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的护理十篇

时间:2023-08-01 17:41:51

腹部手术的护理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1

关键词 腹腔镜腹部外科手术护理配合疼痛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经胆囊造影术及B超显像检查确定诊断后,利用腹腔镜仪器插入腹腔内以切除胆囊[1]。该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等优点。尽管腹腔镜手术创伤程度轻,但手术事件本身仍可引起不良反应,为此需要加强护理[2]。本文具体探讨了腹腔镜下腹部外科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与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7年2月~2011年6月收治肝胆部结石患者250例,入选标准:符合肝胆管结石的诊断标准;同意参与本研究的患者;都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意识清楚,语言表达自如[3]。其中男145例,女105例。年龄35~92岁;病史3个月~25年。结石直径2~12cm。上述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25例,两组一般人口学与结石直径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

手术方法:两组所有患者都采用腹腔镜下肝胆管结石术,所有病例均经口气管插管全麻,术中控制腹内压14mmHg水平。取脐下缘1cm为切口建立人工气腹,10cm Trocar分别置于脐下缘、剑突右下,5cm Trocar分别置于右侧肋缘下锁骨中线和腋前线,放入连接腹腔镜。于胆囊底部以电凝钩烧灼1~2cm小口行胆囊减压,以吸引器将胆汁完全洗出。沿胆囊床切开胆囊前后壁浆膜,钝性分离胆囊三角区。分离切除胆囊,引流抗感染。

护理方法: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积极的手术护理配合。具体方法如下:①术前护理:针对患者对新技术参与的手术即期盼又担心的心理,根据手术的安排,责任护士给予讲解手术方法、疗效、手术时间、注意事项、术中配合要点,使其消除顾虑、建立信心,很好的配合使手术顺利完成。除按全麻插管术前准备外,还需准备:上胃管、上导尿管。术前注射鲁米那、阿托品。术中带药、液体、凝血酶。②术后护理:全麻常规护理,患者清醒后取半卧位。术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多为的不良反应,一般不需处理,严重肌注灭吐灵10mg。第1次扶患者坐起时动作应柔和。一般术后测血压、脉搏半小时1次,连测4次若血压平稳,即可改为4次/日。体温在术后2~3天一般≤38.5℃,若持续发热要确定原因,饮食应按患者身体状况制定计划。电视腹腔镜内切胆囊手术的患者,一般在术后第1天拔胃管、导尿管,可进少量流质饮食,第二天改进半流质饮食,第3天进普食。质量应给低脂、高蛋白和丰富的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刺激性食物。③出院指导:嘱患者心情舒畅,多休息,近期不参加体力劳动,劳逸结合,定期复查。

观察指标:疼痛观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尺(VAS)进行评价,分别于术后6小时、2天进行测定。同时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级比较,包括满意、比较满意与不满意3级。

结果

疼痛对比:两组经过治疗后都痊愈出院,两组在术后6小时疼痛程度都最重,治疗组在术后2周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

护理满意度: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96.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68.0%,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2

【关键词】 腹部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

手术不仅对自身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性,而且使组织细胞释放大量致痛物质,刺激疼痛感受器官,引起疼痛[1]。尤其腹部手术患者,除了手术创伤外,大多数患者都会术后放置引流管,很容易导致术后疼痛感[2]。如果对于术后疼痛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患者很容易诱发应激,加速组织分解,产生不良情绪,影响预后[3]。现将2010年04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对症护理干预),每组各40例。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3.5~58.4岁;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5.1~59.0岁。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对症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 健康教育 于术前,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包括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认识、合理使用止痛药、对疼痛的判断和描述等,并建议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及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让患者认识到术后疼痛为正常的生理反应。

1.2.2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术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相应地降低了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护理人员给予及时的心理护理,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患者的不同疼痛程度和心理状态,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教育,鼓励患者真实表达内心的感受,并表示出充分的理解,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降低其疼痛程度。

1.2.3 加强基础护理 手术结束后,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等变化,切口是否有出血、感染等情况,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定期翻身,降低其疼痛程度。病室温度保持适宜,光线适中,保持室内安静,对室内进行严格消毒,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指导患者进行一些降低疼痛的方法和技巧,并适时通过合适方式,进行注意力的转移,减轻疼痛程度。

1.2.4 止痛药物的使用及护理 护理人员要了解止痛药物的药理活性,了解其适用症及不良反应。尽可能使用较小剂量,达到较好的止痛效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量用药,对于病因不明确的疼痛,不能滥用镇痛药物。服用止痛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1.3 观察指标:

