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6:58:40

风湿

风湿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在本院专科病房与门诊选择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受试者在18~65岁之间,病级为1~2级,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1h,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抗风湿药物研究指导原则活动期RA的标准,受试者排除明显心、肝、肺、肾等的器质性疾病,药物过敏史和晕针史,孕妇与哺乳妇女不纳入试验。受试者在3个月内未使用过二线药物。病人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病人的一般情况

组别例数性别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病期(例)病级(例)

男女ⅠⅡⅢⅠⅡⅢ

针灸组3052545±53±5255010187

对照组1531244±733±51230942

注: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45例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期、病级随机按2∶1配对分为二组:对照组应用消炎痛25mg,3次/d,治疗组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应用隔日1次针灸治疗,每次40min,1个月为一疗程。

取穴:①整体取穴:根据整体治疗原则,患者每次取背部督脉经和膀胱经,肝俞、睥俞、肾俞和命门穴,手足阳明经曲池、足三里和足少阴肾经太溪穴。②局部取穴:根据患者受累关节取穴。肩关节取肩于、肩贞、肩内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泽穴,腕关节以阳池、阳谷、阳溪穴,指关节取八邪穴,膝关节取膝眼、曲泉、膝阳关、阳陵泉穴,踝关节取解溪、昆仑、丘墟穴,趾关节取八风穴,颞颌关节取下关穴。四肢穴位采用温针以驱寒逐湿,通利关节,针刺采用捻转提扦补泻法,随后温针2次,应用灸粒温针。背俞一般用附子饼间接灸法(附子饼为附子∶丁桂∶冰片以40∶9∶1比例制成)。

1.3观察方法:每2周随访一次,每次检查晨僵、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握力,每4周随访血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滴度,部分患者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脂质过氧化物酶(LPO)和亮脑啡肽,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采用化学比色法,亮脑啡肽采用放免法测定,由华东医院协助完成。

1.4疗效评定:显效:关节肿胀指数改善率、压痛指数改善率、握力改善率、晨僵改善率和ESR改善率等五种改善率均数>70%。改善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正常值)×100%。有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50%。改善: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无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

1.5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计量指标改变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检验。

2结果

2.1疗效评价:针灸组3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改善17例,无效5例,改善率83.3%;消炎痛组15例,有效3例,改善9例,无效3例,改善率80%,二组间经Ridit检验,P>0.05,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针灸组疗效与消炎痛组相似。

2.2针灸与病程和关节功能:见表2。从表2中可见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关节功能损害越少,疗效也越好。

表2针灸疗效与病程和关节功能的关系

疗效病程(年)关节功能

<1/21~22~3>3ⅠⅡⅢ

显效0010100

有效3211421

改善3635593

无效0113023

有效率(%)10088.883.366.61008457

2.3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见表3。

表3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

项目针灸组(30例)消炎痛组(15例)

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前治疗后P值

关节肿胀指数6.9±4.44.7±4.3<0.00113.4±3.612.6±3.5>0.05

关节压痛指数17.2±7.610.1±0.7<0.00113.1±3.19.1±2.4<0.02

晨僵(H)2.9±1.61.9±1.6<0.0012.3±1.71.4±0.5<0.02

握力(mmHg)83.5±31.295.7±62.1<0.001102.3±28.6113.8±30.4<0.05

ESR(mm/1h)57.2±25.746.4±27.2<0.0175.1±29.562.6±29.6<0.01

CRP(μg/L)18.8±11.68.2±14.5>0.0517.9±12.110.2±12.1>0.05

RF(对数值)2.4±0.42.2±0.4<0.012.4±0.32.2±0.4>0.05

2.4针灸治疗前后亮脑啡肽(LEK)、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见表4。

表4针灸治疗前后LEK、SOD、CAT和LPO的变化

项目LEK(10例)SOD(18例)CAT(18例)LPO(18例)

mg/mlU/g(Hb)U/mg(Hb)nmol/L

治疗前85.1±41.8485.9±38.617.1±3.55.7±1.0

治疗后172.5±62.2458.2±46.118.1±1.65.2±1.1

P值<0.01<0.01>0.05<0.05

2.5不良反应:消炎痛组有1例头痛,有2例胃肠不适,针灸组无明显副作用。

3讨论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经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消炎镇痛,但该类药物引起严重胃肠道症状和肝、肾、神经等方面损伤,而中医认为RA属痹证,一般均为正虚标实之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中医针灸治疗RA是一种非药物消炎镇痛疗法。本研究用艾灸背俞穴温阳益肾、调和气血。局部取穴祛瘀通经,捻转提扦补肾法治疗RA,疗效可达83.3%,与消炎痛的消炎镇痛疗效相似,经Ridit检验,P>0.05。同时发现病程越短关节功能损伤越少,疗效越好。目前没有一种早期RA的标准,根据Morgan等[1]报道早期RA病程12个月以内的患者为界限,针灸治疗对早期RA疗效较好(见表3)。针灸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均有明显好转。ESR、RF滴度也有改善,P<0.01,消炎痛对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ESR也有好转,P<0.02,而对RF无明显作用,与我国近年来报道相似[2]。

风湿范文篇2

专家一致认为,治疗风湿骨病的原则应该是:专攻一点再及其它的抗痹毒原则,即首先清除痹毒,然后修复受损关节,促进人体营养元素的吸收,全面提高免疫能力。从而使人体风、寒、湿、邪从外而解,彻底治愈风湿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主要是由于人体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的前提下,复感风寒湿诸邪,使气血失运,经络痹阻而致。诸邪先后杂至,各有其特点:痛点不固定或游走性者为风;疼痛剧烈,痛处喜暖畏寒,屈伸不利者为寒,痛处固定,肿胀明显者为湿;痛处红肿灼热,喜凉恶热者为热。若日久失治,病邪深入于关节骨节,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继之而生,与邪气胶结,阻痹经络,留滞关节,则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僵直。可伴关节外多系统受损,关节病变主要表现在四肢大小关节,也可累及颈柱关节。属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病理特点关节滑膜炎.本病侵犯关节骨和软骨,造成关节畸形,是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二者均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病范畴.

