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水平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9:27:15

经营水平

经营水平范文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指标评价方式

一、中小企业的经营水平构成要素及其机理分析

中小企业的经营水平最终体现在中小企业经营的盈利能力上,而经营能否获得较高的盈利要看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与许多因素相关,其中中小企业的产出能力是中小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础。

1.中小企业的产出能力。企业的生产行为,是指企业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根据自己面对的各种经济约束的变化,对生产过程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进行的选择和调整。也就是企业在不追加固定投资的情况下,生产组织系统中的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使之达到劳动成果最大化,一般用短期生产函数来表达。

生产函数中的投入是使用价值形态的各种物质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完整的生产经营系统中,企业的经营效果往往是生产经营收入做出了物耗劳动,把劳动成本扣除后的剩余,是这部分剩余与资金运作总量的比率。考核企业经营生产投入产出效果的指标有: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2.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进入市场产品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经济本规律,遵循这一运行过程的基本规律,虽不能完全排除行政手段调节,但是市场机制这一无形之手起着关键性作用,应是调节的主要方面,因而必须从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关系分析入手来寻求解题答案。首先,企业必须测度自己的产品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购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我们分析影响购买者需求欲望和需求行为的,大体有五个因素:一是商品的价格;二是购买者支付能力;三是购买者偏好;四是购买者的心理预期;五是相关替代产品的制约和互补产品的促进。企业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这在通货紧缩、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尤显突出。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能仅仅从静态去考察它的现状,而要从动态分析求得结果,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其变化发展的趋势,通常形象地以“朝阳产品”或者“夕阳产品”反映该产品是处于成长期还是衰老期等不同阶段。所谓市场机制,就是各种信号形成并制约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机制,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收入弹性以及与其他产品的交叉弹性的变动都是一种市场信号,而产品的价格弹性,表示企业在价格变动情况下的供应愿望和能力,它是市场均衡和非均衡的状态下,随着主体经济行为和购买者行为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这类变化的因果关系相当复杂,因而考察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变化趋势,大体只能在市场价格持平或波动情况下,以产品价格与市场平均销价同幅变动为条件,来考察销售的变动率并与其替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变动进行比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企业自身相关的因素,主要是价格、特性和服务水平。此外,影响购买的还有产品的品牌效应等。从它所包涵的各项因素内容来看,它是一项综合性指标。

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此项指标与产品市场占有率功能近似。

3.企业生产经营的盈利能力。反映企业在一定的物耗劳动和活劳动消耗所构成的总成本消耗之后,与所形成的价值做出抵销之后的价值剩余,与相对应的成本消耗之间的对比。其体现形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为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这一指标综合地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投入产出效率。

二、中小企业发展能力的机理分析及构成要素

企业发展通常具有三种方式:一是在原有产品具有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前提下,采用原有生产技术工艺,筹集资本扩大生产规模的简单扩大再生产;二是在原有生产经营基础上注入新的投资,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或扩大部分生产规模,通称技术改造;三是脱离原有生产产品技术装备,依靠自身的财力和贷款,筹资兴建,另辟新的生产经营门路,通称对外投资或基本建设。由此可见,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发展,都离不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自身的经济实力,即自筹资本的能力。

1.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起源于美籍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的“创新理论”。其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它的主要特征在于体现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技术创新不同于科学的发明和发现,突出强调新技术的首次商业性应用。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同时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但这一重要因素在传统的经济分析及企业管理评价理论中,一直被当作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或者是一种给定的因素,对它的功力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把技术创新这项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排斥在外,对于评价体系完整性来说无疑是件憾事。技术创新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差别化。

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企业自身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表现,它是衡量企业发展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2.中小企业发展资本的筹措能力。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占用,企业的发展依照现行银行贷款通则,必须具有至少30%以上的资本金,所提供的贷款还需一定数量的资产作为担保,为此,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身良好的财务状况。体现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很多,主要有两项:(1)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这个指标反映企业净资产变动情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2)资产负债率=期末总负债/期末总资产。

以上两项指标从企业发展财力方面体现其发展能力。

此外,在分析研究企业生产行为及其效果时,如果从企业内部在原有基础进行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归结于长期性生产,并用长期生产函数来反映企业追加长期投入扩大规模后产量增加的幅度,以追求规模效应。内部扩大规模与对外投资自营性项目相比,从投资经营获益的角度上来分析,虽有投资于内于外的区别,经营产品可能不同,但它们追求的目标没有本质的差别,当然进入资本经营阶段,还应包括企业对外参股性的投资。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对外投资控股或参股是企业常有的经济行为,它的收益直接影响母体企业的生存发展,选准项目可使企业获利丰厚,如项目决策不当,也可使企业一蹶不振,从此背上沉重包袱,投资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是机遇与风险同在。三、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要素的分析

社会是人类生活各种要素相互关系的总和。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经济指标在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中存在的局限性,是导致社会指标运动的普遍原因。它促使人们在寻找一种更全面、更有效的指标,作为评价尺度来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把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对社会指标产生的影响,作为其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本身衡量和评价标准至今难以统一,我们只能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从经济影响方面以直观反映它对社会的作用,选择关联程度较大的指标。

1.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就业贡献率=企业就业人数/当地剩余劳动力总数。

2.对当地直接经济的贡献率。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企业总资产数与上交的税收、社会保证金、银行利息、员工培训经费以及其他社会性支出之总和的比较。

3.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总量贡献率。总量贡献率=中小企业总产值/区域内所有企业总产值。

4.中小企业产品社会效用。为社会提供有效用的产品的劳动所制造的价值,可以用人均净产值水平来作为衡量指标,以区别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大小。

企业人均净产值=企业净产值/企业平均人数。

四、中小企业环境效益的评价标准与相关指标

考察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建立相关考评指标体系,与社会指标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社会指标运动内容相当广泛,而中小企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则专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对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生产条件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它的指标设置有自身独特的内容。

1.自然资源利用水平。广义的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效力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中小企业生产所耗费最多的、与资源利用影响最大的是耗竭资源类中的不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矿产资源,在再生资源中尚有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土地资源,以及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由于它的突出地位,有时我们应把它作为单项考核指标,而把森林资源的利用纳入资源开发利用项上一并予以考察。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一般情况下,均分为开发和加工利用两个过程。矿产采掘企业由于地勘程度不同,储量级别不同,分为开采储量、设计储量、远景储量、地质储量四类,和A、B、C、D、E五级,利用率计算一般以B+C级储量与实际开采矿产量的比值计算,以地矿部门制定的标准来衡量其开采利用水平。森林资源的采伐过程,其利用率为:资源调查设计资源量与实际采伐量的比值。加工业以选矿得率和木材加工出材率计算,还有的是以商品材和成品矿加工升值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高低来区别,因此,设置自然资源利用率指标尽管很重要,但评价过程中不同行业均有不同的指标要求,评价的方法只能参照同行业平均水平,予以调整。

