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2:08:04

工业废物

工业废物范文篇1

本文作者:蒋苏淮程亮工作单位:江苏警官学院侦查系

制度机制风险分析

如前所述,现有法律规定从文件效力层次上看已涵盖法律规范的所有层级,同时,根据法律的规定和授权,对工业固体废物进口业已形成海关、商检、环保等多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局面,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详细的监管制度,然而,由于某些制度订立尚欠科学,部分机制缺乏相互支撑、制约,难以形成有效的常规化工作措施,制度机制风险仍现实存在,使得工业废物走私行为屡禁不止。1.工业固废分类标准单一,以堵代疏。考虑到工业固体废物入境可能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对本国工业固体废物的再利用及处置带来的冲击,我国严格限制进口固体废物的种类。将固体废物按照资源化程度和环境风险高低分为禁止进口类、限制进口类和自动许可类,分别制定目录,实行分类管理。具体到工业废物上,以矿渣为例,我国现行政策几乎将所有经过提炼生产的矿物残渣均置于禁止进口类别。即便少量允许进口,也要求必须经过严格的再加工,达到近乎化工产品的要求。这种主要以品名而非金属含量来确定是否允许进口的方式,使得很多仅提取了部分所含元素,尚有大量可利用元素,提炼工艺简单,对环境污染性较低,量大而价优的“二次矿”①被严格禁止进口。在巨大需求和价格优势的诱惑之下,众多工矿企业铤而走险,选择走私进口。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导致近年来各类所谓矿渣走私进口数量激增的原因之一。2.许可证制度设计存在漏洞。我国对限制类工业固体废物的进口采用许可证管理,由国家环保总局签发《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方准予进口,并由各地环保部门负责对进口后的工业固体废物的流向、贮存、处置进行监管,保证许可证的正当使用。然而,按照现行审批思路及做法,对许可证的发放主要考虑申请企业的生产能力及是否具有相应的污染防治设备,多采用核定总额按年发放的方式,而非根据企业生产能力、经营状态适时调整,对工业固体废物入境后的流向等也主要依靠书面审查。如此,《许可证》核发企业的固废进口及处置行为基本游离于环保部门的实质监控。实践中,部分企业申领到许可证后直接进行倒卖。或采用先行与买证企业商谈好,再以自己的名义与外商制作一整套外贸单据,继而在获得通关放行后再以内贸形式销售给实际货主的方式走私固体废物。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违法犯罪惩罚成本较小,倒卖许可证走私已成为近年来新兴的工业固废走私方式。3.HS编码与固废目录未能实现完全对接。HS编码是编码协调制度的简称,其全称为《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Conventionfor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该制度是科学的、系统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目前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标准语言,全球贸易量90%以上使用这一目录,我国从1992年1月1日起进出口税开始采用HS制度。HS编码与固废目录之间的衔接不顺,其实是国际通例与本土政策性规定之间的矛盾使然。对于工业固体废物进口,我国持严格限制之态度,事实上,某些列入我国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的固体废物(如废钢、废铜、废铝、废纸)在国际其他国家属于自由贸易商品。固体废物目录中列明的固体废物并不能完全对应于HS编码,因此实际监管中,海关关员需要在对照HS编码的同时对照固体废物进口目录等贸易管制性文件,操作难度较大。4.检验鉴定机制不完善。根据现有法律,国家商检局统一管理全国进口废物的检验工作。具体到口岸监管来说,对以“废物”申报进境的固体废物,必须经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发放《入境货物通关单》后,海关方可放行。而对于以伪报为“其他货物”申报进口的固体货物——这是工业固废走私最为常见的一种情形——海关则有权根据固废法进行认定,必要时,亦可直接送口岸检验检疫部门进行固体废物属性检验。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中国海关化验室以及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品检测技术中心再生原料检验鉴定实验室等三家机构有权对固体废物属性进行鉴别。据此,海关、环保、检验检疫部门均可对固体废物进行认定,且无效力上的差别。同时,由于三部门间对固废监管的路径以及依据不同,导致一些案件中,不同的认定主体对同一批次货物作出不同的认定结论,造成违法事实不清。鉴定时间长、费用高,是海关口岸固废走私查控的另一阻力。如上所述,大部分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在走私入境时采用的是伪报品名的方式,海关关员在审单时较难发现异常,而对海关实货查验现场关员来说,受专业性的限制,对于货物真实属性更多需依靠鉴定和检验。然而,受鉴定机构的数量、鉴定流程等方面的限制,对是否是固废的鉴定通常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而对于疑似固体废物的货物原则上不能缴纳保证金放行的,这近一个月的集港将产生大量费用。在追求通关效率的今天,面对企业动辄就投诉上访的威胁,现场关员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由于固体废物的鉴定采用排除法,同时需要多名专家的实验分析,鉴定费用不可避免地高居不下。现实中,大约每单送检货物鉴定费用在8000-10000元间,这对办案部门来说实难承受。在实际上也阻碍了固废走私行为的发现和查处。5.对走私进境工业固废的处置制度存在设计缺陷。按照制度设计,对走私进境的工业固废应退运,对确属无法退运出境或者海关决定不予退运的工业固体废物,经当事人向口岸海关申请,可由相关具有无害化利用或者处置能力的单位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然而,实践中对工业固废的退运十分困难。最简单的原因是,难以找到国外的固废接收人或外国海关拒绝该废物入境。作为《巴塞尔公约》的签署国,遏止越境转移危险废料,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料乃本国的公约义务。而简单退运极有可能导致工业固废转移或倾倒入海,难以从根本上遏制污染。基于上述原因,实践中,对进境工业固废一般由有资质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和利用。然而,由于对无害化处置企业资质核发缺乏标准规范,各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掌握的标准不一致。同时,也缺乏对企业无害化处理进程及结果的实质监管,导致实践中无害化企业私卖工业固废的情况时有发生。走私分子只要搞定无害化处理的企业,便可以实现在国内再次购入被查获的固体废物,这变相地鼓励了相关企业和当事人铤而走险。

防控制度完善

1.改革分类制度。应从严把握禁止进口工业固体废物。根据实际需求,科学设计工业固废分类标准,适当扩大限制进口类别,通过严把许可证及商品检验关,变堵为疏。以矿渣为例,建议适度放开国内紧缺的再生利用资源——如高含量稀缺金属冶炼矿渣的进口,将金属含量而非品名作为划定类别的依据。对限制进口的工业矿渣主要通过许可证管理,对进口企业资质、工艺水平以及环保能力进行评估,防止因加工工艺水平低而对环境可能带来的恶劣影响,用入境检验保证入境矿渣的质量。2.建立固废进口统一管理制度。对固体废物走私的监管、打击依赖于多部门的配合,应建立综合治理的系统意识,将固体废物的入境许可和国内运输、买卖、生产等各环节有效衔接起来,设计更为合理完整的管控渠道。(1)建立由环保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的固废进口统一管理体制,切实形成监管合力。具体而言,确立环保部门的主导地位,制度上保证环保部门对固废进口从申请企业的资质认证——许可证核发——通关后运输——生产——固废最终的利用、处置的全过程即时监控和动态管理。环保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地对固体废物经营企业进行核查,加强对固体废物源头的管理控制。(2)充分发挥国检部门检验检疫效能,明确职责权限,强化国检部门对进口固废检验、鉴定工作的统一管理。逐步在各主要矿产品进口口岸建立国检部门检验鉴定中心,对于常见固体废物实现快速检验鉴定,鉴定有困难的再送国家检验中心实验鉴定,以实现鉴定上的快速低价便捷,并结束鉴定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固体废物通关监管,提高海关对固废走私的打击效能。(3)由海关部门负责对固体废物通关环节的监管,发挥其“轴”的连接和主导作用,鉴于固体废物的专业性以及固废目录与HS归类方式的现实有缝对接,可考虑限定固体废物的进口口岸,以实现快速通关和监管。同时,加大机检设备投入,建立固废实物图片库,以便于现场关员发现疑点。对允许放行的固废,可考虑由海关或环保部门通过加盖封条,确保货物流向。(4)国内运输部门应加强对运输货物的单货相符监管,加强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查验。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2011年底环保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印发了《环境保护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关于加强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和执法信息共享的通知》,明确今后各级环保、海关、质检部门将及时相互通报有关固体废物的相关信息和情报。如何将上述规定落到实处,并通过具体制度保证信息共享的实现,是下一步需着重研究的问题。

