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实训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6:14

机电实训报告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篇1

实训过程管理

严格的实训过程管理对实训质量起着一个监督、保障的作用。可根据实训内容、性质对实训环节分散或集中进行。如:机电产品认知实训中的讲座、企业参观等就可分散进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举行。为保证良好的实践动手效果,其他实训建议停课在实验室集中进行。实训过程包括以下环节:实训开题动员、实训专题技术讲解、学生集中设计和制作、实训验收答辩、实训论文提交等。在实训动员时具体告诉学生详细的实训时间安排、实训内容、实训检查、实训考核方式等,让学生完全进入实训状态。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可把实训专题讲解放在实训初或实训中。如电子技术实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基础实训,那么最好在实训初给学生具体讲解一下每个题目的大致思路和实训报告的撰写方法。机械设计实训和检测与控制实训可让学生拿到题目后首先自行设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再针对问题进行讲解。实训过程中相应地安排指导老师在实验室值班,负责学生考勤、答疑、指导和实验室管理等工作。在此期间,学生按班次、时间段到实验室分批设计和制作。一般,实训最后几天为实训验收或答辩时间。排好时间段,几位指导老师共同验收,根据学生做的实物进行提问。最后,学生提交实训报告。实训报告撰写方法原则上同毕业设计论文写法、格式相近。这也是为学生毕业设计的论文撰写奠定基础。

实训耗材的可持续利用

对机电类专业来讲,由于学生必须制作实物,因此实验耗材开支较大。如果每次实训都购买耗材,这将是极大的浪费。系统性的实训内容安排已为循环利用实验耗材做好保障。每一学期的实训作品都是下一学期实训的地基,犹如必须一步步做好底层才可以最后建造出金字塔来。如何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可持续利用实验耗材是实训管理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例如,从实训性质来说,电子技术实训和检测与控制实训主要让学生做电路板来实现一定的功能,这两个实训的主要成品都是电路板。可以在这两门实训结束后,由实训负责老师把电路板收集起来统一放在大纸箱里集中保管。机电产品认知实训部分内容,如电子元件识别、电路板焊接就可以使用这些保存的电路板让低年级学生练习,大大节省电子元器件的开支。机电产品认知实训购买的电气元件可以继续为电气控制系统实训服务。当然,实训中常用的各种电子、电气元器件可以由实验室早期统一购买,实训时到实验室领取并做好登记。不常用的,或有些特殊的,由学生提出申请,指导老师同意后方可购买。由于大学四年的实训内容是系统性的,如果严格做好实训耗材的进出管理,妥善保管好每一次实训作品,都可重复、循环使用实验耗材,为节约实训耗材成本提供保障。四结论本文提出的机电实训体系构建是根据我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和理论课程设置总结出来的。实训体系的合理构建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满足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要。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根据各方反馈的信息加以调整和完善此实训体系。

本文作者:李静工作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篇2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成效;质量提升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对照《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标准》的要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成立创建组织机构,明确创建目标,分解创建任务,确保创建工作按规按序实施,并于2017年4月顺利通过省现代化专业群评估验收。

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情况

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由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和电气运行与控制等3个专业组成,其中机电技术应用核心专业分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和机电产品维修两个专业方向。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566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164.14万元,拥有校企合作企业18个。专业群现有中专在校生686人,其中专业机电技术应用核心专业在校生393人,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专业方向278人,机电产品维修方向115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校生195人;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在校生98人。专业群共有专职专业教师28名,兼职教师8名,其中硕士学位10人,高级教师18名,省特级教师1人,具有双师素养教师比例达到100%。三年来(2014、2015、2016年)专业群毕业生950人,双证获得率39.16℅,毕业生就业率96.74℅,对口就业率72.42℅。该专业群现有6门专业平台课程,7门课程资源被评为市精品课程。组织专业教师编写出版了5部校本教材;完成省级课题5项,连云港市级课题7项。根据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十三五”发展规划》,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坚持科学发展的基本思想,整体设计,邀请省、市现代加工制造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引入鹰游纺机、黄海机械等企业参与,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建设,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实训实习基地、专业文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定位在立足连云港、服务沿海地区、辐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区的省级现代化专业群。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质量成效

(一)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学校根据《连云港市“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结合区域电气技术、机械制造加工等主导产业调整现状和学校实际,制定了学校“十三五”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发展规划。专业群成立了独立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业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各负责人岗位明确、职责清晰,实行任务承包,运行效果显著。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整合3个专业的教育教学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与实训资源共享与互补。定期召开群内专题会议,促进学校专业建设能匹配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效保证了学校专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高效。围绕专业群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突出职业精神培养,建立和实施“三双四进、校企对接、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江苏鹰游纺机有限公司、连云港金麦特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连云港伍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三年“订单培养”140多人。学校与连云港天明机械集团、富强(苏州)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专业群调研论证,共同制定了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和电气运行与控制等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四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将多家企业提供的实际工作项目与学生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实现学生毕业时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轨。(三)课程体系开发富有成效。学校与连云港天明机械集团、富强(苏州)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能力核心,模块设置、注重发展”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公共课程保障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以专业基础课程保障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以专业方向课程保障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新体系。在新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专业方向课程,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保证学生就业上岗后能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要求。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形成专业群岗位能力分析报告,设置了“群平台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PLC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和“专业方向课程”(《机电设备拆装与检测技术》《电子产品装配、调试与检验》《数控车削技术训练》等),3个专业间彼此联系、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群专业平台课程门数占全部专业课程门数比例达42.86%。同时,还开发共享平台课程或课程辅助资源,有效衔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中高职教育,如《电工技能训练》《电子基本技能与训练》《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训练》等5门校本专业群技能课程以及《普通话》《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机电产品市场营销》等符合学生兴趣、专业拓展的群选修课程,在专业群中供学生自主选择。此外,学校还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成的群资源库课程占全部群平台课程比例55%,建成市级以上共享精品课程7门,共享网络课程4门。获得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3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焊接技术项目组一等奖第一名,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数控车工项目一等奖,江苏省状元杯技能大赛数控技术第六名,中国国际发明展金奖。(四)教学资源库建设卓有成效。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建了经验丰富的开发团队完成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实训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与厦门创壹传媒有限公司、大连通科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共享型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通过制作网络教学课件、购买教学资源等途径,建设了总容量达0.6TB的教学资源库,同时通过完善相关的教学文件,规范了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五)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有成效。近两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实训基地投入252万元,科学配置了一定数量的先进教学实训设备。与北京CAXA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CAXA体验教学中心,完成数控车床加工、数控铣床加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完善数控机床拆装实验区的建设;与南京德西数控新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定制了数控维修实训台,培养学生动手维修数控车床的能力;与浙江亚龙科技集团合作开发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实训室。该实训室建成以实训为主体功能,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型的校内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技能实训基地。因成效突出,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于2015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省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六)专业群服务能力更加强劲。专业群毕业生专业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高。连续招生达10年以上,年招生平均6个班级,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所有学生获得本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39.16%的学生有两本以上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计算机一级B考证过关率达90%,普通话考证过关率达85%以上。学生就业率达96.74%,对口就业率72.42%,本地就业率77.37%。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够适应企业需求,胜任本职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普遍评价高,综合素质满意度达94%。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特色与创新