资源利用率水平=企业资源利用率/同业平均水平利用率。

2.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山地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耕地、草地与农牧业关系更为重要。我国现有耕地约1亿公顷,是世界耕地总面积7%,人均耕地约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的1/9,因此,保护每一寸土地在中国尤为重要。土地同时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对土地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土地的利用水平,企业的单位土地产出都有很大差别,这项指标在农牧企业中,尤为有比较价值,在评价过程中只要根据土地肥力加以分类评分。在中小型工业企业中考核这一指标,可以强化土地意识,对圈地闲置和任意用地,以及利用粘土为原料的加工业予以某些限制是必要的。

3.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水平。能源是矿产资源和水力、风力资源的转化物,是企业一般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尽管水力资源具有可再生性,但作为水力发电可开发资源是有限的。能源的种类较多,资源类的一般是油料、电力和煤炭,通常均折成标准煤为计量单位加以考察。因此,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把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单列出来加以考察,它在原有的企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中已经列为常用指标,只不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各类企业悬殊很大,如改为万元利润综合能耗,更具有可比性。

经营水平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资金管理财务公司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直接源动力。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有效投入和合理运作,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利保证,这对目前我国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这种多元化的经济联合体尤其重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电力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促进电力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所属单位较多,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期以来企业资金帐户分散,资金基本都沉淀在当地账户,使用效率差,集团公司可掌握、调度的资金量少,难以集中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生产、基建的需要,必要时还要依靠大量银行贷款来解决投资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财务负担沉重。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以经济奖罚措施及适当的行政手段,及时集中应上交的资金及部分闲散资金,可以使分散、闲置的资金形成庞大、雄厚的资金优势,来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2.资金集中管理是强化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集团应把资金增值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一大支柱来确立。同时,应针对基层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有自成体系、相互封闭、互不往来的弊端,通过结算中组织资金调度,来强化企业资金流量的控制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资金集中管理,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可以通过结算中心对基层单位账户的监管,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收支性质的审核,降低企业非生产现金的支出,杜绝企业之间违规拆借,减少资金损失。

二、现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不足

1.集权分权的程度掌握制度不合适。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原则“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度把握不好,在某些方面存在控制过细的问题,缺乏灵活性,造成基层单位自主积极性不高,过分依赖集团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差。同时部分单位为逃避资金集中管理,利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套取资金,支付预算外项目,容易违反财务制度。

2.信息网络支持手段滞后。目前只实现了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的对接,而资金预算系统只是一个单独开发的小模块,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胜任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财务信息传递及分析功能不足,缺乏有力的信息沟通手段,容易造成母公司信息掌握不完全,在部分事情的处理上形成决策效率低甚至失误的现象,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容易给正常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3.环节增多,效率降低。由于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能全面满足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造成审批环节增多,而审批手段落后就造成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加重,时间效率下降,只注重细节和环节上的问题,而缺乏全局考虑。

4.预算管理手段落后。由于目前没有真正做到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目标的资金集中管理,只是达到了资金集中存放和相对的集中调配。资金管理没有将资金的筹集、投放结合起来,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三、完善对策

1.适当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尺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应按照“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管理原则,在充分肯定集权的基础上,打破高度集权,吸收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适当在某些方面实行分权。在集权方面,母公司主要在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上进行领导管理:在分权方面,各基层单位主要对具体的、战术性的问题,如成本管理、费用控制等自行运作管理,集团予以宏观指导。这样做,既不影响某些集团所属单位的法人地位,有利于总部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和宏观规划,把握集团的总体发展方向,又可建立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全员参与资金集中管理的主动性逐步规范资金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积极规避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的资金管理目标。综合考虑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情况,以下几方面的权力应集中到集团本部:(1)投资决策权:包括对各成员单位新建、扩建、改造、修缮投资和对外股权投资的决策权应该集中。(2)各成员单位接受外部投、融资的决策权。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避免因融资不当而危及集团生存,公司应把握以下融资决策权: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超过资产负债率按权限的举债融资、导致股权比例变动的融资、增加注册资本的融资、成员单位的并购融资与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以及成员单位改制中所涉及的融资问题。(3)成员单位资产重组的决策权。包括成员单位对外投资、合并、分立、转让、改制等资本运营活动的决策权应集中在集团。(4)重要财务政策的制定权不能分散到各成员单位。(5)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权、流动资金的贷款权、对外担保以及企业所得税的结算权应该由集团集中管理。

经营水平范文篇3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医院改革的趋势下,医疗竞争日益激烈,加之改革受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影响,我国医疗市场陆续涌现了大量国外投资或中外合资的医院所,本土医院所面临的竞争与挑战越来越大。加强全成本核算可以促进医院向高品质、高效率、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是医院谋求在国内大环境下生存与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是建立健全医院管理体制的基础。通过推行全成本核算系统的建立,加强医院的有效管理,从而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完善全成本核算系统,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主要目的

加强全成本核算系统的建立能够增强医院职工的成本意识,把医院成本预算的结果转变为全院职工的自觉遵守的依据,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完善全成本核算系统,能够使医院职工意识到全成本核算是所有部门之间合作进行的工作,需要医院所有人的协调配合。这就使各部门对自身的收支账目更加关注和准确把握,使医院全体职工了解到经济运行和收入支出状况,加强管理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达到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建立全成本核算系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全成本管理的认识比较滞后

目前,在医院内部仍有不少医务人员认为所谓的全成本核算仅仅是财会部门单方面的事情,与自身部门无关。甚至有些医院领导也存在这样片面的认识。而认识不足不到位往往造成了管理方法的落后、跟不上,就更谈不上医院的发展和追求的效益。如果全成本核算系统难以落实到位医院管理建设中,就往往会出现无法正确处理好医院内部责任中心的划分问题,更谈不上权责分明,从而进行有效的业绩考核。建立起全成本核算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控制并降低成本,如果无法带动全院职工的支持和参与,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就难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水平。

