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外伤患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3:19:47

腹部外伤患者

腹部外伤患者范文篇1

【关键词】腹部外伤;护理程序TheabdomenfleshwoundpatientnursestheprocedurethediscussionBaiFengrong

【Abstract】Theabdomenfleshwoundpathogenesisfactortobemorecomplex,likethetrafficaccident,thefleshwound,theworkhighabovethegroundfallthewound,thefighting,theknifestabsandsoon.Andfurtherbecausetheabdominalcavityvolumebig,theinternalorgansaremany,synchronizeswatchesshallowly,thereforespecificallyprocessesvarious,regardingthis56examplesabdomenswoundpatientwhichinJune,2005~inSeptember,2007admitsmybranchnursestheproceduretocarryonthediscussion.

【Keywords】Abdomenfleshwound;Nursestheprocedure腹部外伤的致病因素较复杂,如交通事故、外伤、高空作业摔伤、打架斗殴、刀刺伤等等。又因腹腔容积大、内脏多,相对表浅,因此具体处理各不相同,对此将我科2005年6月~2007年9月间收治的56例腹部创伤患者的护理程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患者中,男42例,女14例。年龄10~68岁,平均年龄30.4岁。创伤原因: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11例,挤压伤7例,顿器伤5例,刀刺伤18例。主要伤有肝破裂、脾破裂、胃破裂、膈肌破裂、腹膜后血肿、有些伴有肋骨骨折、骨盆骨折,住院时间最短11d,最长35d。

2术前护理程序

2.1统一指挥,明确分工。我们制定了规范化多发创伤的抢救方案,避免了抢救工作中的忙乱局面,赢得了抢救时间。患者到病房后,护士立即进入规范化状态、根据班次不同实施2人或3人分工制度,分别负责抢救、实施、呼吸道管理及对外联系、记录等。

2.2配合军医尽快实施“一问”、“二看”、“三测”、“四摸”、“五穿刺”的检诊程序及早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一问:问外伤史、外力的方向及伤后的初步处理,如患者不能自述,应询问护送人员;二看:看受伤部位、面色、呼吸、结膜、瞳孔;三测:测血压,以使初步诊断是否有休克现象;四摸:摸脉搏、皮肤温湿度,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四肢活动是否自如;五穿刺:协助军医做腹穿,以帮助诊断。

2.3快速实施一给氧、二通道、三配血、四置管、五皮试等术前准备。

2.3.1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本组病例多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早期给氧可提高组织血氧含量、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有分泌物者及时清理,对呼吸道有阻塞者应用舌钳子将舌拉出,及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3.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扩容:患者入科后,立即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选用上肢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大血管为佳,以利于加压、输血补液,以改善严重的休克症状。

2.3.3配血:建立静脉通道后,立即备血,根据失血情况补充全血。

2.3.4置管:术前置胃管、尿管,观察其胃液及尿液中是否有血性液体,如有应及时报告军医,有助诊断。

2.3.5皮试:遵医嘱做好奴夫卡因皮试及TAT试敏;抗生素一般在术前1h内使用为宜,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2.4监测生命体征:本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床旁心电监护、随时观察心电、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合度,并根据不同伤情、设定重点

观察项目,如出血过多监测血压,有胸腹联合伤者测呼吸,有颅脑伤者重点观察瞳孔、意识等。

3术后护理程序

腹部外伤患者范文篇2

本组56例患者中,男42例,女14例。年龄10~68岁,平均年龄30.4岁。创伤原因: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11例,挤压伤7例,顿器伤5例,刀刺伤18例。主要伤有肝破裂、脾破裂、胃破裂、膈肌破裂、腹膜后血肿、有些伴有肋骨骨折、骨盆骨折,住院时间最短11d,最长35d。

2术前护理程序

2.1统一指挥,明确分工。我们制定了规范化多发创伤的抢救方案,避免了抢救工作中的忙乱局面,赢得了抢救时间。患者到病房后,护士立即进入规范化状态、根据班次不同实施2人或3人分工制度,分别负责抢救、实施、呼吸道管理及对外联系、记录等。

2.2配合军医尽快实施“一问”、“二看”、“三测”、“四摸”、“五穿刺”的检诊程序及早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一问:问外伤史、外力的方向及伤后的初步处理,如患者不能自述,应询问护送人员;二看:看受伤部位、面色、呼吸、结膜、瞳孔;三测:测血压,以使初步诊断是否有休克现象;四摸:摸脉搏、皮肤温湿度,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四肢活动是否自如;五穿刺:协助军医做腹穿,以帮助诊断。

2.3快速实施一给氧、二通道、三配血、四置管、五皮试等术前准备。

2.3.1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本组病例多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早期给氧可提高组织血氧含量、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有分泌物者及时清理,对呼吸道有阻塞者应用舌钳子将舌拉出,及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3.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扩容:患者入科后,立即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选用上肢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大血管为佳,以利于加压、输血补液,以改善严重的休克症状。

2.3.3配血:建立静脉通道后,立即备血,根据失血情况补充全血。

2.3.4置管:术前置胃管、尿管,观察其胃液及尿液中是否有血性液体,如有应及时报告军医,有助诊断。

2.3.5皮试:遵医嘱做好奴夫卡因皮试及TAT试敏;抗生素一般在术前1h内使用为宜,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2.4监测生命体征:本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床旁心电监护、随时观察心电、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合度,并根据不同伤情、设定重点

观察项目,如出血过多监测血压,有胸腹联合伤者测呼吸,有颅脑伤者重点观察瞳孔、意识等。

3术后护理程序

3.1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严重多发伤患者伤情复杂、管道多,卧床时间长,因此,做好术后护理,应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重点,由护士制订出详细的护理措施,挂于床头、各班对所有的治疗、观察、基础护理项目的安排按时执行、并做好打勾标记、以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本组56例无1例并发症发生。

腹部外伤患者范文篇3

一、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

在1908年PringleE阳最先描述了外伤性肝破裂手术治疗。然而不幸的是8例患者都死亡,为此他建议对肝脏外伤患者应非手术治疗。近二十年来,非手术治疗肝外伤逐渐变成重要的治疗手段[6。7],80%以上的钝性肝外伤患者可应用非手术治疗治愈[8]。这种观念的转变主要因为:(1)超过50%的肝外伤患者在开腹手术时已经自行止血;(2)儿科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成功先例;(3)认识到肝脏外伤后具有极大的自愈修复能力;(4)肝脏CT影像的改善和发展凹』。一般认为如果钝性肝外伤患者在完成CT扫描后生命体征依然平稳,那么他很可能成功应用非手术治疗治愈。然而经验之谈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肝脏外伤。若患者肝外伤真性破裂,出血量较大,病情凶险。为此,非手术治疗必须掌握其适应证。应用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的基本条件为:(1)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2)没有合并需要开腹治疗的其他脏器损伤;(3)在病情紧急时有可用的人员和配备齐全的手术室;(4)经验丰富并且警觉的外科医生[1…。当前,对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的争议和讨论持久而热烈。Norrman等[1妇对非手术治疗的钝性肝损伤患者进行调查总结,在46例患者中除11例需急诊手术治疗,余35例采取非手术治疗。其中49%的患者虽然出现了可导致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但是仍然有89%的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治愈。George等[121对206例腹部实质器官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发现采用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的失败率要比脾和肾低的多。为此,他同样也建议对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对超声检查阳性或CT扫描腹膜后出血超过300ml,以及需要输血的患者应认真评估其损伤后再决策手术治疗。在众多学者对非手术治疗肝外伤肯定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持保留意见。Trunkey[13]认为有些学者过分强调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的作用和地位。他尖锐批评了那些没有将全部医疗设施应用于严重肝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带来的并发症在目前是不能接受的。随着影像学进展和肝外伤诊疗经验的积累,非手术治疗在肝外伤救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而言,在急救措施完善、血液动力学稳定、低等级肝外伤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肝外伤的手术治疗

