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重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3:13:27

恢复重建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总理关于“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要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组织有关省市对口支援灾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指示精神,根据《浙江省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我市对口支援青川县马鹿乡等3个乡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对口支援原则

(一)坚持以当地为主导、我市(县)积极援建相结合的原则。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按照《灾后重建规划》,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为灾区重建提供最急需的支援。

(二)坚持对口支援、统分结合的原则。在参与做好省“六个统一”的基础上,我市的主要职责是:1、按照全省部署,负责对口支援乡及德清、长兴两县援建工作的组织协调;2、帮助编制对口支援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3、按照全省三年援建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负责相关项目计划的实施和质量检查工作;4、帮助对口乡开展劳务输出和培训,以及急需人才、技术等其他各方面的支持;5、做好对口支援乡援建工作的情况汇总上报等。

(三)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在市、县(区)政府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多形式、多渠道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四)统筹安排、市县联动的原则。援建范围内的重建规划、计划外项目及线性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由市统筹安排,德清、长兴两县派员参与市援建指挥部工作。具体工程建设和工作开展,在省、市统一口径、统一部署下,按对口单位分别组织实施。

三、对口支援的安排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我市市本级、德清县、长兴县分别对口支援青川县马鹿乡、楼子乡、七佛乡。未安排对口支援乡镇的安吉县,要通过提供选派医务人员、师资和农业科技、农民工培训等形式进行支援,吴兴、南浔两区参与市本级的援建工作。

市级各部门也要根据各自职能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四、对口支援的内容、方式和任务

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多种力量,优先解决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对口支援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有:

(一)提供被援乡重建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家咨询、工程建设和监理等技术服务;

(二)建设和修复乡村居民住房;

(三)建设和修复乡村学校、医院、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

(四)建设和修复乡村道路、供(排)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五)建设或修复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

(六)提供机械设备、器材工具、建筑材料等支持。选派师资和医务人员、提供人才培训、异地入学入托、劳务输入输出、农业科技等服务;

(七)以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建厂、兴建商贸流通等市场服务设施,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

(八)对口支援双方协商的其它内容。

援建的重点是,帮助搞好重建规划、恢复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房,同时开展人才培训、科技支持服务等。

具体内容和方式由我市和省援建办与当地政府协商确定。

五、对口支援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援建办,设在发改委),主要职责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组织、协调我市对口支援青川县马鹿乡、楼子乡、七佛乡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在青川县组建**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援建指挥部),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我市在青川县的对口支援工作,搞好与省援建指挥部和当地政府的衔接。选调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身体条件好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指挥部人员。根据工作需要,指挥部主要领导以挂职方式兼任青川县党政领导职务,其他干部可视情兼任对口乡党政领导职务。干部管理按照浙委办[2008]69号文件规定,参照援藏或援疆的相应政策,具体由市委组织部确定。

德清、长兴两县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各选派一名优秀科级干部参加市援建指挥部工作。

六、对口支援的资金保障

恢复重建范文篇2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推进与监管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3月2日全省加强灾后恢复重建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分析我县当前灾后重建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加快重建进度,切实搞好项目监管,确保“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前面,县发改局、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规划和建设局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刚才,张县长讲了很好意见,我完全赞同,特别是宋兴平组长讲了很好的意见,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

3月2日,省重建委在成都召开了全省加强灾后恢复重建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于伟同志主持会议,6个重灾市州、51个重灾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和省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会上,通报了检查发现的灾后恢复重建问题和国家审计署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魏宏常务副省长在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对存在问题的整改,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推进。对下一步灾后恢复重建监督管理工作,他要求灾区各级政府要抓紧研究整改薄弱环节,下大力气抓紧抓好监管工作,确保投资项目如期完成,确保重建资金高效安全使用,确保灾区建筑质量安全,确保对口支援务实高效,确保灾区民生持续改善。省审计厅、监察厅、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财政厅和省政府督办室,分别就去年以来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监督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认真通报,特别是对审计监督、行政监察、督促检查等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一针见血,丝毫不留情地给予指出,直接点到了市州、点到了县区、点到了项目,提出了意见建议。会后,马华市长立即召集广元7个县区的参会人员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回来以后,必须立即召开好重建委会和重建监管工作会议,抓好会议的贯彻落实。

我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下,工作进展顺利,成效十分明显。前面张县长已经进行了总结。这是大家夜以继日、超常工作的结果,是大家艰辛努力、辛勤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大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也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有些问题是全省共性的问题,有些是我们个性的问题。一是资金滞留较多。全县已到位各类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1.5亿元,拨付出去的只有14.7亿元,仅占到位资金总额的46.6%,比全省低11.1个百分点、比全市低17.4个百分点。按照3月2日会上魏宏常务副省长和省财政厅黄锦生厅长的要求,凡是拨付不出滞留资金的,将全部收回。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二是项目推进缓慢。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要求,在今年9月底前,我县必须完成恢复重建任务的90%以上。目前除教育、卫生项目进度较快外,市政设施、农村建设、基层政权、水利交通、文化影视、社会保障和福利等项目进度都较为缓慢。特别是补助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119个重点项目,现在开工建设的只有48个,差不多60%以上的项目没有开工。有的项目虽然开了工,但推进不快。像县人民医院在去年初就审定了,但进展十分缓慢。三是项目监管任务繁重。从3月2日会上通报的全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看,暴露出的问题很多。有资金管理上的问题;有项目建设施工方面的问题,也有中介机构选择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招投标、资金等各个方面,有些问题触目惊心。从我县的情况看,重建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手续不完备的问题比较突出和普遍;质量控制不够严格,建设单位偷工减料,监理单位监而不理,业主代表监督不够;资金管理不规范,大量的资金沉淀在县财政和业主单位;招投标领域围标、串标、转包等问题屡禁不止;项目竣工验收组织不规范。由于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监管量大面广,许多问题极为隐蔽,特别是一些人为的问题,常规检查很难发现,监管工作面临极为复杂的形势。发现问题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存在问题而发现不了就会严重影响决策、影响工作。前面指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更好更快地推动重建工作。

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今年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决胜之年。灾后恢复重建是我们今年的核心工作,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随时把重建工作想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广元是全省6个重灾市州之一,四县三区都是重灾县,都在千方百计加快重建进度。我们苍溪虽然也是重灾县,但重建任务不能和青川、剑阁、利州、旺苍等县区相比。我们必须全力加快重建步伐,将工作尽量往前赶,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各项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对此,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铆定工作目标,树立雄心壮志,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奋力搞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锁定目标,加快推进

面对繁重艰巨的重建任务,我们必须将灾后重建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锁定“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不动摇,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重建工作提速推进。

(一)盘清家底。3月5日,县重建委召开了第八次全体会议,会上有关部门对我县灾后重建中存在问题进行了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指出问题不仅是为了加快推进工作,更是对我们干部最好的保护。从会上通报的情况看,个别乡镇、个别部门对本地、本部门的灾后重建工作任务不清楚、进度不清楚、目标不清楚,推进十分缓慢。我多次讲,灾后重建工作首先是要盘清家底,如果家底不清,工作薄弱环节就难发现,措施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工作就会停滞不前;只有盘清家底,才能对症下药、加快推进。每一位分管领导,每一位局长,每一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业主单位负责人,必须要摸清家底,对你所负责、所分管的灾后重建情况,要说得清楚、讲得明白,始终装在大脑里面。哪些重建项目已经启动,哪些已经正式开工,哪些已经完工,哪些还没有启动,现在先要做哪些项目,要认真梳理,建立台账,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

(二)锁定目标。按照省市有关要求,今年4月底前必须全面完成自贡市对口援建三川镇重建项目,“5•12”地震纪念日前必须全面完成特殊党费资助项目建设,5月底前必须基本完成城镇住房恢复重建,6月底前必须全面完成农业产业项目重建和农村机耕道重建,8月底前必须基本完成教育、卫生项目恢复重建,9月底前必须全面完成交通项目恢复重建,年底前,除港澳援建、统借统还国外紧急优惠贷款项目外,必须基本完成其余重建项目。各级各部门要锁定目标任务,逐一研究对策,做到一个项目一张时间表,倒排工期。现在工作已经滞后的,要增强紧迫感,早打主意、早想办法,千方百计增添措施,迎头赶上;现在工作进度较快的,也要认真研究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将工作尽量往前赶,确保项目实施进度与时间同步。

(三)加快推进。针对重建项目不同的实施情况,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全力加快推进。对未开工项目:要按照“程序不减、时间缩短”的要求,认真实施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开辟“绿色通道”,切实加快项目前期评估、审批等工作,除上级审批权限的项目外,县级审批项目一律要在5月底之前完成前期审批工作,6月份实现全面开工。嘉陵江二桥、县文化影视艺术中心、苍溪中学、县教师进修校、苍溪职中、城郊中学、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劳动人事服务中心、县社会福利中心、县公安局综合业务楼、县农业服务中心等投资超千万的项目,分管联系领导必须拿在手上,随时跟进,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必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对在建项目:业主单位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依法认真履行职责,督促施工单位加强人员的组织力度,全力加快进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砖、砂石等建材的统筹力度和资金、水、电等物资的保障力度;要进一步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搞好项目工序安排,以质量、安全、日志三个现场管理为重点,突出项目施工班子、监理人员、甲方代表三到位,做到快而不乱。对已完工项目:业主单位要主动及时完备相关手续,建设、审计等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及时依法组织工程竣工验收,确保资金能够尽快拨付出去,项目能够尽快投入使用。

三、严肃纪律,确保安全

政策是生命线、纪律是高压线。大家一定要严肃重建工作纪律,认真执行重建政策,确保实现安全重建,做到“重建建起来,干部不倒下”。

(一)确保资金安全。管好用好各类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不仅关系重建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在今年1月27日国家审计署网站公布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跟踪审计结果后,在24小时内获得了近40万次的点击量,居当日新闻点击排行榜第三位。相当部分网民的言辞非常激烈,一些甚至偏激,强烈呼吁政府加强资金监管。近日,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修订后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增加规定了对财政资金运用实行跟踪审计的范围,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3月2日会上,省财政厅黄锦生厅长明确表示将在3月份派出专门工作组,对全省6个重灾市州的资金拨付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在全市四县三区内,我们本来就没有援建省支持,重建资金少,如果再有资金被收回,那怕是几万块钱,那就是失职,无法面对全县父老乡亲。各级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救灾资金管理各项规定,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做到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禁将资金直接拨付给个人,严防资金“跑、冒、漏、滴”。相关部门要对存在的问题逐一研究,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确保资金不收走一分。