痹,是痹阻不通之意.本病一是由人体正气不足,二是由外邪侵袭,合而发病.

外邪侵袭如居处低洼,坐卧湿地,淋雨受寒等感受风.寒湿邪:亦或感受风热,与湿邪相合,或风寒郁而化热.诸气相杂,经络阻滞,而病为痹.风性善动,风邪甚则痹痛游走,寒性收引,寒邪甚则痹痛剧;湿性重浊,湿邪甚则痹困重肿胀;热胜则肿,热邪甚则痹痛红钟肿.

正气不足素体虚弱,气血不足,风寒湿热之邪侵虚,留连于筋骨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发病。或平素起居失于摄养,劳倦,房事过度等,均可伤损肝肾,精血亏虚,筋骨失养,复感外邪则极易发病。

痰瘀互结痹病日久,反复发作,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不利,聚湿成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结于筋骨之间,造成关节畸形,曲伸不利,肿胀疼痛。

辨证论治

4气虚

气虚血运无力,血行淤滞,不能上荣与面,面色淡白或晦暗,气虚不能推动血脉充达肢体肌肉,故身倦无力,少言懒语,血行不畅,瘀阻络脉,筋脉肌肉失去营养,故证见疼痛如刺,痛处不移,拒按肢体麻木,四肢不遂。

痹病,先由气血亏损,肌腠松弛,以致风,寒,湿三种病邪壅塞经络,阻碍了气血的运行而成。最常见的症状是:大小关节疼痛,运动障碍,或者莫一部分发生麻痹,失去知觉;或者周身有沉重的感觉;或者下肢浮肿,关节奇冷。变形

风寒湿痹

征候: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时轻时重,曲伸不利,逢阴雨天加重,苔薄白,脉弦滑或濡缓。若风邪偏胜,则关节游走疼痛,多见于上肢肩,肘;若寒邪偏胜,则关节痛剧,遇寒则重,得热则缓;若湿邪偏胜,则痛处不移而关节沉重肿胀。肌肉麻木。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2。风湿热痹

证侯:起病较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痛不可触,筋脉拘急,曲伸不利。或见皮肤红斑肿痛,多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通络。

3虚痹

证侯:痹证日久不愈,关节疼痛,时重时轻,反复发作,腰膝酸软,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濡弱或沉细。

治法: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

4。顽痹

证候:痹证日久,反复发作,关节僵硬变形,疼痛剧烈,不得曲伸,或疼痛麻木,关节附近呈暗黑色;时或关节红肿疼痛,伴发热口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逢寒冷而痛甚,得热则缓;舌苔白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风湿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在本院专科病房与门诊选择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受试者在18~65岁之间,病级为1~2级,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1h,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抗风湿药物研究指导原则活动期RA的标准,受试者排除明显心、肝、肺、肾等的器质性疾病,药物过敏史和晕针史,孕妇与哺乳妇女不纳入试验。受试者在3个月内未使用过二线药物。病人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病人的一般情况

组别例数性别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病期(例)病级(例)

男女ⅠⅡⅢⅠⅡⅢ

针灸组3052545±53±5255010187

对照组1531244±733±51230942

注: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45例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期、病级随机按2∶1配对分为二组:对照组应用消炎痛25mg,3次/d,治疗组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应用隔日1次针灸治疗,每次40min,1个月为一疗程。

取穴:①整体取穴:根据整体治疗原则,患者每次取背部督脉经和膀胱经,肝俞、睥俞、肾俞和命门穴,手足阳明经曲池、足三里和足少阴肾经太溪穴。②局部取穴:根据患者受累关节取穴。肩关节取肩于、肩贞、肩内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泽穴,腕关节以阳池、阳谷、阳溪穴,指关节取八邪穴,膝关节取膝眼、曲泉、膝阳关、阳陵泉穴,踝关节取解溪、昆仑、丘墟穴,趾关节取八风穴,颞颌关节取下关穴。四肢穴位采用温针以驱寒逐湿,通利关节,针刺采用捻转提扦补泻法,随后温针2次,应用灸粒温针。背俞一般用附子饼间接灸法(附子饼为附子∶丁桂∶冰片以40∶9∶1比例制成)。

1.3观察方法:每2周随访一次,每次检查晨僵、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握力,每4周随访血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滴度,部分患者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脂质过氧化物酶(LPO)和亮脑啡肽,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采用化学比色法,亮脑啡肽采用放免法测定,由华东医院协助完成。

1.4疗效评定:显效:关节肿胀指数改善率、压痛指数改善率、握力改善率、晨僵改善率和ESR改善率等五种改善率均数>70%。改善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正常值)×100%。有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50%。改善: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无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

1.5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计量指标改变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检验。

2结果

2.1疗效评价:针灸组3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改善17例,无效5例,改善率83.3%;消炎痛组15例,有效3例,改善9例,无效3例,改善率80%,二组间经Ridit检验,P>0.05,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针灸组疗效与消炎痛组相似。

2.2针灸与病程和关节功能:见表2。从表2中可见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关节功能损害越少,疗效也越好。

表2针灸疗效与病程和关节功能的关系

疗效病程(年)关节功能

<1/21~22~3>3ⅠⅡⅢ

显效0010100

有效3211421

改善3635593

无效0113023

有效率(%)10088.883.366.61008457

2.3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

表3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

项目针灸组(30例)消炎痛组(15例)