工业废物范文篇2

一、工作目标

(一)化解存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快推进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非法处理处置等历史遗留问题整改,科学制定工作方案,采取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结合方式,利用3-5年时间完成清理整治任务,消除环境隐患。

(二)严控增量,规范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坚持源头治理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大力推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改造,提升全区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重点企业万元工业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下降,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最大限度降低填埋和处理量。到2025年年底,全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总量增速下降,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能力增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优化提升。

(三)建立全过程管理体系,防范环境风险。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建设,形成“源头减量、过程严管、执法有力、后果严惩、风险可控”的环境监管体系。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产废单位申报登记率达到100%,每年对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对其他产废单位抽查率达到33.3%以上。到2023年年底,企业产生属性不明固体废物鉴别鉴定率达到100%,危险废物规范化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历史固废堆存和废弃坑塘问题点位清理整治

1.加快推进已排查固废堆场和废弃坑塘等问题点位整治进度。各镇办、经济开发区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固体废物堆存问题点位环境整治的通知》(淄环委办函〔2020〕33号)和废弃坑塘排查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推进已排查出的固废堆场和废弃坑塘问题点位整治。对已完成整治的问题点位抓紧组织销号,形成工作闭环。对还未完成的问题点位倒排工期,严格按照整治方案时间节点清理整治。

2.继续加强历史遗留问题排查。

(1)排查范围。一是继续对全区各类非法倾倒、填埋、露天堆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点位进行排查(附件1);二是对现运营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贮存、填埋场所问题进行排查(附件2);三是对因企业关停破产等原因造成的历史遗留无主危险废物和疑似危险废物、废弃化工原料,以及责任主体存在但处理困难的危险废物、化学物料,开展全面排查(附件3)。

(2)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将责任层层压实到镇办、村(社区)和企业,通过走访调查、群众举报等方式,逐一摸清辖区内固废问题点位底数,制定固废问题点位清单和图谱。排查工作于2021年10月底前完成,排查情况表(附件1-3)由各镇办、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上报。

(3)非法倾倒、填埋、露天堆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点位整治要求。按照“开展现场调查、编制治理方案、专家论证方案、实施清理整治、组织效果评估、专家销号确认”六步法组织实施。一是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各镇办、经济开发区对每个固废填埋点位进行调查分析,确定问题点位属性,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制定整治方案计划,建立“一点一策”,列出时间表、路线图,实施“挂图作战”。对整治难度较大的问题点位,应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整治方案,经专家评审后向社会公开。以上工作原则上2022年2月底完成,若未按期完成由各镇办、经济开发区明确完成时限并报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备案。二是严格按照整治方案推进。各镇办、经济开发区按照整治方案组织实施治理,整治完成后及时组织专家对治理成效进行评估论证,消除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隐患,各项工作完成后邀请专家进行销号验收。以上工作原则上2022年11月底完成,若未按期完成由各镇办、经济开发区明确完成时限并报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备案,总体完成期限为2025年年底前。三是结合日常环境巡查、信访投诉,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非法贮存、倾倒、填埋点位常态化巡查管理机制,发现问题及时依法处置。

(4)现运营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贮存、填埋场所整治要求。各镇办、经济开发区组织专家根据各类贮存、填埋场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施工方案和监理报告等资料对防渗设施、雨污分流、渗滤液收集、扬尘防治等环保要求落实情况进行核查,对现状达不到环评批复标准要求的制定整治方案并进行整改,2022年年底前完成。

(5)危险废物清零行动整治要求。对排查发现的长期贮存危险废物和物料的废弃厂房、院落、罐区、反应釜和贮存设施实施“两断三清”(断水、断电、清原料、清设备、清场地),2021年年底前完成。

(以上工作由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二)全面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水平

1.强化涉危险废物建设项目环评管理。新建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对危险废物数量、种类、属性、贮存设施阐述不清,无合理利用处置方案,无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的,不予批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涉及有副产品内容的,依据其产生来源、利用和处置过程等进行鉴别,禁止将危险废物以副产品的名义逃避监管。须开展危险废物特性鉴别的,在废物属性明确前应暂按危险废物从严管理。对已通过环保验收的建设项目,核实危险废物实际产生种类、数量以及利用处置方式是否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相符,对定性不明确的中间产物(产品)、副产物(品)等物料,督促相关企业开展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鉴别。(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2.加强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环境管理。制定筛选原则,每年更新完善全区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督促产废单位严格落实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申报登记、管理计划备案等制度,全面执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且具备环评手续。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实施分类分区贮存并设置识别标志,对常温常压下易燃、易爆及排出有毒气体的危险废物进行预处理,使之稳定后贮存,否则应按易爆、易燃危险品贮存。严禁危险废物与一般固体废物混合贮存,废弃危险化学品应及时向生态环境部门申报,严禁非法转移处置。(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3.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物料平衡核查。组织专家对全区重点行业产废单位进行生产工艺物料平衡核算,摸清企业生产环节危险废物产生量理论值,并对实际产生量进行核查。(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4.加强危险废物运输管理。对危险废物运输企业、车辆、有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资格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运输车辆严格执行危险货物管理的有关法规标准,安装定位系统并联网联控。将危险废物运输车辆纳入日常检查内容,严控非法转运。产废单位应主动对接运输单位和处置单位,掌握危险废物运输、利用、处置情况,鼓励企业就近转移处置危险废物。(公安分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区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5.建立危险废物动态实时监管系统。建设全区危险废物信息大数据监管平台,对固体废物产生、转移、处置形成动态管控,通过对重点单位的重点环节、关键节点推行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集成智能监控手段,形成全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管理。(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区大数据中心配合,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6.发挥科技手段作用。运用航拍、数字监控等数字化、自动化手段加强废物管控。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闲置土地、坑塘、矿山等位置安装红外摄像头、AI摄像头等数字监控设施,实现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功能,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三)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工作

鼓励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企业积极开展废物减量工作,通过生产工艺改造、清洁生产审核、设备升级、无毒无害原材料使用和将有利用价值的工业固体废物降级梯度使用等方式,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工作。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和市政污水处理厂,推广使用国家鼓励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等。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组织对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引导企业使用低毒低害和无毒无害原料,推广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转发工信部的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名录,组织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城市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置。行政审批、发展改革部门做好有关项目立项保障等工作。(区发展改革局、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四)合理规划提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

科学评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需求,合理布局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严禁在水源地、湖库等生态保护红线以内区域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场。按照《市2020年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投资引导性公告》,严格控制建设危险废物处置类建设项目和废矿物油、废活性炭、废催化剂、有机溶剂、焦油类危险废物利用类建设项目。鼓励企业自行建设或由政府引进第三方规范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填埋设施,降低废物运输和周转风险。各类填埋场所要严格按照环评要求建设防渗、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保留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危险废物处理企业及自建危险废物利用处理企业要定期开展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绩效评估。(区发展改革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扛起政治责任。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是生态环境安全的高风险领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镇办、经济开发区、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清理整治“六步法”,高标准扎实完成问题点位环境整治工作。要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固体废物环境执法检查。制定固体废物检查计划,将固体废物列入“双随机、一公开”日常环境执法检查,每年至少开展2次固体废物领域的专项执法行动。公安部门要加强网络监控,及时发现并严厉打击涉及危险废物非法收集、利用、倾倒和处置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向社会公开。加强危险废物专业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组建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专家团队,强化重点难点问题的技术支撑,对技术性较强的专项检查,邀请专家参加核查。

