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单位意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2:25:57

工作单位意见

工作单位意见范文篇1

一、申办范围及管辖

1、凡在*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放射工作卫生许可证。

2、医用诊断用X光机使用单位放射工作卫生许可,由市卫生局委托市卫生监督所负责审批,其他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工作卫生许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

3、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的放射工作单位,根据属地原则,由县区所在地监督部门负责受理初审和现场审核验收,经审查合格出具审查意见后,统一报市卫生监督所审批发证,市直管放射工作单位(双桥、双滦区境内市级以上放射工作单位)直接向市卫生监督所申请。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的放射工作单位,经上述申请、和现场审核验收程序后,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合格出具审查意见后,由放射工作单位直接到省卫生监督所办证。

二、须提交的资料

1、放射工作卫生许可证申请书(医用诊断用X光机使用单位一式三份、其他放射工作单位一式四份);

2、建设项目放射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认可书;

3、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认可书;

4、放射性同位素准购批件(限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单位);

5、环评报告及批准批件;(限涉及放射性三废排放的工作单位)

6、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的检测评价报告;

7、放射防护措施及防护监测设备有关资料;

8、放射工作人员一览表与人员资质证件(新办放射工作人员证者交近期一寸免冠照片一张);

9、放射防护机构、放射防护人员设置情况介绍;

10、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11、放射工作场所及相邻关系平面图(注明相邻距离);

12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三、申办程序

1、受理程序

*市卫生监督所自收到资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做出如下决定:

(1)符合申请资格且资料齐全的,通知申请人予以受理;

(2)不符合申请资格的,不予受理;

(3)符合申请资格但资料不全的,通知申请人限期补全,逾期不补的,视为未申请。

2、审批程序

市卫生监督所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和有关卫生标准的要求,对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并负责直管单位的现场审核验收),出具审核意见,对符合许可要求的单位予以审批办证,并按国家规定收取审验费、工本费。

四、许可证复验程序

放射工作卫生许可证每2年复验一次,加盖复验标记方为有效。(复验标记统一使用省卫生厅印制的年度卫生许可证复验标签)复验时,应提供年度卫生监督笔录、防护监测报告、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记录、体检培训合格证明等资料。复验资料一式两份,原件、复印件各一份。

五、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管理

1、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及在岗期间,必须由所在单位负责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放射工作人员证》,由市卫生监督所审核批准后颁发。工作人员持证后方可从事所限定的放射工作

2、《放射工作人员证》每年由所在地卫生监督部门负责复核一次,每五年换发一次。超过2年未申请复核的,需重新办证。

3、遗失《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必须在30日内持所在单位证明,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发。

六、个人剂量与健康管理

1、所有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按规定交纳监测费。个人剂量计的测读周期为每季度一次,一年四次。由市疾病控制中心统一负责我市个人剂量计监测的组织发放工作,各县区卫生监督部门及各市直管单位,按放射工作人员数核定所需个人剂量计数量,于2003年12月底前报市疾控中心,以便统一订货发放;对未按规定接受个人剂量计监测的单位和个人,各级卫生监督部门不得给予办证。

2、放射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必须为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历次医学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后2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由市疾病控制中心负责我市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工作。具体体检时间、地点等事宜由市疾病控制中心另行通知。

工作单位意见范文篇2

第一条为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进一步扩大民主,保障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干部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根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关于“在3—5年内,地厅级以下领导干部(特殊岗位除外)的选拔任用,普遍实行任前公示制”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是指领导干部在拟任高一级领导职务之前,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党组织向社会或拟任干部现工作单位公告本人的基本情况和拟任职务,征求群众对该干部任职的意见。经公示,如果未反映出影响其任职的问题,则正式任用;如果反映出并经查实存在影响其任职的问题,则取消其拟任职资格。

第三条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必须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所规定的原则、条件、资格、任用程序等方面的要求。双重管理的干部,按“谁主管,谁公示”的原则办理。

第二章公示范围

第四条拟任用或拟聘任地厅级领导职务、县处级领导职务、乡镇科局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和拟任用的县处级以上(含县处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都应进行任前公示。

