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3:54:02

机电化

机电化范文篇1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

引言

我国自造的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从1970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装备的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在大同矿务局试验起,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萌芽。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程,采煤机已由液压牵引向电牵引发展。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原有的研究成果上,又开展了采运支机械微机监控、故障诊断的研究和支架电液微机技术应用的研究,并研发了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而进入21世纪后,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均有重大突破,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大型固定设备的后备保护等方面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与国外的先进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尚有一定差距,并且煤炭工业相对机械、电子、航天、轻纺、化工、铁道、冶金等行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在开发水平、应用范围、投资规模、技术人才和管理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实践

1.1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之一。我国监测监控技术应用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原国家煤炭部组织了对国外煤矿监控技术进行大规模的考察和引进工作,此举大大促进了国内监控技术的发展。先后从波兰、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引进了一批安全监控系统(如DAN6400、TF200、MINOS和Senturion-200),在部分煤矿中应用;在引进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研制出KJ2,KJ4等系统并通过了鉴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紧跟世界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潮流,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控系统,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系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的KJ95系统等,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测控分站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网络连接功能;系统软件采用了Windows操作系统。同时,在“以风定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12字方针和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条款指导下,规定了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自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不仅为各煤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且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现有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及配套传感器等设备的现场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天地科技股份公司常州自动化分公司的KJ95、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的KJF2000和北京瑞赛公司的KJ4,KJ2000等系统无论在软硬件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企业性质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1.2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矿井提升机是一种实现机电一体化较好的矿山大型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特别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个整体,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全数字提升机高度可靠,具有可重复性故障寻址、完整的诊断设施和自诊断功能,以及简单而快速的通信功能;它采用总线方式,大大简化电气安装;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零备件少;可以方便地实现软启动、软件控制和改变瞬间加速度。

在我国“九五”计划期间,国产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已成为各煤矿提升机的首选机型。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的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除此之外,我国还用SIMADYND和S7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交-交变频器供电的交流提升机。2000年11月,该系统在焦作古汉山矿投入运行,情况良好。提升机由于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其安全保护系统更为完善。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两台计算机装置,每台都有自己独立的测量、传感装置和数据处理系统。这两台计算机同步工作,互相检测,互为备用,对提升行程实现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容器位置相结合的方式,对两者进行比较、校正,实现行程自动控制。由于采用了计算机对安全回路、制动回路、电源和驱动回路进行实时检测,实现故障记忆,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提升机安全性能。公务员之家

1.3井下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在我国“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国家一条龙“日产万吨综采设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带式输送机的技术水平,煤矿井下用大功率、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成套设备、高产高效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等均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元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成功的研制了多种软起动和制动装置以及以PLC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驱动系统采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行星齿轮减速器,目前我国已经自行生产制造了多个品种和多种类型的带式输送机。

二、结束语

随着煤矿生产不断向深部水平发展,对控制水平和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又加速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如网络、光纤、人工智能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已渗入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之中,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越来越强,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采用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的煤矿,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加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也是一个煤矿企业循环促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1):88.

[2]文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的应用与展望[J].机械.2003.30(1):62~64.

机电化范文篇2

1.1机电设备的范围。机电设备其实就是机电一体化,通过机器不同零件的安装,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一般机电设备的范围很广泛,设计领域非常广泛。比如:生活中的家用电器,交通运输中的火车、工程控制系统中的机床等等。

1.2机电设备中机电一体化的理解。机电设备就是将电子信息技术加入到原有的机器中,使其获得自动化、智能化工作的效果。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采矿行业新的发展驱动之一。因为机电设备大部分都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在仪器传感、自动控制、系统自检方面已经完全实现了自动化要求。因此机电一体化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一是,提高采矿工作效率,比如在采矿输送机上使用机电设备和传统人工以及简单机械对比,具有运输量大,用时时间少等优点;二是,自动化水平提高,一般机电一体化都可以实现人工远程操作,一方面是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强度,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自动调整设备施工准确度,避免由于人工操作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三是,机电一体化可以实现实时监控。由于采矿作业一般都是在地下进行,受制与地下的特殊空气和地形条件,设备的事故率都比较高,采用机电一体化可以对机器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在设备的维修和延长使用寿命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2.机电设备在采矿过程中的应用

2.1现代采矿业对设备的要求。现代采矿业安全事故频发,因此使用机电设备和进行机电设备改造迫在眉睫。现代化的采矿业对机电设备有以下机电要求:一是,机电设备应该自身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可以在地下复杂条件下正常工作。二是,采矿业中机电设备重量不宜过重而且维修和操作简单。三是,使用中的机电设备应足够可靠,不仅仅是设备工作中性能稳定,也必须在监控地下情况,数据提供,设备自检方面足够可靠。四是,机电设备使用时间应该足够长,维修时间短,性价比高。五是,机电设备设计简单,功能齐全,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

2.2机电设备在采矿过程中具体应用实践。目前采矿业机电设备普及率已经非常高,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比较快,应用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因此这里只说明四种机电设备技术的具体应用实践。一是,采矿业中的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由于采矿业在企业实力和资金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国家鼓励企业大型化,生产规模化。因此传统的人工或半人工控制系统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发展。智能化控制系统(简称IC)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采矿业中关于实现规模化控制的问题。二是,交流传动技术的使用。随着我国大力推广坑口发电等技术,我国采矿业交流调速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获得巨大进步。采矿业中,传动技术至关重要,关系到能否实现安全生产和高效率生产。目前,传动技术已经在大部分类型和容量的电机中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采矿业作业的效率和降低设备的损耗。三是,煤炭行业中采煤机的机电化。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煤矿已经采用电牵采煤机代替了传统的液压式,包括现在所用的和传统的液压式相比,机电化的电牵采煤机的工作效率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同时在性能稳定方面也比较突出。四是,采矿业中的提升机机电化。采矿业中最具机电代表性和机电水平最高的当属提升机,目前我国常用的提升机是在融合了自动控制、工程通信、电子、机械、电力多方面技术基础上研究成果的,工作的精确度非常的高。

2.3机电设备应用要求。一是,对人员的要求。机电设备特别是机电一体化,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相关的企业必须要对上岗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以免发生操作意外。二是,对设备硬件的要求。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比较精密,因此对所用材料要求非常高,应该加强机电设备材料方面的研究和更新,努力提供我国机电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

