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9:38:44

机电一体化专业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岗位

当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负有培养机电技能型人才任务的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也随之成为热门专业,发展速度很快[1]。为全面掌握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新形势下用人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能力与岗位需求,课程团队选择了区内外十多家生产、制造企业以及历届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与能力需求开展了调研。

1调研过程和方法

团队历时一年多,调研了14家区内外的企业,采用深入企业与人力资源部、生产管理部门及技术骨干座谈的方式,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对82名往届毕业生采用了电话和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

2就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

2.1机电设备操作员

机电设备操作员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17%,该岗位的常规工作就是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生产及设备日常保养,如日常点检、润滑、班前班后的清洁。该岗位需要具备看懂机械原理图,熟悉工艺流程,能根据设备温度、噪声等判别设备的运行状况的能力。

2.2机电设备管理技术员

机电设备管理技术员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24.3%,该岗位工作是负责设备的管理和日常检查,包括设备维护、保养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设备资产管理;协助编制设备管理工作计划、设备维修计划;制订设备操作规程,点检作业指导书和日常点检、巡检表;指导完成设备日常点检、巡检及定期检修作业;协助制定设备的更新改造计划。能熟练使用各种检测和维修工具。

2.3产品装配调试员

产品装配调试员占调研就业岗位20.7%。该岗位主要是在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调试以及协助客户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该岗位需要具备阅读机械装配图、电气原理与安装图、工艺文件、作业计划书的能力。

2.4机电产品设计员

机电产品设计员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9.7%。掌握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工艺设计、工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学生也有机会进入研发设计部门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工作。该岗位需要懂得机电产品的典型结构,轴类零件绘图,套类零件绘图,箱体零件绘图方法,机电设备的原理与应用,简单电路的相关知识及应用方法。

2.5机电产品销售员

机电产品销售员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7.3%。此岗位主要工作任务是机电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需要熟悉机电产品性能和工作原理,产品市场渠道开拓与销售方法。能与客户高效交流,签订购销合同,收集一线营销信息和用户意见等。能协助客户处理机电产品的一般故障。

2.6设备维修工程师

设备维修工程师是机电设备管理员的晋升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2.4%。主要负责制定设备维修和设备改造的方案并指导实施;指导设备疑难故障的维修和关键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制定设备的更新、改造计划;参与大型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工作。相比设备管理技术员有更丰富的管理、维护维修经验,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对各项工作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

3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就业机遇与挑战

3.1就业机遇

国家的发展和富强离不开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机电一体化设备是落实第一生产力的载体,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在机电一体化设备方面起步较晚,目前还有些应用需要依靠进口设备技术,处于稳步追赶的状态,相关人才的需求整体呈上升趋势。现阶段国家提出了中国智造2025发展战略,是“中国智造”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需要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需要更多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才。

3.2就业挑战

新形势下企业为增强竞争力,已开始广泛使用各种先进的机电设备和先进的方式进行生产,如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使机电设备从设计到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相关企业需要大量掌握机、电、液和控制技术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来对设备进行研发、制造、组装、调试、操控、维护和管理。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能力要求。另外,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定位相似,毕业生之间本身也存在着就业岗位的竞争。如何才能培养符合新形势下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

4结语

本次就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调整有很好的参考作用,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准确,课程体系更合理,有助于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作者:刘东海 方小菊 方韶珍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增平.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6.

[2]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职教研究,2013(4):1~21.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篇2

中国还远不是装备制造和机电产业的强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有一线技术人员方面的数量少、层次低的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各类装备设备、应用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机械与电子电气这两大技术从生产到应用都变得密不可分,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工作需要大量的机电复合型人才,大多数企业对现有职工的工作经验、专业素质、技术水平情况并不满意。新招员工中普遍存在的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脱节、不能独立开展工作等问题,逼迫企业只能采取高薪聘用的方式从同类企业挖人,但存在年龄结构偏大、企业认同感低等情况再次让企业倍感无奈。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走访调查了中原经济区域内的几十家企业,对其生产一线的电气、机电等工作岗位加以分析。

1.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

机电一体化专业适合的职业岗位主要有: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安装、调试及使用维保;机电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及使用维保;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控制;机床维护、维修;机电设备装配;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管理;机电产品营销等。以上职业岗位,基本涵盖这么四类:设备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保养;生产技术管理;市场营销。

2.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现状

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取得的对应岗位职业技能等级主要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共五个等级。调查结果显示,中级工比例最高,达到36.16%,在企业主要从事机电设备装配;高级工比例为26.38%,在企业主要从事机电设备维护和维修;技师比例为16.94%,在企业主要从事机电设计、安装调试和生产技术管理。从事机电类职业岗位的人员在年龄结构上跨度较大,从20岁到50岁以上均有分布,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见表3所示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岗位就业人员中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中职(高中)学历占了相当的比例,调查中企业对这些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及能力现状均表示不满意。