(二)确保质量安全。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灾后重建项目必须严把质量关,杜绝豆腐渣工程和“短命”工程。一要严格建设标准。现在项目建设质量都是终身负责制,不管时间过了多久,人到了什么地方,如果出现问题都要追究责任。各级各部门在重建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制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制度、标准,强化抗震设防设计和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不得擅自降低或者提高建设标准。二要严格招投标。认真执行招投标程序,对要求公开招标的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设备、材料采购都要公开招标,都要依法签订合同。严格选择符合资质条件的施工队伍,严禁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的施工队伍进场施工,坚决杜绝没有资质的施工队伍通过挂靠等形式施工。加大对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的查处力度,从严招标事项和竞标单位资质审查,加大对挂靠投标、串通投标或转包、违法分包、低价抢标高价结算等行为的预防处理力度。三要严格施工过程管理。进一步明确项目主管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各方的责任,加强施工全过程管理,包括施工过程的每一个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尤其要加强对隐蔽工程的质量监督。千斤重担要众人担。县建设局要将所有人员分行业、分乡镇进行打桩定位,责任到人,把施工安全责任落实下去。四要严格竣工验收。建设、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严格竣工验收,坚决杜绝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或工程质量问题,确保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三)确保干部安全。灾后重建项目涉及的资金金额大、审批权限大、风险也大。刘奇葆书记曾在全省重建会议上讲,灾后恢复重建将牺牲两种人,一种是主观上想在灾后重建中追求利益、谋取利益的人,一种是客观上在项目审批等环节违反规定的人。各级各部门务必要牢固树立廉政意识,依法运用好手中的权利,确保所有灾后重建项目建成廉政工程。一要健全完善制度。要进一步健全灾后重建资金、物资和重建项目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管人,确保灾后重建资金和重建工程项目管理严格规范、运行高效有序,使个别想做手脚的人不能做手脚。二要严格实行公开。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应该公开的信息,必须全面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使决策权、审批权、监督权、资源分配权在阳光下运作,促进政府工作公开化、透明化。三要逗硬查处案件。逗硬就是负责的表现。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切实抓好灾后重建中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严密防范通过弄虚作假,套取、骗取资金等趁机发“国难财”的腐败行为,对贪污、挪用、截留灾后重建资金的,对在工程建设中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不论是为个人、还是为集体,不论功劳有好高、苦劳有多大,一律从重、从快、从严处理,功是功,过是过,绝不姑息。

四、强化领导,狠抓落实

(一)严格落实责任。春节刚过,县委、县政府就集中专门研究灾后重建工作,足见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足见此项工作的重要。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认认真真抓好落实。万县长要从常务副县长的角度,搞好牵头抓总的工作。县政府各分管领导要结合分管工作,加强对相关部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进行督促落实。县重建办、民政、发改、财政、建设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全力做好相关指导、服务和协调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实施主体、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一把手”必须亲自研究、亲自解决重建中的难点问题,将每一个项目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头,确保每一个项目有人负责、有人具体抓。

(二)努力形成合力。目前,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经处在决战攻坚阶段,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县的高度看问题、想事情,自觉服从和服务于重建工作大局,少讲局部利益,多讲工作大局,少讲客观原因,多想加快推进的办法,努力形成工作合力。有关职能部门要面向基层,下移重心,抽调专门力量,深入乡镇,搞好重建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有关项目审批和收费部门,要简化办事程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努力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发改、财政、民政、建设、教育、卫生、水务、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向上汇报,尽可能多争取项目资金,努力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加快推进,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恢复重建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郭声琨书记视察来宾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轻重缓急、远近结合、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尊重受灾群众意愿,立足自力更生,一手抓抗灾减灾,一手抓恢复生产,科学评估灾情影响,尽快制定恢复生产方案,明确发展政策,细化技术路线,保障物资供应,切实做好农业恢复生产工作。

(二)工作目标。恢复重建工作,要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统筹人力、物力、财力,尽快恢复重要基础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确保大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确保农业经济平稳运行,力争在短期内把生产尽快恢复到灾前水平,努力实现年初确定的各项农业经济指标。

二、千方百计搞好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

当前,抗洪救灾已由抗洪抢险阶段转入全面恢复重建和生产阶段。各级各部门要正确分析形势,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明确工作重点,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上来,全社会动员,全民动手,迅速掀起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热潮,努力夺取抗洪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力争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任务。

(一)安排好灾区群众生活生产,确保灾区社会稳定。一是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地方住、有衣穿、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同时加强卫生消毒和社会治安管理,确保灾区无疫情发生和社会稳定。二是深入灾区摸清群众缺粮情况,确保救灾粮供应不停供、不断档。同时,加强粮油市场的监管,严禁不符合卫生质量标准的粮油投放市场,维护粮油市场秩序和价格稳定。三是帮助受灾村屯尽快修复被损毁的人饮工程,确保饮水安全。四是抓好因灾倒塌房屋的重建工作。各县(市、区)要成立以行政首长为组长的重建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倒房重建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工作,确保在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倒房重建工作。五是做好灾区农机服务工作。及时组织农机投入排水抢险和水毁工程、民房及道路的修复、帮助清理废墟、运送建筑材料等,促进灾区家园重建工作有序、稳定进行。

(二)迅速掀起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高潮。由于这次强降雨天气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大、影响范围广,给全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的任务十分繁重。千方百计做好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郭书记视察来宾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和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要早部署、早安排、早谋划,迅速掀起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的热潮。

1、全力抓好农业生产各项恢复工作。

(1)加强受灾农作物的挽救护理工作。对受淹的稻田要迅速清沟排水,及时清洗和扶正倒伏的禾苗,并加强肥水管理,尽快恢复水稻生长;对甘蔗、玉米、大豆、花生等受灾旱地作物,及时排除积水,清理折断的玉米、大豆秸秆和残叶,清洗功能叶片,扶正、培土倒伏植株,并增施速效肥;受淹果树、小桑树要及时清污排水、通气,防止浸根死根,倾倒的果树要扶正、培土、固株,追施有机肥,以利尽快恢复树势。大桑树要尽早实施夏伐,加速早生快发,提早供叶养蚕。

(2)加强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当前,早稻、玉米、甘蔗、花生、果树等农作物已进入管理的关键时期,由于上半年低温天气持续较长,玉米、花生等作物收获期推迟,各地要切实加强农作物的除草、施肥培土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粮食作物中后期的田间管理,为夺取灾后粮食丰收打下良好基础;加强桑园的管护,进一步加大种桑养蚕和防病抗灾技术培训与指导的力度,做好养蚕的各项准备,力争使桑蚕生产成为弥补群众因灾损失的重大项目。

(3)对因灾绝收的作物要及时组织改种补种。对因灾绝收的田地,各地要及时组织群众修复水毁农田,积极引导农户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尽快改种迟熟超级稻、玉米、大豆、蔬菜或生育期适宜的农作物。一是大力发展晚造玉米,弥补早造玉米受损带来的损失。二是发动群众抢播迟熟超级稻品种,适当延长晚稻生育期,提高晚稻产量,弥补早稻损失。对于洪涝过后稻田田间杂草、稻桩被浸死亡的田块,可以不经过翻耕,将稻田平整并施基肥后,进行免耕直播或免耕抛秧,达到省时、省工、节本、增效的目的。三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抢占有利时机抢种早熟早生的蔬菜,及时补充因灾造成的蔬菜淡季,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提早抓紧落实晚造生产计划及“双抢”准备工作。切实做好晚造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农资的调配和供应工作,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生育期短、见效快的农作物品种,及时、足额满足生产用种、用药、用肥。要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

2、全力投入,力争把水产畜牧业尽快恢复到灾前水平。

(1)立即组织调度消毒药品、疫苗发放到灾区养殖场(户)手中,全面开展消毒防疫工作,确保灾后无重大疫情发生。

(2)积极组织畜禽鱼种苗供应,全力做好灾区养殖场(户)开展灾后生产自救所需要的畜、禽、鱼种苗供应的协调工作,确保满足恢复生产需求。

(3)动物检疫部门要加强检疫工作,严格检查农贸市场的动物产品,严厉打击收购、销售被洪水淹死动物的非法行为,确保市场肉产品安全。

(4)组织技术力量深入生产第一线,抓好养殖业技术培训,指导灾区养殖场(户)开展生产自救,妥善处理被淹死动物及场地的消毒等工作。抓紧抢修水毁水产畜牧业生产设施,加快重建畜禽栏舍、山塘水库和鱼塘堤坝,尽快恢复水产畜牧生产。

3、加强防范,避免引发次生灾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抓紧抓好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监测、监控,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气象服务等方面的安全防范工作,及时完善各项应急管理措施,逐步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同时建立和完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动态监测,对灾后重建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统一协调、迅速解决,不能有任何拖延。

4、迅速组织工作队进村入户帮助指导恢复生产工作。各级各部门要迅速组织技术力量和骨干分子深入村屯,同时发挥新农村指导员的作用,以扶困济贫联系点为纽带,指导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采取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组织群众以自力更生为主进行恢复生产,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做好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特别是农业、水果、糖办、水产畜牧、交通等部门要迅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屯,加强对救灾技术和相关知识的传授与辅导,提高灾区群众开展灾后重建及恢复生产的能力、水平和质量。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恢复生产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组织、支持、引导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并通过板报、宣传橱窗、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发送手机短信、举办歌舞晚会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各行各业恢复生产知识与中央、自治区及市委、市政府有关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弘扬正气、激励斗志,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的信心和决心,自觉开展恢复生产互救。桂中日报、桂中电视台、桂中电台等新闻媒体上要开设有专栏,及时报道,及时播放。

三、积极争取多方支持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解决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一是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灾情,及时调整财政预算,增加对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的投入。二是民政、农业、水产畜牧、财政、扶贫、交通、发改委、水利等部门和受灾严重的县(市、区),在想方设法进行恢复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对口的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救灾经费和恢复生产资金及项目。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向灾区捐款捐物献爱心活动,向社会各界募集救灾资金,努力增加救灾经费和各行各业开展恢复生产资金的投入,切实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二)强化金融服务工作,全力支援灾区建设。各金融机构要深入一线了解灾情,摸清信贷和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疏通资金供应渠道,尽最大努力给抗灾救灾信贷支持。要建立信贷绿色通道,对符合信贷条件的贷款申请,加快审批,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全力做好灾后恢复生产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各保险公司要坚持特事特办,强化主动服务,建立理赔绿色通道,及时查勘定损,及时向受灾群众赔付,帮助群众渡过难关。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责任制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抓好当前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责任感,把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各县(市、区)要及时成立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组和技术服务组,分赴灾区开展指导服务工作,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做好灾后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工作,指导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二)精心组织生产安排,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各地要根据当前受灾情况,尽快制定下半年生产计划。抓紧抢种补种,千方百计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尽快恢复水毁禽畜养殖场所和养鱼设施等,及时补养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的畜、禽、鱼品种。因地制宜,抓好灾区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努力实现以秋补夏、以养补种、以工补农、以丰补欠。对大、中型种养项目及重点作物、重点品种要加强管理,重点管理,使之成为确保今年农民增收的项目。同时,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努力扩大农民增收渠道。