严重肝外伤或伴多发损伤,有明确的腹腔活动性出血,经积极抗休克治疗血压仍不稳定的患者需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时机要根据肝外伤损伤情况、失血休克程度及是否伴有合并伤决定。紧急手术时多选择腹正中切口或右侧经腹直肌切口,有利于肝外伤伴有腹腔内多器官损伤的探查和处理。若肝右叶损伤或肝后血管损伤可加横向切口[1“。对于肝外伤所致右叶损伤明确者可行右侧肋下斜切口。肝外伤手术治疗处理原则主要是迅速止血、清除失活肝组织、认真探查并处理合并伤以及有效的腹腔引流。进腹后首要任务是快速止血。可在吸除腹腔积血的同时迅速于腹部四个象限填塞纱布压迫暂时止血。术中首先移除下方纱布以便快速探查肠管并顺势移除污染物。其次移除左上方纱布探查脾脏。如伴有损伤,应权衡患者整体伤情,在多发损伤情况下一般应予以切除。最后移除右上方纱布探查肝脏损伤情况。注意纱布压塞勿使肝脏移位,否则可引起进一步的出血。在探查肝脏时由第一或第二助手轻推纱布压迫肝脏向膈肌方向可减少出血。肝周纱布填塞可保持这种压迫止血状态,多数的小静脉出血和肝脏较小的裂伤可暂时止血,以便逐步处理。如术中出血量仍较多,应使用Pringle手法或无损伤血管夹暂时阻断门静脉和肝动脉的血供。此时,出血若仍无减少则高度怀疑肝静脉或肝后下腔静脉损伤。若确定为肝后下腔静脉或近肝静脉损伤,可根据伤员状态和术者经验决定进一步探查修补或行损伤控制性手术。近肝静脉及肝后下腔静脉损的伤处理难度较大,可采取全肝血流阻断,依次阻断肝门、肝下下腔静脉和肝上下腔静脉,显露肝后静脉后进行修补或部分结扎。然而阻断下腔静脉可引起剧烈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和肠管淤血,患者常难以耐受,死亡率较高。如肝实质及其静脉或肝后下腔静脉毁损严重,可采取肝周纱布填塞进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控制出血、稳定病情,分阶段救治。在暂时肝血流阻断和充分吸引时清除肝坏死失活组织,可采用指捏法捻除分离失活的肝组织及凝血块,清晰术野下结扎肝创面上断裂的血管和胆管。对于大片失活、毁损严重的肝实质,可行非解剖学的肝切除术,也称不规则性肝切除。应用超吸刀、林氏肝钳及射频切割闭合器等器械可加快完成不规则性肝切除手术。规则性肝切除则按肝解剖学分区切除肝段或肝叶,其手术时间较长,对肝外伤患者损伤较大,仍然存在争议。术后充分有效的引流可预防膈下脓肿或肝脓肿的发生,预防术后胆漏及胆汁性腹膜炎,观察术后有无活动性出血。

三、损伤控制外科(damagecontrolsurgery,IX;S)理念

在肝外伤诊治中的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的含义是迅速控制伤员复杂、危重的伤情,利于抗休克和复苏,避免过多操作、延长手术时间而增加损伤[1“。严重创伤后可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表现,三者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严重肝外伤合并多发损伤时,可按患者生命体征和生理病理状态仔细甄选DCS适应证患者。严重肝外伤患者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应严格遵循其适应证口“:(1)伤员自身的损伤情况,高能量的闭合性腹部损伤、多发性腹部穿透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凝血障碍或低体温;(2)合并复杂损伤,腹部重要血管损伤、多发内脏损伤、多灶或多腔隙出血并内脏损伤;(3)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pH≤7.30)、低体温(T≤35℃)、复苏和手术时间>90min、凝血障碍和大量输血(>10U)。由于肝脏血供丰富,其实质及大血管损伤时出血量较大、操作难度大等因素,严重肝外伤患者除考虑全身性因素外还应考虑局部因素:(1)肝清创、切除及血管结扎后肝创面继续出血不止;(2)广泛肝实质挫裂伤或广泛的肝包膜下血肿不断扩展;(3)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或肝内外大血管的损伤;(4)基层医院因技术、设备因素无法完成损伤控制手术和后期的复苏与确定性手术。实施损伤控制性开腹手术,其首要目的旨在快速控制出血;其次,控制和清除胃肠道污染,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应采取保温、抗酸中毒等措施[1“。肝周填塞压迫(peri-he—paticpacking,PHP)止血虽可引起胆漏、肝脓肿等并发症,但在严重肝外伤结扎和缝合后仍无法止血、伴有肝周大血管损伤及出血量较多的情况下,仍然是快速控制出血和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重要方法。Nicol等[18]对72例应用肝周填塞治疗肝外伤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24h内移除填塞纱布的25例患者中11例再次出血,48和72h后移除填塞纱布的47例患者只有5例再次出血。他们认为填塞压迫时间的延长并不会增加脓毒血症和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如低血压、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已纠正,再次开腹时间应在DCS48h后。过早再次开腹可导致术后出血。Aydin等[191对肝外伤患者的填塞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采用充分适当填塞压迫的患者(10例)在输血量和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均比没有适当填塞的患者(9例)多。填塞过多可导致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和多器官衰竭,填塞不足则可导致继续出血。他们认为如确定行PHP方法必须适当充分填塞,且不留置腹腔引流管。