(一)“生产性实习车间”在校内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生产性实习车间”的内涵就是“教学工厂”,是以学校为本位,以企业项目为教、研导向,将实际的企业生产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形成教学场所、实训基地、生产企业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模式,实现学校与工厂对接。这样就使企业项目与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教学和项目开发,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跨学科、多元化的综合科技开发和创新,从而在校内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教师与技师对接、学生与员工对接。经过近三年的创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实训基地是部级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产品加工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训练基地、全国职工示范培训基地,专业品牌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二)推进了“三维发展型”优秀师资队伍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基于三维发展理念,着力开展了“三维发展型”优秀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了一支“名师引领、骨干带头、专长发展”的发展型教师团队。在时间维度上,开展青年型教师、成长型教师和成熟型教师三类教师群体的建设研究;在路径维度上,加强教学、科研、创新三种类型的团队建设;在空间维度上,推进名师、骨干、专长三个梯度队伍发展。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对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篇3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高职教育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改造,进行技术革新,工艺提高,这必将需要大批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大范围的技能型人才短缺无疑会制约整个国家经济的增长[1],因此,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现代使命。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整合相关专业,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育资源和实践资源共享,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具备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和采购、零件加工、装配调试等相应工程实践能力。

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1.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定位分析

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行业、企业里所对应的岗位,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满足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的需要,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把岗位知识、先进技术、技术能力、职业素质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和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要求的对接。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做到“三个结合,五个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为了培养出适合产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具备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工学交替,教、学、做相统一,学生前两年半在校内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最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知识运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三位一体”综合培养和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2.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原则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基于学生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通过校内、校外实训、校企的联合培养,以及各类技术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对人才技术技能要求也就越高,培养体系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从而适应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2.2构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2.1工学结合,课证融通

整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实训资源和教育资源,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理衔接。如图1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针对工作岗位设置的培养体系,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后进行维修电工实训,掌握基本控制电路设计,熟知各类电器元件,同时开设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学生对控制类知识掌握一定程度后,学习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课程,然后进行可编程控制器考证实训,其内容、培训过程、考核标准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要求进行,同学期开展液压与气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课程,此外,机械制图与实训、机械设计理论与实训也同期进行,使学生熟知机械传动装置,并能选择传动机构,最后开展综合性实训-简单机电系统制作,综合训练学生机构设计、传动装置选择、执行部件选取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等能力,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员岗位技能和专业素质,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的工作岗位锻炼,整体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学生在毕业资格也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2个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普通车工初级证书、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级证书、Pro-E/UG设计工程师证书、CAD中级证书和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高级证书等,且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方可顺利毕业,这样也促进“三个结合,五个对接”有效开展和实施。

2.2.2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校企合作能够有效解决高职学校教育、实训资源的匮乏等问题,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优质的实训场所和良好的师资,能够共同制订符合企业行业对人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校企合作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采取“订单班”“、现代学徒班”等形式联合培养学生,学校老师和企业有经验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和生产实践,教学资源相互补充,师资力量相互支持,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对人要求相一致,才能培养出企业、行业需求的,受社会欢迎的人才[2-4]。

2.2.3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5]。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近几年在学生课外活动上加强引导和投入,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专业协会,如现代制造专业协会,机电产品营销协会等,协会为成员讨论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利于老生和新生之间的沟通,便于开展传帮带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相互赶超的良性竞争,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弃学的老大难问题[6];对创新设计有兴趣的同学组建创新班,课外开展创新知识专题讲座、组建创新团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依托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发明杯以及挑战杯等赛事设置院级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校级技能竞赛,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过程中,只有在碰到自己团队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这样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3实践成效

3.1专业建设

2013年机电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成功申报无锡市职业院校重点专业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新增电火花线切割实训室、3D打印快速成型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考证实训室等,也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合理有序安排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麦可思《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近三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均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且2013届就业率不降反升,就业率达到100%,比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9个百分点。第三方的调研报告较为客观的显示出通过校企合作、实践体系构建等有效提升了学生岗位技术技能,深得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3.2校企合作

机电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有效合作,如与无锡市信捷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信捷)持续有效的合作,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共同编写了项目驱动式校本教材《机电控制理论及实训》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实验指导书》,共建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联合培养学生,学生经过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后,考取了可编程控制器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的获取也作为毕业资格一个重要条件,每年学校都和无锡信捷联合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鼓舞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锻炼,每年都有部分学生进行无锡信捷工作,得到无锡信捷公司的肯定。此外,与无锡市五金机电商会合作成立“无锡市五金机电学院”,与金鑫美莱克有限公司开展了“现代学徒班”,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的好评。

3.3科技创新

近几年,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学生完成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9项;在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生在校获得专利20多项;在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在“挑战杯”竞赛获江苏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这些足以说明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素质及技能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存在不足,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训室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互惠共赢”长效持久的校企合作机制,保证合作持续有效,真正成为双方发展的推进剂;三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课外科技活动,扩大学生受众面。

作者:杜春宽 李正峰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祖明.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浅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4):92-44.

