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特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07:03

功能特性

功能特性范文篇1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其基本形式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和成分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技和旅游的综合规划设计,形成集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尝试、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

二、科技旅游功能的特性

1.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

科技旅游是一种集科技、经济、社会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旅游形式或产品。首先,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表现在科技旅游是科技普及的新途径,科技旅游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新方式,科技旅游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新动力。

其次,科技旅游为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有利于一二与第三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为工业企业部门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良好的途径,而且在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农村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是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科技旅游的开展,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交流与推广提供了无限的机遇,这就意味着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这是传统的观光旅游所望尘莫及的。与此同时,科技旅游还对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拓展和优化,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之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实质更加科学,从而避免了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是现代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的一个代表,充分体现了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的本质特征。通过组织科技旅游,转移和分散一部分假日旅游的游客,这对缓解长假旅游综合症起着重要作用并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无不体现的科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再次,科技旅游的社会作用也很是显著。科技旅游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通过科技旅游,人们能够在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文化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科学文化,从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技旅游还有助于人们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学习科学技术史可以发现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人物,科技发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就能够增强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科技旅游还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一方面,开展科技旅游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科技不是万能的,滥用科技是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可以开启心智,动手动脑利用废旧物品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变废为宝,既增加了科学技术知识又加强了环保意识,实为一举两得之举。

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必然会带来多重的效益,科技旅游正是因为有了自身功能的优势才被各国政府争相开发,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不断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2.科技旅游功能的互动性

科技旅游的众多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紧密相连、彼此依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科技旅游通过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实现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公众的科学素养一旦提高,就会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和支持科学的热情,从而实现科技旅游的社会功能。科技旅游社会功能的实现又营造了全民关心科学发展、热爱科学事业的氛围,促使公众更加多的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技旅游活动中来,这又能使科技旅游的经济功能得到实现。经济功能的实现又会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促进科技创新,丰富科技旅游的内容,这样一来又促进了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的实现。以沈阳世博园为例,它的开发目的无疑在于它的社会效益,然而在它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同时,其经济功能和对科技的作用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2006年在沈阳世博园举办的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历时184天的世园会共接待游客1260.80万人次,创下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展期内接待游客总量的新纪录。其中“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接待游客高达310万人次。5月2日当天接待游客34万人次,创造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史上单日游客总量的最高纪录。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对沈阳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显现。据测算,世园会的举办使棋盘山地区的土地价格升值了五倍,拉动沈阳的GDP增长100亿元以上,沈阳城市建设水平提前了五到十年。2006年前三季度,沈阳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165.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05.7亿元,两项指标均增长18%以上。1至9月份,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96.5万人次,增幅达18.6%。其中国内旅游者3134.9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入境旅游者30.8万人次,同比增长33.3%。世园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同时塑造了沈阳“国家森林城市”形象,提升了沈阳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影响力,促进了沈阳城市的大幅度升值,增强了沈阳全体市民自豪感,成为了沈阳由重化工业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折点和全面振兴新的推动力。在名利双收的同时,世博园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普及科学知识领略技术之美的好机会。园区植物数量共7000余种,其中精品种类630余种,550万株郁金香,820万株宿根花,130万株球根花,有3500余种15万株玫瑰花,有300盆园内极品盆景。通过参观游览,人们加深了对各种植物的了解以及对珍贵稀有物种的认知。世博园的建筑和设计上无处不体现着科技之光。园中的上海园——“空中花园”,总占地面积1345平方米,绿化面积1077平方米,绿地率80%。其主题为“生态多彩,科技之光”,园内观景台最高处离地3米,游人可在下面穿行。离地45厘米的木栈道弯曲而行,象征美丽的黄浦江;井字形的花卉展区象征上海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连接地面与空中花园的坡道则寓意上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园区中有一座时钟指针形栈桥,它体现了上海的时代进取精神。其中一个指针是从地面攀升到二层观景台的坡道,另一个指针是伸向园区的观台。观景台中心建筑“生态科技光”由上海市花白玉兰的抽象花瓣围合而成,墙体外部装有液晶电视屏幕,用于展示上海园艺绿化发展的前景。整个观景台大量采用钢和玻璃两种料。条块分割的花卉展区在体现城市机理的同时,便于日常养护管理,并能让游人与花草亲近。新型园艺技术在园中得到巧妙运用。通过改装,园区内的栏杆形成了一个滴灌系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体会到了现代园艺、科技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3.科技旅游功能的拓展性

科技旅游是现代科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它的功能并不是在产生之初就同时显现的。科技旅游的雏形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起初是汽车制造公司为了宣传企业形象而组织的公众参观活动,之后众多企业争相效仿,科技旅游便由此开始盛行起来。随着科技旅游的发展,其功能也就自动显现或被挖掘出来并进行深化和拓宽,从最初的企业形象宣传功能拓展到现在的众多功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科技旅游的功能也将会不断向纵深拓展。

功能特性范文篇2

关键词:电影歌曲审美

一、电影歌曲的抒情功能

抒情是电影歌曲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这使得歌曲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抒情性歌曲在故事片中大量存在,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连接语言,强化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影片的节奏,造成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抒发高潮:用与人物内心的闪回、幻觉作为影片的一个剧作元素。直接推动剧情发展,并造成一种现实感。有的抒情歌曲还可以起到潜台词的作用,表明人物主观意识,或者起到解说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评价。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抒情歌曲并不是每种情绪都用上,往往只用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它们与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去表现。总之。抒情歌曲是故事片歌曲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歌曲。它与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密切相关。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歌曲在进入电影以后,虽然保持着善于抒情的特点,而且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因素相结合。抒情功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但电影中的抒情歌曲毕竟与普通歌曲不同,通过对部分被试和其它审美主体进行访谈,把它的特性归结为以下几点:

1、指向性

电影歌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主要原因是歌曲和画面形象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电影情节和画面限定了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歌曲抒发的感情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所指的。歌曲不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电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歌曲抒发的感情是电影中的特定感情。其基调与电影内容一致。此时,歌曲情感的具体性和确定性由画面赋予,电影的内容和情节就如同歌曲的文字说明一样,把歌曲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而此时审美主体也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来感受歌曲,把歌曲与剧中人物的情绪相关联,产生较为具体、明确的感受。

动画电影成功的吸收了百老会歌剧的精华,歌曲可以直接将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告诉观众,影片《花木兰》中,木兰去见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荣誉》,乐声紧密的配合人物的动作节奏表达木兰不安的心情,而在情感上的表达自然且适中,影片用歌曲来加强剧木兰的动作、思想,使木兰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电影中的音乐运用的中国民俗乐器笛子、古筝、二胡等,弹奏出了中国的民间小调,意境悠远而绵长。配合歌曲直接表达了人物情绪和心理,使观众很快了解人物性格,同时也具有交代情节的作用。

2、片段性

普通歌曲作品在感情的抒发上具有完整性特征,是作曲家独立乐思和情感体验的完整表达。然而,在电影中,歌曲受电影总体设计的限制,并不被完整的大段陈诉,往往是片段性、间断性的出现。有时候在一段电影情节中甚至只出现一个动作。

3、交互感染性

电影歌曲的抒情是故事情节和画面所赋予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电影歌曲的抒情和电影情节的抒情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交互感染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观看电影时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感情。歌曲出现时,审美主体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来欣赏歌曲,体验歌曲抒发的情感。反过来,歌曲又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阐释了画面抒情的内容。因此,画面和歌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增强影片的抒情效果。这就是电影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

电影歌曲发挥抒情功能时用抒情性歌曲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是电影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形式。总之,电影歌曲具有抒情功能,可以比较好的表现影片需要表达的情绪。并且由于歌曲与画面的结合。电影歌曲呈现出了与普通歌曲不同的特性。