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前治疗后P值

关节肿胀指数6.9±4.44.7±4.3<0.00113.4±3.612.6±3.5>0.05

关节压痛指数17.2±7.610.1±0.7<0.00113.1±3.19.1±2.4<0.02

晨僵(H)2.9±1.61.9±1.6<0.0012.3±1.71.4±0.5<0.02

握力(mmHg)83.5±31.295.7±62.1<0.001102.3±28.6113.8±30.4<0.05

ESR(mm/1h)57.2±25.746.4±27.2<0.0175.1±29.562.6±29.6<0.01

CRP(μg/L)18.8±11.68.2±14.5>0.0517.9±12.110.2±12.1>0.05

RF(对数值)2.4±0.42.2±0.4<0.012.4±0.32.2±0.4>0.05

2.4针灸治疗前后亮脑啡肽(LEK)、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见表4。

表4针灸治疗前后LEK、SOD、CAT和LPO的变化

项目LEK(10例)SOD(18例)CAT(18例)LPO(18例)

mg/mlU/g(Hb)U/mg(Hb)nmol/L

治疗前85.1±41.8485.9±38.617.1±3.55.7±1.0

治疗后172.5±62.2458.2±46.118.1±1.65.2±1.1

P值<0.01<0.01>0.05<0.05

2.5不良反应:消炎痛组有1例头痛,有2例胃肠不适,针灸组无明显副作用。

3讨论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经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消炎镇痛,但该类药物引起严重胃肠道症状和肝、肾、神经等方面损伤,而中医认为RA属痹证,一般均为正虚标实之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中医针灸治疗RA是一种非药物消炎镇痛疗法。本研究用艾灸背俞穴温阳益肾、调和气血。局部取穴祛瘀通经,捻转提扦补肾法治疗RA,疗效可达83.3%,与消炎痛的消炎镇痛疗效相似,经Ridit检验,P>0.05。同时发现病程越短关节功能损伤越少,疗效越好。目前没有一种早期RA的标准,根据Morgan等[1]报道早期RA病程12个月以内的患者为界限,针灸治疗对早期RA疗效较好(见表3)。针灸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均有明显好转。ESR、RF滴度也有改善,P<0.01,消炎痛对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ESR也有好转,P<0.02,而对RF无明显作用,与我国近年来报道相似[2]。

风湿范文篇4

【关键词】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微生物限度检查;细菌;真菌;控制菌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由丁公藤、麻黄、桂枝、陈皮等27味中药材组成,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等证。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是我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了控制产品质量,同时提高该产品的一次菌检合格率,本文对该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方法验证,并对生产状况进行调查,找出造成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菌检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进行改进,最后检查效果。

1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验证[1]

1.1菌种

1.1.1菌种的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生孢梭菌[CMCC(B)64941]、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CMCC(F)98003]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1.2菌液的制备将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新鲜培养物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18~24h,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50~100cfu(细菌、真菌验证)或10~100cfu(控制菌验证)的菌悬液。将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接种于改良马丁培养基中,培养24~48h,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将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接种于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培养5~7d,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3~5mL,洗脱孢子,然后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孢子数50~100cfu的孢子悬液。

1.2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4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培养基、胆盐乳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培养基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3供试液的制备取冯了性药酒10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

1.4细菌、真菌和酵母菌的验证试验组:取供试液1mL和50~100cfu试验菌液,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数。

供试品对照组:取1mL供试液,按常规菌落计数方法测定供试品的本底菌数。

菌液组:直接将同上试验菌的菌液量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培养基,平行制备2个平皿,测定所加试验菌的菌数。

3个批次样品的验证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试验组的菌回收率均大于70%,可采用常规法进行冯了性药酒的细菌、真菌及酵菌测定。

表1细菌、真菌和酵母菌验证结果(n=3)(略)

Tab.1Testofbacteriaandfungi

1.5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验证[2]试验组:吸取10mL供试液及10~100cfu试验菌,加入100mL胆盐乳增菌培养基或营养肉汤培养基,按该控制菌的检查法进行检查。

阴性菌对照组:大肠埃希菌的验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作阴性对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验证以大肠埃希菌作阴性对照菌,分别验证各控制菌检查方法的专属性。结果各控制菌的试验组均检出试验菌,方法成立,结果见表2。

表2控制菌的验证结果(略)

Tab.2Controlledbacterialgrowth

2原因调查

2.1一次菌检不合格的情况分析对2005年1~7月共150批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的菌检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全部批次的样品细菌数均不超标;30批样品真菌数超标,占200%;1批样品细菌、真菌超标,占0.7%。从以上结果可看出,菌检不合格品的主要缺陷项目是真菌数超标,确定主要的监控方向是真菌。

2.2对工艺流程进行监控[3]通过以上分析,并对整个工艺流程进行研究,确定了下面5处的监控点(见图1),对11批产品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瓶盖菌落数超标与成品的真菌不合格有相关性。

图1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的生产流程图(略)

Fig.1FlowchartofFengliaoxingFengshiDiedamedicinalwines

表3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从浸渍——成品的真菌监测情况(略)

Tab.3Detectionoffungiinthewine

注:*为超出企业内控标准

3改进措施

3.1对药酒瓶、瓶盖的生产厂家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度,厂家要具有“药包材注册证”,严格按药包材注册办法的要求进行生产:①生产厂家应建立生产和质量管理机构,从事生产的各级人员应进行培训、考核;②生产厂房按工艺流程及洁净级别进行合理布局,有相应规模的生产区及储存区;③设备符合生产要求,便于生产、维修及保养,能防止差错和减少污染;④制定物料的严格管理制度;⑤生产厂家应有防止污染的卫生措施,制定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切实执行;⑥制定各项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生产过程有完整的批生产记录;⑦产品有完善的销售与收回记录。

3.2严格按要求对瓶盖的外观、尺寸及微生物等项目进行检查,检验合格后才可放行使用。

3.3对药酒瓶、瓶盖制定合理的存贮期,到期应进行复验,复验合格后才可使用;如因存贮期过长造成微生物限度超标,应进行灭菌处理,复检合格才能使用。

4效果评价

经过改进之后,2005年底对9月至10月共22批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及其瓶盖的菌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瓶盖的菌落数控制在少于100个/10盖;成品冯了性药酒的细菌、真菌的菌落数亦控制在少于100个/mL左右;控制菌亦未检出,均符合法定标准要求。由结果可知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一次菌检合格率已得到明显的改善。

5结论

经过对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微生物检查异常的调查研究,找出造成该产品菌检不合格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后,一次菌检合格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总结到:在加强生产工序的质量管理之外,包装材料的质量管理亦不容忽视,要严把包材生产厂家的质量关,要求厂家要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保证生产出合格的包材产品;我公司对包材要有严格的验收标准,进一步保证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包装生产流程,杜绝因包材造成的成品不合格现象。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27.

