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申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5:59:39

公考申论范文篇1

一、高大全重近五大特点彰显浙江申论命题特色

浙江省申论的选材倾向于选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重大问题和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五大特点:

1、浙江申论之“高”。浙江申论命题,习惯于从宏观高度组织题材,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命题思路层次高、站位高。例如2014年应对金融危机主题的试题,就不是从微观层次、一行一业或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经济活动微观主体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而是从整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高度来组织题材。

2、浙江申论之“大”。浙江申论命题,习惯于采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大课题、宏大主题,如“公平与效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些问题意义重大、涉及面广,背景复杂,解决难度大,既有较高的理论认识价值,又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体现出命题思路紧扣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紧扣当前地方政府施政重点,紧扣理论界研究与争议热点。

3、浙江申论之“全”。浙江申论试题的给定材料内容全面,包括有待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如2014年对“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及浙江省政府和企业的应对思路”的全面介绍,以转“危”为“机”为主线,从国际国内背景到浙江的具体情况,从宏观经济形势到微观经济主体、从企业到企业家、从地方政府到省政府,总体上全面反映了“危机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在“应对”部分又全面反映了各个层次的应对态度、思路、措施和应对成效,突出地反映了题材、材料内容全面的特点。

4、浙江申论之“重”。浙江申论试题的题材,偏重经济问题,习惯于从经济角度考察各个领域的问题。浙江的9年申论命题中,有8年题材为经济问题,占题材总量88.9%;其中专门考察经济问题的4次,占总量44.4%。

5、浙江申论之“近”。体现在两点上:一为时间之近,一为内容之近。首先,浙江申论选题的时效性强。所选题材通常为当前理论界与政府、社会现实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最新出台的大政方针、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最新施政重点。其次,浙江申论选题紧扣本省省情,地方特色突出。2014年浙江申论试题紧扣本省省情,详细从金融危机对浙江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冲击德角度进行了介绍。

二、概括对策作文三题模式已成常规

从浙江省以往真题来看,题目数量基本稳定,主要以三道题为主,只有在2014年考过两道题,一为概括,一为作文;2014年第二大题又下设两道小题,出现了在保持三道题基本模式的前提下,又具体分化为四道题的情况。而第二大题的两道小题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如不过分追究,仍可作一道题处理,也就是说2014年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三道题的一种变体,仍然可以看作三道题。因此浙江省的申论考试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3题模式”的代表。

浙江省的申论考试大部分是以“概括+对策+作文”的题型组合模式出题。纵观浙江省九年申论考试,可以发现,分析题并不是浙江省申论考试单独考察的一种题型,对分析题的考察往往与概括题、对策题或者是判断题相结合,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由此可见,概括+对策+综合作文是当前浙江申论考试中的“3题模式”,大变的可能性不排除,但只是个别情况。鉴于概括+分析+对策+作文的4道题模式能涵盖所有申论的基本题型,具有更大的典型性,有可能成为未来命题的趋势,因此,考生在复习准备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这种题型的练习。

三、三大试题类型考查方式倾向明显

从2014年浙江省申论试题情况看,其试题设计极为特别,与国考申论和其他地方申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体来说:

第一,概括部分的试题更加注重对于材料浅层次的概括,如2014年要求就材料内容写一份情况反映。其可能的命题趋势如2014年国考大纲中所规定,要求考生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第二,对策部分重点考查应对思路,对具体措施不做过多要求。如2014年浙江省申论的第二题,就仅仅要求考生“提出浙江经济发展应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路”,并且在要求中明确指示要“视野开阔,思路清晰”。

公考申论范文篇2

四、结合给定材料内容,以“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想到的”为副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主标题,观点明确,分析深入,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总字数800-1000字。

备注:09年9月13日的福建、重庆及辽宁省申论话题都是“土地流转问题”,大作文部分的题目是一致的。

申论范文一:(策论文的写作模式)