(二)全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片面性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医院进行全成本核算还没有全方位立体的推行建立起来,有的甚至难以形成系统。一部分医院的核算重点放在了大型医疗设备引进与使用、药品购买与出售、不同科室的承包与转让等问题上。一部分医院则对有形资产比较重视,通过对现有的设备、房屋物等及时计算折旧费和修理费,计算其成本。这些都导致了对无形资产漠视和忽略不计,如果没有将其无形资产列入核算的范围,无法进行正确的全成本核算,更谈不上建立全成本核算系统,从而无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收益。

(三)全成本核算的基础比较薄弱

医院在建立全成本核算系统过程中,其基础的好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从外部来讲就是对该系统起保障作用的制度不健全。很多医院连基本的系统都不具备,更谈不上对其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也就无法保障在运行全成本核算时做到有制度可参照,有制度能监督,有制度作保障;第二,从内部来讲就是该系统的实施者医院的相关人员意识不够、能力有限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整个全成本核算系统中,医院的相关人员起到了指挥实行的领导作用。如果其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缺乏,则会导致全成本核算系统的瘫痪或是无法发挥正常作用,更谈不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收入。

三、建立全成本核算系统的举措

(一)树立全院人员全成本核算的意识

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不光是其自身的先进管理模式、优质的医疗条件和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更是需要在医院内部要统一的工作思想和理念,转变原有的计划经济观念,充分了解和学习全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和手段上,只有全院整体意识加强了,才能更好把全成本核算由方法和简单的管理推向更高水平、立体化的系统方向发展,才能把握全局,控制医院经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内部管理,从而使经营管理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强化全成本核算系统的可控性管理

医院的全成本核算工作涵盖了其内部的方方面面,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应加强在全成本核算环节的控制,仔细对各项成本费费用的确认、归纳和整理,加强对各部门各项成本花费的分析,建立起一个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其他部门共同配合的立体全成本核算体系,加强对其全面多层次的监督改正,及时制定措施,严防漏洞和死角,避免其中一方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阶梯式的全成本核算系统的建立与运行,使医院成本核算有序高效进行,进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建立全成本核算系统的信息运行平台

经营水平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资金管理财务公司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直接源动力。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有效投入和合理运作,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利保证,这对目前我国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这种多元化的经济联合体尤其重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电力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促进电力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所属单位较多,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期以来企业资金帐户分散,资金基本都沉淀在当地账户,使用效率差,集团公司可掌握、调度的资金量少,难以集中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生产、基建的需要,必要时还要依靠大量银行贷款来解决投资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财务负担沉重。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以经济奖罚措施及适当的行政手段,及时集中应上交的资金及部分闲散资金,可以使分散、闲置的资金形成庞大、雄厚的资金优势,来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2.资金集中管理是强化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集团应把资金增值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一大支柱来确立。同时,应针对基层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有自成体系、相互封闭、互不往来的弊端,通过结算中组织资金调度,来强化企业资金流量的控制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资金集中管理,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可以通过结算中心对基层单位账户的监管,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收支性质的审核,降低企业非生产现金的支出,杜绝企业之间违规拆借,减少资金损失。

二、现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不足

1.集权分权的程度掌握制度不合适。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原则“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度把握不好,在某些方面存在控制过细的问题,缺乏灵活性,造成基层单位自主积极性不高,过分依赖集团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差。同时部分单位为逃避资金集中管理,利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套取资金,支付预算外项目,容易违反财务制度。

2.信息网络支持手段滞后。目前只实现了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的对接,而资金预算系统只是一个单独开发的小模块,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胜任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财务信息传递及分析功能不足,缺乏有力的信息沟通手段,容易造成母公司信息掌握不完全,在部分事情的处理上形成决策效率低甚至失误的现象,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容易给正常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3.环节增多,效率降低。由于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能全面满足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造成审批环节增多,而审批手段落后就造成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加重,时间效率下降,只注重细节和环节上的问题,而缺乏全局考虑。

4.预算管理手段落后。由于目前没有真正做到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目标的资金集中管理,只是达到了资金集中存放和相对的集中调配。资金管理没有将资金的筹集、投放结合起来,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三、完善对策

1.适当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尺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应按照“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管理原则,在充分肯定集权的基础上,打破高度集权,吸收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适当在某些方面实行分权。在集权方面,母公司主要在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上进行领导管理:在分权方面,各基层单位主要对具体的、战术性的问题,如成本管理、费用控制等自行运作管理,集团予以宏观指导。这样做,既不影响某些集团所属单位的法人地位,有利于总部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和宏观规划,把握集团的总体发展方向,又可建立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全员参与资金集中管理的主动性逐步规范资金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积极规避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的资金管理目标。综合考虑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情况,以下几方面的权力应集中到集团本部:(1)投资决策权:包括对各成员单位新建、扩建、改造、修缮投资和对外股权投资的决策权应该集中。(2)各成员单位接受外部投、融资的决策权。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避免因融资不当而危及集团生存,公司应把握以下融资决策权: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超过资产负债率按权限的举债融资、导致股权比例变动的融资、增加注册资本的融资、成员单位的并购融资与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以及成员单位改制中所涉及的融资问题。(3)成员单位资产重组的决策权。包括成员单位对外投资、合并、分立、转让、改制等资本运营活动的决策权应集中在集团。(4)重要财务政策的制定权不能分散到各成员单位。(5)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权、流动资金的贷款权、对外担保以及企业所得税的结算权应该由集团集中管理。

经营水平范文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

一、会计信息化概念及内部控制的概念

1.会计信息化一般是指会计工作信息化。会计工作信息化是会计工作要达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发挥其作用而进行的会计工作。在会计工作中要广泛应用以网络、通信、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多媒体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服务。会计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会计信息的生产,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会计信息资源,从各种渠道搜集和生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应用,是在会计工作中向各方面提供多方位信息服务,并利用会计信息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

2.内控制度被定义为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二、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1.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技术引入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准确、全面、及时的为董事会和监事会提供履行其监督职能的信息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使小股东以较低成本,通过网络等方式及时了解企业或披露的各种财务信息,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维护自身的权益。会计信息化为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了便利,而良好的治理机制为内部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信息递减传递原理,组织层次越多,信息传递后所含“杂质”越多,也就越容易降低信息的传递效率和信息的准确度。会计信息化系统就克服了这一障碍,通过网络将信息同时传递给所有使用者,内部控制的组织层次由此将减少。但这时对会计信息系统下权限划分的要求却更加严格。因为,企业生产经营将更加依赖会计信息系统。而在会计信息系统下,利用信息从事非法活动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风险大大增加,企业潜在的损失风险也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改进研究相应增加。同时,这也要求企业通过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员工进行激励与约束,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道德。会计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财务管理者能获取的信息量倍增,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抓住重点,及时做出决策,这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利用良好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去降低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风险,为内部控制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基础,将变得十分重要。