二、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

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指电影歌曲渲染气氛的功能,也就是电影歌曲可以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电影歌曲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既不着意描绘景物,也不特别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运用渲染气氛歌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解释画面,或者重复或扩大影片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歌曲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气氛对于歌曲和画面而言,既抽象又具体,而歌曲就是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色彩,借助一定的歌曲形象表达出来,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虽然普通歌曲也有渲染气氛的功能。但与电影歌曲中的渲染性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可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情节性

普通歌曲通常不擅长具体场景和情节的渲染。即便有此功能,也较为模糊和不确定。在电影中,电影情节和画面赋予了电影歌曲的情节性,在这里,歌曲与故事情节相联系,来渲染画面气氛。

王家卫是这样形容他对电影音乐的“感觉”:“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影片开篇歌曲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影片《圣诞夜惊魂》中。影片一开始就运用歌曲以分唱、合唱的方式,不仅直接给观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利用连唱的方式把剧中代表性很强的角色也一一交代了出来,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歌曲在这里更好地烘托和渲染了影片画面的内容,调节气氛的作用。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

2、对比性

普通歌曲塑造的形象往往与歌曲基本风格统一协调,宁静和谐的歌曲对安静、美好的形象:凌乱、繁杂的歌曲对应的是嘈杂、不安的形象,但电影歌曲有时会运用对比的手法渲染画面气氛,增强影片的戏剧效果。

比如,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那场戏,佛罗德不想把魔戒扔到万丈悬崖里。而他的朋友山姆力劝他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和佛罗德为争抢这支魔戒而进行殊死搏斗,画面是恢弘又紧张的。而作曲家用的渲染气氛的歌曲恰恰抒情悠扬的。这样使得这场戏内在的张力非常大。形成的反差也非常大,视听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见,并不是画面情绪与歌曲情绪一致是才能达到渲染的效果,只要运用得当,对比手法往往能够产生出乎预料的渲染效果和戏剧效果。

3、连贯性

有时,渲染气氛的歌曲还可以起到连贯作用。引起审美主体对欣赏过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和再现。

例如,日本影片《人证》中,著名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为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杀死了从美国前来相认的亲生儿子一黑人乔尼,为此她也遭到警察的追捕。影片最后,八杉恭子跳崖自尽,草帽在空中飘落,这一系列镜头画面没有对白,伴随草帽飘落的是影片的主题歌《草帽歌》歌曲在这时渲染了气氛,揭示了八杉恭子内心的愧疚和痛苦,同时也把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审美主体从画面上草帽的飘落和《草帽歌》的歌曲声中回想起故事的种种情节,歌曲起到了良好的连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渲染气氛的歌曲并不需要每处地方用到,用得过多也许会产生反效果。比如影片《城南旧事》里的《送别歌》,作曲家就在电影的关键几处才用,而且都不是整段出现。因为渲染气氛的歌曲如果用的太多。就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厌倦情绪。形成负面效果。有时。甚至“无声”也是渲染气氛的一种元素,“无声”如果被运用得巧妙,会令影片更具有感染力。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电影歌曲的描绘功能

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无声电影时期。那时,为了弥补电影中缺乏听觉层面这一缺憾,影片被放映时。旁边总是有钢琴师或小型乐队作即兴伴奏,歌曲自始自终连绵不断地伴随着影片的画面,描绘画面内容。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歌曲的描绘功能在电影创作中经常被用到,有人把它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它是指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就是说用歌曲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里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听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

与普通歌曲相比,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时具有如下特征:

1、音画统一性

电影发挥描绘功能时使用的描绘性歌曲又被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所以它是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以独特的音响特征通过相应的歌曲手段加以描绘。与渲染气氛的歌曲可以采用对比手法不同的是,描绘性歌曲的音画是统一的,画面描述的内容就是歌曲描绘的内容,歌曲用特有的技法对画面做类比。

歌曲也用在抒情时以进一步渲染情绪,或是用在戏剧性的情节中以加强矛盾冲突的紧张度。在《埃及王子》中。当摩西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内心矛盾交加,不知该如何面对……。在这场重要的转折戏中,摩西用一首直抒胸臆的《我无所求》,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角色对于摩西造成的冲突。一个是身份高贵的埃及王子,另一个是低贱的希伯来人,他该如何面对真正的自己?此刻运用歌曲充分表达了摩西对于价值观思考的心声和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挣扎,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影片《狮子王》中的一首《我等不及当国王》,由年幼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辛巴以欢快的舞台化的形式演绎歌唱,整个段落运用了装饰感极强的色调配合这段无拘无束的歌声。使得画面富有节奏和戏剧性,表现了辛巴渴望长大的愿望和心境。

2、特定性

由于画面规定了描绘性歌曲的内容,所以描绘性歌曲内容是特定的。普通歌曲描绘的歌曲形象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画面,比如宽广辽阔的歌曲可以让人联想到草原、湖泊、海洋、蓝天等自然景物。而在电影中由于画面是稳定的,所以歌曲所描绘的只能是画面的内容。当歌曲再次出现时审美主体回想的就是画面带给的特定形象。公务员之家

3、唤起回忆性

功能特性范文篇3

关键词:科技旅游功能特性

一、科技旅游的概念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其基本形式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和成分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技和旅游的综合规划设计,形成集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尝试、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

二、科技旅游功能的特性

1.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

科技旅游是一种集科技、经济、社会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旅游形式或产品。首先,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表现在科技旅游是科技普及的新途径,科技旅游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新方式,科技旅游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新动力。

其次,科技旅游为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有利于一二与第三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为工业企业部门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良好的途径,而且在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农村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是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科技旅游的开展,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交流与推广提供了无限的机遇,这就意味着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这是传统的观光旅游所望尘莫及的。与此同时,科技旅游还对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拓展和优化,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之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实质更加科学,从而避免了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是现代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的一个代表,充分体现了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的本质特征。通过组织科技旅游,转移和分散一部分假日旅游的游客,这对缓解长假旅游综合症起着重要作用并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无不体现的科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再次,科技旅游的社会作用也很是显著。科技旅游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通过科技旅游,人们能够在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文化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科学文化,从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技旅游还有助于人们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学习科学技术史可以发现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人物,科技发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就能够增强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科技旅游还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一方面,开展科技旅游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科技不是万能的,滥用科技是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可以开启心智,动手动脑利用废旧物品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变废为宝,既增加了科学技术知识又加强了环保意识,实为一举两得之举。

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必然会带来多重的效益,科技旅游正是因为有了自身功能的优势才被各国政府争相开发,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不断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2.科技旅游功能的互动性