第五条拟任用或拟聘任地厅级领导职务和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职务的干部,要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公示;地、市拟任用或拟聘任县处级领导职务(不含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干部,要在现工作地、市、县(市、区)和现工作单位公示;自治区党委各部委、自治区各厅局拟任用或拟聘任的处级干部,要在现工作单位公示;县(市、区)拟任用或拟聘任乡镇科局级领导职务的干部,要在现工作县(市、区)和现工作单位公示。

第六条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也应进行任前公示,任前公示范围参照本规定第五条执行。

第七条平职任用或调整重要岗位的干部,任前公示与否,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干部主管部门确定。

第八条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干部,由同级党委提出初步建议名单,经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讨论后,由组织部门将拟任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情况,由党委通告人大常委会党组,并提交正式建议名单,由人大常委会表决任命。

第九条交流提拔任职的干部和因工作性质特殊不宜公示职务的干部,可不进行任前公示。

第三章公示程序及具体办法

第十条公示工作的具体事务由各地的党委组织部和各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承办。

第十一条确定拟任干部名单。对拟任用或拟聘任的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干部任用程序组织民主推荐、考察、酝酿,然后提交党委(党组)会议讨论,确定拟任名单。

第十二条确定公示范围。按照本规定第二章的要求,确定公示范围。

第十三条公示方式:需向社会公示的,应通过当地党报或政报,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公示,同时采用张贴公告的方式向拟任用或拟聘任干部现工作单位的群众公示。只在现工作单位公示的,采用张贴公告的方式向本单位的群众公示。

第十四条公示内容:拟任用或拟聘任干部的姓名、年龄、性别、民族、学历、政治面貌、现任职务、拟任职务及本人照片;公示期间接待来访群众的地点,公示电话号码,公示意见箱设置地点;公示时间;对来信来访来电的基本要求(如举报问题要有事实根据,要署名举报)等。

第十五条查证落实。公示时间一般为7——10天左右。公示结束后,承办公示事务的组织人事部门应立即梳理群众意见,并将梳理后的群众意见报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党委(党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意见,需要查证的,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组织调查落实。匿名举报的重大问题可列入查证落实范围。

第十六条决定任职名单。党委(党组)召开会议,听取公示期间的反映及调查落实情况汇报,讨论决定任职名单。

第十七条反馈。任命决定在公示范围内公布。对经公示后未能进入任命名单的同志,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找其谈话,说明情况。

第十八条材料归档。群众举报材料,可归入干部工作文书档案,保存期一年。

第四章附则

工作单位意见范文篇3

一、借用期限

市局机关从基层单位临时借用人员,借用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6个月。

二、借用人员手续

市局机关从基层单位临时借用人员,要按以下程序办理借用手续:

(一)由需要临时借用人员的部门提出请示,说明需要借用人员的理由、借用的时间、借用的人数以及被借用单位的意见和借用人员的有关具体情况;

(二)将临时借用人员的请示呈送分管局领导签署意见;

(三)将分管局领导签署意见的请示送人事处审核;

(四)人事处审核并签署意见后呈送分管人事工作的局领导审批;

(五)人事处根据局领导的批示发出临时借用通知。

(六)临时借用人员超过6个月的,在期满6个月后,由借用处室重新办理借用审批手续。

三、临时借用人员的待遇

(一)临时借用人员的工作关系不变,其工资、奖金及福利待遇由原工作单位按在岗人员发放。

(二)临时借用人员的住宿由市局负责安排,原则上安排在机关宿舍住宿。不能在机关安排住宿的,经过批准,可安排到酒店或招待所住宿。

(三)临时借用人员的生活补助按以下标准发放:

1、借用时间在3个月(含)以内的,借用期间每人每天补助30元。

2、借用时间在3个月以上至6个月的,借用期间每人每天补助25元。

3、临时借用人员的居住、办公地址在XX市区以内的,其补助按上述标准减半发放。

4、原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址在XX市区以外的临时借用人员,每月可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往返原工作单位办理相关事宜或回居住地探亲2次,往返车船费凭有效票据到市局机关财务室报销。

工作单位意见范文篇4

第一条为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进一步扩大民主,保障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干部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根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关于“在3—5年内,地厅级以下领导干部(特殊岗位除外)的选拔任用,普遍实行任前公示制”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是指领导干部在拟任高一级领导职务之前,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党组织向社会或拟任干部现工作单位公告本人的基本情况和拟任职务,征求群众对该干部任职的意见。经公示,如果未反映出影响其任职的问题,则正式任用;如果反映出并经查实存在影响其任职的问题,则取消其拟任职资格。

