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3:35:56

经营体制

经营体制范文篇1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与任何经济体制一样,农村经营体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在稳定基础上的完善、继承基础上的扬弃,必须妥善处理和解决好"路径依赖"问题。最近,我到辽宁、广东、湖南、河南等地农村,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许多同志认为,土地实行股份合作既是土地制度的创新,又是经营体制的创新,符合新时期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和要求。应当认真研究并逐步加以完善。

一、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重大意义

农村土地实行股份合作是近年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个新事物,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一)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如何找到一条既保持农户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又有利于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路子。广东、辽宁、湖南、河南等地探索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做股权,既保持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又以股份的形式实现了土地在不同程度上的"社会化利用",使农民真正拥有了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收益权。这不仅使农民能够安心外出打工,而且有利于他们大胆增加对土地的物质技术投入。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耿庄村有1444亩耕地,农业人口1886人,劳动力900多人,2003年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耿庄村土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把土地资源分为两个区:第一区970亩地是专业经营粮食和蔬菜,公司实行统一供种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获,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质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有11个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区540亩主要是开发休闲农业,现在已经建起一个生态度假村,股金总额为5960万元,其中集体现金入股占51%,农民土地折价入股占10%,其它是农民和社会现金入股。公司章程规定,每亩土地有600元作为农民的保底收入,年底再视经营和盈利情况参加分红。同时,股民可优先参与就业,仅生态度假村就吸收本村劳动力300多人。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选择,它不仅有利于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也有利于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技术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湖南省浏阳市淳口镇鸭头村与湖南省烟草公司合股创办了浏阳市金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村以1135亩土地作价入股,占总股份30%,其股期为五年。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整地、施肥、锄草、防治病虫害、烟叶烘烤六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公司按照工序和技术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

(二)有利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股量化,参与分红,无论对承包户、集约经营者,还是外出打工者,其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加。承包农户的获益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可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二是可得到股份分红;三是可优先在本公司就业。从理论上分析,以上获益形式既体现土地资源的真正价值,又体现劳动的价值;农民既可获得劳动报酬,又可获得生产要素报酬;农民既是生产者、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对集约经营者来说,由于土地产权更明晰,可以放心地对土地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实行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效益。对外出打工者来说,不仅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而且还有股权收益。大连市金州区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189户农民将3057亩土地入股,每亩为一股。《章程》规定无论公司盈亏,都要每股保底收入200元。2002年每股分红100元,再加上保底收入,每亩收入共300元,是过去种粮收入的3倍,同时,股民还可优先承包本公司大棚,其收入与公司五五分成;在本公司工作的股民,一般男工年工资8000元左右,女工年工资6000元左右。

(三)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近几年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且补偿标准极低,不平等的土地产权交易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农民反映,对农民征地采用的是"计划经济",对开发商用地则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有的专家讲,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000至8000亿元代价的话,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湖南省长沙县咸嘉新村2002年列入长沙市城市整体规划,农民改居民,村委会改居委会。全村有670亩地,经测算20%用于解决农民居住,80%用于建设开发。该村将每人55平方米生产开发面积作为村集体的一股,集体统一开发经营,经营利润按股分红。通过房产开发、物业经营等,增加了集体收入,保障了劳动力就业。2003年每个村民分配收入3000元。通过土地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的形式,确保了集体土地和经营性财产保值增值,使失地农民在生活和增加收入方面,有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建立股东代表大会,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夏村股份合作社和北京市丰台区的农村股份合作社的董事长,以法人身份代表股东与征地部门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行股份合作制,为壮大集体经济开拓了新路,通过集体股分红或在收益分配前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为公共福利设施建设等提供了资金支持,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去集体经济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与个人利益不挂钩,经营决策往往由个别或少数几个干部说了算,常常出现决策失误,甚至导致腐败。实行股份合作,农民直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从制度上改变了少数人说了算、村干部独断专行的做法。东莞市竹尾田村在实行股份合作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了农民自愿、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的原则。如对股份合作章程讨论,先后8次征求农民意见,向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结果公示。由此,形成了人人关心集体、人人维护集体的良好氛围。

(五)有利于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集体经营的财产和土地的产权关系十分模糊,农民虽然是集体财产和土地的真正所有者,却不清楚自己在集体财产中的具体份额和应当享有什么权利,更不能直接分享集体经营的收益。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将土地作为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实际上是在保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以股份的形式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了它的财产权,特别是收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管是自己使用还是采用其它方式流转,其收益权都是单一的,如租赁只收取租赁费,转包只收取转包费(种地不赚钱时可能还收不了转包费);而实行股份合作,其收益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保底收入",一个是"股份分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不是将土地分给个人实行"私有",它是在保持土地实物形态不改变其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在价值上以股份的形式将集体财产和土地量化到社区每个成员,这既保证了公有制财产不可分割,也保持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通过折股量化,每个成员都能了解自己在集体资产中的份额,使过去笼统的、无差别的、抽象的集体所有,转变为具体的、有差别的、活生生的个人按"股"所有、共同占有。总之,股份合作制既融合了股份制的组织治理结构,按股分红特点,又体现了租赁特点,不管股份合作企业盈亏,股民都享有"保底收入",也吸收了合作制"一人一票"参与民主管理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这种组织形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重大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的主要形式

实践中,土地股份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将村集体土地与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一起折股量化,明确每个社员的股份,经营收益按股分红。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的基础上,将农户承包的土地也折股量化,设置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一般是承包经营权为1股。有的按当地确定的不同类型土地的标准参考价格作为依据,有的是经评估确定土地价值,然后,折价作股。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按农业人口无偿配给,土地股份不能抵押、买卖,经董事会同意可以在本社区范围转让。股东按其所占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资产股的总股数,参与收益分配。实行一人一票制。广州市番禺区实行这类股份合作制的有31个村,占已建立股份合作制村的21.5%。

二是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给农户的承包地经营权作股,组建新的股份合作组织,对入股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股份合作组织直接经营或者代表股东与企业签合同或进行租赁等形式。广东省的南海、顺德、三水共有土地股份合作社2717个,入股土地面积146.5万亩。南海区顺镇"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行土地经营权入股,独立核算,按股分红。目前该示范区首期工程建设包括3个股份合作联社、10个股份合作社,吸引19家农业企业参与,引入资金6000多万元,经营面积4000多亩。每亩保底收入600元,2003年每亩分红500元,两项每亩共收入1100元,大大高于自己种植粮食的收入。同时,劳力还可以在本区从事农业经营或外出打工,有300人直接在园区工作。

三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它的主要特点是农户以承包地折价参股。大连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采取集体土地、资金以及农业设施和农民承包土地的全部或部分折价入股,作为企业的投资,成立大连向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农民"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经全体村民代表讨论,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其股份构成是:村民一分地为一股,61户共293亩,折价占总股本的13%;村集体以统一经营的1300亩地和水利配套设施、温室大棚入股,折价占总股本的87%。约定公司有效经营期10年。采取保底收入、盈余分红形式。村民既可承包园区内的农业项目,又可为公司打工,股民可优先在园区就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地尽管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产权组织定位不清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有的是建立股份制企业,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公司,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社。由于改革的目标定位不清,引发不少矛盾,农民的权益缺乏有力保障。

(二)法人资格确立无依据。农村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的一种形式,不同于工商法人,也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法人,更不同于社团法人,它既承担着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职能,又承担着社区公共管理的职能。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合作组织法,地方在进行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时,往往无法可依。

(三)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多数股份合作组织目前还处于明晰产权解决收益权的阶段,对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制度创新还重视不够。虽然大多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在章程中规定了"三会"的职责和权限,但在实践中"三会"的职责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重大事项还是支委会或村委会说了算,出现新的"政企不分"。

(四)实施运作机制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章程不够完善。股东的身份不明确,一些村社《章程》对承包土地的农户变成股份合作社成员后,享有30年的股份分配权的规定还不明确。二是对土地入股后由于公司经营亏损出现的风险,缺乏妥善的处理办法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农户虽可以退股,享有"保底收入",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仍存有"后患"。

四、几点启示和建议

启示一,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目前,对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将土地收归国有,一种是实行私有,再一种是认为应在30年承包期的基础上明确承包农户可长期使用。第三种意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可以说,土地股份合作就是第三种意见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在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或准物权性质,即土地变资产,经营权股权化,使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作为资产或资本,按照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成为保护农民土地收益权的制度保障。

启示二,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有明确的定性和定位。应通过立法,明确土地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性质,发展方向是建立股份合作组织,一般不宜实行公司制。股份合作制是在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的股权设置、组织治理结构等因素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明文规定其特殊的法人地位。

启示三,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坚持依法自愿、具备条件,不搞"一刀切"。实行土地股份合作试点,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试点单位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可以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二是参与土地股份制的公司,其产业发展前景好,效益明显,企业资信度高;三是立足本地优势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较好,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较高;四是当地领导班子组织能力较强,多数群众对土地股份合作有内在要求。

