决策;制定决策能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后能够反思决策过程,不但经常自我批判,而且能接受别人的评判,以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原则》中作者用头脑的开放表示决策的开放,通过对头脑封闭的人与头脑开放的人的对比,具体清晰地表述了什么是决策的开放性。第一,头脑封领导科学闭的人不愿自己的观点被别人挑战,当无法说服对方时会感到沮丧。头脑开放的人明白自己总会有错的地方,他们更想弄清楚出现分歧的原因,愿意花时间考虑对方的观点,以确定自己有没有忽略一些方面,或者是否犯错。第二,封闭的人更关心是否被他人理解,而不是尽量理解他人。开放的人会认为有必要从对方的视角重新审视事物。第三,封闭的人不让或阻挠其他人发表言论。开放的人常常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急于发言,他们希望并鼓励其他人表达观点。第四,封闭的人很难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想法,而是只重视自己的观点,轻视别人的观点。开放的人会考虑其他人的观点,同时保留自己深入思考的能力,可以同时思考两个甚至更多相互冲突的观点,反复权衡每个观点的相对价值。第五,封闭的人总是缺乏深刻的谦逊意识,过于自信。开放的人看待事物时,时时在内心担忧自己可能是错的。概括而言,决策的开放性是为了实现更优的结果或更高的目标,在思想上保持对自己的谨慎,对外界的“新”和“变”保持思考与合理接纳,善于集思广益。

二、领导决策为什么要有开放性

决策的优劣首先依赖相关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其次是制订的备选方案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对方案的评估和选择。《原则》中提到,影响决策的两大障碍——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正是通过影响一个人信息的收集、方案的制订与选择而影响决策的。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人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人难以接受自己的弱点和错误。人在内心最深处有一些需求和恐惧,例如,害怕失去别人的爱,需要被爱;害怕自己无意义,需要让自己有意义。这些需要受控于大脑内部的杏仁核部分,它简单化地处理事务,指挥人做出本能反应,这部分区域渴望认可和赞誉,把批评看作是一种攻击。尽管大脑更高级的区域能够认识到很多建设型批评对自己有利,但这些区域使人产生戒备性心理,特别是在涉及对自己的完美性进行评价的时候。因此,瑞•达利欧认为,要有效决策,你就不能让“想要自己正确”的需要强于“找出真相”的需要。如果你对自己擅长的事情和掌握的知识过于自豪,你能够学到的东西自然就会变少,决策质量就会下降,自己的潜力也将难以发挥。思维盲点障碍,指人的思维方式时常会阻碍其客观准确地看待事物。人们认知理解事物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往往以自己擅长的方式看待事物。例如,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小细节但看不到大图景,另一些人相反,能看到大图景但看不到小细节;一些人习惯发散思维,另一些人习惯线性思维。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看不到一些东西,且无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东西。虽然每个人都有思维盲点,但自己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当你指出某个人的不足时,对方通常的反应是感到不舒服,就像你指出他的身体有缺陷一样。这两大障碍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意见分歧的各方通常始终坚信自己是对的,对方有问题。这是不理性的,也会导致人们无法做出最优决策。