3.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资格取证类别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拥有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被调查者认为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加强。同时大部分企业要求其应具备机电技术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持有维修电工、机修钳工双证者的认可度较高即是一个佐证。

4.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

目前用人企业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招聘有多种渠道,包括:学校招聘、人才市场招聘、劳务派遣、人才中介、熟人推荐、网上招聘、自我推荐等。通过对大多数企业的调查分析得出,现今企业倾向于以学校招聘形式为主,并逐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5.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职人员进修需求分析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机电或电气维修专业毕业的学生,持有的大多是维修电工或机修钳工、钳工等单一工种证书,单项技能较强,其他方面技能欠缺,造成其综合技能水平远不能满足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的情况,所以部分有实力的企业为了提高员工技能,还要对这些机电专业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见为企业用人服务的职业学校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上还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现场的结合。

三、小结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双高计划;专业群;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实施“双高计划”,需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服务能力三个关键要素。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热门专业,更需要定位清晰、目标明确、错位发展、视野开阔、谋划长远,在高原之上再建高峰。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双高计划建设”为例(以下简称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专业群对接矿山智能装备产业,坚持以绿色、安全、高效、智能为矿山智能装备的发展方向,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集成应用为引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带动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煤矿开采技术5个专业协同发展,服务矿山智能装备产业链所涉及的装备生产岗位、设备安及调试岗位、系统集成岗位、设备管理岗位、生产运营及维护岗位、售后维修岗位等。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目标

专业群建设需要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依据学校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的主攻点和突破口,点面结合、长短结合,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实现学校变轨发展、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以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为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服务矿山智能装备及相关智能装备产业生产、应用、运营与维护。将专业群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矿山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领域领头羊,以矿山智能化转型为契机,以矿产资源的绿色、清洁、安全、高效开发为特色,以矿用智能采掘设备、运提设备、安全监控设备为着力点,聚焦矿山智能装备在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建设高水平的智能装备专业群,为矿用智能装备的生产、安装、应用、研发、集成及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地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通过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的矿山智能装备专业群,成为支撑矿山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内容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进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相关部门分别制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相关文件,特别是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使校企融合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为例,以学院牵头矿山智能装备职教联盟为基础,组建矿山智能装备职教集团,共同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与合作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育人。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共同招工招生,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园文化,共同促进毕业生稳定就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开展技能培训,解决企业员工技能再提升问题;共建博士、教授工作站,解决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问题;利用校内先进设备,解决企业研发或生产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为例,与合作企业实施“七融合、八共同、多方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七融合”是指专业群发展与区域发展需求融合、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教师岗位与师傅岗位融合、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流程融合、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融合。“八共同”是指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共同开办专业、共同构建校企共建合作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评价、共同产品研发和创新、共同推进学生成长成才教育,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多方式”是指矿山智能装备专业群各专业根据专业适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3.开发课程体系。以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方向,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专业群岗位能力、岗位需求确定课程模块,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与工作流程融合、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融合、双创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的课程体系,做到课程体系支撑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教学组织,课程体系支撑“1+X”证书的教学实施。以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为例,根据专业群各岗位共享能力,设置基本能力共享课程平台;岗位课程的设置紧扣学生就业方向,与就业对口企业广泛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共建专业方向课程;在体系构建上,根据职业岗位调研,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群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群选修课程;打通各专业之间的壁垒,方便地适应不同企业和不同学习者对课程需求,课程可根据就业岗位需求进行方向课程互选;以专业群共享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结合企业职业素养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群标准,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内容引入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动态调整,开发课程体系,构建由专业群共享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企业拓展课程模块三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4.建设双师队伍。在“双高计划”建设中,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是主要建设任务之一。以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为例,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基础的“教练型”教学团队;建立激励教师参加技能大赛及企业技术服务机制,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安排骨干教师重点参与项目课程的开发、实验室的建设、课程改革等工作及项目,培养综合型教师团队;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组织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引进和培养一批行业领军人才、技能大师、能工巧匠,通过企业挂职、项目带动、技能比赛、国内外访学研修等多渠道、多形式,提升团队相关能力;建成由院士引领,企业技术专家、专业群教授组成的应用型科技创新团队;建成由行业领军人物名师、技能大师引领、专兼结合、国际视野的教学创新团队。5.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知识的传播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广泛,教育的真正本质已经变成了“能否真正改变行为”。职业院校正越来越重视落实立德树人,抓内涵质量建设,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以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为例,以行业领军人物为引领,组建“卓越工匠”班,采用灵活组班的方式,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矿山智能装备研发、设备改造升级、系统集成和服务等方面的具有“乌金精神”的创新型、复合型的“卓越工匠”人才。以教学名师引领、技能大师引领,与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矿山智能装备安装、调试、设备故障诊断、设备系统维护等方面,培育具有“乌金精神”的复合型工匠人才等。6.打造实训基地。按照“整体规划、项目导向、虚实结合,双环境”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围绕智慧矿山智能装备生产、应用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要求,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VR等信息技术,通过整合、升级改造、新建等方式,联合企业共同建设开放共享的集实践教学、科研、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社会技术服务、技能鉴定、职业技能比赛、专业教育于一体的国际领先的矿山智能装备实训基地群。矿山智能矿山装备实训基地群包括智慧矿山示范中心、创新型生产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和智能控制实训中心、“乌金精神”实践拓展实训基地等,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智慧矿山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重构智能装备产业链校外实训基地群等。7.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双高计划”学校应成为国际职教标准的参与者、中国方案的提供者、企业“走出去”的协同者。积极参与、主导职业教育国际规则与标准的研究制定,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与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开展国(境)外办学,与“走出去”企业共建培养培训基地,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增强跨境产教协同能力,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