(三)加强社会监督,发动群众举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利用环保热线、新闻媒体、信访等渠道进行举报,特别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内部职工和属地村民举报。

工业废物范文篇3

1、试点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医药制造业。试点行业表详见附件1。

2、调查单位范围:产生工业危险废物的现有单位均纳入本次调查工作的单位范围。

现有单位是指截止到20*年12月31日前完成基本建设、投入试运行或正式运营的单位。20*年底前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或者正在建设中,及停产的单位,不纳入本试点范围。

工业危险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及液态废物。《危险废物产生源提示表》见附件2。

3、申报登记时间范围:20*年1月1日-20*年12月31日。

二、申报登记内容

试点及调查工作的申报登记内容包括现有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基本情况;产生工业危险废物的类别、数量、贮存、利用、处置、转移等情况;以及执行工业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转移联单制度、应急预案制度等有关管理制度的情况。

申报登记表格(见附件3)的格式和内容由总局统一编制,各指标含义和统计口径全面统一。

三、组织机构

本次试点及调查工作由市环保局统一领导,成立试点及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工业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试点及危险废物产生源专项调查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及实施,组长由杨国军副局长担任,成员单位由污控处、监管处、监察支队、稽查大队、各县、区环保局(分局)组成。污控处负责牵头组织、协调解决试点及调查工作的有关问题,具体负责组织试点及调查方案的制定并实施,组织开展培训工作,编写试点及调查工作报告;监察支队负责排污申报登记,解决试点及调查中的有关技术问题并对调查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对各单位上报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核实、汇总;各县、区环保局(分局)负责本辖区试点行业内企业申报登记和产生源调查;监管处负责试点行业新、改、扩建但尚未进行项目验收企业申报登记和产生源调查;稽查大队负责调查工作中发现的违法行为的现场查处。

四、工作程序及时间安排

试点及调查工作采取以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填写申报登记表格,环保部门现场检查,重点详查的方式进行。

(一)准备阶段(20*年12月)

根据省局要求,制定我市试点及调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试点及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机构。

(二)启动阶段(20*年12月-20*年1月)

1、召开各县、区环保局、环保分局及有关处室参加的工作会议,部署试点及调查工作,落实人员及机构,明确职责。(12月20日前)

2、各县、区环保局、环保分局对本辖区内试点行业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排查,列出产生源单位清单,并分别上报市监察支队和污控处;市属单位的排查由监察支队负责;新、改、扩建、已投入试运行但尚未进行项目验收的试点行业企业由监管处负责提供企业名单。(12月31日前)

3、对试点行业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环保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根据单位清单,由各县、区环保局(分局)及监察支队将申报登记表格发放到每个单位,并指导各单位填写表格。(1月10日前)

(三)申报登记(20*年1月-2月)

1、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认真阅读申报登记表格的有关说明,按照申报登记表格规定的内容和有关说明填写并上报表格(一式三份),各县、区环保局(分局)、监察支队对企业的填报进行指导。(1月10日-1月20日)

2、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对申报登记表格内容审核无误后加盖单位公章,将表格(一式三份)上报各县、区环保局(分局)。各县、区环保局(分局)对辖区内申报登记表格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进行初审。不合格的要求重新填报;对重点单位应当进行现场详查。初审确认后,汇总申报表格,并编写调查工作报告(包括试点及调查工作的主要工作过程,试点单位基本情况概述,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贮存和流向情况,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执行危险废物管理制度情况,执行转移联单管理制度情况,存在的问题,推进工业危险废物管理工作的建议等)。申报登记表格上报市局监察支队,调查工作报告上报市局污控处。(2月16日前)

(四)抽查与复核(20*年2月)

市监察支队联合污控处、稽查大队对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典型性抽查和复核,判断各项数据是否可靠,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发现差错及时改正,并判别发现的差错是否普遍,不断完善工作方法。

(五)分析总结上报(20*年3月)

1、监察支队对上报申报登记表格进行审核确认,并录入、汇总,填写全市统计表,完成后交污控处。(3月1日-3月10日)

2、污控处对申报登记报告及全市统计表进行分析,编写全市试点及调查工作报告,并将汇总电子数据、申报登记表格和工作报告上报省局。(3月10日-3月15日)

五、质量控制

为确保试点及调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加强试点及调查工作的质量控制。调查开始前组织一次对包括环保部门和试点行业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试点及调查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培训后开始工作。各县、区环保局(分局)、市监察支队要加强对申报登记单位的具体指导,现场核查,必要时,可进行针对性培训。

申报数据应当以单位如实申报为基础。对弄虚作假的,要依据《固体法》第七十五条予以处罚。

工业废物范文篇4

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切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大力消除污染隐患,着力解决区域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法律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六)《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三、整治对象

截止2009年12月31日前投入运营(含试运营)、有环境污染风险、对区域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工业企业。

四、整治内容及要求

(一)工业废水污染整治内容。

产品生产和储存等环节存在水环境污染风险;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存在区域环境影响;水污染防治措施未按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要求得到落实,或有治理设施但不能保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环境污染风险防范应对措施不健全、不具有操作性;废水排放在线监测、监控设施未按照法律、规章落实,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等。

(二)工业废气污染整治内容。

废气排放对区域环境已造成影响;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未按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要求落实;未按照法律、法规安装治理设施或已安装治理设施不能保证稳定达标排放;在线监测、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大气污染风险防范措施不健全等。

(三)固体废物(含危废)污染整治内容。

矿山弃渣场、有色金属洗选尾矿库、水利水电建设渣场、工业企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含临时渣场)选址不合理、审批手续不合法、渣场永久性措施和临时措施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要求,渣场建设不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基本要求等。

(四)整治要求。

“三项整治”中对存在以上问题的工业企业和存在环境安全隐患、污染纠纷和投诉的企业,必须按照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含危废)治理和处置的法律、法规和污染治理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限期改正或限期治理,落实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和污染风险防范措施,规范和消除环境污染隐患。对到期未完成限期改正或治理任务的将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发现故意和恶意排污的将依法予以严惩。

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和排污费稽查结合“三项整治”一并开展。

五、组织机构

成立*市环境保护“三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陈伟*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成员:**市财政局副局长

徐海波*市水务局副局长

唐兴国*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蔡志康*市国土资源局执法支队长

祝攀峰四川*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六、整治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0年2月1日~2月28日),调查摸底,确定具体整治方案。

各县(区)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按要求对本辖区内各类污染源进行拉网式调查摸底,并于2月28日前把调查摸底结果上报市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由整治领导小组确定重点整治企业名单,并按照“一厂一策”的要求确定具体整治要求和方案。

