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基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9:50:58

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范文篇1

为制定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将组织编制“十二五”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该规划已被确定为“十二五”部级专项规划。这次规划将统筹推进地区以外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并对不同类型的老工业基地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按照国家及省有关部门统一部署,我市将全面启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研究编制工作。为高水平完成规划研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研究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规划研究的日常协调工作。

二、主要任务

1.开展摸底调研。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城市、社会、民生、环境、生态等多个领域。各有关部门须抓紧开展与我市老工业基地情况相关的摸底,开展针对性调研,摸清有关的基本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下一步调整改造的基本思路。

2.提出研究报告。参照研究报告提纲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分工,由各有关部门提出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研究各分项报告,由市发展改革委对各部门的分项报告进行整理汇总,最终形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研究报告。

3.配合国家和省开展有关专题研究工作。

三、时间要求

工业基地范文篇2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现状

传统产业技术落后,产品老化,急待升级换代.在老工业基地,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生产急需的先进成套装备和高质量、高性能材料需要进口,出口的生活消费品、机电等产品缺乏技术优势,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必须升级换代,才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支柱产业多集中于传统产业,缺少替代支柱产业,特别是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对资源高度依赖,结构调整呈现刚性,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能力较差.

产品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数量少.由于工业技术整体比较落后,综合性老工业基地产品的品种、性能不能满足市场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市场占有率低,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少,所支撑的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数量少.而完全依赖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在历史上国家区域分工政策的影响下,产品结构就更不合理.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因历史原因发展薄弱,新的接续替代产业并未形成,支柱产业仅有单一的资源产业.

科技创新投入少,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弱,产业规模小.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投入少,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少、规模小.究其原因就是受科研体制和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等因素的制约,科技研发与市场脱节.资源性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单一,技术结构简单,又缺少科研院校,更加缺乏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尤为薄弱.

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或滞后,城市服务功能有待完善.西部地区综合性老工业基地,多为副省级以上城市,应该是区域性经济中心,代表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是未与第二产业得到平衡发展.西部地区资源性老工业基地都是地级市和省辖市,应该是地方性经济中心,但是,市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出第三产业8~45个百分点,远远大于同期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高出5个百分点的水平,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途径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应采取技术改造与产业转型双轮驱动战略,其目的和任务是利用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解决存在的结构问题,使之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区域性或地方性经济中心的作用.

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其途径.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形成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和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序列,实现工业高技术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一、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网络设施,实现信息化,以此提升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繁荣第三产业,完善城市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交通中心、信息及通信中心、商务管理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功能,促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健全,优化投资环境.二、以优良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部资金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吸引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用高新技术改造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全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实现工业高技术化.改变支柱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其途径.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形成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实现工业高加工度和流通业现代化,成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地方经济中心城市.一、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和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信息化,以此带动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改变第三产业的落后状况,提高城市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的地方性经济中心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二、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与技术、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引进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积极推进当地特色资源的新材料开发和应用,形成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深加工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工业加工化,摆脱单一资源产业的结构性危机,实现向多元支柱产业的结构转化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对策

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产品在国内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产品竞争力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以其物质技术成果对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进行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提高西部地区工业的现代装备水平和产品的信息及技术附加值,并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工程提供大型先进成套装备.

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可选择原材料精深加工业,用先进适用技术对老企业和老产品进行改造,提高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并研究开发与加工新材料产品,增强原材料的加工能力,实现工业高加工度,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材料基地和全国的特殊材料基地.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短缺.解决资金问题可采取企业自筹、引进品牌及资金与技术、商业性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社会融资、租赁融资、财政投资等筹资改造策略.

收缩衰退产业,淘汰落后产业.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并非都需要改造,必须随着需求变化、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逐渐收缩,主动淘汰.对生产能力过剩,但仍有一定市场的衰退行业,精选优良生产要素,组成大型企业(集团),淘汰不良生产要素,压缩过剩和落后生产能力,浓缩产业规模.对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产闲置,资不抵债的厂矿,坚决予与关闭或破产,对落后技术装备和工艺,坚决予与淘汰.

老工业基地改造,仅有传统产业的改造、收缩和淘汰还不够,还必须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两项重要举措就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转型.

发展新兴产业.在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应利用地方的矿产资源、农畜产品等优势,进行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重点促进煤电、电冶化、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发展机电工业;重点促进金融、信息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房地产等生产生活服务行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于工业化,改变第三产业层次低、比重过小的不合理结构.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替代传统支柱产业,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资源产业向多元加工制造业的结构转型.在老工业基地发展新兴产业时,必须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资源性老工业基地还应注意降耗减排,防止新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生.

工业基地范文篇3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社会中介组织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它能有效地协调政府和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行业协会在行业技术开发、转移政府职能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入手,提出了行业协会发展的问题,接着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建设行业协会的对策。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行业协会;管理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的重大决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完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历史性任务,必须解决组织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脱离的问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要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创新的环境,这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1东北老工业基地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1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有其独特的发展经历和经济地位。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行,为推进行业协会组织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历史性的机遇。目前,东北行业协会的发展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1.1创新型。协会积极开展活动,活跃于社会,能不断适应环境新的变化,捕捉机会,调整自我,开拓新的领域,研究新的课题,使自身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是组织的生命,创新意味着不断打破旧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使自己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1.1.2维持型。维持型协会活动开展正常,但较少考虑新的发展方向,总是采取因循守旧的工作方式,这类协会往往依附于某个政府部门,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在转型期潜藏着被社会淘汰的危机。

1.1.3冬眠型。冬眠型协会较少开展活动,或是因长官意志应景而设,或是负责人年龄、知识结构老化,或是组织涣散,无人过问,使工作长期陷于停顿,实际上已经起不到社团应有的作用。

1.1.4问题型。问题型协会是指那些偏离了协会正确发展方向的少数协会。这类协会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很坏。

从总体上来看,行业协会的市场化水平较低,运行质量不高,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不仅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要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社会广泛关注,政府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2行业协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协会职能定位不清,出现企业化倾向。

行业协会大都强调它们的宗旨是为会员企业“维权”、“服务”。但不少行业协会对到底如何维权、如何服务,却没有具体的办法,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去做,来赢得会员和社会的肯定,为自己开拓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出现企业化倾向是指行业协会与企业组织形成利益集团,双方各取所需,而社团组织则从企业那里获取不正当的资金来源,寻租设租,导致社团组织的自身腐败,最终形成了“双重俘获”的恶性局面。

1.2.2与政府关系不明确,出现政府化倾向。

行业协会应是民间组织,但目前仍带有较浓的官方色彩,有的被称为“二政府”,政府希望通过行业协会部分转移政府职能,使自己对行业管理的权力得到“合法”延伸,则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实际仍由政府所把持,行业协会缺乏相应的权力。

1.2.3营利与非营利的界限不明。

目前,从事营利性活动是行业协会发展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强行收取中介费,谋取小团体利益。二是自立项目标准乱收费,私设小金库。三是费用很少纳入正规的财务管理,有的私设小金库,有的滥发私分。四是有些行业协会利用目前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工作机制尚不规范的空子,通过所谓的“服务”,来为机构本身谋取经济利益。

2行业协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2.1观念上的原因。

行业协会功能缺失,有其观念和认识上的原因,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中介,其具有服务于企业和政府的双重功能。但是行业协会服务于二者的功能不是平均分配的,其主要宗旨和职能是为企业,也就是其会员服务,其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也仅仅是服务于行业并最终使构成行业的企业受益。

2.2立法上的原因。

目前,我国有关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直接影响了行业协会的发展和有序运作,关于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行业协会的组建、登记、运营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也不完善,而且缺乏监督,导致市场竞争无序、违规违法现象不断。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以地方规章的形式出台的行业协会管理规范外,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具有较高效力层次的专门规范性文件。

2.3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行业协会体制上的障碍主要涉及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不正常关系。一是管理体制的弊端。首先,我国社团受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成立社团要经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的三次实质性审查,会员、财产、发起人及负责人、接受捐助都需要得到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客观上赋予管理部门过分大的权力,使行业协会自主性受到很大约束。其次,行业协会的划分标准通常为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保留着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

3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行业协会建设的对策

3.1明确自身职能。

行业协会明确自身的职能,首先必须明确为会员服务的宗旨。行业协会成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会员企业谋利益,满足成员的需要,为了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行业协会需要进行行业内部的价格协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监督会员企业履行行规、行约,会员企业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需要。其次,行业协会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能,即是一定的服务职能,其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作为行业协会成员的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2加快行业协会立法。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有关行业协会的专门法。政府和民间虽然都意识到在中国加入WTO后行业协会的特殊地位和重大现实意义。首先,立法部门和有关行政机关应加紧制定和颁布一些有利于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变由政府依靠权力管理为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

工业基地范文篇4

一、江西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界定及发展现状

老工业基地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一五”、“二五”及“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集中投资建设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生产能力,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对推动全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的城市或区域。本课题对江西省具有老工业基地特征的城市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界定,认为*、*、*、*、*、*、*等市是属于具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特征的中部老工业基地城市。限于篇幅,我们在主要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等老工业基地城市(本文中的*、*等老工业基地城市是指*、*、*、*、*、*、*,下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进行了研究。

(一)江西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界定

1.*老工业基地的界定

“一五”、“二五”、“三年调整”及“三五”时期,国家在*投资建设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和工业企业,基本形成了包括航空、机械制造、电机制造、电力、化学、冶金、轻工、电子、建材、纺织、造纸、农药和食品等工业生产行业、较为完备的工业基础体系,确立了*市老工业基地的地位。