[2]葛俊杰,吴旭军,杨旭.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36-38.

[3]陈达美;邓秀芬;李正义,等.民办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探索[J].教育探索,2014,279(9):84-85.

[4]李焱斌,黄玮,赵恒华,等.地方高校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165-169.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篇4

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如表1),同时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经历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的磨练。技能训练主要由专职教师指导,实习主要由兼职教师指导,技能训练和实习交替进行。这样就形成了“三级递进、双师执教、双境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三级递进、双师执教、双境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在黑板上学操作”,“在实训场地训练想象的项目”,“与实际的真实的工作不搭边”的局面,做到在职场环境培养职业人、在真实环境和岗位上学到实用技能和知识。

二、实施名师引领,改革教师考核机制,组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专业双带头人制度,选聘了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校内专业教师作为校内专业带头人,同时聘请马勒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罗学照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专业双带头人在专业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聘请夏明扬高级工程师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湖北“楚天技能名师”,并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夏明扬高工重点指导产学研合作,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了楚天技能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和在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桥梁纽带作用。学校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作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教师培养和考核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根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六个一”工程实施意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及服务行业企业管理办法》,实施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六个一”工程,即要求每一位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一个企业、结交一个兼职教师朋友、深入一个专业建设、开发一门专业课程、每年做好一项研究、建好一个个人网站,达到在学生中有权威、教改中有作为、企业中有威信、行业中有影响、服务中有贡献的“六有”要求。同时,专业教师必须通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达标、专业实践能力达标、企业工作经历达标的“三证联认”的测评才称为合格教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30名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3.3%,教师合格率100%。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多渠道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要求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和工学结合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进行实训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等工作。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目前建有30余名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常年聘用20余名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三、强化实践育人,打造多元主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引东贝集团欧宝机电有限公司入校门,在校内建立“欧宝实训室”,引进现代企业“8S”管理模式,融入企业现代文化,将东贝集团欧宝机电有限公司压缩机亿元生产线瘦身建成校内“欧宝实训室”,供学生实训实习。引深圳博宝科技有限公司入校门,成立“深圳博宝科技(黄冈)冲压制造事业部”,以“校中厂”的模式,实施企业化运作,独立核算,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场所,使专业生产性实训达50%以上。与东贝集团欧宝机电有限公司合作,将学校搬到企业,成立了“厂中校”———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欧宝学院。公司生产副总担任院长,学校专业团队负责人担任副院长,成立了教务科、学生科、技术科和培训科,分别由双方骨干人员任职。与湖北彤鑫发动机有限公司合作,在企业建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实习工厂”,专业每位学生在工厂进行为期两周的编程与加工的生产教学,学生与工人同生活、同刷卡考核、同生产劳动。与武汉TCL空调器有限公司合作在公司设立专门培训部,公司人事经理任培训部主任,学校派专人管理,学校派教师、企业派技术员,共同组成教师队伍为学生在厂期间上课。这些“厂中校”、实习工厂、培训部的建立,既满足了教学需求,又节省了教学投入;既提供了真实的学习环境,又让学生带薪实习;既培育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达到了提高学效果、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四、实施多方评价,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篇5

关键词:机电工程实践;双语教学;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机电一体化”首次出现在日本,主要体现在当时日本的新型工业产品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技术的不断成熟,机电一体化已经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控制技术等共同成了现代工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也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然而,当前高校的机械专业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部分该专业毕业生并不能在机电相关领域的工作上有很好的表现。在此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2,3]。针对机电一体化教育,目前国内众多学校在结合课程特点和学校资源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与试点。其中,山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双语教学的模式应用于非英语课程[4];安徽大学在机电控制工程课程中采用了双语对学生开展教学,并结合实践项目开展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个环节、三个实践点”的教学模式[5]。综上所述,双语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两种教学方式在多所高校中均有开展。然而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这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较少,因此于2016年开展了机电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证明了此教学改革的成功。

1改革对象

在高等教育中采用双语教学以与世界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此外双语教学也是高素质人才满足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重要职能[6,7]。目前,双语教学在我国普遍采用英语,因此找到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将是提高学生英语的实践能力、了解相关领域最前沿资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的开放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有力措施。众所周知,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这意味着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对促进和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双语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最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且可以刺激和推动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我国部分机电专业的本科生在集成多学科控制系统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这不仅要求学生对机械、电子、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理论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写作能力等。因此高等教育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思想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并得到了确立。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提高教学效果是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改善机电工程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2教学模式改革

在机电工程实践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将机电工程实践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在课堂上实现,以教授基础知识为目的,此部分教学采用英语教学为主、汉语教学为辅的方式。在实践教学中选取钻探机器人项目让学生进行实践。如图1所示为机电工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时长为2周,共计60个学时,为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平衡,对其教学时间分配比例为1:1。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对于机电专业有更好的培养效果,其所占的教学比例也通常较大,所以对于整体教学而言,应对理论教学进行一定的优化。有学者[5]对于机电类教学模式提出了“一条主线、两个环节、三个实践点”的要求,在本文提出的机电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中同样适用,即将双语教学和项目教学作为“一条主线”,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作为“两个环节”,同时在实践教学中选取实践单元,即利用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完成相应的实践作业。实践教学中所采用的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由导轨式型材实训台、机电一体化设备部件、电源模块、按钮模块、PLC模块、变频器模块、交流电机模块、步进电机及驱动器模块、模拟生产设备实训单元(包含上料机构、搬运机械手、皮带输送线、物件分拣等)和各种传感器等组成。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的每个单元都对应一个教学内容。其中,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而汉语则为辅助教学语言,为了更好地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需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作为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机电工程实践教学伊始,所有学生可以自由分组,并咨询有关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的知识。在学期开始后应提交一个项目计划,包括每个团队中项目的详细划分、预计将在学习和实践中完成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从研究生那里学到一些技能,并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评价和成绩

