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6:44:11

负责

负责范文篇1

1、按国标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正文中采用“顺序编码制”;注意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序号与文中一一对应。格式严格按本文第3页要求。 

2、在使用函数曲线图、柱图时要注意函数曲线图、柱图的长高比例约为5∶3,图中各线条一律采用黑色;将纵横轴放到合适的位置,使得图中无效区域最小,即不要有太多的空白区域。 

3、图和表要有自明性,避免在正文中解释图表中各个符号的意义。 题目要完整、明确,同时给出相应的英文;表头、项目栏(第一列),表注(包括图例)均为“中英文对照。注意英文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 

4、表示变量的量符号通常是单个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且为斜体(如表示时间的变量t(是斜体));集合、向量、矩阵同时加黑(黑、斜体)。如:集合a和 b。请将文中表示变量的所有符号改为斜体,但下标数字务必不要改为斜体。 

5、量符号下标的正斜体问题:表示量的特定状态、位置、条件或测量方法等,可以在量符号上附加上下角标,这时下标字母用正体,如 “最大”的意思可用“mas”表示,“最大流量Qmas”;“终了温度ti”中下标为inmd(初始的首字母) ,用正体 “i”。 表示量、变动性数字及坐标轴的下标字母要用斜体,如:电压Ui(i=1,2,„,10)即为U1,U2,U3„„这里i表示的是变量,就用斜体。 

负责范文篇2

一、校本管理和校长负责制的含义

1校本管理。它是西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国外教育管理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基本含义是:教育的主管部门将其权力逐渐下放给学校,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主决策的空间。使学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具体的情况决定资源的分配、学校财政的预算、课程的设置、教科书的选择、学校人事决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从而达到变革学校已有的管理体系,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2校长负责制。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我国的学校要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其含义是:在正确处理政府部门与学校的关系的基础上,以校长全面负责为核心,与党支部的保证监督、校务委员会的审议参谋、教职工民主管理等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功能的科学的领导体制。

二、校本管理和校长负责制产生的背景

1校本管理提出的背景。校本管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发展对教育质量的高要求和对学校教育素质的高度期盼下产生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一度滑坡的情况下,寻求如何能尽快摆脱困境的发展对策。在经历一番审视和反思之后,才明确地意识到,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必须跳出经济领域本身,从教育领域中寻求答案。于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英美等国就把发展国家的主要视点开始由经济领域转向教育领域,转向学校教育。在学校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管理一直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庸,一直是在一种外控的条件下进行运作的。这种以外部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权利主要是掌握在教育行政机关的手中,他们不仅拥有很大程度上的教育政策的制定权,而且拥有诸如课程、教学和财务等一定学校层面上的常规管理的权利,这样导致管理的权限不但高度集中,而且科层化、官僚化,学校管理机构变得异常庞大,使得学校面对变化的外在形势和要求。缺乏一种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地影响着学校管理的主体性发挥,学校无从关注学校自身的发展,一切听命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只能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具,学校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自主的行为调节,学校也只是重复着积习已久的管理模式。而且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在教育领域中,课程和教学方法上的种种改革的尝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教育质量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极大反差下,引起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涌现出了学校改革的呼声,开始了追求有效的高素质学校和教育的改革运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都明确提出要对学校进行改革,赋予学校以更多的自主管理权。

2校长负责制提出的背景。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改是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相联系的,它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工作。首先,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客观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的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政策为整个社会的大发展提供了条件,我国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寻求克服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这是同经济体制改革相呼应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的教育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反应。1985年,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时,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8页)无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的教育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经济条件,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则是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如何使学校真正成为具有生机、活力的办学实体,如何提高管理效能和教育质量,如何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而只有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才能使教育体制的改革落到实处。其次,教育的发展也迫切要求改革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在十年内乱后,我国教育经过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教育的基础地位,出现了“尊师重教”的强烈呼声。经过数年的努力,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诸如,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教育经费也逐年得以增加,教育结构经过改革和调整,打破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模式,教师素质有所提高,《义务教育法》得到贯彻,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但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我国中小学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它们严重阻碍着教育的发展,例如。办学经费仍严重不足,教育结构不尽合理,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办学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育投资效益和办学效益不高,教育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如,学校管理的职、权、责不统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局面没有得到全面扭转。导致工作上职责不清、指挥不畅、行动迟缓、效率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学校管理体制进行根本的改变。为了进一步增强学校自身的办学活力,形成学校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一些有开拓精神的学校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尝试,1985年5月,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走向高潮。

