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空间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3:07:17

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范文篇1

关键词:老城区;开放空间;建筑与心理效应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新城区无节制的扩张,作为城市的早期城区,老城区面临发展的转型。城市的发展中,老城区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为城市承担着文化滋养、娱乐休闲、商业生产等重要功能。在老城区的开放空间里,探索一种使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的设计方法成为当下城市化进程中急需面对的一道社会课题。老城区开放空间设计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城区的开放空间首先要满足老城区居民基本的功能使用,在此基础上探索重塑老城区活力发展的模式,这些对我们来说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二、关于开放空间

我国开放空间的设计研究无论从理论探究上的进度还是具体的实际项目上,相对西方发达国家都相对较晚,关于开放空间的概念,笔者整理了以下几种较为主流的解释:1992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LondonPlanningAdvisoryCommittee)对于开放空间的解释为“一切能用开放空间等级制度加以分类的且具有确定的及不受限制的公共性质,不论其权属如何的公共广场、公共用地、城市绿地以及未开发的区域”。卢济威(1997)也认为是城市公共外部空间,首先强调的也是公共性,如城市生态风景、城市公共绿地、公共道路以及休闲空间等。香港规划的标准和规范中规定“用作比赛、游戏或休闲之用的土地”皆称为开放空间。综上所述,开放空间的界定范围是指,现代城市内部中,一切居民皆可凭自己意愿平等地自由地进入使用,享受城市文化氛围以及进行各种社会娱乐活动的场所,承担着为城市公共性质的娱乐活动提供场所、城市空间衔接与融合、城市文化形态筑建的重要功能的区域。

三、建筑与心理效应

笔者试图从现代建筑和心理效应角度出发,去探究老城区开放空间对老城区生活环境状态的影响,从而总结归纳出适应当下老城区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该领域的实际运用提供一些新的观点,也希望能够对其他类似的设计有所裨益。建筑的存在不该是单单满足功能,应该传递出引人关注的讯息,从而使居民从心理方面得到感触,使空间与人、空间与环境做出对话。人凭借主观需求和客观现实的结合创造建筑空间,其主观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各项生存生产需要,再来是满足人的心理情绪的需求,如压抑、舒适、放松、严肃等氛围。环境对人的心理变化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是人心理变化的调节器。在人与建筑环境之间,是一种“设计与被设计的关系”,人依据自身需求设计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心理暗示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结合到实际的设计方法的研究工作当中,就是探讨空间对人进行有益的心理暗示。在人为建造的环境中,满足人精神上的需求,如得到有益的启迪、心情的舒适、对自我的认可等。

四、研究现状

国际上,二战后经济上的富足使得人们开始更多地注重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提高,文化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日益重视。老城区建成环境的稀缺性,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老城区就是实现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延续。1960年代开始,关于保护老城区的实践,从最初的修复城区内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扩展到了对整个老城区的整体保护性措施。随后出台了多项相关的规章制度从立法的层面进行保护,如《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内罗毕建议》等。人们渐渐地开始重视具有历史价值意义的老城区,而不单单局限在城区内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一些重要的老城区开放空间作为老城区文化与附近环境的缓冲起了重要的协调作用,同样地被列入保护的范围之内。在随后的七十年代,人性化的研究动向认为,人们在开放空间中的活动,可以满足休息活动、亲近历史、提升生活品质的功能。与之相矛盾的是,由于开放空间设计的发展缺乏创新加之本身的规划缺乏整体考量,功能设置缺少人性化设计,与环境协调性差等问题,致使开放空间本身缺乏吸引力,城市居民的需求与空间环境的矛盾尖锐。以此为接入点,迎来了开放空间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以及心理学开始纳入设计的考量范围。在1980年代,南京大学率先将开放空间的概念引入国内,但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在那个时代鲜有人关注此类概念研究。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被重视,但是以新城区发展优先的研究为主,社会、文化、经济视角下的研究较少,对于老城区的考虑也少之甚少。老城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也应当做出符合相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老城区是城市化进程和内部空间协调优化的突破口。

五、老城区开放空间的现状

老城区作为一个城市的雏形,在老城区中生活的居民也自始至终受到老城区所带有的氛围所影响,从生活习性、生产方式、人文风情等都会形成这座城市人民所特有的特点,同时,老城区的建筑景观也是居民通过日常活动塑造得来,老城区与居民相互哺育,共同塑造了城市最初的文化底蕴,老城区的生活也是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历史的体现。老城区的开放空间,首先保证其公共性,能为周边居民和外来游客免费使用,同时保证高度的休闲娱乐性质,为城市居民的的休闲游戏提供舒适自由的人性化场所,为此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与生理感受,比如在空旷的环境下,人们的精神更加容易放松下来;在游玩的过程中人们更加不喜欢局限性,更加希望身心可以自由的舒展等。在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面对老城区的整体概况,应当做出含有历史文脉性质的表现载体,让人们从心理感受到周边的环境是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散发出来的特性,以此老城区开放空间的作用不仅可满足人的需求亦可以同时带动人们关注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进而对自身所处城市的发展做出回应。城市从最初的老城区发展至今,人民在改造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方面以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由于高技术与情感的矛盾激化,生活观念的转变,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这不是个人的单一问题,而是今时今日需要面对的问题。人的心理活动来源于所处的环境空间所映射的感知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想要调整人的心理舒适度,就又依赖于社会与环境空间的调节。

六、设计原则

设计师的责任应该是把老城区和新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设计出能为人接受的空间。建筑所映射给人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感知,更多的是人的心理上的,感情上的以及情绪上的体现,因此,在老城区开放空间的设计考量时,应尽可能的将建筑对心理的影响纳入其中,今天的建筑,更加注重细节对人的影响。正如路易斯.康所说:“探究有意味的空间,并且设计出一个趋向好的环境,就是人的创造。”建筑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物化的形式,同时也是人类思想和意志的外化,是与社会一同进步的物质文明成果。对于老城区的开放空间,应当从传统中寻找能够对现代人产生内心共鸣的因素,准确来说,将所选地区的周边环境纳入设计的考量,借鉴历史文脉,让现在的人内心有认同,从而在空间中获得舒适的体验。后现代主义设计师查尔斯.摩尔利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喷泉广场就是很好的例子,查尔斯通过运用一些隐喻意大利故乡的建筑符号组合得来的意大利喷泉广场的设计,得到了意大利侨民的心理认同,从而取得成功,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当地的环境也产生了亲切感与认同感更是不言而喻。

七、发展老城区开放空间的意义

老城区是城市历史的集中体现区域,此处的开放空间不能单单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定义,应该富含一些城市的人文历史和城市特色。老城区见证了一座城市的诞生,随着城市发展,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而老城区由于房屋老旧、交通规划不合理以及周边环境杂乱等原因使得老城区的建筑正在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在老城区的开放空间中,需要发掘老城区建筑的生命力与特色,营造符合现代生活的人性化场所,使其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

参考文献:

[1]尹海伟.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可达性、宜人性,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辉,邓华译.华夏出版社,2001.

开放空间范文篇2

[关键词]商业建筑开放空间;行为特征;儿童

1儿童需求引起的商业建筑开放空间变化

伴随着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童需求消费逐渐占据了家庭消费的较大部分,与此同时为抵抗网络消费的冲击,拉动商业实体经济,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商场纷纷向国外“儿童友好型城市”购物中心学习,布局其开放空间中的儿童体验空间,以吸引更多的家庭消费。于是真正意义上为儿童设计的商业广场数量增加,精心为儿童设计的户外活动场地,富有特色的儿童游乐教育空间得到重视,上海怡丰城的空中探索乐园、虹桥南丰城的儿童乐园和有机农田等一批优质的户外儿童体验空间出现,凭借其寓教于乐的特性倍受年轻家庭的喜爱。发展势头虽好,但在三四线城市的状况却滞后,中小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户外儿童体验空间多是千篇一律的商业项目,设计僵化且缺乏个性特色,维护不善且长久未更新。而市场上文化教育与商业空间碰撞出的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倍受关注的儿童安全问题也尚待解决。儿童需求引起的商业建筑开放空间变化给予笔者以启示:当下商业建筑开放空间的设计需要关注儿童的使用空间,通过有意义、有创意的空间设计保障儿童在其中的安全与利益,为儿童设计,不断提高儿童所在开放空间的质量,这需要设计师在商业建筑开放空间设计中考虑儿童行为及心理的需求。

2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儿童的行为特征

2.1心理行为特征。儿童在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的心理行为主要表现为5个特征:(1)寻找刺激;(2)寻找同伴;(3)求胜心理;(4)模仿特定对象;(5)自我中心。好奇心驱使儿童倾向于在环境中“冒险”,幻想自己是探险家,模仿他们的行径,以寻找有趣或隐含的东西为刺激点。当一些儿童看到其他的儿童开始在某些特定的空间中游戏时,他们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参与倾向,要求加入游戏中。游戏中发现、探索等成功的体验为儿童们带来快乐。如若这个过程中出现相同目的的竞争者,求胜心理会驱使儿童们他们不断在游戏中表达意愿,展示能力以获得某种奖励或者宣泄情绪。而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儿童以故事中心视角理解自我经历,即通过一种叙述性结构理解事物。故儿童场地空间的设计需具备一定的叙述性,以故事化形式体现。2.2活动行为特征。儿童在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的活动行为特征表现为:(1)同龄聚集;(2)易受季节影响;(3)易受时间影响;(4)活动内容随意、多变。在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充满好奇与未知的商业环境充满了引起儿童们兴趣点的事物,儿童们习惯漫游其中,故活动轨迹多呈曲线形式。好动的特点使儿童活动既不定时也不定点,他们不仅会在指定场地上,还有可能到达具有吸引力的潜在的活动场地,并且停留的时间也会更长。因此,儿童场地空间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允许多种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要注意与周边其他场地的结合。