3.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机电工程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进行控制,实现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PLC编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和自动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等。图2为机电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架构图,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即课堂表现、组装与调试、实训报告,三个部分各占的比例依次为30%、40%、30%。其中组装与调试主要包括四个子部分,主要为机械构件的装配与调整能力、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能力、电路安装与调试能力和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能力。四个部分在总评价体系中各占10%。课堂表现主要为对学生课堂与教师互动程度的评价,在双语教学中只有互动才能体现双语教学的效果,对于促进双语教学改革有积极意义。在组装与调试的“机械构件的装配与调整能力”评价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的30min之内完成机械构件的组装,且组装过程中不能出现零件错位等情况,在完成结构组装之后需要对系统结构进行调试。根据图2中的教学评价体系可知,相较于传统的简单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本文所提出的评价体系综合性更高,其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2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一方面考查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对机电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检验本次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发现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考核,主要设置了三个方面,分别为理论知识模块、实践操作模块以及英语口语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主要通过纸质的书面答题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模块要求学生以抽签的形式随机抽取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的某一个模块进行实操,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实践、操作熟练度以及操作精度进行综合打分;英语考核模块主要是让学生与教师对机电一体化知识进行讨论,该形式的考试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检查,同时还可以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如图3所示为口语考试的结果,其中a、b分别为学期前和学期后口语水平。由此也可以看出经过一个学期的双语教学,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三个模块组成,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实践操作模块和英语口语模块分别占总成绩的30%、40%和30%。根据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93%的学生表达了对教学改革的认可。另外有10%的学生对机电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在课程实践分配上可以尽量增加实践部分的时间;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适当增加实践部分的课程项目。这些宝贵的意见都将是推动机电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宝贵财富。

4结语

双语教学与项目实践教学法的结合使机电工程实践教学效果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在三年的探索过程中证实了该改革的成功。通过新型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考试,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本教学的创新点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他工程类的课程也可以借鉴本教学模式。(1)双语教学。通过中英双语教学,以英语教学为主、汉语教学为辅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加强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2)项目教学法。通过与实践项目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了实践与理论的联系。(3)互动教学。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强调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卫亮,刘明君.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23):54-56,59.

[2]李铁钢,张陈,王志成.应用型本科机电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121-123.

[3]胡凤英,吴彩林.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的实施途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2):17-20.

[4]赵云伟,赵伟中.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30):66-68.

[5]赵国伟.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14):276-277.

[6]汪启凯,甘灵红,陈小燕.任务教学法在机械设计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建构与实践——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J].有色金属工程,2021,11(6):152.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篇6

关键词:实训室制度;管理模式;校企职场化

高校实践型实训基地建设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示范性专业及优质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意义开始,分析了本校存在需要改进的制度、管理模式及需要开展校企合作新模式,提出了符合我校本专业实事求是的策略和发展目标,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应对,以满足学校实训基地的硬件资源及职场化建设使用需求。

1建立科学及符合本校的实训管理方法与制度

1.1校内实训基地的制度完善与建设

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最大作用是维持实训室内部的秩序,若没有一套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训室内部则自乱,将会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处理大量琐碎重复的事,当前机电实训中心管理形式采用的主要是由实训中心主任领导下实验员管理的制度,负责整个实训室的耗材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维修、日常实训课前准备等大量工作,实训室教学也是日常实训教学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应参照实际企业的职场化建立更加完善制度,包括《实训室安全管理》《实验员管理职责》《实训基地耗材管理制度》《实训指导书及实训报告》《借用制度》《设备仪器使用登记制度》等。

1.2校内实训基地物料间的可视化管理

传统实训基地的物料间及货架管理主要由管理员专人负责,即在管理过程中涉及物料只有管理员可见,使用教师需提前申报、申报流程通过手写及网络申请为主要方式,再经实训中心主任及领导审批,此效率有待提高,或上课时间易造成冲突,耗材数量只能通过人工清点,给实训管理人员带来不便。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所有仓库由原先钥匙开关门换成采用了本校学生创新实训基地自制的手机可视、可控磁力门禁系统,将所有库房门禁开关状态一目了然,提高效率。同时建立物架标签管理和二维码管理方法,材料的存放位置、种类及数量可一扫便知,由实验员专门管理和严格执行仓库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主要从仓库货架标示牌、仓库物品管理卡片、仓库标语牌、仓库管理员(实验员)职责制度、仓库出入库流程管理看板等方面进行职场化建设。

1.3校内实训基地6S职场化管理及评价方法

实训中心各方面的管理制度目的,旨在达到“场地整洁、物品整齐、素养提升、节约材料”等良好效果,实现实践育人环境的改变从而使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全方位提升,以符合企业车间标准及职场化要求。在实训中心已有的5S管理制度基础上升级为符合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的新6S管理,即安全(Security)管理、实训室整理整顿(SeitonandSeiri)、场地设备清扫清洁(SeisoandSeiketsu)、职业素养(Shitsuke)培养及节约(Save)素养培养,同时,必须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即对教师的评价及对学生的评价,在实践教学管理中首要任务是安全教育,为此制定了《电气类实训安全承诺书》,在教师成绩评价体系中,场地的清扫、清洁及职业素养提高占分比。新6S管理制度中材料的节约素养培养,传统教学中没有材料使用成绩评价制度一项,易造成学使用材料浪费,本制度提出一种新的配料方案,具体措施在于发放材料时做到“精确化管理”,在实训过程中,所涉及的电气元件、耗材、导线等,发材料时进行精确化管理,如导线、低压器件按电路所需发放,课程成绩评价中加入了使用材料项,进而从成绩上约束学生对材料的浪费,通过实践证明,取得效果良好,以某班某电气电路安装实训课程为例,所用材料消耗数量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2建立“职场化”校企合作促进实训基地建设

2.1校内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

由于实训基地职场化改造,是以毕业后学生到企就业为目标,则必然要涉及校企合作问题。基于本专业已建立了一批紧密型合作企业,校企双方可以确定战略合作关系,是企业双方深化产教融合,目前我校引入了台达实训中心与青风环境公司共建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社会服务、产教融合等领域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双方共同制定了专业才人培养计划和考核机制,最终目的是符合学校教学实训需要,又要考虑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2校内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方法