1.3.1 VAS评分 于术后24 h和48 h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其进行评定,分值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高。

1.3.2 疼痛护理满意度 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疼痛护理的满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4.11±0.54 vs 3.25±0.42),观察组术后24 h和48 hVAS评分明显降低(3.24±0.43 vs 2.01±0.23),P

2.2 两组患者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80.0%),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提高(95.0%),P

3 小结

术后疼痛是组织损伤修复的生理过程,由于传统护理中没有足够重视术后疼痛方面,患者往往由于术后疼痛,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等负性心理,从而影响患者的恢复。近年来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护理人员逐渐意识到术后疼痛护理的重要性[4]。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并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患者的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舒适、轻松的治疗环境,明显提高患者的痛阈值,相应地减轻疼痛程度。总之,术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到了患者及亲属的认可,提高了护理质量[5]。

参 考 文 献

[1] 李柳芬.疼痛管理在术后疼痛控制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8,23(6):565,566.

[2] 王静.儿童疼痛评估工具及选择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10,24(7A):1698,1700.

[3] 胡淑萍.103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中国保健,2010,18(2):88,89.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3

[关键词] 腹部损伤;急诊手术;配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c)-109-01

腹部损伤在外科系统是常见的重要疾病,急诊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多伴有脏器损伤及休克症状,其发病率在平时约占各种损伤的0.4%~2.0%,死亡率高达10%[1]。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做到诊断准确、准备工作充分、抢救患者及时、配合手术熟练,为患者术后早日康复奠定基础。现对92例急诊腹部损伤手术的配合及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09年5月~2010年2月,共收治腹部损伤患者92例,其中,肝破裂6例,脾破裂40例,脾脏包膜下血肿10例,消化道空腔脏器破裂穿孔17例,网膜及肠系膜损伤7例,其他损伤12例。男63例,女29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7岁,90%为中青壮年。

1.2 护理配合

1.2.1术前准备

1.2.1.1观察判断、物品准备腹部损伤要求手术人员快速明确诊断,手术抢救及时,护理准确细心,急诊手术患者,医生多以剖腹探查术送至手术室,接诊护士应立即了解病情,根据患者外伤性质、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初步判断损伤的脏器,迅速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检查各种仪器的性能是否完好,调节好手术间室温22~24℃[2]。

1.2.1.2危重患者术前准备外伤患者多数病情重,失血多,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在医生未下达医嘱前使用套管针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缩短抗休克时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给入O2吸予,改善重要脏器的缺氧状态。妥善固定好患者,并协助麻醉师做好全麻插管。

1.2.2术中护理配合

1.2.2.1器械护士配合手术医生紧急行剖腹探查止血要求器械护士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集中精力,注意手术医生的手术进展情况,掌握每个手术阶段所需的器械及物品,准确无误地递给术者,并考虑下一步手术中所需的物品,动作敏捷,对术上的一切用物都必须仔细核对。由于腹部损伤多伴有脏器损伤,抢救手术时间紧迫,出血量多,术中常用的止血棉垫及大纱布,应于术前及关闭体腔时认真清点核对,手术完毕时,器械护士与手术医生再次核对无误方可结束手术。

1.2.2.2巡回护士坚守工作岗位 准备器械及抢救物品,同时与器械护士清点器械、纱布块、止血垫,并做好记录,以便在手术结束关闭体腔时核对,协助麻醉师观察病情变化,观察吸引袋内的出血量,随时作好输血,保持静脉通畅。注意输液速度,防止急性肺水肿发生[3]。术中抢救用药根据医嘱,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用过的药物空瓶、血袋统一存放,以备核对。同时应观察患者术中导尿引流袋内的尿量及颜色,以便判断休克和肾功能变化的依据,尿量过少,考虑血容量不足或肾功能受损害,及时调整输液的量和速度,并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观察腹腔留置引流管的颜色和量。保证准确添加手术中所需器械及特殊器材用物,确保手术顺利进行[4]。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各班护士必须积极主动配合手术医生,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应作出充分估计,做到术上台下通力协作,有条不紊,干脆利索,为在第一时间内抢救患者作好充分准备。

1.2.3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再次核对器械、止血垫及纱布块,协助医生包扎伤口,整理患者用物,将患者轻搬至手术推车,并随同麻醉师护送至病房,向值班护士交代患者术中病情变化及出血量,注意各种引流管是否畅通及注意事项,并做好交接记录,对整个护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前后连贯[5-6]。

