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检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6:02:01

基层检察

基层检察范文篇1

一、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存在很多困难。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但是人民检察院审查人民法院审判卷宗或进行调卷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由于法律没有规定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监督过程中的调查取证的职权,就使得现行法律规定的民事抗诉的力度受限,抗诉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延安市院向中院提出抗诉的一件案件,中院裁定由黄陵法院再审,该案在县院发了检察建议的情况下才审结。

人民法院将抗诉案件发回重审,弱化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权,降低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司法实践中,绝大部分抗诉案件被发回重审,由原审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而原审法院却向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即其对等人民检察院的上级检察院)通知派员出席法庭。这种做法实际违背了司法制度的基本对等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及时纠正错误裁判。

基层人民检察院无抗诉权,不利于抗诉活动的健康发展。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检察院无抗诉权。实际上,基层检察院是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联系最直接的检察机关,由于基层检察院大量接触实际工作,熟悉情况,对于同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情况较清楚,也便于调查取证,最易对民事诉讼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在实践中,大量的民事申诉案件当事人直接到基层人民检察院去申诉。而对此基层人民检察却无抗诉权,只能建议或提请上级人民检察提出抗诉。这无疑加大了抗诉活动的成本。可见,我国关于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法律规定是原则的、有限的,检察机关的民事诉讼法律监督职能受到了限制。

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益诉讼,法理充足,法规缺位。

现行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但缺乏民事公诉的具体明确规定。近几年来,全国许多地方检察机关对提起公益诉讼工作作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由于立法不明确,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与法院认识不一,法学界对此仍存在分歧,因此开展此项工作目前仍举步维艰。

人民法院的单方司法解释及内部规定对检察权进行限制的现象日趋增多。

如最高人民法院于底在重庆召开《全国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关于当前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纪要》中要求:“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以调解方式审结的案件;涉及婚姻关系和收养关系的案件;执行和解的案件;原审案件当事人在原审裁判生效两年内无正当理由未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案件;同一检察院提出过抗诉的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明确不适用抗诉程序处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规定是违反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7条、第188条“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之规定的,是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限制甚至剥夺。再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抗诉案件,由抗诉机关出席法庭的人员按照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宣读抗诉书,不参与庭审的其它诉讼活动…”等一些最高法院的规定也是对检察权的限制,可以说是严重违法,缺乏法理基础。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

客观地讲,破解民行检察长期以来路障重重的原因时,首先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检察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现行立法上的局限性一样,都会削弱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效果:

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力量配备不足。

究其原因:一是民行工作起步较晚。由于历史原因,年民事诉讼法实行以后,民事检察工作才被重视起来。各级检察机关先后在检察业务中增加设立了民事检察部门,专门从事民事检察监督工作。加之这项工作与其它检察业务的关联性不大,与各业务部门横向联系较少,而且实事求是地讲,工作业绩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监督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致使大家对民行检察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从而监督意识不强,观念上难更新,思想保守,对新的监督方式探索研究的少,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使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缓慢。二是随着机构改革,以延安检察机关为例,13个基层检察院民行检察机构均被撤销,民行人员被充实到控申部门,名义上配备一名民行专干,实际上除宝塔区院外,其他十二个县院无一名真正从事民行专干。领导班子对民行检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弱化,使民行检察工作走入低谷。出现有些县院民行工作几乎不能正常开展,全年工作为空白。三是由于民行队伍力量严重不足,民行检察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极度不适应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临时凑数思想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年龄偏大,工作没有积极性,执法意识不强。现有的民事行政检察队伍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着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

民行检察的工作重点定位不准。

检察机关的民行检察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违反法律的判决、裁定的抗诉,二是对民事行政审判法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依法侦查、追究刑事责任。民行检察工作形式上的一手硬一手软,导致最终结果是被动地受制于人;在此局面下我们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查处上;对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者的惩处便是最好的监督。目前全国各检察机关民行部门人员配备少,且大量精力放在寻找抗诉案源、抗诉、再审检察建议、支持监督起诉等工作上,以完成上级院下达的岗位目标评比任务,致使在查处法官职务犯罪工作上没有力度;后果是抗诉案件数量上升,改判却很少,检察建议发出不少,往往收效甚微;社会各界对监督的效果也不认同,难以达到社会所需要的监督效果

现行民事检察制度在立法上的局限性

1、现行立法的总则和分则的规定相互矛盾。在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诉讼检察的规定,总则和分则不相一致。总则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规定的范围十分宽泛。但是,在分则中,只规定检察机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又十分狭窄。在这样前后矛盾的法律规定面前,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进退两难。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切违法行为都可以进行监督,但由于分则中没有具体规定,任何一个法院都可以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理由,拒绝检察机关对抗诉以外任何形式的法律监督;检察机关仅仅按照分则的规定,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放弃对民事审判活动的全面监督,有悖于总则规定的精神;然而,按照总则的规定实施全面监督,则没有分则的法律依据。同样,现行的《民法通则》第5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2条对于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实践中,对一方当事人不愿履行合同义务,以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为由请求撤销合同的案件,或者合同的签订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案件,法院都是以合同的签订系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而作出合法有效的判决,如有一方不服判决、裁定来检察机关申诉,检察机关却无法进入监督程序,因为,此类情形并未纳入《民事诉讼法》第179条之中。

2、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抗诉权过于狭窄。抗诉,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权力。包括上诉程序的抗诉权和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完整的抗诉权是将法院全部的判决、裁定、调解都置于监督之下,检察机关对一审判决、裁定、调解和二审判决、裁定、调解都可以抗诉,而不论其是否生效。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权,并不是完整的抗诉权,而是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按照这样的规定,检察机关只能对二审判决、裁定和一审生效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凡是没有生效的判决、裁定,检察机关无权抗诉。这就是所谓的“事后监督”。同样,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调解也没有监督权,而法院做出的民事调解和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判决可以提出抗诉,那么对确有错误的民事调解检察机关也应有权提出抗诉。实践中,法院主张民事调解工作,近几年,就我市两级法院每年民事案件调解率占40%左右,占的比例相当大,但是现行民事诉讼法却没有赋予检察机关此项权利。这些充分说明现行民事检察工作中的抗诉权过于狭窄,是不完整的抗诉权。

3、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职权过于狭窄。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职能既然是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那么,就不应当仅仅享有抗诉权,仅仅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中的生效判决和裁定进行监督,而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总则的规定,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全面监督。这种全面监督,不仅仅包括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也包括对起诉至判决、裁定、执行全部活动的监督,以及对重要的民事案件参与诉讼的权力和对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公益的案件的起诉权。这样的民事检察监督,才是完整的法律监督。然而,现行立法除了赋予检察机关所谓的“事后监督”的抗诉权以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监督权力,检察机关在这样的立法面前,无法实施全面的法律监督职责。例如,今年一个基层院受理了一件当事人不服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作出的民事裁定,该裁定明显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但检察机关就是无法进入监督程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进一步完善立法,改变民行检察监督的被动局面。

在民事诉讼法分则中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全程监督;通过立法途径赋予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的起诉权,把调解和执行纳入民行检察监督范围,将民事审判活动检察监督的范围进行拓宽和完善;赋予检察机关实施民事检察监督相应的权利,特别是对再审活动是否合法的监督权、纠正违法权、检察建议权。

加大措施,狠抓办案,提高民事行政检察案件质量。

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质量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更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首先要从增强民行监督意识入手,充分认识民事行政检察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对错误裁判进行抗诉,平息民怨,对正确裁判进行息诉,化解矛盾,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职责。其次在审查案件中,要坚持“敢抗、抗准”和“公开、公正、合法”的办案原则,紧紧抓住办案质量、办案效果、办案效率三个环节。坚持正确的审查方法,在办案中积极推行公开审查制度,制作了《民行申诉案件受案、立案告知书》,维护当事人的及时告知权利和义务,通过询问双方当事人,全面了解、查清案情,保证案件的正确办理。坚持把握好抗诉标准。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决定是否抗诉时,严格按照抗诉条件审查把关。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第三,理顺办案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明确办案质量是民行监督的前提,办案数量是保证民行监督效果的基础,要把办理民行抗诉案件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衡量民行检察工作量化指标,规定立办案件数量,以促进全市民行检察工作向前发展。