3.机电设备在采矿过程中发展方向和意义

3.1机电设备现状及发展方向。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必须是智能化、自动化和国产化。目前,我国采矿业机电设备发展比较快,但是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国产化程度不高,虽然我国在很多机电设备上已经可以实现国产化,但是一方面国产化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在核心设备上,我国国产率低。二是,国产化设备在智能化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国应该在机电设备的开发时重点向三个方面发展:一是,实现采矿设备系统机电化以适应现代化自动化的需要。二是,实现核心设备国产化,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三是,提供国产机电设备的机电水平和工作可靠性。

3.2机电设备的应用意义。采矿业中实现机电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采矿业机电设备的更新和普及一是,有利于实现采矿行业生产的高效率,提供采矿性价比。机电设备在采矿业中的广泛使用,不仅改变了传统落后的采矿业生产模式,而且在降低工作人员劳动时间和工作强度的同时有效的增加的生产产量,极大了提供了采矿业整体的经济效率;二是,降低的采矿业生产风险。机电设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可以代替工作人员去做风险比较大的工作,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机电化范文篇3

关键词:水利水电:机电技术: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生产设备也对现代化和自动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现阶段多数设备已经实现了机电化生产,尤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设备机电化更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机电化设备在建设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质量对整个工程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对机电设备的质量管理,并在实际操作中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保证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

1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机电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整体协调配合机制。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通常由多个零部件组成,且零部件的设计、生产、加工都由不同的行业和厂家完成,因此对零部件的整体综合性要求很高。当前,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整体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都是由水利部门专门完成的,但是机电设备中的大多数机械产品质量和安全却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部门。如何更好的协调各个行业及部门,使它们拥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还有待研究。换句话说,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生产还缺乏整体协调配合机制,因此时常发生制造同一种产品但因为制造部门不同而产生了不同标准的情况,一方面使设备生产制造的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一定的浪费,另一方面给安装和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水利水电事业的稳定发展。1.2技术标准通用性和实用性较弱。首先,机电业涉及的部门众多,每个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标准,即便是生产、使用型号完全相同的设备,在具体进行方案选择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某些技术标准是根据某些机电设备量身定做的,只适用于一套设备,标准的通用性极差。第三,现阶段机电生产的配套性较差,近年来,我国机电行业飞速发展,一些行业在机电制造的推动下,获得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厂商的合作机会,一些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制造水平和设计标准都逐渐与国际看齐。但由于市场发展缺乏稳定过渡阶段,导致市场资源的配套性较差,许多零部件的配套标准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电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2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

水利水电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安装技术和安装工艺相对较复杂,因此工期也不易确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安装分工也越来越细,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的安装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因此在此环境下,就需要在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前对安装工程指定出周密的计划,在时间上既要充足合理,又要符合工程的需求,同时既要做到节约成本又要做到保证质量。

3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预留位置有偏差。在具体安装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相关技术,使预留孔洞位置准确。但是当前的施工中,设计施工人员的专业性有所欠缺,对定位尺基准线的确定有所偏差,进而导致预留的孔洞位置不够准确,影响到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其次,造成预留位置有偏差的原因还可能是施工中支撑模板的质量较差,在进行砼浇筑过程中因为振捣或者自然重力原因使模板出现变形现象,最终导致预留的孔洞位置与实际位置出现一定的偏差。3.2遗漏预留电缆孔洞。水利水电工程设备结构相对较复杂,其中一些机电设备涉及到的电缆数量很多,因此如果不够重视极易在施工建设中发生遗漏预留电缆孔洞的情况,影响机电设备的正常安装。另外,实际设计中在电缆的转弯处应该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这样转弯处主电缆才能顺利有效的通过,如果设计时预留的空间不足,一方面影响主电缆的安装,另一方面很容易使电缆保护层受到破坏,影响机电安装的安全性。3.3设备尺寸存在偏差。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设备基础尺寸存在偏差的问题,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图纸的标注尺寸与具体设备的安装尺寸不符,例如以水利机电的设计图纸和土建筑施工图纸来说,水利机械图纸中会对基础环节中的垫铁和高程厚度加以标注,但是土建筑的施工图纸中则不会有这类标注,因此在对工程承重梁配筋配置作业时没有对垫铁的厚度进行考量,使实际安装尺寸与设计尺寸间出现了差异。3.4安装技术问题。3.4.1螺栓连接问题。机电设备装配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螺栓和螺母,如果在设备安装时,螺栓螺母之间拧动过紧,它们之间极易产生金属疲劳出现连接松动现象,这样会进一步导致机电设备各零件间连接松动,引发不必要的事故。因此对于机电设备中螺栓和螺母的连接,应该充分重视其机械效应。另外还需要关注的就是螺栓和螺母间的电热效应,例如如果其接电时产生过大的电阻,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接触面会发热产生氧化作用,进一步继续增大电阻陷入恶性循环,甚至如果接触面严重过热,会发生短路现象造成事故。3.4.2电气设备问题。在安装隔离开关时,如果触头的接触面积或者压力不足,触头接触面极易发生电热氧化现象,增大电阻,将触头烧坏导致事故发生。如果断路器的触头处安装不合理或者接触压力、开断闸的速度不达标都会导致断路器触头过热,熄弧时间增加,导致压力突然增加,断路器爆炸。

4水利水电工程机电技术改造措施

4.1重视图纸设计和审核。水利水电工程机电安装的质量与其施工图纸的设计和审核情况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施工图纸设计足够准确、科学性才能保证机电设备整体安装的质量。因此在安装施工前设计人员需要对安装的具体环境进行周密的考察,另外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其次,设计方案制定过后需要对方案进行复查和审核,如果发现方案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应该及时予以修改解决,避免真正投入安装施工时发生因准备不足而出现的错误。最后应该在图纸中对重点部位和重点工序加以标注,为后续工程的安装和检查提供便利。4.2加强配合协调工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通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程期限,在进行机电设备安装的同时一起进行其他工程工作,因此经常会发生交叉作业的情况。这种交叉作业生产方法无疑会增加施工场地的复杂程度,甚至有时会引发一些施工工序上的冲突,进而影响机电设备安装的安装质量。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在进行各个工序作业时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协调,确保单个工序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的有效发挥。4.3确保管道材料的质量。最后在施工作业前应该对管道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和审核,确保施工使用的材料都有正规的进货渠道和质量保证体系。在材料进场前应该进行质量抽查检测,符合相应质量标准的材料予以进场使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管道材料必须严禁使用。