(二)第二阶段(2010年3月1日~10月31日),进行集中整治和执法检查。

重点整治企业必须按整治要求限期完成整治任务。各县(区)对本辖区内的重点整治企业进行全面的执法检查。

(三)第三阶段(2010年8月~10月),开展验收监测。

各县(区)开展验收监测工作。对逾期未完成整治任务或通过整治后验收监测不合格的企业责令停产整治。

(四)第四阶段(2010年11月)总结和建章立制。

在总结整治成效的基础上,提出长效管理措施,明确各县(区)及相关管理单位的工作职责,下达有关目标责任,确保污染源不“死灰复燃”,巩固整治成果。

工业废物范文篇5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冲突

马从唯物论的观点,可以清晰的看出冲突是客观存在,其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无论是经济组织还是社会组织,无论是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其冲突的根源于利益目标和实现利益目标的方式之间的矛盾,其本质是制度安排的缺陷导致;组织冲突是指两个以上组织在相互作用中同时出现不相容或对立的目标动机、行为、态度的过程。组织冲突是客观存在,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组织必须尽可能地把组织冲突限制在一定的控制范围之内。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冲突是指围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下游企业间的彼此之间在某种程度的行为或目标不相容或对立,所产生的矛盾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和谐状态。具体体现为如下五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从冲突的方向来看,既包含上下游企业间围绕废弃物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纵向冲突,又包含废弃物开发的上游或下游企业间的横向冲突;第二,从冲突范围来看,不仅仅表现为彼此互相依赖的上下游企业间的冲突,还包含与政府、社区等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冲突;第三,从盈利性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利益冲突,其他非盈利性冲突,通过外部收益内部化和间接传导等形式转化为利益间的冲突;第四,从经营过程来看,既存在相对对立,又存在相互合作,为此,不仅仅表现为合作中的冲突,还表现为竞争性的冲突;第五,从冲突的构成来看,既包含企业主体之间的冲突,又包含资源、利益、经营目标、企业间关系等客体冲突。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冲突也并非都表现为破坏性,其冲突也具备积极性的一面,上下游企业间的冲突,有利于建设新的规范和制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平衡机制,甚至有利于技术工艺改进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冲突问题的解决可能为循环网络扩大建立了更加稳固的基础;冲突的消极的一面主要会破坏循环产业链构建,甚至导致循环链的破裂。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冲突类型及根源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结构性冲突和经营性冲突基本能反映组织间冲突的特点,结构性冲突主要反映合作基础形态和总体的组织间关系结构,包括竞争结构、供需结构、组织结构、彼此差异、资源依赖关系等;经营性冲突主要反映经营过程当中各项冲突行为,包括利益分配、投资行为、交易行为、信息沟通等。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结构性冲突和经营性冲突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且结构性冲突主要体现在刚性、客观,甚至难以控制及改变等方面,对经营性冲突产生重大影响,经营性冲突一方面是由于结构性冲突导致,另一方面是在经营过程中新增产生。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一方面,其组织目标本身就包含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双重目标,双重目标兼容过程中往往会导致企业经营目标模糊性,从而导致企业自身经营资源难以协调,更何况企业间彼此的目标差异、认知差异、信息差异及角色差异等结构性差异的存在,直接导致组织间冲突产生;另一方面,循环利用网络内在的沟通机制、竞争机制、利益机制等经营机制的不完善,进一步推动和扩大冲突的事态。结构性关系、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结构影响废弃物处理企业的利润空间;废弃物市场的供求力量的对比、供求市场结构、空间结构和稳定程度往往导致企业市场势力对抗和利益争夺,产权、契约和关系联接纽带的不同,导致权限、责任、利益分配、沟通机制和合作感知不一致,同样会引发利益冲突、机会主义行为等,这些结构关系都会驱使废弃物供应企业和废弃物消费企业如何合理规避风险,如何合理的降低成本,最终做出加入网络还是独立运作的理性决策。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结构性冲突及其产生莫尔纳和罗杰斯认为相互依赖是组织间产生结构和运营冲突的主要来源,结构性冲突是指出组织间彼此的差异形成的既定关系冲突。在工业废弃物循环网络结构性冲突主要根源为网络结构、供需结构、彼此依赖、彼此差异、产权结构等方面造成的冲突。(1)组织冲突。王兆华[4]从共生组织模式的角度提出实力均衡的自主实体共生和以核心企业为主的复合实体共生两种组织结构,不同网络结构,其背后是不同的制度安排。自主实体共生中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支配网络内的全部资源,价格机制大于组织间的权威机制,网络契约是成员企业间的主要协调及运行手段,难以形成长远稳定、网络化的行为体系,自主实体共生的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主体众多、目标多元化、合作短视性较强,往往导致行为的不一致性,从而出现交易系统冲突。以核心企业为主的复合实体共生组织结构,核心企业为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主宰着整个网络的运行,非核心企业为核心企业的分公司、生产车间或为寄生于核心企业的局部外包机构,组织间的权威机制大于价格机制,为此,核心企业的技术调整、规模变更等重大决策决定着非核心企业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网络的运行,必然导致组织间稳定性和弹性、内部供应和外部采购、副产品和主产品经营之间的冲突。(2)循环链冲突。循环链的冲突主要指围绕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供求关系冲突,废弃物产品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导致的废弃物供应企业与废弃物消费的企业之间冲突,当供大于求时,废弃物供应企业面临废弃物处理环境压力和下游企业市场势力双重压力下的重新选择;当供不应求的,废弃物的消费企业面临废弃物供应商的再选择和重新启用自然原材料的双重选择,这种供求不平衡的状况,导致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冲突。第二,供求市场结构冲突,单个、多个废弃物生产和利用企业之间的市场结构呈现出多种形态,如一对多、多对一、以及一对一、多对多等[5],不同的市场结构同时存在合作与竞争两种状态,上下游企业一对一情况下,合作比较稳定,但存在结构性风险,上下游企业多对多的情况,虽然会形成废弃物供应企业与消费企业之间的充分竞争,但也可能产生恶性冲突性竞争,降低了参与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之间的积极性;上下游企业间一对多和多对一的情况下,往往会向一对一和多对多的市场结构转变,竞争结构的渐变为从双方无仪价能力发展到一方有议价能力,从一方有议价能力发展到双方有议价能力转变[6],上下游企业市场势力的变化决定上下游企业之间价格与非价格的控制,从而上下游企业由于不同竞争结构导致利益分享合作的冲突。(3)彼此依赖性冲突。汤姆森(Thompsom)指出彼此依赖可分为集合依赖、顺序依赖和相互依赖,其中集合依赖潜在冲突可能性较低、顺序依赖次之,相互依赖潜在的冲突最高[7]。从工业废弃物循环来利用层次来看,集合依赖表现为围绕核心企业的资源开发利用,核心企业行为规模与实力较大,其他小组织单向依赖于核心企业,网络核心可能是废弃物集中提供者、公共基础设施提供者等,由于受核心企业权威的影响,废弃物产生冲突的可能性较低;顺序依赖表现为循环链式的单向依赖,由废弃物上下游企业可以察觉到的彼此依赖的废弃物资源决定,废弃物资源稀缺性越高、开发难度越大和资源替代性越低,彼此之间发生的冲突越大,反之亦是;相互依赖主要是废弃物的提供者、消费者、开发者、基础设施提供者、中介服务等主体的彼此之间的形成“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的网络连接,合作范围包括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共享基础设施、能源梯级利用等,网络结构复杂,彼此双向依赖且依存度高,产生冲突可能性大。总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络的整体稳定性,且企业间彼此依赖程度越高,产生冲突的可能性越大。(4)彼此差异性冲突。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成员企业彼此间目标、认识、角色、信息的差异是冲突形成的直接原因,各成员企业目标正相关个体间就会合作,目标负相关就会对抗;循环经济网络组织中的副产品交换和能量梯级利用受到生态产业链、市场、地域距离、产业分布、技术革新、企业的数目和类型、节点企业的经营状况、政策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8~9],且参与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企业往往属于不同的产业,产业跨度大,成员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文化、运作模式、核心业务等差异性强,再则网络运行的不同环节所承受的收益和责任是不同,这些差异性在合作的初期就会表现为协议初始条件难以达成一致,进而导致经营过程中冲突难以协调。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经营性冲突运营冲突是指在合作经营过程中由于内在机制的不完善而形成的冲突。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具体体现为利益冲突、交易行为冲突、企业适应性冲突、公共性冲突等。(1)利益冲突。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成员企业的利益冲突是客观存在,具体表现为:首先,企业会在利用副产品和工业废弃物发生的费用、购买新的原料和直接排放废弃物费用之间权衡,如果处理成本太高而没有经济利益,即使技术上可行,企业也不会采取合作策略,且由于原材料的市场波动性,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成本效益失衡,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成本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相对更高,企业放弃废弃物的使用,造成关系链的断裂,从而导致合作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其次,按照生态运行方式和生态标准建立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资源化系统,往往存在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高贴现、低资源增长等问题,导致废弃物供应的上游企业和废弃物处理的下游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存在明显的冲突,废弃物处理设备闲置与缺乏并存,既得利益企业与争取利益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冲突等;再次,低效率市场的不完全性、公共性、达不到最优均衡、代际问题等经济系统的缺陷,导致循环经济利益主体冲突。最后,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成员企业分工的固化、直接参与权的丧失、利用分配不合理等也是循环网络推进的主要冲突。(2)交易行为冲突。一方面,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成员企业之间是相互独立,且不同企业所属产业的多样性,各方为共生体系不得不进行大量专用性投资,且多数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往往在空间布局上比较集中,为此,资产专用性和区域临近性导致“锁定效应”,如果某个企业外部市场发生急剧变动,可能会采取不利于共生体系的投资行为,从而导致“敲竹杠”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进而产生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参与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企业往往根据地方和行业的标准,选择废弃物的最佳去向及用处,但废弃物价值、利用难度和用途等属性难以判断,且存在一定程度信息不对称,往往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交易成本过高,产生合作的不稳定性。(3)企业适应性冲突。首先,企业技术需求因素导致的冲突,核心产品工艺稳定性、副产品数量和质量标准、技术成本与效率都会影响合作方式及组织形态;原料的最好用处、不同的能源流向、变化的时间和周期、技术锁定和次优问题会导致企业间冲突的加剧[10];其次,企业的应变能力因素产生的冲突。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变更、工艺调整、市场应变、人员调整等应变能力决定了企业间的衔接、匹配的适应性,同时也会影响合作的风险和收益,同时由于副产品的经营受核心产品的限制,上述因素也会直接影响运营转换成本及结构风险,从而产生冲突。再次,企业家个人属性差异形成冲突。受企业内部动机驱使,企业家偏好、企业家理念、信誉和社会责任等都可能影响合作双方的利益。同样,企业间关系、经理人员的关系、网络和网络间的关系、人际的依赖、关系的锁定这些社会资本会影响循环网络的运行[11]。(4)公共性冲突。由于生态产品的外部性及公共性,按照市场交易的供需要求建立的标准,往往促使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纯粹由市场自发的调节,难以保证合作伙伴的利益最大化,实现社会的公平及效益,尤其是生态市场的外部性及公共性特征,导致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之间的某种偏离,从而产生市场失灵,难以实现市场的资源配置最优化;网络的演进从单一企业向企业共生,从单一产业到产业多样性进化的过程中,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依赖性、下游企业对原料质量有严格要求,涉及大量的信息保护和信息交换,造成信息不对称,缺乏适应生态化的合理依据和标准,导致产业之间难以建立对接,各经济主体难以辨别产品的质量优劣,促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产生。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组织间冲突管理策略