浅谈如何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想到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此时,我国土地流转开始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兴起,而其动因在于我国地少人多,人均耕地的相对较少,单靠经营承包的土地,种田的经济效益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农民迫切需要新的就业出路。但由于我国农村中的土地流转大多缺乏有力规范和监督。因此,如何“规范”土地流转成为“当务之急”。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一)一些地区用行政手段将农户的承包地转租给企业经营,缺乏自愿性。(二)部分地区存在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倾向。(三)大多数农村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制约了土地流转。(四)土地流转价格过低。(五)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六)土地流转范围窄,农民即得利益常受损失。(七)不规范的土地流转引发矛盾纠纷(八)部分地区由于户均耕地较少,难于形成规范经营。来源:考试大

针对以上存在诸多问题,广州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师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全方位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土地流转体系。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乡镇要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根据信息库流转存量和农户的流转愿望定期和不定期在新闻媒介和公告牌上进行信息,及时促成农民实现土地流转愿望。

二、有关部门应积极宣传,提高农民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益的重要措施,符合广大农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三、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流转中作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出面协调、帮助农户签订规范的流转协议,流出与流入双方的权益就可得以保障,避免土地流转纠纷。

四、积极而稳定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为依靠社会和制度,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使土地流转加快。

五、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六、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除了常规流转模式外,还可成立股份合作社,农民将土地承包使用权入股,经营者和农民实现双赢,为推动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七、出台鼓励政策。鼓励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保障农民权益。对于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八、构建责任机制,把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作为政绩考核指标,落实乡村干部工作责任。

申论范文二:(探究式申论文体的写作模式)

处理好土地流转“市场化”和“行政化”的矛盾

——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想到的

回顾历史,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实质就是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展开的。自从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以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冲破农民公社的束缚以来,中国的第二次已经大致经历了三十年左右,这三十年间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要求不断突出,与此共生的“农村土地的流转”开始在我们身边日益频繁的发生。

但今天的我们,在看待“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依然会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和政策的惯性,在涉及九亿农民的根本利益问题即土地问题上,我们一直贯彻行政主导的模式,而非市场经济模式。因为保持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惯性,所以表现出过多的行政思维及行政干预,而背离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于是,在“农村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就出现了“土地剪刀差”,农村土地虽是“集体所有”,但只能由政府买,由政府定价。政府征用土地后,再将使用权出让给企业,政府从中获得了巨额“剪刀差”,投入到城市建设等方面。企业则在出让、开发等行为中赚取巨额利益。城市居民通过购买房地产,改善生活、工作条件,有的还随着土地升值,获得了财富的增长。这一套路,被一些地方政府称之为“经营城市”,但农民的利益却受到很大损害。

公考申论范文篇3

一、高大全重近五大特点彰显浙江申论命题特色

浙江省申论的选材倾向于选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重大问题和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五大特点:

1、浙江申论之“高”。浙江申论命题,习惯于从宏观高度组织题材,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命题思路层次高、站位高。例如2014年应对金融危机主题的试题,就不是从微观层次、一行一业或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经济活动微观主体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而是从整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高度来组织题材。

2、浙江申论之“大”。浙江申论命题,习惯于采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大课题、宏大主题,如“公平与效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些问题意义重大、涉及面广,背景复杂,解决难度大,既有较高的理论认识价值,又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体现出命题思路紧扣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紧扣当前地方政府施政重点,紧扣理论界研究与争议热点。

3、浙江申论之“全”。浙江申论试题的给定材料内容全面,包括有待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如2014年对“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及浙江省政府和企业的应对思路”的全面介绍,以转“危”为“机”为主线,从国际国内背景到浙江的具体情况,从宏观经济形势到微观经济主体、从企业到企业家、从地方政府到省政府,总体上全面反映了“危机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在“应对”部分又全面反映了各个层次的应对态度、思路、措施和应对成效,突出地反映了题材、材料内容全面的特点。

4、浙江申论之“重”。浙江申论试题的题材,偏重经济问题,习惯于从经济角度考察各个领域的问题。浙江的9年申论命题中,有8年题材为经济问题,占题材总量88.9%;其中专门考察经济问题的4次,占总量44.4%。

5、浙江申论之“近”。体现在两点上:一为时间之近,一为内容之近。首先,浙江申论选题的时效性强。所选题材通常为当前理论界与政府、社会现实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最新出台的大政方针、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最新施政重点。其次,浙江申论选题紧扣本省省情,地方特色突出。2014年浙江申论试题紧扣本省省情,详细从金融危机对浙江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冲击德角度进行了介绍。