启示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土地收益。这是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土地股份合作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在项目选择和制度设计上要经过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农户入股土地的安全和收益。要十分明确,当投资企业出现经营亏损时,要保障农民入股的土地能及时收回;当股份合作公司(组织)破产时,要保障农民作为第一清偿人(即优先保证把剩余资产清偿给农民)。

启示五,发展土地股份合作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土地股份合作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发展的"生命线"。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合同(契约)联结;二是合作联结;三是产权联结。前两种联结形式,难以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目的,惟有产权联结,才能做到既连利又连心,是最紧密的利益联结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资产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人,农民可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

为促进土地股份合作进一步健康发展,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工作指导。

(一)明确土地股份合作的法律地位。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合作组织的一个重要类型,有关部门在起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时应给予充分体现,明确股份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依法登记。

(二)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的风险保障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示范章程,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风险保障制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经营体制范文篇2

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巴彦县林业区域林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则以及巴彦县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件和发展对策。

1林业产业化经营特征及推进意义

1.1基本特征

1.1.1建设主题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林业产业化形成社区林业发展共有权属类型。

1.1.2体系构建市场化。不断开发产品和提高产品档次,不断培育和拓宽产品市场,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动态发展体系。

1.1.3资源利用立体化。在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深度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是资源效益利用的立体化,在产业建设中,保护环亮,改善生态环境,也是林业产业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1.1.4产业布局区域化。在产业建设中,从本地资源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项目,发展自身独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培植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

1.1.5运行管理一体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司法人制度,发育市场、培植龙头、基地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同步发展,一体化经营管理。

1.1.6基地建设规模化。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采取联合与合作的方式,使分散的生产经营单位联合协作,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产业群体。

1.2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首先,可以促进林业经济建设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林业资源和山区地域的优化配置;其次,能够把国有林业和山区农户及各种经济实体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降低林产品交易成本和费用,又能避免盲目开发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再次,可以促进林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能为广大林区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林区的社会安定和区域经济发展。

2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原则

实施林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市场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经济建设模式,因此,构建林业产业化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原则

一方面具有优势资源条件的产业或产品就会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就能获更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出发,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与当地资源环境协调,才能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2.2经济效益分配社会公正的原则

消除不同行业和产业部门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经济成分之间在经济利益分配上的不公正现象,调整好龙头企业与基地、生产企业与经销组织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3努力提高科技含量的原则

先进的管理方式参与现代企业的经营,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科技的先导作用,产品的出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在林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4始终坚持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原则

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天然林资源放在第一位,把坚持永续利用作为总的出发点,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对生态、社会和人民有所益处,使人民和社会对我们的事业予以关注,间接获得公众和社会的支持。

3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建

在充分利用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多业并举,立体开发;以多种经济体制并存、多种经济方式并举,拓展林业产业化建设渠道,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政策为动力、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就巴彦县林业产业化经营实际情况看,产业化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3.1商品林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建

巴彦县国有林业森林资源,黑山林场在面积、蓄积上占主导地位,黑山林场被列为全省较少的商品型林场,在巴彦县林业经济发展和产业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说,虽然巴彦县是半林区资源总量匾乏县,但从地域和资源优势上看,商品林产业化应该是国有林业产业化建设的主体。其重要类型有:速生、丰产、优质、珍贵大径材培育类型,营造速生丰产林。

3.2生产林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建

巴彦县目前生态林产业经营体系的重点在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在退耕还林树种选择上,不以优质、高产为主要目的,以优良的生态条件,优越的资源环境为前提,招商引资,合资融资,发展生态环境产业,以生态环境的改善获得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3.3兼融林产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从目前林业森林资源培育目标林分上的分类,兼融林是主要目标培育林分。

从巴彦县的实际情况看,浅山区地形变化的差异性,导致环境的多样性,为本县兼融林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3.1东部、中部林区,在商品林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为兼融林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大发展的空间。

3.3.1.1发展各种富有经济价值的木本食用油植物,如核桃、山杏、棒子等。

3.3.1.2利用林间环境条件发展森林药材,如五味子、刺五加、串地龙的培育、繁殖、保护、收获,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3.3.1.3在商品林生产中,利用林地植被保护树种和采伐剩余物,发展食用菌原料林的培育,如毛赤杨、树叉、锻树桩的合理利用。

3.3.1.4利用择伐迹地保留母树多,树冠营养面积大,开花结实多,发展养蜂业,提供蜂王浆、蜂蜜等蜂产品。

3.3.1.5利用林地中改造后的生态环境,建设林蛙养殖繁育、梅花鹿养殖训育场等野生动物繁育、利用基地。

3.3.2中、西部丘陵及其波状岗地,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合理选择造林林种,多林种配套,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如纸材林、药材林、果树林的培育,在产品形成规模生产时,发展加工产业,对有条件的项目,自己上马生产;不具备条件的,实行合作经营。

3.3.3南部、北部、西部沿江沿河流域,在实施退耕还草、退耕还湿的工程中,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开展精深加工,生产特色产品,创绿色品牌,出拳头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

3.3.4利用本地自然风光、森林景观、民俗风情、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发展森林旅游业。

4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4.1规范行使政府的职能作用

4.2形成全民办林业的社会产业体系

由于林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由各部门、各行业、各团体,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下,在财政、金融、税收、信贷等方面采取扶持措施,并为产业化经营单位提供咨询服务,沟通流通渠道,培养产品市场,实现贸、工、林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4.3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实行“三权分离”,放活经营权,允许拍卖、转让、租赁、承包等多种经营形式存在,形成新的经营机制和发展动力,促进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建。

经营体制范文篇3

一、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重大意义

农村土地实行股份合作是近年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个新事物,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一)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如何找到一条既保持农户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又有利于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路子。广东、辽宁、湖南、河南等地探索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做股权,既保持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又以股份的形式实现了土地在不同程度上的“社会化利用”,使农民真正拥有了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收益权。这不仅使农民能够安心外出打工,而且有利于他们大胆增加对土地的物质技术投入。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耿庄村有1444亩耕地,农业人口1886人,劳动力900多人,2003年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耿庄村土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把土地资源分为两个区:第一区970亩地是专业经营粮食和蔬菜,公司实行统一供种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获,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质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有11个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区540亩主要是开发休闲农业,现在已经建起一个生态度假村,股金总额为5960万元,其中集体现金入股占51%,农民土地折价入股占10%,其他是农民和社会现金入股。公司章程规定,每亩土地有600元作为农民的保底收入,年底再视经营和盈利情况参加分红。同时,股民可优先参与就业,仅生态度假村就吸收本村劳动力300多人。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选择,它不仅有利于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也有利于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技术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湖南省浏阳市淳口镇鸭头村与湖南省烟草公司合股创办了浏阳市金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村以1135亩土地作价入股,占总股份30%,其股期为五年。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整地、施肥、锄草、防治病虫害、烟叶烘烤六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公司按照工序和技术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

(二)有利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股量化,参与分红,无论对承包户、集约经营者,还是外出打工者,其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加。承包农户的获益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可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二是可得到股份分红;三是可优先在本公司就业。从理论上分析,以上获益形式既体现土地资源的真正价值,又体现劳动的价值;农民既可获得劳动报酬,又可获得生产要素报酬;农民既是生产者、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对集约经营者来说,由于土地产权更明晰,可以放心地对土地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实行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效益。对外出打工者来说,不仅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而且还有股权收益。大连市金州区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189户农民将3057亩土地入股,每亩为一股。《章程》规定无论公司盈亏,都要每股保底收入200元。2002年每股分红100元,再加上保底收入,每亩收入共300元,是过去种粮收入的3倍,同时,股民还可优先承包本公司大棚,其收入与公司五五分成;在本公司工作的股民,一般男工年工资8000元左右,女工年工资6000元左右。

(三)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近几年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且补偿标准极低,不平等的土地产权交易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农民反映,对农民征地采用的是“计划经济”,对开发商用地则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有的专家讲,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000至8000亿元代价的话,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湖南省长沙县咸嘉新村2002年列入长沙市城市整体规划,农民改居民,村委会改居委会。全村有670亩地,经测算20%用于解决农民居住,80%用于建设开发。该村将每人55平方米生产开发面积作为村集体的一股,集体统一开发经营,经营利润按股分红。通过房产开发、物业经营等,增加了集体收入,保障了劳动力就业。2003年每个村民分配收入3000元。通过土地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的形式,确保了集体土地和经营性财产保值增值,使失地农民在生活和增加收入方面,有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建立股东代表大会,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夏村股份合作社和北京市丰台区的农村股份合作社的董事长,以法人身份代表股东与征地部门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行股份合作制,为壮大集体经济开拓了新路,通过集体股分红或在收益分配前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为公共福利设施建设等提供了资金支持,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去集体经济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与个人利益不挂钩,经营决策往往由个别或少数几个干部说了算,常常出现决策失误,甚至导致腐败。实行股份合作,农民直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从制度上改变了少数人说了算、村干部独断专行的做法。东莞市竹尾田村在实行股份合作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了农民自愿、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的原则。如对股份合作章程讨论,先后8次征求农民意见,向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结果公示。由此,形成了人人关心集体、人人维护集体的良好氛围。