目前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管理模式:一是企业独立运作模式,即学生按企业所涉及的教学要求在校理论学习后,未毕业之际,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或学期中期的综合实训,在企业特定工作岗位上,按企业独立管理和运营模式进行,学校不参与其中,由企业直接训练学校的职业素质,从而回校形成职场化的建设。二是建立引企入校模式,教学培养模式和实训指导书由学校及企业共同撰写,企业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实训项目制定及实训中心的职场化建设。目前校内职场化实训基地主要培养学生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企业人员指导下掌握生产工艺管理、产品检测、车间管理、设备维护与保养等技能,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无校企业合作实训室所不具有的,也是在学校内与企业最近距离的联系。此外,也要接受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等教育,从而成为毕业即与企业对接的第一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中、高级技能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3校内设立企业技术服务平台

此部分属于实训基地学生创新活动中心,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基地创新活动中心汇聚了最优秀学生技能施展的平台,主要任务是从日常所做优秀实训项目入手,实现符合企业市场的技术服务,同时也可服务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共赢为目标、形成良性互动,此为校企合作重要载体。

3实践教学中融入职场化管理任务

由于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是为实践教学服务,尤其是职场化建设,离不开校企业合作教学的支撑。故将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融入职场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实训教学环境职场化、实训基地专业特点、实训基地职场化保障建设及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三个最主要的目标进行分步完成,具体建设任务如表2所示

4应用

本研究方案已应用于本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中,具体实训室为:电气装调实训室、PLC应用实训室、现代电气控制实训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为验证本研究的可行性及在实践教学、实训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提高教师及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故从学生、教师、技能证书取证及企业培训活动调研中,已证明取得良好效果,在已毕业学生中获得企业认可。职场化改造后的实训室,具有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教学要求,同时也为维修电工取证、数控电气设备维修、电气技能竞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机电实训基地目前已申请维修电工、电气装调职业鉴定场所,后续准备申请本校所在工业开发区安全员培训中心。

5结语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类尤其是机电专业实训基地职场化建设与管理的不断推进,实训室管理制度要及时更新、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学校和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训室职场化改造提高了教学及管理效率,为培养出新时代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及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必要的教学、培训和研究基础,从而提高我校实训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蒋鹏.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创新性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5(09):277-288.

[2]杨泉良.对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成人教育,2008(1):28-29.

[3]杨平,杨黎星.试论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29).

[4]姜家吉.教学工厂企业化经营方案初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10.

[5]彭育强,李怀俊.实训场所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05-106.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篇7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基础。”若想充分实现我国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便需优先转变教学思想,强化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意识,从教师到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迎合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和学生均要认识到机电技术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社会实践均需要与社会需求进行准确对接,建立学以致用的而教学思想。此外,教师须认识到唯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效益才能发挥教学的价值所在,为了能够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便需将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细化改革,并大胆的付出实施[1]。

2构建精准严密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必须将实践教学进行细化分类并付诸实践行动。笔者主要讲其分为基础性实践教学和创新性实践教学,在实践推进过程中要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和实践标准,让教学工作与各个环节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将机电技术一体化改革得以全面推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和系统的技术。2.1完善机电技术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工学结合的课程主要包含着案例分析、辩论赛和情境演示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其有效贯彻与落实能够极大的影响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前进步伐,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全面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进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以技术水平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值得强调的是,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在任何教育阶段都要将实践作为教学的关键进行把控,严格规范学生的实操课训练,让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得到保重,使得学生在新增的综合性实训中得到锻炼,并在毕业后的企业实践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2]。2.2校、内外的实训标准结合。2.2.1校内实训标准。校内的实训锻炼主要指学生在校内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操课训练,这是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必须要为学生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训教室,并规范实操课的相关规定,让学生能够在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得到良好的锻炼。校内实训课的标准制定要符合机电技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设备的使用及保养、生产工艺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与之相对性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均能都在个人需求上对某一技术活操作进行集中训练,从而扎实的掌握相关技能,并为校外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2.2校外实训标准。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必须要让学生接触校外实训,唯有让学生接触企业需求的工作任务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以及学生的对实际技术运用的了解。此外,在校外实训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能够让学生更加系统的了解企业对机电技术运用的实际标准,以及让学生更加明确现代企业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方面的现状,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之进行融合,从而最高效率提升自己,并为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积累宝贵的经验。2.3强化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标准的制定,一方面是深入社会实践中去,另一方面是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学生在深入社会实践中时要充分利用本身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训练进行良好的融合,在各个工厂和企业是单位等包含机电技术类工作的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借此来提升个人的才干,以及培养个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需要对本地区或家乡的机电产品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请款、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从而在实践学习中打开眼界,了解机电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投身与机电技术的学习中去[3]。

3强化机电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3.1完善开放性实践教学环境与内容。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要建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将开放式的运用贯穿于实践规划教学任务中去,让学生能够严格遵循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并全面吸收开放式的规划和设计任务,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让学校与校外企业进行系统交流,并模拟企业的正常运转模式构建相应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校内亦能够轻松实现社会企业对其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及实现虚拟的“校企联合”,使得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企事业单位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此外,在开放性实践环境的确立基础上,还应对机电技术专业的实践内容进行细化填充,使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进行吻合。首先,教师可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重组和重构,实质形成六个阶段的技能模块,并在不同模块中构建出不同专业的方向选修内容,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选择内容,实现全方位的教学内容开放。3.2革新实践管理主体,提高管理质量。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优先革新实践管理主体,从根本上提高管理质量。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学校可以构建网络管理平台,将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料在网上进行资源共享,通过这种开放性的实践项目能够让学生在网上实现约课和选课等选择,并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构建出周密的电子档案[4]。学校亦需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管理要求开设实践项目,并在网络管理平台中进行,给予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选择性,在此教学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突显,对学生日后的实践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健全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体系