基层检察范文篇2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基层检察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

基层检察院站在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及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第一线,担负着繁重的任务。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基层检察事业稳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基层检察事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科技强检是检察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已形成了共识,而信息化建设又是科技强检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手工作业向办公自动化的转变,强化信息化建设是检察工作的又一次革命,代表着检察工作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高检院在检察改革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初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和办案自动化。”因此,要实现科技强检,要为基层检察事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基层检察院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2、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基层检察事业长远发展开辟新方向。检察机关担负着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等多项监督职能和对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直接侦查等多项业务。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犯罪的高度智能化、有组织化,使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难度加大。而信息化建设对于强化检察机关上下联动、信息畅通,强化侦查科技含量,改变传统的一支笔、一张纸的手工作业方式,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各项检察业务意义深远,为基层检察事业稳健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

3、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基层检察事业长远发展带来新机遇。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将使我国置身并依存于世界经济大舞台。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跨国间经济纠纷与国际犯罪的增多。当前,许多基层检察院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很难应对入世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加强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基层检察院熟悉各国法律、国际条约,有利于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基层检察院担当起涉外案件的侦查与涉外法律监督,为基层检察事业稳健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二、加强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系统工程,基层检察院在建设中要立足本院实际,注重经济、实用、高效,高起点建设,高水平设计,高技术配置。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标准化建设。基层检察院在信息化建设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严格执行高检院和上级检察机关的要求,在局域网建设、专线网建设、软件开发应用及人员培训上,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应用软件、统一管理,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力求建设规范有序、高效率,少投入高产出,不重复、不浪费,运转良好、快速、保密。基层检察院只有贯彻这一基本原则,才能确保全国检察网络系统的统一规范、无缝连接、数据共享和节约经费。

2、与检察业务建设相结合。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的项目,而是与其他各项检察业务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只有抓好结合,才能促进检察事业快速发展。要与查办案件相结合,运用信息网络,提高侦查工作效率;要与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执行监督相结合,沟通信息、强化证据效力,打击犯罪,维护司法公正;要与庭审方式改革相结合,开发应用多媒体示证系统,改善举证方式,更好地指控犯罪;要与队伍建设相结合,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广大干警的科技知识与技能;要与宣传工作相结合,运用互联网的媒体功能,拓宽检务公开、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渠道;要与创建学习型的检察院活动相结合,引导干警日常学习和终身学习,为检察事业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3、确保安全保密。信息网络的快速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给安全保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检察业务中许多资料、数据涉及国家秘密,因此,基层检察院在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绷紧执行保密规定的弦,千万不能麻痹大意。首先要严格执行中央、高检院和各省的安全保密规定,解决好检察机关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技术防范和管理问题。其次,计算机信息网络必须专网专用,不得连接其他信息网络,更不能连接公共信息网络和因特网;涉密的计算机单机不得连接公共信息网和因特网,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畅道、安全、保密。

三、加强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当前,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不少困难,但也面临着很多机遇,这需要我们加强领导、深化认识,采取有力措施,迎难而上。

1、加强领导是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现代化最显著的标志,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基层检察院在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法律监督工作难度不断增大,而队伍人员缩编的情况下,只有将信息网络这样的先进技术运用到检察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办案管理等过程中,才能保证基层检察院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当前,基层检察院不少同志甚至包括一些领导,在思想观念上对信息化建设存在误区,对信息化范围及开展的意义认识不够,对如何用信息化促进检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研究较少,投入不足。因此,基层检察院要切实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检察长亲自挂帅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自觉地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基层检察院检察长要与党组成员一道,充分发挥全院干警智慧,认真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群策群力,拿出克服困难的具体方法,才能把信息化建设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2、人才开发是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含量很高的工程,基层检察院要把保证信息技术人才的开发摆上重要位置。具体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抓引进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争取政策,筑巢引凤,把技术精、有责任心和热爱检察事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检察机关中来,并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技术人员发展的空间,保证信息技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有发展。另一方面抓人才培训,在人才引进不足的情况下,要立足本院,加大全员培训力度,从实际工作出发,从实际应用出发,努力提高全员干警的信息化素质。这方面也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请外面的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人才来院授课;二是送干警接受培训,并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使全院干警都能熟练掌握局域网操作的基本技能、应用软件等信息技术。

3、资金到位是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现代化基础建设,购置大量硬件设备、开发软件系统,必须要足额的经费加以保障。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信息化建设经费应由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建设经费应由各级地方政府专项划拨。然而在许多偏远、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相当困难,无力保障和支持基层检察院的信息化建设。基层检察院要筹措充足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情况,勤请示、常汇报,积极反映建设经费紧缺的困难,力争把此项建设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其次,基层检察院要积极对上对外争取,多渠道多方位筹措信息化经费。

基层检察范文篇3

一、班子建设是基层检察院建设的关键

“有了好的领导班子,就能带出高素质的队伍,就能创造良好的业绩”。因此,班子建设是基层检察院建设的首要问题。

(一)班子建设是新形势对基层检察工作的紧迫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是我们检查机关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不仅要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要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这就要求我们检察机关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改革和发展创造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检察机关履行检察职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关键是做好基层工作。各项检察职责,主要由基层院去实施,各项工作任务,主要由基层院去完成,而要贯彻和完成好上级的各项措施和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基层院的领导干部。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首先必须抓班子建设,只有政治坚强、与时俱进的班子,才能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公正执法、执法为民,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班子建设是做好反腐败工作的必然要求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依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审查和决定逮捕、出庭公诉、诉讼监督等法律职责。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检察机关被看作是寻求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底线,是监督执法的重要机关,尤其不能容忍这支队伍存在腐败问题。广大基层干警又工作在办案一线,是犯罪分子千方百计拉拢腐蚀的对象。所以,检察机关的职责和任务决定其既要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职能作用,又要认真抓好自身的反腐败工作。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现象多姿多彩,作为基层院的领导班子,必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和长期性,任何时候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从严治检,下大决心,下硬功夫,做好表率、扎实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为检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班子建设是全面完成检察任务的内在要求

按照高检院的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七项专项工作。今年在大连召开的全国检察长座谈会又研究决定了扩大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和进一步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推动各项业务工作深入开展等工作。基层检察机关要按照高检院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离不开班子建设。因为我们所做的每项工作,都必须由领导去安排部署,去认真组织,以促使其扎实推进,确保取得预期效果。所以,要把“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和“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落实到基层,就离不开班子建设,只有不断加强班子建设,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研究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和完善,就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基层检察院班子建设的有效途径

面对检察工作80%的业务量在基层、80%的问题在基层、80%的干警在基层的形势,作为基层院的领导班子,如何实现角色和职业的转换,率领全院干警一道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不仅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逐步探索、逐步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命题,更是一次对自身政治修养、综合素质、指挥能力和领导艺术的检验。

(一)确立四种意识,大力加强班子建设

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就必须大力强化“四种意识”,以此推动检察事业不断上水平。

1、拓宽视野,确立大局意识

基层院领导班子是否具备大局意识,是衡量其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攻坚阶段,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拓宽政治视野,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视社会现象,把握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作为基层院领导班子不仅要熟悉县情、省情、国情,还要掌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把它同司法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决不能孤立办案、闭门搞业务。就每个班子成员来说,必须根据集体决定和分工负责的原则,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在工作中树立全局观念,形成整体运作态势,以此追求法律、政治、社会效果的统一。

2、围绕中心,确立服务意识

基层院领导班子更需要强化服务意识。这不仅是检察工作方针的内在要求,也是基层院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的。要正确处理打击与服务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履行职责,寓服务于打击之中。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强调服务大局。在这个大的前提下服务改革、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在服务方法上,就是要依托检察职能,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服务的途径上,就是要通过司法实践把服务工作纳入其中,搞好案前、案中、案后服务,千方百计为经济发展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把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尽力理顺基层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真正把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做到家,做到位,树立检察机关服务新形象。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坚持原则,确立团结意识