(三)明确职责,通力协作。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和单位领导负总则的原则层层动员、落实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采取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屯干部包户包人的分片包干办法,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物资到位。

——农业部门要深入生产一线,组织群众抓好抢收、晚稻种子、肥料、农机具供应;要指导、帮助灾区群众做好恢复农业生产的各项工作,开展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

——水产畜牧兽医部门负责抓好受灾水产及家畜禽的恢复生产指导工作,同时要严防大灾过后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

——蔗糖、水果部门负责甘蔗、果树管护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提供各项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民政部门要加强值班工作,及时掌握灾情,确保灾情上报及时、准确,确保救灾措施落实到位,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倒房户能在12月底入住新居。

——交通部门要及时组织力量抢修被毁坏的公路、桥梁,确保恢复重建物资调运畅通无阻、及时到位,确保交通运行安全。

——水利防汛部门要密切关注水情、汛情,加强汛情监测,严密防范,及时发现、排查和消除灾害隐情,确保堤防、水库和防汛工程安全,同时组织做好对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安全。

——气象部门要做好天气预测预报及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工作,发挥气象防减灾作用。

——国土部门要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和监测预报,指导群众及时疏散避险。

——粮食部门要及时做好救灾粮的调运工作。

——商务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市场农贸物资的供应协调工作,确保农贸市场正常、健康、稳定运转。

——工商、物价等部门要严厉打击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稳定,特别是要确保恢复生产所需物资价格的稳定。

——卫生部门要灾区防疫防病工作,确保灾区不发生疫病流行。

——建规部门要积极为因灾倒塌户提供建房规划设计,抓紧路面清理、垃圾清运和死角清除,确保供水供气正常和安全。

——财政部门要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抗灾救灾必要经费的投入,确保安排的救灾应急资金及时安排下拨。

——公安部门要抓好灾情严重和灾民集中地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趁火打劫、偷盗破坏恢复生产物资设备等违法犯罪行为。

恢复重建范文篇4

农业受灾状况。初步估计,受影响的农田超过1000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8.03亿元。预计100万到150万亩稻田会因水利基础设施损毁严重而被迫改种旱地作物,水库、堤坝输水能力的减弱或丧失,会影响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人力短缺可能会延误插秧时令。

组织抢收抢种。把成熟的作物尽可能收上来,对于解决灾区百姓的吃饭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抢收不及时造成农产品霉变,影响下茬作物的播种等损失,要继续组织收割互助队,把大型农机具集中起来,将小春作物抢收归仓。灾区小麦普遍采用机械收获,为充分发挥这些机械的作用,要确保汽油和柴油的供给,并对机收给予适当的专项补贴。成都平原的水稻在6月1日以后栽插便属于迟栽,每推迟1天,稻谷产量平均减少510公斤/亩。因此必须组织农民及时完成抢种,包括到异地组织水稻栽插突击队。同时抓好小青菜、包菜、菜豆、荞麦、芝麻等生长期短、抗病力强的作物的改种抢栽、田间管理和晚秋生产。积极推广粮经套种模式,实施全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单产。因田间水利设施遭受破坏而无法蓄水的田块应改种玉米等。早霜来得早的高原地区要选择马铃薯、花椒等生产周期短、适宜温带环境的作物。企业要及时调运抢种、补种所需的种子、肥料等农用物资。地方政府要开展针对性强的政策扶持。要防止秋季蔬菜上市集中引发菜贱伤农的情形,切实增加灾后农民的收入。加强对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等的病虫害预测和防治,减少病虫危害。

加强果树管理。灾区是特色水果主产区,目前正处于果树幼果迅速生长期。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造成了树体损伤。要尽快组织农民扶正被砸歪的果树;剪除折断的枝梢,强化肥水管理;疏除受伤的幼果;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综合控制。

促进牧业恢复。养殖是灾区农民主要生产活动之一。鉴于灾区畜牧业遭受到严重破坏,各地应向灾区支援一些生长周期短的猪、牛、羊等畜种,以帮助灾区尽快恢复畜牧业的生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饲料企业的扶持政策,促进农民恢复生产。畜牧业的重建要考虑提高畜牧业水平,包括挑选优良品种,改进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形成产业链等。畜禽养殖对灾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应根据生态承载力核定畜禽养殖规模,促进畜禽养殖的健康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恢复。这次地震中,农业水利灌溉、农业机械、畜禽饲舍、温室大棚以及户用沼气设施损失惨重,尽快修复这些基础设施是恢复灾区农业生产的关键。特别要尽快修缮被破坏的干渠、渡槽和田间水利设施,恢复或提高蓄水、灌溉和排水能力,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保障大春播种急需,将夏秋可能发生的旱涝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利设施恢复跟不上的地区,可以种秋玉米、秋马铃薯等旱作作物。

恢复重建范文篇5

第一条为了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

第三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三)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

(四)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

(五)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

(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必要时成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第五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

国家接受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的援助。

第六条对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过渡性安置

第七条对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进行过渡性安置,应当根据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对投亲靠友和采取其他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灾群众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选在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并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击等灾害的区域以及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

实施过渡性安置应当占用废弃地、空旷地,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

第九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为灾区群众安排临时住所。临时住所可以采用帐篷、篷布房,有条件的也可以采用简易住房、活动板房。安排临时住所确实存在困难的,可以将学校操场和经安全鉴定的体育场馆等作为临时避难场所。

国家鼓励地震灾区农村居民自行筹建符合安全要求的临时住所,并予以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条用于过渡性安置的物资应当保证质量安全。生产单位应当确保帐篷、篷布房的产品质量。建设单位、生产单位应当采用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确保简易住房、活动板房的安全质量和抗震性能。

第十一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配套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按比例配备学校、医疗点、集中供水点、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日常用品供应点、少数民族特需品供应点以及必要的文化宣传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过渡性安置地点的规模应当适度,并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和预留必要的消防应急通道,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防范火灾和雷击灾害发生。

第十二条临时住所应当具备防火、防风、防雨等功能。

第十三条活动板房应当优先用于重灾区和需要异地安置的受灾群众,倒塌房屋在短期内难以恢复重建的重灾户特别是遇难者家庭、孕妇、婴幼儿、孤儿、孤老、残疾人员以及学校、医疗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四条临时住所、过渡性安置资金和物资的分配和使用,应当公开透明,定期公布,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过渡性安置用地按临时用地安排,可以先行使用,事后再依法办理有关用地手续;到期未转为永久性用地的,应当复垦后交还原土地使用者。

第十六条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次生灾害、饮用水水质、食品卫生、疫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环境卫生整治。使用的消毒剂、清洗剂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对土壤、水资源、环境等造成污染。

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治安管理,及时惩处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受灾群众应当在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县、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下,建立治安、消防联队,开展治安、消防巡查等自防自救工作。

第十七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受灾群众和企业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恢复生产,并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

第十八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修复毁损的农业生产设施,开展抢种抢收,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保障农业投入品和农业机械设备的供应。

第十九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优先组织供电、供水、供气等企业恢复生产,并对大型骨干企业恢复生产提供支持,为全面恢复工业、服务业生产经营提供条件。

第三章调查评估

第二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依据。

第二十一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城镇和乡村受损程度和数量;

(二)人员伤亡情况,房屋破坏程度和数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工农业生产设施与商贸流通设施受损程度和数量,农用地毁损程度和数量等;

(三)需要安置人口的数量,需要救助的伤残人员数量,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及未成年人的数量,需要提供的房屋数量,需要恢复重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需要恢复重建的生产设施,需要整理和复垦的农用地等;

(四)环境污染、生态损害以及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毁损等情况;

(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和隐患等情况;

(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形地貌以及河势和水文情势、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受影响情况;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

(八)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需要调查评估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分工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毁损严重的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其他建设工程进行工程质量和抗震性能鉴定,保存有关资料和样本,并开展地震活动对相关建设工程破坏机理的调查评估,为改进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十三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应当采用全面调查评估、实地调查评估、综合评估的方法,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评估结论的可靠性。

地震部门、地震监测台网应当收集、保存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的所有资料和信息,并建立完整的档案。

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第二十四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报告应当及时上报国务院。

第四章恢复重建规划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包括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

第二十六条地震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省级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

第二十七条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兼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并坚持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

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

第二十八条地震灾后调查评估获得的地质、勘察、测绘、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应当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依据。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特性的研究成果和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对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复核,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进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第二十九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包括地震灾害状况和区域分析,恢复重建原则和目标,恢复重建区域范围,恢复重建空间布局,恢复重建任务和政策措施,有科学价值的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受损文物和具有历史价值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修复,实施步骤和阶段等主要内容。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重点对城镇和乡村的布局、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工业生产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土地整理和复垦等做出安排。

第三十条地震灾区的中央所属企业生产、生活等设施的恢复重建,纳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统筹安排。

第三十一条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吸收有关部门、专家参加,并充分听取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意见;重大事项应当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专题论证。

第三十二条地震灾区内的城镇和乡村完全毁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人口规模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需要异地新建的,重新选址时,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新址进行论证,听取公众意见,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批准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依据,应当及时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公布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所依据的基础资料修改、其他客观条件发生变化需要修改的,或者因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修改的,由规划组织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意见,报国务院批准。

第五章恢复重建的实施

第三十四条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协助、指导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城镇恢复重建应当充分考虑原有城市、镇总体规划,注重体现原有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合理确定城镇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第三十五条发展改革部门具体负责灾后恢复重建的统筹规划、政策建议、投资计划、组织协调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安排。

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提出资金安排和政策建议,并具体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财政资金的拨付和管理。

交通运输、水利、铁路、电力、通信、广播影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有关基础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

建设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房屋和市政公用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

民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受灾群众的临时基本生活保障、生活困难救助、农村毁损房屋恢复重建补助、社会福利设施恢复重建以及对孤儿、孤老、残疾人员的安置、补助、心理援助和伤残康复。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影视、体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工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重要生活必需品供应以及维护市场秩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加强对有关问题的专题研究,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商务、工业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动物疫情监测、农业生产设施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条件恢复,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用地安排、土地整理和复垦、地质灾害防治,商贸流通、工业生产设施等恢复重建。