科技旅游的众多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紧密相连、彼此依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科技旅游通过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实现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公众的科学素养一旦提高,就会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和支持科学的热情,从而实现科技旅游的社会功能。科技旅游社会功能的实现又营造了全民关心科学发展、热爱科学事业的氛围,促使公众更加多的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技旅游活动中来,这又能使科技旅游的经济功能得到实现。经济功能的实现又会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促进科技创新,丰富科技旅游的内容,这样一来又促进了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的实现。以沈阳世博园为例,它的开发目的无疑在于它的社会效益,然而在它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同时,其经济功能和对科技的作用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2006年在沈阳世博园举办的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历时184天的世园会共接待游客1260.80万人次,创下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展期内接待游客总量的新纪录。其中“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接待游客高达310万人次。5月2日当天接待游客34万人次,创造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史上单日游客总量的最高纪录。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对沈阳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显现。据测算,世园会的举办使棋盘山地区的土地价格升值了五倍,拉动沈阳的GDP增长100亿元以上,沈阳城市建设水平提前了五到十年。2006年前三季度,沈阳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165.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05.7亿元,两项指标均增长18%以上。1至9月份,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96.5万人次,增幅达18.6%。其中国内旅游者3134.9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入境旅游者30.8万人次,同比增长33.3%。世园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同时塑造了沈阳“国家森林城市”形象,提升了沈阳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影响力,促进了沈阳城市的大幅度升值,增强了沈阳全体市民自豪感,成为了沈阳由重化工业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折点和全面振兴新的推动力。在名利双收的同时,世博园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普及科学知识领略技术之美的好机会。园区植物数量共7000余种,其中精品种类630余种,550万株郁金香,820万株宿根花,130万株球根花,有3500余种15万株玫瑰花,有300盆园内极品盆景。通过参观游览,人们加深了对各种植物的了解以及对珍贵稀有物种的认知。世博园的建筑和设计上无处不体现着科技之光。园中的上海园——“空中花园”,总占地面积1345平方米,绿化面积1077平方米,绿地率80%。其主题为“生态多彩,科技之光”,园内观景台最高处离地3米,游人可在下面穿行。离地45厘米的木栈道弯曲而行,象征美丽的黄浦江;井字形的花卉展区象征上海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连接地面与空中花园的坡道则寓意上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园区中有一座时钟指针形栈桥,它体现了上海的时代进取精神。其中一个指针是从地面攀升到二层观景台的坡道,另一个指针是伸向园区的观台。观景台中心建筑“生态科技光”由上海市花白玉兰的抽象花瓣围合而成,墙体外部装有液晶电视屏幕,用于展示上海园艺绿化发展的前景。整个观景台大量采用钢和玻璃两种料。条块分割的花卉展区在体现城市机理的同时,便于日常养护管理,并能让游人与花草亲近。新型园艺技术在园中得到巧妙运用。通过改装,园区内的栏杆形成了一个滴灌系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体会到了现代园艺、科技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3.科技旅游功能的拓展性

科技旅游是现代科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它的功能并不是在产生之初就同时显现的。科技旅游的雏形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起初是汽车制造公司为了宣传企业形象而组织的公众参观活动,之后众多企业争相效仿,科技旅游便由此开始盛行起来。随着科技旅游的发展,其功能也就自动显现或被挖掘出来并进行深化和拓宽,从最初的企业形象宣传功能拓展到现在的众多功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科技旅游的功能也将会不断向纵深拓展。

功能特性范文篇4

1广告宣传

电子商务可凭借企业的Web服务器和客户的浏览,在Internet上发播各类商业信息。客户可借助网上的检索工具(Search)迅速地找到所需商品信息,而商家可利用网上主页(HomePage)和电子邮件(E-majl)在全球范围内作广告宣传。与以往的各类广告相比,网上的广告成本最为低廉,而给顾客的信息量却最为丰富。

2咨询洽谈

电子商务可借助非实时的电子邮件(E-mail),新闻组(NewsGroup)和实时的讨论组(chat)来了解市场和商品信息、洽谈交易事务,如有进一步的需求,还可用网上的白板会议(WhiteboardConference)来交流即时的图形信息。网上的咨询和洽谈能超越人们面对面洽谈的限制、提供多种方便的异地交谈形式。

3网上订购

电子商务可借助Web中的邮件交互传送实现网上的订购。网上的订购通常都是在产品介绍的页面上提供十分友好的订购提示信息和订购交互格式框。当客户填完订购单后,通常系统会回复确认信息单来保证订购信息的收悉。订购信息也可采用加密的方式使客户和商家的商业信息不会泄漏。

4网上支付

电子商务要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网上支付是重要的环节。客户和商家之间可采用信用卡帐号实施支付。在网上直接采用电子支付手段将可省略交易中很多人员的开销。网上支付将需要更为可靠的信息传输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欺骗、窃听、冒用等非法行为。

5电子帐户

网上的支付必需要有电子金融来支持,即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及保险公司等金融单位要为金融服务提供网上操作的服务。而电子帐户管理是其基本的组成部分。信用卡号或银行帐号都是电子帐户的一种标志。而其可信度需配以必要技术措施来保证。如数字凭证、数字签名、加密等手段的应用提供了电子帐户操作的安全性。

6服务传递

对于已付了款的客户应将其订购的货物尽快地传递到他们的手中。而有些货物在本地,有些货物在异地,电子邮件将能在网络中进行物流的调配。而最适合在网上直接传递的货物是信息产品。如软件、电子读物、信息服务等。它能直接从电子仓库中将货物发到用户端。

7意见征询

电子商务能十分方便地采用网页上的“选择”、“填空”等格式文件来收集用户对销售服务的反馈意见。这样使企业的市场运营能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客户的反馈意见不仅能提高售后服务的水平,更使企业获得改进产品、发现市场的商业机会。

8交易管理

整个交易的管理将涉及到人、财、物多个方面,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客户及企业内部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管理。因此,交易管理是涉及商务活动全过程的管理。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易管理的网络环境及多种多样的应用服务系统。这样,能保障电子商务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特性如下:

1、普遍性: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者和政府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新天地;

2、方便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人们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客户能以非常简捷的方式完成过去较为繁杂的商务活动,如通过网络银行能够全天侯地存取资金帐户、查询信息等,同时使得企业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可以大大提高;

3、整体性:电子商务能够规范事务处理的工作流程,将人工操作和电子信息处理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不仅能提高人力和物力的利用,也可以提高系统运行的严密性;

功能特性范文篇5

关键词:直播卫星;功能特性;全面覆盖;真正作用于村村通

直播卫星业务DBS(DirectBroadcastingSatelliteService),通常是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以大功率辐射地面某一区域,向家庭单元传送广播电视视听信息,覆盖并服于个体的方式。

我国已经在2008年实施了主要采取数字直播卫星个体接收方,进行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这是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人们经常将直播卫星和卫星直播弄混,有时干脆将它们等同起来,这是不准确的。应当说直播卫星DBS,必定是卫星直播业务;但卫星直播不一定是用直播卫星。在一些专业文章中,凡是直播卫星,均用DBS表示,而不用DTH;DTH更多被用来专指直接到户的通信卫星业务。

直播卫星与直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到户的通信卫星相比,DBS主要工作在Ku频段的广播专用业务频段(BSS)上。在中国所在的第III区(亚澳),频率范围为11.7-12.2GHz。除频率范围不同外;还具有如下特点:⑴、DBS辐射功率大,EIRP(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可达60dbw以上,规划覆盖范围受国际公约(ITU)的保护,不受其它卫星电波溢出的干扰,覆盖某一国家和地区能力很强。⑵、DBS辐射波速窄,仅允许覆盖某一国家和地区,如果溢出到邻国或形成跨国波束,必经取得相关国家同意。因此,在我国领土上,使用DBS的接收设备将无法收到国外的广播电视节目。而Ku频段通信卫星,一般的服务区域是跨国的,比DBS大得多。因此,DBS辐射到地面的电波场强功率EIRP值比DTH服务的通信卫星也大得多。接收天线口径可更小,典型接收天线口径D=(0.45~1.0)m。而接收机采用宽带下变频,直接将信号调谐至基带。省去了中频本振、中频混频和声表面滤波器,大大地降低了系统成本并有效节省了线路板尺寸。因此,用户所需的接收设备价格低廉、运输和安装方便。

由于DBS前景广阔WARC-77(1977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规定了直播卫星的工作频段。80年代,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DBS广泛兴起,欧洲、日本率先建立了Ku频段直播卫星系统。由SESC欧洲卫星公司经营的Astra卫星是一个成功的DBS系统,拥有上亿欧洲用户,它采用中功率多频道广播覆盖的方式,地面使用D=(0.6~1.0)m天线即可满意接收;日本也是DBS系统最普及的国家之一,拥有用户几百万。