风湿范文篇5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痰淤

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或风湿类疾病的简称,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及免疫系统等的一组疾病。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发生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与链球菌感染盛行地区一致。而风湿性关节炎在风湿病中占很大的一部分,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总数已超过1亿,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关节、肌肉等疼痛为主,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的系统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肢节痹病为多见,多以肢体经络为邪气所阻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麻木、灼热,曲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风湿性关节炎当隶属于中医学“痹病”范畴,主要是因风、寒、湿等外邪痹阻经络所致。本文从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因病机及其致病因素、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从痰淤论治作理论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同道。

1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病理关键是“不通”,其致病因素皆可致痰淤

风湿性关节炎为慢性进行性过程,一般说病之始发,“不通”为其病理关键,所谓“不通”,指经脉气血为邪气所扰,运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而“不通”的原因之一是经络中必有痰淤。在中医学中,痹病既久,则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往往就是产生痰浊与淤血。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血管,血流无力,必停留而淤。”现代《中医病理》指出:“阳气一虚,无以化水湿,阳光不照,阴霾内生。”《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注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表明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风寒湿热等)都与痰淤密切相关。素体虚弱,肝、脾、肾三脏功能低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四肢,脾失健运,产生痰饮水湿,阻塞脉络,影响气血流通而致痰淤。风、寒、湿、热等外邪在痹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也是产生痰淤水饮的病理因素。叶天士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俱伤,其化为败淤凝痰。”《类证治裁》亦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2痰淤是重要的病理环节

风湿性关节炎中,痰淤既是病理结果,又是关键的病理因素。明代张景岳认为:“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痹,不得通行而病也。”痹病既得,风寒湿之邪充斥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邪斥日久,寒凝津血为痰淤,热炼津血为痰淤,湿停为痰。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痹证论治》:“痹久必有痰湿败血淤滞经络”,叶天士说:“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患病日久,气血循行不畅,而致“血停为淤,湿凝为痰”,痰淤互结,与外邪相合,闭阻经络,深入骨骱,胶结则难愈。赵献可《医贯》云:“痰也,血也,水也,一物也”都提出痰淤同源的观点,痰淤既是致病因子,又是病理产物。在临床上也表现病势的渐进性和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气血淤滞愈甚,皮肉筋骨失却濡养,深入骨节而出现关节肿胀、畸形、活动障碍,淤留皮肉则为红斑或结节,累及脏腑及所属五体,可致脏腑功能失调。《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脉时疏故不通。”因此,痰淤是痹病的基本病理特征,贯穿于风湿性关节炎的始末。

3临床表现有痰淤可辨

风湿性关节炎隶属痹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发热,肿胀、僵直拘挛、屈伸不利、畸形等,留著皮肉则为红斑或结节,久痹累及脏腑及所属五体,可致脏腑功能失调。疼痛是痹病临床最常见的症状,病机属于痰淤互结,留著于筋骨,不通则痛。《圣济总录》云:“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淤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清代唐容川云:“凡是疼痛,皆淤血凝滞之故也。”痰淤为阴邪,痰为湿所化,痰淤为病,故可见肢体重着不适,湿聚生痰,痰淤互结,停留肌肤,形成硬结。久病入络,气血凝结,不能濡养皮肉筋骨,出现关节僵直拘挛、麻木、屈伸不利。肿胀多因淤血留阻、津液不行或痰湿淤血互结所致,其他症状如麻木,皮肤硬化,皮下结节,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风寒湿侵袭,痰淤阻滞有关,病机也不外卫虚邪侵,经络阻滞,气血不荣养组织等有关。

4祛痰化淤在治疗中有着重要体现

痹病的治疗上一般总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基本大法,然痹病虽不是急症,但病患多感邪日久,痰淤多是其病理产物,进而为邪使病情复杂,更为难愈,故祛痰化淤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是重中之重。《医碥》指出“寒能滞气涩血,湿能停痰聚液,久之淤血痰饮之为痹。”因此在治疗痹证时,多以“怪病多痰”“久病入络”,来辨证用药,除注重传统的祛风、散寒、除湿、养阴、清热、补肾等方法外,还应重视“痰淤”的存在。若痹轻,则用祛湿祛淤药物,如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等;若淤痹较重,加用归尾、丹皮、丹参、赤芍、桃仁、红花之属;痹证日久,可选用三棱、莪术等破血消症之品;若兼痰淤,偏于湿者,用车前子、茯苓、猪苓、薏苡仁等;偏于痰者则用陈皮、半夏、苍术、厚朴等;偏于顽痰不化用白芥子、制南星;若淤在经络骨骱,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可用虫药辛咸之品来搜风剔络,如地鳖虫、全蝎、蜈蚣、水蛭、穿山甲、蜂房,以奏宣通脏腑,疏通经络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穿山甲味淡,性平,气燥而串,其走串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风痰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乳香、没药二药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的很好组合,肢体关节等疼痛皆能治之。