“一五”时期,国家在*共投资15421万元,先后新建、扩建了洪都机械厂(即国营320厂,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江西棉纺织印染厂、江西国药厂、江西电机厂、*保温瓶厂、*柴油机厂、江西第四机床厂等一批工业企业,之后又从上海相继迁入*搪瓷厂、*橡胶厂(后改称江西橡胶厂)、华安内衣厂、*通用机械厂、江西五金厂等企业,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到433个,初步建立了合理的工业基础体系,为*市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五”及三年调整时期,国家在*共投资48456万元,建设了*钢铁厂、洪都钢厂、江西拖拉机制造厂、江东机床厂、*电线厂、江西八一麻纺厂、*塑料厂等67个项目,同时扩建了江西棉纺织印染厂、江西制药厂、江西造纸厂等一批冶金、农业机械、化工、纺织、轻工企业。“三五”时期,国家在*安排投资24719万元,又兴建了*自行车厂、*手表厂、*缝纫机厂和江西第二造纸厂等工业企业,电子行业则兴建了江西八一无线电厂、江西无线电设备厂(*电视机厂前身)、洪都无线电厂等骨干企业,全市电子厂点发展到32家,期间还组建了黄洋界、桐木岭、朱砂冲、井冈山、八面山等五个汽车制造厂。

*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时期,洪都机械厂成功生产了中国第一架“雅克—18型”飞机和中国第一辆摩托车,1958年中国第一架多用途“安—2”飞机又在洪都机械厂升飞成功,江西拖拉机厂也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四轮拖拉机,江西第二造纸厂生产的电容器纸则改变了我国电容器纸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2.*老工业基地的界定

“一五”、“二五”时期,中央先后在*投资新建、扩建了*仪表厂、*国棉一厂、*国棉二厂、*国棉三厂、*国棉四厂、*针织内衣总厂、*锁江楼电厂、*化工厂、*油化厂、*磷肥厂、*轻工机械厂、*微型电机厂、*化纤浆粕厂、长江化工厂、*化学纤维厂、庐山水泥厂、*动力机厂、*钢厂、东风钢厂、*水泥船厂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企业。其中,*仪表厂(441厂)是“一五”时期原苏联补充协议确定援建的重点项目之一,长江化工厂(5727厂)是中央军委直接在*投资兴建的大型军工企业。“三线”建设时期,由于战备需要,国家在*相继建设一批以国防军工为主体的电子、机械、造船等“三线”企业,包括星火化工厂、江洲造船厂、江新造船厂、江西船用阀门厂、*船用机械厂、朝阳机械厂、浔阳电子仪器厂、江西航海仪器厂、人民机械厂、新民机械厂、爱民机械厂等骨干企业。至此,*作为长江中下游的老工业基地基本形成。

“一五”、“二五”及“三线”建设时期,中央在*市共投资12.62亿元,新建、扩建工业项目237个。其中:“一五”期间,中央投资5400万元,建设项目18个;“二五”期间,中央投资3.68亿元,新建、扩建项目174个,包括21个国家重点项目;“三线”建设期间,中央投资2.47亿元,建设项目45个,包括16个国家重点项目。

从规模和行业看,国家在*投资兴建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纺织、机械制造等产业。江西星火有机硅厂担负着振兴民族有机硅的历史重任,具有知识产权的万吨有机硅生产装置通过不断更新改造,*年单套装置生产能力己达10万吨,新建的一套10万吨有机硅生产线也即将投产,届时星火有机硅厂的有机硅生产能力将达到年产20万吨,雄踞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化纤浆粕厂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己形成年产粘胶短丝9万吨、粘胶长丝1.5万吨的生产能力,是我国最大的粘胶纤维生产基地。

*市在上缴利税、产品供应、安置就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均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国以来,*市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234.15亿元,对国家的价值贡献达229.87亿元,原材料、纺织、机械等行业安置就业人员26.48万人。截止*年底,*市累计生产有机硅单体75万吨、粘胶纤维126万吨,均位居全国同行前列;生产玻璃纤维纱156万吨、玻璃纤维布2.48亿米、玻璃钢102.5万吨,位列全国三甲;生产棉纱299.94万吨、棉布68.5亿米、印染布40.3亿米。技术创新方面,建于1959年的*水泥船厂,是我国设计研制水泥船的最大专业厂家,当时全国水泥船生产企业所使用的施工图纸基本上是该厂推广或是在原图纸上直接修改,各类水泥船制造技术也均是该厂研制成功后向全国推广;长江化工厂研制的野战输油管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军转民后先后被胜利、中原、大庆等全国各大油田、厂矿采用,该厂研制的玻璃钢弹药防潮筒也荣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老工业基地的界定

*是中国瓷都,是中国最古老的工业发祥地之一,也是江西重要的工业基地。“一五”和“二五”时期,国家及省在*共安排投资8091万元,建设项目达83个,主要围绕发展瓷业生产,新建和改造了*瓷厂、瓷用原料制造厂、建国瓷厂、试验瓷厂、红旗瓷厂、红星瓷厂、东风瓷厂、高压电瓷厂、为民瓷厂、艺术瓷厂、宇宙瓷厂、华电瓷厂、光明瓷厂、人民瓷厂、陶瓷机械厂、电信瓷厂、景兴瓷厂、陶瓷批发站、陶瓷出口公司、*电厂、*煤矿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三线”建设时期,*也是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之一,这期间相继有航空系统的昌河机械厂、602所、*机械厂、乐河机械厂,电子系统的602厂、713厂、740厂、897厂、999厂、4321厂、859厂、800库,邮电系统的523厂和医药系统的黎明制药厂、东风制药厂迁入*。

经过“一五”、“二五”和“三线”时期建设,*基本形成了以陶瓷、航空、电子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作为著名的瓷都,*陶瓷形成了拥有20个大类、*多个系列、1000多种器型、3000多种花面,包括日用瓷、陈设艺术瓷、仿古瓷、建筑瓷、工业瓷等门类齐全的产品系列,产品销往124个国家和地区,共荣获国际金奖26项、银奖6项、铜奖3项,国家金奖9项、银奖6项,工艺美术金杯奖4项、银杯奖5项,部优产品奖74项、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3项,荣获奖项名列全国各大产瓷区榜首,历年来共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承制礼品瓷300多批次。在“三线”时期迁入*的航空和电子军工企业中,602所是“中国直升机摇篮”,先后研发了直八、舰载、直11、S-92等各类型号的直升机;昌河机械厂既是直升机研制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微型车定点生产厂家,其生产的昌河微型车曾连续五年全国销量第一。*的电子工业目前拥有60余类电子仪表器、1500多个品种,仅4321厂就获得国家金奖2个、部优产品14个。国家航天飞机和神舟6号上均有*军工企业生产的电子产品。此外,*其它工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华意压缩机拥有意大利梅洛尼公司阿里斯顿年产50万台电冰箱生产线,引进了美国泰康公司年产350万台世界最新一代的无氟压缩机生产线,产量占全国75%。

建国以来,*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115.4亿元,对国家的价值贡献达106亿元。到1985年,*市国营和集体企业达到490个,共安置从业人员13万人,接纳职工家属近20万人。规模以上企业、*陶瓷学院、陶瓷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职业专科学校、陶瓷研究所、昌河工业技术学院、景华电子技校等单位、科研院所共为国家培养输送了约25万名陶瓷、航空、电子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4.*老工业基地的界定

*市因煤而建,是典型的老工矿城市,是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产煤城市和大型能源基地,素有“江南煤都”之称。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煤矿改造和建设,使*的原煤产量由1952年的54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184万吨。“一五”时期,国家在*先后兴建了江西炼铁厂(后改为*钢铁厂)、流江纸厂、印刷厂、棉织厂、*电瓷厂、高坑煤矿、王坑煤矿、王家源矿、龙虎矿等一批工业企业,至1957年底*市工业企业达142家。从“二五”时期开始,围绕煤炭开发,*大力发展建材、矿山机械、冶金、陶瓷等产业,先后建设了萍矿水泥支架厂(后改为*市水泥厂)、*造纸厂、江西机床厂、*酒厂、*服装厂、*铝厂、*汽油机厂(后改为江西发动机总厂)、丹江化肥厂、丹江铁厂、麻山钢铁厂等企业,以及上官岭、三田、潘家冲、跃进等4个较大规模的煤矿,萍钢二期工程、*电厂一、二期工程也顺利投产,到“二五”末期,*市工业企业达265家,其中中央企业9家。

“一五”时期,国家在*共投资7600万元,建设项目64个,其中煤矿投资5360多万元。“二五”时期,国家在*投资达5100万元,建设项目55个,其中煤矿投资3300万元,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5个,即萍矿新矿井投资2050万元、上官岭煤矿投资467万(不含铁路专用线)、丹江铁厂投资350万元,萍钢二期投资156.1万元。

“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对*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煤炭行业,同时填补了一些行业的空白,如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冶金、电力、建材、机械、化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至1962年底,国家在*的煤炭投资达8660万元,*煤炭生产能力达到320万吨,后来*煤炭最高年份产量达1000多万吨,成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冶金是*“一五”、“二五”时期发展起来的行业,*钢铁厂是江西第一个钢铁企业,1959年萍钢作为全省冶金系统先进单位出席了全国群英会,接受了亲自授予的锦旗。长期以来萍钢在产品质量、节能增产方面一直处于全国前列。目前,萍钢已发展成为大型联合钢铁企业,年钢铁生产能力达800万吨,*年实现产值超100亿。

建国以来,*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100多亿元,对国家的价值贡献达200亿元。几十年来,*累计产煤约2.4亿吨。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煤炭的价格剪刀差大,国家长期低价调拨*的煤炭,*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难以测算的贡献。*的煤矿不仅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就业人员,还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煤炭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此外,*的冶金、机械、电力等工业行业也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并涌现出一批省、部、国优产品,如“PC”电瓷、“飞碟”电扇、“腾飞”塑料、“青峰”水泥等。

*市的国有煤矿基本为五、六十年代建设,大部分已超过服务年限,长期的煤炭采掘和废水、废渣、地面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作为典型的老年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等问题。*又是为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当前国有企业转产、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转型的任务异常艰巨,也存在非常大的困难,亟需国家的政策支持。

5.*老工业基地的界定

*因钢设市,以1958年*钢铁厂开工建设为开端,拉开了*工业建设的序幕,国家先后在*投资建设了良山铁矿、花鼓山煤矿、*发电厂、分宜发电厂、江西第二化肥厂、*纺织厂等工业企业,“三线”时期建设了江西钢厂、江西钢丝厂(9394厂)、江西电工厂(933工厂)、江西长林厂(177厂)、江西长红厂(297厂)、江西煅压厂(610厂)、江西锂厂(805厂)、江西煤矿电机厂等一批军工企业。