2.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的反作用

会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影响是互动的会计信息化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反过来又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不同阶段,内部控制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也不同。这些影响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企业已有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推广的影响;企业已有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推广的影响;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影响。

三、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优化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居于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位置,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完善的控制环境才能使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控制制度得以贯彻实施。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内部控制环境加以改进和完善。

(1)政府应加强针对会计信息化舞弊案的立法,加重处罚措施。

(2)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

要加强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同时要把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上来。当然,内部审计体系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赖于其自身的完善。

(3)完善公司组织控制结构

为了规避矩阵型组织带来的权责不清、多头领导的问题,公司可考虑采取更为中立的组织结构,跨越功能的团体是个可参考的选择。与矩阵式组织相似,也是从功能部门中借调其成员组成团队,不同的是它的领导者具有完整的权力指挥其成员。跨越功能组织的生命周期短暂,任务一旦完成,团队随即解散。这种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可随时根据问题成立弹性化的组合,避免专业分工带来的僵化与协调问题。同时还可以激发组织成员的成就感和责任心。但是,它也可能导致跨单位事务的协调与沟通成本,引发单位间的冲突,因而团队成立之初,就必须向组织成员灌输合作的信念,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4)重塑企业文化氛围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成员的道德论理、价值观念、工作态度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企业员工的诚信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对企业员工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减少或避免组织结构“扁平化”下属部门为追求小团体利益而牺牲公司整体利益行为的发生。建立基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道德价值观、规章制度、基本信念,从而有效解决信息时代组织结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5)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重视员工的作用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做到人尽其用,留住重要的会计信息化方面人才,是加强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

2.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会计信息化意味着财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各作业单位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如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通过实时互联的网络实现信息、作业高度共享,网络的开放性把企业暴露于各种风险之中。企业除了要建立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之外,还要结合信息化的特点,建立基于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3.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会计与审计人员在建立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技术的能力,打破传统上独立的、反映的和检查性的模式,而具备实时的控制思想即利用信息技术将控制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在更广泛的环境中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针对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手段,强调预防、业务操作和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从传统的发现问题、事后补救的做法,发展为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4.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使企业当局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首先,信息化战略性计划应当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紧密相关。管理当局应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并给予支持,确保各职能部门信息系统高度藕合。其次,各部门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给企业内的相关人员,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第三,通过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会计及相关信息的报告负责制度,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参考文献

经营水平范文篇6

[关键词]财务分析;决策管理;财务管理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信息的高速便捷,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淘汰速度越来越快,经营者准确的自我判断,才能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亟须加以重视。

1财务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数据、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业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对企业等经济组织历史和现在相关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利润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的管理活动。其本质是获取各种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甄别,并加以分析的一种技术。常见的财务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实际实现的财务数据同特定的各种标准进行比较,从数量上确定其差额,通过比较分析,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从差异中发现问题。比较分析法具体包括水平分析比较法和纵向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将影响财务状况的相关项目加以对比,计算变动比率,通过变动比率确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的分析方法。例如结构比率、效率比率、相关比率等,通过比率变动来反映公司资产、负债的构成、效率等情况。趋势分析法是将不同时期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数据之间的变动差异、趋势走向,通过变动差异对有关项目进行分析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它实际上属于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的有机结合。例如差数分析、差异率分析和趋势比率分析。

2企业经营决策中加强财务分析的现实意义

2.1有助于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财务分析最重要的为财务报表分析。不同报表使用人要获取的财务信息不同,因此对财务报表分析的要求也不同。而财务分析既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也可以为报表使用人经营决策提供决策依据。财务报表的使用人利用现存的分析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财务信息,强化自身风险规避能力。良好的财务分析能够让报表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产业结构、现金流量和资金利用的情况,能够对企业资金运转流通的情况形成综合、科学、合理的判断。

2.2有助于为经营业绩评价提供依据

企业的经营业绩分析包括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其中,营运能力分析是通过对企业资产的营运效率与效益指标进行分析,来评价企业的营运状况,通过指标波动来分析公司资产运用、循环的效率高低。盈利能力分析主要用于衡量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综合能力最直接的表现,也是投资者、股东最为关心的指标。盈利能力分析一般通过指标与利润的关系来反映。偿债能力分析主要用于评价企业偿还资金的能力、抗风险能力,它关系到企业的生产与健康发展,是评价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和保证程度的关键指标。这些分析的结果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为企业开展经营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3企业经营决策对财务分析质量的基本要求

3.1财务分析数据应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

财务分析的基础是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定量分析,财务报表来源于财务凭证,财务凭证来源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每一笔原始单据。在形成财务报表的过程中,每一步的失误均会导致财务报表的偏差,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核算体系,规范财务运作,使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3.2保证财务分析报告的时效性

在财务报表准确的基础上,要保证财务分析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只有及时和准确的数据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公司现时的状况,为经营决策者提供分析依据。例如,企业管理层用年初数据对下半年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可想而知,这个数据对企业经营决策的作用不大,针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来讲,过时的财务分析报告可能会对经营决策产生误导,阻碍企业发展。

3.3财务应尽量实现全面分析

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分析能够更全面的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不仅要从整体上进行指标分析,还要从细节上,分品牌、品类、品种、型号等进行横向、纵向分析,比较去年比较数据和环比数据的变化,做到从整体到部分、从时间到品种、从收入到费用,尽可能多维度、多方向进行比较。

3.4财务分析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符合

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对财务分析进行及时调整,财务分析一定要贴合企业实际,适用企业发展阶段。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每个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不同,对财务分析的关注点也不相同。初创期的企业目标是抢占市场,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财务分析要加强对市场的分析,重点关注营收情况,刺激员工提高销售额。成长期的企业目标是扩大市场份额,要重点分析产品的利润情况,加强完善内部控制和成本核算。成熟期的企业是保持市场份额,保持现金流量,持续稳定发展,这个时期的财务分析要在保持现有产业链中地位的同时,向上下游产业进军,寻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壮大,尽力延长企业的生命线。衰退期的企业目标是维持企业发展,寻找新出路,要重点关注公司现金流量,寻找公司经营亮点,择机进行资产处置和出售。

