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1:58:25

汇率机制

汇率机制范文篇1

本报告将对汇率变动的经济情势背景、汇率变动方向、程度以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我县)外贸出口的影响作逐一分析,并参考企业的意见,尽可能提出一些实在的,可以切实降低汇兑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汇率变动经济情势背景

1、国内方面

据海关统计,2010年1-6月,我国进出口总额13548.8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0.9亿美元,同比增长35.2%;进口6497.9亿美元,同比增长52.7%;贸易顺差为553亿美元,同比下降42.5%。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一年多的调整、清库,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国内需求有所恢复,库存量正在逐步增加。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结果,就是我国对外出口已经连续8个月保持恢复性增长,外贸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国际收支趋于均衡,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进一步下降,但顺差数值依然很大,和全球主要国家经济形势相比,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出口显得一枝独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经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前的国际贸易格局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在阻力最小的时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央行在此刻提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内因(注:什么时候调整阻力最小,一定是一方面经过金融危机已经淘汰了一批相对落后的出口企业,另一方面在面对强大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对剩下的出口企业进行再调整)。

2、美国方面

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再次被下调,终值为增长2.7%,其中消费增长从3.5%下调至3.0%,这显示美国国内需求仍然不足。在美联储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之下,消费不足的问题不得不说是和美国26年来的最高失业率数字9.8%(加上半失业率,实际失业率可能更高)高度相关的。加上11月份美国国会要举行中期选举,届时将改选全部众议员、三分之一的参议员、部分州长以及州议员。我们都知道名义上是蓝领支持的政党,所以增加就业和提振经济势必将是在国会中期选举中获胜的关键。虽然我们都知道中美汇率问题实际上并不能直接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但不管是为了间接的和中国谈判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还是为和奥巴马在国会中期选举之前必须摆弄的政治姿态考虑,美式政客和经济学家都一定会不遗余力的攻击中国的汇率政策,极力向中国政府施压的。以上,应该就是将进一步汇改表态的外因。

二、汇率变动方向及幅度、速度分析

1、汇率变动方向

经过汇率机制改革的前两个阶段的汇率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不再显著低估,所以当前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大幅波动和变化的基础。近期“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元持续下跌,美元相对升值,由于人民币今后将不再盯住美元转而参考包括欧元的一篮子货币,所以理论上人民币对美元是存在贬值的可能的,估计这也是央行所说“汇率弹性”措辞的由来,表示人民币并不必然单向升值,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的意思,但联系近期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大小,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贬值不包括超短期的波动回调,因为价格运动本质都是波动爬行的),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总的趋势必然是升值。

2、汇率变动幅度、速度

鉴于汇率问题的敏感性(预期、热钱)以及此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所强调的市场性特征,汇率变动并没有确切的预期,即便央行有实施步骤也不可能向市场提前公布,所以对于汇率变动的幅度和速度我们只能在参考政府部门透露的一鳞半爪的情况下自我测算,以期得出一个恰当的结论。

国家发改委官员说此次汇率升值幅度将在5%左右,鉴于我国出口外贸低端劳力密集型产业利润下限仅有2%到5%的情况,估计政府出于淘汰部分企业、强迫其转型以及其他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考虑(我国出口企业一般利润是5%到10%),年5%的升值幅度是可能的,所以本报告预计:从6月19日央行公告起到年底的6个月内,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到3%(即年5%的一半),明年初到年中再升值2%,总计年升值5%。这样既符合人民币小幅爬行升值的惯例,也给予了企业应变和调整的时间,唯有如此,大部分企业方能承受汇改之重。

当然以上只是在政府预期基础上的推测,实质上人民币汇率问题并不只是一国内政(虽然政府总是强调此点),因为在全球经济贸易形势下,各个贸易伙伴国互相牵制互相约束,我们总要考虑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人对我们的汇率诉求。年5%的升值幅度,相信美国人以及和我国出口产品有竞争关系的东南亚、中南美洲国家是认为不够的(有数据说美国人的目标是27.5%),所以低于年5%的升值幅度估计我国政府将承受巨大的国际压力,毕竟年2%、3%的上升幅度过小,难免有敷衍的嫌疑,但高于5%的升值幅度对于我国的出口外贸企业又将是不可承受之重,毕竟我国出口企业的一般利润率仅有5%到10%,忽略涨价以及进口因素影响,高于5%的年升值幅度将把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一口吃光,所以综合国际、国内各方面考虑,我们认为年5%以内的升值幅度是恰当的。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外贸经济的影响

由于过慢、过小的升值并不现实,而过快、过度的升值又因为忽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所必须的时间从而难免导致结构问题积重难返、问题丛生,所以本报告所述的影响强调是在适度升值情况之下的分析(譬如年升值低于5%),并不考虑极端情况。

1、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人民币适度升值会促使部分有潜力的劳力密集型出口企业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与德、日、韩等国竞争先进制造业,为中国外贸以及整个中国经济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空间。

(二)部分减少贸易顺差,改善和各主要贸易国的贸易关系。我国的贸易顺差问题源于整个现有国际贸易体系,是一个系统问题,本身不可能仅通过某一方面的变化譬如汇率升值从而得到根本扭转,所以人民币适度升值仅能相对增加我国进口总额,减少部分出口总额,从而部分减少贸易顺差,但聊胜于无,能促使国际社会经贸和谐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三)有利于我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资源产品的进口,改进我国过度开发本国资源的产业弊端。人民币适度升值,能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相对降低从国外购买原材料的成本,激励企业吸收海外资源,收购国外大型资源企业,缓解国内资源开采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双重压力。

2、消极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人民币升值以后,在国外市场买相同的中国制造商品顾客需要付出更多的美元,所以人民币升值等价于中国制造将涨价。经济学告诉我们,交易决策就是人们围绕商品价格和品质的高低作权衡取舍的过程。价格上涨,购买者必然转而考虑品质接近但价格更便宜的商品,如此,国外顾客就会更多地选择东南亚或者中南美洲的廉价商品,国内制造业将会因此损失部分出口订单。

(二)影响了出口企业的经济收益,增加了汇兑风险。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企业经济损失是刚性的,几乎难以规避。理论上是可以通过涨价转嫁汇率变动成本或者通过外汇业务规避汇兑风险,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有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这些业务也是需要成本的。从根本上说,人民币升值,企业利润一定会受影响,受影响的程度视出口商品可替代程度以及国外需求而定,汇兑风险视人民币升值幅度、速度以及企业接单策略而定。

(三)部分劳力密集型行业企业会亏损甚至倒闭。即便是年5%以内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对于一些行业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议价能力弱、国际范围内产能严重过剩、中小企业扎堆、长期恶性竞争的企业依然是不可承受之重。有数据表明我国部分出口外贸企业利润率不到3%,对于这部分企业假如他们客观上确实没有能力转嫁汇兑成本同时又不可能转型的话,亏损甚至倒闭将是必然结果。

(四)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会不断增大。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贸易收支的改善效应不大,前面已述我国贸易顺差巨大实质是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必然结果,所以是刚性的,这就注定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缓解只是阶段性和暂时性的,随着客观政治经济情势的演变,人民币升值的结果将会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不断加大。即顺差——外部压力——人民币升值——顺差依然很大——外部再压力——人民币再升值……如此循环往复,所以从长期看,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对我国是极其不利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虽然积累了巨大的外汇财富,但同样储备了巨大的汇率风险,人民币升值的潜台词就是人民币的恶性盘升,所以升值一定要适度,要想尽一切办法尽量拖延,以期改变我国的经济贸易结构以及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汇率问题和国际收支问题。

(五)人民币升值给国内物价稳定和金融市场安全埋下隐患。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企业为了加强汇率风险控制,减少汇兑损失,必然选择调整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即尽量持有人民币资产、增加美元负债。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一些期限较长的延期付汇、预收货款等贸易信贷以及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外资企业境外融资的增加和国内未汇出利润的增加,都将导致美元外债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国内人民币规模同步扩大,大量基础货币的投放、市场流动性增加的结果,都将对稳定物价、控制通胀等提出了严峻挑战。虽然人民币升值似乎能够降低输入型通胀的影响,降低物价,但我们研究的结论是,热钱流入以及国内企业贸易信贷的结果导致的人民币流动性增加的影响远远大于人民币升值增加进口购买力的影响,这里还没有考虑说人民币购买力增加之后,国际大宗物资将同步涨价的问题,如果加上这个因素,那么人民币升值之后进口购买力是否能够增加本身都还是未知之数。还有,热钱流入,国内资产泡沫增加之后,总有一天热钱是要流出的,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一旦某一天国内资产泡沫破裂,经济金融形势逆转,不正常的热钱流出和正常的企业集中购汇汇出将同步发生,我国经济将因此遭受重创。所以我有时候在想,人民币升值实在是美国人的一个阳谋,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些许好处,但未知风险还是占据了主要方面。

四、我县对外贸易情况

1、2010年1-6月份情况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我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26亿美元,同比增长63.5%。其中出口7.08亿美元,同比增长63.6%;进口0.18亿美元,同比增长64.2%;外贸顺差6.9亿美元。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县1-6月份外贸总体情况和全国形势大致相同,特点是外贸顺差极大,进口很少。

2、我县外贸依存度

2009年,我县实现外贸出口10.31亿美元,进口0.2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0.53亿美元(约等于71.81亿人民币);同期我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25亿人民币,用进出口总额除以GDP可知:我县外贸依存度是69.55%,高于同期全国水平(2009年我国外贸依存度是44.21%)。

3、加工贸易情况

1-5月份我县实现加工贸易出口0.29亿美元,同比增长59.04%,加工贸易进口0.09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为5.15%,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为69.23%。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县的加工贸易出口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度增长,但数值很小,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也很低,仅有5.15%,而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比例却比较高,接近70%(但数值也很小)。这些都说明我县并不具备发展加工贸易的劳动力和区域优势,我县的部分加工贸易进口也主要是外商指定要求的国外零配件及一些原材料进口,数量和规模都很小。