(五)有利于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集体经营的财产和土地的产权关系十分模糊,农民虽然是集体财产和土地的真正所有者,却不清楚自己在集体财产中的具体份额和应当享有什么权利,更不能直接分享集体经营的收益。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将土地作为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实际上是在保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以股份的形式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了它的财产权,特别是收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管是自己使用还是采用其他方式流转,其收益权都是单一的,如租赁只收取租赁费,转包只收取转包费(种地不赚钱时可能还收不了转包费);而实行股份合作,其收益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保底收入”,一个是“股份分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不是将土地分给个人实行“私有”,它是在保持土地实物形态不改变其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在价值上以股份的形式将集体财产和土地量化到社区每个成员,这既保证了公有制财产不可分割,也保持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通过折股量化,每个成员都能了解自己在集体资产中的份额,使过去笼统的、无差别的、抽象的集体所有,转变为具体的、有差别的、活生生的个人按“股”所有、共同占有。总之,股份合作制既融合了股份制的组织治理结构,按股分红特点,又体现了租赁特点,不管股份合作企业盈亏,股民都享有“保底收入”,也吸收了合作制“一人一票”参与民主管理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这种组织形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重大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的主要形式

实践中,土地股份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将村集体土地与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一起折股量化,明确每个社员的股份,经营收益按股分红。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的基础上,将农户承包的土地也折股量化,设置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一般是承包经营权为1股。有的按当地确定的不同类型土地的标准参考价格作为依据,有的是经评估确定土地价值,然后,折价作股。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按农业人口无偿配给,土地股份不能抵押、买卖,经董事会同意可以在本社区范围转让。股东按其所占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资产股的总股数,参与收益分配。实行一人一票制。广州市番禺区实行这类股份合作制的有31个村,占已建立股份合作制村的21.5%。

二是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给农户的承包地经营权作股,组建新的股份合作组织,对入股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股份合作组织直接经营或者代表股东与企业签合同或进行租赁等形式。广东省的南海、顺德、三水共有土地股份合作社2717个,入股土地面积146.5万亩。南海区顺镇“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行土地经营权入股,独立核算,按股分红。目前该示范区首期工程建设包括3个股份合作联社、10个股份合作社,吸引19家农业企业参与,引入资金6000多万元,经营面积4000多亩。每亩保底收入600元,2003年每亩分红500元,两项每亩共收入1100元,大大高于自己种植粮食的收入。同时,劳力还可以在本区从事农业经营或外出打工,有300人直接在园区工作。

三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它的主要特点是农户以承包地折价参股。大连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采取集体土地、资金以及农业设施和农民承包土地的全部或部分折价入股,作为企业的投资,成立大连向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农民“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经全体村民代表讨论,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其股份构成是:村民一分地为一股,61户共293亩,折价占总股本的13%;村集体以统一经营的1300亩地和水利配套设施、温室大棚入股,折价占总股本的87%。约定公司有效经营期10年。采取保底收入、盈余分红形式。村民既可承包园区内的农业项目,又可为公司打工,股民可优先在园区就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地尽管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产权组织定位不清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有的是建立股份制企业,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公司,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社。由于改革的目标定位不清,引发不少矛盾,农民的权益缺乏有力保障。

(二)法人资格确立无依据。农村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的一种形式,不同于工商法人,也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法人,更不同于社团法人,它既承担着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职能,又承担着社区公共管理的职能。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合作组织法,地方在进行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时,往往无法可依。

(三)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多数股份合作组织目前还处于明晰产权解决收益权的阶段,对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制度创新还重视不够。虽然大多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在章程中规定了“三会”的职责和权限,但在实践中“三会”的职责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重大事项还是支委会或村委会说了算,出现新的“政企不分”。

(四)实施运作机制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章程不够完善。股东的身份不明确,一些村社《章程》对承包土地的农户变成股份合作社成员后,享有30年的股份分配权的规定还不明确。二是对土地入股后由于公司经营亏损出现的风险,缺乏妥善的处理办法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农户虽可以退股,享有“保底收入”,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仍存有“后患”。

四、几点启示和建议

启示一,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目前,对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将土地收归国有,一种是实行私有,再一种是认为应在30年承包期的基础上明确承包农户可长期使用。第三种意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可以说,土地股份合作就是第三种意见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在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或准物权性质,即土地变资产,经营权股权化,使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作为资产或资本,按照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成为保护农民土地收益权的制度保障。

启示二,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有明确的定性和定位。应通过立法,明确土地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性质,发展方向是建立股份合作组织,一般不宜实行公司制。股份合作制是在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的股权设置、组织治理结构等因素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明文规定其特殊的法人地位。

启示三,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坚持依法自愿、具备条件,不搞“一刀切”。实行土地股份合作试点,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试点单位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可以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二是参与土地股份制的公司,其产业发展前景好,效益明显,企业资信度高;三是立足本地优势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较好,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较高;四是当地领导班子组织能力较强,多数群众对土地股份合作有内在要求。

启示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土地收益。这是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土地股份合作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在项目选择和制度设计上要经过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农户入股土地的安全和收益。要十分明确,当投资企业出现经营亏损时,要保障农民入股的土地能及时收回;当股份合作公司(组织)破产时,要保障农民作为第一清偿人(即优先保证把剩余资产清偿给农民)。

启示五,发展土地股份合作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土地股份合作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发展的“生命线”。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合同(契约)联结;二是合作联结;三是产权联结。前两种联结形式,难以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目的,惟有产权联结,才能做到既连利又连心,是最紧密的利益联结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资产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人,农民可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

为促进土地股份合作进一步健康发展,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工作指导。

(一)明确土地股份合作的法律地位。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合作组织的一个重要类型,有关部门在起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时应给予充分体现,明确股份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依法登记。

(二)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的风险保障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示范章程,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风险保障制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三)制定扶持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积极参与土地股份合作。对大宗农产品生产特别是优质粮食生产的加工和营销企业,在开展农田规划、科技投入、质量标准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国家应给予重点扶持。

经营体制范文篇4

一、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重大意义

农村土地实行股份合作是近年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个新事物,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一)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如何找到一条既保持农户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又有利于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路子。广东、辽宁、湖南、河南等地探索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做股权,既保持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又以股份的形式实现了土地在不同程度上的"社会化利用",使农民真正拥有了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收益权。这不仅使农民能够安心外出打工,而且有利于他们大胆增加对土地的物质技术投入。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耿庄村有1444亩耕地,农业人口1886人,劳动力900多人,2003年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耿庄村土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把土地资源分为两个区:第一区970亩地是专业经营粮食和蔬菜,公司实行统一供种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获,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质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有11个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区540亩主要是开发休闲农业,现在已经建起一个生态度假村,股金总额为5960万元,其中集体现金入股占51%,农民土地折价入股占10%,其它是农民和社会现金入股。公司章程规定,每亩土地有600元作为农民的保底收入,年底再视经营和盈利情况参加分红。同时,股民可优先参与就业,仅生态度假村就吸收本村劳动力300多人。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选择,它不仅有利于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也有利于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技术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湖南省浏阳市淳口镇鸭头村与湖南省烟草公司合股创办了浏阳市金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村以1135亩土地作价入股,占总股份30%,其股期为五年。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整地、施肥、锄草、防治病虫害、烟叶烘烤六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公司按照工序和技术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

(二)有利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股量化,参与分红,无论对承包户、集约经营者,还是外出打工者,其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加。承包农户的获益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可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二是可得到股份分红;三是可优先在本公司就业。从理论上分析,以上获益形式既体现土地资源的真正价值,又体现劳动的价值;农民既可获得劳动报酬,又可获得生产要素报酬;农民既是生产者、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对集约经营者来说,由于土地产权更明晰,可以放心地对土地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实行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效益。对外出打工者来说,不仅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而且还有股权收益。大连市金州区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189户农民将3057亩土地入股,每亩为一股。《章程》规定无论公司盈亏,都要每股保底收入200元。2002年每股分红100元,再加上保底收入,每亩收入共300元,是过去种粮收入的3倍,同时,股民还可优先承包本公司大棚,其收入与公司五五分成;在本公司工作的股民,一般男工年工资8000元左右,女工年工资6000元左右。