2 结果

经过精心的护理手术配合和治疗措施,仅1例患者因多脏器损伤,失血过多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91例经手术抢救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为7~12 d。

3 体会

现代创伤是急诊手术护理的发展,要求手术室护士全面掌握创伤性专科理论和技能,独到的观察能力和急救意识,高超的急救技术和快速敏捷地协作手术医生进行急诊手术,还要具备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在手术工作做到:准备工作充分,抢救患者及时,配合手术熟练,无菌技术操作严格,业务技术基础扎实,使腹部损伤急诊手术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55-467.

[2]张建国,李伟建,袁玉坤.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9:14(3):198.

[3]李泽洲.腹部闭合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4):40.

[4]李华.手术治疗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护理配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30(4):206.

[5]王敏,刘岩.28例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的观察与术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6):234-237.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4

【关键词】外科;护理;腹部切口;效果

外科手术患者在进行腹部切口手术之后很容易出现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感染之一,主要是指指术后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切口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其后果是切口延迟愈合、裂开等,严重者引起全身性感染、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我院选取2011年6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536例实施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外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临床护理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2011年6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536例实施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发生腹部切口感染的作为实验组,将为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78例患者,男患者38例,女患者40例;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3岁;胃部切除术7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8例,肠破裂修补术8例、直肠癌根治术8例、结肠癌根治术8例、剖腹探查术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脾破裂切除术7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7例,肝癌切除术5例,其他2例。对照组458例患者,男患者235例,女患者223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42岁;胃部切除术5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38例,肠破裂修补术42例、直肠癌根治术33例、结肠癌根治术29例、剖腹探查术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5例、脾破裂切除术48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45例,肝癌切除术42例,其他30例。两组在手术室环境、手术医师、麻醉方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在体重指数(BMI,kg/m2)、年龄、备皮时间、切口长度、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病、营养不良、糖尿病等)、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1.2 方法

我院选取2011年6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536例实施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78例患者采用综合常规护理方法,在术前做好备皮工作和营养支持,并在术前1h静脉滴注抗生素,及进纠正贫血、蛋白质缺乏和电解质失调;术中无菌操作;术后及时冲洗患者的腹腔切口,予以营养与补液,及时换药。

1.2.1 手术时间方面

患者手术时间大于2小时容易发生术后感染,因为随着手术的时间的增加,手术中所用器械感染的几率随之增加,患者腹部切口的汗腺的细菌也逐渐增加,同时容易造成患者创面的扩大以及局部血肿。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因此医护人员应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例如可以完善手术的准备措施、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1.2.2 用药方面

在患者的围手术期,为减少患者的切口感染,医护人员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最佳时间应是在手术开始前的30min,也可与麻醉前用药一起给病人一次适量的抗生素。手术时间过长可术中再给一次抗生素,抗生素应用3 d后停药。医护人员应注意术后不可长期大剂量滥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不会降低感染率,反而有促进耐药菌株形成的危险,并可能延误诊断和治疗时机,给病人及家属赞成不必要的伤害和经济压力。

1.2.3 营养护理

术前应保证患者的营养,必要时对患者进行输血、输注蛋白甚至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在围手术期加强患者营养,饮食合理,保证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供给。按照食欲情况,鼓励少量多餐,如果不能进食,可静脉给予营养,如输血、白蛋白、脂肪乳等以纠正患者营养状况,要素饮食可经鼻饲管或用软质的硅胶管,由滴瓶24h内缓慢滴注,保证病人所需的热量及营养。对于术后并发感染的患者,由于高分解代谢,每日会丧失氨量30g,蛋白质的严重不足,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所以这类病人需同时补充铁、锌、铜、维生素A、B12、叶酸和吡哆醇等。

1.2.4 日常护理

在夏季使用腹带,会导致切口处温度潮湿、增高、易污染,是细菌更衣增生,因此医护人员应注意腹带松紧,可适当增加换药次数,保持敷料干燥。医护人员应定期清洗空调及空气净化机滤网,注意病室通风换气及温、湿度调节。加强对患者卫生宣教及护理,指导被褥及着装厚薄适度、宽松。

1.3 诊断标准

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中心诊断标准,

1.4.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分析采用SPSSl3.0软件包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性质采用t检验或x2检验;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

2 结果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备皮时间、BMI、是否应用抗生素、手术时间以及是否为侵入性手术等方面,可发现手术时间过长、备皮时间过长、入侵性的手术可增加伤口感染几率,同时污染越严重的切口术后感染可能性越大,如表1.