3儿童行为视角下商业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策略

根据儿童在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的行为特征,从儿童角度出发设计的商业建筑开放空间需要满足三个设计原则:首先要满足舒适安全性原则;其次要满足文化教育性原则,最后要满足自然体验性原则,利用各种自然的元素将自然的体验与商业文化进行融合是此次设计策略中最重要的原则。3.1满足舒适安全性原则的设计策略。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儿童活动场地的布置场地舒适安全的先决因素。应采用空间分流和时间分流的方式疏导外部人群,先确保建立一个安全舒适的商业建筑外环境;儿童活动场地的位置需方便儿童达到,同时尽量远离主干道与道路交叉口;场地应有良好的微气候,充足的阳光,徐徐微风,去除不利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因素。另外,可以通过地形变化创造丰富的场地,例如西班牙Tetuán-Amaliach广场,通过地面陨石坑造型的起伏将广场分区为组织活动空间和流通空间,同时增加场地趣味性。其次场地中应提供不同活动体验,设置动态、静态、以及半私密空间,以对应儿童追逐、思考、聚集聊天等行为。为避免儿童因游戏单一无趣而追求刺激的挑战行为,还可以利用部分建筑立面设置可以攀爬的“岩壁”。最后儿童活动场地的地面材料、游乐设施的保护面层等要有所讲究。活动场内所有游戏设施都必须有弹性材料包住边角,最好使用耐候性、强度大的材料,并且有专业人员定期维护更新。3.2满足文化教育性原则的设计策略。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应该承载更多的文化、艺术、教育等深度内涵,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支持。满足文化教育性原则,一是在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增加儿童创意娱乐互动体验装置,或利用屋顶层设计儿童乐园,可以通过近、中、远的景致变化或者隔断、绿化、高差等的设置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在各个层次的空间中,搭配合理的游戏空间功能,寓教于乐。例如上海怡丰城的空中花园设有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探索乐园、生机盎然的天空农庄等互动体验模块,硕大好玩的游乐设施尽在眼前,滑梯、小沙滩、探索乐园、蹦床等,且经常有采摘活动,搭配手作课程。二是充分利用具有暧昧性和多义性的灰空间,搭配趣味性教育娱乐空间,更易于儿童与家庭在灰空间的停留和聚集。3.3满足自然体验性原则的设计策略。满足自然体验性原则的设计需要考虑儿童所使用空间的色彩、铺装、水体、植被和景观小品的设计。着重强调在使用色彩时,应根据广场的性质和环境确定广场的基调,进而协调搭配众多的色彩元素以创造出适宜儿童的广场空间与气氛。同时需要注意色彩与空间的结合,远感色和近感色可以改变人们对于空间的尺度感受,使得空间更加宜人。戏水作为儿童十分青睐的游乐项目,在水体景观小品的运用上可以采用叠水、静水、水帘、彩虹喷泉等多种形式表现水体的质感和灵动;可以采用背景配乐,配合做音乐旱喷广场,以动静结合的设计手法激发儿童近距离玩水活动;可在水景小品中做触摸设计,让儿童在动手探索游戏中开发自己的创造力。以广州基盛万科中央公园的景观设计为例,半开放式街区空间形态,搭载蝶之园、叶之泉、愿之池、童之岛、风之岸、虹之桥六大景观主题场景,其中位于同一条景观轴线上的蝶之园、童之岛、叶之泉是设计师基于家庭和儿童行为特征设计的成果,舒适安全的漫步环境,独具番禺文化特色的小怪兽形象美陈,以及互动感十足的音乐喷泉广场,将家庭共享时光自然的融入商业活动体验,活化户外空间构成,更加应证了基于儿童行为视角下商业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策略的意义与作用。

4小结

基于儿童行为视角下的商业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策略是实现儿童行为与商业空间的有机融合的方式,它让实体商业与儿童教育、艺术文化、空间设计完美结合,使其更加符合家庭消费,让商业建筑开放空间成为儿童与儿童、儿童与家庭间互动交流和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为未来城市中供儿童使用的商业综合体开放空间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美)卡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41—245.

[2]金玉洁.基于行为心理的大型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D].2010(5).

开放空间范文篇3

1.1地景建筑

地景化的建筑发源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地形的改造,在引入地形学、场域理论和场所精神等理论后,形成了处理建筑、环境关系的新思路。主要特征表现为:地景建筑将建筑与大地形态视作同一整体。建筑形态以其连绵起伏延展的形体与大地形态走向融合,甚至创造性地重构大地形态,而建筑则整合于城市系统和大地景观系统之中[1]。

1.2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

地景建筑的屋顶开放空间是地景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建筑的屋面通过延伸、反转、扭曲,实现了与地面的融合与重构,建筑不再脱离地面基底独自存在。倾斜屋面使得人与建筑的关系发生改变,建筑不再拒人之外,斜面和屋顶满足更多的都市活动,地景建筑的屋面成为一个可体验、可接触的引人入胜的场所[2]。

1.3坡度问题

屋顶开放空间的营造是场地周边环境,建筑使用功能和景观设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的主观体验感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坡度的大小会影响人的行走速度以及生理和心理感受。如果地景建筑的屋顶坡度过大,往往不利于人的行为活动,人走在上面会感到吃力并且具有危险感,难以诱发其他活动[2]。同样也不利于植被的种植,甚至在暴雨时出现泥土的滑坡现象。在地景建筑形态越趋复杂化的趋势下,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屋顶界面坡度的因素,提高屋顶开放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下文将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投标概念设计方案为例,探讨一种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设计。我们希望将屋顶开放空间的设计融入方案设计的全过程,通过运用GH软件对非线性屋顶进行高程分析和坡度分析,依据人体工程学中对于行为活动的坡度要求,对屋顶的游憩空间进行设计,改善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打造人性化的开放空间。

2.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

2.1设计目标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地处延庆县,毗邻八达岭长城、海坨山。总建筑面积21298㎡,包括国家地区展厅等四个园艺展厅和办公、接待等功能。国际馆场地为世界园艺轴上的一处三角形场地,东西两侧为国际展园和中国展园,北侧毗邻湖区。方案设计之初,我们从世园会的场所特征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平等、无国界”的性格出发,确定了“地球.家园”的主要设计立意。运用地景化设计手法,将建筑消隐在大地景观之中,将参观游客引上屋顶,在建筑屋顶营造一个绿色的、多样化的开放空间,突出园艺博览会绿色和园艺的主题(图1)。

2.2建筑形体的推敲优化

在建筑的形态设计上,依据园艺展厅10m净高的使用要求和将游客引上屋顶的设计构思,生成了建筑形体——将四个园艺展厅设置在中心和端处,同时在三端形成三处观景平台,建筑的三边高度降低,形成自然起伏的坡地,建筑屋顶与大地直接相连,将人流引上屋顶空间,与场地轴线相呼应,形成建筑的主入口。接下来,通过对屋顶进行高程分析,优化建筑形体,使屋顶开放空间具有更好的可达性。我们运用grasshopper编写一段逻辑,对屋顶界面的高程进行模拟,得到屋顶界面的高程点和等高线(图2)。依据高程分析的结果,调整优化屋顶界面的高度,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筑高度;建筑主入口位于屋顶与大地相连的斜坡之上,通过调整入口的高度,使入口坡度更加舒缓;同时优化屋面起伏造型,创造人性化的游憩空间。通过对建筑形体和高度的优化,实现建筑体量消隐,使建筑融入园艺和景观之中,符合生态绿色概念以及地景建筑的特点。游客伫立屋顶草坪上,可远眺海坨山,俯瞰世界展园和中国展园,观赏花车巡游,沿中心坡道缓缓而下,可观赏各国家地区各式园艺作品,为来宾创造多视角的观展体验。同时拉长了参观流线,创造了更多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在场地受限制的情况下,充分扩大了场地条件。

2.3坡度分析与屋顶开放空间设计

在屋顶开放空间的设计上,根据场地周边的景观与建筑的形体,我们确定了建筑主入口和观景平台的位置以及大致的参观流线。接下来,通过对非线性屋顶进行坡度分析,对屋顶的游憩空间和游览路径进行详细设计。首先,我们在grasshopper中编写了一段简单的逻辑,对屋顶界面的坡度进行模拟(本质上是将非线性的屋顶转化一个网格面,求得网格面各点的倾斜角度,进而得到坡度),得出了屋顶界面各点的坡度和坡度分布情况(图3)。分析结果表明,屋顶界面的坡度范围在1.2%到24%之间,符合覆土种植屋面的坡度要求;屋顶界面的坡度分布均匀,较为平缓,在三端形成三处舒缓的平台;外环屋顶的坡度变化较大,内环屋顶坡度变化较小,在内外环衔接的三个端处,坡度较为平缓。对于坡度设计参考,在地形学、景观设计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中,都有对活动空间坡度的规定与描述。在自然地形中,坡度值在3%以下称为平坡地,对人们的活动以及其他景观要素不造成影响。坡度在3%~10%之间称为缓坡,坡度在10%~25%称为中坡地,需设置台阶、台地等景观要素。在景观设计中,园路主路的纵坡上限为8%,正常人与残疾人都可以接受的路面坡度为5%以内,大于5%的要设计残坡道,残疾人坡道8%为最大坡度,范围在5%~8%内[3]。对种植屋面而言,屋面坡度应小于50%,当坡度大于20%时种植土层应采取防滑措施。地景建筑的屋顶空间,作为一种室外空间,往往结合场地周边环境。因此,我们将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看作是一种室外景观设计,可参考景观设计中对人活动场地的坡度要求,局部考虑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最终确定坡度值在3%以下的区域可作为人的活动区域,坡度值5%~8%可设置坡道,坡度值大于8%需设置台阶。接下来,依据坡度分析结果和人体工程学中相关的坡度要求,设计游憩空间的布局和路径。屋顶观景平台要位于坡度小于3%的区域,对于路径坡度大于5%的需要设计坡道,大于8%的需要设置台阶。在满足室内功能空间净高的前提下,对屋顶形态进行微调,使屋顶端处的观景平台坡度更加平缓。路径空间要尽量远离建筑边缘,尤其设置台阶的区域要靠近建筑内侧,以增加游客的安全感。在坡度小于8%的区域,可考虑路径空间与屋顶绿化的相结合,使游客能进入绿化区域,丰富参观体验,激发更多的自发性行为,得到最终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方案(图4、5)。

3.总结

总的来看,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形体优化,结合屋顶开放空间的构思生成形体,通过屋顶高程点的调整优化建筑形体。(2)坡度分析,编写grasshopper程序,分析非线性屋顶界面的坡度。(3)设计,依据坡度分析结果,对屋顶开放空间进行布局设计和路径规划。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投标概念设计方案是地景建筑与参数化分析方法和地形学分析方法结合的一个小实验,是坡度分析与人性化设计的一个初步探索,目前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屋顶开放空间坡度参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还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坡度标准。营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屋顶开放空间,活动空间的坡度设计只是影响人主观体验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充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这种方法设计出的屋顶空间能对人活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有多大的作用,也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但是,将地形学中高程分析和坡度分析与参数化分析方法相结合,引入建筑单体设计中,并参照建筑及景观设计中步行空间的设计方法设计屋顶开放空间,这是与以往所不同的。这种方法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地景建筑坡度问题,是一种将地形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的新方法,也是对地景建筑和非线性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新探索。

作者:孙若宸 孙宗列 郭 骏 霍续东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晓艳.地景建筑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陈昱彬.当代城市地景建筑形态生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开放空间范文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无障碍设计;规划设计

