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模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7:01:15

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范文篇1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既涉及宏观政策的导向,又关乎措施的落实与执行。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构建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的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向上可以体现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机制的主导成效,向下可以探究我国食品安全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模型的分析过程可以有效地联系食品安全管控的宏微观层次,体现了复杂问题简化处理的过程,有利于比较、归纳与总结。为了能够客观、全面、科学的展开研究工作,本文论述的逻辑思路。如前所述,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管控的主要问题是:在保障一定的食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学物质污染(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新的生物技术应用等等问题。这一结论来自我国食品安全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自我国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三鹿事件、瘦肉精事件、假羊肉事件和毒大米事件等),来自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关专家学者的论述就不在赘述。当前,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模式,为了更好的论述食品安全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必须分析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阐述食品供应链系统要素之间是如何“运作”的,这就是本文的研究意义。后续研究将结合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利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构建的原理设置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关键点,通过基于食品生产流程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保障机制,通过基于食品生产利益主体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通过政府监控环境下的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制约机制。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

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是一个长而复杂的供应链条,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运动过程涉及农资供应商、生产者、加工者、中间商(包括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和消费者等。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食品供应链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错综复杂”的特点。1节点多供应链公认的概念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然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这一概念自然地勾画出网链结构的节点分布具有“中间少、两边多”的特点。食品供应链在消费者一端,几乎囊括了地球上所有需要生存的人类;而在食品生产的前端,具体来说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来说,我国的比例接近50%(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50%)。针对“点多”的特点,我国出现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等等组织模式,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横向加纵向联合促进食品专业化生产。食品供应链两端“节点多”必然会使“信息流、物流、资金点”的控制更加复杂。例如:在某一蔬菜食品供应链中需要汇集的前端节点信息包括:地块、生产者、农药化肥使用量等等。2链条长农产品生产的农药化肥的投入必然地将食品供应链与化工工业供应链的某一节点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食品加工过程(以食品添加剂为例)也必然地联系到某一供应链的节点企业。现代食品生产与化工、生物等技术交织在一起,从整个食品供应链追溯的角度来看,必然使食品供应链的节点外延出去,无形中拉长了食品供应链的链条。3覆盖面广食品供应链在“点多”和“链长”的作用下,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食品供应链涉及的人数和食品供应链与工业的交织性,仅从食品供应链的跨区域属性上就可以说明食品供应链的覆盖面广。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食品贸易活动越来越便捷。从地域上看,小到个人消费者的网上采购,大到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完全可以覆盖全世界。现有食品28个大的类别,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在使用,在生活水平、个人偏好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下,在质量与价格上又衍生出不同的产品。可以说,家家都有“菜米油盐酱醋茶”,但又不尽相同。在满足需求和利益获得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在个人消费差异细化的影响下,不同区域生产的具有区域特性的食品流通性再加大。4食品供应链结构错综复杂1996年,Zuurbier等学者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食品供应链(foodsupplychain)概念,并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农产品和食品生产销售等组织,为了降低食品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其质量安全和物流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如今,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国家,这一管理模式已经广为应用,并逐渐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FurnessA,2004)。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商流管理阶段,研究范围包括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出到消费者消费前的商流阶段,其研究内容通常被包含在营销范畴内;第二阶段为集成物流管理阶段(ILM),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从市场营销中分离出来,且向上游扩展到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强调生产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成本控制;第三阶段为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阶段(SCM),研究范围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到农产品的最上游企业(如种子供应商等),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跟踪和追溯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便快速和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食品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阶段,典型的食品供应链可划分为哑铃型、T型、对称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GolanE等,2002;BoselieD,2002)。周应恒等(2008)在生鲜蔬菜供应链效率研究中给出常规的生鲜农产品流通包含3种方式():第一,消费者直接与生产者对接;第二,消费者通过零售商与生产者对接;第三,消费者通过零售商、批发商与生产者对接。生产者通过物流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同时消费者信息通过信息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消费者(南京地区)通过第三种流通方式的生鲜蔬菜数量占总流通的77.24%。从我国现有的零售业、物流业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来看,家庭生活的主要食品(粮食或蔬菜)和餐饮必需品(油、盐、酱、醋、茶)绝大多数要经由零售商或零售者;采用“农场制”或“公司+基地”形式的农业生产比例仍旧较小,即多数食品生产的农耕源头主体是农户。根据我国食品供应链“点多、链长、面广”的特点,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阶段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可以勾勒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为了突出食品安全监控措施的针对性,我国学者一般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角度研究食品供应链的结构,根据基本流程给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与控制的措施与途径。结合供应链的基本概念,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首先,该模型以供应链的基本网链结构为基础,主要体现食品供应链各个企业(主体)之间的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承接关系。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网链结构同样存在核心企业,由于食品类别繁多,核心企业是以生产经营规模大小来确定的。例如:核心企业可以是大宗农产品的贸易商(中粮集团下属粮食贸易公司),也可以是大型食品零售企业(家乐福、苏果),还可以是食品加工企业(九三油脂)。每一个核心企业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中的最终消费者的距离有远有近,进而可能产生的特定的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同,食品安全防控措施各有侧重。其次,为了保障食品供应链的主体结构运作效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优化配置就至关重要。结合食品供应链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发生的环节,一般模型给出与食品供应链关联紧密的三个“观察点”。一是流通,供应链系统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安全、合理、高效的物流体系,在食品的流通多数对储存、运输、中转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生鲜食品需要使用具有冷藏功能的运输工具,大宗商品中转对杂质产生具有一定的限制。流通环节的不规范操作,有可能产生食品腐败、食品品质下降等食品安全问题。二是加工。食品化工工业技术对于人类食品安全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食品防腐剂的使用可以延缓食品败坏的速度,但过量添加的食品被人食用后产生致癌物质,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三是销售。供应链的形成、稳定与壮大,目的是使网链内的企业均能获得持续的高效益。网链内企业之间具有稳定的“供—销”关系,网链内任一节点出现的销售上的问题,均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例如:某一节点销售库存积压,食品安全保存期处于临界点而进一步向下游节点输送的情况;某一节点企业不良运营,将有害物质带入到整个食品供应链。再次,食品供应链主体网链的工业供应链企业必须考虑到模型之中。第一,现代食品供应链与工业企业联系紧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正是由于工业企业不当运作产生的。第二,从食品安全管控的事前管理来看,初级食品生产的任何添加物(农药、化肥、饲料)的“进入”对于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品质影响巨大,并直至最终消费。第三,食品消费后流入环境的过程对于进入食品供应链的“起点”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厨余垃圾是简单填埋、焚烧、有机处理等等。实际上,厨余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在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例如:地沟油。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模型的构建诠释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突出了食品供应链的内涵特征,是全面分析食品安全监控关键点的基础,在这一模型基础上可以提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监控体系与纠偏、食品安全机制等内容。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一般模型的应用

结构模型范文篇2

那么,原始火球的结构怎样?由它爆炸产生的宇宙是怎样以对数螺线形方式加速膨胀的呢?

一、原始火球的超级恒星结构模型

1、原始火球的恒星结构模型

笔者认为原始火球有类似太阳的结构,是宇宙中的第一个、第0级唯一超级特大恒星。它包括内核、辐射区、壳层结构(对流区、光球、色球)、日冕等部分,其活动规律与太阳相似。

2、原始火球的大爆炸类型

由于笔者假定原始火球有类似太阳的结构,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它和所有的恒星一样存在周期性超级大爆炸。它有三种爆炸形式,即,有壳周期性大爆炸、抛壳周期性大爆炸和无壳周期性大爆炸。

(1)、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

这个时期的原始火球有类似于太阳的完整恒星结构,但同时又存在周期性大爆炸,此时由于不能抛射原始火球的壳层结构(对流区、光球、色球),这种有完整恒星结构的周期性大爆炸,就叫做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这时还不能由原始火球对流区黑子形成相对独立的新的超级恒星。从规模上比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小。

(2)、原始火球的无壳周期性大爆炸

原始火球的无壳周期性大爆炸是一种介于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和抛壳周期性大爆炸之间的过渡类型。它开始于上一次抛壳大爆炸熄灭后,结束于下一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的点火时期,爆炸极不稳定。对原始火球这个时期非常短暂,而对其它恒星,这个时期相对较长。

(3)、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

因为原始火球的黑子同样存在于原始火球壳层结构的对流区。所以,从原始火球的第一次抛壳大爆炸开始,宇宙中便由原始火球的黑子产生出了第一代超级恒星。为了明确表示某代恒星第多少次数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笔者提出一种“代~次”表示法或叫x~Y表示法来进行表示。

比如用数字0表示原始火球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用数字代号0~Y表示由原始火球产生的抛壳大爆炸次数。那么,由原始火球产生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次数可表示为0~1,0~2,0~3,~~~~,0~Y。

到目前为止,在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超级大爆炸0-Y表示法中的Y,已经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以它为中心形成了我们这个至今还在加速膨胀的宇宙。

一般来说,第一代恒星还要发生很多次数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这样形成第二代恒星。用“代~次”表示法表示成1~1,1~2,1~3,~~~~,1~Y。

同样,第2代恒星也要产生抛壳周期性大爆炸,用“代~次”表示法表示可表示为,2~1,2~2,2~3,~~~~~,2~Y,如此等等,依次类推。

一般说来,我们人类目前观测到的第x代恒星在形成超星系团或星系时,Y=1时的情况最多,而Y>1时的情况较少。所以,第x代恒星形成的超星系团、星系或行星系统可表示为{x、Y:x~Y,Y≥1}。如果Y=0,则表示第x代恒星还没有发生抛壳周期性大爆炸。

以太阳系为例,用代-次表示法,可表示为{x、Y:x~Y,Y=1}。前一个x表示太阳是第几代恒星,而Y表示太阳发生的第几次抛壳周期性大爆炸。根据笔者的研究,太阳系的行星系统是在一次抛壳大爆炸中形成的。但是,太阳还发生过多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只是其规模比太阳的抛壳大爆炸小得多。

二、宇宙的时空结构

1、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与第x代恒星之间的时空距离规律

(1)、在第x代恒星周围怎样形成螺旋形的第x+1代天体的旋臂

当x≥1时,第x代恒星就开始有了自转,当Y≥1时,第x代恒星就开始发生抛壳大爆炸。

但是,我们人类目前观测到的第x代恒星,在宇宙起源过程中,基本上属于最后几代恒星,大多数只发生了一次抛壳大爆炸,因此,形成螺旋形旋臂者数量最多。

在第x代恒星壳层结构的南北半球各自都有与赤道形成一定角度的线状分布的黑子群。而且常常是在第x代恒星壳层结构的对流区,上一周期的黑子群还没有消失时,下一周期的黑子群又产生出来了。所以,在第x代恒星的壳层结构的南北半球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状分布的黑子群。可以说,这就是第x代恒星周围形成螺旋形的第x+1代天体旋臂的胚胎。