风湿范文篇6

[关键词]护理管理;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等为典型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1]。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较落后,较多患者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缺乏认知,因此,为保证治疗效果,有必要对患者实施相关的护理措施[2]。该院对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护理管理干预,以探究护理管理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5年3月—2017年3月该院120例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实验组(60例)。实验组60例患者年龄为42~70岁,平均(56.85±4.73)岁,男女分别为23例(38.33%)、37例(61.67%);病程为1~13年,平均为(4.32±0.23)年。对照组60例患者年龄为40~71岁,平均(56.79±4.68)岁,男女分别为24例(40.00%)、36例(60.00%);病程为1~12年,平均为(4.28±0.25)年。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1.2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给予患者用药指导、运动康复训练,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其心理疏导,尽量为患者营造舒适、良好的养病环境等。实验组60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护理管理干预,常规护理同对照组患者,同时,在护理期间对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干预,具体为:①组建护理管理小组:护理科室的负责人专门组建相关的护理小组,对组内护理人员实施护理理论知识及护理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②护理实施:结合患者的疾病证型对其实施中医辨证护理,例如对于瘀血痹阻证患者,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睡前使用温水泡脚,并在睡前按摩涌泉穴,以调和气血,同时,给予患者相关的饮食建议,告知患者多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冬瓜、黄瓜、丝瓜等,忌食生冷辛辣等食物;对于寒湿痹阻证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舒筋活络,可对患者使用针灸、拔罐等方法,并指导患者热敷关节疼痛部位,在饮食上,应多建议患者食用辛温发散的食物,如药酒、羊骨汤、猪骨汤、桂皮等;对于肝肾阴虚证患者,护理人员应建议患者多食用补益肝肾的食物,如鸡肉、芝麻、黑木耳、鹅肉等,忌食不易消化、生冷的食物,如西红柿、冰淇淋、田螺、牡蛎等;对于湿热痹阻证患者,应建议患者多进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红豆、菊花菜等,忌食温燥、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芥末、辣椒、桂皮、姜等;对于肾气虚寒证的患者,可指导患者多对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按摩,多注意保暖,在饮食上,应建议患者多食用牛奶、瘦肉、鸡蛋、花生、大豆制品和鱼肉等高蛋白的食物。③护理监督:科室负责人应不定期对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未落实到位的,应督促相关护理人员尽快实施,对于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并制定相关的改进措施。1.3评估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半年后研究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关节疼痛评分:选择VAS(视觉模拟评分)[3]法进行评定,最高分10分,评分越接近10分,即疼痛感越强。生活质量评分[4]:选择GQOL-74量表进行评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即生活质量越高。1.4统计方法。选择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对比,,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干预半年后关节疼痛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如表1。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若不及时干预,严重者可出现残疾,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均造成了较沉重的负担。较多研究调查发现[5],相比于城市,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获取相关知识及信息的途径较闭塞,了解疾病的程度不深,预防及保健意识不强,因此,对该地区患者实施相关护理干预十分必要。该研究对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护理管理干预,研究发现,虽然常规护理可获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农村地区患者的保健意识较弱,未认识到饮食调护的意义,导致仍有部分患者的疗效较难保证;而该研究中的护理管理干预主要是指在护理期间专门组建相关的护理小组,以保证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并结合患者的证型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例如对于肾气虚寒证患者,该研究不仅指导患者对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按摩,还给予患者相关的饮食建议,更体现了饮食调护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从而使患者意识到饮食调护对疾病恢复的意义,促使其改变原有的饮食习惯,对保证治疗效果具有较积极的意义。因此,对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加用护理管理干预十分可行。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干预半年后关节疼痛评分(2.78±0.32)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生活质量评分(87.46±2.69)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这提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加用护理管理干预可显著增强治疗效果,有助于缓解患者关节疼痛,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较积极的影响。综上所述,对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干预的效果较佳,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蔡旭,肖剑伟,郭粉莲,等.中医护理对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生活量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5):402-405.

[2]赵辉,杨国峰,伊天爽,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和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74-77.

[3]蔡旭,肖剑伟,郭粉莲,等.个性化健康教育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23):2887-2889.

[4]刘菲菲,鄂晓强.综合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理障碍及疼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0):140-143.

风湿范文篇7

关键词: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风湿免疫病;治疗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壮医常用外治法,是用煮沸之壮药液加热特制之竹罐,再将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广泛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即采用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的常用壮药,如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宽筋藤等。将上述适量的药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min后取出备用,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min,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位重刺3~4针,迅速取热药罐再在针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复拔2~3次。拔罐完毕擦净后再用药巾热敷于拔罐部位。其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外治手段而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一、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方法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操作规范:即采用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宽筋藤等,将上述适量的药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min后取出备用,边拔边捞,甩净水珠,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min,第1次拔的时间可短些。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位重刺3~4针,迅速取热药罐在针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复拔2~3次。竹罐上出现的白泡多的可多拔几次,直至无白泡为止。每次取罐后要用消毒卫生纸擦净后再吸再拔。拔罐完毕擦净后再用药巾热敷于拔罐部位,药巾冷了再换热的药巾(药巾为干净的毛巾浸于上述药液,捞出拧半干即成)。疗程的第1天只敷不洗,第2,3天再用药液熏洗患处。急性病程者每天拔罐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慢性病程者每2天拔罐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适用于:滚克(类风湿关节炎)、隆芡(痛风)、令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风湿免疫病的治疗。壮族民间早已将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中。

二、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归于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功能。《中国壮医学》指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能“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通龙路火路气机”[1]。即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发挥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等多方面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具有“对患者机体双向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发挥治疗作用”、“可以改善痹证患者和血液流变学状况,提示本法治疗痹证的疗效机理之一是改善血液粘度”、“对甲襞微循环功能有改善作用,微循环功能的改善,有可能使痹证患者某些异常物质及代谢产物,如渗出液、致痛物质、免疫沉着等容易排出,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温热效应、经络传导、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调节免疫、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甲襞微循环对上述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药罐中的药物离子通过皮肤进入体内,不但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浓度,同时温热刺激扩张局部血管,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也有利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局部作用于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处方遵循辨病施治原则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遵循辨病施治原则处方。如治疗滚克(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宽筋藤、山霸王、铁包金、海风藤、大风艾、血风藤、鸡血藤、藤当归、藤杜仲、飞龙掌血、半枫荷、了刁竹、轮叶木姜子、肿节风、银花藤、千斤拔、土茯苓等;治疗隆芡(痛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肿节风、阴阳莲、山霸王、红鱼眼、半枫荷、两面针、忍冬藤、路路通、透骨消、鸡胶骨、过江龙、鸡血藤、钩藤、桑叶、生大黄、黑山栀、桂枝、青蒿等;治疗令扎(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九龙藤、过江龙、麻骨风、宽筋藤、肿节风、山霸王、红鱼眼、了刁竹、透骨消、伸筋草、骨碎补、藤杜仲、川断、牛大力、藤杜仲、飞龙掌血、鸡血藤、川芎、牛膝等。