4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不足与应对策略

4.1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不足

4.1.1财务报表固有的局限性首先,财务报表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将企业日常经营业务活动通过货币的形式进行记录、计量,但会计报表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或有信息和其他信息等表外信息情况;其次,财务报表是对企业历史数据的反映,无法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盈利预测情况。即使管理者通过技术手段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其也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基础之上,是在历史数据基础上的假设;最后,由于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针对同一性质的经济业务,企业可能会在不同的时期,基于不同的会计估计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这就使得财务分析存在差异性。4.1.2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财务分析方法存在着各自的缺陷。例如实施比较分析法时,当会计计量标准、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不一致时,对比方的实际指标在时间上的长度不一致时,会影响可比性。实施比率分析法时,通常只对单一数量指标进行分析,视角较为单一,而且对于同一项经济业务,采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将会导致比率数值差异变化,影响分析结果,并且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实施趋势分析法,一般会使用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资料进行分析,但是由于分析的财务报表资料所属年份、期间有所不同,并且数据未经任何处理,所以一旦会计核算方法发生改变或者受到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数据会失去可比性。

4.2优化财务报表分析的应对策略

4.2.1选取竞争企业建立数据库进行信息比对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财务数据的统计汇总工作,筛选出相关信息,甄别出有效的、重要的数据信息,建立可比数据库,注重重要数据的完整性;重视竞争企业的相关信息的获取,因受披露信息局限性的影响,要尽可能选择上市公司作为可比企业,重点关注年度报告披露信息,从披露的信息中筛选出竞争企业可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按报表披露的特点建立好数据库,从而对标竞争企业进行对比分析。4.2.2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1)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数据,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情况。对于分析企业今后的发展、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状况,仅靠静态数据分析远远不够,要注意进行动态分析,在弄清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对企业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同时做出定性判断,比如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对公司运营环境进行分析,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只有对公司经营环境了解后,定量分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更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功能,使得财务分析更为精确化,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3)个别与综合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各种分析方法并非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因此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并不是机械的选中某种分析方法,而是结合多种分析方法,在同时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价时,不能仅依据单个指标,而要参考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更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且更为准确的结论。4.2.3加强非财务指标分析工作财务分析是一项综合性要求较高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十分关注,但仅靠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难以满足不同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非财务指标往往不能从会计凭证、账簿记录等财务数据中获取,所以分析人员可建议公司建立非财务指标数据库,关注行业信息和行业政策,同时公司内部各部门间需加强合作,通过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非财务数据并结合财务数据进行系统化分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结论

综上所述,财务分析工作是一项客观、复杂的工作,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财务分析工作不仅关系到管理者的利益,还关系到相关利益者的权益,有效的财务分析能助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财务人员要编制规范的财务报表,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结合,形成及时、准确的财务分析报告,为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钟能烽.财务分析如何有效提升企业经营决策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8(11):235,237.

[2]刘可.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6(26):203-204.

[3]吕栋梁.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分析应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9(18):169-170.

[4]魏会娟.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分析的作用[J].纳税,2019(19):158.

经营水平范文篇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山东等东部地区率先兴起,这种经营方式一出现,就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在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基地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完善经营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形成和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更多的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这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推动了优势产业带建设,两者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郊区龙头企业努力提高产品标准,提升质量档次,开展国际认证,发展对外贸易,积极促进出口型农产品产业带快速发展,保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中部地区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带动了粮油主产区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西部地区以特色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加快了西部优势产业带的形成。

(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目前,全国共有部级重点龙头企业372家,平均固定资产2.5亿元,平均销售收入7.1亿元,平均带动农户7.6万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839家,其他龙头企业2万多家。一个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数万个小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航母群已现雏形。

(三)订单农业、标准化基地稳定发展。近几年,各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2002年种植业“订单”面积达3.27亿亩,比上年增长16.8%,其中近一半左右是由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的。

(四)“三资”的引入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积极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引入“三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作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重要途径,不仅拓宽了产业化融资渠道,有效地解决农村资金投入的不足,还创新了农业经营理念,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普遍提高。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普遍增强了产品质量意识,更加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从源头入手;严把标准化生产关,建立了安全防疫标准体系、安全检测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

(六)不断创新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各地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的精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来落实,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迅速,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坚持了“三到位”。一是工作部署到位,各地都把落实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工作列入工作重点。二是资金投入到位。据初步统计,去年中央各部门投入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总额30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亿元,国债技改贴息总投资31亿元,农业银行贷款277亿元。今年中央投入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总额比上年继续增长。2002年省级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10亿元,2003年安排13亿元。三是部门配合到位。各地加强了部门间的沟通配合,进一步整合财政、计划、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科技、经贸、外经贸、农业银行等部门的力量,协调使用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国债资金和专项贷款,用于农业产业化的项目建设,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大意义的认识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调整和优化,都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通过发展农产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通过来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避免分散农户自发调整结构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的结构调整新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可以尽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还可以把农业“后续车间”的利润返还到“第一车间”,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但从种养业生产中获益,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收入。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加工或流通型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发展种养业生产,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带动了农业发展,而且促进了农产品加工、运输业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形成工业带动农业、农业促进工业的产业发展新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把农村劳动力吸纳到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就业,促进人口、资金等向小城镇集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加快小城镇建设。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可以在不改变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为提高农业的整体规模效益开辟新的道路,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和科学管理提供适宜的组织载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干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合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辟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

三、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

发展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扶持、引导和服务。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扶持、引导和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当前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切实解决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当前要着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大财政扶持

中央已经明确,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各级财政的专项资金,对能带动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可以采取注入资本金或参股的形式予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共同出资建立担保基金等形式,对龙头企业的融资给予担保。不论哪种所有制、哪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和组织,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都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为提高龙头企业和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应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共同建立风险基金,允许在税前列支,在遇到重大风险时,财政给予补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是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新的增长点,对其发展各级政府应当认真引导和扶持。

(二)调整税收政策

降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增值税税负。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调整现行农产品加工增值税税率,将增值税进项税率与销项税率调整到一个平台上,解决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要优先保证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退税,提高出口退税率。