第三条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必须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所规定的原则、条件、资格、任用程序等方面的要求。双重管理的干部,按“谁主管,谁公示”的原则办理。

第二章公示范围

第四条拟任用或拟聘任地厅级领导职务、县处级领导职务、乡镇科局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和拟任用的县处级以上(含县处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都应进行任前公示。

第五条拟任用或拟聘任地厅级领导职务和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职务的干部,要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公示;地、市拟任用或拟聘任县处级领导职务(不含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干部,要在现工作地、市、县(市、区)和现工作单位公示;自治区党委各部委、自治区各厅局拟任用或拟聘任的处级干部,要在现工作单位公示;县(市、区)拟任用或拟聘任乡镇科局级领导职务的干部,要在现工作县(市、区)和现工作单位公示。

第六条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也应进行任前公示,任前公示范围参照本规定第五条执行。

第七条平职任用或调整重要岗位的干部,任前公示与否,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干部主管部门确定。

第八条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干部,由同级党委提出初步建议名单,经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讨论后,由组织部门将拟任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情况,由党委通告人大常委会党组,并提交正式建议名单,由人大常委会表决任命。

第九条交流提拔任职的干部和因工作性质特殊不宜公示职务的干部,可不进行任前公示。

第三章公示程序及具体办法

第十条公示工作的具体事务由各地的党委组织部和各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承办。

第十一条确定拟任干部名单。对拟任用或拟聘任的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干部任用程序组织民主推荐、考察、酝酿,然后提交党委(党组)会议讨论,确定拟任名单。

第十二条确定公示范围。按照本规定第二章的要求,确定公示范围。

第十三条公示方式:需向社会公示的,应通过当地党报或政报,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公示,同时采用张贴公告的方式向拟任用或拟聘任干部现工作单位的群众公示。只在现工作单位公示的,采用张贴公告的方式向本单位的群众公示。

第十四条公示内容:拟任用或拟聘任干部的姓名、年龄、性别、民族、学历、政治面貌、现任职务、拟任职务及本人照片;公示期间接待来访群众的地点,公示电话号码,公示意见箱设置地点;公示时间;对来信来访来电的基本要求(如举报问题要有事实根据,要署名举报)等。

第十五条查证落实。公示时间一般为7——10天左右。公示结束后,承办公示事务的组织人事部门应立即梳理群众意见,并将梳理后的群众意见报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党委(党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意见,需要查证的,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组织调查落实。匿名举报的重大问题可列入查证落实范围。

第十六条决定任职名单。党委(党组)召开会议,听取公示期间的反映及调查落实情况汇报,讨论决定任职名单。

第十七条反馈。任命决定在公示范围内公布。对经公示后未能进入任命名单的同志,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找其谈话,说明情况。

第十八条材料归档。群众举报材料,可归入干部工作文书档案,保存期一年。

第四章附则

工作单位意见范文篇5

为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范围,严格把好入口关,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现就全市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为指导,以提高党员质量为目标,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接受群众监督,防止和杜绝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公示对象

拟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的预备党员。

三、公示内容

1、公示对象的姓名、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现任职务等基本情况;发展对象申请入党时间、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预备党员入党时间。

2、公示单位党支部联系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

四、公示时间

在支部委员会讨论同意接收发展对象入党或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之后,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讨论之前,应分别进行发展对象入党公示和预备党员转正公示。公示期限一般为7天。

五、公示范围

根据公示对象的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和工作影响面,一般在公示对象的学习、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必要时可扩大到与公示对象工作联系较多的相关单位或部门。

六、公示形式

一般采取张榜公告的形式,公告应张贴在醒目位置,如村务、厂务、政务公开栏、宣传栏等。有条件的单位可利用“党建网站”进行公示。

七、公示结果的处理

1、公示依据“谁公示谁受理”的原则进行处理。在公示期限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对公示对象个人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问题,以电话、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所在党支部或上级党组织反映。以个人名义反映问题的,必须署真实姓名、身份、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以单位名义反映问题的要加盖本单位公章。单位或个人所反映的问题要事实清楚,内容具体,便于组织查证落实。对匿名举报反映的重大问题,如有具体线索,可列入查证落实范围。若反映的问题涉及到公示党支部和联系人时,应由其上一级党组织受理。

