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21:49:58

混合型范文篇1

1白肋烟质量

白肋烟是混合型卷烟的必备原料之一,其吸味品质对混合型卷烟的感官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白肋烟特征香气的明显程度将直接影响着混合型卷烟的烟香。目前我国白肋烟质量与国外相比存在以下差距。

1.1感官质量较差

评吸结果表明:国产白肋烟与进口白肋烟、尤其是与美国白肋烟相比特征香气不明显,香气量少,烟气粗糙且不丰满、成团性差、劲头偏大、呛刺感强,从而导致混合型卷烟香味不足、烟气单薄欠醇厚、口感较差。在混合型卷烟配方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试图通过加大白肋烟用量来解决上述问题,但事与愿违,烟香与口感非但得不到有效改善,反而带来劲头强度增加、呛刺感增强等新问题。

1.2化学成分不协调

烟叶的感官质量取决于烟叶的化学成分。与白肋烟感官质量相关的化学成分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总氮与烟碱的比值。调制得当的白肋烟很少有糖份,因此用总糖/烟碱来评价烟叶的感官品质并不适合于白肋烟。测试结果表明,国产白肋烟的总糖含量明显高于进口白肋烟,约为美国白肋烟的2~3倍。评价白肋烟感官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应是烟叶中的总氮/烟碱,较合适的比值范围为1~2,过低则香气不足、烟气欠丰满、成团性差;过高则香气质较差、强度较弱、余味欠舒适。国产白肋烟与美国白肋烟相比,总氮含量相当,但烟碱明显较高,约为美国白肋烟的2倍;美国白肋烟的总氮/烟碱正好介于1~2之间,而国产白肋烟不足0.5。由此可见,国产白肋烟特征香气不足、烟气欠丰满、成团性差等缺陷与其化学成分不协调有着必然的联系。

2产品设计方法

目前我国的卷烟产品设计水平仍相对较低。一是设计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仍然依赖于人的感官和经验;二是设计内容粗放,仅限于叶组配方和加香加料而缺乏产品设计的系统性,对辅助材料的选择和产品加工过程中工艺参数的设定重视不够,往往造成产品投入实际生产后,其质量难以保证。

2.1辅助材料

辅助材料是卷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决定着卷烟的焦油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卷烟的感官质量。目前我国在辅助材料的选择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国内辅助材料的开发和生产技术薄弱且相对滞后,客观上受材料、品种、规格的限制,大体上是有什么用什么,选择余地小;二是忽视了辅助材料的品种规格对感官质量的影响,以致于卷烟产品的质量波动较大。

2.2加香加料

我国烤烟型卷烟的加香加料技术较成熟,而对混合型卷烟的加香加料则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主要问题是:①烟香与加香不谐调,浑然一体的效果差;相比国外卷烟加香较重但很谐调,而国内卷烟加香稍多即显露且余味不舒适。②国内卷烟的嗅香不理想,不能激起人们的吸烟欲望。我国混合型卷烟加香加料技术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基础研究不够,可供选择的香原料受限制;二是混合型卷烟加香加料的调配技术与经验不足。

3加工工艺

我国烟草行业经过“七五”和“八五”技术改造,生产装备已接近国际水平,加工工艺技术明显提高。但工艺流程的设置及工艺参数的选定一直是以提高烟叶利用率、降低消耗为目的,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降耗工程”的实施,在提高烟叶利用率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部分企业已达到国际水平,但却忽视了工艺加工技术参数对不同的烟叶在制品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因此,将加工工艺参数与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质降耗为目的,建立卷烟工序质量评价体系就成为提高卷烟产品质量的关键。

白肋烟的工艺加工质量对混合型卷烟的感官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处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卷烟的香气和吸味品质。白肋烟处理过程中的料液组份、烘烤时间、温度及水分是技术关键。目前白肋烟处理技术一直是困扰我国混合型卷烟质量的技术难题之一,虽然我国白肋烟的质量与国外相比有其明显的缺陷,但处理技术不过关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国外一些公司利用我国产白肋烟进行的混合型卷烟产品开发的效果正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忽视我国晾晒烟品种多、品质特点个性差异也是工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应组织专门人员对白肋烟及其它晾晒烟的处理技术进行攻关,这对提高我国混合型卷烟的总体质量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4发展我国混合型卷烟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我国混合型卷烟产品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国产混合型卷烟的总体质量水平,需要烟草农业、工业、香精香料及相关行业和有关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攻关。

4.1提高白肋烟质量

白肋烟是混合型卷烟主要的物质基础,是混合型卷烟质量的决定因素。目前就烟叶配方来讲并无奥秘可言,以前认为配方人员观念保守是片面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我国白肋烟及其它晾晒烟的吸味品质。

4.2加强基础及卷烟产品系统设计的研究

(1)研究辅助材料的品种规格及物理化学特性对卷烟吸味质量的影响。

(2)香精的分析合成。加强烟草致香物质分析合成的研究,并逐步运用到卷烟加香加料中。

这类添加物质属烟草本身所固有,过量加入不但不会影响卷烟的谐调和吸味,反而会对卷烟的香气和口感起到很好的作用。

(3)国外混合型卷烟质量和技术应用特点的研究。

(4)加强叶组配方、辅助材料、香精香料及相关设计技术及手段的研究,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建立卷烟产品系统设计方法。

混合型范文篇2

关键词:混合型监理模式利弊

1前言

工程建设监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智力密集型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实践证明,在建设领域,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正是实现两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是搞好工程建设的客观需要。1993年5月在天津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建设监理工作会议上,建设部提出建设监理从1996年开始,进入全面实行阶段,到本世纪末,争取达到产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程度。我国公路工程施工推行社会监理制已逾10年,其效益得到广泛肯定。然而,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工程建设监理制并非纯粹的“社会监理制”,而是一种混合型的监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利是弊?本文将对此予以剖析,愿与同行探讨。

2混合型监理的表现形式及其存在的根源

混合型监理模式,即业主或建设单位(以下统称为建设方)与社会监理单位相结合进行监理的模式。建设方可能是官员,也可能是投资者。其具体表现为:①建设方自行组建总监办公室或总监代表处,一般附属于带有行政管理性质的工程建设指挥部,或者只不过是指挥部的一个职能部门,而分管合同段的驻地监理办公室则委托专业性的社会监理单位组建;②社会监理单位主要承担或只承担质量监理,进度监理、费用监理和合同管理等由建设方(或主要由建设方)直接控制;③建设方办事机构中仍设置较庞大的管理部门,并派出人员直接参与现场监督或监理工作。驻地监理服从各级指挥部和建设方指派的监理机构和人员的管理。社会监理完全从属于建设方。

这种混合型监理模式从根本上讲与工程建设监理的本质内涵不同,监理方不具备FIDIC合同条款所规定的独立性、公正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体现建设方自行管理工程的模式。

由于建设方的现场管理人员(指挥部人员)及其所派监理人员大都并非专业监理人员,有些只不过是一般行政人员,往往不能严格按合同文件(含技术规范)办事,因而监理的科学化、

规范化就难于做到。

这种模式之所以普遍存在,究其根源主要有:

第一,建设方对工程建设监理制的认识有偏差。监理方式的采用一般由建设方决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他们习惯于亲自出马,不愿“大权旁落”,尤其不能将费用、进度监控等权力委托出去;认为社会监理人员毕竟是“外人”,是“雇员”,是技术人员,只能执行领导的决定、指示,不能接受建设方、承包方、监理方“三足鼎立”的局面;认为社会监理不能独立执行监理业务,必须加强监督,因而必须直接参与现场管理。

