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4:20:51

风湿性

风湿性范文篇1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痰淤

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或风湿类疾病的简称,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及免疫系统等的一组疾病。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发生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与链球菌感染盛行地区一致。而风湿性关节炎在风湿病中占很大的一部分,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总数已超过1亿,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关节、肌肉等疼痛为主,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的系统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肢节痹病为多见,多以肢体经络为邪气所阻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麻木、灼热,曲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风湿性关节炎当隶属于中医学“痹病”范畴,主要是因风、寒、湿等外邪痹阻经络所致。本文从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因病机及其致病因素、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从痰淤论治作理论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同道。

1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病理关键是“不通”,其致病因素皆可致痰淤

风湿性关节炎为慢性进行性过程,一般说病之始发,“不通”为其病理关键,所谓“不通”,指经脉气血为邪气所扰,运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而“不通”的原因之一是经络中必有痰淤。在中医学中,痹病既久,则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往往就是产生痰浊与淤血。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血管,血流无力,必停留而淤。”现代《中医病理》指出:“阳气一虚,无以化水湿,阳光不照,阴霾内生。”《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注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表明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风寒湿热等)都与痰淤密切相关。素体虚弱,肝、脾、肾三脏功能低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四肢,脾失健运,产生痰饮水湿,阻塞脉络,影响气血流通而致痰淤。风、寒、湿、热等外邪在痹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也是产生痰淤水饮的病理因素。叶天士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俱伤,其化为败淤凝痰。”《类证治裁》亦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2痰淤是重要的病理环节

风湿性关节炎中,痰淤既是病理结果,又是关键的病理因素。明代张景岳认为:“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痹,不得通行而病也。”痹病既得,风寒湿之邪充斥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邪斥日久,寒凝津血为痰淤,热炼津血为痰淤,湿停为痰。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痹证论治》:“痹久必有痰湿败血淤滞经络”,叶天士说:“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患病日久,气血循行不畅,而致“血停为淤,湿凝为痰”,痰淤互结,与外邪相合,闭阻经络,深入骨骱,胶结则难愈。赵献可《医贯》云:“痰也,血也,水也,一物也”都提出痰淤同源的观点,痰淤既是致病因子,又是病理产物。在临床上也表现病势的渐进性和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气血淤滞愈甚,皮肉筋骨失却濡养,深入骨节而出现关节肿胀、畸形、活动障碍,淤留皮肉则为红斑或结节,累及脏腑及所属五体,可致脏腑功能失调。《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脉时疏故不通。”因此,痰淤是痹病的基本病理特征,贯穿于风湿性关节炎的始末。

3临床表现有痰淤可辨

风湿性关节炎隶属痹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发热,肿胀、僵直拘挛、屈伸不利、畸形等,留著皮肉则为红斑或结节,久痹累及脏腑及所属五体,可致脏腑功能失调。疼痛是痹病临床最常见的症状,病机属于痰淤互结,留著于筋骨,不通则痛。《圣济总录》云:“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淤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清代唐容川云:“凡是疼痛,皆淤血凝滞之故也。”痰淤为阴邪,痰为湿所化,痰淤为病,故可见肢体重着不适,湿聚生痰,痰淤互结,停留肌肤,形成硬结。久病入络,气血凝结,不能濡养皮肉筋骨,出现关节僵直拘挛、麻木、屈伸不利。肿胀多因淤血留阻、津液不行或痰湿淤血互结所致,其他症状如麻木,皮肤硬化,皮下结节,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风寒湿侵袭,痰淤阻滞有关,病机也不外卫虚邪侵,经络阻滞,气血不荣养组织等有关。