4、出口区域情况

欧盟地区占我县出口份额最高,为31.05%,其次是亚洲和北美洲,分别占25.09%和19.21%。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人民币又要升值,在这种双重背景之下,欧盟地区占我县出口的高份额会对我县出口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后面会详细论述。

5、出口产品结构情况

1~2月份我县出口的主要产品有:

(一)五金产品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34.79%;

(二)旅游休闲用品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15.43%;

(三)车业(汽摩配件)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36%;

(四)门业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8.21%;

(五)电动工具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8.06%;

(六)化工产品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3.74%;

(七)文教、印刷产品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1.12%;

(八)服装、农产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量的2.04%;

(九)其他产品出口(含外贸流通出口商品)占全县出口总量的17.25%。

由上表可知,我县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五金、旅游休闲、汽摩配件、门业、电动工具等行业,这些行业人民币升值对其影响一般,而人民币升值影响较大的行业譬如服装、鞋类以及出口周期长的大型设备制造等在我县出口产品结构中占比很小。

五、人民币升值对我县外贸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外贸经济的各种影响在我县一样是存在的,这里主要针对我县对外贸易的特点谈谈一些特征性影响,一般性影响上面已述就不再重复。

1、我县外贸顺差巨大(出口很大,进口很小),说明人民币升值对我县外贸的消极影响会比积极影响更大些。负面作用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不会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因为沿海地区对外依存度都比较大,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性,也是地区内部的共性。

2、加工贸易比例过小,会有一些特殊影响。这点也说不上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只能说各有利弊。(一)一般意义上说,人民币升值,对于加工贸易企业而言,接单没有变得更难接,因为利润固定,来料、进料以及出口两头在外,所以出口订单没有多少影响,人民币升值对它们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但是因为它们一般都是劳力密集型的企业(本质上他们就是在出口劳动力),所以对于劳动力成本非常敏感,再加上只是做代工赚取加工费利润实在有限,所以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变得昂贵之后,企业可能会选择产业迁移,这也正是深圳富士康等公司内迁到河南、重庆等地的本质原因,因为它们要对冲劳动力成本(我们说到这里发现人民币升值对于中西部有劳动力优势的地区竟然是利好,但对于加工贸易占比很大的地区比如广东、江苏却是利空,因为很多企业要外迁了,所以人民币升值确实是会大幅度撬动我国产业格局的)。

(二)我县的企业主要是生产型自营出口,原材料一般都是国内采购,这样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县出口企业的成本影响就显得比较大。因为我们不但如单纯的加工贸易企业一样劳动力变得昂贵了,连原材料等等都将变得昂贵,所以我们外贸接单和谈判难度都将增加,价格成本存在变数,或者说人民币升值对我县出口企业影响是比较刚性的。生产型自营出口企业的优势是国内采购的原材料部分出口可以退税,所以这次到企业调研的时候好些企业讲到这次“406取消出口退税”政策还好没涉及到自己的产品,言外之意如果涉及到就麻烦了。但是我们要理解政策的意图是什么,它实质是想把那些高能耗、高物耗的企业停产的停产、转型的转型,所以这次6月19日提出汇率改革,紧接着6月22日马上就提出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这不得不说是中央系统决策试图各政策合并发力的结果,看来中国经济结构的重组转型是势在必行的,中央很可能有一系列的后手也说不定。这对于我县这种比较依赖出口退税的经济体是要深思的,虽然这次取消出口退税涉及到我县的产品并不多,调研的时候有家涉及到部分产品的企业也说影响不大,但这家企业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拥有我县优势矿产资源的缘故,导致它的产品在国外需求比较刚性,议价能力也较强,所以从根本上说其关于出口退税影响不大的表态是不具备普遍意义的。事实上确实有好些企业都表现出了对出口退税取消后续政策可能推进的担忧,所以过度依赖原材料国内采购的发展模式其变数是客观存在的,假如你不是资源垄断型企业又不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之下我县一部分企业也很可能会如深圳的富士康一样选择外迁,毕竟,转型是有门槛的,而劳力密集型企业在当前这种国际贸易分工之下还是有需求和生命力的,这同时也符合中央力求各地区平衡发展,希望中国制造业服务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政策。当然由于我县加工贸易比例不大,所以外迁企业可能也不会很多。

3、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会在“欧债危机”基础上放大欧元对人民币的汇兑成本,从而对我县出口欧盟的商品造成巨大冲击。这种影响不但体现在我县产品出口欧盟的比例上,更体现在时间上,因为我县很多出口到欧盟的企业一般都是上半年做美国的单子,下半年做欧盟的单子,所以企业就有一种担心,假如上半年做了美国的单子,下半年欧盟由于汇兑成本过高(“欧债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双重冲击之下)不给单子了怎么办?

双重冲击的逻辑链条是这样子的:“欧债危机”爆发——欧元贬值——美元相对欧元升值——人民币盯住美元——人民币相对欧元升值(一重);人民币升值——美元相对人民币贬值——欧元盯住美元——欧元相对人民币再贬值——人民币相对欧元再升值(二重)。

如此,等于人民币对欧元两次升值,原本物美廉价的我县商品到下半年可能出口到欧盟就变成物美价贵了,欧盟顾客在权衡取舍之下可能会如人民币升值之后的世界其他地区人民一样更多地选择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廉价商品,更可怕的是这种购物转移的程度欧盟地区国家可能会比世界其他地方国家表现地更明显,因为他们的货币是相对人民币两次贬值。这个影响实在很大,我们去调研的时候企业也普遍表现出这种担忧,认为下半年欧洲的单子可能出问题。

六、人民币升值我县企业净利损失计算

用文字论述总不如数字表现来的直观,所以我们就来计算一下人民币升值到底会对我县出口企业造成多大的利润损失,当然,因为现实中变量非常多,我们的计算只能是一种理想化计算,仅具备参考意义。

我们忽略欧债危机欧元自身贬值的影响;忽略人民币升值之后,净出口额可能波动的影响(因为出口价格可能变动、贸易量可能变动);忽略部分企业可能外迁的影响;忽略406出口退税取消的影响;取时间周期为2010年6月19日之后的12个月;取6月19日汇率6.8;取12个月内人民币升值5%;以2010年1-6月份出口额、进口额为基数计算12个月的净出口额(计算过程从略),到这一步计算结果是4.69亿人民币;然后再修正不得不考虑的变量,即企业必然以涨价为手段转嫁成本的变量,我们取调研中采集到的企业与客户谈判后的数据,即人民币升值1%-3%以内,企业自行消化,成本不转嫁;超过了这个幅度的,产品就要涨价。我们取中间数2%,这样企业实际将承受人民币升值2%(总升值5%),这样得到的数字是1.876亿人民币,再联系本报告前面对人民币升值节奏的预期,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最终结论:在最初的三个月内(汇率升值1%幅度内)我县大部分企业都采取自我消化升值压力的策略;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汇率升值2%-3%幅度内),部分企业开始调整出口产品价格,但比例不大;我县出口外贸产品真正开始大面积调价要出现在明年的上半年(汇率升值超过2%幅度之后),可见,我县出口企业直接承受升值损失的时间主要是在今年下半年,预计将为此支付人民币1.876亿元。

七、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和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人民币升值确实将对我县外贸出口企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且人民币升值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稳定性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所以,如何保持我县外贸出口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如何承受住人民币升值以及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的冲击,本报告建议企业应着重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运用多种金融工具,锁定和规避汇兑风险。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和有效的金融工具,比如运用人民币对外结算、押汇、出口信用保险、远期结汇等方式控制汇率风险,在收汇后要及时结汇、甚至要求提前结汇,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尽量持有人民币资产,增加美元债务。当然以上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和进入门槛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加强汇率风险控制的意识,主动了解学习,以期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方法。

2、加紧与外商的协调和磋商,转嫁汇率风险。应充分考虑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尽量缩短合同期限。如果没办法只能签订长期合同的,则应尽量在合同中附加汇率变动影响条款。譬如与外商约定,人民币升值在2%以内,企业自己承担风险,产品不涨价,但假如人民币升值超过2%,产品就要根据人民币升值幅度调整价格,当然具体多少幅度各个企业应视各自产品利润率而定。据调研,我县企业已经与外商磋商了的,选择1%、2%、3%各种幅度的都有。唯有如此,我县企业才能把人民币升值的风险部分地转嫁给外商,从而将最终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范围之内。

汇率机制范文篇2

对中国经济来说,汇率调整后,后续工作要及时跟上。当前,《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重要法律依据。然而必须看到,这些法律规范缺乏对人民币汇率宏观调控的具体规定。虽然在货币政策委员会工作程序和具体职责方面,法律作出了概括性的规定,但是对如何顺应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人民币的汇率政策,法律规定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总理提出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具体方针,现在需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将这些方针和措施规范化、具体化。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就业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利大于弊,企业正在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步伐,转换经营机制,提高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作为银行应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相信政府一定能够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企业加强结构调整,平稳度过改革调整期。

关键词:汇率政策汇率调整汇率形成机制

一、我国汇率政策调整影响总括

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7月21日宣布,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与此同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这是近10年来中国首次进行人民币汇率直接调整,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需要全面地认识,客观地分析。

一方面,汇率是一把“双刃剑”,汇率无论向上或向下波动,对经济都是有利有弊的。人民币升值有其固有的好处。比如,升值后,大量进口商品的人民币价格将随之下降,有可能带动国内整体物价水平的下跌,降低企业的成本。再如,升值后,同等数量的人民币可以兑换到更多的美元,有利于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另一方面,汇率改革在短期内会对竞争力弱的企业的出口和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利大于弊。