当第x代恒星进行抛壳大爆炸时,被抛出的第x代恒星对流区的磁孔、磁结及黑子便以大黑子为中心,在第x代恒星周围形成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巨大的螺旋形旋臂。

在螺旋形旋臂中的磁孔、磁结及黑子都可以将弥漫的星云物质聚集起来,形成第x+1代天体。

(2)、第x+1代天体螺旋形旋臂的轨道膨胀与收缩公式

设第x代恒星第1次抛壳大爆炸之前的恒星质量为M0,第x代恒星的质量衰减后为M=M0e-λt,λ是待定常数,t表示时间。当第x代恒星进行第X~Y次大爆炸时,把第x+1代天体的相关常数代入第x代恒星的中心力场中的比耐公式,得到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与第x代恒星的轨道方程为

r=h²/[k²+(Ah²/k²)cosθ],

k²=GM0e-λt。

其中的常数待定。这个公式表明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的轨道大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大(膨胀),这就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公式)”,或叫“轨道漂移方程(公式)”。

哈勃定律实际上就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的特殊形式。比如取cosθ=0,方程两边对时间t求微商得v=dr/dt=λr,这就是星系的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但是,在严格的求解过程中,哈勃定律不成立。

由提丢斯—彼德定律指出的太阳系内的行星分距离公式布r=0.4+0.3×2n,n取-∞,0,1,2,3,4,5,6,7.(取天文单位)。实际上就是太阳系内的行星分布在太阳周围的时空公式.它也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的特殊形式。这决定于太阳的抛壳大爆炸的规模和各常数的具体取值。经笔者化简后,形式上完全与提丢斯—彼德定律公式的形式完全相同。

当星云物质以第x代恒星为中心重新集积时或以磁孔、磁结及黑子为中心将星云物质聚集形成第x+1代天体时,由于它们的质量和引力随时间呈指数形式不断增大,即第x代恒星和第x+1代天体的质量都将以M=M0eλt方式增加,其中λ前面取正号。第x+1代天体的运行轨道将按变质量的比耐公式r=h²/[k²+(Ah²/k²)cosθ],k²=GM0eλt。

随时间的变化呈螺线形收缩。所以,这又是“宇宙的时空收缩方程(公式)”。

总之,比耐公式r=h²/[k²+(Ah²/k²)cosθ],或比耐方程h²u²(d²u/dθ²+u)=-F/m是一条轨道大小为r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是宇宙天体(恒星或行星等)的“轨道膨胀或收缩公式”。以它为基础形成宇宙的时空结构。

三、恒星系统的形成

超级恒星系统(星系团、星系)的形成决定于抛壳恒星的质量大小,它决定于第几代恒星的第多少次抛壳周期性大爆炸。超级恒星系统的形态结构决定于抛壳恒星的代数x,自转周期T1,恒星壳层结构的形成周期T2,黑子形成周期T3,抛壳周期T4的大小。其时空轨道表现出时空对数螺线性膨胀与收缩的特性。

在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它是下一代恒星或行星系统的胚胎。

在第x代恒星的抛壳大爆炸中,一般都能在第x代恒星的周围形成第x+1代天体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臂。但是,如果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没有线状分布的黑子群,那么,在第x代恒星的周围一般说来不能形成旋臂。

1、第x+1代天体的形成规则

以太阳系的形成为例:

(1)、规则一

靠太阳赤道越近的黑子,太阳爆炸后,由黑子形成的行星离太阳越远。反之,则近。

这是因为太阳在自转,越靠近太阳赤道,太阳黑子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当太阳爆炸后离太阳中心距离越远。

太阳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其中一对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分别形成了一组行星:海王星和天王星,而另一对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分别形成了一组行星,即土星和木星。而其它在太阳上的在蝴蝶图中呈一定角度分散分布的黑子依次形成了火星、地球、金星、水星。而冥王星和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sedna比较特殊,很可能是由最靠近太阳赤道的隐形大黑子形成的,所以离太阳最远。

由于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周围形成了一个黑子群,并且有大量的磁孔与磁结,所以在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形成大行星的同时,在它们的周围也形成了由黑子形成了卫星和由磁孔与磁结形成的大行星的星云盘。

(2)、规则二

由于下进上出,磁孔或磁结或黑子密度较小,被太阳抛出距离较大,因而形成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和彗星。

由于上进下出磁孔或磁结或黑子密度较大,被太阳抛出距离较小,因而形成太阳系内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形成小行星带。

但是,规则一与规则二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有一定冲突,所以,这使太阳系行星系统轨道的大小和形状的形成在它们相互作用中形成,情况比较复杂,变数较多。

应该注意的是太阳系的大行星密度是变化的,原来黑子密度小,可能因为密度小的黑子在集积过程中因为集聚了其它密度大的磁孔、磁结或黑子,而形成行星时,结果其本身的密度变大。反之,原来黑子密度大的黑子可能集聚了其它密度小的磁孔、磁结或黑子而密度变小。可以说行星带和奥尔特云及彗星就是改变大行星密度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3)、规则三

太阳爆炸时各黑子由绕极轴旋转运动变成绕太阳中心的公转速度由外向内依次增大。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根据行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可知,GMm/r²=mv²/r,得v=(GM/r)½,所以,当太阳爆炸时各黑子由绕极轴旋转运动变成绕太阳中心的旋转运动时,离太阳赤道越远的黑子,形成行星时的轨道半径小,公转速度大。反之,离太阳赤道越近的黑子,形成行星时的轨道半径大,公转速度小。所以,太阳系内的行星系统由外向内公转速度依次增大。

(4)、规则四

由黑子形成行星,由于黑子在太阳对流区上表面和下表面旋转方向相反,但是,黑子在太阳对流区下表面旋转方向不稳定,磁孔、磁结情况类似,主要是受太阳辐射区的影响,辐射区巨大的离子动能对太阳对流区磁孔、磁结或黑子下表面的旋转运动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所造成。磁孔、磁结在太阳上的频繁变化就说明这个问题。所以黑子在太阳对流区的旋转方向主要决定于太阳对流区的上表面的黑子的旋转方向,这同时决定黑子形成行星的自转方向。

行星的自转方向是电磁学规律所决定的。

太阳磁场可以与太阳对流区的磁孔、磁结及黑子相互作用。当太阳的抛壳大爆炸使它们脱离太阳而进行轨道膨胀的时候,所有太阳系的行星,包括其卫星都会向同一方向自转,即自西向东转动,这决定于爆炸的太阳在扩大后的内部磁场方向的影响。

当然,不排除太阳系中的偶然事件改变行星自转方向的例子。比如金星的自转方向就是自东向西转动,虽然非常返慢。

(5)、规则五

行星的公转轨道可以膨胀和收缩。当太阳因为爆炸质量变小时,各行星轨道膨胀。

当太阳重新吸引那些因为自身爆炸而产生出的星云物质时,质量逐渐增大,各行星轨道收缩。

太阳系内磁孔、磁结及黑子在集积形成行星、彗星、陨石等的时候质量会逐渐增大,所以,大行星周围的卫星和星云盘的轨道,会因为大行星质量的逐渐变大而收缩。

(6)、规则六

太阳上南北半球的黑子形成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形分布区,它们均与太阳赤道形成了一定的角度。它们在太阳的抛壳大爆炸中形成自然地形成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螺旋形旋臂,就象两盘或两盘以上的螺旋形的蚊香。由于它们的螺旋形旋臂在形状和大小上的差异,所以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彼此相交,它们的交点就是大型黑子集聚的地方,这使太阳系的大行星的分布主要出现在这些交点上。显然,它们在太阳的径向方向依次出现的轨道大小呈对数螺旋方式变化,这样就产生了太阳系行星分布的提丢斯——彼得定律。

(7)、规则七

太阳除了发生抛壳大爆炸以外,还要发生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它直接改变太阳行星系统的面貌,使地球上的生物产生灾变性的后果。

比如发生在几百万年前的一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造成了地球上的恐龙的灭绝。 

在这次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地表温度可能已经达到2000C以上了,不论陆地上还是天上的恐龙,由于躯体巨大,无法躲避在地球的阴凉处,导致严重烧伤和酷暑,相继在几天之内全部死亡。而恐龙蛋也因为太阳暴晒而失去生命。

由于地球上2000C以上的高温,直接导致森林火灾和飓风、暴雨、山洪与泥石流,它比其它任何时候都强烈,它使恐龙与恐龙蛋的一部分被泥石流淹没而形成化石。

唯有小型恐龙,或生活在水里的恐龙的近亲——鳄鱼,逃过了劫难。小型恐龙以后演变成了地球上的其它生物。而其。动植物由于体形较小,容易在短时间内在相对阴凉处躲过劫难,但是,仍然有各种动植物大量死亡,甚至灭绝。

在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太阳系部分行星改变了运行轨道,甚至发生碰撞。有的落在地球上,产生巨大爆炸,顷刻浓烟四起,尘土飞扬,山蹦地裂,飓风热浪,整个地球被覆盖上一层次陨石尘土,这就是人们在恐龙灭绝时,在同一地层中找到来自陨石的铱元素。同时,也出现大行星对小行星及星云物质的俘获现象。地球的卫星——月球有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同时导致各大行星发生地质结构变化,形成火山和地震,导致地球大陆飘移。

太阳在这次爆炸中同时导致各大行星磁场反向,这是因为温差电出现了反转现象。

太阳在这次爆炸中还导致各大行星自转轴改变,导致气候改变,比如火星的气候变化就与此有关。

1987年美国的宇宙飞船发现各大行星背日面都有一条线形构造,这就是太阳多次小规模爆炸对各大行星产生作用力的合力造成的,即中间凸起两边低的一种线状结构。

太阳在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后,产热量明显下降,所以太阳在经历每次爆炸后,太阳系各大行星出现冰期。地球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冰期就是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之后形成的。

所以,即便恐龙没有在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被热死,陨石砸死。那么,它必然在地球上出现的冰期中冻死。

2、第一代恒星的分布

原始火球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自转周期T1=∞,壳层结构的形成周期T2≈0,大黑子的形成周期T3≈0,没有恒星黑子分布的蝴蝶图,黑子接近于均匀对称分布,而抛壳大爆炸周期T4≈0。所以在0~Y抛壳大爆炸中,每次抛壳大爆炸都使第一代恒星的分布接近圆球形,

3、第x+1代恒星的分布

当第x代恒星,x≥1,由于它来源于上一代恒星黑子,所以第x代恒星有自转。即第x代恒星的自转周期T1为有限数值。它分以下几种情况:

当第x代恒星只进

行一次抛壳爆炸时,而形成星系时,因为在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所以这样形成的旋涡星系有至少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臂,这样可以形成棒旋星系、螺旋星系及椭圆星系。

当第x代恒星没有在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时发生大爆炸,那么就没有旋臂形成,这样就形成不规则星系。

由于宇宙年龄较大,所以我们发现第x代恒星只发生一次大爆炸的恒星数量很多。这使我们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哈勃研究过的600个星系中,50%是标准的旋涡星系,30%是棒旋星系,17%是椭圆星系,只有3%是不规则星系。