从规模和行业看,*是以冶金、机械、电力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新钢是全市工业经济的主体。1958年7月,*钢铁厂列入国家计划进行建设;8月,原冶金工业部明确在“二五”时期将*钢铁厂建成全国钢铁基地;1960年1月,原冶金工业部与华东协作区商定并报原国家计委批准,确定新钢为冶金部直属企业,由上海冶金局代管,产品直供上海炼钢需要;1970年7月,原冶金工业部决定将新钢下放为江西省属企业;1991年1月,江西省政府决定由*钢铁厂、江西钢厂、铁坑铁矿合并成立江西*钢铁总厂。目前,新钢已建设成为国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形成了普钢、特钢、铁合金、金属制品、化工制品、炭素制品等六大产品系列,主要产品有线材、中厚板、螺纹钢、热轧硅钢片、圆钢、无缝钢管、冷轧带钢、热轧薄板、锰铁等。*年,新钢公司产生铁361.56万吨、钢401.62万吨、钢材378.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37.34亿元、利税10.8亿元。

建国以来,*市累计为国家创造利税120多亿元,其中新钢累计上交利税72.7亿元。截止*年底,新钢公司累计产钢3189万吨、钢材2868万吨、焦炭2391万吨、铁2472万吨、锰铁433万吨,有2个产品获国优产品称号、5个产品获部优产品称号、5个产品获省优产品称号,主要产品锰铁还援外,出口到欧美和东南亚地区。长期以来,新钢共承担省部级以下各类科技计划134项,其中省级工业攻关计划87项、省级重点新产品计划36项,有91项通过省级成果技术鉴定,74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其中,“高炉二步法用贫锰矿炼锰铁新工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锰铁高炉富氧鼓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线性聚能切割技术在易燃易爆环境下拆除高耸钢结构物的应用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厚板热机械控制处理(TMCP)技术”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高炉—精炼炉冶炼中低碳锰铁新工艺”、“以硅灰石为原料生产纳米SiO2”等多项新工艺技术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新钢从建厂伊始,就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成为*市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1958年底新钢职工达到11890人,由上海冶金局代管期间,又从上海各系统接收了大批职工、管理干部、社会待业人员和应历届高中毕业生,至1961年底,新钢职工达22512人;1991年,新钢职工达到历史最多的46560人;*年末,新钢在岗人员数27967人,在册员工38797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34人,其中高级职称327人、中级职称1421人。

6.*老工业基地的界定

建国以前,*以传统手工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一五”、“二五”及“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共投资17亿元,建设项目达228个,先后兴建了*木材防腐厂、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材料总厂、铁路*车站、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厂、余江制药厂等中央和省属企业,以及*市橡胶厂、*市水泵厂、江西合成洗剂厂、*市磷肥厂、*市砖瓦厂、*市力车厂、*市玻璃厂、*市印刷厂、*市木器厂、*市粮油加工厂、*市刘家站垦殖厂、*市塔桥园艺厂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其中国家重点投资项目44个。*木材防腐厂代号631工程,是新中国重要的铁路物资生产基地。成立于1954年的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战备材料总厂,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25部队,主要任务是担负以铁路为主的国防物资的生产、储运,是我国华东地区最大的国防物资储运基地之一,年仓储吞吐量5万吨,可年产轨枕50万根、铁路配件500万套及其它战备物资。贵溪化肥厂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可年产复合化肥50万吨。经过“一五”、“二五”及“三线”时期的国家投资建设,*市国营企业达到370家,其中大型企业2个、中型企业3个,*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步入现代化大生产,基本形成了以有色工业为主,电力、化工、机械、食品、纺织、医药、建材、仪器仪表、工艺美术等行业竟相发展,既特色鲜明、又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

*是著名的铜都。位于*贵溪的江西铜业公司,是全国有色金属行业集铜采、选、冶、加工于一体的特大型联合企业,是中国最大的铜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硫化工原料及金银产地,铜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公司拥有亚洲最大的露天铜矿—德兴铜矿,永平、武山、东山、成门山等全国大型铜矿以及银山铅锌矿,下属的贵溪冶炼厂是我国第一座闪速炼铜厂,目前生产规模、熔炼技术均居国内之首。近年来,江铜先后完成了贵冶二期工程、贵冶三期工程、德兴铜矿三期等达产达标项目。*年阴极铜产量达42万吨,黄金、白银的产量分别达12吨、327吨,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利税36亿元。自建厂以来,江铜共为国家生产了311万吨阴极铜、1111万吨硫酸、88吨黄金、1589吨白银,累计完成利税总额118亿元,(其中上缴税金62亿元)。

建国以来,*市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236亿元,共生产化学农药原药4975吨、中成药1256万吨、水泥90万吨、水表256万个、发电量35亿千瓦小时,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7万余名。中铁建*战备材料总厂承担完成了鹰厦铁路建设、中越自卫反击战战略保障和唐山大地震、驻马店水灾等突发事件繁重的物资保障任务,在国家重点工程京九铁路的建设中,高速度、高质量建成年产50万根轨枕的京九铁路轨枕厂,及时保障了轨枕、铁路配件等材料的供应,为京九铁路顺利通车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技术创新方面,江西铜业公司开展铜产业技术攻关课题近100项,其中省部级攻关课题6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为我国铜工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7.*老工业基地的界定

作为我国钨业发源地,*市是“一五”、“二五”及“三线”时期国家投资建设形成的以钨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一五”和“二五”时期,国家在*投入资金2.9亿元,建设了一批以钨的勘探、开采、冶炼、加工和机械设备制造为主的重点项目和工业企业,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西华山钨矿、大吉山钨矿、岿美山钨矿和上犹江水力枢纽工程,之后又陆续建设了盘古山、铁山垅、下龙、漂塘、荡坪、画眉坳等六大矿和*冶金机械厂、803厂(现名*有色冶金化工厂)、801厂(现名*钴钨有限责任公司)、*精选厂、*钨钼材料厂、*有色冶金汽修厂等工业企业。后来,国家为这些钨工业企业的发展配套建设了江西冶金学院(现名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冶金研究所、赣南地质调查勘探大队、*有色冶金勘探二队、264地质调查大队、714矿、719矿、807矿(现名石城钽铌矿)等勘探、科研单位。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钨业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均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31年至1934年,中华苏维埃政府累计生产钨砂4193吨,为苏区增加财政收入430万银元,换回了红军急需的大量盐、布、药品等紧缺物资,粉碎了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战争。建国以来,*市的钨业累计生产钨砂达120万吨,向国家上缴利税20.3亿元,安排就业3.7万人,接纳职工家属近20万人。尤其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市九大钨矿生产的钨砂出口换回大量外汇,为国家偿还外债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以钨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也为我国工业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西华山钨矿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钨矿山,以产钨最多、质量最优、管理最好而被树为全国冶金、有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建矿至今有多项技术创新获得国家表彰,其中“水平分区通风系统研究”获原冶金工业部科技成果奖,“平井掘进机械化作业线研究”、“改井下整体通风系统为分区独立通风系统”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上犹江水力枢纽工程是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空腹重力坝,建站40多年来,累计发电120多亿KWH,创造了相当于14倍电站投资的总产值,为电力系统培养了3800多名优秀人才,有2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水库泥沙淤积测量”成果更是被普遍运用于国家大型水电站,被誉为“新中国水电建设的摇篮”、“中华水电之花”。

(二)*、*老工业基地城市发展现状

1.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年,*、*实现生产总值1127.2亿元,占全省的32.2%,比人口比重高10.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2363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5倍;财政总收入137.1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2.2%,比全省高2.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501.89亿元,占全省的27.6%,比人口比重高6.3个百分点。

2.基础设施渐趋完善。交通运输方面,*、*建有4D级*昌北国际机场、4C级*庐山机场,通往国内各主要城市及香港、新加坡的航线达40多条;铁路有京九复线、浙赣复线、武九、合九和沿江铁路(铜九段)等若干条线在走廊内交汇;全省已建成通车的1500多公里高速公路使走廊全面形成至省内的“四小时经济圈”和至长珠闽的“八小时经济圈”;*港是东西水运、南北水陆中转的主要枢纽港,外贸码头有4个5000吨级的集装箱和散货泊位。电力能源方面,*、*地区有装机容量165万千瓦的两个大型火力发电厂和装机容量42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新的电源点也正在抓紧建设,成为华中和华东地区重要电力基地;*和*周边的丰城电厂和黄金埠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372万千瓦,远期电力供应充足。邮电通信方面,光缆、程控、微波、移动电话等多种通信手段完备,全省以*、*为中心的快捷信息传输网络已经形成。

3.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两市拥有*出口加工区、昌北国际机场,*是全省通江达海唯一的大通道,*开通了海铁联运。走廊地区招商引资水平高于全省和全国。*年,两市实际引进外商直接投资9.91亿美元,占全省的48.3%;实际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比全省和全国分别高2.4和3.6个百分点。*、*也是全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年,海关出口11.62亿美元,占全省的58.2%;出口依存度为8.5%,比全省高3.8个百分点。

4.工业化水平较高。*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30.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3.03亿元,均占全省的38.8%;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制造业的比重为92.2%,比全省高1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9.29亿元,占全省的55.7%;*、*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占全省的40.5%,比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高1.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7.44万元/人·年,比全省高20.7%;企业资产负债率64.2%,比全省低0.9个百分点。

5.开发区建设生机勃勃。*、*有工业园区24家,累计开发面积87.5平方公里,投产工业企业1641家。*年,*、*24家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43.85亿元、利税42.03亿元、从业人员24.51万人,分别占全省工业园区的47.8%、44.9%和32.9%,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9.2%、60.1%和75.0%。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有2个、20~100亿元的有3个、10~20亿元的有4个。