四、肝外伤的介入治疗

肝动脉造影(hepaticangiography,HA)和肝动脉栓塞(hepaticangioembolization,HAE)对于采取非手术治疗的、病情相对稳定,但仍有出血的肝外伤患者是一种较适合的治疗方法。也适用于损伤控制手术填塞压迫术后病情趋向稳定的再次出血的患者,尤其对于手术要求快速完成或不便操作的深部肝实质损伤[2…。Monnin等[z1]将肝动脉栓塞作为严重肝外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即使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和术后出血的患者。他们从84例闭合性肝外伤患者中选择14例严重损伤者(Ill~VI)实施肝动脉栓塞治疗,除2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和1例死亡外,余均成功治愈。肝动脉栓塞控制出血成功率超过90%,其再出血的概率很低并且明显减少输血量。Wahl等[221对126例肝外伤进行了回顾分析。在肝损伤程度和等级相同的情况下,早期栓塞组患者的输血量明显低于晚期栓塞组;肝动脉栓塞术后只有26%的患者需要外科干预。因此,将其作为严重肝外伤治疗的补充形式是安全有效的[2“。肝动脉栓塞导致死亡并不常见,但有一定风险和并发症,主要是胆囊缺血坏死、肝实质坏死、肝脓肿和胆汁瘤。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最初是应用于指导外科干预手术的造影技术。近年来ERCP作为非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开始应用于肝外伤胆漏患者,主要适用于生命体征平稳的、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后的未完全离断的胆道损伤。Lubezkyd等口43回顾总结了11例肝外伤患者,其中包括钝性和锐性损伤病例。结果除1例因并发症肺脓肿死亡外,其余胆漏患者ERCP术后10d内皆治愈,无肝胆管后遗症。ajaj等[25]对9例肝外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采用单独行乳头肌切开或结合经括约肌支架的方式,除1例需手术治疗外其余均在ERCP下完成治疗。肝外伤患者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均有胆漏发生的可能,再次开腹手术可能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采取括约肌切开和经乳头支架处理闭合性和开放性肝外伤术后的胆漏十分有效,治愈率超过800A[2“。此外,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ERCP还为已经历数次较大创伤患者提供了微创治疗的机会。即使不适合ERCP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诊断技术查找胆漏位置,为后续的再次开腹手术提供指导。

五、快速通道外科(fast-tracksurgery,FTS)理念在肝外伤治疗中的应用

FTS是指为了加快择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及缩短住院时间而采取的一系列围手术期多学科技术综合运用措施。FTS主要包括快速通道麻醉(fast-trackanesthesia,FTA)、微创技术(minimallyinvasivesurgery,MIS)、最佳镇痛技术及强有力的术后护理(如术后早期进食、运动)口“。严重肝外伤患者往往合并腹部多器官损伤,其并发症(如消化道瘘、感染、心肺功能障碍、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有时会出现手术已顺利安全实施,但治疗结果不甚理想,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甚至死亡的情况。由此可见,患者术后恢复状况不单纯取决于外科医生实施的手术过程。更重要的在于要对围手术期病理、生理改变所致全身应激反应以及影响导致术后恢复延迟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根据FTS理念和内涵,对于肝外伤患者,在确定行手术治疗的同时还应考虑患者的术后恢复。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

(1)术前的思想准备:腹部损伤患者已经历较大的创伤,在面对再次手术时可出现恐惧、焦虑,心理辅导干预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手术;

(2)快速通道麻醉是实施手术成功的保障:包括短效麻醉药、小剂量阿片类药物、p受体阻滞剂及区域、硬膜外和神经阻滞麻醉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肝外伤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时,出血量大,术前血液制品,如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及冷沉淀等应先于患者的需要提前备足;

(3)微创技术的应用:包括腹腔镜技术、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切口选择、综合无血术野等;

(4)术后镇痛:可应用小剂量阿片类止痛剂或非甾体类药物,重度疼痛患者可采取持续硬膜外镇痛;

(5)引流管的管理:肝外伤手术留置的胃管、尿管长期留置可引起肺部及泌尿系统并发症。引流管不但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并且还限制患者术后早期运动并推迟进食时间。因此,术后拔出指征具备的情况下应尽量早期拔除。

六、肝外伤诊治的现代外科技术

腹部外伤患者范文篇4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诊断治疗

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至今病死率仍然在30%-50%[1],如何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挑战性问题。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36例,通过对本组患者急诊救治情况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提高基层医院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Glasgow昏迷评分(GCS)方法,意识障碍6h以上,处于3-7分者为重度颅脑损伤[2]。本组136例患者中,GCS评分3-5分者46例,6-7分者90例,均为重度颅脑损伤。男76例,女60例;自受伤到就诊时间30min-5h;颅脑CT或MRI证实以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原发性脑干损伤、脑挫裂伤为主;损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伤50例、高空坠落伤32例、跌伤36例、被重物击伤18例;单纯颅脑损伤100例,合并腹部脏器损伤20例,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6例,合并血气胸、肺挫裂伤12例,同时合并血气胸、腹部脏器损伤30例,同时合并血气胸、腹部脏器损伤及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8例。

1.2治疗

患者到达急诊抢救室后即予以头置冰枕、畅通气道、建立输液通路、包扎止血、固定骨折断端、诊断性胸腔穿刺及腹腔穿刺,呼吸道梗阻明显或呼吸停止者26例予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34例患者有明显休克表现予以深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在抢救室行胸腔闭式引流16例,心跳停止者8例予以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住院病例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共112例,以CT检查明确手术指征、入路及手术方案,其中去骨瓣减压术68例,对休克者积极纠正休克。4例在入院后2h内死亡。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方式为标准的大骨瓣减压术包括单侧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40例,双额部去骨瓣减压术18例,双侧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10例,根据术中情况决定去骨瓣范围[3]。术中硬脑膜、骨窗处理:脑搏动微弱或无者,宜扩大骨窗,以中线为蒂弧形切开硬膜,反之不用扩大骨窗,而以蝶骨嵴为蒂切开硬膜。硬脑膜要充分暴露额叶前中部及其底面、外侧裂、颅中窝底(颞极及颞叶底部),消除额颞极底部挫裂伤灶及脑内血肿,利于彻底止血及防止迟发性脑内血肿。同时用脑压板上抬颞叶复位颞叶钩回疝并配合小脑幕切开技术;脑搏动好者,脑挫裂伤轻、质地软、脑组织塌陷,完全缝合硬膜,还纳骨瓣,反之不缝合硬膜去骨瓣减压。在患者脑外伤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后,在不妨碍治疗时,即开始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

2结果

在抢救室内死亡10例,死亡主要原因有呼吸道梗阻(6例)、失血性休克(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有126例在急诊抢救室初步抢救成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其中住院手术治疗112例。对生存半年的患者进行随访,采用GCS结果分级。1级死亡14例,入院后2h内死亡4例,术后死亡10例;2级植物生存12例;3级致残需他人照顾30例;4级中残生活能自理32例;5级良好38例,能工作学习;54例在术后2-6个月施行颅骨修补,10例因积水施行脑室(腹)腔分流。