参考文献

1、王为民,原始火球有黑子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学习方法报,2001,9,16。

2、王为民,中微子——反中微子超旋统一场,学习方法报,2003,5,30。

结构模型范文篇3

关键词:数学探究能力;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模型

克鲁捷斯基曾经提到:“对各种现象进行研究的真正科学途径,是把它们分解成一些比较简单的成分(因素)。同样,对于研究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所进行的分析综合的途径,要求首先剖析它的结构,分解出它的成分(因素)。有必要研究复杂现象的结构,而能力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现象。”[1]要研究中学生的数学学科探究能力,就有必要研究此能力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因素。

1数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的假设

1.1数学探究能力的因素分析

1.1.1理论检索

在已有对探究能力结构的研究中,有许多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探究进行了分析。我们在建立数学探究能力模型时充分参考和借鉴了这些研究成果,同时结合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吸取适合中学生阶段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内容,剔除不符合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初始的理论认识,从而为建立数学探究能力模型提供参照。

1.1.2教师访谈

为了能充分了解学生探究能力的特征,我们对中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请他们讲述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在汇总观察记录和访谈资料的基础上,从总体上进行主题词的抽取,找出反映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词汇,共获取相关表征词汇103条。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整理,将反映相似内容的表述进行归类,在这一过程中删去重复和无效的词汇58条,剩余的45条词汇作为问卷的各题项的关键词。

1.1.3探索性因素分析

(1)选择被试与制作问卷。选取锦州某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具体信息结果与分析见表1。

表1被试的基本信息表年级初三班级1234合计人数68637270273本研究使用自制的《中学生数学学科探究能力调查问卷》考察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预测问卷的编制和修订上,根据研究目的、相关文献数据与研究结构等方面加以考虑,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增删,问卷内容是依据研究结构的层面编制的。

量表采用的是李克特式量表法,量表填答方式采取5点量表法。因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5点量表(Points)是最可靠的,选项超过5点,一般人难有足够的辨别力”,且“5点量表正好可以表示温和意见与强烈意见之间的区别”[2]。预测题项数为45题,正式题项数为13题,满足“预试题的项数最好是所需测试题项数的3~4倍”的原则[2]。

(2)预测与校正问卷。

从锦州市某中学初三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共50名学生进行预测。问卷回收后,进行了一份一份检查筛选,有效问卷47份,有效率94%。对筛选后的问卷给予编号,将测验数据输入SPSS12.0处理系统,进行T-检验。45个题目的鉴别度均达显著,从45题项中选出CR值最显著的13个题目,作为正式问卷的题项。

(3)正式施测与整理问卷。

让班主任对其班级的学生进行测验。在测验过程中要求教师督促学生认真填写问卷。回收后,将经筛选的有效问卷(N=257)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第一,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这里的效度采用的是“专家效度”,根据“数学探究能力问卷”自编“‘数学探究能力问卷效度’量化分析问卷”,请专家填写,结果表明“数学探究能力问卷”的效度达88.4%,证明此问卷达到较高的效度。预测问卷的α信度系数为0.8328(见表2),由此可以看出,此问卷的信度颇佳。KMO检验结果(见图1)表明此问卷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在KMO检验中,当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这里的KMO值为0.850,表示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而Barlett’s球形检验也很显著)。然后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确定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因素以及结构构成。

第二,因素分析。

结构的最佳模型应该为5因素模型。这一点说明数学探究能力5维结构模型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模型。同时也说明数学探究能力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2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五维二阶”结构模型

2.1各观察变量在5个因素上的归类

根据数学探究能力问卷的各个问题涉及到的任务,可以把它们分为5类测验:

第一类包括观察、数学概括归纳思维、数学语言表达;第二类包括直觉、类比、模式识别;第三类包括联想、数学建模、变换;第四类包括逻辑思维、连续推理;第五类包括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

2.2构建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五维二阶”结构模型

我们根据对抽取的5个因素所来源的分测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因素1上的分测验主要测查了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的能力;因素2上的分测验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猜想的能力;因素3上的分测验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实验能力;因素4上的分测验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数学证明的能力;因素5上的分测验主要考察学生的数学拓展与推广能力的。据此,可以进一步建立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五维二阶”的结构模型。

3讨论

这个数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包括5个维度:问题提出的能力、数学猜想的能力、数学实验的能力、数学证明能力以及数学拓展与推广能力,这个模型具备如下5个特点:

(1)数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的动态性。数学探究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发挥作用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是随着探究活动次数的增多而不断发展的、变化的。因此,数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具备动态性。

(2)数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的相关性。数学探究活动中的各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以及互相协调、共同作用的,所以各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特征。

(3)数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的顺序性。数学探究活动是一个有顺序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的具体细节并不能被老师事先规定,但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就是要求教师应在整体上把握整个探究过程的脉络,从而有效地进行指导。

(4)数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的自调性。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会自动调节其数学探究能力的各个部分的能力从而完成整个数学探究活动。

(5)数学探究活动结构模型的可控性。只要教师能够准备充分,有较高的数学知识水平,在整个数学探究过程,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而且也能应对突发事件,从而很好地控制整个探究过程。这5个特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数学探究能力结构的特点,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不能割裂地看待。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五维二阶”结构模型数学探究能力的结构是测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依据,是探讨数学探究能力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这里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的结构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的5维结构模型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理论假设,本研究的调查数据,与数学探究能力的5维结构模型拟合得很好,证明数学探究能力的结构是由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数学猜想能力、数学实验能力、数学证明能力以及数学拓展与推广能力构成的,构成数学探究能力的5个能力模块分别负责不同的数学探究任务,并进而得到了中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的结构模型是“五维二阶”结构模型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克鲁捷斯基。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M]。李伯黍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3]松村明。大辞林[M]。东京:三省堂,1989。

[4]张奠宙,赵小平。当心“去数学化”[J]。数学教学,2005,(6):19。

[5]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结构模型范文篇4

关键词:制作工艺杆件纸带

一、引言

《结构模型设计竞赛》是一门面对土建类大学本科学生,旨在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学科竞赛。到目前为止,他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基础建设飞速发展,各种结构形式相继涌出,那些形式新颖、自重轻,承载大,形态优美的结构形式则更是备受青睐。虽然土建类学生与日俱增,但由于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性,他们还缺乏那种独立创新的能力。面对这种形势,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众多高校和部分地区相继推出了结构模型设计竞赛。

而模型制作就相当于现实生活中建筑物的施工,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建筑物承载力和使用性能。毫无疑问,制作工艺是结构模型设计大赛中至关重要的,是成败与否的关键。

二、模型构件的制作

模型的主要构件有杆件和纸带,杆件又分三角形,方形,圆形。下面就几种主要构件的制作进行详细讲解。

(一)方形杆件的制作(以1cm×1.5cm尺寸为例)

动手前有两个重要工序:一、分工合作,在制作模型前分配好每个人的任务,一个代表队一般由三人组成,其中一人专门负责涂胶水,从头到尾由此一人承担,另外两人则专门负责卷杆及裁纸。二、计算,所要制作杆件厚度为两层,那么要用的白纸的宽度大概为1.5+1+1.5+1+0.3×4+1.5+1+1.5+1=11.2cm,因考虑到外层纸比内层纸要宽。为叙述方便,三名同学分别用A、B、C代名,负责卷杆的同学分别为A、B同学,涂胶水的为C同学,接下来进入实际操作。

三个人分配好位置,A、B两人紧靠坐在书桌的一边,C同学站立在对面,将玻璃板平铺在书桌上,玻璃板的一边与书桌的一边平齐,再将白纸平铺到玻璃板上,注意是要沿着顺纹方向卷杆。A、B同学将木棍与白纸边缘齐平,向前转动90度,卷的时候木棍与白纸紧贴不能滑动,此时C同学紧紧按住白纸不让白纸滑动,A、B同学则同时将木棍与白纸使劲向后拉,让白纸出现一个明显的棱角,此时A、B同学还可以用手指甲在白纸上来回移动,有助于棱角的形成,但注意不要伤纸。当一边的棱角出来后,C同学继续按紧白纸,A、B同学按紧白纸与木棍将其一块向前转动90度,同时使劲往后拉,重复上面步骤使其出现另外一个棱角,依此类推不断向前转动,直到木棍的每条边上都有两层白纸。为使纸层之间接触更加紧密,棱角更鲜明,在向前卷动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个比较光滑的实物如玻璃杯,利用杯壁来回用力压实木棍上的白纸。卷完两圈后,将木棍向后退回一圈,使木棍的每边只保留一层白纸,接下来开始涂胶水。A、B同学保持白纸紧贴木棍,并保持木棍不动,C同学则在被退回的白纸上涂胶,为避免胶水干燥太快,一次只能涂一条边。C同学将胶水从A端连续挤到B端成一直线,再用卡片将胶水沿白纸顺纹方向前后抹开,前后来回两次,再将卡片从A到B来回两次,涂胶过程中卡片应保持一定角度,用力要适中,使得从A到B的纸面上的胶水厚度均匀。涂胶完毕,C同学按紧白纸,A、B同学则用力往后拉木棍,用力均匀向前卷动木棍,向前卷动90°后保持不动,用力按木棍使胶水与两纸面粘合密实,不留空隙,防止起泡,此时可借助玻璃杯来回压实将多余的胶水从侧面排出。这样就完成了一条边的涂胶制作,重复上面的步骤卷完所有的边。卷完最后一边用划纸刀用力一次性切断白纸,再将白纸的边缘用手轻轻粘到卷好的杆上。做完一根杆件后不要急于将木棍抽出,因为此时的白纸处于湿态,非常软,必须等杆件完全干燥后再抽出。为加快干燥可借助吹风机直接烘干,但不要太近,吹风机得来回移动,使杆件受热均匀,这样干燥后轴向抗拉压强度也均匀。

在卷杆的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C同学最好面对光源,让光线射到刚涂的胶水上,这样反光容易看清胶水是否涂均匀,同时A、B同学可从侧面看胶水哪里有薄有厚。

2.C同学涂胶水不能太多,只需薄薄一层附在白纸上即可,动作得迅速熟练,以避免胶水干燥。

3.木棍比制作的杆件稍长,以使卷杆时方便拉紧木棍与白纸也方便抽出。

(二)圆形杆件的制作(以50cm长,内径2cm的三层圆形杆为例)

知道了方形杆件的制作方法,制作圆形杆件也就非常容易了。施工前的准备和前面一样,分工合作,只是计算应为π×4+π×(4+0.6)+π×(4+1.2)+0.1=13.8π+0.1。加上0.1是因为圆杆不像方杆那样开始可以刚好一个圆周贴在塑料管上,必须有0.1cm的重叠才能使白纸和圆管贴紧。