环保、林业、民政、水利、科技、安全生产、地震、气象、测绘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及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证券、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公安部门具体负责维护和稳定地震灾区社会秩序。

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组织实施进口恢复重建物资、境外捐赠物资的验放、检验检疫。

外交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调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涉外工作。

第三十六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物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地震废墟进行现场调查,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震遗址、遗迹划定范围,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

第三十七条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族事务、建设、环保、地震、文物等部门和专家,根据地震灾害调查评估结果,制定清理保护方案,明确地震遗址、遗迹和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具有历史价值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等保护对象及其区域范围,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八条地震灾害现场的清理保护,应当在确定无人类生命迹象和无重大疫情的情况下,按照统一组织、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注重保护的原则实施。发现地震灾害现场有人类生命迹象的,应当立即实施救援。

第三十九条对清理保护方案确定的地震遗址、遗迹应当在保护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抢救、收集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技术资料和实物资料,并在不影响整体风貌的情况下,对有倒塌危险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必要的加固,对废墟中有毒、有害的废弃物、残留物进行必要的清理。

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实施原址保护。对尚可保留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具有历史价值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历史建筑,应当采取加固等保护措施;对无法保留但将来可能恢复重建的,应当收集整理影像资料。

对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等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应当及时抢救、整理、登记,并将清理出的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运送到安全地点妥善保管。

第四十条对地震灾害现场的清理,应当按照清理保护方案分区、分类进行。清理出的遇难者遗体处理,应当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清理出的财物,应当对其种类、特征、数量、清理时间、地点等情况详细登记造册,妥善保存。有条件的,可以通知遇难者家属和所有权人到场。

对清理出的废弃危险化学品和其他废弃物、残留物,应当实行分类处理,并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十一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地震灾区的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对清理出的动物尸体,应当采取消毒、销毁等无害化处理措施,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

第四十二条对现场清理过程中拆除或者拆解的废旧建筑材料以及过渡安置期结束后不再使用的活动板房等,能回收利用的,应当回收利用。

第四十三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统筹安排交通、铁路、通信、供水、供电、住房、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文化、广播电视、金融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城镇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统筹安排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设施,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

乡村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尊重农民意愿,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以群众自建为主,政府补助、社会帮扶、对口支援,因地制宜,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

地震灾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村民住宅建设的选址予以指导,并提供能够符合当地实际的多种村民住宅设计图,供村民选择。村民住宅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体现原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第四十四条经批准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先行安排使用土地,实行边建设边报批,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对因地震灾害毁损的耕地、农田道路、抢险救灾应急用地、过渡性安置用地、废弃的城镇、村庄和工矿旧址,应当依法进行土地整理和复垦,并治理地质灾害。

第四十五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对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要求、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复审;确有必要修订的,应当及时组织修订。

地震灾区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应当根据修订后的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进行相应修订。

第四十六条对地震灾区尚可使用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应当按照地震灾区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采取加固、改造等措施。

第四十七条地震灾后重建工程的选址,应当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抗震设防、防灾减灾要求,避开地震活动断层、生态脆弱地区、可能发生重大灾害的区域和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第四十八条设计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并对抗震设计的质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图的准确性负责。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选用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第四十九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进行竣工验收时,应当重点对工程是否符合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查验;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报告。

第五十条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第五十一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涉及文物保护、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地震遗址、遗迹保护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活动,应当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市场运作等方式筹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

第五十四条国家根据地震的强度和损失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专项用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由预算资金以及其他财政资金构成。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第五十五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捐赠款物。捐赠款物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并纳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的,应当将捐赠款物用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作为受赠人的,应当公开接受捐赠的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捐赠人和社会的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应当向捐赠人出具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捐赠票据。

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和人员服务以及安排实施的多双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六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投资地震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

第五十七条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依法实行税收优惠。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国务院税务部门制定。

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实施地方税收优惠措施。

第五十八条地震灾区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以适当减免。具体办法由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十九条国家向地震灾区的房屋贷款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贷款、工业和服务业恢复生产经营贷款、农业恢复生产贷款等提供财政贴息。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

第六十条国家在安排建设资金时,应当优先考虑地震灾区的交通、铁路、能源、农业、水利、通信、金融、市政公用、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工程设施建设。

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等设施因地震遭受破坏的,地震灾区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力量修复,确保正常运行。

第六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受灾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受灾群众就业;可以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受灾群众参加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第六十二条地震灾区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其监护人因地震灾害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地震灾害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由国家给予生活费补贴;地震灾区的其他学生,其父母因地震灾害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地震灾害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在同等情况下其所在的学校可以优先将其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予以资助。

第六十三条非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的安排,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国家鼓励非地震灾区的企业、事业单位通过援建等多种形式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第六十四条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需要办理行政审批手续的事项,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方便群众、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原则,依法及时予以办理。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六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以及产品质量的监督。

第六十六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在确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分配方案、房屋分配方案前,应当先行调查,经民主评议后予以公布。

第六十七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来源、数量、发放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十八条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铁路、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监督检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开展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建设项目的稽察。

第六十九条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定期公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并在审计结束后公布最终的审计结果。

第七十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对建设项目以及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情况登记造册,建立、健全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结束后,及时向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移交档案。

第七十一条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

第七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违法违纪行为,都有权进行举报。

接到举报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立即调查,依法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实名举报的,应当将处理结果反馈举报人。社会影响较大的违法违纪行为,处理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三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政府部门侵占、截留、挪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或者物资的,由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责令改正,追回被侵占、截留、挪用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或者物资,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或者明示、暗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违反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建设工程质量,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处分。

第七十五条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降低建设工程质量,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七十六条对毁损严重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建设工程,在调查评估中经鉴定确认工程质量存在重大问题,构成犯罪的,对负有责任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涉嫌行贿、受贿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恢复重建范文篇6

一、主要做法

四川省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城乡社区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治有机结合,通过强化基础保障、完善组织架构、搭建参与平台等方式,充分激发了受灾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参与热情,探索出了集中安置工作由“政府建设、全面托管”到“政府引导、群众自治”转变的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一)建立了临时社区管理委员会

四川省受灾地区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城乡社区受损严重,全省有12939个村委会房屋倒塌、受损(其中51个重灾区9310个),有1595个社区居委会房屋倒塌、受损(其中51个重灾区1065个),遇难的村(居)委会成员51人,失踪4人,受伤335人(其中需要住院治疗的重伤44人)。为切实加强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组织管理,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民政厅于2008年5月25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建立临时社区管委会和临时党组织的意见》,要求各地搞好基层组织的恢复重建。凡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都要建立临时社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成员应包括原村(居)组干部、受灾群众代表、机关对口联系工作人员、治安民警等各方面人员。临时社区管委会的职责任务主要是统筹、组织、协调社区的日常管理工作。我们在都江堰市“幸福家园”安置点了解到,该社区的管理参照居委会或村委会的村(居)民自治原则,设立临时社区管理委员会。由于安置点的群众来自不同的社区、单位,相互不熟悉不了解,针对这一情况,临时管委会主任由安置点所在地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每1000人左右设置成立一个临时居委会,居委会主任由乡镇指派人员担任;每个活动板房都有一个“室长”,每10室有一个“栋长”,每4栋有一个“居民小组长”,一共形成了9个居民小组,“室长”、“栋长”、小组长都在受灾群众中推选产生,主要是老党员、老社区工作者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进入安置区的所有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由临时居委会主任统一调配和指挥。

(二)成立了各类群众性组织

各安置点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团支部、妇联、志愿者服务队等群众性组织,挖掘各类资源,引导入住群众形成“社区意识”,调动受灾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积极性。在成都市青羊区的灾民集中安置点,成立了管理协助组、生活互助组、医疗协助组、信息联络组、防火防汛应急组等5个群众自治性工作小组,7名党员、16名团员骨干以及10多名群众骨干加入到这些专门工作组,主动协助现场指挥部和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集中安置后续管理服务工作。在临时管委会的组织下,20多名受灾人员组建“文明劝导队”深入各个帐篷纠正不文明卫生行为,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和困难。都江堰市在城区面向社会招募了194名社会工作者,全部进入各社区和安置点社区,主要负责社区受灾群众损毁房屋的登记、核查以及协助社区其它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实行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为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四川省民政厅于6月21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资金物资村(居)务公开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发放要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必须坚持“七公开”:一是公开接收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总额;二是公开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救助和发放条件;三是公开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和规划、国家优惠和支持政策;四是公开享受各种补助标准、补助对象名单和领取情况;五是公开定向捐赠款物情况和定向捐赠对象名单(捐赠人事先声明不公开身份信息的,应当尊重捐赠人意见);六是公开定期民主评议村干部情况和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发放审计情况;七是涉及灾区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灾民集中安置点,临时社区管委会参照社区居委会公开的模式,及时公示国家救助政策和救助规定,定期对救灾物资的接收管理发放和灾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实行全面公开;对安置点临时党组织、管委会成员、小组长工作职责分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公开,广泛接受灾民的监督。绵阳市在灾民集中安置点建立临时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由临时社区居民代表组成。社区居委会的组成人员,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罢免或补选。凡涉及社区全体居民的公共事务,均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表决,同时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其它组织的工作进行民主监督。

(四)重视志愿者队伍建设

由于外地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日常服务工作不能持续稳定跟进,且为他们解决吃住问题较为困难,所以灾区各地积极组建本地志愿者队伍。成都市根据灾民集中安置点的受灾群众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等特点,充分考虑到安置灾民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根据灾民安置信息咨询、应急服务、生活照顾等工作的不同需求,分别成立了由党员、青年、社区义工等人员组成177个志愿者服务队和233个志愿者服务小组,共有志愿者1263人。各安置点还根据灾民需求,组织志愿者培训,规范了志愿者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项目,使志愿者队伍有序高效运转。成都市青羊区安置点还为志愿者配备了工作证卡实行实名制上岗,每天对志愿者的上岗时间、服务人员、工作内容、服务特色、受灾人数等进行了明确要求、详细记录和跟踪监测,提高了志愿者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五)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类社区服务