四、结束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推进高职“双高计划”打造高水平院校和专业,培养出真正承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应然价值体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亟须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满足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通过“双高计划”实施,激励一批院校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继续引领高职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婀娜.我国将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N].人民日报,2019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篇4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

2018年3月,人社部印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颁布〈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2018年修订)〉的通知》,在“机械类”新增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8年5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8年修订),在“机械类”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业编码:0127—4)。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推动了当前制造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从事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装调、维护维修和机电产品质量检测、营销、售后服务的高级技能人才。目前,该专业的实操性人才极度缺乏。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够准确。之前,机电一体化专业都是以机械为主、电力为辅,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就应该以电力为主、机械为辅,从而形成机械、电力、计算机三足鼎立的局面。技工院校应该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在懂机电又会电的基础上。但是因为缺少专业的定位,导致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定位不够准确,也无法满足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需求。2.课程体系不合理。在创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初期,机械是重要的内容,并且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偏向于机械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中的电力与计算机作用逐渐提高,但是技工院校的课程设置却没能够与时俱进,依旧偏向于机械专业知识,这样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有所背离。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的有序开展,一旦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就会降低整体的教学质量。3.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的教学力量以及教学水平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就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教师而言,不但需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技工院校缺少这一类型的双师型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度不足,只能够偏向于一方,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学,无法掌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师理论基础薄弱。4.专业教材、设备比较陈旧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其本身的专业教材更新缓慢,并且设备相对陈旧。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应该掌握先进的机械设备应用技术,这就要求教材和设备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但是实际上技工院校的教材与设备还无法体现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情况,其内部相对陈旧落后。并且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科之间相对独立,原本应该相互渗透的机械、电力等内容与设备,却出现了相互切断的问题,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路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技能大赛;教学资源;情景教学

随着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经验的积累,各职业学校形成了丰富的成果与资源,很好地体现了行业领先的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而这些通过大量人力、物力付出,一批又一批“大赛人”不断积累形成的资源却只能在少数的参赛学生和大赛教练中应用,并没有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惠及更多的学生。笔者尝试探索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方法和路径。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技能大赛项目性质和成果分析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对接的技能竞赛项目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竞赛内容几乎包含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并且各有特色和侧重,可以发挥各赛项的优势,完善、提升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表1所示赛项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可以直接应用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多门核心课程中。(二)技能大赛衍化的教学方法性成果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在训练过程中目标明确,以老带新,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团队意识很强,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情境。而普通课程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对完成项目目标和过程学习的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一般。可将技能竞赛的训练思想和一些具体的方法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学习情境的建立会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技能大赛衍化的技能性成果技能大赛的赛项内容通过多年的总结与提炼,在装配方法、工艺流程、设计方法与技巧、系统调试、职业规范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成果,可以说代表了行业和专业领域的先进水平。如果能将这些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专业知识点和技能标准,将竞赛训练中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融入普通教学中,可充实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使得知识结构更深入、更完善。(四)技能大赛衍化的资源性成果过程性成果。技能大赛成果不仅仅局限于最后的结果,事实上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形成资源。对于训练过程的记录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录音等形式,将选手的训练、教练的指导记录下来进行梳理,形成教学素材。总结性成果。各大赛项目的试题、评价标准、大赛团队的总结、心得体会、训练日志等等都是第一手教学资源,从中可以提炼项目化教学的项目设计、教学方法、情境建立等方面的内容,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更贴近行业应用、技术前沿,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五)技能竞赛对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的提升完成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条件是实践性教学的师资力量,他们是保证实践教学水平的前提条件。有技能竞赛指导经验的教师,通过竞赛中对学生的指导与自我锻炼,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综合能力,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水平,从而强化了实践性教学能力。