首先将白纸和塑料管与桌子边缘齐平,A、B同学将两端的白纸紧贴塑料管,时刻贴紧,不能产生相对滑动,卷完一圈则将白纸边缘慢慢往里塞,当要做的杆件太长,A、B同学难以控制时可借助C同学的一只手负责中间部分,C同学另一只手按紧桌面上的白纸不动。全部塞好后使劲往后拉杆,使白纸紧贴塑料管,拉好后从两端检验一下重叠的长度是否相同,大约都在0.1cm左右。接下来C同学开始涂胶,涂胶的方法同前一样,都要迅速熟练,不同的是涂胶水的宽度应为圆杆的半周长,涂好半周后,用前述的方法粘结纸层,此时不再用玻璃杯压实圆杆,而是重新自制一个小工具,用一个内径比塑料管外径稍大的半圆弧形塑料管,套在杆件上来回压实杆件,每卷动半圈压实一次,直到完成杆件。

(三)纸带的制作(以2cm宽三层纸带为例)

纸带的制作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将纸带一层一层直接往模型上贴,一种是先贴好三层,再一次性贴到模型上,这两种制作方法各有他们的优缺点,但考虑到有时第一种方法施工上难以实现,故一般采用第二种制作方法,下面也将详细讲述第二种方法。

结构模型范文篇5

《结构模型设计竞赛》是一门面对土建类大学本科学生,旨在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学科竞赛。到目前为止,他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基础建设飞速发展,各种结构形式相继涌出,那些形式新颖、自重轻,承载大,形态优美的结构形式则更是备受青睐。虽然土建类学生与日俱增,但由于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性,他们还缺乏那种独立创新的能力。面对这种形势,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众多高校和部分地区相继推出了结构模型设计竞赛。

而模型制作就相当于现实生活中建筑物的施工,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建筑物承载力和使用性能。毫无疑问,制作工艺是结构模型设计大赛中至关重要的,是成败与否的关键。

二、模型构件的制作

模型的主要构件有杆件和纸带,杆件又分三角形,方形,圆形。下面就几种主要构件的制作进行详细讲解。来源于/

(一)方形杆件的制作(以1cm×1.5cm尺寸为例)

动手前有两个重要工序:一、分工合作,在制作模型前分配好每个人的任务,一个代表队一般由三人组成,其中一人专门负责涂胶水,从头到尾由此一人承担,另外两人则专门负责卷杆及裁纸。二、计算,所要制作杆件厚度为两层,那么要用的白纸的宽度大概为1.5+1+1.5+1+0.3×4+1.5+1+1.5+1=11.2cm,因考虑到外层纸比内层纸要宽。为叙述方便,三名同学分别用A、B、C代名,负责卷杆的同学分别为A、B同学,涂胶水的为C同学,接下来进入实际操作。

三个人分配好位置,A、B两人紧靠坐在书桌的一边,C同学站立在对面,将玻璃板平铺在书桌上,玻璃板的一边与书桌的一边平齐,再将白纸平铺到玻璃板上,注意是要沿着顺纹方向卷杆。A、B同学将木棍与白纸边缘齐平,向前转动90度,卷的时候木棍与白纸紧贴不能滑动,此时C同学紧紧按住白纸不让白纸滑动,A、B同学则同时将木棍与白纸使劲向后拉,让白纸出现一个明显的棱角,此时A、B同学还可以用手指甲在白纸上来回移动,有助于棱角的形成,但注意不要伤纸。当一边的棱角出来后,C同学继续按紧白纸,A、B同学按紧白纸与木棍将其一块向前转动90度,同时使劲往后拉,重复上面步骤使其出现另外一个棱角,依此类推不断向前转动,直到木棍的每条边上都有两层白纸。为使纸层之间接触更加紧密,棱角更鲜明,在向前卷动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个比较光滑的实物如玻璃杯,利用杯壁来回用力压实木棍上的白纸。卷完两圈后,将木棍向后退回一圈,使木棍的每边只保留一层白纸,接下来开始涂胶水。A、B同学保持白纸紧贴木棍,并保持木棍不动,C同学则在被退回的白纸上涂胶,为避免胶水干燥太快,一次只能涂一条边。C同学将胶水从A端连续挤到B端成一直线,再用卡片将胶水沿白纸顺纹方向前后抹开,前后来回两次,再将卡片从A到B来回两次,涂胶过程中卡片应保持一定角度,用力要适中,使得从A到B的纸面上的胶水厚度均匀。涂胶完毕,C同学按紧白纸,A、B同学则用力往后拉木棍,用力均匀向前卷动木棍,向前卷动90°后保持不动,用力按木棍使胶水与两纸面粘合密实,不留空隙,防止起泡,此时可借助玻璃杯来回压实将多余的胶水从侧面排出。这样就完成了一条边的涂胶制作,重复上面的步骤卷完所有的边。卷完最后一边用划纸刀用力一次性切断白纸,再将白纸的边缘用手轻轻粘到卷好的杆上。做完一根杆件后不要急于将木棍抽出,因为此时的白纸处于湿态,非常软,必须等杆件完全干燥后再抽出。为加快干燥可借助吹风机直接烘干,但不要太近,吹风机得来回移动,使杆件受热均匀,这样干燥后轴向抗拉压强度也均匀。

在卷杆的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C同学最好面对光源,让光线射到刚涂的胶水上,这样反光容易看清胶水是否涂均匀,同时A、B同学可从侧面看胶水哪里有薄有厚。2.C同学涂胶水不能太多,只需薄薄一层附在白纸上即可,动作得迅速熟练,以避免胶水干燥。3.木棍比制作的杆件稍长,以使卷杆时方便拉紧木棍与白纸也方便抽出。(二)圆形杆件的制作(以50cm长,内径2cm的三层圆形杆为例)

知道了方形杆件的制作方法,制作圆形杆件也就非常容易了。施工前的准备和前面一样,分工合作,只是计算应为π×4+π×(4+0.6)+π×(4+1.2)+0.1=13.8π+0.1。加上0.1是因为圆杆不像方杆那样开始可以刚好一个圆周贴在塑料管上,必须有0.1cm的重叠才能使白纸和圆管贴紧。

首先将白纸和塑料管与桌子边缘齐平,A、B同学将两端的白纸紧贴塑料管,时刻贴紧,不能产生相对滑动,卷完一圈则将白纸边缘慢慢往里塞,当要做的杆件太长,A、B同学难以控制时可借助C同学的一只手负责中间部分,C同学另一只手按紧桌面上的白纸不动。全部塞好后使劲往后拉杆,使白纸紧贴塑料管,拉好后从两端检验一下重叠的长度是否相同,大约都在0.1cm左右。接下来C同学开始涂胶,涂胶的方法同前一样,都要迅速熟练,不同的是涂胶水的宽度应为圆杆的半周长,涂好半周后,用前述的方法粘结纸层,此时不再用玻璃杯压实圆杆,而是重新自制一个小工具,用一个内径比塑料管外径稍大的半圆弧形塑料管,套在杆件上来回压实杆件,每卷动半圈压实一次,直到完成杆件。

(三)纸带的制作(以2cm宽三层纸带为例)

纸带的制作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将纸带一层一层直接往模型上贴,一种是先贴好三层,再一次性贴到模型上,这两种制作方法各有他们的优缺点,但考虑到有时第一种方法施工上难以实现,故一般采用第二种制作方法,下面也将详细讲述第二种方法。

纸带的制作可以三人也可以两人,在此只讲述两人合作的方法,首先切出三条宽度为2cm,长度一致的纸带,A同学将纸带的一端用透明胶贴在桌面上,C同学拉紧另一端将纸带拉直,C同学负责涂胶,胶水从A端到C端,一次性快速涂完,A同学则拿另一条纸带紧跟在涂胶水的卡片后,快速将其与涂胶水的纸带粘合,全部粘合后用玻璃杯从A到C端压实两次,然后再粘第三层纸带,方法同前。来源于/

结构模型范文篇6

关键词:营销安全;预警原理;结构模型

预警管理,是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做好预警管理,是做好营销安全管理的关键。笔者拟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企业营销安全的预警原理模型和预警结构模型进行探讨。

一、企业营销安全预警原理

根据预警管理理论,提出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的原理模型,它是企业构建营销安全预警管理体系的基础,企业的整个营销安全预警体系,都是在这个模型中运行的。

(一)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监测系统

企业营销安全预警活动的前提,是确定企业营销的各个重要环节为监测对象,即可能出现营销危机和营销事故的活动环节和领域。这有两个任务,一是对营销活动的过程进行监测,对监测对象同其它活动环节的关系状态进行监视;二是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收集、分类、整理、转化、标准化等),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和社会的比较。

(二)确认预警对象的指标和原则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可以找到影响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安全性的各种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分层次的因素集合,这就是要建立的企业营销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可分为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两个方面。客观指标可通过调查而直接获得,主观指标则可通过具有高度一致性(可通过肯德尔和谐系数法检验)的专家评判来获得。两种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可通过标准分数进行转换,使其具有可加性。

(三)确定临界区域

临界区域即是确定企业营销安全级别的值域,每个级别对应于一个相应的值域。只有确定了企业营销安全级别的临界值域才能据此确定企业营销安全状况。

(四)识别、诊断和评价

通过对监测到的营销信息的分析,可确立企业营销活动中已经存在的营销风险和将可能发生的营销危机趋势。识别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出“适宜”的预警指标来判断企业的哪个营销环节已经或即将发生营销危机。这里的“适宜”,是指针对本企业特有的基本情况和经营趋向而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并不适合其它的企业,不是通用指标体系。

诊断是对各种已经被识别到的各种营销风险和营销危机现象,进行成因、过程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以明确哪些现象是主要的,哪些现象是从属和附生的。诊断的工具就是识别过程中所确定的企业特有的和社会相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是对已被确认的主要营销危机和营销风险进行损失性评价,以明确企业在这些营销风险和营销危机冲击下会继续遭受什么样的打击,包括企业损失评价和社会损失评价。

(五)输出企业营销安全值

在识别诊断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处理各个营销环节的各种企业营销安全数字信息,进行汇总聚类分析,得出企业总体企业营销安全状况。并立即制定企业营销安全状况报告,上报给企业营销管理决策者进行决策。

(六)企业营销安全管理决策

企业决策者根据其报告的企业营销安全状况(即输出的企业营销安全值),做出营销管理决策。如果企业营销处于

安全状态,则应继续监测,如果不安全则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意见。

二、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结构模型

综合前面的分析与研究,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的基本体系,。

笔者提出的企业营销安全预警体系的基本模型,它直观地展示了企业营销安全预警体系的全部内容。模型显示,企业营销安全管理包括5×5×5=125个组合。一个企业,要进行完整、全面的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就必须从这125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是无法解决的,笔者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基本框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为更多的后继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以便共同来攻克这一难题。

(一)营销安全预警警素系统

警素,是指警情要素,也称安全要素,它是分析警情的基本因素,是预警管理的起点和基础。

企业营销安全预警警素不同于自然预警警素。自然预警警素一般是单因素,可用单指标测度。如地震的警素是震波,水灾的警素是水量,火灾的警素是火势。企业营销安全的预警警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多因素,要用多指标来测度。我们将警素分析直观为下图。