为加强对临时社区的协调和指导,针对临时社区的特殊情况,灾区各地都抽调了各部门社区管理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各灾民安置点,根据救助安置群众的需求,把政府公共服务及时延伸到灾民安置点,满足灾民基本生活需求。都江堰市“幸福家园”社区建立了“六室三站二堂一店”,即临时党组织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群团组织办公室,咨询接待室,警务室,图书阅览室,劳动保障站,医疗计生防疫站,小区广播站,小区食堂,小区课堂,惠民便民店。还结合灾民居住的实际,设立多个淋浴室和公共厕所,满足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成都市各安置点充分发挥灾民基本信息库的功能,逐一摸清灾民的技术特长及就业愿望和就业需求,多渠道、全方位帮助受灾群众就业。全市220个安置点分别对受灾群众开展实地技能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123期,受训人员达13060人次,安置点联系保安、家政、编织工、操作工等就业岗位80263个,办理求职登记10341人,已实现就业3076人,使受灾群众转变了观念、重树了信心。

二、问题和建议

目前,在地震灾区进行村(居)委会和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村(居)委会阵地和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短期内难以恢复;二是受灾群众流动性较大,人员情况变化较快,对灾民的个人真实情况了解不完全、不及时;三是个别安置点灾民的身份在核实的过程中,因受灾面积大、人员复杂,极少数人员的真实身份难以确认;四是安置点内部分灾民对政府的期望值很高,依赖心理很重,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也不尽合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一)尽快恢复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组织灾区群众恢复生产,动员群众灾后重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把受灾群众组织起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重建家园的热情。这次地震灾害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破坏严重,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要加强建设。原有村(居)委会干部出现伤亡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任命补齐村(居)委会干部,待条件成熟后,组织村(居)民选举产生新的村(居)民委员会。因村(居)委会干部大量伤亡或原有村(居)委会辖区被打乱而造成村(居)委会已经瘫痪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临时组建村(居)务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村(居)务管理委员会的干部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任命,人员一般由五至七人组成,村(居)务管理委员会来源可以是现任的村(居)干部、乡镇(街道)下派干部或到村(居)委会任职的高校毕业生等。村(居)务管理委员会过渡期一般不超过一年,待局势稳定后由村(居)民选举产生新的村(居)民委员会。

(二)积极组织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此次地震灾害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重建所需资金规模极为庞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虽然已经安排了大量资金,但依然存在很大缺口。单纯依靠政府救助和社会捐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灾后重建中的所有问题,反而可能诱发依赖心理,丧失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灾后重建期间,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寻求政府力量和市场作用的有机结合,发挥以工代赈的独有优势和作用,优化配置灾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通过劳动投入最大限度地弥补重建资金的不足。地震灾区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积极协助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恢复生产。村(居)委会或管委会成员要继续抓好灾民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工作,要深入灾民了解情况,稳定思想,激发受灾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自立精神,树立他们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动员受灾群众投身到生产自救的工作中去。

(三)努力搭建好社区服务平台

为了给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一个平台,促进各项社会服务落到实处,让地震灾区群众得到切实的好处,灾后重建规划要从城乡社区建设切入,增强城乡社区的服务功能。灾区的社区建设应该以灾后重建为契机,遵循科学原则,有前瞻性地编制城乡社区基础设施规划,为建设新的社区打好基础。当前,在受灾的农村地区,可以建制村为单位,充分利用现有的活动板房、帐篷等临时建筑,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为农民群众提供眼前最迫切的恢复生产、医疗卫生、生活救助、心理咨询、精神慰藉、就业服务、务工培训、技术指导、社会治安等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在乡镇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起辐射下辖的所有建制村全体农民群众、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较好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着力构筑农村社区服务网络体系,积极探索农村社区服务站和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的有效衔接互动机制,提高社区服务资源的利用率。

(四)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

要以社区为平台,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将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培育、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类民间组织。推行社区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积极支持驻社区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大力配合对口支援单位的工作,调研、论证社区建设所需的援助项目。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县乡两级要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协调机构,组织跨建制村间的服务活动,解决单个建制村社区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在社区建设中形成各项业务工作的合力,使政府部门的各项业务资源在社区这一平台上得到最佳组合,努力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的整体合力,为政府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延伸提供良好机制。

(五)做好志愿者的组织协调工作

在这次地震灾害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的志愿者,积极参与灾区抢救护理伤员、心理抚慰调适、排查灾害隐患、帮助灾后重建、维护灾区稳定、后方后勤服务等工作,成为政府组织的抗震救灾工作的有效补充和重要力量。但是,一些志愿者缺乏组织、协调,他们的力量不仅未能充分地用于抗震救灾,有的给灾区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背离了表达爱心的初衷。在受灾地区,村(居)委会要承担起组织、协调、管理志愿者的任务。要根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需求,向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提供所需志愿者的数量、专长等信息。要关心、安排好志愿者的生活,尽力帮助解决志愿者所遇到的困难。引导志愿者理性地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在统一指挥下,有序、有力地开展志愿服务,更好地发挥志愿者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同时,要利用地缘相近的特点和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积极建设本社区的志愿者队伍,整合社区居民的自我服务资源,激励和调动灾民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热情,努力营造出广大灾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的良好氛围。

恢复重建范文篇7

第二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

第三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三)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

(四)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

(五)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

(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必要时成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第五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

国家接受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的援助。

第六条对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过渡性安置

第七条对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进行过渡性安置,应当根据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对投亲靠友和采取其他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灾群众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选在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并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击等灾害的区域以及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

实施过渡性安置应当占用废弃地、空旷地,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

第九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为灾区群众安排临时住所。临时住所可以采用帐篷、篷布房,有条件的也可以采用简易住房、活动板房。安排临时住所确实存在困难的,可以将学校操场和经安全鉴定的体育场馆等作为临时避难场所。

国家鼓励地震灾区农村居民自行筹建符合安全要求的临时住所,并予以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条用于过渡性安置的物资应当保证质量安全。生产单位应当确保帐篷、篷布房的产品质量。建设单位、生产单位应当采用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确保简易住房、活动板房的安全质量和抗震性能。

第十一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配套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按比例配备学校、医疗点、集中供水点、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日常用品供应点、少数民族特需品供应点以及必要的文化宣传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过渡性安置地点的规模应当适度,并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和预留必要的消防应急通道,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防范火灾和雷击灾害发生。

第十二条临时住所应当具备防火、防风、防雨等功能。

第十三条活动板房应当优先用于重灾区和需要异地安置的受灾群众,倒塌房屋在短期内难以恢复重建的重灾户特别是遇难者家庭、孕妇、婴幼儿、孤儿、孤老、残疾人员以及学校、医疗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四条临时住所、过渡性安置资金和物资的分配和使用,应当公开透明,定期公布,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过渡性安置用地按临时用地安排,可以先行使用,事后再依法办理有关用地手续;到期未转为永久性用地的,应当复垦后交还原土地使用者。

第十六条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次生灾害、饮用水水质、食品卫生、疫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环境卫生整治。使用的消毒剂、清洗剂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对土壤、水资源、环境等造成污染。

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治安管理,及时惩处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受灾群众应当在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县、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下,建立治安、消防联队,开展治安、消防巡查等自防自救工作。

第十七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受灾群众和企业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恢复生产,并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

第十八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修复毁损的农业生产设施,开展抢种抢收,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保障农业投入品和农业机械设备的供应。

第十九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优先组织供电、供水、供气等企业恢复生产,并对大型骨干企业恢复生产提供支持,为全面恢复工业、服务业生产经营提供条件。

第三章调查评估

第二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依据。

第二十一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城镇和乡村受损程度和数量;

(二)人员伤亡情况,房屋破坏程度和数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工农业生产设施与商贸流通设施受损程度和数量,农用地毁损程度和数量等;

(三)需要安置人口的数量,需要救助的伤残人员数量,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及未成年人的数量,需要提供的房屋数量,需要恢复重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需要恢复重建的生产设施,需要整理和复垦的农用地等;

(四)环境污染、生态损害以及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毁损等情况;

(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和隐患等情况;

(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形地貌以及河势和水文情势、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受影响情况;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

(八)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需要调查评估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分工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毁损严重的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其他建设工程进行工程质量和抗震性能鉴定,保存有关资料和样本,并开展地震活动对相关建设工程破坏机理的调查评估,为改进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十三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应当采用全面调查评估、实地调查评估、综合评估的方法,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评估结论的可靠性。

地震部门、地震监测台网应当收集、保存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的所有资料和信息,并建立完整的档案。

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第二十四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报告应当及时上报国务院。

第四章恢复重建规划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包括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

第二十六条地震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省级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

第二十七条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兼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并坚持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

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

第二十八条地震灾后调查评估获得的地质、勘察、测绘、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应当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依据。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特性的研究成果和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对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复核,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进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第二十九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包括地震灾害状况和区域分析,恢复重建原则和目标,恢复重建区域范围,恢复重建空间布局,恢复重建任务和政策措施,有科学价值的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受损文物和具有历史价值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修复,实施步骤和阶段等主要内容。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重点对城镇和乡村的布局、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工业生产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土地整理和复垦等做出安排。

第三十条地震灾区的中央所属企业生产、生活等设施的恢复重建,纳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统筹安排。

第三十一条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吸收有关部门、专家参加,并充分听取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意见;重大事项应当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专题论证。

第三十二条地震灾区内的城镇和乡村完全毁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人口规模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需要异地新建的,重新选址时,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新址进行论证,听取公众意见,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批准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依据,应当及时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公布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所依据的基础资料修改、其他客观条件发生变化需要修改的,或者因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修改的,由规划组织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意见,报国务院批准。

第五章恢复重建的实施

第三十四条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协助、指导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城镇恢复重建应当充分考虑原有城市、镇总体规划,注重体现原有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合理确定城镇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第三十五条发展改革部门具体负责灾后恢复重建的统筹规划、政策建议、投资计划、组织协调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安排。

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提出资金安排和政策建议,并具体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财政资金的拨付和管理。

交通运输、水利、铁路、电力、通信、广播影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有关基础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

建设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房屋和市政公用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

民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受灾群众的临时基本生活保障、生活困难救助、农村毁损房屋恢复重建补助、社会福利设施恢复重建以及对孤儿、孤老、残疾人员的安置、补助、心理援助和伤残康复。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影视、体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工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重要生活必需品供应以及维护市场秩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加强对有关问题的专题研究,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商务、工业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动物疫情监测、农业生产设施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条件恢复,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用地安排、土地整理和复垦、地质灾害防治,商贸流通、工业生产设施等恢复重建。

环保、林业、民政、水利、科技、安全生产、地震、气象、测绘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及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证券、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公安部门具体负责维护和稳定地震灾区社会秩序。

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组织实施进口恢复重建物资、境外捐赠物资的验放、检验检疫。

外交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调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涉外工作。

第三十六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物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地震废墟进行现场调查,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震遗址、遗迹划定范围,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

