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语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8:08:29

公文语序

公文语序范文篇1

综合上述基本要求,在公文中安排语序时常作如下处理:

1·当要表达的一组并列概念之间有轻重、主次、强弱之分,大小、高低、多少之别时,应依次顺排或倒排;而无这种分别时则按一定标准(空间分布、音节多少)分门别类排列。如:

“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和向党外组织建议撤销党外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由轻递重)

“玻璃制品厂原党委书记张某一伙,几年来大量贪污盗窃、行贿送礼,其中仅行贿一项即达85000多元”。(由重递轻)

“三个质量管理小组分获一、二、三等奖,奖金额分别为5000元、3000元、1500元。”(由多至少)

“国库券的面额,分为l元、5元、10元、50元、100元和1000元六种。”(由少至多)

“车间、仓库、货场、职工宿舍、职工食堂、退离休职工活动站等工程,续建量不足××%或所需继续投资额不足×万元的,经市计委审查批准,可按收尾工程继续施工。”(前三项为生产类,后几项为生活福利类,同时兼顾音节的整齐,先双音节词,再四音节词,最后八音节词)

从以上例句可看出,顺排还是倒排还取决于突出强调哪一方面的需要。

2·当一组概念表现由若干连续的动作、行为构成的活动过程时,一般应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如:

“该犯从我市(北京市)××监狱越狱逃跑后,先后流窜到石家庄、郑州、武汉、广州等地继续作案。”

3·当以一组概念表现一个认识过程时,一般按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次序排列。如:

“这是一份很好的材料,它能引人深思,促人猛醒,催人奋进。”

4·当以一个语句反映因果关系时,一般是按先因后果次序排列,只有需特别申明或突出表现原因时,才先讲结果再谈原因。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先因后果)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3年前我们曾和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先果后因,以强调原因)

5·当将语句中的一些成分提前或后置并不违反语法规则,并不改变语义而且有利于提高表达效果时,应以此作为修辞手段。公文中有一部分定语、状语、谓语可以提前。如:

“在事故现场,大的、小的、好的、残的,堆放着许多从大火中抢救出来的产品。”(定语置于谓语前)

“在此期间,我们一定要抓紧落实国务院文件的精神。”(状语置于主语前)

“这个拿血换来的经验,大家都不要忘记。”(宾语置于主语之前)

同样,一部分定语、状语也可以后置。如:。

“在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共抢运救灾粮一千余吨,加固水坝30多座。”(定语后置)

“在此我们谨向您的热情支持表示感谢,为国家,为孩子们。”(状语后置)

由以上二例中可见,正确地将句子成分提前或后置,可以突出或强调语句中的某个意思,给人以更强烈深刻的印象。

6·当由于语句中几个成分的相互关系不明而出现歧义时,有时可通过改变语序消除歧义。如:

公文语序范文篇2

“这样的活动乐于使广大农民群众接受。”(“乐于”应移至“接受”之前)

“我院已于9月30日召开了表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大会,××院长和其他学院的领导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他”应移至“学院的”之后,否则将有歧义产生)

“5月3日,我们访问了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当年的爱国老人。”(应将“当年”移至“参加”之前)

在公文中正确地安排语序,主要应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注意尊重语序的习惯性。词中的语素、词组中的词其先后次序有许多都必须按约定俗成的习惯排列,否则人们就看不懂,不易接受。如表达方位时,习惯于称“东西南北”就不能随意变为“西东北南”;“素质”就不要偏偏说成质素,……。二是注意事理的逻辑次序。这一次序是客观事物内部规律性的反映,因而是安排语序的主要依据。三是注意语序的强制性。语序既然受语言习惯、事理逻辑的制约,也就具备了强制性。不管是谁,要想利用用公文清楚地表意并为人所理解,都必须服从这种约束,不随意改变语序。四是注意语序的选择性。从局部的和具体的情况看,语序的强制性中又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只要不出现语法错误、不改变语义,为追求更佳的表达效果,也可对词语的位置作一些调整,如将状语置于主语之前等。

综合上述基本要求,在公文中安排语序时常作如下处理:

1·当要表达的一组并列概念之间有轻重、主次、强弱之分,大小、高低、多少之别时,应依次顺排或倒排;而无这种分别时则按一定标准(空间分布、音节多少)分门别类排列。如:

“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和向党外组织建议撤销党外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由轻递重)

“玻璃制品厂原党委书记张某一伙,几年来大量贪污盗窃、行贿送礼,其中仅行贿一项即达85000多元”。(由重递轻)

“三个质量管理小组分获一、二、三等奖,奖金额分别为5000元、3000元、1500元。”(由多至少)

“国库券的面额,分为l元、5元、10元、50元、100元和1000元六种。”(由少至多)

“车间、仓库、货场、职工宿舍、职工食堂、退离休职工活动站等工程,续建量不足××%或所需继续投资额不足×万元的,经市计委审查批准,可按收尾工程继续施工。”(前三项为生产类,后几项为生活福利类,同时兼顾音节的整齐,先双音节词,再四音节词,最后八音节词)

从以上例句可看出,顺排还是倒排还取决于突出强调哪一方面的需要。

2·当一组概念表现由若干连续的动作、行为构成的活动过程时,一般应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如:

“该犯从我市(北京市)××监狱越狱逃跑后,先后流窜到石家庄、郑州、武汉、广州等地继续作案。”

3·当以一组概念表现一个认识过程时,一般按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次序排列。如:

“这是一份很好的材料,它能引人深思,促人猛醒,催人奋进。”

4·当以一个语句反映因果关系时,一般是按先因后果次序排列,只有需特别申明或突出表现原因时,才先讲结果再谈原因。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先因后果)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3年前我们曾和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先果后因,以强调原因)

5·当将语句中的一些成分提前或后置并不违反语法规则,并不改变语义而且有利于提高表达效果时,应以此作为修辞手段。公文中有一部分定语、状语、谓语可以提前。如:

“在事故现场,大的、小的、好的、残的,堆放着许多从大火中抢救出来的产品。”(定语置于谓语前)

“在此期间,我们一定要抓紧落实国务院文件的精神。”(状语置于主语前)

“这个拿血换来的经验,大家都不要忘记。”(宾语置于主语之前)

同样,一部分定语、状语也可以后置。如:。

“在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共抢运救灾粮一千余吨,加固水坝30多座。”(定语后置)

“在此我们谨向您的热情支持表示感谢,为国家,为孩子们。”(状语后置)

由以上二例中可见,正确地将句子成分提前或后置,可以突出或强调语句中的某个意思,给人以更强烈深刻的印象。

6·当由于语句中几个成分的相互关系不明而出现歧义时,有时可通过改变语序消除歧义。如:

公文语序范文篇3

“这样的活动乐于使广大农民群众接受。”(“乐于”应移至“接受”之前)

“我院已于9月30日召开了表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大会,××院长和其他学院的领导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他”应移至“学院的”之后,否则将有歧义产生)

“5月3日,我们访问了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当年的爱国老人。”(应将“当年”移至“参加”之前)