3讨论

急诊抢救室作为院内急救第一站,能否正确处置对患者的后续治疗相当重要。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就诊时病情重、情况复杂、查迮浜喜睢⒊3:喜⑵渌嗥魉鹕耍?能生存到达医院的大多数患者表现出意识障碍、呼吸循环紊乱等症状、体征。急救措施包括:①首先应考虑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伤后颅压高,易呕吐,极易造成误吸,严重者致死亡,及时的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最有效措施;②制止大出血;③纠正休克;④心肺复苏。以上4点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的重要环节之一,防止继发脑缺血及脑缺氧极为重要。重度颅脑损伤的诊断包括颅脑损伤及合并损伤的诊断,依靠CT及有关检查,尽快做出准确的诊断。重度颅脑损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重度颅脑损伤多合并有颅内血肿、脑水肿、脑肿胀、中线移位、脑室受压、脑疝,及时恰当手术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去骨瓣减压术[4]:用于重度脑挫裂伤合并脑水肿有手术指征时,敞开硬脑膜并去骨瓣减压,同时还可清除挫裂糜烂及血循环不良的脑组织,作为内减压术。对于病情较重的广泛性脑挫裂伤或脑疝晚期已有严重脑水肿存在者,可考虑行两侧去骨瓣减压术。究竟是否去除骨瓣、全部还是大部分去除骨瓣进行外减压术,尚有争议,应该根据术前患者的临床情况、头部CT检查以及在清除失活脑组织及血块以后颅内压的状况综合考虑后作决定。如果保留骨瓣并缝合硬脑膜,术后患者仍存在颅内高压,则有再次发生脑疝并危及生命的危险。但是去除骨瓣以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术后早期脑组织膨出被骨窗边缘挤伤甚至出血;后期脑组织塌陷对患者精神和心理会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再次做颅骨修补手术;可能会增加伤者残死率等。下列情况可作为去骨瓣减压术的参考指征:①术前已发生脑疝;②头部CT扫描脑挫裂伤范围广泛而严重,但出血量较少;③颅内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受压严重,表面苍白无血运,无脑搏动,预计术后可能出现大面积脑梗死者;④关颅时脑组织仍有膨出等颅压高的表现。相反,如术前无脑疝,且CT扫描损伤灶相对局限在一侧额、颞叶或一个脑叶或虽有脑疝但清除失活脑组织及血凝块后,颅内已有较大空间以及脑组织明显塌陷,则不宜做去骨瓣减压术。防治术中脑膨出: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丧失,由血管麻痹而引起;远隔部位的血肿,尤其是一侧颞叶差力,着力点同侧有骨折线,首次CT发现对侧有脑挫裂伤的患者;麻醉因素呼气终末CO2升高;长时间低血压等均可导致术中脑膨出。术中脑膨出是棘手的问题,有时无法关颅,处理上应针对不同病因具体处理,特别要提出在剪开硬脑膜前,安放好引流管、彻底止血,并在血肿最为突出的地方,切开硬膜,使血液向裂口溢出,切开硬脑膜位置不妥,过高的颅压可将脑组织自切口挤出,骨窗要达到标准规范要求,强调咬平前、中颅底,咬除蝶骨嵴,使颞叶脑组织向减压骨窗膨出,增加颅腔内容积,尽快地解除颞叶沟回疝对脑干的压迫,有效地保护脑干功能,达到良好手术效果。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即应开始,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可重大程度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5]。因此,缩短病人的昏迷时间是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关键。我们在患者脑外伤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后,在不妨碍治疗时,即开始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结果显示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邰云飞.重型颅脑损伤172例临床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1):57.

[2]易声禹.努力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整体水平[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1):1.

[3]江基尧.介绍一种国外临床常用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3):381.

腹部外伤患者范文篇5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诊断治疗

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至今病死率仍然在30%-50%[1],如何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挑战性问题。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36例,通过对本组患者急诊救治情况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提高基层医院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Glasgow昏迷评分(GCS)方法,意识障碍6h以上,处于3-7分者为重度颅脑损伤[2]。本组136例患者中,GCS评分3-5分者46例,6-7分者90例,均为重度颅脑损伤。男76例,女60例;自受伤到就诊时间30min-5h;颅脑CT或MRI证实以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原发性脑干损伤、脑挫裂伤为主;损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伤50例、高空坠落伤32例、跌伤36例、被重物击伤18例;单纯颅脑损伤100例,合并腹部脏器损伤20例,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6例,合并血气胸、肺挫裂伤12例,同时合并血气胸、腹部脏器损伤30例,同时合并血气胸、腹部脏器损伤及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8例。

1.2治疗

患者到达急诊抢救室后即予以头置冰枕、畅通气道、建立输液通路、包扎止血、固定骨折断端、诊断性胸腔穿刺及腹腔穿刺,呼吸道梗阻明显或呼吸停止者26例予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34例患者有明显休克表现予以深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在抢救室行胸腔闭式引流16例,心跳停止者8例予以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住院病例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共112例,以CT检查明确手术指征、入路及手术方案,其中去骨瓣减压术68例,对休克者积极纠正休克。4例在入院后2h内死亡。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方式为标准的大骨瓣减压术包括单侧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40例,双额部去骨瓣减压术18例,双侧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10例,根据术中情况决定去骨瓣范围[3]。术中硬脑膜、骨窗处理:脑搏动微弱或无者,宜扩大骨窗,以中线为蒂弧形切开硬膜,反之不用扩大骨窗,而以蝶骨嵴为蒂切开硬膜。硬脑膜要充分暴露额叶前中部及其底面、外侧裂、颅中窝底(颞极及颞叶底部),消除额颞极底部挫裂伤灶及脑内血肿,利于彻底止血及防止迟发性脑内血肿。同时用脑压板上抬颞叶复位颞叶钩回疝并配合小脑幕切开技术;脑搏动好者,脑挫裂伤轻、质地软、脑组织塌陷,完全缝合硬膜,还纳骨瓣,反之不缝合硬膜去骨瓣减压。在患者脑外伤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后,在不妨碍治疗时,即开始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

2结果

在抢救室内死亡10例,死亡主要原因有呼吸道梗阻(6例)、失血性休克(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有126例在急诊抢救室初步抢救成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其中住院手术治疗112例。对生存半年的患者进行随访,采用GCS结果分级。1级死亡14例,入院后2h内死亡4例,术后死亡10例;2级植物生存12例;3级致残需他人照顾30例;4级中残生活能自理32例;5级良好38例,能工作学习;54例在术后2-6个月施行颅骨修补,10例因积水施行脑室(腹)腔分流。

3讨论

急诊抢救室作为院内急救第一站,能否正确处置对患者的后续治疗相当重要。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就诊时病情重、情况复杂、查迮浜喜睢33:脏器损伤能生存到达医院的大多数患者表现出意识障碍、呼吸循环紊乱等症状、体征。急救措施包括:

①首先应考虑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伤后颅压高,易呕吐,极易造成误吸,严重者致死亡,及时的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最有效措施;

②制止大出血;

③纠正休克;

④心肺复苏。

以上4点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的重要环节之一,防止继发脑缺血及脑缺氧极为重要。重度颅脑损伤的诊断包括颅脑损伤及合并损伤的诊断,依靠CT及有关检查,尽快做出准确的诊断。重度颅脑损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重度颅脑损伤多合并有颅内血肿、脑水肿、脑肿胀、中线移位、脑室受压、脑疝,及时恰当手术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去骨瓣减压术[4]:用于重度脑挫裂伤合并脑水肿有手术指征时,敞开硬脑膜并去骨瓣减压,同时还可清除挫裂糜烂及血循环不良的脑组织,作为内减压术。对于病情较重的广泛性脑挫裂伤或脑疝晚期已有严重脑水肿存在者,可考虑行两侧去骨瓣减压术。究竟是否去除骨瓣、全部还是大部分去除骨瓣进行外减压术,尚有争议,应该根据术前患者的临床情况、头部CT检查以及在清除失活脑组织及血块以后颅内压的状况综合考虑后作决定。如果保留骨瓣并缝合硬脑膜,术后患者仍存在颅内高压,则有再次发生脑疝并危及生命的危险。但是去除骨瓣以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术后早期脑组织膨出被骨窗边缘挤伤甚至出血;后期脑组织塌陷对患者精神和心理会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再次做颅骨修补手术;可能会增加伤者残死率等。