(二)企业营销安全预警警态系统

在安全研究中,一些学者研究风险问题,希望用风险来概括一切,把危机、威胁、事故等一切不利于企业的因素都用风险来表示,结果,总是出现一些概念冲突与矛盾。另一些学者则只研究危机,把风险、危险、威胁等都纳入危机的范畴来研究。都用危机一词来表示。比如罗伯特•希斯(Henth.R)说:“风险、威胁和危险等词描述了极其相似的问题及危险来源,但也可用来表示特定的概念。''''风险''''一词主要来源于金融管理活动,含有很强的计量因素,这些计量要素用于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来源时估计成本和收益。”威胁“一词经常用于社会科学调查,此种调查旨在力求注解人们如何察觉威胁、安全及生存的情况,并以毫无防备或神经脆弱的人对此种情境的感觉来讨论威胁。”危险“一词一般是由工程师和科学家用来描述诸如化学制品以及来自我们周围世界(地震、火灾、水灾、暴风和战争)之类的有形危机。笔者主要用''''危机''''一词来涵盖以上所有的意思。”[1]

笔者认为,隐患、威胁、危机这些概念存在量的区别,也有质的区别,把它们硬性地规入任何一个概念之中,用一个概念来代表,都是不科学的。在企业营销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中,除了隐患、威胁、危机外,还有失败和事故,它们都是营销安全的不同形态和在程度上的不同表现,对它们加以区分和界定,对营销安全管理是十分必须的,也是科学的营销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2]。

营销安全五态结构模式图,营销安全分为五态:安全态、隐患态、威胁态、危机态和失败态。

安全态是营销处于无风险和低风险状态,它是营销安全管理的理想状态[3]。

隐患态是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对营销的负面影响处于潜在可能性状态。这种可能性是一种概率,它在未演化成威胁之前,并不对当前营销活动造成直接负面影响。所以,隐患是一种潜在的负面影响,在没有触发条件的时候,是安全的,但一旦有触发条件,就马上变得危险起来。它是营销安全的低风险状态。

威胁态是隐患态的发展,当隐患发展为对企业当前和未来的营销活动构成了直接负面影响时,就是威胁态。威胁态是隐患态发展的结果,是一种不安全的营销状态,但威胁态还是一种趋势,尚未改变营销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也还没完全决定营销活动的安危趋向,因此对威胁态采取严格的监控和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可以保持营销的安全。

危机态是威胁态的突变,是企业营销活动和营销系统正在遭受破坏,不迅速解决营销危机就会陷入失败的紧急状态,危机态是严重的不安全营销状态,它经常由营销事故引起,然后迅速发展,只要得不到及时控制,就可能引发更大的营销事故,不仅直接影响正常的营销活动,对企业营销造成损失,而且继续恶化,则可能直接导致营销失败。危机态又是高度不确定的,可以瞬间化为失败态,因此,抓紧时间,做出决定,采取果断措施,是防止危机态向失败态的有效办法。

失败态是危机失去控制,致使营销系统被彻底破坏,营销活动已经无法进行的状态。失败态是一种严重的事故状态,是营销安全的崩溃。失败态将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企业处于失败态时,应该及时进行修复管理,以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千万不要因营销的失败而引发整个企业经营的失败。

(三)企业营销安全预警警控系统

根据企业营销安全预警原理,企业营销安全预警警控体系。

1.警源体系

警源是警情产生的源头,是警情的原发点。

预警管理是一种超前管理,超前管理必须从源头开始,把警情控制和化解在源头,就不会对企业营销形成威胁,更不会引发营销危机和营销失败。

对警源的监测实质上是通过警指对警素的监测,而监测点则是警素的动态变化——量的积累过程中质的突变点。监测的目标是要在量的积累接近安全阈时能发出危机警报,以便采取排险措施。

警源分为外生警源和内生警源。外生警源是外部风险对企业营销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内生警源是企业内部运作风险对企业营销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因此,警源监测应包括外部监测和内部监测两个方面。从对警素的分析看,外部监测主要是对环境的监测和对市场的监测,内部监测是对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和营销运作的监测。内部监测在企业内部,只要建立了监测体系,就很容易执行监测任务。外部监测在企业外部,而且要素繁多,监测相对困难,因此,它必须借助一些信息工具和手段才能完成监测任务。

2.警兆体系

警兆就是警情征兆,是警情发生之前所出现的一系列前兆。警兆也称,为警情先导指标,是预警管理最关键的一环,只要控制这一环节,及时关注警兆,并通过警兆发现警情,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就可以保持企业营销的安全。

警兆本质上是对警素变化的外在反映,这种外在反映,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显形的直观可见,而隐形的则不易为人所发现。警情监测不仅要能发现显形警兆,而且还要能发现隐形警兆,对隐形警兆的分析与发现,是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步,看不到它,就意味着企业将迎来营销危机,给营销造成直接威胁。

警情从产生到爆发,有一个生命周期,被称之为警情生命周期,可以用图6表示。

可以看出警情的发展有五个阶段:孕育期、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休眠期。警情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有一个发展拐点,在孕育期,只为警情产生创立了条件,尚无威胁诞生,所以这时不存在警兆。在潜伏期,风险出现,但是与机会相伴而生的,是合理风险,这时出现警兆,但不构成威胁。所以这时的警兆不易觉察,很容易忽略。在发展期,风险转化为一种直接的威胁,开始对营销产生负作用,这时警兆会明显增多,但也容易被忽略。在爆发期,警兆大量出现,警情变得紧急,这时的警兆是容易识别的,但如果忽视它而不采取果断措施,就会发生突变,危机就转化为失败,警情进入休眠期,得到释放而下降,但企业营销安全已被彻底破坏。

因此,抓住潜伏期警兆分析,识别潜藏的风险,是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的基础,抓住发展期警兆分析,记录已经和正在形成的营销威胁,是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的关键。抓住爆发期的警兆分析,识别已经爆发的营销危机,是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的最后机会。潜伏期警兆分析,可以将警情化解在萌芽状态;发展期警兆分析,可以控制警情的发展,使警情不演化为营销危机;爆发期的警兆分析,可以使营销危机不致发展为营销失败,起力挽狂澜之效。由此可以看出,防止营销失败是有机会的,其至少给了三次机会,如果忽视警情生命周期曲线给出的三次机会,一味地忽视警兆的存在,那么营销失败的出现就是必然的。

3.警指体系

所谓警指,是指警情指标,也称安全指标,它是对警情状况,即安全状况进行测度的基本工具。没有警情指标,就无法度量安全状况,也就无法进行预警管理。因此,可以说,警指的确立,是营销预警的关键,也是预警管理的难点。许多企业之所以无法推进预警管理,主要就是缺乏预警指标。公务员之家

警指与警素相对应,一项警素至少应有一项警指与之相对应。当一个警素无法通过一个警指来反映的时候,那么警素就必须细分,直至能用单一警指反映为止。在警素分析中,出现了一级警素、二级警素,甚至五、六级警素,其原因就是警素内含太多,无法用单一警指来度量而进行的细分。

警指主要有两类:主观警指和客观警指。主观警指是那些无法用客观数据直接进行度量的指标,客观警指是那些可以直接用客观数据反映的指标。要实现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的准确化,最好是实现警指的客观化。但由于营销是一项科学和艺术、战略和策略相结合的学科,许多东西无法数据化,因此还必须选用主观指标。主观指标的准确性理论上讲没有客观指标好,但落在每一个企业则不一定。如果对主观指标进行客观化处理,主观指标一样可以非常准确,一样可以准确的监测企业营销安全的状况,一样可实现科学的预警管理。

4.警度体系

所谓警度,就是警情的程度。对警度的预报,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建立关于警素的普通模型,作出预测,然后根据警限转化为警度。另一种是建立关于警素的警度模型,直接由警兆的警级预测警素的警度,这是一种回归等级技术。

美国采用红、橙、黄、蓝、绿五种信号灯形式作为国家安全预警警度。在2002年9月11日,“9•11”一周年之际,美国启动橙色预警,副总统切尼开始隐藏,以备危机发生。我国应借鉴美国国家经济预警的信号灯法,采用五级警度。只是根据企业营销安全的实际情况取消了橙灯,增加了黑灯。

绿灯:五级警度。不存在警情,处于安全状态。无须采取特别的应对措施,只需要进行安全维持管理和警情监测管理即可。

黄灯:四级警度。警情处于孕育状态,属于警情生命周期的潜伏期,有构成威胁的隐患伴生,属于安全危机状态,需要对隐患进行监测管理、消除管理和控制管理,防止隐患升级为显患。

橙灯:三级警度。警情处于发展状态,属于警情生命周期的发展期,由于营销隐患已发展为威胁,企业营销面临着压力。这时企业营销安全跃入不安全状态,需要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威胁监督管理、控制管理和消除管理,以防营销危机发生。

红灯:二级警度。警情处于爆发状态,属于警情生命周期的爆发期,营销威胁已发展为营销危机,企业营销面临着失败压力。这时,企业营销安全由不安全状态跃入很不安全的危急状态,企业陷入营销危境,需要采取应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少危机损失,防止滑入营销失败绝境。

黑灯:一级警度。警情对企业营销安全而言处于休眠期,能量已经释放,破坏已经形成,失败已无法全面挽回,警情回落。所以,黑灯状态,是一种难以挽回的失败状态。但是,由于企业营销仅是企业经营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营销失败还不能说是企业经营的全部失败,但营销失败对整个企业而言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严重危机。为了防止营销失败引发企业失败,所以引入“黑灯”概念,把它作为企业失败预警的信号,它提示企业必须采取修复措施和隔离措施,以防止营销失败引发整个企业经营失败。

5.警策体系

警策,就是警情对策。针对出现的警情,依其警度,应分别采取应对措施。根据预警管理理论,警策应是与警度配套的,并在确立预警系统时,许多警策就制定好了,一当警情出现,便迅速按既定警策采取化警行动。而更多的警策则是在出现警情的时候迅速制定的,这样的警策更有针对性,但有时由于时间紧迫,而错过化警时机。

三、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企业营销安全预警原理模型,是企业进行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的逻辑结构体系,也是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的基本流程。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结构模型,是营销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的内容体系,它是营销安全预警逻辑结构上运行的核心内容。结构模型中的警素是营销安全预警逻辑结构体系的起点,警态是营销安全预警逻辑结构体系的运行的核心,而警策是营销安全预警逻辑结构体系运行的结果。预警原理模型与预警结构模型,是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系统的两大制成模型,借助这两个模型,企业可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结构模型范文篇7

那么,原始火球的结构怎样?由它爆炸产生的宇宙是怎样以对数螺线形方式加速膨胀的呢?