工业废物范文篇6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排查涉危险废物工业企业和处置企业,突出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各个环节,健全完善工业废料、废液等危险废物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严厉打击非法生产、违规堆存、私自填埋、偷存偷排偷放、违法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实现危险废物管控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属地负责、部门联动。各镇区、街道切实履行属地主体责任,对工业废料、废液等危险废物排查整治负总责,统筹协调组织推动本行政区域内排查整治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督导做好本领域、本行业内的排查整治与执法监管工作。对排查整治和监管执法工作中履职不力、流于形式的,依法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

(二)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排查。立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开展涉危险废物工业企业和处置企业排查,确保全覆盖、无死角,严防监管失控。着力发现和查处未批先建、批建不符、无证经营、逃避监管、恶意排污的问题线索和违法行为。

(三)坚持源头管控、全程监管。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结果严惩”,强化处置过程和处置结果监管,严格督导问题整改,建立健全视频监管监控信息化体系,实现部门信息共享、联防联控,提升工业废料、废液等危险废物全链条监管水平。

(四)坚持依法行政、严厉打击。加强业务培训和实战练兵,提升执法能力、专业水平,实施协同执法、联合执法,开展执法检查专项行动,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三、目标任务

涉危险废物工业企业和处置企业(包括未批先建、批建不符、无证经营、证照不全、擅自改变生产工艺的工业企业)排查实现100%,企业产废数量、类别、流向、贮存、利用、处置信息登记造册台账规范管理实现100%,发现问题隐患整改、依法处罚实现100%,基层执法监管能力有效提升,危险废物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四、排查整治范围

(一)排查整治范围

1.行业范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生物药品制造、农药制造、木材加工、专用化学产品制造、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燃气供应业、钢压延加工、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毛皮鞣制及制品加工、化学纤维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行业企业。

2.类别范围。涉废酸(含酸性废液)、废碱、农药废物、精(蒸)馏残渣、焚烧处置残渣、表面处理废物、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医药废物、有机/无机氰化物废物、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油(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含(铬、锌、汞、铅、砷)废物、废催化剂等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危险废物的工业企业和处置企业。

3.排点。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以及涉酸涉废企业。

五、主要任务

(一)开展全面排查。围绕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排污许可监管、环保设施“三同时”、危险废物处置与监管、未批先建、批建不符、无证经营、证照不全、擅自改变生产工艺的工业企业等,突出工业园区、化工行业、涉酸涉废企业等,对所有工业企业和处置企业开展拉网式、全覆盖排查整治。

1.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排查。对所有排查单位的环评文件逐一核查,按照环评审批权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要求,排查是否存在“越权审批”、擅自降低环评编制等级的违规行为;环评文件是否符合有关环境准入条件、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主要产品产能、生产工艺、排污节点、产废类别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基础资料明显不实,内容遗漏、虚假造假等重大缺陷;是否存在环境保护措施不可行、环评结论不正确或者不合理等严重质量问题。(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分局,责任单位:各镇、街道、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

2.排污许可排查。对所有排查单位的排污许可证进行全面核查,排查企业是否持证排污、按证排污,排污许可证中企业信息、生产设施、产品产能、排污节点、产废类别、污染防治设施等内容是否与环评文件及现场实际一致,是否存在重大缺陷、遗漏或者虚假等问题,是否存在未批先建、批建不符、批小建大等突出问题;排查排污许可证核发部门是否按程序、按规范核发,管理等级是否准确,是否存在位于禁建区或属于产业政策淘汰类企业发证问题。(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分局,责任单位:各镇、街道、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

3.环保设施“三同时”排查。排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施工、投产验收情况,是否依据环评批复要求开展环保专项设计、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建设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是否与已批复的环评文件要求一致;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与主体工程施工是否同步;是否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要求组织开展自主验收、依法向社会公开验收报告,并在全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信息平台填报信息;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调试前是否取得排污许可证;建设项目是否在配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后,其主体工程方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分局,责任单位:各镇、街道、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

4.危险废物排查。排查台账记录,产废单位是否对危险废物产生名称、种类、数量、来源、出入库、去向、交接人签字等情况如实登记造册和规范记录,经营单位经营记录簿是否涵盖危险废物分析、接收、利用处置、内部检查、运行、环境监测、事故记录和报告、应急演练等内容。排查贮存管理,是否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分类分区贮存,是否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对在常温常压下易爆、易燃及排出有毒气体的危险废物是否进行预处理使之稳定后贮存,贮存废弃剧毒化学品的是否按照公安机关要求落实治安防范措施。排查标识设置,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是否均设置规范(形状、颜色、图案均正确)的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是否设置标签,并如实、完整填写相关信息。排查转移运输,转移过程是否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如实填写转移联单中的相关栏目;是否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的运输管理规定,采取防止污染环境措施,配备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设备。排查应急管理,涉危险废物单位是否制定危险废物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生态环境部门备案;是否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物资,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突出重点单位的监督检查。排查管理计划,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备案,是否包括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降低危险废物危害性的措施以及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措施;特别是拟抛弃或者放弃的危险化学品是否依法向生态环境部门申报。(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分局,责任单位:各镇、街道、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

5.非法生产、经营工业企业废料、废液问题隐患排查。排查企业是否存在未批先建、批建不符、批小建大、无证经营、证照不全、擅自改变生产工艺等问题;是否无证经营处置危险废物;企业生产经营许可是否与实际生产产品一致;是否以合法手续从事非法生产而产生危险废物;是否对生产项目开展安全评估;以危险化学品为原料产生的副产品,是否符合产品质量标准,是否按危险化学品储存管理,并对副产品的流向情况进行核查;产生的工业废料、废液等是否属于危险废物,是否存在非法贮存转移处置危险废物行为。(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分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单位:各镇、街道、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