(三)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近几年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且补偿标准极低,不平等的土地产权交易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农民反映,对农民征地采用的是"计划经济",对开发商用地则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有的专家讲,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000至8000亿元代价的话,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湖南省长沙县咸嘉新村2002年列入长沙市城市整体规划,农民改居民,村委会改居委会。全村有670亩地,经测算20%用于解决农民居住,80%用于建设开发。该村将每人55平方米生产开发面积作为村集体的一股,集体统一开发经营,经营利润按股分红。通过房产开发、物业经营等,增加了集体收入,保障了劳动力就业。2003年每个村民分配收入3000元。通过土地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的形式,确保了集体土地和经营性财产保值增值,使失地农民在生活和增加收入方面,有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建立股东代表大会,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夏村股份合作社和北京市丰台区的农村股份合作社的董事长,以法人身份代表股东与征地部门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行股份合作制,为壮大集体经济开拓了新路,通过集体股分红或在收益分配前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为公共福利设施建设等提供了资金支持,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去集体经济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与个人利益不挂钩,经营决策往往由个别或少数几个干部说了算,常常出现决策失误,甚至导致腐败。实行股份合作,农民直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从制度上改变了少数人说了算、村干部独断专行的做法。东莞市竹尾田村在实行股份合作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了农民自愿、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的原则。如对股份合作章程讨论,先后8次征求农民意见,向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结果公示。由此,形成了人人关心集体、人人维护集体的良好氛围。

(五)有利于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集体经营的财产和土地的产权关系十分模糊,农民虽然是集体财产和土地的真正所有者,却不清楚自己在集体财产中的具体份额和应当享有什么权利,更不能直接分享集体经营的收益。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将土地作为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实际上是在保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以股份的形式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了它的财产权,特别是收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管是自己使用还是采用其它方式流转,其收益权都是单一的,如租赁只收取租赁费,转包只收取转包费(种地不赚钱时可能还收不了转包费);而实行股份合作,其收益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保底收入",一个是"股份分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不是将土地分给个人实行"私有",它是在保持土地实物形态不改变其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在价值上以股份的形式将集体财产和土地量化到社区每个成员,这既保证了公有制财产不可分割,也保持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通过折股量化,每个成员都能了解自己在集体资产中的份额,使过去笼统的、无差别的、抽象的集体所有,转变为具体的、有差别的、活生生的个人按"股"所有、共同占有。总之,股份合作制既融合了股份制的组织治理结构,按股分红特点,又体现了租赁特点,不管股份合作企业盈亏,股民都享有"保底收入",也吸收了合作制"一人一票"参与民主管理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这种组织形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重大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的主要形式

实践中,土地股份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将村集体土地与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一起折股量化,明确每个社员的股份,经营收益按股分红。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的基础上,将农户承包的土地也折股量化,设置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一般是承包经营权为1股。有的按当地确定的不同类型土地的标准参考价格作为依据,有的是经评估确定土地价值,然后,折价作股。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按农业人口无偿配给,土地股份不能抵押、买卖,经董事会同意可以在本社区范围转让。股东按其所占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资产股的总股数,参与收益分配。实行一人一票制。广州市番禺区实行这类股份合作制的有31个村,占已建立股份合作制村的21.5%。

二是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给农户的承包地经营权作股,组建新的股份合作组织,对入股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股份合作组织直接经营或者代表股东与企业签合同或进行租赁等形式。广东省的南海、顺德、三水共有土地股份合作社2717个,入股土地面积146.5万亩。南海区顺镇"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行土地经营权入股,独立核算,按股分红。目前该示范区首期工程建设包括3个股份合作联社、10个股份合作社,吸引19家农业企业参与,引入资金6000多万元,经营面积4000多亩。每亩保底收入600元,2003年每亩分红500元,两项每亩共收入1100元,大大高于自己种植粮食的收入。同时,劳力还可以在本区从事农业经营或外出打工,有300人直接在园区工作。

三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它的主要特点是农户以承包地折价参股。大连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采取集体土地、资金以及农业设施和农民承包土地的全部或部分折价入股,作为企业的投资,成立大连向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农民"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经全体村民代表讨论,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其股份构成是:村民一分地为一股,61户共293亩,折价占总股本的13%;村集体以统一经营的1300亩地和水利配套设施、温室大棚入股,折价占总股本的87%。约定公司有效经营期10年。采取保底收入、盈余分红形式。村民既可承包园区内的农业项目,又可为公司打工,股民可优先在园区就业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地尽管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产权组织定位不清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有的是建立股份制企业,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公司,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社。由于改革的目标定位不清,引发不少矛盾,农民的权益缺乏有力保障。

(二)法人资格确立无依据。农村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的一种形式,不同于工商法人,也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法人,更不同于社团法人,它既承担着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职能,又承担着社区公共管理的职能。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合作组织法,地方在进行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时,往往无法可依。

(三)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多数股份合作组织目前还处于明晰产权解决收益权的阶段,对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制度创新还重视不够。虽然大多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在章程中规定了"三会"的职责和权限,但在实践中"三会"的职责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重大事项还是支委会或村委会说了算,出现新的"政企不分"。

(四)实施运作机制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章程不够完善。股东的身份不明确,一些村社《章程》对承包土地的农户变成股份合作社成员后,享有30年的股份分配权的规定还不明确。二是对土地入股后由于公司经营亏损出现的风险,缺乏妥善的处理办法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农户虽可以退股,享有"保底收入",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仍存有"后患"。

四、几点启示和建议

启示一,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目前,对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将土地收归国有,一种是实行私有,再一种是认为应在30年承包期的基础上明确承包农户可长期使用。第三种意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可以说,土地股份合作就是第三种意见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在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或准物权性质,即土地变资产,经营权股权化,使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作为资产或资本,按照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成为保护农民土地收益权的制度保障。

启示二,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有明确的定性和定位。应通过立法,明确土地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性质,发展方向是建立股份合作组织,一般不宜实行公司制。股份合作制是在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的股权设置、组织治理结构等因素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明文规定其特殊的法人地位。

启示三,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坚持依法自愿、具备条件,不搞"一刀切"。实行土地股份合作试点,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试点单位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可以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二是参与土地股份制的公司,其产业发展前景好,效益明显,企业资信度高;三是立足本地优势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较好,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较高;四是当地领导班子组织能力较强,多数群众对土地股份合作有内在要求。

启示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土地收益。这是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土地股份合作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在项目选择和制度设计上要经过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农户入股土地的安全和收益。要十分明确,当投资企业出现经营亏损时,要保障农民入股的土地能及时收回;当股份合作公司(组织)破产时,要保障农民作为第一清偿人(即优先保证把剩余资产清偿给农民)。

启示五,发展土地股份合作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土地股份合作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发展的"生命线"。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合同(契约)联结;二是合作联结;三是产权联结。前两种联结形式,难以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目的,惟有产权联结,才能做到既连利又连心,是最紧密的利益联结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资产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人,农民可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

为促进土地股份合作进一步健康发展,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工作指导。

(一)明确土地股份合作的法律地位。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合作组织的一个重要类型,有关部门在起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时应给予充分体现,明确股份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依法登记。

(二)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的风险保障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示范章程,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风险保障制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经营体制范文篇5

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经历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然而,好景不长,到20世纪90年以后,中国农业又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如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粮食供应相对紧张,农地加速非农化等,这一切都已开始令国人不安。有鉴于此,国内学界纷纷试图寻求诊治农业发展困境的良方(或是针对更为宽泛的三农问题),其中有不少是针对农地制度和家庭规模经营的讨论。有鉴于此,我们试图评述当前较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另一种观点是进行土地私有化改革。

现在许多人对小农经济与家庭经营不甚了解,认为家庭经营必是小农经济,因此,部分人就提出来,如果中国农业要实现规模经营,消除小农经济,就必须得放弃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体制,否则就不可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当然,让人们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的现实似乎告诉了我们上述二者是同义语,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导致了如今中国的小农经济。换句话说,中国的小农经济确实与家庭经营是不谋而合,谁也离不开谁。然而,事实上小农经济与家庭经营并不是同义语,至少在拥有现代化技术的今日世界中它们不是同义语,今天家庭经营的农场规模几乎可以不受约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美国农场变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在美国,家庭农场在所有农场中始终是占主导地位,这并没有因为美国经济的发达和农场变迁而改变这一事实。即便美国如今存在不少合伙或公司制农场,但它们的比重也是非常小,而且往往也只适合某些特定的领域。这充分说明了,在农业中家庭经营这一组织形式与其它形式的农业组织相比来说,要有明确的优势,这种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生产具有难以监督的特点,从而使得其最终的成绩仍主要依赖于经营者自己的劳作努力程度。因此,人们仅凭扩大经营规模而否定家庭经营这种农业组织形式是问题的,在逻辑上也是错误的。当然,这并不排斥其他组织形式的存在,如国内学术界目前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司制农业,只要这有助于农业问题的解决或是寻求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这也是可以进行大胆试验和为人们所接受的,但是我们一定不能神话这种组织形式,似乎它就是解决中国农业症结的灵丹妙药。