第三十七条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族事务、建设、环保、地震、文物等部门和专家,根据地震灾害调查评估结果,制定清理保护方案,明确地震遗址、遗迹和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具有历史价值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等保护对象及其区域范围,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八条地震灾害现场的清理保护,应当在确定无人类生命迹象和无重大疫情的情况下,按照统一组织、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注重保护的原则实施。发现地震灾害现场有人类生命迹象的,应当立即实施救援。

第三十九条对清理保护方案确定的地震遗址、遗迹应当在保护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抢救、收集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技术资料和实物资料,并在不影响整体风貌的情况下,对有倒塌危险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必要的加固,对废墟中有毒、有害的废弃物、残留物进行必要的清理。

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实施原址保护。对尚可保留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具有历史价值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历史建筑,应当采取加固等保护措施;对无法保留但将来可能恢复重建的,应当收集整理影像资料。

对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等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应当及时抢救、整理、登记,并将清理出的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运送到安全地点妥善保管。

第四十条对地震灾害现场的清理,应当按照清理保护方案分区、分类进行。清理出的遇难者遗体处理,应当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清理出的财物,应当对其种类、特征、数量、清理时间、地点等情况详细登记造册,妥善保存。有条件的,可以通知遇难者家属和所有权人到场。

对清理出的废弃危险化学品和其他废弃物、残留物,应当实行分类处理,并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十一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地震灾区的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对清理出的动物尸体,应当采取消毒、销毁等无害化处理措施,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

第四十二条对现场清理过程中拆除或者拆解的废旧建筑材料以及过渡安置期结束后不再使用的活动板房等,能回收利用的,应当回收利用。

第四十三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统筹安排交通、铁路、通信、供水、供电、住房、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文化、广播电视、金融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城镇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统筹安排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设施,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

乡村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尊重农民意愿,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以群众自建为主,政府补助、社会帮扶、对口支援,因地制宜,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

地震灾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村民住宅建设的选址予以指导,并提供能够符合当地实际的多种村民住宅设计图,供村民选择。村民住宅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体现原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第四十四条经批准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先行安排使用土地,实行边建设边报批,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对因地震灾害毁损的耕地、农田道路、抢险救灾应急用地、过渡性安置用地、废弃的城镇、村庄和工矿旧址,应当依法进行土地整理和复垦,并治理地质灾害。

第四十五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对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要求、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复审;确有必要修订的,应当及时组织修订。

地震灾区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应当根据修订后的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进行相应修订。

第四十六条对地震灾区尚可使用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应当按照地震灾区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采取加固、改造等措施。

第四十七条地震灾后重建工程的选址,应当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抗震设防、防灾减灾要求,避开地震活动断层、生态脆弱地区、可能发生重大灾害的区域和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第四十八条设计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并对抗震设计的质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图的准确性负责。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选用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第四十九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进行竣工验收时,应当重点对工程是否符合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查验;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报告。

第五十条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第五十一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涉及文物保护、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地震遗址、遗迹保护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活动,应当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市场运作等方式筹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

第五十四条国家根据地震的强度和损失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专项用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由预算资金以及其他财政资金构成。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第五十五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捐赠款物。捐赠款物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并纳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的,应当将捐赠款物用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作为受赠人的,应当公开接受捐赠的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捐赠人和社会的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应当向捐赠人出具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捐赠票据。

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和人员服务以及安排实施的多双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六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投资地震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

第五十七条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依法实行税收优惠。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国务院税务部门制定。

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实施地方税收优惠措施。

第五十八条地震灾区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以适当减免。具体办法由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十九条国家向地震灾区的房屋贷款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贷款、工业和服务业恢复生产经营贷款、农业恢复生产贷款等提供财政贴息。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

第六十条国家在安排建设资金时,应当优先考虑地震灾区的交通、铁路、能源、农业、水利、通信、金融、市政公用、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工程设施建设。

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等设施因地震遭受破坏的,地震灾区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力量修复,确保正常运行。

第六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受灾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受灾群众就业;可以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受灾群众参加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第六十二条地震灾区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其监护人因地震灾害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地震灾害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由国家给予生活费补贴;地震灾区的其他学生,其父母因地震灾害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地震灾害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在同等情况下其所在的学校可以优先将其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予以资助。

第六十三条非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的安排,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国家鼓励非地震灾区的企业、事业单位通过援建等多种形式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第六十四条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需要办理行政审批手续的事项,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方便群众、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原则,依法及时予以办理。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六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以及产品质量的监督。

第六十六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在确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分配方案、房屋分配方案前,应当先行调查,经民主评议后予以公布。

第六十七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来源、数量、发放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十八条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铁路、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监督检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开展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建设项目的稽察。

第六十九条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定期公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并在审计结束后公布最终的审计结果。

第七十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对建设项目以及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情况登记造册,建立、健全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结束后,及时向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移交档案。

第七十一条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

第七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违法违纪行为,都有权进行举报。

接到举报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立即调查,依法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实名举报的,应当将处理结果反馈举报人。社会影响较大的违法违纪行为,处理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三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政府部门侵占、截留、挪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或者物资的,由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责令改正,追回被侵占、截留、挪用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或者物资,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或者明示、暗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违反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建设工程质量,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处分。

第七十五条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降低建设工程质量,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七十六条对毁损严重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建设工程,在调查评估中经鉴定确认工程质量存在重大问题,构成犯罪的,对负有责任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涉嫌行贿、受贿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七条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七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附则

恢复重建范文篇8

第一条为了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

第三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三)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

(四)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

(五)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

(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必要时成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第五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

国家接受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的援助。

第六条对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过渡性安置

第七条对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进行过渡性安置,应当根据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对投亲靠友和采取其他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灾群众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选在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并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击等灾害的区域以及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

实施过渡性安置应当占用废弃地、空旷地,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

第九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为灾区群众安排临时住所。临时住所可以采用帐篷、篷布房,有条件的也可以采用简易住房、活动板房。安排临时住所确实存在困难的,可以将学校操场和经安全鉴定的体育场馆等作为临时避难场所。

国家鼓励地震灾区农村居民自行筹建符合安全要求的临时住所,并予以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条用于过渡性安置的物资应当保证质量安全。生产单位应当确保帐篷、篷布房的产品质量。建设单位、生产单位应当采用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确保简易住房、活动板房的安全质量和抗震性能。

第十一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配套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按比例配备学校、医疗点、集中供水点、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日常用品供应点、少数民族特需品供应点以及必要的文化宣传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过渡性安置地点的规模应当适度,并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和预留必要的消防应急通道,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防范火灾和雷击灾害发生。

第十二条临时住所应当具备防火、防风、防雨等功能。

第十三条活动板房应当优先用于重灾区和需要异地安置的受灾群众,倒塌房屋在短期内难以恢复重建的重灾户特别是遇难者家庭、孕妇、婴幼儿、孤儿、孤老、残疾人员以及学校、医疗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四条临时住所、过渡性安置资金和物资的分配和使用,应当公开透明,定期公布,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过渡性安置用地按临时用地安排,可以先行使用,事后再依法办理有关用地手续;到期未转为永久性用地的,应当复垦后交还原土地使用者。

第十六条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次生灾害、饮用水水质、食品卫生、疫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环境卫生整治。使用的消毒剂、清洗剂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对土壤、水资源、环境等造成污染。

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治安管理,及时惩处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受灾群众应当在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县、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下,建立治安、消防联队,开展治安、消防巡查等自防自救工作。

第十七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受灾群众和企业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恢复生产,并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

第十八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修复毁损的农业生产设施,开展抢种抢收,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保障农业投入品和农业机械设备的供应。

第十九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优先组织供电、供水、供气等企业恢复生产,并对大型骨干企业恢复生产提供支持,为全面恢复工业、服务业生产经营提供条件。

第三章调查评估

第二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依据。

第二十一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城镇和乡村受损程度和数量;

(二)人员伤亡情况,房屋破坏程度和数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工农业生产设施与商贸流通设施受损程度和数量,农用地毁损程度和数量等;

(三)需要安置人口的数量,需要救助的伤残人员数量,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及未成年人的数量,需要提供的房屋数量,需要恢复重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需要恢复重建的生产设施,需要整理和复垦的农用地等;

(四)环境污染、生态损害以及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毁损等情况;

(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和隐患等情况;

(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形地貌以及河势和水文情势、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受影响情况;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

(八)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需要调查评估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分工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毁损严重的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其他建设工程进行工程质量和抗震性能鉴定,保存有关资料和样本,并开展地震活动对相关建设工程破坏机理的调查评估,为改进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十三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应当采用全面调查评估、实地调查评估、综合评估的方法,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评估结论的可靠性。

地震部门、地震监测台网应当收集、保存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的所有资料和信息,并建立完整的档案。

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第二十四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报告应当及时上报国务院。

第四章恢复重建规划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包括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

第二十六条地震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省级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

第二十七条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兼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并坚持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

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

第二十八条地震灾后调查评估获得的地质、勘察、测绘、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应当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依据。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特性的研究成果和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对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复核,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进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第二十九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包括地震灾害状况和区域分析,恢复重建原则和目标,恢复重建区域范围,恢复重建空间布局,恢复重建任务和政策措施,有科学价值的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受损文物和具有历史价值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修复,实施步骤和阶段等主要内容。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重点对城镇和乡村的布局、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工业生产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土地整理和复垦等做出安排。

第三十条地震灾区的中央所属企业生产、生活等设施的恢复重建,纳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统筹安排。

第三十一条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吸收有关部门、专家参加,并充分听取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意见;重大事项应当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专题论证。

第三十二条地震灾区内的城镇和乡村完全毁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人口规模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需要异地新建的,重新选址时,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新址进行论证,听取公众意见,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批准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依据,应当及时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公布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所依据的基础资料修改、其他客观条件发生变化需要修改的,或者因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修改的,由规划组织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意见,报国务院批准。

第五章恢复重建的实施

第三十四条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协助、指导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城镇恢复重建应当充分考虑原有城市、镇总体规划,注重体现原有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合理确定城镇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第三十五条发展改革部门具体负责灾后恢复重建的统筹规划、政策建议、投资计划、组织协调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安排。

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提出资金安排和政策建议,并具体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财政资金的拨付和管理。

交通运输、水利、铁路、电力、通信、广播影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有关基础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

建设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房屋和市政公用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

民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受灾群众的临时基本生活保障、生活困难救助、农村毁损房屋恢复重建补助、社会福利设施恢复重建以及对孤儿、孤老、残疾人员的安置、补助、心理援助和伤残康复。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影视、体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工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重要生活必需品供应以及维护市场秩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加强对有关问题的专题研究,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商务、工业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动物疫情监测、农业生产设施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条件恢复,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用地安排、土地整理和复垦、地质灾害防治,商贸流通、工业生产设施等恢复重建。