5关于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运行管理的建议

5.1建立完善的设备技术档案管理。根据设备管理要求对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建立完善的设备技术管理档案,在档案中对所有的机电设备进行统一编号管理,按月、季度进行清点检查。另外应该对水电站的设备都建立完整的运行记录,详细记载机电设备的使用、维修和保养情况。这种完善的设备技术档案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掌握各个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为设备定额指标的考核提供准确的信息。5.2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机械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水利水电机电设备更是如此,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在日常生产工作中定期对其进行检测,出现问题及时维修。通常情况下,机电设备的维修养护涉及很多方面,因此需要定期对维修数据进行留存记录。在具体检修过程中应该仔细观察机电设备的整体运行情况,尤其机电设备的各个接口处等一些薄弱区域,对于出现的问题耐心解决,保证机电设备能够正常高效的运行。5.3制定科学的机电设备诊断程序。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点设备,要有一套科学的设备诊断程序,当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的诊断出故障所在并及时的维修。例如,对于水电站来说,水轮机发电机是重点机电设备;对于水泵站来说,水泵则是重点的机电设备。因此对于这些设备应该具有一套固定的诊断程序,一旦机械发生故障,检修人员能够按照既定程序首先监测重点部件,然后再进一步扩大诊断对象的范围。5.4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最后应该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机电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增加它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另外对于技术操作人员则应该进行分层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术实践,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技术比拼活动,加强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赵俊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其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传播,2014(17):62-66.

[2]王新明.浅论水利工程机电设备的运行问题及处理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3(9):84.

机电化范文篇4

关键词:水利水电:机电技术: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生产设备也对现代化和自动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现阶段多数设备已经实现了机电化生产,尤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设备机电化更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机电化设备在建设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质量对整个工程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对机电设备的质量管理,并在实际操作中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保证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

1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机电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整体协调配合机制。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通常由多个零部件组成,且零部件的设计、生产、加工都由不同的行业和厂家完成,因此对零部件的整体综合性要求很高。当前,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整体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都是由水利部门专门完成的,但是机电设备中的大多数机械产品质量和安全却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部门。如何更好的协调各个行业及部门,使它们拥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还有待研究。换句话说,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生产还缺乏整体协调配合机制,因此时常发生制造同一种产品但因为制造部门不同而产生了不同标准的情况,一方面使设备生产制造的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一定的浪费,另一方面给安装和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水利水电事业的稳定发展。1.2技术标准通用性和实用性较弱。首先,机电业涉及的部门众多,每个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标准,即便是生产、使用型号完全相同的设备,在具体进行方案选择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某些技术标准是根据某些机电设备量身定做的,只适用于一套设备,标准的通用性极差。第三,现阶段机电生产的配套性较差,近年来,我国机电行业飞速发展,一些行业在机电制造的推动下,获得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厂商的合作机会,一些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制造水平和设计标准都逐渐与国际看齐。但由于市场发展缺乏稳定过渡阶段,导致市场资源的配套性较差,许多零部件的配套标准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电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2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

水利水电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安装技术和安装工艺相对较复杂,因此工期也不易确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安装分工也越来越细,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的安装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因此在此环境下,就需要在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前对安装工程指定出周密的计划,在时间上既要充足合理,又要符合工程的需求,同时既要做到节约成本又要做到保证质量。

3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预留位置有偏差。在具体安装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相关技术,使预留孔洞位置准确。但是当前的施工中,设计施工人员的专业性有所欠缺,对定位尺基准线的确定有所偏差,进而导致预留的孔洞位置不够准确,影响到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其次,造成预留位置有偏差的原因还可能是施工中支撑模板的质量较差,在进行砼浇筑过程中因为振捣或者自然重力原因使模板出现变形现象,最终导致预留的孔洞位置与实际位置出现一定的偏差。3.2遗漏预留电缆孔洞。水利水电工程设备结构相对较复杂,其中一些机电设备涉及到的电缆数量很多,因此如果不够重视极易在施工建设中发生遗漏预留电缆孔洞的情况,影响机电设备的正常安装。另外,实际设计中在电缆的转弯处应该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这样转弯处主电缆才能顺利有效的通过,如果设计时预留的空间不足,一方面影响主电缆的安装,另一方面很容易使电缆保护层受到破坏,影响机电安装的安全性。3.3设备尺寸存在偏差。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设备基础尺寸存在偏差的问题,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图纸的标注尺寸与具体设备的安装尺寸不符,例如以水利机电的设计图纸和土建筑施工图纸来说,水利机械图纸中会对基础环节中的垫铁和高程厚度加以标注,但是土建筑的施工图纸中则不会有这类标注,因此在对工程承重梁配筋配置作业时没有对垫铁的厚度进行考量,使实际安装尺寸与设计尺寸间出现了差异。3.4安装技术问题。3.4.1螺栓连接问题。机电设备装配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螺栓和螺母,如果在设备安装时,螺栓螺母之间拧动过紧,它们之间极易产生金属疲劳出现连接松动现象,这样会进一步导致机电设备各零件间连接松动,引发不必要的事故。因此对于机电设备中螺栓和螺母的连接,应该充分重视其机械效应。另外还需要关注的就是螺栓和螺母间的电热效应,例如如果其接电时产生过大的电阻,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接触面会发热产生氧化作用,进一步继续增大电阻陷入恶性循环,甚至如果接触面严重过热,会发生短路现象造成事故。3.4.2电气设备问题。在安装隔离开关时,如果触头的接触面积或者压力不足,触头接触面极易发生电热氧化现象,增大电阻,将触头烧坏导致事故发生。如果断路器的触头处安装不合理或者接触压力、开断闸的速度不达标都会导致断路器触头过热,熄弧时间增加,导致压力突然增加,断路器爆炸。