下列情况可作为去骨瓣减压术的参考指征:

①术前已发生脑疝;

②头部CT扫描脑挫裂伤范围广泛而严重,但出血量较少;

③颅内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受压严重,表面苍白无血运,无脑搏动,预计术后可能出现大面积脑梗死者;

④关颅时脑组织仍有膨出等颅压高的表现。

相反,如术前无脑疝,且CT扫描损伤灶相对局限在一侧额、颞叶或一个脑叶或虽有脑疝但清除失活脑组织及血凝块后,颅内已有较大空间以及脑组织明显塌陷,则不宜做去骨瓣减压术。防治术中脑膨出: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丧失,由血管麻痹而引起;远隔部位的血肿,尤其是一侧颞叶差力,着力点同侧有骨折线,首次CT发现对侧有脑挫裂伤的患者;麻醉因素呼气终末CO2升高;长时间低血压等均可导致术中脑膨出。术中脑膨出是棘手的问题,有时无法关颅,处理上应针对不同病因具体处理,特别要提出在剪开硬脑膜前,安放好引流管、彻底止血,并在血肿最为突出的地方,切开硬膜,使血液向裂口溢出,切开硬脑膜位置不妥,过高的颅压可将脑组织自切口挤出,骨窗要达到标准规范要求,强调咬平前、中颅底,咬除蝶骨嵴,使颞叶脑组织向减压骨窗膨出,增加颅腔内容积,尽快地解除颞叶沟回疝对脑干的压迫,有效地保护脑干功能,达到良好手术效果。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即应开始,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可重大程度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5]。因此,缩短病人的昏迷时间是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关键。我们在患者脑外伤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后,在不妨碍治疗时,即开始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结果显示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邰云飞.重型颅脑损伤172例临床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1):57.

[2]易声禹.努力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整体水平[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1):1.

[3]江基尧.介绍一种国外临床常用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3):381.

腹部外伤患者范文篇6

[关键词]多发伤患者;护理体会;临床探讨

多发伤是指单一因素造成的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根据AIS90版所指的9个部位)的损伤。本科室自2002年3月至2006年2月共收治了腹部外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12例。现将其救治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15岁~72岁,平均年龄43岁。其中肝破裂合并脑挫伤4例,脾破裂合并创伤性湿肺、血气胸3例,肾破裂、脾破裂伴四肢多发骨折、腰椎骨折3例,十二指肠破裂伴肾破裂1例,结肠破裂骨盆骨折伴尿道断裂1例。

1.2治疗结果12例中死亡2例,1例手术后3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肝破裂伴下腔静脉破裂患者于术中抢救无效死亡,10例经手术治疗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83.33%。

2急救与护理

2.1准确地评估伤情多发伤表现为外伤与隐蔽性外伤同时存在,因此,容易发生漏诊,文献报告漏诊率达8.9%~15%,先要做好基础评估,确诊患者是否存在多发性损伤。首先处理威胁生命的损伤,其次着重于对心输出功能、组织灌注的改变及体液丢失情况的评估。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瞳孔、表情、姿势、体位、呼吸、脉搏、末梢循环、四肢皮肤、湿度、伤处情况等;Freeland建议按“CRASHPLAN”2个英文字进行检查,其意义为C=Cardiac(心脏)、R=Respiration(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e(脊柱)、H=Head(头颅)、P=Pelvis(骨盆)、L=Limb(四肢)、A=Arteries(动脉)、N=Nerves(神经)。观察和处理在临床上有轻重缓急,反复系统的严密监测可及时发现迟发表现出来的损伤。

2.2建立有效的输液通道对伤情严重的患者,护士应快速建立2条~3条静脉通道,快速输入等渗盐水或平衡液,出血性休克应输全血。但不论红细胞总数多少,都不宜单纯输入过多的全血,而应以平衡液为主,可于15min~30min内输入平衡液1000ml~2000ml,以迅速扩容。在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输液反应,输液的速度要适当,避免肺水肿、心衰、肾衰和再灌注损伤[1]。

2.3保持呼吸道通畅入院时首先要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迅速给予鼻导管吸氧;如遇喉头水肿、休克、昏迷导致舌头后坠的患者,可用舌钳夹出舌头并于口腔内放置一通气管以利通畅;有假牙者迅速取下假牙;有痰、血块或异物应及时吸出,防止管道堵塞,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4配合医师做好常规术前准备按外科常规做好腹部的皮肤准备及药物过敏试验,急诊血型交叉配血试验,按医嘱予胃肠减压,留置导尿,术前用药,合并其他部位伤口患者按合并部位要求做好常规术前准备,根据病情备好所需物品和药品。

2.5术后护理

2.5.1严密观察及监测本组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因为术前已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因而在术后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十分重要。血压下降是诊断休克的重要指标,特别是脉压改变,脉压越小,表示血管痉挛程度越严重;如脉压增大,说明血管痉挛开始解除,微循环趋向好转,而尿量能正确反映组织灌流量,是观察休克的重要指标,成人尿量要求每小时30ml以上,如能达到50ml以上则更好。如发现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各项记录。呼吸功能不全使用呼吸机者,监测潮气量、每分通气量、气道压力等,对颅脑伤者应严密监测颅内压、意识、瞳孔改变等。

2.5.2做好各引流管的护理胃管要保持持续减压状态,各引流管要保持通畅,合并有胸部损伤患者,做好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不受压、不扭曲、防止折迭、防止滑脱、密切观察引流管的颜色、量、性质,准确记录,保护引流管口周围皮肤,及时更换切口敷料,保持敷料干燥。

2.5.3做好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患者气管分泌物增多,其原因:一是麻醉中气管插管的刺激和药物的刺激作用,二是因疼痛,而降低了排痰能力,因此要鼓励清醒患者早期咳嗽排痰。如患者病情允许,可让患者坐位轻拍其背部,并用双手按压住伤口,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痰液粘稠者,可用蒸汽吸入和超声雾化,排痰困难影响呼吸者应予吸痰,必要时应考虑行气管切开。病情允许,每1h~2h协助患者翻身,改变体位,利于重力作用帮助肺段引流。

2.5.4加强胃肠道功能的护理胃肠道对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转归有重要影响。我科的经验是除胃肠道损伤外,术后2d~3d可用大黄15g,2次/d及开塞露润肠通便,及早恢复肠道通畅。此后,及早进食或鼻饲,进食宜循序渐进,少量多餐逐渐从流质过渡到普食。有研究指出,大黄能有效缓解危重患者胃肠道功能衰竭,提高胃肠道对胃肠营养的耐受性[2]。病情允许,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防止术后肠粘连,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2.5.5并发症的预防多发伤多为污染性手术,加之管道多,病情急,感染机会较多,容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在实施护理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严密观察体位与创口的变化。加强基础护理工作,术后患者病情稳定,要多翻身,保持会阴部的卫生,帮助患者叩背咳痰,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协助患者早期活动,防止肺炎褥疮,尿路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多发伤是平时和战时很常见的一种创伤,其发生部位和组合情况各不相同,伤情多变而危重,休克发生率高,低血氧严重,易发生感染和脏器功能紊乱,治疗难度大,死亡率也较高[3]。对此类患者的护理难度同样很大,因此,要求护士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全面的抢救知识,较强的时间观念,准确地判断病情并与医师默契配合,做到及时、合理、有效的观察急救与护理,才能有效地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吴季卿.腹部交通伤的急救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2):188189.