然而,肯定会有人追问一句,那我们应当怎样来解决小农经济,实现规模经营这一问题?从经济史的角度看,消灭小农经济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市场经济的两极分化道路,另一个是集体化的道路,前者是“进化主义”的自发过程,后者是“建构主义”的自觉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避免两极分化,新一届政府选择了集体化道路。然而,实践证明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因为中国过去的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这种制度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低效。按如此逻辑推下去,那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既然不能走集体化道路来扩大规模经营,那么就只能通过市场化,也就是有的人所主张的,实行农地私有化,积极推动规模经营。诚然,西方许多国家的农场(如美国)变迁基本上是在市场化的背景下所进行的,其规模的变动基本上是一种“自发式”的变动。但是,中国是不能学美国的,至少是目前不能,抛开意识形态这一敏感话题不说,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活生生的国情:人多地少。尽管许多人很反感套用“国情”两个字来说明事理,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漠视自己所特有的国情。曾有学者明确指出,在人口增加使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国情的矛盾制约下,土地占有权没有向少数人集中的条件。因为土地私有化之后,我们马上就会面临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何在,二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何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加以解决,“天下大乱”决非危言耸听。正如温铁军所认为的那样:中国农业人口严重过剩,土地已经成为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它不能作为生产资料交给市场处理。况且不论转移一半农民后土地规模经营能变得有多大,光当前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形成的惊人规模已经令各级政府寝食不安了。如果说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道坎,那么国情的制约同样也是不可逾越的。诚然,以行政方式分配土地难以解决农业生产效率问题,但我们可以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鼓励农地有偿流转,扩大农地规模和防止农地过于细碎化。“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们不能乞求最优解,而只能是努力寻找次优解。尽管目前中国的选择在理论可能是矛盾的,但在实践中却是明智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三个直白结论: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目前的农业经营基本制度,而不是所谓的私有制。二是大规模农业经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是我们不能漠视自己的特殊国情,以及要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是美国式农场也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这一点。三是鼓励农地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经营体制范文篇6

从现代企业发展趋势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经营管理机制,才能具有持久的经济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而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则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复杂多变的经营形势下,如何发挥企业财务管理市场化经营的重要作用,指导企业不断转变经营方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是企业经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牢固树立市场经营意识,重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及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企业资金是在市场中消耗的,也是在市场中循环后增值并回收。有了市场,资本才能有效运行,财务管理活动才能开展起来,才能够实现企业价值。因此,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企业的整体管理战略是围绕市场进行的,企业财务管理就必须针对市场运作来实现对企业资本进行规划管理。

企业市场经营化战略目标的实施,必须要使财务人员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营意识。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企业在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具体的操作者和执行者就必须实行资本经营型管理,风险和机遇同在,这就给企业财务管理者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要有广泛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又要有良好的现代数学、法学、和网络技术基础,能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为企业制定相应的理财策略,同时能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因此企业应该重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创新能力。

同时,企业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特别是对于有突出贡献和创新能力的人员,应实行奖励制度。通过绩效评价引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的经营行为,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增强企业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不但要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还要加强企业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市场供求变化莫测,用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等情况,对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控制的因素,因而我们应重视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分析风险性质,制定风险对策,减少和分散风险的冲击,提高企业经营协同效率,降低经营风险。这就要求企业细化成本,强化预算管理,做好企业强而有力的销售策略,搞好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增强财务预警能力。

企业应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掌握企业资金的详细用处,尽可能做到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安排企业工作。同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系统,上到企业领导,下到企业员工,都要形成全面的预算思维,应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软件,形成完备的企业危机预警系统,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三、加大企业资金管理力度,强化企业内部财务控制

要做到资金的统一调度、统筹安排,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企业应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从资金的筹集、原材料的采集、产品的生产、销售市场的开拓、资金的支出及回笼等众多企业管理活动,都要以财务内部管控为基准依据。企业应结合自身所处的特定的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通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断提高营运活动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实施,国内许多大企业已经认识到,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而资金是企业内部流动性最强、安全性最差的资产,财务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内部控制就是给企业建立一套免疫系统,以确保资金安全、高效、有序地运作,这就必须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加强对企业财务内部的控制力度,这已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要积极推进企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建立起了产、购、销、存一体化的内部财务管理系统,适应企业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战略需求,挖掘资金使用潜力,加快资金循环流通速度,使企业营运能力和管理效率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依托网络技术全球化发展,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经营体制范文篇7

一、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一)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核心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夯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抓紧做好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承包地块、面积、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没有落实到户的,2010年底前要全部落实到户;基本农田已落实到地块和农户的,要尽快标注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妥善解决承包地块四至不清、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内容不完整和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推进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信息化。及时解决影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突出问题,对违法调整收回农户承包地的要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抓紧研究涉及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重大问题,推动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民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重要体现,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坚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认真总结各地采取财政补助、项目扶持等多种措施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验和做法,支持各地采取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群众乐于接受的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户家庭经营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开发农业,规范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行为,探索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和提高农业效益的土地流转办法。要按照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加快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可根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需要,建立有形的土地流转市场,搭建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落实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指导合同履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强化流转土地用途监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流转信息,提供法规政策咨询,开展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调处土地流转纠纷,为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创造条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监测,系统掌握土地流转的面积、类型、流向、价格等变化情况,为完善政策、指导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三)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是依法调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重要法律保障,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抓好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根据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需要,依法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要充分发挥调解的基础作用,依靠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尽力把纠纷解决在当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充分发挥仲裁的关键作用,综合运用调解和裁决手段,依法及时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充分发挥司法的保障作用,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各级人民法院的支持,为调解和裁决提供执行保障。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加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配套规章制度建设,支持有关调解组织和仲裁委员会依法开展工作,抓紧落实将仲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的法律规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正常开展。

二、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

(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是完善统一经营的重要内容。要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发展与承包大户、技术能人、企业等联合与合作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联合,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更好地为家庭经营服务。继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研究,推动出台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资金、资产、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入开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强化财务公开工作,充实公开内容,完善公开程序,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重点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土地补偿费以及农民负担专项审计;进一步规范会计委托制,明确会计委托范围,健全会计委托机构,完善委托程序和会计帐务处理程序。

(六)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的需要。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城郊村和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要围绕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稳步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扶持农业。各级农业部门要把研究和落实扶持政策作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努力扩大财政支持规模,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强化金融服务,不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抓紧研究和推动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和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扶持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畅通产销渠道,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业部门组织实施的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有关项目,要积极安排或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各行各业都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八)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依章办事、规范发展。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帮助合作社制定章程、搞好注册登记,指导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保障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帮助合作社落实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会计账簿、财务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保障成员经济利益。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逐步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登记制度和农产品生产可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化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宣传和保护,提高合作社产品信誉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合作社运行和发展情况监测,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办社经验和做法,对成员有意见、运行不规范的要及时指导帮助。

(九)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要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政策,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扩大社会影响,营造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氛围。加强合作社人才培训,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纳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合作社业务辅导员培训,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指导规程,提高辅导员指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水平。通过开展法律咨询、市场营销、技术信息等服务,帮助合作社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力量。要全面落实国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信贷、进出口等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龙头企业化危为机、做大做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部门沟通协调,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新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要适应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推进龙头企业向农产品优势产区集聚,命名一批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要把龙头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结合起来,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化。要按照准入条件公开、企业公平进入、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改进和完善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办法。逐步建立重点龙头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和各产业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十一)完善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带农增收的作用。可以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也可以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真正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十二)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强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参与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高产创建活动,鼓励企业按照农业标准和良好农业规范创建果蔬茶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对接,把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乡镇建设成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商品流通网络,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

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三)加快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把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适应农业多功能拓展和农民分工分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产品营销、农业信息、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农村金融保险等服务。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实施《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加快制定农业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农业公共服务组织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示范县项目,用3年时间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十四)推进农业服务机制创新。着力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机制。要大力推广种子种苗统供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推进农业技术专业化服务。继续抓好农机跨区域联合作业,拓宽农机服务新领域,探索建立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的农机服务新模式。积极推广“三电合一”、“12316”等信息服务方式,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联结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农业信息服务新机制。发展农产品现代营销服务,促进超市、企业、基地和农户有效对接。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统一定购、厂家直供等方式,规范种子、化肥、农兽药、饲料、农机等农资市场营销,从源头上遏制坑农害农行为发生。

六、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十五)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既要着力解决农民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又要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法规制度,努力构建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在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要保持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的整体合力不减弱,领导责任不放松,高压态势不改变。深入开展农民负担重点治理,对农民建房乱收费、农村中小学乱收费、修建通村公路乱集资、向村级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摊派乱收费、抵扣挪用惠农补贴资金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继续对农民负担信访较多、问题突出的县(市)进行综合治理,加大农民负担检查监督力度,确保减负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抓好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综合改革试点。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等五项制度,加快推进《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抓紧完善农民负担监管地方法规。