二、概括对策作文三题模式已成常规

从浙江省以往真题来看,题目数量基本稳定,主要以三道题为主,只有在2014年考过两道题,一为概括,一为作文;2014年第二大题又下设两道小题,出现了在保持三道题基本模式的前提下,又具体分化为四道题的情况。而第二大题的两道小题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如不过分追究,仍可作一道题处理,也就是说2014年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三道题的一种变体,仍然可以看作三道题。因此浙江省的申论考试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3题模式”的代表。

浙江省的申论考试大部分是以“概括+对策+作文”的题型组合模式出题。纵观浙江省九年申论考试,可以发现,分析题并不是浙江省申论考试单独考察的一种题型,对分析题的考察往往与概括题、对策题或者是判断题相结合,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由此可见,概括+对策+综合作文是当前浙江申论考试中的“3题模式”,大变的可能性不排除,但只是个别情况。鉴于概括+分析+对策+作文的4道题模式能涵盖所有申论的基本题型,具有更大的典型性,有可能成为未来命题的趋势,因此,考生在复习准备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这种题型的练习。

三、三大试题类型考查方式倾向明显

从2014年浙江省申论试题情况看,其试题设计极为特别,与国考申论和其他地方申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体来说:

第一,概括部分的试题更加注重对于材料浅层次的概括,如2014年要求就材料内容写一份情况反映。其可能的命题趋势如2014年国考大纲中所规定,要求考生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公考申论范文篇4

2014年辽宁、重庆、河北、内蒙古、福建、海南、新疆等七省(市)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已经结束。据悉,辽宁、福建、海南、重庆四省(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试题一样,其中辽宁和海南《申论》试题相同。《申论》部分涉及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提醒广大考生为面试做好准备。

公考申论范文篇5

但我们在看到这一优势的同时,也应该居安思危、看到人口形势背后蕴含的、在发展过程中将愈演愈烈的四大问题。

第一,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在逐渐下降。虽然我国是第一人口大国,但从人口学角度来说,实际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在慢慢消退: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出生的那代人进入劳动力大军之后,我国每年的新生劳动力将会明显减少。比如说,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10~14岁人口有1.2亿,5~9岁人口有9000多万,但0~4岁人口只有6800多万———下降速度极其迅速。南方某些地区出现的所谓民工荒,除其他因素影响外,也受了最近几年新增劳动力不断下降的影响。

第二,我国人口将步入急速老龄化的路途。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我国于2014年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如果今后的新生人口仍如近几年那样迅速降低,那么老龄化水平的增速就会相应加快,我国将步入急速老龄化的路途。近期的人口预测发现,2020年之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将呈加速度状,至2050年,在每100个人中,就有30个60岁以上的老人。届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比世界平均老龄化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

第三,婚龄人口的挤压现象将逐渐凸现。我国新生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中期失衡以来,新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处于上升之中。考试大网站整理2014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年0岁人口的性别比达到了令人震惊的119∶100(男婴与女婴之比)。201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又显示,0岁~4岁男女平均性别比为121.22∶100。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出生的人口,在进入婚龄段后,会碰到前所未有的婚姻挤压,从而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四,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较高,将加大其聚集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我国现行人口政策实行因地区、因城乡、因民族不同而不同的人口控制政策,即城市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夫妇可生育一个以上的孩子;少数民族夫妇可生育比汉族夫妇更多的孩子。

从1982年到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率达到年均3.87%;从1990年到2014年,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由于总量的上升,现在少数民族人口已占我国总人口的8.41%,总量超过1亿人,比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时期净增加了4000多万人。在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为缓慢的情况下,大多数少数民族新增人口分布在农村和牧区。这会给那些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带来更加沉重的压力。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在这样一种人口形势下,讨论未来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就必须针对以上几个问题重点思考应对策略。

人口生育政策应逐渐统一。我国分地区、分城乡、分民族的人口控制政策的正面意义是:城市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生育率的降低,导致了城市劳动力总体的短缺,为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空间。但这一政策的负面影响是:在城市大范围形成了家庭抚养关系的4∶2∶1结构,既刺激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也导致了城市家庭养老微观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城市未来的老人很难奢望得到子女传统意义上的“伺候”。因此,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流动人口主要为婚龄育龄年龄段人口所组成的新形势下,统一全国的人口生育政策,有利于减轻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的环境压力,也有利于减缓城市家庭抚养关系变化带来的压力。