腹部外伤患者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9年11月期间本组共212例,其中男114例,女98例,年龄9~86岁,平均42岁。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28例,其中73例合并血气胸,5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肝损伤24例,脾脏损伤18例,胰腺损伤3例,肾脏损伤20例,空腔脏器损伤19例。本组中胸腹联合伤7例,多脏器损伤12例。

1.2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全部住院治疗。以胸带肋骨外固定治疗单纯骨折的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闭式引流法治疗合并血气胸的患者;而对于胸部重度损伤患者采取剖胸治疗探查法。破裂患者大多为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肝损伤者,可以肝破裂修补/部分切除术治疗;以住院保守治疗法治疗包膜下损伤的脾脏损伤患者,以脾修补/切除术治疗脾破裂患者;以修补/胰尾部分切除术和禁食治疗胰腺损伤;对肾切除术治疗肾破裂伤病者进行肾破裂修补。先动员外科组织抢救胸腹联合伤/多脏器损伤患者,之后再于ICU复苏治疗这些患者。

1.3仪器与检查方法胸部或腹部常规超声诊断检查所采用的仪器是SIEMENSAdara3型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为3.5MHz,可在胸、腹的常规检查中运用。被诊断为正常的患者胸壁两层胸膜具有合二为一的特点,一般有一圈光滑的高回声带在超声检查之中显示出来,但难以检查到胸腔积液[2]。此图像只在超声诊断胸部闭合性损伤与血胸才显示出来。另有一些是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出血性病理生理改变的现象已经发生,出血、大出血或者在脏器四周出现组织出血性血肿和血块等症状已经在腹腔内产生,以上这些都属于其表现的主要特征[3]。

1.4超声图像超声图像诊断显示的结果为:肝切面形态存在失常现象属于那些肝损伤或破裂患者,还存在一些肝包膜中断不齐的现象,也有回声不均存在于肝部位上;形态失常肝切面主要产生于那些肝脏损伤或破裂患者,他们还存在脾包膜中断不齐、边缘不整的现象,肝部出现不均匀的回声,也见肝内有几个大约为35mm×(26~65)mm大小不等异常回声区于其中,有着不规则的形状和内部回声增强,腹腔内也显示出液性暗区。如果是脾脏损伤或破裂则有形态失常见于脾切面,脾包膜可见为中断不齐、边缘不整,也有不均的脾实质回声存在,也可于脾内见几个异常回声区,大约为33mm×25mm~80mm×56mm大小的不规则形状存在,于模糊的周边,近乎与包膜中断部位相连,腹腔里存在液性暗区。在损伤或破裂的胰腺周围,还有着大小为25mm×20mm~35mm×26mm不等的异常低回声。肾脏裂伤或破裂患者显示局限性的明显肿大现象,肾形态存在失常的现象,边界不规则的低回声区或内部结构不完整的特点显示出肾实质,内部还存在大小不一的暗区。肾包膜与肾皮质之间的分界不太清晰,能见到肾盂肾盏有不断扩大出血的凝血块,有着不规则的外形或者紊乱的低回声。在肾包膜与肾皮质之间没有清晰的分界,积血可见于肾盂肾盏,分离扩张的程度也不一样。倘若肾盂大量积血是由血块阻塞肾盂出口处或输尿管所导致,无回声中浮动着点状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则显示出来[4]。典型征象见图1~4。

2结果

128例为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在73例合并有血气胸的患者中,对17例行超声检查,未查56例,8例患者胸腔有少量积液,大量5例,达到了100%(17/17)的诊断符合率;对5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中的25例行超声检查后,达到88%(22/25)的诊断符合率。24例为肝损伤,对16例行超声检查,未查8例,2例被诊断为正常状态,肝破裂14例,准确率87.5%(14/16);20例肾损伤患者中,对12例行超声检查,未查8例,有9例患者被超声诊断为肾损伤患者,准确率75%(9/12);对3例胰腺损伤患者之中的2例行超声检查,未查1例,超声诊断正常的2例,胰腺损伤1例。对19例空腔脏器损伤患者之中的13例行超声检查后,仅仅发现腹腔间积液,而几乎全部是复杂伤患者,空腔脏器损伤情况在急诊超声检查中未提示。

3讨论

腹部外伤患者范文篇8

关键词:颅脑外伤急救护理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诊,常发生于交通事故、坠落和斗殴中,具有来势凶猛、病情危重、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这类患者抢救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抢救是否及时、护理是否到位。因此,要求护士观察病情要认真、及时、准确,护理要细心、周到、全面。我院于2006年6月~2009年12月对120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了救治,现将急救与护理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男91例,女29例;年龄14~70岁,平均36.8岁;均经头颅CT检查;单纯颅脑外伤92例额,复合性颅脑外伤28例;车祸外伤72例,工地外伤25例,高处坠落伤14例,其他外伤9例;GCS积分3~6分50例,7~10分28例,11~15分42例;合并腹部外伤者32例,胸部外伤者38例,胸腹联合伤25例,四肢伤37例,颌面部骨折42例,全身多发伤25例。

2、急救与护理方法

2.1伤情评估与准备

初步了解患者致伤原因、受伤时的情况、伤后时间及伤后表现,以便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抢救室和监护室内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齐全,随时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

2.2体位

保持正确体位是护理的关键之一,应给予平卧位或头高15°~30°卧位,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及呕吐物阻塞气道而影响呼吸功能。

2.3呼吸道护理

呼吸道护理的重点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预防肺部感染,这是整个抢救过程自始至终应该把握的中心环节[1]。应松解限制呼吸的衣物,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血块及异物,从口腔、鼻腔或气管插管处,深入气管内吸痰,吸痰动作要轻柔。给予低流量吸氧,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必要时置入口咽通气管或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采用人工气囊辅助呼吸,躁动者给予约束双手。

2.4止血

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尽快制止头部外出血,协助医师加压包扎,开放性颅脑损伤等可能有脑组织膨出,应以棉圈围于伤口周围,然后包扎。快速足量补液,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2.5防止感染

防止颅内感染,应将患者平卧,患侧向下,让血液或脑脊液顺利流出来。切忌用布类或棉花堵塞外耳道或鼻腔,以免其逆流而继发颅内感染。禁止药液滴入、禁止腰穿,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2]。

2.6心肺复苏

若患者神志不清,大动脉搏动消失,又能排除患者胸骨及肋骨骨折时,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不要试图用拍击或摇晃的方法去唤醒昏迷的颅脑外伤患者。