三、校本管理和校长负责制的实质

1校本管理的实质。校本管理就是将教育的权力与责任转移到学校层面,并由一个相关人员参与的法人团体来负责实施,从而使学校能够合理地分配和运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满足学生的真正需要,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职权应该尽可能地分化给涉及学校管理的所有人,应与学生家长磋商,在较高层次上,还应征求学生本人的意见……职权只有下放到能尽责完成并能从其经验中获益的人手里才是最有效的。”这是校本管理的主要目的所在。具体地说,其实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权力下放。这是校本管理最核心的问题,是指教育行政当局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决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国外教育行政当局下放给学校的权力一般有:财政预算权、人事安排权、课程设置权和奖惩权等。学校在拥有这些权力的基础上,可以认真分析、甄别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及时发现学校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然后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其加以处理解决。(2)参与式管理。校本管理是一种参与式管理,即由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来管理学校的资源。学校董事会的成员一般由校长、教师、社区成员、学生家长及学生组成。但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地区有一定的差异,如澳大利亚规定:一所学校的学校董事会由校长、一个学校经管理局任命的社区成员、两个由教师选举的代表、三个家长和市民联谊会代表及两个学生组成(在中学),而在美国芝加哥,1985年颁布的《芝加哥学校改革法》指出,每个地方学校理事会由校长及11名成员构成:6名学生家长、2名教师、2名社会代表、1名学生。采用参与式管理能够给教师、家长、社区人士以及学生更多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因而能保证比较民主、质量较高的决策。更重要的是让社区人士、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广泛的支持和帮助。(3)校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应与沉重的学习结果改善相联结。卡内基教育与经济论坛在1986年曾对校本管理的思想作过表述:“对都市学校的过度集权化、科层化的控制必须终结,有效的地方领导至关重要。每一所学校都应获得自由度和灵活性,以便它们能对教育目标以及最为重要的学生的各种需要作出创造性的回应。”这一表述暗示。校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应与学生学习结果的改善联系起来。实行校本管理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善学校的各种资源不能及时满足学生需要的状况。以此来提高学校的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最终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4)校本管理强调学校领导者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办学理念。实施“校本管理”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学校不仅是国家政策与方案的实施者,而且是一个可以自己计划、决策和管理的单位。因此。必须把每所学校视为一个存在于独特情境中的行政实体。有可能确立独特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而不是把学校看作一个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标准的下级单位。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者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办学理念,为学校设计发展的蓝图和实现的策略。[来2校长负责制的实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自此,校长负责制在我国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并收到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从理论上讲,校长负责制的实质是:(1)校长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校长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应当全面负责。与中小学校长的职务和责任相一致的是校长应该拥有相应的权力,我国中小学校长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等。(2)党组织保证监督。实行校长负责制,党组织的职能由过去的直接领导转变为对学校工作的保证监督,也即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学校的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3)教职工民主管理。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是建立在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发挥教职工民主管理作用是校长负责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应该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代会的职责是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各项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设,对学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是由校长、学校党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其中,校长对学校的工作有决策权和指挥权:学校党组织对学校行政工作进行监督,并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四、校本管理的启示与校长负责制的借鉴

校本管理与校长负责制都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其实质是对过去上级教育行政机构对学校实施过多外控管理的一种矫正。通过权力的下放,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从而能够根据本校实际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快速的处理,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这正是改革的目的所在,也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至由校长、教师、社区人士、家长及学生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手里,由他们来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而校长负责制中,是根据一长制理论提出的,学校的权力掌握在校长手中,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各项工作,校长权力过,于集中,教职工代表大会未明确授权参与何种决策,社会组织及学生家长更无权过问学校内部管理事务等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说明了实行校长负责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借鉴校本管理的经验来逐步完善校长负责制。我们从校本管理可得到如下启示:

1吸引并鼓励社区人士、家长及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教育。学校的管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在学校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家长和社区不仅是教育服务的资助者和接受者,而且应当是共同负责学校事务的伙伴。这种新角色要求校长和教师对家长和社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发生显著的变化。学校必须对社区更加开放,接受社区的关注、支持和监督。然而我们目前做得远远不够,学校管理者把管理学校看作是学校内部的事务,社区及家长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力过问学校的事务,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也就更难对学校的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借鉴“校本管理”的做法,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此外还要吸引、鼓励社区人士、家长及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保证学校作出比较民主、质量较高的决策,并使其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2“校长负责制”的改革要与学生学习结果的改善联系起来。从严格意义上说,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改革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概念。它只强调变革的事实或变革的主观愿望,并不涉及价值判断。因此,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改革并不等同于教育进步、教育管理进步。只有当教育改革被证明给教育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时,教育改革才能体现其进步的意义。校本管理将“改善学生学习结果”与其结合起来,值得我们借鉴。推而广之,这种校本管理的改革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相联结的基本思想也适用于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方面面。任何一项教育管理改革如果最终不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话,那么它就不是一项富有成效的改革,“校长负责制”也是如此。因此,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明确:实施“校长负责制”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是其最终目的。

3校长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指校长对治理学校的总的看法和基本信念。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只是上级制定的各种各样政策与法规的贯彻执行者。很少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其领导下的学校往往是千篇一律,没有特色。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了校长的办学理念在学校的发展以及学校能否办出特色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拥有正确的办学理念,校长才能使自己和整个学校的行为表现出目的性和整体性,学校才不会成为上级教育政策的“试验田”,只有拥有正确的办学理念,校长才有可能根据学校的实际,设计一个远景目标和蓝图规划,并引导学校的所有成员为这一目标奋斗,最终实现目标,使其成为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4校长要改变独断专制的工作作风。实行校长负责制,确立校长的主导地位,是为了加强学校的管理,提高学校的效率和质量,并不是纯粹给校长增加“统治”的权力,不应使校长的权限过于膨胀。应加强对校长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校长要充分利用手中的管理权力,发挥教职工集体的力量,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长要把整个学校的发展与自己的荣辱联系起来,做到与学校荣辱与共。成立校委会、教代会等,贯彻民主集中制,民主决策,协商对话,民主监督,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增进学校上下之间、左右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加强个人、基层群体与学校三者之间的认同感。增强广大师生在实现学校决策目标中的整合一致性,提高学校组织目标的达成度。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我们的教育还比较落后,我们的教育还要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应放眼世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经验,从而弥补我们教育自身发展的不足,使我国的教育早日与世界接轨,使我国更加富强。

负责范文篇3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进一步加强我局党风廉政建设。明确全局各级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对党风廉政建设应负的责任,依照“一把手负总责,党组成员按职定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领导作表率”原则,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政绩、实绩、选人用人、奖惩、评先创优等项工作相结合,打造清正廉洁的劳动保证队伍,树立依法行政、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劳动保证工作新形象,特签订本责任状。

一、责任范围

1局党组对全局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

对局内各科室、事业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领导责任。

2局党组书记、局长对全局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对党组成员的党风廉政情况负直接领导责任。

3局党组成员对分管科室、事业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及分管科室、事业单位正职的党风廉政情况负直接领导责任。

