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中级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5:34

机电中级论文

机电中级论文范文篇1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中进一步明确: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根据这些文件精神,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采用“2.5+0.5”的教学模式,即二年半在校学习,半年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较好地体现了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职业性和岗位性,但是由于机电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如下一些问题:(1)虽然在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强调学生实习要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但是由于就业的需要,有的学生在实习单位中所从事的工种、岗位与机电专业不相适应。(2)有的学生即使是在机电行业实习,但是其工作岗位简单,技术含量不高。(3)企业与学校不同,学校执行严格的作息制度,但企业往往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工作时间有特殊要求,如经常加班等,这就使得学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4)市场经济背景下,学生与企业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如果对实习单位或工种不满意,经常会发生单位变动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上述这些问题将使一些学生没有时间完成或难以选择合适、真实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直接的后果将使一些学生为了应付,从网上下载、拼凑,出现抄袭和弄虚作假现象,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为此,探索适合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模式,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2改革与实践基本做法

(1)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选择。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在第四学期暑假及第五学期的双休日时间安排学生进入有关企业进行岗前实践,在第五学期学生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确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利用在校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第二种形式是在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根据工作岗位自主确定论文选题。学生可以采取这两种形式中的任一种,其中第二种也是目前我们高职院校中大多数所采用的形式。我校对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与实践主要针对第一种形式,即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先按照第一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完全体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文件精神;二是利用第五学期在校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于学校与企业距离相对较近,学校和企业指导老师可以真正地共同参与指导。表1为我校学生2013年~2016年机电类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安排表,学生在按照这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进入顶岗实习环节后,可以根据所从事岗位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向校内指导老师提出更换课题,指导老师在充分了解、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是否允许学生更换选题,一旦确认,学生必须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计划、要求完成相应的内容。(2)校外指导老师的确定。在采用双导师制时,其中一难点就是校外指导老师的确定。我们主要依托我校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该鉴定所可以开展车工、钳工、数控车工(铣工)、维修电工、汽车修理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调试工等48个工种的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每年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0余人,高级工以上近4000人,其中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培养机电类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500余人,占全市培训总人数的40%以上,我校2013年~2016年开展机电类企业培训人数情况如表2所示,这些工程技术人员来自企业一线、分布在一些不同的机电行业、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为此我们将机电专业毕业生按照其个人意愿及这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对安排,企业指导老师全过程负责第四学期暑假、第五学期周六、周日的岗前实践、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指导工作。(3)教学过程管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指导,我们采取了双线管理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一线为“学校—校内指导老师—学生”,另外一线为“企业—校外指导老师—学生”。具体实施前,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利用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上的优势,有效地促进校企双赢发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近几年,我校机电专业先后与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天明机械有限公司、连云港水表有限公司、连云港黄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机床厂有限公司、连云港金麦特现代制造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有效的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选题的确定、设计(论文)的指导由校内指导老师与校外指导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学校与企业同处于一个市区,两个指导老师的沟通,论文的指导均可方便的进行。

3取得成效

经过四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1)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和形式的改革,构建了专业课程新体系,深化了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2)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和企业需求接轨,学生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学有所用,良性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3)加强了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通过跟岗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共同参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优势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工艺问题,合作层次进一步提升,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互惠、互利、互动”。

作者:史明亮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07,27.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08,31.

机电中级论文范文篇2

1.作者和申报单位签订的诚信承诺书各1份。

2.《送评资料目录单》1份,粘贴于送评档案袋上。按要求填写申报专业;按顺序填写申报资料目录。

3.《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评前公示情况表》1份,须有单位负责人签名和单位盖章,公示期不少于7个工作日。

4.《申报职称资格评审信息录入表(普通)》1份。(必须要填写清楚近期的工作单位电话和作者手机号码)。

5.《职称评审表》1份。表格打印要规范,按填表说明,如表内填写内容有涂改,任意改变表格结构的不予以受理。

6.《()级职称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采用竖表,要求A3纸打印。申报机电专业高级资格的,一式25份;申报中级资格的,一式19份;申报初级资格的,一式11份。均要求1份为原件,其余为复印件。

7.提交近3年度或聘任期满《考核登记表》1份。

8.《专业技术工作总结》高中级各5份。用A4纸双面打印,着重总结任现职以来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经历)、业绩成果等情况,字数不超过3000字。

9.提交申请人的学历(学位)证、非学历教育、任职资历、专业技术资格证等证明资料原件,验证后交复印件1份。

10.《业绩、成果资料(获奖资料)》1份。对照所申报的资格条件,提交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经历和业绩、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著作、奖励等证书、证明及其他辅助证明资料(设计人员附图纸图签复印件;非个人的获奖项目,应注明个人的排列名次),合订成册,经所在单位审核确认后加盖单位公章和个人签章后提交。提交的资料应与《评审表》、《登记表》所填内容相符。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完成的发明创造、学术技术成果、专业技术项目,必须在申报资料中如实注明作者所做的工作内容、所起的作用及排名顺序。申报人获得的发明创造、学术技术成果以及完成项目等的奖励、表彰,应在申报资料中注明授予部门和等级。

11.论文(著作)。提交的论文应代表作者任现职以来的最高水平,且申报人必须是论文的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提交的著作(限1本)应代表作者任现职以来的最高水平,且申报人必须是著作的主要作者。申报高级资格的,须提供2本发表了论文的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在这一点中要对职称论文如何容易发表、如何选择刊物等信息详细掌握。

机电中级论文范文篇3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省市职教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优势,保证教学质量,依法办学,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加快工业学校的发展步伐,逐步缩短我校与先进职业学校之间的距离。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学校办学资源,创造条件,争取在教育局领导下成立淮北市机电职教集团;继续扩大招生规模,2008年招生1500人以上;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讨论,为进一步办好学校统一思想认识;重点建好实训楼工程;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力争达95%以上。

(一)以学习贯彻***精神为主线,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关键,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组织保障。

1、全面落实好党风廉政责任制,健全党风廉政监督机制,规范学校领导、党员干部的从政、从教行为。

2、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员自己的言行和人格力量去影响和带动教师,提高党员在教师中的影响力。

3、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岗的精神,加强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

4、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争创淮北市第十三届文明单位。

5、大力推进校务公开、校务公开工作。坚持把校务公开工作作为学校民主办学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常规性工作来抓。坚持和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重大决策必由教代会讨论通过;民主评议行政领导制度;办事公开化制度,学校的重大事务和日常事务都进行公开。

(二)高度重视,强化管理,切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

6、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严格按照一把手负责制的要求,推动学校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7、健全落实安全制度。各科室部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切实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8、认真抓好综合治理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加强督查,建立长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源头上保证学校的安全秩序。

9、加强保密工作。做到宣传到位,措施得力,工作万无一失。

(三)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努力组建机电职教集团

10、做好机电职教集团建设。学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扣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组建机电职教集团,努力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结构和错位发展的格局。

11、按照省级示范专业建设标准,认真做好学校重点专业创建工作。同时,要根据自身实际,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

12、加强机电、电子、计算机等教学部建设,促进教师发展、校企结合、科研开发、教学设施共用等资源共享,并做好专业指导委员会筹备工作。

(三)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13、根据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学校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努力形成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4、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深入分析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系统设计、整体优化三年制中专和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15、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组织教师研究制定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文化课的课程标准和内容。

16、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召开以一体化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改革研讨会。

17、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指导学生依据所在专业、个人志趣、特长以及就业需要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进行第二技能证书考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夯实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

18、重点加强实训楼工程项目建设。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进度,2008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并发挥效益。

19、召开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结合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商讨对策,进一步促进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

(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0、制定《淮北工业学校关于推选专业带头人的办法(试行)》,做好专业带头人的推荐和评选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德才兼备的中青年教师,使之成为专业骨干带头人,以更好地承担起学校改革发展的重任。

21、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组织外出学习,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

22、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3、认真做好学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审核推荐和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七)切实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4、加强德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德育工作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国防教育,抓好2008级新生惧训工作。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师生文化生活。

