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20:33:28

分类

分类范文篇1

2、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版,2004年版以及最新出版的2008年版(第五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3、什么是部级期刊?一般说来,“部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部级刊物。

4.什么是“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5、什么是学术期刊?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6、什么是CN类刊物?所谓C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7、什么是ISSN类刊?现在许多杂志则同时具有CN和ISSN两种刊号。

所谓ISS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地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

8.什么是CSCD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来源期刊简称为CSCD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核心库期刊:669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78种(动态)。

9.什么是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选取的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200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608种。

10.什么是SCI期刊?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Citation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分类范文篇2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全国工业企业档案的分类整理、组织案卷和排架管理。交通、邮电、建筑施工、农林和商业服务等企业亦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是以全部档案为对象,依据企业管理职能,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保持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

第四条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设置十个一级类目,即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生产技术管理类、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设备仪器类、会计档案类、干部职工档案类。特大型企业或生产程序特殊的企业,有些档案难以归入上述十大类目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一级类目。

第五条工业企业档案分类二级类目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和档案特点设置(详见附表),附表中设置的二级类目是工业企业档案分类的基本二级类目,企业可结合实际需要增设或减少二级类目。

第六条工业企业档案分类二级以下类目设置,参照附表中的基本范围,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确定。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层次不宜过多。

第七条工业企业档案分类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的设置方法如下:

1.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一般按问题或组织机构设置;

2.产品、设备仪器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按产品和设备仪器种类或型号设置;

3.科学技术研究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按课题性质或课题设置;

4.基本建设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按工程性质或建筑项目设置;

5.会计档案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按文件形式(名称)设置;

6.干部职工档案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按干部、工人分别设置,干部档案类目设置按《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分类范文篇3

一、主要做法

(一)对考核对象进行分类。针对领导班子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同步进行,领导干部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的现状,考核前首先对被考核对象进行分类。根据集体和个人在职能、职责及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将被考核对象划分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两大类。在此基础上,根据职能划分为乡镇领导班子与县直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乡镇领导干部与县直机关领导干部。根据层次不同,又将领导干部划分为正职和副职。从而细分成乡镇领导班子、县直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乡镇正职、县直机关正职、乡镇副职、县直机关副职等几种类型。

(二)确定考核内容和标准。在分清类别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考核对象,着重了解掌握不同方面的情况,考核不同方面存在的问题。考核内容上,将领导班子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应具备的五种能力和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要求细化成若干小项。针对不同类别的考核对象,考核内容除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相同外,相互区别,各有侧重。乡镇党政班子主要侧重于基层组织建设、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工作和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县直机关领导班子主要侧重于部门职能发挥、服务意识、工作效率、部门作风方面。领导干部中,正职侧重于驾驭全局、科学决策、识人用人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副职则重于配合意识、业务能力、能否胜任分管工作等方面。

(三)设计测评表。测评表分为单项测评、综合评价(优、良、一般、差或优秀、称职、不称职,提拔、留任、交流、降职)和具体事例或意见建议三个大项。在单项测评项目中,采用逆向测评,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和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作为测评内容。按照突出重点、适当集中的原则,把存在的问题分为20个左右的小项,既保证能尽量将重要的测评内容体现出来,又使参加测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详细了解其中内容,并采用划“√”的办法实行选择式评价,操作简便易行。

(四)组织测评。为扩大测评范围,全面收集信息,要求干部职工总人数在40人以下的单位必须全员参加;干部职工总人数在40人以上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层领导干部、下属机构中的主要领导、本单位一般干部职工代表和离退休老同志代表、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代表参加。测评前,先听取被考核人的述职述廉报告和领导班子运转报告,以便测评者测评时有所比较,然后发放测评表并详细讲解测评表的内容,让参加测评人对测评表中的内容熟知于心。再让参加测评人分散填表,并留给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最后实行票箱式投票收表,不准本单位领导催收,不准请人。从而,为参加测评人营造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消除部分参加测评人不敢表达真实意愿的思想顾虑,同时,使企图拉票、串票者无机可乘。

(五)分析比较考核信息。考核组对测评表进行汇总,看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再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分类梳理。在汇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谈话了解,对某一个或几个小项票数比较集中的问题和不足作进一步核实,必要时进行走访调查,以掌握反映问题是否存在或存在问题的大小。同时,通过谈话了解,进一步掌握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的优点和成绩。根据了解掌握的信息,在同类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中进行比较,分出优劣,比出高低,作为评先选优和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

(六)充分运用考核结果。考核组把考核情况原滋原味地向部长办公会汇报,然后形成集体意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书面通报、会议通报、个别谈话通报等形式向被考核对象反馈,以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准确掌握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工作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评选为年度“优秀”;对存在问题和不足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限期加以整改,对存在问题严重的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及时进行调整。

二、取得的效果

(一)增强了考核工作的针对性。考核工作是对被考核者的检验。一方面,被考核者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担负着不同职责。在不同情况下,对被考核者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果用同一个标准考核不同的领导班子和担任不同职务的领导干部,难以检验出真实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能力和水平的体现从一定程度上受客观条件影响。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如果条件优越,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能力和水平容易体现;如是基础条件差,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能力和水平很难体现。同样的道理,从事物质领域的工作,容易出成绩,能力和水平容易展现;从事思想领域的工作,成绩具有长期性和隐避性,能力和水平不容易体现。如果使用一个标准来考核,也就检验不出真实能力和水平。

分类考核是在分清类别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更加贴近被考核者的实际,更能够检验被考核者的真实水平。

(二)增强了考核结果的可比性。好与差、优与劣,无论哪一种评价都必须通过相互比较才能得出结论。要准确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把其放在坐标体系中进行比较分析。纵向上,与前任进行比较,看工作是否进步,能力和水平是否高于前任;横向上,在同行业、同系统、同类同级间进行比较,看有哪些优势,还存在多大差距。如果用一个标准考核,由于单位职能、所处的环境、工作性质、所属层次等不同,很难在他们之间进行比较。

分类考核对情况相同或相近的班子和领导干部采用同一考核标准,把同类职位、同类职能的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比较,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突出了考核标准的导向作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干部的要求不一样,产生的导向作用也各不相同。上级组织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考核标准,下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就会围绕这一标准努力,朝着这一样方向发展。由于各单位的职能不一样,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各不相同,如果用用同一个考核标准考核不同的领导班子和担任不同职务的领导干部,其考核标准的部分内容总是与被考核对象不相适应的,这部分内容不仅不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还会使被考核对象感到迷惑,无所适从。如:考核县职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或考核副职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显然都不合适宜。另外,用同一个考核标准考核不同的领导班子和担任不同职务的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的评价容易“失真”,造成用人失误,从而产生错误的用人导向。

分类考核的每一类考核标准都是与不同类别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紧密相联的,其考核内容能较好地适应被考核对象的工作实际,其考核标准对被考核对象能够起到目标性的激励作用,形成正确的导向。

(四)增强了被考核者的认同感。考核方式作为一种比赛规则,必须获得被考核者心理上的认同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果用同一考核标准,“一件衣服大家套”,对相当一部分被考核者特别是处于劣势条件下的被考核者极为不利,这种因考核方式造成的客观上的不公平,会使部分被考核者认为组织办事不公道,甚至产生对抗心理,对考核结果不接受。