3 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除与进行手术的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在手术过程中无菌正确运用有关外,还与患者的切口部位、手术时间、患者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关系。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预防,可通过合理用药、日常护理、营养护理等方面并有效的控制切口感染,有效的降低患者感染的几率,同时保证手术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烈红,邹瑞芳.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7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5

关键词 腹部手术 便秘 护理

腹部手术后便秘,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会有腹胀、腹痛、食欲减退等症状,影响切口愈合及身体的恢复。近10年内我们遇到15例,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5例中,男13例,女2例。年龄多数在45~65之间,以中老年人多。手术种类有胃切除、肠穿孔修补、肠肿瘤切除、阑尾切除、斜疝修补、子宫切除、剖宫产等,以胃肠手术为多。其中农民10例,会计3例,缝纫工2例。因我院地处农村,所以农民较多。体型较胖者9例,适中者5例,较瘦者1例。

症状:过去无便秘史,术后2~3天无大便排出,开始总认为是术后食少或禁食关系,未加重视,直至5天后甚至拆线后仍无排便,这才确认为术后便秘,其中5天无便排出8例,6天4例、7天2例、8天1例。同时有腹胀、腹微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精神不佳等症状,少数患者怀疑、害怕是手术有问题,引起心理不安。

便秘原因:根据我们的病例,结合文献资料,归纳起来有:①患者术后怕刀口痛、怕切口裂开、怕出血、病房排便怕羞、不愿期下床活动、卧床不翻身等心理;②术后饮水不足,含纤维的食物太少,使肠内容干涩而便秘;③硬膜外麻醉或用吗啡类药物,抑制肠蠕动;④术中操作过猛、牵拉挤压过重、肠管暴露腹外时间过长、缝合结扎过紧等,均可致肠微循环与功能减退;⑤术后出血、发热、脱水等变化,个别因胃肠减压失效,未及时发现纠正,影响功能恢复;⑥年老体衰、功能退化、活动较少、体质肥胖、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因素也影响胃肠功能。有的患者由2个或2个以上原因引起。

护 理

我们的方法是:①首先解除患者害怕、怀疑心理,促使建立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②吃有利排便的饮食,同时多喝水,多吃香蕉等水果;③扶助下床活动,协助在床上多翻身;④腹部按摩,在腹部上下、左右、旋转的轻推轻揉,每日2次,每次10分钟,2001年白氏[1]报道效果良好;⑤腹部温热敷,每日1~2次,促进肠蠕动;⑥嘱患者晨起自做缩肛运动10~20次,晚睡前用毛巾按摩10~20次;⑦腰背部拔火罐或取气海、足三里、大肠俞等穴位针灸,可增强肠蠕动;⑧民间方法,用白萝卜煎汤内服,效果良好,还有服麻油、蜂蜜等,我们未用;⑨治便秘的中西药颇多,有大黄苏打、番泻叶、麻仁丸、肠清茶、果导、开塞露、便塞停、甘油、硫酸镁等,可内服、注入、灌肠等,虽有效果,但有不良反应与依赖性,笔者应用较少。

结 果

15例经综合治疗,最快1天即排便,最迟4天,多数在2~3天内好转。排便后患者感到周身轻松、食欲增加、精神焕发。未见并发症,也未影响切口愈合。但是住院时间延长约5~8天。随访大多数患者大便均能正常排出,少数老年人仍需辅助治疗。

讨 论

我院外科每年腹部手术较多,术后多数无便秘,10年内只遇15例,发生率不太高。其原因可能与病人多为农业劳动者有关。2003年丁氏[2]等报道骨科手术后并发便秘率达80%,显然较高,可能是骨科手术卧床时间长,排便姿势改变等因素有关。

腹部手术后便秘的原因,我们认为与患者年龄、体质、精神因素、病种、麻醉、手术操作、术后变化等综合因素有关。术后胃肠减压的好坏,能决定并发症的多少与轻重,而减压的实施又是护理中的重要工作,所以我们体会减压要及时、准确、通畅、定时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意外。