2.7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病情迅速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路,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剌,如周围静脉不易穿剌者,行深静脉穿剌,以保证液体和药物能迅速进入体内。在维持循环的前提下,利用脱水剂、利尿剂等降低颅内压。甘露醇应在15~30min内快速滴入,否则起不到脱水降颅压的作用。另外,再加入法莫西丁或西迷替丁等抗酸制剂,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2.8低温治疗

术后48h内严密观察有无中枢性高热的出现,一旦出现采用冰帽降低头部温度。

2.9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意识状态的改变可反映病情的轻重,瞳孔是反映颅脑伤情变化的窗户[3],所以应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等病情变化,如患者由安静转入躁动或由躁动转为嗜睡时应提高警惕,对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的患者留专人守护,间隔5~10min观察瞳孔变化。对重症患者实施颅内压时时监测,当颅内压高于5.30kPa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10营养护理

营养支持护理是颅脑外伤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一般患者术后1d可进流质软食物,2—3d给半流饮食,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从静脉补充氨基酸、脂肪乳剂、白蛋白等。清醒患者应鼓励进食,以增加抵抗力。

2.11转运措施

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呼吸循环一经建立,就应立即转运,在转运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警惕中间清醒期,防止再昏迷,应避免搬运过程中的二次损伤。

2.12心理护理

应注意观察和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护理人员要体贴、关心患者,给予鼓励和安慰,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之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树立乐观精神,战胜疾病。同时护理人员应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的技术、整洁的仪表,给予患者家属及病人信任感及安全感。

二、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有2例在回院1h后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入院后即行开颅清除血肿术77例,有54例患者在术后8~12h行气管切开术。康复出院90例,好转20例,死亡8例。

三、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快,伤情复杂。随着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颅脑外伤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为降低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及时、合理的急救和护理措施必不可少。抢救颅脑外伤患者要有充分的急诊意识、敏捷的思维,主动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做到熟练准确地判断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掌握颅高压早期表现及处理措施,严密观察病情,熟练使用现代化仪器,适时作好术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准确、及时、有效的抢救处理,保证抢救方案的正确与抢救措施的及时和准确,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周秀华,邹碧荣.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114.

腹部外伤患者范文篇9

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中男28例,女8例。年龄13~72岁,平均34.5岁。致伤原因以车祸、高空坠落、刀刺伤为主。受伤至处理时间最短10min,最长40min。其中10~15min25例,15~40min11例。

1.2临床表现

损伤严重评分:经ALS-90评定ISS分值在5~21之间,平均在30.30分。合并休克(失血性、创伤性)20例,不同程度昏迷12例。腹部损伤情况:开放性伤6例,闭合性伤30例。其中脾破裂18例、肝破裂9例,肠破裂5例,肾挫裂伤4例。合并颅脑损伤12例,胸外伤8例,四肢及脊柱骨盆骨裂6例。院前急救成功33例,死亡3例,成功率为91.7%。

1.3死亡原因

3例死亡病例从受伤到处置均在30min以上,其中2例因合并严重脑外伤,1例合并胸外伤多发性骨折等,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2院前救护体会

2.1现场稳定

外伤性死亡的50%都发生在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和护理的情况下,现场稳定对提高伤者存活率有重大的意义,但时间不宜超过10min,严重腹外伤的院前急救主要是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以及开放性腹外伤及肠管脱出的紧急处理。ATLS包括气道处理、呼吸支持、循环支持[2]。在对患者做好ATLS的同时还要进行现场评估,首先要确诊是否存在多发伤,如有腹外多发伤时应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如颅脑外伤、胸部外伤等。其次对心输出功能、组织灌输的改变及体液丢失情况进行评估,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后应争分夺秒进行抢救,遵守先救后治的原则,做到配合默契、分工协作,在医生对伤情进行初步判断的同时,护士应立即在上肢开辟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尽快恢复有效循环,然后根据血压、脉搏、皮肤、粘膜、肢体温度等情况评估液体丢失量,决定补液的速度和量。静脉输液要求选用一次性留置套管针,腹外伤的输液应在上肢而不应在下肢,因为盆腔腹部内脏血管损伤者,经下肢输液在液体进入右心房前大量液体经过损伤血管会进入盆腔、腹腔;腹腔内静脉损失者血管修复时需阻断盆腔腹腔内静脉[3]。所以此时下肢输液会影响休克的恢复,这点值得引起注意。液体的选择上,林格氏液及平衡液被认为是低血容量休克早期最理想最安全的液体,严重休克者15~30min内输入1000~2000mL,以达到迅速扩容的目的。目前按“加”、“减”、“乘”、“除”法四字方针抗休克是最有效的措施,即加大晶体用量,减少胶体用量,成倍的补给丢失者,除掉过分依赖升压药[4]。对于严重腹外伤休克伴颅脑损伤昏迷者,选何种液体进行复苏不仅关系到患者生命特征的稳定,更关系到患者脑功能的保护。我们选用7.5%NaCl溶液200mL15~20min灌输,可迅速改善休克,一般2~10min内可提升血压至正常水平。7.5%NaCl溶液复苏休克,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吸收细胞外液或肠道内水分而扩充血浆容量,增加心搏出量。高渗NaCl液与平衡液复苏休克,均能有效恢复血容量,但后者常使颅内压升高,因而对伴有颅内压升高的休克患者,选用7.5%的NaCl溶液紧急复苏更为有利。有最新报道,高渗盐复合液(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合并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复苏效果及降低颅内压作用更显著且持久,既能快速恢复血压,又不会加重脑水肿[5]。对开放性腹外伤及肠管脱出者应立即现场止血、止痛、包扎固定。止血常用方法有腹部压力带法、填塞止血法、疼痛引发的休克仅次于大出血应立即处理,一般肌注杜冷丁100mg或吗啡5~10mg,但病情不明或呼吸困难者禁用。开放性伤口应严密包扎,脱出的脏器应以浸入生理盐水的无菌敷料覆盖并包扎。现场基本稳定后应设法使患者安全平稳地转送医院,搬动患者前需特别注意的是:应仔细检查是否合并脊柱及四肢骨折,有四肢骨折者应夹板固定,疑有脊柱骨折者至少要有3人以上平衡搬移患者至上置硬板的担架上,搬动时不能扭曲患者的身体,以免损伤脊髓神经。

2.2转运途中的护理

严重腹外伤病员尤其是闭合性腹外伤者,早期休克症状腹部体征可有不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及救护车的颠簸会迅速加重出血,所以患者抬上救护车后应立即吩咐驾驶员注意平稳驾驶,避免人为加重病情;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皮肤、粘膜、腹部体征等情况的变化;时刻保持输液管道的通畅;根据病情分别行鼻导管、面罩、气管插管呼吸机给氧;安放合适的体位,合并休克者取平卧位,适当垫高下肢;合并颅内高压昏迷者侧卧位,头部抬高15~30度位。