二、我国汇率政策调整的背景分析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一举一动均牵动着全球经济的神经。21日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消息,各国政府以及金融市场在第一时间里作出了反应。在中国宣布人民币汇率调整后的一个小时内,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宣布,对马货币吉特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人民币调整,是亚洲货币汇率增强灵活性的第一步,会引起亚洲各币种的调整。”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我们应该在整个国际环境中看人民币汇率改革,这对国际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我认为人民币汇率调整确属势在必行。在汇率形成机制方面,实施10年之久的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对我国外经贸发展和国内价格稳定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多方面消极影响,包括形成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的财富转移、损害货币政策独立性、更有利于出口部门而相对抑制国内部门等等。归根结底,一个独立经济强国不可能是将本币与外币挂勾的国家,人民币汇率制度必然需要调整。在汇率水平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也必然导致人民币汇率水涨船高。近两年的人民币汇率之争,所争者绝非人民币汇率是否应当调整,而是如何调整,即调整的时机、幅度和节奏等。

2005年前6个月我国连续出现了可观的贸易顺差,截至6月末,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450.3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出口3423.4亿美元,增长32.7%;进口3026.9亿美元,增长14%;累计贸易顺差396.5亿美元。1994-2004年,我国连续11年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最高纪录是1998年的434.75亿美元,其次依次是1997年的404.22亿美元、2004年的320.97亿美元、2002年的304.26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已经超过去年全年顺差总额,接近年度贸易顺差历史最高纪录,实为空前未有。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可望超过1000亿美元,比此前的年度贸易顺差最高纪录翻一番以上。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1010亿美元,同比多增337亿美元,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1%。而且,目前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等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吸收我国货物、服务出口的能力仍然较强。在这种情况下,汇率调整即使对我国国际收支有负面影响,也只不过是缓解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而不至于导致我国贸易收支发生根本性转折。

我们现在面临的国际压力比较大,中国经济对外需求依赖度也比较高,国内投资需求失调。现在进行汇率调整,对中国经济将会产生好的效果。目前进行的人民币币值小幅调整,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调整。

三、汇率调整对我国贸易发展的影响

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是中国经济和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也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商出口商品所得的外汇收入,在国内兑换成的人民币将比原来减少,从而利润空间变小;而进口商用来兑换进口商品所需外汇的人民币也将比原来减少,从而利润空间变大。推而论之,人民币升值会抑制出口、鼓励进口。事实不完全如此,首先,贸易差额是由消费、投资等经济基本面因素决定的,取决于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而不取决于汇率水平。从二战后到1987年底,日元和德国马克分别大幅升值了1.93倍和1.66倍,但两国的对外贸易依然保持了顺差格局。其次,目前我国总出口的6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一种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包装物料等,经境内企业加工装配后,将制成品出口的经营活动。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加工贸易的进口环节,不利于加工贸易的出口环节,影响有正有负,基本上可以视为中性。再有,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与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比如,与泰国、菲律宾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要低50%左右。人民币升值还是难以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一样,总体而言,对于纺织品等轻工行业影响较大;对进口原料较多的钢铁行业应该属于利好;进口数量巨大的能源行业其进口以人民币计价也会下降;汽车行业也应当受到一定的降价压力,因为不仅其进口元件以人民币计价降价了,而且钢铁等投入品的成本也会因此而降低。

我认为汇率改革将引导企业积极培育非价格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汇率改革将促使出口企业转向深加工和精加工,生产链条拉长,就业岗位增加,同时将引导一部分资源流向非贸易部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总规模。从国际上看,20世纪70年代英镑升值后、80年代日元升值后,英国和日本的第三产业都发展迅速。

进口增多会不会影响就业呢?如果从静止的角度观察,回答也许是肯定的,但如果从动态的角度考量,回答是否定的。中国是一个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大国,内需潜力难以估量,进口越多,说明国内投资[来

和消费增长越快,也就意味着就业增长的基础越来越扩大,涉外经济部门的就业也会随之增长。

四、汇率调整对金融业的影响

1、银行业

如果人民币汇率上升,会提高对国际国内资金的吸引力,大量资金流入国内银行体系,将对银行业务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上市银行的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在银行业总资产中的比重较小,升值导致的银行外币资产的缩水,对银行业的实际影响有限。

外币资产缩水效应:银行外币资产负债余额占总资产比重约0.52%,人民币升值5%可能使上市银行平均每股收益减少0.014元。但如果升值10%,则上市银行每股收益将平均减少0.03元。

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调整效应:人民币升值预期将促使人民币贷款趋于减少,外币贷款趋于增加;人民币存款趋于增加,而外币存款趋于减少,从而使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发生调整。不过,由于我国银行的主要业务都限于国内,因而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调整只是微调。

收入结构变化效应: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汇率波动幅度的扩大,外汇交易、汇兑规模将趋于增加;衍生产品进一步丰富;风险对冲与投机趋于活跃。银行的汇兑收益,外汇理财的手续费等趋于增加;但不规范的外汇理财风险也将上升。

综上所述,上市银行外币资产负债余额只有95.58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的比重仅0.52%。因此,人民币升值2%对上市银行带来的总影响非常有限。

2、证券业

升值预期下,注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增加,有利于集聚股市人气和增强投者信心。而市场的走强将为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自营投资业务的稳步增长提供积极的支持,这将直接增加券商的盈利,提高证券业竞争能力,股市上涨往往对证券公司经营形成放大效应。但从长期来看,则存在股市泡沫及其与其它资产市场形成的连带效应对整个金融体系形成冲击的风险。

五、汇率调整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我国汇率调整对普通老百姓影响较小,因为一般老百姓手中并没有太多的美元,而对于部分拥有美元的家庭,2%的幅度变化,影响也不大。当然,对于想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却又没有及时兑换的人来说,这意味着一定的汇兑损失。但对于留学人员,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也会因留学目的地不同而不同。从费用看,去英国一年大致需要25万元人民币,澳大利亚约15万元,加拿大约13万元,日本约6万-10万元,美国约10万-18万元,法国、德国、韩国分别约6万-10万元、6万-8万元、5万-7万元,人民币汇率调整对留学人员负担将略有减轻。

人民币小幅升值,会平稳国内物价,方便百姓生活,购买进口商品可能也会便宜。尤其是对出国旅游人员,购买起物品来可能显得更为低廉,更加方便,因为在国外的种种花费换算成人民币显得更为低廉。

六、汇率调整后续工作重点

对中国经济来说,汇率调整后,后续工作要及时跟上。当前,《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重要法律依据。然而必须看到,这些法律规范缺乏对人民币汇率宏观调控的具体规定。虽然在货币政策委员会工作程序和具体职责方面,法律作出了概括性的规定,但是对如何顺应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人民币的汇率政策,法律规定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总理提出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具体方针,现在需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将这些方针和措施规范化、具体化。

笔者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可考虑制定外汇法和货币法,对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调整作出详细的规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人民币汇率非正常波动。一个可以预见的共同规则比不稳定的政策更具有说服力。相信国家立法机关会在适当的时机,专门制定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法律。

今后的汇率改革究竟趋势是怎么走,企业又怎么样有效地管理预期的风险,这是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改革既然已经启动,后续配套改革一定要跟上,以推动整个金融机构体制改革。汇率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影响和决定经济的变量很多,不能把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过头,特别是不能过高估计汇率对贸易收支和就业的影响。这需要国内一系列经济政策的积极调整来予以配合,也需要认真分析升值2%带来的微妙变化,比如对热钱涌入速度的影响等。

对目前出台的人民币汇率调整政策,市场人士也予以很多期待。高盛(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说,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但参考一篮子货币,并非盯住一篮子货币,对此业内十分关注这一表述方式。”市场反应目前十分正面,但对于市场猜测,可能会带来市场的波动。如何维持人民币稳定的信心,而不是过多预测汇率货币政策的进一步调整,而是引导到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预期上来,这是下一步着力要做的工作。

汇率机制范文篇3

(二)汇率缺乏弹性。1994年以来,除1999年外,我国国际收支无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呈现双顺差的局面。外汇市场上人民币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不可避免。这表明,人民币汇率水平不是纯粹由市场真实供求所决定。在较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所制约。近两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只是在1美元兑8.23-8.28元人民币之间波动,波动幅度和弹性区间极小,汇率基本上钉住美元。

(三)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由于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资本项目未放开、资金不能自由流动、市场金融工具匮乏,这都是造成我国外汇市场仍然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里,央行的干预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对外汇的供求起到较大的调节作用。

改革面临的思考

(一)如何处理把握好市场供求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关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运行体系中,最终必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才能使外汇资金供求完全放开,真正实现由供求确定汇率运行机制。但需注意的是,资本项目的放开是要具备条件的,放开应逐步有序的进行。在过渡时期,即使逐步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和央行的干预调控作用。

(二)如何保持和实现汇率的稳定与均衡。如何确定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保持一种“最佳”或“适当”的汇率状况,这涉及所谓“均衡汇率”问题。也就是说,使汇率的变动与经济内部和外部关系获得一种协调、合理的关系,能促进和达到内外平衡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充分发挥汇率在国民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为此,应进一步鼓励和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基础理论研究。比如,对国际价值论、购买力平价论、出口换汇成本、均衡汇率模型、汇率预警模型以及其他理论模型和相关方案,比如盯住单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爬行浮动、管理浮动、单独浮动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如何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市场将全方位的开放框架下,构建和完善人民汇率机制。世贸组织所倡导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竞争原则、自由贸易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在这种原则下,为适应和迎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为实现经济金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消除国内外资本自由流动的障碍,这就要求做到国内外资金价格市场化、进而汇率的市场化。也就是说,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下,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这是构筑人民币与外币价值比较和自由兑换所形成的市场均衡汇率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内外市场的价格信号、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确地反映出来,才能使中国经济与实现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原则的国际经济融合,才能实现国内价格体系逐步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靠拢,才能作到竞争机制按照透明度的原则和共同的游戏规则在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这是一个紧迫的大课题和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绝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逐步有序地进行。

几点建议

以当前形势来判断,人民币的汇率总体水平应保持不变,这有助于汇率的稳定,有助于我国和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可考虑如下改革措施。

(一)应该对我国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特点,问题,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的背景和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特别是当前,人民币受到国外升值的强大压力时,更应该沉着应对。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不利的教训。