1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设计中,总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很多优雅的景观公园过于深远宁静,致使老年人迷路;许多迷人的休闲广场却有着可怕的交通干扰,致使老年人不易到达并处在危险之中,如武汉市的洪山广场。大型步行街街道充斥着过于放肆的商业广告,噪声和拥挤也无处不在。这些都是源于对老年人缺乏关注,对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精神需求都考虑很少的缘故。

在政府法规中规定了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必须考虑无障碍设计原则,例如“残疾人通道”,“盲道”等,这是人性化建设城市的表现。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城市空间的建设中如何灌入“老龄意识”,却没有得到设计者的足够重视。某些城市热衷于兴建作为城市景观形象标志的中心广场,强调的是纪念性、展示性和形式美。而与老年人生活贴近的市民社区小型广场,街心公园等真正以休闲活动为目的的建设却很少有人过问。老年服务设施缺口较大,老年人的休闲场所少且选址不妥,环境不佳等问题凸显激烈。在武汉市城市道路的交汇处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车来车往的马路边安全岛上,一群中年妇女一起练习健身操,这样的条件下,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影响交通,而且显得场合混乱。

由此可见,倡导“为老年人设计”和回答“如何为老年人设计”就显得相当迫切。

2创建适宜老年人的开放空间设计

2.1老年人公共休闲场地的设计原则

2.1.1动静结合的原则

老年活动区宜分成动态活动区、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以健身活动为主,可进行太极、跳舞、扭秧歌等健身活动。活动区应有大树及休息设施,如结合亭、廊、花架、座凳等,以利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静态活动区主要供老人们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等,可利用大树荫、廊、花架等,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动态活动区与静态活动区应有适当的距离,但亦能相互观望。

2.1.2层次多样化原则

针对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小群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的多重需要,老年人活动场地应按等级设置,积极地为他们创造公共性、私密性兼备的层次丰富的交往空间。一是集体活动空间。前面提到的动态活动、静态活动都属于集体活动;二是小群体空间。有些老人喜欢同趣味相投的三五人一起活动,这样就应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应的小活动空间。小群体空间不宜过大,空间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宜封闭,有一定的遮荫以及坐憩处。三是私密空间。有些老年人喜欢独坐不愿被人打扰,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独享其乐。所以在公共绿地中设置一些个人的、相对安静私密的空间也是必要的。

2.1.3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原则

老年人虽然是公园的活动主体,但混龄活动使老年人更感到有活力,社会参与感更强,因此设计上也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的需要。在老年人活动场地附近增加一些儿童活动设施,两者紧密靠近布置却有着许多好处:一是增强老年人活力,儿童天真活泼的稚气可使老年人消除孤独感。二是老年人有爱幼心理,通过与儿童多种形式接触,情感交流,对儿童智力发展以及道德品格的熏陶有很大影响。在我国,低龄老人帮子女培育第三代是相当多家庭存在的现象,也是“老有所为”的一种体现,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

2.1.4无障碍设计原则

老年人无论在肢体还是在感官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诸如行走不便、动作迟钝、观察辨别能力差等,这些使得老年人对周围环境反映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台阶,楼梯等设施使用感到不便,穿越道路时慌乱、紧张。因此在公园设计中应考虑实行无障碍设计。尽管目前户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已有所考虑,但普遍认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把户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简单的认为就是增加残疾人专用坡道。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还应包括铺装地面、建筑出入口与过道、休息设施、标识物、绿化等所有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细节设计上。

2.2老年人活动场地的细部设计

2.2.1步行空间

(1)坡道与台阶。因为有些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需要以轮椅代步,因此地面就不能有台阶等障碍物而需要用坡道解决地面的高差问题。坡道表面应进行防滑处理,表面不宜覆盖地毯之类的纺织物,因为一旦浸水或沾有污物后,就特别滑。为方便步行困难的老人以及轮椅使用者上下坡道使用,坡道上往往需要安装防跌落的保护设施——扶手。

(2)地面铺装。表面应选用有弹性、防滑、不易脱落损坏并易于清扫的材料。像砖块、沙子及圆滑石头铺砌的路面一般容易使人绊倒、滑倒,不适于大面积铺装。老年人行走的地面应保证有一定的粗糙度,以使轮椅的轮子、拐杖、助行器等能贴牢地面而不易于滑动。地面还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免雨天打滑。

(3)环境可识别性设计。由于视力和记忆力的衰退,老年人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加强环境的可识别性,在环境细部的处理上可以设计比较醒目的标志牌。在道路转折处、出入口处安排有明显特征并有吸引力的特征物,如简明的路标、导游图、指示牌、雕塑、置石、高大乔木等等来加强老年人对环境的可识别性。

2.2.2坐息空间

坐息空间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座具的平面构成,尽可能符合老人们聚集和交谈的需要。一般来讲,半封闭的空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多凹型、凸凹两边形、弧形等形式的内向形空间,均能促使老年人亲密的交往。这些形式的座位可以形成一个使老人们使用的小空间,产生领域感,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另外,坐息空间的设计还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安全保护、方便舒适和便于集聚交往。坐息空间的位置通常选择在大树下、园林建筑的廊檐下等。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方面考虑,都愿意选择一些位于空间边缘,背后有依赖物的座位,这样就可避免人流从就坐者身边穿过,而带来不必要的威胁感。

2.2.3水体空间

注意安全防护要求,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下降,对安全要求高于年轻人,在设计时应注意老人的安全。水岸线附近应防滑、平坦、有足够的平地面积。垂钓区更为重要,水体近岸处宜浅,桥上的栏杆高度应在90cm~110cm之间。水榭平台应设置栏杆或有靠背的座位。驳岸应可采用自然式驳岸,置石与植物组合,或整形驳岸与植被护坡。尽可能保证老年人即能近水又能安全。

2.2.4植物配置

植物选择应迎合老年人心理特点,越是进入老年,越是对年轻、对热情奔放有无尽的向往,因此,在公园内树种选择时应尽是多选择老茎生花的紫荆、深秋红叶、花开百日的紫薇以及青松、翠竹等,这些植物都可以激发老人们的遐想,焕发其生命活力。还可以结合利用文学艺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2.2.5服务性设施

考虑老年人的如厕方便。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年人在公园活动时间较长,加上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腿脚不便等原因,公园绿地中的公厕、洗手间必不可少,且要布局合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体育设施如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球网、乒乓球台等的配置,以满足老年人的锻炼需求。更为人性化的布局还有可考虑宣传栏或其它展出场地的设置,展放一些报纸、科普知识、老年人保健知识,必要时为可为老人搞展览互相品评等。3建设适宜老年人的城市开放空间具体措施

(1)政府部门应该增强积极应对老龄化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相关规划,保障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建设适宜老年人的公园绿地。设计者也应按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来规划和建设属于他们的公共休闲环境,充分弥补年老者减退或丧失的各种机能,改善当前公共空间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创造适合老年人休闲生活的空间。

(2)适宜老年人的公共休闲空间的良性发展,需要有完善的规划规范法规作为引导和保障。然而,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国现行的公园设计规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等方面还没有得到认真地对待。因此,应把建设适宜老年人的公共休闲空间的写进规范、条例与标准,在制度层面上对此予以保障,来适应我国城市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完善建设适宜老年人公园绿地建设的政策保障。

(3)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建设适宜老年人公共休闲空间的扶持力度,公园建设投资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创新机制,按照物质利益原则,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建设适宜老年人的公园。

(4)还应规范公共休闲空间的管理。开放绿地的建设,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旨在造福老百姓,但不合理的管理使得公园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因此,规范化的管理还需引起我们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4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关注设计中的老龄化问题体现了全社会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的关爱,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道德准则,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我国城市开放空间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让“关注老年人,关注弱势群体”不仅是一个口号,更应该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行动。

参考文献

[1]孙樱.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系统需求分析与建设对策[J].资源科学,2003,(3).

[2]胡仁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3]田志峰等.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及启示[J].北华大学学报,2005,(6).

开放空间范文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大面积的整治和改造,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生活效率。由于全国人口的集中和房地产存量都使相应的服务设施大而密集,这往往导致拥堵和政府部门的有效监控导致用户的高密度。然而,一些高层建筑与城市文脉和环境不相匹配的“强风”的出现和大面积的高山阴影使人们郁闷和矛盾,城市绿化的缺失不仅不利于生态环境,而且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高层建筑下的开放空间与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过渡相联系。从高层建筑本身来看,一楼的开放空间可以解决分布和交通问题。从城市环境的角度看,几条河流可以创造出新的环境,塔楼下的开放空间不仅是对街道空间的补充,也是相对封闭的空间。在城市环境中,高层建筑下的开放空间将为城市及其使用者提供新的环境和新的空间平台,有助于满足人们的交流和娱乐需求,创造清新舒适的城市空间。

1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概念

1.1高层建筑底部

根据美国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协会制定的《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由于开放空间的深度在400m可视范围内,因此在靠近街道的开放空间中,高层建筑的楼层是可见的,通常在5-8层。改变城市组织中的建筑物和界定街道墙及其组织是相对较低的基础,这对城市生态有重大影响。丁街的规模和边界以及高层建筑的“人性化”效果非常重要。从基地的角度看,通过对周边公共区域和城市环境的造型,将保留建筑的平面形态和规模特征。

1.2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

高层建筑下的开放空间与道路相连,提供公共通道和休息。它是建筑与建筑、高层建筑与周边建筑之间的空间。虽然没有具体功能,但引入的绿化和休息设施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社会活动提供活动和公共空间。

2当代高层公共建筑底部空间的发展趋势

2.1系统化

现代高层建筑底层空间系统的发展呈现出一体化和多样化的趋势。空间系统的整合与空间范畴及其自身系统的发展相对应,多样化体现在空间形态、结构、设计方法、理论研究等方面。2.1.1系统的整体化高层建筑底层空间系统的整合体现在时空层面。1977年底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批评了《雅典宪章》中许多地方的城市和建筑,新的目标是:统一相互依存的城市公共空间要素,消除活力和失落感,促进建筑单位的团结、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合作关系,恢复人与环境的合作关系。环境设计和环境教育,以及空间和有机环境的连续性非常重要,在时间上有一个系统的完整性。建筑与历史文脉的关系是不同的,多角度地创造一个舒适的城市空间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多年,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后现代城市设计开始流行,使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价值。第二点是文化遗产、文化传统的价值,挖掘和尊重历史环境和新旧共生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发展注入了很多活力。2.1.2系统的多元化从功能和约束的角度看,现代城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打破了过去相对简单的单一模式。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化、物流化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城市和城市的空间功能变得多种多样化,城市功能也变得多样化。随着现代科学方法论和新技术革命的出现,不同学科面临着新变化,确立了新的学科体系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系统建设与发展的三维理论结构。

2.2立体化

有限的土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关键,三者之间的矛盾是城市建设空间立体化的趋势。高层建筑下空间的三维演化,即空气、地下和水里的三维演化,是城市高层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包括建筑空间)整合的重要手段,其中之一解决了城市高层建筑空间、城市空间和活动空间的整合,保证了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