四、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用药特点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为外治法,用药量较大,一般为口服煎剂的4~5倍。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病用药外,在药性及常用药物上也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多合用辛性药物,如丁香、白芷、肉桂、细辛、防风、麻黄等。在需散寒止痛的证候中,辛性药物的使用尤为必要。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辛味药多含有挥发性物质,易于被皮肤吸收,适合于皮肤给药[2];二是祛风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千斤拔、秦艽、荆芥、防风、古羊藤、鸡骨香、八角枫、钻地风、半枫荷、雷公藤、宽筋藤、伸筋草、海风藤、络石藤、青风藤、吹风散、九龙藤、麻骨风等;三是除湿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土茯苓、金钱草、车前草、萆薢、薏仁、石上柏、肾蕨等;四是散寒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山霸王、海风藤、大风艾、血风藤、鸡血藤、藤当归、藤杜仲、飞龙掌血、半枫荷、桂枝、良姜。这与药物竹罐疗法促进代谢、改善营养、拔毒消肿、通调龙路火路的作用优势是相辅相成的。公务员之家:

五、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应用及研究评析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在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可喜的的进步,但治疗标准不统一,特别是疗效判定不一致,造成治疗结果的可信度低,因此,以壮医理论为指导,对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规范化研究,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规范一些有效的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方剂,通过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文献资料、临床资料分析,从临床角度、生活质量及患者评价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统一其分型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达到治疗及用药规范化、评价客观化的目的。从而制定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的规范技术,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风湿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

42例门诊患者,男17例,女25例;年龄32~67岁,平均49岁;病程1~13年,平均4年;早期患者11例,中期患者23例,晚期患者8例,全部患者按中医辨证原则分为:风湿性6例,虚寒型22例,痰瘀互结型8例,寒热夹杂型6例。

1.2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关于RA分类标准,具备以下各项中4项者即可诊断:①每日晨僵持续1h以上,时间超过6周;②3个或以上关节肿胀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超过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⑤有皮下结节;⑥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3]。

1.3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生黄芪30g、当归15g、熟地15g、白芍15g、鸡血藤30g、制川乌10g(先煎)、桂枝15g、细辛6g、羌活15g、独活15g、威灵仙15g、透骨草30g、羊藿叶24g、乳香10g、没药10g、乌蛇15g、蜈蚣3条、土元10g、炙马钱子0.3g、白芥子15g、生甘草6g,每日1剂。煎药方法:将上方药物用冷水浸泡30min,每剂煎2次,每煎煮沸后30min,每次煎留药液200ml,将两次煎留药液混匀备用。服用方法:早、晚各服药液200ml,3个月为1个疗程。加减:阳虚甚者加制附片、鹿角胶;寒盛痛剧者加制草乌;关节肿胀者加防己和生薏仁;瘀血明显者加血竭和地龙;关节僵硬变形者加炮山甲和蜂房;低热阴虚者加丹皮、秦艽和石斛;局部灼热,寒热夹杂者加生石膏、知母和黄柏;气虚者加党参和白术。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减轻,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有减轻,关节功能活动有改善,实验指标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关节功能活动均无明显改善,实验检查无变化[4]。

2.2治疗结果

本组42例中临床治愈26例(61.9%),显效11例(26.2%),好转2例(4.8%),无效3例(7.1%),总有效率为92.9%。

3典型病例

患者,男,51岁,农民,2006年9月3日初诊。由于患者长期居住湿热潮湿之地,导致双膝、踝及脚关节肿痛,继则手腕及手指关节肿痛,已经确诊为RA。现双膝、脚踝、腕、手指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僵硬已3年,舌淡苔白润,脉弦细,血化验:血沉60mm/h,类风湿因子阳性。西医诊断为RA,中医诊断属“顽痹”、“厉节风”范畴,证属肾虚寒湿、痰瘀凝滞、痹阻经络关节而致,治宜补肾散寒祛湿、疏风活络止痛。处方:桂枝30g、制川乌10g(先)、细辛6g、羌活15g、独活15g、熟地15g、鹿角10g(化)、淫羊藿24g、威灵仙15g、透骨草30g、当归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鸡血藤30g、乌蛇15g、川芎18g、白芍15g、蜈蚣3条、、生黄芪30g、生甘草6g、炙马钱子0.3g、蜂房10g、炒白芥子15g,水煎早晚服。二诊,12月8日,已服上方90余剂,现四肢关节疼痛消失,肿胀消失,四肢屈伸自如。

4讨论

RA是一种以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统计,在国外其发病率为1%~2%,个别地区高达5%。在我国平均为0.4%,总数360万~440万[5]。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外袭人体肌腠、经络,滞留筋骨、关节、肌肉,痹阻气血,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由于肾主骨、肝主筋,所以筋骨、关节病变当责之于肝肾,应以肝肾亏虚为本。正气不足、肝肾亏虚是其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关键因素(即内因),而风、湿等邪外袭仅属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外因),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灵枢·百病始生篇》)。明代医家王肯堂明确指出痹证的发生:“有风、有湿、有寒、有热,皆标也;肾虚,其本也。”《金匮要略浅注》则进一步明确指出“此证若非肝肾先虚,则虽得水气,未必便入筋骨”。又因诸邪痹阻经络,使营血涩滞,则血凝成瘀,故瘀血也贯穿于本病始终[6]。基于上述病机特点,方用生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鸡血藤、淫羊藿益气养血,柔肝补肾,强壮筋骨;制川乌、炙马钱子、细辛和桂枝温经散寒、开通经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诸药能够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炎症发展,减轻水肿、改善微循环和肢体关节功能;羌活、独活、威灵仙和透骨草祛风除湿散寒;土元、制乳香和制没药活血化瘀、通络定通;蜈蚣、乌蛇搜风透骨,疏通经络;白芥子擅祛经络之痰以消肿;甘草解毒调和药性[7]。诸药配伍,使机体正气恢复,寒湿痰瘀得除,络通血行,筋骨强健而获佳效。

[参考文献]

[1]王金法.自拟乌蛇葛根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例[J].光明中医,2009,24(1):62-64.

[2]李昕秀.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因分析[J].光明中医,2008,3(22):82.

[3]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5.

[4]张军辉,温振宇.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2):61.

[5]王念莲,徐阳.五苓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416.