二、技能大赛的训练方法促进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研究

技能大赛的训练是真正的项目教学法。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超出我们的想象,与班级里正常教学的学生形成巨大的反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技能大赛集训队员学习的目标很明确,他们参加训练就是想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要在比赛中拿奖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或升学努力,这就成为他们学习的初始动力。2.团队式的教学环境让他们从心态上获得对专业技能学习的认可,团队的互相帮助、竞争、共同学习的氛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3.真正的项目引导式教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斗志。前期规范化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后,他们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方法,中后期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案设计,互相讨论、学习、查阅资料,解决了大量的问题,只有少量的技术问题需要教练解决。每次领到任务书,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实际问题都会给他们增加一份信心。4.教练就是选手的师傅,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正式,这种口传身授的形式让更容易接受。以老带新,不断传承,让学生感受到传承的力量,每一届都是在上一届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更精,形成了一种学习模式和氛围。通过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性趣、学习氛围、学习模式、学习情境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此为启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专业课程教学的建议: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知道他们学的是什么,将来有什么用。这种理念和思想的灌输在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就应该使之成为标准化的内容。2.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教师作为导师的身份建立学生群体的学习团队,增强竞争激励机制,真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职业教育应该有的乐趣。3.深化学徒模式改革。不是只有进了企业厂房才能接触企业里的实际工程项目,实训教学设备一样可以成为学生真实的工程项目,特别是很多技能大赛设备,完全具备二次开发功能。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成课程教学资源的方法研究

(一)成果转化的基本思路基于项目引导和工作过程导向,建立服务于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立体化教学资源。融入职业发展、学业规划、实际应用需求等与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采用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的模式组织设计,运用现代职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项目化教学及小组式工作。(二)成果转化的方法将竞赛内容、理论知识、工艺规范、竞赛心得等总结、记录并转压成课程教学资源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成果转换过程中,理论内容的学习将主要以微课、课件或文档的形式呈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能够根据学案融合到技能学习中。教学方法上采用翻转课堂,创建慕课平台、拍摄微课视频,供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师生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到技能大赛相关项目的实训室行实践操作,深化所学知识,大赛教练和选手可以给与相应的指导。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可以设计成微课,放到慕课平台上,供更多的学生学习参考。这种方式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使教学资源将更加完善,将形成强大的答疑库。教学过程上侧重技能养成和水平提升。以技能竞赛的要求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成果,教学中用到的相关课件、图文、成果进行展示和分级评价。学生实践过程中,做到准备充分、思路清晰、操作规范、有始有终,可安排有竞赛经验的学生加以指导。教师在裁定的项目成果的时候,对新课题的新内容、新工艺和重难点加以梳理,从而引领学生知识深化和迁移。

四、大赛成果转化的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的对比及应用效果分析

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成的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相比,更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自主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过程复杂有序,强调技能形成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竞赛要求规范教学场地、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向企业的管理模式靠近。技能竞赛往往反应了当下企业对新技能的要求,由此转化而来的教学资源与时俱进,更趋向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技能大赛的促进下,专业教师更加贴近行业前沿,与时俱进,更加综合化,为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打下基础。同时由于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给与了引导和关注,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有利于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分层教育;专业方向

1.分层教育的必要性

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高职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当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其中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特殊群体(以下简称退下农新)。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三峡职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三峡职院第一批被批准招收退下农新的专业,2019年不仅招生人数上升,生源类型更是涵盖普通高招生、单招生、技能高考生、3+2转段生、退下农新等多种类型。多样化、多类型的生源,意味着各类学生受教育经历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同,入学前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综合素质和心理特征不同。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老师如果按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势必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同时,企业的用人需求因职业岗位不同也呈多样化和细精化,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指导下,高职学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加工厂”,面对不同的“原材料”,和不同的“产品”加工要求,若采取相同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可见,差异化的分层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趋势。分层教育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分成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老师针对性的帮助,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方法,分层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从而得到最优的发展。