第二,业主项目法人责任制未积极有效地落实。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业主应当是独立自主的项目法人,拥有建设管理权力,对工程的功能、质量、进度和投资负责。但许多地方并没有积极推行业主项目法人责任制,或没有给“业主”下放建设管理的全部权力。这样的“业主”,当然责任不大,因而,他并非觉得需要将工程项目建设委托社会监理单位实施监理。但为了立项,又不得不遵照有关规定委托监理,于是便采取混合型监理模式。

第三,建设方还不习惯利用高智能密集、专业化的咨询服务,不适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要求。

第四,监理人员综合水平还不高。监理人员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既有深厚的技术知识,又有相应的经济、法律知识,善于进行合同管理。然而,现阶段监理人员的综合水平还不高,信誉、地位也不高。目前,监理人员的一个共同弱点是都比较缺乏合同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综合水平不高决定着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具备全方位、全过程监理并成为工程活动核心的能力,不能够完全让建设方放心。

3混合型监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混合型监理模式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在推行社会监理制的初期阶段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当前社会监理单位的实力、监理人员的素质、合同、法律意识、组织协调能力、控制工程行为的水平与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承包人对其接受程度、信任程度还不十分高。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混合型的监理模式,建设方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现场管理或部分地进行监理,给社会监理以必要的适当的支持,可部分弥补社会监理本身的不足,若操作得当,将有利于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其次,虽然总监办公室、总监代表处由建设方组建,只要给予他们相对的独立性,与社会监理单位组建的驻地监理办公室在职能与分工上明确,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整体,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也比较容易与建设方沟通。

但这种监理模式具有明显的弊端:

第一,与现行法规不符。交通部《公路工程施工监理办法》第八条规定:“承担公路工程施工监理业务的单位,必须是经交通主管部门审批,取得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资格证书、具有法人资格的监理组织,按批准的资质等级承担相应的监理业级。总监(或其代表)也并不属于哪家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监理单位。同时,国家计委〔计建设(1996)673号文〕“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项目法人组织要精干。建设监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咨询、监理、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等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这不仅肯定了中介组织的作用,而且明确了项目法人组织运作的原则。

第二,不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据了解,目前很多的总监办(或代表处)的工作人员,是建设方临时从各地方、各部门抽调组建的,他们有的来自区、县养路部门,有的甚至第一次接触FIDIC条款,由他们组成上级监理机构来领导专业化的社会监理单位派出的机构,是不能够充分发挥社会监理单位在“三控两管一协调”方面较成熟、较富经验的专业化水平。将社会监理人员降低为一般施工监督员,无法在合同管理上发挥其应有作用,项目管理水平也无法向高层次发展。《京津塘高速公路工程监理》开篇第一句便总结道:“遵循国际惯例的工程监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立监理工程师在项目管理中的核心地位”。FIDIC监理模式是一个严密的体系,三大控制是一有机整体,相辅相承。只委托质量监理,实际上是很难控制质量的。这种模式也不利于建设方从具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进而将重点放在为项目顺利进行创造条件、资金筹措、协调关系,以及对项目实施进行宏观控制上来。

第三,职责不清。这种模式的监理机构是由两个性质不同的单位组建的,一方是建设方,另一方是社会监理单位。他们在业务上又是从属关系或交叉关系,一旦有失,无法追究法律

责任,即便是道义责任,也会由于互相依赖、互相推诿而难以分清。除非是明显的个人失误。

第四,权力分散。层次一多,权力便分散。不能政出一家,特别是意见不统一时,往往造成内耗,承包人也无所适从,有时还易于让承包人钻空子。

第五,效率低。混合型的监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监理工程师作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的身份,使监理工作本身的关系复杂化。缺乏一致性,手续增多,造成办事效率不高。而在施工过程中随时都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它们亟需得到及时处理,否则将贻误时机,影响工程进展。对承包人也是不利的。

第六,不利于将社会监理进一步推向市场。这种模式不利于建立一个真正由建设方、承包方、监理方三元主体的管理制和以合同为纽带,以建设法规为准则,以三大控制为目标的社会化、专业化、科学化、开放型管理工程的新格局。在深度和广度上制约了社会监理单位的权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阻碍了我国工程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4几点建议

鉴于目前建设市场正逐步趋向成熟,社会监理已有相当的经验,市场法规也比较配套,为更有力、更全面的推行工程建设监理体制,建议:

(1)摆脱行政手段管理工程的模式,放手让监理工作。不再采用计划经济时期沿用的、以政府官员为首的工程指挥部的管理模式,也不设立以政府官员或业主人员为首的总监及相应机构。还监理权于合格的社会监理单位及其派出的机构和人员,使社会监理单位及其工程师充分负起合同规定的责任,享有合同规定的职权。充分利用其独立性和公正性,以合同及有关法规制约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业主也同时受到相应的约束。运用法律、经济手段管理工程,保证合同规定的工期、质量、费用的全面实现。完善招投标制度,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度,完善合同文件,提高各方的合同意识、法律意识。

(2)维护合同文件的法律性。建设方要求保质(或优质)、按期(或提前)完成工程,这是正常的,但应当在招标文件中考虑进去,在签合同时就把意图作为正式要求写进合同文件,并规定相应制约或奖惩条款,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没有必要另行采取行政手段,在合同之外另行下达各种指令。应当指出,在施工中,在合同之外由建设方单方面另行颁发的惩罚办法是无法律效力的;提出高于合同文件的质量要求或提前工期,未经承包人同意,在法律上也是无效的;即使同意,承包人也有权提出相应的补偿。这样便增加了监理工作的难度,有时还将使监理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3)在选择监理单位时,对监理人员素质的要求宜从高、从严。在签订监理服务协议书时,既要给予监理工程师以充分的权力,也要规定有效的制约措施;在监理服务费上不要扣得太

紧,保证监理人员享有比较优厚的待遇,有较强的检测手段,同时也使监理单位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的财力。避免监理人员“滥竽充数”,监理单位“薄利多销”。消除无资格、越级承担监理业务现象。

(4)建设方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作用。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工程技术、科学管理、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经济法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设方的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建设只能进行宏观调控,保留重大事项的审批权(如重大的工程变更、影响较大的暂停施工、返工、复工、合同变更等),对于日常的监理工作,不宜直接介入,只对监理行为进行监督,支持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注意工作方法,在遇到工程中的缺陷时不宜不分青红皂白,对监理工程师和承包人“各打五十大板”。要明确承包人对工程质量等负有全部法律和经济的责任。对工程施工的有关指示,一般应通过监理工程师下达,纯属建设方职能的除外。保护监理工程师,只有对于监理工程师的错误指示和故意延误,才依照监理协议使其承担责任。当监

理工程师的权威性受到影响时,应出面支持其正确决定,使监理工程师真正成为施工现场的核心,而不要人为地制造多中心。

(5)合理地委托监理业务。在目前情况下,可委托资质高的社会监理单位总承担全部监理业务,对于其中的某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例如交通工程设施等),可允许其再委托另外的社会监理单位承担(征得建设方的同意);也可委托若干个社会监理单位分别承担设计、施工等阶段的监理业务。

混合型范文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混合型防火墙

一、引言

公司对外要和上级主管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工商、税务、统计等)、业务相关单位进行互联互通,内部各管理部门、科研、生产单位要实现资源共享,必然要有大量的信息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一旦网络出现安全问题,必将造成巨大损失。常规防火墙存在如下重要问题:工作方式被动且单一,对于未列出的网络攻击不能及时制止和控制;工作效率低,降低网络性能;各种防火墙之间信息不能互相利用;防火墙系统不能利用网络状态和网络信息自动调整规则;访问控制和审计功能较弱,运行效率不高;对内部的威胁不具备防范能力等等。传统防火墙一旦被攻破后,整个内部网络完全暴露,对整个内部网络系统构成很大的威胁,且传统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用户的威胁不具备防范功能。针对常规防火墙存在的这些问题,根据自己的各种经验,结合现有技术,设计了一种混合型防火墙系统,它能够针对性地解决某些问题,且成本不高。