环保、林业、民政、水利、科技、安全生产、地震、气象、测绘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及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证券、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公安部门具体负责维护和稳定地震灾区社会秩序。

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组织实施进口恢复重建物资、境外捐赠物资的验放、检验检疫。

外交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调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涉外工作。

第三十六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物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地震废墟进行现场调查,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震遗址、遗迹划定范围,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

第三十七条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族事务、建设、环保、地震、文物等部门和专家,根据地震灾害调查评估结果,制定清理保护方案,明确地震遗址、遗迹和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具有历史价值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等保护对象及其区域范围,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八条地震灾害现场的清理保护,应当在确定无人类生命迹象和无重大疫情的情况下,按照统一组织、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注重保护的原则实施。发现地震灾害现场有人类生命迹象的,应当立即实施救援。

第三十九条对清理保护方案确定的地震遗址、遗迹应当在保护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抢救、收集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技术资料和实物资料,并在不影响整体风貌的情况下,对有倒塌危险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必要的加固,对废墟中有毒、有害的废弃物、残留物进行必要的清理。

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实施原址保护。对尚可保留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具有历史价值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历史建筑,应当采取加固等保护措施;对无法保留但将来可能恢复重建的,应当收集整理影像资料。

对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等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应当及时抢救、整理、登记,并将清理出的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运送到安全地点妥善保管。

第四十条对地震灾害现场的清理,应当按照清理保护方案分区、分类进行。清理出的遇难者遗体处理,应当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清理出的财物,应当对其种类、特征、数量、清理时间、地点等情况详细登记造册,妥善保存。有条件的,可以通知遇难者家属和所有权人到场。

对清理出的废弃危险化学品和其他废弃物、残留物,应当实行分类处理,并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十一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地震灾区的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对清理出的动物尸体,应当采取消毒、销毁等无害化处理措施,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

第四十二条对现场清理过程中拆除或者拆解的废旧建筑材料以及过渡安置期结束后不再使用的活动板房等,能回收利用的,应当回收利用。

第四十三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统筹安排交通、铁路、通信、供水、供电、住房、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文化、广播电视、金融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城镇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统筹安排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设施,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

乡村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尊重农民意愿,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以群众自建为主,政府补助、社会帮扶、对口支援,因地制宜,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

地震灾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村民住宅建设的选址予以指导,并提供能够符合当地实际的多种村民住宅设计图,供村民选择。村民住宅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体现原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第四十四条经批准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先行安排使用土地,实行边建设边报批,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对因地震灾害毁损的耕地、农田道路、抢险救灾应急用地、过渡性安置用地、废弃的城镇、村庄和工矿旧址,应当依法进行土地整理和复垦,并治理地质灾害。

第四十五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对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要求、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复审;确有必要修订的,应当及时组织修订。

地震灾区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应当根据修订后的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进行相应修订。

第四十六条对地震灾区尚可使用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应当按照地震灾区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采取加固、改造等措施。

第四十七条地震灾后重建工程的选址,应当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抗震设防、防灾减灾要求,避开地震活动断层、生态脆弱地区、可能发生重大灾害的区域和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第四十八条设计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并对抗震设计的质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图的准确性负责。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选用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第四十九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进行竣工验收时,应当重点对工程是否符合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查验;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报告。

第五十条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第五十一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涉及文物保护、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地震遗址、遗迹保护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活动,应当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市场运作等方式筹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

第五十四条国家根据地震的强度和损失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专项用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由预算资金以及其他财政资金构成。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第五十五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捐赠款物。捐赠款物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并纳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的,应当将捐赠款物用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作为受赠人的,应当公开接受捐赠的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捐赠人和社会的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应当向捐赠人出具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捐赠票据。

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和人员服务以及安排实施的多双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六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投资地震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

第五十七条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依法实行税收优惠。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国务院税务部门制定。

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实施地方税收优惠措施。

第五十八条地震灾区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以适当减免。具体办法由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十九条国家向地震灾区的房屋贷款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贷款、工业和服务业恢复生产经营贷款、农业恢复生产贷款等提供财政贴息。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

第六十条国家在安排建设资金时,应当优先考虑地震灾区的交通、铁路、能源、农业、水利、通信、金融、市政公用、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工程设施建设。

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等设施因地震遭受破坏的,地震灾区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力量修复,确保正常运行。

第六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受灾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受灾群众就业;可以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受灾群众参加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第六十二条地震灾区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其监护人因地震灾害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地震灾害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由国家给予生活费补贴;地震灾区的其他学生,其父母因地震灾害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地震灾害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在同等情况下其所在的学校可以优先将其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予以资助。

第六十三条非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的安排,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国家鼓励非地震灾区的企业、事业单位通过援建等多种形式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第六十四条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需要办理行政审批手续的事项,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方便群众、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原则,依法及时予以办理。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六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以及产品质量的监督。

第六十六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在确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分配方案、房屋分配方案前,应当先行调查,经民主评议后予以公布。

第六十七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来源、数量、发放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十八条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铁路、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监督检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开展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建设项目的稽察。

第六十九条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定期公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并在审计结束后公布最终的审计结果。

第七十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对建设项目以及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情况登记造册,建立、健全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结束后,及时向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移交档案。

第七十一条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

第七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违法违纪行为,都有权进行举报。

接到举报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立即调查,依法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实名举报的,应当将处理结果反馈举报人。社会影响较大的违法违纪行为,处理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三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政府部门侵占、截留、挪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或者物资的,由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责令改正,追回被侵占、截留、挪用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或者物资,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或者明示、暗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违反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建设工程质量,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处分。

第七十五条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降低建设工程质量,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七十六条对毁损严重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建设工程,在调查评估中经鉴定确认工程质量存在重大问题,构成犯罪的,对负有责任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涉嫌行贿、受贿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恢复重建范文篇9

刚才,雨城、名山、天全三个县和中基公司、田茂公司在会上作了很好的典型发言,曾林同志、龙嘉研同志围绕实现今年工作目标就分管工作作了重点安排,省厅植保站罗站长,市政府高秘书长对我们的工作讲了非常好的意见,请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上半年全市农业发展情况

今年已经过去半年,今年的农业工作是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展开的,首先,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其次,今年的农业工作是任务最繁重、灾害最严重、考验最艰巨的一年,先后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的袭击,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部门工作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难度。同时,今年是我们市局和区(县)班子调整配齐后开展工作的第一年,作好今年的工作,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难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科学抗灾”的伟大抗震斗争精神,团结协作,履职尽责,全市农业在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克服各种困难中奋进,在创新经营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中发展,呈现出小春粮油获得丰收;大春栽播进展顺利;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农业行政职能全面加强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坚持一手抓抗灾自救,发展生产,一手抓重建规划编制,按要求完成了规划编制和上报,为下一步农业持续发展和加强农业部门自身建设奠定了基础。综观上半年的工作,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小春首战告捷,大春开局良好,为实现今年增产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按农业部门和农业厅部署,全市粮食生产以高产创建为抓手,市、区(县)农业部门认真开展示范片建设,面积15000亩,其中核心示范片5300亩。工作中我们立足现有耕地资源,在稳定播面的基础上,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确保总产量目标的实现。小春生产获得丰收,预计全市小春总产86971吨,完成省厅下达计划的1*.7%,油菜籽产量27659吨,增加3245吨,增长13.3%,完成计划的105.3%。截止6月底,全市大春粮食播种面积完成144.4万亩,全面完成省厅下达的计划,其中,玉米完成43.5万亩,水稻44.3万亩,红苕18.6万亩,洋芋17.2万亩,大豆12.5万亩,目前长势普遍良好。落实高产创建面积15000亩,成效初步显现,石棉县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单产大幅度上升。防治一次的亩产1923公斤,防治二次的亩产达到2263公斤,分别比没有防治的增加345公斤和453公斤。只要认真抓好以病虫综合防控为重点的田间管理,实现今年粮食生产目标大有希望。

(二)探索机制创新,突出发展特色,有力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在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上,我们坚持巩固优势产业,开拓特色产业,创新经营机制,扩大发展规模,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半年全市经济作物产量达到24.68万吨,收入达到10.66亿元,比去年增加14300万元,增长15.5%,农民经济作物人均增收70元,加上小春粮油,主要是油菜籽人均增收17元,全市实现种植业人均增收87元。一是茶叶继续挑起增收重担,全市投产面积38万亩,新增4万亩,加之20*—20*年低改5万亩产量提高,全市茶叶鲜叶收入达7030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000万元,增长14.7%,仅茶叶一项人平增收44元。二是蔬菜作物增收显著。上半年总产290140吨,减少1046吨,但价格比上年提高7%,收入35125万元,增加2152万元,其中仅大蒜一项收入达到17300万元,经济作物人均增收27元。特色水果、蚕桑、中药材基本持平。三是以搞活土地经营权为“牛鼻子”,引进企业投入开发食用菌、猕猴桃、特色蔬菜等特色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雨城区、名山县、石棉县等今年在引进龙头企业或业主开发特色农业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雨城区引进中基公司开发食用菌,田茂公司开发特色蔬菜,川西猕猴桃公司开发猕猴桃,搞活土地经营权8500亩,全年可达13000亩。中基公司一年蔬菜经营量1.5亿元,并与川农直供。石棉县金土地开发公司租赁土地850亩,投资300多万元开发黄果柑,已成片种植黄果柑7万株,并带动周边300多户会员新种黄果柑1300多亩。名山通过组建专业协会,积极开发食用菌达到900万袋,成片发展,今年总收入可达3600万元,比去年增加40%以上,全县20个乡镇有11个乡发展食用菌,最大的车岭镇达到650万袋,收入可达2600万元,最大的食用菌种植户是永兴镇化成村5社陈雪东,租用20亩土地发展25万袋香菇,发展双胞蘑菇40亩,常年聘请20多人,最多时达50多人,近三年每年利润在10万元以上,已经形成了原料生产,装袋、接种、农户种植、市场销售专业化,同时,租用土地种茶1.8万亩,猕猴桃2000亩,通过以上产业发展,进一步彰显了*农业的特色,增强了持续增收的能力。