三、怎么做到开放性决策

要做到开放性决策,就要有意识地、积极地克服决策的两大障碍。第一,做一个现实的人。要学会欣赏所有现实的美好,甚至是严酷的现实;不要固守你对事物的看法,认为它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将阻碍你理解真实的情况;不要担心自己的形象,而要关心如何实现目标;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自己必须得出最好的答案。第二,诚恳地相信你也许并不知晓什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相比于你知道的东西,如何妥善处理“不知道”才是更关键的事情。只有善于在一种“不知道”的状态下探索,你才有可能做出很好的决策。如果你能客观看待事物,就会认识到你总是拥有最好答案的概率是很小的,而且即便你拥有最好的答案,在没有经过他人考问之前,你也不能如此确认。第三,领会并感激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在遇到意见分歧时,让对方相信你是对的不是你的目标,弄明白谁是正确的并决定该如何做才是根本。意见分歧不是威胁,而是学习的机会,学到了东西进而改变想法的人是赢家,顽固拒绝学习和改变提高的人是输家。第四,利用痛苦来指引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如果你过于执着一个观点,当该观点被某个人或某件事挑战时,你就会产生心理痛苦,特别是在相关挑战指向你的某种缺点的时候。这种心理痛苦恰恰是一个迹象,告诉你以前可能错了,需要你以高质量的方式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把挫败感、愤怒感作为提醒信号,从而冷静下来,系统深刻地思考眼前的问题,反思自己的不足与局限,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这也是开放性的一种体现。第五,极度透明。以公开透明、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同事,同事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才能确保重要的问题被明确地摆到桌面上,而不是把问题隐藏在暗处,各自揣摩对方。这有利于强化良好的思考和行为。以上是《原则》中提到的方法,这些能够促使思想的开放。怎么以思想开放为源点,在组织制度上、文化上促使领导者实施开放性决策呢?看华为公司的实例。

四、开放性领导决策的成功实例

在带领华为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开放性的领导作风以及他主导制定的公司开放性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公司各项经营决策的相对科学性、合理性,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任正非认为,开放、妥协、灰度是华为企业文化的精髓,也是一个领导者应具有的风范。拥有开放的文化,才能努力地汲取别人的优点,才不会被逐渐边缘化。开放是华为生存下去的基础。有关个人的开放,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不要面子的人才会成功。孔子就是一个不要面子的人。一个人太过注重面子,就容易忽略对自我的批评。从泥潭里爬起来的都是圣人。[2]华为公司是怎么做到开放的呢?第一,领导者率先垂范,既能自我批判,又能接受别人评判,甚至闻过则喜。任正非曾总结:“我一生有过这么多经历,我批评别人很多,自我批判更多,每天都想哪些事情做对了、哪些做错了。”他常常以多种方式听取公司其他人的意见甚至批评,例如,2018年,华为公司的高管曾在公司网上提出“任正非十宗罪”,指出任正非一些管理理念的不当,以及有些管理制度的问题。任正非欣然接受并公开认可这种批评方式。第二,运用人事制度手段。领导者如果没有自我批判能力,总是自以为是,听不进内部与外部的批评,就会被一票否决,不能往上提拔。调整干部时,要把敢于讲真话、敢于自我批判、听得进别人批评的干部放到重要的岗位。要重点审查群众对他没有意见的干部;要分门别类地识别与处理群众意见很大的干部,只要不是品德问题,那么这样的干部也是可以培养的。第三,运用组织手段。华为公司模仿军事演习于2006年成立蓝军部,隶属于公司战略营销体系,专门提供反对意见。蓝军部的核心职责,是对抗华为的执行战略和方案,主要考虑未来三年怎么“打倒”华为。蓝军部采取逆向思维,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审查公司的战略及技术发展,论证华为战略、产品、解决方案存在的漏洞或问题;模拟华为的策略来对抗华为。第四,运用交流平台实现公开透明。1997年,华为公司开始创办《管理优化报》,员工可以通过报纸反映公司存在的管理问题。2010年,随着公司发展壮大,仅仅依靠《管理优化报》已经不能及时反映各方面的管理问题了,任正非决定开放心声社区,让员工多讲真话。在心声社区上,华为员工可以自由跟帖评价,即便是骂公司的话也照登不误,公司不会去查哪个人骂公司。如果这个人的发言有真知灼见,人力资源部就会直接与他谈话,请教相关问题,甚至会重点培养他。现在,公司的很多文件第一时间都会发在心声社区上,让员工去评价,这和让员工直接反映问题一样,是通过员工讲真话让公司形成自我批判的氛围。公司之外的人也可以通过浏览心声社区来了解华为。