(二)改变盯住美元为“一篮子货币”挂钩的汇率机制。选择我国对外经贸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若干种货币,按其重要程度确定权重,根据这些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升降幅度,加权计算出人民币的汇率。这样的改变,将有助于人民币汇率的水平更趋于合理。

汇率机制范文篇4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机制;货币政策;冲突;协调

一、人民币汇率机制沿革

1994年,中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改革,其内容包括:第一,汇率并轨,废除过去的双轨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第二,取消外汇留成制,实行结汇售制;第三,建立银行间外汇买卖市场。2005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扩大人民币兑美元等交易货币的浮动区间。此次汇改的意义在于:改革是市场导向的,是朝向更灵活、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机制的;制度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核心是形成机制的改革,而不是人民币币值的简单重估;实行浮动汇率制,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对外汇需求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加大。

二、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下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机制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着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双重目标,即内部实现物价基本稳定下的充分就业,外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而对于中央银行来讲,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是实现内外均衡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如何有效地将这两者加以搭配和组合,直接影响到内外均衡的实现。

(一)资本不完全流动情形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以下简称M-F模型)把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BP曲线)引入封闭条件下的IS-LM模型,研究了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经典M-F模型分析表明: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固定汇率与国内货币政策将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与矛盾,而浮动汇率制度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资本流动不完全的情况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受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共同影响,BP曲线是一条斜率为正的曲线。

在固定汇率制下(如图1),假设该国经济起初位于内外均衡的A点。如果央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LM曲线右移到LM′。该国经济在B点实现新的内部均衡,同时利率下降,国内资金外流,资本项目也出现逆差,本币面临贬值压力。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购入本币,抛售外币,LM′左移到原来的位置,货币政策失效。

在浮动汇率制下(如图2),假定该国经济最初在A点实现内外均衡。扩张性货币政策首先使LM曲线向右移动并与IS交于B点。在B点经济虽处于内部均衡,但B点位于BP曲线右侧,这意味着收入增加和利率下降带来了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推动本币汇率贬值,进而导致BP和IS曲线右移,直到达到一个新的内外均衡为止(C点),此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使收入水平提高。所以,浮动汇率与货币政策之间是协调一致的。

(二)克鲁格曼的“不可能三角”

根据克鲁格曼的“不可能三角”,对一个国家而言,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不能同时存在。即在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完全的资本流动这三个目标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必须得放弃其中的一个。根据上述相关理论,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固定汇率制,所以,在目前资本不完全流动的前提下,要维系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货币政策与汇率机制之间必然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冲突。

三、人民币汇率机制与货币政策的冲突

(一)冲突的表现

1、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1)持续的贸易顺差与资本流入。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易的顺差不断加大,结合近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经常项目下,2003年顺差458亿美元,而到2005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1608亿美元。持续且数额巨大的贸易顺差客观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由于中国目前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所以贸易顺差带来外汇收入中的大部分直接构成了官方储备,2003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到2006年底突破了10000亿美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也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2)美元持续贬值。2002年以来,美元持续走低,由于人民币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所以美元的贬值带动了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贬值,这客观上要求人民币升值。

2、国内通胀压力加大。(1)物价持续上涨。200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逐渐升温,房地产、钢铁等部分行业局部过热,此外粮油价格也呈现上涨的趋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2003年以来中国CPI、PPI同比增长率一直在3%左右高居不下,而央行设定的调控目标正是3%。另外,国内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2004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达到了110.8%,比2003年上涨了9.7%。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2月份,全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9%,主要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2)货币供应量迅速增长。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速度明显快过GDP的同比增长速度。2001年M2/GDP之值在1.45以下,而到2006年底这一比值达到了1.65。另外,近年中国M1、M2之间的差额即“喇叭口”在不断扩大,这也反应出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正在加大。

3、中央银行的政策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缓解国内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2003年6月起,中国货币政策开始向紧缩性方向转变。随后的一系列措施都显示出央行对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担忧。央行多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并且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控制信贷过快增长,抑制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不得不从外汇市场大量买入外汇储备,而大量外汇储备的买入直接导致了外汇占款的增加从而引起国内通货膨胀。所以,如果从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角度出发,央行就不得不大量购入外汇,但是外汇的购入导致了外汇占款的相应增加,从而导致货币规模急剧增长,紧缩的货币政策失效。如果从减小通胀压力的角度出发,央行就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但紧缩性货币政策会造成市场利率的提升,从而拉大了人民币与外币的利差,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冲突的原因

1、长期以来的固定汇率影响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前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保持在相对固定不变的水平上,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当汇率波动超出一定幅度之后,货币当局将会出面干预,这就使本币供应量成为随汇率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外生变量。此外,由于人民币钉住美元,当美国降低利率时,人民币将存在升值压力。为维持固定汇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使国内被动实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本国货币政策受制,丧失了独立性。

2、央行对冲工具的缺失。僵化的汇率机制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央行冲销工具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人民币实施汇率改革以后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矛盾依然存在的原因。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对冲工具相当有限,随着对冲外汇占款压力不断加大,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处于国债和银行债券短缺的尴尬境地。从2003年开始央行不得不大量发行央行票据以对冲巨额的外汇占款。央行票据从2003年的7368.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36522.7亿元,这显示出央行在票据发行方面的压力正在增大。公开市场操作乏力使得央行无法应对大规模涌入中国的外国资本,从而也就无法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3.外汇储备增长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前述中国巨额贸易顺差带来外汇收入中的相当大一部分被央行被动买进,因为央行为了抵制境外游资的攻击,汇率剧烈波动必须大量买入境外流入的外汇。另外,当下中国的结售汇制度也决定了央行不得不大量买入外汇。大量外汇的买入加之央行有效冲销工具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外汇占款的增加。到2006年底外汇占款达到了98868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近5倍。庞大的外汇占款直接导致了国内通胀压力的加大。

四、货币政策与汇率机制的协调

(一)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任何一个国家都只能在资本完全流动、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自主性这三者中择其二而行之。因此,在资本不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解决中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冲突,首先必须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更加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人民币汇率的适当升值和向更加灵活和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操作具有积极意义。汇率的更具灵活性,可以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资本流动更加自由和频繁的背景下,更具自主性。中国宏观调控的工具中增加了汇率工具,可以更有效地对中国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进行调节,使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更有保障。

(二)改善外汇储备的管理

前述分析得出,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直接影响着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所以必须完善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首先要适度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适度减持美元,增加欧元和日元比重,根据经济形式的变化做短期调整,降低汇率风险;其次要增加实物储备。充分利用多余外汇储备建立中国的能源储备,以抵御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制约;再次,建立外汇储备基金。在外汇储备中,流动性头寸部分可以由央行直接管理,其他部分,让基金进行管理,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后,藏汇于民。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放松对民间持有和投资外汇的限制,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这样有助于减少央行的外汇占款,增加民间的投资渠道,也为进一步提高汇率的灵活性创造了条件。

(三)加强外汇市场建设

首先,要推动结售汇走向市场化。要从强制结售汇制逐步转向意愿结汇制,这样结售汇这个环节弹性更大了,市场化程度更高了,整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就会有明显提高。其次,要适时推出衍生产品,防范汇率风险。尽快开办银行间远期和掉期外汇交易,协调汇率、货币政策的冲突。

参考文献:

1、卜永祥,秦宛顺.人民币内外均衡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美)Krugaman,P.R.Obstfeld,M.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聂繁薇.论我国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及协调[J].西南财经大学,2006(4).

4、江远桥.“不可能三角”的重新选择-人民币汇率升值正当时[J].对外经贸实务,2006(6).

5、李军,张敏.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汇率机制范文篇5

[关键词]汇率机制;浮动汇率:汇率目标区

当前,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就此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有关改革的政策措施。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12月1日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从此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运行建立在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基础上,但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强制结售汇制度,即除了少数外商投资企业外汇收入和少数经批准可保留的外汇收入外,其他多数中资企业仍需无条件地把外汇收入全部卖给外汇指定银行。二是中央银行对各外汇指定银行的结汇周转头寸实行限额管理,也就是说,外汇指定银行在办理结售汇过程中,对于超过其规定的结售汇周转头寸,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抛出;反之,对于不足其规定的结售汇周转头寸,该外汇指定银行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补足。这样频繁进行的“抛”或“补”,便形成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次日交易货币(美元、日币、港币)对人民币交易的基础汇率。

上述汇率机制的形成,虽然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但是从严格意义来说,它并未形成全面的外汇供求关系。这是因为:

1.虽然目前我国对经常项目的外汇支出基本上没有限制,但是对资本项目仍实行较为严格的管理,这种外汇体制下的外汇市场上形成的外汇交易关系受到体制约束,不能充分、完全地反映市场真实的外汇供求关系。加之,在近几年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出口贸易增长快,外贸出现大额的顺差,同时外资大量流入,特别是在1996—1999年间,人民币的利率水平高于美元的利率水平,造成结汇额大于售汇额,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外汇持续供大于求,而同期限外汇需求则相对不足。在银行外汇市场主体缺乏,市场内在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调节外汇供求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虽然中央银行几次调整了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外汇供求关系,于是只能是中央银行被动入市进行干预,充当外汇交易最后差额的承担者,失去了外汇调控的主动权。

2.汇率变化缺乏弹性。1994年以来,除1997年外,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出现双顺差的局面。外汇市场上外汇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不可避免,为此,人民币汇率水平不是纯粹由市场供求决定,在很大程序上,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从1995年到2001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近三年多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只是在1美元兑8.27—8.30元人民币之间波动,波动幅度和弹性区间极小,汇率基本上是钉住美元。因此,如何真正回归到按多种货币不同加权所组合形成的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动而变动,以及主要根据市场供求来确定汇率,还需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资金不能自由流动以及金融工具的匮乏,都造成我国外汇市场仍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因此,中央银行的干预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对外汇的供求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

二、对汇率机制改革的思考

要形成真正由市场外汇供求确定的汇率运行机制,必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使外汇资金供求完全放开,这才能实现市场真正的供求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实现了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可兑换,也不能忽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和中央银行的干预调控作用。