6.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年,*、*的粮食产量为307.03万吨、肉类产量为35.50万吨,分别占全省的17.0%和16.1%;牛奶、禽蛋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54.5%和31.3%;农业商品率为72.3%,比全省高8个百分点。*、*是全省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全省7个商品棉基地县有5个在该地区,棉花产量占全省的70.4%。*、*有4个商品粮基地县,其中*县的粮食产量在全省商品粮基地县中名列第二。*、*的养殖水面达11.87万公顷,占全省的32.6%;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的34.2%,其中,虾蟹贝类、珍珠等特种水产品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47.4%和62.4%。

7.商贸、物流、旅游业日益繁荣。*、*是全省的商贸、物流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有316家,占全省总数的54.7%,实现销售额519.7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7.7%。*港客、货运输量分别居长江主要港口的第二和第四位;*昌北国际机场年进出港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占全省民航旅客运输量的90%以上。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23.23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67.58万户,分别占全省的32.2%和39.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1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1.3%。*、*旅游资源的品位高,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共有星级饭店55家,客房7820间,分别占全省的37.9%和49.0%。*年,境外旅游人数达11.47万人次,旅游创汇3386万美元,分别占全省的39.0%和42.5%。

8.金融、证券、保险体系健全。*、*是全省的金融、证券、保险业中心,已基本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在赣分支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银行体系。*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24.19亿元,占全省39.4%,比生产总值的比重高7.2个百分点。*的江南、国盛两家综合性证券公司有资格推荐企业上市,企业从证券市场融资的条件较为优越。保险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年保费收入26.51亿元,占全省的33.1%。

二、*、*等老工业基地城市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业基地范文篇5

一、发展接续产业的基础现状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心城区功能有了质的提升,居民生活不断改善,为“十五”计划的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38.7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3亿元,比上年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2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财政收入达到8131万元,比上年增长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围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及优势产业,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基础日益坚实。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培育和建立了以林蛙、中草药种植、蔬菜、花卉等为主的九个绿色、特色产品基地,扶持和发展了万隆猪厂、兴源乳业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水平。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资源深度转换型工业长足发展,巩固壮大了以煤炭、建材、矿业开发为主的三大传统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医药为主的两大优势产业,并推动各产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环城生态旅游圈建设已具雏形。环城生态旅游规划通过部级论证,“三湖三洞”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围绕吃、住、行、娱、购、游六大要素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公路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完成了“八三”线油路,开通了“临青”线公路,启动实施了兴红线公路,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形成了连接城乡、通达四邻的便捷交通网络。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六道江镇、板石镇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十强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六道江镇跻身部级综合改革试点镇行列。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农村低压电网改造401.9公里,全区8个乡镇全部开通无线通讯和程控电话,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到2003年末,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556元和3301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及全民健身等事业协调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二)比较优势

资源优势独特。八道江区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森林、经济动植物和旅游等资源得天独厚。一是矿产资源。全区蕴藏矿产资源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铁矿石1.56亿吨,硅矿石960万吨,松花砚石580万立方米,紫砂陶土80万吨,白云石1600万吨,黄金约40吨,麦饭石百万吨以上,此外还有国内稀有品种角砾装大理石岩320万立方米,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成矿条件好,开发前景广阔。二是林业和经济动植物资源。全区共有林地面积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4%,拥有野生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百余种,经济动物数十种,全区封沟养蛙123条,养殖面积43万亩,存蛙量达2.2亿只,有“中国林蛙之乡”美誉。此外,牧草及水资源也十分丰富,牧草面积达400万亩,有鸭绿江、浑江两大水系,水域面积165平方公里,为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旅游资源。我区地处十大名山之一的长*腹地,是长*西坡旅游的必经之地和部级森林公园城市的窗口,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开发建设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AA级旅游区2处,发展环城生态旅游得天独厚。

产业优势明晰。一是煤炭及深加工形成一定规模。全区现有原煤生产企业40户,原煤产量达到100万吨,占全市地方煤矿原煤产量的20%,是全国一百个重点产煤县之一。资源转换力度加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环懋煤业和振东煤业为代表的洗精煤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年产60万吨焦化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结束;二是金属、非金属矿业开发潜力巨大。现有铁矿生产企业3户,铁精粉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太安白云石、大青沟铁矿、板石岩金等矿藏的勘察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年产2万吨高岭土项目已开工建设。利用煤矸石、铁精粉尾矿、粉煤灰等废弃物生产新型环保建材已研制成功;三是生态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好基础。永利药业已列入省“小巨人”企业,林蛙综合开发项目列入部级科技创新项目,林蛙油软胶囊被评为省级优秀新产品、吉林名牌和消费者信得过产品。梅花鹿养殖达到500头,林蛙年均回捕量达到1000万只,人参、贝母、党参、黄芪、五味子等中草药种植遍布全区,面积达7700亩;四是生态效益型农业优势突出。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畜牧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加工及花卉繁育等后续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体系。

体制优势明显。近年来,全区共有40户民营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到2003年底,全区民营经济户数已达5708户,从业人员25420人,年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实现税金6630万元,财政贡献率达81.5%。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21户,其中民营企业20户,占95.2%。永利药业、环懋洗煤厂、板石铁矿等一批规模民营企业相继形成,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企业达2户,在5000万元-500万元之间的有19户,在500万元-50万元之间的有144户,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区位优势突出。八道江区位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及信息中心,是通往周边地区和国内外大市场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通道,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丰富,战略位置突出,具备连接国内外市场和融通长*特种物产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深厚潜力。

(三)主要矛盾和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现象在一些干部和群众中长期存在;二是产业基础薄弱,竞争优势匮乏,工艺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升级换代慢,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结构不优,且流失严重;四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某些职能部门的权、责、利不相统一,有关优惠政策不能落到实处;五是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优。全区21户规模以上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且效益低下,结构不优,产业关联度较低,工业化进程缓慢;六是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宽,项目匹配资金不足,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七是发展接续产业任务艰巨。由于长期挖掘开采,资源日渐减少,资源型产业急需接续和转型;八是资源转化层次低,优势发挥不明显,产业链条短,效益流失严重,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发展接续产业的总体思路

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加快发展接续产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产业结构大规模调整的新形势下进行的,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及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不动摇,加速推进体制创新、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做大做强矿产冶金、绿色食品、医药保健、现代服务、生态旅游五大产业,巩固、提高和壮大现有优势企业,切实形成特色明显、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把八道江建设成为*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区。

(二)总体发展目标

经全区人民的团结奋斗,到2010年,八道江区生产总值达到82亿元,年均增长11.3%;工业增加值达到35.2亿元,年均增长11.9%;一、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6亿元、26.3亿元,年均增长6.6%、11.5%;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8%。

到2010年,全区计划投资30亿元,实施66个项目,组建7个企业集团,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40户,其中: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的1户(环懋煤业),1--5亿元的3户(永利药业、八道江铁矿、振东煤业),5000万元--1亿元的5户(天维水泥厂等)。初步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小巨人”企业群,区域经济规模得到迅速扩充,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全面发挥服务城市、辐射带动周边经济的中心城区功能,全力构建矿产冶金、绿色食品、医药保健、现代服务、生态旅游五大产业框架,初步把我区建成矿产冶金城、绿色产品城和生态旅游城,率先把八道江建设成为*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区。

围绕上述目标,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到2005年,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企业改制初见成效。八道江区生产总值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10%;工业增加值达到19.6亿元,年均增长10.8%。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作用明显增强,生产力布局趋于合理,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就业问题得到缓解。

第二阶段:经过调整和改造,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矿产冶金、绿色食品、医药保健、现代服务、生态旅游五大产业初步形成,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三)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工业的调整、改造和振兴。

坚持科技驱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开发与接续产业并重,重视先进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产业。

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既要保持工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形成规模竞争力,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在抓好工业的同时,促进农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共同进步。

坚持把解决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壮大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产业的同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扩大就业。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内部潜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坚持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发展与建设并重,抓好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通过思想观念、工作思路、体制机制、领导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和保障发展接续产业目标的实现。

三、发展接续产业的重点布局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区情,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支柱、优势产业,在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前提下,加快产业创新,围绕做大做强五大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构造具有八道江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矿产冶金业

加大原煤生产及资源转换力度。巩固发展老矿井建设,抓紧后续煤田建设,加大勘探力度,扩大后续资源,争取在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及接续产业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扩大原煤生产规模,重点抓好环懋煤业年产21万吨原煤、振东煤业年产30万吨原煤、胜利煤矿二井年产15万吨原煤等项目的实施;二是提升原煤入洗能力,对现有洗煤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产能,使环懋煤业、振东煤业、胜源洗煤、大地洗煤年入洗原煤分别达到50万吨、30万吨、15万吨、5万吨;三是要加大资源转换力度,全力抓好年产60万吨焦化工程项目的实施,争取早日建成,投产达效。

拓宽矿产冶金开发领域。抓紧开发其它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转化。一是要加大对区内金、铁、镁、铜、钴、二氧化硅等矿产资源的勘察工作力度,并与科研单位共同研发资源转换方式和深度,争取产业重点从原材料供应向产品深加工转移。二是要积极作好板石岩金开发、三道沟钴精矿开发、白云石(金属镁)系列产品深加工、年产5万立方米高温发泡陶瓷、年产1万吨超细二氧化硅(白炭黑)以及页岩土、紫砂陶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要抓好年产2万吨超微细高岭土、年产30万吨水泥技改、年产2亿块免烧砖等项目的实施;四是壮大现有金属原料生产企业,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重点培育八道江铁矿、华林经贸、泰安矿业公司、胜源选矿等企业,铁精粉年产量分别要达到20万吨、15万吨、10万吨、5万吨;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12.8亿元,原煤年产量达到200万吨,洗精煤入洗能力达到100万吨,年产洗精煤50万吨,焦碳60万吨,铁精粉50万吨,金属镁6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