模拟时代的直播卫星每一个转发器只能传送一路,最多两路图像信息,限制了卫星直播容量。20世纪90年代,数字压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给DBS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人们可以将电视图像数字化(信源编码)并将其上百Mbit/s的图像带宽压缩至几Mbit/s(信道编码)。这样,每个卫星转发器可以传送几路甚至十几路图像信息。实现了更高效的图像数据传送、存储和交互,使DBS进入了数字时代。1994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数字DBS系统是北美DirecTV/USSB投入商业运营。该系统采用三颗休斯HS601三轴稳定卫星,有16个120W。

Ku频段转发器,用MPEG-1数字压缩技术使每个转发传送4-8个电视频道,系统容量为175个数字频道,用户天线D=0.46m,系统传送效果良好。我国于1995年12月用CZ-2E火箭成功发射的美Echostar-1直播卫星,属马丁公司制造的GE-700型三轴稳定卫星,有16个130W。

Ku频段转发器,采用更为先进的MPEG-2数字压缩技术,卫星可传送96个压缩频道,由两颗卫星组成的Echstar数字直播系统1996年下半年投入运行。另外,美国于1996年10月发射的世界最大的数字直播卫星-TEMPO,有32个转发器,末级功率107W,若并联使用则有16个转发器,每个信道214W,EIRP=(48~50.5)dbw,卫星可靠性R≥99.99℅,将能传送200个数字电视频道,地面接收天线D=0.45m。

数字作为DBS的发展方向已引起各国的关注,数字DBS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和广泛使用,符合MPEG-2、DVB标准的数字电视压缩卫星编码设备及大规模数字处理芯片已经发展起来,并比较完善、成熟。

我国2008年6月9日,“中星九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20时1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轨道位置为92.2°E,是2000年世界无线电大会(WRC-2000)通过的规划轨位。与WRC-97规划轨位(92E)向东移了0、2度,这对我国提高仰角有利。而且,在BSS规划中偏离左右0、2度为允许范围。该轨位规划有两个复合波束覆盖我国东北、华南和南海区域。其中一个波束为东北波束,覆盖北京、天津、东北地区,采用左旋圆极化;另一个波束为东南、南海波束,覆盖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台湾、安徽、福建、海南及南海诸岛,采用右旋圆极化。下行频率在BSS频段(11、7~12、2GHz)内,是DBS专用频率,不允许其他国家广播电视覆盖我国。因此,更有利于抵制境外骚扰,也更有利于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人口覆盖的实施与发展。

直播卫星是我国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方式之一。据统计,我国有3.78亿户家庭,其中有线电视用户为1.4亿户,有2.38亿户家庭主要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公务员之家

功能特性范文篇6

首先我们需要探讨一下德育功能的转换问题。德育功能乃教育者在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定势于政治倾向性方面。更有甚者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用读报纸、讲形势代替德育课,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滞留于表层现象和形式,违背了德育活动规律,致使德育工作一度陷入误区。我们知道:学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在德育活动中各具功效。德育内容首先源于生产实践活动,又服务于一定社会生产,其中道德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方法,政治教育是方向,它们之间的作用不可替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德育内容的有机整体,并产生不同的效能,我国德育的功能制约于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政策,德育功能必须服从于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决定了一定时期教育的总目标、总任务、而教育方针又是一定历史时期党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所以,德育工作要紧密围绕党的不同历史阶段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教育方针的要求开展活动,以实现德育的功能价值。同时,德育功能的实现和转换要受其内在变化因素的影响。德育功能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德育目的的稳定性。德育价值集中体现在培养为本阶段服务所需要的且具有符合本阶段利益的道德标准、政治倾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才,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这是由德育功能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

二是德育内容的发展性。德育内容的三大组成部分比较稳定,但每一部分具体内容则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不同阶级和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的内涵不断变化,德育内容的发展必然促使德育功能产生变化。

三是德育功能的层次性。德育功能的实现建立在受教育者一定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和培养目标之基础上,对学生培养规格的规定影响德育功能的作用,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相应的品德标准。

四是德育方法的灵活性。德育方法表现了德育的途径、方式和手段,不同的方法必然影响德育的实际效果。由于德育自身内在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功能的发展性和时代适应性,德育功能的置换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德育功能的性质和发展动因为契机,根植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态势和生产关系变革之要求。

德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德育的政治功能越发倾向于经济性,通过经济职能实现政治目的,德育的生产日渐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在保持稳定、明确的政治方向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经济性功能。德育的政治功能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性功能,随着社会政治活动重点的转移,德育政治功能的表现形式必将有所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工作中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工作,也是全国人民面临的最大政治任务,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尤其在当前形势下这种特点极为鲜明。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德育工作要突出这个核心,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密切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推动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实现德育的经济价值,这正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显著特点之一。

德育活动本身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德育的生产性必须通过劳动力的中介作用并同一定的物质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价值。近年来现代大生产和高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人类自身素质发展的步伐,作为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与过去相比较主要表现在:人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思维方式、创造欲望、心理素质、精神力量等方面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意义,人的内在素质和精神价值成为现代生产不可忽视的生产潜能,它是现代生产的重要生产构成要素,德育正是通过启迪、塑造、挖掘人的这些潜在因素,有效地作用于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生产过程,使之转换成经济价值,社会越进步德育的经济价值越突出。

那么,德育经济价值的实现同智育和体育有何关系呢?一般来说,智育和体育是德育经济价值的基础,没有智育和体育良好、完美、和谐的发展,德育则难以很好实现经济功能。另一方面,德育在智育、体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它制约二者能力形成的状况和经济功能实现的程度。人们对教育经济功能的认识始于体育和智育,通过人这个劳动力同社会生产力发生联系,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之和的认识上,认为智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脑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体育是训练和发展人的体质的重要手段,以此论证教育与劳动力关系容易使人们接受。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析,人们对劳动力价值因素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劣的情况下,人的劳动能力主要通过体力实现的,即人的肌体素质决定劳动能力的大小;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生产条件下,判断劳动力的能量主要通过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越好,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就越高;现代大生产条件对劳动力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由智育和体育形成的人的劳动能力是有工具性特点,这种能力的使用和发挥程度,受德育过程所形成的人的品德素质的影响。

由此看来,对德育经济功能的剖析属于深层次的认识。智育、体育具备一定的生产职能,但作为人的脑力和体力并非机器,随时可以启动且不停地机械运转。

因为人的脑力和体力受高层次意识活动的支配,即人的道德价值、思想意识和政治观念的约束,它是人的一切行为的中枢,是指挥、协调和控制人的活动的核心,人的各种行为都摆脱不了这种控制模式,这正是德育功能作用之所在。德育的经济功能通过五个方面实现的。一是加工、塑造劳动能力。人的教育过程是劳动力的造就过程,对尚未成年的劳动者施以德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我约束力,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品质,养成认真扎实、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坚韧不拔的作风,训练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思想素质,这些方面从外在分析表现的是一种学习态度,从内在分析则表现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性,德育过程直接影响上述问题的效果,表现了德育功能的潜在经济性。二是积极调动人的劳动能力。人的劳动受一定劳动目的和劳动需要的影响,当个体的劳动需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时,劳动者将会付出较高的劳动热情,发挥现有的劳动力积极创造劳动成果。由于人总是受社会阶层、地位和价值观的制约,个体的劳动意愿决定了劳动的时间强度、数量和质量。当一个人因个人意愿和价值目标的冲突,拒绝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即使本人劳动能力很强,其劳动价值依然为零,甚至产生极大的负效应。这种情况下的德育工作可以发挥出巨大作用,思想上的沟通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三是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现有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是德育工作的一般要求,德育经济功能的高层次体现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能动性,把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全部调动起来,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活动,科学技术的发明到生产应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经济的腾飞需要以人的开拓性为基点,德育目标要立足于人的潜能的挖掘,把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人的内在需要。四是协调经济管理活动。社会分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分工就越细。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趋向社会集约化,协调自我行为、协调个人与他人利益以及同集休利益的关系十分重要,德育作用于价值目标的内化影响,取得个人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将会大大提高生产劳动效率。五是更新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玫革,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属于意识形成的范畴,陈旧的观念意识限制人的开拓思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我国处在新旧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冲突,固有意识往往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习惯势力。德育内容要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不断注入适应时代精神要求的新鲜血液,促进观念体系的更新。当前经济领域逐步强化了民主观念、科技观念、法制观念、价值观念、联合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市场观念、信誉观念、效益观念、主体意识、开拓精神等,这些观念意识是在道德价值判断的交锋中完善的,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