3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设计

3.1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空间布局

高层建筑下的空地被划分为人的领域及人以外的领域两部分(如图1)。在设计中,合理安排功能空间结构,实现人车分离、动静区别,在真正的开放空间中实现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结合。3.1.1人的领域人类地域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由于体育空间中大型建筑和大型建筑空间的复杂性,体育空间的设计必须以空间为中心。其原理与室内空间的导向一致,但采用了导向、道路变换、符号指示、栏杆等。3.1.2除人之外(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3.1.2.1车流的组织高层建筑下的开放空间是高层建筑垂直交通系统和城市水平交通系统的交汇点。因此合理的交通系统结构是实现交通系统合理布局和认识人体活动领域安全性和独立性的重要基础功能。空间结构的设计应与人、车分开,活动范围和人员运输分开。3.1.2.2停车场设置为了满足高层建筑业主的需求,在高层建筑中设置了合理的停车场。除楼下空地外,还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室外停车位。此外,一些地下停车场和高层楼下也可以开发为停车场,以满足实际需要。

3.2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形式

3.2.1骑楼式拱廊式,又称开放式走廊,(如图2)是用来建造高层建筑的道路一侧,一般来说,维修接口的活动地板形成一个“马式流动室”。这种方法在商业区与密集狭窄的道路的应用与气候密切相关。在炎热和多雨地区,设计在建筑物地板上的开放式走廊可以给行人以保护。图2骑楼式3.2.2内凹式凹型是为了减少高层建筑下的建筑面积,为城市交通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使人成为中间的缓冲区,方便高层建筑的交通,减少向下返回的紧迫性,在高层建筑入口之前的地方,为建筑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使人成为中间的缓冲区,方便高层住宅的交通,减少急迫性。如果是城外的高层建筑,为了改善建筑下的空间环境,入口前的房间往往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一直到高楼底部。我们在高层建筑旁的环境中也有类似的效果,可以让身心更健康。3.2.3架空式架空式设置公共电话亭等多种街道设施(如图4),这些措施可以使人们在楼下自由通行,避免阳光直射,增加人们的交流机会,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和艺术效果,增强城市人的支持感。3.2.4混合式由于外部空间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处理高层建筑底部的过程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方法,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创造出丰富、统一的城市空间。

4结语

合理利用辅助流动空间,解决地下空间的交通、设备、客运等问题,解决拥堵、流动、管线供应等问题,解决地下交通问题,地下车库用于缓解停车压力,改善土壤绿化和建筑体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地下空间管线的安装可以解决建筑管线安装的问题,从我国地下空间的使用来看,需要改变对管线安装的重视方式,结合我国实际,利用地下停车场、轨道、城轨等,使购物中心和地下道路成为城市建筑的结合体。

参考文献

[1]谢健.浅谈山地商住空间的场所设计——以三明水舞•半山郡方案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7(9):121-123.

[2]苏蕴杰.高层建筑中底部开放空间设计[J].科技信息,2012(24):425-426.

[3]卡瑟利娜•鲍尔斯,黛娜•哈拉萨,李靳,等.城市设计视野中的高层建筑[J].城市建筑,2008(10):17-19.

[4]高方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D].太原理工大学,2008.

[5]海鸥.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6]凌贤.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初探[D].东南大学,2004.

开放空间范文篇6

关键词: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环境行为学;空间设计;新型教育模式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作为新型校园,其多功能教学空间是国内“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的一个案例。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的教育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新型素质教育,使其在现当代以及未来社会中可以多元化与个性化地全面发展,提升综合能力。在教学空间设计上,它打破封闭的教室单元结构,构建出开放的学习区域,使学生能够以多种方式在此学习,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也产生了全新的变化。本文将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为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设计研究提供自己的见解。

一、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的相关理论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中对于“室内开放空间”的相关条件包括连续开放、开放地面层以及无障碍设计等[1]。“开放空间”具有公共性,强调空间之间界限的打破与重构、空间结构的流畅性与开阔性。对于“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的表述,可以理解为具有教学属性、打破封闭空间进行贯通的空间类型。本文所述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是基于案例与用户体验提出的空间类型,它是指教学楼内部具有功能性的公共开放空间,利用门厅、走廊、过厅以及非常规空间等室内空间结构,打破原有空间规律,通过空间开放贯通实现教学活动、师生交往、信息传播等行为的空间设计,是基于一定教育理念衍生而出、辅助其实践的室内校园空间。环境与行为的关系是环境行为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点,也是空间设计实践中必要的设计基础,而“环境—行为”的关系理论,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研究,已形成了几种较为成型的理论模型,即唤醒理论、环境负荷理论以及生态学理论[2],同时环境直觉与空间认知也在环境行为学理论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将环境行为学中的部分理论知识引入到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研究中,可以将空间设计理念上升为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诠释。

二、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调研

(一)学校建筑设计基本情况。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路8号,建筑面积26622平方米,学生数量约1600人。改造后的校园主要由教学中心、艺术中心、食堂、男女生宿舍五栋建筑组成。其中,多功能教学空间位于学习中心的教学楼,它是一个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6层长方形建筑。本文所研究的多功能教学空间位于学习中心的五楼,该楼层的主要区域包括开放教学区、休闲讨论区、教室、阅览室、综合活动区,是一个集学习、讨论、活动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室内开放空间。(二)使用群体。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作为中学校园教学空间,其使用者以学生和教师为主。学校采取“1+3新学制”,学生层次从初三到高三,共4个年级。这所学校取消了中考应试,因此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个人兴趣的探索与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的大部分课程选择了20人以内的小班制模式和采取AB分治的教学模式(A部采用选课制与导师制,B部采用传统学校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交流、实验的机会。(三)知觉认知。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的师生希望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尝试除了应试教育以外的其他学习机会。在知觉认知中,学生愿意接受新型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挑战,这是学校建立的基础,也是其多功能教学空间可以有效被利用的支点。而在主体交往的认知中,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的师生更愿意以朋友的关系共处,这样没有等级、平等互爱的社会知觉,给予多功能教学空间的沟通讨论、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以主观认知。(四)行为活动。师生主体的行为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行为、教师工作行为以及师生交流行为是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内主体的主要行为活动。学生作为学校最重要的群体,其学习行为随着教学空间的设计而不断改变。学生在多功能教学空间内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在不同区域中均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学习,这是传统学校以“教室”为单元的教学环境很难实现的。师生可共同使用教学区域。教师在教学空间内开放办公,进行备课、教学等工作,打破我国传统的师生等级,做到放松与平等。开放空间给予使用主体的最大感受是交流的无障碍化。开放空间将割裂的学生与教师两个群体用物理环境的方式交融起来,教师可以体验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可以观察教师课堂外的行为。师生可在学校的多功能教学空间内交流与共享,像朋友一样沟通与相处。(五)实体要素。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在环境行为学中介于中观尺度与微观尺度之间,既包括类似邻里单元的班级单元,也包含了师生的个人行为空间。它是由空间设计中结构、色彩、布局等一些实体要素共同支撑而建立的中学校园室内空间(图1)。1.空间结构。我国大部分普通中学都是由封闭的教室、走廊和生活空间所组成的教学区域,学生在此空间均以“班级”为载体,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几乎都在自己的教室进行,和教师的交流大多仅限于课堂。课堂的教学形式也是大班制的讲学方式,属于传统意义上适合于应试教育的空间设计。多功能教学空间包括储藏间、开放教学区、休闲讨论区、教室、阅览室以及综合活动室。这些学习区域并没有明显的墙体界限,整体呈现功能复杂的开放空间设计,如几间教室由少数拼接桌椅构成,部分教室采用玻璃墙体,在视觉上打破了空间阻碍。学生学习活动区域覆盖整层教学空间,学生在任何地方均可学习、讨论,这样的开放设计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与机会。高度开阔的结构设计下的空间环境,可以间接刺激学生,渐进性唤醒学生愉悦的感受,学生在环境刺激中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行自发性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身处开放的结构中,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进入有利于恢复心理健康的环境中,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消除疲劳感。2.环境色彩。色彩作为空间设计的另一大要素,其生命力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空间带来的贯通与活力。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空间大多选择白色墙体、木色桌椅和深色的黑板和讲台,总体给主体以规矩严肃之感。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习多功能教学空间总体采用绿色的色彩环境,穿插白色的教学陈设、原木色的墙体,给人以青春的现代校园感觉(图2)。白色的模块化课桌在使用中增添俏皮,部分教室的墙体由透明玻璃组成,空间与通透感在彩色背景中带来视觉的屈伸。环境色彩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更为柔和。根据色彩心理学研究,色彩会根据环境的改变给予人们不同的刺激。环境行为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是环境中色彩的刺激带给主体的反应,通常绿色会给主体带来自由、舒适的心理暗示和希望、平和的象征;木色的板块是自然与生长的象征,同时使室内外空间贯通;而灰色的地面在明亮的大环境中给予主体收敛的感受,同时增加了现代化、模块化的视觉心理感受。环境色彩对主体的刺激更加隐秘但影响更大。环境负荷理论中,统一大规模的视觉环境,可以减少主体的信息加工量,恢复注意,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鲜亮的色彩反差所带来的意外刺激,可以给予主体新鲜的视觉刺激,从而体验到突如其来的释放与落差式的愉悦,这便是唤醒理论中的亢奋性唤醒。师生在此环境刺激下产生的认知行为表现为提高教学的效率、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这便是色彩作为空间设计要素对主体教学行为的影响与作用。3.室内布局。室内布局在教学空间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包括课桌椅、黑板、讲台、多媒体设备等,是教学空间可以完成其功能性的重要元素,其摆设与设计也关系到教学活动的状态。普通教室中主要是整齐摆放的长方形的学生桌椅占据主要空间,而教学区域则由黑板、讲台、投影等其他教学陈设组成,是支持传统授课方式的空间形态。而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则在室内布局的设计中选择可移动、可自由组合的桌椅,打破了师生区域的界限,提供了更加自由、自主的教学模式。这样可变化的教学布局,构成了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学校的多功能教学空间,确实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所构成的输入式教学情境,师生的教学标准行为模式也摆脱了“你讲我写、你问我答”的传统课堂规律,而是通过移动教学设备,构建多样化教学情境的方式,向着平等交流、讨论互动、自由探索与实践的与以往不同标准的行为模式发展。在这样有限的空间里可以建立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又与新型的教育理念下实施的教学模式共同发展、相互依存,这便是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所建立的生态学模型,这样的可持续、灵活多变的新型模型是在空间设计与教育理念共同努力下产生发展的,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被接受和运用(图1、2)。