(三)强化信贷支持

一是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可研究采用龙头企业联合出资或政府牵头发起、社会筹集建立担保基金等多种方式为龙头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解决龙头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对农民的小额贷款,应允许用收获期农作物抵押贷款。对龙头企业的贷款,银行应制定“库贷挂钩”办法,即允许企业先以贷款购进原材料,再以原材料库存作保证,企业加工销售产品后归还银行贷款本息。二是扩大统一授信、允许循环使用。三是适当降低贷款利息。对于龙头企业贷款给予利息优惠或由财政资金给予贴息。政策性银行要向产业化重点倾斜。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生产贷款的服务,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地农户贷款进行担保。

(四)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

一是要抓紧制订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启动“1515”行动计划,搞好产业导向,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二是制订与国际接轨的统一农产品标准,一方面引导农产品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加强质量监管,增强龙头企业质量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按产品明确质量检验主管部门,避免重复检验、重复收费、加重企业负担的现象。三是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开辟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要对鲜活农产品运输的公路收费适当给以减免;要把龙头企业原料采购、农产品运销纳入特别通行的管理范围,保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物流畅通。

四、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这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在组织、机制和科技创新方面下功夫。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要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不断探索利益联结新机制。一要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适时引导向紧密型发展。目前广泛采用的订单农业、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形式,都是合理有效的形式,要积极探索发展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方式。二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三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发挥在产业化经营中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要尽快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四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继续探索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行业协会要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经营水平范文篇8

一、在狠抓基地建设,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上下功夫

农产品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产业化链条中的“第一生产车间”。通过结构调整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不仅可以使农产品进入鲜活产品市场获取规模效益,同时规模化的生产也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原料基地,能有效解决集中加工与零星资源的这一矛盾。从××目前的农业发展情况来看,空间布局分散、整体规模偏小、综合效益较差的问题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地方还是没有摆脱“种田是为了吃饭、养猪是为了过年”的小农经济模式,即便是已经达到一定生产水平的农户和乡村,也没有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的完全转化。这个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必须狠抓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要把抓好基地建设与整合农业资源结合起来。根据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一方面要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使农业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结构调整要进一步明确方向,把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作为突出任务来抓。紧紧围绕生猪、湘莲、粮食、蔬菜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要求,从区域布局着眼,从基地建设入手,扩点成线,聚块成带,把规模做大,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另一方面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群发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与我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农业食品工业园、生猪、兽药工业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园、××皮革工业园等园区形成20亿元产值以上的规模,为全市的农业结调整、产业集群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要把抓好基地建设与提高综合效益结合起来。要重视生态环境效益。切实加强生态环境配套建设,大力推进大中型畜禽场有机废弃物治理及综合利用,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推广畜禽粪便沼气池无害化处理等综合利用技术。采用以沼气为纽带的粪便处理干湿分离、制造生物有机肥等措施,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大力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建设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利用步伐。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现行的土地分散经营机制与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有着比较严重的冲突,因此,必须借鉴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权”分离原则,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的让渡问题。通过经营权的集中使用,克服小生产的固有弊端,将土地向农业生产基地中的龙头企业、种田大户等合理流转。

要把抓好基地建设与促进产品加工结合起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需要突破农业内部纯粹种植养殖业限制,向加工和市场延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很大差距,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3:1,而我国只有0.6:1。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受到跨国公司的挑战,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工艺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等,仍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影响,大宗农产品生产过剩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改变这种状况,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我们要借助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个平台,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快农产品的转化与增值,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如可以通过发展肉食加工、皮革加工、兽药工业、饲料工业和种猪产业,以及猪肠衣、生物药品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加工形成产业集群,使生猪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县域经济的优势产业。

二、要延伸产业链条,在把特色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上下功夫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壮“龙头”,初步形成了粮食、生猪、湘莲、槟榔、蔬菜和草畜等几大特色产业,但是总体上仍然存在竞争实力不强、产业链条不长、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紧紧依托资源优势,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成支柱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效益。

一是做大做强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农业是典型的粮猪型农业,生猪是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来势较好,初步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条,人均出栏生猪数、生猪外调率、规模养殖比例等主要指标进入了全国、全省先进行列。但在集中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增值效益、优质品比率上,还存在在欠缺,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的比较优势有被弱化的危机,因此,必须要从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和成本下降中增收,从产业链条的延伸上降风险、求效益,全力打造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核心竞争力。要抓经营规模,要建设规模大、水平高、专业化的养殖和加工基地,大力推进生产基地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集约化水平。要抓龙头企业,要按照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的原则,集中力量对那些种群品质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促进其向大、高、外、强方向发展。要抓产业链条延伸,在“十一五”期间,推进千万头生猪产业化工程,到2010年发展生猪1000万头,生猪年加工能力达500万头,皮革加工能力达5000万张,兽药销售额达10亿元,年供种猪10万头以上,建立种猪-规模养殖-兽药-屠宰加工出口-皮革-深加工-副产品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生猪及相关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二是做大做强槟榔产业。目前,我市槟榔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4家,槟榔加工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但是我市槟榔产业面临××、××和××槟榔产地海南省的挑战,在这种局面下,要保持我们的产业优势,关键是要延伸槟榔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资源和市场两大文章。一方面,要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在槟榔未能成功移植到中南地区前,要坚持“走出去”战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合作,到槟榔产地海南、台湾等地建基地,自己掌握控制槟榔的初级产品,形成完整的槟榔种植-加工-销售链条,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要努力开拓市场。要进一步整合槟榔加工资源,用现代工艺取代传统工艺,规范工艺流程;建立现代工厂化规模型加工体制,形成全新的加工生产线;打破槟榔品种单一化,构筑多品种、多风味的新格局,提升××槟榔整体品质,增强××槟榔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的后劲,力争到2010年槟榔加工业产值达30亿元,确保在全国处于领先行列。

三是做大做强湘莲产业。湘莲产业虽然起步早,但发展不快、优势不明显,由于多数企业与农户联络大都处于“松散”状态,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济联合体,致使企业也没有稳定可靠的供应基地,产品安全、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此,我们在继续稳定和增加湘莲种植面积的同时,要加强对湘莲质量的研究、品种的选育、产品的开发,争取湘莲深加工有较大的突破;要规范湘莲协会运作的管理,发挥好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要支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构建基地、农户、企业联合的湘莲产业化经营格局。