(十六)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围绕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财政奖补广泛开展,努力构建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明确筹资筹劳适用范围,规范民主议事程序,提出筹资筹劳限额标准,确定筹资筹劳分摊办法,明确以资代劳工价标准。要通过深入宣传、广泛培训、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一事一议组织实施的指导,力求达到有事能议、议事能决、决事能行。按照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扩大范围的要求,积极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争取各级财力更大支持和社会广泛资助,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开展一事一议的积极性,不断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真正让农民受益,切实把好事办好。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保障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是农业部门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摆上议事日程,把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去思考,放在新农村建设中去谋划,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去推进,在发展规划、项目安排、经费保障、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对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专题研究,精心部署,督促落实。

经营体制范文篇8

一、我国奶业发展紧迫需要推进经营体制创新

加入WTO后,给中国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冲击。从近年来情况看,加入WTO后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一些问题,或者是“绿色壁垒”等问题;深层次看,有两种挑战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是对我们经营体制的挑战,二是对农业管理体制的挑战。

目前,奶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已十分激烈,快到“白热化”程度。激烈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1、国际竞争国内化。现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已全部打入中国市场。去年下半年,法国达能参股光明乳业,意大利的帕玛拉特也进入南京。2、国内大乳制品企业,知名名牌之间的竞争。随着奶制品市场容量扩大,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愈来愈激烈,对奶源基地和销售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京、沪、津等大市场已成为国内外乳品公司实施营销战略的火力交叉点。在一个城市都是十几个品牌,运用各种手段开展促销竞争。

中国奶业面对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形势,作为企业来讲,只有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才是企业发展重要的战略选择。积极推进奶业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竞争力的提高最重要的是两个要素:一是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二是市场的应变能力和手段。要在这两方面提高水平,不断探索奶业经营体制,包括奶业组织制度的创新,是十分关键的环节。目前奶牛养殖户组织化程很低,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连结机制不够完善,有些奶制品企业和奶牛基地的农户就出了问题。如去年湖北、甘肃等地方都发生由于公司单方中断购销合同,很多奶农将鲜牛奶倒在公司门前或农田里。去年从2月5日至4月底,荆州奶农倒进农田的牛奶达5万多公斤,奶农直接损失超过7万元。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如何与大市场建立一种协调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连接;如何与国际的大公司、大集团进行竞争?我们农户在经营上的问题已显露得十分突出,只有加快实现奶牛养殖户经营新的联合和合作,实现一种新型的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提高奶业经营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才是最佳对策。

二、依托奶牛合作社形成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我国奶业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应该按照农业产业经营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在奶业的产业链上加以应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已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在实践中已探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上是把现代工业、现代商业和农业紧密结合,改变过去产、加、销相分割的状况,使农业形成在高度市场化条件下产、加、销一体化有机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奶业产业是非常适合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来运作的,比较适合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和行业化协调这些产业化经营特征进行运作的,关键是要使奶业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形成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使养殖农户、加工和销售企业等多元参与主体,形成一个紧密联接,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因此,我们探索奶业经营体制创新,重点要研究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如何把奶源基地建设好,采取什么形式能提高奶牛养殖户的经营地位和组织化程度;二是如何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三是龙头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户的产销连接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四是龙头加工企业之间如何通过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加强行业的协调、自律和服务。这里重点探讨一下依托奶牛合作社形成的产业化模式问题。

(一)奶业合作社是国际普遍经验。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乳品的产业体系中,合作社是乳品产业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据1998年资料,世界25个大乳品企业,其中有10个是合作社性质的,如世界第二大美国乳农公司,营业额每年达68.9亿美元;世界第四位乳品大企业荷兰的乳制食品合作社,年营业额54.51亿美元,还有丹麦、法国、瑞典、芬兰、德国、新西兰的乳品合作社,都在世界乳品企业25强之列。据我在新西兰、美国考察,养殖奶牛的农户联合起来办合作社,合作社再办乳品加工企业,在国际上是一种很流行的形式。合作社在国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国际普遍经验,在欧美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据资料显示,美国目前有4663个合作社,其中合作社的销售营业额,1995年达601.78亿美元。由合作社营销的奶制品市场份额,从1951年的46%上升到1995年的85%(1961年58%、1982年77%、1988年76%),加拿大、荷兰、瑞典等国家农业合作社生产销售的牛奶,都占到市埸份额的60%以上。说明在发达国家,合作社这类组织形式,加工和销售的奶制品,发挥着愈来愈明显的作用。

(二)依托奶牛合作社为载体形成的奶业产业化,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种奶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各地奶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大体有三种类型:

(1)“公司+基地+农户”。即乳品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小区、专业村的农户通过签订收购合同,收购牛奶,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

(2)“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即奶牛养殖小区或专业村的农户,在自愿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奶牛专业合作社(协会),再由奶牛合作社通过合同等形式,与乳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3)“公司+奶牛养殖场+农业工人”。即乳品加工企业自办奶牛养殖场,由农场工人养殖奶牛。

以上三种产业组织形式,各有特色和利弊。目前,运用得较多的是第一种,而第二种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形式,在北京、山东、浙江、黑龙江等许多地区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积极探索和发展之中。第三种组织形式已比重很小。

从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类型看,据农业部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660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组织,龙头企业带动型,即“公司+农户”类型,占40%多;中介组织带动型,即“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类型,占33%,这几年有发展的趋势。

奶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据调查,目前也是这两种组织类型在重点发展。“公司+农户”,或者叫“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运用得较普遍,已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有的奶业龙头企业采取“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以后设价,全国服务”的方式,以挤奶站为核心,通过合同形式,与各奶牛小区或专业村的奶农建立比较稳定的产销连接关系。有的龙头企业是采取“四统一分一集中”的方式,即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分户饲养,集中挤奶,这类形式搞得也很有成效。当然,这类组织形式,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公司的管理成本的过高;与奶农的利益连接机制如何进一步紧密;合同形式如何进一步规范、完善;如何共同防范市场风险等等。

“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这类奶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我认为很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它很有利于奶业产业链条上各参与主体利益连接的紧密结合,也更有利于向奶牛养殖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经营地位和经营效益,调动奶农生产积极性,使公司与农户之间达到互利和双赢的目的。

北京市郊区近几年,重点实施了以奶牛养殖小区为基础,奶牛合作社为主体,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下很大功夫重点发展农民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奶牛合作社。至今,全市已有专业性奶牛合作社160多个,共带动奶牛养殖户8272户,存栏奶牛9万头,分别占全市奶牛养殖总户数和户养奶牛的74%和70%。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通过签订的牛奶销售合同,占到合作社鲜奶总产量的85%以上。

在我国山东、浙江、黑龙江、河北等地,也涌现了一批奶牛合作社,充当奶业产业化良好的组织载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去年7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际合作社日”纪念会上,推介了山东莱阳市奶牛合作社的典型材料。莱阳市河洛奶牛生产服务合作社,是非常好的一个典型,这个奶牛合作社,1995年7月由80户奶牛养殖户,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办起来的,几年来越办越好。到去年底,合作社已发展到有社员322户,奶牛存栏达2500头,年产奶9600吨,年纯收入达800万元。

从北京、山东、浙江等省市涌现的奶牛合作社的实践看,都产生了良好的绩效,可以给我们探索奶牛经营机制和产业组织制度创新以有益的启示。

(三)奶牛合作社已成为奶业产业化良好的组织载体,成为奶业产业链中连接龙头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户重要的组织纽带和桥梁,它有效地提升了奶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

面对开放的大市场,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奶牛户,单养独户的奶农,势单力薄,难以进入市场,防范市场风险,难以解决良种提供、防疫、销售等服务问题。而奶牛合作社使分散的奶农联成一个整体,农民入社后,物资有来源,防疫有指导,养殖有计划,销售有渠道,大大提高了奶农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践证明,奶牛合作社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分散奶农提高组织化程度,整体进入市场,加快了奶业专业化规模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有一个重要的机理: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可以形成规模经济,生成规模效益。奶牛合作社可以把分散经营奶农,通过交换的联合,形成规模经济,使农户获取规模效益。

从事奶制品加工的公司和千百家奶农之间,总是缺少不了奶站这个中间层次。问题是奶站怎么办?公司、奶站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和收益分配机制如何确立。公司与农户之间,本质上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但是可以找到一个结合点,利益的平衡点,形成一种稳定的伙伴关系。由奶农自愿基础上组成的奶牛合作社与公司进行连接,从总体和长远利益考虑,是符合公司发展的长远利益的。一是有利于解决目前“订单农业”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履约率低的问题;二是有利于提高双方的信用程度,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三是有利于公司节省管理成本。总之,奶农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非常有利于公司和奶农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四)奶牛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奶业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化养殖水平。