一、原始火球的超级恒星结构模型

1、原始火球的恒星结构模型

笔者认为原始火球有类似太阳的结构,是宇宙中的第一个、第0级唯一超级特大恒星。它包括内核、辐射区、壳层结构(对流区、光球、色球)、日冕等部分,其活动规律与太阳相似。

2、原始火球的大爆炸类型

由于笔者假定原始火球有类似太阳的结构,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它和所有的恒星一样存在周期性超级大爆炸。它有三种爆炸形式,即,有壳周期性大爆炸、抛壳周期性大爆炸和无壳周期性大爆炸。

(1)、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

这个时期的原始火球有类似于太阳的完整恒星结构,但同时又存在周期性大爆炸,此时由于不能抛射原始火球的壳层结构(对流区、光球、色球),这种有完整恒星结构的周期性大爆炸,就叫做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这时还不能由原始火球对流区黑子形成相对独立的新的超级恒星。从规模上比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小。

(2)、原始火球的无壳周期性大爆炸

原始火球的无壳周期性大爆炸是一种介于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和抛壳周期性大爆炸之间的过渡类型。它开始于上一次抛壳大爆炸熄灭后,结束于下一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的点火时期,爆炸极不稳定。对原始火球这个时期非常短暂,而对其它恒星,这个时期相对较长。

(3)、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

因为原始火球的黑子同样存在于原始火球壳层结构的对流区。所以,从原始火球的第一次抛壳大爆炸开始,宇宙中便由原始火球的黑子产生出了第一代超级恒星。为了明确表示某代恒星第多少次数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笔者提出一种“代~次”表示法或叫x~Y表示法来进行表示。

比如用数字0表示原始火球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用数字代号0~Y表示由原始火球产生的抛壳大爆炸次数。那么,由原始火球产生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次数可表示为0~1,0~2,0~3,~~~~,0~Y。

到目前为止,在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超级大爆炸0-Y表示法中的Y,已经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以它为中心形成了我们这个至今还在加速膨胀的宇宙。

一般来说,第一代恒星还要发生很多次数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这样形成第二代恒星。用“代~次”表示法表示成1~1,1~2,1~3,~~~~,1~Y。

同样,第2代恒星也要产生抛壳周期性大爆炸,用“代~次”表示法表示可表示为,2~1,2~2,2~3,~~~~~,2~Y,如此等等,依次类推。

一般说来,我们人类目前观测到的第x代恒星在形成超星系团或星系时,Y=1时的情况最多,而Y>1时的情况较少。所以,第x代恒星形成的超星系团、星系或行星系统可表示为{x、Y:x~Y,Y≥1}。如果Y=0,则表示第x代恒星还没有发生抛壳周期性大爆炸。

以太阳系为例,用代-次表示法,可表示为{x、Y:x~Y,Y=1}。前一个x表示太阳是第几代恒星,而Y表示太阳发生的第几次抛壳周期性大爆炸。根据笔者的研究,太阳系的行星系统是在一次抛壳大爆炸中形成的。但是,太阳还发生过多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只是其规模比太阳的抛壳大爆炸小得多。

二、宇宙的时空结构

1、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与第x代恒星之间的时空距离规律

(1)、在第x代恒星周围怎样形成螺旋形的第x+1代天体的旋臂

当x≥1时,第x代恒星就开始有了自转,当Y≥1时,第x代恒星就开始发生抛壳大爆炸。

但是,我们人类目前观测到的第x代恒星,在宇宙起源过程中,基本上属于最后几代恒星,大多数只发生了一次抛壳大爆炸,因此,形成螺旋形旋臂者数量最多。

在第x代恒星壳层结构的南北半球各自都有与赤道形成一定角度的线状分布的黑子群。而且常常是在第x代恒星壳层结构的对流区,上一周期的黑子群还没有消失时,下一周期的黑子群又产生出来了。所以,在第x代恒星的壳层结构的南北半球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状分布的黑子群。可以说,这就是第x代恒星周围形成螺旋形的第x+1代天体旋臂的胚胎。

当第x代恒星进行抛壳大爆炸时,被抛出的第x代恒星对流区的磁孔、磁结及黑子便以大黑子为中心,在第x代恒星周围形成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巨大的螺旋形旋臂。

在螺旋形旋臂中的磁孔、磁结及黑子都可以将弥漫的星云物质聚集起来,形成第x+1代天体。

(2)、第x+1代天体螺旋形旋臂的轨道膨胀与收缩公式

设第x代恒星第1次抛壳大爆炸之前的恒星质量为M0,第x代恒星的质量衰减后为M=M0e-λt,λ是待定常数,t表示时间。当第x代恒星进行第X~Y次大爆炸时,把第x+1代天体的相关常数代入第x代恒星的中心力场中的比耐公式,得到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与第x代恒星的轨道方程为

r=h²/[k²+(Ah²/k²)cosθ],

k²=GM0e-λt。

其中的常数待定。这个公式表明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的轨道大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大(膨胀),这就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公式)”,或叫“轨道漂移方程(公式)”。

哈勃定律实际上就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的特殊形式。比如取cosθ=0,方程两边对时间t求微商得v=dr/dt=λr,这就是星系的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但是,在严格的求解过程中,哈勃定律不成立。

由提丢斯—彼德定律指出的太阳系内的行星分距离公式布r=0.4+0.3×2n,n取-∞,0,1,2,3,4,5,6,7.(取天文单位)。实际上就是太阳系内的行星分布在太阳周围的时空公式.它也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的特殊形式。这决定于太阳的抛壳大爆炸的规模和各常数的具体取值。经笔者化简后,形式上完全与提丢斯—彼德定律公式的形式完全相同。

当星云物质以第x代恒星为中心重新集积时或以磁孔、磁结及黑子为中心将星云物质聚集形成第x+1代天体时,由于它们的质量和引力随时间呈指数形式不断增大,即第x代恒星和第x+1代天体的质量都将以M=M0eλt方式增加,其中λ前面取正号。第x+1代天体的运行轨道将按变质量的比耐公式r=h²/[k²+(Ah²/k²)cosθ],k²=GM0eλt。

随时间的变化呈螺线形收缩。所以,这又是“宇宙的时空收缩方程(公式)”。

总之,比耐公式r=h²/[k²+(Ah²/k²)cosθ],或比耐方程h²u²(d²u/dθ²+u)=-F/m是一条轨道大小为r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是宇宙天体(恒星或行星等)的“轨道膨胀或收缩公式”。以它为基础形成宇宙的时空结构。

三、恒星系统的形成

超级恒星系统(星系团、星系)的形成决定于抛壳恒星的质量大小,它决定于第几代恒星的第多少次抛壳周期性大爆炸。超级恒星系统的形态结构决定于抛壳恒星的代数x,自转周期T1,恒星壳层结构的形成周期T2,黑子形成周期T3,抛壳周期T4的大小。其时空轨道表现出时空对数螺线性膨胀与收缩的特性。

在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它是下一代恒星或行星系统的胚胎。

在第x代恒星的抛壳大爆炸中,一般都能在第x代恒星的周围形成第x+1代天体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臂。但是,如果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没有线状分布的黑子群,那么,在第x代恒星的周围一般说来不能形成旋臂。

1、第x+1代天体的形成规则

以太阳系的形成为例:

(1)、规则一

靠太阳赤道越近的黑子,太阳爆炸后,由黑子形成的行星离太阳越远。反之,则近。

这是因为太阳在自转,越靠近太阳赤道,太阳黑子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当太阳爆炸后离太阳中心距离越远。

太阳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其中一对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分别形成了一组行星:海王星和天王星,而另一对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分别形成了一组行星,即土星和木星。而其它在太阳上的在蝴蝶图中呈一定角度分散分布的黑子依次形成了火星、地球、金星、水星。而冥王星和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sedna比较特殊,很可能是由最靠近太阳赤道的隐形大黑子形成的,所以离太阳最远。

由于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周围形成了一个黑子群,并且有大量的磁孔与磁结,所以在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形成大行星的同时,在它们的周围也形成了由黑子形成了卫星和由磁孔与磁结形成的大行星的星云盘。

(2)、规则二

由于下进上出,磁孔或磁结或黑子密度较小,被太阳抛出距离较大,因而形成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和彗星。

由于上进下出磁孔或磁结或黑子密度较大,被太阳抛出距离较小,因而形成太阳系内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形成小行星带。

但是,规则一与规则二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有一定冲突,所以,这使太阳系行星系统轨道的大小和形状的形成在它们相互作用中形成,情况比较复杂,变数较多。

应该注意的是太阳系的大行星密度是变化的,原来黑子密度小,可能因为密度小的黑子在集积过程中因为集聚了其它密度大的磁孔、磁结或黑子,而形成行星时,结果其本身的密度变大。反之,原来黑子密度大的黑子可能集聚了其它密度小的磁孔、磁结或黑子而密度变小。可以说行星带和奥尔特云及彗星就是改变大行星密度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3)、规则三

太阳爆炸时各黑子由绕极轴旋转运动变成绕太阳中心的公转速度由外向内依次增大。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根据行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可知,GMm/r²=mv²/r,得v=(GM/r)½,所以,当太阳爆炸时各黑子由绕极轴旋转运动变成绕太阳中心的旋转运动时,离太阳赤道越远的黑子,形成行星时的轨道半径小,公转速度大。反之,离太阳赤道越近的黑子,形成行星时的轨道半径大,公转速度小。所以,太阳系内的行星系统由外向内公转速度依次增大。

(4)、规则四

由黑子形成行星,由于黑子在太阳对流区上表面和下表面旋转方向相反,但是,黑子在太阳对流区下表面旋转方向不稳定,磁孔、磁结情况类似,主要是受太阳辐射区的影响,辐射区巨大的离子动能对太阳对流区磁孔、磁结或黑子下表面的旋转运动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所造成。磁孔、磁结在太阳上的频繁变化就说明这个问题。所以黑子在太阳对流区的旋转方向主要决定于太阳对流区的上表面的黑子的旋转方向,这同时决定黑子形成行星的自转方向。

行星的自转方向是电磁学规律所决定的。

太阳磁场可以与太阳对流区的磁孔、磁结及黑子相互作用。当太阳的抛壳大爆炸使它们脱离太阳而进行轨道膨胀的时候,所有太阳系的行星,包括其卫星都会向同一方向自转,即自西向东转动,这决定于爆炸的太阳在扩大后的内部磁场方向的影响。

当然,不排除太阳系中的偶然事件改变行星自转方向的例子。比如金星的自转方向就是自东向西转动,虽然非常返慢。

(5)、规则五

行星的公转轨道可以膨胀和收缩。当太阳因为爆炸质量变小时,各行星轨道膨胀。

当太阳重新吸引那些因为自身爆炸而产生出的星云物质时,质量逐渐增大,各行星轨道收缩。

太阳系内磁孔、磁结及黑子在集积形成行星、彗星、陨石等的时候质量会逐渐增大,所以,大行星周围的卫星和星云盘的轨道,会因为大行星质量的逐渐变大而收缩。

(6)、规则六

太阳上南北半球的黑子形成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形分布区,它们均与太阳赤道形成了一定的角度。它们在太阳的抛壳大爆炸中形成自然地形成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螺旋形旋臂,就象两盘或两盘以上的螺旋形的蚊香。由于它们的螺旋形旋臂在形状和大小上的差异,所以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彼此相交,它们的交点就是大型黑子集聚的地方,这使太阳系的大行星的分布主要出现在这些交点上。显然,它们在太阳的径向方向依次出现的轨道大小呈对数螺旋方式变化,这样就产生了太阳系行星分布的提丢斯——彼得定律。