4.1优化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环境。强化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在我国素质教育中早已提出过相关教学标准,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能让师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钻研,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的学习质量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模式,正因如此,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优化过程中便难以有效的推进,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已经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革新与转变。为此,这不仅需要教师要克服重重困难去完善自己,更要学生们认识到优化一体化教学环境对他们的益处所在,从而让师生之间携手共同努力,为一体化教学环境的优化作出努力。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影响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得以充分实现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无法得到保证便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自身必须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整合,优化教师资源,积极创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即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技术水平协调同步,并能完全满足现代化机电技术专业教学的标准。学校可通过教师资源的“周期交换”实现不同院校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均衡发展,另一方便,亦可以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让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中去,保证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能够及时得到更新。唯有如此,才能让机电技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推进一体化教学建设的稳步实施。4.3规划教学器材与教材,推进教学的顺利实施。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当前我国各个高校在该专业的教材设备和器材运用上还未完全跟紧教育的发展步伐,使得众多学校的机电技术专业教学工作没有得到顺利的实施[5]。为了能够满足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必须周期性的对教材进行及时更新,切实完善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内容,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使其他院校进行统一,保证机电技术人才实现均衡发展[6]。此外,笔者认为在教材的编排上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中穿插上一定的实操课训练图形,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从而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我国机电技术工程的良好发展,在机电技术工程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社会机电技术工程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的标准。笔者认为,高校要切实推进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发展模式,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作出系统的结合,并积极更新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对接,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作者:张帆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超.技能大赛引领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机电技术,2011,34(5):158-160.

[2]张启福,赵红.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实训室设计与实施[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10):113-114.

[3]袁建锋.基于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分析[J].广东科技,2014,23(24):170+146.

[4]郝巧梅.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及改革建议———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2(17):165-166.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篇8

轨道交通行业是广东省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按照规划,到2020年高速铁路建成1866公里,广东省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线路690公里,城际轨道交通线路1593公里。随着上述规划的实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各种技术装备的发展,所有这些新型技术装备的维护自然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另外装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装备的装配、调试也需要大量熟悉机电业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各种机电设备尽管形态千差万别,但是基本技术原理具有相同性。“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检测传感技术、伺服控制技术、系统工程等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它代表着机电工程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具有强大的创新应用潜力。而如何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服务轨道交通行业,针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车站相关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及车辆检修基地等技术岗位,着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工科类职业学院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对相关院校的调研,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大体上可归纳为:培养以机械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技术的,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局部设计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以及产品管理、推广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尽管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但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了32门专业课程,其中带有航空或飞行器字样的课程就有9门,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特色鲜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紧紧依靠啤酒、食品包装等轻工行业,培养在自动生产线及相关自动化机械工作岗位从事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管理、技改与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其校企合作基础扎实,人才培养质量稳定,社会声誉较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向兄弟院校学习的基础上,在学院骨干院校建设及创一流高职院校中针对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专业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一)专业定位

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宽广,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专业平台。[3]我们对接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机电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企业联盟调研,分析与预测专业对应的区域产业人才需求,提炼出轨道交通行业特定工作岗位(岗位群)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要求,其毕业生主要面向机电行业,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机电产品研发制造企业、设备运行等就业单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有:自动化设备检修、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机电产品开发、设计等。据此,我们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珠江三角洲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特色制造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以“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轨道交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保养、管理等工作岗位,具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坚持一条主线、强化能力的原则。即从专业技术应用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运用倒推法,从职业能力结构,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直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其“公共基础课”按照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设置基础性人文课程以外,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精心设置了“机械+电气”双支撑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设置了“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传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六门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核心课”和“综合能力课”,专业核心课开设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机器人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课开设了机加工实训、钳工实训、机电设备拆装实训、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毕业顶岗实习。专业核心课中还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车站电梯维护课程;专业选修模块中还设置了铁道概论、轨道交通车辆构造与维修、车站空调与通风系统维护课程,以对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对车站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的需求。为了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开设了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以及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或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

(三)教学方法改革

深入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广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使教师利用课程平台,自主搭建课程、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利用该开放的平台,通过动画变换视角、直观形象地学习抽象的概念,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自然思维习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用虚拟仿真替代危险性高或难以安排的现场实习,或展示现实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以外巩固所学和拓展学习。构建选课平台,借助网络学习,真正实现弹性教学模式[4]。

三、专业的主要特色和成就

(一)进行订单班培养模式探索

紧密对接广东省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依托学院的传统和专业集群优势,牵手轨道交通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适应企业特殊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与广州地铁、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东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等轨道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逐渐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开设“2+1”模式订单班。校企双方形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学生、师傅教师互派共培、资源共享的机制。同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与校内教师共同讲授课程,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技能进行授课。在跟岗、顶岗过程中采用企业教师一对多、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学生独立操作。通过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岗位对接。

(二)建成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

近年来先后实施了3+证书、三二分段、中职自主招生等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实习、培养模式、实训条件建设及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做好衔接和沟通,探索构建中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项目建设中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并制订了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三)利用工学结合园中的“校中厂”和校内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以校内专业岗位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单一到综合的逻辑进行安排。校内生产性实训注重单项能力的强化训练及简单功能系统的设计、装调、维修等。为此我们通过“引企入园”的方式,引进了广州市鸿辉电工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冠通机械设备实业有限公司、东莞景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以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主业的实体企业,校企共建“校中厂”。在“校中厂”内安排对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达到综合锻炼毕业生解决问题、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培养目标。如在“校中厂”进行可编程控制设计、机电设备拆装实训、单片机产品控制系统设计、生产线的安装与运行调试、数控机床的电气线路连接及系统调试等。

(四)毕业生得到社会认可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麦可斯MICOS对毕业生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达100%,高于全国94%的水平。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46元,高于其他国家骨干校相第2期邹伟全,张晓东,张杨: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关专业3478元的水平。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100%,优良率大于70%。毕业生就业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其工作态度端正,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精神;知识面宽,上手快,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报考、报到率处于较高的水平

从广东省自主招生分专业报名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报考率2015年达604.44%,2016年达513.24%;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2015年报考率达147.37%,2016年达153.22%。从报到率来看,2015年为92.39%,2016年为93.12%,以上数据说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轨道交通行业的传统和集群优势,定位于轨道交通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特色专业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特色更加鲜明,现已成为面向轨道交通车站培养特色专门人才的基地。

作者:邹伟全 张晓东 张杨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教职成[2015]9号.