4水利水电工程机电技术改造措施

4.1重视图纸设计和审核。水利水电工程机电安装的质量与其施工图纸的设计和审核情况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施工图纸设计足够准确、科学性才能保证机电设备整体安装的质量。因此在安装施工前设计人员需要对安装的具体环境进行周密的考察,另外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其次,设计方案制定过后需要对方案进行复查和审核,如果发现方案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应该及时予以修改解决,避免真正投入安装施工时发生因准备不足而出现的错误。最后应该在图纸中对重点部位和重点工序加以标注,为后续工程的安装和检查提供便利。4.2加强配合协调工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通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程期限,在进行机电设备安装的同时一起进行其他工程工作,因此经常会发生交叉作业的情况。这种交叉作业生产方法无疑会增加施工场地的复杂程度,甚至有时会引发一些施工工序上的冲突,进而影响机电设备安装的安装质量。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在进行各个工序作业时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协调,确保单个工序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的有效发挥。4.3确保管道材料的质量。最后在施工作业前应该对管道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和审核,确保施工使用的材料都有正规的进货渠道和质量保证体系。在材料进场前应该进行质量抽查检测,符合相应质量标准的材料予以进场使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管道材料必须严禁使用。

5关于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运行管理的建议

5.1建立完善的设备技术档案管理。根据设备管理要求对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备建立完善的设备技术管理档案,在档案中对所有的机电设备进行统一编号管理,按月、季度进行清点检查。另外应该对水电站的设备都建立完整的运行记录,详细记载机电设备的使用、维修和保养情况。这种完善的设备技术档案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掌握各个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为设备定额指标的考核提供准确的信息。5.2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机械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水利水电机电设备更是如此,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在日常生产工作中定期对其进行检测,出现问题及时维修。通常情况下,机电设备的维修养护涉及很多方面,因此需要定期对维修数据进行留存记录。在具体检修过程中应该仔细观察机电设备的整体运行情况,尤其机电设备的各个接口处等一些薄弱区域,对于出现的问题耐心解决,保证机电设备能够正常高效的运行。5.3制定科学的机电设备诊断程序。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点设备,要有一套科学的设备诊断程序,当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的诊断出故障所在并及时的维修。例如,对于水电站来说,水轮机发电机是重点机电设备;对于水泵站来说,水泵则是重点的机电设备。因此对于这些设备应该具有一套固定的诊断程序,一旦机械发生故障,检修人员能够按照既定程序首先监测重点部件,然后再进一步扩大诊断对象的范围。5.4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最后应该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机电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增加它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另外对于技术操作人员则应该进行分层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术实践,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技术比拼活动,加强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赵俊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其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传播,2014(17):62-66.

[2]王新明.浅论水利工程机电设备的运行问题及处理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3(9):84.

机电化范文篇5

机械自动化技术自问世后,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应用,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然而,我国在此方面却仍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虽然一直积极采用更加先进的制造技术,但和西方发达工业国相比,我国仍与其存在较大的差距。

设计方面:在设计方面,工业发达的欧美国家大多采用最新的设计方法和数据,通常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即CAD,很多大型企业早已不使用图纸设计生产。而我国机械制造行业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企业仍不多,依赖传统设计方法和图纸设计的仍不再少数。

管理方面:欧美国家大多采用计算机管理,更加重视管理与组织体制和生产模式的发展,强调准时生产、精益生产等新的管理思想技术。我国的机械自动化虽已经建立了范畴明确的技术领域,但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大型企业仍相对较少,依靠经验管理的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

制造工艺方面:欧美国家大多采高精细的新型加工方法,我国虽也在一直开发和掌握新的加工技术,但我国的开发经验大多仍是借鉴国外的先进工艺再改造,尚未形成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

自动化技术方面:当前,工业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在机械自动化生产方面大多采用加工中心、数控机床、FMC柔性制造单元、FMS柔性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柔性制造的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而我国在此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处于单机与刚性自动化阶段,只有少数企业开始真正使用柔性制造系统。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柔性化。多品种多批量生产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因此,机械加工设备的柔性要求也更加迫切。柔性自动化加工,是指采用机床加工控制软件来控制加工过程,在需要更换零件时,无需人工掉正机床与设备状态,只需改变少量软件与夹具即可继续进行加工的加工方式。与传统的加工方式相比,该技术有以下优点:(1)加工精度高;(2)可靠性与稳定性好;(3)同批次零件的精度与一致性高;(4)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复杂零件的加工;(5)能集中进行多种加工。

智能化。智能制造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核心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遗传基因、人工智能系统、专家系统来进行多种复杂的决策,提高制造系统的制造水平和实用性。该技术能够细致的保留工人与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制造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使这些经验能在更张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智能化制造技术是人类感官与头脑的延伸,也是人类手脚和肢体的延伸,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光机电化。信息处理系统、能源系统、传感系统和机械结构是组成机械自动化系统的主要模块。光学技术能有效改善机械自动化系统中的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传感系统。光机电化技术还能省去部分依靠机械传动链来连接的相关动作,将传统的驱动方式变成若干他电气电子或电力期间,简化机械结构,是机械自动化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光机电化技术能将工作方式从单调的重复操作中脱离出来,使生产操作程序在需要发生控制或变动时更加方便和灵活。

总结

机电化范文篇6

关键词:现代渔业;基本特征;发展途径;保障措施;湖北省

渔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产业,它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和食品安全大计,在世界或国内经济成分中,渔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渔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09年,国内渔业生产总量突破5000万t,已经连续21年居世界第1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37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我国的养殖产量占到全部水产总量的70%,这个产量也占到了世界养殖总量的70%。湖北是渔业大省,2009年渔业生产总量达到360万t,已经连续15年保持全国淡水渔业第1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约48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总体来看,中国渔业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湖北渔业处于国内淡水渔业的优势地位。

1现代渔业的涵义

现代渔业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集合渔业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济学概念。是由现代水产资料、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渔民(工)等要素构成,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水产商品率和生态环境水平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现代渔业的基本内涵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保障水产品供给、增加渔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促进渔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整体发展。提高渔业集约化、机电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水体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渔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代渔业与传统渔业相比,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现代生产要素的集约式管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和多种功能的综合开发。

2现代渔业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指标

现代渔业指的是渔业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变化、转化、进化的趋势来探索渔业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假如把渔业的发展按历史来划分,可以分为:原始渔业—传统渔业—现代渔业,我国渔业处在现代渔业的起始阶段;如按成长年代来划分,可以分为:幼年—青年—壮年—老年,我国渔业处在成长的壮年阶段。从湖北省渔业行业发展的过程来看,现阶段整个行业正处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之中,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要素集约型转变[3]。尽管现代渔业的理论还在探索之中,但是现代渔业的实践却突飞猛进。现代渔业的发展规律正在为人们所掌握,其主要特征已经或正在显现出来。下面将从宏观的层面分析现代渔业的主要特征和评价指标。

