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27:08

服务文化

服务文化范文篇1

一、确立护理服务文化建设目标

首先在护理人员中形成共有的理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教育着手,通过上课、报告会、大型座谈讨论会、演讲等系列活动,大大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使大家统一了认识,确立了"让病人满意,使病人健康"是我们护士永恒追求的目标。

二、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具体内容

1、制定护理理念:仁人之心,关爱病人;济世之术,服务病人,人人健康是护士执着的追求;

2、讲究护理服务艺术: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服务外,提倡微笑服务、礼貌服务、舒适服务。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录音、录像、音乐、宣教等各种措施和方法。

3、狠抓护理服务质量:修订了护士考核条例,制定各项规范操作章程,强化了由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共同参与的三级质控体系。99年全院出院病人满意率达98%。开展整体护理病房达50%。

4、提高护理服务效率:手术室打开"瓶颈",做到“来者不拒”开放周六全日手术,与98年8月同期相比,手术率增加了21%。急症科开设绿色通道,与市救护大队联网首创开设"311"急救专线,做到畅通、安全、高效。急症就诊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

三、服务文化研究试点与成效

1、手术室开展围术期病人系列化心理护理的研究内容包括:

(1)术前出室访视

(2)术中播放背景音乐

(3)建立信息窗口

(4)术后认真随访满意率100%,需要率100%。

2、急诊室开展绿色通道护理服务的研究具体措施为:

(1)建立鲜明识别系统

(2)建立急救呼叫系统

(3)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抢救护士队

(4)设立绿袖章专职服务员

(5)开展共青团示范群体竟赛

(6)急诊观察室病房化

(7)开设本市第一条急救专线电话急诊室绿色通道服务开展以来,深受群众欢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电台、电视台及全市各报刊先后七次报道。急诊病人满意率达98%以上。急诊护理组荣获上海市医院文化创意大赛金奖。

3、心内科开展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研究采用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方法,达到普及化、板报化、书面化、辐射化、连续化、扩大化、及时化、灵活化、实用化,每天对住院病人进行集体或个别健康教育时间达30分钟左右。使病人的满意率从原来的90%上升到98.5%。此项工作还延伸到社会与家庭,组织了"起搏器之友联谊会"为健康教育开阔了前景。

服务文化范文篇2

一、确立护理服务文化建设目标

首先在护理人员中形成共有的理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教育着手,通过上课、报告会、大型座谈讨论会、演讲等系列活动,大大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使大家统一了认识,确立了"让病人满意,使病人健康"是我们护士永恒追求的目标。

二、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具体内容

1、制定护理理念:仁人之心,关爱病人;济世之术,服务病人,人人健康是护士执着的追求;

2、讲究护理服务艺术: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服务外,提倡微笑服务、礼貌服务、舒适服务。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录音、录像、音乐、宣教等各种措施和方法。

3、狠抓护理服务质量:修订了护士考核条例,制定各项规范操作章程,强化了由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共同参与的三级质控体系。99年全院出院病人满意率达98%。开展整体护理病房达50%。

4、提高护理服务效率:手术室打开"瓶颈",做到“来者不拒”开放周六全日手术,与98年8月同期相比,手术率增加了21%。急症科开设绿色通道,与市救护大队联网首创开设"311"急救专线,做到畅通、安全、高效。急症就诊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

三、服务文化研究试点与成效

1、手术室开展围术期病人系列化心理护理的研究内容包括:

(1)术前出室访视;

(2)术中播放背景音乐;

(3)建立信息窗口;

(4)术后认真随访满意率100%,需要率100%。

2、急诊室开展绿色通道护理服务的研究具体措施为:

(1)建立鲜明识别系统;

(2)建立急救呼叫系统;

(3)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抢救护士队;

(4)设立绿袖章专职服务员;

(5)开展共青团示范群体竟赛;

(6)急诊观察室病房化;

(7)开设本市第一条急救专线电话急诊室绿色通道服务开展以来,深受群众欢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电台、电视台及全市各报刊先后七次报道。急诊病人满意率达98%以上。急诊护理组荣获上海市医院文化创意大赛金奖。

3、心内科开展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研究采用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方法,达到普及化、板报化、书面化、辐射化、连续化、扩大化、及时化、灵活化、实用化,每天对住院病人进行集体或个别健康教育时间达30分钟左右。使病人的满意率从原来的90%上升到98.5%。此项工作还延伸到社会与家庭,组织了"起搏器之友联谊会"为健康教育开阔了前景。

服务文化范文篇3

近年来,我公司认真贯彻上级党委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围绕第一要务,服务中心工作,铸“诚信彩虹”,建服务文化,树企业形象,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连续5年供电可靠率居全国首位,连续9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省级优秀政工企业”,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百家文明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最佳企业”,被省委授予“**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电力双文明单位”、“全国一流供电企业”、“全国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80多项。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坚持“强化五个机制”,建设服务型企业文化。

一、强化品牌教育机制,树立全员服务文化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培育诚信员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树立服务文化的基础。为此,我们坚持把“诚信彩虹”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品牌意识,营造文化氛围,用理念规范行为,用文化塑造服务。

一是开展品牌认知教育,树立诚信理念。“诚信彩虹”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服务品牌,它以树立诚信意识,建立诚信机制,培育诚信职工,营造诚信氛围,展示诚信形象为基本内涵,集中体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追求卓越、服务真诚”的企业精神和“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通过开展“铸诚信、亮彩虹、树品牌、展形象”大讨论,举办“诚信彩虹”高层论坛等教育活动,营造了人人讲品牌、事事讲服务、处处讲理念的企业文化氛围。广大干部职工树立了企业的一切活动以真诚、热诚、诚心诚意为客户服务为出发点的理念,以可信、守信、信任为准则,自觉做到“诚信彩虹、服务日照”。

二是强化品质教育,培育诚信职工。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坚持服从服务的原则,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开展了“电力形象建设年”、“道德法制建设年”、“作风建设年”等系列活动。制定了《职工诚信手册》,全员签署了“诚信承诺”,党员干部带头讲诚信,做诚信表率,激发了干部职工诚信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建设“诚信彩虹”、维护“诚信彩虹”、弘扬“诚信彩虹”变成每一位干部职工高度的自觉实践,促进企业文化成果不断积累、叠加、逐步深化,努力培育诚信守信的职工、外聘工、农电工队伍。