4祛痰化淤在治疗中有着重要体现

痹病的治疗上一般总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基本大法,然痹病虽不是急症,但病患多感邪日久,痰淤多是其病理产物,进而为邪使病情复杂,更为难愈,故祛痰化淤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是重中之重。《医碥》指出“寒能滞气涩血,湿能停痰聚液,久之淤血痰饮之为痹。”因此在治疗痹证时,多以“怪病多痰”“久病入络”,来辨证用药,除注重传统的祛风、散寒、除湿、养阴、清热、补肾等方法外,还应重视“痰淤”的存在。若痹轻,则用祛湿祛淤药物,如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等;若淤痹较重,加用归尾、丹皮、丹参、赤芍、桃仁、红花之属;痹证日久,可选用三棱、莪术等破血消症之品;若兼痰淤,偏于湿者,用车前子、茯苓、猪苓、薏苡仁等;偏于痰者则用陈皮、半夏、苍术、厚朴等;偏于顽痰不化用白芥子、制南星;若淤在经络骨骱,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可用虫药辛咸之品来搜风剔络,如地鳖虫、全蝎、蜈蚣、水蛭、穿山甲、蜂房,以奏宣通脏腑,疏通经络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穿山甲味淡,性平,气燥而串,其走串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风痰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乳香、没药二药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的很好组合,肢体关节等疼痛皆能治之。

风湿性范文篇2

[关键词]护理管理;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等为典型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1]。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较落后,较多患者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缺乏认知,因此,为保证治疗效果,有必要对患者实施相关的护理措施[2]。该院对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护理管理干预,以探究护理管理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5年3月—2017年3月该院120例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实验组(60例)。实验组60例患者年龄为42~70岁,平均(56.85±4.73)岁,男女分别为23例(38.33%)、37例(61.67%);病程为1~13年,平均为(4.32±0.23)年。对照组60例患者年龄为40~71岁,平均(56.79±4.68)岁,男女分别为24例(40.00%)、36例(60.00%);病程为1~12年,平均为(4.28±0.25)年。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1.2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给予患者用药指导、运动康复训练,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其心理疏导,尽量为患者营造舒适、良好的养病环境等。实验组60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护理管理干预,常规护理同对照组患者,同时,在护理期间对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干预,具体为:①组建护理管理小组:护理科室的负责人专门组建相关的护理小组,对组内护理人员实施护理理论知识及护理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②护理实施:结合患者的疾病证型对其实施中医辨证护理,例如对于瘀血痹阻证患者,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睡前使用温水泡脚,并在睡前按摩涌泉穴,以调和气血,同时,给予患者相关的饮食建议,告知患者多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冬瓜、黄瓜、丝瓜等,忌食生冷辛辣等食物;对于寒湿痹阻证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舒筋活络,可对患者使用针灸、拔罐等方法,并指导患者热敷关节疼痛部位,在饮食上,应多建议患者食用辛温发散的食物,如药酒、羊骨汤、猪骨汤、桂皮等;对于肝肾阴虚证患者,护理人员应建议患者多食用补益肝肾的食物,如鸡肉、芝麻、黑木耳、鹅肉等,忌食不易消化、生冷的食物,如西红柿、冰淇淋、田螺、牡蛎等;对于湿热痹阻证患者,应建议患者多进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红豆、菊花菜等,忌食温燥、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芥末、辣椒、桂皮、姜等;对于肾气虚寒证的患者,可指导患者多对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按摩,多注意保暖,在饮食上,应建议患者多食用牛奶、瘦肉、鸡蛋、花生、大豆制品和鱼肉等高蛋白的食物。③护理监督:科室负责人应不定期对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未落实到位的,应督促相关护理人员尽快实施,对于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并制定相关的改进措施。1.3评估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半年后研究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关节疼痛评分:选择VAS(视觉模拟评分)[3]法进行评定,最高分10分,评分越接近10分,即疼痛感越强。生活质量评分[4]:选择GQOL-74量表进行评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即生活质量越高。1.4统计方法。选择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对比,,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干预半年后关节疼痛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如表1。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若不及时干预,严重者可出现残疾,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均造成了较沉重的负担。较多研究调查发现[5],相比于城市,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获取相关知识及信息的途径较闭塞,了解疾病的程度不深,预防及保健意识不强,因此,对该地区患者实施相关护理干预十分必要。该研究对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护理管理干预,研究发现,虽然常规护理可获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农村地区患者的保健意识较弱,未认识到饮食调护的意义,导致仍有部分患者的疗效较难保证;而该研究中的护理管理干预主要是指在护理期间专门组建相关的护理小组,以保证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并结合患者的证型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例如对于肾气虚寒证患者,该研究不仅指导患者对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按摩,还给予患者相关的饮食建议,更体现了饮食调护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从而使患者意识到饮食调护对疾病恢复的意义,促使其改变原有的饮食习惯,对保证治疗效果具有较积极的意义。因此,对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加用护理管理干预十分可行。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干预半年后关节疼痛评分(2.78±0.32)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生活质量评分(87.46±2.69)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这提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加用护理管理干预可显著增强治疗效果,有助于缓解患者关节疼痛,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较积极的影响。综上所述,对农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干预的效果较佳,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蔡旭,肖剑伟,郭粉莲,等.中医护理对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生活量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5):402-405.