其实,德育的经济性不是今天才提出的热门课题,德育内容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伴随生产范围的扩大和进步,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透过德育内容分析,不难看出其中渗透着显著生产要求和合作特征,溶政治思想与生产性于一体。传统德育一方面突出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阶级观念等鲜明的政治观点,另一方面又强调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纪律观念等与生产接近的观念意识,要求人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行为。今天德育内容在继承传统内容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主要增加了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科学观念、参与观念等现代意识,使德育的内容更贴近生产和实际需要,代表未来生产发展的要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辅相成。

可见,德育的经济功能不是不存在,而是人们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领悟,被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性所淡漠。通过上述分析,可以透过德育政治功能的表现形式,解剖其经济功能结构的实质。德育的经济功能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直接性反映的是对劳动力经济活动的直接影响决定劳动价值量;间接性是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作用于生产力影响经济效果的大校德育功能的多元化不仅能调节自我价值,还能自觉调节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关系,在复杂的经济关系中达到某种程度的默契和认可,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价值目标。

德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的大小一般限制于德育内化的程度,不是所有社会个体实施相同的德育内容都能产生等同效果,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前期教育、个性特征、思想品质等状况密切相联。认识德育的经济功能有利于转变现代人的意识,把德育从独立的政治范畴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研究德育经济功能的特点,则有助于人们澄清是非观念,明确任务和方向,科学运用德育功能,为完善市场经济服务。德育经济功能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德育经济功能的主导性。

人是生物有机体,又是劳动能力的载体,人的脑力和体力之和即劳动力,其中体力主要指人的身体素质状况,脑力涵盖了两层意义,一是指贮存科学文化知识和运用思维能力;二是指与社会目的相联系的品德,而品德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决定人的知识、能力和专长的服务对象或目标。所以,德育效果直接牵制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程度,它是劳动者主体活动的指挥中心,通过意识活动调节人的思维,支配肌体的运动,决定劳动能量的释放、指导人的经济行为。

2.德育经济功能的潜在性。

德育的经济功能并不产生于德育过程,而是通过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使之内化为人的心理需要,这种观念意识附着于人脑之中,不能从外观显现,呈隐性状态。因而人们不易直观考察。当劳动力一旦与物质生产过程连结,德育的生产阶值便会呈现出来,主观意识依照个体价值的需求,协调大脑积极思维,利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产生经济效益,现代企业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祟质的提高,实质上是在进行劳动能力的再生产,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价值、道德规范是潜在的经济价值,与生产结合随即变成现实生产力。

3.德育经济功能的社会性。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社会阶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差别较大,决定了人的生产目的和劳动态度,任何一个人不可进行脱离现实的劳动,劳动行为必然从属于一定的价值需要,外在强迫的劳动与内在需要的劳动,其劳动性质不同,创造的经济价值绝然不同。生长于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人,必须明确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行为必须同国家需要结合。这样才能使个人需要与国家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经济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德育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将来全身心地投入经济建设之中。

4.德育经济功能的间接性

德育的经济价值十分特殊,它不能在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

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控制个体与社会团体的利益关系实现的。德育是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个体而言,它必须依靠活的劳动力肌体和一定脑力的中介作用才能体现出价值来;另一方面,它是通过培养人的观念意识,训练人的行为道德习惯,自觉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自我约束个人行动适应生产要求;第三是通过培养高层次管理人员,协调社会关系,加强社会经济管理,建立社会新秩序,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提高经济效果的目的。这些特点都反映了德育经济价值的间接作用。

5.德育经济功能的长效性。

人的品德形成后,会长期控制人的行为,甚至终生产生走向作用。道德品质一般比较稳定,受外界因素干扰少,能够持续保持已有的人格特性,良好道德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财富,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对社会稳定和家庭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培养青少年较高的道德规范,是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6.德育经济功能的整体性。

德育经济功能具有多层次的表现,首先是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较大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协调发展。其次是有利于集体的生存与发展,因为国家利益是建立在集体利益发展之基础上。最后德育经济功能的个体体现,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为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社会同样会给予个体劳动者以较高的经济报酬享受等价的劳动待遇。因此,德育的经济功能通过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也能不同程度地具体表现出来,这正是德育经济功能的多元性。公务员之家

功能特性范文篇7

关键词:美国违宪审查制起源;特征功效

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当今世界上施行时间最长的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开创了西方国家制定成文宪法的先河,并提出了构成美国宪政制度基础的若干宪法的基本原则,违宪审查制便是其中之一。笔者对美国宪法之违宪审查制原则作一考察,仅以求教。

一、违宪审查制的起源

违宪审查制是美国对宪政理论的独特贡献,是美国宪法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则。关于该原则的起源,学者各有说法,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成文宪法中并未对该原则有明确规定。笔者参考了一些资料,以为关于此问题,应从美国独立运动领袖的思想理论观点和历史经验中寻找答案。

在美国建国前各殖民地制定的一些法律中贯穿着两个基本的法律观念,保护殖民地社会的每个人从事他个人愿意做的任何事情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得危害社会利益,其间反映出的是一种自然权利的观点和具有基督教宗教色彩的原始的平等、自由思想。美国独立运动正是以这种自然权利观和其他民主思想作为反对英国殖民主义斗争的武器。独立战争前夕,1761年北美殖民地最高法院颁布协查令状,允许英国海关人员以搜查走私物品为由,任意闯人北美民宅,引起殖民地人民强烈反抗。马萨储塞州律师詹姆斯·奥蒂斯为此发表的以自然法为论据的著名演说,广为传播,成为反对英国议会立法压榨殖民地的有力武器。后来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的约翰·亚当斯明确地说:“国会制定的违反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违反自然平等的原则也是非法的……法院必须通过裁决,宜布废除这样的法律。”这些言论可谓是美国独立运动领袖和先驱继承并发展欧洲启蒙思想家自然法观念和分权思想所得出的与英国所谓“议会至上”完全不同的结论。从历史经验看,美国第十五任首法官伯格说,在殖民统治时期,对美国议会立法毫无制约措施,北美殖民地人民深受美国殖民者以议会立法名义强加给他们的压榨,因此深感议会立法并不都是完善的,必须对其加以制约。美国独立宜言起草人杰斐逊说:“政府的一切权力、立法、行政、司法,最后都是归于立法机关。把这些权力集中于同一双手中··…‘由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来集中行使这些权力,并不能减轻暴虐程度,"19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汉密尔顿等人积极倡导宪法应规定违宪审查权,他说“对立法权的这类限制实际上只能通过法院的中介来行使,法院的职责就是审查一切违背宪法原意的法案,并宣布其无效。’,虽然当时由于种种压力,该原则未被写人宪法,但历史潮流不可阻挡,1803年马歇尔大法官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终于将该原则以司法判例形式确立起来,他的著名判词是:“极为明显而不容里疑的一项立论是:宪法取缔一切与之相抵触的法案。违反宪法的法案不成法律。判定何者为法律,断然属于司法部门的权限和职责,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从而开创了美国“违宪审查立法”的先例。

二、违宪审查制的基本特征

随着美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和繁荣,违宪审查制在实践中日益完善,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基本特征:

第一、联邦最高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均可依据联邦宪法和州宪法,分别对联邦立法和州立法进行审查。美国实行的是联邦法和州法的两重法律体系,联邦宪法与各州宪法并存。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联邦最高法院取得对联邦国会立法审查权后,州最高法院也陆续通过判例确定了对州立法的违宪审查权,那么最高法院对州立法是否有审查权呢,早在181。年,最高院就在“弗案彻诉佩克案”中宜布一项州法违宪。在“马丁诉亨特的承租人案”中,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决1789年《司法法》不违宪而有效,又为自己确立了一项特权:对州最高法院作出的宪法问题裁决进行审查,行使上诉管辖权。

第二、联邦最高法院所审查的是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和行政命令,而非国会提交的议案。在美国,国会提交的议案一般须经总统签署后方可生效成为法律,之前并不具有法律效力。根据美国严格的三权分立原则,司法机关不得千涉立法行政职权。如果允许法院对未生效的议案就作出是否违宪的判断,那么实际上就等于控制了国会立法决定权,也使得行政对立法丧失了牵制作用。

第三、根据“不告不理”原则,联邦最高法院无权主动审查某项法律和法令,而只能就宪法权利受侵犯的案件所涉及的法律进行审查,即审查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侵害后果的法律和法令。美国宪法第三条以“案件”和“诉讼”作为界定联邦法院管辖权的标准,最高法院自身解释为要求诉讼以对抗的形式,在对抗的背景下提交联邦法院,才能以司法判决形式解决,而且它的解决不违反对违宪审查起限制作用的分权原则。〔见“韦拉斯特诉科恩案”(1968)]。因此,最高法院不就联邦宪法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它只对“实际存在的”诉讼进行判决,即便是国会和总统主动要求最高法院审查某项法律和法令也无此权。美国传统的司法观念认为,法院主要任务是判决诉讼当事人所提出的争执案件,至于宜布法律或法令是否违宪,不过是判决案件不可缺少的附带工作。

第四、联邦最高法院经审查只能作出“合宪”或“违宪”判决,而不能撤销某项法律或法令。联邦最高法院对某项法律或法令作出“违宪”判决,原则上虽只适用于有关的具体案件,但由于美国实行判例法制度,适用“遵循先例”原则,下级法院在以后同类案件审理中将最高法院判决作为“先例”而以尊重和服从,这样便在实际效果上否定了该项法律或法令的适用。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法院能决定该项法律或法令的存废。因为它是由议会或受托的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并生效的,具有程序上的合宪性,撤销或废除仍需依法定程序进行,而不应由法院在判例中附带地宜布撤销,否则法院行为本身就构成了违宪。

第五、宜告某项法律或法令违宪,须经联邦最高法院2/3多数法官同意。这项特征或者说是规则的确立,说明了违宪审查权行使的懊重性和严格性。宪法在美国人民心中享有祟高权威,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自行推定享有独一无二的宪法解释权,但同时也为自己设置了重大的责任。违宪审查权的行使,实际建立在对宪法相关条款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各大法官学识偏向、处事原则及情感倾向各不相同,又相互独立,难免各抒已见,结论不一,甚至分歧很大,因而从程序上设置2/3多数表决制,可见为公正审判的一种程序性保障。毕竟以2/3的多数来否决也是经由多数投票通过而生效的法律、法令,更符合衡平机制的要求。

第六、经宜告违宪的法律或法令并未完全丧失效力,一旦联邦最高法院在以后判例中改变意见,均可适用该项法律或法令.这一条特征与第四条特征相互照应,经宣告违宪的法律或法令只要未被撤销或废除,效力就并未完全丧失,而是处于冻结状态,解铃还须系铃人,联邦最高法院若能以新判例推翻旧意见,则等于自动恢复了其效力。众所周知,美国判例适用遵循先例原则十分灵活,联邦最高法院经常推翻自己作出的

宪法判例。这是因为美国宪法比较简洁,需不断作出与客观实际发展相适应的新解释,同时由于修宪程序十分繁杂,宪法制度上缺陷很难以此纠正,因而以司法手段推翻或修正过去判例是重要而有效的补救手段。

以上这些基本特点反映出联邦最高法院作为联邦宪法的最后解释者,拥有保障宪法正确实施的特殊权力—违宪审查权。弗兰克福特法官曾一语道破:“最高法院就是宪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违宪审查权案例,遍及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美国宪法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制定以及统治秩序的维护产生过重大影响。然而美国权力制衡政策是不允许任何权力过分膨胀的,面对不断受到政界人士、法学家和舆论的质疑和抨击,联邦最高法院很明智地进行自我限制:“一、除非有实际的诉讼案件或争端,法院决不决定有关宪法的争执(见特征之三),二、即使实际的诉讼案件,亦严格遵守‘政治问题’原则,苟且争点属于‘政治问题’,亦不予受理。”法院这种自我抑制有一些正当依据,包括:"(1)在宪法案件中司法功能的微妙性;(2)建立在宪法基础上判决的相对终极性;(3)需要适当考虑‘享有宪法权力的其他部门’;(4)需要维护宪法规定的权力分配,包括法院的权力分配;(5)‘司法程序固有的限制’‘救援军诉洛杉矶市法院案’(1947),]”总之一句话,违宪审查制基于宪法和三权分立理论产生,但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受限于二者,这也许正是美国法律制度精妙之处。

三、违宪审查制的功效

自从违宪审查制确立以后,最高法院以“严格”的司法解释实现对宪法执行的“有效”监督,通过审判具体诉讼案件,发挥其在捍卫宪政精神方面的特殊功效。尽管人们常以从事“司法立法”为由抨击联邦最高法院,对违宪审查制作用也历来褒贬不一,但联邦最高法院通过行使违宪审查权所作的大量判例,遍布美国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各个领域,其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从法律功效看,违宪审查制对美国宪政史发展意义重大。美国的宪法是刚性成文宪法,原文仅7条,修正案也不过二十几条,如此简短,竟沿用200余年至今,很大功劳归于违宪审查制的设立。联邦最高法院在审查中动用司法解释权,对宪法中有关弹性条款作出符合宪法精神的解释,深化了其含义,有效地补充和发展了联邦宪法的内容,通过灵活的遵循先例原则将古老的宪法原则与新时代的法律需求联系起来,使美国宪法成为一部不断发展的“活”的法律。当然,任何制度并非万能,违宪审查制不足之处在于它仅是一种事后救济的方式,既无法对法律作普遍的原则审查,也无法受理与制定法律有关的普通公民的诉讼,它只能在违法行为发生后,宪法权利受侵害后才能跳出来主持公道(当然还有种种严格的受理限制),无法有效地预防违法的危害发生。

功能特性范文篇8

1广告宣传

电子商务可凭借企业的Web服务器和客户的浏览,在Internet上发播各类商业信息。客户可借助网上的检索工具(Search)迅速地找到所需商品信息,而商家可利用网上主页(HomePage)和电子邮件(E-majl)在全球范围内作广告宣传。与以往的各类广告相比,网上的广告成本最为低廉,而给顾客的信息量却最为丰富。

2咨询洽谈

电子商务可借助非实时的电子邮件(E-mail),新闻组(NewsGroup)和实时的讨论组(chat)来了解市场和商品信息、洽谈交易事务,如有进一步的需求,还可用网上的白板会议(WhiteboardConference)来交流即时的图形信息。网上的咨询和洽谈能超越人们面对面洽谈的限制、提供多种方便的异地交谈形式。

3网上订购

电子商务可借助Web中的邮件交互传送实现网上的订购。网上的订购通常都是在产品介绍的页面上提供十分友好的订购提示信息和订购交互格式框。当客户填完订购单后,通常系统会回复确认信息单来保证订购信息的收悉。订购信息也可采用加密的方式使客户和商家的商业信息不会泄漏。