25、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加强常见病防治工作和管理,特别要注意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26、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构建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27、切实做好招生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广泛宣传发动,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学校与招生主管部门的沟通,确保学校2008年招生工作的圆满完成。

28、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工作。切实贯彻学校《学籍管理暂行规定》,按时完成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工作,做好2008届毕业证书发放和派遣工作及2009届毕业生资格审核。

29、做好学生技能考核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拥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达95%以上,为学生将来就业、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并逐步经常化,营造学技能、练技能的浓厚氛围,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30、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的方法和途径,切实做好应届毕业生推荐工作。

(八)加强效能建设,抓好群团工作。

31、提高行政效率。按时完成人事统计及有关报表工作,组织和指导做好各类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

32、做好校产管理、学校基本建设和维修。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要有计划地使用学校的资金,做好学校的绿化和环境卫生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33、积极宣传执行计划生育法规、方针和政策,做好学校计划生育,做好独生子女的慰问工作。

34、支持工会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支持女工委员会工作,做好女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35、高度重视共青团、群团、派等工作,。

36、认真落实离退休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做好离退休人员服务工作,做好“敬老爱老学校”申报工作。

(九)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与交流

37、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办学。

38、认真组织实施培训合作项目,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加强短期培训力度。

(十)加强教学研究与合作,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39、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带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全校上下要加强研究与合作,努力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的整体水平。

40、指导各科室、教学部、教研组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重点围绕办学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创业指导、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不断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召开教学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展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活动,出版优秀论文集。

(十)其他

机电中级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多元评价

多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职业院校迅速发展,青年教师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成为师资队伍的新生力量。当前,关于青年教师成长的研究和论述较多,大多数是从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青年教师知识与创新能力提升、青年教师管理模式、青年教师成长困惑及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无可否认,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存在着“受动”发展、“被动”成长;专业教学理念不明确、教学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实践反思意识薄弱;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具有被迫性、盲目性、随意性、零散性等特点。如何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专业素养,是需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1职业学校教师评价现状

当前,绝大部分教师评价研究都是偏重于中小学及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探讨,但有关职业院校教师成长,尤其是如何通过多元评价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研究还很缺乏,实践中也缺乏应有的实施策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2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职业学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

2青年教师多元评价模式的设定及考评

教师职业成长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是教师职业修养和内涵不断增长的过程,也就是从普通人成长为合格的职业教师的过程,包括教师职业品质、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不断成熟、提升和创新的过程。对教师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无疑对教师的职业成长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围绕学院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针对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办学方向,结合青年教师职业成长规律、学院办学特点和发展定位,徐州机电技师学院设定教师职业成长多元化评价模式的考评指标,即建立以师德师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校企合作、技能大赛、校园文化为主,打造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生管理骨干、招生就业骨干、校企合作骨干、文艺宣传骨干等各类骨干人才;以“星级教师”评选量化考核为抓手,突出综合能力考评,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多元评价目标管理模式,为教师搭建职业成长的发展平台,实现考核的多元化,评价的多元化,发展的多元化。徐州机电技师学院2011年6月出台《星级教师评选实施办法(试行)》,2012年7月评选出首届16名星级教师。2015年5月修订并正式印发《星级教师评选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星级教师评选办法。2016年8月,印发《关于星级教师评选条件的补充规定》,星级教师评选及管理制度更加规范。评选办法在师德师风、工作任务等基本必备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了教学质量、学生管理、教学比赛、科研创新、技能大赛、校企合作、招生就业、文化宣传等8项评选条件,每项条件包括若干具体考评项目。教师参照考评项目进行自我评价,凡具备每项条件中具体考评项目之一的即为具备该项目条件,具备2个及以上项目条件的可自行申报一至五星级教师。学院组织专门机构按程序审核、考评、测评、公示、认定。从条件设定到考评认定,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源化;在评价方式方法上,注重评价多样化,把定性评价与量化考评相结合;在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关系上,重视平等、理解、互动;在评价结果上,更关注评价的结果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是否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在评价内容上,具有多维性和发展性。根据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从教育纬度、学习纬度和创造纬度等多维度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使评价方案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1]。

3教师多元评价效果分析

自2012—2018年,每年1届,徐州机电技师学院7届共评选出星级教师47人、106人次,其构成如表1所示。经分析,教师总数中有近30%曾被评为星级教师,每年评选出星级教师15人左右,约占教师总数的10%。从历年评选出星级教师的构成情况看,有16人仅有1次被评为星级教师,占34%;31人多次被评为星级教师(其中6次1人,5次3人,4次4人,3次7人,2次16人),占星级教师数66%(约占教师总数的20%)。从星级教师年龄看,47人中仅有2人当选星级教师时超过40岁,占4.3%,45人在40岁以下,占95.7%;从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3人,占6.4%,中级职称24人,占51.1%,初级职称20人,占42.5%;从历年评选出的星级教师身份看,编制内和编制外人数基本持平。从年龄和职称结构可以看出,当选星级教师的多为初、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从星级教师评选指标看,星级教师的评选条款可归纳为教学质量、学生管理、教学比赛、科研创新、技能大赛、校企合作、招生就业、文化宣传8项基本条件。按照多年来各指标条件使用情况,经统计获知,在历年评选中各项指标被有效使用占比分别为:教学质量指标利用率7.5%,学生管理16.6%,技能大赛5.8%,教学比赛16.2%,科研创新2.5%,招生就业30.7%,校企合作1.2%,文化宣传19.5%。基本评选条件有效使用数量及比例如表2所示。通过分析比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星级教师评选考评办法贯彻学院发展理念效果明显,较好体现了徐州机电技师学院“四不唯”政策(不唯学历、不唯编制、不唯工龄、不唯职称),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得到了有效推进和高度认可。②星级教师的评选评价较好体现了人才培养和评价结构比例,从历年统计数据看,占教师总数20%左右的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星级教师。③星级教师各评价指标导向作用明显,各项指标在评比中得到有效应用,反映出学院比较重视的工作出彩率较高(比如招生、文化宣传等),同时警示提醒学院在科研创新及校企合作等薄弱环节需进一步加强。④通过星级教师评选,引导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既促进了人才成长,培养一大批教育教学骨干人才,也推动了重点工作,确保学院各项工作目标圆满完成。⑤星级教师的考核评价紧紧围绕学院重点工作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考评期仅为短短1年,有别于职称评审等考评指标,更加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使教师的职业成长更好融于学院发展之中,个体与整体同发展、共进步、齐成长。2018年2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从评价的原则、标准、方式、改革、管理服务等5个方面提出了意见。明确提出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因此,在评价的标准及方案设计上要提高科学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多元评价方式,丰富评价手段,科学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全面考核和突出重点相结合,注重对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吸纳行业、企业作为评价参与主体,重点评价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教学能力和生产一线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机电中级论文范文篇5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推进创新步伐,以创新促发展,实施科技兴公司战略,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员开展“三大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根据上级科技管理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第二条公司设立“科技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管理机构设置如下:

1、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

主任:公司

副主任:公司

委员:公司

2、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

主任:公司

委员:公司

3、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

主任:公司

委员:公司

第三条管理机构职能

1、在主任的领导下,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公司的“三大创新”活动进行部署和管理;对下设的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平衡和协调,对出现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2、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在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在科技成果和管理成果两个方面,分别开展管理工作。

第四条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在生产技术部设科技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公司科技工作的日常管理,主要范围包括技术成果、管理成果、QC成果、专利发明、月度创新成果、科技论文等。主要工作内容:项目的立项、监督实施、成果受理、组织鉴定(评议或验收)、申报评奖、资料归档及其它相关的日常工作。

第三章项目的立项及实施

第五条公司级项目的立项。

1、每年11月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公司级项目的立项工作。

2、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根据上级的计划安排,结合公司井发展规划及公司井安全、生产、经营、非煤产业等方面的需要,每年下达一次项目计划,实行立项管理。