在公文中正确地安排语序,主要应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注意尊重语序的习惯性。词中的语素、词组中的词其先后次序有许多都必须按约定俗成的习惯排列,否则人们就看不懂,不易接受。如表达方位时,习惯于称“东西南北”就不能随意变为“西东北南”;“素质”就不要偏偏说成质素,……。二是注意事理的逻辑次序。这一次序是客观事物内部规律性的反映,因而是安排语序的主要依据。三是注意语序的强制性。语序既然受语言习惯、事理逻辑的制约,也就具备了强制性。不管是谁,要想利用用公文清楚地表意并为人所理解,都必须服从这种约束,不随意改变语序。四是注意语序的选择性。从局部的和具体的情况看,语序的强制性中又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只要不出现语法错误、不改变语义,为追求更佳的表达效果,也可对词语的位置作一些调整,如将状语置于主语之前等。

综合上述基本要求,在公文中安排语序时常作如下处理:

1·当要表达的一组并列概念之间有轻重、主次、强弱之分,大小、高低、多少之别时,应依次顺排或倒排;而无这种分别时则按一定标准(空间分布、音节多少)分门别类排列。如:

“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和向党外组织建议撤销党外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由轻递重)

“玻璃制品厂原党委书记张某一伙,几年来大量贪污盗窃、行贿送礼,其中仅行贿一项即达85000多元”。(由重递轻)

“三个质量管理小组分获一、二、三等奖,奖金额分别为5000元、3000元、1500元。”(由多至少)

“国库券的面额,分为l元、5元、10元、50元、100元和1000元六种。”(由少至多)

“车间、仓库、货场、职工宿舍、职工食堂、退离休职工活动站等工程,续建量不足××%或所需继续投资额不足×万元的,经市计委审查批准,可按收尾工程继续施工。”(前三项为生产类,后几项为生活福利类,同时兼顾音节的整齐,先双音节词,再四音节词,最后八音节词)

从以上例句可看出,顺排还是倒排还取决于突出强调哪一方面的需要。

2·当一组概念表现由若干连续的动作、行为构成的活动过程时,一般应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如:

“该犯从我市(北京市)××监狱越狱逃跑后,先后流窜到石家庄、郑州、武汉、广州等地继续作案。”

3·当以一组概念表现一个认识过程时,一般按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次序排列。如:

“这是一份很好的材料,它能引人深思,促人猛醒,催人奋进。”

4·当以一个语句反映因果关系时,一般是按先因后果次序排列,只有需特别申明或突出表现原因时,才先讲结果再谈原因。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先因后果)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3年前我们曾和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先果后因,以强调原因)

5·当将语句中的一些成分提前或后置并不违反语法规则,并不改变语义而且有利于提高表达效果时,应以此作为修辞手段。公文中有一部分定语、状语、谓语可以提前。如:

“在事故现场,大的、小的、好的、残的,堆放着许多从大火中抢救出来的产品。”(定语置于谓语前)

“在此期间,我们一定要抓紧落实国务院文件的精神。”(状语置于主语前)

“这个拿血换来的经验,大家都不要忘记。”(宾语置于主语之前)

同样,一部分定语、状语也可以后置。如:。

“在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共抢运救灾粮一千余吨,加固水坝30多座。”(定语后置)

“在此我们谨向您的热情支持表示感谢,为国家,为孩子们。”(状语后置)

由以上二例中可见,正确地将句子成分提前或后置,可以突出或强调语句中的某个意思,给人以更强烈深刻的印象。

6·当由于语句中几个成分的相互关系不明而出现歧义时,有时可通过改变语序消除歧义。如:

公文语序范文篇4

“这样的活动乐于使广大农民群众接受。”(“乐于”应移至“接受”之前)

“我院已于9月30日召开了表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大会,××院长和其他学院的领导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他”应移至“学院的”之后,否则将有歧义产生)

“5月3日,我们访问了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当年的爱国老人。”(应将“当年”移至“参加”之前)

在公文中正确地安排语序,主要应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注意尊重语序的习惯性。词中的语素、词组中的词其先后次序有许多都必须按约定俗成的习惯排列,否则人们就看不懂,不易接受。如表达方位时,习惯于称“东西南北”就不能随意变为“西东北南”;“素质”就不要偏偏说成质素,……。二是注意事理的逻辑次序。这一次序是客观事物内部规律性的反映,因而是安排语序的主要依据。三是注意语序的强制性。语序既然受语言习惯、事理逻辑的制约,也就具备了强制性。不管是谁,要想利用用公文清楚地表意并为人所理解,都必须服从这种约束,不随意改变语序。四是注意语序的选择性。从局部的和具体的情况看,语序的强制性中又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只要不出现语法错误、不改变语义,为追求更佳的表达效果,也可对词语的位置作一些调整,如将状语置于主语之前等。

综合上述基本要求,在公文中安排语序时常作如下处理:

1·当要表达的一组并列概念之间有轻重、主次、强弱之分,大小、高低、多少之别时,应依次顺排或倒排;而无这种分别时则按一定标准(空间分布、音节多少)分门别类排列。如:

“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和向党外组织建议撤销党外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由轻递重)

“玻璃制品厂原党委书记张某一伙,几年来大量贪污盗窃、行贿送礼,其中仅行贿一项即达85000多元”。(由重递轻)

“三个质量管理小组分获一、二、三等奖,奖金额分别为5000元、3000元、1500元。”(由多至少)

“国库券的面额,分为l元、5元、10元、50元、100元和1000元六种。”(由少至多)

“车间、仓库、货场、职工宿舍、职工食堂、退离休职工活动站等工程,续建量不足××%或所需继续投资额不足×万元的,经市计委审查批准,可按收尾工程继续施工。”(前三项为生产类,后几项为生活福利类,同时兼顾音节的整齐,先双音节词,再四音节词,最后八音节词)

从以上例句可看出,顺排还是倒排还取决于突出强调哪一方面的需要。

2·当一组概念表现由若干连续的动作、行为构成的活动过程时,一般应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如:

“该犯从我市(北京市)××监狱越狱逃跑后,先后流窜到石家庄、郑州、武汉、广州等地继续作案。”

3·当以一组概念表现一个认识过程时,一般按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次序排列。如:

“这是一份很好的材料,它能引人深思,促人猛醒,催人奋进。”

4·当以一个语句反映因果关系时,一般是按先因后果次序排列,只有需特别申明或突出表现原因时,才先讲结果再谈原因。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先因后果)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3年前我们曾和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先果后因,以强调原因)

5·当将语句中的一些成分提前或后置并不违反语法规则,并不改变语义而且有利于提高表达效果时,应以此作为修辞手段。公文中有一部分定语、状语、谓语可以提前。如:

“在事故现场,大的、小的、好的、残的,堆放着许多从大火中抢救出来的产品。”(定语置于谓语前)

“在此期间,我们一定要抓紧落实国务院文件的精神。”(状语置于主语前)

“这个拿血换来的经验,大家都不要忘记。”(宾语置于主语之前)

同样,一部分定语、状语也可以后置。如:。

“在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共抢运救灾粮一千余吨,加固水坝30多座。”(定语后置)

“在此我们谨向您的热情支持表示感谢,为国家,为孩子们。”(状语后置)