[2]赵辉,杨国峰,伊天爽,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和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74-77.

[3]蔡旭,肖剑伟,郭粉莲,等.个性化健康教育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23):2887-2889.

[4]刘菲菲,鄂晓强.综合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理障碍及疼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0):140-143.

风湿性范文篇3

论文摘要: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脾胃关系密切,因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应以健脾益气,调补后天为主,同时还要结合临床症候随证施治,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以侵犯四肢关节为主,而又无特殊疗法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尪痹”范畴。古代医家对“痹证”发病机理的认识,认为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腠理疏松,致使风寒湿等邪气杂至,而为痹患。大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或扶正益气、或补益肝肾、或益气养血;或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或清热利湿、疏风通络等。但纵观其效果,特别是远期疗效仍不佳。目前国际上亦没有较好的治愈方案,是世界公认的疑难病症之一。我跟师三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略有体会。

1.尪痹(RA)与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胃升清散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脾虚使气血生化无源,肌肉不丰,四肢关节失养,久则筋骨血脉失去濡养,营卫失去调和,外邪乘虚而入,着于肌肉筋脉则发为风湿痹病。《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所以健脾和胃可促使脾胃更好的运化水谷精微,给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同时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输送至人体的四肢,以维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动。从病因来看,《黄帝内经》很重视脾胃在痹证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起居失常,可致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或痰湿内生,湿浊为患,复感外邪而为痹。由于脾胃虚弱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在补气养血、扶正固本以及抑制某些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常用健脾益胃的药,如党参、白术、白扁豆、山药、黄精、炒麦芽、薏苡仁等,以补为主,兼攻邪,做到攻不伤正,补不留邪。如何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通过察舌、切脉,结合全身与局部的情况则有助于判断虚实的多寡,以决定攻补的尺度。

2.尪痹(RA)中医分型与治则

RA虽说是好发的常见病,其症候、证型不同,治疗原则各异,但在各证型的施治中,均必须以健脾益气为基本法则,方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再随症协调,灵活用药。

(1)寒湿痹阻型: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肿胀或重着,痛有定处,触之不热,晨僵明显,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疼痛加剧,局部畏寒怕冷,或见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薄白或白厚,脉象弦紧或浮缓。治疗上宜祛风散寒、健脾除湿通络。若疼痛较剧者,加制川乌10g、制草乌10g、麻黄10g、制附片8g、细辛3g;若肌肤麻木不仁剧烈者,加土鳖虫8g、蜈蚣2条、鸡血藤15g;湿胜者,加地龙10g、牛膝15g;晨僵明显者,加伸筋草15g、白芍10g、木瓜10g。

(2)湿热痹阻型: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剧烈,晨僵,肢体酸楚沉重,关节屈伸不利,或伴发热、口苦心烦,便干尿赤,食欲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疗上宜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通络止痛。关节肿痛甚者,加忍冬藤15g、木瓜10g、桑枝15g;热盛者,加生石膏40g、寒水石10g;湿浊甚者,加萆薢15g、土茯苓15g、赤小豆10g。