3、公司属各单位根据具体工作情况确定研究项目(课题),经各专业负责人审查后,向科技管理中心申报立项。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将申报立项的项目(课题)汇总,报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审批,由公司行文下发到各单位。

4、年度中,各单位自行研究开发的科技或管理创新项目,需要追加立项时,必须经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科技管理中心方可受理。

第六条集团公司级及以上级科技项目的立项。

凡是申报公司级及以上立项的项目,分管专业副总必须组织承担单位课题人员对项目进行广泛调研和论证,填写《公司重大科研项目计划项目立项建议书》报科技管理中心汇总,经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后,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逐级申报立项。

第七条凡经公司及上级部门审定并行文下达的立项项目,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要拟定项目实施方案,做到措施、人员、资金、设备、仪器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认真组织实施。科技管理中心人员要全过程跟踪监控,及时了解、掌握、督促、协调立项项目的实施,提出指导性建议,保证立项项目按期完成。

第四章成果的申报和评审

第八条科技管理中心对完成的项目及时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材料整理。凡公司立项管理的项目完成后,承担单位必须及时写出技术工作报告,经专业技术负责人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科技管理中心申报评审。

第九条对所受理的项目成果,由专业技术负责人牵头,汇同承担单位及有关部门,对成果进行现场考察,提出初评意见,为成果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提供依据。

第十条由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的主任,召集委员会成员,对经专业技术负责人初评的项目成果,按照科技含量、技术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综合评议,确定获奖成果及等级,并报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审定。

第十一条凡申报集团公司级及以上评奖的成果,必须经过集团公司及以上组织的鉴定或评议。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协助、指导成果完成单位,按照不同层次成果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出具完备的鉴定或评议材料,提交组织鉴定或评议的部门。科技管理中心负责鉴定(评议)会议的组织和协调,并负责项目成果的申报评奖工作。

第十二条公司鼓励开展月度创新活动,对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节支降耗、降低成本等方面完成的效益、效果突出的创新成果,由完成单位及时整理好评审材料,经专业副总审查后,报科技管理中心登记汇总,按季度进行评审。

第五章科技人员的管理及评选

第十三条对全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实行业绩量化考核管理,具体如下:

1、月度创新成果:每完成1项,记10分,经评审获奖后,加10分。

2、公司级成果:每完成1项,记15分;通过集团公司评议的,再加15分。

3、集团公司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集团公司特等奖的,记60分;获一等奖的,记40分;获二等奖的,记30分;获三等奖的,记20分。

4、省部级(包含省局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一等奖的,记80分;获二等奖的,记60分;获三等奖的,记40分。

5、部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一等奖的,记150分;获二等奖的,记100分;获三等奖的,记80分。

6、论文:每发表1篇论文,部级——记30分;省级——记20分;地市级——记10分。

7、专利:1项专利成果,记30分。

8、对同一成果,属多人参与的,第一名记满分,第二名按第一名得分的90%记分,第三名按第二名得80%记分,依次类推递减记分。论文参照成果,按比成果多10%的幅度递减记分。

9、本管理规定涉及成果级别包括:公司月度创新成果,公司年度成果,获集团公司级及以上级奖励成果;涉及成果范围包括:科技成果、管理成果、QC成果、专利。本标准涉及论文为在国内外公开(含经省级批准有内部准印刊号的)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和管理论文。

10、成果评定级别以证书、公示的文件为准。

11、科技人员业绩的日常管理由科技管理中心具体负责。

第十四条公司对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每年评选出十名“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在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创新人员的评选,参照第十三条规定,以一个年度为期限,量化积分占70%,综合考察其它方面业绩占30%(由科技管理委员会委员投票评选)。

第六章论文的管理规定

第十五条公司鼓励广大职工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发表科技论文,并定期进行评选,择优奖励。本管理规定仅限于科技论文和管理论文,不包括政研论文或通讯报道等。

第十六条论文级别的划分原则

1、刊物级别界定

刊物级别界定由公司评审委员会按照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发行面向范围大小等要素进行界定,分为部级,省部级、地市级(包括集团公司级)三级。

由部级部门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科技期刊,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定为部级期刊;由省级主办的刊物,包括省局、高等院校学报、煤科总院下属分院(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定为省级期刊;由地市级主办的刊物,包括集团公司级及有内部准印刊号的期刊,定为地市级期刊。

2、的级别参照以上刊物级别,按照《论文量化评审表》,由评委会进行综合审定。

第十七条本公司在岗职工发表的科技或管理论文,由完成者本人持刊物原件及复印件,到科技管理中心登记建档,不登记不予受理评奖。

第十八条符合评奖范围论文的基本条件:

1、本公司在职职工撰写;

2、内容必须与公司生产管理经营活动相关联,经过审核后发表并已备案;

3、论文内容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针对本专业工作所撰写;

4、在国内外公开正式刊物上或有内部准印证刊物上发表;

5、主要包括能够反映我公司改革发展的科技、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非煤产业等方面的论文,其它不列入奖励范围。

第十九条凡涉及我公司科研成果项目或经济技术指标的论文,必须对关键技术或数据保密,在发表前,必须得到审核批准,方可对外发表。技术方面的论文由相关专业的副总审核把关,管理方面的论文审核由副总经济师把关。经审核后同意对外发表的论文,审核者签字,作者到科技管理中心登记备案。否则,不列入奖励范围,并追究相关责任。审核者对论文涉及的数据、事项等企业秘密把关负责。

第二十条凡发表的与公司相关的论文,出现内容不实,泄露企业核心技术秘密,对公司造成形象损害或财产损失的,由论文作者承担具体责任,并联带追究审核者的责任。由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审核后处理。

第二十一条对在公开学术会议上交流发表并获奖的论文,根据其会议级别、论文质量、获奖等级等因素,确定奖励数额。

第二十二条对同一类内容的论文,只奖励第一个发表的作者,其他发表的人员,不再重复奖励。

第二十三条对窃取别人成果作为自己论文材料发表的人员,不予奖励;对单纯以追求论文奖励为手段的人员,不予奖励。其识别界定由评审委员会负责。

第二十四条对发表的论文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受理、审核、初评,对初评合格的论文,每季度向公司评审委员会提交一次。由科技、管理评审委员会进行评选,对优秀论文按相应级别的标准进行奖励,年末在公司科技大会上发文通报表彰。经管理委员会评审确认,不属实的论文,不予奖励。

第七章创新项目管理规定

第二十五条属集团公司立项的项目,实行项目负责制(或招聘制),具体落实到人,明确一名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必须从事项目相关专业的研究,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应直接从事研究工作,在成果材料中,研究人员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名。

第二十六条对列入集团公司立项的项目完成后,在运行1~3个月的基础上,写出成果评议材料及报告交科技管理中心,科技管理中心负责上报有关部门,申请组织评议或验收。公司月度创新成果完成并运行一个月以上后,将成果材料报到科技管理中心,公司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评审。

第二十七条公司创新成果由第一完成单位提出申请,并附有关成果鉴定(评议、验收)证书、经济效益证明、成果研究报告、工业性试验报告等有关材料。

第二十八条对获公司奖励成果实行公示制度。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将公司初评获奖成果的具体内容,在公司局域网和“科技橱窗专栏”内公示7天,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合理。

第二十九条申报上级奖励的成果,必须通过上级或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评议或验收。凡是有争议的科技成果,在争议未解决之前,不得申报奖励。

第八章管理现代化和QC成果管理的规定

第三十条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提高管理现代化和QC质量管理的思想意识,落实专人负责,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有条件的单位、部门都要成立质量管理(QC)小组。

第三十一条管理现代化成果管理规定

1、选题原则

管理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管理进步与技术进步相结合;改革与创新相结合。

2、选题范围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技术经济分析、现代化管理方法探索创新性研究,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软件开发研究等。

3、立项管理

每年12月份,进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立项,各单位填写企业管理现代化课题立项表,报科技管理中心。