分类考核则不然,它是在同等条件、同一层次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进行比较,对被考核者而言,是同一起跑线的一次赛跑,相对比较公平,因而,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更容易认同。

三、几点思考

思考一:科学分类是前提。分类是分类考核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核心环节,分类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考核效果的好坏。分类考核只有建立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分类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分类过粗,则容易将类型不相同、情况不相近的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视为同一类,采用同一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从而出现“小脚穿大鞋”或“大脚穿小鞋”的现象,使考核难以做到客观公正,考核结果也难免失真、失实。分类过细,则一方面因人力物力有限致使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因失缺乏可比性而失去分类的意义。

分类范文篇4

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此类资产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确定投资成本,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持有期间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1.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1)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出售。例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

(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组合中有某个组成项目持有的期限稍长也不受影响。

(3)属于衍生工具。但是,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的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2.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企业不能随意将某项金融资产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即长期股权投资),不得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只有在满足以下条件时,企业才能将某项金融工具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1)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

(2)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资产组合或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此类资产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持有期间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1.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受以下条件限制

(1)如果企业管理层决定将某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则在该金融资产未到期前,不能随意地改变其“最初意图”。也就是说,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就应当是明确的,除非遇到一些企业所不能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否则将持有至到期。

(2)企业应当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或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处理。

(3)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到期前处置或重分类,通常表明其违背了将投资持有至到期的最初意图。如果处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如5%),则企业在处置或重分类后应立即将其剩余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即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扣除已处置或重分类的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注意:这是惩罚性规定)。

2.持有至到期投资作为一种承诺,表示一种信用与能力,对资产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对信息使用者作决策产生影响;如果改变,则可能意味着违背承诺,必须作出合理的解析才能免除惩罚。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未到期时出售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对出售后余下部分不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出售日或重分类日距离该项投资到期日或赎回日较近(如到期前三个月内),且市场利率变化对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没有显著影响。

(2)根据合同约定的偿付方式,企业已收回几乎所有初始本金。

(3)出售或重分类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所引起。此种情况产要包括:

①因被投资单位信用状况严重恶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②因相关税收法规取消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税前可抵扣政策,或显著减少了税前可抵扣金额,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③因发生重大企业合并或重大处置,为保持现行利率风险头寸或维持现行信用风险政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④因法律、行政法规对允许投资的范围或特定投资品种的投资限额作出重大调整,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⑤因监管部门要求大幅度提高资产流动性,或大幅度提高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的风险权重,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

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金融企业按当前市场条件发放的贷款,应按发放贷款的本金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一般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债权,通常应按从购货方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根据实际利率计算。

贷款和应收款项泛指一类金融资产,主要指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但不限于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非金融企业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企业持有的其他企业的债权(不包括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债务工具)等,只要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定义,可以划分为这一类。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类的金融资产,与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其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不是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金融资产,并且不像持有至到期投资那样在出售或重分类方面受到较多限制。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如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此类资产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持有期间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计入投资收益。

分类范文篇5

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1999年6月1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0号令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宣布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自此,标志着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正式启动。

一、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中西药品数以万计,除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戒毒药品外,其余药品均可在市场自由购买使用。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其核心目的有二个:一是有效地加强对处方药的监督管理,防止消费者因自我行为不当导致滥用药物和危及健康。二是通过规范对非处方药的管理,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保健。其重大意义概括起来说有三个:一是有利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它有一个合理使用问题,否则不仅浪费药品资源,还会给消费者带来许多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有的还会产生机体耐药性或耐受性而导致以后治疗的困难。二是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增强人们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促进我国“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为医药行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医药工业发展提供良好机遇。三是有利于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接轨,有利于国际间合理用药的学术交流,提高用药水平。

二、药品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0年1月1日起,7年来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成效来看,由于中国国情和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在处方药销售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药品分类管理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在药品分类管理方面,只有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令《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而根据《药品管理法》应制定的涉及药品监督、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药品广告及价格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尚未。

(二)药品分类管理相应罚则不明。虽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一系列的部门规章和文件,但这些部门的规章对不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行为没有强制性的处罚措施,造成企业在药品分类管理工作中只是被动应付,不愿作资金投入,不愿做实质性的工作,导致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浮于表面。

(三)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导致医疗机构处方外流量比较小,从而削弱了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基础。在一些基层医院,由于自身医疗设备条件的限制,缺乏竞争力,以药养医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生存不得不想方设法阻止处方外流。而零售药店在得不到合法处方的情况下,为了销售处方药只好采取请坐堂医师开处方,有的药店甚至搞虚假处方。同时由于医院阻止处方外流也给百姓购药带来不便。

(四)处方的真实性存在问题。尽管卫生行政部门出台了《处方管理办法(试行)》,但处方的真实性、开方者资格等仍无法准确判别,直接影响了药品分类管理制度运行的实际效果。

(五)执业药师制度流于形式。由于现行法律规定小型药店,可以不配备执业药师,所以绝大多数小型药店没有执业药师,就是在一些大型药店,执业药师也只是作为领取《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一块敲门砖,驻店执业药师并未真正担当起用药咨询、指导合理用药的重任。

(六)药店人员素质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药品分类工作的进行。开办药店的政策放开以后,一些地方的药监部门由于把关不严,随意降低开办药店的人员准入条件,在一些地方的乡镇药店甚至没有一个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仅有一个药学相关专业的人员和二个高中生就办起了药店,试问这样的人员素质如何对药品实施分类管理。

(七)公众素质和传统用药的影响。公众文化素质的低下和传统的自我药疗习惯,使广大群众对处方药凭处方销售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中国有史以来的用药习惯都是付钱买药,要改变这种局面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有些不太习惯;另外由于公众对处方药的不良反应缺乏足够的认识,人们只途方便,因而对购买抗生素等处方药时药店索取处方不理解。

三、药品分类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药品分类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的步伐

药品分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药品监督、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药品广告及价格管理等多个工作部门,所以要搞好药品分类管理工作,一定要尽快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药品分类管理法律法规,同时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在政府资金应用上给公共卫生以足够的投入,切实解决医院以药养医的问题。

(二)尽快出台‘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条例’

由于现行的法规没有对不实行药品分类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罚的依据,加上目前药品零售企业普遍效益不好,造成一些企业对药品分类管理工作不愿落到实处,尽做表面文章。很多药品零售企业不索取处方,照卖抗生素和注射剂等处方药,事后搞虚假处方登记平账应付检查。如果法律不规定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罚,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建立本地区处方医师档案

药品分类管理涉及处方药和处方二个关键因素,因此处方真实性和合法性是药品分类工作的一个关键因素,药监部门应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建立起本地区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的档案和签字留样,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处方医师数据库,以备在监督工作中对药店的处方进行真实性审查。

(四)尽快提高药品零售企业从业人员素质

从当前我县药品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构成来看,95%的小型药店没有执业药师,大部分只有一个药师,乡镇所在地的药店大部分没有药师,有的甚至连一个药士职称的人都没有,只有一个药学相关专业人员(如护士)外加二个高中学;在大型药品超市一般也仅配备了一名执业药师。药店从业人员虽然都由设区市药监部门进行了培训,并且拿到了上岗证书,但由于一些人药学基础知识较差,加上平时不善于学习,就其知识结构而言,仅仅二、三天的培训很难使他们担当起指导合理用药的重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药学从业人员培训体系,督促其结合本职工作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学,尽快提高药学专业知识水平。