2.机电一体化专业分层教育的策略建议

2.1增设不同技术复杂度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是对专业作进一步细分,其目的是在满足基本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技能,让学生具备某方面的专长,使学生的能力素质更贴近目标岗位的需求。三峡职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近年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专业方向是装备制造方向和自动化方向。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岗位能力等内容不难发现,装备制造方向重点培养学生数控机床的操作使用、安装调试和维护维修,自动化方向重点培养自动生产线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测验收能力,二者都是典型的工业3.0时代技术,是机械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液(气)压传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PLC技术、人机界面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两个专业方向在技术的复杂度上没有明显差异,但两个方向本身的技术复杂度均对学生的知识基础、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并不适合理科基础太差和逻辑思维太弱的学生学习。从教学实践也能得出上述结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到专业学习的后期两极分化明显,优等生不仅能较好的达到培养目标,还能在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西门子、机械创新大赛中取得优良成绩,而学困生则明显完成课业吃力,个别学困生甚至只能通过在学习小组内“搭便车”才能勉强通过课程考核。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和因材施教的思想,笔者建议增设或调整专业方向,增设或调整的原则应是使各专业方向在技术复杂度上呈现一定梯度,以便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比如,对技术复杂度做减法,可以增设定为于以传统电气控制为主、自动化程度稍低的普通机电设备的专业方向,对接机械加工、机械装配、简单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和维修、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改造等岗位。对技术复杂度作加法,可以增设定位于分布式的生产控制系统的专业方向,对接大型自动生产企业的设备调试、运行、监控、维修等岗位。具体增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来进行,综合岗位需求和学生能力来调整专业方向才有实际意义。2.2构建科学的细分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是以课程作支撑,只有科学构建对接不同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模块,才能形成不同专业方向的特色和优势,这是分层培养的关键。依据三峡职院专业课程模块规范,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三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是为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读的课程;专业限选课是培养特定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课程,不同专业方向的目标岗位群不同,其限选课课程也不完全相同;专业任选课是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可见,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限选课模块上。遵循就业导向的原则,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调研,归纳寻找各专业方向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其工作过程进行剖析,构建满足基本培养规格的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不同专业方向富有特色的专业限选课模块,是实现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的必要条件。2.3合理分流学生到不同专业方向。分方向的目的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大一新生初入校时,老师对学生了解不多,学生对专业了解不细,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力、优势、弱势更难以有全面真实的认识,如果刚入校就选择专业方向,多数学生的选择势必盲目,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根据三峡职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现行培养方案的教学进程安排,专业必修课基本在第三学期完成,第四学期开始安排专业限选课,因此第三学期结束时是最好的分流时机。经过了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已比较稳定,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兴趣爱好也基本明确,这时再选择后续的专业方向,随意性就大大降低。学生分流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意愿,也要体现老师的指导性,专业老师要帮助学生对学习状况、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估,选择更适合学生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依据前期某几门重要课程的学习效果,再结合学生个人意愿进行分流。

3.分层教育的可行性

3.1学分制为分层教育提供制度支持。三峡职院实行学分制是从2015开始,正常运行已近5年。在学分制下,学生只要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并选学部分选修课,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就可毕业,至于选择哪些课,学分制并不作限制。学分制支持学生自行选课,以实现差异化发展,从管理制度层面为分层教育提供了支持。3.2管理信息化为分层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实行分层教育,原来同一个行政班的同学将面临上课时间不同、所选课程不同、授课老师不同的情况,势必给班级日常管理、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带来一些麻烦和不便,这也是为什么三峡职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专业方向,但实施一直不完全的原因之一。令人欣慰的是,现在三峡职院已全面启用信息化办公系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网络平台,信息交流反馈、资源组织配置的速度迅速精准,办公效率大幅提高,从管理技术层面为分层教育提供了支持和保障。3.3过往的实践也印证分层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潜能。近几年,三峡职院机电学院积极组织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多次多赛项取得省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并凭实力入围国赛,获得国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参加“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取得多个一、二、三等奖奖项,最高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参赛的组织流程是这样的:感兴趣的同学主动报名―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辅导培训―根据赛事报名人数规定和培训效果选拔参赛选手―选手正式参赛,显然,对报名学生的赛前培训本质上就是分层教育,优秀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证明分层教学确实能更好地发掘学生潜能,助力学生成功。

4.结语

2019年,国家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高职教育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应对生源水平差异悬殊的问题上,分层教育一定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专业方向的设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只是选取生源状况作为观察点进行讨论,不代表忽略其他原则和因素,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叶芊芊.高职PLC课程复式动态分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10).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篇7

随着学生临近毕业,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进行生产实习方面的实践工作。但是学生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学生正常的实习工作。其中主要表现为:(1)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大部分大中型企业也随之进行了改革。改革的进行,导致部分大中型企业已经不具备支持大学办学的义务,因此,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少。并且部分接受的企业,也在实习薪酬方面,不能够给学生满意的答复。而且部分企业对学生所采取的实习方式,仅仅是进行一部分参观式的学习,实质上并不给学生生产劳动方面的机会。这已经违背了生产实习的初衷,从而无法达到生产实习的目标,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2)在传统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主要的实习方式是在老师的带领之下,通过企业工程师对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讲解,进而带领学生对企业进行参观。但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对于生产工作都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触碰。学生无法进行实际的生产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这种实习形式缺乏理解,无法进行主动配合,学生的生产实习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3)虽然在工程实践训练的过程中,高校普遍安排了各种实践课程,学生虽然学习了专业的实践知识,但是在进行生产实践方面,却变得越来越少。这是由于部分高校本身对于实习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的。因此,对于学生的生产实践,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