4网上支付

电子商务要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网上支付是重要的环节。客户和商家之间可采用信用卡帐号实施支付。在网上直接采用电子支付手段将可省略交易中很多人员的开销。网上支付将需要更为可靠的信息传输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欺骗、窃听、冒用等非法行为。

5电子帐户

网上的支付必需要有电子金融来支持,即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及保险公司等金融单位要为金融服务提供网上操作的服务。而电子帐户管理是其基本的组成部分。信用卡号或银行帐号都是电子帐户的一种标志。而其可信度需配以必要技术措施来保证。如数字凭证、数字签名、加密等手段的应用提供了电子帐户操作的安全性。

6服务传递

对于已付了款的客户应将其订购的货物尽快地传递到他们的手中。而有些货物在本地,有些货物在异地,电子邮件将能在网络中进行物流的调配。而最适合在网上直接传递的货物是信息产品。如软件、电子读物、信息服务等。它能直接从电子仓库中将货物发到用户端。

7意见征询

电子商务能十分方便地采用网页上的“选择”、“填空”等格式文件来收集用户对销售服务的反馈意见。这样使企业的市场运营能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客户的反馈意见不仅能提高售后服务的水平,更使企业获得改进产品、发现市场的商业机会。

8交易管理

整个交易的管理将涉及到人、财、物多个方面,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客户及企业内部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管理。因此,交易管理是涉及商务活动全过程的管理。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易管理的网络环境及多种多样的应用服务系统。这样,能保障电子商务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特性如下:

1、普遍性: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者和政府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新天地;

2、方便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人们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客户能以非常简捷的方式完成过去较为繁杂的商务活动,如通过网络银行能够全天侯地存取资金帐户、查询信息等,同时使得企业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可以大大提高;

3、整体性:电子商务能够规范事务处理的工作流程,将人工操作和电子信息处理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不仅能提高人力和物力的利用,也可以提高系统运行的严密性;

功能特性范文篇9

关键词:视觉传达;外形;色彩;材质;功能特性

当我们处在一个以图像文化为主导的年代里,并被日益丰富的视觉形象充斥着生活时,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一件产品充满无限的形式感、又具有丰富的功能性且蕴涵特定的文化内涵,是因其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并通过表层与深层两方面来传达。产品视觉特性的“表层”意义是指产品的可视化外观,包括产品的造型、结构、色彩、材质、功能、等一切能为人感知的东西。而产品视觉特性的“深层”意义则指向产品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产品给使用者带来的一种情感体验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1]。

1产品视觉特性中的“表层”意义

产品以可视的物质形态出现的同时,不仅通过造型结构、色彩材质来塑造产品的型态,更以此使使用者了解产品的特征、功能以及意义。产品在进行其视觉特性的表达时,充分遵循着对“用”与“美”的统一追求的原则。产品设计的视觉特性一般是通过产品的型态、色彩、材质等基本要素反映出来[2]。产品在进行视觉表达时往往呈现出了感性的审美层面和理性的技术层面两个层面。“形”对产品而言除了是外在模样以及功能用途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媒介。使用者可以通过产品的外形了解设计师的创作意图,而设计师则通过产品的外形来传达自己的创作精神。

1.1感性的审美层面

(1)造型语言。一件产品,使用者首先获得的信息是通过其外形所反映出来的产品特征。产品在设计时利用基本的形式美法则赋予产品有机的造型,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产品形象。不同的形状不仅可以带来美的外在形态,同样可以使使用者感受到产品不同的体量感和质量感,简单来说体积小的往往比体积大的要给人轻便的感觉。产品的外形除了是一种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外在形式外,还包含了可以引起用户产生情感变化的内在形式,它通过美的外在形式来体现,使产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而且拥有了丰富的情感性、文化性等。(2)色彩语言。色彩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也反映出产品的功能和特性,为产品附加了大量的信息语言,不同的色彩组合方式亦会获得不同的视觉体验。色彩的象征性作用是根据色彩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例如黑色象征着庄重、冷酷;白色则有着纯洁、简单的意味。蓝色、黑色等深沉的颜色又常用于男性产品的设计,而红色等鲜艳明亮的色彩又应用于女性产品的设计。色彩除了具有象征性作用,同时还可以巧妙地利用色彩来传达情感,能给使用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色彩特性在产品设计中十分重要,因为可以赋予产品丰富多彩的魅力。在产品的视觉表达中,色彩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是最敏感最刺激的,也是人们接收最快的视觉信息符号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产品的视觉及情感的传达,从而引起人们的情绪及心理反应,并有效地发挥着产品的功能和情感表达作用[3]。例如冰箱、电扇、空调在色彩的设计上多采用黑白的冷色调,这是色调温度感的体现,为了给人们带来清凉的感觉。色彩的美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使人产生赏心悦目的情绪。(3)材质语言。在产品的视觉表达中,不同的材质特性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产品,正是有了钢铁的产生,才造就了钢管椅,有了工业合成的塑胶材料,才有了形形色色的轻便耐磨的塑料用品。材质上多变的加工工艺会形成不同的形式感,引发不同的视觉效果,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产品材料的恰当运用对产品表面不仅具有装饰作用,且体现产品品质、同时传达了产品的功能。很多产品的接触面会有颗粒状凸起物的设计,这有效地提高了人与物,物与物接触的敏感度。通过对材料质感及表面纹理的加工来暗示产品的使用方式或是起到警示作用,是在材质运用中的一大特点。

1.2理性的技术层面

“用”是产品的基本价值体现,不仅要通过形状、结构、色彩、材料等方面来进行产品“美”的体现,还要将产品的功能及操作呈现出来,这也是产品设计的基础要求和出发点。产品不仅通过外形、色彩、材质等外在形式进行视觉的传达,同时还要指向其技术与功能,恰当地表达出产品的使用特性。“形”的可视化同样包含了是产品的功能性。日本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设计的一款在把手上有弯曲凹槽造型的伞。雨天我们拎着较多东西在外时,这样一个凹槽的形式不仅仅是给伞把带来新的造型,更赋予了伞把一个新的功能——悬挂塑料袋。所以说产品设计中的每一个造型形式都是有目的的。因此,视觉上的审美并不是产品视觉表达的唯一目的,产品功能特性、操作方式、价值意义等实用信息的获取才是产品视觉特性表达的根本目的。

2产品视觉特性中的“深层”意义

产品的设计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上的需求,在以视觉化的形态呈现时,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不但要解决产品功能与形态之间的关系,让产品快速地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从而达到功能上服务于人、情感上愉悦于人的目的。

2.1新的生活方式

产品的视知觉层面不仅仅停留在好看或是好用上,其解决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会更多考虑自身生理、心理以及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在产品视觉表达的深层层面中,有一种非目的性的形式引导人们寻找新的生活形态与方式,是一种建构在通过外在形式直白且有目的地进行情感表达之上的形式。

2.2视觉的符号化

以符号化的消费特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设计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是一种现象,代表一种符号,传递一种文化。其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使产品既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以特定的符号形式呈现,提供了可以让人们感受新的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给市场带来了某种特殊的风格。苹果公司创办人乔布斯之所以伟大是在于他以创新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工业设计,乔布斯让人们领略了“苹果”简约的美以及完善的人机界面系统设计,树立了数码产品的外观典范,实现了科技、艺术与人性的完美结合。“苹果”的设计在产品的视觉特性中已然成为了一种符号,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一种视觉符号。

3结束语

产品设计中的视觉传达对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单纯的停留在审美层面,也不单是产品形态功能信息的传达,是一种从心理角度对设计的探讨。以“人”的角度为设计思路来作为产品视觉表达的根本目的,产品的视觉表达在设计中是需要重视的,因此,我们在进行产品的设计时,就要对产品的视觉特性有足够的了解,用更精准的视觉特性来传达出所要设计的产品。

作者:何倩云 王小元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杭永珏.“宜家”造型设计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因素研究——探讨对中国同类设计的可借鉴之处[M].上海交通大学.2007.