2.1规模化渔业

规模化指的层次的多级化与结构的多样化,是容量的积累过程,指渔业内在的模式、模型以及总量的成长变化。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结构和层次的组织,缺乏结构和层次的组合,就缺少内生的动力和活力,也就没有发展可言。规模化是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目前,湖北省渔业的整体养殖规模已经够大,但结构性模式、模型优势不明显,特别是基本结构单位经营规模较小与现代渔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规模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从业人口、从业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总投入、总产量、总产值;总水面、总养殖水面等。可以从养殖、加工、流通与市场等系统进行细分。

2.2区域化渔业

区域化指的是整体中经济类型的板块型划分。现代渔业的区域化属性是由江河流域和资源禀赋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属性决定的,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也是现代渔业区域化的基本依据。以市、县为框架的区域化特色渔业是湖北省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区域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支柱产品产量、产值;商品生产率;市场占有率等,也要评价局部渔业经济的总量指标。

2.3集约化渔业

集约化指的是生产和流通中各个要素的整合程度。集约化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全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融合。现代渔业的集约化主要依靠现代科技和先进管理。集约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良种覆盖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等。

2.4专业化渔业

专业化指的是市场经济中生产链条的技术性分工程度,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组织化过程,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湖北省渔业的专业化分工和组织化程度不高,个体经营突出,混业现象明显。企业或合作社的集团经营模式是将来渔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专业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企业和合作社数量、规模(亿尾/万t/亿元)以上养殖产量、产值;水产品加工能力、产量、产值;内、外贸易水平等。

2.5品牌化渔业

品牌化是指产品的价值集成过程和社会认知程度。品牌是产品的内在质量、消费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总和,是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标志。湖北省的渔业品牌建设还处在“三品一标”的中间阶段,登记的部级农产品品牌只有1个,知名度很小。品牌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品牌产品个数、产量、产值、市场占有率等。可以从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知名商业品牌和国家、省区等层次进行细分。

2.6机电化渔业

机电化是指机械、电器等装备替代手工操作的程度。我国社会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渔业装备机电化可以化解农民向城镇转移带来的劳动力竞争矛盾,同时又能够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手工操作—机电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渔业进步的必然路径。评价机电化渔业的指标是:三机(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装配率;单位面积动力数;劳动生产率等。

2.7信息化渔业

信息化是指智能工具、智能操作与控制、信息服务的应用程度。信息化应当是现代渔业的最高级形态。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渔业的智能化决策、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流通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等将得以实现。评价信息化渔业的指标是:智能化装备(电脑、控制器、处理器等)装配率;互联网用户覆盖率;政务、商务、综合服务网站的数量及网络化水平。

2.8生态化渔业

生态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生物与人类等相互关系的变化状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发展是生态渔业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的追求目标。评价生态化渔业的指标是:水生经济动植物种数;水质类型;无公害养殖面积、产量;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等。

3现代渔业的发展途径

“十一五”中后期,国家相继批准和启动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个规划;湖北省开展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示范区”行动。这些重大规划和行动从时间和进程的安排上重叠于“十二五”规划,从内容和战略上包含了湖北省现代渔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路径。

3.1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二五”时期,按照稳步发展养殖业、加快发展加工业、突出发展流通业的战略思路,深入开展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稳步发展养殖业。完成从数量型渔业到质量效益型渔业的根本转变,“十二五”期间,达到养殖产量保持4%~5%的年均增长速度,养殖产值达到10%~12%的年均增长速度。在养殖结构调整上,既要特别重视名特新品种在渔业价值提升中的作用,又要重新审视大宗淡水鱼类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二是加快发展加工业。大力加强湖北省的水产加工业建设,提升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加工能力达到160万t,实现转化加工水产品40%的目标。要支持水产加工龙头企业的战略扩张,适当引导战略重组,到“十二五”期末,达到5家加工企业进入全省“四个一批”的行列[4]。三是突出发展流通业。重点发展水产品流通业,依靠以武汉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湖北省水产品向省外输出和出口。达到输出水产品占生产量30%左右的目标。

3.2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按照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小农经济型向集约化经营型转变的整体思路,加快湖北省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点开展池塘生态改造行动、江河湖库增殖放流行动、水产亲本升级换代与良种推广行动、标准饲料规范化使用行动、疾病灾害预防控制行动等生态健康安全养殖行动。同时,探索和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投入品便捷服务运转、鲜活水产品快速流通等行动。到“十二五”期末,使湖北省渔业形成持续有效的内生增长动力。基本完成产供销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的现代渔业产业化格局,达到降低生产和营运成本,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加快推进渔业科技进步

“十二五”时期,按照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渔业科技服务的总体思路推进渔业科技进步。一是建立和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涵盖产业链环节、产学研结合、政府参与的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统一组织建设渔业科技研发中心(含展示中心)—试验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户等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5]。主要开展以大宗淡水鱼类与名特新品种为对象的产品创新开发,重点是实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二是推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改进和完善水产推广体系与推广机制,加速成熟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三是加强和改善渔业科技服务。继续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和改进科技特派员与科技创业行动;加强科技110、信息网络、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渔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到“十二五”期末,使湖北省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3.4加强渔业区域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渔业将在“优势水产品板块”、“一县一品”、“一鱼一产业”等建设的基础上,依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要求,重点加强长江渔业经济带中武汉城市圈渔业、鄂西生态渔业等区域化渔业建设;同时开展重点水产大县的区域化渔业建设,兼顾山岗、丘陵地带特色渔业建设。努力形成湖北省“一带两圈,辐射水产大县”的区域化渔业大格局,努力打造以生态渔业、有机渔业为主体,特色渔业与优势渔业互为补充的现代渔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大板块。

3.5开展生态渔业建设

“十二五”时期,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湖北省渔业的池塘改造和生态修复,加强大江大河放流增殖,适当控制大湖大库的养殖强度。在池塘改造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推行按照水体承载力安排生产的制度,适当推进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处理与循环利用。坚定开展大江大河的禁渔区、禁渔期行动,适当扩大江河支流与大湖大库的“两禁”试验和江湖连通工程,大力开展引进、移植、放流等活动。