便秘的治疗方法颇多,难度不大,效果良好,对腹部手术后便秘的治疗,我们认为重点要放在预防上。从多年术后护理中体会到,早期下床活动,是极好的预防法,能增强血液循环、增加呼吸量、促进肠蠕动、防止静脉血栓、加快机体各部机能恢复,有利刀口愈合,减少肺炎、尿潴留、便秘等并发症,这应该成为护理重要的常规工作。

参考文献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6

1.1 一般资料

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妇产科患者72例,年龄为21岁至59岁,平均年龄为(43.05±2.04)岁。本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开腹手术进行临床治疗。

1.2 一般方法

1.2.1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部分患者对临床疾病缺乏全面的认识,入院期间易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增加其对临床疾病的认识。此外,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陌生感。

术前营养护理:行手术治疗期间,部分患者会出现合并症状,若未及时纠正,易增加手术治疗的风险。结合患者的病例资料,行针对性饮食护理:对于糖尿病患者,则应控制食物的糖分,必要情况下可予以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尽量为其提供高蛋白质、高营养的食物,提高机体免疫力。

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使其了解手术前的注意事项。术前1天常规灌肠2次,保持肠道清洁。

1.2.2 术中护理

手术过程中,结合患者病灶位置、病情等取合适手术切口;严格无菌操作程序,减少术中感染;手术期间,行彻底止血,降低患者术后出血的几率。

1.2.3 术后护理

体位护理:手术结束后,应辅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时清理未清醒患者的呕吐物,避免出现呼吸管堵塞的现象。部分患者需要设置引流管进行预后治疗,因此,术后第1天嘱咐患者取半卧位卧床休息,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患者出现引流异常,增加临床不适感。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嘱咐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切口护理:结合患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予以患者适当的抗生素行常规抗感染治疗。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应严格观察切口状况,若出现红肿、渗液等状况,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针对性处理。手术结束后,部分患者免疫力会有所下降,从而出现咳嗽等症状。

疼痛护理:术后疼痛是妇产科开腹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状,且咳嗽、张力动作等均会导致增加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因此,患者手术结束后,可尽早合适的腹带,减少伤口张力。对于出现轻度疼痛者,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疼痛状况;对于出现中重度疼痛症状时,予以患者适量药物进行临床治疗

2 结果

本组72例患者,其中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6.94%,经针对性护理后,患者均痊愈出院,护理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现阶段,开腹治疗是临床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虽然该方式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但是容易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临床研究表明[1],术后疼痛、切口感染、术后流血等时妇产科手术患者开腹常见的并发症状,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7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85例中男57例,女28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60岁。其中阑尾炎32例,胃十二指肠穿孔18例,胃癌15例,肠梗阻8例,疝4例,其他8例。85例术前合并有其他疾病者38例,占44.7%,如糖尿病、高血压病、脂肪肝、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认真阅读病历、各项检查单、化验单,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全面熟悉病人情况及合并症,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病人戒烟、练习有效咳嗽、深呼吸运动、掌握排痰技巧,有冠心病者,术前口服药物改善心肌缺血,并定时复查心电图观察药物疗效;高血压病人术前应降压治疗,测血压每天早晚各一次,当血压接近正常时则行手术;合并糖尿病者,重点进行饮食指导,遵医嘱使用降糖药,以减少各种感染的发生;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者,除合理调整饮食外,予输血、输白蛋白、补液纠正。

1.2.2术后护理

1.2.2.1循环系统观察及护理 老年患者术后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心率加快,心脏前后负荷改变使心室内压增高导致张力增加,进一步增加心肌耗氧量,而发生缺血性改变[1]。术后应立即给予持续性心电监护,每30分钟标记一次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心电图的波形变化。密切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有无胸闷、心慌、心前区疼痛不适、呼吸急促、烦躁、嗜睡及皮肤湿度变化。

1.2.2.2呼吸道管理 高龄病人由于心肺功能差,加之麻醉药物、手术创伤等刺激,易并发肺部感染,甚至呼吸衰竭至死亡。加强高龄病人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监测,可避免术后肺部并发症[2]。(1)吸氧,对术前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人,持续性低流量吸氧,氧流量2-3L/min。如出现呼吸衰竭时应立即予呼吸机辅助通气。(2)保持呼吸道通畅: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痰液粘稠不易排出者给予雾化吸入,3-5次/d。必要时吸痰。(3)镇痛:腹部切口疼痛使病人惧怕咳嗽咳痰。因此有效镇痛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本组常规采用镇痛泵持续硬膜外给药,病人较满意。但有少数病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应与手术创伤及术中出血所致血压下降区别,前者无休克临床表现。