(二)严格整治到位。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排查发现问题,实行清单制度和台账管理,逐企逐项梳理登记。对当下可整改的,督促企业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及时消除环境隐患;对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指导企业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降低环境风险,同时制定切实可行整改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对属性不明的中间产物、副产物、废料废液等,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限期开展属性鉴别,依据鉴别结果,严格按相关要求规范管理;对未批先建、批建不符、非法生产、无证经营危险废物的企业,依法关停取缔。实行整改企业包联责任制,由各责任单位明确专人负责,挂账督办、台账推进,完成一项、销号一项,做到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严格整改销号,实行企业法人、现场验收人和属地三级签字销号制度,坚决防止表面整改、虚假整改。(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分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各镇、街道、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

(三)完善管理机制。建立监管源清单。各地对所有涉危险废物工业企业建立清单,一厂一册,并结合日常执法或专项执法行动发现的情况动态更新。加强申报管理。督促涉危险废物企业落实申报制度,如实申报危险废物来源及产生工序、名称、类别、产生量、流向、利用、处置等有关资料;对不如实申报危险废物行为或将危险废物隐瞒为原料、中间产品的企业,依法依规立案处罚。强化规范化管理检查。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强工业废料、废液等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落实《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要求,定期组织对辖区涉危险废物企业开展规范化管理检查,逐项逐条对照核查,建立问题清单,指导督促企业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主体、整改时限,并适时开展后督查,确保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加强涉危险废物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督促建设单位及技术单位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明确危险废物产生种类、数量、利用、处置方式以及污染防治措施,妥善利用、处置产生的危险废物;对危险废物种类、数量、属性、贮存设施阐述不清的、无合理利用处置方案的、无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的建设项目,不予批准其环评文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涉危险废物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技术复核力度,严防批建不符、批小建大,对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危险废物种类、数量和环评文件存在较大差异的,责成企业依法依规进行整改。推进信息化管理。将涉危险废物工业企业纳入信息监管平台,严格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申报和管理计划在线备案,积极推动视频监管监控信息化体系建设,实现对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全过程、可追溯管理。(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各镇、街道、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

(四)推进利用处置。加大工业废料、废液等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力度,强化清洁生产,鼓励绿色设计、绿色生产,推动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结合实际,按照区域范围内危险废物产生量与利用处置能力总体匹配的要求,统筹推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支化工产业基地、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企业,结合自身危险废物处置需求,联合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建设高标准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在环境风险可控、技术成熟可行的前提下,对工业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回收再利用处置,开展同类别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规划豁免管理;鼓励化工等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严防转运、处置不及时带来的环境风险;加强废酸、废盐、废有机溶剂、废含油污泥、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难处置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和利用处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和推广;水泥生产企业在满足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应加大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协同处置力度。(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科工局,责任单位:各镇、街道、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

(五)加强督导检查。市直相关部门依职责组织开展工业废料、废液等危险废物排查整治工作督导检查,确保防范化解重大环境风险各项责任措施落实,督促各镇区、街道落实属地治理监管责任,采取积极有效举措,扎实深入做好排查整治工作,坚决遏制非法处置、非法倾倒危险废物等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严格履责尽责。各单位要落实《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总体方案》《省危险废物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本实施方案要求,严格履行属地治理和部门监管责任,按照“谁排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跟踪督导,及时掌握企业整改进度,指导企业整改落实,逾期未完成整改的,依法提请属地实施停产或关闭。严肃追责问责。聚焦重点问题,深入剖析原因,厘清主体责任,对在排查整治工作中走过场、搞形式,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虚假整改、敷衍整改、表面整改等失职失责问题,依规依纪依法提出监察建议,严肃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单位:各镇、街道、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

(六)强化监管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将工业废料、废液等危险废物日常环境监管纳入生态环境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内容,完善涉危险废物企业现场执法检查要求,细化现场执法清单,深入核查企业产废种类、数量与产品产量、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的逻辑关系,对逻辑关系异常的重点解剖分析,对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2020年版)等相关处罚规定从严从重处罚,加大企业违法成本,强化企业自律意识。严打违法犯罪。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犯罪执法专项行动,对不如实申报、隐瞒为原料或中间产品、非法生产、违规堆存、非法转移、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及无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等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依规进行惩处;推动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检察公益诉讼的协调联动。提升执法能力。着眼基层执法能力提升,以环境执法大练兵为抓手,突出综合知识培训和专业能力训练,强化专题培训、现场教学、实战演练,着力解决法律法规不精通、治污技术不熟悉、执法方式不规范的短板,解决发现问题难、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切实增强环境执法队伍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

(七)统筹联防联控。加强属地统筹协调。各镇区、街道要严格履行属地治理监管的主体责任,建立领导包联责任制,加大工业废料、废液等危险废物排查整治工作督导协调力度,全面推进网格化监管,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依法依规对违法企业关闭停产。强化部门协同联动,生态环境部门要切实发挥环境污染统一监督管理职责,公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环境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三同时”监管,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危险废物运输环节营运车辆监管;市场监督管理、科工部门要加强工业废料资源化利用产品质量监管,供电部门配合对无证违法经营企业要严格落实断电措施。加强协调沟通与会商研判。实现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全过程、全链条式监管体系。(各镇、街道、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市科工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抓好落实)

六、时间安排

排查整治时间为: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

(一)动员部署(2020年7月)

各镇区、街道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细化本单位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进一步明晰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对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动员部署。各镇区、街道要于7月16日前向市生态环境分局报送排查整治工作方案。

(二)排查整治(2020年7月至8月)

2020年7月为集中排查阶段,各镇区、街道每天下午15时前,向市生态环境分局报告当天排查工作进展,特别是排查发现的问题线索与风险隐患。

2020年8月1日至8月31日为集中整治阶段,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和风险隐患挂账督办、限期整治。各地落实属地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认真开展专项整治,边排查边整治,制定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2020年8月底前,完成辖区内所有涉危险废物企业的排查整治,确保排查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各镇区、街道要于每周日下午15时前向市生态环境分局报送本周排查整治推进台账及阶段小结。8月23日前报送排查整治工作总结和问题排查整改清单。

(三)开展“回头看”和督导检查(2020年9月至10月)

各镇区、街道要对工业废料、废液等危险废物排查整治工作集中开展“回头看”,查漏补缺,务求实效。市生态环境分局会同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科工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织力量对各镇区、街道排查整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在排查整治工作中走过场、搞形式,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虚假整改、敷衍整改、表面整改等失职失责问题,依规依纪依法提出处理建议,严肃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四)建立长效机制(2020年11月至12月)

强化涉危险废物工业企业和处置企业环境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意识,督促指导企业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相关标准规范。各单位建立统筹协调、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全环节、全链条危险废物长效监管机制。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成立排查整治工作专班,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抓具体;要结合各地实际,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推动专项整治工作深入持续开展;要建立排查整治工作机制,定期调度工作情况,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二)严密责任体系。排查整治工作要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牵头谁协调”原则,倒逼各责任主体真正履好职、尽好责。各镇区、街道主要负责同志为排查整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相关分管负责同志为直接责任人,现场排查人员为具体责任人,各责任主体要认真把关,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压实责任。对排查整治工作中,不重视、走过场、搞形式的,一经发现,要依规对有关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

工业废物范文篇7

关键词:工业固体废物;现状;环境保护;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也有了焕然一新的崭新面貌,工业经济的发展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对于环境方面最大的影响就是工业固体废物的生成量越来越多。工业固体废物不仅仅会危害当地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相关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对于工业固体废物的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并且针对其现状提出一系列环境保护的防治措施,以更好地抑制工业固体废物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1工业固体废物的现状