(五)尽快出台执业药师法

目前,药学专业人员、执业药师的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严重地影响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推进。近些年来,我国执业药师人数虽有大幅增加,但整体数量依然较少,且绝大部分不在药品零售企业,药师尚未真正承担起用药咨询、用药指导的作用。因此尽快出台‘执业药师法’,使所有零售药店尽快配备执业药师是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

分类范文篇6

一、对领导干部实行分类监督的想法的提出

近几年来,各级组织部门在干部监督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体现在干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合力有所增强,社会监督渠道不断拓宽,干部监督制度逐渐完善,对纯洁干部队伍,遏制腐败行为,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干部监督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地说,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现象:

1、重监督形式,轻监督实效。我们在干部管理工作中,制定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这些制度可以说内容比较全面,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在具体执行上,却显得收效不大,成效不明显,这里除了监督执行部门自身因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监督制度不够具体,监督责任不够明确,监督标准不够明朗。比如有的制度规定的细则较多,罚则较少,只是规定了应该怎样做,却没有规定违反了之后怎样处理,还要追究哪些人的责任,究竟要对哪类干部执行哪些制度达到哪一个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

2、重事后查处,轻事前防范。在干审工作以干部审查为主向干部监督为主的工作重心转移过程中,由于受过去的思想和体制的影响,往往是在干部出现问题之后,对惩治性的事后查处比较重视,而在问题发生之前,防范性的思想诫勉和行为早期纠正却做得不够,这种监督方式使我们的干部管理工作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忙于救火、被动应付。

3、重任内监督,轻任前把关。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现在大多只是重视任期,而对任前监督则不同程度地存在偏废,往往对一些干部任前把关不严,带病提拨,甚至存在着这边组织提拨,那边执法执纪部门查处的现象。

4、重泛泛监督,轻点上突破。在对领导干部监督上,由于岗位众多、层次复杂、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从现在实施监督的情况上看,还存在着四面出击,从面上泛泛监督的多,而抓住薄弱环节,从点上突破的少的现象,特别是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干部、掌管人财物部门的干部、行政执法机关干部等薄弱环节,监督针对性还不强,监督措施还不到位,监督还没走向经常化和制度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探索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有效渠道,依照突出重点、事前防范、关口前移、注重实效的原则,我们对领导干部分类监督的想法进行了探讨,以增强干部监督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实施分类监督的内容和主要措施

所谓的分类监督,就是根据干部的岗位性质和腐败风险程度,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把局乡级领导干部、局乡级后备干部划分为党政正职类、党务人事类、行政执法类、涉经财务类、后备干部类。对每个类别分别确定重点监督内容和监督防范措施,做到突出重点,预先防范.

1、以规范党政“一把手”用权行为为重点,加强对党政正职类干部的监督。各党委、各部门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党政正职类,作为干部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着重监督正职领导干部在重大决策、民主作风和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表现。一是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防止正职领导干部盲目决策、轻率决策。对因决策失误造成损失的,依据问题性质,划分集体与个人责任,分清主观和客观原因,根据造成损失的轻重给予正职领导干部党纪、政纪处分。对问题性质严重,个人责任重大的,予以必要的组织调整直至降免职。二是实行组织部派人参加局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听取掌握班子成员对正职领导干部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评价和反映。组织上根据了解的情况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督。三是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上报制度,规范正职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要求正职领导干部只负责抓全面工作,不分管某项具体工作,具体工作由各副职分管。班子成员分工发生变动时必须上报组织部。四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和廉政考评制度。对正职领导干部实行全程经济责任审计,即对拟提拨的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审计,对任期较长的领导干部进行有计划的任期审计,对免职离退的领导干部进行离任审计,重点审计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经济项目的决策经营情况、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正职领导干部定期向群众述职,接受群众评议。

2、以健全选人用人制度为重点,加强对党务人事类干部的监督。负责分管党务、人事工作的领导干部为党务人事类,重点监督领导干部是否按原则、标准和程序选拔任用干部,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一是执行干部选拔任用补充情况说明制度和上报备案制度。对拟调整变动干部,必须在党委会、班子会上进行说明并讨论,防止临时动议、违规操作、暗箱操作等现象。同时,将干部任免方案报组织部备案。对不够资格和条件,材料不齐全或有其他问题的,组织部提出暂缓讨论或任命的建议。二是建立选人用人推荐失察失职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推荐干部时要填写推荐表,陈述推荐理由,署名后备案,以备后查。对属推荐失误造成用人错误,追究推荐人的责任。对属考察失实造成用人错误,追究考察人的责任。三是建立讨论干部无记名投票制度,按照票数多少决定任免干部。防止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四是严格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度。扩大公示范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凡提拔任用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干部都实行公示。对公示期间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查核,严把领导干部“入口关”。

3、以推进政务公开为重点,加强对行政执法类干部的监督。执法执纪部门的领导干部及其它部门在班子中分管行政工作的领导干部为行政执法类,主要监督领导干部能否按政策法规履行岗位职责,公正执法,防止偏亲向友、徇私舞弊、假公济私等行为。一是推进政务公开。依据有关规定明确政务公开的范围、方式,特别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包括对涉农经费、行政审批、政府采购、项目建设等内容的公开,增加群众对政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认真执行干部谈话诫勉制度。班子主要领导定期同副职谈话,及时发现和解决副职思想、工作以及生活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和不足。对问题反映较大的,由干部主管部门领导进行谈话诫勉。三是实行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每星期固定一天为领导干部接待日,负责答复和解释基层群众提出的一些问题。四是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认真的调查处理。

4、以监控领导干部经济活动为重点,加强对涉经财务类干部的监督。经济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在班子中负责分管财务的领导干部为涉经财务类,重点监督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和执行财经纪律方面,是否按规章制度办事,有无贪占挪用公款公物行为。一是实行经济活动通报制度。对参与各项经济活动的领导干部,事后要把参与的过程和结果向班子集体作出报告,增加经济活动的透明度。对重大经济活动要通报组织部。二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三年审计一次(特殊情况除外)。如果干部职位或分工发生变动,一律实行离任审计。对拟提拔为涉经类干部的,在公示期间进行任前审计。

5、以严把任前关口为重点,加强对后备干部的监督。对局乡级后备干部,主要监督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使用以及自身建设等。一是公示监督。对确定的局乡级后备干部,实行公示制度,公示期一周。凡公示期间反映后备干部的有关问题,要认真进行查核,问题属实的,取消后备干部资格。二是考核监督。结合局乡班子年度考核,对后备干部进行考察,了解掌握后备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自身建设情况。三是使用监督。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提拔使用干部原则上从后备干部中产生。

三、增强整体合力,为抓好分类监督提供保障

对领导干部实施分类监督,这只是一个监督途径,要把监督工作抓出实效,并不单纯是组织部门一家的事情,必须由组织部门牵头汇总,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协调联动,形成监督合力。建立由组织部门负责对分类监督工作的组织实施,其他有干部监督工作职责的执法执纪部门进行协调配合的监督机制。