4、申报奖励

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完成后,将材料报科技管理中心汇总,由公司推选优秀的成果申报集团公司奖励。公司级评选在年末进行,对评选出的优秀成果在科技创新大会上表彰奖励。

第三十二条质量管理(QC)成果管理规定

1、QC小组注册登记每年一次。在每年的2月份,由各单位提出申请,报科技管理中心进行审核、注册。小组活动课题的登记,每选定一个活动课题,在开展活动之前就要进行一次课题的注册登记。

2、QC小组成果申报实行逐级申报制。首先参加本公司成果评审,对获得优秀成果奖的成果,由科技管理中心统一向上逐级申报奖励。

3、公司每年组织一次QC成果,并对年度QC成果进行评选奖励,评选办法参照集团公司相关文件。对不注册的QC小组或没有小组活动原始记录的成果不予评奖。

第九章奖励规定

第三十三条公司每年召开一次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公司上届科技工作,部署下届的科技规划,并对优秀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十四条公司每年评选十名“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对月度创新成果和发表的论文,公司每季度进行一次评选、奖励。

第三十五条奖励范围

1、新研制开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

2、在本公司首次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效益的先进科技成果(包括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

3、在本公司生产、安全、经营、管理、物业、非煤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

4、群众性的岗位小窍门、绝活等优秀成果。

5、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创新成果。

6、集团公司及以上级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优秀技术或管理论文。

7、各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成果。

第三十六条奖励等级及标准

1、公司科技成果设一、二、三等奖。授奖比例原则上分别为经批准立项成果的10%、15%、35%;奖励标准分别为*元、*元、*元;主要完成人员分别取前7、6、5位人员。

2、公司现代化管理成果设一、二、三等奖。授奖比例原则上分别为经批准立项成果的10%、15%、30%;奖励标准分别为*元、*元、*元。

3、公司QC成果设优秀奖、先进奖、鼓励奖三个级别,分别对应奖励*元、*元、*元;

4、公司月度创新成果,由评审委员会根据其技术水平高低和所创效益的大小确定等级,每项给予100~1000元奖励。

5、公司设立效益奖项。对为本公司创造较大经济效益的科技创新成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重奖,奖励标准按本年成果转化所创净效益的1~5%。所创经济效益必须要附计算基础,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审定并签字,经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后执行。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6、对优化设计方案,产生明显效益的设计,经公司科技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公司按创效益的1~3%对有关设计人员给予奖励。

7、优秀科技或管理论文的评选设立一、二、三等奖,比例分别占所评选论文的10%、15%、35%。评选时,由科技管理委员会根据的级别、内容质量、文字多少等方面的情况,按《论文量化评审表》所定标准量化评定;奖励标准分别为*元、*元、*元;与外单位合作的论文按一半奖励。

8、对公司评出的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分别给予每月*元的科技津贴补助,执行时间一年;对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科技创新人员的,分别给予每月*元津贴补助,执行时间一年;对连续三年及三年以上年度被评为优秀科技创新人员的,分别给予每月*元津贴补助,执行时间一年。

9、公司鼓励广大员工岗位成才,对在地市级及以上级组织的各类技术比武中,获得部级、省部级、地市级荣誉称号的个人,分别按照本人上年度实发工资总额的2倍、1倍、0.5倍给予一次性奖励,同一荣誉称号,以最高级别奖励,不重复授奖。

(1)个人年度实发工资总额以公司人力资源部核定证明为准。

(2)本条款中,地市级不包括集团公司级,受奖人员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及以下的所有员工。

10、对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地市级及以上级奖励的成果的完成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标准见附表)

第三十七条所有科技奖励要按贡献大小分配,杜绝平均分配现象;同一获奖成果由两个以上单位完成的,奖金发到第一完成单位,由其负责分配;同一成果获得多项表彰奖励时,按最高级别奖励,不重复授奖。

第三十八条获奖成果的受奖人员以项目策划和具体研究人员为主,按贡献大小排序。项目主要受奖人员是指提出项目思路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直接参与和对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第十章考核规定

第三十九条采掘设计、通防、机电、运输等专业,每年至少提出1项系统优化项目,填写好《系统优化项目任务书》后,报集团公司对口专业一份,交科技管理中心1份。否则,对分管副总罚款200元,并对专业通报批评。

第四十条实行专业目标量化考核,全公司每年要保证完成集团公司级以上获奖成果10项,其中确保省部级获奖成果4项。指标分解为:采掘专业3项,通防安全专业2项,机电运输专业3项,管理经营1项,非煤产业1项。每少一项罚专业分管副总200元。每年各管理部室必须至少有2项公司级管理成果,部室主要负责人至少完成2篇论文,副总牵头完成至少2项公司级以上管理成果,副公司级领导至少完成1项集团公司级以上成果,否则,对相关人员罚款100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四十一条实行专业领导责任制。公司各专业副总对本专业科技创新工作负责,每季度组织一次专业科技创新会议,落实科技项目、新技术推广项目的完成情况,筛选排查新的创新项目,对已完成的项目,要及时组织编写出材料,报送科技管理中心申请评议或鉴定。各专业副总每年至少参与完成一项集团公司级以上的成果,否则罚款100元。

第四十二条实行工程技术人员年度科技业绩考核制。高级职称人员,每年至少完成公司级成果1项,发表科技论文1篇;中级职称人员,每年至少完成1项公司级成果,或2项月度创新成果;初级职称人员,每年至少完成1项月度创新成果,或发表1篇科技论文。

第四十三条公司每半年考核一次。半年考核,对没有成果、论文的人员进行通报警告;对一项成果也没有的单位的党政负责人罚款100元/人。年终考核,没有完成个人规定指标的,对副总罚款200元/人,对工程技术人员罚款100元/人;对没有成果的单位罚款500元,并对单位党政负责人罚款100元/人;由公司年度立项的科技项目,若没有特殊情况,到期完不成的,对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每项罚款100元。

第四十四条对由集团公司立项管理的项目(包括系统优化、新技术推广应用等),不积极组织实施,到期没有完成的,所属专业承担集团公司的罚款,并对项目分管副总罚款*元。

机电中级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项目化;竞赛;教师工作室;课程组

一、项目化与竞赛相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省级和部级技能竞赛具有如下特征:1.项目的开发和考核具体细则的制定的多方参与性由多方构成,通常情况下由竞赛的组织方、行业企业专家、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职业技能鉴定专家等联合开发及制定,充分体现了大赛的权威性、科学性;2.项目设计上充分体现出综合性及模块化,作为考核的项目一定是能体现出对应的完整职业岗位技能而又有代表性的项目;3.以对应专业(群)的职业岗位能力做为主线,充分强调职业能力的综合性,从而制定详细的评分规则;4.目前的省级和部级竞赛不仅仅只注重职业综合技能考核,同时也非常注重知识和职业素养的考核,技能竞赛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职业标准、安全环保、专业内容、节能降耗、质量意识、职业卫生、团队合作及企业文化等职业要素实际上就是高职学生应该具备和养成的职业素养[1]。这些特点和作用与职业教育界目前极力推行的项目化课程教学的要素实际上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将省级和部级技能竞赛的实际比赛项目及其相应的考核评价细则进行分解和移栽至对应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是实现技能竞赛与高职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二、项目化与竞赛相结合的措施