对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负重要领导责任,

4局内各科室正职及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对本单位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

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重要领导责任,

5局内各科室副职及事业单位党政副职。对分管范围内干部职工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

二、责任内容

贯彻执行《党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行政监察法》等党风廉政建设法律法规,

1制定工作计划。组织本单位的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及中、省、市纪委全会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决策和部署。分析研究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把学习贯彻《实施纲要》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

2抓好学习教育。把《党章》作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强化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激进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深入开展权力观、政绩观和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廉政意识,正确履行职责,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

提高党员干部勤政意识,

3遵守廉洁自律规定。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规范工作生活行为。不违反规定收受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不借婚丧嫁娶等事宜收敛钱财,不参与活动;不在开展革命激进和维护国家利益主义教育活动中借机用公款旅游;不超标准超编制配备、使用小汽车,不在住房上以权谋私;执行党政机关节假日封车制度。

主要抓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凡重大事项,

4强化监督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要坚持集体议事决策制度。二是把监督贯穿于任前、任中、任后全过程。做到任前进行廉政谈话,任中进行廉政培训,任后进行离任审计。三是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严格实行“票款分离、罚缴分离”制度,做到财务开支按制度审批,大额资金分配实行先搞计划,集体讨论,财务核拨,定期公布财务情况。四是开展“三个结合”即把领导班子及领导个人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与廉洁自律民主生活会相结合,重在自查自纠;与民主监督相结合,保证党员权力,疏通监督渠道;与干部考核相结合,重在客观分析、正确评估。五是定期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听取内部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研究解决。六是健全监督网络,聘请一批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七是深化和规范政务公开。公开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事项。

防止权力暗箱操作,

5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一是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积极推进阳光施政。二是开展专项资金综合治理。选择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专项资金作为治理对象,查找在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切实整改提高。三是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依照“提速、提质、为人民、促发展”方针,切实解决机关效能中存在突出问题。

三、责任考核与追究

1局党组负责领导对全局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

2局纪检组、监察室负责组织实施对局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考核工作与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考核、工作目标考核、年度考核等结合进行。考核结果作为对党员干部的业绩评定、奖励惩办、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不需要追究纪律责任者,

3检查中发现党员干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本责任状者。局党组研究决定后,采取批评教育等方式进行告诫;需要给予责令就职、免职或调整等组织处理的按干部管理权限上报有关部门给予处置;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按有关党纪政纪法规规定予以奖励;冒犯法律者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凡受到责任追究的单位,两年内不得评为先进单位,其主要责任人和当事人两年内不得参与评先评优,不得提拔重用。

负责范文篇4

一是应当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当前情况来看,造成会计资料失真的原因之一,是会计机构对某些经济业务失控。有的收益不入帐,有的资金体外循环,有的私自把本部门掌管的财产对外投资,甚至出现某些经济业务绕过财会部门的不正常现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既是形成真实、合法会计资料的基础,又是企业各项资产安全、完整的保障。因此,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更要明确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要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财经法律意识,尤其是熟知会计法并严格遵守该法,但并不要求单位负责人在会计事务方面事必躬亲,而是要通过制订必要的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修订后的《会计法》专列条款规定了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如强调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强调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相关人员之间应当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既要防止权限过于集中,也要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等,这些都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严格执行,就能使经济业务有序进行,有效防范经济秩序混乱现象的发生,从制度上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

二是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是在企业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等。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重要的是内部财务审计,它是对会计工作实行控制和再监督的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单位根本没有内部审计,或者是只做表面文章,不核对帐、表、物;也有的单位把内部审计作为财务部门的从属机构,大大削弱了内审的职能和作用。这些现象一定要坚决纠正。单位负责人要切实承担会计责任主体的职责,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内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是应当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

单位内部各职能科室的管理人员都是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单位负责人要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必须明确相关人员对会计工作应承担的责任,如要求相关人员提供正确、真实、合法、完整的原始凭证(包括外来的和自制的)。因为会计工作是对经济业务的记录、计算和监督,而经济业务是通过原始凭证反映的。如果原始凭证不完整,会计处理就可能有偏差;如果原始凭证是虚假的,据以编制的记帐凭证、帐簿记录、会计报表就必然是不真实的。实际工作中由于虚假的划码单、收料单、领料单、成品入库单、销售发票、费用报销凭证甚至虚假经济合同等,都会造成企业的重大经济损失。《会计法》对原始凭证规定了具体要求,单位负责人就应当时提供原始凭证的相关人员明确职责和要求,这样就从会计工作的源头抓起,使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有了可靠的基础。

四是应当确保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单位负责人一定要旗帜鲜明地为会计人员撑腰,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履行《会计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营造重视会计管理、支持会计工作的良好氛围。财会工作涉及单位内的方方面面,遍及供、产、销各个环节,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难免会有碰碰磕磕,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该理解与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发挥把关守口和为经济管理服务的作用,是《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单位负责人和其他相关人员都有责任、有义务保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不能阻碍会计人员行使其职能,更不能违法干预。

负责范文篇5

一是加强学校党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机构,选拔高素质的干部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并推行党政领导分设,实施党建与教育工作双百分考核制,把党组织及学校行政负责人的工作实效共同考核,加强了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使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二是在党委的指导下,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都把建章立制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在重大问题决策、领导班子建设、科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执教等方面,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并在运行探索中明确了管理思路和目标,规范重大问题议事决策程序,使办学管理逐步规范。

三是能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学校党建工作,加强学校政治理论教育和师德建设,致力抓好“四支队伍”(党员队伍、领导干部队伍、教职工队伍、学生队伍)建设,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成为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核心,不断促进学校整体工作。

四是学校党建工作始终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通过抓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素质,凝聚人心,增强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使学校党建工作能服务教育形势发展需要,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成为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强劲动力。