3.6提高渔业组织化水平

渔业组织具有提高渔民地位、保护渔民利益、获取市场信息、节约生产成本、增加渔民收入、整和渔业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渔业产业化、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渔民素质等作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渔民开展养殖水面使用权的流转改革,或者按照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渔业生产合作社或企业;支持科技人员创建加工和投入品流通企业;培植购销大户牵头组建多种类型的合作社或企业;加强科技、信息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到“十二五”期末,使进入合作社或企业等组织的渔民占到渔业从业人员的80%以上。

3.7推进渔业机电化、信息化建设

渔业的现代化离不开机电化和信息化。机电化、信息化是渔业向工业化转变的必然途径,是打破城市与乡村二元结构的必要手段,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紧迫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渔区的电网改造和建设,加快电动机械的推广和应用,重点推进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的装配和使用,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清淤机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智能化装备的应用。大力推进渔业的信息化网络建设,构建多种层次的政务、商务、综合服务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互联网上渔业用户的普及率。跟随国家推进“物联网”的信息化进程,开展渔业领域遥感、遥测、遥控等为基础内容的远程智能化经营管理试点与示范。

3.8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保障水产品充足、优质、高效、安全供应是现代渔业的根本目标。构建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仍然是“十二五”期间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加强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推广和提升良好渔业操作管理水平;大力加强“三品一标”的认定和认证工作,同时加强复查和保持工作,提高覆盖水平;加强渔业标准化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大力加强水产品环境与质量的监测检测工作,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开展“三品一标”的创建行动、优质名牌产品的创新行动、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中心的建设行动、县市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的建设行动和水产品市场监管行动。

4保障措施

4.1加强对现代渔业建设的资本投入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必须依靠高强度的资本投入。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引导和激励社会多元化投入的体制机制,是现代渔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财政支持投入的主要方向是:加强对池塘生态改造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水产良种选育和良种推广的投入;加强对水产科研项目及其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生态健康养殖以及标准化示范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江河湖泊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行动的投入;加强对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及其监测检测工作的投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打造投融资平台,鼓励商业性银行、社会资本、外资、集体和个人投资现代渔业。

4.2建立健全支撑现代渔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渔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突破来引领和支撑现代渔业的发展。逐步完善渔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大科技进村入户、科技培训等工作力度。二是加强现代渔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扩充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包括政务、商务、科技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等平台及其网络的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网络体系的建设,提高病害防控的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渔业环境和产品质量的监测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循环渔业的发展;加强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执法能力,提升安全、和谐渔业水平[6]。

4.3制定和落实强农、惠渔政策

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产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针对湖北省渔业转型的特点,制定和落实各项强渔、惠渔政策。重点是促进渔业科技进步支撑政策、促进水面经营权流转政策、促进渔业经营主体合作政策、促进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政策、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装备政策及促进渔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政策等。

4.4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能力建设

现代渔业的本质是市场化经营、社会化生产,但更加强调政府与职能部门的调控和管理服务。各级政府管理和服务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现代渔业的新特点、新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提升政策制定水平,提高决策和执政能力;从大社会、大市场、全方位的角度做好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流通、产业与市场、投资与积累等的安排和部署;加强重大项目设计、规划、审定、实施、验收等环节的组织、协调、监督等管理;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新特点、新模式、新技术、新经验,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向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可持续方向发展。

5参考文献

[1]曹俊杰,王学真.东亚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与政策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崔利锋.新时期渔业资源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06(1):36-38.

[3]赵珍.现代渔业的内涵及发展战略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9(5):3-6,34.

[4]杨云彦,秦尊文.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促进中部地区早日崛起[J].中国城市经济,2004(9):28-31.

机电化范文篇7

露天煤矿机电专业从油脂化验仪器、油脂储存、油脂运输、油脂的使用管理等方面入手,严把现场油脂使用关,对各单位油脂的使用进行日常性监督,抓好用油环节管理,确保设备用油质量。同时,编制全矿设备润滑管理手册,明确设备注油部位、加油标号、加油量及加油、换油周期等内容,了解本岗位的每台设备的润滑点及润滑要求,为设备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重点加大生产现场巡回检查力度,打好“预防针”,坚持机电设备计划检修和定期维护,彻底杜绝因巡检不到位、失修造成的事故。露天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季度、月度设备大修、中修、小修时间计划,根据设备维修周期排定设备维修、维护时间,利用检修维护时间节点实行设备拆检、维护,并据实记录设备维修具体情况,逐步积累检修、维护经验。当煤矿企业安全投入力度加大,安全装备及安全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机电设备管理、检测检验、使用煤安标志产品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煤矿企业基本上淘汰了国家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机电设备和工艺;在用大型机电设备、阻燃材料基本上都取得煤安标志并定期进行检测检验;各煤矿装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都安装了架空乘人装置,改善了煤矿职工的劳动环境,及时消除隐患,保证煤矿在用设备安全运行,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2构建安全高效现代化露天煤矿

要强化现场设备隐患排查并限期整改。对设备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组织专业人员对井下各地点、各环节、各工序使用的机电设备转动部位进行认真彻底排查,重点排查转动部位防护设施安装、使用、维护、检修、检查情况,将排查隐患或问题进行限期整改。不断完善机电设备转动部位的安全防护措施,改善现场工作环境,提高岗位工作人员的防护能力;同时,增强岗位人员正规作业、规范操作意识,积极消除现场潜在隐患,保证设备安全运转。“精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开展机电设备漏油、渗油专项治理活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重点从油脂化验仪器、油脂储存、油脂运输、油脂的使用管理等方面入手;严把现场油脂使用关,对各单位油脂的使用进行日常性监督,抓好用油环节管理,确保设备用油质量;编制全矿设备润滑管理手册,明确设备注油部位、加油标号、加油量及加油、换油周期等内容,让每个职工了解本岗位的每台设备的润滑点及润滑要求。露天煤矿及早对雨季期间机电设备工作进行安排布置,争提前,抓主动,为矿区雨季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对现场存在的隐患进行全面清查,各生产部门、区队要结合检查情况和自身工作实际,及时总结经验,认真查找不足,整改安全隐患,及时完善机电设备管理措施,健全安全责任落实体系;强化职工安全意识培养,认真落实安全供电、设备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各类机电设备及安全设施正常运行;强制性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把机电设备故障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设备带病运行;加强机电设备质量标准化管理。