经营水平范文篇9

一、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分析

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企业经营发展为标准,对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水平进行判断。其中包含核心竞争力、经营成本、组织弹性化等内容。1.核心竞争力。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发展水平,对自身的优势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情况,分析竞争发展中的主动方面。按照核心竞争的优势特点,结合企业的价值进行判断。核心竞争力是无法复制、不容易模仿的经营优势,是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综合经营发展能力水平,切实落实企业的核心竞争收益效果,确保核心竞争力的发展。2.企业经营成本的不足。企业经营发展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经营成本的管控,对经营成本不足的情况进行处理,不断增强企业的经营成本管控。依照企业的成本管控水平,及时落实企业的盈亏标准。通过提升企业的综合经营发展管理建设目标,充分落实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实现成本的降低,提升企业的综合目标控制价值。3.改善企业的组织内部弹性水平。企业需要良好的组织弹性规划,以有效的方式不断变化,完善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水平。一些企业组织的结构存在不足之处,这直接导致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水平不良,需要加强企业的综合快速发展,以有效的市场环境发展为基础,对企业的发展更新进行调整建设,明确企业实际经营能力全面发展的建设优势,帮助企业不断提升市场综合变化水平,努力实现弹性化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企业经营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在工作中产生各类阻碍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准确的分析企业经营发展管理的具体情况。1.企业经营管理观念不足。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没有良好的经营观念,缺乏时展观,造成经营管理落后,企业缺乏有效的个性化管理,无法及时发展进取和提升,造成企业经营发展的综合水平下降。2.经营管理创新水平不足。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经营能力,一些企业经营落后,经营理念不足,管理手段单一,缺乏实用性。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往往依靠惩罚管理,缺乏民主性管理、弹性管理效果,造成人性化管理的手段不足,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能力快速发展和提升。3.经营管理的建设人才不足。企业经营发展中,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不足,企业缺乏有效的人才规范管理,这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建设效果。企业不重视人才的发展建设管理,对企业的培训开发不够完善,这直接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普遍不足的情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4.企业经营组织化管理僵硬。企业在经营发展组织规划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规划建设,很多企业经营管理往往还依据传统的模式,管理层模式多而复杂,缺乏有效组织学习规范管理,这导致管理组织的僵硬化,严重的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传递,造成企业经营组织不畅通,影响企业经营的综合发展。

三、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能力拓展的方式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系统规范管理为标准,从多方面入手,合理的分析企业经营的管理优势,以有效的办法模仿借鉴,不断提出符合企业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的方法。1.重视企业的经营规范管理理念分析。按照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加强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树立良好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标准,根据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效果,以正确的开展模式,树立合理的观念支撑。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以人本思想为主,着力提升综合管理办法,加强企业经营工作的落实,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基本需求,企业经营中力争获取企业员工良好的支持,从而带动企业经营的稳步发展,提升企业的综合经营管理水平。2.建立企业创新经营的管理办法。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经营发展创新,依照企业经营管理的要点,充分借鉴企业的经营管理手段,重点分析员工集体的智慧水平,引入合理的企业管理目标建设发展需求,加强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落实目标,提高管理的参与性。根据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努力完善本职工作内容,及时解决企业创新经营管理中的各类负面问题。3.加强企业综合经营队伍的规范建设。企业综合经营队伍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优质的队伍,注重企业人才的引进和发展。充分考虑企业经营岗位中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建设水平,分析素质要求。在企业经营招募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努力建立良好的招募标准,对岗位职责和经营管理办法进行充分的落实。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企业人员的有效培训管理,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充分把握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根据实际培训进行开发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岗位任职能力水平,继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水平。4.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组织方案。企业经营组织改革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扁平化、虚拟化的现象。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的经营组织水平,合理的选择,准确的分析,明确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构建的基本信息内容,重点分析各类信息的组织架构,分析各类信息共享标准。面对实际的市场发展变化,明确实际工作的基本任务,对企业开展快速的组织任务建设,明确市场规范管理标准,落实各类经营管理方案,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建设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发展建设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能力与竞争发展关系的建设,明确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需求和必要性,充分落实企业经营的管控提升办法,逐步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企业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加强企业经营建设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4,(28).

[2]祖成韬.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措施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9).

[3]范晓东,秦娜.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有效策略探讨[J].河北企业,2016,(4).

[4]王洪波.浅析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6,(18):120~121.

[5]赖时伍.浅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103~103.

经营水平范文篇10

1私有林成长水平及趋向

1.1私有林的经营形式

我国私有林成长主若是在集体林权更始中,经由过程对集体林权(林地使用权和林木产权)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连系经营、股份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拍卖出让经营、无偿划拨等多种形式成长起来的。也有部门是经由过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成长人工林的功效。是以,私有林主若是指在林地所有权归于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林农和私有经济组织对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措置权分歧水平地拥有的林业经营形式。按照经营主体和打点模式的分歧,私有林的经营形式具体搜罗家庭经营、企业经营与合作组织经营三种。①家庭经营形式。搜罗一般家庭经营和家庭林场。在林业“三定”时,自留山按生齿分,一般平均每人0.1~0.3hm,荒山荒地多的处所也有达1hm的。责任山按劳动力自愿承包,也有的处所把责任山平均划分到户经营。此外,在划分自留山、责任山到户经营的基本上,有些有经营脑子的人经由过程租赁、承包等形式,扩年夜山林经营规模,并雇佣劳动力协助经营,从而呈现了家庭林场或林业庄园等组织形式。②企业经营形式。跟着更始开放的不竭深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系统体例的转轨,一多量私营机构和小我起头投资开发林业资本,实施种养加、产供销连系,进行林农果畜产物出产与初加工、深加工相连系一条龙型的财富化经营,从而提高了产物的档次和附加值,拓宽了产物市场。在广东、福建、海南等天色前提好、林木发展快并具有较好的投资情形的沿海省区,外商投资林业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介入林业的首要勾当是租赁林地营造速生丰登林和进行以林为主的综合开发经营。③合作组织经营形式。联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是两种成长水平分歧的合作组织形式。联营经济是在家庭经济的基本上成长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是股份合作制经济的雏形,按照连系主体的分歧,可分为联户经营、农户与林场连系经营、农户与其他事业单元连系经营三种具体形式。有些处地址联营经济的基本上呈现了股份合作制组织:农户之间的合作经营、农户和村组合作开发经营、村组和林场的股份制组织;农户、村组、乡镇与国有林场、营林公司、木材公司的股份合作经营等是其首要形式。