(7)、规则七

太阳除了发生抛壳大爆炸以外,还要发生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它直接改变太阳行星系统的面貌,使地球上的生物产生灾变性的后果。

比如发生在几百万年前的一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造成了地球上的恐龙的灭绝。 

在这次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地表温度可能已经达到2000C以上了,不论陆地上还是天上的恐龙,由于躯体巨大,无法躲避在地球的阴凉处,导致严重烧伤和酷暑,相继在几天之内全部死亡。而恐龙蛋也因为太阳暴晒而失去生命。

由于地球上2000C以上的高温,直接导致森林火灾和飓风、暴雨、山洪与泥石流,它比其它任何时候都强烈,它使恐龙与恐龙蛋的一部分被泥石流淹没而形成化石。

唯有小型恐龙,或生活在水里的恐龙的近亲——鳄鱼,逃过了劫难。小型恐龙以后演变成了地球上的其它生物。而其。动植物由于体形较小,容易在短时间内在相对阴凉处躲过劫难,但是,仍然有各种动植物大量死亡,甚至灭绝。

在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太阳系部分行星改变了运行轨道,甚至发生碰撞。有的落在地球上,产生巨大爆炸,顷刻浓烟四起,尘土飞扬,山蹦地裂,飓风热浪,整个地球被覆盖上一层次陨石尘土,这就是人们在恐龙灭绝时,在同一地层中找到来自陨石的铱元素。同时,也出现大行星对小行星及星云物质的俘获现象。地球的卫星——月球有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同时导致各大行星发生地质结构变化,形成火山和地震,导致地球大陆飘移。

太阳在这次爆炸中同时导致各大行星磁场反向,这是因为温差电出现了反转现象。

太阳在这次爆炸中还导致各大行星自转轴改变,导致气候改变,比如火星的气候变化就与此有关。

1987年美国的宇宙飞船发现各大行星背日面都有一条线形构造,这就是太阳多次小规模爆炸对各大行星产生作用力的合力造成的,即中间凸起两边低的一种线状结构。

太阳在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后,产热量明显下降,所以太阳在经历每次爆炸后,太阳系各大行星出现冰期。地球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冰期就是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之后形成的。

所以,即便恐龙没有在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被热死,陨石砸死。那么,它必然在地球上出现的冰期中冻死。2、第一代恒星的分布

原始火球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自转周期T1=∞,壳层结构的形成周期T2≈0,大黑子的形成周期T3≈0,没有恒星黑子分布的蝴蝶图,黑子接近于均匀对称分布,而抛壳大爆炸周期T4≈0。所以在0~Y抛壳大爆炸中,每次抛壳大爆炸都使第一代恒星的分布接近圆球形,

3、第x+1代恒星的分布

当第x代恒星,x≥1,由于它来源于上一代恒星黑子,所以第x代恒星有自转。即第x代恒星的自转周期T1为有限数值。它分以下几种情况:

当第x代恒星只进行一次抛壳爆炸时,而形成星系时,因为在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所以这样形成的旋涡星系有至少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臂,这样可以形成棒旋星系、螺旋星系及椭圆星系。

当第x代恒星没有在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时发生大爆炸,那么就没有旋臂形成,这样就形成不规则星系。

由于宇宙年龄较大,所以我们发现第x代恒星只发生一次大爆炸的恒星数量很多。这使我们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哈勃研究过的600个星系中,50%是标准的旋涡星系,30%是棒旋星系,17%是椭圆星系,只有3%是不规则星系。

参考文献

1、王为民,原始火球有黑子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学习方法报,2001,9,16。

2、王为民,中微子——反中微子超旋统一场,学习方法报,2003,5,30。

结构模型范文篇8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法(ISM);仪器稳定性;检验方法;化学试剂;环境因素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检测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量的检测机构应运而生,但是检测水平及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检测结果。在食品检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易导致化学检验结果出错,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有效保障和提高整个食品化学检验的准确性,从而保障食品安全[1-2]。

1影响食品检测准确性的因素

1.1检测仪器的稳定性

检测仪器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检测数据,检测仪器的生命周期中包含仪器4Q验证,即设计确认(DesignQualification,DQ)、安装确认(Installationqualification,IQ)、运行确认(OperationalQualification,OQ)和性能确认(PerformanceQualification,PQ),需要各实验室完全掌握。而在日常使用中,除了定期检定,还需要进行周期性的维护,尤其当仪器在长期高负荷运行状态下,关键部件的更换和清洗至关重要。结合质量监控等措施,可确保检测仪器所测数据稳定、准确。

1.2检测方法的选择

近年来,食品安全这个热门话题备受人们关注,如果不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会对个人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进行食品化学检验时,应采取科学的检验方法,严格按照正确的检测流程进行食品化学检验操作。现阶段,在食品安全化学检验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是仲裁法,是能够根据不同的食品含量进行检验实验的通用方法[3]。

1.3化学实验仪器的校准与维护

在食品化学检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实验仪器,而这些实验仪器存在校准调零问题,因此需要对实验仪器进行有效的校准、调零,从而保障实验检测仪器的准确性,避免因实验仪器的校准问题影响整个食品化学检验的检测结果。另外,在使用蒸馏水蒸馏时需要检验蒸馏水装置的气密性,需要定期对检测仪器进行检查防护,从而有效避免仪器出现差错。

1.4实验试剂的配制

在一系列的食品化学检验过程中,实验试剂的选择至关重要。化学检验中食品检测样品需要和实验试剂进行直接接触,因此需要保障配制试剂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于一些实验检验试剂而言,其本身需要在有效期限内使用,因此在进行食品化学检验之前,要确保整个化学检验过程中所用到的化学试剂的有效期,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因试剂而导致检测结果的偏差。例如,金属标准液有效期是一年左右,但是有一些类型实验试剂只有一个月左右,另外,很多试剂是需要在进行检验时现配现用。除此之外,在食品化学检验过程中用到的实验试剂多种多样,很多试剂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因此需要将实验试剂进行分类保存。

1.5环境因素

食品安全检验过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力、洁净度及灰尘等。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应尽量降低环境的影响,使其不会成为负面因素,提高食品检验的质量和检验效率。

1.6样品抽取和制备

抽样方法至关重要。若某些不专业的抽样人员未对样品性质进行具体分析,则易使食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若检测人员在样品制备或前处理过程中未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测,偷工减料,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也有严重影响。

1.7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

当今社会发展十分迅速,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此相关检测人员需要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技能[4]。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中需要注意实验操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定期组织检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知识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整个食品化学检验的准确性。在进行定期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训练检验人员的操作能力,确保操作人员在整个食品化学检验过程中操作熟练,避免出现人员操作失误而导致整个食品检验结果出现严重误差。另外,要针对不同的检测环节安排不同的检测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检测效率。

2ISM技术

ISM技术是美国J.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作为分析复杂系统有关问题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能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利用人们的实践、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将其构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5]。

2.1ISM技术应用

对影响检测的因素进行赋值。S1:确保检测仪器的稳定性;S2:正确的检验方法;S3:按照规范使用食品化学检验实验仪器;S4:准确配制实验试剂;S5:环境因素;S6:样品抽取和制备;S7:对检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两个要素关系成立时为1,不成立时为0,可得出各因素间的影响关系的邻接矩阵A[6]。由邻接矩阵算法加单位矩阵算出可达矩阵A+1,如下所示:

2.2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

由可达矩阵可得出表1,表1为各因素的稳定性分析表,可直观看出最稳定的因素。可以得出S1、S2、S3、S5及S7位于最底层,对食品检测影响相对较小。S4、S6可达集最大,影响食品检测级数更高,见表2.根据可达矩阵及相应算法,可以得出ISM解释模型[7-8],如图1。

3结论

结构模型范文篇9

1.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界定

就业质量的概念缘起于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这一概念。体面劳动的最初定义是“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体面的工作是一种生产性的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其享有社会保险的权益等。可见,体面的,有质量的就业是自由而安全,平等而有尊严的工作,其实质包含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但是以就业质量为主。党的十八大提出“更高质量就业”的提法后,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就业质量的关注。不少学者就“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有不少研究者开始对“更高质量就业”做出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更高质量就业就是不仅要满足于大家都有事情干、有岗位呆、有报酬拿,更要干得舒心、呆得称心、拿得开心。”也有的学者认为“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指找份收入高、压力小、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的工作。”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宏观层面讲的,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3]还有研究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考察“更高质量就业”含义,认为就劳动者个体而言,就业质量是与劳动者个人工作条件相关的要素,而就国家或地区而言就业质量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劳动者的就业状况或者工作条件的优劣程度[4]。以上对“更高质量就业”内涵的解释虽然很具体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就业质量”的本质含义。在《辞海》里“质量”的含义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如工作质量、教学质量、服务质量等。就业指的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活动”,说明就业是有一定的劳动能力的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另一个是“报酬”,说明就业能给劳动者带来一定的收入,这里的“收入”除了是让人们生活得更丰裕的物质收入外,更重要的是就业带给劳动者的那种受尊重、受认同、受重视以及实现自身理想的满足感。因此,本研究认为,就业质量可以从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就业过程来看,就业质量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满足感,这一满足感可以来自工作条件,也可以来自劳动过程本身。在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其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工作任务、工作成就感等是否良好,是否达到劳动者的要求,这是衡量就业质量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从就业结果来看,就业质量是劳动者在劳动之后获得的满足感。在实践了劳动之后,劳动者的报酬是否对等、福利待遇是否够好、通过就业是否能够让劳动者获得满意的物质报酬和精神报酬等。这是从“结果”来衡量就业的质量。近几年,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我国学者曾向昌在分析就业与高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就业质量的概念,认为就业质量是指大学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学历水平、以及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并且工作符合本人的就业愿望。这一定义虽然结合了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但比较片面,不能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整体状况。也有较多的一部分学者研究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指标的建立,如李菲菲的硕士论文从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和工作满意度提出了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八项指标[5];刘红艳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准职业形象等三个维度提出了包括就业地域、性质、规模、声誉、前景、福利、待遇、专业对口等八项评价指标,其研究发现成绩、时间、英语水平等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显著的影响[6];也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还有学者从性别、专业差异等方面比较就业质量的差异性[7-8]。可见,目前对于就业质量的定义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解释,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和本质缺乏全面的分析。本研究比较认同秦建国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定义,即:大学生即将或正在从事的工作的优劣程度以及工作本身的特征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程度[9]。