三是强化“四职”教育,实现队伍提素。坚持以德治企、依法治企、以情治企,深入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四职”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诚信立业、服务兴业,全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以“诚信彩虹”为核心,“借脑融智”,开办工商管理研究生班、本科生班,举办企业文化专题讲座。大兴群众练兵比武,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育了一批“技术状元”、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能手群体,全力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以“诚信彩虹,服务日照”为理念,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切入点,构筑学习、诚信、服务的企业文化体系,用文化感染、陶冶、凝聚职工,全力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二、强化品牌规范机制,建立诚信服务文化体系

树“诚信彩虹”品牌,建服务文化体系,核心在机制,关键在规范。工作中,我们坚持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再优化,建立了包括企业发展、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等内容的全方位服务文化体系。

一是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按照诚信原则,坚持“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和“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进一步完善了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工作标准和规范,使其更科学、更规范、更具操作性。

二是深化示范窗口建设。按照管理规范化、岗位标准化、工作程序化、考核指标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全市城乡供电营业场所全部达到了规范化服务标准。组织开展营业规范化服务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技能,确保“诚信彩虹”品牌的推进,出现了客户出钱奖励彩虹的感人事迹。13个供电所分别被国电公司、集团公司评为示范窗口。公司在全市63个单位行风评比中名列榜首,并在全市行风总结表彰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受到市委、市政府通报表扬和奖励。

三是强化载体推动。把“诚信彩虹”作为文明车间(部室)、文明班组、文明岗、文明职工、文明家庭“五个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把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立体化、形象化、感性化,引导职工自觉地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客户关心的热点难点做起,切实解决在诚信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干部职工通过企业文化纽带和品牌与企业一起成长、一起发展,实现“人企合一”。

四是打造企业服务链。把内部承诺管理纳入“诚信彩虹”的全过程,制定《内部承诺管理办法》,明确单位、岗位的承诺内容、承诺责任,把服务关口前移、由浅入深、由前至后,上道工序向下道工序、基建向生产、检修向运行、后勤向一线、机关向基层、公司向社会的诚信服务,形成了“以窗口前台服务为龙头,后台服务为支撑,网络服务为基础”,机关围绕基层转、基建围绕生产转、生产围绕服务转、服务围绕客户转,以外促内,以内保外的服务大格局。

三、强化品牌监督机制,构筑服务文化信息系统

“诚信彩虹”品牌能否叫得响,企业文化体系能否筑得牢,取决于其在广大客户心目中的信赖度、满意度。工作中我们进一步拓宽社会监督,把“诚信彩虹”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裁判权交给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在监督中提升服务品质,构筑服务文化信息系统。

一是构建企业信用系统,强化社会监督。企业信用系统包括企业窗口部门的基本情况,企业的注册、年检、纳税、服务等信息,以及每年行评情况等。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公开,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社会共享,结合行风有奖举报和“彩虹条’’发放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监督。

二是建设职工信用系统,加大内部约束。建立职工信用信息数据库,按照信用评估标准评级定级、定期公示,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实行ABCD动态管理,开展内部“评廉评勤”民主双评活动,对被评为较差的中层管理人员实行诫勉。公司上下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齐抓共管、责任到位的良好局面。

三是健全网络运行机制,确立企业文化建设大格局。建设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全员参与的过程。因此,工作中我们明确责任,实施目标管理,强化“硬性”与“软性”的有机结合。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三纳入”,即:纳入企业规划、纳入日常工作、纳入双文明承包,“四同步”,即:同步建立组织,同步配备人员,同步制定制度,同步考核业绩。每年初,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细化责任内容,量化任务指标,实行一岗双责,落实“双重责任”,实施“双重考核”,提升“双重素质”,形成压力到位、覆盖各个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四是健全责任考核机制,保证建设实效。修定了《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细则》、《企业文化规划》等规定,制定了9章201条的《纪律处罚暂行规定》,按制办事,依制履责。坚持外举内查,外奖内罚,深化内部双评,严格内部考核,畅通工作流程,确保承诺兑现率100%。继续开展“彩虹飞检”、明查暗访等活动,同时,严格日常运行管理,对履行责任制情况定期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业绩评定、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四、强化品牌支撑机制,拓展服务文化张力

建设服务型企业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电网建设,强化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手段,加快多产发展,不断拓展企业文化的张力,增强电网供电水平和回报社会能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是加快电网发展铸品牌,夯实服务文化建设的基础。坚持围绕第一要务,服务跨越发展,近年来,先后投资8.07亿元,完成了城市农村电网建设改造。适应日照园区经济、大学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以超常规的速度和创精品的标准,全力加快220千伏岚山、110千伏大学城输变电工程建设,构建了安全、经济、坚强的电网网架。城网10千伏线路全部实现“手拉手”供电,供电可靠率、电网电压合格率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城市电缆化率达到44%,位居全省各地市之首。对全市所有用电村进行了低压改造,农村用电管理实现“五统一、四到户、三公开”,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大大减轻了农民电费负担,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强的电力支撑。

二是推进管理创新促品牌,丰富服务文化建设的内涵。用塑“诚信彩虹”精品的原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管理,建立了开放型、集约型、精细型、数字型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管理静态向动态的转变。近年来,公司15个项目被列入省科技局和**电力科技进步项目,9个项目荣获省省科技局和**电力科技进步奖,其中城市供电流动快速反应系统、智能化营业普查到位管理系统等“居国内领先水平”。用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的原则,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方式。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发挥网络优势,实施光缆入户、微机到家工程,依托信息管理系统,构筑了网上思想交流、网上视频教育、网上厂务公开“三大网络平台”,形成了集职工动态分析、思想教育引导、职工行为控制、动态管理考核于一体的网络政工系统,荣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在**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12次年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三是推进服务创新建品牌,搭建服务文化建设新平台。创新科技服务。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数据库技术,完善网上客户服务系统、数字语音信息支持系统,构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电力服务。创新个性化服务,积极探索“主动型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的新途径。利用卫星定位快速流动服务系统,完善快速流动服务车群,形成集业扩报装、抢修服务、咨询查询、在线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流动综合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创新营销管理服务。完善客户服务信息综合分析、智能化用电营业普查到位管理等“六个系统”,构筑营销管理服务新平台,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强化社会责任树品牌,建企业文化建设回报体系。坚持以品牌战略、文化战略促进多产发展。多种产业形成了以“阳光”为品牌,以阳光房地产、阳光热电、电器制造与安装“三大支柱”为核心,产品系列化、产业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规范运作、管理严格,安置社会就业1500多人的产业集团。连续多年被评为“突出贡献单位”、“再就业明星单位”。阳光广告彩印包装有限公司被评为“**省十佳印刷企业”。“北极春”绿茶荣获“**省名牌产品”…阳光房地产公司被评为“**省第四届消费者满意单位”。