2、党组织受理反映意见后,一般应在一个月内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对群众反映强烈、确实存在突出问题、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公示对象,属发展对象的,由支部委员会讨论决定取消发展对象的资格或暂缓发展;属预备党员的,由支部委员会向支部大会通报,并以支部大会决议形式取消预备党员资格或延长预备期。对群众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调查核实无问题或无事实依据的公示对象,党支部应按规定程序提交支部讨论其入党或转正。受理和办理反映意见情况,党组织应落实专人详细记录,及时归档备案。

八、公示的组织领导

1、发展党员公示工作由所在党支部组织实施,联系人由支部指定。上一级党组织对党支部发展党员公示工作负指导、检查和监督的责任,受理支部无法独立处理的问题。

2、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负责、客观公正地查清群众反映的问题,确保调查结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核实情况要讲究方式方法,注意保密。

工作单位意见范文篇6

一、实行常住户口属地管理的范围

居民常住户口在我市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厂矿企事业、党政机关以及私营、个体企业登记管理的,按照属地管理和人户一致的原则,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

二、实行常住户口属地管理的相关规定

(一)居民购买开发商(含国营、集体、单位、村居、外资、个体)所建设的楼(平)房,所在地的村(居)委员会、单位都要依据公安机关出具的准迁证明,为持有房产证或虽无房产证但持有购房合同和发票、且实际入住的居民接收常住户口,不得以任何理由借机收取费用。村(居)委员会对在本村范围内购买房屋的居民,要根据村(居)两委意见、村(居)民代表会研究的意见,决定外来购房户可否享有居住所在地村民待遇问题,并要由迁入村(居)委会与迁入户签订相关协议,以免今后在村民待遇方面出现纠纷。

(二)居民户口现在我市村(居)民委员会或单位管理而本人(本户)在原籍或实际居住地生活居住,即人户分离的,应当将常住户口迁移至本人(本户)现在居住生活所在的村(居)民委员会,迁出地村(居)民委员会和各户口管理单位应依据公安机关出具的准迁证明无条件地为其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居民居住生活所在地村(居)和户口管理单位应无条件的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户口迁入登记工作。

(三)单位的居民没有固定住所的,其户口仍由现工作单位协助公安派出所管理。

(四)居民有2—3处楼(平)房的,应以经常居住生活的楼(平)房为固定住所,并到固定住所所在地村(居)、单位登记常住户口。居民因搬迁、购新房迁居的,应当向公安机关申请迁移户口,公安机关在审核无误后应当及时办理户口迁移。

三、与常住户口属地管理相关的其他问题

(一)子女入学问题。实行户口管理属地管理后,我市居民的子女入学事宜由市教育体育局根据《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的有关规定贯彻实施。

(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有工作单位的育龄妇女其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由其工作单位管理;没有工作单位的(含在单位挂空户口的)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由户口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公安机关在办理户口迁移时要认真核查《户口迁(出)入计生审验证明》,无证明的要督促其尽快补办。

(三)独生子女费问题。户口迁入市区居民委员会(不含村委会改居委会)居民,其独生子女费确属无单位负担的,由市财政统一负担。迁入各村委会的,其独生子女费由村委会所在办事处(镇政府)负担。

(四)农村医疗保险问题。购房人员常住户口迁入村(居)民委员会的,如自愿入保,由市卫生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贯彻实施。

(五)低保问题。城乡贫困户申请低保的居民均要通过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会逐级申报,由市民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及相关政策贯彻落实。

工作单位意见范文篇7

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

(××××)×刑终字第××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职

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等)。

辩护人………(写明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和职务)。

原审自诉人兼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

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等)。

委托人……(写明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和职务)。

××××人民法院审理自诉人兼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控诉被告人×××

……(写明案由)一案,于××××年××月××日作出(××××)×刑初字第

××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被告人×××对判决的刑事部分和附带民事部分均不服,

提出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或不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

原审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原审自诉人兼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及其委托人×××、证人×××等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未开庭

的改为:“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首先概述原判决的基本内容,其次写明上诉、辩护的主要意见)。

经审理查明,……(写明原判决认定的犯罪事实和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的情况,

哪些是正确的或全部是正确的,有哪些证据足以证明;哪些是错误的或全部是错

误的,否定的理由有哪些。如果上诉、辩护对事实、情况提出异议,应予重点分析

答复)。

本院认为,……〔根据二审确认的事实、情节和有关法律规定,论证被告人是

否犯罪,犯什么罪,对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应否负责赔偿(一案多人的还应分清各被