(三)着眼长远发展,抢抓发展机遇,完成了农业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任务。按照市委、政府和省农业厅的要求我们坚持一手抓救灾,一手抓重建规划编制,*作为全省六个重灾市州之一,8个区(县)7个进入52个极重县和重灾县中。灾害发生后,省厅任厅长、傅厅长、牟巡视三位领导先后来我市调研。按省、市要求,我们及时建立起农业系统灾害报送和信息反馈系统,市局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区县了解和指导农业抗灾和规划编制,在全系统开展了向灾区募捐活动;保质保量完成市委、政府下达的为我市在绵竹抗灾一线预团官兵蔬菜调运任务;及时发放了抗灾物资和拨付救灾资金;特别是高标准开展了灾后鼠传疾病防控工作,受到省厅充分肯定(第26期简报)。在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把农业生产生活设施恢复、产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按时完成了规划编制上报。从规划编制看,投资最大的是农田建设和产业发展,投资最多的县是汉源县,投资最直接受益的是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市、县、乡农技中心、植保质检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种子质量检测等,这些项目如期实施,将有力推进全市农业系统工作条件和工作手段的明显改善。

(四)落实政策,争取项目,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今年的农业投入除市区(县)财政预算安排外,我们以移民和救灾为重点,加大项目资金争取的力度,1—6月,全市农业各类项目资金达2897万元,已达到去年全年水平,此外,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农民直接受益的专项资金也大幅度增加,粮食直补1189万元,农资综合补贴7016万元,水稻直补681万元,油菜直补250万元,玉米良种补贴100万元,总额达到9236万元,是前所未有的。地震灾害发生后,已明确下达我市的三个项目资金已达900万元。

(五)加强监测,强化管理,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今年上半年,我市接受二次全省组织的农产品质量抽检,第一次合格率98.8%,居全省各市州第一名,第二次合格率98.8%,名列全省第二名,“5.12”地震发生后,我们及时对灾区农产品质量进行抽检,共抽451个样品,未发现农残和重金属超标情况,确保了灾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但是,上半年工作进展也不平衡,在实现增收,沼气建设等方面,区(县)之间差异较大,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400元,最高589元,最低320元。全市14000口沼气,1—6月共完成4902口,占任务35%,汉源、宝兴二个灾害最重的县任务完成较为滞后,过去难度大的名山今年遥遥领先,全县2400口沼气建设任务,1—6月已开工建设2600口,完成任务2000口以上,2009年还将建设3000口,为此,各区县要认真总结,研究措施,在下半年要加倍努力,迎头赶上。

二、坚定信心,全面完成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最近,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央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对全市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和灾后重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紧密结合农业部门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坚定完成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不动摇。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不少新的复杂因素,经受了最为严峻的重大挑战和考验。从国际因素看,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受石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暴涨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减弱,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明显增多。从国内因素分析,年初南方一些地区遭受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3月14日拉萨等地区发生达赖集团煽动策划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接力传递受到敌对势力严重干扰,5月12日发生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去年以来市场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居高不下,在对外贸易中,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等等,这些都对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控制CPI不突破年初确定的增长4.8%的目标带来巨大压力,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有效治理通货膨胀,千方百计控制价格过快上涨和投资盲目增加,积极主动做好宏观调控和经济风险防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奥运会成功举办。胡总书记特别指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前期准备阶段,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进入关键时期,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形势逼人,任务艰巨,全党同志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必胜信心,全力做好工作。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使之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办好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结合*今年农业发展的实际,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下几点:

1、我们虽然面临特殊困难和严峻考验,但实现今年发展目标的信心不能改变。“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采取省市重点对口援建重灾县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国家专门制定了《移民工作条例》,出台了国发[20*]21、22号文件,对灾后重建作了全面部署,重建工作将是人心的凝聚、资源的整合和消费需求和拉动,又将刺激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由于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国力明显增强,地震灾害不会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省、市委明确提出今年重大工作部署和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不改变。对此,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

2、实现今年发展目标,农业要作贡献。实现农业稳定增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做好今年的农业和粮食工作,对于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支援抗震救灾,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我国已经第五年实现夏粮丰收,总产超过2400亿斤,增产50亿斤,四川也增产1亿斤,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国务院制定的灾后重建九大政策中,财政扶持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和粮食政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将是有力的促进,是我们编制和争取重建项目、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政策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3、*虽属六个重灾区,但农业设施和生产未受重创,灾后重建应该走在前面。与其它特重灾区相比,我市农业基础设施没有受到重创,灾民生存条件未受大的破坏,灾区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销路顺畅,恢复安置的条件较好,必须把灾后重建作为加快*农业发展的机遇,在特色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高质量开展建设,为今年一个时期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当前应着重抓好的几项工作

1、认真抓好以大春病虫防控为重点的田间管理,确保粮食生产目标的实现。今年稻瘟病发生重于去年,发病品种集中(西龙优30、辐优822等品种),防治难度大,要及早谋划打好防治稻瘟病的攻坚战,其它病虫害防控不能有闪失,千方百计把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2、认真抓好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要在巩固发展基地,优化品种结构,加大市场销售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今年增收目标圆满落实。要及早谋划晚秋生产,在稳定面积基础上扩大秋洋芋、秋豌豆、秋季特色蔬菜等主要品种。在区域布局、品种安排、技术措施上下功夫,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全年增产增收多做贡献。

3、精心组织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严格加强项目资金和救灾物资监管。除了专项补助外,农业灾后重点项目资金将陆续下达,各县(区)要认真做好灾后重建项目的可研,精心组织项目实施,把项目资金管好用好,用出效益,确保项目、资金和人员的安全。要严格执行救灾和项目资金的管理制度,严禁挪用、挤占、虚报、冒领或转移消费基金,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已下达的各类项目也要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在年内完成。受援县要积极与援建省市农业部门做好项目对接。

恢复重建范文篇10

关键词:紫坪铺工程;震后应急;恢复重建;投资控制

1震后应急抢险及灾后恢复重建

2008年,紫坪铺工程遭遇汶川特大地震震损,2011年9月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由于地震震中位置距离坝址仅17.7km,地震烈度大,枢纽工程各类建筑物和机电金结设备均不同程度受损。震后,紫坪铺开发公司(以下简称业主)迅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紫坪铺工程大坝、引水和泄水建筑物、厂房、边坡等进行了全面检查。并根据水利部批复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震后大坝面板修复设计报告》,对大坝面板、公路、码头、边坡、泄洪排沙洞闸门及启闭设备、坝顶双向门机设备等涉及枢纽安全的项目进行震后应急抢险施工。2008年12月底,应急抢险项目施工完成。2010年4月,水利部批复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灾后恢复重建初步设计报告》,业主立即组织设计单位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设计,并及时开展招标设计。编制了工程恢复重建项目施工总进度方案和采购分标方案,组织开展项目招标工作,全面铺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10年9月,1号泄洪排沙洞固结灌浆、帷幕灌浆等第一批15个项目按招标程序进行招标,12月签订第一批15个标合同;2011年5月,栏杆工程、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及室外工程等第二批10个标段招标工作,并先后完成合同签订。主要项目有1号泄洪排沙洞及冲砂放空洞混凝土面修复处理工程、1号泄洪排沙洞固结灌浆工程、帷幕灌浆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大坝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大坝变形监测基准网灾后重建工程、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及室外工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预测系统恢复重建等。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于2010年5月按招标程序进行招标,同年12月完成合同签订工作。主要项目金属结构设备检修、水情自动测预报系统应急功能改造、库容复测、电缆桥架修复、主厂房照明修复、主变在线监测装置、系统稳定监录仪改造、GIS设备加装SF6泄漏监测装置、计算机监控系统修复、消防报警系统修复等。2011年9月底,紫坪铺水利枢纽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基本完成。

2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控制投资的主要举措

为保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顺利实施,业主审时度势,对灾后重建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投资控制,即通过对设计阶段的设计概算、招标阶段的招标控制价、施工阶段的合同价、竣工验收阶段的结算价等诸多环节的造价进行有效管理,尽可能地控制投资成本,动态监控重建项目单项工程的投资,确保投资总额的不突破。2.1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2008年6月,组织原设计单位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水利院)编制完成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灾后重建规划报告》。在规划报告基础上,省水利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灾后恢复重建初步设计报告》。2010年4月水利部批复了该初设报告。2.2招标阶段的投资控制。以施工图、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为基础,进行施工招标。在招标阶段实施投资控制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1)重视招标文件的编制。根据合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确定投标报价方式(如:综合单价、固定单价、固定总价)、评标办法(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综合评估法),合理拟定合同条款(施工合同范本、专用合同条款)等。(2)保证工程量清单的完整性、准确性。一定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正确列项,准确描述项目特征。(3)认真编制招标控制价。招标控制价一定要依据施工图、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同期材料信息价、相应的规费、税费进行编制,并考虑一定的风险。风险考虑应在一个基本合理的范围,既不能扩大,也不要缩小。招标控制价既要起到施工图阶段的建安费用最高限价和招标时的拦标价的作用,又要使中标人在有序、合理的施工管理中获取社会平均利润或合理的利润。(4)根据中标通知书、投标文件、招标文件签订施工合同,注意对合同价款与支付、材料设备供应、工程变更、竣工验收与结算、违约、索赔和争议相关条款的重点把关。2.3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实施阶段是投资控制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合同实施阶段对投资控制更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控制,对施工阶段全过程的投资控制就是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全过程投资控制主要体现在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抓住控制点,纵观全局,制定工作计划和管理办法,编制流程及配套表格等,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承发包双方签订的合同价内。2.3.1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在紫坪铺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进入实施阶段之前,公司针对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制定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计量支付管理办法》、《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合同价格调整和新增单价核定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确保了灾后重建工程项目的规范化管理。2.3.2严格控制设计变更。所有设计变更必须经过严格的必要性审查和方案经济性评估,并经公司和设计单位同意后才能实施,严禁任何单位自行变更。2.3.3严格控制材料价格。材料价格是影响工程成本的重要因素,严格、合理控制材料价格是降低造价的有效手段。在重建项目中,因地震原因造成材料价格偏高,特别是地材价格,涨至地震前的两倍之多,当地政府公布的信息价已存在包不住的现象。公司联合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对“5•12”地震以后的主要材料价进行市场调查摸底,形成材料综合预算价,会签后作为结算依据。2.3.4严格结算审批程序。价款结算过程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和公司结算程序办理,经办人、复核人及部门负责人层层把关,手续完备。确保了资金的及时支付,保证了重建项目的顺利进行。2.3.5做好归集整理工作。做好施工阶段工程资料的归集整理工作,为办理竣工结算和接受相关部门的审计准备好完善的资料。2.4最终结算金额。竣工验收阶段的投资控制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根据施工合同(协议)、竣工资料、招投标文件和相应的规程规范等开展竣工结算,竣工结算价款经中介机构审核并报省财政评审中心审查,以省财政评审中心审定金额作为合同的最终结算金额。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