二、混合型防火墙体系结构组成

混合型防火墙采用一种组合结构,它主要由内部防火墙、外部防火墙、堡垒主机和基站主机服务器四部分组成,组成如图1所示。

内、外防火墙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构成一个安全子网,称为屏蔽子网,基站主机、堡垒主机、邮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公用服务器布置在屏蔽子网中。外部防火墙介于Internet与屏蔽子网之间,内部防火墙介于内部网与屏蔽子网之间。

三、混合型防火墙主要组成功能说明

内外两个防火墙可进行不同级别的过滤,屏蔽子网只允许经认证的Internet主机和内部子网接入到基站主机中,试图绕过它的流量都将被阻塞掉。屏蔽子网中的应用过滤程序可以通过安全通道和子网中基站主机服务器进行双向保密通信,基站主机服务器可以通过保密通信修改内外部路由器的路由表及过滤规则。整个防火墙系统的控制协调工作主要由应用过滤管理程序和智能认证程序来执行。

外部防火墙。外部防火墙用于防范外部攻击(如:源地址欺骗),并管理Internet到屏蔽子网的访问。在一般情况下,它只允许外部合法系统访问堡垒主机指定端口。

内部防火墙。内部防火墙用于屏蔽子网与内部网之间的IP包过滤和地址转换,保护内部网不受屏蔽子网和Internet的危害,防止在内部网上传播的数据包流入屏蔽子网。内部防火墙允许内部主机的请求可以到达堡垒主机,不允许未经认证的外部主机访问内部网。

混合型范文篇4

1白肋烟质量

白肋烟是混合型卷烟的必备原料之一,其吸味品质对混合型卷烟的感官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白肋烟特征香气的明显程度将直接影响着混合型卷烟的烟香。目前我国白肋烟质量与国外相比存在以下差距。

1.1感官质量较差

评吸结果表明:国产白肋烟与进口白肋烟、尤其是与美国白肋烟相比特征香气不明显,香气量少,烟气粗糙且不丰满、成团性差、劲头偏大、呛刺感强,从而导致混合型卷烟香味不足、烟气单薄欠醇厚、口感较差。在混合型卷烟配方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试图通过加大白肋烟用量来解决上述问题,但事与愿违,烟香与口感非但得不到有效改善,反而带来劲头强度增加、呛刺感增强等新问题。

1.2化学成分不协调

烟叶的感官质量取决于烟叶的化学成分。与白肋烟感官质量相关的化学成分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总氮与烟碱的比值。调制得当的白肋烟很少有糖份,因此用总糖/烟碱来评价烟叶的感官品质并不适合于白肋烟。测试结果表明,国产白肋烟的总糖含量明显高于进口白肋烟,约为美国白肋烟的2~3倍。评价白肋烟感官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应是烟叶中的总氮/烟碱,较合适的比值范围为1~2,过低则香气不足、烟气欠丰满、成团性差;过高则香气质较差、强度较弱、余味欠舒适。国产白肋烟与美国白肋烟相比,总氮含量相当,但烟碱明显较高,约为美国白肋烟的2倍;美国白肋烟的总氮/烟碱正好介于1~2之间,而国产白肋烟不足0.5。由此可见,国产白肋烟特征香气不足、烟气欠丰满、成团性差等缺陷与其化学成分不协调有着必然的联系。

2产品设计方法

目前我国的卷烟产品设计水平仍相对较低。一是设计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仍然依赖于人的感官和经验;二是设计内容粗放,仅限于叶组配方和加香加料而缺乏产品设计的系统性,对辅助材料的选择和产品加工过程中工艺参数的设定重视不够,往往造成产品投入实际生产后,其质量难以保证。

2.1辅助材料

辅助材料是卷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决定着卷烟的焦油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卷烟的感官质量。目前我国在辅助材料的选择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国内辅助材料的开发和生产技术薄弱且相对滞后,客观上受材料、品种、规格的限制,大体上是有什么用什么,选择余地小;二是忽视了辅助材料的品种规格对感官质量的影响,以致于卷烟产品的质量波动较大。

2.2加香加料

我国烤烟型卷烟的加香加料技术较成熟,而对混合型卷烟的加香加料则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主要问题是:①烟香与加香不谐调,浑然一体的效果差;相比国外卷烟加香较重但很谐调,而国内卷烟加香稍多即显露且余味不舒适。②国内卷烟的嗅香不理想,不能激起人们的吸烟欲望。我国混合型卷烟加香加料技术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基础研究不够,可供选择的香原料受限制;二是混合型卷烟加香加料的调配技术与经验不足。

3加工工艺

我国烟草行业经过“七五”和“八五”技术改造,生产装备已接近国际水平,加工工艺技术明显提高。但工艺流程的设置及工艺参数的选定一直是以提高烟叶利用率、降低消耗为目的,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降耗工程”的实施,在提高烟叶利用率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部分企业已达到国际水平,但却忽视了工艺加工技术参数对不同的烟叶在制品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因此,将加工工艺参数与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质降耗为目的,建立卷烟工序质量评价体系就成为提高卷烟产品质量的关键。

白肋烟的工艺加工质量对混合型卷烟的感官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处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卷烟的香气和吸味品质。白肋烟处理过程中的料液组份、烘烤时间、温度及水分是技术关键。目前白肋烟处理技术一直是困扰我国混合型卷烟质量的技术难题之一,虽然我国白肋烟的质量与国外相比有其明显的缺陷,但处理技术不过关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国外一些公司利用我国产白肋烟进行的混合型卷烟产品开发的效果正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忽视我国晾晒烟品种多、品质特点个性差异也是工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应组织专门人员对白肋烟及其它晾晒烟的处理技术进行攻关,这对提高我国混合型卷烟的总体质量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4发展我国混合型卷烟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我国混合型卷烟产品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国产混合型卷烟的总体质量水平,需要烟草农业、工业、香精香料及相关行业和有关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攻关。

4.1提高白肋烟质量

白肋烟是混合型卷烟主要的物质基础,是混合型卷烟质量的决定因素。目前就烟叶配方来讲并无奥秘可言,以前认为配方人员观念保守是片面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我国白肋烟及其它晾晒烟的吸味品质。

4.2加强基础及卷烟产品系统设计的研究

(1)研究辅助材料的品种规格及物理化学特性对卷烟吸味质量的影响。

(2)香精的分析合成。加强烟草致香物质分析合成的研究,并逐步运用到卷烟加香加料中。

这类添加物质属烟草本身所固有,过量加入不但不会影响卷烟的谐调和吸味,反而会对卷烟的香气和口感起到很好的作用。

(3)国外混合型卷烟质量和技术应用特点的研究。

(4)加强叶组配方、辅助材料、香精香料及相关设计技术及手段的研究,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建立卷烟产品系统设计方法。

混合型范文篇5

1白肋烟质量

白肋烟是混合型卷烟的必备原料之一,其吸味品质对混合型卷烟的感官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白肋烟特征香气的明显程度将直接影响着混合型卷烟的烟香。目前我国白肋烟质量与国外相比存在以下差距。