由以上二例中可见,正确地将句子成分提前或后置,可以突出或强调语句中的某个意思,给人以更强烈深刻的印象。

6·当由于语句中几个成分的相互关系不明而出现歧义时,有时可通过改变语序消除歧义。如:

公文语序范文篇5

一、书写不规范

公文用语的一词一句、一个概念都必须准确无误,不容产生歧义。汉语中,形近字、同音字特别多,

起草公文应特别注意字词的书写,消除错别字。由于疏忽大意或对其词语内涵不清楚.容易造成公文语言中错别字的产生。如“升国旗”写成“开国旗”;“苦干、实干、加巧干”写成“苦干、实干、加23干”;“启事”写成“启示”;“务必”写成“勿必”;“反映”写成“反应”;“消除”写成“消灭”等。

二、语义辨析不当

汉语言中,表达同一个意思,有时可有几个甚至几十个近百个意义相近的近义词语,在选择时要注意它们语义的细微差别,准确恰当地运用。如:关于“死”的词语就有“逝世”、“亡”“英年早逝”“寿终正寝”“牺牲”、“殉职”“老了”等,运用时要注意其细微的区别。

三、词语外延限定有误

公文中往往因一字一词之误导致种种歧义,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和损失。“公司决定,从一九九九年一月起,适当增加在岗职员的工资”。这里的“从……起”至关重要,起到了准确界定的作用。这里特别指出要避免语义过分地夸大或贬低,防止诸如“特大”、“最”、“最最”“首创”“第一”等“特大调”的误差。

四、简缩词语欠规范

人名、地名、年月日等不能滥用简称。年份写法应概用全数,不得省略。简称应规范化。如“全国人大”不能写成“全人大会”,也不能用作“国大”。“两个文明”、“三个代表”、“四有新人”等都不能随意增删。并且要注意的是,公文中简称词语不能过多,多则滥,滥则有损文风。

五、词语搭配失当

公文写作中语言要互相搭配,以使语句通顺、表意清晰。否则,就会出现语病。如“我们要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动宾搭配失当:不能“继承”“作风”。

六、句子成分残缺

句子缺少某些成分,也会使语句不畅,表意不清。如“在社会实践中,使大学生们了解了社会”。这就缺少主语,应将“使”去掉。

七、指代不明

公文写作中使用代词,要使句子连续、结构紧凑,还要保持代词的前后一致。否则就会指代不明。如“我厂经过治理整顿,面貌一新,该厂领导班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对这个厂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这里“我厂”、“该厂”、“这个厂”前后不统一。

八、套话、空话连篇

公文旨在实用,切忌套话、空话。如“在……大好形势下”、“在……指引下”、“时间飞逝,日月如梭”等等。千篇一律,反将公文写得死板生硬,没了生气。

九、滥用文学语言

公文用语要精确、庄重、简洁。即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修饰、渲染。如“罪犯张某,在我公安人员的追捕下,抱头鼠窜……”。其中“抱头鼠窜”就是文学语言,在此应用欠妥。

十、逻辑混乱

公文语言也要符合逻辑,符合逻辑就是符合思维规律,否则就会出现语病。如“不生产出东西来,拿什么去消费?所以必须多积累,少消费”。应该说“生产消费一起抓”;“全体党员都投人抗洪队伍中,只有少数党员还躲在家中”。“全部加人”就不应有“少数党员还躲在家中”。

十一、语句重复又叠用

公文以简明为佳,忌用语上的重复、叠用的余赘。如“全体师生们”、“反映了情况和问题”、“截止三月底为止”等,都是用语的重复、叠用。

十二、数字使用不规范

数字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论证材料,因此使用时要准确无误,并力争规范。如“80年代中期以前,多数新闻单位实行的是全额预算管理。……从八十年代初,北京首次举行了大规模读者调查后,受众调查逐渐被各级新闻单位所重视”。这里的“80”与“八十”应当统一起来。

十三、语序混乱

词语在句子里,句子在段落中的安排是有一定的次序的,这是汉语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个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出现表意不清,甚至错误现象。如“艺术创作的题材,要反复仔细地到生活中去检验和推敲”。显然,状语“反复仔细地”是修饰“检验和推敲”的,应当与它*近;“紧密地围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个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工作”。是两种说法混用在一起,造成了语序混乱,应改为“紧密地围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个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工作”。

公文语序范文篇6

歧义对公文是有害的,是撰写者所不需要但又往往在无意之中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公文中的歧义呢?笔者认为,克服歧义的方法并不复杂,有针对性地对句子成份予以调整,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做法都十分有效,困难的和起关键作用的是要能发现歧义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歧义的发生规律,对歧义保持警惕。

一般情况下,当公文中出现选词不当,词序失当,滥用省略,错用数量词,语句中有词性不明的成份,语句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错用标点符号,滥用修辞格等现象时,都会形成歧义。

(一)选词不当,造成对概念的歧解,引起歧义。

与歧义出现有关的选词不当,主要表现为滥用方言词、口语词和土俗俚语,使用不规范的简称,误用褒贬词语等。

我国的当代公文在文体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标准的符号系统,除极特殊情况外,禁绝使用未列入普通话规范的方言词、口语词和通俗俚语。如果我们在撰写公文时不懂得,或者不尊重这一规律,滥用这些词语,就经常因此而使公文出现歧义。因为这些词语不仅应用范围窄,词义不为多数人所理解,而且往往与普通话中的规范词形同义异。如长沙话中的“蚊子”还兼指“苍蝇”在内;吴、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的“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腿”;口语词中的“咬耳朵”除了有普通话书面词语中的真真切切地用嘴咬住耳朵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窃窃私语。如果我们在公文中随意使用这类词语,当然难免使阅文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的本意就会被一部分人歧解,甚至是曲解。不规范简称给公文带来的歧义主要源于这些简称词本身在脱离语境和精确背景资料情况下的高度不确定性。“人大”在没有精确交代语境的情况下可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代表大会”;“南大”则需要在更精确交代背景的情况下才能被界定清楚是指“南京大学”还是“南开大学”。不规范简称给公文造成的歧义,往往不仅仅是出点笑话,如果用“国家人事部”去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在法律意义上,公文作者对其所作的有关意思表示就将是无效的,因为在法律上不存在这样一个“部”,谁也不能、不需要用这样的名义去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行使权利。

公文中错误地选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也会造成歧义。公文中使用带褒贬色彩的词语是为了更鲜明、简洁地表达作者的立场,如果出现误用,将使阅文者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真正立场。如“小王革新了工作方法,许多人知道后纷纷效尤”一句,“革新”与“效尤”一褒一贬,阅文者对作者的态度的理解,就既可以看作肯定,也可以看作是否定。而作者的真实态度很可能是肯定,或者是否定,甚至是目前不必、不能置可否的中性态度。这种歧义带来的当然往往是相应的错误行为。

(二)语序不当,造成被限定说明的对象不明,引起歧义。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语序不当,特别是在有多项定语存在的语句中不恰当地排列了语序,常常会有歧义产生。请见以下例句: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几个技术革新小组的代表。

这里,定语“几个”的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就座的有若干个小组的代表,也可以理解成就座的是一个小组的几个代表。