2生产实习的改革措施

2.1做好生产实习前的准备工作。(1)对需要进行教学的课程做好规划。大部分高校学生进行实习的时间,一般都是在结束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学习之后开始的,需要进行的社会实践为半年左右。因此,学校为了能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必须将所需教学的课程做好安排。而大多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生产实习都会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即将结束之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拥有充足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实践工作。(2)做好相应的社会考察工作。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学校必须对所需要进行实习的企业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只有进行充足的准备,才能促进实习效果的提升。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必须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做好相应的考察工作,以避免企业与学校所需要进行实习的工作不相符,不仅浪费时间,也无法提升学生的生产实践水平。进而根据所考察的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纲,让学生根据实纲,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实习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中去,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2.2做好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学校在选择实习单位的过程中,必须选择大中型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大中型企业拥有先进技术装备,并且岗位众多,人才需求量大,对学生的生产实践工作,有着良好的条件。而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工作,学校必须和企业进行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式,从而构建生产实习多元化教学模式。同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生产实习的参与度,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去,学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让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方面,有着良好的自主性。这样在进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相应的实习工作,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习的时效性。2.3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部分学生在进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对于生产实践工作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无法理解实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无法积极地投入进去,部分学生还为了能够不进行这方面的实践而逃离,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影响进入社会之后的发展。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实习内容来自应用第一线,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导工作。其中不仅包含书本中的知识与技能,还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让其领略到实践的真正内涵,从而帮助其进一步促进其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后续的学习和毕业设计做好坚实的基础工作。藏地区的经济。借助企业平台,职业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可在未损害企业的利益甚至可获得更大利益基础上增强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加强与企业合作,能为师生创设更好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场所及实习基地。当然,这一过程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协调和国家政策调控,对那些对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奖励,更好的增强已参与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已参与的企业也可带动其他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以促进校企合作更好地发展。借助高校平台,积极拓展与内地省份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加快改革职业学校办学方式、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体制、资源、评价等,逐步形成西藏与内地省份职业教育多方位、多层次互动的“源头”与“活水”格局,做到从外部引“源”入藏与从内部引“流”出藏相结合,不断提高西藏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程度。(2)加强职业基础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与质量。加强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骨干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实验实训基地以及加强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工作,从而实现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并且通过对教学模式、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来提高办学质量和活力,进而推动西藏职业教育特色及品牌专业的形成,为西藏的发展培养一批有素质、有能力的技术人才,为西藏职业教育的稳定、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西藏教育的投入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手段。因此,要加强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等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例如:鼓励民办院校引进民间资本,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运用到职业教育发展中,亦或是以其他合作方式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中等方式来加大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为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财力报账。对此,西藏应不断完善和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制定合理的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当前,西藏初等、中等以及职业教育实行的是“三包”政策,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畜牧、机电、农林等学科专业实行的是免费教育政策。(4)引导人们转变传统观念。在各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推进西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做好各项宣传工作,转变传统观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转变广大农牧民传统的教育观念,降低传统宗教教育的负面影响,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农牧民家长逐渐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农牧区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农牧区文化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促进农牧区职业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二是转变农牧民对技术性工作人员的社会偏见,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多样化的人才为满足多样化的行业需求,西藏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了用武之地,同时,观念的转变也会极大地激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使其能更好、更长久地发展下去。

作者:李奕晓 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学海.西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1.

[2]李清连.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西藏教育,2011,(9).

[3]彭欧.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李洁.甘肃省高等教育现代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1.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实训室制度;管理模式;校企职场化

高校实践型实训基地建设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示范性专业及优质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意义开始,分析了本校存在需要改进的制度、管理模式及需要开展校企合作新模式,提出了符合我校本专业实事求是的策略和发展目标,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应对,以满足学校实训基地的硬件资源及职场化建设使用需求。

1建立科学及符合本校的实训管理方法与制度

1.1校内实训基地的制度完善与建设

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最大作用是维持实训室内部的秩序,若没有一套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训室内部则自乱,将会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处理大量琐碎重复的事,当前机电实训中心管理形式采用的主要是由实训中心主任领导下实验员管理的制度,负责整个实训室的耗材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维修、日常实训课前准备等大量工作,实训室教学也是日常实训教学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应参照实际企业的职场化建立更加完善制度,包括《实训室安全管理》《实验员管理职责》《实训基地耗材管理制度》《实训指导书及实训报告》《借用制度》《设备仪器使用登记制度》等。