如何确定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保持一种“最佳”或“适当”的汇率水平,涉及到均衡汇率问题。也就是说,使汇率的变动与一个经济内部和外部关系获得一种协调、合理的关系,方能促进和达到内外平衡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作为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杠杆作用。为此,应进一步鼓励和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国际价值论、购买力平价论,出口换汇成本、均衡汇率模型、汇率预警模型以及其他有关模型都值得研究和探讨。公务员之家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市场将全方位开放的框架下,应构建和完善市场机制——特别是人民币汇率机制。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竞争原则、自由贸易原则、非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在这种原则下,我国经济要全方位与国际接轨,适应和迎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就必须撤除资本国内外自由流动的障碍。这就要求做到国内外资金价格市场化,首先是利率的市场化,进而是汇率的市场化。也就是说,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下,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人民币与外币的价值比较和自由兑换形成的市场均衡汇率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内外市场价格信号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确地反映出来,才能使中国经济与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原则的国际经济融合,才能使国内价格体系逐步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真正接轨,才能使竞争机制在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三、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建议的评述

汇率机制范文篇6

(一)强制结售汇制的缺陷。虽然目前我国对经常项目的外汇支出基本上没有限制,但是对资本项目仍实行较为严格管理,这种体制下形成的外汇交易受到体制约束,不能充分、完全、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加之,在近几年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出口贸易增长快,外贸出现大量顺差,加上外资的大量流入,特别是1996-1999年年间,人民币的利率水平高于美元,造成结汇额大于售汇额。表现在银行业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持续供大于求,而且同期外汇需求则相对不足。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缺乏,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想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外汇供求根本无法做到。虽然央行几次调整了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头寸,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外汇供求关系,于是造成中央银行被动入市进行干预,充当外汇交易最后差额的承担者,失去了外汇调控的主动权。

(二)汇率缺乏弹性。1994年以来,除1999年外,我国国际收支无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呈现双顺差的局面。外汇市场上人民币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不可避免。这表明,人民币汇率水平不是纯粹由市场真实供求所决定。在较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所制约。近两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只是在1美元兑8.23-8.28元人民币之间波动,波动幅度和弹性区间极小,汇率基本上钉住美元。

(三)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由于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资本项目未放开、资金不能自由流动、市场金融工具匮乏,这都是造成我国外汇市场仍然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里,央行的干预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对外汇的供求起到较大的调节作用。

改革面临的思考

(一)如何处理把握好市场供求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关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运行体系中,最终必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才能使外汇资金供求完全放开,真正实现由供求确定汇率运行机制。但需注意的是,资本项目的放开是要具备条件的,放开应逐步有序的进行。在过渡时期,即使逐步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和央行的干预调控作用。

(二)如何保持和实现汇率的稳定与均衡。如何确定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保持一种“最佳”或“适当”的汇率状况,这涉及所谓“均衡汇率”问题。也就是说,使汇率的变动与经济内部和外部关系获得一种协调、合理的关系,能促进和达到内外平衡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充分发挥汇率在国民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为此,应进一步鼓励和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基础理论研究。比如,对国际价值论、购买力平价论、出口换汇成本、均衡汇率模型、汇率预警模型以及其他理论模型和相关方案,比如盯住单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爬行浮动、管理浮动、单独浮动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如何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市场将全方位的开放框架下,构建和完善人民汇率机制。世贸组织所倡导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竞争原则、自由贸易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在这种原则下,为适应和迎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为实现经济金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消除国内外资本自由流动的障碍,这就要求做到国内外资金价格市场化、进而汇率的市场化。也就是说,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下,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这是构筑人民币与外币价值比较和自由兑换所形成的市场均衡汇率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内外市场的价格信号、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确地反映出来,才能使中国经济与实现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原则的国际经济融合,才能实现国内价格体系逐步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靠拢,才能作到竞争机制按照透明度的原则和共同的游戏规则在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这是一个紧迫的大课题和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绝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逐步有序地进行。

几点建议

以当前形势来判断,人民币的汇率总体水平应保持不变,这有助于汇率的稳定,有助于我国和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可考虑如下改革措施。

(一)应该对我国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特点,问题,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的背景和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特别是当前,人民币受到国外升值的强大压力时,更应该沉着应对。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不利的教训。

(二)改变盯住美元为“一篮子货币”挂钩的汇率机制。选择我国对外经贸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若干种货币,按其重要程度确定权重,根据这些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升降幅度,加权计算出人民币的汇率。这样的改变,将有助于人民币汇率的水平更趋于合理。

汇率机制范文篇7

按照笔者的计算,人民币币值确实被低估。币值的这种扭曲固然在美国政坛上产生困扰,其实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其实是利大于弊,2005年年初本是调整汇率的好时机。但是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一拖再拖,结果不但在政治上越来越被动,而且使过热的国内经济迟迟不能“退烧”,通货膨胀加剧,为今后经济的健康发展留下了隐患。即便在本文发表之际中国金融当局对人民币汇率实行温和的调整,也已经错过了最适当的时机。中国当局应该尽快采取调整汇率的行动。在众多的汇率调整方案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不过,按照本文的分析,当前相对最佳的选择是一次性调整后再“盯住”美元。

在本文中,笔者将先估算人民币汇率的均衡值,论证为什么人民币币值低估了,然后分析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利弊,特别是人民币汇率扭曲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困境和损失,最后讨论可供选择的人民币升值方案。

一、人民币到底低估了多少?

要回答人民币是否需要升值的问题,首先要了解人民币究竟是否低估了,低估了多少。国外对人民币币值有很多说法,戈登斯坦(Goldstein)和拉迪(Lardy)

认为人民币低估了15%到25%,不过他们并未发表具体计算方法,所提供的也只是粗略的估计。笔者在本文中通过测算人民币汇率与其均衡值偏离的程度来判断其汇率是否低估。

一种货币汇率的均衡值,在短期内,是由外汇市场上对其货币的供求所决定的。由于市场上货币供求的不规则波动以及大量的投机行为,仅根据短期的汇率波动并不能判断该货币是否低估或高估。一种货币的汇率是否被低估,更重要的是看该货币的长期均衡值,它体现了汇率的长期趋势,长期均衡值由购买力平价决定。购买力平价假设不同的货币由汇率换算后的购买力应该一致。假如人民币兑美元的比价是8:1,

那么,8元人民币在中国购买的东西应该相等于1美元在美国购买的东西;否则贸易商就可以利用差价在两国间高卖低买套利,最后由于供求压力迫使汇率调整回到均衡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可贸易产品来讲很有说服力。但是对非贸易产品(如服务等)就不太适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低廉,从而使其服务产品及其它非贸易产品的价格低廉。这些非贸易商品并不参与国际贸易,从而不受购买力平价的制约。比如,在中国理发需要理发师半个小时的劳动,在美国也一样,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便宜,在中国的理发服务价格就便宜得多,但美国的消费者却不可能为了理个发飞到中国去。因此,如果衡量所有消费品包括非贸易商品加权得出的价格指数,低收入国家消费的总体价格相对要便宜。换言之,低收入国家的货币币值按购买力平价的均衡值算是低估的。这就是有名的“巴拉撒─萨缪尔森(Balassa-Samuelson)效应”假设。要正确地估算人民币的币值,应当在剔除“巴拉撒─萨缪尔森效应”的基础上计算。这可以用线性或非线性的回归方程计算。弗朗格(Frankel2004)的计算结果是人民币在2000年低估44.8%,这个数字似乎偏大。张欣和邵琴(ChangandShao,2004)采用国际大样本并对异方差性(heteroskedasticity)加以控制,计算得出的结果是,人民币在2003年低估22.5%(见表一)。这与戈登斯坦(Goldstein)和拉迪(Lardy)的估计一致。

从表一可以看出:1986年以前,人民币币值是高估的;1986年到1994年实行汇率“双轨制”,按照世界银行对人民币的加权汇率计算,人民币的加权平均汇率实际上是低估的;1994年以后人民币汇率并轨,人民币币值呈温和低估;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巴拉撒─萨缪尔森效应”减弱,同时中国在1997年到2002年之间又经历了通货紧缩,致使人民币币值进一步低估;到2003年,人民币币值低估22.5%;从中国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相对温和的状况来看,2004年人民币低估的程度应该不会低于2003年。

以上实证模型也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产值的迅速增长,汇率均衡值会发生两个变化。其一,由于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服务及非贸易价格上涨,“巴拉撒─萨缪尔森效应”减弱,汇率会逐渐趋近购买力平价比率。其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汇率允许偏离误差也越来越小;也就是说,P值会迅速减小。这样人民币汇率的相对低估程度就会更严重,也更难顶住升值的压力。除非中国的通货膨胀失去控制,否则人民币的升值是迟早的事。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是一个趋势,无法避免,中国只有采取积极措施去接受这个挑战。

人民币币值虽然确实低估了,但和其他低收入国家的货币相比,低估的程度并不算太严重。笔者用上述模型对其它低收入国家的货币作回归分析,结果见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比人民币低估程度还要大的例子并非罕见。印度的卢比汇率低估的程度就比人民币大。这就是为什么在表一的测算中人民币虽然被低估22.5%,但表现其离差统计信心程度的P值是0.286,这表明人民币的低估状况在世界上并非罕见。然而,人民币币值低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在国际贸易总量中的比重比其他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要大得多。2004年中国已经是超过日本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达6%。因此人民币汇率低估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要比其他低收入国家要大得多。

由于中国对各国的出口持续快速地增长,特别是对欧美贸易的顺差急剧膨胀。以美国为例,中国和日本是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2005年前两个月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300亿美元,是同期美日贸易逆差的一倍。如此迅速膨胀的贸易逆差,使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舆论对人民币汇率低估的抱怨越来越大。

二、人民币升值之利弊

经济理论可以证明,一个货币背离它的均衡值,其中一定包含着效率损失和机会成本。随着这几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及其机制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如果中国当局继续对调整汇率迟疑不决,非要等到难以承受之际再改变汇率,那就会在政治和经济上都陷入被动。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前两年可能还有些人看不清,但现在的事实已经使结论相当清晰了:

首先,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交换条件(termsoftrade)。在人民币低估的情况下,本来7元人民币就能换到1美元的商品,现在却要用8元,等于每出口1美元就倒贴1元人民币。这在金融资产的交易上表现得最明显。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成本,大大节省用在进口石油、木材、铁矿石上的支出。这有助于压制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

其次,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有效地冷却过热的宏观经济。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国际上大量热钱流入中国,仅2005年第一季度即达5百亿美元。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达6千5百亿美元,其增长的势头依然未减。中国金融当局不得不增发人民币来购买这些美元,结果货币发行量居高不下,处于失控状态。过量发行货币中的大部份热钱转向房地产业,先造成房地产泡沫,然后再拉动钢铁、煤炭、水泥、电力等房地产的上游行业产品的短缺和价格上涨。这是目前经济过热、房地产泡沫扩大的根源。虽然金融当局一年多来采取了一系列紧缩贷款的措施,但由于未触动造成货币发行失控的根本原因,所以无法解决宏观经济过热的问题。

再次,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使中国外债的付息偿还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外债的偿还成本。

此外,人民币升值也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改革,有利于产业向中西部贫困地区转移,有利于服务业与非贸易产业的发展。

中国政府之所以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迟疑不定,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担心人民币升值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其二,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究竟应当采取何种方案犹豫不决。

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升值的最大担忧是,这可能引起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下降,导致失业增加,令目前已经十分严峻的城市就业状况雪上加霜。但是,在目前由于人民币币值低估所造成的巨大经济困难下,这种担忧已经没有多少道理了。

首先,人民币如果升值的话,它只会影响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附加值,这一部份还不到出口产品价格的30%。在这种情况下,若人民币升值10%,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只有3%。中国制造业的工资很低,平均小时工资只有1美元,而美国是16.15美元[1],所以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幅度有限,也不会影响与美国本国同类产品的竞争。此外,由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基础设施和配套供应远远领先于其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如孟加拉国),所以,人民币升值也不至于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很大影响。

其次,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输向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这些产品多为必需品和低价商品,其需求弹性很低,即便人民币适度升值,这些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此外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反驳理由,那就是人民币币值低估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大大超过了升值可能增加失业而带来的机会成本。利差损失是人民币币值低估造成的损失中比较突出的一项。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达6千多亿美元,若放任热钱流入,估计到2005年底可达8千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为5千到7千亿美元。2003年以前,美国金融资产的利息较低,假设利差为1%,每年中国在这方面承受的金融损失就至少是50亿美元或415亿元人民币。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中国就不再承担这笔机会成本损失。若用这笔钱支付失业者的失业保障,按中国目前登记的6百万失业人口计算,每人每年可得7千元,足可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从2003年6月开始美国的利率上升,到2005年4月美国政府的10年期债券利率从3.13%升到4.27%,已高于中国政府的债券利率,虽然原先倒挂的利差消失,但美国政府债券利率上升后,这些债券的市场价格相应下跌。由于中国的美元外汇储备过多,中国国家银行因其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市价下跌而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从2003年6月到2005年4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了3千亿美元,如果粗略地把利率和外汇储备按线性变化计算,并假设外汇储备中其他债券的利率变化和上述10年期债券类似,那么在短短的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中国政府又损失了120亿美元[2]。这是外汇储备过大造成的包袱。若人民币及时升值即可避免这些损失。

三、人民币升值的可选方案

人民币如果升值的话,应该采取何种方案呢?有人主张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有人主张人民币汇率扩大浮动区间;有人主张实行人民币汇率“盯住”“一篮子”外币(可以公布或不公布该“篮子”的内容)的调节汇率制;也有人主张汇率一次性调整到位后再“盯住”美元。

就第一种意见而言,过去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主张让人民币汇率完全浮动。不过,中国目前脆弱的金融银行体系完全不能承受由此而造成的汇率动荡,现在已经基本上听不到主张实行人民币汇率完全浮动的这类意见了。

就第二种意见而言,假如人民币汇率扩大浮动区间,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果人民币的浮动区间不够大,马上会引来许多热钱来炒人民币,结果人民币马上涨停,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如何应付?若进一步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将引起更多的买进预期,引诱更多的热钱来炒人民币,又造成下一轮的涨停,对人民币带来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不会由于浮动区间的扩大而减少,反而可能变得更大,使局面更被动。而如果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放得足够大,这就和完全浮动体系没什么两样了。

上面提到的第三种意见是一个修补方案,即采取浮动汇率制,“盯住”(但不公布)“一篮子货币”,不过允许中心汇率在某些情况下升值或贬值。德意志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师马骏即作如此主张。可是这个方案和调节汇率制或“肮脏浮动(dirtyfloating)”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如果中国宣布实行这样的方案,而市场了解并预期在大量的压力下人民币会升值,立刻就会有大量热钱涌入中国,逼人民币升值,最后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人民币一再升值。公务员之家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对中国经济来说比较好的选择是人民币汇率一次性调整后再“盯住”美元,不过不排除“再调整--再盯住”的可能。这里有4个细节必须注意:

第一,中国当局应当突然在某一天对人民币汇率宣布一次性调整,并且宣布调整后在一定的阶段里汇率就不再动了,下次调整要等到某个不确定的将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市场投机者预测汇率的未来动向,从而降低事先和事后炒作人民币的预期。

第二,为了配合稳定新的汇率水平,要控制货币发行,目前不宜开放资本项目的自由流通。

第三,一次性调整汇率后人民币的汇率还是应该“盯住”美元,这是目前的最佳选择。中国的外汇顺差主要来自美国,2004年中国对美国直接间接的贸易顺差达1千6百亿美元,是中国全球贸易顺差的5倍。由于中国的出口贸易高度依赖美国市场,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中国的对美出口。更重要的是,当前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基本上还是用美元结算,如果“盯住”其它货币或“一篮子货币”指数,会使人民币对美元浮动,结果交易结算变得复杂,将大大增加国际交易成本。对中国大多数出口商来说,要放弃固定于美元的结算办法而改换其他的结算方法,还有一个费时费钱费力的转换过程,并且必然增加他们买期保值以及其他的交易成本,不利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不过,随着美国财政赤字失控,美元走势看跌,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和通用交易单位的地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大大削弱。所以中国也应该准备在再下一轮调整汇率时考虑放弃美元而“盯住”“一篮子”主要货币。

第四,选择一次性调整汇率需要高超的技巧。按照笔者的计算,人民币币值低估了22.5%,升值的幅度应该小于这个数值,留有余地。因为任何估计数都会有误差,谁也无法精确地知道什么幅度是真正的“一次到位”。笔者的计算结果中代表方差的P值达0.286,就说明误差可能不小。此外还必须给可能发生的近期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留有余地。再有,为了减少人民币升值短期内带来的冲击,每次调整汇率时幅度不能太大,一般来说,调整5%到7%是可以接受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批评这个一次性调整汇率的方案,认为调整的幅度不到位,就不能排除“再调整─再盯住”的可能,这仍然会造成国际投机热钱的涌入。必须承认,笔者主张的这个方案不可能完全杜绝外汇投机,但这个方案表明,政府至少在近期内将守住调整后的汇率,因此可以将外汇投机减少到最小程度,与浮动汇率和调节汇率等主张相比,效果要好得多。由于人民币汇率体制在名义上一直不是固定汇率,而是“有管理的调整”汇率,所以实行一次性调整汇率的方案时,政府不需要特别公布对现行汇率体制的变更。

还可能有人会批评说,如果人民币再次“盯住”美元,中国就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其实,只要中国继续控制资本项目的自由流通,这种担忧也是多余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稳定的汇率、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项目自由流通这三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通常只能取其二。就中国的情形而言,在这三项目标中如果不得不舍弃一项,那么最可能舍弃的就是资本项目自由流通。从1994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事实上是固定的,但中国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跟着美国走,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资本项目没有开放。

任何货币汇率的固定(或“盯住”)都是相对的。汇率如果经常浮动变化会使交易兑换成本增加,不利于贸易、投资和其他对外经济活动,对经济发展会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欧盟成员国放弃了它们各自独立的货币政策而采用统一的欧元。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汇率若不稳定将对中国的外贸造成巨大的额外交易成本。但是汇率被长期低估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解决这个难题的最佳方案是:调整─盯住─再调整─再盯住。这是一个最简便易行的方案,也是相对最佳的方案。

人民币汇率向均衡值调整,是一件早就该做的事。本来2005年1月是调整的最佳时刻,因为那时恰逢美国的节日之后、中国的春节之前,新年伊始,便于汇率调整后的过渡。可惜中国当局并未抓住这个时机。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政府之所以在汇率调整问题上犹豫不决,是因为当时有不少国际外汇炒家预期今年1月份人民币会升值,为此把大笔热钱投入中国,但中国政府不能让他们从中渔利。确实,中国政府和金融当局在不同的场合说过类似的话[3]。倘若这个猜测果真是中国政府拖延调整人民币汇率的理由的话,那中国政府就犯了一个类似小孩子赌气的大错误。因为拖延了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固然令国际外汇炒家的投机失败,但因此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带来的损失则更大。这是一个实际的理性的利益权衡问题。

经济学里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价格不能背离均衡水平太久。扭曲的价格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和效率损失。市场迟早会迫使价格回归均衡水平,在这一点上市场的力量最后终会胜过政府行政干预的力量。只要人民币币值低估了,外汇炒家就可能前赴后继,于是国际热钱源源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最后中国政府在被动状态下还是不得不调整汇率。最近中国加速的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过热的现象迟迟不得缓解,就起因于政府迟迟不调整人民币汇率。既然人民币币值不能通过汇率调整恢复其均衡水平,那么市场的力量就会通过通货膨胀来实现这一目标,然而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远比调整汇率要大。尽管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应该是一个事先不公布的突然行动,但是益早不宜迟。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和汇率制度的改革延误已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损失已足够大了。

【注释】

[1]美国数据来源于《国际劳工组织,2004》的统计资料。中国没有相应的小时工资数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年工资,按一年工作1,600小时算,合1.06美元。

[2]由于中国政府没有公布其外汇储备的具体金融资产债券组成,笔者无法计算准确的损失数字。不过,即使用各种可能的组成来做假设,可以做结论的是,死守现在汇率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远远大于失业保险的支付。

[3]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发言人说,谁要想投机人民币升值赚钱,是注定要失败的。总理也说过类似的话。

【参考文献】

CHANG,GeneH,andQinSHAO,2004,"HowMuchistheChineseCurrencyUndervalue:AQuantitativeEstimation,"ChinaEconomicReview,Vol.15,pp.366-371.