[2]朱敏红,闫红蕾.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能体系的研究[J].职教通讯,2012(3):20.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篇9

关键词:AHK;国际标准;专业建设

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职业性和国际性的特点,由于其健全的制度、严格的考核、过硬的质量、细致的职业标准而在学校、企业、国家有着极高的推广价值。

一、AHK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概念

IHK职业资格证书是由德国工商联合会(DeutscherIndustrie-undHandelSkammertag,简称DIHK)综合德国制造业、信息产业、交通产业、商业与服务、物流、旅游、金融等主流产业,根据技术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需求,研究开发的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职业资格标准,并推出了数百种的职业资格证书,称作“IHK职业资格证书”。“IHK职业资格证书”在中国的名称为“AHK职业资格证书”。此证书是依据培养职业行为能力的要求,在职业学校中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围绕学习领域,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按照培训规则围绕企业需要的核心能力进行教学,最后由德国工商联合会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通过考核后获得标明某种职业资格的证书。AHK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能够成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工程师。

二、引入AHK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背景

1.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呼唤。随着国际化合作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对于“大国工匠”的需求日益剧增。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措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党的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虽然我国每年培养出大批技能型人才走向社会各个岗位,但就整体素质而言,质量并不高,还存在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水平有限、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化职业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中国制造“2025”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中国制造业市场上亟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同时,众多外资企业特别是德资企业更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高技能人才。然而,国内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暂时还不能满足评价高精尖和跨专业综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国际化人才缺口较大。2.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衔接,到2020年,高职院校20%以上的专业课要与国际职业标准对接。”由此可见,教育部高度重视在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引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国际标准,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江苏省、南京市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部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3.学院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笔者学院现有2016级、2017级、2018级4个中德班共65人,在转型发展阶段,笔者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国际化合作不断深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享誉全球,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学院为了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决定引入德国IHK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培养具有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高技能人才。笔者学院经过系统研究德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职业分类、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逐步摸索出符合技师学院实际情况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习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东莞技师学院等先行者的办学经验,笔者学院于2018年与德国舍弗勒公司正式签约并开始中德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在与德企合作的同时,笔者学院直接对接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经过多次考察和交流,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德国商会的企业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探索实践国际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路径,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对接,有效促进了一流品牌专业建设。

三、国际化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1.引入国际化职业资格标准。学院将国际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专业教育标准与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与衔接。人才培养的实施按照“校企双元、理论和实践双元、教者双元”等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教育模式开展。通过与国际企业尤其是德企进行深度合作,围绕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在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等三个教学场所实施课程的教学,学校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技术课程教学,培训中心进行技能课程教学,企业开展岗位实践性训练,利用各自优势发挥效用,全方面将国际化职业资格标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2.搭建国际化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了深入开展专业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明确专业岗位和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学院针对就业岗位中常见的工作任务信息进行统计和整理,围绕国际化职业资格标准,并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提炼出行业职业通用的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学院根据所需培养的能力,将教学目标与岗位职责进行对接,将五年制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企业课程和校内专业核心课程,从而使各类型的课程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依据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学院还深入推进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工作。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按照工作任务的性质和逻辑关系,结合企业培训计划拟定一门课程中的核心能力要求。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重复率和复杂情况,制定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构建时,按照以知识和技能为主体内容,以职业素养为必备任务,突出综合技能的同时培养工匠精神和爱国精神,在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构建国际化特色专业评价体系。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引入,校企共同构建与现代企业岗位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学院坚持“六位一体”的立体评价模式,促进多方、多维、多元评价体系建设,即“学生评、学校评、企业评、主管部门评、社会评、国际行会评”六个方面。对课程评价,采用任务评、过程评、考核评有机结合,打破原有的分数指标和等级考核体系,着重考核学生与企业需求的知识能力、与岗位对接的素养能力。同时,试行“一考双证”的模式,在企业行会(AHK)的监督下,在人社部门技能鉴定机构的主管下,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涵盖国家职业资格认证,避免资源和精力浪费,从而搭建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专业评价体系。4.建设国际化水平的师资团队。学院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引入德国IHK国际职业资格标准。为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一方面通过内部培训来提升教师水平,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加强教师结对帮扶工作,促进教师在技能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学院更加注重专业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遴选专业优秀教师参加德方举办的师资培训,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模式,着重提高国际化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能力,成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学院通过利用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办学平台,教师不仅学习与学习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更要学习凸显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训基地建设方法,培养一批持有IHK证书的考官和培训师。5.建设国际化品牌实训基地。学院将国际职业教育理念引入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与企业尤其是德国知名企业进行联合实训室建设,是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国际化品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国际合作办学汇聚高端的国际人才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为国际合作品牌专业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全面支撑。笔者学院在建设国际化品牌实训室时,经过多方调研和反复论证,集成国际资源、借鉴先进经验。在建设国际化品牌实训基地前,应该尽量在原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通过布局优化、功能定位、设备更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改造,建设目标是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集产、学、研、鉴、赛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以笔者学院中德培训中心为例,通过学习和借鉴德国舍弗勒集团的先进双元制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在现有电气技术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和钳工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进行场地的重新布局优化,将国际职业资格标准中德职业要求落实到各个实训区域,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同时兼顾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和平台建设项目,逐步更新实训基地设备,整体提高实训设备的先进性;设计一以贯之的LOGO和品牌形象,确立“专业Specialty、人文Humanism、智能Intelligent、绿色Green”四大建设理念,充分推动工匠精神与德育职近几年,通过引入IHK国际标准的探索与实践,对学院发展的促进,特别是加快一流品牌专业建设的提升效果显著。笔者学院深刻地认识到技工教育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今后学院拟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和范围。2019年,学院将着力完成中德AHK机电一体化师、中德AHK汽车机电一体化师、中德AHK新能源汽车维修师江苏省培训认证中心建设,并探索建立运输商务、计算机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培训认证中心。围绕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展开,从实际效果出发,全面建立学院特色的国际合作机制和体系,开拓从“合作”到“发展”的创新之路,打造技工教育的品牌。