五、强化品牌宣传机制,营造服务文化氛围

为使“诚信彩虹”根植于日照大地,在全社会叫响,我们坚持多管齐下,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打造“诚信彩虹”品牌,营造服务文化氛围。

一是加强汇报宣传。坚持分层、逐级向市、区(县)、镇(乡)三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专题汇报,接受指导和帮助。并根据活动需要和进展情况,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客户代表进行视察,听取意见和建议,努力改进工作。

二是走访服务宣传。重点开展“彩虹走四方”,“彩虹进企业、彩虹进农村、彩虹进园区、彩虹进社区、彩虹进校园”等活动,入客户门,听客户言,解客户难,集走访服务于一体,了解情况,征求意见,解决问题,接受建议,现场宣传。

三是强化媒体宣传。在市新闻媒体开设“电力彩虹”桥、“电力彩虹”等专栏,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强化宣传。市“两会”期间,开展品牌宣传“五个一”。积极参与市“行风在线”等活动,通过宣传,使社会全面了解“诚信彩虹”,服务客户,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信任。

服务文化范文篇4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各级基层文化阵地使用率和服务,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的保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户户通”工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年试点的基础上,力争年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并以有线电视用户网为载体,建设覆盖农寻址数字广播应急系统、农民网校、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农村数字影院等,搭建以广电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

(二)挖掘温江文化资源,独特人文气息的西部新城

挖掘、梳理和提炼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温江时代精神相,地域、兼有时代内涵和历史底蕴的浓厚人文环境,城市文化形象。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体系,力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符号、文化标识、文化景观和文化象征,融入于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市民生活之中,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体系。塑造鱼凫王都、光祈故里、花卉之乡等文化品牌,鱼凫城遗址保护项目策划工作,以届“非遗节”、光祈音乐节为依托,举办全省、全国的主题文化活动。欢乐文化。引入国内、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和演出公司,培育温江商业演出市场,力争年引进1-2场力的大型商业性文化演出,引进1到2家大型娱乐场所。,正在与新加坡演艺公司衔接,拟于4月合作举办亚洲音乐节。

服务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用户黏性;服务效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种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出发点的制度体系。满足城市常住人口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胡守勇,201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供给不仅能通过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公众享受到基本文化娱乐权利,而且也蕴含着引导人民通过接受文化产品而接受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目的。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物质层面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培育共有精神家园的物质载体。②由此可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有其重大意义。本文所指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范畴中确定。哈贝马斯将所有对公众开放的场合称之为“公共的”,比如公共场所或公共建筑③,这是公共领域的公开性。哈贝马斯还提到公共领域的公众性,人们自由地以私人身份来到一个领域,组成一个群体,由相互之间的对话构成了公众的一部分意义(汪晖,1998),这些都属于“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文化馆一部分“公共空间”的意义与“公共领域”相关。从社会意义的角度,市民在文化馆里面产生的交往形态及组织关系与哈贝马斯提到的交往行动相似,即通过思想碰撞促进市民的文化交流与认同,这也正是文化馆的价值所在。完全面向大众,所有个体能够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聚集的,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或产品的“对公众开放的场合”即本文所指的空间。中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大多学者关注政府如何有效行驶其文化管理职能以及如何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不能与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建设水平相割离。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的公共性、公平性和公益性(马树华,2010),这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真正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相互增益的关系。“黏性”一词最早用于商业领域,曾一度成为通信企业用于衡量用户忠诚度的常用指标。随着市民自我权利意识的提升,此类带有被动性质的魔弹理论受众观一直在传播学及很多其他的领域受到证伪。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若想达到理想的服务效果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产品、空间的使用者是被动的“受众”“观众”的思维定势。虽然绝大部分的学者将“用户黏性”概念用于虚拟网站或产品的服务效能分析,但是当下受众占主导地位,以“主体性”(或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用户黏性”概念或许同样适用于衡量实体的社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服务效能。不同学者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皆表明没有使用者参与意愿、参与持续性不长、参与频率不高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是存活率低且效能不明显的。基于参与式观察实践调研,本文试图采用“用户黏性”概念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服务效能问题。

一、实体空间: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深圳市文化馆由成立于1980年的市群众艺术馆更名而来,隶属于市文化局。更名的意义在于文化馆服务理念的拓展延伸,深圳市的群众艺术馆与广东省其他市级区级群众艺术馆一样,职能方面从以前单一的群众文化工作拓展为综合性的文化艺术工作从而改名为文化馆。(一)物理空间:兼具艺术多样性与公共性深圳市文化馆的机构设置按照编办标准,文化馆属下有十大文艺社团。社团主要承担文化馆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文艺下基层演出等大型文化活动。馆内还有一个加入院线的影剧场,配有先进的技术设备、音响效果佳,可以接待各种文艺团体的专业演出和学校、企业、单位的文艺演出或各种会议。物理空间可以选择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以提升自己的服务效能。具体做法在于加大对用户实际需求的调研力度,了解用户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能够做什么。不断多元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使用户能够增加艺术品位和鉴赏能力从而在此服务空间中实有所得。与此同时,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展开的实际载体,在实现其形式上不能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公正性、公益性,要兼顾其本质上的公共性。(二)社会空间:以空间正义支持社会正义本文的空间正义是指空间建构时,资源的分配上应兼顾各个群体的切身利益,尊重每一位居民的基本权利,创造公平、公正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均等化的发展机会。而社会正义反映的是人们在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时呈现出正直不偏私的合理性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是一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重要建设力量。然而,作为一个在乡城之际流动的特殊群体,他们承受着与乡村疏离、又难以融入城市的巨大的生存和心理压力。根据文化部1992年颁布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深圳市文化馆的职能在于组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培训业余文艺骨干及研究群众文化艺术,性质是全民所有制。文化馆除了活动的开展,还致力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编辑出版群众文化刊物,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此外,文化馆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建立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库。当下,外来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逐步改善,倍显突出与迫切的是其精神文化的需求。调研显示,深圳市文化馆已经担负起组织全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任并且一直在坚持,试图在活动的组织策划方面兼具导向性、示范性、试验性、探索性。(三)组织空间:文化馆联盟创新管理模式深圳市文化馆是深圳市文化馆联盟成员之一,其他同盟深圳市下属八个区域。根据联盟创立之初制定的条例,成员馆之间可以资源共享。即每个成员单位不仅可以把特色的文化资源拿出来共享,同时也可以向联盟馆寻求补充弱势的文化资源。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调度方式是采购后相互交换。“文化馆联盟”凸显“总分馆制”服务模式,是全国先进的创新式探索,为组织空间的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一个馆、一个团队难以完成的任务时,联盟成员群策群力,相互交流经验教训后,协作一起完成。或许可以在文化志愿者的协助下实现开展全市级的公益讲座、展览、培训等系列性活动。目前深圳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文化活动,青工文体节、文博会艺术节、读书月等均由文体局牵头,文化馆联盟一起举办。