基层院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大事。团结出智慧,团结出力量。团结的领导班子就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讲团结,首先要讲原则,要在讲政治的基础上达到团结,如果离开原则讲团结,虚拟一种一团和气的氛围,这样的班子迟早是要出问题的。班子成员要胸怀全局,作风民主,多谋善断,时刻关注团结问题,敞开思想、各抒己见,特别要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讲实话,讲真话、掏心里话,不能遇到问题遮遮掩掩,文过饰非。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摆好正、副手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责、权、利相衡的工作机制。对于不团结的因素和现象不能回避,更不能迁就,要“以斗争求团结”,化解矛盾达到新的团结,把班子成员分管或主管工作连结成一个整体,形成整体合力。

4、与时俱进,确立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基层院领导班子整体水平的集中体现。基层院领导班子如果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是决不会有大的作为的。班子有了创新意识,就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就会促使整体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始终立于检察事业发展的前沿。创新不能盲目蛮干,更不能随波逐流。创新的前提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遵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二)抓班子建设,首先要抓好一把手

检察长作为检察机关的一把手,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将检察机关的整体工作与本单位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工作发展;要领导办案,指导办案,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维护司法公正。这一切,对检察长的决策能力、个人素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要讲政治,保持头脑清醒。一把手在班子中起着“头羊”、“首雁”的作用,政治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其合格与否的标志和重要保证。作为一把手,政治立场要坚定,政治观点要鲜明,政治上要保持清醒头脑,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在重大问题上要坚持原则,必须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从而加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依法办案,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但同时也要防止和纠正就案办案的做法;必须有高度的洞察力,做到执法活动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二要勤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在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今天,领导首先应当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作为一个领导者,特别是作为一把手,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做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明白人,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方式,一种习惯,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影响和感召全体干警形成学习的氛围,建立学习型检察院,才称得上合格的“一把手”。三要修品行,做到廉洁自律。一位哲人说过,道德能弥补才能的不足,但才能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不足,这充分说明了“做官先做人,为官先修德”的极端重要性。作为一把手,人格品行上有很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应当带头吃苦,甘于奉献。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经常打扫头脑中的灰尘,做到警钟长鸣。

三、带好队伍是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的重心

任何工作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检察工作也不例外,一流的检察队伍是一流工作业绩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基层院更应当把检察队伍建设当作检察工作的重心来抓,并且要常抓不懈。

(一)抓教育,增强免疫力

形势的发展,给新时期的检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极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对我们的检察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清楚干警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为,要时刻防止他们陷入趋利唯名的价值观误区。必须通过加大教育力度来保障队伍建设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重点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加强干警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干警自觉做到秉公执法、清政廉洁,维护检察干警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第二要加强干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要用先进的理论占据干警的思想阵地,组织干警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强化其宗旨意识和大局意识。防止其思想产生迷惘,信仰发生动摇,自觉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第三要加强干警爱岗敬业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单位内部各个岗位不同,干警们有可能敬业但不一定爱岗,必须教育干警要有全局观念,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通一行,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敬业的最好表现。

(二)抓培训,增强战斗力

从长远看,推进检察事业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强检战略,通过吸收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实现检察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质的飞跃。当前在基层检察院,要解决队伍素质与现实需要不适应的矛盾,必须立足于对现有干警的教育培训。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机制,加大对基层检察干警的业务培训力度。要坚持学以致用,从基层检察干警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合理确定培训的内容和重点,增强培训的实效,从而促进基层检察干警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抓管理,增强凝聚力

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水平。俗话说:“慈不掌兵”,“严是爱,宽是害”。一定要用严格的制度管人管事,绝不能“失之以宽,失之以软”。管理松懈,方式落后,不仅工作干不好,队伍还容易出问题。所以,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要在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要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借鉴许多基层检察院的经验,建立适应检察工作特点的专业化的管理机制,促进办案力度不断加大、办案质量不断提高、执法活动不断规范,同时有效预防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对违法违纪问题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能姑息迁就。要宣传典型、弘扬正气。大力宣传和表彰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带动大家,要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学先进、比先进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四)抓创新,增强生命力

基层检察范文篇4

一、班子建设是基层检察院建设的关键

“群雁高飞头雁领”,班子建设是基层检察院建设的首要问题。

1、拓宽视野,确立大局意识。基层院领导班子是否具备大局意识,是衡量其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基层院领导班子不仅要熟悉县情、国情,还要掌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就每个班子成员来说,必须根据集体决定和分工负责的原则,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在工作中树立全局观念,形成整体运作态势,以此追求法律、政治、社会效果的统一。

2、围绕中心,确立服务意识。在服务方法上,就是要依托检察职能,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服务途径上,就是要通过司法实践把服务工作纳入其中,搞好案前、案中、案后服务,千方百计为经济发展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把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做实做细,尽力化解矛盾,真正把稳人心、暖人心工作做到位,树立检察机关服务新形象。

二、队伍建设是基层检察院建设的基础

一流的检察队伍是一流工作业绩的前提和保证。基层院要把检察队伍建设当作检察工作的重心来抓,并且要常抓不懈。

1、加大教育力度。形势的发展,给新时期的检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检察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要通过加大教育力度来保障队伍建设的发展。第一要加强干警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干警自觉做到秉公执法、清政廉洁,维护检察干警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第二要加强干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强化大局意识,自觉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第三要加强干警爱岗敬业教育,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通一行,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敬业的最好表现。

2、加强业务培训。推进检察事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实施人才强检战略,来实现检察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质的飞跃当前在基层检察院,要解决队伍素质与现实需要不适应的矛盾,必须立足于对现有干警的教育培训。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机制,加大对基层检察干警的业务培训力度。要坚持学以致用,从基层检察干警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合理确定培训的内容和重点,增强培训的实效,从而促进基层检察干警业务水平的提高。

3、加强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绩能”考评机制、案件管理机制、机关行政管理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激发和调动全体干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绩效,推动检察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三、作风建设是基层检察院建设的保障

检察机关执法工作的特殊性和当前队伍中的执法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从严治党、从严治检,加强队伍的纪律作风建设,促进队伍廉洁自律,建设一支纪律作风过硬的检察队伍。抓好检察机关的纪律作风建设,教育是基础,制度是根本,监督是关键,法纪是保障。

1、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通过示范,引导全体干警认真贯彻执行中政委的“四条禁令”、高检院的“九条卡死”、“廉洁从检十项纪律”规定等相关检察纪律,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抓出实效。

2、不断加强机关党建工作。要始终重视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在机关作风建设中,注重发挥机关党组织协调作用和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坚持把从严治党、从严治检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进而促进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

3、及时发现并整改检察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在检察机关内部,尤其是要加强对办案工作第一线的监督,防止检察权滥用,真正做到检察人员的权力行使到那里,监督制约措施就实行到那里。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具备“明察秋毫”的工作态度,及时发现队伍中的突出问题和漏洞,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相应地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和内部制约机制。

四、信息化建设是基层检察院建设的核心

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现代化最显著的标志,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法律监督乃至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日益彰显。

1、加强领导是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基层检察院在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法律监督工作难度不断增大,只有将信息网络这样的先进技术运用到检察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办案管理等过程中,才能保证基层检察院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因此,信息技术整体规划、技术设备资金投入、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应当摆在基层检察院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上,与业务工作、队伍建设同谋划、齐落实、共发展,才能实现检察工作的协调、可持续。

基层检察范文篇5

一、抓根本,把方向,在精神状态上开辟基层院建设新境界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为根本方向,确定奋斗目标。在检察业务上,单项夺第一,全面争先进;在综合指标上,争创和保持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在检察系统,争创全省、全国先进检察院;在地方,“逢先必争、逢旗必夺”,争当党委的先进典型,推动各项工作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断进步。坚持“以法为本抓好业务、以人为本建好队伍、以民为本搞好服务”的总体思路,指导各基层院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增强了基层院自我发展的原动力。坚持“创新创优创精品”,评选“十大精品案件”“十大精品工作”,激发了基层院追求进步的创造力。全市检察机关29个单位(部门)获省以上荣誉称号,数十项工作在全国、全省评比中名列前茅。