1、强化组织部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最重要的一个主体就是组织组织监督,在具体的监督工作中,组织部门要做好整个监督工作的综合协调、分析汇总工作,同时,实行组织部全员抓监督,对组织部门的每个科室、每名组工干部都负予一定的干部监督权力与责任,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沟通信息,通报情况,分析部署干部监督工作。

2、发挥执法执纪部门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职能作用。纪检监察、公检法司、信访、审计等执法执纪部门在干部监督工作中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在具体的监督实践中要认真履行各自的干部监督职责,加强与组织部部门的沟通联系,定期参加组织部门牵头召开的联席会议,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研究对策,增强干部监督工作的整体合力。

3、拓宽监督层面,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采取设立信访接待日、举报电话的方式,扩大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检举权。按照干部腐败风险程度确定干部监督的重点时期比如干部岗位变动;家中有婚丧嫁娶或乔迁新居;逢年过节;干部生病住院等时期。重点岗位,比如部门一把手,管人管钱管理国有资产等重点岗位;重点场所,比如哪些干部经常光顾宾馆酒店洗头房等重点场所;重点年龄段,比如将要提拨还没提拨的年龄段、将要离退提拨无望的年龄段、在同一个职级任职时间较长的年龄段等,对以上重点强化考核监督,采取与有关“知情人”谈话、搜集“街谈巷议”信息、定期“明查暗访”等办法,了解掌握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表现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或进行诫勉谈话,严格约束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行为。

分类范文篇7

1技术分类的范畴

总体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主要由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和工程技术[9]三大部分组成,这是其宏观层面的共性特征,还不足以体现设施农业技术的层次结构、专业特点和时代特征,在当前以可持续为总要求的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下,需要在广义设施农业概念的基础上,对其技术所涉及的要素进行科学分析,从而确定技术分类的范畴。

1.1设施农业的广义概念与定义

从生产对象和外延方面看,广义的设施农业主要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2个方面[10]。传统设施农业的概念和定义往往局限于生产过程[11-13]。但从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内涵来看,需以设施农业整个产业链为基础、从设施农产品实现其使用价值的全过程出发,在广义上对其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即设施农业是为农产品商品化各阶段提供最适宜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从而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经济、社会、环境)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经营活动,具有目标商品化、途径全程化、环境可控化、效益全面化的特点。从世界温室装备技术发展趋势[4]和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2,14]看,就充分印证了此概念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技术分类中也要体现并贯穿这一概念。

1.2设施农业与技术的广义要素

在传统农业长期存在的条件下,设施农业始终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涉及的要素也应当是广义的,即不仅针对生产工具,还要针对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环境(自然与社会)。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也要体现出这种特点,即将其作为一个涉及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的广义技术系统[15],使之成为一个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的技术实践、技术产品、技术方法、技术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技术文化、技术精神等要素共同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16],这种广义化的演变就如同工程概念已经从最初的土木工程发展到当今的文化精神工程一样。当然,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是主流,但也应尽量体现人文技术的精神,因为对于设施农业,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和生产者素质是充分发挥技术效用的关键,也是转变设施农业发展方式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1.3技术分类的范畴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是在设施种养殖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或者说是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于农业生产,以达到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束缚的工程化手段和方法。为使技术作用有效发挥,其应当有助于形成技术集成化、装备工程化、模式标准化、管理现代化[17]的模式并充分体现出现代农业工程的内涵,即不仅是以其他部门的技术来为农业服务,而且要着重研究解决农业本身作为工程的问题[18]。因此在确定技术范畴时,要将一个在不同层次上具有完整功能(实现商品化)的设施农业工程作为技术依附的主体和对象,以服务于整个生产过程作为主要的技术特征,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设施装备发挥效用作为表现形式,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全面化作为技术的时代特征,将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工艺、材料、产品进行分类研究。

2技术分类的原则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是一个复杂系统,作为要素的各类单项技术间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集成后表现出设施农业工程的特定功能,并在合理的结构下体现出超越单项技术简单叠加、系统功能被放大的整体涌现性[19]。为体现这种系统特征,需要在技术分类中体现以下原则。

2.1层次性

复杂系统是由多个下级子系统耦合而成,因此分类时要从不同层次上揭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结构与功能,获得在内容上较为完整、在结构上具有相对自稳定性的技术分类体系。在层次的划分上,本着提高基础层次稳定性的原则,使分类层次由低到高自稳定性逐步增加,而开放性和动态性则逐步减弱。

2.2稳定性

在内容上,要根据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历史轨迹、未来发展趋势等,从众多技术中提炼出基础性、独立性、结构性、长期性的组成要素,尽量使分类后的技术分支具有鲜明的个性功能,并可以融合趋势性、阶段性的共性技术来提高自身的水平、强化自身的功能;各层次上的技术须在整体上形成内容相对完整、结构相对稳定的体系,使设施农业功能在不同层次(档次)上得到充分发挥。如节能(含新能源)、人工智能、机械化等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热点因服务于多种功能、结合于多个技术种类,在功能上缺乏个性和独立性,因而不能单独构成技术分类的基础层次。

2.3开放性

开放性是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也是保持其动态性和成长性的前提。作为一个融合多领域科学技术的应用型交叉学科,设施农业技术体系需要一定的开放性,以保持知识积累、技术增长、实践运用的动态平衡。因此在技术分类的不同层次上要保持技术内涵和外延的开放性,使技术系统能在充分吸收技术环境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提高自组织水平和技术进步效率,如分类内容上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以便对新兴技术的吸收,层次上不宜过多,要为层次的延伸提供空间,分支不宜过细,要减少技术内容消长而造成的系统不稳定。

2.4现实性

由于技术的目的在于合乎规律地改造客观世界、以指导实践为落脚点,因此在技术选择上,要以在科学上的成熟度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度作为主要考量标准。分类中要注重对产业技术的归纳总结,即那些真正进入生产过程的技术,它们不仅在技术上是成熟的,而且是经过了技术系统的整合,以及经济核算和制度制约的技术[20];对那些还处于发明向技术转化或技术向产品转化阶段中的技术则作为“潜力”型技术处于次要地位,在未来技术系统的成长中再获得明确定位。

3技术分类的方法

3.1技术支撑关系说明

由于技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作为典型交叉学科的开放性,在科技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其技术内容和结构也不断调整以适应外部技术环境的变化,由此造成了研究者对其技术类别、技术阶段和技术特性等认识上的困境,特别是相关前沿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本身的关系,将某些阶段性的技术形态(如节能、信息、物理农业等)作为分类、总结的依据,而不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合理框架内显示诸多新技术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来源、支撑特点、发展动力来看,其长远性、基础性的支撑在于来源于实践、科学、已有技术中相关技术的独立或综合应用,并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影响,在形式上表现为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常规技术在产业共性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下维持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属性和普遍运动规律;高新技术在前沿技术的引领下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产生阶段性影响,促进其技术结构的优化、进化乃至跨越式突变,呈现出特殊的运动规律。各类相关技术的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