(一)以国赛要求为引领、按组建专业群和课程组的思路进行课程建设。在学校教务处和所在机电工程学院的支持下,调整原先专业各自条块分割的现状,将原先的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电梯工程技术几个专业整合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以专业群的思路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重新调整、充实、优化原先的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新的专业群专家指导委员会,由该委员会会同各专业方向骨干教师一起经过反复调研、讨论论证后,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专业特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了融入维修电工(中级)、机电设备装调维修工、可编程控制师等职业资格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术规范等,以能力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群基础平台课、专业群专业平台课,而且全部实现了项目化教学。每一门课都有其相应的课程组,在整个专业群内挑选精干教师组成该课程组,通过收集、汇总每年同本专业最相关的国赛试题。授课过程中,课程组成员采取互相听课、集体观摩听课的方式确定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由授课效果最好的专、兼职老师作为该门课课程组组长,对组员进行传、帮、带,对于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也可以由其他课程组教师提出。因此,在电工技术中课程中增加了常用仪器仪表的训练项目内容,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了自动控制与传感器检测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程,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融入电气接线工艺规范等。这种做法对标国赛要求,把人才培养所要求的所有职业素养精炼、细化到具体培养细节中,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项目开发;专业群内的资源共享,提高了师资水平,兼职教师可以为整个专业群发挥作用,尤其是比较难请的、有一技之长的高水平企业教师可以发挥出最大作用;教学组织和管理得到了完善和提高。(二)构建三级项目教学课程体系,完成项目化课程教学[2]。在三年的教学中实施“知、会、熟和精”的能力进阶培养,将教学项目按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培养进行设计,建立“平时小项目、课程大项目、毕业总项目”的课程体系。平时小项目,指的是每次授课(一次8课时)时,本次授课内容对应的小项目,采用任务驱动式,让学生学得有乐趣,逐步养成工程思维和意识。每次课前都在教师的工作室,由授课教师指导班上的几位表现相对优秀的同学提前独自完成这种小项目,并将之带回课堂展示,作为教具和样板。正式上课时,由授课教师简略介绍本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需要完成的任务、注意事项等,然后实施“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由组长根据需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人员配置时,合理搭配好差学生,学习好的学生会带动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在这中间通过来回巡视课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课程大项目指的是每门课程结束的时候,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在完成平时小项目基础上,学期结束时由任课教师随机抽取收集的省赛赛题作为本次考核项目,没有相应的省、国赛设备作为依托的课程,由课程组会同企业专家联合出一个项目作为本课程考核项目,原则上是尽可能利用现有实训、比赛设备完成项目。期末成绩、平时小项目、课程大项目的评分标准如下所示:期末成绩构成及分布:①按平时表现来说上课出勤、玩手机、睡觉、吵闹、讲话,不配合组员和老师等酌情扣分,组长及表现好的酌情加分,所占15%;②平时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的占5%;③平时小项目能按照标准完成的占40%;④课程大项目能按照标准完成的占40%。平时小项目、课程大项目完成评分标准:①项目功能完成情况:软、硬件功能全部实现占40%;硬件工艺符合国标、卫生达标、安全规范性占10%;仪器仪表使用规范性、演示操作规范性占10%.②老师评分:个人工作量占5%;个人的创新性占3%;工作态度5%;工具的使用规范性2%;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5%.③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项目开展的目的性占5%;团队合作情况占5%;每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占5%;完成项目的效率和创新性占5%。“毕业总项目”指的是选取历年国赛真实试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几人组成一组,依照试题要求,在国赛设备上安装、调试完成后,然后再据此撰写毕业论文。通过几年的实践,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教师、学校欢迎,学生通过这个实打实的项目,对自己几年所学有个全面检验和体会。(三)构建了教师工作室、项目化教学、竞赛培养和选拔的联合体系。依托教师工作室,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通过自愿报名、教师筛选的办法选拔了一些学习积极性高、领悟力强的同学进入教师工作室,这些学生除了参与教师的教科研项目之外,就是辅佐教师开展项目化教学,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规范完成平时小项目、课程大项目的教具制作,通过这些步骤就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各类技能大赛和创新应用大赛的学生选拔和培养工作,在每次大赛之前,依据已经收集的历年省、国家竞赛试题,按照试题要求反复强化训练,直到完全满足试题各项考核要求为止,充分发挥出教师工作室对项目化教学和竞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叙明,贺新.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融合途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5-8.

机电中级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学堂;群体学习;学习空间;图书馆

1概论

1.1群体学习理论.文献检索发现,国内最早关于群体学习理论的研究出现在经济管理研究领域中,文献[1]引用Argote.Gruenfeld(2011)关于群体学习的概念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经历获取、分享以及整合知识的过程”.随后教育学研究领域亦出现此类研究,文献[2]认为:“群体学习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师生负责、平等、开放和研究性的新型组织”,并分析出“群体学习能够唤醒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一般是单人、两人或者多人的大学生小团体,分属不同的院系与班级,彼此不认识,没有感情联系,个体通过其他人获取知识、分享知识有限,无法起到群体互相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效果.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群体学习,建设学堂情景式的群体学习空间,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新问题.1.2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与服务发展概况.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与服务紧跟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闭架借阅学习、开架借阅一体模式、信息共享空间(IC)、学习共享空间(LC)等模式的发展与演变,空间建设与服务热点频现,服务形态多样,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高校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更加明晰,适应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和高校“双一流”与“双高”建设需求的图书馆空间建设服务实践将变得更为丰富.“文创空间”、“创业空间”、“众创空间”、“文化空间”、“阅读空间”等新型空间形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空间建设与服务的价值属性大大提升.但是,冷静反思一下,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与研究多涉及对国内外现存空间类型的分析、总结与借鉴,而基于我国高校办学特色和地方本土特色的研究与创新实践欠缺[3],其中承担我国传统学习场所之一的学堂空间建设与服务尚无人关注,而这恰恰应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应重视的一环.

2当前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及利用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及利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学习共享空间(LC)无法满足读者的深度学习需求.读者的深度学习需要专业引导、固定场地、充足经费和协同服务.LC并未达到读者深度学习满意的效果.主要原因有:缺乏专项资金、专业服务及团队协作,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已建成的LC服务大多数仍停留在以提供场地、设施及资源为主的传统服务上,没有提供专业的学习引导服务.另外由于考核与机制的原因,我国高校图书馆与院系及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并不深入,读者的学习缺乏团队指导,LC的深度学习服务和功能没有体现出来,仅能满足个体读者的一般学习需求.2)创客空间等新型空间不能持续提高读者群体学习的效率.以创客空间为代表的新型空间提升了图书馆的热度与活动参与度,但并不能持续提高图书馆读者群体学习的效率.其主要原因:一是创客空间的建设与运行机制不统一.相对其他空间,创客空间建设在场地、资金、人员上需要较大投入,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无法达到此条件.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推动下,一些高校的创业学院已经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相应的实践平台、场地建设,并服务于专业团队,图书馆无法再单独开展此项工作,因此,创客空间不能为图书馆读者群体学习提供条件.二是国内外创客文化影响创客空间的发展.起源于美国的创客空间,在国内高校因其管理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差异,阻碍了创客空间功能的发挥,已经建立的创客空间开展的活动及项目数量有限,不能持续提高读者群体学习的效率与技能.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创建另一类新型学习空间,突破资金、场地、项目、人员等因素瓶颈,能为群体读者学习提供深度的、持续的学习支持,弥补LC空间个体深度学习及创客空间高效学习之不足,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空间服务新格局.