一旦病情有所缓解就应进行第二阶段评估,包括很好的了解病史、事故损伤机制和部位,对严重创伤患者逐一进行全面检诊,为了避免抢救过程的漏诊,应牢记(CRASH-PLAN)检查指导,即(循环系统C-呼吸系统R-腹部A-脊柱S-头颅H-骨盆P-下肢L-动脉A-神经系统N)[4]。对闭合性损伤疑有腹腔内脏损伤者可行诊断性穿刺,尽可能在黄金1h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近年来我中心在每辆救护车上配备了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气管插管、心电图等各种抢救监护设备,大大提高了各种急危病重的院前抢救成功率。如本组一例从高空坠落致腹外伤合并失血性创伤性休克,10min后查BP、呼吸不规则、心跳微弱、就地气管插管开放气道,无菌纱布压迫止血,并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转运途中通过监护仪及时发现心脏停跳,经除颤、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等注射后复跳,立即联系中心调度通知医院做好输血及手术准备,30min后经手术止血获救。

所以,在对严重腹外伤为主的损伤的院前急救过程中,我们认为快速出救,全面检诊、及时正确的现场救治和精湛细致的护理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严重腹外伤;院前急救;护理

[论文摘要]目的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的水平和抢救成功率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近来36例以严重腹外伤为主的多发伤的院前急救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虽然本组病例伤情重、病情复杂、变化快、休克发生率高、死亡率高,但通过医护人员及时正确的院前急救和护理,使91.7%伤员获救。结论快速出救、全面检诊、及时正确的现场救治和精湛细致的途中护理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子通.急诊救护指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380-387.

[2]王一镗,李德馨,林桂芳,等.实用急诊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98-199,146,201.

腹部外伤患者范文篇10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护理

颅脑损伤是外伤中最常见且病情较严重的损伤,病情发展快而危重,需要严密的观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和精心护理。现将我科2002年至2005年救治的19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例198例,男126例,女72例,年龄7个月~76岁。

2病情观察

2.1瞳孔的观察瞳孔变化是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须密切观察并作记录。应15min~30min观察1次,如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则提示有脑受压及脑疝;如果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大、对光反应差等为脑干损伤的特征;如果双侧瞳孔散大、伴深昏迷、眼球固定、对光反射消失,是患者临危的现象。

2.2生命体征的观察血压可反应颅内压力改变。血压逐渐升高而形成高血压,常提示颅内高压,多见于脑水肿、颅内出血;血压下降常提示病情严重。脉搏慢而有力提示颅内压增高趋势,脉搏快而无力,表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压。体温升高,提示有中枢性或感染性高热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如体温低、四肢厥冷,则说明有休克可能。

2.3神经体征的观察应注意有否肢体瘫痪、抽搐及发现的时间、部位、程度、肌力及肌张力改变情况,有无病理反射及定位体征等,如幕下血肿常形成枕骨大孔疝,临床上不出现一侧体征而代之以脑干受压如明显呼吸抑制或循环紊乱,双侧锥体束征和小脑病征如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共济失调等,且常伴有颈项强直。

2.4意识状态的观察患者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之一。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且反映病情程度),因此应注意了解颅脑损伤后的意识状态、昏迷程度及变化情况。可通过对话、呼唤、给予适当的刺激、还可通过对患者的记忆力、计算能力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及精神状态,以便对病情做出正确估计。

2.5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的观察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是颅内压增高的三个主要症状,患者剧烈头疼,频繁呕吐,常为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应注意发生脑疝的可能。

3护理

3.1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时,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增多,易造成气管堵塞而窒息。因此,要适时翻身、拍背、吸痰,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要保证空气湿化。在气管套管口盖双层湿纱布,地面洒水,暖气片上放置水槽,喷雾等。气道湿化要适时,通过雾化、气管滴药等湿化气道时,注意观察痰液的量、色、味和黏度,若湿化不足,分泌物浓缩血黏稠,若湿化过度,分泌物稀薄而量多。吸痰时,用物1套/人,口腔、气管用物分开,吸痰盘24h更换消毒1次,必要时随时更换。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不超过15s,做到轻、提、转、快、抖,吸痰前后增加吸氧浓度。

3.2颅内引流管的护理颅脑外伤开颅术后均放置1根~2根引流管,引流渗血、渗液,防止继发血肿形成,降低颅内压。要妥善固定颅腔引流管及引流袋,防止滑脱或被患者躁动时抓落。脑室引流管要高于侧脑室前脚10cm~15cm。引流管要保持通畅,在无菌操作下每日更换引流袋。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性质。搬动患者时,夹闭引流管,预防逆流感染。若硬膜下引流管18h的引流量大大超过CT报告,而患者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要考虑是否有继发出血的可能,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3.3脑脊液耳、鼻漏的护理保持正确的卧位,减少脑脊液流出,使漏口自然愈合。意识不清者,应抬高床头30°,取患侧卧位,防止脑脊液逆流入颅内。及时彻底用酒精棉球清除鼻腔、外耳道、眼部周围、面部的血液及污垢。用无菌干棉球松软置于耳旁及鼻孔处,及时吸附流出的脑脊液,棉球饱和后及时更换,并记录脑脊液的量和性质。切勿堵塞耳、鼻,防止脑脊液流出不畅而逆流。勿做鼻腔和外耳道滴药,严禁在患侧鼻孔安置胃管或吸痰管,严禁挖耳及鼻孔,清醒患者嘱其不要用力咳嗽、屏气、捏鼻、打喷嚏,保持大便通畅,以防发生颅内感染或颅内积气。

3.4躁动的护理对躁动不安的患者可加床栏以防坠床,专人守护,剪短患者的指甲,以防抓伤。如患者突然由安静转入躁动或自躁动转为安静、嗜睡,应提高警惕,观察是否有病情恶化。

3.5鼻饲管的应用凡昏迷患者,常规3天后置鼻饲管供给患者足够的营养,保持热量在2.5kCal~3kCal左右,鼻饲流质的温度以42℃左右为宜,每次灌注200ml~400ml,4h/次~6h/次。留置胃管可以观察病情,协助诊断和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常因丘脑下部-脑干、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胃肠血管痉挛、黏膜坏死,发生神经源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每次鼻饲时,抽吸胃液,观察胃液的颜色,如有出血,可从胃管注入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达到止血目的,也可从胃管灌注镇静药和清热药物,以达到降温、镇静的目的。

3.6高热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后,造成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过程障碍而引起体温明显增高,因此,有效地降低体温,可减轻脑的耗氧量、代谢率和脑水肿。降温方法有:头置冰帽,或头颈部、腹股沟等大动脉处放置冰袋;躯干及四肢以温水拭浴,必要时用冰盐水200ml灌肠或遵医嘱用冬眠药物疗法。拭浴时,禁忌拍拭后项、胸前区、腹部、足底部,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出现寒战、面色苍白、脉搏及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停止,并及时与医生联系。拭浴后30min测体温并记录。

3.7昏迷的护理对昏迷患者,我们除了一般的护理措施外,如预防褥疮、加强营养、防止坠床、自伤等,特别开展了呼唤式护理,方法是:指导患者家属握着患者的手,在耳边轻声呼唤姓名,讲患者感兴趣的事情或回忆过去有深刻印象的往事;轻声播放患者熟悉的音乐;有意识提一些问题,让患者用动作表示回答,如睁眼、动手指等。通过呼唤式护理,增强了患者家属的信心,使患者早日清醒,改善了护患关系,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