告人的地位、作用及其刑事和民事责任),应否从宽或者从严处理。指出原判决的

定罪量刑和赔偿经济损失哪些正确,哪些错误或者全部错误。对于上诉、辩护中关

于适用法律、定罪量刑和赔偿经济损失方面的意见和理由,应当有分析地表示采纳

或者予以批驳〕。依照……(写明判决所依据的法律条款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写明判决结果。分两种情况:

第一,全部改判的,表述为:

“一、撤销××××人民法院(××××)×刑初字第××号刑事附带民事判

决;

二、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写明改判的刑事和附带民事的内容)。

第二、部分改判的,表述为:

“一、维持××××人民法院(××××)×刑初字第××号刑事附带民事判

决的第×项,即……(写明维持的具体内容);

二、撤销××××人民法院(××××)×刑初字第××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

的第×项,即……(写明撤销的具体内容);

三、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写明部分改判的刑事和附带民事的内

容)。”〕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

审判员×××

审判员×××

××××年××月××日

(院印)

工作单位意见范文篇8

刑事判决书

(××××)×刑初字第××号

自诉人(被反诉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职业

或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等)。

委托人(辩护人)……(写明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和职务)。

被告人(反诉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职业或

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等)。

辩护人(委托人)……(写明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和职务)。

自诉人×××以被告人×××犯××罪向本院提起控诉;本院受理后,被告人

×××又以自诉人×××犯××罪提起反诉,经审查能够成立。本院受理后,依法

组成合议庭(或由审判员×××独任审判),对本案公开(或不公开)开庭进行了

合并审理。自诉人(被反诉人)×××及其委托人(辩护人)×××、被告人

(反诉人)×××及其辩护人(委托人)×××、证人×××等到庭参加诉讼。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首先概述自诉人控告和请求的基本内容,其次写明被告人的辩护意见和

反诉要点以及被反诉人的答辩,再次概述双方争执的主要问题)。

经审理查明,……(写明法院认定的事实、情节及其证据,对于互诉、互辩中

关于事实方面的争执,应当通过对主要证据的分析,澄清是非,说明本判决认定的

事实的正确性)。

本院认为,……(根据查证属实的事实、情节和法律规定,论证被告人或被反

诉人一方,或者他们双方分别构成何种犯罪,应否从宽或从严处理。对于互诉、互

辩中关于适用法律方面的意见和理由,应当有分析地表示采纳或者予以批驳)。依

照……(写明判决所依据的法律条款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写明判决结果。分三种情况:

第一、被告人构成犯罪,被反诉人无罪的,表述为:

“一、被告人×××犯××罪,……(写明判处内容);

二、被反诉人×××无罪。”

第二、被告人无罪,被反诉人构成犯罪的,表述为:

“一、被告人×××无罪;

二、被反诉人×××犯××罪,……(写明判处内容)。”

第三、双方都构成犯罪的,表述为:

“一、被告人×××犯××罪,……(写明判处内容);

二、被反诉人×××犯××罪,……(写明判处内容)。”〕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

×××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的,应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份。

审判长×××

审判员×××

审判员×××

××××年××月××日

(院印)

工作单位意见范文篇9

(二审维持原判决用)

(××××)×刑终字第××号

原公诉机关××××人民检察院。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和因本案所受强制措施情况等,现在何处)。

辩护人……(写明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和职务)。

××××人民法院审理被告人……(写明姓名和案由)一案,于××××年××月××日作出(××××)×刑初字第××号刑事判决。被告人×××不服,提出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或不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或员)×××出庭支持公诉,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证人×××等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未开庭的改为:“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首先概述原判决的基本内容,其次写明上诉、辩护的主要意见,再次写明检察院在二审提出的新意见)。

经审理查明,……(肯定原判决认定的事实、情节是正确的,证据确凿、充分。如果上诉、辩护等对事实、情节提出异议,应予重点分析否定)。

本院认为,……(根据二审确认的事实、情节和有关法律规定,分析、批驳上诉、辩护等对原判决定罪量刑方面的主要意见和理由,论证原审判决结果的正确性)。依照……(写明裁定所依据的法律条款项)的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裁定为终审裁定。