风湿范文篇9

论文摘要: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脾胃关系密切,因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应以健脾益气,调补后天为主,同时还要结合临床症候随证施治,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以侵犯四肢关节为主,而又无特殊疗法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尪痹”范畴。古代医家对“痹证”发病机理的认识,认为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腠理疏松,致使风寒湿等邪气杂至,而为痹患。大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或扶正益气、或补益肝肾、或益气养血;或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或清热利湿、疏风通络等。但纵观其效果,特别是远期疗效仍不佳。目前国际上亦没有较好的治愈方案,是世界公认的疑难病症之一。我跟师三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略有体会。

1.尪痹(RA)与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胃升清散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脾虚使气血生化无源,肌肉不丰,四肢关节失养,久则筋骨血脉失去濡养,营卫失去调和,外邪乘虚而入,着于肌肉筋脉则发为风湿痹病。《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所以健脾和胃可促使脾胃更好的运化水谷精微,给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同时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输送至人体的四肢,以维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动。从病因来看,《黄帝内经》很重视脾胃在痹证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起居失常,可致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或痰湿内生,湿浊为患,复感外邪而为痹。由于脾胃虚弱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在补气养血、扶正固本以及抑制某些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常用健脾益胃的药,如党参、白术、白扁豆、山药、黄精、炒麦芽、薏苡仁等,以补为主,兼攻邪,做到攻不伤正,补不留邪。如何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通过察舌、切脉,结合全身与局部的情况则有助于判断虚实的多寡,以决定攻补的尺度。

2.尪痹(RA)中医分型与治则

RA虽说是好发的常见病,其症候、证型不同,治疗原则各异,但在各证型的施治中,均必须以健脾益气为基本法则,方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再随症协调,灵活用药。

(1)寒湿痹阻型: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肿胀或重着,痛有定处,触之不热,晨僵明显,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疼痛加剧,局部畏寒怕冷,或见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薄白或白厚,脉象弦紧或浮缓。治疗上宜祛风散寒、健脾除湿通络。若疼痛较剧者,加制川乌10g、制草乌10g、麻黄10g、制附片8g、细辛3g;若肌肤麻木不仁剧烈者,加土鳖虫8g、蜈蚣2条、鸡血藤15g;湿胜者,加地龙10g、牛膝15g;晨僵明显者,加伸筋草15g、白芍10g、木瓜10g。

(2)湿热痹阻型: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剧烈,晨僵,肢体酸楚沉重,关节屈伸不利,或伴发热、口苦心烦,便干尿赤,食欲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疗上宜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通络止痛。关节肿痛甚者,加忍冬藤15g、木瓜10g、桑枝15g;热盛者,加生石膏40g、寒水石10g;湿浊甚者,加萆薢15g、土茯苓15g、赤小豆10g。

(3)寒热错杂型:表现为寒热证均不明显,肢体关节疼痛或肿胀,活动受限,或见恶寒恶风,舌质淡红,舌苔黄白相兼,脉象弦细。治疗上宜祛风散寒,健脾除湿清热。加用制川乌10g、生石膏30g外散里清而取效。

(4)痰瘀阻络型:表现为周身关节肿胀僵硬且变形,重滞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疼痛固定,昼轻夜重,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治疗上宜以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为主。痛剧者,加乳香10g、没药10g、桃仁10g、延胡索10g、全蝎8g;肿胀明显者,加茯苓15g、水蛭8g、泽兰10g、蜈蚣2条。

(5)肝肾不足型:表现为关节疼痛日久,腰膝酸冷,关节屈伸不利,或见关节畸形。强直,头晕耳鸣,心悸不宁,肌肉瘦削,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沉。治疗上宜补益肝肾,健脾祛风通络。加用杜仲15g、怀牛膝15g、熟地15g、补骨脂10g、肉苁蓉10g、乌梢蛇10g、龟板10g、鳖甲10g。

(6)气血亏虚型: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入夜尤甚,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精神疲乏,伴有头晕耳鸣,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时宜健脾益气养血、通络止痛。加用黄芪30g、肉桂6g、白芍10g、桂枝10g、当归10g、生姜3片、大枣10枚、怀牛膝15g、鸡血藤15g。

3.典型病例

韩某,女,56岁,2008年3月10初诊。患者周身关节疼痛半年。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关节疼痛,尤以双下肢膝关节疼痛严重,双手指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半小时以上,肿胀,有压痛。活动时膝关节疼痛加重。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无口苦,食欲欠佳,舌淡苔薄黄,脉弦滑偏数。实验室检查示:血沉45mm/hr,类风湿因子960IU/ML。中医诊断为尪痹,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以健脾益气,养血通络。处方:生地10g、熟地10g、山萸肉10g、白芍10g、山药30g、白术10g、薏苡仁30g、苍术10g、炒麦芽10g、黄芪30g、桂枝15g、怀牛膝15g、续断10g、炙甘草6g。方中黄芪、白术、山药、苍术、薏苡仁、炒麦芽诸药健脾护胃;熟地黄、生地黄、白芍、桂枝养血通络。1剂/天,水煎,早晚分服,服药7剂。同时服甲氨喋呤片,10mg/周,洛索洛芬钠片,60mg/次,2次/天。1周后,患者自诉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嘱继续服上方药1个月,诸症基本消失。

4.小结

以上治法都以健脾益气为主,中土健旺,利于饮食、药物的吸收,既可治疗疾病,又可化生水谷精微,补肾益精,填髓壮骨,有效控制病情,防止骨质破坏〔1〕。但临床切忌一味拘泥于此。应做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培补后天除了是治本的方法,也是“见肝之变,当先实脾”这一防治法则的具体体现。

风湿范文篇10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广西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取RA患者106例,采用SPSS(10.0)建立数据库及统计研究其中医证候在年龄、性别、病程、发病年龄、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IgA,IgG,IgM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RA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上存在差异。中医证候在性别、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广西地区RA证候以湿热阻络最多见。在病程方面,肝肾阴虚病程最长。RA患者年龄较轻者证候主要表现为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和寒热错杂证;年长者以痰淤阻络和肝肾阴虚为主。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idArthritis,简称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性的症状为对称性、周围性多处关节慢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其病理为慢性滑膜炎,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本病属中医的“痹证-尪痹”“历节”“白虎历节”等范畴。本病病因未明,西医缺乏特异性治疗。祖国医学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其特色在于辨证论治,而证候机制研究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及现代流行病学理论的指导下,收集106例广西地区RA病人的病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和综合分析后,阐明广西地区RA中医证候分布及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奠定基础。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来源选择200001~200612期间,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6例RA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在广西地区居住5年以上。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诊断标准[1]。