3减少煤矿机电事故

督促煤矿企业及时发现解决机电设备安全隐患问题,淘汰落后设备工艺,推广先进技术,促进露天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整体上水平。露天煤矿一方面加大设备操作人员安全、操作方面的培训,员工理论、实操考试合格后,矿里为他们颁发上岗操作证;另一方面机电管理人员定期对采场辅助运输设备灯光、制动、外观、轮胎、防灭火装置等进行完好检查,并对辅助设备挂牌包机留名管理,像交警对违规车辆贴罚单处罚一样,对设备运行过程中查出的隐患粘贴黄色隐患标签,并留下检查人员联系电话,检查人员设定整改期限,整改完成后由责任人主动联系检查人员进行复查解签。超过整改期限未进行整改的,矿里按规定进行处罚通报,未经检查单位允许私自摘除标签的,矿里将进行加倍处罚。

4结语

机电化范文篇8

一、2011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开展情况。

深入群众,首先.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指挥部的同志吃住在基层,组织召开各类群众大会、座谈会,印制宣传手册等方式宣传政策,讲明道理。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缓解和消除了群众的对抗情绪。

提出“未塌先搬”工作新思路。大量的工作实践中,其次.以民为本,科学发展,统筹全局,开拓创新,提出了未塌先搬”工作新思路,属全国首创。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煤矿与当地群众矛盾,避免了重复建设,减少了国家、煤矿和群众的损失。目前,安置区建设正有序进行,东矿煤田首采塌陷区提前控制及群众搬迁补偿安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印发实施。

有效制止违法建设。东矿执法中队加大执法力度,第三.有效制止乱搭乱建行为,加强巡查力度,对于违章建筑,发现一户,拆除一户,决不姑息,目前违章建设的势头得到全面有效遏制。

打造平安和谐矿区。为使失地农民解决生活出路问题,第四.指挥部积极与矿方协调,探索围绕煤矿相关产品加工、销售、运输和服务,扩大就业,让失地农民有活干、有饭吃,甚至发家致富,解决他后顾之忧,建设平安和谐社区。

二矿项目进展情况

部分井巷和骨通工程已陆续开工。1矿建工程:主、副、风三井年内到底的目标确保实现.

进入装饰装修阶段;生产及行政办公楼主体基本完成,2土建工程:食堂、单身宿台(酒店式公寓福利联建工程已经封.年底有望完成约9万平方米的工业及民用建筑。

压风机房、绞车房、锅炉房、矸石山翻罐笼等工程安装和调试完成。3机电安装工程:111kv双回路供电系统正常安全运营.

4投资情况:2011年可实现投资7.5亿元人民币。

二、2011年工作打算

围墙以外的事我服务不缺位”要求,1继续做好为矿服务工作。按照市“企业围墙内的事我不干预.尽力为东矿提供保姆式的服务。

充分利用煤炭塌陷等区域,2做好利用煤炭塌陷区粘土资源新建窑厂规划工作。根据皖整规矿办〔2006〕6号和皖国土资〔2006〕111号等文件关于“各地要抓紧制定规划.重新规划建设新窑厂”精神,发展矿区地方经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计问题,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的地矿关系,区拟在塌陷区内规划新建粘土砖窑厂30座。目前这一建议已得到省国土资源厅的认可,2011年要做好窑厂的选址和规划工作。

机电化范文篇9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自动化控制技术

1自动化控制机型加工系统

机床由各个部分组成,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每个部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高压泵把水吸出,通过过滤泵过滤传到复合阴极,通过电解液系统将电解液输送到阴极,并且也还有外喷电解液,可以更好的加工工件。因为考虑到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金属杂质,并且还有金刚砂铣削掉的钝化膜杂质,所以设计通过高压泵将水从水槽吸出并高压喷出将产生的废料喷离工件加工表面,且水可以导电,可以是电解液很好的导体,这样有利于工件的加工。一般选用小型的离心泵作为电解液循环系统的泵,电解液通常酸性较高,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所以我们在选择离心泵时,要考虑耐腐蚀性和耐酸性。考虑到循环利用的问题,在主工作台上设置排水口,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电解液、水、和金属杂质,钝化膜杂质的组合污水排出,通过过滤系统,现将杂质过滤,然后通过过滤装置吸附金属离子,从而得到纯净的水再次用于电解加工。在加工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有毒气体,所以视情况在机床上方添加吸气装置,同时在工作台四周安装玻璃罩和幕布,防止电解液体灼伤人体。

2试验加工机床简介

数控电解机械复合加工机床是我们使用的机床,它是五轴五联动的机床。主要参数如下:X、Y、Z工作行程(mm):800x1200x800;B轴旋转(度):-110~+110°;C轴旋转(度):360°这次铣削加工用的机床是传统的铣床加上电解加工系统,具有加工质量稳定,加工精度较高的优点,根据实验需求,自己可以调节主轴的进给速度。主要有这些组成部分,(1)工作箱,进行电化学加工,首先要进行定位,夹紧等工作,其次要保证复合阴极和工件具有一定的间隙,最后将电流和电解液根据要求输送到加工间隙。还有(2)主轴头,主轴头一般由导轨、阴极安装版和滑枕组成。其次还有(3)床身,床身起着支撑整个机床主体的作用。电解设备的核心部分--电源,电源的输出电流决定着机床的大小和电解液系统的规格。并且再次期间,电化学加工的阳极反应溶解过程同样受着电压、稳压精度以及短路保护,这些都是最终影响自动化控制机型加工,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效率、稳定性重要因素。一般最大电压在25V左右。在电解磨削加工电源供应是电解加工中保证工件加工精度的首要条件,所以电源的选择很重要。

3电解液选择及系统设计

电解质是能一种导电的物质,通过溶剂溶解从而能够形成离子进而达到导电的目的。自动化控制机型加工中的另一个导体是电解质溶液。像一般的电化学加工的装置,电解液可以和工件接触从而发生电化学反应,并且利用电解液的高速流动性带走加工过程中的热量。电化学加工中,电解液应该具有以下的物理特性:(1)导电性能。在通电之后,加工过程中应该有较好的导电性。(2)氧化能力。在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形成钝化膜,使不加工区域不产生磨损、消耗,加工区可以通过电压的增大而去除钝化膜,确保了工件的表面精度。(3)腐蚀能力小。不会对车床和人体产生较大的伤害。(4)应该有较好的成型精度。  电解液在价格选择方面也应该比较适中,因为电解液可能会因为过酸而对机床造成一定的腐蚀,所以在选择时,PH值应该选择比较中性的盐溶液,一般数值在7~9。伤害也比较少。根据所学过及查阅资料所得的理论,所采用的则是腐蚀性不强、不是线性钝化的电解液,例如:NaNO3、NaCl。对于NaCl电解液,腐蚀性比较大。并且加工精度比较小,对于一些表面比较粗糙的零件,适合用这种电解液加工。对于NaNO3是电解液。在电化学加工的时候,会产生一层薄薄的钝化膜,钝化膜的产生,会影响电解液的电解率。但是可以提高加大电压,从而加大电流密度,可以使钝化膜破裂。NaClO3也是一种比较钝性的电解液,但是由于其成本比较昂贵,虽然能够保证加工精度,但是价格相对比较高。所以结合上述观点,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一般选择NaNO3溶液,选择浓度是18%,既可以保证效率,也能控制一定的成本,所以在这次试验中我们采用NaNO3溶液作为电解液。