二、虚拟空间:新媒体背景下的空间拓展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馆的空间服务由实体空间拓展到了虚拟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市民在平时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互联网,逐渐习惯于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休闲时间。相对于文化馆传统的实体空间服务,市民倾向于网上互动的直观便捷,服务方式和内容上有了更高的文化诉求,建设虚拟空间正是传统文化馆的一种创新型服务方式。“数字文化馆”的虚拟空间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馆长刘兴范解释到,传统文化馆的服务触角受时间空间限制,无法真正深入到基层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数字文化馆能让市民群众随时随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数字馆在馆办期刊《文化天地》里增设专栏荟萃艺术精品,统筹呈现各联盟成员馆的品牌节目。各类文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之余,数字馆也并未忽略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公共文化理论研究板块,以专题研讨的形式从学术性的角度不断探索理论前沿。正如馆长刘兴范所提,数字文化馆的优势便在于服务便利简捷和资源整合共享。文化馆联盟以数字化服务为基础利用新媒体建立统一的数字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便于集中成员馆的讲座展览、文化活动信息等。不仅如此,线下传统的活动举办后可以上传到平台上实现供需对等,最大化利用了文化馆的资源。

三、结语

建设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对促进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以及新的城市交往形态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尤其对边缘人口对城市生活产生正向感受具有加大的推动作用。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用户黏性决定其服务效能的发挥水平,本文通过对个案深圳市文化馆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物理空间格局、组织运作形态、虚拟空间拓展三个方面,发现其用户黏性决定于其相对空间和组织形态的具体运作。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提高群众普及率的前提,而组织运作形态体现着决策者针对服务者、服务对象政策、资本的制定和走向。所谓相对空间是指文化馆与周围物理空间、社会组织的实际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则越能提高空间的用户黏性,数字文化馆的建立于深圳市文化馆的意义在此。联盟使得各成员馆之间合作交流加强,信息平台的启用拉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资源统筹可以发挥有限的资金成本的最大化效能。不过在新媒体时代下,随着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聚集点转移到网络空间,公共文化服务亦开始由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进行拓展。如何在用户黏性概念的范畴中,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的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效能都提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三联书店,2005.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3]江逐浪.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中的几个内在问题[J].现代传播,2010(5):11-14.

[4]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3):44-49.

服务文化范文篇6

一、河北省文化馆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北文化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人才队伍建设突飞猛进,群文活动品牌和群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群众文化呈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协同推进,一大批新的文化馆陆续落成,办馆条件明显改善;群文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各级文化馆吸纳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各艺术门类更加齐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流动服务和数字化服务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内容,利用流动舞台车、文化馆网站等手段积极开拓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与群众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涌现,打造了一批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但在文化事业高速发展的大气候下,文化馆仍存在服务设施陈旧、服务方式陈旧、服务观念陈旧的问题:一是文化馆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表现在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和省、市、县三级文化馆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市县与落后市县差距较大,省、市级馆与县级馆建设差距较大。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不能有效对接。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带有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和主观倾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群众的文化热情不能被有效调动。三是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步伐滞后。对数字化服务认识不清,面对资金和人才压力,文化馆建设难以迈开步伐。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久拖不决的问题普遍。表现在领军型的文化馆馆长缺乏、文化馆人员编制与服务人口数量反差较大,文化馆业务人员年龄结构偏高,文化队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文化馆服务效能的提高,成为阻碍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高的对策研究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特质。近年来,在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要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解放文化生产力,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增强和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创新活力,为文化发展开辟广阔空间。[2]

(一)建立文化馆联动服务机制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三地群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先后建成“京津冀演艺联盟”“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京津冀数字文化馆联盟”等,在各业务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对接与合作,有力推进了三地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受京津冀文化一体化的成功案例启示,笔者倡导建立省内文化馆之间发展联动合作服务机制。文化馆联动是指文化馆文化服务主体之间,探索工作模式,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打破区域层级界限,充分整合现有场馆硬件、创作、演出、人员队伍等公共文化资源,工作有机融合而又各具特色,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方面的文化服务功能。所谓联动不但指省、市、县三级文化馆纵向的联动而且还包括县区之间,设区市之间乃至各省、各区域之间的横向联动。

1.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整合文化设施资源。首先要立足区位整合资源,省级、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制定文化设施资源共享机制,以县(区)为单位,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设施资源,在保障基本文化需求的前提下,避免重复建设、千篇一律,做到相邻各县设施资源互补。其次,省级、市级文化馆应建有现代化完整的文化设施系统,供全省(市)文化馆系统免费使用。做到小型活动区域互补,大型活动省市支持。二是整合提升人才资源。首先,建立人才资源库。河北省群众文艺创作中心建有群众文艺创作员资源库并不断进行更新,掌握了全省文艺创作者的基本情况,便利了与创作员的沟通与交流,让分散在基层的群众文化骨干为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人才支撑。其次,建立文化馆人才轮训机制。将省市与县级业务骨干、创作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轮岗培训,使县级工作人员熟悉省市的工作模式与工作方法,了解大型活动的运作机制、精品创作机制、掌握科学的培训辅导方法。市级工作人员走到县级文化馆当中,了解基层群众文化的需求,学习、挖掘当地的特色文艺项目、帮助文化馆开展适宜于当地群众的文化活动。三是要加快整合信息资源。其一是建立资料信息库。系统收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并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各地特色文化项目与历届群星奖项目,以及近年来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统一收入,进行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其二是建立信息沟通网络。为加强全省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可通过微信、QQ等便捷的网络通信手段进行即时联系。另外省、市级馆应建有自己的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通过现代化网络手段开展活动进行宣传。