1.1污染附近区域的水环境。在工业废物随意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微小颗粒,微小颗粒在空气流动的前提下会飘浮在空中。这些微小颗粒通过重力沉降、降雨等方式会进入很大一部分区域的地表水系,水的流动又会进一步加大微小颗粒覆盖的污染面积。微小颗粒溶解的过程当中,其自身含有的有毒成分也会随之溶解在水体当中,当有毒成分的浓度到达一定指标的时候,不仅仅会影响水质的具体指标,还会对于水环境当中生存的动植物造成生命的危机,进一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1]。工业固体废物经过一段时间外力作用之后,有可能会加速自身生化降解的速度,进而产生渗滤液。渗滤液是一种含有高浓度悬浮固态物、有机成分、无机成分等的一种有害液体,当其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会严重影响地下水以及浅蓄水层等的水质。地下水以及浅蓄水是城市附近城市居民主要的饮用水来源,一旦其遭受到了污染,将会影响该地区的居民正常饮水工作。1.2污染大气环境。工业固体废物的细小颗粒可能会受到风力的作用,飘散到空中;或者是在工业废物的焚烧处置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重金属、颗粒物以及酸性气体等,都会对当地的大气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一部分工业企业在运输工业固体废物的过程当中,没有落实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其配置的净化机械设备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有效价值,导致有害气体或者工业粉尘泄漏,进而污染到当地的大气环境。当前处理工业废物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掩埋,工业固体废物的渗滤液还有可能会逐渐的渗透到附近的土壤当中,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挥发到空气中成为有毒气体[2]。对于一些工业固体废物,其在长时间土壤掩埋的过程当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也会影响到当地大气的组成成分。1.3污染附近区域的土壤环境。工业固体废物有很多都是露天堆放的,在天气变化以及温度变化的外界作用下,会有很多的有毒物质,经过雨水的冲刷渗透到附近环境的土壤里。当其渗滤液到达土壤之后,在土壤的吸附作用下有毒物质会不断累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地土壤的质量,进而体现在土壤无法种植植物。1.4危害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工业固体废物通过水体、大气以及土壤等各个方面分别影响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进而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危害,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将一些有毒的工业固体废物摄入到人体组织当中,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不仅如此,工业固体废物在附近居民生活的周边,长期存在往往会招来很多的有害生物,繁衍出大量对环境或者对人体有害处的细菌或者病毒,加速疾病传染的速度,扩大疾病感染的范围,进一步影响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3]。

2工业固体废物环境保护预防的一系列有效措施

2.1对工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建工业生产相关的协调机制。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尽可能结合当地工业企业产生固体废物的实际情况,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制定相关的政策或者出台有效的措施。加大政策或者措施的实行力度,有效整合工业资源,合理配置工业废物的产生量以及利用量。根据相关的市场经济变化,尽可能地满足固体废物处理的市场竞争要求,保证工业固体废物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转变过去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提高工业生产相关的一系列协调工作效率。企业需要跟随国家的脚步,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将工作重点有效地放在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上,加大经济以及技术投入,有效地转变当前的生产方式。在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工作中,结合相关的科学技术管理措施,有效提高治理效果。2.2实行清洁生产,优化生产工艺,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量。工业企业想要有效地对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合理利用,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工业生产当中生成的工业废物量[4]。最能有效减少工业生产废物量的措施就是提高当前的生产技术。企业需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工业生产的相关工艺水平,最大程度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的生成。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对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条件下,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及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于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研究,尽可能地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废物利用转化率。2.3提高资源可循环利用意识,有效地利用工业资源。工业企业需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资源可循环利用的正确意识,加大企业自身对于工业固体废物的有效转化率,在减少工业废物生成的过程当中,最大限度地增长自身的生产效率,充分提高工业资源的经济转化率[5]。在宏观调控的前提条件下,工业企业与政府结合,尽可能地扩大自身的经济投入,联动社会各界一起积极参与到工业固体废物的环境保护防治工作当中。工业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好环境保护的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尽可能地提高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保证工业生产的同时,提高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价值,积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资源利用,提高清洁生产的工作效率。

3总结

综上所述,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工作,不仅仅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工业企业也必须把其当成自身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地实现环境保护防治的有效工作。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重视工业废物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监督企业按照正常的规章制度进行相关的生产,并且对自身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进行有效处理。企业也需要按照行业内以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去开展正常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的工作,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生产,充分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的剩余价值,做到可循环使用。

参考文献

[1]杜燕花.工业固体废物现状及环境保护防治措施[J].河北农机,2020(03):48.

[2]肖希.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现状及环境保护防治工作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2):89.

[3]孙才斌.试析工业固体废物现状及环境保护防治措施[J].节能与环保,2019(02):30-31.

[4]宋倩倩.工业固体废物现状及环境保护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3):152.

工业废物范文篇8

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业经济,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废物是必然的。工业经济的废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农业经济的最主要废弃物是农作物秸秆。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果能妥善处理,可以变废为宝,成为一种新的资源,重新回到经济活动中去,继续实现价值增殖;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则不仅会对生态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同时还会阻碍经济活动的顺利持续发展,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经济活动废物处理通常是投资与收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都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但二者在处理废物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别。工业经济废物对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大。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加强对工业废物排放的控制,形成了明确的国家规划目标。在工业废物处理上,早些年有国家资金的较强支持;虽然近十年来,国家层面的投资在逐步缩减,但本行业已经有了较强的资金和技术能量,在处理废物方面成效是很显著的。农业经济在处理本行业废物方面,较之于工业经济,在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本来就不具备优势。尤其是工业化过程中,化学肥料和商品能源等工业产品在农村扩散之后,农业经济原有的废物处理方式被打破,新的处理方式尚未完全建立,这是造成农业废物处理困境的重要原因,也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工业经济的废物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值增长的同时,工业废物产量也在逐年增加(见图1)。工业废物是工业经济活动的必然产物,这些废物如果无法及时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反过来会阻碍工业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方面看,2002年是一个转折点:政府投资规模在逐渐缩小,而企业自筹污染治理费用此后在逐年上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在2008年达到峰值,约为542.64亿元,之后也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9年,总投资额约为442.62亿元;2010年下降到不足396.98亿元。从治理效果方面看,废水排放达标率逐年上升,1995年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到废水排放总量的55.37%,2010年上升为95.32%;固体废物排放量也在逐渐下降,1995年为2242万吨,2010年降至约498.2万吨。可见,在经过政府大量投资之后,我国工业经济废物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即使投资总额在2008年之后连续两年下降,工业废物的处理比率仍然还是在逐渐上升的,大部分工业废物可以得到有效处理。虽然工业经济依然在排放废物,但这些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环境负担,保证了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三、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