三、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的设计原则

国内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设计相对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基于教育、空间设计等多方面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因此,基于笔者对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的调研,希望可以提出有关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的设计原则。(一)开放的空间形式。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中学教育模式,强调的是通过数字化信息高效地传输和获取知识,通过媒体这一教育要素的发展进步,改变教师“教”与学生“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媒体、学生三个要素的组成关系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新型教育模式,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在空间设计中,建议根据教育模式而适当调整空间的开放形式。以翻转课堂教学为例,可根据学生在课堂内与课堂外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而适度调整课内教室与课外自由空间的空间比例分配。翻转课堂相比传统课堂,更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前查阅资料准备与课后讨论梳理的精力,因此需要提供合适的阅读自习区域与讨论交流区域,在开放空间中几个区域合理分布在同一教学空间内,以支持教学秩序有序地进行。因此,校园室内开放空间可以在空间结构、环境色彩以及室内布局多方面进行考量,综合运用各种实体要素的设计组合,在教学模式实现的基础上达到视觉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二)互动的交往行为。在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内,师生的行为区别于传统教育空间内的便是拥有更多的交往与交流。中学校园室内开放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便是以“互动”为前提的室内交往空间设计。课堂内,要尽量提供可以针对讨论学习、实践活动的开放空间,配合教学活动对空间进行合理地打破与重组,使课堂内的交往活动更加高效和无障碍化;课堂外,应在设计中给予主体交往更多自由分配的空间,进行空间结构的调整与设计,师生进行空间与行为的共享。在环境潜移默化的刺激下,形成交往认知与行为的改变,这是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实现“互动”的重要部分。空间设计上,应注意开放的交往层次。在设计上注意私密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公共空间三者的布局与组合。考虑学生间、师生间更多的互动交往行为,应该在以教室为主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的基础上,建立有助于沟通交流的公共空间。还可采用大空间内建设小空间的开放空间形式,小空间是指课堂内的教学交往空间,大空间则指课堂外的讨论、交流、实践空间。结合环境色彩、建筑材料的组合与统一、地面层面的“中庭”空间等建筑元素创造围合空间等,将半公共半私密的小空间与公共的大空间分离与融合,形成公共与私密交流模式的平衡,这是传统教学空间很难做到的。(三)复合化的功能设计。在空间设计中,通过开放空间区域划分的灵活性,可以使有限的空间内部划分更加复合化,比如通过教学设备的灵活移动,单位空间可以同时满足教学、讨论、娱乐、实践等多重功能的需要。而同一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则有利于学生自由分配、自主选择区域的个性化教育发展。“复合化”的理念是基于学生培养目标下对空间设计的要求。它既可以满足在有限空间内多功能的教学、交往、活动的需要,又能够通过环境的建立,影响使用主体的行为,使其捕获更多的信号,为其学习、交往等带来正面影响。在空间设计中,若想使空间的功能不单一,划分的灵活性与空间的张弛性是设计过程中的切入点。划分的灵活性是指在功能区域的划分中综合运用结构、色彩、设备等设计要素进行有效地空间拆解与组合。空间的张弛性即在开放空间的贯通与阻断中所展现的空间功能的重复与划分,在功能与视觉效果上体现校园室内开放空间更多的设计特点。

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知识对环境、认知、行为进行粗略探究,对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多功能教学空间进行分析,发现了教学环境与教学行为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发展闭环,进行新型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并提出关于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的教育空间设计原则,归纳出开放的空间形式、互动的交往行为以及复合化的功能设计三点意见。基于环境行为学模式的中学校园室内开放空间可以探究的方面还有很多,媒体设备的高效配合、自然元素的融合、建筑材料的选择等,都是在未来新型教育模式下中学校园室内空间设计需要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开放空间范文篇7

关键词:商业建筑商业文化开放空间中庭城市中的商业环境对于城市社会和市民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买卖、经营、购物之所,而且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成为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它是整个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承接、发送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商业环境是汇集商品,收纳资金之地,是体现竞争的环境,由于它富有吸引力,成为人的公共交往空间。商业环境中的中庭与室内商业街,是商业环境中非营业性的开放空间。因为它具备舒适的步行条件,结合了游乐活动,文娱设施,文化展示,而成为城市中欢乐愉悦的场所,是市民休闲生活的重要背景,有"城市大起居室"之称。它为人们提供了休息、交往、观光会晤的空间,同时,将商业人流高效地组织到交通中去。

这种室内开放空间具有解决交通集散、综合各种功能、组织环境景观、完善公共设施、提供信息交换的作用。沟通了与消费者的促销渠道,随时随地向人们发出商业的信息与动态,对于提高购物活动的效率以及开发商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庭开放空间的形态创造中庭(Atrium)最先见于古罗马时代,由建筑物围起一个院子,有时也采用柱廊式墙体围合,作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到十九世纪,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钢铁和玻璃材料的使用,使人们在露天的中庭加上有玻璃的顶盖,成为室内型公共空间。

中庭为现代商业建筑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中庭空间是商业建筑空间形象的一个精彩高潮,也是创造别致的商业气氛的重要场所。在这里,空间艺术的创造使中庭形成整个商业建筑独特而别具风格的景观中心。

中庭作为建筑物体内部带有玻璃顶盖的多层内院,多设置垂直交通工具而成为整个建筑的交通枢纽空间。不同方向的人流在这里交汇,集散。同时,这里也是人们憩息,观赏和交往行为的场所,使中庭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活动空间。这种新的内部空间形态反映了现代建筑中室内室外化,室外室内化的倾向。因而中庭不同于一般的室内空间,在尺度、形状、内容等方面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室内空间观念。

1、内院式中庭这是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中庭形式,大型商业建筑内部、宽大的直通屋顶的"内院",各层营业厅向中庭开敞,顶部通常为大面积的采光顶,通过扶梯式观赏电梯做为垂直交通,从而使中庭形成交通枢纽。

①例如:日本的MYCAL桑名市郊的大型综合商业中心,其中1号街的中庭空间贯通四层,四周环以走廊,顾客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中庭营业层面貌,在中庭设置了喷水、画廊和绿化等形成富有活力的商业气氛。

②大阪的亚太贸易中心的ITM中心共享空间相配合,使庞大的空间有了变化,设计上不采用昂贵的材料,为表现空间的活力,着重以色彩为主。强烈的原色创造了很有活力的空间氛围,增强了空间的跃动感。

2、建筑间相联系的中庭这种中庭形式往往存在于两段或几段建筑实体之间。以高架的玻璃采光顶和围护结构将建筑空间联系起来,为人们提供一个最佳的气候环境。空间相当高大通透,使人有种身处室外的感觉,中庭内的巨大空间为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形成人们游憩、娱乐、餐玩、交谈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也为演艺、集会、展示等商业活动的加入提供了空间。

日本京都港区的浮桥大厦连接两栋建筑中间的拱形共享空间是南北两广场室外空间的延伸,设计尽力创造丰富的都市中心生活,使特有的各种价值观都可以共同欣赏,这样的空间同时为外来者和在此工作者创造了交流的场所,实现了充满阳光的开放空间设想。

3、沿街中庭如果在设计中有意识地把公共空间置于购物中心一侧,形成沿街中厅,并以大面积的玻璃窗向外展示,非常有利于提高内部空间的开放性。在这种中庭中向各层开放的走廊有的设计得层层后退式叠错有致,形成一个生机盎然的温室花园。由于采光极好,又亲近室外,亭阁、绿化、流水、山石…常常是中庭置景的主角,甚至可以引进大自然的景色,使人置身中庭犹如处在湖畔山川之间。

4、建筑顶部的采光顶中庭当建筑要追求尽量大的使用面积时,中庭就上升到建筑的顶部一层或几层作为一片相对独立的休息和接受阳光的空中花园,相当于空中商业街的交汇广场,消除了高层与地面的隔绝感,这种中庭虽然没有宏大的气势和壮观的商业色彩,但仍给人一种空间开朗,阳光融融的愉悦。

5、线状中庭线状中庭的特色在于创造一种以人深邃的纵深感的空间并诱发人产生走向尽端的心理。通过色彩纷呈的广告,店面,独具特色的采光顶棚处理,营造出丰富,繁华的商业气氛,形成一种全天候立体化商业街式的中庭。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尼卡市圣卡广场,中间的双层线式中庭,上空是高耸的玻璃拱廊,每层开放的挑廊上都种植花草,垂挂在廊外,从中庭下方看去是一片生机盎然,这个中庭还是一个多层的中心枢纽,通过电梯和扶梯与地下各层停车场相连通,每层都有相应的观赏平台,这个空间如同一条热闹非凡的全天候市场,连接着两端的商业综合体。

6、相对独立的中庭所谓相对独立是指这种中庭往往拥有四个采光的墙面,使中庭内的空间与其它部分相对独立开来,也有些中庭在处理上用相对独特的语言使自身空间得到强调。

德国杜塞尔多大商业综合体中的中庭是东西南北四条商业步行街的交汇之处,周围多家店面,咖啡馆,露台,将它全部环绕起来,这种核心的位置强调了中庭空间的向心感,通过对称性的阶梯布局以及向心性的地面铺装强调自

身空间。顶部是一个高出其它营业厅二层高度的巨大半球形玻璃穹顶,将中庭完全遮罩起来,更加强了空间的内聚力,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受。

以上几种中庭在空间上各具特色,在使用功能与视觉效果上也是各有利弊,在大型商业建筑中,一个中庭往往兼具备上述的几种空间特色,很难将它们严格区分,它们在商业建筑中以全天候的条件,千变万化的空间形象以及巨大的玻璃天棚将建筑空间变成富有休闲情调的购物世界。

二、创意的空间--商业文化以及空间多元趋势商业建筑的中庭是商业建筑关注公共性、舒适性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人们追求"安全、舒适、愉快的购物"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开放空间创造中关注历史性、民族性、地方特色以及个性表现已经成为空间创意的重要内容。

地方建筑材料有助于突出地方特色和色彩的统一,圣地亚哥郊外的乡村广场以木构创造出质朴的商业空间,这显示了商业设施构成形态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定位。又如日本的一些商店,为了创造吸引人的交往环境,内装修变化很快,同时用园艺设计等简便的方法更高频率变换面貌,给人出其不意的新鲜感。

随着商业环境的发展成熟,单一的购物空间也在发生着变化,越便宜越好的时代过去了,商业设施的魅力在于娱乐性,多种选择,空间舒适。包括吃喝玩乐的所有内容。因此,商业广告、餐饮娱乐展示,演艺等多种商业形式也加入进来,愈来愈密切地与购物融合在一起,形成老少皆宜的城市文化,在这个进程的发展中,呈现出几种趋向:

1、餐饮化从80年代开始,大都市中几乎所有的购物中心都把购物与餐饮结合在一起,如在中庭中设置冷热饮,咖啡座或者开辟出独具风味的快餐广场,休闲茶座等,甚至特色餐馆也挤入购物中心,以尽量为人群提供方便。

2、娱乐化现代化的购物环境呈现出"购物+N种娱乐"的模式,电影院、夜总会、旋转木马等娱乐设施也走进购物中心,中庭的设计创意空前大胆,甚至是蒙太奇式的。特色上有彻底的"好莱坞化""迪斯尼化"叫人仿佛走进了童话的乐园,体验时空的错觉。也有一些开放空间内容包括了溜冰场和游泳池,休斯顿加勒里亚购物中心(HoustonGallena1997年)就是以溜冰场为中心构成的,上方有架空在冰场上的走廊,顶棚为采光拱顶,购物的游客与冰上的溜冰者相望,形成奇妙的景观。

3、展示演艺的加入在中庭内设时装表演在购物中心已经非常普遍,这种表演使营销形象变得引人入胜,这种免费的演艺形式是消费者不花钱就能享受到的娱乐。

中庭还是购物中心多功能的展览空间,信息在这里千变万化,商业广告更是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中庭内的巨型屏幕随时报导着从世界大事到总统绯闻,从天气预报到商品价格无所不包的信息,人们来到这个空间,有如身在世界中心,世界在这一方庭院里大同起来了。

开放空间范文篇8

关键词:交通性开放空间;点状空间;线性空间

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是指在城市或者城市群落中,在交通性道路之间存在的一种区别于一般公共空间的开放空间体。这类开放空间一般依附于城市道路而形成,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功能,同时也为社会民众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点状空间”与“线性空间”,二者共同构成城市的交通性开放空间体系,且在规划设计上,两种空间形式分别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与相异性。本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更好的创建绿色和谐的城市开放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1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发展演变及表现特征

1.1发展演变

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形成及发展主要起源于西方,最早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城市用地规模的大幅扩张,大量有关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实践不断得以传播发展起来,这为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正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马塔的带状城市等[1]。而现如今,在新时期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城市土地不断向外扩张,城市道路不断密集化、立体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不断缺失,故为了满足人们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也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则依附于城市道路的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应运而生。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自身内部之间的重要连通载体,不仅担负着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同时也作为窗口展现了一座城市的整体风貌与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认识理解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为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赋予了交往、休闲、娱乐的功能,如此多样的功能需求促使交通性开放空间依附于城市道路而产生。其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简单空旷的道路结点到具有一定停车功能的停车场地,再到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公共开放空间。开放空间的功能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形式由简单向复杂转变,这一演变过程清晰地反映出了交通性开放空间作为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人们生活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文化与艺术的大量植入,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赋予了更深的内涵与品质。

1.2整体特征

1.2.1实用功能

实用功能是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所具有的最典型特征。一般来说,交通性开放空间往往依附于城市道路而形成,表现出城市道路所具有的独特的边界特征。由道路边界限定出具有特定的实用性的功能空间,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城市道路边界的附属土地,同时也丰富了城市道路周边用地的功能性,为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可能,营造出一个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交往畅谈的开放空间场所。这为丰富城市空间功能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物质基础,使原有的无功能的荒废的城市道路附属地带转变为具有实用功能的具有一定边界性的开放空间。

1.2.2疏散功能

交通性开放空间和一般性的城市开放空间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疏散功能,是城市中防灾疏散的重要场所。由于交通性开放空间的选址一般在城市道路的交汇处,或者城市高架桥周边的附属位置,这样的区位选择往往带来噪声嘈杂的空间环境影响,所以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设计一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其与其他空间分离开来,创造属于其自己的特色。正是由于其具有这种和建筑物相隔离的独立性,以及城市道路空间所特有的开放性,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才成为了城市防灾疏散的重要空间载体。

1.2.3景观功能

城市道路是集中体现一座城市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窗口,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标签。而交通性开放空间恰恰位于城市道路之间的节点上,依附于城市道路而形成,甚至也构成了城市道路系统的一部分,这也恰恰构成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所具有的景观标识功能及作用。而如何通过交通性开放空间将城市的文化内涵很好的展示出来,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且交通性开放空间不仅应该能够展示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同一座城市中的各个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也应该各具特色,展示出区域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丰富的景观大系统。

2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分类及案例研究

2.1分类

按照空间的结构形态构成模式,可以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划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具有节点意义的点状空间,一种是具有轴线意义的线性空间[2]。这两类空间形式皆依附于城市道路而存在,共同组合构成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大结构系统。

2.1.1点状空间

点状空间是构成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结构体系中的一种“点状”空间形态,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空间中,一般位于城市道路交汇处,以环岛形式存在较多[3]。点状空间在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结构中保持着自身空间的独立性,同时以点的形式渗透在城市道路的各个交汇处或者直接依附在城市的道路附属空间。在点状空间形态的塑造上有大有小,有独立的单一形式,也有多个点状空间依附在一起的复合形式。同时,点状交通性开放空间具有一定的集聚性,通过城市道路的围合,与周边建筑环境形成一个具有内核活力的场所,将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由活动交流的公共开放空间。

2.1.2线性空间

线性空间是构成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结构体系中的一种“线性”空间形态,以线的形式分布于城市空间中。其一般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一种是由城市道路分隔带演化而来,其往往位于两条平行道路的中央,形成带状景观公园;一种是仅仅依附于某一条城市道路,而顺着道路形成的带状空间。但二者在结构形态上,皆表现为沿某条城市道路走向呈自由的线性分布,同时连接城市道路的重要节点和区域,在空间形态上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在线性空间的形态处理上,一般采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运用曲线、折线等将整条带状公园贯通,造型简洁、抽象。

2.2案例研究

2.2.1点状空间———以乐松广场为例

哈尔滨市乐松广场在空间形态上属于点状交通性开放空间的代表,其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三大动力和兴路和哈平路的交汇处。广场占地约5万m2,周边分布有商业、居住、教育等多种功能用地,人流量和车流量均较大。该区域交通情况复杂,道路相交方式包括下穿式、高架式、平交式三种,在空间视觉上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多层次景观感受。地上1/3的面积覆有绿化植被,不仅满足了城市绿化的基本功能需求,同时也为城市周边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日常活动、相互交流的场所。而在广场地下则设有购物广场和防空洞,同时也在地下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穿越广场的地下通道。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该广场作为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运用不同主题的雕塑分别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区域,同时,雕塑色彩艳丽,构成各个开放空间的中心,但是在广场的规划设计及使用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该广场的开放空间缺乏良好的可达性,人们若想要进入广场内部,需要穿过城市街道,但在街道的设计上并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同时也缺乏红绿指示灯等标识物,根本无法确保开放空间得到很好的利用;其次,空间的连续性没有得到体现,被道路划分的几处开放空间各自独立,零星的散落在各自的区域,缺乏联系,没有将点状空间的完整性体现出来;还有在广场开放空间的设计上,仅仅运用绿化和雕塑来划分和限定空间,没有过多的考虑哈尔滨城市的寒地地域特色,缺乏城市个性的符号;由于广场空间周围临靠城市道路,受噪声影响严重,同时没有考虑在东北寒冷地区的冬季防风设施问题,导致空间在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的细节设计上,没有很好的关注人们的感受,缺乏人性化设施。

2.2.2线性空间———以金河公园为例

由位于哈尔滨市群力新区的金河公园一、二、三期所组合连接而成的景观绿化带在空间形态上属于线性交通性开放空间的代表。金河公园起始于友谊路,终止于四方台大街,作为两条几乎平行的城市道路之间存在的宽约为100m的城市道路“隔离带”,该线性公园整整割断了群力第一大道、群力大道、群力第五大道、群力第七大道等几条重要的城市道路,依附于景江东路与景江西路而形成,全长约2800m,总占地面积约25.6hm2。在公园周边分布有商业用地、文化展览用地、高档住宅用地等等。作为城市景观绿化公园,金河公园采用了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大量运用折线等构成要素将整条带状公园贯通,造型简洁抽象,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同时,该带状空间通过雕塑、小品、景观、水系等元素向现代的人们讲述着800年前的历史故事,整体造型丰富多彩,各具特色。金河公园作为典型的线性空间,在空间结构的设计上讲究造型简洁的几何形态特征,富有特色,并且运用不同主题的特色雕塑和景观水系来营造开放空间。但是整体来看,其在空间的规划上仍然有着几个不足之处:首先该带状公园分为一、二、三期分期实施,在主题的选择和表达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致使各区段特色不明显,造成人们审美疲劳的现状;其次,该线性公园在结构设计上过于追求折线形式,很多尺度是不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并且过多的折线形式致使空间单调,缺乏趣味性;在城市地域性的表达上,缺乏东北寒地的地域特色,如水景的营造没有考虑到冬季的特殊性;带状公园本身可以作为一条非机动车道供人们行走及游览,但是在实际工程中,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衔接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考虑;线性空间整体过于空旷,对于临靠道路而形成的噪声问题,没有提出解决措施,缺乏人性化的细节设计。

3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要点

交通性开放空间与一般的城市开放空间不同,其主要表现在交通性开放空间往往是依附于城市道路形成,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噪声影响和活动受限,如何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营造成适宜人们交流休闲、娱乐运动的开放空间是很重要的。通过分别对哈尔滨市的点状和线性交通空间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设计要点。

3.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在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上,无论是在点状空间还是线性空间,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即为完善的无障碍系统设计。良好的空间可达性可以使人们更加方便的利用该开放空间来进行相关休闲娱乐活动。可达性真实的反映出人们在开放空间中的活动可能性与难易程度,是衡量一个交通性开放空间是否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因素。一般把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分为以下几个衡量因子,包括人们从任意方向进入该开放空间的难易程度与安全指数,人们在该开放空间的活动时间内容与质量水平,以及人们在该开放空间内活动的满意程度等等。其中重要的是人们进入该开放空间的难易程度与安全指数,由于交通性开放空间往往四周皆临靠城市道路,车流量比较大,所以在交通性开放空间设计中应重点考虑人们出行及活动的安全性,要重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的交叉设计,尤其是在线性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设计中,线性空间被城市道路划分成多个子空间,如何安全的在这些子空间之间进行穿越将是人们最需要重视的问题。另外,在开放空间的可达性设计中也要重视一些细节性的人性化设计,如入口坡道的无障碍设计,台阶扶手及照明设施的配套设计等等。