1.2校内实训基地物料间的可视化管理

传统实训基地的物料间及货架管理主要由管理员专人负责,即在管理过程中涉及物料只有管理员可见,使用教师需提前申报、申报流程通过手写及网络申请为主要方式,再经实训中心主任及领导审批,此效率有待提高,或上课时间易造成冲突,耗材数量只能通过人工清点,给实训管理人员带来不便。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所有仓库由原先钥匙开关门换成采用了本校学生创新实训基地自制的手机可视、可控磁力门禁系统,将所有库房门禁开关状态一目了然,提高效率。同时建立物架标签管理和二维码管理方法,材料的存放位置、种类及数量可一扫便知,由实验员专门管理和严格执行仓库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主要从仓库货架标示牌、仓库物品管理卡片、仓库标语牌、仓库管理员(实验员)职责制度、仓库出入库流程管理看板等方面进行职场化建设。

1.3校内实训基地6S职场化管理及评价方法

实训中心各方面的管理制度目的,旨在达到“场地整洁、物品整齐、素养提升、节约材料”等良好效果,实现实践育人环境的改变从而使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全方位提升,以符合企业车间标准及职场化要求。在实训中心已有的5S管理制度基础上升级为符合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的新6S管理,即安全(Security)管理、实训室整理整顿(SeitonandSeiri)、场地设备清扫清洁(SeisoandSeiketsu)、职业素养(Shitsuke)培养及节约(Save)素养培养,同时,必须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即对教师的评价及对学生的评价,在实践教学管理中首要任务是安全教育,为此制定了《电气类实训安全承诺书》,在教师成绩评价体系中,场地的清扫、清洁及职业素养提高占分比。新6S管理制度中材料的节约素养培养,传统教学中没有材料使用成绩评价制度一项,易造成学使用材料浪费,本制度提出一种新的配料方案,具体措施在于发放材料时做到“精确化管理”,在实训过程中,所涉及的电气元件、耗材、导线等,发材料时进行精确化管理,如导线、低压器件按电路所需发放,课程成绩评价中加入了使用材料项,进而从成绩上约束学生对材料的浪费,通过实践证明,取得效果良好,以某班某电气电路安装实训课程为例,所用材料消耗数量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2建立“职场化”校企合作促进实训基地建设

2.1校内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

由于实训基地职场化改造,是以毕业后学生到企就业为目标,则必然要涉及校企合作问题。基于本专业已建立了一批紧密型合作企业,校企双方可以确定战略合作关系,是企业双方深化产教融合,目前我校引入了台达实训中心与青风环境公司共建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社会服务、产教融合等领域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双方共同制定了专业才人培养计划和考核机制,最终目的是符合学校教学实训需要,又要考虑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2校内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方法

目前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管理模式:一是企业独立运作模式,即学生按企业所涉及的教学要求在校理论学习后,未毕业之际,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或学期中期的综合实训,在企业特定工作岗位上,按企业独立管理和运营模式进行,学校不参与其中,由企业直接训练学校的职业素质,从而回校形成职场化的建设。二是建立引企入校模式,教学培养模式和实训指导书由学校及企业共同撰写,企业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实训项目制定及实训中心的职场化建设。目前校内职场化实训基地主要培养学生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企业人员指导下掌握生产工艺管理、产品检测、车间管理、设备维护与保养等技能,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无校企业合作实训室所不具有的,也是在学校内与企业最近距离的联系。此外,也要接受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等教育,从而成为毕业即与企业对接的第一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中、高级技能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3校内设立企业技术服务平台

此部分属于实训基地学生创新活动中心,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基地创新活动中心汇聚了最优秀学生技能施展的平台,主要任务是从日常所做优秀实训项目入手,实现符合企业市场的技术服务,同时也可服务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共赢为目标、形成良性互动,此为校企合作重要载体。

3实践教学中融入职场化管理任务

由于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是为实践教学服务,尤其是职场化建设,离不开校企业合作教学的支撑。故将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融入职场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实训教学环境职场化、实训基地专业特点、实训基地职场化保障建设及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三个最主要的目标进行分步完成,具体建设任务如表2所示

4应用

本研究方案已应用于本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中,具体实训室为:电气装调实训室、PLC应用实训室、现代电气控制实训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为验证本研究的可行性及在实践教学、实训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提高教师及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故从学生、教师、技能证书取证及企业培训活动调研中,已证明取得良好效果,在已毕业学生中获得企业认可。职场化改造后的实训室,具有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教学要求,同时也为维修电工取证、数控电气设备维修、电气技能竞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机电实训基地目前已申请维修电工、电气装调职业鉴定场所,后续准备申请本校所在工业开发区安全员培训中心。

5结语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类尤其是机电专业实训基地职场化建设与管理的不断推进,实训室管理制度要及时更新、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学校和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训室职场化改造提高了教学及管理效率,为培养出新时代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及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必要的教学、培训和研究基础,从而提高我校实训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蒋鹏.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创新性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5(09):277-288.

[2]杨泉良.对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成人教育,2008(1):28-29.

[3]杨平,杨黎星.试论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29).

[4]姜家吉.教学工厂企业化经营方案初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10.