3学堂情景下高校图书馆群体空间建设模式与实践

学堂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知识学习的场所,承担了社会教育功能,是先人学习与受教育的主要场馆.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智能学习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发现学堂的价值、潜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博雅鸿鹄学堂”项目建设为例,从群体学习空间定位、服务目标、服务项目、监督保障机制等内容出发,探讨高校群体学习空间建设服务新模式.3.1明确定位,强调特色,推进“博雅鸿鹄学堂”群体学习空间建设顺利实施.图书馆的场地、资金、人员及服务项目决定图书馆空间建设方向.“博雅鸿鹄学堂”是图书馆与机电学院在解决图书借阅率与入馆人数日渐减少,学院学生学风欠佳、学习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双方达成的合作建设项目.服务对象为机电学院学生群体,服务目标有两点,一是围绕群体学生的具体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水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二是通过群体学生的学习影响来带动整个学院的学风,从而激发到馆读者的学习兴趣,达到建设一流的图书馆学习氛围和书香校园文化的目的.基于此,在没有经费预算的情况下,图书馆改造原来的两间独立研讨室,将面积扩充为50m2,配套学习桌椅、书柜、电脑、白板、投影、视频播放器等学习设施.机电学院对学习空间的墙面进行装饰,设计格言警句,打卡留言墙、布置留言本,以此鞭策、鼓励学生克服惰性,努力向上,让学生一进入学堂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氛围.因此,“博雅鸿鹄学堂”群体学习空间定位在特定的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和学习场景里,以保证学堂能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空间服务中发挥作用与效能.3.2增强项目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使学堂内群体学习可持续化.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服务项目的多样化和专业化,而这又是空间内群体学习可持续的前提.区别于LC和创客空间,“博雅鸿鹄学堂”群体学习空间服务项目从个性化和精准化入手,开展一系列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保证了群体学习的可持化.①学生引入式服务项目.针对学习群体的考证考级需求,邀请有经验校友,分享学习考试经验,给予指导与建议,帮助学生明晰方向,少走弯路.针对部分学生的学习惰性与困惑,由学生发起,图书馆审核,在学堂内举办小型励志讲座,如“师兄真人图书馆”、“大咖与你面对面”等贴近学生个人成长的小型讲座,开展“大鹏所城户外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激励措施,增强群体学习决心,激发群体学习的热情.②导师引入式服务项目.针对学生专业学习的重点难点,邀请专业老师,不定期地深入学堂进行专题辅导,答疑解惑.如邀请外语学院老师和新东方老师做客博雅鸿鹄学堂,开展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考研英语专题辅导.针对技工考证与项目制作、研究的学生,设置班级导师,安排机电学院固定的项目导师,进行考证及专业课的个性化辅导.③资源引入式服务项目.图书馆为学堂设置群体学习专题书架,整合图书馆现有资源,为学习提供资源保障.对学生急需而图书馆没有收藏的教材和辅导书,由图书馆现场采购,提供给学员;对不符合馆藏发展政策的图书,则推荐学院自行购买并赠送给积极学习的学生作为物质奖励,学生毕业后可转赠给图书馆或在图书馆内进行图书漂流,给有需要的读者使用.从而在文献资源、服务项目、人员配备等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保证了群体学习的可持续性.3.3灵活的管理及监督措施保障群体学习空间的有效运行.1)在管理机制上采取工作组方式,确定2个合作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为工作组人员,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责任范围,协同开展系列服务活动.2)在管理运行上,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制定日常管理制度,学院选拔学生干部负责学堂日常管理,水电安全,学生财物安全等.学习上实行签到制度,学生通过微信群打卡学习并签到,学堂留言墙撰写激励学,从而将线下学习与线上管理有效结合,达到了预期效果.3)建立交流和监督制度,以保障群体学习效率.交流制度包括例会、交流会、宣传推广3个方面.例会是每个学期初和学期末,工作小组召开会议,拟定新学期工作计划,总结博雅鸿鹄学堂项目工作遇到的难点、亮点、特色和经验,有针对性地调整方案,使之形成实用、有效、可推广的群体学习空间建设成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参考.交流会是针对合作的专题项目,认真听取读者、馆员、学院老师的意见与建议,并提出整改方案,保证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宣传推广是图书馆与机电学院发挥各自新媒体和传统媒介的作用,在校园快讯、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网站、学生社团网等媒体平台及时宣传报道各项工作,为其他院系读者活动与学习提供信息,吸引他们参与.监督为馆院共同监督,图书馆员定期巡查学习空间,协助值日学生管理学习事务,纠正不良现象,保证学堂的行为遵守图书馆场所使用管理之规定.图书馆主任和学工办老师不定期抽查学生学习情况和场所使用情况,以保障学习空间的正常运行.3.4IC(信息共享空间)、LC(学习空间)、创客空间、鸿鹄学堂空间建设服务之比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读者需求的变化,各种类型学习空间的出现是图书馆主动变革,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将IC(信息共享空间)、LC(学习空间)、创客空间、鸿鹄学堂从功能定位、服务设施、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4-6],如表1所示.不难看出,IC、LC、创客空间都是普通高校常设空间,在预约式管理模式下,为读者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环境.但比较来看,这些空间并不能满足群体学生(某一学院或班级)的发展需求,他们需要真正的“第二课堂”,在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固定人员的情况下满足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求,而学堂模式的空间环境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3.5成效分析图书馆博雅鸿鹄学堂项目实施运行1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通过空间创新来推动图书馆阅读推广.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因为有了鸿鹄学堂这个平台,无论是阅读推广的目的、效果,还是对象、主题都有了明确的保障,阅读推广活动真正做到了贴进读者真实的需求,吸引了大量读者参与进来.很多其他院系的读者在得到学堂的活动信息后也积极也参与到相关活动项目中,提高了活动效果,丰富了书香校园文化的内涵,使阅读与学习不仅可以实现由面到点,而且也能实现由点到面的漫延,学校各社团也积极关注活动内容,主动参与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格局;2)提升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效率.从图书馆年度数据统计来看,图书借阅率、数据库使用量、进馆学习读者数相比之前均有了较大的提升,图书馆的功能得以较好的地发挥;3)学院的班风学风建设取得较好地成绩.从学院提供给图书馆的数据来看,专插本考试、考研、英语四六级考试、CAD中高级证、电工操作证、电工中级证书等考级考证通过率相比往年有较大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分馆所在校区五个二级学院中,机电学院的在上述指标评比中名列前茅,学院被录取的研究生在接受采访时专门提到了图书馆对他给予的帮助,博雅鸿鹄学堂空间的建设与服务,形成了多赢的发展格局.

4结语

学堂情景下的群体学习空间是图书馆转变服务意识,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加强院系合作的结果,也是图书馆空间建设服务的创新举措,将分散在图书馆各个学习区域的同一班级或同一专业的读者整合在一个固定的学习空间,以某一具体的学习目的为目标,开展针对性的帮扶与导学服务,促进读者更快更好地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也是我国早期图书馆承担的教育功能.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来讲,学堂情景下的群体学习空间为他们量身定制,提供了专业化服务,在他们提升学历、职业技能证书考试,个人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同时,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作用得到最大化体现,学习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资源中心的功能和地位更加突出,图书馆的馆员、学生、教师和其他用户融为一体,为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发挥出更大力量,这也是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金智慧,施建军.群体学习研究前沿述评[J].经济管理,2008(8):36-40.

[2]吴健.思想政治课开展群体学习探究[J].成才之路,2015(2):16-17.

[3]谢姝琳.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热点主题及演进态势分析——基于1987-2017年CNKI期刊论文的关键词共现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2):67-73.

[4]王素芳,白晋铭,黄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质量评估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3):26-38.

[5]范艳芬.学习共享空间与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65-68.

机电中级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任职教育;不同层次;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任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受教育者的岗位任职能力,而受教育者的岗位任职能力是建立在一定基础知识之上的。由于任职教育的受教育者在经历、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加上岗位任职需求各不相同,任职教育是一种层次性特征较为明显的岗前职业教育。这种层次性体现在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活动中往往是同一门课程要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本文以《航空反潜概论》课程教学为依托,分析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特点,并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付之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特点分析

任职教育是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大范围、多层次、多阶段岗前职业教育。教育对象既包括依托国民教育“4+1”学员、“分流”生长干部学员、轮训的在岗干部学员、拟任职、拟转岗的干部、士官学员等。层次之多、需求各异给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我们按学习能力将各层次学员粗略地划分为“初、中、高”三个梯次:一是直招士官类,这一梯次教学对象大专起点无部队经历,定为初级学员;二是士官大中专、轮训班、短期培训类,这一梯次教学对象高中(职)起点有部队经历,定为中级学员;三是生长干部“4+1”、硕士和博士类,这一梯次教学对象本科后起点其中一些有部队经历,定为高级学员。