二、抓关键,上水平,在核心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以提高领导能力为关键环节,定期考察基层院领导班子,建立基层院班子成员述职制度和政绩档案,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坚持以提高执法能力为基础环节,加强教育培训,80%的干警提升了学历层次,本科以上人员比2001年增长26%。坚持以提高执法水平为中心环节,对办案程序、责任追究等作出严格规定,确保办案质量;制定《办案规程》,完善业务流程管理,强化岗位责任;加强业务督导,定期通报业务进度、进行业务分析。全市各项业务在全省年度考评中连年位居先进。

三、抓重点,解难题,在协调发展上开拓新空间

加强与县区党委政府的联系,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向人大汇报工作40余次,发放征求意见函2300余份。解决从优待警和经费保障问题,激发内部发展动力。三年来6个基层院干警晋职晋级68人次,争取财政拨款4100余万元,初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办案现代化和管理系统化。

基层检察范文篇6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对国家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主旋律,时代的关键词,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司法公正。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当前的形式下怎样才能促进执法公正?本文中,笔者将对基层院如何规范执法行为做为分析。

一,规范执法行为的内涵

何谓规范执法行为?所谓规范,从词源学上看就是指标准、法式、模范。规范一词用在司法上,就是要求按法的范式、标准展开法律实施行为,依照法的规定裁量案件。法律是司法的准绳,任何时候都不存在打折的问题。从这一结论出发,至少可以探究到以下几点对于规范执法行为的逻辑性认识:

(一)规范执法是司法活动的应有意蕴和不可逾越的底线。

规范执法是执法机关的基本要求,按理是不必要强调的,现在中政委和高检院予以特别强调,无非一些检察机关没有很好遵守执行,已至于发展到不得不考虑和强调的地步。对于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基层执法单位,规范执法显得更为必要,这不仅是因为法律的规定在我们的具体执法中得以落实,更重要的是,法律所承载的理想和价值会因为我们的执法能力和水平而升华或折翅。因此,基层检察院应当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地位,正确理解法律要求,端正态度,规范执法,保障法律得到统一、公正、有效实施。

(二)规范执法行为是公平和正义价值的具体体现。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是统治阶级永远不可能臆断生造法律,需要充分考虑并顺应社会的普遍价值取向。作为社会公意的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无不反映在国家制定的每一部法律当中。所以,正确地实施法律的过程,也是彰显公平、正义等法律价值的过程。因而,从法的实施角度看,检察机关规范地开展执法活动具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本体价值,预防和纠正检察机关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则分别具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源头性价值和救济性价值。可见,不论从哪个环节和层面考察,规范执法行为都是公平正义价值的具体体现。

(三)检察机关规范执法行为对于推进司法机关改进执法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决定检察机关不仅仅是执法机关,而且还是执法的监督机关。社会上出现的不公正现象可以通过司法渠道救济,司法中出现的不公正现象可以通过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渠道救济,但是倘若检察机关执法不公,社会公正就失去了最后的保障手段。人民检察院所担负的法律的监督的使命,决定了检察机关保障社会公正的底线地位,也决定了检察机关应当更加严谨精细地计算法律规范的射程范围,按照法定程序开展办案行为,依照法律规定裁量案件,为它的监督对象作出司法法治表率。

(四)基层检察机关规范执法行为对于推动公民诚信守法具有示范作用。

检察系统80%的案件在基层检察机关,决定了基层检察机关是检察系统直接面向群众和最广泛接触群众的基础力量。可以说,基层检察机关的举止决定检察系统的在群众中的整体形象。检察机关在实施实体法的过程中要遵守程序法,广义地讲,检察执法行为也就是守法的过程和表现。检察机关在具体执法行为中的守法表现,必然会直接、感性地影响案件当事人的守法意识。因此,基层检察机关规范的执法行为,必定会为它的裁量对象作出守法表率。

二,基层检察机关规范执法行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法律是人实施的,而人是多种多样的。法律实施的规范性要求就显得更为必要。多年来,检察机关通过不断的学习整顿,执法作风有明显改进,执法行为得到明显的规范。但是,不规范现象还大量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基层院表现得颇为突出。贾春旺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检察机关有四个执法不规范的重点问题需要整改:一是徇私枉法、权钱交易;二是执法不文明、违法违规办案;三是执法不作为;四是不能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贾检的讲话一语中的,符合客观现状。他所提及的问题在不少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层检察院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问题尤为严重。一些基层检察院滥用权力弹性空间,当为不为,不当为而为之,执法随意;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人权,显现超法规执法苗头。一些基层检察人员将检察权异化为利己工具,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以案谋私,以权谋私。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某些基层检察院开始出现由显性违规向隐性违规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比如,在无实体性必要的情况下退回补充侦查,延长侦查羁押或审查起诉期限,打着相互配合幌子,与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互“借”办案时间和羁押时间;在侦查过程中,为了突破口供频繁地变换羁押地点。诸如此类的隐性羁押和隐性体罚当事人等违规现象,以其合法的形式掩盖违规的本质,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基层检察机关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是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中的面临的突出性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削弱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损害检察机形象,阻碍检察事业的发展。当前,检察机关面临新时期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的艰巨使命,如果自身执法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将难以迈开新时期科学发展的新起步。因此,规范执法行为是整个检察系统,尤其是基层检察院的当务之急。

三,基层检察机关规范执法行为的应然性思考和实践

(一)矫治不规范的行为。

首先,要认真查找执法不规范之处。要仔细地对照法律规定,查找检察执法活动中存在的违反程序法和实体法的行为。既要发动干警查找,也要从人民群众的不满意中查找,既要查找本单位本部门的问题,也要查找干警个人的问题,既要查找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又要查找可能会发生问题的隐患,既要从检察业务的各个环节全面查找,又要突出重点,从职务犯罪侦查、公诉、侦查监督、民事行政检察和控告申诉检察查找,特别是高检院确定“四个方面”问题。其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改措施。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要深刻反思原因,总结教训,边查边改,要制定整改的计划和方案,明确整改的责任人,要突出整改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专项活动的实效。

在这次专项整改活动中,我院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上级院统一部署的以创规范、创优质、创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一案三创”活动,广泛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我院党委委员分头走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乡镇、企业,与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人民监督员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对面地接触,在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广泛发动各科室和各位干警查找本院、本科室、个人在执法中存在的执法不规范行为;特别关注与检察工作有关的涉法上访案件,从中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在找准问题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加以矫治,切实做到了开门纳谏,开门整改。

(二)建立检察业务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

规范执法行为应当分两个层次来认识和把握,一是行为本体,二是规范方式,换言之,不但执法行为要规范,而且实现执法行为规范化的方式要规范。实现第一个层次的规范不排除以人言为载体的即时命令的作用,而实现第二个层次规范则必须依赖制度的的规制功能。任何事务的运行,都离不开制度的安排,因为人治总难免存在随意性。检察业务概不例外,只有程序的预设,才能保持检察业务运行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克服检察权力行使中的随意性,才能实现深层次的规范,解决深层次问题。沿着这一逻辑性基点出发,可以很容易地探究到规范执法行为的第一要义,即建立检察业务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以下几项机制是保障执法行为规范运行所必需建立和完善的:

(1)办案流程的明细程序。建立和完善办案流程的明细程序,可以使不具体的法律规定通过制度具体化、明细化,将法律的模糊空间压缩到最小的程度。近年来,我院按照高检院和省、市院办案规范化的要求,对公诉、侦查监督、侦查、控申、监所、民行检察等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予以明细化,对案件的受理、初查、立案、结案,传唤、讯问、取证、扣押、冻结、强制措施,阅卷、提审、复核、文书制作、送达,案件的请示、研究、审批等步骤和时间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案件质量保障机制。规范执法与案件质量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案件质量蕴含着公平正义价值要素,一个优质的案件必然彰显社会公平正义。规范执法是案件质量保障手段和表现形式,案件质量是规范执法的应有内容和积极追求。基层检察机关应当以规范为载体,努力完善案件质量保障机制,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就我们的探索来讲,一是建立合格案件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将办案质量以具体的指标量化,引导办案人员追求案件质量的最佳化。二、推行办案风险评估机制,认真总结了刑事检察实践中案件质量问题的前兆性特征,梳理出可能影响批捕起诉案件质量,造成质量问题的隐患苗头,科学地设计应对措施,将质量隐患消除到最低点。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高办案数情况下的案件质量,创造了案件数量大幅度提高下的“零错案零事故”的好纪录。

(3)执法责任的落实和追究机制。检察机关执法责任制就是检察机关各部门和个人在各自执法范围内要做好份内工作,否则就应当承担过失并受到责任追究的有关制度。实行执法责任制是保障检察权力运行规范、有序的重要手段。基层检察院应当按照执法责任制的内涵要求,建立执法责任公示制、执法检查制、案件评查和典型案例评析制、办案回访制、执法评议制、岗位回避制、执法情况报告制、错案责任追究和执法过错追偿等制度。

为了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我院从二00四年开始,实行二级考核机制,改变以往只对将责任分解到科室单一做法,对科室和个人均确定任务、明确责任,实行科室和个人二级考核制度,以岗位定责任,以人员定岗位。将执法的权限、责任、工作标准、义务分别落实到各个岗位,具体到个人,明晰科室和个人的责、权、利。

基层检察范文篇7

一、对检察廉政文化建设内涵的认识

检察廉政文化,是围绕廉政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文化建设活动。检察廉政文化就是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指导,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先进的文化阵地为载体,它承担着权威廉政理念,弘扬廉政精神,营造廉政环境的重要任务。其目的在于使检察干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地位观、利益观,切实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通过潜移默化,增强检察干警的反腐倡廉意识,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检察廉政文化氛围,为基层检察院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正气支持和思想保证,使廉洁执法成为基层检察干警的共同信仰、追求和自觉行动。检察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检察的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内容。

(一)检察机关思想文化

检察机关的思想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念文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以实事求是为核心作用的马列主义、思想,以改革开放为核心作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与时俱进为核心作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作用的和谐社会构想,旗帜鲜明的保护人权,抵制和反对神权和封建特权,大力弘扬和倡导符合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符合时展方向的廉政文化。二是职业文化。检察机关必须培育积极向上的履职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形成的秉公执法、清正廉明、惩恶扬善等优秀司法文化传统,尽心履职,开拓创新。三是道德文化。检察人员作为普通公民,应具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道德品质。根据检察工作的特点,又应具有保障执法公正,提高执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加强自身修养,摈弃腐朽思想,遵守职业道德等品质。

(二)检察机关制度文化

廉政制度是检察机关廉政文化的规范化表现形式,是检察人员保持良好职业操守和公正廉洁执法的重要保障。检察机关要结合“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活动,健全完善内部监督制度,以自侦工作和刑检工作为重点,对容易出现违规办案,不文明行为而侵犯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岗位和环节进行整改和规范。通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案件质量评查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等措施,强化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从制度上保证检察机关依法公正行使检察权和检察人员的廉洁性。

(三)检察机关物质文化

检察机关的物质文化是有形的实物形态存在的文化,是检察机关在长期的执法活动中逐步积累的检察思想文化基础。物质环境,直观反映检察机关建设成就和廉政文化的品质。例如,年6月,怀化市检察院组织本系统纪检人员赴株洲市,醴陵市检察院参观学习检察廉政文化建设时看到,检察办公大楼正面外墙都挂有国徽装点肃穆与宏伟,楼内大厅,走廊都有警句格言,文化设施的建设,办公设备的现代化,办案装备和生活场所都展现廉政文化特色,展示“公正廉洁,执法为民”等形象。

二、当前基层检察院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级检察院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实施纲要》,大力加强检察廉政文化建设,有效增强了检察干警的反腐倡廉意识,树立了检察机关文明办案,公正执法,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促进了自身队伍的建设,在充分肯定效果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基层检察院廉政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在思想上对廉政文化建设意识、作用认识不足。虽然检察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已有几年时间,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一些基层院廉政文化建设还或多或少处在一种“盲目”的状态,却未达到“自觉”境界,为此,少数干警甚至领导仍然对廉政文化建设感到无所适从,有人时常产生“什么是廉政文化,我们建设的是不是廉政文化?”的疑问,还有人产生“检察廉政文化到底怎么抓,抓什么?”的困惑,对开展检察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

第二,对工作部署缺乏科学规划。一些基层院廉政文化建设既无长远规划,也无年度计划,只有上级“规定动作”,而无本单位“自创动作”,有些基层院看上去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搞起来了,但实际不是主动开展而是被动应付。

第三,在效果上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检察机关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取得的成绩自然是初步性阶段性的,有的基层院把廉政文化建设等同于单位环境的美化和丰富干警的业余生活,对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倾向。

三、基层检察院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主要原因

存在问题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缺乏认识,重视不够。目前,一些基层院把廉政文化等同于廉政教育,认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上廉政党课,办廉政书画,树廉政典型”的活动,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些干警认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是防止领导干部出问题,自己既不掌权,也不管钱,更不管人,没有腐败条件,想腐败也不可能,有的干警认为廉政文化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许多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投入,而当前基层检察院人员少,任务重,哪有时间和精力抓廉政文化建设,甚至认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是多余的“形式主义”,是“领导生病,给群众吃药打针”,把抓检察廉政文化工作同干好本职工作对立起来,对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

(二)活动不多,形式单一。有的基层院,只把廉政文化建设看做法律监督活动的管理方法或管理手段,而忽视了开展检察廉政文化建设活动需要一定的载体。有的基层院把廉政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全体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的开展,并没有把廉政文化建设放在整体检察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有的基层院由于主观上认识不够,客观上人员少,任务重,经费紧张等,廉政文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投入都相对不足,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时,只停留在文化活动上,不能很好的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党风廉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创新服务型、学习型机关结合起来,与勇于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结合起来,导致活动不多,形式单一或一“热”一“冷”现象。

(三)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工作不主动,制度不完善,廉政文化建设未纳入总体机制,未形成整体合力,也是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目前,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无论与上级要求比,还是与形势发展需要看,都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致使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个别部门没有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事情来落实,只是领导和牵头部门在“单打独斗”,唱独角戏,其他部门不参与“大合唱”,把廉政文化当成身外事,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没有将责任真正落到实处。

四、加强基层检察院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举措

(一)加强基层检察院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必须把构建基层检察机关廉政文化作为完善思想教育体系的系统工程来抓。构建基层检察院廉政文化建设机制,首先要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多种手段的运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注重人们思想品德的塑造,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之正确处理行为中权力与利益的关系,具有很强的道德性,历史继承性和社会公认性。它不仅灌输廉政知识,更要求培养廉政信念,内化人格修养,转化为廉政行为。当前,基层检察院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正面灌输与负面影响的矛盾,积极推进与消极对待的矛盾,人情亲情与公正执法的矛盾,经济困难与现实需要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增加了思想教育的难度,也决定了新形势下检察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发展走向。

2、必须把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基层检察院建设廉政文化的根本途径。反腐倡廉的实践告诉我们,根治腐败,要有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带来许多深刻而沉痛的教训,在法律上,可进一步实行条文公开制度,程序公开制度,解释公开制度;在经济上,可进一步实行财产登记制度,收入申报制度,消费检查制度,存款实名制度;在职责上,进一步落实领导负责制,连带追究制度,纪检监察介入跟踪制度。