四、示范推广,引领发展

通过合作共建,打造三大国际职业资格省级培训认证中心,充分发挥培训资格认证与资格标准建立工作,促进人才培养与孵化,引领技工院校高端发展,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1.建设中德AHK机电一体化师江苏省培训认证中心。引入德国机电一体化师职业资格标准,在配备笔者学院中德新科技南京职业培训中心、中德手工机械加工培训中心和电气技术三大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由AHK授权培养德国AEVO认证的师资和AHK机电一体化师考官,共同建设基于校企双元的中德AHK机电一体化师江苏省培训认证中心。中心建成后,可开展每批40人的德国AHK机电一体化师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为南京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2.建设AHK汽车机电一体化师江苏省培训认证中心和AHK新能源汽车维修师江苏省培训认证中心。引入德国AHK汽车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汽车维修师职业资格标准,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企业车间建设规范,与AHK共建集德国双元制人才培训模式推广、高端培训引领、课程本土化开发、技能人才评价标准研究及国际证书认证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培训认证中心。中心建成后,可开展每批120人的汽车机电一体化师和新能源汽车维修师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通过AHK汽车机电一体化师认证的毕业生可胜任德系高端车的汽车检测、汽车维修等岗位。通过AHK新能源汽车维修培训的毕业生可获得电力技工(EIP)、高压技师(HVT)或高压专家(HVE)资质,从事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等专项维修工作。3.探索建立运输商务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培训认证。中心和计算机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培训认证中心随着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合作的不断深入,笔者学院还将探索建立运输商务类和计算机类的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培训认证中心,将笔者学院的专业建设全面对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培训认证中心建成后,笔者学院将持续深入进行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双元制示范推广方案并向外辐射。通过深入合作,打造中德AHK汽车机电一体化双元制示范推广基地和中德AHK新能源汽车维修双元制示范推广基地;以技工院校联盟为载体,分享和推广中德双元制办学经验,组建技师学院双元制合作联盟,引领技工院校高端发展;融合资源,对接企业尤其是AHK商会的企业,打造中德跨企业培训中心。

五、小结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对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是一项复杂又繁重的工作,一方面涉及调研、梳理和总结工作,需要充分研究才能做好规划部署,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注重校本化特点,避免国际标准“水土不服”、难以落地的情况。我国职业学校要在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引领下,以先进的职教理念为指导,以国际水平跨国企业人才要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标准对接为基础,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专业课程开发为核心,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通力合作,才能开发出体现国际职业资格能力标准的专业教学标准。

参考文献:

[1]戴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山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张慧波,张菊霞.高职教育国际化:从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开始[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机电实训报告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安全特色

1机电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国家标准有待完善。随着机电产品不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也对机电产品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多更复杂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标准内容虽全面,但实施的可行性较低,企业对机电产品的实际生产、操作规范没有切实可行的依据,加大了施工难度,所以,急需国家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满足当前机电产业的发展。1.2人才素质有待提高。据统计,煤矿机电业中,因人对机电设备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事故约占机电设备所有事故中的一半以上。我国机电产业不断向自动化、智能方向发展,因机电设备长时间工作或操作员因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这就要求维修人员具备“工匠精神”,工作认真负责,谨慎,精益求精。而目前我国维修人员学历低、业务素质普遍偏低,机电各行业从事专业维修工种的人员数量少,且每次设备故障的损坏程度不同导致维修工工作任务重,对设备的定期检查维护不能完全进行,所以大多只是哪坏修哪,不能提前预防事故发生。而我国很多高校安全技术类专业教师也偏少,多数机电专业没有开设安全技术课程,培养出的学生也只会一些简单的安全技术处理,即使是安全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的安全管理岗位,也因企业领导不重视机电安全导致工资低等原因而选择了其他岗位。1.3机电安全技术有待加强。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目前我国虽然在机电安全设计技术、机电安全检测技术均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很多实际应用方面的安全技术还没得到解决。超寿命使用机电设备,长时间超负荷使用机电设备,企业管理者对机电产品维护,管理程度不够等现象实际上就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加强机电安全技术才能将机电设备非正常运行的可能性降到最低[1]。1.4机电安全技术管理需改进。据多数机电安全事故分析,事故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没有一套完善的企业安全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机电安全管理制度,机电安全应急全预案控制措施,完善各级领导各部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安全培训力度,才能有效降低事故率[2]。

2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融入安全特色的措施

2.1增设机电安全技术课程。机电安全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机械安全生产、制造场所安全、机械电气防火防爆安全、电梯运行安全等安全技术。该门课程内容多、范围广、专业性和实用性强,对任课老师的理论水平、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该学科的教学团队可由机电领域的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教师根据自己专业特长选择主讲内容。同时,可以聘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就机械电气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电梯运行安全技术等方面内容给学生做专题讲座,拓宽视野、丰富眼界,让学生上岗前对现代社会机电安全技术发展有更深的了解。2.2增加实践教学。由于机电安全技术课实践性较强,制定课程标准必须把握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配比例,笔者认为可以按5∶5的比例分配,因为理论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学生不愿听,理解难,如果对每次理论课配以相应的实践课,既能降低了理论教学中的难度,也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另外实践课可分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校内实践可通可机电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分析事故原因,解决办法,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写成实训报告,教师予以总结评价。针对企业实训,将学生分为4组,学校可集中安排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轮流用一天的时间对机械安全生产技术、机械制造场所安全技术、机械电气防火防爆安全技术以及电梯的运行安全四个部分安全技术有感性认识,最后完成企业实训[3-4]。2.3学习安全生产法。目前,安全技术类专业在我国高校少有设置,拥有安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较少,导致许多安全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普遍为低学历、非安全类专业毕业生,大多只会一些简单的修修补补,做个记录,遇到问题时,不会用法律武器解决。2017年,国家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的理念,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深入学习相应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3结束语

如今机电产业成了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机电安全技术不仅影响着人的生命安全,也影响机电产业的发展,更是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作为安全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会技术又懂安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探索在传统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安全特色,为我国机电安全领域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卫鹏斌,赵轩,崔鹏伟.机电一体化“双元制”专业《简单机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教学过程探究[J].南方农机,2019,50(5):165-166.

[2]李祝庆.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的若干思考[J].现代盐化工,2018,45(6):131-132.

[3]孙灵慧.从技能抽测中寻找农村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契机——以机电一体化项目为例[J].南方农机,2018,49(2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