五是在学校两委班子职责分解及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形成了一些较好的运行机制,党组织与学校行政班子相互配合,协调组织各部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工作,通过支委会、党政联系会、校委会等形式,努力形成党政关系协调相互沟通、高效运作的管理体系。

一、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越来越强调民主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文明管理的今天,由于领导班子成员思想理论及管理素质水平的不同以及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程度不同和习惯性做法,使在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具体操作环节中仍存在问题和不足。

1、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党政权利关系不够明确。虽然一直在倡导“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书记与校长谁是“中心”,谁是“核心”等认识仍不能明确。如果相互不能理解沟通,往往影响团结。没有搞清楚这一实质性的问题,例如个别领导在思想认识和言谈中表明“党组织的领导是虚的,校长负责才是实的,校长是学校的一把手”。在实际管理行为中架空党组织对学校的领导,甚至把“校长负责制”理解为校长说了算,一切事务校长决定,把校长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导致党政关系不协调,不能相互支持配合形成管理合力,甚至影响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职责分解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个别学校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管理体制赋予校长过多权力,校长成为学校领导的核心,校长抓中心工作的作用处处能够体现,而党组织对学校中心工作的核心作用却常被忽视而难以保证,致使党组织集体领导对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民主监督作用以及党管干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个别学校重大事情的决策、重要岗位干部任免、教师的调动、晋职、评优等决定都取决于校长,学校党组织的管理决策权力不能被尊重和实施,往往是(1)通知时能参与,不通知时不能参与;(2)必须参与的人不让参与,不该参与的却要参与;(3)党政关系协调时能参与,不协调时不能参与;(4)在行政领导素质高、政策观念强的学校能参与,反之则不能参与。

3、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及对学校重大问题决策权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在学校管理具体操作中,个别党组织的定位不明确,对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方式、范围、内容和途径没有规定明确,出现纯粹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围绕校长转,而没有主动决策和作出决定的权力。本来是学校党组织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再由校长组织实施,校长在党组织领导决策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对党组织负责。而事实上有些校长却不让书记过问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连参与过问的权力都没有,也就很难谈党组织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作用了。党组织集体应对所决策的问题负责,校长依据党组织的决策负责组织实施并对党组织集体负责,这才是正常的管理体系。

4、学校支委会、校委会、教代会的职责范围和操作程序上不够规范合理。书记与校长是同级同志关系,是分工合作的关系,都应共谋学校发展这个共同目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个别学校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只强调“校长负责制”,忽视强调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从理念上形成了校长是学校一把手,书记是二把手,造成了个别学校无论什么工作,包括工、青、妇的工作甚至党建工作,书记都需要去请示校长才能顺利开展工作。而学校支委会、校委会、教代会各自的职权范围和相互的关系更是不能正常运行和体现,这是造成书记和校长关系不协调、管理机制不顺畅的根本原因,

5、对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理解程度和操作运用上还存在差异。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校长负责制就是校长对学校工作的全面负责的认识,导致学校成员对书记和校长角色作用认识的偏差,个别校长更习惯或乐于全面负责,不尊重书记的管理权力,甚至出现在安排学校工作上,校长可以不跟书记说,但书记不跟校长讲就行不通的现象,而书记如果在学校管理中无所作为,就会削弱党组织对学校的领导而不断强化校长负责制,给党政协调共进,整体推动学校党建、教育工作带来阻力,影响整体工作成效。

二、解决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党政领导自身综合素质。党政班子目标、方向一致,力求同心形成合力,关键在于党政一把手的综合素质。作为书记要具有乐于奉献、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精神,要把搞好班子团结作为一项大事来抓,积极配合和协调班子其他成员搞好中心工作,把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党政互相渗透,协调配合,发挥整体功能,推进整体工作。校长要有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待人以诚的仁者风度、晓之以理的智者风度、刚正不阿的强者风度。从精神气质、言行举止、人格修养上显示校长的人品、胸襟、学识,能容人、让人、育人、用人、爱才,作师生的道德表率。以灵活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处理好学校工作中的各种事宜及其之间的关系。

2、要摆正党政权利关系。应该从思想认识和管理运行中明确定位书记和校长分别是学校党政一把手,书记是党组织和集体领导的一把手,校长是行政负责人,下级对上级负责,书记和校长同时对党组织负责,这样既有利于强化书记校长相互尊重、团结协作意识,又有利于党组织准确定位及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更有利于校长正确行使学校行政管理权。对事关学校发展、教职工利益的重大决定,要征求党组织的意见,确立党政联系渠道和方式规范党政互动行为和关系,校长不能凌驾于学校党组织之上,书记应主动为校长工作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把学校工作的难点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为校长有效管理提供组织保证和坚强后盾,从而形成党政和谐、优势互补、各司其职、同心协力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3、要明确党组织参与决策的程序和方式,切实履行党组织的职责。根据《党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党的十六大提出“从严治党、党管干部”的要求,在明确分政权利、职责的基础上,党组织要主动参与,提高管理决策能力。(1)在学校重大问题决策酝酿初期,党组织要深入实际,广泛听取党员和教职工的意见,把群众的智慧和领导的智慧结合起来,是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具有针对性、预见性和可行性。(2)决策审议中,党组织要反映党员和教职工的意见,主动提出思路,引导决策朝着有利于维护学校发展,有利于教职工的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3)决策后,党组织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为实施决策提供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动员组织党员、骨干起模范带头作用,克服和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收集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馈,纠正偏差,减少失误,以实现党组织参与决策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理顺体制,明确职责,协调处理学校党组织和行政领导的关系。