2.加强联动,集群发力,创建群文品牌

一是联动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文化部“文化馆评估定级标准”中明确提到,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须为连续举办三年以上的主题文化活动。因此品牌活动是经过岁月考量、经久不衰的群众文化活动,它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为终极目标,是精品文化项目的集合。一个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应该是在人民生活当中汲取营养的,是包容万象、博大精深的。因此,单靠一个区域、一个单位、一支队伍很难打造出广为流传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它需要省市县群文单位和群文人才的通力合作,集合诸家优势才能成功完成。如,河北省民俗文化节是由河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办、各地文化部门积极参与承办的文化品牌活动,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大荟萃、大展示。已连续举办11届,每次活动参观群众络绎不绝。邯郸市举办的“中原文化节”更是集合中原地区各市县的文化节目,给当地人民群众以全新的感受。二是联动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群众文化单位与专业文艺院团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群众的参与性,让人民群众登上舞台,成为舞台的主角。因此作为群众文化主要承载者的文化馆不但要对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进行辅导与指导,还应拓宽服务渠道为更多的群众提供登台演出的机会,以激发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第一,利用流动舞台车搭建便捷、高效的群众文化舞台。充分借助其方便快捷、机动性强的优势,大力开展优秀文艺节目特别是地方特色节目进乡村、进厂矿、进广场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以更便捷的形式感受地方文化的无限魅力。第二,省、市文化馆要积极与县(市、区)文化馆联动,利用先进的演出设备为地方群众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第三,省、市文化馆也可通过联合举办各种群众性的才艺比赛调动群众展示才艺的积极性。如石家庄市群艺馆举办的鼓王争霸赛,起初只是针对石家庄地区的小范围鼓乐比赛,后来逐渐壮大发展为中国北方鼓乐邀请赛,参加比赛的除石家庄本地优秀鼓队外,还有来自北京、山西、山东、河南及河北沧州的实力强劲的特色鼓队,为民间鼓队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二)加快建设数字化文化馆

数字化是指应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采集、整合和存储数字化资源,然后通过数字化平台展示、分享给广大人民群众。从而达到文化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服务内容的数字化、服务手段的网络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服务资源的共享化。包括文化资讯在线服务、文艺辅导在线进行、文艺创品在线欣赏、文化活动网上开展、民间艺术在线展示等。要实现以上的数字化服务方式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培养一批数字化人才。通过招聘专业人才与系统内开办普及性网络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的方式培养数字化人才。使专业特长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将数字化理念与文化馆职能深度融合。2.建设统一的服务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应用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多网络平台和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多媒体终端提供惠及全民的数字文化服务。3.建设高度的资源共享体系。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具有易于复制、易于传播的特性,基于网络平台和开放协议,使数字文化馆能够为更大范围的用户同时提供可共享的服务,建立分布式省、市、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群,实现资源多向访问,其共享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文化馆所无法比拟的。4.建设线下终端服务与体验馆。通过技术手段,将当地公共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经过数字化转型,汇聚于数字文化馆线下的体验馆中,使群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服务项目,如文艺演出、乐器演奏、书画创作等。5.线上线下服务结合。通过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线上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文化服务的群众参与度,真正实现全民艺术普及。

(三)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是夯实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队伍。要“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要求,根据人口数量配比制定人员编制,并及时进行调整。基层文化馆应保证各艺术门类人才齐全,保证公共文化单位基本队伍数量与质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品德优、业务强、干劲足的年轻力量投入基层群文队伍中。制定《关于支持群众业余文体队伍发展的意见》,使每个社区、村业余文艺团队都有自己的活动队伍。二是加强体制内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培训制度,鼓励从业人员脱产参加大中院校的继续教育。县级文化馆从业人员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三是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建立省、市、县三级文化志愿者服务机构,建立文化志愿者信息资源库,给予文化志愿者相关政策倾斜,积极调动文化志愿者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监督和评价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要尊重和维护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族别公民的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坚持普遍参与、多样发展的原则。因此要建立健全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尊重群众的文化选择、参与和自主权。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制定、管理方面要积极吸纳群众参与,并接受群众监督。在广泛征求不同群体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河北省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规范》,要突出工作重点,做到精准发力,把群众“要”文化和文化馆“送”文化匹配起来,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依据广大群众的文化诉求科学设置服务“菜单”,采用“订单式”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另外,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细则,文化主管部门应委派第三方机构不定期地对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对于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以及群众积极性不高的文艺项目进行整改,并把群众满意度调查列入单位绩效考评之中,切实做到群众文艺为了群众,群众文艺依靠群众,群众文艺成果与群众共享。

作者:刘珂辛 单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服务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

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并能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而文化馆作为文化传播、交流、宣传的重要场所,对我国和谐、文明、友爱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文化馆仍存在着文化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不利于文化馆的良好发展。而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可丰富文化馆文化服务内容,改善服务设备,提高服务水平,具有较好的实践性。

1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的意义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对文化活动的组织、举办、宣传能力,这决定着文化馆是否可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二,文化建设能力,这决定着文化馆是否可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传扬传统文化。而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建设,可充分落实文化馆服务职能,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对群众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扬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扩大文化服务范围,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可享受到文化的成果,并能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充分发挥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功能。二,发扬与挖掘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与发扬,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下,各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文化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承担着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责,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文化建设。因此,文化馆应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充分发挥出文化馆的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给其他文化单位提供一定的帮助,以推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2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