1.1感官质量较差

评吸结果表明:国产白肋烟与进口白肋烟、尤其是与美国白肋烟相比特征香气不明显,香气量少,烟气粗糙且不丰满、成团性差、劲头偏大、呛刺感强,从而导致混合型卷烟香味不足、烟气单薄欠醇厚、口感较差。在混合型卷烟配方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试图通过加大白肋烟用量来解决上述问题,但事与愿违,烟香与口感非但得不到有效改善,反而带来劲头强度增加、呛刺感增强等新问题。

1.2化学成分不协调

烟叶的感官质量取决于烟叶的化学成分。与白肋烟感官质量相关的化学成分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总氮与烟碱的比值。调制得当的白肋烟很少有糖份,因此用总糖/烟碱来评价烟叶的感官品质并不适合于白肋烟。测试结果表明,国产白肋烟的总糖含量明显高于进口白肋烟,约为美国白肋烟的2~3倍。评价白肋烟感官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应是烟叶中的总氮/烟碱,较合适的比值范围为1~2,过低则香气不足、烟气欠丰满、成团性差;过高则香气质较差、强度较弱、余味欠舒适。国产白肋烟与美国白肋烟相比,总氮含量相当,但烟碱明显较高,约为美国白肋烟的2倍;美国白肋烟的总氮/烟碱正好介于1~2之间,而国产白肋烟不足0.5。由此可见,国产白肋烟特征香气不足、烟气欠丰满、成团性差等缺陷与其化学成分不协调有着必然的联系。

2产品设计方法

目前我国的卷烟产品设计水平仍相对较低。一是设计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仍然依赖于人的感官和经验;二是设计内容粗放,仅限于叶组配方和加香加料而缺乏产品设计的系统性,对辅助材料的选择和产品加工过程中工艺参数的设定重视不够,往往造成产品投入实际生产后,其质量难以保证。

2.1辅助材料

辅助材料是卷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决定着卷烟的焦油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卷烟的感官质量。目前我国在辅助材料的选择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国内辅助材料的开发和生产技术薄弱且相对滞后,客观上受材料、品种、规格的限制,大体上是有什么用什么,选择余地小;二是忽视了辅助材料的品种规格对感官质量的影响,以致于卷烟产品的质量波动较大。

2.2加香加料

我国烤烟型卷烟的加香加料技术较成熟,而对混合型卷烟的加香加料则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主要问题是:①烟香与加香不谐调,浑然一体的效果差;相比国外卷烟加香较重但很谐调,而国内卷烟加香稍多即显露且余味不舒适。②国内卷烟的嗅香不理想,不能激起人们的吸烟欲望。我国混合型卷烟加香加料技术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基础研究不够,可供选择的香原料受限制;二是混合型卷烟加香加料的调配技术与经验不足。

3加工工艺

我国烟草行业经过“七五”和“八五”技术改造,生产装备已接近国际水平,加工工艺技术明显提高。但工艺流程的设置及工艺参数的选定一直是以提高烟叶利用率、降低消耗为目的,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降耗工程”的实施,在提高烟叶利用率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部分企业已达到国际水平,但却忽视了工艺加工技术参数对不同的烟叶在制品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因此,将加工工艺参数与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质降耗为目的,建立卷烟工序质量评价体系就成为提高卷烟产品质量的关键。

白肋烟的工艺加工质量对混合型卷烟的感官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处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卷烟的香气和吸味品质。白肋烟处理过程中的料液组份、烘烤时间、温度及水分是技术关键。目前白肋烟处理技术一直是困扰我国混合型卷烟质量的技术难题之一,虽然我国白肋烟的质量与国外相比有其明显的缺陷,但处理技术不过关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国外一些公司利用我国产白肋烟进行的混合型卷烟产品开发的效果正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忽视我国晾晒烟品种多、品质特点个性差异也是工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应组织专门人员对白肋烟及其它晾晒烟的处理技术进行攻关,这对提高我国混合型卷烟的总体质量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4发展我国混合型卷烟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我国混合型卷烟产品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国产混合型卷烟的总体质量水平,需要烟草农业、工业、香精香料及相关行业和有关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攻关。

4.1提高白肋烟质量

白肋烟是混合型卷烟主要的物质基础,是混合型卷烟质量的决定因素。目前就烟叶配方来讲并无奥秘可言,以前认为配方人员观念保守是片面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我国白肋烟及其它晾晒烟的吸味品质。

4.2加强基础及卷烟产品系统设计的研究

(1)研究辅助材料的品种规格及物理化学特性对卷烟吸味质量的影响。

(2)香精的分析合成。加强烟草致香物质分析合成的研究,并逐步运用到卷烟加香加料中。

这类添加物质属烟草本身所固有,过量加入不但不会影响卷烟的谐调和吸味,反而会对卷烟的香气和口感起到很好的作用。

(3)国外混合型卷烟质量和技术应用特点的研究。

(4)加强叶组配方、辅助材料、香精香料及相关设计技术及手段的研究,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建立卷烟产品系统设计方法。

混合型范文篇6

一、康建社区物业管理的基本现状

1、居住小区的总体情况

地区地处西南部,面积4.07平方公里,现有居委24个,居住小区61个(其中22个是商品房小区,39个是售后房小区)。住宅小区总面积为253.9万平方米,其中纯商品房小区面积为83.6万平方米,售后房小区面积为178万平方米。

2、混合型小区的基本情况

61个住宅小区中有39个售后房小区均为混合型小区(即有商品房、售后房、公房及拆私还私四种类型),其中商品房面积约33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8.5%;售后房面积约128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72%;使用权房面积13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拆私还私面积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3%。

3、物业管理的基本情况

地区61个小区现由中房、申大、申城等23家物业公司进行专业管理,其中包括徐房及申大两家区属单位,徐房集团管理5个小区,面积为23万平方米;申大物业管理7个小区,面积为28万平方米;中房物业管理11个小区,面积约60万平方米。

从硬件设施来讲,地区的物业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61个小区均为80年代后期建造,全部为封闭式小区,住宅成套率100%;已全部解决多头与多家管理的矛盾,全部实施了物业一体化管理的方式。

从软件建设来讲,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的工作也走在前列。多年来,街道的领导在指导、布置社区工作的同时较早地介入了物业管理,并对物业管理的各方面给予了指导和极大的关心与支持。尤其是几年来致力推进居住小区“三驾马车”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积极发挥居委、物业党建联建在物业管理中的作用,为物业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二、混合型小区物业管理的主要问题

1、售后公房比重较大(约占72%)

小区房屋老龄化,硬件设施不同程度上存在设施陈旧、管线老化、道路积水、墙面渗漏、车位稀缺等问题,严重影响居住质量。39个混合型小区中实施过“平改坡”综合改造工程的只有20万平方米,仅占混合型小区总面积的11%。

2、商品房维修基金不到位

维修基金存在很大缺口,业委会追缴困难。例如,桂花园有88家商品房维修基金不到位,追缴困难,使得“平改坡”综合改造工程无法正常推进。再如月季园小区,因小区大部分是侨汇房,大部分商品房没有维修基金,维修基金到位率仅为40%。此外,部分小区商品房为96年以前出售的,也有10%~20%维修基金无法收缴。

3、维修基金存量减少,业主不愿意补充维修基金

小区首次募集的维修基金经过多年的使用,基本上已经处于“临界”状态,后续资金的筹措方法、途径均尚未落实,很大程度上对小区日常管理产生不良影响。以中房物业管理的8个混合型小区为例,房屋维修基金均已使用80%以上,加上部分小区维修基金到位率本来就低,造成小区的日常开销只能依靠停车费等微薄收入维持补充。