3.2技术分类方法分析

在人类当前认识水平和技术固有特点的双重影响下,技术定义不是唯一的[21],针对不同领域技术分类的方法也不统一,即技术个性的差异影响了共性分类方法论的确定。从供给技术的宏观层面,按照客观物质在工程中的流向,工程技术可分为资源(材料、能量、信息)、采集加工(探测、采集、运输、加工)和制造(建造)3个方面[22];上世纪8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按照技术过程和技术形态进行分类的原则[23];在技术创新概念引入中国后,人们开始在技术形态的3个层次(技术发明、生产技术、产业技术)上进行技术分类;在建筑新技术中,有学者根据技术论和技术创新论的原理,从技术成因、技术研制目标、技术发展进程和生产要素[24]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比较上述分类方法,在原则上可以充分借鉴,但在技术分类后的相对稳定性、具象性和指导性方面还略有不足,需根据行业和技术领域的特点加以选择和完善。

3.3技术分类方法选择

由于每一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都是以数门基础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多个应用技术和生产技术为条件,如湿帘降温系统就涉及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多个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因此按照技术属性和技术形态来分类不仅会形成过多的技术交叉、也难以反映技术的目的,而应将设施农业工程本身作为主体,按照设施农业广义定义、广义要素和分类范畴的界定以及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目标,将实现设施农业的完整功能作为技术分类的基本依据,在设施农业技术分类原则的要求下确定分类的方法和形态。

1)横向技术链条由于设施农业的完整功能有赖于产业链的有效运转和设施农产品使用价值的最终体现,因此将实现设施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作为技术目标实现和技术效用发挥的主要途径,将技术链作为产业链的基础和重要内在依据,使技术内容涵盖设施农业产业链的全过程,以此为特征在不同层次上横向展开。

2)纵向分类层次为简洁、清晰地揭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采用线分类法[25]进行纵向层次划分,即将设施农业工程技术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渐展开的分类体系。在层级数量上,采用大类、中类、小类、子类4个层次,分别反映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链条、技术环节、技术功能、具体技术手段等属性,层次关系如图2。

3)技术分类定位具体技术定位需遵循前文所述的稳定性原则,尽量使不同层次上的技术点都具有独立和鲜明的个性功能(特别是较基础的分支),在横向形成并列关系,因此原则上以主要属性和最显著的功能作为分类的依据,而对那些具有多种创新思路、可以发挥多种功能的技术,则按照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定位。如湿帘系统在温室或畜舍中兼具降温和加湿的功能,但生产实践和功能实现过程上须以通风为前提,因此将降温作为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其他如遮阳保温幕、定比施肥器等也须依照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

4设施园艺工程技术分类

以设施园艺为例,按照上述方法对其进行技术分类。

4.1横向技术链条

设施园艺产业链主要包括“育种、生产、贸易”[26]3个主要环节。为使产业链与技术链充分契合,在工程技术所涵盖的范畴上要注重技术的相关性。在“育种”链条上以工程化、商品化的籽种技术为主,在“贸易”链条上以产地物流、产地加工和质量控制等与设施农业生产紧密衔接的工程技术为主。

4.2纵向分类层次

1)大类(技术链条层次)是反映技术链条特点的基础层次,主要是维持产业链有效运转的相关工程技术,包括与产业链直接对应的专项技术体系和为维持整个产业链正常运转所需的公共管理技术体系,具体包括种苗工程技术、设施生产技术、产地物流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4个大类。具体内容比较稳定,受其他技术变化的影响不大,见表1。

2)中类(技术环节层次)是各技术链条中体现其基本特征的主要技术集合,包括相互关联的中观技术环节,揭示技术服务的主体与主要行为特征,如种苗工程技术包括籽种、育苗2个环节,产地物流技术包括内部输送、分级、洗净、包装、贮藏保鲜、追溯6个环节等。该类别具体内容会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

3)小类(技术功能层次)是实现各技术环节特定功能的层次,包括实现各种微观技术功能的综合性技术行为、技术方式,揭示了各环节下技术功能特点和实现功能的基本流程和构成,如种苗工程技术(大类)中的籽种技术(中类)包括育种技术、种子检测、种子加工等,设施生产技术(大类)中的环境调节技术(中类)包括增温、降温、调光、调湿、通风、供水、调气、保温等。小类技术综合性强、受技术变化的影响很大。

4)子类(技术手段层次)是实现微观技术功能的具体技术手段,包括构成各种技术行为和方式的具体技术措施或方法,进一步揭示出技术功能的具体实现过程,如种子加工技术(小类)包括清选、分级、干燥、消毒、包衣、包装等技术,供水技术(小类)包括净化、消毒、储水、输水、保水等。子类技术种类丰富、手段多样,受技术变化直接影响,动态性、成长性很强。4个层次的技术分类见表1。

4.3具体技术定位

按照前文提出的具体技术定位原则和方法,将设施园艺技术进行详细分类,如表1所示。

5技术分类的应用

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技术分类研究初步揭示了技术体系的全貌以及内部构成、相互关系。在实现研究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完成由手段到目的的跨越,并在以下技术发展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具体应用。

5.1技术仓库构建

技术模式是形成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和进行装备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而技术仓库的构建是形成技术模式的必要前提,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可以有效地指导整体或局部技术仓库的构建,并为相关数据库、信息化软件平台、专家系统等技术模式支撑体系的研发提供基础性的指导。

5.2技术发展评价

技术对产业的影响并不是单个技术对个别区域或使用者的影响,而是结构性的作用和影响。某一项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影响整个产业的水平,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分析并发现这些技术点将对完善作为产业结构基础的技术结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技术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各类技术的作用分析和多层次权重设定,不仅可以判断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可以发现影响整体技术水平的关键技术点,作为技术发展战略的方向和重点。

5.3学科发展完善

学科交叉已成为知识创新、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27],设施农业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在专业分支的设定、专门知识的积累和专业人才的储备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面临着将不成熟学科建设成为成熟学科的历史任务和挑战。科学合理的技术分类,可以在专业设置、研究方向把握、复合型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特别是通过分类过程中对技术内在矛盾关系的揭示,对解决不同学科间融合与支撑的难题、形成设施农业“大学科”格局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5.4技术战略实施

技术战略的核心是技术选择与组织实施,不仅影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也对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能力和组织绩效产生显著的正相关影响[28]。保证技术分类的完整性、科学性以及技术评价的客观性是技术选择的前提,也是技术集成和完整实施的保证,在此基础上,不仅可以对产业共性技术进行较准确定位、对标准体系的实施勾勒框架,也对相关边缘学科的布局和发展提供方向。

6结论与讨论

分类范文篇8

什么是候需要写报告?