(三)语句中个别词的词性不明,也会产生歧义。

请见下面的例句:

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和B企业集团在各个时期进行竞争时所采取的竞争策略的特点。

在这里,由于“和”字的词性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很难分辨,因此语句就同时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作连词用,其句义就是作者分析了A、B两个企业集团双方的竞争策略特点;而如果作介词用,则句义为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的竞争策略特点。

(四)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或词组的限定修饰,引起歧义。

自然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词组的含义是非确定性的,但在公文语句中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对它们加以限定或说明,就很容易因此而出现歧义。如在公文中常常因界定事物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需要使用“以上”“以下”“以内”之类的词语。实际上,这类词语的含义就很不确定,处理上不讲究,就会出歧义,而且往往是关系是非界限、政策界限的歧义。这些歧义主要出自人们对“以上”“以下”“以内”是否包含本数在内的理解不一。请见下面例句:

参加工作15年以上的职工一年可享受10天以下的带薪旅游假。

对这一规定,至少两处不确,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因此有纠纷:15年以上是否包括15年?10天以下是否把10天也包含在内?

了解了上述现象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会有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

(五)滥用省略,造成语句成份残缺,引起歧义。

语言运用过程中,恰当地应用省略确实可使语句简洁明快,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滥用省略就会走向反面,成为语病并可能因此而形成歧义。与歧义有关的不恰当省略主要是:

1·省略必要的虚词。请见例句:

经研究,县政府同意A乡政府报告。

这里,“报告”前的助词“的”被略去后,句义至少有两个:一是同意A乡的那份报告;一是同意A乡作出报告。

2·省略必要的关联词语。请见例句:

受托单位误期,委托单位罚款。

这里,因为省略了表示复句内部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义就既可以理解为因为误期,所以罚款;也可以理解为如果误期,就要罚款。而这种差别会给文件执行结果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3·省略必要的主语、宾语。请见例句:

局里调拨给市纺织工业总公司一台小型计算机,又拨给了精纺分公司

这里,由于主语或宾语的残缺,使句义至少有三种: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总公司又转而拨给了分公司;局里拨给总公司、分公司各一台;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又调回拨给了分公司。

4·盲目套用口语中的省略句式。人们在口语中常使用一些结构简单的省略句式,在面对面交际的特殊语境条件下,这种省略并不影响表意的精确,但如果盲目将它们套用在书面交际的公文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歧义。如口语中可以把“我非去一趟不可”省略为“我非去一趟”,但如果把“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不可”在公文中省略为“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就会有歧解。

(六)多义词、多义词组造成语句中有关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引起歧义。

本文开头列举的“我们要学习文件”一句所以有至少三种句义,其原因主要在于“要”“学习文件”都是多义的,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形成多种语法关系,按不同的关系去解释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要”作一般动词表示“索取”,作能愿动词则表示“应该”“打算”;“学习文件”可以是偏正词组,表示供学习的文件,它也可以是述宾词组,表示学习和学习的内容。多种关系相互搭配,七个字就同时有了三种不同的意思。

(七)错用数量词,产生逻辑错误,引起歧义。

有时候我们会在公文中看到与“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相类似的句子,实际上它们也都是歧义句。这里的歧义源于对数量词“少数”的误用。撰稿人要表示的“少数”是指参与犯罪的是少数人,对占社会少数的这些人要严厉打击,但实际上这句话中的“少数”却还含有犯罪分子中的少部分人的意思,句义中也就有了严厉打击犯罪分子中的少数人,对多数犯罪分子不打击,或者不严厉打击的意思。

(八)忽略语音同语义之间的可能影响,产生“语音性”歧义。

语言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和意义的综合体,一定的意义是通过一定的声音形式表达的。这一现象就是在人们并不直接张口讲的写作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为此,如果在公文写作中忽略语义同语音之间可能的相互影响,就会出现同一句话可以“读出”几种不同意思的现象,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语音性”歧义。

1·语调附加语义引起歧义。在一些场合,同一语句,讲话时的语调不同,语义会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语调附加了语义的缘故。这种现象会造成公文中的歧义,特别是当撰稿人对此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如下例:

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

这句话可以有至少两个意思,它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读法:读作“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时,表示来过两个人,即A先生,以及B先生的法律顾问;而读作“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时,则表示只来过一个人,即A、B共同的法律顾问。

两种读法的差别只是重音的位置不同,在书面表达中没有什么手段可以准确表示这种不同,而且撰稿人写作时往往只边写边默读其中的一种,忽略另外一种读法的存在。这种最不经意中产生的歧义最隐蔽,危害也最大。

2·同音异义在特殊情况下引发歧义。汉语语音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自身日趋简化。据统计,如果不将声调计入,大量书面材料中实际出现的音节只有400个左右,而其中的47个音节又占了总出现率中的50%以上。这些音节用于表示绝大多数常用字,这就使汉语词汇的同音异义现象比较普遍。本来,公文作为一种书面的交际工具,在人们主要靠“看”而不是“听”接收信息的情况下,同音异义现象不会给准确理解带来困难和问题,但如果一部分公文在其传递中也存在一段以声波为载体的运动过程,同音异义也会给对方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会有歧义形成。电话通知、会议报告以及经计算机处理的语音形式传递处理的文件,都可能存在同音异义带来的歧义问题。“3日内,油轮不准进港。”的电话通知很可能会造成一个海滨城市断邮3天,或者对该城市的旅游业造成不良影响,因为“油轮”与“邮轮”“游轮”发音完全相同,而含义却相差甚远,如果不作特别说明或其他处理,收文(实际上是“听”文)各方很可能分别将其记录为不同的词,从而作出不同的理解。类似现象在领导者所作的各种会议报告中也会出现。

(九)错用标点符号,改变了词语间的关系,引起歧义。

标点符号与句法结构有密切关系,如果错误地使用了标点符号,就有可能改变词语间的本来关系,从而引起歧义。请见例句:

3日内蒙古人民共和国有暴风雪。

本来,在“3日内”后边应当有一个逗号,如此,其语义会十分明确。但缺少了这样一个逗号之后,只因念读时的停顿有可能发生一点点改变就使语句的意思表示大变,歧义产生,而且带来严重的政治性错误。类似的例句还如:

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反对,A国侵略者支持B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这里是因为逗号标错了位置(应在侵略者后)而使语句产生了非常有害的歧义。只有修正了这个错误,句子才能还原成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歧义才不复存在。

(十)滥用修辞格,破坏文体风格的统一,引起歧义。

公文需要修辞,甚至公文更讲究修辞,但公文的使用目的决定了这种修辞主要是在更有效地选词、炼句方面下功夫,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格,但必须慎之又慎,不能采用有碍于庄重、准确、直接表意的方式,如夸张、拟人、反语、双关等,就是使用比喻、借代、对偶、排比、反复、引用等方式时,也必须符合公文文体的特殊要求。背离了上述原则,滥用修辞格,不仅会使表达冗繁,还会因破坏公文文体风格的统一,无限制地扩大了阅文者的联想范围而形成歧义。请见下面例句:

公文语序范文篇7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歧义对公文是有害的,是撰写者所不需要但又往往在无意之中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公文中的歧义呢?笔者认为,克服歧义的方法并不复杂,有针对性地对句子成份予以调整,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做法都十分有效,困难的和起关键作用的是要能发现歧义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歧义的发生规律,对歧义保持警惕。

一般情况下,当公文中出现选词不当,词序失当,滥用省略,错用数量词,语句中有词性不明的成份,语句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错用标点符号,滥用修辞格等现象时,都会形成歧义。

(一)选词不当,造成对概念的歧解,引起歧义。

与歧义出现有关的选词不当,主要表现为滥用方言词、口语词和土俗俚语,使用不规范的简称,误用褒贬词语等。

我国的当代公文在文体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标准的符号系统,除极特殊情况外,禁绝使用未列入普通话规范的方言词、口语词和通俗俚语。如果我们在撰写公文时不懂得,或者不尊重这一规律,滥用这些词语,就经常因此而使公文出现歧义。因为这些词语不仅应用范围窄,词义不为多数人所理解,而且往往与普通话中的规范词形同义异。如长沙话中的“蚊子”还兼指“苍蝇”在内;吴、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的“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腿”;口语词中的“咬耳朵”除了有普通话书面词语中的真真切切地用嘴咬住耳朵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窃窃私语。如果我们在公文中随意使用这类词语,当然难免使阅文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的本意就会被一部分人歧解,甚至是曲解。

不规范简称给公文带来的歧义主要源于这些简称词本身在脱离语境和精确背景资料情况下的高度不确定性。“人大”在没有精确交代语境的情况下可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代表大会”;“南大”则需要在更精确交代背景的情况下才能被界定清楚是指“南京大学”还是“南开大学”。不规范简称给公文造成的歧义,往往不仅仅是出点笑话,如果用“国家人事部”去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在法律意义上,公文作者对其所作的有关意思表示就将是无效的,因为在法律上不存在这样一个“部”,谁也不能、不需要用这样的名义去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行使权利。

公文中错误地选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也会造成歧义。公文中使用带褒贬色彩的词语是为了更鲜明、简洁地表达作者的立场,如果出现误用,将使阅文者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真正立场。如“小王革新了工作方法,许多人知道后纷纷效尤”一句,“革新”与“效尤”一褒一贬,阅文者对作者的态度的理解,就既可以看作肯定,也可以看作是否定。而作者的真实态度很可能是肯定,或者是否定,甚至是目前不必、不能置可否的中性态度。这种歧义带来的当然往往是相应的错误行为。

(二)语序不当,造成被限定说明的对象不明,引起歧义。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语序不当,特别是在有多项定语存在的语句中不恰当地排列了语序,常常会有歧义产生。请见以下例句: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几个技术革新小组的代表。

这里,定语“几个”的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就座的有若干个小组的代表,也可以理解成就座的是一个小组的几个代表。

(三)语句中个别词的词性不明,也会产生歧义。

请见下面的例句:

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和B企业集团在各个时期进行竞争时所采取的竞争策略的特点。

在这里,由于“和”字的词性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很难分辨,因此语句就同时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作连词用,其句义就是作者分析了A、B两个企业集团双方的竞争策略特点;而如果作介词用,则句义为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的竞争策略特点。

(四)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或词组的限定修饰,引起歧义。

自然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词组的含义是非确定性的,但在公文语句中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对它们加以限定或说明,就很容易因此而出现歧义。如在公文中常常因界定事物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需要使用“以上”“以下”“以内”之类的词语。实际上,这类词语的含义就很不确定,处理上不讲究,就会出歧义,而且往往是关系是非界限、政策界限的歧义。这些歧义主要出自人们对“以上”“以下”“以内”是否包含本数在内的理解不一。请见下面例句:

参加工作15年以上的职工一年可享受10天以下的带薪旅游假。

对这一规定,至少两处不确,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因此有纠纷:15年以上是否包括15年?10天以下是否把10天也包含在内?

了解了上述现象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会有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

(五)滥用省略,造成语句成份残缺,引起歧义。

语言运用过程中,恰当地应用省略确实可使语句简洁明快,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滥用省略就会走向反面,成为语病并可能因此而形成歧义。与歧义有关的不恰当省略主要是:

1·省略必要的虚词。请见例句:

经研究,县政府同意A乡政府报告。

这里,“报告”前的助词“的”被略去后,句义至少有两个:一是同意A乡的那份报告;一是同意A乡作出报告。

2·省略必要的关联词语。请见例句:

受托单位误期,委托单位罚款。

这里,因为省略了表示复句内部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义就既可以理解为因为误期,所以罚款;也可以理解为如果误期,就要罚款。而这种差别会给文件执行结果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3·省略必要的主语、宾语。请见例句:

局里调拨给市纺织工业总公司一台小型计算机,又拨给了精纺分公司。

这里,由于主语或宾语的残缺,使句义至少有三种: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总公司又转而拨给了分公司;局里拨给总公司、分公司各一台;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又调回拨给了分公司。

4·盲目套用口语中的省略句式。人们在口语中常使用一些结构简单的省略句式,在面对面交际的特殊语境条件下,这种省略并不影响表意的精确,但如果盲目将它们套用在书面交际的公文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歧义。如口语中可以把“我非去一趟不可”省略为“我非去一趟”,但如果把“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不可”在公文中省略为“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就会有歧解。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六)多义词、多义词组造成语句中有关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引起歧义。

本文开头列举的“我们要学习文件”一句所以有至少三种句义,其原因主要在于“要”“学习文件”都是多义的,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形成多种语法关系,按不同的关系去解释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要”作一般动词表示“索取”,作能愿动词则表示“应该”“打算”;“学习文件”可以是偏正词组,表示供学习的文件,它也可以是述宾词组,表示学习和学习的内容。多种关系相互搭配,七个字就同时有了三种不同的意思。

(七)错用数量词,产生逻辑错误,引起歧义。

有时候我们会在公文中看到与“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相类似的句子,实际上它们也都是歧义句。这里的歧义源于对数量词“少数”的误用。撰稿人要表示的“少数”是指参与犯罪的是少数人,对占社会少数的这些人要严厉打击,但实际上这句话中的“少数”却还含有犯罪分子中的少部分人的意思,句义中也就有了严厉打击犯罪分子中的少数人,对多数犯罪分子不打击,或者不严厉打击的意思。

(八)忽略语音同语义之间的可能影响,产生“语音性”歧义。

语言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和意义的综合体,一定的意义是通过一定的声音形式表达的。这一现象就是在人们并不直接张口讲的写作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为此,如果在公文写作中忽略语义同语音之间可能的相互影响,就会出现同一句话可以“读出”几种不同意思的现象,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语音性”歧义。

1·语调附加语义引起歧义。在一些场合,同一语句,讲话时的语调不同,语义会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语调附加了语义的缘故。这种现象会造成公文中的歧义,特别是当撰稿人对此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如下例:

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

这句话可以有至少两个意思,它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读法:读作“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时,表示来过两个人,即A先生,以及B先生的法律顾问;而读作“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时,则表示只来过一个人,即A、B共同的法律顾问。