绿色食品加工业

把握“天然、营养、无公害”的食品消费趋势,积极开发各类具有我区特色的绿色食品,培育和宣传“红崖山”、“老乡亲”、“山宝”、“金鹰泉”等八道江品牌,最大程度的扩大品牌影响和地区知名度;全力抓好特色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其品牌开发工作,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和工厂化农业。重点抓好浑江沿岸万亩高效示范园区、3万亩马铃薯扩繁基地、万亩葡萄园、家养野猪和非洲雁等特种经济动物基地、食用菌基地、反季节山野菜种植基地、绿色大米基地、花卉组培室及花卉苗木等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万隆猪厂、七道江净菜加工厂、三道沟池沼公鱼加工厂、六道江三河米业、红土崖粉丝厂、老乡亲食品加工厂、山宝滋补酒厂、彤源食品有限公司、兴源乳业等食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具有八道江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群;重点抓好彤源公司有机食品加工、年产1万吨马铃薯颗粒全粉、年产10万吨乳制品奶业产业化示范项目、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以及山核桃露综合开发、山野菜加工、脱水蔬菜加工等配套项目的实施,搞好要素配置,依托企业的良性发展带动农业基地的建设,全面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4.8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6亿元。

医药、保健品产业

充分利用长*中草药资源优势,打响"天然、纯正、独特"的长*药品品牌,尽快把生态医药从优势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一是要依托长*药材资源,建立符合高标准、低农残的优质北药种源基地,野播山参基地面积达到5000亩,符合GAP标准生产的北药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中小药材种植基地遍布全区。同时,继续加强对林蛙养殖沟系的管护,扩大养殖规模,把八道江区建成国内最大、标准最高、数量最多、品种最优的林蛙养殖基地;二是要重点抓好国家一类新药马莲酯、国家二类新药盐酸洛美利嗪、高技术产业示范项目葡萄籽深加工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投产工作,全面提升区域医药生产企业档次和产品附加值及经济效益;三是以永利药业为龙头,培育壮大正泰保健品公司、库区移民保健品公司、龙泰滋补品有限公司等医药、保健品企业,以蛤士蟆油软胶囊、葡利安胶囊等为主产品,利用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打出具有长*特色的医药品牌。力争将永利药业升级为具有保健食品、生物制剂、现代中药等产品系列,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在香港创业版上市。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3.9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25亿元。

现代城市服务业

以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融通长*资源,培育壮大长*山货市场、向阳果菜批发市场、民华自产菜市场,建好东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规范河口双休日大集。以江北物流中心建设为契机,建成一批重点现代流通业项目,扩大煤炭、绿色食品、中草药材等生产、生活资料仓储,形成辐射全市和我省东部山区的仓储业,形成大进大出,深购远销的现代物流业集群,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完成长*旅游大厦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接待层次和服务水平。以*图书馆和现有文化场馆为依托,带动辖区内一批文化项目的建设和文化市场的规范,推动以弘扬区域文化和群众自娱自乐为主要内容的长*文化产业发展。以*游泳馆、体育馆、体育场为牵导,以申办、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为契机,带动全民健身活动和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提高。以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为基础,以推进重点校实现中小学一体化为努力方向,积极稳妥作好中直企业教育资源接收工作,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形成适应城区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产业。继续推进医疗保健等其他传统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金融证券、房地产、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重点发展社区服务业,着力培育成长性强、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散中心,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水平。到2010年,现代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

生态旅游业

围绕生态主题,发挥名山效应,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树立品牌,联动开发,点线结合,建设环城生态旅游圈。近郊以青山湖、太平湖、长*迷宫、*游泳馆、库仓沟滑雪场为主体,努力开辟新的景点、景区,大力发展具有浓郁特色的环城周边生态旅游;远郊以龙山湖旅游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打通三道沟岭隧道,建设三道沟旅游码头,加快景区有线电视、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对朝旅游和跨区域、跨行业联合经营,极力构筑“春赏山花、夏游三湖、秋观红叶、冬娱冰雪”和“沿江、环城、登山、跨国”旅游框架,建立融自然风光旅游、生态农业旅游、长*文化旅游、冰雪旅游、边境风光旅游于一体的观光游览格局。加大宣传策划力度,成立旅游产品研发中心,开辟精品旅游线路,提供完善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等旅游消费,努力把八道江区建成长*西坡旅游开发的亮点和展示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窗口,把环城生态旅游建成县域突破和对外开放的牵导性工程。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1亿元,将龙山湖景区建设成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打造精品旅游路线5条,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16亿元。

四、主要保障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第二次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工作要有新局面"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力更生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思想观念,强化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营造善于创新、敢于创意、勤于创业、精于创利的氛围。自觉摒弃旧的思维定势、发展理念和管理方式,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有利时机,动员和凝聚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于二次创业之中,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

2、开发专业人才资源,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当今和未来的国内、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抓好,切实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区战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分期分批选送优秀人才到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深造,提高区域人才整体素质;要改革人才管理和任用机制,制定有关资金、信贷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来八道江区投资兴业,鼓励机关干部脱岗领办和创办经济实体,为优秀人才营造能够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完备的人才储备库,积极组合专业人才,按专业层次和内容组建各种中介组织,全力推进智力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总之,要建立完善的培养、任用、引进和储备人才机制,努力培养一支强大的高素质跨世纪人才队伍,为八道江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

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努力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从实际出发,一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从"三个有利于"出发,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贯通连接城乡、通达四邻的交通网络,全面提高县乡公路等级标准,加快浑江和重点流域堤防建设和综合治理,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完善电信网络建设。要进一步整顿和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铲除腐败现象,遏制不正之风。大胆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强调灵活变通、学会换位思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从单一服务向全方位服务、从一般服务向特色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贯彻落实有关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4、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增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一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以股份制、民营化为重点,全面完成企业改革。二是推进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通过实施产权出售、股份转让等多种形式,整合重组有效资产,提高运行水平和规模能力,发展上市公司。三是加大改制企业规范力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不断扩大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努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对外经贸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对外开放。逐步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积极探索多种招商引资方式,采取行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和网上招商,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开发资源型项目上求突破,做细做深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科学论证,超前谋划和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集中精力上大项目、好项目,建立完善项目库,强化后续项目储备,实施项目包保责任制,并制订完善的奖惩制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增强发展后劲。

工业基地范文篇6

1、现实基础:工业体系较为齐全。##市是新兴工业城市,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全市已形成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冶金、机械、化工、轻纺、林产工业、建材等6个主导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8.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6%。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市县属国有工业企业已实施改革268户改制面达94.7%。国有工业经济比重逐步降低,2003年,市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34%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年产值超亿元的私营企业已有10家。项目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开展“项目年”活动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2.8亿元,竣工投产技改项目1118项,分别有18项和58项进入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计划盘子;实施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502项,其中15项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盘子。园区经济开始起步。目前,市、县两级园区共落户企业395户,已投产或部分投产294个,在建85个,进行前期工作16个,预计2004年可完成产值65.7亿元。

2、比较优势:自然资源丰富。闽江上游沙溪、金溪、尤溪流经全境,水力资源丰富。已发掘的金属和非金属矿79种,已探明储量并可供开发利用的49种,其中重晶石为全国富矿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6.8%。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保持核心的位置。长期以来,##一直为##的老工业基地,1990年以前,##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福州居全省第二位。2003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4.7%、41.8%、33.5%,其中工业增加值达103.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3%;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以上。许多产品产量在全省占较大比重。2003年,钢产量211.3万吨占全省82.5%原煤产量315.9万吨占全省40.6%化肥产量29.1万吨占全省49.2%机制纸产量14.3万吨占全省84.1%水泥产量705.8万吨占全省33.4%布产量16148万米占全省15.6%发电量59.15亿千瓦时占全省9.7%。一批企业的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在省内、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三钢集团公司近年内钢生产能力将达300万吨;三化公司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商品电石生产厂和全省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厦工三重公司已是全国三大主要道路施工机械生产企业之一,压路机国内市场占有率11.3%;华橡自控公司为全国最大的轮胎定型硫化机生产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40%;##纺织有限公司是省内唯一生产各种高档牛仔布的企业。

3、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市场化程度较低。2003年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4.8%,列全省第5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都分布在产业易于进入、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从事初级产品加工的行业中。二是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县两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少,技术装备属于80年代以后水平的仅占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12.16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配套协作能力差。重工业在全省比重最高;各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高度趋同,区域经济的关联效应、规模效益低,产业辐射力弱、缺乏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历史包袱重。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71.8%(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目前市属还有56家国有企业在职和离退休职工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6.3%,高出全省平均数2.1个百分点。五是投资环境不宽松,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财税扶持力度不大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发展空间相对不足交通、区位、融资环境相对较差;有的政府部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抓发展、促发展的主动性差;有的部门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差等等。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要以##的客观实际为基础,立足于现有主导、优势产业条件,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前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机械、冶金和林产工业三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三个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构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培育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1、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省明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彩涂板、热镀锌板、型钢系列产品开发,力争2007年前在沙县金古工业区形成100万吨/年以上的金属深加工能力。加快三钢(集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由以建筑用钢为主向船舶、工程机械、建筑业用钢结构转变。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发展钨、铅、锌、铝箔产品深加工和系列开发,积极发展稀土新兴工业,开拓应用新领域。至2007年产值达130亿元,年均增长23.9%;到“十一五”末,达225亿元,年均增长20%。

2、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一是以厦工三重公司为重点建设路面及环保机械龙头企业,重点巩固发展压路机,路面养护机械为辅,规模生产垃圾压实机等新产品。二是以华橡自控公司及双轮化机公司为重点建设橡塑机械龙头企业,着重加速产品多元化开发,全面推进现有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同时积极拓展橡塑机械国外市场。三是以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制造有限公司为重点培育数控机床龙头企业,生产多系列铣床产品。四是以##齿轮箱公司、永安轴承公司、将乐三华轴瓦股份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抓住##省建设东南沿海汽车基地的机遇,开发汽车用齿轮、轴承、轴瓦、蓄电池以及为汽车、工程机械配套的变速箱等产品,逐步形成产业体系,使我市建设成为我省汽车零配件主要生产基地。该产业集群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3.6%,到“十一五”末,达70亿元,年均增长20.5%。