五、开放性领导决策需要什么样的内驱力

对于领导者来说,开放性是思维方式,是行为模式,是外在表现。那么开放性的内在动机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内在需求驱动一位领导者走向开放?开放性来自于领导者对事业成功与个人成长的强烈追求,来自于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识,来自于对外界不可控因素的敬畏。现在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领导一项事业,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经济组织,也无论大小,都需要认清形势和关键所在,需要确立正确的方向和策略,需要找准合适的方法和工具,需要调动和挖掘各种积极因素,尤其是人的因素,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如果说以前因循守旧、头脑封闭还能维持,现在却难以为继,必须更加开放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就像我们的国家,越是遇到更大的外部挑战,越是坚定开放的决心。初心高尚、目标远大、更具开放性的领导者,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快速学习和提升能力,才能领导一项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成功。

参考文献:

[1]瑞•达利欧.原则[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192.

开放性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开放性;作业

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开放性的作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作业,也可以结合物理教学内容提出开放性问题,依据开放性问题设计物理作业,驱使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同时,结合生活设置开放性作业,渐渐地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物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教学内容。

一、以往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以往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所布置的作业缺少开放性,随意按照教学内容设计作业,没有结合实际生活设置开放性的物理作业,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直接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没有创新意识,难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主要在于所布置的物理作业没有体现出开放性,忽视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活跃,没有主动完成物理作业,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透彻。此外,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量比较繁重,作业所概括的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没有体现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相关性,学生忽视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注重设置开放性的物理作业,学生的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无法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设置开放性作业

1.结合生活设置开放性的作业,促使学生主动完成。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以生活为切入点设置开放性的作业,促使学生主动完成,引发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探究物理知识,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渐渐地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充分了解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逐渐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深入理解物理现象,更好地完成物理作业。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与沉”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将物理作业的内容布置为,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浮沉现象,详细写出浮沉现象的原理,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探究浮沉现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写出物体产生浮沉现象的原因,逐渐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扎实掌握物理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生活随处可见物理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发散思维,充分体现出结合生活布置开放性的物理作业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提高①学生的思维能力。

2.提出开放性问题,布置开放性作业,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潜能。要想解决以往初中物理作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注重设置开放性的作业,根据物理知识提出开放性问题,以此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探究物理教学内容解决开放性的问题,进而完成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思维更发散,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渐渐地提高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深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互作用的吗?怎样证明力是相互作用的呢?将开放性的问题布置为作业,驱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主动探究物理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最终学会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证明力是相互作用的,高效完成开放性的作业,从而提高②学生完成物理作业的效率。

3.根据学生兴趣设置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设置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对物理作业感兴趣,对作业不再厌烦,主动完成物理作业,对于喜欢观察周围事物的学生,应布置与观察有关的内容,以此作为物理作业,使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更加明确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既使学生主动观察物理知识,又使学生对物理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全面掌握物理知识点;而对于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来说,要注重布置与制作相关的作业,使具有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主动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作业,使全体学生都能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物理知识,进而完成物理作业,使学生感觉轻松完成作业,不再感觉物理作业是一种负担,驱使学生主动完成开放性的作业,并从中感受到完成作业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完成作③业主动性和积极性。

开放性范文篇7

关键词:基层医院开放性眼外伤显微手术

眼外伤是基层医院眼科常见病,开放性眼外伤则是急重症,有较高的致盲性[1]。如能做好眼外伤急症处理对以后治疗的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2004年7月至2008年8月间收住院65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的处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5例(65只眼),男57只眼(87.69%),女8只眼(12.31%),年龄3~75岁,平均31.87岁。眼球穿通伤55只眼(87.61.76%),眼球破裂伤10只眼。眼内异物4只眼,合并晶状体损伤37只眼,视网膜脱离2只眼。虹膜脱出嵌顿38只眼,脉络膜脱出5只眼,前房积血22只眼,玻璃体积血12只眼。就诊时间为伤后1h~2d。

1.2处理方法

1.2.1入院处理:患者入院时应作病史详细询问,检查视力及伤眼情况,做出病情评估,告知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TAT肌注,对需要手术患者术前给予镇静剂,止血剂应用,对儿童做好全麻的准备。