3、必须把改善环境作为构建基层检察院廉政文化的重要条件。建设基层检察院廉政文化,必须提供较好的经济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硬件配套是基层检察院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在人员进口上,要注重文化修养和法律专业水品,在工作业务上要注重继续教育,不断培养,在办案条件上,努力采用现代化办案手段,满足执法办案实际需要。

(二)基层检察院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理念。我认为要把思想教育作为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增强反腐倡廉教育亲和力,使检察干警易于接受,促使将法律,纪律等“他律”转化为高度的“自律”,把外在的强制变为内在的自觉行动,让廉洁自律意识牢牢在心里扎根。反腐倡廉,惩罚人并不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初衷,教育挽救人才是目的,平时,要多做思想教育工作,经常提醒,在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的过程中,也要有理,有据,有节充分保护和尊重党员干部的人格,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探索者,教育失足者,惩治腐败者,追究诬陷者,充分保护和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层检察范文篇8

检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向上的、先进的检察文化对培育和提高检察队伍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对检察机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培育先进检察文化,提高检察机关队伍整体素质,是时代的选择,是人民的呼唤。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和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关键,以创新检察管理机制为途径,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目的的具有鲜明检察特色的法律文化。检察文化反映了检察人员的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检察机关主流精神与新形势新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检察文化通过培育检察人员敬业、勤业、精业精神,全面提升检察人员素质和文化品位,增强检察机关凝聚力、向心力,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检察文化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检察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检察文化把人的价值的实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先进文化的引导、凝聚、协调、教育作用,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使检察人员自觉地追求、信仰和实践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法治理念,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检察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十分浩瀚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检察精神是核心,检察制度是框架,检察硬件设施是基础,检察干警是主体,鲜明的个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是活的灵魂。先进的检察文化,是以全体干警认同的精神和价值观,以和谐统一的法治理念文化和执法思想,以干警自觉遵循的行动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内外一致的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检察官的形象和声誉,绘制检察机关发展的愿景目标,形成“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价值观核心,提升检察机关及其全体干警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法律监督的水平,增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

二、当前基层检察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文化育检”战略,充分发挥检察文化的作用,在检察文化的理论研究、组织推动、制度创新、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目前在实践中,由于受地域、经济、文化传统等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基层检察院尚存在着对检察文化重视不够、检察文化内在本质把握不准确、以及检察文化建设表层化、庸俗化、功利化的问题。

1、对检察文化及其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部分检察院和检察干警对检察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准确,将检察文化理解为仅仅就是检察系统内部开展的文艺、体育、娱乐等活动,认为只要加强政治和业务方面的学习、努力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就可以,对检察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层化的局限和误区上。甚至还有部分人认为开展检察文化活动是对正常工作秩序的冲击,是浪费时间,是不务正业;也有一些人认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美化机关环境、建设文化活动设施、开展检察文化活动是奢侈、是浪费、是搞花架子、是形象工程等,未意识到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只注重检察文化的物质外在形式,忽视检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检察文化当中,物质文化只是检察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才是检察文化的核心内涵。检察机关的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检察文化建设提供基础,并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的建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检察院甚至把检察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机关环境的美化和丰富全体干警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机关环境和娱乐文化,离开了检察机关的精神文化建设。这样,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

3、检察文化建设形式单一、载体不够。有的检察院把检察文化建设附属于工作安排和人事管理,着重强调其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检察文化建设看作法律监督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检察院把检察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全体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学习和业余活动的开展,并没有把检察文化建设放在整体检察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有的把检察文化建设与检察干警在年龄结构、文化背景、心理因素、业务能力、工作投入、思想认识、政治素养等方面割裂开来,限制了检察文化功能的发挥。

4、完全照搬盲目模仿,检察文化建设地方特色不明显。检察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检察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检察人员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感染力的根源所在。但是,在实际中,有的检察院在推进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尚未注重体现本地区、本院及检察人员的自身特点、传统和发展趋势,盲目照搬照抄其他检察机关的经验,使检察文化建设趋于庸俗化,功利化,未能发挥检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三、基层检察院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

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涵盖检察思想政治建设、执法理念建设、行为规范建设、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建设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基层检察机关作为检察体系中的最小单位,它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工作的具体性,决定了它是承担检察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基层检察院在开展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突出基层检察特色和地方特色,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充分认识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的“灵魂”。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文化育检,保障“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提高检察机关的群体素质和工作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基层检察院要坚持以人为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全体检察人员参与检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确立检察文化建设思路和目标。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目标,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基本观念,以提高检察队伍整体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检察职业化建设为核心。以培育检察精神、强化检察职业道德、营造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为着力点、全面规划,逐步实施,整体推进。基层检察院要以倡导检察精神为契机,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精诚团结、勤于工作、乐于奉献、敢为人先的工作氛围;要以强化检察职业道德为切入点,确立共同行为准则,推动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要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强化检察官的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

就当前来说,要以“大学习、大讨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检察机关。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和谐、追求和谐、实现和谐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检察机关既是和谐社会的保障者,又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因此,检察机关既要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又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检察机关。

3.突出基层检察特色和地方特色。检察文化建设不能流于表面化,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各项文体活动。业余文体活动、政治思想工作属于检察文化的范畴,但不是检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检察文化建设应该突出检察特色,围绕检察工作的特点、检察官的职业需求来开展。在检察文化建设中,基层检察院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不断强化“文化育检”的理念,突出检察特色和地方特色,构筑和完善以“以人为本、和谐创新、公平正义、廉洁高效”为核心的检察文化内涵。岐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以周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周文化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至今仍有其巨大的精神魅力。为此,我院依附岐山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实施“文化育检”战略,着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检察文化。结合实际,总结出“双层递进”的建设文化模式,通过不懈努力,内修外化,激励精神,形成了人文和谐之气、干事创业之风和蓬勃发展之势。

4.不断提高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文化是社会的文化,而社会又是人的总和,因此检察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人的建设。基层检察院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机制,提高和培养检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紧紧把握检察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要采用教育、启发、诱导、吸引、熏陶和激励等多种方式提高检察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检察人员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要注重对内营造文化氛围,树立文化建设理念,高唱文化建设调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调动检察人员的积极性,开阔检察人员的视野,充实文化育检的内涵。在这方面,我院以建设“六种文化”(即环境文化、廉政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语言文化、科技文化)为突破,不断提高检察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层次。新建草坪、花园、文化墙、警示牌,规划设计检察文化展室,处处折射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定期组织干警观看反腐倡廉专题片,参观监狱、烈士陵园、火葬厂,进行“三观”教育;对19个业务工作流程图重新进行修订,规范办案流程,落实《从优待检规定》,坚持“六必看”、“六必谈”;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局、律师事务所的联系和交流,大力开展析案明理和预防犯罪宣传;重大节日举行升旗仪式,“七一”举行了庆祝建党文艺联欢;购买了2000余册图书,充实了图书室,组织读书会,岐山检察讲坛,开展书香岐山读书明理活动,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给检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5.着力推进检察物质文化的建设。检察物质文化是司法理念的一种外在的物质表现,是社会公众可以直接通过感官感受的具体实物,其所表达的意义或象征应能凸显国家检察机关的庄重、庄严与神圣,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权威性、独立性和便民性。这不仅是维护检察院法律监督权威和形象的需要,更是捍卫法律尊严之必需。检察物质文化包括了检察机关的场地、建筑、设施、装备、制式服装,以及检察人员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办公大楼是向社会公众展示检察文化的重要窗口,所以在选址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规模适宜、经济实用,在外观上体现出庄严、大方和尊崇,要用多种形式体现出检察机关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办公楼内部房间构造和装饰要尽量创造出一个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的工作环境,使检察干警能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6.注重塑造检察机关的形象。检察文化建设要以队伍建设为载体,注重塑造检察机关的形象、彰显检察权的法律权威。要立足于加强干警的检察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干警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调动干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干警潜能,坚持以公正执法为核心,开展敬业、勤业、精业的“三业”教育,使干警明确自己身上的责、权、利,从而确立检察文化建设的道德基础和价值观念。要注重对内营造文化氛围,树立文化建设理念,高唱文化建设调子,进一步加大硬件建设,不断创新活动内涵,调动干警积极性,对外要重视培养宣传骨干分子,建设文化阵地,树立形象,树立旗帜。如我院积极研讨工作中的焦点,宣传工作中的亮点,利用新闻媒体等阵地宣传检察。建立宣传联络员制度,各科局室确定1至2名宣传联络员,及时向宣传部门报送案件素材、大要案简报等,形成人人动手,全院合作的宣传工作局面。院领导带队,成立了6个检察官宣讲团,通过讲课、座谈、问卷调查、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学校、农村、企业、社区、机关进行针对性的法制宣传。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检察机关良好形象在人民群众中深入人心。