3、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以工业化促进林业产业化,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重点发展制浆造纸、木竹人造板、林产化工及森林食品等四个分产业。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1)制浆造纸产业。以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州造纸有限责任公司、##腾荣达制浆有限公司、建宁铙山纸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骨干企业,规模生产牛皮卡纸、拷贝纸及薄页纸、绒毛浆纸,开发特种纸等新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45亿元。(2)木竹人造板产业。以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木质胶合板、竹质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竹木地板、集成板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16亿元。(3)林产化工产业。以沙县松川化工有限公司、中城百事达变性淀粉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松香及其深度加工系列、木竹活性炭系列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7亿元。(4)森林食品产业。以三和食品(##)有限公司、##健盛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清水笋、笋制品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17亿元。

(二)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

1、纺织工业。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中高档纱、产业用纺织布、无纺布,努力对接沿海纺织服装行业,积极发展高档面料,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互补。近期重点抓好立丰印染股份公司印花、染色整理易地技改、##纺织化纤集团公司高强高膜PVA纤维技改等列入全省2004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实施。二是依托大企业,做好配套服务。紧紧依托##纺织化纤集团,利用其化纤原料,积极开发纺织面料、针织面料、装饰面料、产业用布等下游产品。三是做大产业用布,加快成为##省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积极扶持,加强对产业用布的引导和整合,拓宽产业用布的应用领域,重点向医用、建筑、农业用布、运输篷布以及高级人造和合成革基布等领域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我市中高档纱和产业用布的优势,积极与泉州、石狮、广东等地的服装及染整业配套,建立跨区域的产业链,实现区域间的互补性。

2、建材工业。以建福水泥、岩城水泥等企业为重点,同时加快永安谋成水泥集团闽燕公司100万吨/年旋窑水泥等项目的实施进度,抓紧做好将乐红狮水泥有限公司2×5000吨/日干法水泥项目前期工作。扶持鼓励发展高强复合板、防水阻燃复合板等新型建筑材料,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逐步改变我市建材产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为主的状况,提高建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3、化工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农药、高档涂料、塑料加工助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同时借助沿海石化一体化工程,主动寻找、策划项目,选准一批可供合作的项目,全方位开展对接与协作,延伸产业链,创造条件争取省石化中下游产品在##市布点。以三化、三农、永安智胜、麦丹公司等企业为主,近期重点抓好三化年产3万吨三聚氰胺扩建和三农年新增4000吨固体草甘膦技改等4个列入##省2004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计划项目的实施。积极支持汇天药业公司开发医药新品种,重点支持其开发生产洛索洛芬钠片和国家一类新药来氟米特等新药。

(三)扶持壮大三个新兴产业

1、生物制品。以##省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生物药物和天然药物,选择开发具有创新意义且能形成优势的新药和医药中间体,开发与应用具有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技术和中成药技术。近期重点抓好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年产90公斤99.5%紫杉醇等项目。

2、特色食品加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思路,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一批名牌绿色食品。根据各县优势和区域特点,分片建设食品产业带、畜禽产业带、林竹笋产业带、食用菌等产业带,并向周边辐射。重点发展以沙县小吃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食用菌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特色产品,注重高海拔反季节食用菌的资源开发,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市楼源畜牧场、沙县鸭业总公司等为龙头,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养殖和饲料基地配套建设;依托建宁鑫达等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配套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3、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着重抓好市区、将乐、大田等县(市、区)新型电子企业发展。扶持将乐长兴、乐兴等电子企业所形成的晶片生产、切片、研磨、高低频石英谐振器产业链发展,加快港乐水晶电子有限公司“射频声表面波晶体滤波(RF-SAWF)”产品、SPXO振荡器系列产品生产线、乐兴公司陶瓷谐振器生产线、长兴公司超小型自动编带石英晶体谐振器生产线、联发电子公司开表面贴装石英晶体谐振器(SMD)项目的开发生产,加快炬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照明(LED)系列产品开发研制。

(四)积极发展服务业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进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积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服务业集团,注重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服务业企业。改造提升商贸、房地产、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专业化配送,推动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的发展。合理布局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物流基础设施,抓紧建设综合物流运输平台和信息平台,推进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网络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业产成品大量库存的顽症,加快资本周转,降低企业成本。做好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城市。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纳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整体规划,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序列,用企业化的管理、工业化的理念,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农村形成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把我市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继续抓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我市农副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莲子、肉类、水果、蔬菜、菇、笋、烟叶等深加工,重点培育建宁鑫达、文鑫、孟宗、兴辉和梅列健盛、沙县三和等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

1、创新体制和机制,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着重解决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结构性问题和国有股“一股独占”等体制性弊病,2005年以前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轻纺、二轻、建材、建筑、商贸等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引进区内外具有品牌、市场、行业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兼并等多种形式重组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促进各类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从股权流动机制入手,继续推行由原平均持股向经营者和经营骨干、科技人员大股控股转变的二次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引导各类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和分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依托我市已组建的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转。

2、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企业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企业的协作加工业务,鼓励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基础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重点外资项目为载体,巩固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新的合资、合作企业。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或处置不良资产。加强招商引资,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吸引外商到我市共同开发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积极培育壮大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制药、农林产品加工等出口规模。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

3、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构筑多元化经济格局。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原则上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项目外,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凡是不需要国有控股的均要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经营;只需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行业,应逐步减持国有资本至适当的比例。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股、收购、兼并市、县两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以及非义务教育、非基本医疗等服务领域。采取有效措施,解除非公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存在的人员、债务、不良资产等负担,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服务领域的门槛,消除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政策“梗阻”,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创造可行的条件;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特许经营、优先分红等措施,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性、公益性、政策性领域的风险。

4、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品升级。围绕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规划,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指针,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为抓手,把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传统产业中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培育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19家,实现利税5000万元企业20家,创省名牌产品20个,全国名牌产品2个。

5、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强化规划功能,合理引导,提升园区产业集群聚合度。近几年来,##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金沙园、尼葛园为核心的工业园区体系。必须抓住园区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的有利时机,以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的原则,在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按照产业集群模式布局,抓好产业规划,做到两个规划一起抓,突出产业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为未来产业集聚、集群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整合、调整现有工业小区,重点抓好金沙园、尼葛园、小蕉工业区建设,强化招商与服务,集中资金、集中精力,促进项目、企业、业主集聚,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向园区积聚,逐步使园区(小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地,而不是企业的简单堆积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工业基地范文篇7

【关键词】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产业转型

如何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放弃以往计划配置的产业基础,重新进行产业配置,还是充分利用这些存量资源,实现西部大开发和大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摆在各级政府,特别是西部地区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利用老工业基地现有的产业基础,挖掘存量资源的潜力,通过市场与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可以使老工业基地得到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消除发展的结构障碍,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进而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基地和西部地区的增长极.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现状

传统产业技术落后,产品老化,急待升级换代.在老工业基地,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生产急需的先进成套装备和高质量、高性能材料需要进口,出口的生活消费品、机电等产品缺乏技术优势,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必须升级换代,才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支柱产业多集中于传统产业,缺少替代支柱产业,特别是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对资源高度依赖,结构调整呈现刚性,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能力较差.

产品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数量少.由于工业技术整体比较落后,综合性老工业基地产品的品种、性能不能满足市场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市场占有率低,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少,所支撑的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数量少.而完全依赖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在历史上国家区域分工政策的影响下,产品结构就更不合理.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因历史原因发展薄弱,新的接续替代产业并未形成,支柱产业仅有单一的资源产业.

科技创新投入少,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弱,产业规模小.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投入少,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少、规模小.究其原因就是受科研体制和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等因素的制约,科技研发与市场脱节.资源性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单一,技术结构简单,又缺少科研院校,更加缺乏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尤为薄弱.

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或滞后,城市服务功能有待完善.西部地区综合性老工业基地,多为副省级以上城市,应该是区域性经济中心,代表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是未与第二产业得到平衡发展.西部地区资源性老工业基地都是地级市和省辖市,应该是地方性经济中心,但是,市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出第三产业8~45个百分点,远远大于同期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高出5个百分点的水平,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途径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应采取技术改造与产业转型双轮驱动战略,其目的和任务是利用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解决存在的结构问题,使之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区域性或地方性经济中心的作用.

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其途径.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形成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和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序列,实现工业高技术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一、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网络设施,实现信息化,以此提升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繁荣第三产业,完善城市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交通中心、信息及通信中心、商务管理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功能,促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健全,优化投资环境.二、以优良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部资金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吸引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用高新技术改造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全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实现工业高技术化.改变支柱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其途径.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形成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实现工业高加工度和流通业现代化,成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地方经济中心城市.一、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和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信息化,以此带动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改变第三产业的落后状况,提高城市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的地方性经济中心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二、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与技术、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引进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积极推进当地特色资源的新材料开发和应用,形成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深加工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工业加工化,摆脱单一资源产业的结构性危机,实现向多元支柱产业的结构转化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对策

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产品在国内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产品竞争力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以其物质技术成果对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进行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提高西部地区工业的现代装备水平和产品的信息及技术附加值,并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工程提供大型先进成套装备.

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可选择原材料精深加工业,用先进适用技术对老企业和老产品进行改造,提高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并研究开发与加工新材料产品,增强原材料的加工能力,实现工业高加工度,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材料基地和全国的特殊材料基地.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短缺.解决资金问题可采取企业自筹、引进品牌及资金与技术、商业性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社会融资、租赁融资、财政投资等筹资改造策略.

收缩衰退产业,淘汰落后产业.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并非都需要改造,必须随着需求变化、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逐渐收缩,主动淘汰.对生产能力过剩,但仍有一定市场的衰退行业,精选优良生产要素,组成大型企业(集团),淘汰不良生产要素,压缩过剩和落后生产能力,浓缩产业规模.对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产闲置,资不抵债的厂矿,坚决予与关闭或破产,对落后技术装备和工艺,坚决予与淘汰.

老工业基地改造,仅有传统产业的改造、收缩和淘汰还不够,还必须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两项重要举措就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转型.

发展新兴产业.在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应利用地方的矿产资源、农畜产品等优势,进行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重点促进煤电、电冶化、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发展机电工业重点促进金融、信息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房地产等生产生活服务行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于工业化,改变第三产业层次低、比重过小的不合理结构.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替代传统支柱产业,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资源产业向多元加工制造业的结构转型.在老工业基地发展新兴产业时,必须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资源性老工业基地还应注意降耗减排,防止新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生.