1.2.2手术处理:对新鲜外伤角巩膜裂口和裂口错位闭合全部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一期创口修复缝合。角膜创口采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线结埋藏,有虹膜脱出者,应先清除表面纤维渗出膜、血凝块及异物,妥布霉素稀释液冲洗后,尽量回纳,对污染较重的给予切除。前房积血者可有计划的向前房注入粘弹剂使血液与角膜内皮被粘弹剂隔开;巩膜创口采用8—0尼龙线间断缝合,脱出的脉络膜应尽量还纳,玻璃体平创口处剪除,创口缝合时要准确对位,对直肌附着点以后的巩膜裂伤,缝合后应在伤口周围行透热电凝,并注意探查有无结膜下隐匿巩膜裂口;角巩膜连续性创口缝合时先对齐角膜缘缝合1针,再依次缝合角膜和巩膜;对晶状体明显混浊、晶状体破裂皮质溢出者,先做创口缝合后,在上方角巩缘做切口进行晶状体一期抽吸或摘除,术中防止后囊膜破裂,如后囊膜已破应尽可能保留的残存的囊膜,合并前房异物或晶状体异物时于显微镜直视下取出,对有玻璃体与晶状体同时脱入前房者应做前段玻璃体切除,是否植入人工晶状体应视伤眼情况而定。

1.2.3术后处理:全部病例均常规全身及局部使用敏感抗生素、皮质激素、止血剂和散瞳治疗,对高度怀疑有视网膜脱落或有球内异物者在行修补术后应再做B超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防止漏诊。

2结果

本组65只眼单纯加压包扎4只眼(6.15%);单纯角巩膜创口修补联合前房成形术27只眼(41.53%);创口修补联合白内障摘除33只眼(50.77%);眼球摘除1只眼(1.54%)。

在创口修补联合白内障摘除33只眼中,晶状体异物取出2只眼,前房异物取出1只眼;植入人工晶状体33只眼。

所有病例中视力提高51只眼,无提高9只眼,最终无光感2只眼。

3讨论

开放性眼外伤以其复杂性及高致盲性日益受到临床关注。基层医院常是第一时间就诊的场所,基层眼科对开放性眼外伤的首次处理,可以很大程序上决定伤眼的命运。因此要求基层眼科医生在处理开放性眼外伤时应细致检查,精心手术,灵活采取多专业知识,努力做好一期的处理。同时基层眼科医生要有高度责任心,对本院无法处理的应做好转诊工作。

我们对每例患者入院时常规详细询问病史,视力检查及伤眼情况检查,检查时应动作轻柔、勿施压眼球,对不配合者可在手术中检查。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检查也很重要。

通过对伤眼的详细检查有助评估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将伤眼情况告知患者,取得患者治疗上配合,同时也会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本组4只眼经检查角膜闭合整齐,前房形成,无虹膜嵌顿,仅给予加压包扎及抗炎处理即可取得较好的愈后。2只眼球后段异物及2只眼视网膜脱离玻璃体严重积血者,给予创口修补后转上级医院,使伤眼得到了即时合理治疗。其余患者均在我院治疗,手术处理全部在显微镜下进行,术中采用缝线开睑,可减小对眼球的挤压及方便探查修补结膜下巩膜创口。手术时修补创口很重要[2]。角巩膜创口修补中遵循以下原则:尽量还纳眼内组织,玻璃体应在伤口边缘剪除。修复角膜及角巩膜创口时可通过创口处注入粘弹剂,一方面分离易回纳的葡萄膜,另一方面可在修复过程中维持前房深度避免晶状体的医源性损伤。术毕,原则上应将前房内的粘弹剂冲洗干净。为减少术后散光,缝合时应从裂口周边向中央缝合,应注意:周边部每针的跨度大而针距密,中央部分每针跨度小而针距稀,缝合深度达角膜厚度的75%~90%,缝线松紧应适当。巩膜缝合时采用边探查边缝合的方法,以减少眼内组织脱出。对球膜明显肿胀、球结膜下出血并隆起、眼球运动受限、眼压极低者应注意检查有无隐蔽性巩膜创口,需作球结膜环行切开。本组有27只眼采取以上方法,视力均得到较好的改善。