功能特性范文篇10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很难使人力资源功能同时满足上述要求。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此后它便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性课题,虚拟人力资源被提出了并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为它可以满足对人力资源功能的上述要求。

虚拟人力资源,是指以伙伴关系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组织获取、发展和筹划智力资本的一种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构架。虚拟人力资源的实际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从事与组织竞争优势不直接相关的管理业务,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会把精力集中于具有高附加值的业务上。这样,往往会解决效益和战略支持间相互矛盾的问题。此外,利用外部资源,还可以对资源按照特殊性和及时性原则进行最佳配置。对那些利用率不高的资源,就不必花大量的资金在组织内部建立和维持,而是借助于其他组织来获得。

虚拟人力资源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为人力资源的研究者与管理者提出了许多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拟应用组织理论,从人力资源功能的细化与整合两方面,对虚拟人力资源作一理论分析;应用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对虚拟人力资源活动的独特性与价值,以及虚拟人力资源的结构框架,作一理论探讨。

1.人力资源功能的细化与整合

根据组织理论,虚拟人力资源可看成是组织为了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特殊情况。面对环境的复杂性,组织的传统作法是细化内部结构,分割出一层层独立单位,以适应环境的不同要求。环境变化范围越广,组织细化层次就越多。对于传统的层级制组织,这似乎是一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可行之路。但是,在当今商务环境中不确定性不仅来自环境的复杂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技术和市场的多变性。这种对环境的不适应性,导致了虚拟组织的出现。

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竞争压力,虚拟组织改变了结构细化的功能性本质。层级制组织努力在组织限界内细化结构,而虚拟组织努力超越组织限界,与外部建立合作结构。就人力资源功能而言,已经形成了许多人力资源专业服务组织,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了很多选择机会。通过这种选择,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与组织外专家的伙伴关系来细化人力资源的功能,以适应环境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可以使组织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多变性。

在利用外部资源和伙伴关系使人力资源功能得到细化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的同时,人力资源功能的整合问题就变得越来越突出。对于各种细化后的外延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部必须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协调和整合。过去层级制的管理方式已无法奏效,而信息技术为这种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功能整合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操作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操作更合理化,从而提高操作的效率,减轻管理负荷,降低管理成本。根据美国《1997年人力资源趋势评价》,有62%的美国企业使用信息技术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有22%正在准备这样做。其次是关系方面,信息技术为雇主和雇员提供了直接沟通的渠道,他们可以通过共享信息和数据库,建立和维护需求关系,从而增加适时性、缩短响应时间和改进服务水平。第三方面是它的信息传输角色,信息技术已经克服了人们活动的时空障碍,可以操纵虚拟团队和网络组织。例如,美国的北方电信通过互联网电信会议和数据网络等形式,来协调分布在60多个国家的350多个地区人员的工作。类似地,英国石油使用PeopleSoft、Oracle和NetDynamics来协调分布于70多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人力资源活动的价值与独特性

在构建虚拟人力资源结构框架时,我们必须决定哪些人力资源活动应内部化,哪些应外部化。这可用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进行分析。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理想的管理模式(或结构)取决于它对特定组织的特殊性。就人力资源而言,独特性越高的人力资源活动,越应该由组织内部规划,而不宜借助于外部资源。根据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组织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对其竞争力起核心作用的资源上。交易费用经济学强调的是资源活动的“独特性”,而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强调的是资源活动的“价值”。如果我们将“独特性”和“价值”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判断准则,以确定哪些资源活动需要外部化,哪些资源需要内部化。

人力资源功能(例如知识、技能、技术、关系、任务等)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对组织在提高效益和效率、开发市场、消除潜在危机等方面有战略作用。人力资源活动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能帮助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和发展核心能力。显然,应该将那些价值高的人力资源活动内部化,而价值低的外部化。根据价值学观点,价值要体现买主对卖主所提供商品(服务)愿意支付的值。因此,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基于“顾客”的价值认可。人力资源的“顾客”是直接享受人力资源服务的广泛群体,例如经理、雇员、求职者、合同人、合作伙伴等。当然,人力资源活动的战略价值不单独取决于它的直接“顾客”,而且还要满足组织的所有“顾客”的需要。“顾客”的收益越大,人力资源活动的价值就越高。

人力资源活动的独特性是指组织内部的独有性和外部的稀有性。例如,迪斯尼公司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它们的世界级顾客的定位和文化发展计划,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是其他组织难以模仿的。根据交易费用经济学,组织应该内部化的活动主要是那些实施费用低于利用外部资源(例如市场关系)所需费用情况。对于某些特殊组织的某些独特的人力资源活动,由于现有市场没有直接可利用的资源,依赖于外部资源就可能行不通,或者可能需要额外费用。对于市场稀有的资源,如果利用外部资源获取成本很高,就会降低其战略价值。同样地,对一些通用的和标准化的人力资源活动,如果花费较大费用内部化,也会使其不具备战略价值。人力资源活动的独特性,不仅包括每一个具体活动项目,而且包括多个项目的组合。人力资源的结构观点,特别强调人力资源活动组合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例如,培训是独特性较低的活动,但如果将它与评估活动相结合,对于一些特殊组织来说,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活动组合,其独特性要比组成它的任何一个活动的独特性高很多。因此,在构建虚拟人力资源结构时,应特别注意它是一个系统问题,其中一些独立的外部化资源,有可能降低整个系统的独特性,因而削弱其战略贡献。

在构建虚拟人力资源结构框架时,我们可以用两个尺度来衡量人力资源活动。第一个是价值尺度,通过它可将人力资源活动界定在高价值和低价值这一范围内。高价值是指对达到组织目标有直接作用的活动,低价值是指事务性的管理活动。第二个是独特性尺度,通过它可将人力资源活动界定在高独特性和低独特性这一范围内。高独特性是指对组织来说是非常特殊的活动,低独特性是指日常的活动。如果以价值为横坐标,以独特性为纵坐标,则可构筑虚拟人力资源的二维结构框架,见图1。

如果人力资源活动既是高价值又是高独特性,则称其为核心活动(图1第1格)。组织应使核心活动内部化,以获得竞争优势。事实上,这类活动从外部市场是很难得到的。如果人力资源活动是高价值但独特性较低,则称为传统活动(图1第2格)。传统活动对组织来说可能很重要,但通常已常规化。丰富的外部供给、先进的信息技术、成熟的人力资源软件和数据库等,为这类活动的外部化提供了大量选择机会,通常不需要在组织内部规划这些活动。如果人力资源活动的价值和独特化都比较低,则称其为核外活动(图1第3格)。核外活动规划与实施中的关键性的信息、程序、方法、手段等,常常在通用的工业标准、设计规范等标准化文件中所规定,外部市场可能会更加高效地提供这类服务,故组织应将这些活动外部化。例如,目前越来越多的组织将员工的工资、福利及退休金等发放,借助于某些专门机构(例如银行)来进行,因为这些事务性活动(低独特性)对增加组织的竞争力不起直接作用(低价值)。如果人力资源活动具有高独特性但价值较低,则称为特殊活动(图1第4格)。特殊活动中的独特性一般比较明显,但其价值往往还取决于组织的独特性。例如,IBM公司设置一个由心理学家、律师和会计组成的专职部门,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研究,为公司提供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但对大多数组织来说,而今已经大大缩减甚至取消了内部人力资源研究功能,因为这种活动对他们来说战略价值并不高,他们可以通过与一些专业咨询公司或专门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依靠外部资源来开展这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