两种读法的差别只是重音的位置不同,在书面表达中没有什么手段可以准确表示这种不同,而且撰稿人写作时往往只边写边默读其中的一种,忽略另外一种读法的存在。这种最不经意中产生的歧义最隐蔽,危害也最大。

2·同音异义在特殊情况下引发歧义。汉语语音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自身日趋简化。据统计,如果不将声调计入,大量书面材料中实际出现的音节只有400个左右,而其中的47个音节又占了总出现率中的50%以上。这些音节用于表示绝大多数常用字,这就使汉语词汇的同音异义现象比较普遍。本来,公文作为一种书面的交际工具,在人们主要靠“看”而不是“听”接收信息的情况下,同音异义现象不会给准确理解带来困难和问题,但如果一部分公文在其传递中也存在一段以声波为载体的运动过程,同音异义也会给对方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会有歧义形成。电话通知、会议报告以及经计算机处理的语音形式传递处理的文件,都可能存在同音异义带来的歧义问题。“3日内,油轮不准进港。”的电话通知很可能会造成一个海滨城市断邮3天,或者对该城市的旅游业造成不良影响,因为“油轮”与“邮轮”“游轮”发音完全相同,而含义却相差甚远,如果不作特别说明或其他处理,收文(实际上是“听”文)各方很可能分别将其记录为不同的词,从而作出不同的理解。类似现象在领导者所作的各种会议报告中也会出现。

(九)错用标点符号,改变了词语间的关系,引起歧义。

标点符号与句法结构有密切关系,如果错误地使用了标点符号,就有可能改变词语间的本来关系,从而引起歧义。请见例句:

3日内蒙古人民共和国有暴风雪。

本来,在“3日内”后边应当有一个逗号,如此,其语义会十分明确。但缺少了这样一个逗号之后,只因念读时的停顿有可能发生一点点改变就使语句的意思表示大变,歧义产生,而且带来严重的政治性错误。类似的例句还如:

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反对,A国侵略者支持B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这里是因为逗号标错了位置(应在侵略者后)而使语句产生了非常有害的歧义。只有修正了这个错误,句子才能还原成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歧义才不复存在。

(十)滥用修辞格,破坏文体风格的统一,引起歧义。

公文需要修辞,甚至公文更讲究修辞,但公文的使用目的决定了这种修辞主要是在更有效地选词、炼句方面下功夫,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格,但必须慎之又慎,不能采用有碍于庄重、准确、直接表意的方式,如夸张、拟人、反语、双关等,就是使用比喻、借代、对偶、排比、反复、引用等方式时,也必须符合公文文体的特殊要求。背离了上述原则,滥用修辞格,不仅会使表达冗繁,还会因破坏公文文体风格的统一,无限制地扩大了阅文者的联想范围而形成歧义。请见下面例句:

公文语序范文篇8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歧义对公文是有害的,是撰写者所不需要但又往往在无意之中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公文中的歧义呢?笔者认为,克服歧义的方法并不复杂,有针对性地对句子成份予以调整,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做法都十分有效,困难的和起关键作用的是要能发现歧义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歧义的发生规律,对歧义保持警惕。

一般情况下,当公文中出现选词不当,词序失当,滥用省略,错用数量词,语句中有词性不明的成份,语句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错用标点符号,滥用修辞格等现象时,都会形成歧义。

(一)选词不当,造成对概念的歧解,引起歧义。

与歧义出现有关的选词不当,主要表现为滥用方言词、口语词和土俗俚语,使用不规范的简称,误用褒贬词语等。

我国的当代公文在文体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标准的符号系统,除极特殊情况外,禁绝使用未列入普通话规范的方言词、口语词和通俗俚语。如果我们在撰写公文时不懂得,或者不尊重这一规律,滥用这些词语,就经常因此而使公文出现歧义。因为这些词语不仅应用范围窄,词义不为多数人所理解,而且往往与普通话中的规范词形同义异。如长沙话中的“蚊子”还兼指“苍蝇”在内;吴、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的“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腿”;口语词中的“咬耳朵”除了有普通话书面词语中的真真切切地用嘴咬住耳朵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窃窃私语。如果我们在公文中随意使用这类词语,当然难免使阅文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的本意就会被一部分人歧解,甚至是曲解。

不规范简称给公文带来的歧义主要源于这些简称词本身在脱离语境和精确背景资料情况下的高度不确定性。“人大”在没有精确交代语境的情况下可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代表大会”;“南大”则需要在更精确交代背景的情况下才能被界定清楚是指“南京大学”还是“南开大学”。不规范简称给公文造成的歧义,往往不仅仅是出点笑话,如果用“国家人事部”去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在法律意义上,公文作者对其所作的有关意思表示就将是无效的,因为在法律上不存在这样一个“部”,谁也不能、不需要用这样的名义去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行使权利。

公文中错误地选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也会造成歧义。公文中使用带褒贬色彩的词语是为了更鲜明、简洁地表达作者的立场,如果出现误用,将使阅文者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真正立场。如“小王革新了工作方法,许多人知道后纷纷效尤”一句,“革新”与“效尤”一褒一贬,阅文者对作者的态度的理解,就既可以看作肯定,也可以看作是否定。而作者的真实态度很可能是肯定,或者是否定,甚至是目前不必、不能置可否的中性态度。这种歧义带来的当然往往是相应的错误行为。

(二)语序不当,造成被限定说明的对象不明,引起歧义。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语序不当,特别是在有多项定语存在的语句中不恰当地排列了语序,常常会有歧义产生。请见以下例句: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几个技术革新小组的代表。

这里,定语“几个”的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就座的有若干个小组的代表,也可以理解成就座的是一个小组的几个代表。

(三)语句中个别词的词性不明,也会产生歧义。

请见下面的例句:

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和B企业集团在各个时期进行竞争时所采取的竞争策略的特点。

在这里,由于“和”字的词性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很难分辨,因此语句就同时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作连词用,其句义就是作者分析了A、B两个企业集团双方的竞争策略特点;而如果作介词用,则句义为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的竞争策略特点。

(四)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或词组的限定修饰,引起歧义。

自然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词组的含义是非确定性的,但在公文语句中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对它们加以限定或说明,就很容易因此而出现歧义。如在公文中常常因界定事物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需要使用“以上”“以下”“以内”之类的词语。实际上,这类词语的含义就很不确定,处理上不讲究,就会出歧义,而且往往是关系是非界限、政策界限的歧义。这些歧义主要出自人们对“以上”“以下”“以内”是否包含本数在内的理解不一。请见下面例句:

参加工作15年以上的职工一年可享受10天以下的带薪旅游假。

对这一规定,至少两处不确,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因此有纠纷:15年以上是否包括15年?10天以下是否把10天也包含在内?