(3)寒热错杂型:表现为寒热证均不明显,肢体关节疼痛或肿胀,活动受限,或见恶寒恶风,舌质淡红,舌苔黄白相兼,脉象弦细。治疗上宜祛风散寒,健脾除湿清热。加用制川乌10g、生石膏30g外散里清而取效。

(4)痰瘀阻络型:表现为周身关节肿胀僵硬且变形,重滞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疼痛固定,昼轻夜重,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治疗上宜以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为主。痛剧者,加乳香10g、没药10g、桃仁10g、延胡索10g、全蝎8g;肿胀明显者,加茯苓15g、水蛭8g、泽兰10g、蜈蚣2条。

(5)肝肾不足型:表现为关节疼痛日久,腰膝酸冷,关节屈伸不利,或见关节畸形。强直,头晕耳鸣,心悸不宁,肌肉瘦削,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沉。治疗上宜补益肝肾,健脾祛风通络。加用杜仲15g、怀牛膝15g、熟地15g、补骨脂10g、肉苁蓉10g、乌梢蛇10g、龟板10g、鳖甲10g。

(6)气血亏虚型: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入夜尤甚,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精神疲乏,伴有头晕耳鸣,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时宜健脾益气养血、通络止痛。加用黄芪30g、肉桂6g、白芍10g、桂枝10g、当归10g、生姜3片、大枣10枚、怀牛膝15g、鸡血藤15g。

3.典型病例

韩某,女,56岁,2008年3月10初诊。患者周身关节疼痛半年。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关节疼痛,尤以双下肢膝关节疼痛严重,双手指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半小时以上,肿胀,有压痛。活动时膝关节疼痛加重。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无口苦,食欲欠佳,舌淡苔薄黄,脉弦滑偏数。实验室检查示:血沉45mm/hr,类风湿因子960IU/ML。中医诊断为尪痹,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以健脾益气,养血通络。处方:生地10g、熟地10g、山萸肉10g、白芍10g、山药30g、白术10g、薏苡仁30g、苍术10g、炒麦芽10g、黄芪30g、桂枝15g、怀牛膝15g、续断10g、炙甘草6g。方中黄芪、白术、山药、苍术、薏苡仁、炒麦芽诸药健脾护胃;熟地黄、生地黄、白芍、桂枝养血通络。1剂/天,水煎,早晚分服,服药7剂。同时服甲氨喋呤片,10mg/周,洛索洛芬钠片,60mg/次,2次/天。1周后,患者自诉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嘱继续服上方药1个月,诸症基本消失。

4.小结

以上治法都以健脾益气为主,中土健旺,利于饮食、药物的吸收,既可治疗疾病,又可化生水谷精微,补肾益精,填髓壮骨,有效控制病情,防止骨质破坏〔1〕。但临床切忌一味拘泥于此。应做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培补后天除了是治本的方法,也是“见肝之变,当先实脾”这一防治法则的具体体现。

风湿性范文篇4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痰淤

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或风湿类疾病的简称,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及免疫系统等的一组疾病。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发生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与链球菌感染盛行地区一致。而风湿性关节炎在风湿病中占很大的一部分,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总数已超过1亿,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关节、肌肉等疼痛为主,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的系统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肢节痹病为多见,多以肢体经络为邪气所阻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麻木、灼热,曲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风湿性关节炎当隶属于中医学“痹病”范畴,主要是因风、寒、湿等外邪痹阻经络所致。本文从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因病机及其致病因素、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从痰淤论治作理论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同道。

1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病理关键是“不通”,其致病因素皆可致痰淤

风湿性关节炎为慢性进行性过程,一般说病之始发,“不通”为其病理关键,所谓“不通”,指经脉气血为邪气所扰,运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而“不通”的原因之一是经络中必有痰淤。在中医学中,痹病既久,则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往往就是产生痰浊与淤血。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血管,血流无力,必停留而淤。”现代《中医病理》指出:“阳气一虚,无以化水湿,阳光不照,阴霾内生。”《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注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表明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风寒湿热等)都与痰淤密切相关。素体虚弱,肝、脾、肾三脏功能低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四肢,脾失健运,产生痰饮水湿,阻塞脉络,影响气血流通而致痰淤。风、寒、湿、热等外邪在痹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也是产生痰淤水饮的病理因素。叶天士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俱伤,其化为败淤凝痰。”《类证治裁》亦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2痰淤是重要的病理环节