检察机关重建30年,中国特色的检察事业不断发展完善,检察事业蓬勃发展,检察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和理念,它的出现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法治精神。检察文化建设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在检察工作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基层检察院检察文化建设,尊重广大基层检察人员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弘扬和谐文化,创新文化载体和机制,突出体现地方特色,不断推动检察文化建设和检察工作向前发展,充分发挥基层检察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基层检察范文篇9

【关键词】案件质量评查;内部监督;司法责任制

案件质量评查是检察院加强内部监督、提高办案质量、促进规范司法、提升检察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在落实司法责任制、构建司法监管机制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案件质量评查实践出发,探讨基层检察院落实案件质量评查、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及落实司法责任制的相关问题。

一、基层检察院案件质量评查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查组织权威性不足。各地基层院的评查组织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评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评查人员的三层级模式、案件管理部门负责评查的单层级模式以及办案部门自查-案件管理部门抽查的两层级模式。单纯依靠案件管理部门进行评查的单层级模式明显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评查数量。在两层级模式中,各办案部门的案件质量评查意识普遍不高,部分隶属于办案部门的评查人员甚至还存在评查案件“有数量低质量”的情形。在三层级模式下,评查工作领导小组以检察长为组长、副检察长和检委会专职委员为副组长,各业务部门及政工、监察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案件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该组织模式组织结构较为严密,组织权威性相对较高,但是,该种组织模式下的实际执行者多为案件管理部门负责人,而其他业务部门负责人与其是同层级的小组成员,实际上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组织权威不足的问题。(二)评查人才紧缺。好的评查员不仅能提高评查质量,还能适时缓解基层检察院的评查压力,然而,在基层人民检察院的案件质量评查实践中,评查人才紧缺问题尤为突出,案件管理部门专职评查人员紧缺。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后,基层检察院承担案件管理职能的综合业务部门通常还需承担其他业务职能,专职评查员往往需要身兼数职,难有时间和精力专司其职。虽然说,案件管理部门评查人才短缺的问题可以通过抽调全院的员额检察官来解决,但实践中却问题诸多。大部分隶属办案部门的评查人员仍停留在纠正文书格式、查找错别字等低级评查水平,案件评查流于形式,评查质量普遍不如专职评查员的评查质量。(三)评查标准不统一。各基层检察院在评查实践操作中存在评查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主要体现在评查内容标准不统一和评查结果等次认定标准不统一两个方面。评查内容标准不统一容易导致评查的主观随意性增大,贬损评查结果的客观性,导致后续的评查结果无法用来进行横向比较。由于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评查标准,评查人员在实践中会通过“重程序、轻实体”的主观评判标准来规避评查结果的争议性,如对法律文书和卷面瑕疵等程序性问题进行评查,对实体性问题一笔带过。在评查结果等次认定标准方面,也存在着标准不统一的情况。由于《人民检察院案件质量评查工作规定(试行))》中对评查结果的认定较为笼统,基于保守,评查人员普遍存在较少认定“优质”案件、大规模认定“合格”案件、尽可能不认定“瑕疵”案件、不存在“不合格”案件的评查现象。

二、基层检察院案件质量评查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案件管理部门的职权设定与部门配置之间的矛盾。案件质量评查无法向纵深发展,实际是由案件管理部门职权设定较强与部门配置较弱之间的矛盾所致。随着检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权力清单下放职权、“捕诉一体”全面展开都无不是在扩大员额检察官权力,强化内部监督、规范司法办案势在必行。对于基层检察院而言,由于案件管理人才紧缺、相关配套保障制度落后,其案件管理部门难以将案件质量评查等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向纵深推进,将实质性监督落到实处,案件管理部门虽有管理监督之名,却只能更多地承担“大内勤”的服务职责。(二)案件管理部门人员流动与人才培养的矛盾。目前,各地区基层院案件管理部门人员流动性大,案件管理人才青黄不接,普遍存在案件管理部门员额一人独撑案件质量评查工作的局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内部监督出成效,需案件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比办案部门还硬,否则监督管理难以推行、难以服众。2018年废除案管办的声音甚嚣尘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部分办案人员对于案件管理工作的误解,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案件管理部门的内部监督还不够专业化。内部监督的专业化在于案件管理队伍的建设,如何吸引办案能力强的一线干警,为案件管理队伍留住专职的专业人才,实现人员流动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成为案件管理部门建设的关键。

三、基层检察院案件质量评查实践的完善建议

(一)健全优化评查组织结构。对于评查组织机构的结构优化,应处理好单独管理与业务管理枢纽的关系。基层检察院可建立健全案件质量评查工作领导小组,在原有的三层级管理模式,强化评查组织的实质权威。加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单独管理能力,加强监督的相对独立性,可探索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调整为领导小组副组长(组织框架如图1),避免由于平级关系导致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评查工作时权威性不足的问题。通过理顺评查工作关系与权力运行规律,充分发挥案件管理部门对决策层的参谋助手和管理触角延伸作用。(二)评查人员培养的良性互动。评查工作的顺利展开,除了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更需要有精兵负责案件评查工作的落实。在评查人员培养方面实现与业务部门实现良性互动,应该从高低端两条线实行分类培养,而且做到有进有出。低端案件管理人才培养主要目的是向各业务部门输送具有案件管理意识的新鲜血液。兼职评查员评查认识不端正,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兼职评查员未有中立的视角,单纯以办案部门视角来评价评查活动。基层检察院可制定相关制度,凡新进院的检察官助理,都需至案件管理部门进行短期学习,通过协助案件管理部门员额评查案件,逐渐熟悉具体的评查程序和评查标准,以达到最好的规范司法办案教育效果。高端案件管理人才培养主要目的是向本院输送准员额检察官或准业务部门负责人。一方面,基层检察院可探索将专职评查工作经验列为遴选入额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基层检察院可探索将拟提拔为业务部门负责人人选安排到案件管理部门担任副职并专司评查工作,以此锻炼其业务管理能力。(三)评查实施标准的细化统一。针对评查实践中,评查人员因评查标准不够细化导致评查工作无从下手的情况,可通过案件管理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出合具体业务条线的案件质量评査标准,尤其是在案件实体问题审查方面标准的细化,推动案件质量评査向纵深发展。案件管理部门通过与办案部门联合发案件质量评査标准,有利于提高评查的规范性,建立评查工作权威,获得相关业务部门办案人员的认同感,同时实现基层院内部评查标准的统一协调。应注意的是,随着智慧检务建设的不断深入,评查子系统的开发也被高检院提上了日程。依靠机器进行评查,很大层面上应是从纠正法律文书和卷面瑕疵等程序性问题入手,使案件评查人员在程序性问题方面可以节约较多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评査人员在人工评查时,应该把评心从程序性问题向实体性题进行转移,否则其评查的专业性则无法体现。因此,各地基层检察院应集思广益,积极实践细化标准,为高检院统一制定具体标准提供更清晰的数据。

参考文献:

[1]董桂文,石献智.<人民检察院案件质量评查工作规定(试行)>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检察,2018(3).

[2]李刚.案件质量评查机制的重构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5(32).