了解了上述现象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会有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

(五)滥用省略,造成语句成份残缺,引起歧义。

语言运用过程中,恰当地应用省略确实可使语句简洁明快,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滥用省略就会走向反面,成为语病并可能因此而形成歧义。与歧义有关的不恰当省略主要是:

1·省略必要的虚词。请见例句:

经研究,县政府同意A乡政府报告。

这里,“报告”前的助词“的”被略去后,句义至少有两个:一是同意A乡的那份报告;一是同意A乡作出报告。

2·省略必要的关联词语。请见例句:

受托单位误期,委托单位罚款。

这里,因为省略了表示复句内部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义就既可以理解为因为误期,所以罚款;也可以理解为如果误期,就要罚款。而这种差别会给文件执行结果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3·省略必要的主语、宾语。请见例句:

局里调拨给市纺织工业总公司一台小型计算机,又拨给了精纺分公司。

这里,由于主语或宾语的残缺,使句义至少有三种: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总公司又转而拨给了分公司;局里拨给总公司、分公司各一台;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又调回拨给了分公司。

4·盲目套用口语中的省略句式。人们在口语中常使用一些结构简单的省略句式,在面对面交际的特殊语境条件下,这种省略并不影响表意的精确,但如果盲目将它们套用在书面交际的公文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歧义。如口语中可以把“我非去一趟不可”省略为“我非去一趟”,但如果把“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不可”在公文中省略为“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就会有歧解。

(六)多义词、多义词组造成语句中有关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引起歧义。

本文开头列举的“我们要学习文件”一句所以有至少三种句义,其原因主要在于“要”“学习文件”都是多义的,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形成多种语法关系,按不同的关系去解释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要”作一般动词表示“索取”,作能愿动词则表示“应该”“打算”;“学习文件”可以是偏正词组,表示供学习的文件,它也可以是述宾词组,表示学习和学习的内容。多种关系相互搭配,七个字就同时有了三种不同的意思。

(七)错用数量词,产生逻辑错误,引起歧义。

有时候我们会在公文中看到与“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相类似的句子,实际上它们也都是歧义句。这里的歧义源于对数量词“少数”的误用。撰稿人要表示的“少数”是指参与犯罪的是少数人,对占社会少数的这些人要严厉打击,但实际上这句话中的“少数”却还含有犯罪分子中的少部分人的意思,句义中也就有了严厉打击犯罪分子中的少数人,对多数犯罪分子不打击,或者不严厉打击的意思。

(八)忽略语音同语义之间的可能影响,产生“语音性”歧义。

语言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和意义的综合体,一定的意义是通过一定的声音形式表达的。这一现象就是在人们并不直接张口讲的写作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为此,如果在公文写作中忽略语义同语音之间可能的相互影响,就会出现同一句话可以“读出”几种不同意思的现象,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语音性”歧义。

1·语调附加语义引起歧义。在一些场合,同一语句,讲话时的语调不同,语义会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语调附加了语义的缘故。这种现象会造成公文中的歧义,特别是当撰稿人对此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如下例:

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

这句话可以有至少两个意思,它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读法:读作“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时,表示来过两个人,即A先生,以及B先生的法律顾问;而读作“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时,则表示只来过一个人,即A、B共同的法律顾问。

两种读法的差别只是重音的位置不同,在书面表达中没有什么手段可以准确表示这种不同,而且撰稿人写作时往往只边写边默读其中的一种,忽略另外一种读法的存在。这种最不经意中产生的歧义最隐蔽,危害也最大。

2·同音异义在特殊情况下引发歧义。汉语语音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自身日趋简化。据统计,如果不将声调计入,大量书面材料中实际出现的音节只有400个左右,而其中的47个音节又占了总出现率中的50%以上。这些音节用于表示绝大多数常用字,这就使汉语词汇的同音异义现象比较普遍。本来,公文作为一种书面的交际工具,在人们主要靠“看”而不是“听”接收信息的情况下,同音异义现象不会给准确理解带来困难和问题,但如果一部分公文在其传递中也存在一段以声波为载体的运动过程,同音异义也会给对方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会有歧义形成。电话通知、会议报告以及经计算机处理的语音形式传递处理的文件,都可能存在同音异义带来的歧义问题。“3日内,油轮不准进港。”的电话通知很可能会造成一个海滨城市断邮3天,或者对该城市的旅游业造成不良影响,因为“油轮”与“邮轮”“游轮”发音完全相同,而含义却相差甚远,如果不作特别说明或其他处理,收文(实际上是“听”文)各方很可能分别将其记录为不同的词,从而作出不同的理解。类似现象在领导者所作的各种会议报告中也会出现。

(九)错用标点符号,改变了词语间的关系,引起歧义。

标点符号与句法结构有密切关系,如果错误地使用了标点符号,就有可能改变词语间的本来关系,从而引起歧义。请见例句:

3日内蒙古人民共和国有暴风雪。

本来,在“3日内”后边应当有一个逗号,如此,其语义会十分明确。但缺少了这样一个逗号之后,只因念读时的停顿有可能发生一点点改变就使语句的意思表示大变,歧义产生,而且带来严重的政治性错误。类似的例句还如:

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反对,A国侵略者支持B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这里是因为逗号标错了位置(应在侵略者后)而使语句产生了非常有害的歧义。只有修正了这个错误,句子才能还原成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歧义才不复存在。

(十)滥用修辞格,破坏文体风格的统一,引起歧义。

公文需要修辞,甚至公文更讲究修辞,但公文的使用目的决定了这种修辞主要是在更有效地选词、炼句方面下功夫,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格,但必须慎之又慎,不能采用有碍于庄重、准确、直接表意的方式,如夸张、拟人、反语、双关等,就是使用比喻、借代、对偶、排比、反复、引用等方式时,也必须符合公文文体的特殊要求。背离了上述原则,滥用修辞格,不仅会使表达冗繁,还会因破坏公文文体风格的统一,无限制地扩大了阅文者的联想范围而形成歧义。请见下面例句:

公文语序范文篇9

一、含糊不清

拟写军用公文首先要让人看懂,只有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受文机关才易于接受,并加以施行。如果语言表达含糊不清,必然会影响公务的有效办理。

含糊不清的表现之一是语言有歧义。如:“当时学员提醒三连一排长,但他未予阻止。”文中的“他”到底是学员还是排长,结合上下文才能看出,虽然不至于影响读者的理解,但也要判断一番。

“要加强行政管理,主要战勤保障人员要留有预备班,认真贯彻晚点名制度。”是单位还是主要战勤保障人员要认真贯彻晚点名制度?两种解释都可能。这种错误比前一种要严重,因为两种解释都讲得通,受文者无法知道你的真意所在。

“各单位要加强对武器装备的管理。车辆良好率要达到:运输车85%以上、特种车95%以上,四站设备和养场机械的完好率要达到85%以上。”虽然都知道四站设备和养场机械不属于车辆范围,但公文的措辞实在让人疑惑。

含糊不清的另一表现是言辞费解。方言、俗语、冷僻字及生造词语流通不广,不宜在公文中使用。如:“团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的筹监工作。”“筹监”这样的生造词语必然导致词义不清,语意不明,让人不好理解或无法理解。

二、用词不当

军用公文写作要选用最恰当、最能表达特定事物的词。有些词虽然同义,但细细分辨起来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如果不能正确辨识程度的深浅、动作的方向和力度、感情色彩的不同等细微区别,就容易出现语病。如:

“要统筹安排生产和生活用水,按季分月下达用水指标,严格执行,认真考核。”“考核”通常是针对人,“用水指标”是无法“考核”的,因此这里的“考核”应改为“查核”。

“场站领导亲自讲课,大讲抓好正规化建设的意义。”根据上下文可以看出,公文拟制者的本意是要表明场站领导对抓好正规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但使用“大讲”一词却给人以夸夸其谈之感,可改“大讲”为“突出强调”。

三、行文不严密

语言表达不严密也是军用公文写作的常见语病之一。不严密的表达会造成误解,影响公文的有效传达。例如:“各单位的车库、仓库要自己组织警戒,严防敌特破坏。”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各单位要组织好对车库、仓库的警戒,这种表述方法在平时口语里无关大碍,但是在正式的公文写作中就成了笑话,因为车库、仓库是不会自己组织警戒的,应改为:“各单位要自己组织车库、仓库的警戒。”

又如:“塔台信号员认真履行职责,先后四次发现飞机起落架信号灯不亮和跑道上有障碍物。”这句话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发现飞机起落架信号灯不亮和跑道上有障碍物等问题共四次,可是由于表达上的不严密,也可以理解为四次发现飞机起落架信号灯不亮、四次发现跑道上有障碍物,即八次发现问题。因此应在最后加上“等异常情况”几个字,这样在表达上就无懈可击,避免产生误解。

四、啰嗦冗长

军用公文语言的表达要尽可能精炼,冗长的公文不仅会让人望而生厌,而且不利于主旨的突出和重点的把握。例如:“一年来,在上级机关的关心下,经过各级的不懈努力,虽然在安全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的不足。”这一段套话、空话太多,显得拖沓冗长。

再如:“参训人员对如何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成果,具体转化为建设标准、工作思路、实际举措和法规制度,推动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任务的完成,进行了专题研讨,并且每人围绕专题撰写了一篇心得体会文章。”句子太长,内部成份太多,读者需要再三反复,才能弄明白句子复杂的含义。

五、语法逻辑错误

军用公文写作造句要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

常见的语法错误是句子成份残缺、赘余或词语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等。如“进一步健全动员计划预案,广泛进行调查论证,做好迎接军区空军检查。”此句成份残缺,少了宾语。可改为“做好迎接军区空军检查工作”。“通过集训,使全体政治干部的能力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缺少主语,应把“使”去掉。“各级党委要认真开展‘条令法规学习月’和‘条令学习日’活动,使之成为经常化、制度化。”“经常化、制度化”可以做定语、补语,但不能做宾语。可改为“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或“使之成为经常化制度化的活动”。

词语相互搭配,必须符合事理和习惯,否则就不通顺。例如:“进一步整顿部队秩序,堵塞安全隐患和漏洞。”谓语“堵塞”对应两个宾语“漏洞”和“隐患”,而实际上“隐患”是无法“堵塞”的,可改为“堵塞漏洞,杜绝安全隐患”。又如,“随着技术装备不断更新,我站现有弹药仓库已无法容纳弹药存放量。”“仓库无法容纳存放量”,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可改为“我站现有弹药仓库已无法容纳所有弹药存放。”

文从字顺、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读了使人如沐春风;相反,滞涩别扭的语言,使人如夜行山路,苦不堪言。如:“主要领导干部要做到对平时、战时勤务保障要善于组织指挥。”这段话由于语序不当,读起来滞涩拗口,为达到自然流畅的效果,可改为“主要领导干部要善于组织指挥平时、战时勤务保障”。

军用公文写作中还容易出现的语病是种属概念并列、自相矛盾等逻辑问题。“他们加强了对团员和青年的思想教育。”团员是青年的一部分,团员和青年是不能相互并列的。“通信工具使用管理基本上都得到了规范。”“都”表示全部,“基本”表示不完全,它们表述的意义产生了矛盾,让人不知道哪个词语表达的意义是可信的,就会无所适从。

六、文学性强

大方、庄重、朴实,是军用公文语言的基本风格。公文忌讳华丽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如“党委成员在讨论中,心情格外激动,有的热泪盈眶,泣不成声,一致表示……”一句中,“格外激动”、“热泪盈眶”、“泣不成声”破坏了公文的庄重色彩。

再如“汽车牌照外借问题,暴露了场站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无情揭露了站领导在执行上级指示上不坚决的严重问题。”“无情”一词的文学色彩太重,不符合军用公文的语言风格。

七、语气不当

公文语序范文篇10

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公文作用的活动领域,公文可分为()。

A.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B.通用公文、专用公文

C.规范性公文、领导指导性公文、公布性公文、陈述呈请性公文、商洽性公文、证明性公文

D.收文、发文

正确答案是:B您的答案是:

2.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含有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的文件属于()。

A.内部使用文件B.秘密文件

C.机密文件D.绝密文件

正确答案是:C您的答案是:

3.下面公文写作中不恰当的是()。

A.我们一定要严厉打击少数腐败分子,把反腐败进行到底

B.以上意见如无不当,着即批转各有关单位认真遵照执行

C.我们必须排除种种不利因素,争取在第一季度建成东方贸易商厦

D.玻璃制品厂原党委书记张某一伙,几年来大量贪污盗窃、行贿送礼,其中仅行贿一项即达85000元

正确答案是:A您的答案是:

4.下面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公文中安排语序时,当一组概念表现由若干连续的动作、行为构成的活动过程时,一般应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

B.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抄送机关答复

C.

有些公文的主题,可以根据领导人授意而直接表述,有些公文的主题,则需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随着对客观实际情况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而逐步提炼与明确

D.公文中的疑问语气一般较少使用语气词“啊”、“呢”、“吧”等,“吗”也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正确答案是:B您的答案是:

5.用于行政管理的“命令(令)”,其权限属于()。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B.党、政、军各类机关

C.国务院及其各部门D.国家大型企业、事业单位

正确答案是:C您的答案是:

6.撰写交流信息的通知,要求做到:()。

A.说明制发的意义

B.侧重叙事,在叙事基础上阐明道理

C.不必予以评论,也无需阐发意义和目的

D.必须有明确的政策依据

正确答案是:C您的答案是:

7.《关于查禁的通告》显然应具备:()。

A.较强的时效性

B.教育性,以引起人们警觉和注意

C.知照性,用于公布需要人们周知的事项

D.被动性

正确答案是:C您的答案是:

8.以下有关公文的说法错误的有:()。

A.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标题、正文、作者、日期、印章或签署、主题词

B.通用公文,又称行政公文,指各类机关普遍使用的文件,如请示、报告、函等

C.通知的作者广泛,不受机关性质与级别层次的限制

D.函为不相隶属机关间相互往来的正式公文,对受文者的行为没有强制性影响

正确答案是:D您的答案是:

9.公文处理程序具有很强的确定性与不可逆性,以下各阶段的先后排序应为:()。

A.会商→核稿→注发→发出B.核稿→用印→缮印→发出

C.核稿→会商→用印→缮印D.拟稿→注发→签发→发出

正确答案是:A您的答案是:

10.以下所列不属于核稿要求注意的事项的是:()。

A.要求格式规范,文体正确,结构完整

B.行文方向是否正确,有无多头主送、滥抄滥报、违制越级行为现象

C.实践中拟稿与核稿是不可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