[5]彭育强,李怀俊.实训场所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05-106.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社会需求;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社会需求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众多新型技术不断涌入到机电一体化领域当中,从而极大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价值与应用规模,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当前的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也使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求贤若渴,并对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使各个高职院校纷纷开始重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而忽略了对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造成这些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难以适应相应的岗位,更加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冲击,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社会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就必须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此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二、基于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1.社会需求下的专业设置改革。高职院校要想确保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就需要先从专业设置上入手,并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以市场对接作为专业的设置根本。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时,应将社会需求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标准与职业素养进行掌握,并以此作为参考来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定位。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充分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来进行特色化的专业设置,以此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2.社会需求下的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时,要想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就必须对市场需求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与岗位技能要求进行充分掌握,以此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并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层次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分为三个课程类型,分别为专业核心课程、氛围基础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并充分结合专业理论课程的进度与内容来建立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应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与强化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战略定位,当然,在建立实践性课程时,必须要确保实践性课程能够满足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3.社会需求下的教学过程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门知识内容涵盖范围广、专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一门学科,如果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念教学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会使学生难以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知识,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更会使其在未来的市场就业中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改革,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性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实现学用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4.社会需求下的教学计划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计划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前提,在高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更是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极度渴求的形势下,要想确保机电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通过对社会需求下的岗位能力与人才标准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参考来制定教学大纲,并对教材内容及重难点进行充分结合,来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此外还要建立人才考核体系,以此确保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5.社会需求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来引导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时,应以多元化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以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其能够在大量的实践环节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此外,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不仅能使企业获得更多人才选择的机会,还能通过院校资源方面的优势来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此外还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在实训资源方面的匮乏问题。6.社会需求下的师资力量改革。教师是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主要力量,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对师资力量进行改革,高职院校通过建立一支具备过硬素质、教学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来进一步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仅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高效,还能使教师获得更多的社会历练与学习机会。

作者:田 雨 单位:山东煤炭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篇10

1.考试考核的目的问题

高职教育目前的机电一体化考试考核与过多的利益以及目的挂钩,虽然这提高了学生对考试考核的重视程度,但也令考试考核的最根本目的被埋没。许多学生抱着过重的功利心参加考试考核,甚至连学习目的也转变为如何取得更高的考试考核成绩,而不是如何获得必要的机电一体化技能,考试考核的根本价值受到了冲击。

2.考试考核的结构问题

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专业,其考试考核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但目前只有理论知识考试拥有较为完善的考试体系和较为严格的考试准则,而实践技能考试由于考试体系随意、考试审查宽松,所以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很低。

3.考试考核的内容问题

近年来,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发展很快,这迫使高职院校不得不在短时间内迅速对该专业的教学、考试、考核内容加以调整和更新。但是,考试考核内容的更新一向是由教师负责的,而教师用于更新考试考核内容的时间非常有限,造成了考试考核内容更新滞后的现象,考试考核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大幅下降。

4.考试考核的形式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理论知识进行的闭卷笔试,另一种是针对实践技能进行的一次性实践操作考试。这类过于单一的考试考核形式能反映出的信息非常有限,尤其是实践操作考试,大多是随机抽取一种操作来让学生执行,对操作的难度平衡缺乏考量,而且只通过一次操作也很难反映出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1.修正考试考核目的,减少其功利性

为了减少考试考核的功利色彩,有必要适当降低考试考核成绩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各种利益性指标的关联程度,让学生的目光移回考试考核的原本目的。具体来说,考试考核的成绩仍可作为决定毕业、升级、奖学金的重要一环,但不再作为决定性的参考依据,将日常的课堂表现、实习评价、学习态度等均作为指标纳入参考,削弱考试考核成绩的唯一性。

2.调整考试考核结构,提高其价值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结果的实际参考价值,有必要进一步对考试考核的结构加以调整,平衡理论知识与技能素质的考试考核水准。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提高机电一体化技能考试的严格程度,改变原本由一名教师审查所有考试操作的模式,技能考试的结果应由多名教师同时打分,取平均值决定;另一方面要调整考试体系,尽量选择综合性的考试考核方案,避免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3.完善考试考核内容,保障其实用性

为了让考试考核的内容得到及时地更新与完善,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可以考虑与外部专业人士合作。可以和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合作,每所院校的教师负责考试考核内容更新的一部分,以提高对考试考核内容的更新效率,为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提供保障。

4.丰富考试考核形式,强化其合理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考试考核的形式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两种。首先,要将一次性的考试考核转变为多次考核,综合课堂上的表现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实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来决定最终的考试考核成绩;其次,要针对不同难度的实践操作考核订立不同的评价机制,如果操作难度较低,应订立更为严格的评价标准;最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可以同时反映出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与技能素质的考试形式。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