4、停车难问题普遍

地区混合型小区大多在十几年前建造,在规划设计时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估计不足,大多数小区机动车停车泊位考虑不够,小区道路窄,在私人购车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这些小区的停车难问题就日益显现,小区因乱停车而导致居民进出难,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增多,有些小区不允许业主停车,造成业主矛盾。这个问题也成为混合型小区物业管理中矛盾比较集中的焦点之一。

5、物业管理价质不符,企业亏损经营

同一小区,同一等级服务,却存在两种不同收费标准。以中房物业为例,其服务同一小区内,商品房每月收费0.5元/平方米,而售后房每户仅7.5元/月,售后公房物业管理收费低廉,但享受的服务却与商品房业主一样。其他还有使用权房和拆私还私等业主,享受了服务却不必缴纳费用。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物业公司管理成本不断提高。市最低平均工资标准由十几年前的210元/月提高到960元/月,增幅达400%,而物业管理费收费标准十几年来没有提高。此外,对于部分困难居民,民政部以发文的形式要求物业公司减免费用,但却没有给与企业一定形式的补助,由企业自行消化。

三、混合型小区物业管理的意见建议

1、规范物业管理企业收费体系

推行“以质论价、质价相符、合同约定”的收费体系。随着城市居民居住条件与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物业管理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与之相应的是物业管理所涉及的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原来单纯的清洁、房屋维修等有限的项目,扩展到现在保洁、保安、绿化、共有部位和设施设备及小区内公共场所的维修养护等各个方面。在综合服务方面,不断有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物价、工资等服务和管理成本的增长,按照原有的收费标准,承接售后公房占相当比例的物业公司经营入不敷出,势必造成物业公司减少服务项目、压缩维修开支、降低服务标准,导致服务质量下降。虽然当前已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如:给予售后公房每平方米0.2~0.4元的补助,但这只能是一种过渡,从长远来看,要根本解决问题,政府应当考虑通过物价部门上调普通居住房屋的各类收费标准,从根本上缓解或解决物业管理亏损状况,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2、探索多样化物业管理模式

对混合型小区管理可以针对不同档次,采取不同的物业管理模式。除了收费标准应根据服务内容、服务档次和服务质量确定外,物业管理的模式也要随之变化。对于一些低档的售后公房小区可以实行业主大会自营制,不一定要由物业公司来实施管理,可由业主自行管理。发动社区志愿者实行最简单管理,只要有最基本的服务即可(保证有人对园区的道路、公共区域进行保洁就行,楼道内公共部位定期组织住户自行清扫,由业委会进行检查),以降低管理成本,减轻业主负担,对小区内的房屋出租等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以补贴物业管理费用。日常维修由区房屋维修中心承担,政府财政给予补贴和税收上的支持。

3、加大投入,改善混合型小区居住条件

以迎世博和旧房综合改造为契机和抓手,加大混合型小区的综合资金投入和改造力度,排出综合整治总体计划,做好小区综合维修工程、节能改造、二次供水改造,改善混合型小区居住条件。针对小区停车难问题,充分整合资源,利用社区内公共停车场,协商停车费用;利用公共绿地建造地下停车场。由街道牵头,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在社区内两大绿地(康乐文化广场/浦北路绿地)建造地下公共停车场,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

混合型范文篇7

为了验证基金赎回中是否存在着羊群效应,本文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CoxProportionalHazardModel)将投资者赎回基金的概率与基金整体赎回情况及其他信息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研究在控制其他信息以后,投资者赎回基金的概率与基金赎回情况的关系。

一、数据概况和模型介绍

1.数据概况

本文所分析的投资者交易数据由国内一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提供。具体数据获取过程如下:基金公司从它的个人客户中随机抽取一万名投资者,然后向这一万名投资者发放调查问卷以获取他们的个人信息。所有问卷有唯一的编号以区分不同的投资者,进而可以通过编号对应投资者的交易账号。个体投资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接受调查。对于那些接受调查并返回的问卷,基金公司按照问卷的编号提取相应投资者的交易数据。交易数据包括交易日期、交易类型(认购、申购、赎回)、交易份额、交易金额等信息。交易数据包括了投资者从开设账户到2008年9月30日之前所有的交易数据。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还通过Wind金融数据库获取了相应基金的月度收益率和季度基金赎回份额等信息。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了Cox比例风险模型。为了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本文按照Ivkovic他们的方法对交易数据进行了处理。首先,因为是研究赎回行为,那些在截止日期时尚未发生赎回的买入记录将被踢出。其次,连续购买的行为会产生类似存货的问题:在投资者赎回时,无法确认赎回的份额是哪次购买的份额,因此无法确切知道从购买基金到赎回基金期间投资者持有的时间。为此需要把连续购买的交易数据剔除,同时这些购买对应的赎回数据也要剔除。最后,一次购买的份额可能会分几次赎回,这里将只考虑第一次赎回。所以第一次赎回之后的赎回数据将被剔除。通过以上处理,所有的购买数据和赎回数据将一一对应起来,这时计算从购买到赎回投资者持有基金的月数。

2.Cox比例风险模型①介绍

为了研究羊群效应,需要控制其他基金信息对基金赎回的影响。为此需要研究基金投资者赎回概率与基金各种信息的关系。本文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将基金赎回概率与基金的信息建立起关系。在本文中,在基金i被购买t个月后投资者赎回基金i的概率,即危险函数hi(t)有如下形式:

hi(t)=λ(t).exi,tβ这里λ为基本危险函数。X为协变量。因为收益和风险是投资产品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论文所以本文的协变量就包括基金过去的收益情况和风险,以及基金最近的赎回情况,具体构成如下:Xi,tβ=β1returni,t-1+β2hsdi,t-1+β3logselli,t-1这里returni,t-1为截止于上个月末过去几个月的累计收益率,具体分为过去3个月的累计收益率qreturn,过去6个月的累计收益率hreturn,过去12个月的累计收益率yreturn。Hsd为过去6个月月度收益率的标准差。logselli,t-1表示上一个季度基金赎回份额的对数。通过以上设定,就可以研究在控制基金收益和风险后,个体投资者赎回基金的概率受基金过去赎回情况的影响。为了研究股票型基金投资者和债券型基金投资者在赎回上的不同表现,参照Ivkovic和Weisbenner(2009),本文在协变量中引入了交叉项。这里定义基金类型的虚拟变量stock。当基金为混合型基金时,stock=0;当基金为股票型基金时,stock=1。这时协变量的构成就可以变化成:xi,tβ=β1returni,t-1+β2hsdi,t-1+β3logselli,t-1+β4returni,t-1stock+β5hsdi,t-1stock+β6logselli,t-1stock

二、实证结果

1.基金赎回中的羊群效应表1描述了基金赎回与基金信息的关系。可以看到logsell的回归系数为正数,并且在模型(1)和(2)中是显著大于零的。这表明当投资者面对同样的风险和收益时,在看到有更多投资者赎回基金时,更有可能选择赎回基金。因此在基金赎回中也确实存在着羊群效应。

表1基金赎回与基金特征之间的关系②此外,还可以可以看到过去收益率(qreturn,hreturn,yreturn)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而且过去6个月收益率和过去12个月收益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即基金过去表现越好,投资者更倾向于赎回基金。一些研究基金赎回的文献也发现这一结果。赵萍和朱洪亮(2008)发现基金资金净流出和基金业绩负相关,并指出这符合处置效应的预期。

一般认为投资者是风险规避型的。因此当基金收益率波动性增大时,投资者也更有可能赎回基金。而在表1中,hsd的回归系数确实如预期中的一样为正数,即基金收益率的波动越大,投资者赎回基金的概率越高。但hsd的系数不显著,因此本文无法对此进行证实。公务员之家