基层检察范文篇10

一、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存在很多困难。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但是人民检察院审查人民法院审判卷宗或进行调卷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由于法律没有规定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监督过程中的调查取证的职权,就使得现行法律规定的民事抗诉的力度受限,抗诉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延安市院向中院提出抗诉的一件案件,中院裁定由黄陵法院再审,该案在县院发了检察建议的情况下才审结。

人民法院将抗诉案件发回重审,弱化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权,降低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司法实践中,绝大部分抗诉案件被发回重审,由原审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而原审法院却向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即其对等人民检察院的上级检察院)通知派员出席法庭。这种做法实际违背了司法制度的基本对等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及时纠正错误裁判。

基层人民检察院无抗诉权,不利于抗诉活动的健康发展。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检察院无抗诉权。实际上,基层检察院是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联系最直接的检察机关,由于基层检察院大量接触实际工作,熟悉情况,对于同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情况较清楚,也便于调查取证,最易对民事诉讼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在实践中,大量的民事申诉案件当事人直接到基层人民检察院去申诉。而对此基层人民检察却无抗诉权,只能建议或提请上级人民检察提出抗诉。这无疑加大了抗诉活动的成本。可见,我国关于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法律规定是原则的、有限的,检察机关的民事诉讼法律监督职能受到了限制。

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益诉讼,法理充足,法规缺位。

现行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但缺乏民事公诉的具体明确规定。近几年来,全国许多地方检察机关对提起公益诉讼工作作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由于立法不明确,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与法院认识不一,法学界对此仍存在分歧,因此开展此项工作目前仍举步维艰。

人民法院的单方司法解释及内部规定对检察权进行限制的现象日趋增多。

如最高人民法院于底在重庆召开《全国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关于当前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纪要》中要求:“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以调解方式审结的案件;涉及婚姻关系和收养关系的案件;执行和解的案件;原审案件当事人在原审裁判生效两年内无正当理由未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案件;同一检察院提出过抗诉的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明确不适用抗诉程序处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规定是违反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7条、第188条“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之规定的,是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限制甚至剥夺。再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抗诉案件,由抗诉机关出席法庭的人员按照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宣读抗诉书,不参与庭审的其它诉讼活动…”等一些最高法院的规定也是对检察权的限制,可以说是严重违法,缺乏法理基础。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

客观地讲,破解民行检察长期以来路障重重的原因时,首先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检察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现行立法上的局限性一样,都会削弱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效果: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力量配备不足。

究其原因:一是民行工作起步较晚。由于历史原因,民事诉讼法实行以后,民事检察工作才被重视起来。各级检察机关先后在检察业务中增加设立了民事检察部门,专门从事民事检察监督工作。加之这项工作与其它检察业务的关联性不大,与各业务部门横向联系较少,而且实事求是地讲,工作业绩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监督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致使大家对民行检察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从而监督意识不强,观念上难更新,思想保守,对新的监督方式探索研究的少,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使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缓慢。二是随着机构改革,以延安检察机关为例,13个基层检察院民行检察机构均被撤销,民行人员被充实到控申部门,名义上配备一名民行专干,实际上除宝塔区院外,其他十二个县院无一名真正从事民行专干。领导班子对民行检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弱化,使民行检察工作走入低谷。出现有些县院民行工作几乎不能正常开展,全年工作为空白。三是由于民行队伍力量严重不足,民行检察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极度不适应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临时凑数思想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年龄偏大,工作没有积极性,执法意识不强。现有的民事行政检察队伍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着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

民行检察的工作重点定位不准。

检察机关的民行检察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违反法律的判决、裁定的抗诉,二是对民事行政审判法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依法侦查、追究刑事责任。民行检察工作形式上的一手硬一手软,导致最终结果是被动地受制于人;在此局面下我们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查处上;对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者的惩处便是最好的监督。目前全国各检察机关民行部门人员配备少,且大量精力放在寻找抗诉案源、抗诉、再审检察建议、支持监督起诉等工作上,以完成上级院下达的岗位目标评比任务,致使在查处法官职务犯罪工作上没有力度;后果是抗诉案件数量上升,改判却很少,检察建议发出不少,往往收效甚微;社会各界对监督的效果也不认同,难以达到社会所需要的监督效果

现行民事检察制度在立法上的局限性

1、现行立法的总则和分则的规定相互矛盾。在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诉讼检察的规定,总则和分则不相一致。总则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规定的范围十分宽泛。但是,在分则中,只规定检察机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又十分狭窄。在这样前后矛盾的法律规定面前,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进退两难。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切违法行为都可以进行监督,但由于分则中没有具体规定,任何一个法院都可以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理由,拒绝检察机关对抗诉以外任何形式的法律监督;检察机关仅仅按照分则的规定,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放弃对民事审判活动的全面监督,有悖于总则规定的精神;然而,按照总则的规定实施全面监督,则没有分则的法律依据。同样,现行的《民法通则》第5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2条对于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实践中,对一方当事人不愿履行合同义务,以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为由请求撤销合同的案件,或者合同的签订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案件,法院都是以合同的签订系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而作出合法有效的判决,如有一方不服判决、裁定来检察机关申诉,检察机关却无法进入监督程序,因为,此类情形并未纳入《民事诉讼法》第179条之中。

2、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抗诉权过于狭窄。抗诉,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权力。包括上诉程序的抗诉权和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完整的抗诉权是将法院全部的判决、裁定、调解都置于监督之下,检察机关对一审判决、裁定、调解和二审判决、裁定、调解都可以抗诉,而不论其是否生效。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权,并不是完整的抗诉权,而是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按照这样的规定,检察机关只能对二审判决、裁定和一审生效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凡是没有生效的判决、裁定,检察机关无权抗诉。这就是所谓的“事后监督”。同样,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调解也没有监督权,而法院做出的民事调解和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判决可以提出抗诉,那么对确有错误的民事调解检察机关也应有权提出抗诉。实践中,法院主张民事调解工作,近几年,就我市两级法院每年民事案件调解率占40%左右,占的比例相当大,但是现行民事诉讼法却没有赋予检察机关此项权利。这些充分说明现行民事检察工作中的抗诉权过于狭窄,是不完整的抗诉权。

3、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职权过于狭窄。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职能既然是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那么,就不应当仅仅享有抗诉权,仅仅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中的生效判决和裁定进行监督,而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总则的规定,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全面监督。这种全面监督,不仅仅包括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也包括对起诉至判决、裁定、执行全部活动的监督,以及对重要的民事案件参与诉讼的权力和对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公益的案件的起诉权。这样的民事检察监督,才是完整的法律监督。然而,现行立法除了赋予检察机关所谓的“事后监督”的抗诉权以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监督权力,检察机关在这样的立法面前,无法实施全面的法律监督职责。例如,今年一个基层院受理了一件当事人不服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作出的民事裁定,该裁定明显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但检察机关就是无法进入监督程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进一步完善立法,改变民行检察监督的被动局面。

在民事诉讼法分则中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全程监督;通过立法途径赋予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的起诉权,把调解和执行纳入民行检察监督范围,将民事审判活动检察监督的范围进行拓宽和完善;赋予检察机关实施民事检察监督相应的权利,特别是对再审活动是否合法的监督权、纠正违法权、检察建议权。

加大措施,狠抓办案,提高民事行政检察案件质量。

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质量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更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首先要从增强民行监督意识入手,充分认识民事行政检察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对错误裁判进行抗诉,平息民怨,对正确裁判进行息诉,化解矛盾,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职责。其次在审查案件中,要坚持“敢抗、抗准”和“公开、公正、合法”的办案原则,紧紧抓住办案质量、办案效果、办案效率三个环节。坚持正确的审查方法,在办案中积极推行公开审查制度,制作了《民行申诉案件受案、立案告知书》,维护当事人的及时告知权利和义务,通过询问双方当事人,全面了解、查清案情,保证案件的正确办理。坚持把握好抗诉标准。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决定是否抗诉时,严格按照抗诉条件审查把关。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第三,理顺办案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明确办案质量是民行监督的前提,办案数量是保证民行监督效果的基础,要把办理民行抗诉案件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衡量民行检察工作量化指标,规定立办案件数量,以促进全市民行检察工作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