(一)初级学员的特点

直招士官学员多为职业技术院校大专毕业。这类学员军事文化基础和军事素质薄弱,接受能力偏弱,少数学员学习自觉性较差,求知欲不强,惰性较大,更有甚者对新知识、新技能因畏难心存抵触。但是,直招士官多数学员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加之对航空反潜(水中兵器)专业知识一无所知,故对军事知识有学习的渴望,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中级学员的特点

士官学员均来源于部队,有一定部队的工作阅历,有的虽然并非专业对口,但熟悉部队,熟悉装备,对部队生活和各种规章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学员学历都为高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对装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些学员明确自己存在的不足,对专业学习积极性高。有些学员因文化基础较差,在部队工作阅历较浅,对岗位需求较为模糊,存在学不学无所谓颓废倾向,只求过得去不求学得好,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高级学员的特点

“4+1”合训分流学员,其军事素养和基础知识扎实,其本科所学专业大多为电类基础或机电结合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了扎实的数学、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了本专业所需求的基本知识,如大学物理、电路基础、电子技术、机械制图、自动控制原理等。该层次学员特点是:起点高,功底厚,接受能力强,但缺乏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非航空反潜专业出身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此类学员特点是知识面宽广,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理论探究能力。

二、不同层次教学对象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要使课程运作的系统性与有效性耦合而呈现教学高效益,就必须对课程教学各要素进行有效规划和设计。《航空反潜概论》是航空反潜鱼雷和水雷直招士官、士官大中专、培训班(短训班),以及兵种战术学非反潜专业出身的航空反潜战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采用“双主线”构建:一方面是充分体现教员主导作用,精心安排与设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设计学员学习活动。所要完成的教学总目标是:使学员掌握航空反潜作战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整个航空反潜作战系统及其涉及的内容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相应的岗位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学内容设计

对于初、中级学员,强调“干什么学什么,能学什么教什么”,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为目的,只要求知道航空反潜“是什么?”和“有什么?”,不要求“为什么?”。针对这一层次学员教学内容设计尽量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例如第六章内容、第三章第七节等内容不作要求;对每章节的概述、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典型武器设备介绍、发展趋势四大部分,工作原理作为一般了解,有关理论公式以及推导均被弱化,发展趋势仅作为课外感兴趣所了解的内容。对概述中的武器设备的定义(概念)、发展过程、特点和现状等,发展过程不作学习要求。二是注重理论与实际装备有机结合。如第五章航空反潜指控系统没有过多的讲解概念和系统,而直接讲解我海军航空兵现役的四型火控设备,以便于学习掌握。对于高级学员,强调“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训什么”,以传授理解性内容为重点,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战术问题为目标。一是关注教学内容岗位性。要求学员不仅知道航空反潜“是什么?”和“有什么?”,而且要明白航空反潜武器系统“为什么?”有这么多分系统组成,如果分系统出现问题“怎么办?”来选择内容。二是关注教学内容先进性。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遴选部分国外反潜战的战术思想、反潜装备以及战术运用。注重问题的设置,采取有简单到复杂、有局部到整体逐步递进。

(二)学员学习活动设计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员的支点。对于初、中级学员来说,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一些带有趣味性和悬念性的“小疑”,让学员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作出简单的回答,通过质疑和释疑,使教员和学员产生共鸣。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实物、图片和动画等形象直观手段,激发学员学习积兴趣,使学员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丰富学员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对于高级学员来说,教员通过设置“大疑”引出教学内容,采取课前思考题、研究专题等形式,使学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攻关等形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课堂上通过小组“释疑——质疑——生疑”思想火花激烈碰撞,营造活跃的专题研讨氛围,研讨结束教员对得出的结论进行点评,必要时可由专题讨论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使课堂产生深层次互动效果。

三、不同层次教学对象教学实践

《航空反潜概论》课程教学对于无部队经历的学员来说,是一个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而对于有部队经历的学员来说,是一个克短治弱的过程。为此我们紧紧把握不同层次学员特点,遵循其认知规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以满足学员知识和能力需求和岗位任职需要为根本目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一)初级学员的教学实践

从地方入伍的员班(直招士官)等学员的基础理论和学习能力较差,缺少军事知识基础,更缺少航空反潜相关基础知识。准确把握士官教育的起点和教学深度,采用“启发和精讲”相结合教学模式,着重航空反潜武器装备概念的介绍,以及与实际装备的结合,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以通俗、浅显、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多变的方式,把航空反潜的有关基本知识介绍清楚,使学员听得懂,记得住。在教学授课过程中,为了提高学员学习热情、增加感性认识和提高学习效果:一是组织到部队参观和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等;二是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用丰富的图片和多媒体课件激起学员的学习兴趣,用通俗的语言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三是多写板书,让学员多记笔记,掌握重点。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员对航空反潜系统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航空反潜是干什么的、有哪些搜潜设备或手段,有哪些攻潜武器等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中级学员的教学实践

针对从部队来的士官大中专学员或各种短训班学员,其文化基础理论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但熟悉部队、熟悉装备的现状。课堂采用“问题和类比”相结合教学模式,弱化武器装备概念介绍,强化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与实际装备的结合,有条件的比较不同装备的结构与原理;在讲解反潜鱼雷工作原理和战技性能时,用一些技战术问题和部队使用中遇到的困惑引出讲解内容,通过“类比”方式比较不同鱼雷性能指标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员加深了对将来所使用武器的理解和掌握,也了解了其他武器装备。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员在对航空反潜武器装备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了专业理论知识,加深了对武器装备结构原理的理解,增强了武器装备的使用和应用。使学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部队岗位任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高级学员的教学实践

对于该类学员,本着“学为战”和“练为战”的原则,采用“想定作业与专题讨论”相结合模式,以航空反潜平台知识为基础,以搜攻潜技术为核心,来选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体系;以掌握和理解搜潜与攻潜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声纳搜潜、鱼雷攻潜为主,注重其他搜潜设计、技术的结合和联系,在掌握搜、攻潜工作原理的同时,建立航空反潜作战系统工作以及航空反潜武器系统总体结构的概念,为学习航空反潜装备奠定基础。教学实施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理论知识拓展、应用到实际航空反潜武器装备中去,给学员建立真实、具体的概念。以典型航空反潜平台武器系统为基础,沿着平台、搜潜、攻潜、指控和对抗的主线,逐层递进的展开其内容,其中应重点突出搜潜系统和原理。为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有相关专业基础的学员充当“小教员”,在学员中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引导学员把已有基础知识和同学的知识转换为自己专业学习、应用能力。由于学时数的限制,部分内容应要求学员自学或通过专题研究等形式完成反潜战术课题内容。引导学员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使学员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而且也有利于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提高学员的学习、研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对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航空反潜概论课程,则是以自学为主,提出目的和要求,分阶段、分章节进行提问、答疑和讨论,最后写出课程学结和专题论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加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和互动性,充分调动和利用学员的多种感官,培养其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员全面了解部队作战训练的背景、内容和特点,直观感受任职岗位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益。

四、不同层次教学实践效果

《航空反潜概论》是航空反潜工程专业一门任职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任职岗位课程提供了反潜知识铺垫。通过前期教学实践,初级学员通过航空反潜知识的学习,了解了航空反潜相关概念和我国航空反潜的实力,克服了航空反潜武器装备学习和使用的畏难心理,坚定了学好知识提升能力的决;中级学员通过学习,澄清了航空反潜方面一些模糊认识,填补了航空反潜武器系统理论知识的空白,强化了装备的系统概念和各分系统之间关系的认识,增强了武器设备之间的整体观念,提高了做好装备保障工作的自信心;高级学员通过学习,扩大了航空反潜知识面和研究领域,为到部队做好航空反潜装备保障和进行反潜装备技术革新增添了素材,明确了方向,同时为本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一步进行战术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五、结语

任职教育下各层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航空反潜概论》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了任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以及课程自身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根据各层次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经历及课程目标的不同,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了具有航空装备技术保障特色的、能够满足学员将来岗位任职需求的、逐层递进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各层次学员都有一定收获。

作者:李瑞红 谢力波 孙明太 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

参考文献:

[1]蔡惠福,切实增强任职教育中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24).