2.股票型基金投资者与混合型基金投资者的赎回差异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具有不同的风险特性和收益水平,因此投资于这两类不同基金的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从而使得他们的行为有所差异。表二就对这两类基金投资者的赎回行为进行了分析。首先可以看到混合型基金投资者的赎回行为与投资者整体的行为很相似。logsell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混合型基金投资者的赎回中存在着羊群效应。而hsd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基金收益波动越大,混合型基金投资者赎回基金的概率也越大。

进一步分析股票型基金交叉项中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股票型基金投资者的赎回行为与混合型基金投资者的赎回行为存在显著差异。logsell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股票型基金投资者比混合型基金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烈的羊群效应。当看到同样多的基金赎回时,股票型基金投资者会比混合型基金投资者更愿意赎回基金。

一般来说股票型基金的风险要比混合型基金的风险高,所以购买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者应该更能容忍风险。表2的结果证实了这一点。股票型基金的交叉项中hsd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面对同样的风险程度,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者相比混合型基金投资者赎回基金的概率更低。表2不同基金类型下的基金赎回

三、结论

混合型范文篇8

乳腺小管癌(tubularcarcinoma,TC)是乳腺癌中少见的一种病理类型,以往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及诊断标准掌握不一致,导致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相差较大。作者报道自1996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间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手术切除的乳腺小管癌标本15例,着重探讨其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0~58岁,平均45岁。按WHO(2003年)乳腺肿瘤分类标准,诊断为单纯型12例、混合型3例。肿瘤部位:外上象限8例、外下、内上象限各3例,乳头乳晕下1例。5例行乳腺癌根治术,7例行改良根治术,3例行保乳加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仅有1例(混合型)发现2/20只淋巴结内有转移灶。

1.2方法

将蜡块重新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学特征,并对全部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操作及阳性判断标准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所用一抗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SMA、P63,均购自上海××公司。

2结果

2.1病理检查

(1)巨检:15例手术切除标本,肿块直径0.5~2cm,平均1.1cm。切面灰白色或灰白间灰黄色,无包膜,质地中等或硬。(2)显微镜检查:肿瘤由分化较好的小管状结构组成,小管为开放性,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小管一侧形成锐角;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上皮细胞小而较规则,轻度异

型,核分裂像少见;小管缺乏肌上皮细胞,但可见一些小管周围包绕不完整的基底膜成分;小管之间为富含细胞的结缔组织间质。3例混合型,其混合成分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另有2例间质出现散在分布的、细小的钙化。

2.2免疫组化染色

15例均行ER、PR检测,ER均阳性(其中11例强阳性,包括2例混合型),PR阳性13例(其中9例强阳性,包括1例混合型);12例行C-erbB-2检测,2例阳性(其中1例强阳性,为混合型);10例行SMA、P63检测均阴性,证实小管结构缺乏肌上皮成分。

2.3随访

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例,随访时间8个月~10年,11例无复发生存,1例(混合型)术后20个月出现骨转移,至今术后28个月,尚带瘤生存。

3讨论

3.1病理诊断

乳腺小管癌的确切病理诊断标准一直有争议,有些学者建议采用100%具有小管状结构的严格标准,而其他学者建议采用小管状结构肿瘤范围必须>90%。而作者认为WHO(2003

年)关于乳腺肿瘤分类中建议小管状结构>90%者为单纯型,50%~90%为小管状结构同时伴有其它类型癌者为混合型较为实用,本组采用此类分型法。

3.2发病年龄

乳腺小管癌的发病率低,仅占乳腺浸润性癌的1%~2%。多数研究报告其发病年龄为40~60岁,平均50岁,高龄和绝经后的女性高发,本组病例发病年龄30~58岁,平均45岁,其中30岁、32岁各1例,提示乳腺癌的发病有某种程度上的年轻化趋势,但需要更多资料的验证。

3.3典型组织学特征

肿瘤组织由分化较好小管状腺样结构组成,呈开放性,

部分小管呈锐角状;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上皮细胞小而规则,轻度异型,部分有顶浆分泌,核分裂像少见;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小管周围可见富含细胞的纤维性间质。据报道[1]有47.5%的病例出现导管内癌成分,其中微乳头状和筛状生长方式分别占60.7%和26.1%。部分病例间质可出现钙化。钙化成分被认为是一种草酸盐结晶,在组织切片检查时易疏漏,而在钼靶X片上易识别[2]。

3.4鉴别诊断

(1)硬化性腺病:其腺管常被增生硬化的纤维间质压迫而明显变形,但仍呈小叶状分布,上皮细胞小,排列有方向性,其有短梭形的肌上皮细胞包绕,有时在光镜下不明显,但可通过免疫组化法显示P63、SMA、Calponin等肌上皮抗体阳性而得到证实。而小管癌的小管结构常呈放射状或不规则状分布,上皮细胞单层,缺乏肌上皮细胞。(2)分化好的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常>2cm,有明显腺管形成时,其腺管一般中度分化,局部区域上皮增生明显,细

胞多层,细胞异型性较明显,核分裂像较多见,无顶浆分泌现象。(3)微腺体腺病:同小管癌的鉴别较困难,因微腺体腺病的腺体排列亦紊乱,缺乏肌上皮细胞,且可分布于脂肪组织中而似浸润状,但其小管呈圆形、规则,且腺腔中常有致密红染的分泌物,周围有一层环状的基底膜,可通过Ⅳ型胶原染色证实,缺乏小管癌常有的锐角状小管和富含细胞性纤维间质。(4)乳头部腺瘤:当其以腺管结构为主且间质有硬化时,与浸润性癌相似,要与小管癌鉴别。(5)星状瘢痕:通过其腺管结构一般不呈锐角状和纤维化间质呈放射状分布,免疫组化证实肌上皮细胞的存在,可鉴别。

3.5预后与治疗

在乳腺癌的预后判断中,公认的重要因素是组织学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是依据腺样分化的比例、核的多形性和核分裂像计数三个指标进行评价[3],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乳腺小管癌都属于高分化的范畴;而且小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低,有报道为13%[4],本组为6.67%(1/15),故决定了小管癌的预后良好,一些研究证明其生

存期与实验组年龄相配的正常女性相同。有报道混合型小管癌的预后较单纯型差[5],本组1例腋窝淋巴结转移和1例术后骨转移均为混合型。另有报道[6],ER、PR和C-erbB-2两类不同特性产物在乳腺癌中表达呈负相关,ER、PR阳性而同时C-erbB-2阴性者预后好。小管癌ER、PR阳性率很高,本组分别为100%(15/15)、86.67%(13/15),而C-erbB-2阳性率低,本组为16.67%(2/12),也决定了其良好的预后;而且ER、PR阳性者可以用三苯氧胺行内分泌治疗,有时即使出现了转移,也有一定疗效,本组1例术后骨转移目前带瘤生存者,术后拒绝化疗而一直用三苯氧胺治疗。小管癌复发率低,有报道保乳无辅助放疗复发率为5%(1/20)[4],故被认为是保乳手术的最佳适应证。而其淋巴结转移率低,即使出现淋巴结转移也不影响生存,故一些学者认为不需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4,7]。

【参考文献】

1FernandezAguilarS,SimonP,BuxantF,etal.Tubularcarcinomaofthebreastandassociatedintra-epitheliallesions:acomparativestudywithinvasivelow-gradeductalcarcinomas.OfficialJournaloftheEuropeanSocietyofPatholog

y,2005,447(4):683~687.

2GonzalezJE,CaldwellRG,ValaitisJ.Calciumoxalatecrystalsinthebreast.AmJSurgPathol1991,15:586~591.