4复合阴极的设计

此次试验选择前端镀有金刚砂的复合阴极,因为阴极的设计直接保证了工件的形状和精度。电解镀的金刚砂是绝缘的,既能保证加工的加工间隙,也能绝缘,防止工件与复合阴极接触,从而造成短路。选用不锈钢为加工材料,不仅能保证较高的强度,而且成本比较小。

5自动化控制机型加工的夹具设计

夹具主要用来对要加工的零件进行固定,以便于加工。可以保证加工精度,形成一个封闭的加工区域和电解液流通的通道,从而将电流引入加工区域。此次用到的夹具是专用夹具,用来装夹复合阴极。复合阴极的刀柄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此类专用夹具的主要功能有:(1)可以用来装夹复合阴极,而且另一端可以和主轴相连。(2)应该和机床保持绝缘,否则在电解加工时会短路。(3)应夹紧工件,以便进行自动化控制机型加工。

6结论

自动化控制机型加工的整体设备,主要由电源控制系统、主轴的控制系统,电解液循环、采集系统、过滤系统及电源保护装置组成。电源的输出电流决定着机床的大小和电解液系统的规格,这个也是影响自动化控制机型加工的去除量的大小,本试验用的电源一般最大电压在25V左右。在复合阴极上电解镀的金刚砂,既可以保证绝缘性防止短路,也能保证加工的加工间隙,从而保证了试验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崔松华.机械加工工艺中危险因素的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3)

机电化范文篇10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特点;应用;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将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成果融入其中,极大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其发展势必也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而得到不断创新和完善。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各领域,并逐渐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确保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被更好的应用及发展,认真剖析其技术特点、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围绕相关点展开分析和研究。

1何谓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将电子、机械、传感及接口等相关技术融合在一起并使之应用到实际的社会生产当中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机电一体化是多领域知识和技术的有机融合所产生的新型技术,并非简单的拼凑和组合,这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械电气化二者在概念上的本质区别。机电一体化涵盖了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因而,智能化就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特征。

2机电自动化技术优点分析

2.1提高生产力和工作质量。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量,知识更新和技术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这也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的直接好处就是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从而节约的人力资源及成本十分可观。机电一体化设备能够快速采集庞大的信息量并加以有效处理,并及时加以反馈,从而及时对产品缺陷进行修正和改进,这是人力所难以企及的。2.2安全性极高,可靠性良好。另一大特点在于机电一体化设备有着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是由于在设计机电一体化设备过程中,就已经安装了自我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若设备出现故障,监测系统便会立刻发出提示信号,并自动启动设备保护机制。当然也不能排除机电一体化会发生意外的情况,即使如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也能及时阻止,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2.3节约大量的资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第3大特点体现在其对资源节约的贡献。首先是能源的节约。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很高的智能化水平,设备运行都在监测状态下进行,对于处于低工作量运行下的设备,监测系统就会据此反馈至调节系统中,然后调节系统就会适当调整设备的工作功率,及时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其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很高,极大节省了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消耗,同时,设备可长期处于工作状态,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节约了大量资源。

3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

3.1数控机床。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在生产过程中所用到的机床也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重要技术保障。通常情况下,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机床的建设情况联系十分紧密,从我国发展历程来看,数控技术占据着相当一部分,这为我国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控机床技术也处在成熟的发展时期。然而,横向比较,其综合水平较之世界先进国家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这就需要借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进一步推动数控机床的发展。3.2自动机与自动生产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自动生产线上的应用十分普遍,这其中不乏生产型行业繁荣的强有力推动,同时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情况下,很多自动化生产线及生产设备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的基础环节,大大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水平。然而,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仍需不断向前发展,依然还有很多重要的难题等待攻克,譬如边坡调速以及人机界面系统设计等都是需要关注的方面。3.3机器人。为确保社会生产及一些高危领域的作业生产能够顺利开展,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正处于当下热门的研究方向。利用机器人来替代人工进行一些危险或者高负荷作业活动,不仅降低了危险系数,也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在机器人设计研发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正逐渐被重视利用。从机器人的制造当中,能够管窥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以及综合技术的基本情况,因而机器人的研发设计还必须要充分重视机电一体化工作的开展。

4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

4.1光机电一体化。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中常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通常包含传感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以及能源系统等内容,为确保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序发展,光学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充分借助光学技术的优势来助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强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传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4.2自律分配系统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其势必受到现代科技的影响,因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不论是在控制系统的研发更新,还是执行系统的完善优化,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而保证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加灵活,从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根据不同环境要求,来做出不同反应,以增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灵活性和适应性。4.3全息系统化。随着智能技术的长远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逐渐应用在智能技术之中,并且全息系统化的功能也在逐渐的变得完善,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变得更加明显。全息系统化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会体现出2种特点,一是开放式总线结构和模式化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系统就能够进行任意裁剪和重组;二是通信能力的显著提高,这也会最终实现人机一体化技术。4.4微型机电化。现阶段,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使用半导体器件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一般情况下为蚀刻技术。这一点在实验室中也能够产生亚微米机械部件,如果把这种情况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把机械部分和控制部分加以区分,这样能够缩减机器的体积,最终形成了自我调控元件,这也是机电一体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领域,尤其在工业生产当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所作出的贡献更为突出。然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从而确保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更多领域,去实现与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侯磊.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4:10.

[2]邹志慧,李瑞,陈相霞.浅析机电一体化应用的优点及发展趋势[J].电子世界,2014,16:456-457.

[3]高艳红.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时代农机,2015,04:58-59.

[4]李兆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