对眼球毁坏重、伤口较大、组织丢失较多看似无修复希望的也应尽力在显微镜下进行修复,这样既可保住患者眼球外形,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方便。本组中有3例眼球破裂伤严重的患者,除1只眼爆炸伤眼球破裂严重污染行眼球摘除外,另2只眼给予修补缝合,其中1只眼后转上级医院行二期玻切联合手术。

晶状体如果明显破裂皮质明显混浊时,均采取一期晶状体抽吸或摘除,虽目前大多数学者建议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3],但我们认为如果眼球后段未损伤,眼内无感染,条件允可的,给予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有助于早期视功能的建立,避免再二期手术,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对后囊膜破裂但有部分残留可利用其支撑人工晶状体一只襻,另一只襻则采用缝线固定。本组病例33只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有20只眼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休均取得较好效果。

眼内异物都应即时取出,避免发生眼内容炎。本组中1只眼前房异物和1只眼晶状体内异物在修复伤口和白内障摘除的同时取出,另2只眼球内异物因本院条件限制转上级医院。

开放眼外伤引起的视网膜脱离较为复杂,常伴有屈光间质混浊,眼底难以检查,为使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我们做了转诊处理。所有病例均给予皮质激素及抗生素全身或局部应用,可以有效防止眼内炎及交感性眼炎的发生,皮质激素可以减轻早期虹膜炎性渗出及减轻手术后角膜瘢痕。

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开展及粘弹剂的应用,基层医院处理开放性眼外伤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使绝大部分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牢固掌握开放性眼外伤的处理原则对更有效的挽救患者的视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蔚茹,马琳.10年住院眼外伤1511例分析[J].眼外伤职业病杂志,2005.27:22-24.

开放性范文篇8

关键词:基层医院开放性眼外伤显微手术

眼外伤是基层医院眼科常见病,开放性眼外伤则是急重症,有较高的致盲性[1]。如能做好眼外伤急症处理对以后治疗的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2004年7月至2008年8月间收住院65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的处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5例(65只眼),男57只眼(87.69%),女8只眼(12.31%),年龄3~75岁,平均31.87岁。眼球穿通伤55只眼(87.61.76%),眼球破裂伤10只眼。眼内异物4只眼,合并晶状体损伤37只眼,视网膜脱离2只眼。虹膜脱出嵌顿38只眼,脉络膜脱出5只眼,前房积血22只眼,玻璃体积血12只眼。就诊时间为伤后1h~2d。

1.2处理方法

1.2.1入院处理:患者入院时应作病史详细询问,检查视力及伤眼情况,做出病情评估,告知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TAT肌注,对需要手术患者术前给予镇静剂,止血剂应用,对儿童做好全麻的准备。

1.2.2手术处理:对新鲜外伤角巩膜裂口和裂口错位闭合全部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一期创口修复缝合。角膜创口采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线结埋藏,有虹膜脱出者,应先清除表面纤维渗出膜、血凝块及异物,妥布霉素稀释液冲洗后,尽量回纳,对污染较重的给予切除。前房积血者可有计划的向前房注入粘弹剂使血液与角膜内皮被粘弹剂隔开;巩膜创口采用8—0尼龙线间断缝合,脱出的脉络膜应尽量还纳,玻璃体平创口处剪除,创口缝合时要准确对位,对直肌附着点以后的巩膜裂伤,缝合后应在伤口周围行透热电凝,并注意探查有无结膜下隐匿巩膜裂口;角巩膜连续性创口缝合时先对齐角膜缘缝合1针,再依次缝合角膜和巩膜;对晶状体明显混浊、晶状体破裂皮质溢出者,先做创口缝合后,在上方角巩缘做切口进行晶状体一期抽吸或摘除,术中防止后囊膜破裂,如后囊膜已破应尽可能保留的残存的囊膜,合并前房异物或晶状体异物时于显微镜直视下取出,对有玻璃体与晶状体同时脱入前房者应做前段玻璃体切除,是否植入人工晶状体应视伤眼情况而定。