要立足于人口结构的和谐。近期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将争论的话题集中在人口政策与劳动力是否短缺的问题上。有人主张继续不折不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生育率,只要未来科技的发展能够解决劳动力的需求问题,就没有必要顾虑所谓的劳动力短缺;而另一观点则认为,人口急速下降会导致未来劳动力短缺。

公考申论范文篇6

“人肉搜索”,指的是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们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

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

首先,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信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地传播和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可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比如,前段时间被“人肉搜索”曝光的一些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

再次,产生“人肉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网民的广泛参与。从微观心理层面来看,为什么网民乐于广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方面:一是猎奇探究的心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沙锅一探到底,是每个人自然产生的、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二是减压宣泄的心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讲的“投射”。将自己积累在心中的压抑情绪,发泄到网络上声讨的那个人身上,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三是平等参与的心理。每个人都盼望获得平等和尊重,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发言权。“网络社区”给予了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力,使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提供者,自我成就感得以提高。四是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我们每个人都看重自己的价值,都有施展能力、实现目标的本能愿望。竞争日趋激烈和相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充满了变数,实现自我价值并非易事。相对而言,虚幻的网络世界所创造的独特的网络沟通环境,却正好能够满足网民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要求,他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品尝到自我“义举”被网友认同的自我价值感。

二、有人说,“人肉搜索”是“天使”,能在最短的时间揭示真相,看上去“恐怖”,实际却很“正义”;有人说,“人肉搜索”是“魔鬼”,是“网络暴力”。如何评价“人肉搜索”?

社会学家认为,绝大多数社会事物和现象都具有社会正功能和负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应客观辩证地去看待它的社会作用,对待“人肉搜索”也是如此。如果“人肉搜索”超越一定界限,甚至向“私刑”的性质发展,就会伤害当事人、激化矛盾;而运用得当,又确实能对社会有所帮助。所以,我们对其社会功能应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人肉搜索”的社会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社会的假、丑、恶等现象进行揭露,起到社会舆论监督与制约作用。二是对广大普通网民来说,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以便更好地规范或矫正自己的言行。三是可以促进真善美、公平正义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弘扬。

公考申论范文篇7

行测题题量减少10题

据了解,今年我省公务员考试行测题题量为130题,比2014年题量少了10题,答题时限仍为120分钟,满分100分,主要包括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五个部分,全部为单项选择题。

省公务员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将题量减少10题,主要是因为往年考生反映题量太大,难以做完,在进行问卷调查和综合考虑后,今年将题目将少到130题。“以往每年省直以及市级以上行测的分数线为55分,市级以下岗位的分数线为50分,很多考生由于题量大,来不及完成,导致上线人数受到限制,今年题量的减少将更有利于我省选拔人才。”人才培训专家金志国表示。

申论首次分类考核

记者从省公务员局获悉,在申论考试形式上,我省首次尝试AB卷考法,其中,省、市机关和省以下垂直管理单位职位的《申论》考试科目为A卷;县(市、区)、乡镇机关职位的《申论》考试科目为B卷。

省公务员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我省将申论按分类进行考核,在题型和难易程度上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据工作岗位不同所做的首次尝试。申论全部为主观性试题,主要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和加工,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药学类专业知识考试取消

公考申论范文篇8

品牌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商品在质量和价格竞争中存在的对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使消费者在市场品牌的价值面前实现了商业和消费上的人人平等,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消费利益和消费权利,是市场经济公开、公平、公正这一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品牌还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想知道这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看看其拥有多少国际知名品牌便可一清二楚。这被认为是考察一个国家竞争力最简单、最有效、最直观的方法之一。同理,这也同样适用于对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考察和了解。如果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那么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质量体现在产品上,而产品和企业则必须聚焦在品牌上。品牌有时代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信誉。有些国际知名大品牌的背后还隐含着国家、民族、社会甚至是政府的信誉。国际知名大品牌中不仅包含商业和经济因素,更有文化和地缘政治甚至国际政治的因素。对此,我们要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在我们进行品牌培育、发展和创新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此确定我们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准确定位,从容应对来自外界的挑战和冲击。