3.2加强空间的整体性

在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中,连通性是关键,形成网络是目的[4]。在点状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设计中,要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形态上都要体现出一定的完整性。可以根据探索各地段的功能需求与情感需求,来赋予特定的点状空间以特定的功能与形式,从而使城市中的各个点状交通性开放空间成为具有独特功能与特征的一个整体。这些点状交通性开放空间在城市结构中整体构成了一个有序完整的网状结构,而同时,这些点也构成了一个个自身相对完整的个体体系[5]。线性开放空间往往依附于两条平行道路形成,随着道路的走势而形成自由流动的线性空间边界。相比点状空间的个体完整性,线性空间更加注重多个个体相连接的集体完整性。线性空间将多个子空间有序的连接在一起,根据其各自的类型特征,营造不同的主题功能,最后以其共同点相互协调统一,为不同的人群创造交流的机会,使环境与环境、人与环境皆融为一体,更好地保证了开放空间的可利用率。

3.3注重空间的舒适性

一个良好的开放空间往往要体现出一定的舒适性,交通性开放空间也不例外。但由于其临靠城市道路的特殊区位分布,使噪声成为影响开放空间活动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在诸如哈尔滨这样的寒地城市中,夏季的炎热以及冬季的寒冷是塑造开放空间的影响因素。所以为了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开放空间,一定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考虑到物理环境的微观设计,包括声、光、热等几部分,绝对不可以过于追求景观视觉构图效果,而忽视了人们的生理感受。比如在设计中可以利用合理的植物配置来减少噪声的影响,同时设置一些景观小品来满足人们遮阴避暑防寒的需求,以提高开放空间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3.4增强空间的地域性

作为城市展示自身文化及特色的重要窗口,交通性开放空间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分布,直接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在开放空间的设计上应充分结合城市的地域特色,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传达出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的开放空间,赋予场所一定的精神文化内涵。交通性开放空间往往运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设计,并同时与人们的活动融为一体,将历史故事再现到今天的生活中,这是极其富有诗意的创造。例如,在哈尔滨这座寒地城市中,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塑造一定要将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和今天现代的发展相结合,将冰雪文化、俄罗斯文化、金元文化等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以增强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更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以这座城市自豪骄傲的文化载体。

4交通性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启示

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土地价值不断增长,但是,城市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何能够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加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由此,城市中的公共开放空间逐渐得到了重视,其地位也得到了提升。本文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引入到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的构建中,不仅将其发展演变及整体特征加以概述,也对其在规划设计中的注意要点进行总结,使其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更加肯定了当今社会人们对公共绿地及广场空间的需求及重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依附于城市道路而形成,不仅向人们展示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和魅力,更加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变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更加满足了人们内心的精神需求;不仅反映了城市文化和文明的精神内涵,更成为人们去认识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标签[6]。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土地资源极其紧缺的今天,无论是点状空间,还是线性空间,都是构成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大结构系统的一个子空间,都需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来加强该空间的景观建设以及文化建设,这对创建更好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惠远.景观规划:概念,起源与发展[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3):373-377.

[2]林广思.景观词义的演变与辨析[J].中国园林,2006,22(7):70-71.

[3]姚雪艳.从乡村花园到都市公园———美国园林的今昔略览[J].园林,2003(2):10-11.

[4]金纪元.奥姆斯特德和波士顿公园系统[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2(2):11-13.

[5]卢一沙.总体规划阶段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探究———以南宁市为例[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08.

开放空间范文篇9

1空间信息技术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1.1空间信息技术

信息和信息技术对当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空间信息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以获取、管理、分析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空间信息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总称。它包括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简称3S技术)等。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无接触地快速获取地面各种地物的实时信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全球定位系统能在任何时刻为全球任何地方的用户提供三维位置、三维运动速度和精确的时间等信息。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短周期、视野广阔、信息量丰富及可定时定位观测;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将空间信息的处理与属性信息完美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了空间检索和分析功能。以“3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不再局限于数据的采集,而是强调对地球空间数据和信息从采集、处理、量测、分析到管理、存储、显示和的信息流全过程[1]。空间信息技术把整个人类的生活环境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具有信息获取的客观性、信息定位的准确性、信息管理的灵活性、信息分析的空间性、信息表达的直观性等特点[2]。

3S技术集成已成为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定位系统的组合技术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了准实时或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对地观测的海量波普信息为目标识别及科学规律的探测提供了定性或定量数据;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将使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获取准确、快速定位的现势遥感信息能力,实现数据库的快速更新和在分析决策模型支持下,快速完成多位、多元复合分析[3]。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技术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形成快速、高精度的信息处理流程。

在自然、经济、社会中出现更多的是空间数据,空间数据是指与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相联系的数据。数据库是20世纪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范围广泛的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它具有数据量特别大、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结合紧密、数据应用面广等特点。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依托,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等多种信息可以组成更庞大的空间信息数据库。空间信息数据库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信息资料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分发、反馈、决策的网络服务体系,它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4]。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空间数据库,但是技术平台的差异导致数据很难实现共享,这在GIS数据库中尤其突出。为了实现GIS数据的共享,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建立分布式多空间数据库系统来实现异构空间数据源的互操作,以达到空间信息共享的目的[5]。

1.2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是在生态概念的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态规划设计观的表现之一。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大约出现于1887年的英国,之后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和应用。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一定的城市地域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多重功能的存在于城市建筑实体之外的开敞空间体[6]。它包括绿地、河湖水体、待建与非待建的空地、广场、道路及农林地、山地、滩地等空间。它们担负着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生物的自然消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表现地景以及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种功能,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的多重载体。这就意味着城市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体概念、一个载体概念,它具有生态、娱乐、文化、美学等多重目标和功能。开放空间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相一致[7]。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则是具有一定要素构成、结构形态和功能组合的各类开放空间的集合体[6]。系统的构成要素按照基本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和灰色开放空间系统两大类。绿色开放空间包括绿地、园林和水体,灰色开放空间包括对外交通空间、对内交通空间、广场、未绿化的闲置空地等。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与城市的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互支撑、相互交叉重叠共同构成城市巨系统。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具有实用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景观功能和调控功能等,它是城市地域内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空间前提,是改善城市结构和功能的空间调节器,也是城市建设体现生态思想、促使城市发展进入可持续状态的重要空间载体[7,8]。

1.3建立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与城市化迅速发展并存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它与城市建筑空间之间存在耦合互动关系,从而又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反映,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研究人们可以对整个城市系统进行明晰的解剖和辨识。同时,城市环境的空间布局是一项刚性很强的战略任务,一旦确立了空间布局的框架并将其落实到用地上,就很难在短时期内将其改变[6]。而作为城市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内部要素的变化不但会导致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变化,而且会导致整个城市巨系统的变化,而系统变化的程度和结果却正是人们想预知的。以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可以获得确定空间区域的实时空间信息数据、实现对区域空间信息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各种分析、实现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模拟和发展模拟等功能,并进一步实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后果的预测与模拟。这样,人们就可以借助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预测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方案,从而可以实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这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设计思想、可行性研究与开发流程

2.1设计思想

信息系统设计采用原型法思想。原型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部分基本要求,设计一个初步的原型,并用较短时间开发出一个实验性的简易原型,投入试运行;根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补充;然后再运行,再修改;如此反复迭代,不断完善原型(本质上称为进化型原型),最终开发成完善的信息系统[9]。

2.2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在进行信息系统设计之前,首先要进行系统分析,包括任务的提出、初步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等[10]。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可行性论证包括4个方面:通过初步调查和对本部门业务工作的分析研究,确认信息系统近期和远期应用目标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投资规模(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力资源的投资),编制预算,并估计实施后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论证几种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确认技术上的可行性,确定最终方案;编制项目初步实施计划,确认实践上的可行性。

2.3系统开发工作流程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设计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基本上可分为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子系统设计及系统评价等3个方面,在对信息系统各项评价结果基本满意的基础上,可对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进一步的扩展与优化。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

图1基于原型法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设计基本流程(略)

Fig.1Stepsofdesignofurbanopenspaceinformationsystemwithprototypemethod

3总体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为全系统确定了整体框架和结构,它是系统研制工作的核心和系统开发的依据。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流程如图2。

图2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流程(略)

Fig.2Stepsofgeneraldesignofurbanopenspaceinformationsystem

3.1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用户需求调查分析是对用户现行业务运行管理系统的现状和用户对系统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是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准备阶段。用户需求调查分析要弄清楚包括潜在用户在内的所有用户对系统的功能、数据内容、应用范围等方面的要求,并详细考察用户原来的业务范围、工作流程以及部门之间的分工和相互关系等。

3.2系统逻辑设计

在用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逻辑模型,即确定系统的功能。逻辑模型的基本成分是逻辑结构、子系统划分和子系统功能分析。逻辑结构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员等。硬件主要指信息系统运行的设备环境,包括计算机、输出输入设备以及网络;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主要指计算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系列,UNIX,LINIX等。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主要指遥感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CAD,ERDAS,GeoWayImageStation,EPSCHECK,ARC\INFO,MapGIS,SuperMapGIS等。它们可以实现数据采集与输入、数据存贮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成果生成与输出等功能。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存贮城市开放空间的各种数据信息、城市的各种相关社会经济信息等。人员包括系统设计开发人员、系统运行和维护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最终用户。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图3)包括专题信息子系统和应用信息子系统等2个一级子系统。专题信息子系统主要用于某一专题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并将获得新的信息数据返回城市开放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必要的信息数据库更新与维护。具体而言,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专题子系统包括绿色开放空间信息和灰色开放空间信息等2个二级子系统。绿色开放空间信息子系统包括绿地信息、园林信息和水体信息等3个三级子系统;灰色开放空间信息子系统包括对外交通空间信息、对内交通空间信息、广场信息、未绿化的闲置空地信息等4个三级子系统。绿地信息子系统用以处理城市开放空间中与绿地相关的信息数据,它可以实现城市开放空间中绿地的布局分析、规划分析,并可以预测城市绿地布局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乃至城市巨系统造成的生态后果,从而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乃至城市整体规划中的绿地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园林信息子系统用以处理与园林相关的信息数据,分析园林规划的各种可能性,进一步分析园林布局变更造成的生态影响,为城市园林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水体信息子系统用以分析水体质量及其对开放空间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根据现实数据预测未来时段水体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及对开放空间环境质量的可能影响,为城市各种水体的管理提供信息和帮助;对外交通空间信息子系统用来进行城市实施对外交通时所需城市内部空间的预测与布局分析,并根据现有的信息数据进一步预测布局的可能后果;对内交通空间信息子系统基于分析现实交通线路状况的基础之上,依据现有的信息数据为未来的对内交通线路布局提供参考方案和相关分析;广场信息子系统用以分析开放空间内广场布局的合理性,进一步提供广场的需求信息,并为开放空间的广场布局提供参考方案;未绿化的闲置空地信息子系统基于各种信息数据分析闲置空地的可能用途。应用信息子系统是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有关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查询和运算结果,它将专题信息子系统的运算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得到城市开放空间中某一个或几个因子布局对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效应,进一步预测其布局改变或者社会经济状况改变对其他因子、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乃至城市巨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响应,以最终满足用户需求;可以将最终查询结果或运算结果输出成图。借助大量分布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客户端,公众可以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开放空间的各种信息,了解开放空间内正在进行的某一项建设对城市造成的诸多影响,借此也可以提高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图3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组成(略)