风湿性关节炎中,痰淤既是病理结果,又是关键的病理因素。明代张景岳认为:“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痹,不得通行而病也。”痹病既得,风寒湿之邪充斥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邪斥日久,寒凝津血为痰淤,热炼津血为痰淤,湿停为痰。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痹证论治》:“痹久必有痰湿败血淤滞经络”,叶天士说:“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患病日久,气血循行不畅,而致“血停为淤,湿凝为痰”,痰淤互结,与外邪相合,闭阻经络,深入骨骱,胶结则难愈。赵献可《医贯》云:“痰也,血也,水也,一物也”都提出痰淤同源的观点,痰淤既是致病因子,又是病理产物。在临床上也表现病势的渐进性和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气血淤滞愈甚,皮肉筋骨失却濡养,深入骨节而出现关节肿胀、畸形、活动障碍,淤留皮肉则为红斑或结节,累及脏腑及所属五体,可致脏腑功能失调。《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脉时疏故不通。”因此,痰淤是痹病的基本病理特征,贯穿于风湿性关节炎的始末。

3临床表现有痰淤可辨

风湿性关节炎隶属痹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发热,肿胀、僵直拘挛、屈伸不利、畸形等,留著皮肉则为红斑或结节,久痹累及脏腑及所属五体,可致脏腑功能失调。疼痛是痹病临床最常见的症状,病机属于痰淤互结,留著于筋骨,不通则痛。《圣济总录》云:“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淤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清代唐容川云:“凡是疼痛,皆淤血凝滞之故也。”痰淤为阴邪,痰为湿所化,痰淤为病,故可见肢体重着不适,湿聚生痰,痰淤互结,停留肌肤,形成硬结。久病入络,气血凝结,不能濡养皮肉筋骨,出现关节僵直拘挛、麻木、屈伸不利。肿胀多因淤血留阻、津液不行或痰湿淤血互结所致,其他症状如麻木,皮肤硬化,皮下结节,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风寒湿侵袭,痰淤阻滞有关,病机也不外卫虚邪侵,经络阻滞,气血不荣养组织等有关。

4祛痰化淤在治疗中有着重要体现

痹病的治疗上一般总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基本大法,然痹病虽不是急症,但病患多感邪日久,痰淤多是其病理产物,进而为邪使病情复杂,更为难愈,故祛痰化淤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是重中之重。《医碥》指出“寒能滞气涩血,湿能停痰聚液,久之淤血痰饮之为痹。”因此在治疗痹证时,多以“怪病多痰”“久病入络”,来辨证用药,除注重传统的祛风、散寒、除湿、养阴、清热、补肾等方法外,还应重视“痰淤”的存在。若痹轻,则用祛湿祛淤药物,如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等;若淤痹较重,加用归尾、丹皮、丹参、赤芍、桃仁、红花之属;痹证日久,可选用三棱、莪术等破血消症之品;若兼痰淤,偏于湿者,用车前子、茯苓、猪苓、薏苡仁等;偏于痰者则用陈皮、半夏、苍术、厚朴等;偏于顽痰不化用白芥子、制南星;若淤在经络骨骱,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可用虫药辛咸之品来搜风剔络,如地鳖虫、全蝎、蜈蚣、水蛭、穿山甲、蜂房,以奏宣通脏腑,疏通经络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穿山甲味淡,性平,气燥而串,其走串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风痰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乳香、没药二药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的很好组合,肢体关节等疼痛皆能治之。

风湿性范文篇5

Clinicalobservationontreatmentofrheumatoidshoulderconglutinationwithmanipulationtherapy

KEYWORDSarthritis,rheumatoid;shoulderjoint;adhesions;musculoskeletalmanipulations