3阿克曼.阿克曼外科病理学.回允中译.第9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1825.

4CabralAH,RecineM.TubularCarcinomaoftheBreast:AnInstitutionalExperienceandReviewoftheLiterature.TheBreastJournal,2003,9(4):298~301.

5PapadatosG,RanganAM,PsarianosT,etal.Probabilityofaxillarynodeinvolvementinpatientswithtubularcarcinomaofthebreast.BrJSurg,2001,88(6):860~864.

混合型范文篇9

关键词:收益模式物业销售物业租赁香港

不同收益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从世界范围内看,以物业开发和投资为主营业务的房地产企业具有三种典型的收益模式:其一是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其二是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其三是混合型收益模式。

收益模式的概念界定

所谓“物业销售收益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通过筹集资金、购买土地、设计建造、市场营销等环节,最终以销售方式获取房地产投资收益;所谓“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自行开发建设或者直接购买物业的所有权后,通过宣传推广、招商谈判、租约签订等环节,最终以租赁方式获取房地产投资收益;所谓“混合型收益模式”是前两种收益模式的结合,是一种物业销售和物业租赁并举的收益模式。

由上可见,本文所指的收益模式并不针对具体的开发项目或物业类型,而是指一个房地产企业在市场动态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良好的经营绩效和长远的发展机会所选择的收益模式。

收益模式的比较分析

不同收益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不同的影响,表1从多方面对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和物业租赁收益模式进行比较。

所有权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在销售完成后,将物业的所有权转移到买方手中,因此房地产企业没有获得物业的所有权。反映在企业资产中的主要项目为在建工程。相反,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则保留了房地产企业对物业的所有权,所有已租赁物业都属于企业的资产。

资金周转速度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物业价值一次性实现,因此可以立即将投资收益投入到扩大再生产过程,该模式有效的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相反,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物业价值在长期内实现,资金周转速度相对较慢。

收益稳定性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现金流入在物业销售时完成,并受工程建设、销售状况、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因此收益不稳定。相反,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可以通过租赁合同获得中长期的稳定收益。

流动性风险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一旦房地产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等流动性风险,由于物业的物理形态还没有实现,因此变现能力差,企业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弱。相反,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由于企业持有一定量的物业,因此可以通过出售已持有的物业来解决流动性问题。进一步而言,在具有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房地产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套现,物业租赁收益模式的流动性风险更小。

市场风险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一级市场中的价格风险;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三级市场中的租金风险。由于房地产投机、房地产市场周期循环等因素,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要远远强于租金的波动性,因此前者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品牌效应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通过持有高品质的商业物业、写字楼来提升企业形象,创造品牌价值。例如,香港置地集团在中环所持有的大量写字楼曾经一度为其赢得了“中环地王”的美誉,而太古地产的太古广场也是香港商业物业中的优质品牌。因此,就提升公司形象而言,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更具优势。

分析表明,两种收益模式各具特色,很难比较哪一种更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纵观香港过去几十年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历史,笔者认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两种收益模式正在不断融合,混合型收益模式由于集成了两种模式的优点,而为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所接受。本文将以香港房地产市场中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为主,分析投资收益模式变迁的深层次原因。

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分析

1963年,郭得胜、李兆基和冯景禧三人分别投资100万元建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1972年8月23日,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1973年改名为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新地”)。“新地”看好香港和内地的长远发展潜力,最初崇尚开发中小型的住宅项目,随着市场需要逐步开始全力开发大型的住宅项目。从1992年以来,“新地”一直高居香港股票市场“市值十大地产公司”的榜首,堪称香港的“地产巨无霸”。“新地”早期奉行“货如轮转”的经营策略,以物业销售作为其核心的收益模式。本文通过对1988年到2004年公司年报数据的分析,定量的考察了近20年来其收益模式的变迁。

新鸿基地产公司收益模式变迁

分析一:物业销售与物业租赁收益模式的结构变化据相关数据表明,“新地”总资产(按照建筑面积计算)中,已租赁物业比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从1988年的22.3%增长至2004年的47.9%,基本与在建物业(包括“待销售物业”和“待租赁物业”两部分)持平。这表明香港房地产业进入成熟期以后,“新地”明显转变了其发展初期以物业销售为主的收益模式,选择物业销售和物业租赁并举的收益模式。

另外,“待销售物业”从1990年开始快速上升,1995年至2000年期间稳定在55%左右,并从2001年开始快速下降到2004年的35%。“待投资物业”基本经历了相反的变动趋势,即从1990年大幅度下降后,在整个90年代稳定在10%左右,并从2000年开始上升到2004年的17%。1990年恰好是香港房地产市场周期循环的上升阶段,物业价格指数超过租金指数大幅度上涨,到1997年第三季度住宅、商业物业、写字楼、工业物业的价格指数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香港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周期循环的下降阶段,房地产价格指数快速下跌。“新地”在周期循环的上升阶段,积极的削减“待租赁物业”的比率,将更多的资金周转用于“待销售物业”,因而在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阶段,获取了巨额投资收益;相反,进入周期循环的下降阶段后,“新地”则在收益模式上进行了灵活的调整,通过将部分“待销售物业”转变为“待租赁物业”以及寻找更多的物业租赁投资机会,从而在价格大幅度下降时避免遭受巨额损失。

分析二:在建物业和已租赁物业的类型结构“新地”在建物业和已租赁物业中,各种物业类型所占的比率情况(按照建筑面积计算),图略。在建物业以住宅为主,工商综合的结构变化最为明显,尤其是1994年以后,工商综合的比率明显下滑。其它在建的物业类型则相对保持稳定。商业物业在所有的物业类型中占据了最高比率,保持在40%至45%之间。写字楼所占比率次之,从1994年的24%增长至2004年的32%。另外,工商综合所占比率基本保持在15%至20%之间。住宅和酒店所占的比率最低,在10%以内。由此可见,虽然“已租赁物业”的总量在总资产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其物业类型的构成却保持了相对的均衡发展态势。

分析三:收益稳定性分析据相关数据表明,自1988年以来,“新地”的租赁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于1998年达到最大。虽然1998年后,租赁物业的面积仍在不断增长,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后租金大幅下调,所以总租金收入也略微下调。与租赁收入的大幅增长和缓慢下调相比,这一期间的销售收入则经历了大幅上升和大幅下降的剧烈波动过程。1998年,销售收入达到历史最高点后大幅下滑。2000年销售收入只有1998年最高销售收入的38%。另外,从租赁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上可以看出,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租赁收入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如在2000年,租金收入占到销售收入的45%。进一步计算表明,考查期内“新地”销售收入变化率、租赁收入变化率和总收入变化率的标准方差分别为41.2%、31.35%和34.73%。由此可见,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所带来的租赁收入弥补了销售收入强烈波动给公司总收益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有效的稳定了“新地”的总收益,降低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案例分析小结

案例分析表明,“新地”在过去近20年中,投资策略和经营绩效有四个显著特点:第一,物业租赁在总资产中比重不断提高,收益模式由70年代单纯的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向混合型收益模式转变;第二,租赁物业中,各种物业类型的结构保持稳定,商业物业、写字楼和工商综合比率最高;第三,在混合型收益模式下,通过动态调整销售和租赁物业比率,“新地”适应了房地产市场周期循环的变化;第四,在混合型收益模式下,稳定的物业租赁收入减小了公司总收益的波动性,提高了公司的经营绩效、降低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对于“新地”这个曾以“货如轮转”为经营理念的公司,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收益模式经历了由单纯的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向混合型收益模式转变的过程。公务员之家