1.2私有林的成长水平

我国私有林是在集体林权更始的敦促下成长起来的,其成长水平首要表此刻私有产权的相对完美和出产规模的零星化。在集体林权更始的撑持下,我国私有林产权不竭获得完美,尤其是林权的挂号和林权证的发放,私有林主对私有林产权的拥有更有保障。当前私有林产权内容表此刻林农拥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甚至在不改变林地使用体例的前提下,私有林主可以自由让渡;私有林产权客体除了“四荒地”、自留山外,还搜罗年夜部门集体商品林。集体林权更始已为私有林的成长缔造了精采的产权基本,查询拜访功效显示,今朝私有林经营中的林地权属问题相对较少。

因为我国私有林主若是在集体林权更始的基本上成长起来的,私有林的初步经营形式几乎都是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呈现出零星化的特点,按照湖南省资料,家庭经营林地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3。据南方集体林区的查询拜访,家庭承包经营占48%,自留山经营占29%,租赁经营占13%,股份合作经营占7%,村子统~经营占2%,其他经营体例占1%。集体林区林农收入首要来历是经营林业,集体林权划分到户已把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查询拜访,3/4的林农认为经营林业年夜有前途,2/3的林农种林是为了获取经济收入,这更强化了私有林的家庭经营形式在很长一段时刻内仍将占主导地位。私有林的家庭经营形式抉择了当前私有林的功能主若是出产功能,查询拜访中有95%以上的林农但愿经营经济林与用材林。

1.3私有林的成长趋向

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的目的和我国私有林成长现状,私有林在我国的成长趋向首要有两方面:一是私有林生态处事功能增强,私有林的功能由出产功能向处事功能改变。私有林除了供给木材外,经济林和竹林据有很年夜~部门。一向以来,我国的木材进口量不竭增添,以供给木材为首要功能的私有林在一按时代内仍需要在木材出产上有所作为。但跟着我国林业的不竭成长,森林资本作为第一财富和第二财富增添纯挚操作木材浸染的不竭削弱,作为第三财富和财富增添源泉浸染的上升,出产木材的功能将向森林生态功能改变,私有林的首要用途也发生响应的转变,出产功能趋于下降,游憩等处事功能趋于上升。二是私有林经营规模的扩年夜,私有林的经营规模由分手小规模经营向集约年夜规模经营标的目的成长。因为林木资产经营对手艺的要求越来越高,小规模经营的打点成本频年夜规模经营高,而且林木经营的持久性和不确定性,分手的林农既不成能摆布市场也难以获得信息,高生意成本的分手经营势必被低生意成本的规模经营所庖代。可见,集约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高、竞争力强的年夜规模私有林将获得很年夜的成长。况且集体林权更始的深切培育了年夜量分手的、缺乏竞争力的小规模私有林,在必然水平上为规模经营私有林的成长缔造了根基前提。在我国年夜规模私有林除了企业经营、年夜户经营之外,联户股份合作经营形式已初显朝气和活力。

2私有林成长面临的问题

经由过程对林地使用权、林木产权的私有化,可以有用避免投资主体不清、益处关系恍惚、所有者缺位、经营者缺乏激励等问题,提高了林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缔造精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我国私有林的进一步成长仍存在着必然的问题如图1所示。

2.1当前存在的问题

集体林权更始后的初期阶段,因为私有林成长的起步阶段和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健全,私有林成长面临如下几年夜矛盾:①政府鼓舞激励与政策律例不健全的矛盾。虽然全国各地出台了一些鼓舞激励私有林成长的政策,但持久以来,我国小我及私营部门介入林业培植的积极性并不高,国家政策及法令看管机制不完美,尤其是林权流转的操作轨范不规范。②基本行动措施投入年夜和资金不足的矛盾。林业出产过程中的种苗、防虫、施肥等投入原本就很高,而林道、林业防火等基本行动措施的培植,更需要投入年夜量资金。查询拜访中70%以上私有林主经营林业的资金来历都是自有资金,私有林主年夜部门都是林区林农,糊口水平低,更不要说有什么成本堆集可以进行基本行动措施投资,投入资金欠缺成了最首要的制约身分。③投资收受接管期长和资金信贷周期短的矛盾。林业出产的投资收受接管期一般在10年摆布,有的甚至十几年数十年,因为私有林经营者尚未成立若干好多资信,商业性金融机构又不愿接管风险较年夜的林木、果木典质和担保贷款,所以在经营初期很难获得所急需的贷款;即使获得贷款,资金成本也很高,刻日短,还贷刻日一般只有3个月,最长只有半年,短的只有10~15天。④林农经营私有林的积极性高与经营集约化水平低的矛盾。集体林权更始后,林农都认为经营私有林年夜有前途(湖北调研过程中有65%持此不雅概念),然而,因为集体林地被碎化,私有林经营规模小,而且林农初涉林业经营规模,林农科技素质不高,产物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⑤私有林经营者对林业经济效益的要求与采伐限额受限制的矛盾。集体林权更始以来,分山到户,林权归林农所有,山权不变的私有林面积在集体林区据有相昔时夜的比重,从理论上讲,私有林经营者有权按市场需求采砍木材;但采伐限额轨制划定,任何单元和小我禁绝私行采伐林木(除自留地和房前屋后小我所有的零星林木),采伐林木必需凭证进行,这使林农缺乏自立经营和分配林业收益的权力,必然水平上影响了林农培育森林的积极性。

2.2潜在问题

跟着社会的成长,私有林的进一步成长将面临新的问题,首要表此刻企业、年夜户的垄断经营和小规模私有林主出产积极性降低。

私有林的规模化经营搜罗年夜户经营、企业经营、联户股份合作经营等体例。在起头阶段,私有林的规模化经营因为低生意成本可以年夜年夜提高林木出产的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负面影响不较着。当规模化成长到必然水平,在市场浸染下,企业经营和年夜户经营轻易导致垄断经营,降低林业出产的经济效益;把外部成本转嫁给社会,对生态效益发生负效应;而且,林权的一次性买断使林业的经营权和收益权集中到经营年夜户手中,林农在长达几十年的时刻模拟仍是失踪去响应的林权,社会效益也受到影响。

当社会成长到必然水平,年夜部门林农从林地上剥离出来,进入城市或其他财富,他们对自己拥有的小规模私有林既不进行经营,也不让渡或入股其他私有经济组织,而是作为一种资产储蓄,或者日常平常度假用。在某些发家国家,这种现象已经相对普遍,影响私有林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