2.1创新文化馆运营机制。在更新文化馆工作机制时,应对文化馆的社会化参与程度加以重视,积极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到文化馆的管理服务之中,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能力、资源能力及服务能力,弥补现阶段部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发展水平较低、设备陈旧、内容单一的情况。与此同时,还应打通社会组织参与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通道,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机构资源、人才、材料投入到文化馆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中,以深化文化馆机制革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1]。文化馆社会参与程度的加大需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就此,政府可构建公共财政补偿机制,根据服务项目与实施要求,调配相应的资金,尤其是对鼓励抵偿或免费文化馆服务项目,以推进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与此同时,文化馆的服务与运用方式还应与时俱进,对文化馆服务模式、用人与分配机制进行相应的创新,革新文化馆管理运行机制,助推多元管理、自我管理、文化管理等现代化运行机制的构建,不断提高文化馆工作团队整体素质,完善文化馆人才分布结构。为进一步完善文化馆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应不断提升日常服务质量,持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免费服务只是提升文化馆服务的一个起点,还应需不断改善服务基础条件,完善文化馆服务设施,以提高文化馆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加以重视,以加大文化馆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发挥文化馆的服务功能[2]。而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的文化馆应不断完善内部的工作机制、提高自身活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出自身最大价值,以提高文化馆职能服务质量。此外,还应构建文化馆工作人员培训机制,为文化馆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渠道,不断提升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以推进文化馆学科体系建设。2.2加快推进文化馆标准化建设。各级文化馆的基本设施主要有业务功能、面积、数字化水平、拓展空间、利用率等各项指标,国家文化馆评估标准中都对这些指标具有相应的规定,主要是为考核文化馆的服务职能发挥水平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就此,文化馆应根据国家有关评估标准,不断改善文化馆的环境建设与硬件设备,以便于充分发挥出文化馆的服务职能,从而加快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与此同时,还应注重文化馆的软件设施,根据公共文化单位的相关体制机制,对文化馆的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革新,不断丰富文化馆内容,使文化馆成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承载体,以发挥出文化馆的最大服务职能价值[3]。此外,还应积极联合老年大学、学校、社区等,开展差异性服务项目,不断扩大文化馆的服务范围。2.3健全评估指标体系。为丰富文化馆的服务方式、提升群众的满意度,文化馆应对服务的均等化与差异化建设加以重视。就此,文化馆可构建健全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群众对文化馆服务水平的满意程度测试与文化馆职能发挥测试来审查文化馆所达到的社会效益程度,以此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供指导。在对文化馆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时,除要考虑文化馆服务内容、项次等硬指标之外,还应综合考虑群众文化辅导员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各项软指标、根据不同业务特性而定的各项评价指标,以确保文化馆服务水平评估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在制定各项评价指标时,应将群众满意率与社会效应相结合。此外,可将各级文化站根据不同地区划分为农村地区、社区、城区、郊区等类型,在对各级文化馆进行评估时,应根据各地区的经费施工情况、服务情况、实施功能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考察,并以此评价结果作为制定下一步管理与业务、财政投入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2.4构建多元化推广平台。文化馆除利用各种外部与内部媒体空间开展服务之外,还应借助多种渠道来提高群众对文化馆职能的认识、加大对文化馆的使用力度。就此,文化馆应积极构建多元化推广平台,以丰富文化馆服务方式,提高文化馆的服务力度。首先,可利用网络渠道来文化馆服务信息,建立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交流网络平台,加大群众对文化馆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工作的关注力度。其次,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文化、人力,并争取政府的支持,以提高生文化馆的服务水平。在此过程中,文化馆应积极向社会推广群众文化服务内容,举办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断吸纳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文化馆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工作中,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4]。例如:某城市文化馆将当地的群众文化项目、各种文化节日活动等融入到文化馆服务内容中,并会定期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此外,还让文化馆专职人员积极走入社会、观察社会,并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文化馆服务工作中提供了相应的通道。与此同时,该文化馆还构建有文化馆交流网络平台,工作人员会定期更新此平台的内容,对群众所提出的意见进行及时回应。由此,本地区对该文化馆服务尤为满意。2.5充分发挥文化馆带头作用。文化馆业务体系通常有研究工作、辅导、组织构成,工作性质为服务型公共文化事业机构。为充分发挥出文化馆的职能价值,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让专职人员走出去,让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来,有效利用阵地资源,定期开展多元化、多样化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5]。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文化馆直接接触群众的关键手段,对文化馆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就此,文化馆应充分体现自身职能价值,结合本地特色及群众文化特点,组织策划相应的群众文化活动。此外,还应积极向群众开展培训、文艺辅导,不断提高群众文化作品质量,确保群众文化活动处于蓬勃的状态。

3结语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与保障,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文化馆应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构建,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时,应不断完善文化馆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优化服务体制与机制,积极引进社会各方资源,充分现有资源,精心组织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以有效发挥出文化馆的职能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欣.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馆体系的职能定位与运营模式[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7):124-124.

[2]李建刚.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祖国,2017(18):82-83.

[3]尹苹苹.优化县级文化馆文化服务职能研究[J].管理观察,2017(30):109-110

.[4]王波.打造文化馆品牌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J].文化月刊,2017(6):122-122.

服务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文化养老;养老观念;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养老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人们往往注重给老人外在物质的满足和享受,却忽视了老人内在精神需求和文化诉求。我们应当看到养老出现的各种问题,多关注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为文化养老做出努力。

一、问题与现状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早在十七大就确定了“老有所养”的国家战略规划,但是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区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在不断加强社区养老工作同时,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文化需求将成为养老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即文化养老。目前,老年人的温饱和社会保障方面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由于子女多不在身边,即便是同城生活也摆脱不了“孤寡现象”。个别社区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老年文化活动,但是普及性不强,政府也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但是涉及范围不广泛,老年人参与性有限,活动开展的常态性不足,从而引发老年人过多关注个人健康、私人财产问题,极其容易造成一些老年人的社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区,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问题产生了不同层面的隐患。

二、转变养老观念

文化养老是一种新的养老理念,文化养老就是在保证老年人物质基础的前提下,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两者缺一不可。人类步入老年之后也需要不断汲取文化的营养,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品,文化也是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精神必需品。文化养老以沟通感情、培养兴趣为基本形式,以丰富的文化生活为内容,以达到身心健康、精神愉悦为目的的养老方式,其具有广泛性、互动性等特点。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养老问题备受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有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但是,大多数人孝敬父母的方式往往是给予极大的物质满足,而缺少了人文关怀,忽略了他们精神和情感的需求。加之快节奏的社会工作、生活已经让人们应接不暇,赡养老人的责任就更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子女和父母转变固有的“养儿防老”观念,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改变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的观念,应当让他们认识到老年人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重要的社会资源,以“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积极的心态安度老年时光。因此,改变养老观念至关重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事务,为他们提供更完善的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更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老年人展示风采的平台。

三、多措并举实施文化养老

目前,相关部门和机构在养老方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探索和实践,比如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老年人内心孤独、空虚、缺乏存在感等心理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还要多措并举在文化养老上下功夫。