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就要用报告。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报告进行不同的分类,比如:

从内容所涉及的广度划分,有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

从行文的直接目的的不同划分,有呈报性报告和性报告。

所谓综合报告是指全面反映本单位情况的报告,专题报告则是专门反映某项或某一方面工作情况的报告,两者在写法上区别不大。(大汉民族原创作品,欢迎在各大搜索引擎搜索“大汉民族”,第一位就是我们)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的特点和写法。

呈报性报告是单纯反映情况,汇报工作,而不要求转发的报告。撰写这类报告的目的是使上级机关了解实际情况,从而据此制定工作方针,作出工作部署,给下级机关的工作以正确、切实的指导。例如:

关于在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的报告

近年来,等地开展在职工中有组织的读书活动,运用吸引诱导的方法,发动职工在自愿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帮助群众提高政治觉悟,增长文化知识,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读书活动反映了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奋发向上、积极牟精神面貌,激发了职工的学习热情。为了推动职工读书活动,4月下旬,全总在上海召开会议,介绍了上海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经验和其他一引动地方的读书活动经验,倡议在全国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

职工读书学性的高涨,主要是因为……

上海等地……效果是显著的。

一、读书使广大职工明确了政治方向……

二、读书使青年看清了人生的道路。

三、读书使服务行业的职工产生……

四、读书使失足者弃旧图新。

五、读书使干部增强了……

六、读书活动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理论骨干和思想政治教育能手。

上海等地的职工读书活动,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统一推荐内容健康、范围广泛,有深有浅的书目,参加者选读,同时规定了重点的必读书目。……

二、读书活动采取自愿参加、自由结合、自觉为主的办法。……

三、组织生动活泼的辅导活动。……

目前,读书活动引起了各方面重视……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把职工读书活动开展起来,我们作出了《关于在全国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的决定》,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学习……的指示,把读书活动开展好。

以上报告妥否,请批示。

这分呈报性报告同时也是专题报告。报告的标题活力了发文机关的名称,只由事由和两个要素组成。正文由开关、主体、结尾三个部分组成,开关部分简介上海经验;主体部分主要琮屈开展读书活动的收效和做法,这是报告的核心内容;结尾提出建议,末尾是通用结尾语。

呈转性报告是一种针对某些涉及其他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的情况或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请上级机关审阅并批转有关机关的报告。这类报告既要反映情况,又要写出具体意见,有时还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来。呈转性报告一经批转,便具有同批转机关的公文相同的效力,可以作为有关单位处理某项工作的依据,甚至有的能起到行政法规的作用,要求有关单位必须遵照执行。

呈转性报告一般都是专题报告。下面看一份(原)农牧渔业部呈送国务院并请求批转的报告。

农牧渔业部关于迅速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工作的报告

当前,广大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十二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要进一下推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必须在不断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各级农业干部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多数还比较低,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用科学技术武装各级农业干部,特别是县以下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公务员之家:

最近,……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各地要抓住今冬明春的有利时机……

二、要继续坚持分组培训和专业对口培训的办法,层层落实培训计划。……

三、要广开学路采取多种形式传播农业技术知识。……

四、加强领导。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应能力合作,把搞好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

分类范文篇9

索引是利用文献的工具,与文献流通形式的变化息息相关。10年来在索引编制理论研究方面发生了波动,说明我们关于索引编制的理念正随着文献整理现代化进步而发生深刻地变化。以往文献以纸质载体为主,索引编制靠人工,编排技术百多年没有发生多大改变,理论研究相对稳定。自从计算机及其相关电子技术应用于文献领域并成为新流通载体后,索引编制手段及索引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理念产生很大冲击,这是造成索引研究波动的根本原因。本文就10年(1993-2002)来索引研究的状况进行剖析,以求得一二看法,为索引研究深入发展筹谋。

1索引理论研究低落,相关研究发展强劲

我国很早就有索引的编撰和理论研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索引编制理论和方法传到我国,曾掀起索引编制和研究的高潮,成果辉煌。新中国建立后,安定的社会环境,先进的政治制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氛围,索引的理论研究和编制才真正掀起高潮。虽然影响了索引事业的发展,但拨乱反正后,索引研究与编制又蓬勃兴起。尤其是80年代末期中国索引学会成立,领导索引研究,组织索引开发,开展学术交流,使我国索引事业走向规范化道路。

20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索引理论的高峰期,1996年以后研究数量相对减少。《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报道的信息显示了这种趋势(见表1)。但这种滑动并不表明我国索引研究衰退,而只能说明传统理论研究在减少,这是索引研究走向成熟的转折。能说明问题的是与索引研究相关学科或索引应用理论研究走向强劲。

表1索引编制理论研究情况(按《全国报刊索引》报道时间统计)

年代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共计

总共38443625203129012226

传统编制37423225202928012216

自动化编制124002100010

1.1书目的编制研究

书目编制在我国历史悠久,从汉代刘向著《七略》麇集众书始,书目便成为人们查检文献的重要工具。其六分群书并以此编排的方法,虽然有些幼稚,但已开索引先河。书目对保存文献并提供文献利用的功能,在两千多年历史中影响巨大。书目功能虽然主要不是用于文献查检,可在漫长岁月中人们主要靠书目来检索文献,以至许多学者将索引理论在中国的不完善归咎于书目的影响。直到现在关于书目编制的研究一直不衰。论述书目编制和数据库的文献就非常之多(不包括目录学理论、各种目录研究、图书馆编目及目录组织等文章,见表2)。尤其是运用自动化手段编制书目的研究逐渐增强。

表2书目编制理论及数据库研究状况(按《全国报刊索引》报道时间统计)

年代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共计

总共25173210275149365651374

书目编制11611251649121288

传统编制11510248468664

自动化编制011018034624

数据库研究35106174941183227208

1.2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

数据库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文献存储后的文献形态,大多数数据库就是电子版的书目。其多种检索途径又使它成为一部多功能索引。对它的研究90年代初期较少,而末期达到高峰,至今不减(见表2)。

1.3文献标引研究

文献标引是揭示文献的途径,书目和索引的编制都离不开它。书目标引在于揭示群书篇目,索引标引所揭示的包括文献提名在内的各种知识点。在标引技术上没有本质区别,对它的研究一直是常见的选题。10年来研究文章比较多(见表3,不包括图书馆分类、编目所涉及的标引问题)。计算机技术大规模运用书目和索引编制以来,讨论自动化标引技术的文章越来越多,说明我国文献处理技术的研究已跟上世界发展的趋势。

表3文献标引研究情况(按《全国报刊索引》报道时间统计)

年代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

0020012002共计

总共28393426466448285039402

传统理论22362921424936163329313

自动化标引63554151212171089

1.4文献检索语言研究

检索语言是人与文献对话的媒介,没有这种语言就无法做到文献规范化处理,就无法与文献沟通。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运用以后,检索语言成为人机对话的途径。检索语言是具有一定规范标准的人工语言。例如《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汉语主题词表》、以及各种形式的“关键词表”、“著者号码表”等。如今人们又提出用自然语言标引和检索计算机整理的文献,研讨热烈,有许多文章颇有见地,代表了检索语言的方向。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文献检索的探讨日益见多(见表4,数据不包括图书馆日常使用的分类法、主题法等)。

表4文献检索语言研究状况(按《全国报刊索引》报道时间统计)

年代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共计

总共15372516412925353719279

传统理论15352415382521272911240

自动化语言021134488839

相关学科研究的强劲势头,是索引研究和编制的必然结果,是索引研究实用化的反映,也是索引科学与各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结果。它告示我们对应用科学理论的探讨更应注重于实践。