FRANKEL,Jeffrey,2004,"OntheRenminbi:TheChoiceBetweenAdjustmentUnderAFixedExchangeRateandAdjustmentUnderAFlexibleRate,"PaperforaHigh-LevelSeminaronForeignExchangeSystem,Dalian,China,May.

汇率机制范文篇8

一、对汇率体制调整的时机选择

当前环境下,汇率体制调整利弊因素并存。

1.有利因素。一是为扭转美国的巨额赤字,美元在2004年继续走弱。此时,对于中国来说,出现了一个机会窗口,可以灵活地调整汇率,人民币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二是政府一般不会在投资高峰时期调整汇率。在过去的6个月中,中国政府已经通过了一些措施让投资减速,例如信贷政策已经开始收缩。人民币汇率适度调整,对中国出口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还将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三是目前国家外汇储备较多,具备在汇率调整过程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四是汇率长期均衡,且有升值趋势。例如,出口换汇成本是指出口企业取得每美元收入对应的人民币成本,是企业进行出口盈亏平衡分析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制订汇率政策的参考依据之一。结合近年辽宁省定点监测的出口企业换汇成本的情况和趋势来看,换汇成本呈走低趋势,2003年一季度换汇成本为7.9328,二季度攀升到8.1231,三季度小幅回落至8.1210,四季度换汇成本为7.9726,基本上又回落到年初水平。2004年一季度企业出口换汇成本总体水平为7.9015,同比下降0.39%,二季度总体水平为7.7635,低于季末基准汇价(8.2766)。五是财政状况良好,赤字较少,人们对货币当局和人民币都比较有信心。

2.不利因素。金融市场不完善,用来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较少;央行没有在灵活汇率下实施货币政策的经验,其能力还有待检验;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国有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较多,金融体系脆弱;通货膨胀压力显现,央行货币政策有所调整;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不宜马上进行汇率调整。如由于存在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心理,辽宁地区部分企业想进行外债结构调整,又担心人民币升值造成损失,从而在债务调整中犹豫不决。

根据智利和泰国的经验教训,中国在调整汇率体制的时机把握上需要注意:首先,不要在有贬值压力时进行,因为贬值会造成市场的恐慌心理,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最好在汇率接近长期均衡值或有升值趋势时进行。其次,在居民对本国货币有信心时实行,当经济运行良好,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居民比较有信心。第三,改变出口商品的结构,同时整合国内市场,减轻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第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改革要慎重,循序渐进,同时加强相应的监管措施。根据以上条件,笔者认为我国已具备了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体制的基本条件,但从稳妥的角度衡量也没有到非改不可的地步,目前更重要的应是逐步增强汇率弹性和灵活性,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二、逐步增强汇率弹性和灵活性,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后,我国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1997年末,因需应对亚洲金融风波的冲击,也应周边经济当时的要求,中国收窄了汇率浮动区间。现在可以说亚洲金融风波及其产生的“土壤”已确实得到克服和纠正,多数亚洲国家已克服当时产生危机的问题(周小川,2004)。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弹性和灵活性。从长期看,应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逐步过渡到人民币的独立浮动。从近期和中期来看,我国汇率政策的立足点应是:首先,不承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其次是人民币仍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增加汇率波动的区间。三是要逐步完善外汇市场。四是要改进货币当局的干预机制。具体来说:

(一)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

应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要素不足,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对强制结汇制度的改善,可以考虑扩大允许开立外汇帐户的企业范围,企业通过选择持有还是卖出外汇收入间接地参与人民币汇率形成;,还可以考虑提高企业外汇帐户的留存额度;另外,可以延长结汇的宽限时间,允许企业经常项目收汇后在一定期限内不结汇,以使企业选择适当的价格结汇。

(二)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

目前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开放度是远远不够的。应采取切实措施,在确保市场规范运行的前提下,提高外汇市场的开放程度,使之真正成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基础。一方面可以考虑增加市场交易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外汇买卖,以避免大机构集中性的交易垄断市场价格水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品种和工具。目前外汇交易仅限于美元、日元、港币、欧元的即期交易,而远期交易、调期交易、外币期货期权等交易手段没有得到发展。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大额外汇买卖制度,推进外币同业拆借市场,进一步推广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开办远期外汇市场。并增加人民币对其他可兑换货币的买卖,适时增加交易方式,以适应外经贸发展和外汇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制定合理的汇率波动区间,增加汇率灵活性

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大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系列因素,包括:实际有效汇率、月度交易余额、季度国际收支余额的变化、国际储备的充足性与变化趋势、人民币利率水准等等。施行一个“较窄”的波动区间的理由是:我国宏观经济承受汇率波动的能力还相当弱;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刚刚起步,企业的外汇风险意识不强;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不足。而施行一个“较宽”的波动区间,一方面有利于央行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较宽”的波动区间可以使均衡汇率在发生变化后仍然维持在波动区间范围内。综合这两方面的理由,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应分步骤实施。当前要用足0.3%的浮动区间,允许汇率每天可以上下波动一定幅度,这将向市场传递一个央行减少干预的信号,有利于市场正视汇率风险。待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后,再视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外汇市场供求状况逐步扩大浮动区间。

汇率机制范文篇9

人民币汇率不受利率平价关系的影响,在目前中国仍实行一定程度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是可以维持的。但是,由于受国际金融_体化和加人世贸组织的影响,资本管制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有效性将大大降低,开放资本账户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和固定的汇率制度只能二取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非常重要,因此,逐渐过渡到相对灵活的汇率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虽然目前人民币与美元比价稳定,但是,从中国的贸易结构看,美国并不具有绝对优势,中国对日本、欧盟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比重越来越大。由于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自由浮动,中国仍然会有汇率不稳定的风险。

一、对汇率体制调整的时机选择

当前环境下,汇率体制调整利弊因素并存。

1.有利因素。一是为扭转美国的巨额赤字,美元在2004年继续走弱。此时,对于中国来说,出现了一个机会窗口,可以灵活地调整汇率,人民币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二是政府一般不会在投资高峰时期调整汇率。在过去的6个月中,中国政府已经通过了一些措施让投资减速,例如信贷政策已经开始收缩。人民币汇率适度调整,对中国出口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还将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三是目前国家外汇储备较多,具备在汇率调整过程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四是汇率长期均衡,且有升值趋势。例如,出口换汇成本是指出口企业取得每美元收入对应的人民币成本,是企业进行出口盈亏平衡分析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制订汇率政策的参考依据之一。结合近年辽宁省定点监测的出口企业换汇成本的情况和趋势来看,换汇成本呈走低趋势,2003年一季度换汇成本为7.9328,二季度攀升到8.1231,三季度小幅回落至8.1210,四季度换汇成本为7.9726,基本上又回落到年初水平。2004年一季度企业出口换汇成本总体水平为7.9015,同比下降0.39%,二季度总体水平为7.7635,低于季末基准汇价(8.2766)。五是财政状况良好,赤字较少,人们对货币当局和人民币都比较有信心。

2.不利因素。金融市场不完善,用来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较少;央行没有在灵活汇率下实施货币政策的经验,其能力还有待检验;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国有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较多,金融体系脆弱;通货膨胀压力显现,央行货币政策有所调整;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不宜马上进行汇率调整。如由于存在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心理,辽宁地区部分企业想进行外债结构调整,又担心人民币升值造成损失,从而在债务调整中犹豫不决。

根据智利和泰国的经验教训,中国在调整汇率体制的时机把握上需要注意:首先,不要在有贬值压力时进行,因为贬值会造成市场的恐慌心理,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最好在汇率接近长期均衡值或有升值趋势时进行。其次,在居民对本国货币有信心时实行,当经济运行良好,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居民比较有信心。第三,改变出口商品的结构,同时整合国内市场,减轻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第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改革要慎重,循序渐进,同时加强相应的监管措施。根据以上条件,笔者认为我国已具备了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体制的基本条件,但从稳妥的角度衡量也没有到非改不可的地步,目前更重要的应是逐步增强汇率弹性和灵活性,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二、逐步增强汇率弹性和灵活性,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后,我国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1997年末,因需应对亚洲金融风波的冲击,也应周边经济当时的要求,中国收窄了汇率浮动区间。现在可以说亚洲金融风波及其产生的“土壤”已确实得到克服和纠正,多数亚洲国家已克服当时产生危机的问题(周小川,2004)。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弹性和灵活性。从长期看,应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逐步过渡到人民币的独立浮动。从近期和中期来看,我国汇率政策的立足点应是:首先,不承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其次是人民币仍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增加汇率波动的区间。三是要逐步完善外汇市场。四是要改进货币当局的干预机制。具体来说:

(一)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

应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要素不足,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对强制结汇制度的改善,可以考虑扩大允许开立外汇帐户的企业范围,企业通过选择持有还是卖出外汇收入间接地参与人民币汇率形成;,还可以考虑提高企业外汇帐户的留存额度;另外,可以延长结汇的宽限时间,允许企业经常项目收汇后在一定期限内不结汇,以使企业选择适当的价格结汇。