2.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维度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耶鲁大学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提出了著名的需要理论(“ERG”需要理论)。E、R、G分别代表生存(Existence)、相互关系(Relatedness)和成长(Growth)的需要。他认为这三种需要是共存与人们的内心的核心需要。大学生就业质量本质上是大学生即将或正在从事的工作具备某种能力的属性,正因为该工作具备了某些能力的属性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就业能让大学生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提高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满足大学生的物质生活需要;就业还能让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满足大学生保持重要人际关系的需要;就业还能让大学生在劳动中找到个人的自尊感、社会的认同感、自身的理想和内在愿望等,满足大学生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需要。由此,大学生就业质量包含三个方面的属性,即满足大学生物质生活需要的属性,满足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需要的属性,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的属性。高质量的就业就是能够满足大学生的这3种核心需要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笔者初步提出大学生就业质量包含3个维度的理论构想,这3个维度分别对应其三个属性,即就业生存、就业关系和就业成长。就业生存是大学生的生存需要在就业中表现,主要体现大学生对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工作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要求的满足程度;就业关系是大学生的相互关系需要在就业中表现,主要体现大学生对工作中人际关系或劳动关系方面的要求的满足程度;就业成长是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在就业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大学生为对个人尊严、工作前景、社会认同感、安全感、受重视程度等内在愿望方面的要求的满足程度。3.初始问卷的编制结合部分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对“您认为什么是就业质量”“高质量就业具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根据大学生就业质量结构的理论构想,按照对每个因子的内涵的界定,每个因子分别编制7~10个项目,3个因子共编制28个项目,形成《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初始问卷。问卷中的所有初测项目都采用项目Likert自评5点记分,符合程度从低到高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按等级分别计分,记1~5分,得分越高表示就业质量越高。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探索与验证

1.研究被试与程序

(1)调查对象

本文采用的研究数据来自于本课题组对福建部分高校的2011和2012届毕业生所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询问和问卷邮寄等形式向毕业生发出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81份,有效问卷662份,有效回收率94.57%。其中2011届256份,2013届406份,男生284人,占42.90%,女生378人,占57.10%,人文类有296人,占44.71%,理工类有198人,占29.91%,医学类有168人,占25.38%,样本的结构具有较好的代表性。(2)程序1)形成预测题项。预测题项是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获得的。先对几十名教师、大学生和就业指导者进行了访谈,再对访谈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将归纳好的题项逐条检查,并请专家进行指导,避免问卷中出现意义相近或者重复,以及有歧义的题目。2)形成正式问卷。正式问卷的形成要经过初测的程序,因此,发放初测问卷,对部分被试进行调查,并采用项目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数据,使最终形成的正式问卷更具有科学性。3)信效度分析。为了解正式问卷的信效度,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

2.项目分析

为了保证问卷的质量,对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主要采用临界比法和相关分析法剔除不合格的题项。剔除的标准是在前27%高分组和后27%低分组的t检验中不显著的项目以及与总分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0.3的项目。在此标准下,笔者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初始问卷总共被剔除8个题目。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剩下的20个题目进行分析,剔除结果中因子负荷在0.4以下的题目,最后有16个题目符合要求,由此形成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正式问卷。

3.探索性因素分析

按照奇偶法将随机编号后的662个样本数据分成两组,随机选取其中一组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这里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采用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以检验该问卷数据是否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的结果有两个指标一个是KMO指标值,一个是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统计量。数据的检验结果为:KMO指标值为0.819,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统计量X2值为1200.597,达到显著性水平(df=105,P=0.000)。从这里可以看出,正式问卷中的16个题目存在着共同性,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第二个步骤是在第一个步骤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因子的提取,这是形成问卷结构的主要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共同因子,用正交旋转法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剔除不合格的题目,剔除标准是因子负荷在0.4以下,共同度在0.3以下的题目。笔者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初始问卷总共被剔除1个题目,剩下15个题目。表1的项目负荷值和共同度显示: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并结合陡坡检验确定3个因子,3个因子中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值都在0.5以上,特征值分别为4.028、1.997、1.555,解释率分别为26.854%、13.316%、10.366%,3个因子共解释了总方差的50.536%。根据各因子所包含的项目的具体内容对析出的3个因子进行命名,依次为:1)就业生存,指的是就业具有满足大学生生存需要能力的属性;2)就业关系,指的是就业具有满足大学生人际关系需要能力的属性;3)就业成长,指的是就业具有满足大学生个人谋发展等内在需要能力的属性。

4.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验证大学生就业质量结构模型的合理性,笔者对随机分组中的另一组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于验证性因素分析,笔者采用模型探索,即模型设定探索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在不同模型的对比中寻找出最优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数据的基础上,笔者探索后的模型分别是三维模型和单维模型,即M1和M2(图1和图2)。本研究还采用了NFI、CFI、IFI、GFI、RMSEA等拟合指标来评价模型,一般认为,X2/df越接近1越好,小于5可以接受;RMSEA、RMR应该小于0.050,越接近0越好;GFI、AGFI、CFI、NFI这些指标越接近于1,拟合性越好。表2的结果显示:探索后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模型M1和M2相比,模型M1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数整体优于M2模型,选择取模型M1(图1)为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的验证性分析结构模型。模型M1的X2/df为1.795,RMSEA和RMR分别为0.050和0.049(小于0.08),其他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大对于0.9,说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三因素结构模型是合理的,从而再次验证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理论构想。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对于量表的信度,笔者采用的是同质性信度分析,及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Alpha,即α系数)表示,其结果如下:总量表α=0.907,就业生存α=0.892,就业关系α=0.799,就业成长α=0.819。可见,自编的《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各因子的α系数在0.799~0.892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7。这说明《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较好的。

2.效度分析

(1)量表的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对命题逻辑性,测验的合理性以及取样的充分性的判断。首先,本文理论构想是在查阅了相关的文献以及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而初始项目是在理论构想的基础上编制了开放式问卷进行测试和检验的,并且笔者还征询部分高校大学生、教师、就业指导者和专家的建设性意见。正式问卷形成之后,笔者还邀请了劳动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对的初始项目进行审查、评定和修改,之后才确立了最终问卷。因此,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量表的结构效度

本研究对量表各维度间以及维度与总量表间进行了相关分析来分析量表的结构效度。本量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22~0.481之间,呈中等相关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1);各因子与量表总分之间相关在0.804~0.849之间,高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1)。这一方面说明了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的三个因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三个因子与量表所要测查的内容有很高的关联性,因此,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四、讨论与结论

1.讨论

(1)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研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理论构想,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该理论构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问卷采用SPSS21.0和AMOS21.0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得出调查结果。这种质和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从研究内容来看,本研究综合了前人的研究,从质量的原意出发,立足于研究者现有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定义,以奥尔德弗的“ERG”需要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大学生就业质量包含三个方面的属性,即就业生存、就业关系和就业成长的理论构想,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理论构想的合理性。

(2)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量表

在问卷的编制过程,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对于更科学地探索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效标效度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等来理论构想的合理性,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使问卷更科学和合理,可用于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

2.结论

结构模型范文篇10

现在的建筑结构模型基本都是应用在高校中的建筑制图等课程中,这些建筑结构模型大多是由一些相应厂家生产的,但是现存的一些模型大多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由于运输、制作、安装和结构稳定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厂家在生产建筑结构模型时,经常使用有机玻璃对材料进行替代建筑中的实际材料钢筋,这样生产的模型虽然在外型上看起来没有很大差别,但是实际作用却打了很大的折扣,某些重要内容无法得以体现,如钢筋梁柱之间的锚固、钢筋材料本身的材料特征、钢筋的实际搭建方式等都无法真实呈现出来。其次,只有单纯的硬件模型还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结合配套软件,也就是模型的说明,用来反应模型的具体内容及相关知识的延伸,但是实际情况下,由于技术力量的有限性导致模型反映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数厂家并没有提供模型相关说明,制作的模型也大多只是反映了简单的结构构造。单纯使用模型进行教学,教师自身的水平很大程度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了一些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无法真正体会到模型的作用。如果模型出厂时能够配套相应的说明,结构模型就不仅是用来反映简单的建筑构造,而是对建筑材料、实验、预算、施工等内容进行综合反映,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讲解,也就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出模型的作用。

2建筑结构模型研制

(1)建筑结构模型设计

研制建筑结构模型,首先需要对建筑结构模型进行设计,下面以一个建筑结构模型为例。模型设计为两层,每层两个方向各为两跨的结构,下层采取一半高度置于土中的设计,来增加其稳定性,从而也方便观看。梁柱断面采用1:2的比例,梁长和柱高都采用缩小比例2:1,从而保证更好地反映相关内容。梁柱锚固处的钢筋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保证整个结构更加稳定,如果梁的挠度过大,则需要采用有机玻璃模板来进行固定。

(2)建筑材料及实验

工程中购买的钢筋,一级小规格的钢材大多是圆盘形式,二级和三级的钢筋大多是直线线材形式,其一般长度为9米。而且钢材表面上也经常有相关标示,如厂家的商标、钢材的规格及直径,这些标示一般是每隔2米出现一次。钢材表面的形式分为光圆和带肋,带肋又分为螺纹肋和月牙肋两种。因此制作模型时对于板筋选用时应选用光圆钢筋,梁处的钢筋应选用螺纹肋,柱筋应选用月牙肋。从厂家购买钢材后应当注意厂家提供的出厂合格证,这为以后的工程验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证。出厂合格证一般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厂家提供的盖有厂家公章的原始合格证,另外一种是在厂家的原始合格证上也可以加盖经销商的红章。钢筋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因此使用时应当对其材料进行见证取样检查。取样时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取一定长度的钢筋到检测单位进行检查,并要求其出具相关检测结果报告。检测内容通常分为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性能的检测,前两项为力学性能的检测,后两项为塑性性能的检测。

(3)建筑结构构造施工

在建筑结构构造施工中,钢筋的连接形式主要分为绑扎连接、焊接和机械连接三种,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前两种更加常用,机械连接形式使用比较少。在进行模型制作时,可以将这三种连接方法在不同部位都出现,从而便于学生对这三种连接形式有直观的认识。可以在板筋的连接中采用绑扎的形式,边柱和角柱可以采用机械连接中的套丝对接连接,中柱中可以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梁筋则采用闪光对焊连接。对于焊接工程也需要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

3建筑结构模型在建筑工程教学中实际应用

建筑施工图纸大多采用的平法标注形式,对于建筑结构模型来说,则可以将图纸和模型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钢筋的布置。比如梁KL1(2A),表示这个梁的编号为KL1,并且该梁有两跨,一端是悬臂,梁的断面是200*600,箍筋为8双肢箍,间距是200MM,加密区的间距是100MM,上部布置2根通长18钢筋,负弯曲处设置5根18钢筋,布置形式分为上下两排进行布置,上排断点为净跨径的1/3,下排断点为净跨径的1/4。腰部设置两根16的抗扭构造的钢筋,下部布置3根通长的20钢筋。另外,梁柱锚固连接处的构造是以平法图集中的规定为要求的,具体选用的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按照此规定要求,柱顶处和梁锚固分别采用其43页非抗震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中详图B和44页非抗震KZ中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中详图B的做法,梁采用57页非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弯锚的做法,悬臂端则采用66页各类梁的悬臂端配筋构造详图C的做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