(一)增加文化活动场所

文化活动场所是文化养老的前提条件。文化养老需要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因此应当建设更多适用于文化养老的场所。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选择上老年大学,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养老方式。老年大学面向社会所有老年人开放,学费低廉,但由于数量少、名额少,有的老年大学甚至出现报名摇号的火爆场面。老年大学名难报,一方面说明老年人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说明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场所数量太少。为了解决这个供需的不平衡,政府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各个街道、社区建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图书馆等。另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在每个新社区建设中将老年人文化服务设施纳入地产开发的硬性条件。将文化活动场所无空白、无死角、全覆盖,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老年活动场所成网状分布在老年人身边,解决文化养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举办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

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文化养老的生动载体。举办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有计划、有规划的开展老年活动赛事,增强老年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比如歌唱比赛、绘画比赛、书法比赛、象棋比赛、广场舞比赛等。也可以鼓励社区常态化开展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讲座,缩小老年人和子女关于家庭以外社会发展上的思想差异。还可以鼓励社区开展多元化适合老年人培养兴趣爱好的技能培训,提升老年人的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品味。这些活动既可以展示“最美夕阳红”老年人的风采,也可以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更充实、自信。

(三)纳入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养老可以提升老年群体的整体素质、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将文化养老事业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纳入社区精神文明考核内容,从政府层面加强老年人的文化养老工作。

(四)鼓励社会团体走进基层

鼓励社会志愿团体或志愿者多关注、关爱老年群体,与老年人互动交流,和他们谈谈心,为他们表演节目,送去欢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开展关爱老人、敬老助老的系列活动。让老年人有强烈的社会融入感,同时也能使更多的人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梅,林超英,王艳.文化养老视域下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5):33-34.

[2]贺晓玲.“文化养老”中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作用研究[J].科研.2016(8):18.

服务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泉州民间舞蹈;优秀文化传承载体;新形象;职能

一、高等学府——文化守正创新与科技赋能加持

在民间舞蹈守正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然认识到涵载量大、知识元广、传承链长的文化载体是多么重要。就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情况来看,最好的文化载体仍然是高等学府。高等学府中有着五大职能,即人才培养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国际交流合作职能[2]。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系统中的高精尖代表,但是笔者认为高等学府在文化传承上无法面面俱到,因为学校本身的职能决定了其传承的广度和深度,如非大学的专业需要或者政策性指引,那大概率不受重视的民俗活动是得不到“重用”的。再者,大学里的文化传承都是倾向于文化创新方面的发展和文创产品研究的发掘,舞蹈专业方面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舞台化展演,因为高校内的研究需要展现出实质性的科研成果,这时候便会忽略传承最原本的意义。仅靠本科生的采风活动和实地调研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习时间太短,而硕博学生则能够长期研究深耕。在泉州民间舞蹈的传承上,我们更多的是借助高等学府专业的表演水平和二度创作能力,将泉州民间舞蹈的美学与气质表现出来,也体现了高等学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时代担当和勇气作为。例如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将千年民间乐种——南音引入高等学府专业设置,以此为特色大力发展闽台原生态民间舞蹈,依托于音乐与舞蹈学科形成鲜明区域特色的“本科—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并于2015年被获批福建省专业研究生“南音与闽台舞蹈传承发展”联合培养基地[3]。在舞蹈实践课堂中,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到泉州各地进行田野调查研究,虚心向民间老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学习泉州民间舞蹈,将采集到的泉州民间原生态舞蹈元素运用于舞台演出实践,研究成果《寒蝉蜕鸣》《阮厝的银腰带》《悬丝指语》《清伶一扇春》等均获得国内舞蹈赛事大奖,对泉州民间舞蹈开始了一场抢救性的守正创新之道。此外,学校在2017年又获批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音教育示范基地,并且诸多带有泉州民间特色的课程均获得福建省精品课程的荣誉,更加体现了高等学府对泉州民间舞蹈发挥着文化守正创新的重要作用。高等学府作为优秀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赋能加持,能在新时代激流中展示和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象。南音是中国现存古代音乐中最丰富、最完整的乐种,在进入泉州师范学院成为特色专业以来,已然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可持续传承发展的精神文化标识,在与高等学府的互通互融中,双方都迸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学院积极申报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世界非遗南音“上四管”合奏虚拟仿真实验》,该项目以部级南音传承人的“上四管”合奏为蓝本,利用U3D建模、绿幕抠像等科学技术,高度还原了部级南音非遗传承人的“上四管”合奏场景和演奏姿势,让学生在虚拟仿真场景中实现与部级南音非遗传承人的学习交流,也为泉州民间舞蹈如何在与高等学府的借鉴交流中借助科学技术展示新形象提供了方法思路[4]。

二、中小学校——文化继续传承与美育以文化人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而更应当给处在三观定型期的中小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美育教育也必须要紧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切实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培养和塑造好中华民族的新生血脉。在教育部公示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认定中,福建省有59所学校上榜部级榜单,传承项目更是丰富多彩,都是来自福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泉州当地非物质文化占据大部分,充分说明了福建省内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5]。当地中小学应当承担着培育中小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植根于泉州本土文化特色,将泉州民间舞蹈之美传播进中小学生群体。2021年12月18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州市教育局承办的福建省第七届中小学艺术节舞蹈专场在福建大剧院隆重召开。由泉州师范学院舞蹈研究生带队编创、泉州市第五中学初中生队伍主演的原创舞蹈《少共国际师》,取材于红军长征中由年龄平均在18岁的闽赣地区共青团员及少先队员组建的队伍在战役中面对敌人强大的炮火伤亡惨重的英勇故事。该舞蹈的主创团队前往红色革命老区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红军长征纪念馆采风调研。“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有志报神州”,舞蹈深刻诠释了革命时期后生们英勇奋战、保家卫国的英雄精神。

三、城市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推广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