1.2.3术后处理:全部病例均常规全身及局部使用敏感抗生素、皮质激素、止血剂和散瞳治疗,对高度怀疑有视网膜脱落或有球内异物者在行修补术后应再做B超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防止漏诊。

2结果

本组65只眼单纯加压包扎4只眼(6.15%);单纯角巩膜创口修补联合前房成形术27只眼(41.53%);创口修补联合白内障摘除33只眼(50.77%);眼球摘除1只眼(1.54%)。

在创口修补联合白内障摘除33只眼中,晶状体异物取出2只眼,前房异物取出1只眼;植入人工晶状体33只眼。

所有病例中视力提高51只眼,无提高9只眼,最终无光感2只眼。

3讨论

开放性眼外伤以其复杂性及高致盲性日益受到临床关注。基层医院常是第一时间就诊的场所,基层眼科对开放性眼外伤的首次处理,可以很大程序上决定伤眼的命运。因此要求基层眼科医生在处理开放性眼外伤时应细致检查,精心手术,灵活采取多专业知识,努力做好一期的处理。同时基层眼科医生要有高度责任心,对本院无法处理的应做好转诊工作。

我们对每例患者入院时常规详细询问病史,视力检查及伤眼情况检查,检查时应动作轻柔、勿施压眼球,对不配合者可在手术中检查。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检查也很重要。

通过对伤眼的详细检查有助评估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将伤眼情况告知患者,取得患者治疗上配合,同时也会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本组4只眼经检查角膜闭合整齐,前房形成,无虹膜嵌顿,仅给予加压包扎及抗炎处理即可取得较好的愈后。2只眼球后段异物及2只眼视网膜脱离玻璃体严重积血者,给予创口修补后转上级医院,使伤眼得到了即时合理治疗。其余患者均在我院治疗,手术处理全部在显微镜下进行,术中采用缝线开睑,可减小对眼球的挤压及方便探查修补结膜下巩膜创口。手术时修补创口很重要[2]。角巩膜创口修补中遵循以下原则:尽量还纳眼内组织,玻璃体应在伤口边缘剪除。修复角膜及角巩膜创口时可通过创口处注入粘弹剂,一方面分离易回纳的葡萄膜,另一方面可在修复过程中维持前房深度避免晶状体的医源性损伤。术毕,原则上应将前房内的粘弹剂冲洗干净。为减少术后散光,缝合时应从裂口周边向中央缝合,应注意:周边部每针的跨度大而针距密,中央部分每针跨度小而针距稀,缝合深度达角膜厚度的75%~90%,缝线松紧应适当。巩膜缝合时采用边探查边缝合的方法,以减少眼内组织脱出。对球膜明显肿胀、球结膜下出血并隆起、眼球运动受限、眼压极低者应注意检查有无隐蔽性巩膜创口,需作球结膜环行切开。本组有27只眼采取以上方法,视力均得到较好的改善。

对眼球毁坏重、伤口较大、组织丢失较多看似无修复希望的也应尽力在显微镜下进行修复,这样既可保住患者眼球外形,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方便。本组中有3例眼球破裂伤严重的患者,除1只眼爆炸伤眼球破裂严重污染行眼球摘除外,另2只眼给予修补缝合,其中1只眼后转上级医院行二期玻切联合手术。

晶状体如果明显破裂皮质明显混浊时,均采取一期晶状体抽吸或摘除,虽目前大多数学者建议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3],但我们认为如果眼球后段未损伤,眼内无感染,条件允可的,给予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有助于早期视功能的建立,避免再二期手术,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对后囊膜破裂但有部分残留可利用其支撑人工晶状体一只襻,另一只襻则采用缝线固定。本组病例33只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有20只眼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休均取得较好效果。