笔者认为,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的演进是造成企业收益模式变迁的深层次原因。从案例分析来看,房地产市场进入成熟期后,商业地产的兴起、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过渡、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成熟、房地产周期循环等特征的出现要求企业能够更为快捷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混合型收益模式的优势表现为如下四点:

在房地产周期循环中,企业可以根据房地产价格和租金的变化,调整物业销售和物业租赁比率,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灵活性,公司总体的市场风险降低。

企业享有部分物业的所有权,因此在成熟的房地产金融条件下,企业资产流动性增强,即保证了资金周转的速度,又可以控制流动性风险。

增强了企业收益的稳定性,改善了公司的经营绩效。

为企业预留了创造品牌价值的机会。

香港经验对内地房地产企业的启示

香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在转轨期间选择正确的收益模式,企业才能更好的适应产业成熟发展期的要求。为此,笔者认为内地企业应该积极应对即将面临的收益模式选择问题。首先,房地产企业应在成熟发展期到来之前,适当增加物业租赁的比率,并逐步过渡到混合型收益模式。其次,对于商业物业、写字楼等需要产权统一的物业类型,也要坚定的选择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再次,在成熟发展期的房地产周期循环中,企业应灵活的改变投资策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混合型收益模式的优势。总而言之,本文的结论表明,虽然物业销售和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各具优势,然而混合型收益模式在提高企业经营灵活性和增强企业收益稳定性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使其成为寻求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混合型范文篇10

关键词:收益模式物业销售物业租赁香港

不同收益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从世界范围内看,以物业开发和投资为主营业务的房地产企业具有三种典型的收益模式:其一是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其二是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其三是混合型收益模式。

收益模式的概念界定

所谓“物业销售收益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通过筹集资金、购买土地、设计建造、市场营销等环节,最终以销售方式获取房地产投资收益;所谓“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自行开发建设或者直接购买物业的所有权后,通过宣传推广、招商谈判、租约签订等环节,最终以租赁方式获取房地产投资收益;所谓“混合型收益模式”是前两种收益模式的结合,是一种物业销售和物业租赁并举的收益模式。

由上可见,本文所指的收益模式并不针对具体的开发项目或物业类型,而是指一个房地产企业在市场动态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良好的经营绩效和长远的发展机会所选择的收益模式。

收益模式的比较分析

不同收益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不同的影响,表1从多方面对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和物业租赁收益模式进行比较。

所有权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在销售完成后,将物业的所有权转移到买方手中,因此房地产企业没有获得物业的所有权。反映在企业资产中的主要项目为在建工程。相反,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则保留了房地产企业对物业的所有权,所有已租赁物业都属于企业的资产。

资金周转速度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物业价值一次性实现,因此可以立即将投资收益投入到扩大再生产过程,该模式有效的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相反,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物业价值在长期内实现,资金周转速度相对较慢。

收益稳定性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现金流入在物业销售时完成,并受工程建设、销售状况、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因此收益不稳定。相反,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可以通过租赁合同获得中长期的稳定收益。

流动性风险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一旦房地产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等流动性风险,由于物业的物理形态还没有实现,因此变现能力差,企业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弱。相反,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由于企业持有一定量的物业,因此可以通过出售已持有的物业来解决流动性问题。进一步而言,在具有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房地产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套现,物业租赁收益模式的流动性风险更小。

市场风险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一级市场中的价格风险;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三级市场中的租金风险。由于房地产投机、房地产市场周期循环等因素,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要远远强于租金的波动性,因此前者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品牌效应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通过持有高品质的商业物业、写字楼来提升企业形象,创造品牌价值。例如,香港置地集团在中环所持有的大量写字楼曾经一度为其赢得了“中环地王”的美誉,而太古地产的太古广场也是香港商业物业中的优质品牌。因此,就提升公司形象而言,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更具优势。

分析表明,两种收益模式各具特色,很难比较哪一种更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纵观香港过去几十年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历史,笔者认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两种收益模式正在不断融合,混合型收益模式由于集成了两种模式的优点,而为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所接受。本文将以香港房地产市场中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为主,分析投资收益模式变迁的深层次原因。

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分析

1963年,郭得胜、李兆基和冯景禧三人分别投资100万元建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1972年8月23日,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1973年改名为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新地”)。“新地”看好香港和内地的长远发展潜力,最初崇尚开发中小型的住宅项目,随着市场需要逐步开始全力开发大型的住宅项目。从1992年以来,“新地”一直高居香港股票市场“市值十大地产公司”的榜首,堪称香港的“地产巨无霸”。“新地”早期奉行“货如轮转”的经营策略,以物业销售作为其核心的收益模式。本文通过对1988年到2004年公司年报数据的分析,定量的考察了近20年来其收益模式的变迁。

新鸿基地产公司收益模式变迁

内容摘要: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必将面临收益模式的选择问题。本文首先对物业销售收益模式、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混合型收益模式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比较。其次,通过香港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分析,论证了香港房地产市场进入成熟期和调整期后,混合型收益模式在提高企业经营灵活性和增强企业收益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势。本文认为混合型收益模式从长远而言是寻求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收益模式物业销售物业租赁香港

不同收益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从世界范围内看,以物业开发和投资为主营业务的房地产企业具有三种典型的收益模式:其一是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其二是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其三是混合型收益模式。

收益模式的概念界定

所谓“物业销售收益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通过筹集资金、购买土地、设计建造、市场营销等环节,最终以销售方式获取房地产投资收益;所谓“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自行开发建设或者直接购买物业的所有权后,通过宣传推广、招商谈判、租约签订等环节,最终以租赁方式获取房地产投资收益;所谓“混合型收益模式”是前两种收益模式的结合,是一种物业销售和物业租赁并举的收益模式。

由上可见,本文所指的收益模式并不针对具体的开发项目或物业类型,而是指一个房地产企业在市场动态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良好的经营绩效和长远的发展机会所选择的收益模式。

收益模式的比较分析

不同收益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不同的影响,表1从多方面对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和物业租赁收益模式进行比较。

所有权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在销售完成后,将物业的所有权转移到买方手中,因此房地产企业没有获得物业的所有权。反映在企业资产中的主要项目为在建工程。相反,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则保留了房地产企业对物业的所有权,所有已租赁物业都属于企业的资产。

资金周转速度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物业价值一次性实现,因此可以立即将投资收益投入到扩大再生产过程,该模式有效的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相反,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物业价值在长期内实现,资金周转速度相对较慢。

收益稳定性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现金流入在物业销售时完成,并受工程建设、销售状况、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因此收益不稳定。相反,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可以通过租赁合同获得中长期的稳定收益。

流动性风险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一旦房地产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等流动性风险,由于物业的物理形态还没有实现,因此变现能力差,企业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弱。相反,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由于企业持有一定量的物业,因此可以通过出售已持有的物业来解决流动性问题。进一步而言,在具有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房地产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套现,物业租赁收益模式的流动性风险更小。

市场风险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一级市场中的价格风险;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三级市场中的租金风险。由于房地产投机、房地产市场周期循环等因素,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要远远强于租金的波动性,因此前者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品牌效应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通过持有高品质的商业物业、写字楼来提升企业形象,创造品牌价值。例如,香港置地集团在中环所持有的大量写字楼曾经一度为其赢得了“中环地王”的美誉,而太古地产的太古广场也是香港商业物业中的优质品牌。因此,就提升公司形象而言,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更具优势。

分析表明,两种收益模式各具特色,很难比较哪一种更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纵观香港过去几十年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历史,笔者认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两种收益模式正在不断融合,混合型收益模式由于集成了两种模式的优点,而为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所接受。本文将以香港房地产市场中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为主,分析投资收益模式变迁的深层次原因。

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