在废物处理上,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不同。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活动废物处理的主体,虽然在2002年之前有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但近几年,主要靠企业自筹资金应对废物处理问题,例如2010年企业自筹资金376.92亿元,国家层面投资为20.05亿元。在多年的积累过程中,工业企业已形成了较强的废物处理能力。相比之下,农业对其经济活动废物的处理能力还是相对有限的。1.农作物秸秆产量与处理情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只有2亿多吨。2008年的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超过了8.4亿吨。这是庞大的农业经济废物,同时也是宝贵的农业资源,处理的好,对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城乡生态环境改善都有积极意义;处理不好,将会造成空气污染、资源损失和农业生态破坏等多种负面影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经济的废物秸秆的主要处理方式有三种:肥料化、燃料化与饲料化。农村经济活动废物处理的主体是农户。与工业企业相比,农户在经济活动废物处理上,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和技术难题。一方面,农户缺乏处理生产废物的资金、技术和设备,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劳动力减少也成为秸秆处理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产品在农村的扩散,传统农业经济废物处理方式被瓦解,而新的处理方式尚在建立之中。从农业经济废物———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情况看:2007年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约为7.28亿吨,主要农作物秸秆的露天焚烧率约为16%(总量约为1.4亿吨)。[1]2008年,我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超过8.42亿吨,其中,废弃和露天集中焚烧量达1.09亿吨,占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16.78%。[2]2009年,我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约为8.2亿吨,废弃和露天集中焚烧量达2.15亿吨,占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31.31%。大量农作物秸秆因得不得到处理而被就地露天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给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困境的原因分析。首先,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人口从农村流出,涌入城市和非农行业。1991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约为3.91亿。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降至不足2.66亿,从业人员数量只相当于1991年的68%。农作物秸秆的收集耗时耗力。在农作物收获季节,即使劳动力充足,人们也通常首先忙于抢收作物,秸秆收集是农作物收晒完毕之后,下季作物安种之前的工作。但是,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行业,有限的劳动力要首先确保作物的抢收,因此能够用于秸秆收集劳动力减少了,这是导致秸秆收集量减少,就地焚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收集秸秆的收益如果不够理想,人们也往往会选择放弃收集,这也会增加农作物秸秆的就地焚烧量。这是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在客观上给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农作物秸秆肥料还田一直是传统的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土地肥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随着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农作物秸秆的肥料地位在逐渐降低。作为肥料还田的秸秆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直接还田,草木灰还田,沤粪发酵后还田。秸秆直接还田需要投入农业机械(如旋耕机等);秸秆燃烧后草木灰还田,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收集秸秆;用作畜禽垫圈与畜禽粪便一同沤粪发酵还田,则不光需要收集秸秆的劳动力成本,还需要较长的处理周期。而化学肥料有使用简单、肥效好等特点。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为884万吨,1998年施用量达到4083.7万吨,2008年超过了5239万吨,在2011年达到5704.2万多吨。三十多年间,农用化学肥料施用量增加了6.45倍。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降低了肥料化农作物秸秆的使用量,对农业经济废物处理产生了阻断性作用,而且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将会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这是工业产品在农村扩散导致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的表现之一。第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改善。农村中商品能源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用于烧火做饭的秸秆能源的作用在逐渐弱化(见图8)。农作物秸秆作为生活能源,虽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但这个过程分散到很长时间段内,利于环境的自我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远小于秸秆的集中露天焚烧。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商品能源(包括煤炭、成品油和电力)消费量约为4100万吨标准煤,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的15.7%;1995年农村生活商品能源消费量约为1.31亿吨标准煤,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4.2%;2000年达1.6亿吨标准煤,约占43.3%;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43.8%。相比之下,作为生活能源的秸秆,在1980年消费1.17亿吨标准煤,秸秆作为生活能源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占46%。1995年,农村秸秆能源消费量约为1.5亿吨标准煤,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9.5%;2000年,消费约1.24亿吨标准煤,约占33.4%;近几年,在农村生活能源中,秸秆消费量大约在三分之一左右。清洁方便的商品能源是工业产品。它在农村中普及对于提升农村生活舒适度和农民生活质量有着积极意义,但是也客观上降低了农作物秸秆作为农村生活用能的消费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秸秆露天焚烧的可能。这是工业品在农村扩散,造成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的另一个表现。

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废物处理路径选择

工业废物范文篇9

一、强化责任意识成立自查工作组

1.由主管副局长任组长,监察大队、监测站、以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任组员。

2.组织工作组对《2018—2020年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考核验收方案》进行学习研讨。

二、自查范围

1.全县11个乡镇(场)辖区内人居环境情况。

2.全县域内工业、企业生产排污以及工业垃圾处理情况。

三、具体实施

自查过程中,我局大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举报工业垃圾违法堆放,倾倒和转移等行为。鼓励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发挥群众监督功能,建立长效机制。

重点对2018年-2020年度,辖区内粉煤灰、污泥以及脱硫、除尘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等综合利用及处置情况进行排查摸底。对堆存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核查,对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企业环评文件审批,符合环保要求的贮存场所或设施,安全分类存放,设立标志标识等进行检查。以城镇周边、城乡接合部、远离村庄的边沟坑塘,工矿废弃场地、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等为重点点位。垃圾及污水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为重点行业。

对产生固体废物的众合生物质能热电有限公司、县荣祥热力公司两家企业进行检查,这两家企业环保手续齐全,已经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验收,排污许可证齐全,符合环保要求。按环保要求对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收集、储存和处置。签定了《锅炉草木灰、渣销售合同》,每次转移都做出入库台帐,做到出入有凭证。

四、自查结果

1.切实改善了环境质量,到2020年,全县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综合利用达到100%。

2.有效管控工业固体废物进入农村的环境风险,确保了固体废物得到安全规范处置,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五、存在的不足及改正措施

(一)存在的不足

1.对工业固体废物违法违规转移农村产生危害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

2.对工业固体废物违法违规转移农村的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监管能力不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合力。对工业固体废物违法违规转移农村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管理。

3.农村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不够,政府及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扶持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的相关优惠政策,缺乏激励机制。

(二)改正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责任担当,思想上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2.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加强与相关部门、及各乡镇的协调配合。

六、下一步打算

1.加强源头管控,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工业废物范文篇10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能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目前省、市、区环保职能部门都相应成立了,专门从事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机构。*区环保局固废科负责全区的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的日常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检查等工作。望各单位(产生危险废物和核与辐射应用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机构或组织(可兼职),明确其职能,并报区环保局备案。

2.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相对环境保护其他方面的宣传,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污染防治的专题宣传还很落后。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提高公众参与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管理。我们每一位具体工作负责人都是一名宣传员,不但要把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污

染防治带向社会,同时也要及时向单位领导宣传,引起足够重视,要知道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方面出问题都是大问题,容不得丝豪马虎。

二、*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1.认真做好危险废物的处置工作。我区所有医院、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年我们将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及产生危险固废的工业企业不少于四次的现场监察;一级医疗机构和产生普通固废的工业企业每年不少于两次的现场监察;一级以下医疗机构每年不少于一次的现场监察。坚决杜绝医疗危险废物、工业危险废物污染环境事件的发生。我们要加强对医疗危险废物和工业危险废物的贮存、收集、转移、处置活动过程中的监管,加强日常巡查,发现一起违法行为,查处一起。

2.依法完善各项规章制度。①申报:凡产生医疗危险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和核与辐射应用的单位,每年年初必须依法向环保局进行专项申报。没有危险废物排放的单位进行零申报。②申请:医疗危险废物每年填报一次《江苏省危险废物交换、转移申请表》。工业危险废物每转移一次填报一次《江苏省危险废物交换、转移申请表》。核与辐射应用的单位购买核素、处置废源、添置和报废射线装置的必须向环保局提出申请。③转移联单:医疗危险废物采取月报{《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格式}的形式,每月5日前报环保局。工业危险废物每转移一次填写一次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五联单七张纸),并把其中二张交回环保局。④许可:持有原卫生部门颁发的放射工作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必须于20*年6月30日前按照许可条件到环保部门换发辐射安全许可证,逾期未换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原卫生许可证一律视为无效,并将依法予以查处。⑤标识:凡产生医疗危险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和核与辐射应用的单位,都应在危险废物暂存点和辐射工作场所设立警示标志。⑥规章制度:凡产生医疗危险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和核与辐射应用的单位,都应在危险废物暂存点和辐射工作场所悬挂有关规章制度、规范台帐记录、应急预案和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等。

3.加强事故应急能力建设,确保环境安全。为保障环境安全,确保危险废物和辐射突发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准确、高效地做出响应,减少或消除事故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各单位应制定《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危险废物事故应急预案》,增强事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年内我局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4.建立、健全辐射工作单位的网络档案。我们将建立辖区内所有核技术、射线装置应用等单位的台帐、档案,各单位对核技术、射线装置的购置、转移、处置和分管领导、负责人、工作人员的变动应及时更新,并上报我局,确保准确与全面,及时与有效,有利于实施跟踪管理。我局将对辖区内所有核技术、射线装置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适时开展辖区内核技术、射线装置使用单位的例行监督监测工作。

三、工作要求

1、要强化思想认识。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行政许可内容多,如申报登记、转移联单、经营许可、行政代执行、使用许可等。各单位进一步规范操作,严格实施,形成有序、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秩序,真正把对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管理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