2索引研究发展曲线描述了电子技术应用文献流通领域的历程

10年中,关于索引编制、书目编制、书目数据库、文献标引、检索语言等研究,都经历了低→高→低的波动。驼峰从1995年开始至1999年,峰顶在1997-1998年。这正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电子技术在文献出版、存储、流通各环节普遍应用时期。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实际使用的文献形式。其功能齐全、传播速度快、存储量大、收藏丰富、检索方便,准确率高,都是纸质文献所不及,有替代书本式文献之趋势。在人们心理(接受新生事物)、生理(适应并掌握操作技术)上产生了解、掌握、运用的欲望,因此关于新技术运用的研究探讨是必然现象。这种研究的热化,势必对传统理论形成冲击。但也要经历由浅入深、由一般介绍到深刻研究的进程。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和运转稳定后,该方面研究就会减少,因而形成曲线。这个曲线记录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文献流通领域应用的历程。

2.1计算机技术应用对传统索引理论研究的冲击

1994年研究索引理论的文章最多,随之逐渐减少(见表1)。与研究数据库建设、文献标引技术和检索语言的文章从1997年逐渐增多形成反差。形成这种反差的原因,就是学术界对计算机技术在文献流通领域普遍应用的反映与研究探讨。1994-1996年是这类研究的酝酿、写作、发表周期。传统理论逐渐减少合乎学术研究发展趋势,但“0”发展不正常,重视一种研究而忽视其他研究的倾向不可取。传统索引编制理论是一切新索引编制和索引形式的理论基础,对其研究不可轻视。

2.2书目数据库研究的发展曲线(见图1),明显表明计算机及其网络在图书馆和其他文献传播行业中运用的过程

关于数据库研究的文章始见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以介绍其功能作用为主。随着计算机在文献流通领域普及速度加快,文章数量开始增多,探讨数据库编制、检索以及制作技术等方面内容。1995年以后研究文章开始骤增,标志着计算机在以图书馆为主体的文献流通领域大规模应用。之后的三四年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普及应用的高峰,至90年代末基本稳定,于是研究的文章相对减少。

附图

图1文献标引、检索语言、书目数据库研究情况示意图

2.3文献标引的研究与检索语言的研究相依共存,都是揭示文献的方式和手段

检索语言是人与文献载体(印刷体、电子形式等)沟通的语言,通过这种语言或代表这种语言的标识符号,把文献主体概念及其他有检索意义的特征表示出来,作为文献存储和检索的依据。没有检索语言,标引无法做到。不进行标引,检索语言便毫无用处。这是索引编制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文献整理后,这两方面的研究尤为需要。从图1可以看出,研究的高峰恰恰也在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时期,表明了学术界对文献标引及其检索语言编制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这些学者与时俱进的学风和进取精神。计算机应用是索引理论研究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不仅随着文献载体转变而变换其形态,而且关系到编制方法、操作过程等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更重要是索引编制的观念必须改变。这是索引编制史上一场重大的革命。

3索引理论研究步伐不大但视野开阔

索引研究在众学科中是小字辈,成果相对较少。研究内容大都属于功能介绍、编制方法等探讨。随着科学研究深入发展,人们对文献需求广泛,索引理论研究便向着多元化、专深化发展。特别是新型文献载体的出现,开阔了索引理论研究的眼界。人们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揭示文献的途径,10年来总体研究步伐迈得不大,但研究视野比以前开阔了许多,这本身就是索引理论研究的进步。

3.1总体趋势是传统理论研究在减少,但反映的是对新形势下索引研究的呼唤

索引理论研究在90年代还很稳定。表1中1993-1999年间研究文章数量起伏不大,而且较多。说明我国学术界中有一批学者在关心索引事业的发展。在这较好的氛围中,中国索引学会功不可没,组织学术研究,与国内外学界交流互通,做了许多工作。在90年代中期,中国索引学会编辑了《索引研究论从》丛书,包括《索引的昨天与明天》、《索引技术和索引标准》、《论索引和索引方法》、《报纸索引和新闻数据库》、《索引编制自动化》5个分册,共收论文114篇,聘请相关专家撰写了有关索引编制原理及自动化编制技术、文献标引及自动化标引技术、检索语言编制及计算机语言识别技术、书目数据库技术等方面的论文,论及问题之深,引用资料之多,学术见解之新,是索引理论研究多年未曾有过的,为中国索引理论发展起了导航作用。但近几年研究文章骤减的状况应该引起学术界注意,反思以往的研究是否适于新形势、新局面的需要,如何尽快改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技术研究体系等,为网络环境下索引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2索引研究视野逐步扩大,适应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10年间报刊上共发表研究索引编制理论的文章203篇(这个数字是按原始文献发表时间统计),内容包括索引编制的一般理论、自动化编制、国外索引编制、各种类型索引研究、索引史研究、对著名索引学者和编制机构研究、索引专著研究、各种检索工具索引编制、古籍和现代著作索引编制等(见表5)。一般理论研究只占31.5%,其他专门研究占2/3还强。在64篇理论文章中谈功能作用类27篇,编制原理类26篇,论索引事业发展8篇,对中外索引编制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3篇。从各种角度来研究索引编制,反映出索引研究的生命力,能够适应科学技术进步而发展。

表51993-2002索引理论研究分类状况(按原始文献发表时间统计)

项一般自动国外索引学者索引索引检索古籍现代总

目研究化索引类型机构史专著工具索引著作共

数量6412136267221034203

3.3索引类型的研究数量较多,表明了索引学仍是一门实用科学

只要社会需要文献就有使用索引的要求。不论什么时候索引都是使用文献最便捷的途径。研究各种类型索引编制的文章62篇,几乎占1/3,论述了10多种索引的编制(见表6)。虽然平均文章不多,但反映出学术界给予的关注。这些索引功用不同,但都是人们所需要的。

表6类型索引研究情况(按原始文献发表时间统计)

附图

3.4计算机技术趋于稳定后,自动化方面的研究会减少,而研究索引类型、为学术著作编制索引会增多

新文献载体出现,文献利用形式发生变化,对这方面的研究必然要出现,但一旦普及并趋于稳定后,介绍或说明性文章就会减少,而逐渐转向深层次探讨,文章数量就要下落。研讨数据库文章逐渐减少就是例证。而在书目编制、文献标引、文献编排、检索语言等领域自动化研究逐渐增多则表明人们正在摆脱一般理论的研究,转向实用理论、专门编制方法的探讨。这也是计算机技术从应用到理论研究进展的过程。因此研究计算机应用于具体领域的文章会逐渐增多,逐步加深。

3.5对索引史、索引研究与编制方面有贡献的学者或机构的研究逐渐减少,而对索引著作和检索工具索引编制研究的增多,反映出学术界更重视索引应用理论的研究,重视索引检索功能的探讨

虽然近3年这方面研究出现空白,但是暂时现象,是由于文献载体变换中出现的调整期。当计算机技术运行稳定后,由于机编速度快、抽词准确、编排规范等优点,节省大量编制成本和人工,势必会出现编撰索引的高潮。包括为古今中外各种学术研究而编制索引。索引成果不一定是印刷型,但功能一样。

只要文献功能没有消失,索引作用就不会消亡。从索引功利性能上讲,计算机在文献领域里广泛运用,为索引编制开辟了无限光明的前景,以往可望不可及的鸿篇巨著的索引编制,如今可能在俄倾之间,轻松愉快之中成就。文献使用步入了崭新的时代。