眼内异物都应即时取出,避免发生眼内容炎。本组中1只眼前房异物和1只眼晶状体内异物在修复伤口和白内障摘除的同时取出,另2只眼球内异物因本院条件限制转上级医院。

开放眼外伤引起的视网膜脱离较为复杂,常伴有屈光间质混浊,眼底难以检查,为使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我们做了转诊处理。所有病例均给予皮质激素及抗生素全身或局部应用,可以有效防止眼内炎及交感性眼炎的发生,皮质激素可以减轻早期虹膜炎性渗出及减轻手术后角膜瘢痕。

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开展及粘弹剂的应用,基层医院处理开放性眼外伤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使绝大部分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牢固掌握开放性眼外伤的处理原则对更有效的挽救患者的视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蔚茹,马琳.10年住院眼外伤1511例分析[J].眼外伤职业病杂志,2005.27:22-24.

开放性范文篇9

教学内容体现在教材之中,但教材内容相对固定,而科技发展却是日新月异的.教师要以教材为蓝本,但不能困囿于教材,要突破教材、驾驭教材,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重组、补充,使之真正能服务于学生.

1.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物理源于生活,教师要以课本为起点,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用社会生活知识充实教材,使初中物理课堂变得丰富有趣.

2.要联系前沿技术.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而教材却是相对固定的,教师要了解物理的前沿技术,探索最新的科技成果,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讲“热学”时,教师可以介绍德、美科学家开发的新型热离子发电,利用两金属片之间的温差将热能转换成电能,其发电机的效率可达40%,有望在太阳能和废热回收方面取得广泛应用.

3.注重其他学科的渗透.学科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交叉、相互影响的.如,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过程中创造了微积分,物理学的惯性、摩擦力、重心等问题在体育训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将初中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彼此渗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时,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青少年视力下降的原因,学会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二、实施开放的教学过程

教师要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情感、分享经验,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

1.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教师要构建开放性课堂活动,拓宽交流渠道,实现信息的多向传递,实现教师、学生、环境、内容、媒体等各要素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2.注重课堂调控.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加强管理,适当地运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保证有秩序地开放,不至于使课堂活动处于无序状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问题难度,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采取开放的教学方法

1.问题具有开放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满足于形式单一的常规题,使学生刻意“揣摩”教师的“标准答案”,难以产生独到的见解.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条件不充分、结论不唯一、解题方法多样的开放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不同的层面思考,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野兔在草地上以10m/s的速度向前方40m处的树洞奔逃,鹰在野兔后方120m处以50m/s的速度沿地面飞行追击野兔.问:鹰能否抓住野兔?有的学生比较野兔、鹰进树洞所用的时间:野兔t1=s1/t1=40m/(10m/s)=4s,鹰t2=s2/t2=(120m+40m)/(50m/s)=3.2s,因为t1>t2,因而鹰能抓住野兔.有的学生求鹰抓住野兔所需时间t=s/(v2-v1)=120m/(50m/s-10m/s)=3s.因为t1>t,所以鹰能抓住野兔.有的学生计算野兔逃进树洞的时间4s,再据此时间计算鹰飞行的距离200m,大于160m,因而能追上野兔.

2.实验具有开放性.开放的物理实验淡化演示讲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先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运用弹簧测力、长木板、木块、毛巾、砝码等器材进行实验,学生在不同表面拉动木块的过程中记录压力、测力计示数、摩擦力的数据,在分析论证中获得结论.学生通过分析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的情况,提出改进的意见.学生在思考、交流、猜想、验证中提高分析能力,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四、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

开放性范文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开放性创新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把“分段”、“概括段意”、这个手段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式,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想我们当时所受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始终给我们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我们,师生互动的几率极低,唯一的互动方式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而且始终局限于课文本身,学生只是知识的单向接收者。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的流动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既师→生,这种封闭的信息系统,导致了信息的淤积,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与交流,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阅读教学方式上,以往遵循的是“组(组织教学)——复(复习旧知)——新(教师讲解,分析课文)——巩固(巩固练习)”这一基本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很少有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的,对教学形式也很少有进行更新。比如说“读”,“读”在阅读教学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传统阅读教法中的“读”,主要是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而且篇篇课文都是如此,长年累月没有变化,这样学生自然感到枯燥乏味。这种单一的,乏味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意识。