工业基地范文篇8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离不开

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目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中,人们普遍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资金和项目的引进,经济指标的提高,却往往忽略和轻视人文环境,法治环境,人的观念、意识等软环境的建设。而这些要素既能反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果,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各种要素的作用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种要素的作用。这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全国和谐发展的要求;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科技、人文、法治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样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片面地认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就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这是不可取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市场化进程,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赖于完备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在。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关系密切。实践表明,构造多元投资主体,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是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这场伟大的制度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调节和保障功能。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区域经济民营化的同时,需要运用法律规范来调节政企关系。在国有资产运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等方面,要尽快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规范国有企业特别是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制止化公为私、逃避银行债务等现象出现,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法律的制约。政府职能转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中的关键一环,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方案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为此要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足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和法规、规章等方面上来,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给投资者、创业者以稳定预期。政府应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优势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应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行政许可法》,完善重大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切实放开搞活企业,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各级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中有的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妨碍经济发展,妨碍振兴,应及时加以改进。

第三,大力引进民营资本涉及诸多法律与制度问题。近年来,老工业基地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势头。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总量小、规模小、效益不高。事实表明,振兴老工业基地商机无限,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很大;同时表明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域外民营企业资本的参与。事实上,国家作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后,许多南方民营企业跃跃欲试,到东北考察咨询,洽谈投资,政府应予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制定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大型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融资困难,缺少复合型人才等等,制约着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而一些民营企业偷税漏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诚信,不正当竞争,劳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认真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的行为,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民营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还应做到严格执法,遏止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为。

第四,健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需法律制度的完善。老工业基地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工业化过程中普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需要特殊的制度与政策扶持。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一方面要用好普惠性政策,确保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就业援助、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针对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落实好特殊政策。在研究制定政策时,要切实把着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放在就业和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上,强化对就业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衔接配套起来,形成具有合力的政策制度体系。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消费动力出发,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

第五,促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需要法律与制度的完善。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诚信的缺失就是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某些领域出现的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重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伦理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当务之急。重新构建诚信伦理,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完善失信的惩治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维护诚信的有效奖励机制。为此,应构建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法规。

综上所述,振兴老工业基地有不可缺少的各种要素和条件,加强法治,实现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依法振兴,是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有效保障老工业基地的顺利振兴。法治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证稳定的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秩序。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经济发展,可能有各种直接的影响因素,如经济犯罪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犯罪影响振兴;违背市场规则和法律,侵害市场主体的各种民事权益影响振兴;行政机关违法行政,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侵害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影响振兴。解决这类问题有教育和管理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法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充分运用体现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才能排除影响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各种违法犯罪因素的干扰。第二,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也是法治的经济。市场的竞争,应是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环境下的竞争,只有公平和公正,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假如没有公平和公正,情况将会如何?坑蒙拐骗,欺行霸市,市场何以存在和发展?若要实现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强法治。第三,创新有效运行的机制和科学进步的制度。一方面,机制和制度的建设包括了法律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一般意义上的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保障。

二、现实状况要求加快法治

环境建设

如何评价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应当重点考察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程度和水平是否与全国法治进步的程度相一致,是否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要求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完善程度;②行政机关是否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执法,在行使行政权力时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服务群众;③司法机关是否能准确、合法、及时、公正地适用法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④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公职人员是否能带头遵守法律,抑制特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广大人民群众是否能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既能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能进行法律监督,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⑥通过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实际调整,使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应有惩治,社会关系和谐,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为此,笔者专门调查了东北某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上述相关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行政执法和司法状况进行简要评析,这可以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的。

1行政执法的现状分析

(1)近年来该市行政执法的改进和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该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正努力提高行政执法质量,消除和减少各种“低级执法”现象。近年来,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执法环境的形势下,各级行政部门在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同类权限”集中管辖的改革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同类权限”集中管辖,是指将原来的两个以上行政部门对某一行政事务均可行使管辖权的管理,归口为一个部门管辖。其特点是:集中行使的处罚权范围广、项目多,执法重心下移;量化执法指标,执法行为程序化;机构精简,执法效率提高。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执法领域存在执法机构多、处罚重复、职能交叉、多层多头执法、执法随意性大等弊端。从“同类权限”的集中管辖的特点可以看出,它能解决一些执法中的“顽疾”。

(2)行政执法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历史、人们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原因,一些行政机关和部门在行使执法权力和职能的过程中,出现各式各样的偏差、漏洞甚至违规违法行为。它不但背离法治的主旨和精神,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引发执法纠纷,而且还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伤害民众对政府和法律的信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执法程序“随意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执法均有规范的程序,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机关的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胡乱执法、口头执法、以言代法的行为和随意处罚的情形比较常见。当前行政执法纠纷的另一个热点是,超越法律授权行使所谓的执法权,或者无限扩大法定的权限,严重偏离法治精神。第二,执法行为“利益化”。尽管行政执法机关财政基本实现收支两条线,极大地遏制了以法谋“钱”的行为,然而由于其中大部分单位实行按比例返还或超过基数返还的办法,即上缴的越多返还的也越多,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收入仍然与个人奖金息息相关,因此仍存在过度执法、乱执法、乱罚款等现象。还表现出在一些公共服务性、没有经济利益领域的“不作为”方面的问题。2司法现状的分析

(1)近年来该市司法改革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过程中,该市的各级司法部门正积极努力工作,围绕“振兴”的主题,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发展和振兴上,努力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振兴老工业基地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司法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表现为:执行程序中的改革取得突破;审判监督中的责任体系形成;基层法院的基础工作出现新局面。

(2)司法实践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审判质量和效率仍有较大差距,审判作风上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的法院积案仍然较多,裁判错误、人为拖延、隐性超审限、消极不作为的问题仍明显存在。出庭不准时,接待不守时,庭审不规范,精力不集中,对当事人语言粗鲁,态度蛮横,办关系案、人情案的仍大有人在。

二是审判管理监督机制仍不完善,完整科学的工作质量考评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落实审判监督责任的规定不自觉、不认真、不敢负责任。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质量评价参数不完整,有漏洞。

三是以人为本、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创新,加大力度,持之以恒。一些法院不注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部门和单位的消极落后现象乃至违法违纪人员不敢管。

四是基础工作仍是影响法院整体水平和形象的主要问题。虽然多数基层法院的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对有的法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仍然意见较多。其主要原因不是物质装备条件差,而是领导班子的自身作用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审判的质量和队伍的廉洁文明程度比较低,在率先垂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方面有一定差距。

三、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应重视和

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法治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不仅相关国家机关、职能部门要负起责任,全社会都应积极介入。在法治环境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可直接服务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的虽直观看来没有直接作用,但间接作用仍不可忽视。

1努力做好地方立法工作

(1)对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如果原则性较强,需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才具备可操作性的,地方人大和政府应及时制定相配套的法规、规章。此项工作做得好,既有利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地方的法律适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要及时出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2)对于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中出现的特别的法律关系需地方立法调整的,应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果国家法律已有原则性规定,应以已有规定为基础,适应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特殊要求,制定具体的法规和规章;如果尚无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则应以宪法和其他法律精神为指导,制定出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3)对于国家目前尚未立法,现实又迫切需要强制性规范来调整的,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法律关系,应加以研究,适时制定出新的法规、规章。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及时调整新的法律关系,解决矛盾和冲突,做到有章可循,还有利于为国家的立法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制定全国性的法律奠定基础。当然,此类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应避免盲目性,既要探索,又要稳妥;要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2努力建立执法、司法机关的良性工作机制

如前所述,行政机关的执法与司法机关的司法适应改革的要求,特别是为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曾做出很大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当前,在建立良性工作机制上,应重视解决如下问题。

(1)关于行政执法“随意化”、执法行为“利益化”的解决机制。目前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属“低级执法”行为,完全脱离了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其状态的形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也有执法者自身利益的因素,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准确限定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空间过小,将限制行政执法行为,自由裁量空间偏大,将为随意执法创造条件,适度的自由裁量空间的规范,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当前的自由裁量权偏大仍是主要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法规规章自身的冲突、因利益驱使所作的利己解释、长期形成的习惯影响等。

第二,要努力破除特权思想。执法机关运用权力、行使权力,较易形成特权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较易为特权思想寻找到根据。因此经常能看到,一些行政人员对已实施的法规、规章不严格落实,一些行政官员在不准公众抽烟的场合随意抽烟等。如果行政人员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化身,那么在行政执法程序上的“随意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要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当前针对行政行为常设的监督机构有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各级政府法制办。由于职责分工和隶属关系等原因,目前其监督作用仍很有限。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这些监督机构的作用;还应加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以及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从法定程序上,要充分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作用。

(2)关于执法、司法机关的独立行使职权问题。法律赋予了执法、司法机关对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干预。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才能使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得到公平的实现,才能使行政、司法人员的执法、司法水平受到客观的评价。但目前干扰因素较多,如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干预,同级其他机关的干预,某一机关内部领导的干预、部门之间的干预、同志之间的干预等,都影响司法的独立性。应当建立一种良性机制,排除干扰和不良影响。

(3)关于对司法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问题。司法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出现的办错案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如主观恶意的枉法裁判,因业务能力较低导致的对事实认定的错误和对法律理解、适用的错误等。无论何种原因,出现错误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是视具体情况承担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错案的发生,提高办案的质量,增强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目前尽管有责任追究的制度,但作用有限,效果有限,对错案的抑制程度有限。应当建立更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司法人员谨慎从事,使他们认识到,如果出现错误,就将面对不利的后果,而不仅仅是扣发奖金了事。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司法人员的流动机制,多渠道选拔司法人员,不称职的、出错较多的,应及时调离,转到其他岗位。

(4)关于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问题。目前人们对超期羁押、超审限办案的情况意见颇多。一方面,司法人员抱怨工作量大,无法按期办案;另一方面,司法人员在工作时间进行各种应酬,不在岗位的现象大量存在。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何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是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此类问题,重要的仍然是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解决的方式也很多。其中,解决法官超审限、提高审判效率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法官当庭裁决的机制。即改变目前的开庭、休庭、择期判决的状况,由合议庭将多数案件庭审后当庭判决。其意义主要表现为:①当庭裁决明确了主审法官的责任,有利于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②当庭裁决方式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增强裁决的公正性;③当庭裁决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节省诉讼资源。