4、加强党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权力,建立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机制。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学校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在建立高素质、强有力的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落实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明确规定凡以下五个方面(包括①发展方面重大问题:如发展规划,工作目标任务,学校建设规划,招生规模方案等;②财务方面的问题:如学校年度预决算,大额资金的使用,财务收支情况等;③改革方面重大问题:如用人机制与任务分配制度改革,内部机构设置调整,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废除等;④人事工作方面重大问题:如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及相应制度的建立,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和奖惩措施,教职工培训、聘任、评优考核、职称评定等;⑤教职工切身利益方面重大问题:如工资奖金分配方案,教职工劳动保护,住房分配,职工医疗及生活保障措施等)明确规定重大事项决策程序,确定以上问题必须提交学校党组织会议研究决定后,由校长负责实施。学校党组织只有落实把握上述决策内容和程序,正确行使管理决策权,才能正确发挥其组织、监督作用,才能使学校管理方式和决策保持正确的方向。

5、要明确学校支委会、校委会、教代会的职权范围和相互关系。要强化“三会”,坚决克服会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学校管理中的“家长式”,决策中的“一言堂”,教代会的“走过场”。需要研究建立统一、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程序和规则,发挥党组织监督保证作用,实施校长、书记交叉任职办法,即书记兼副校长成为校委会成员,校长兼副书记成为校委会成员,使校长不断增强党性意识,正确操作上述会议制度及之间关系,自觉接受党组织和教代会监督。书记也要做到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支持和监督校长依法正确行使管理职权。同时,还要加强学校党组织对德育、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的领导,健全管理机构,保证其在学校的管理职能和作用。将各部门和组织的主要工作纳入党建教育“双目标”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紧密联系师生群众,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实行民主科学管理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负责范文篇6

首先感谢营业部给我提供了这次竞职上岗的机会。今天,我在这里做竞职演讲,参与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岗位竞职,心情非常激动。首先感谢营业部领导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次竞聘,更多的是为了××营业部事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叫××,现年26岁,大专学历。今天我竞争的岗位是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

本人于20**年毕业并参加工作,从事过3年的计算机维护和销售等工作,积累了大量业务销售和客户服务经验,20**年荣幸的加入到中国电信的大家庭里面,经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一路从营业员到值班经理,从值班经理在到现在的乡镇区域经理,这与公司领导的信任、支持及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是密不可分的。这次营业部各部.室竞职上岗,是新形势的需要,是选拔任用优秀员工的一条良性途径,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电信事业的发展势必将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今天我竞争的职位是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根据对自身条件的客观分析,我认为自己有以下优势:

一、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既然是竞聘营销负责人,首先必须要负责,对上要对相信自己的领导负责,对下要对和自己的同事负责,所以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就是一份责任,当我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责任感与责任又有不同,责任是对任务的一种负责和承担,而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待任务、对待单位的态度。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而这又将决定了他工作成绩的好坏。责任感是我们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使我们有勇气排除万难,甚至可以把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

二、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不断地加强个人修养和党性修养,以“明明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为信条,言行与各级保持高度一致,踏实干事,诚实待人。经过多年学习和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判断分析能力、领导部署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平时注重个人修养,踏实做事,正直为人,坚持原则,公正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有大局观念,团结意识、配合意识强。

四、经过多个工作岗位的实践锻炼,除了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更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且深感人生不易,具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这些正是团结同志、做好工作的基础。

这次我竞争的职位是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如果有幸成功的话,我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工作思路和竞争态度

这次如果走上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岗位,我将和全部门同仁一起牢记“用心服务,满意100”的服务理念,发扬优点,积极进取,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和指标。自身方面,一是加强自身修养。在认认真真学习上有新进步,在堂堂正正做人上有新境界,在踏踏实实做事上有新成效,在清正廉洁上有新形象。二是向领导多请示,勤汇报,并且处理好各部室之间的协作配合。了解领导意图,琢磨领导思路,把工作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实效性统一起来;虚心向各部室学习,多交流,多协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三是搞好营业部内部团结。生活上多关心同事,让同事有一种温暖感;工作上帮助同事多出成绩,让同事有一种成就感;在利益和荣誉面前,不争不抢,多让同事,让同事有一种被承认感。对于同事之间的矛盾,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多做思想工作,求同存异,让大家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负责范文篇7

一是各县(区)仅设1名专职副书记,专职副书记的职能与分工有了新的调整。专职副书记的职能同换届前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常委分管的工作专职副书记不再分管,专职副书记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县(区)委书记处理日常事务,或受书记委托负责有关工作。

二是取消了书记办公会,强化了常委会的决策职能。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各县(区)均不再召开书记办公会。对于全局性问题以及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奖惩等事项,都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常委会讨论决定,进一步推进了党内民主,强化了常委会的决策职能。

三是党政交叉任职力度有所加大,常委的分工更趋于科学化。这次换届中,我们适当扩大了党政交叉任职范围,各县(区)在对常委的分工上,都尽量遵从了“扩大交叉任职,避免交叉分工”的原则,常委原则上不再分管政府方面的工作。

四是常委按照各自职责对分管的工作负总责。常委独立处理自己分管的工作,直接对县(区)委书记负责。

从换届后这几个月的工作运行情况看,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减少了领导班子职数,降低了行政成本:减少了决策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化了集体领导,增强了常委会的决策职能;增强了常委的责任心,调动了其工作积极性;党政领导交叉任职数量相对增加,常委会的核心作用更加明显。但由于常委分工负责制刚刚开始实行,各地采取的贯彻方法又不尽一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操作上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其一,决策环节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决策风险和决策难度。常委分工负责制的实施对常委和副县(区)长本身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专职副书记不再分管常委的工作,常委的权力扩大了,相应的责任也增加了,常委和副县(区)长的决策难度和决策风险较之以前都有所增加,不少常委及副县(区)长都感到压力很大,有些不太适应,有的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有依赖和等靠思想。