一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深化的。品牌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地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或发达程度。特别是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品牌的竞争就变得不可避免,而且呈现出随市场发展而日益激烈的态势。这时,品牌的市场作用和经济价值开始彰显和凸现。部分企业特别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客观上和我省经济欠发达、市场体系不健全且发育程度比较低有直接关系;主观则和一些企业走出去、打出去的意识不强,行动不力有一定关系。这个走出去和打出去的范围和方向既包括国内其它省区市场,更要涵盖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如今已是品牌的天下;而国内市场则正日益品牌化。品牌的作用在不断加强,品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在不断提升。如果我们在思想和行动上跟不上,不急起直追,则落后和落伍都是必然的。

二要突出和抓住重点,要围绕重点地区的重点产业,重点产业的重点企业,重点企业的重点产品,合力攻坚,集中突破;

三要在强势产业和名优产品中培育、开发、提升和创新我们的品牌,这样基础牢,见效快,能持久,效益好;

四要以产品品牌带动企业品牌,以企业品牌带动产业品牌,以产业品牌带动区域和城市品牌,这样逐级带动,相互拉动,品牌创新之路就能越走越宽,品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会越来越大。

公考申论范文篇9

该题要求简述“给定资料5”中关于当前处理复杂问题应当掌握的原则和主要方法,实际上这些“原则”和“主要方法”,指的是我们党处理复杂问题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思维方法、工作方法,该题是一种新的题型,考查的是对政策理论的抽象概括能力。

如何概括“原则”和“主要方法”?

无疑应当从资料中寻找“原则”和“方法”的线索,然后加以归纳、整理。我们首先从“给定资料5”中找到了“原则”,这是比较容易的。“主要方法”如何概括?我们从“给定资料5”中发现了它的历史脉络,即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这是一条“纵线”。我们以这条“纵线”为主线,同时以我们党某些一贯的“方法”的“横线”为副线,加以提炼,就可以得出关于该题的“参考答案”:

公考申论范文篇10

第一阶段: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体现了一个“破”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针对“两个凡是”提出来的。随着这一观念的确立,中国人民得到两种最为宝贵的财富:一是务实作风,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二是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各种不利于改革的禁锢。

[平反]命运被扭曲的人们终于得到一个说法,国家、民族遭受的苦难终于被遏止。平反,这个沉甸甸的令人悲喜交集的词,拉开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幕。

[包产到户]18双长满老茧的大手举起了挑战僵化体制的大旗,黎明的曙光让八亿农民看到了希望。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又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万元户]是指在“先富起来”的政策下最先受益的一部分人。尽管时下万元户已不复荣耀,但在人们记忆中,其含金量仍不可小视——在谨慎的年代,它使我们第一次启动了致富的理念。

[一包就灵]打破了僵化的国有企业体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变化。“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成为激发企业活力的动力。

[端掉“铁饭碗”,打破“大锅饭”]企业内部改革的核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干多拿、少干少拿、不干不拿的差别观念和公正观念在人们思想中开始形成。

[中国特色]党的十二大为我们调制出的一种混合色。任尔赤橙黄绿青蓝紫,咬定“中国”不放松。从此这一特色备受青睐,被广泛应用在多种新生事物上。

第二阶段:第二次思想解放,体现了一个“闯”字。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不争论”,重实践的最通俗解读。这句话让老百姓失去了“条条框框”,但过河的信心却树立起来。

[敢闯]改革的代名词。学习外地改革开放经验的第一要素。发展滞后地区的最大遗憾是不敢闯。

[下海]当大多数人还在计划经济的温室里观望时,最先从国有单位辞职从事商业活动的“下海”者确实有一番“弄潮儿”之雄风。当今天的人们都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海”与“岸”难以区别,又有什么区别的必要呢?

[一国两制]总设计师的大笔一挥,便在辉煌的共和国大厦旁建起了一座西式小楼。“小家”也学会了“大家”的治国之道:一人在机关图个稳定,一人下海大赚钞票。多样化已不再是国家和家庭构成的禁锢。

[商品经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登台作了平稳铺垫。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看得见的“商品”确实比摸不着的“市场”更易接受,但市场的作用已悄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