1.2.2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尪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2]并结合临床实际将关节局部症状作为主症,除舌脉等以外的症状作为次症,结合舌脉,制定寒湿阻络、湿热阻络、寒热错杂、痰淤互结、肝肾阴虚五大常见证候类型的证候诊断标准。

1.2.3纳入标准所有纳入的病人均需符合下列全部条件:①符合上述中、西医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RA病人。②年龄在16~75岁。

1.2.4排除标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纳入本研究:①不符合上述中、西医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病人;②合并有心血管、肺部、肝脏、肾脏、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以及严重关节外表现,如高热不退、多发类风湿结节、间质性肺炎、肾脏淀粉样变、缩窄性心包炎等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③长期服用有关治疗RA的药物,且在本研究前至少l周内未停用糖皮质激素和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的患者;④年龄在16岁以下,75岁以上的患者;⑤孕妇或哺乳期女性的患者。

1.3研究过程的质量控制由专人填写调查表,中医证型由两名副高职称以上专家最后核定。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证候规律采用描述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

2结果

2.1基本情况男性29例,女性77例,平均年龄43.32±12.87岁;平均病程为50.05±47.61个月。

2.2证候总体分布规律106例研究对象中各证候所占的比例差异较大,其所占比例分别是:寒湿阻络证为11.32%,湿热阻络证为35.85%,寒热错杂证为14.15%,肝肾阴虚证15.09%、痰淤互结证为23.58%。

2.3证候规律与可能相关因素的关系

2.3.1中医证候与年龄的关系见表1。分析表明不同年龄段各证候间的构成比除痰淤互结证组与肝肾阴虚证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组与肝肾阴虚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1中医证候与年龄的关系(略)

2.3.2中医证候与性别的关系见表2。男性29例,占27.36%,女性77例,占72.64%,男∶女为1∶2.66,但各证候之间男、女性的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中医证候与性别的关系(略)

2.3.3中医证候与病程的关系见表3。肝肾阴虚证病程较长,除痰淤互结证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证候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四证候之间在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3中医证候与病程的关系(略)

2.3.4中医证候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见表4。结果显示,中医证候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4中医证候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略)

2.3.5中医分型与临床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见表5。中医证候与临床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5中医分型与关节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略)

3讨论

3.1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性别与RA发病关系密切,女性多于男性。研究显示体内激素水平也可能与发病有关,如女性在绝经期发病明显增高,在妊娠期症状多缓解[3]。研究结果男女比例为1∶2.66,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3]。各证候之间男女比例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在证候的分布上男女之间无特殊的选择性,服从RA总体男女分配比例。可推测不同性别患者的中医病因病机是没有差异的。

3.2中医证候与发病年龄、病程和地域的关系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高[3]。表2说明,寒湿阻络型的平均发病年龄最轻,肝肾阴虚型的发病年龄为最大,其余两型居于中间。原因考虑为,湿热痹阻为阳气偏盛,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蕴化为热所致。中青年人阳气偏盛,因此风湿热郁型居多;老年人气血亏虚,生理机能减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年四十,阴气自半也……”,中医素有“瘦人多火”之说,肝肾阴虚多见于年老体瘦之人;故患病多虚或正虚邪实证。年龄较大的患者容易发生痰淤互结和肝肾阴虚;年纪较轻的患者容易发生寒湿阻络、寒热错杂和湿热阻络证。

从表3可以看到,风湿热郁和风寒湿阻型的患者平均病期较短,肝肾阴虚和痰淤互结型的病期一般较长。这与中医理论也是相符合的。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夹杂而至,合而为痹”,疾病初期,患者多见寒湿阻络型,邪留经络,经久不愈,加之中青年人阳气偏盛,内有蕴热,蕴化为热,到病之中期可常见风湿热郁和寒热错杂证;本病迁延日久,耗伤正气,气血衰少,正虚邪恋,肌肤失养,筋骨失充伤及肝肾并可因之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或痰阻或淤滞。而风寒湿邪留于经络关节,直接影响气血津液运行,也可导致痰淤形成。

本研究分析广西地区的106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按频率由高至低依次是湿热阻络证、痰淤互结证、肝肾阴虚证、寒热错杂证和寒湿阻络证。其中以湿热阻络证最为常见。笔者认为这与广西位处岭南地带,日照时间长,气候炎热,而且降雨量多,江川河流水溪随处可见,湿热之邪为四季的主导之邪气有关。在这种天暑下逼,地湿上蒸的环境中,人体体质多为湿热偏胜。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谓“地势使然也”。

3.3中医证候与关节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作为慢性多关节破坏疾病,RA的诊断常以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晨间僵直为临床观察的基本依据。这些临床表现是评估RA疾病活动性的客观指标。表4的结果表明,这三项临床指标在RA的各类分型中的差别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

血清RF对诊断RA的特异性并不很高,不能作为诊断RA的唯一指标。RF滴度越高患者出现关节外的病变和重症的可能性越大[3]。在RA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时,常常伴有ESR增快、CRP增高及IgA,gG,IgM三种免疫球蛋白亦常增高。本研究发现,本组病人均处活动期,上述各项实验室指标均高于正常值,反映了RA活动期的实验室特点。虽然不同证候间各相关实验室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这些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反映的是RA的疾病活动期或缓解期的特点,而很难反映RA的中医证候特点。同时我们也发现,湿热阻络证除RF的滴度以外,其他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是5个证候中最高的。究其缘由,首先与热邪的致病特点有关,热邪为阳邪,阳主躁动而向上;其次,湿热阻络证的患者病程较短,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映明显。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广西地区的RA中医证候特点,但本研究由于一些客观条件所限,仅收集了106例病人的病例资料,样本数偏小,且不是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基于以上问题,今后在的研究中,在广西地区乃至全国,应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以求更进一步了解RA中医证候特点,为其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