北京市针对分散农户养殖奶牛技术水平低,管理相对落后的问题,引导奶农组建奶牛合作社以后,为40个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奶牛合作社,统一配备了机械化挤奶机,鲜奶制冷罐和奶罐运输车,使94个奶牛养殖小区的3600多户奶农,近3万头奶牛实现了机械化挤奶,鲜奶贮藏和运输全部实现了冷链化运行。有效地减少了挤奶、贮存和运输环节的污染,提高了鲜奶质量。三元公司以牛奶供需合同形式,与大部分郊区奶牛合作社和养殖小区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由于奶农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使公司制订的新的收奶检测标准,增加了体细胞、菌落总数、抗菌数含量等检测指标,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北京奶业产业化的实践启示我们:产业化必须标准化,而标准化又离不开组织化。这就是奶牛合作化的绩效。只有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生产标准化才能有效实施,产品竞争力才能提升。

(五)奶牛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奶业养殖结构调整和奶农收入的增长。

近几年北京奶牛养殖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北京国营农场养殖的奶牛占80%-90%,如今,80%以上已将变成农户养殖,农户成为奶牛养殖的主体。奶牛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加强了户养奶牛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统一供应研制饲料、药品,强化了服务,加强了疫病防治,加上统一收购,使生产的低成本与社会化服务的高质量实现了有机结合,确保了奶农较好的收益。莱阳市河洛奶牛合作社由于展开各类服务,每年可为社员节约开支40多万元,多数社员年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而且大大促进了奶牛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水平。该合作社,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有5个,30头以上养殖户达30个。

北京怀柔区杨守镇梭草村,是北京市1996年第一个成立的奶牛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户养奶牛已达2100头,比前几年的178头增长了10.8倍,去年生产鲜奶6400吨,奶业收入1550万元。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835元,其中奶牛业贡献率达45%,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支柱。

(六)奶牛合作社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探索我国奶业发展资金,投入新机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奶业要大发展,最稀缺的要素是资金。按“十五”规划,我国到2005年,人均奶类占有量达10公斤,总产量达到1350万吨,2030年人均占有量25公斤,总产量要达到4250万吨。若形成1万吨奶的生产能力,据80年代末中欧专家组预测,约需投资2116万元,依此种测算,从1999年806万吨增加到2030年4250万吨,匡算要增加投资728.5亿元。据最近的课题研究资料,形成1万吨奶的生产能力,大约要4000多万元投资。奶业投入中:奶牛饲养业投资约占75%,乳品加工约占15%-20%,养殖部份的投资是大头。奶牛合作社的构建,以奶农投资为主体,专业化生产加上社会化服务,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很好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建立一种以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就能有效解决奶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问题。当然政府投资的引导、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山东、河北、北京等地奶业的快速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奶牛合作社规范的运作,充分调动了奶农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北京梭草村1996年至今奶牛数量增长10.8倍;山东河洛奶牛合作社,1995年成立时80户奶农,现已发展到322户,2500多头奶牛,这些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积极发展奶农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奶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

为了积极推进奶业经营体制创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在发展奶牛合作社方面,当前需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由于我国过去在合作经济方面走过弯路,有过深刻教训,现在有一些同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问题,还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心。要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搞清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创新之间的关系,它和加入世贸组织应对措施的关系。只有把这些问题从思想认识上搞清楚,这项工作才能有力度地开展。

(二)解决好法律地位问题。我国至今没有合作社法,没有给以合作社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规范,因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无法确定其合法地位和法人资格,难以保障其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这方面各地区已出现了许多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许多较大规摸的合作组织,更需要尽快解决其合法地位,这个任务已十分紧迫。

经营体制范文篇9

一、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重大意义

农村土地实行股份合作是近年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个新事物,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一)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如何找到一条既保持农户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又有利于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路子。广东、辽宁、湖南、河南等地探索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做股权,既保持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又以股份的形式实现了土地在不同程度上的"社会化利用",使农民真正拥有了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收益权。这不仅使农民能够安心外出打工,而且有利于他们大胆增加对土地的物质技术投入。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耿庄村有1444亩耕地,农业人口1886人,劳动力900多人,2003年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耿庄村土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把土地资源分为两个区:第一区970亩地是专业经营粮食和蔬菜,公司实行统一供种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获,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质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有11个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区540亩主要是开发休闲农业,现在已经建起一个生态度假村,股金总额为5960万元,其中集体现金入股占51%,农民土地折价入股占10%,其它是农民和社会现金入股。公司章程规定,每亩土地有600元作为农民的保底收入,年底再视经营和盈利情况参加分红。同时,股民可优先参与就业,仅生态度假村就吸收本村劳动力300多人。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选择,它不仅有利于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也有利于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技术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湖南省浏阳市淳口镇鸭头村与湖南省烟草公司合股创办了浏阳市金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村以1135亩土地作价入股,占总股份30%,其股期为五年。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整地、施肥、锄草、防治病虫害、烟叶烘烤六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公司按照工序和技术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

(二)有利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股量化,参与分红,无论对承包户、集约经营者,还是外出打工者,其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加。承包农户的获益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可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二是可得到股份分红;三是可优先在本公司就业。从理论上分析,以上获益形式既体现土地资源的真正价值,又体现劳动的价值;农民既可获得劳动报酬,又可获得生产要素报酬;农民既是生产者、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对集约经营者来说,由于土地产权更明晰,可以放心地对土地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实行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效益。对外出打工者来说,不仅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而且还有股权收益。大连市金州区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189户农民将3057亩土地入股,每亩为一股。《章程》规定无论公司盈亏,都要每股保底收入200元。2002年每股分红100元,再加上保底收入,每亩收入共300元,是过去种粮收入的3倍,同时,股民还可优先承包本公司大棚,其收入与公司五五分成;在本公司工作的股民,一般男工年工资8000元左右,女工年工资6000元左右。

(三)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近几年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且补偿标准极低,不平等的土地产权交易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农民反映,对农民征地采用的是"计划经济",对开发商用地则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有的专家讲,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000至8000亿元代价的话,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湖南省长沙县咸嘉新村2002年列入长沙市城市整体规划,农民改居民,村委会改居委会。全村有670亩地,经测算20%用于解决农民居住,80%用于建设开发。该村将每人55平方米生产开发面积作为村集体的一股,集体统一开发经营,经营利润按股分红。通过房产开发、物业经营等,增加了集体收入,保障了劳动力就业。2003年每个村民分配收入3000元。通过土地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的形式,确保了集体土地和经营性财产保值增值,使失地农民在生活和增加收入方面,有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建立股东代表大会,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夏村股份合作社和北京市丰台区的农村股份合作社的董事长,以法人身份代表股东与征地部门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行股份合作制,为壮大集体经济开拓了新路,通过集体股分红或在收益分配前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为公共福利设施建设等提供了资金支持,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去集体经济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与个人利益不挂钩,经营决策往往由个别或少数几个干部说了算,常常出现决策失误,甚至导致腐败。实行股份合作,农民直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从制度上改变了少数人说了算、村干部独断专行的做法。东莞市竹尾田村在实行股份合作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了农民自愿、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的原则。如对股份合作章程讨论,先后8次征求农民意见,向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结果公示。由此,形成了人人关心集体、人人维护集体的良好氛围。

(五)有利于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集体经营的财产和土地的产权关系十分模糊,农民虽然是集体财产和土地的真正所有者,却不清楚自己在集体财产中的具体份额和应当享有什么权利,更不能直接分享集体经营的收益。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将土地作为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实际上是在保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以股份的形式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了它的财产权,特别是收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管是自己使用还是采用其它方式流转,其收益权都是单一的,如租赁只收取租赁费,转包只收取转包费(种地不赚钱时可能还收不了转包费);而实行股份合作,其收益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保底收入",一个是"股份分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不是将土地分给个人实行"私有",它是在保持土地实物形态不改变其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在价值上以股份的形式将集体财产和土地量化到社区每个成员,这既保证了公有制财产不可分割,也保持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通过折股量化,每个成员都能了解自己在集体资产中的份额,使过去笼统的、无差别的、抽象的集体所有,转变为具体的、有差别的、活生生的个人按"股"所有、共同占有。总之,股份合作制既融合了股份制的组织治理结构,按股分红特点,又体现了租赁特点,不管股份合作企业盈亏,股民都享有"保底收入",也吸收了合作制"一人一票"参与民主管理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这种组织形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重大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的主要形式

实践中,土地股份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将村集体土地与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一起折股量化,明确每个社员的股份,经营收益按股分红。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的基础上,将农户承包的土地也折股量化,设置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一般是承包经营权为1股。有的按当地确定的不同类型土地的标准参考价格作为依据,有的是经评估确定土地价值,然后,折价作股。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按农业人口无偿配给,土地股份不能抵押、买卖,经董事会同意可以在本社区范围转让。股东按其所占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资产股的总股数,参与收益分配。实行一人一票制。广州市番禺区实行这类股份合作制的有31个村,占已建立股份合作制村的21.5%。