1.2.2.3引流管护理 保持有效胃肠减压,及时抽吸胃内液体及气体,以利于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肠梗阻的发生。对置T管者应防脱出,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腹腔引流管应及时挤压,防止被血凝块堵塞。各种引流管应妥善固定,保持通畅,防止扭曲、脱出。 转贴于

1.2.2.4并发症的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是老年常见病。因高龄病人肺活量降低,加之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易并发肺部感染。本组6例术后并发支气管肺炎者,术前均不同程度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使肺的顺应性下降,应及时指导和协助患者在床上活动、翻身、叩背,鼓励病人练习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以防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主要与心肌缺血有关,心肌缺血可能机制是术后各种因素的刺激可以改变心肌耗氧量并加重心肌缺血。术前患有心血管病患者术后发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较无心血管疾病者比例高。手术创伤加重心肌缺血。提示我们术前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术后严密监护,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2.2.5心理护理 医护支持可以缓解老年腹部手术前后的不良生理反应,尤其对焦虑、忧郁可产生药物治疗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由于疾病折磨,老年人常消沉、焦虑、忧郁、固执、好发脾气等,应给予耐心、体贴、理解,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抚慰病人,可增加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要理解他们的返童心理,宽容其天真行为,不强行制止、讽刺、取笑;对固执逆反心理,应多解释、说服,对非原则问题应顺其自然,不过多干涉。总之,要采用多交谈、多接触、多关怀等方法及时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动态,使老年人获得精神、情绪等方面的支持,减轻不良情绪,促进老年患者康复。同时以治愈出院的病人为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果

本组83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后治愈或好转出院。死亡2例,1例为呼吸功能衰竭,1例为心肌梗塞。

3 护理体会

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后护理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原因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术前合并症多,尤其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多。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护理工作将直接影响疾病预后。我们要建立以人为本,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要有精湛的操作技术和细致的护理,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参 考 文 献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8

关键词:麻醉;全身;上腹部手术;肺部并发症;护理

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是指术后发生的有临床表现的肺部异常,并对疾病的进程有负面影响[1]。包括肺不张、感染(支气管炎或肺炎)、慢性肺部疾病的恶化、支气管痉挛以及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呼吸功能衰竭等。在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病率约为 30%[2]。 近年,全身麻醉已广泛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较其他麻醉能显著影响患者的生理状态,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尤为明显,粘膜损伤,呼吸道清除受到抑制[3],细菌易于进入呼吸道,致呼吸道感染。为了加强预防及护理,促进手术患者术后早日康复,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0月对549例全麻上腹部手术后患者实行了预见性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月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手术患者549 例,男338例,女201例,年龄38~80岁,平均62岁。其中胃手术5例,胰腺手术1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22例,胆道手术383例,其他手术138例。病例中有17例高龄患者,年龄在>75岁,术后1 w出现肺部并发症;23例患者术后发生咳嗽无力,排痰困难等肺部并发症;6例患者术后2 w内并发肺部感染;3例患者术后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患者均未出现肺部并发症。

1.2临床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均作术前、术后心肺功能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胸部X线、监测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肺部体征,必要时作血气分析以了解肺通气功能。

1.3肺部并发症的判定标准[4] ①发热(体温≥38℃,持续超过24 h)或血WBC≥11×109/L;②有下列症状之一: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5次/min,持续超过24 h),咳嗽伴痰量增多,颜色改变,排除心原性因素;③有肺部特异性指标之一:新出现的肺部体征(罗音,呼吸音减弱或管状呼吸音),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92%持续超过24 h),排除心源性因素;④有实验室或X线证据之一:胸片新出现的浸润、实变、肺不张影像或痰培养发现致病菌。当①、②、③同时出现或①、②、③至少有一个出现合并④时既诊断为术后肺部并发症。这一诊断标准包括了具有临床意义的肺不张及其并发症的感染性肺部并发症。

2预见性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重视有关健康知识宣教 术前宣教是患者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以获得配合和支持。健康知识宣教内容有增加营养,手术前后戒烟,术前宜进易消化,少刺激性的食物,术前禁食及胃肠道准备工作。

2.1.2呼吸功能锻炼 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要制订呼吸功能锻炼,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作深吸气后关闭声门,然后骤然收缩胸腹肌,将气冲出呼吸道。

2.2术后护理

2.2.1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 术后6 h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率、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在24 h内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