4走出“理论”的困惑,建立大索引观,放眼于索引的实际应用

索引是“完备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备文献”应该是既有原始文献又兼有检索工具,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索引就是检索工具,依附于文献而存在。如今文献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索引研究也要洗心革面,使其适应新形势下人们对文献的需求。就索引研究的现状有几方面应引起我们重视。

4.1应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思维

深刻研究当今人们利用文献的特点,研究计算机及其网络发展对文献传播的影响,网络环境下人们对文献使用的需求,以使索引编制适应人们未来利用文献的需要。索引理论研究既要适应文献形式变化,也应符合人们对所用文献的了解认知、心理适应和使用习惯。不能固守传统理论不放,理论与实用脱节,而失去指导实践的意义。建立创新思维,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建立一套完备的新理论,应该树立新的思维方式方法,敢于创新,敢于超前,以社会需求为研究目的,充分发挥索引在揭示文献上的作用,为文献利用提供快车道。

4.2冲破“太平研究”的藩篱,增强其理性探索

现在许多研究是以发表文章为第一需要,所以在理论探讨上,都愿说“套话”,打“贯腔”,生怕新东西叫不准,新提法不被编辑认同,因此众云亦云,以求太平。还有个倾向,不论什么样内容都把它写成“理论”型,带有“理论”味,把特征、规律、功能等大谈一番。这实不可取。理论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不要拘于一定的形式,内容深浅皆可,只要论述明白一个问题就是好文章。索引是一门实用科学,应注重编撰技术的研究与探讨。可在10年中关于书目、索引编排技术(不包括图书馆目录组织)的研究只有44篇(见表7),这个数量是讨论索引编制和书目编制理论314篇文章(见表1、2)的14%,占这次在《全国报刊索引》查阅1247条信息的3.5%,表明对编制技术方面的忽视。重“理论”,轻技术,是理性不足的显现。反映出业界习惯于约定俗成的运作,不善于开发与创新。

表7关于书目索引编排技术研究(按《全国报刊索引》报道时间统计)

年代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共计

总共425536262944

传统323423041224

自动化102113221720

4.3相当研究人员对先进技术了解不足,对索引未来发展认识模糊

表1中研究传统理念数量与研究自动化编制之比为216:10,不能不说明学术界对新技术反映生疏。许多选题和论述,都不谈计算机运用于文献整理后产生的影响,而谈那些已被许多人谈过的问题。这是因为对新技术运用不甚了解,自然就不会对未来发展有清醒认识。90年代初期计算机在我国应用较少,而西方先进国家已大规模使用,这时理论界就应有个介绍的高潮,可实际上这种文

章很少。说明我国索引界对新技术应用反映不够,学术研究相对滞后。这种局面必须改变,不然的话我们索引研究与编制就会落伍,就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4.4首先要深刻了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带来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时地更新、探索、追求,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为文献充分服务于社会保驾护航

要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对文献的需要,开发出实用性强的索引产品,为社会服务。索引研究和编制要因时、因书、因人、因社会需求而宜,真能如此,社会怎不认同。

4.5理论研究要与时俱进,与实践相结合,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前提

对于原理的讨论是必须的,而专门编撰理论的研究更为重要。索引编制不顺应时代,脱离实际需求,就分文不值。要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建立需求→研究→新需求→新研究的机制,研究有针对性也就有了生命力。编制方法有了科学性,索引成果就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

4.6树立大索引观,开阔研究领域,为振兴国家的科学、技术、文化及经济建设服务

一不能把眼光局限于印刷型文献,虽然电子型文献目前人们不常见,但它终会成为文献主流载体,所以要加强数据库检索方式方法研究的力度,使电子文献更科学的为人们服务。二不能只重视社会科学方面文献的索引编制,要把眼界扩展为流通于整个社会的文献,比如经济建设、工业生产、商业服务业等方面,凡是能通过整序而流通于社会的文献,或者说通过整序后有利于社会流通的文献,都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比如产业名录、商品名录等。三要注重与索引研究交叉学科的研究,这些学科间研究目的相近,技术相关,功能相连。诸如文献的分类、编目、标引、校仇、考证以及数据库制作技术等。虽然整理目的不同,但许多技术相近,可以相互利用,共同完成文献的揭示与整理。

4.7中国索引学会应加强力量引导学术研究

除组织学术活动外,更应该在索引理论研究方向上起导向作用,介绍世界上先进的编制技术和索引研究动态,引进成果,翻译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加强学术交流,使社会各界了解索引的新发展。学会也应吸收工商界有关技术人员参加,使索引研究更加实用化,直接与工农业生产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挂钩,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总之,10年来索引研究有喜也有忧,忧中也有喜。喜,研究成果颇丰。忧,后几年传统研究滑坡。滑坡的原因是社会对新技术广泛应用的关注,人们要有个了解熟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对传统技术进行重新审视、评价、借鉴并与新技术融会。后几年传统研究减少就是新旧技术融会调整的时期。今后定会出现个新理论蓬勃发展期,因此忧中又有喜。让我们做好理论准备,迎接新索引编制高潮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1993-2002年

2侯汉清主编.索引技术和索引标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3葛永庆主编.索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索引学会出版.1994

4葛永庆主编.论索引和索引法.中国索引学会出版,1994

分类范文篇10

第一条为了鼓励企业守法自律,提高海关管理效能,保障进出口贸易的安全与便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海关注册登记的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企业的分类管理,适用本办法。

其他企业的分类管理,由海关总署另行规定。

第三条海关根据企业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海关规章、相关廉政规定和经营管理状况,以及海关监管、统计记录等,设置AA、A、B、C、D五个管理类别,对有关企业进行评估、分类,并对企业的管理类别予以公开。

第四条海关总署按照守法便利原则,对适用不同管理类别的企业,制订相应的差别管理措施,其中AA类和A类企业适用相应的通关便利措施,B类企业适用常规管理措施,C类和D类企业适用严密监管措施。

全国海关实行统一的企业分类标准、程序和管理措施。

海关与企业应当加强合作,开展经常性信息交流和业务联系。

第五条海关总署对企业分类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直属海关负责审定、调整本关区企业适用的管理类别。

第二章管理类别的设定

第一节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

第六条AA类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已适用A类管理1年以上;

(二)上一年度进出口总值3000万美元(中西部1000万美元)以上;

(三)经海关验证稽查,符合海关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和贸易安全的要求;

(四)每年报送《经营管理状况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每半年报送《进出口业务情况表》。

第七条A类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已适用B类管理1年以上;

(二)连续1年无走私罪、走私行为、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

(三)连续1年未因进出口侵犯知识产权货物而被海关行政处罚;

(四)连续1年无拖欠应纳税款、应缴罚没款项情事;

(五)上一年度进出口总值50万美元以上;

(六)上一年度进出口报关差错率3%以下;

(七)会计制度完善,业务记录真实、完整;

(八)主动配合海关管理,及时办理各项海关手续,向海关提供的单据、证件真实、齐全、有效;

(九)每年报送《经营管理状况报告》;

(十)按照规定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的换证手续和相关变更手续;

(十一)在商务、人民银行、工商、税务、质检、外汇、监察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机构无不良记录。

第八条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C类管理:

(一)有走私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