审判长×××

审判员×××

审判员×××

××××年××月××日

(院印)

工作单位意见范文篇10

第一条为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放射工作单位及其放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放射工作单位,是指开展下列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一)放射性同位素(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源)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和废弃处理;

(二)射线装置的生产、使用和维修;

(三)核燃料循环中的铀矿开采、铀矿水冶、铀的浓缩和转化、燃料制造、反应堆运行、燃料后处理和核燃料循环中的研究活动;

(四)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监测;

(五)卫生部规定的与电离辐射有关的其他活动。

本办法所称放射工作人员,是指在放射工作单位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第三条卫生部主管全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管理符合本办法和有关标准及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从业条件与培训

第五条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年满18周岁;

(二)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要求;

(三)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

(四)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五)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第六条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放射工作单位负责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为其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向为其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开展本办法第二条第二款第(三)项所列活动以及非医用加速器运行、辐照加工、射线探伤和油田测井等活动的放射工作单位,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其他放射工作单位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规定,由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格式由卫生部统一制定。

第七条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方可参加相应的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

第八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放射工作人员两次培训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年,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

第九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建立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培训档案。培训档案应当包括每次培训的课程名称、培训时间、考试或考核成绩等资料。

第十条放射防护及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应当由符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条件的单位承担,培训单位可会同放射工作单位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并按照培训计划和有关规范、标准实施和考核。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每次培训的情况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第三章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第十一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按照有关标准执行;

(二)建立并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三)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第十二条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应当包括:

(一)常规监测的方法和结果等相关资料;

(二)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第十三条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二)操作结束离开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时,按要求进行个人体表、衣物及防护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存档;

(三)进入辐照装置、工业探伤、放射治疗等强辐射工作场所时,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还应当携带报警式剂量计。

第十四条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应当由具备资质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承担。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组织实施。

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工作,参加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

个人剂量监测报告应当在每个监测周期结束后1个月内送达放射工作单位,同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时间和格式,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逐级上报到卫生部。

第十七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拟定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程序和标准,组织实施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汇总分析全国个人剂量监测数据。

第四章职业健康管理

第十八条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相应的放射工作。

放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或者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标准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

第十九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年,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

第二十条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对其进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第二十一条对参加应急处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健康检查或者医疗救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医学随访观察。

第二十二条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自体检工作结束之日起1个月内,将职业健康检查报告送达放射工作单位。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出具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应当客观、真实,并对职业健康检查报告负责。

第二十四条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有可能因放射性因素导致健康损害的,应当通知放射工作单位,并及时告知放射工作人员本人。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疑似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病人应当通知放射工作人员及其所在放射工作单位,并按规定向放射工作单位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在收到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7日内,如实告知放射工作人员,并将检查结论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放射工作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安排。

第二十六条放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怀孕的妇女参与应急处理和有可能造成职业性内照射的工作。哺乳期妇女在其哺乳期间应当避免接受职业性内照射。

第二十七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照射接触史;

(二)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

(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健康资料。

第二十八条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

第二十九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医疗救治和医学随访观察的费用,由其所在单位承担。

第三十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工作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第三十一条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享受寒、暑假的放射工作人员不再享受保健休假。从事放射工作满20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可以由所在单位利用休假时间安排健康疗养。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有关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

(二)放射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三)人员培训、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及其档案管理情况;

(四)《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及相关信息记录情况;

(五)放射工作人员其他职业健康权益保障情况。

第三十四条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被检查的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碍、隐瞒。

第三十五条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检查时,应当保守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三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对违反本办法行为的举报后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三条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的;

(二)未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的;

(三)拒绝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其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

第三十八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未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四条处罚。

第三十九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给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五条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

(二)个人剂量监测或者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未采取相应措施的。

第四十一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处罚:

(一)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放射工作的;

(二)安排未满18周岁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

(三)安排怀孕的妇女参加应急处理或者有可能造成内照射工作的,或者安排哺乳期的妇女接受职业性内照射的;

(四)安排不符合职业健康标准要求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

第四十二条技术服务机构未取得资质擅自从事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的,或者医疗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二条处罚。

第四十三条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承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条处罚:

(一)超出资质范围从事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的,或者超出批准范围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

(二)未按《职业病防治法》和本办法规定履行法定职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