2.2.2促进呼吸功能恢复 给予有效氧气吸入,根据氧饱和度监测,随时调整给氧流量。患者清醒后取低半卧位,使横隔下降,以利于肺膨胀,术后6 h内翻身1次/2 h。当患者有所恢复后,嘱做深呼吸3~5次/d,以后逐步增加,改善肺部通气功能。

2.2.3保持呼吸道通畅 全麻术后因患者咳嗽排痰无力,必须采用辅助方法:①辅助咳嗽法,即在患者吸气时或在咳嗽时,用双手保护切口,以加强咳嗽效果;②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5 mg,配合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 mg雾化吸入,15 min/次,2次/d,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

2.2.4注意体温波动情况 测体温q4h,如术后1 w体温仍维持在38℃以上,在排除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结合肺部听诊及胸片检查,即可判断有无肺部并发症。

2.2.6术后功能锻炼 早期积极活动可促进分泌物清除[5],术后24 h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其自行床上活动。

2.2.7正确掌握输液总量及速度,术后早期最好能24 h均匀滴入,防止补液过多或过快,尤其晶体过多会引起的肺水肿。

3讨论

PPC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已证实与普通肺内感染不同,发生PPC的高危因素包括:①高龄≥60岁。②肥胖(体重指数≥27)由于肥胖患者重量增加会增加耗氧量。③吸烟会增加气道阻力,从而促进了肺不张的发生。④原有肺部疾病,所有慢性支气管炎及肺部疾患都是影响患者术后状态的重要因素。⑤上腹部手术发生PPC较下腹部的机率高,腹部手术使横膈肌运动减弱,手术部位据横膈肌越近则PPC发生愈多[6]。多数研究认为PPC的发生率与手术部位同膈肌的距离成正比,这正是上腹部手术PPC的发生率较下腹部手术明显增多的原因。⑥全麻患者因气管插管及物影响,术后患者易出现痰多、粘稠,如护理不当,可出现肺炎、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

总之,全身麻醉上腹部手术,对呼吸功能有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预防性护理,可以预防或减少PPC的发生,尤其是对高龄、吸烟及原有肺部疾病的高危人群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腹部手术患者顺利渡过术后康复期。

参考文献:

[1]冯聪勤.相关护理在围手术期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6,16(1):80-81.

[2]杜斌.腹部手术对呼吸功能的影响[J].中过实用外科杂志,2004,24(23):136-138.

[3]施齐芳,李小林.糖尿病患者健康价值与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833.

[4]葛春林,王晓松,孙树,等.预防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149-150.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9

【关键词】老年腹部术后;心房纤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107-01

1临床资料

2005-2010年,我科共收治401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对患者术后进行72h持续心电监护,出现心房纤颤12例,约占3%。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60~70岁,平均年龄66岁。胃癌5例,结直肠癌4例、胆总管结石3例。经过1-2日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心房纤颤消失,心律恢复正常。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2护理

2.1护理:病人出现心房纤颤时,协助取半卧位,尽量避免取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可使病人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其不适感加重[1]。

2.2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病病和手术常容易出现精神紧张,产生恐惧心理,加之术后伤口的疼痛,往往出现焦虑、烦躁不安情绪,护士要主动进行心理沟通,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疑虑,使其保持平和心态,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

2.3氧气吸入:伴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2.4心电监护:护士应熟悉监护仪的各种性能设定、生命体征报警范围,在监测中能鉴别各种心律失常,还要有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协助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安放监护电极前注意清洁皮肤,电极放置部位应避开胸骨右缘及心前区,以免影响做心电图和紧急电复律。定期更换电极,观察有无局部皮肤发红、发痒等过敏发应,必要时给予抗过敏治疗。

2.5用药护理: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因心房纤颤引起的心排出量减少,改善机体缺氧状况,提高活动能力。口服药应按时按量服用,手术后不能口服者采用静脉注射药物(西地兰、普多帕酮),同时注意输液速度不易过快,静滴速度严格按医嘱执行。必要时监测心电图,注意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判断和有无不良反应。

2.6做好抢救准备:建立静脉通道,备好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及其它抢救药品、除颤器等。

2.7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口腔护理、褥疮护理,保护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3讨论

心房纤颤(AF)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尤其对于老年人、男性和心脏病者更常见。60岁以上人群中有3~5%患者有此病,并随年龄而增加。在情绪缴动、手术后,运动或急性酒精中毒时常可发生[2]。