(二)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

目前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开放度是远远不够的。应采取切实措施,在确保市场规范运行的前提下,提高外汇市场的开放程度,使之真正成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基础。一方面可以考虑增加市场交易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外汇买卖,以避免大机构集中性的交易垄断市场价格水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品种和工具。目前外汇交易仅限于美元、日元、港币、欧元的即期交易,而远期交易、调期交易、外币期货期权等交易手段没有得到发展。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大额外汇买卖制度,推进外币同业拆借市场,进一步推广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开办远期外汇市场。并增加人民币对其他可兑换货币的买卖,适时增加交易方式,以适应外经贸发展和外汇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制定合理的汇率波动区间,增加汇率灵活性

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大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系列因素,包括:实际有效汇率、月度交易余额、季度国际收支余额的变化、国际储备的充足性与变化趋势、人民币利率水准等等。施行一个“较窄”的波动区间的理由是:我国宏观经济承受汇率波动的能力还相当弱;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刚刚起步,企业的外汇风险意识不强;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不足。而施行一个“较宽”的波动区间,一方面有利于央行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较宽”的波动区间可以使均衡汇率在发生变化后仍然维持在波动区间范围内。综合这两方面的理由,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应分步骤实施。当前要用足0.3%的浮动区间,允许汇率每天可以上下波动一定幅度,这将向市场传递一个央行减少干预的信号,有利于市场正视汇率风险。待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后,再视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外汇市场供求状况逐步扩大浮动区间。

汇率机制范文篇10

人民币中长期均衡汇率水平决定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变动

均衡汇率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理论界对于均衡实际有效汇率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相对人均GDP、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动、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实际工资增速、储蓄率、经常账户收支、人均对外净资产等。当前人民币汇率正在逐步回归均衡,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预期增强,中长期内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也将随着上述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而波动,需要建设外汇期货市场以丰富外汇交易品种,为实体经济提供多种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我国人均GDP增速放缓,与发达经济体差距缩小,人民币升值步伐将继续放缓。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定律,国家间和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实际汇率长期变动的主要决定因素(Balassa,1964;Samuel-son,1964),本国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引致本币升值,劳动生产率下降则引致本币贬值。实证研究中通常以相对人均GDP作为国家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量。过去20年我国以美元现价计人均GDP年均增速达14.5%,以购买力平价计人均GDP年均增速为12%。同期日本、美国、欧元区以购买力平价计人均GDP年均增速分别为2.9%、3.6%和3.5%,远远落后于我国。人均GDP增速的差异,成为2005年汇改之后人民币持续升值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最近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人民币升值幅度将收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秋季预测,未来五年我国以购买力平价计人均GDP增速将下降到9.6%,日本、美国和欧元区将维持2.5%-4%的低速增长,我国与发达经济体人均GDP增速差距将大幅缩小,人民币升值步伐也将显著放缓。近年来我国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引致工资水平上涨,构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推升人民币汇率。McDonald和Ricci(2007)以及McDonald和Dias(2007)对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作区分,指出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均衡实际有效汇率有不同的影响。一国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引致贸易品部门实际工资上涨,在要素市场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将导致非贸易品价格上升,该国货币实际汇率趋于升值。若以单位劳动力创造的GDP简单地衡量劳动生产率,199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部门单位劳动力创造的名义GDP年均增速为17.4%,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该值一度下降到3.8%,之后逐步恢复,2011年制造业单位劳动力创造的名义GDP增速17.3%,基本持平于20年均值。这段时期,制造业部门名义工资也保持了两位数增速。制造业部门名义工资20年增速均值14.3%,2010年达到15.4%,超过20年均值。贸易品部门工资水平上涨,形成通胀压力并进而推升人民币汇率。非贸易品部门名义工资上涨趋势可能延续,通胀压力恐将持续,成为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虽然过去20年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但是近期由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连续6个月个位数增长,预计近几个季度制造业人均GDP增速已经低于15%,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出现下降趋势。与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趋势相并行的是,非贸易品部门名义工资增速开始呈现超过贸易品部门名义工资增速的现象。以批发零售行业为例,2004年以来该行业平均工资年均增速达到17.4%,同期制造业部门平均工资年均增速13.7%。由于城镇化进程以及人口结构等因素,预计对非贸易品需求的增长将持续推动非贸易品部门工资上涨,中长期内将构成国内通胀压力,推升人民币汇率。国民总储蓄率下降,经常项目收支逐步趋于平衡,减弱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均衡实际有效汇率的分析,另一派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以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Williamson(1994)以及Cline和Williamson(2007,2010)为代表的基本均衡汇率。这一理论认为,均衡汇率决定是内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国际收支中长期内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汇率水平。2011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GDP占比下降到2.8%,经常账户逐步回归均衡,说明人民币汇率已经达到均衡水平。那么什么是经常账户均衡的决定因素?未来人民币汇率将如何变动?对于经常账户收支失衡影响因素的论述通常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Krugman,2006;Obstfeld&Rogoff,2005,etc.),基于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认为本国货币升值将导致经常帐户逆差,而本币贬值则有助于经常帐户逆差调整。但是美国2002至2008年间的美元贬值和经常账户大幅逆差并行的状况,却说明贬值未必有助于经常账户逆差调整。2002年2月至2008年3月期间的美元实际有效汇率贬值近25%,同期经常帐户并未随之好转,2005年4季度美国经常帐户逆差的GDP占比一度达到6.5%的历史峰值,并且持续高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时期的4.5%。另一种观点以麦金农(McKinnonandSchnabl,2008)为代表,认为大量国内储蓄是造成经常账户失衡乃至货币失衡的主要原因。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从2000年的37.3%上升到2010年的历史峰值54.65%,这十年也正是我国外贸高速发展和经常账户大量顺差的十年。但是从2011年始国民总储蓄率开始回落,同期,居民部门储蓄增速也开始下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居民部门人民币存款增速达到历史峰值的26.3%之后,逐年下滑至2011年的13%,该值已经低于过去十年我国居民部门存款年均增速16.5%。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经济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预计居民部门储蓄增速将持续放缓。储蓄率以及储蓄增速下滑,将推动中国经常账户回归均衡,减弱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外净资产增速加快,降低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均衡汇率决定的另一因素是居民所持有的净外国资产(LaneandMilesi-Ferretti,1999,2005),净外国资产增加意味着资本外流,引致本国货币贬值,反之则本币升值。在官方公布的我国国际投资头寸表中,真正意义上的居民部门持有的外国资产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居民部门负债则包括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和外国居民在我国证券投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我国居民对外直接投资加速。截至2012年3季度,我国居民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4170亿美元,是危机前2007年的3.5倍。同时,其他投资项下的资本流出也出现加速迹象,2012年2-3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账户的“其他投资”项出现新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单季逆差944亿和956亿美元。虽然外国对华直接投资流入仍有540亿美元的规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130亿美元,2季度金融账户逆差仍然达到历史峰值的421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和其它投资项下的资本外流加速,对外净资产增速加快,降低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综合以上因素,当前人民币汇率正在逐步回归均衡水平,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预期增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汇率市场化的条件成熟。当前汇率存在双向波动预期,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在长期内将因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而变动,需要建设外汇期货市场,丰富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为实体经济提供多种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

汇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外汇期货市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汇率期货发展的历史经验

说明,汇率机制改革需要外汇期货市场。反观汇率期货的发展历史,正是对汇率形成机制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预期,为汇率期货市场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1971年8月国际金融界开始纷纷预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将瓦解,催生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货币期货的构想。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历史,与多层次外汇市场建设并行。二十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外汇市场也顺应改革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1994年1月1日我国进行第一次汇改,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年4月18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成立,揭开了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建设的序幕。2005年7月21日我国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设定为±0.3%。为适应市场对于规避汇率与利率价格波动风险的内在需要,2005年8月外汇交易中心推出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2006年4月推出货币掉期交易。2007年汇改继而将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3%扩大到±0.5%。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作为避险货币的美元兑主要国家货币大幅升值,人民币汇率再度收窄浮动区间以稳定市场预期。随着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逐步消除以及经济企稳复苏,2010年6月19日,我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恢复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2011年4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场外人民币外汇期权。伴随着汇改和多层次外汇市场建设,外汇交易规模增长迅速。据统计,2002年至2012年上半年,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折合23.3万亿美元,年均增速53.4%,利率和汇率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折合50万亿元人民币。场内市场建设与场外市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汇改加速,需要建设多层次外汇市场以发挥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价格指引功能。虽然人民币场外市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将近二十个年头,但是场内市场的发展却一直滞后。场外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升级为场内市场,场内、场外市场并不对立,其差别在于流动性、价格发现机制、交易商参与方式等(祁斌,2012)。同时,场内市场相对于场外市场而言,交易数据信息更易获取,因此场内市场价格通常起到引导场外市场价格变动的作用。场内市场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也有助于降低交易的信用风险,而场内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也可以推动场外市场的发展。建设外汇期货市场,发挥外汇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价格指引功能,有助于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机制的形成。建设外汇期货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套保服务。场内交易的货币期货合约通常较场外市场衍生品更具有成本优势,标准化合约设计使得中小企业以及个人投资者得以广泛参与市场交易,从而增加市场流动性。当前人民币汇改加速,汇率波动幅度放宽,对于那些对资金成本更为敏感的中小企业而言,汇率风险管理将是未来的一门必修课。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完全可自由兑换之前,建设外汇期货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的套期保值工具,使得实体经济有机会学习汇率风险管理以适应未来人民币汇率自由波动。积极稳妥发展外汇期货市场,争夺人民币定价权,符合国家利益。境外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发展,对我国争取人民币汇率定价权提出严峻挑战。1994年汇改之后,离岸人民币衍生品不断涌现,无本金交割远期(NDF)、可交割远期(DF)、无本金交割期权(NDO)等场外衍生品陆续推出。特别是在2005年汇改之后,离岸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交易额增长迅速。目前香港人民币可交割外汇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每天250亿至300亿美元,人民币NDF市场规模也已经达到每天40亿美元。人民币期货和期权产品在中国香港、新加坡以及芝加哥等金融市场陆续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建设和人民币汇率定价权之争日益激烈。值此历史时机,建设一个成功的境内交易所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将人民币汇率定价权保持在大陆地区,符合我国金融安全和国家利益。

本文作者:朱一平工作单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