其二,党政领导任职虽有交叉但范围较小,不利于常委会对重大的经济社会事务进行有效决策。从目前的县(区)常委班子组成来看,除县(区)长、常务副县(区)长外,其他成员都是党委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大部分常委都不在政府中任职,也不直接分管或联系经济社会事务。这样一来,常委会在决策重大的经济社会事务时,决策的风险和难度就无形中增大了。

其三,党委集体与常委个人的权力界限不够明确,实际工作中不易把握用权的度。虽然在形式上实行了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常委个人分工负责制,但是对于什么是由书记或常委个人负责的事情,什么是必须由常委会讨论决定的事情,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在认识上也是模糊的。有的常委对自己的权力、责任范围不能很好地把握,遇事怕“越权”,只好直接请示书记。这样一来,问题都集中到书记这里,使县(区)委书记陷入具体工作事务中,牵扯了很大的精力。同时,这样也容易造成一把手的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

其四,专职副书记的职能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新的领导体制下,专职副书记不再分管常委负责的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但具体负责些什么,在实际工作中不好分工,致使专职副书记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进一步完善常委分工负责制提几点原则性建议:

第一,要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是否健全,是常委分工负责制能否得到正确落实的关键。这一问题处理好了,就能实现我们加强党委集体领导、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和科学性的初衷;处理不好,则很容易导致个人说了算、各自为政等不良现象。有的县(区)采取组建工作组、领导组,由常委挂帅等方式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其成效还有待于时间和工作的检验。

第二,要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专职副书记的职责和常委的分工。按照“不交叉分工”的原则明确常委的分工是落实常委分工负责制的重要措施,对专职副书记的职责更应明确化、具体化,确保其有岗有责,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此外,要加大对常委分工负责制的宣传力度,使党委的其他工作部门对新领导体制下的副书记与常委的分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召开会议、安排工作时,属常委或副县(区)长分管的工作,直接通知主管常委参加,不要再通知专职副书记参加,以便于工作的落实。

第三,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常委的决策水平。新的领导体制对常委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从提高执政能力、决策能力等方面人手,经常性地对常委加强教育培训,可以通过组织理论知识学习、多岗位锻炼等方式,提高常委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上级组织部门在选任常委班子成员时,要格外重视对其决策能力的考察。此外,常委在作决策时要注意采取决策论证、专家咨询、重大事项公示等方式集中民智,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水平。

负责范文篇8

首先感谢营业部给我提供了这次竞职上岗的机会。今天,我在这里做竞职演讲,参与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岗位竞职,心情非常激动。首先感谢营业部领导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次竞聘,更多的是为了××营业部事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叫××*,现年26岁,大专学历。今天我竞争的岗位是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

本人于2004年毕业并参加工作,从事过3年的计算机维护和销售等工作,积累了大量业务销售和客户服务经验,2007年荣幸的加入到中国电信的大家庭里面,经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一路从营业员到值班经理,从值班经理在到现在的乡镇区域经理,这与公司领导的信任、支持及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是密不可分的。这次营业部各部.室竞职上岗,是新形势的需要,是选拔任用优秀员工的一条良性途径,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电信事业的发展势必将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今天我竞争的职位是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根据对自身条件的客观分析,我认为自己有以下优势:

一、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既然是竞聘营销负责人,首先必须要负责,对上要对相信自己的领导负责,对下要对和自己的同事负责,所以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就是一份责任,当我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责任感与责任又有不同,责任是对任务的一种负责和承担,而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待任务、对待单位的态度。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而这又将决定了他工作成绩的好坏。责任感是我们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使我们有勇气排除万难,甚至可以把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

二、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不断地加强个人修养和党性修养,以“明明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为信条,言行与各级保持高度一致,踏实干事,诚实待人。经过多年学习和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判断分析能力、领导部署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平时注重个人修养,踏实做事,正直为人,坚持原则,公正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有大局观念,团结意识、配合意识强。

四、经过多个工作岗位的实践锻炼,除了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更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且深感人生不易,具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这些正是团结同志、做好工作的基础。

这次我竞争的职位是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如果有幸成功的话,我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工作思路和竞争态度

这次如果走上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岗位,我将和全部门同仁一起牢记“用心服务,满意100”的服务理念,发扬优点,积极进取,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和指标。自身方面,一是加强自身修养。在认认真真学习上有新进步,在堂堂正正做人上有新境界,在踏踏实实做事上有新成效,在清正廉洁上有新形象。二是向领导多请示,勤汇报,并且处理好各部室之间的协作配合。了解领导意图,琢磨领导思路,把工作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实效性统一起来;虚心向各部室学习,多交流,多协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三是搞好营业部内部团结。生活上多关心同事,让同事有一种温暖感;工作上帮助同事多出成绩,让同事有一种成就感;在利益和荣誉面前,不争不抢,多让同事,让同事有一种被承认感。对于同事之间的矛盾,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多做思想工作,求同存异,让大家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如果这次落选,我将一如既往地服从领导,踏实工作,朝着人生目标不懈努力!