二是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给农户的承包地经营权作股,组建新的股份合作组织,对入股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股份合作组织直接经营或者代表股东与企业签合同或进行租赁等形式。广东省的南海、顺德、三水共有土地股份合作社2717个,入股土地面积146.5万亩。南海区顺镇"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行土地经营权入股,独立核算,按股分红。目前该示范区首期工程建设包括3个股份合作联社、10个股份合作社,吸引19家农业企业参与,引入资金6000多万元,经营面积4000多亩。每亩保底收入600元,2003年每亩分红500元,两项每亩共收入1100元,大大高于自己种植粮食的收入。同时,劳力还可以在本区从事农业经营或外出打工,有300人直接在园区工作。

三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它的主要特点是农户以承包地折价参股。大连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采取集体土地、资金以及农业设施和农民承包土地的全部或部分折价入股,作为企业的投资,成立大连向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农民"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经全体村民代表讨论,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其股份构成是:村民一分地为一股,61户共293亩,折价占总股本的13%;村集体以统一经营的1300亩地和水利配套设施、温室大棚入股,折价占总股本的87%。约定公司有效经营期10年。采取保底收入、盈余分红形式。村民既可承包园区内的农业项目,又可为公司打工,股民可优先在园区就业。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地尽管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产权组织定位不清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有的是建立股份制企业,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公司,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社。由于改革的目标定位不清,引发不少矛盾,农民的权益缺乏有力保障。

(二)法人资格确立无依据。农村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的一种形式,不同于工商法人,也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法人,更不同于社团法人,它既承担着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职能,又承担着社区公共管理的职能。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合作组织法,地方在进行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时,往往无法可依。

(三)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多数股份合作组织目前还处于明晰产权解决收益权的阶段,对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制度创新还重视不够。虽然大多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在章程中规定了"三会"的职责和权限,但在实践中"三会"的职责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重大事项还是支委会或村委会说了算,出现新的"政企不分"。

(四)实施运作机制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章程不够完善。股东的身份不明确,一些村社《章程》对承包土地的农户变成股份合作社成员后,享有30年的股份分配权的规定还不明确。二是对土地入股后由于公司经营亏损出现的风险,缺乏妥善的处理办法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农户虽可以退股,享有"保底收入",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仍存有"后患"。

四、几点启示和建议

启示一,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目前,对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将土地收归国有,一种是实行私有,再一种是认为应在30年承包期的基础上明确承包农户可长期使用。第三种意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可以说,土地股份合作就是第三种意见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在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或准物权性质,即土地变资产,经营权股权化,使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作为资产或资本,按照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成为保护农民土地收益权的制度保障。

启示二,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有明确的定性和定位。应通过立法,明确土地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性质,发展方向是建立股份合作组织,一般不宜实行公司制。股份合作制是在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的股权设置、组织治理结构等因素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明文规定其特殊的法人地位。

启示三,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坚持依法自愿、具备条件,不搞"一刀切"。实行土地股份合作试点,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试点单位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可以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二是参与土地股份制的公司,其产业发展前景好,效益明显,企业资信度高;三是立足本地优势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较好,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较高;四是当地领导班子组织能力较强,多数群众对土地股份合作有内在要求。

启示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土地收益。这是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土地股份合作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在项目选择和制度设计上要经过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农户入股土地的安全和收益。要十分明确,当投资企业出现经营亏损时,要保障农民入股的土地能及时收回;当股份合作公司(组织)破产时,要保障农民作为第一清偿人(即优先保证把剩余资产清偿给农民)。

启示五,发展土地股份合作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土地股份合作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发展的"生命线"。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合同(契约)联结;二是合作联结;三是产权联结。前两种联结形式,难以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目的,惟有产权联结,才能做到既连利又连心,是最紧密的利益联结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资产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人,农民可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

为促进土地股份合作进一步健康发展,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工作指导。

(一)明确土地股份合作的法律地位。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合作组织的一个重要类型,有关部门在起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时应给予充分体现,明确股份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依法登记。

(二)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的风险保障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示范章程,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风险保障制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经营体制范文篇10

关键词:保险业;诚信缺失;诚信建设

诚信是保险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2005年以来,中国保监会更是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文件及规定,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现行的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为有些保险企业产生失信行为提供了空间。近年来,一些重大违规经营案件屡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保险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保险业诚信缺失现状

国际着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两年国内寿险保单退保金额巨大,甚至逾300亿元,其中有两成理由是因为消费者被骗。而据某网站的“你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多少?”的投票调查显示:63%的投票者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0%,35%认为可信度为50%,只有1%的人认为可信度为100%。

(一)保险供给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供给者即保险市场上提供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一直以来,保险行业缺少信息披露制度,加上保险业务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使得保险消费者实际上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中,从而妨碍保险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产生次品驱逐良品的现象。许多投保人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人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人的介绍做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人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此外,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不及时履行甚至拒不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义务,使一些保险消费者丧失了对保险公司的信任。

(二)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中介的诚信缺失主要为保险人的诚信缺失。由于目前我国从事保险业务的人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准参差不齐,不少保险人在获得更多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甚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引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

(三)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同样表现在投保人(被保险人)方面,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使保险公司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使道德风险防范产生困难。

二、保险业诚信缺失症结所在

国内保险业诚信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已大大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卖方总是比买方更了解产品的质量,而受短期利益驱动,商家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客户获取利益。对保险这个特殊行业而言,信息的不对称还表现在买方或投保人总是比保险公司掌握更多关于保险标的信息,这也是为何在实际的保险交易中投保人骗保骗赔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假如交易双方都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对方的话,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陷入相互做假的恶性循环,即经济学中所谓的“囚徒困境”。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保险公司的业务运作是保险公司的内部员工及保险人行为集合的结果,员工及人的忠诚度、能力及协作精神是保险公司诚信状况的基础,当员工及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整合状况,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由于对保险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上岗要求不够严格,保险人总体素质偏低,保险公司难以完全控制保险人的不诚信行为。

(三)《保险法》不完善,执法不切合本法

我国《保险法》仍不完善,国际惯例不能体现,许多具体案例无法可依。比如,我国《保险法》规定了重复保险的定义和分摊方式,但是,对于重复保险的规定是不完善、不严谨的,并且对于被保险人的索赔没有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此外,对于近因原则等国际惯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各种不诚信行为缺少相关的惩罚规定,这些法律漏洞形成了我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的一个很大来源。我国对《保险法》的执法也常常不切合本法,有些执法者对《保险法》及保险的相关概念和原则不清楚,同时由于《保险法》的不完善,在具体操作时常用其他法律条款代替,造成误判。

(四)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诚信的保障机制、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乏。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而目前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监督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的强制约束,失信行为的屡禁屡犯也就在所难免。

三、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几点建议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当前的严峻形势对保险企业的诚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完善诚信体系,规范诚信秩序,是当前我国保险体制改革和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保险业的诚信建设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由于保险机制的固有特性,无论是保险的买方还是卖方都不可能如愿获得足够的信息,这种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很容易被保险市场参与者所利用,并导致保险市场运行的低效率,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使买卖双方能够站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公开地对话,建立买卖双方的相互信任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也是减少商业活动中诚信缺失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强化保险监管力度

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一直是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话题,从两次《保险法》的修订都把强化保险监管手段和措施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看出其在保险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继第一次修订增加了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在金融机构存款的查询权,增加了对保险违法行为处罚的措施,加大了惩治力度等规定后,第二次修订草案拟增加的监管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对监管对象进行现场检查,进入涉嫌违法行为场所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及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等;与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对出现重大风险等情况的保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采取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限制其出境、申请司法机关禁止其处分财产等。只有更加有效的进行保险监管,才能使保险这一社会的“稳定器”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三)提升员工诚信服务意识,构建保险业的诚信文化

保险市场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企业利益、个人利益与诚信的关系,树立维护诚信行为的责任观。在保险公司的员工培训及对保险人的培训中,应重视诚信教育,增加诚信内容,特别是要规范保险展业行为。保险机构要制定并遵守规范的业务程序管理,完善业务考核管理办法。要改进、优化保险服务,及时兑现理赔承诺。要落实营销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从营销员招聘到市场退出的管理办法。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充实保险诚信的具体条款,将保险人、保险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等各有关方面的行为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要加大依法查处各种失信行为的力度,重点是要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骗保骗赔的行为。公务员之家

2008年8月1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对《保险法》的第二次修订《草案》。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保险行业的基本制度和自律规定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并强化了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监管手段,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如“不可抗辩条款”的增加,能有效减少保险人的“逆选择”现象,有助于解决困扰保险行业已久的“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更加体现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

(五)建立统一协调的保险信用管理体系

第一,要完善保险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了解和评价客户咨信和风险情况的机制,及时掌握和制止不诚信行为的发生。第二,要完善保险信用监管机制,推行违信惩罚制度,增大失信的成本。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保险人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把保险信用管理制度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框架,做到明确目标,统一领导,有效考核考评,各有关方面及时互通信息。

参考文献:

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魏华林.保险法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