(5)关于加大执行力度问题。人民法院对判决的执行难,是目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而如果判决得不到执行,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法院的威信,影响法律的尊严。虽然人民法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在媒体上曝光、对当事人拘留等,但效果仍不明显。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仍需加强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3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法治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尽管近年来各级国家机关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不能满足于已有成就,面对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实际,法治教育仍需加强。首先,在对教育对象的法律认知程度的评估上,应坚持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总体上评价,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年增强,对法律的本质、功能和作用的理解逐渐深化,对法律的应用趋于理性。同时,不同主体的法律意识是不同的,法治教育应因人施教,突出重点。其次,在教育内容上,既要对有些法律进行重复性教育,又要注意对新颁布的法律的宣传教育。曾经进行过的教育,如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等,虽然曾是法治教育的重点,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时间较久而导致有效性弱化等,对于有些教育对象,仍有继续教育的必要。对于新颁布的法律,或者修改后重新颁布的法律,应当有重点地选择与教育对象和现实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

工业基地范文篇9

振兴*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一年多来,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年,*三省国内生产总值15133.9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869.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7%和35.5%。但是要彻底改变*老工业基地的面貌,仅依靠各级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还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对于*地区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我委和国务院振兴*办共同举办“促进*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报告会”,宣讲国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振兴*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措施,交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会上,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办、劳动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三省的部分代表作了专题发言。大家对国务院适时出台《若干意见》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地区如何做好文件的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产业层次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在本次报告会上,国务院振兴*办副主任宋晓梧全面总结了国家实行*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的各项工作,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的主要任务及工作重点。他还对*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希望各部门抓住机遇,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若干意见》起草组成员、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助理巡视员王黎明对文件的基本精神进行了解读,对文件出台的背景和过程、文件起草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考虑、文件的主要内容和政策点位以及文件出台后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今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了展望。

王黎明指出,《若干意见》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内容涉及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一个最完整、最系统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文件,必将对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对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在更高的水平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改革委还将密切跟踪有关部门和地方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各项内容,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另外,国家开发银行副局长黄克谦、国务院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建明等国务院部委领导以及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建安、辽宁省中小企业厅厅长刘铭、鞍山市市长张杰辉、黑龙江省振兴办副主任洪袁舒、吉林省通化市常务副市长田玉林等东三省地方领导都表示《若干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对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入历史发展新阶段,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非公有制经济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将大有可为。

二、会议取得的成果与相关建议

通过这次会议,与会代表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了*三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坚定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信心,在*三省掀起了学习贯彻《若干意见》的高潮。

会议一致认为,积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一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高度重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二是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造改组。*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国有企业比较多、规模比较大、份额比较重。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兼并、参股、控股等形式,改组国有企业,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三是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投资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四是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工业基地范文篇10

实施*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多来,振兴*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实践证明,中央实施振兴*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及时的、正确的。但也要清醒看到,*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在当前形势下,认真总结振兴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充实振兴战略的内涵,及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为此,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地区企业联合重组涉及“债转股”资产处置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试行新的处置方式,合理处置“债转股”股权。支持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和地方企业相互联合重组。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重组。优先支持实现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平等保护各类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落实融资、财税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职工在企业改制中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引导中小企业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企业聚集的优势,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产业链的协作配套关系,促进其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服务,继续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扩展业务。

(三)做优做强支柱产业。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防止重复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比例。支持*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地区具有优势的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盾构机械、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市场急需产品及关键配套件。鼓励采购国产设备和推广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出口银行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额度用于支持*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出口,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努力促进*地区汽车产业调整结构,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继续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对外合作力度,提高矿石资源的保障水平。优化提升石化产业,抓紧组织实施大型炼油、乙烯项目,提高加工度,发展精细化工、化肥等。

(四)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融合,增强军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的优势,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依托农林产品商品量大、品质好,畜牧养殖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北方中药材资源优势,发展现代中药(北药)产业。依托地处*亚中心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开发合作。积极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潜力型产业发展。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支持中外金融机构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进行金融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推动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拓宽汽车消费融资渠道。推进*产权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区域整合和功能拓展。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建设亚洲重要期货交易中心,在做精做细现有上市期货品种的基础上,推出*地区具有优势、符合大连商品交易所功能定位的期货品种。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制定*地区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建设一批重点区域物流园区。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建设好大连、哈尔滨、大庆三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支持延吉、绥芬河等城市利用独特区位优势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贯彻落实文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支持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旅游业,抓紧研究出台*地区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目的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大*无障碍旅游区。

(六)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基地。组织编制发展规划,支持*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和大连“两区一带”等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能源重化工基地、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工基地和辽西北煤化工基地建设,提高资源转化利用水平。充分发挥*、长春、哈尔滨、大连和通化等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有影响、有规模的特色产业园区,加快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发展,抓紧研究创建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静脉产业类)。加快推进*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和重点省级开发区升级工作。

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七)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企业技术改造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要内容,也是振兴工作取得成效的一条重要经验。要继续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从现有相关投资专项中分离设立*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以及利用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近期筛选一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用于*老工业基地中央企业的比例应有所增加。抓紧完成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工作,重点支持*地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

(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人才优势,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在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要骨干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充分利用*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科研和产业优势,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支持老工业基地引进一批重点行业发展急需的创业、研发领军人物及团队。国家“”、“百人计划”等项目要重点支持*老工业基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鼓励采取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为引进高端人才并使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九)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努力将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继续组织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重点用于*老工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创新能力建设等。有关地方政府要制定政策,支持老工业基地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地区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加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新技术。优化农机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机具停放场库和机耕道建设力度。研究实施深松等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抓紧研究稳定玉米、大豆生产的长效机制,适时对*地区玉米、大豆继续实行国家收储政策。发挥国有农场在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场县共建”,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示范和社会化服务。加强*地区农业对外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从事农业合作开发。

(十一)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建设。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引嫩入白、三江平原灌区、尼尔基水库下游灌区、绰勒水利枢纽下游灌区、大安灌区、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示范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支持粮食银行等新型粮食仓储流通业态发展。推进散粮“入关”铁路直达,提高散粮铁水联运比例,建设大型粮食物流基地、节点和战略装车点,以及粮食仓储和烘干设施。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发展,全面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取消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场)以下资金配套。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十二)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开工建设京沈、沈丹、哈齐客运专线和吉图、大丹、哈牡、哈佳等铁路,推进牡绥等既有线路改造和*沿边铁路、伊尔施—阿日哈沙特铁路、白音华—赤峰—锦州港煤运专线、同江铁路大桥、沿海疏港铁路建设。统筹干线和支线机场建设,完善*地区机场布局,抓紧推进“十一五”期间*地区机场的改扩建和新建迁建工作,做好“十二五”期间机场改扩建、新建迁建的前期工作。根据*地区公路建设相对滞后和高寒地区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对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建设投资力度。成立*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组,协调、指导和推进*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组织编制*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

(十三)优化能源结构。抓紧开工建设内蒙古东部和*两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煤电外送通道等项目,加快辽宁红沿河二期工程、徐大堡和吉林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地区电网建设,大力推进既有电网改造,提升骨干电网送电能力。加大农村电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林区的电网改造力度。研究解决风电等分散电源上网问题。率先在*电网开展智能电网建设试点。

五、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是资源枯竭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组织实施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扶持引导资源型城市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鼓励开发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贷款融资、技术开发、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组织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规划并做好实施工作。

(十五)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抓紧出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由政府统筹部分准备金专项用于解决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等问题。在资源开采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抓紧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出台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转型工作情况纳入资源型城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十六)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指导,提高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使用效益。中央财政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特大型矿坑、深部采空区治理的支持力度。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资金在安排上要向*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倾斜。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资源型企业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

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十七)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以生态为主导的林业和林区经济发展方向,进一步调减*地区国有重点林区木材采伐量,促进林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育林和管护。高度重视大小兴安岭的生态屏障作用,组织编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切实加强天然草场恢复和保护、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沙化土地治理和矿山环境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组织实施黑龙江扎龙湿地核心区生态移民。

(十八)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重点污染源总量控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关停小火电、小钢铁、小造纸、小水泥等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对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支持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发展节约能源、节省土地的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组织实施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十九)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支持松花江流域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偿取得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垃圾分类回收、清洁焚烧,逐步提高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以及排污收费标准。严格监控和防治工业污染,统筹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创建环境优美的农村新面貌。

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二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切实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发挥好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积极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努力使“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积极落实扶持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服务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更多吸纳就业,引导和支持困难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

(二十一)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适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全面提高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抓紧解决“老工伤”人员待遇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问题。

(二十二)解决好住房、冬季取暖等突出民生问题。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加大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和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农村危房、危旧校舍改造力度,继续做好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支持开展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大对*高寒地区热电联产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地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解决好城市低保户冬季取暖问题。推进农村开发式扶贫,扶持更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十三)促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研究和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重点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结合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确定职业教育专业和办学规模。继续加大对*地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力度。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医疗保险覆盖面。

八、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十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鼓励*地区实行跨省(区)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近期先行组织开展旅游、物流、交通和科技方面的一体化协作。认真组织实施《*地区振兴规划》,做好规划任务落实、督促检查工作,加快规划内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三省的产业对接和合理分工。进一步研究支持*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税收政策。

(二十五)建立*地区合作机制。建立*地区四省(区)行政首长协商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并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建议。

九、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二十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老工业基地经济活力。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要坚持依法按程序办事,公开透明操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快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总结前期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试点政策。妥善处理中央企业和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及地方依法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工伤保障和社会职能移交等问题。抓紧完成*地区装备制造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加快推进粮食、商贸、建筑、农垦、森工、文化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

(二十七)加快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尽快确定*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研究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企业债券发行政策,探索多样化的企业债信用增级方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林业要素交易市场,规范管理,加强服务。清理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好符合条件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费率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城市供热体制、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