城市文化服务中心包括剧场演艺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等,应当肩负起为人民群众服务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世遗城市的泉州,城市文化服务中心自然是不胜枚举的,比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泉州海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锦绣庄民间艺术园、泉州市歌舞剧院、泉州市大剧院、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让泉州民间艺术在世界遗产城市的土壤中重获新生,市民们都能获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古老的活化石泉州民间舞蹈也在这些优秀文化传承载体中展示出新形象。2021年12月6日,泉州市闽南民间歌舞传承中心原创舞蹈佳作《南侨机工》正式上演,由著名导演张云峰监制,主演是优秀国家舞蹈演员孙科、胡玉婷等,这部取材于闽南华侨的原创民族舞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华侨子弟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服务团”在滇缅公路先后三年之久为祖国输送军需战斗物资,这群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用生命和汗水谱写了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的伟大篇章。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文艺来源于人民,那自然要服务于人民,回馈于人民。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有五层,分别是一层VR科技展览、二层“物华之美,民间瑰宝”的美术部分、三层“民俗之风,浓情闽南”和“泉腔之韵,晋唐遗响”的闽南生活、四层“天工之巧,匠心营造”的手工艺品、五层的“海丝文化”文创产品系列,每层都配备文化传承人现场教学,加上定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以及举办各类云上展览活动,极大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同时这更是为抢救、保护、传承和研究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平台,很多式微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舞蹈在经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抢救和传播后,开始重回人民群众的生活视线。

四、结语

自泉州成为世遗城市以来,文化遗产便成为泉州发展的主要动力,文艺事业得以繁荣发展。可喜可贺之余我们还需要思考,这么多优秀文化传承载体该如何合理安排其职能的发挥才能达到协同合作模式下的最大功用呢?笔者认为,泉州民间舞蹈需要有更多元的文化载体发挥功用,不同的文化载体应当肩负的职能也有所不同。高等学府应该坚持指引文化守正创新与科技赋能加持的方向,文化继续传承与美育以文化人的重点在广大中小学,而文化推广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则要在城市文化服务中心有序开展,三者结合才能建立起系统的文化传承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蔡湘江.泉州民间舞蹈[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仝妍.“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J].舞蹈,2018,(03):82-84.

[3]泉州师范学院省级重点学科[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1(06):125.

[4]叶晓丽.泉州民间舞蹈及其生态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05):37-42.

服务文化范文篇10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然而海州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对薄弱,目前还处在建设起步阶段,还需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认真总结,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为建设文化海州而加倍努力。

一、海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1、海州文化体制概况

海州区有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目前只有新坝、锦屏、朐阳、洪门设文化服务中心,共有建筑面积2718平方米的办公、活动场所,有电影院5个(其中驻区单位2个、区属1个、镇属2个)。全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为海州区文化旅游局,设文化科(1人),辖文化馆(8人),文化市场稽查队(3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人),4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只有新坝镇、锦屏镇、朐阳街道办事处有专职人员。

2、事业概况

区文化馆曾因历史原因,原有的人员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曾一度造成工作处于半瘫痪状况。后针对馆内建筑老化,设施陈旧,器械破损等问题,投入了30万元对馆舍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并对原有的部分人员作了合理安置。目前,区文化馆的工作正常开展,已达到三级馆标准。全区5个影剧院受电影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经济效益普遍较差。目前,海州电影院已完成改制,海州电影院、锦屏电影院已租出改造为大型超市。基层文化中心普遍存在硬件设施落后,软件建设不全的现象,只有锦屏镇和新坝镇文化站条件基本符合文化站要求。

全区的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文艺创作成果颇丰,具有海州特色的文化构架正在形成,辖有8个团体会员组织,有会员300多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广场文化蓬勃发展,目前,全区参与文化活动的团体近30个,有固定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20余个,宣传、文化部门利用春季踏青、夏季纳凉、秋季登高、冬季健身等组织各类活动,表演形式多达30余种。《海州五大宫调》已成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区已成立专门的演出团体对海州五大宫调进行传承和发扬。

二、海州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对文化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二是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先后引进业主投资300多万元开办了多个歌舞娱乐场所;三是派专人深入乡镇、社区指导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和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

(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全区共有2处部级、10处省级、14处市级、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古城名郡连云港”的发展方向,重视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逐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我们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类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一是全面复查全区地面文物,弄清全区地面文物现状;二是加强了省、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三是结合旅游开发,对孔望山摩崖造像和将军崖岩画等文物古迹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丰富旅游文物内容。

(三)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全区文化活动坚持重大节庆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专业文艺队伍与业余文艺队伍演出相结合,公益性演出与商业性演出相结合,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广场文化蓬勃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地广泛开展了文化活动,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高。近年我区每年举办和参与的大规模群众性文化活动都达100余场次,一年一度的元旦、春节文化活动、连续七届的“连云港之春”旅游节庆活动、白虎山文化旅游庙会、连云港市先进文化进万家广场系列活动海州民间民俗文艺展演、海州武术节、连云港市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开闭幕式以及“三下乡”、“三送”等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海州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思想认识不足。多年以来,我区部分地方领导忙着抓经济建设,招商引资上项目,对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现象,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把文化建设只当作文化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文化软实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没有树立起抓文化建设也是抓经济建设的观念,公共文化建设观念比较淡薄。在公共文化建设还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没有长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二)公共文化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总体来看,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全区还没有区级图书馆,只有乡镇、农家书屋有少量图书,购书经费严重欠缺。区、乡镇两级的文化活动经费也没有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只能靠临时申请拨款。

(三)政策性法规缺失。目前海州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相关制度还不健全。现有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特别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还很欠缺。

(四)专业文化人员严重匮乏。由于编制的原因,目前文化队伍年龄偏大,队伍老化。同时,用人机制不活,人才难进,冗员难出,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尖子人才匮乏,文艺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全区现有的专业文化、文艺人才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才只一人,全区乡镇文化站2个,基本是一站一人。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府职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在社会文化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客观需要,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职责所在,也是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要克服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当作文化部门的事,充分认识到抓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文化建设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观念,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识。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全区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发改委、财政局、文化旅游局、广电局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组织人事部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切实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力度。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体市民;打造文化名城,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我们要创新思维,尝试文化服务的新形式,积极探索诸如“文化部门组织策划、公共媒体宣传造势、企业社会大力支持、市民群众广泛参与”等新路子,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政府、社会、公众多赢的目的。

(三)建造文化精品创作机制辅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没有精品的文化是低层次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没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现在我区的文艺创作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我们要树立文化品牌意识,打造文化精品创作机制。要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帮助,以文化馆(站)业务创作班子、群众文化艺术社团、民间群众文艺创作群体等为创作力量,促进创作繁荣,为人民群众打造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海州特色、富有时代意义的精神产品,努力在专业和群众文艺创作的质量和数量上取得突破。而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则需要通过创新文艺创作工作思路,寻找“穴位”,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发掘他们的创作潜力和激情,从而创作出精品。

(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社会文化场馆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