而且传统的阅读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本身,很少涉及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现行教材的内容上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有些内容对于农村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概念,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就要采取一些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来处理。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平淡而没有感情,不能给学生以积极鼓励,而且评价标准单一,往往是以标准答案为准绳,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受,甚至刚刚萌发的创新的火花被老师的一句否定的评价给浇灭了。教学目标也比较单一,认为只要能够读懂就行,完全忽略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差异。。

统观传统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评价方式等,可以知道,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从师生互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手法都是相对封闭的一种教育,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如何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了。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创新精神是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内核,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陶行知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反对灌输的教学方法,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强调要教给学生方法,他明确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今天重新认识陶行知先生的创新精神,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我国进行的教改活动中推出的新课程标准正是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像这种态度,情感,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来说是属于只能意会的知识的传授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套用可表达性知识的教学经验。这些只能意会的知识往往都隐含与社会,生活实践中,无法形成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习得,所以这类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是感受性的学习。它又可分为体验性学习和和发现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亲身参与和互动,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感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比如我们学学习一首诗,一篇散文或小说,主要的不是诗,散文或小说本身,而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章之外的生活场景和思想感情的体验,以实现认识、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

开放与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也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要这样来理解。

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开放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广义上的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推理、想象,运用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新的灵感,做出新的发明或发现,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在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发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以及阅读方式的探究式。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而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也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这样就能激发创新的兴趣。

(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另作设计等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重视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有利于改进传统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违背了阅读规律。

(三)、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手法以适应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而且因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没有任何需求,仅凭毅力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阅读量,即使完成了,也是事倍功半。所以,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了乐趣,才会喜欢。

采取多样化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开放性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1.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对于低段的儿童,在内容的选择上,可选那些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这里所谓的浅就是浅显,学生能够读懂。所谓近就是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这样就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2.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是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3.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四)提倡探究式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新课标非常强调的,“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探究性阅读”是自主性阅读,阅读主题的确定,阅读的组织、途径、方法及阅读结果的总结、整理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性阅读是挑战性阅读,既然是探究性的,也就是未知的,有一定难度的,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包括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提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一样。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推想”是阅读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所谓的推想,是一种猜测推断,这种猜测推断是建立在学生初步感受理解的基础上的。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大都是运用这种方法解决的,它是一种使用价值很高的方法。

总之,开放性阅读教学能充分发挥学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实施开放性阅读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活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开放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参与,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确立开放性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突出学生个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读懂课文为目标,而开放性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达到教材双基的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弹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如《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基础目标是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弹性目标是教育学生能将落花生的品质对照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异同;发展目标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这样,分层要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

同时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1.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2.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3.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第三册的《秋天》一文,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秋天的景色和韵味,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五)倡导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比如一篇课文,可以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且说出为什么,这样,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悟出的道理就会丰富的创造色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可以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每一偏课文都是一曲优美的旋律,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用心去学感悟、内化课文内容,放胆让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能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小摄影师》(五年制教师教学用书第五册)结尾处的空白,就可以要求学生由此展开想象“那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结果会有两种,有的学生会说小男孩还会再来,有的可能会说小男孩不会再来了,这个时候老师要对这两种意见都予以肯定,只要孩子们能说出理由,这样就已经达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了。

(六)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培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展,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教师在学生创造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如果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就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会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项目,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果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创设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出版社

郭慧,《开放性课堂的基本特征》,《中小学管理》,2002年3月

傅炳熙,郭循智,《试论语文教学系统开放的主要途径》,《殷都学刊》,1995年2月

宋秋前,《美国开放课堂理论和实践概述》,《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4月

李纪,《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年1月

胡龙平,《多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9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5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