负责范文篇9

总体上看,新一届县级党委班子面貌新、活力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普遍得到增强,常委基本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执政水平,运行情况良好。大家对中央改革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表示赞同,并积极付诸实践。但常委分工负责制作为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摸索阶段,各地普遍感到吃不准,基本上都还未能形成成熟的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

调研中,不少领导同志对落实好常委分工负责制这一新的运行机制,在思想上和操作中还存在一些困惑,主要是:

1.分工上出现“两难”。一是对专职副书记的分工难把握。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常委直接向书记和常委会负责,专职副书记的分工和职责怎么确定?如果分管党务工作,组织、宣传等不少重要党务工作已由其他常委负责,如何分管?如果仍然分管组织、宣传等工作,势必又出现分工重叠问题。如果是仅负责其他常委未能分管的诸如工、青、妇等工作,又与其作为专职负责党委工作副书记的地位不相适应,容易出现“专职不专”的现象,实职可能“虚设”。同时,也与干部配备中要求其资历和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不相符。还有书记授权的问题,实际运行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书记授权充分,专职副书记很忙,疲于应付各种会议及事务;另一种情况是书记授权较小,专职副书记则显得清闲,没有多少事可干。二是对常委是否分管政府工作难把握。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后,常委在分管党委工作的同时,是否分管政府工作?不少在县级领导岗位工作的同志认为,常委不分管政府某一方面工作,就成为事实上的党委部门领导;而分管政府某一方面工作,又必然涉及政府部门,依然存在多头领导的问题。

2.工作上呈现“三个不适应”。一是上级部门不适应。有关部门在部署工作时,仍沿用以前惯例,比如有些行业会议还要求分管书记参加,而不是通知分管相应工作的常委。二是常委自身不适应。以前上面有分管书记,自己更多的是执行,而现在则是决策与执行,存在怕越位的心理,不敢大胆决策。三是下属部门和干部群众不适应。传统观念中行业和部门会议副书记不参加就显得党委不重视,还认为常委是部门领导,有事就找书记,等等。

3.思想上存在“两种担心”。一种是担心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如果没有完善的与之相配套的常委会决策议事制度和机制,有可能会出现党委书记更加集权;另一种是担心书记办公会议取消后,没有了常委会之前的议事层次,也就没有了原书记办公会所发挥出的酝酿、协调和化解矛盾、统一思想的作用,有可能会使提交到常委会讨论的事项意见分散,难以形成决策。两种担心相比较,前一种担心更大一些。

4.运行上显得不规范。目前,一些地方仍然保留书记办公会,开会时除一正两副书记外,涉及哪个常委分管的工作,就吸收该常委参加;一些地方虽把书记办公会改为协调会、碰头会等不同称谓,但和书记办公会的功能一样,就是在常委会决策前充当个别酝酿和重要决策的角色;还有一些地方是由书记、副书记、人大及政协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等形式。

上述困惑的存在,我们认为主要是对常委分工负责制这一新体制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到位。不少人对常委分工负责制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局限于如何分工上,对这一制度的内涵把握得不准,吃得不透,由此认为不好分工、不知怎么分,这是造成“分工难”的根本原因。

通过调研,我们对落实好常委分工负责制这一新体制有了进一步认识。要落实好常委分工负责制,必须在继承以往好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按照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深化思想认识。应组织市县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持协调高效运转,增强整体合力”;“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等内容,深刻领会这一新体制的基本要义和科学内涵,正确把握其基本要求,以便准确贯彻落实这一制度。要注意把党委常委分工负责制与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区分开来,防止出现按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思维习惯理解常委分工负责制,使落实常委分工负责制的工作陷入误区。

第二,积极进行实践探索。落实常委分工负责制的基础是分好工,但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是分工问题,因此不能就分工而研究分工。而应该从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入手来研究。要健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确保决策内容、决策规则、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符合党章和有关规定,不断提高常委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主要应健全和完善三项机制:一是决策保障机制,内容包括科学确定决策内容(比如重大事项的界定)、常委会决策程序、民主决策制度等;二是决策落实机制,内容包括决策由谁落实、谁来督办等;三是协调沟通机制,内容包括如何沟通、谁来协调等。这样,通过建立完善一整套科学的常委会决策内容、程序和执行工作机制,再来研究常委作为其中一个承接载体应承担的职责,就更科学合理,也易于确定常委的分工及其职责。

第三,科学调整“三会”职责。应对常委会、全委会和党代会的职责进行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对常委会进一步增加议事和执行职责,即负责协调常委之间互相配合、互通情况,负责提出需要提请全委会进行审议决策的事项,负责贯彻执行全委会作出的各项决策,负责推荐、提名干部和决定干部任免,负责对需要由常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进行决策。将全委会定位为决策机构,即负责对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额资金使用等进行讨论决定,负责对需要党委作出决策的其他事项进行讨论决定。按照这一职责,需要对现行的全委会召开时间进行调整,即将原来每年召开两次改为每季度召开一次或按需要召开,以保证党委决策效率。党代会为党内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涉及地方国民经济社会重大事项以及需要党代会讨论决定的事项进行决策。

第四,规范专职副书记的主要职责。专职副书记是书记的主要助手,应协助书记处理重大事务,受书记或常委会委托,负责协调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主持重要工作或重大活动。其具体职责应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协助书记抓好党务工作,负责党委日常工作。二是参与本地区重要干部任免、重要案件处理、重要工作等重大事项决策前的个别酝酿和决策后的协调落实。三是分管其他常委没有分管的党务工作。

第五,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地方党委领导班子的职能进行科学界定,并按照“授权充分、各负其责”的原则,根据每个常委的能力特长,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做到工作量大致均衡,责、权、利相互统一。每个常委负责某个方面的工作,分管本部门和与本部门有直接联系的工作部门,贯彻执行常委会、全委会作出的决策。如常委组织部长应负责组织工作,协助书记抓好干部工作,分管老干部工作。同时,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党政之间的关系,切实解决好党政分工重叠的问题。在具体职责分工上,对于兼任政府副职的常委,其工作分工和职责定位,应以政府为主,所分工负责的政府工作,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其他常委不再分管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抓好分管工作。在出现涉及多个常委的综合工作时,应按照“谁牵头、谁负责”的原则,由主管常委负责协调沟通并抓好落实,相关的常委要主动支持、积极配合。