Fig.3Thestructureofurbanopenspaceinformationsystem

3.3数据组织与数据库设计具体包括数据库实体设计、标准化设计、软硬件配置、系统开发计划、经费预算和组织实施。数据库是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其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数据更新。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对数据体用非冗余结构定义;在插入、修改和删除冗余数据元素时,数据元素的结构、相互关系和从属性应保持不变;数据独立;保持数据的安全性;系统要保证数据在逻辑意义上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兼容性;要有利于数据库维护以及经常性的组织和必要的数据库操作辅助程序;要便于用户对数据的独立写入、修改、补充和删除;要有不断的扩充和更新的能力。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社会经济信息数据、空间信息数据、元数据和其他信息数据等。社会经济信息数据主要属于非空间型属性数据,主要包括开放空间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信息数据;空间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城市开放空间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各类地物的空间分布图等空间型数据及其附属的属性数据等,也包括经过处理的遥感影像数据。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关于数据的质量、内容、条件和其他特性的数据,其在数据的共享中具有重要作用。所有的数据库都可以归结为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元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数据的管理模式为GIS管理空间数据、DBMS管理属性数据,并通过关键字段在空间和属性数据间建立关联,这种模式为空间和属性数据的单独处理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能发挥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管理系统各自的优点。

4子系统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详细设计是根据总体设计方案确定目标的阶段开发计划,对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指导子系统的开发[10,11]。子系统设计以对用户需求作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分析为基础,子系统设计的内容包括:子系统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

4.1子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每个子系统的逻辑结构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员。软硬件应根据子系统的功能和规模并兼顾到与其他子系统的兼容来购买,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系统软件一般采用WINDOWS系列或者国产的LINIX系统,应用软件主要为ERDAS,ARC/INFO系列,CAD及其MapGIS系列软件;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社会经济信息数据、空间信息数据、元数据和其他信息数据等;人员包括子系统开发人员、运行人员、维护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最终用户。

4.2系统数据库设计[12]

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源的分析与选择;数据采集方式的确定;数据更新的技术方法;数据采集前的预处理;数据采集技术要求和技术规定;数据编辑处理和拓扑关系建立;属性项的选择、定义和属性文件的建立,与已有关系数据库的连接;数据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平面坐标的配准、投影参数设置、与国家统一坐标系间的转换;数据接边问题;其他有关问题等。

4.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应具有数据输入、图形或属性信息的查询检索、数据处理与分析、坐标变化和投影转换、图形图表显示或输出以及数据更新等功能,还应针对不同的专题子系统,涉及专题应用和辅助业务管理功能。

4.4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应该体现友好、方便、快捷的原则,采用汉化的菜单式用户界面,用户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具体地,在系统维护管理、操作等的用户界面应该具有用于数据库维护与管理的数据输入与修改模块、数据查询模块、图形查询模块、运算结果的输出包括图形打印模块等,而在面向公众的用户查询界面和前者相比减少了数据库的维护与管理模块,数据的输出模块的功能也相对简单,其他基本相同。

5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评价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评价是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对信息系统进行功能和效益评定,基本做法是将系统的运行和预期目标进行比较,评价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1,13]:系统效率评价、系统可靠性评价、系统的可扩展性评价、系统的可移植性评价、系统效益评价等5个方面,信息系统评价可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5.1效率评价

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指标、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均是系统效率的反映。初期的评价主要为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是否可以实现,是否可以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所提供数据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设想;然后根据信息系统设计方案中系统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体系进行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效率的评价。

5.2可靠性评价

可靠性评价主要考察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在运行时的稳定性、系统的数据文件和程序是否妥善保存以及系统是否具备后备开发体系等,并要进一步评价系统运行期间出现事故的可能概率、信息系统出现事故后的自我恢复状况、系统事故恢复后继续运行的稳定性等。此外,还要评价信息系统出现事故后对运算结果的处理状况,特别是对数据库文件的处理结果。

5.3可扩展性评价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基于原型法的设计思想,系统功能模块的开发是基于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思路进行的。首先开发出一个功能简单的信息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增加其他的功能模块,完善系统的功能。在已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增加其他的功能模块时,不需要进行大的改动或者不影响整个信息系统的结构,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是对城市开放空间新型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5.4可移植性评价

可移植性是包括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在内的所有信息系统是否具有开放应用价值的关键指标。可移植性要求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不仅能在本机上运行,而且还可以在其他型号的机器上稳定运行。要实现此功能就要求系统的设计必须基于国家标准规范或通行的标准进行,以保证软硬件、数据的匹配和共享,这也是不同城市的开放空间信息系统之间实现连接、数据共享的重要保证。

5.5效益评价

开放空间范文篇10

1.城市开放空间概述

1.1城市开放空间在旅游学中的发展

世界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曾经这样界定城市开放空间,他认为,“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空间,一类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另一类则属于城市内的户外区域,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个人或团体的活动”。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向全体市民和外来游人开放的。提供给他们游憩、娱乐、交流、商务等多种活动需求的场所,包括公共广场、各级公园、城市绿地等公共空间,也包括未被封闭的空地。城市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开放空间又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可以看出,城市开放空间不仅仅具有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等功能,同时,随着城市旅游的不断发展,它也逐渐成为城市旅游规划中的重要对象之一。城市规划中,多关注城市开放空间对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全民身心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而旅游学方面,则更加关注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如何借助开放空间来提高城市旅游的品牌形象,提升其城市旅游的吸引力,完善旅游活动要素。

1.2城市开放空间的分类

1.2.1从城市规划设计角度看开放空间的分类

从城市开放空间的定义中,可以发觉其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机动性和功能性等特点,结合用地性质可以将城市开放空间分为以下几类:城市大型公园(森林公园、市级公园、郊区植物园等);各种普通公园(动物园、纪念性公园、游乐场等);街头游园与专用绿地;各种性质的广场;专用的步行街区;大型文化性建筑的附属室外休息场地;步行林荫路等。它的主要作用首先是构成城市下垫面、调节城市气候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开放空间的类型及合理布局可以改善城市内的局地气温和通风;第三,适当面积的开放空间可以有效净化城市中的空气和控制噪音;第四,合理设计的开放空间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1.2.2从城市旅游角度看开放空间的分类

城市旅游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很多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都存在着旅游形象不鲜明,千城一面的问题。经过对多个不同类型城市的实地考察和大量文献资料的归纳总结,笔者认为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是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依据城市用地的空间类型并结合旅游发展要素将开放空间分为以下五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型:

1)城市中心休憩区。这种城市开放空间发展模式已经被广泛接受,它将商业与休闲区域进行整合,能充分为发展城市旅游,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提供载体,现已成为旅游城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目前,比较成功的中心休憩区,如北京的王府井、西单、什刹海、三里屯;上海的外滩、南京路、新天地;成都的春熙路、玉林生活广场等等,这些都已为其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效益。

2)城市公园。城市公园原本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游憩生活境域,也是城市的主要绿色基础设施之一。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城市公园的其它价值也日益突出,如对于本地居民和游人来讲,公园的休闲、保健、文化和娱乐等价值越来为人门所关注和强调。此外,城市公园发展旅游确实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即其本身的资源优势、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和大众消费的特点都是其吸引力所在。目前,主要可分为城市郊野公园和市内公园两大类。

3)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可称之为城市开放空间艺术处理中的精华,往往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它不仅满足广大市民日常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他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的成功规划和使用对于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增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相当重要。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城市广场还包括有特色或有历史纪念价值的小型游园。

4)步行街。步行街这种活动空间,其规划和设计都十分人性化,本身已有系统的分类,但从城市旅游角度看,又可将其分为综合性商业步行街和特色休闲步行街两种类型。随着人们的休闲旅游意识逐渐增强,有一定文化底蕴、历史内涵或时代特点的步行街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其功能也由单纯购物转向集购物、旅游、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综合发展。如中国的四大旅游街,还有成都的锦里和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等都各具特色并亦名享海内外,成为城市旅游的名片,游人必游之地。

(5)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是一种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的连通体系,是城市规划中的设计要素,其中包括城市景观道路及景观节点。但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休闲、美学、文化、旅游等功能也日显突出。尤其是在旅游方面的功能也日益明显,如成都市改造后的沙河及两岸生态通径。

2.城市开放空间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

自1995年3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旅管理发[1995]046号)以来,在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下,便开始了城市旅游热潮。近几年来,我国众多城市凭借其丰富而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和积极有效的市场开发,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城市旅游地。至2001年底,全国已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8个,其中有119个属于地、县级的中小型旅游城市。例如以九寨沟、张家界为代表的自然型旅游目的地,以深圳华侨城系列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型旅游目的地,丰富了我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类型,但也构成了对传统老牌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挑战。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旅游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其设计和发展对于将城市整体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旅游来说有着诸多有利的影响,下面根据本人对城市旅游的认识归结为以下几点:

2.1城市开放空间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栽体,与城市旅游之间具有一定的“互构”关系

城市的开放空间单从城市角度看可以说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容器”,社会生活又是它的内容,所以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依赖性。再从旅游角度看,一方面,城市开放空间为城市旅游提供场所;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设计对人们的旅游行为起到引导和促进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旅游之间有一种互构的关系:即特定的空间形式、场所会形成和展示特定的城市旅游特色,融合特定的旅游活动要素,吸引特定的客源市场;而游人的旅游行为和活动的倾向性,也会对城市开发空间的持续发展产生能动作用。

2.2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的休闲要素有助于旅游产业系统升级与产品提升,成为都市休闲的特色抓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因为将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不仅丰富了旅游吸引物的构成,同时,它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依托之一。一座城市只有将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全面提升,才能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突出自己。而城市开放空间的整体环境、旅游要素市场的空间配置、旅游产品展示、特色文化体验等因素都是城市旅游业提升的重要考虑因素。此外,特定的城市开放空间形式有利于旅游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2.3城市开放空间的大众化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为城市旅游发展走特色城市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旅游现已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形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以会展、休闲、商务、购物、生态等多种形式并存,追求更高境界的旅游经历的城市旅游则迎合了现代人的要求。

2.4城市开放空间功能的日益完善和旅游要素的丰富也增强了城市旅游的吸引力

旅游活动具有资源指向性,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泛指一切能引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并构成旅游业的生产要素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客观事物与现象。城市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空间场所,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和娱乐方面的体验,RBD(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作为城市中一种新的功能区已逐渐成为城市中新的空间要素,同时吸引着旅游者与非旅游者。伴随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环境的改善及其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形成了丰富的吸引力要素,使城市具有了旅游管理、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