老年手术患者因年龄大,对手术的恐惧,使其情绪过于紧张,可在术后并发心房纤颤。心室率超过100次/分,病人可感到明显不适。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时,患者还可发生心绞痛、充血性心衰竭及体循环栓塞等危险。因此,对年龄较大的手术患者,护士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注意心率(律)、心电图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值班医生,作出相应处理,减少或减轻老年术后心房纤颤的发生。

参考文献

腹部手术的护理篇10

【关键词】腹部手术;体温变化;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36.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98-02

体温的恒定可以使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得到有效维持。在临床上将体温不足36摄氏度称为低体温状态。在对患者实施手术的过程中,由于麻醉条件、手术室的环境、器官的暴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都会使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术中处于低体温状态[1]。由于体温过低而导致的寒战现象会增加机体对氧气的消耗量, 使患者的凝血功能发生紊乱, 对免疫功能起到抑制的作用, 使心脑血管系统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使患者体温在术中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为了对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的体温变化进行观察并总结相应的护理体会,为今后对该类患者进行更有效的手术治疗,使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体温得到有效维持,尽量降低其术后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的现象的可能,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这两年时间里,抽取84例在我院就诊的接受腹部手术的临床患者病例,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手术过程中采用保温措施和不采用保温措施,对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温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这两年时间里,抽取84例在我院就诊的接受腹部手术的临床患者病例,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年龄在21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45.2岁;其中包括38例男性患者和46例女性患者;患者的手术时间在1至5小时之间,平均手术用时2.7小时;两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在排除心脑血管合并症的可能后,有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方法:

将抽样中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2例。A组患者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将补液和冲洗液加温至37摄氏度,已达到保温的目的;B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采取保温措施。对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温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现象进行比较分析。

1.3护理措施[3]:

A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采取加温补液的方法, 所有术中的补液和冲洗液都要加热至37摄氏度。B组:在常规常规护理基础上, 患者入室后采用普通棉被进行保暖, 术中补液系正常保存后常温下输注。

1.4指标观察:

记录患者在入室时、手术刚开始时、术中1小时、手术结束时的体温。

1.5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A组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的体温变化幅度明显小于B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体温比较情况见表1。

3讨论

患者在术中过程中处于低体温状态是手术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对于老年患者、小儿患者及手术范围比较大、手术时间比较长、患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来说出现该现象的几率更大。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4]: (1) 手术室的温度过低。按照相关要求规定手术室的温度通常情况下要控制在21-23摄氏度之间。为了使消毒的效果得到增强, 通常要使手术室的空气对流增强, 接受手术的患者在这种低温环境下,很容易出现低体温现象。相关文献报道证实, 当手术室的温度在21摄氏度以下时, 患者机体通常会出现低体温现象。(2)麻醉作用的影响。物能够对患者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体温调节起到干扰的效果,降低机体的代谢率, 减少产热, 从而影响机体温度。(3) 输入液体的“冷稀释”作用的影响。大量输入低温度环境下的液体或血液, 会使患者机体的温度显著下降。低温液体在进入体内后会对机体的热量起到吸收的效果。因此,大量输入未加温的液体或血液是导致患者体温降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4)手术因素的影响。患者手术的时间过长, 腹腔及胸腔内容物的暴露时间过长, 暴露的面积过大, 反复使用低温液体冲洗体腔等, 都会将机体的热量带走, 导致出现低体温现象。

另据文献报道证实[5], 加温补液是在手术的过程中使患者的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防止手术患者处于低体温状态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除了对补液进行加温之外, 还应该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 努力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温维持在正常的水平。此外, 目前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强术中体温监测也应作为手术室护士一项常规的重要的工作内容, 应加强对患者术中体温的监测, 及早发现体温过低, 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减少术后并发症, 以利患者康复[6]。

综上所述,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体温会明显降低,对其采取相应措施使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的体温能够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手术的成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健欣,胡小玲.术中加温输液对病人体温下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35(8):495-497.

[2]胡兴国.围手术期轻度低温[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学分册,2007,12(8):263-265.

[3]于文红.围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护理措施[J].河北医药,2008,30(11):18-25.

[4]刘鹏.全麻下患者手术期体温变化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3-4.

[5]文素芳,林高翔.术中低体温的探讨及加温输液的临床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S2):285-287.

[6]李海燕,王振香.不同温度输液对妇科术中病人体温及热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6,35(8):45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