第六,改善党委对经济社会工作的领导方式。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党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求从宏观上明确党委和政府的不同职责,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经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决策和管理。在操作层面,党委对中心工作的领导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涉及经济社会工作的政策性、全局性的问题由全委会、常委会或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二是通过党政交叉任职的常委领导经济社会工作,直接参与管理具体经济社会事务。三是经济社会工作报告制度,政府每季度应向同级党委常委会报告一次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及重大事宜落实情况,重大问题随时报告。四是为经济社会工作提供思想、组织等方面的保证。

负责范文篇10

县以强化常委分工负责制为抓手,年换届以来。积极探索创新常委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突出了常委会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了县四大班子的统一协调,提高了县委工作效率,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换届后县委领导班子运行情况

总体感到县委常委会成员分工进一步明确,县委换届以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更加突出,县委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得到显著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

常委素质明显提高。一是年龄文化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年龄梯次配备,1班子结构更加优化。县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2.6岁。11名常委全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9名。二是专业结构更趋合理。11名常委中,既有懂经济与党政的也有懂管理与法律的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整体结构趋于合理。

工作效能明显提高。减少了党委与政府之间的职能重叠,2常委分工更加合理。每位常委对自己分管的工作,直接向书记负责,减少了工作程序和决策环节,提高了决策时效。而且每位常委单独负责几项工作,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工作责任感。

党内民主得到扩大。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3集体决策更加突出。常委会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多数事项都提交常委会讨论,扩大了常委的民主权利,强化了党委集体领导作用,有利于集中全体常委的智慧和意见,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常委权责更加规范。县委先后制定出台了县委重大事项决策议事规则》和《中共县委常委分工负责制运行规则(试行)等重要政策规定。成立了由县委常委任组长的六个重点工作领导小组,4各项制度更加健全。负责抓好全县各项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常委个人定期向常委会报告工作、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常委履行职责承诺、县委常委工作月安排、定期督办等多项制度,增强了县委常委站位全局、纵向沟通、横向协调的履职能力,将常委真正推倒了县委核心领导的前台。

二、县委班子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

一是县委常委会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还有待完善。

常委的职责相对更加独立,二是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以后。客观上增加了书记协调各方的难度。

客观上易造成常委之间沟通协调不足,三是常委间工作沟通协调量加大。由于常委分工相对独立。特别是一些边缘性、交叉性工作,还易出现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四是县委全委会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三、对完善县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工作机制的建议

关键在于常委分工负责制的落实和全委会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因此,县委核心领导作用的发挥。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力、监督更加到位,?努力营造党委统一领导下班子成员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进一步完善常委分工负责制。一要坚持政治核心、总揽全局原则。强化常委会集思广益、集谋汇智的功能,1坚持三个原则。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上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二要坚持科学分工、权责对等原则。常委分工要做到党委职责不漏项、党政工作相协调,工作量大体均衡,促进常委工作更高效地服务于党委集体领导。三要坚持效能优先、监督激励原则。进一步理顺常委会、全委会和党代会之间的关系,加强书记与副书记、常委,以及各常委之间的协调,做到分工不分家,高效议事,科学决策。同时要强化常委的责任意识,自觉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

进一步完善职责分工。要按照“授权充分、各负其责”原则,2着眼科学合理。科学界定全委会、常委会以及每个常委的权力界限和应当担负的责任。一要准确把握职能定位。完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科学界定县级党委的职能,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既注重发挥县委常委会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统筹协调好人大、政府、政协几大班子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统分适度、运行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决策、政府落实、人大监督、政协参与的领导体制。具体工作中,县级党委要立足大局,集中精力抓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对涉及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经常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要坚持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挥党委集体领导作用。对常规性工作,则由各部门按照职责权限作决策、抓落实,真正做到总揽而不包揽,协调而不取代,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全局工作。二要进一步明确常委分工。专职副书记应主要协助书记抓好党的建设工作,同时可以根据常委分工负责有关工作,也可以受书记委托处理党委有关事宜;对于兼任政府副职的常委,其工作分工和职责定位,应以政府为主,所分工负责的政府工作,应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其他常委则分别负责县委部门及其相关工作,并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联系重点工作或重大项目,从而形成领导管理一致、权责对等均衡、运行便捷高效的常委分工负责制。

进一步完善县委议事决策机制。一要科学界定决策内容和权限。确保所有关系到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问题都纳入集体决策范围。同时既要防止超越权限,3注重高效规范。又要防止敷衍塞责。决定重大问题时,不仅要关注人、财、物的配置,还要关注建章立制等问题。二要严格确定决策程序。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进行决策,强化县委常委会的决策权限,积极实施常委会票决、推行常委决策重大事项公示、改进常委会重大议题事前沟通等方式和程序,使常委会成为党委决策的中心,建立起政策统领、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部门协商和党委常委讨论决定“五位一体”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三要增加常委会的召开次数。常委会原则上可每月召开两次,遇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也可以确定每周一为常委会工作日,主要用于召开部分常委工作碰头会、议事研讨会或安排其他常委集体活动等。四要规范议事决策方式。可采取口头、举手或投票方式进行。

进一步完善沟通协调机制。一要健全书记与常委之间相互交流制度。促进理解和支持,4围绕增强合力。增强工作合力。二要加强常委之间情况互相交流。采取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办公会等形式沟通交流,使常委工作既做到职责明确,按分工积极主动做好分管工作,减轻书记工作的压力,又积极维护班子的集体领导。三要加强与人大、政府、政协党组的沟通协调。实行县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两办”主任和县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列席常委会议、常委扩大会议制度,互通情况,研究工作。尤其是事关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要加强与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沟通协调,集思广益,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建立定期协调会议制度和重大事项联系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负责人的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四要做好日常协调工作。对遇到边缘性、综合性工作或其他重要问题,书记要出面协调,也可指派专职副书记或其他常委协调。对工作中涉及多个常委的由书记或专职副书记统筹协调,由主要涉及的常委牵头负责,相关常委予以配合,形成协调有序、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