[2]张艳春,尚青,吴继承等.任职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德州学院学报,20102(28).

[3]曾亮,邹强.构建满足任职需要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9).

[4]赵海涛,王向鸿,王亚航.围绕院校教育转型建设创新任职教育教学方法[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8).

[5]王德义,韩飞.以问题牵引提升政治理论教学的铸魂育人功能[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15).

机电中级论文范文篇9

摘要: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高技能人才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日趋突出。本文分析了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特征,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依据,提出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一、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现状

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取得比较有利的地位,在不少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质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一些制造企业在引进先进的设备后,却发现缺少配套的操作人才,从而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少、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我国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层次偏低,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在整个社会人才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下,制造型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流失严重,员工频繁跳槽现象频繁,这已成为企业家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二、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特征分析

1.高道德素养

高道德素养首先表现为具有诚信的品质。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诚信是契约得以签订和履行的前提。目前制造型企业要求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有诚信品质,以利于企业与人才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高技能人才高道德素养还表现为高忠诚度。企业是一组合约,是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一组合约,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家合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约的履行依赖于可预期的合作行为。

2.高专业化

首先,高技能人才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一线的操作能手,这是高技能人才的最重要表征,也是最基本的技能。高技能人才的加工技术应该达到艺术化的高度,不但能够进行高难度的生产加工,包括加工高精密度的电子设备、仪表仪器,而且还能够维修、控制精密复杂的设备、精密复杂的仪器等;他们能够与团队成员一道,根据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进行技术攻关,将设计思想落到实处,形成具体的生产力,具体的产品。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机电一体化、综合服务高技能人才。其次,高技能人才是知识含量高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现代高技能人才通过技能教育和培训获得更多的现代化理论知识,成为“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与一般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的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大都是来自于生产实践中的学习。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再次,高技能人才具有高环境认知适应能力。企业的发展实质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要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现状有全面的认知和对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深刻的洞察。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也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如企业的组织结构、科层体系、营销网络、财务状况等。对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实质是反映高技能人才对现代市场的敏锐把握意识,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三、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培训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

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已越来越不适应环境。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其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只靠领导者一人运筹帷幄、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其综合绩效高于个人绩效总和。学习型组织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为个人发展创造空间。在现实中,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现实,而非仅仅是一种理念。在许多发达国家,企业的培训和教育下的力度很大,进行的很深入。

2.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学校模式。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主体主要是职业院校、企业。学校培训模式,是指由职业院校组织进行的培训,学校依据国家规定的专业岗位培训标准,制定培训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学校模式一般分为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对于学历教育而言,各学校探索了多种形式,如“3+2”、“5年一贯制”、“7年一贯制”,学历教育强调先完成中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中级工证书,在企业和学校完成后续的高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高级工证书,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对于在职教育而言,一般是采取“金字塔”式的培训模式。首先是进行高级工培训。要求具有中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以后可参加学校的在职脱产或半脱产的学习,以达到高级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其次是助理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高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发助理技师证书。再次是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助理技师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一般为3-4年,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脱或半脱产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技师论文答辩通过发技师证书。

(2)企业培训模式。企业培训模式,是指由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由企业组织培训。企业培训存在缺乏师资队伍,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归纳和总结等问题。学员能解决一些生产中的简单问题,但理论水平较低,学员缺乏后劲、缺乏创造力,培训方法单一,缺少现代教学技术支持,从而制约和降低了培训效果。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论辩教学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培训高技能人才的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培训师首先讲清某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内容,然后结合学员的实际进行提问,学员根据提问教材和有关资料进行发言准备,随后学员可采用圆桌会议形式,或者采用讲台上演讲形式,各抒已见,表达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和想法。最后培训师进行总结和概括。这种培训模式和实际相结合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二是案例评点培训模式。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最为关键的提高其分析实践技能的能力,而案例评点培训可以提高高技能人才分析、评价、修正职业技能的能力。三是职务轮换培训模式。职务轮换的主要目的是拓宽高技能人才知识面。通过各种不同岗位的职务轮换,受训者可以全面掌握企业各种技能的知识、技术要求。(3)校企合作模式

鉴于学校模式与企业模式的各自的弊端,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学校+企业”模式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菲.学习型组织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6,1:77-78.

机电中级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一、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现状

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取得比较有利的地位,在不少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质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一些制造企业在引进先进的设备后,却发现缺少配套的操作人才,从而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少、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我国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层次偏低,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在整个社会人才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下,制造型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流失严重,员工频繁跳槽现象频繁,这已成为企业家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二、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特征分析

1.高道德素养

高道德素养首先表现为具有诚信的品质。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诚信是契约得以签订和履行的前提。目前制造型企业要求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有诚信品质,以利于企业与人才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高技能人才高道德素养还表现为高忠诚度。企业是一组合约,是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一组合约,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家合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约的履行依赖于可预期的合作行为。

2.高专业化

首先,高技能人才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一线的操作能手,这是高技能人才的最重要表征,也是最基本的技能。高技能人才的加工技术应该达到艺术化的高度,不但能够进行高难度的生产加工,包括加工高精密度的电子设备、仪表仪器,而且还能够维修、控制精密复杂的设备、精密复杂的仪器等;他们能够与团队成员一道,根据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进行技术攻关,将设计思想落到实处,形成具体的生产力,具体的产品。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机电一体化、综合服务高技能人才。其次,高技能人才是知识含量高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现代高技能人才通过技能教育和培训获得更多的现代化理论知识,成为“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与一般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的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大都是来自于生产实践中的学习。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再次,高技能人才具有高环境认知适应能力。企业的发展实质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要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现状有全面的认知和对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深刻的洞察。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也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如企业的组织结构、科层体系、营销网络、财务状况等。对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实质是反映高技能人才对现代市场的敏锐把握意识,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三、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培训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

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已越来越不适应环境。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其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只靠领导者一人运筹帷幄、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其综合绩效高于个人绩效总和。学习型组织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为个人发展创造空间。在现实中,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现实,而非仅仅是一种理念。在许多发达国家,企业的培训和教育下的力度很大,进行的很深入。

2.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学校模式。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主体主要是职业院校、企业。学校培训模式,是指由职业院校组织进行的培训,学校依据国家规定的专业岗位培训标准,制定培训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学校模式一般分为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对于学历教育而言,各学校探索了多种形式,如“3+2”、“5年一贯制”、“7年一贯制”,学历教育强调先完成中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中级工证书,在企业和学校完成后续的高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高级工证书,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对于在职教育而言,一般是采取“金字塔”式的培训模式。首先是进行高级工培训。要求具有中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以后可参加学校的在职脱产或半脱产的学习,以达到高级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其次是助理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高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发助理技师证书。再次是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助理技师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一般为3-4年,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脱或半脱产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技师论文答辩通过发技师证书。

(2)企业培训模式。企业培训模式,是指由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由企业组织培训。企业培训存在缺乏师资队伍,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归纳和总结等问题。学员能解决一些生产中的简单问题,但理论水平较低,学员缺乏后劲、缺乏创造力,培训方法单一,缺少现代教学技术支持,从而制约和降低了培训效果。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论辩教学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培训高技能人才的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培训师首先讲清某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内容,然后结合学员的实际进行提问,学员根据提问教材和有关资料进行发言准备,随后学员可采用圆桌会议形式,或者采用讲台上演讲形式,各抒已见,表达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和想法。最后培训师进行总结和概括。这种培训模式和实际相结合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二是案例评点培训模式。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最为关键的提高其分析实践技能的能力,而案例评点培训可以提高高技能人才分析、评价、修正职业技能的能力。三是职务轮换培训模式。职务轮换的主要目的是拓宽高技能人才知识面。通过各种不同岗位的职务轮换,受训者可以全面掌握企业各种技能的知识、技术要求。(3)校企合作模式

鉴于学校模式与企业模式的各自的弊端,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学校+企业”模式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菲.学习型组织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6,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