肩关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常受累的部位,关节的肿胀、疼痛,以及肩关节囊、周围滑囊、肌腱等组织炎症反应均可引起肩关节粘连及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此类患者应用中医手法进行了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2年1月~2005年3月,我们对130例162肩肩关节粘连进行了手法治疗。其中女125例157肩,男5例5肩;左侧90肩,右侧72肩;年龄28~75岁,平均48.6岁。所有入选患者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所制定的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平均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11.2年,肩关节活动受限病史1.3年。肩关节治疗前活动范围:外展30~70°,上举60~150°,前屈40~60°,后伸20~45°。所有患者治疗前行肩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排除严重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明显狭窄、消失等不宜行手法治疗的情况。上述病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A、B两组,A组68例85肩,其中男3例3肩,左侧47肩,右侧38肩;B组62例77肩,其中男2例2肩,左侧43肩,右侧34肩。

1.2治疗方法A组行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每周1次,连续5次,每次20mg,完成首次注射后即开始常规主、被动功能锻炼。被动训练由康复医师辅助进行关节活动;主动训练与被动训练同时开始,包括手指爬墙训练、梳头训练、旋转训练、悬吊滑轮牵拉训练等。B组在进行上述治疗前加用麻醉下的手法治疗。为避免手法治疗时的疼痛及对抗,常规行静脉麻醉,由麻醉师负责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待意识丧失、肌张力消失后开始手法治疗。患者取卧位,术者站于患侧,首先进行准备手法治疗。患者侧卧,患肩在上,术者对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肩峰下滑囊、三角肌止点、冈上肌、冈下肌、喙突等处实行分筋、理筋、捏拿弹拨等手法,以放松肩周组织。随后右手持患肢腕部,左手托患肢肘部,将患肩关节进行顺时针方向摇动,幅度逐渐加大,待患肩较为松弛后,边摇肩关节边对肩关节进行上举。在上举过程中遇阻挡感时,逐渐增加推力,直至阻力消失。此时常可触及弹跳感,并可闻及关节内崩裂声,切忌过快施加暴力,以免造成骨折及肌腱断裂。一般在阻力感消失后,随后的操作便可畅通无阻,上举可超过150°。进一步外展、内收肩关节,手法缓慢、轻柔,以免造成臂丛神经损伤。最后,运用旋转摇晃手法,恢复关节内外旋功能:置肩关节于中立位,屈肘90°,一手握前臂中部,一手握上臂中部,缓慢内外旋肩关节,注意外旋超过60°即可,不能强行扳至90°,以免造成关节囊撕裂。在完成上述手法治疗后,常规予关节腔内注射利多卡因50mg、确炎舒松40mg及透明质酸钠20mg。手法治疗后每周注射透明质酸钠1次,共5次。

1.3疗效评价所有病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关节功能评分。评分采用美国肩、肘关节外科学会的标准评分系统(SocietyofAmericanshoulderandelbowsurgeonsratingscale,ASES)[1]。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软件对两组的ASES评分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

A、B两组全部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随访。无一例发生骨折、关节脱位、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A组治疗前ASES评分平均为30.2分,治疗后ASES评分逐渐提高,至随访结束时ASES评分平均为45.2分;B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时ASES评分与A组相仿,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至治疗后3个月时,B组ASES评分平均为70.6分。两组术后3个月的ASE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A、B两组治疗后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3.6和3.8分,功能评分分别为20.9和44.4分,力量评分分别为9.8和14.1分,稳定性评分分别为10.9和8.3分。B组功能及力量评分明显优于A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评分A组优于B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B组中有6例由于关节活动范围不满意,于首次治疗后3周内重复进行了麻醉下的手法扳正。6肩3个月后(仍自第1次手法治疗起计算)ASES评分平均为68.7分,与同组其余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1两组治疗前后ASES评分比较(略)

3体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双手小关节外,四肢大关节亦可受累,据统计肩关节受累居腕、肘、膝、踝后的第5位。与其他部位一样,其最基本的病变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但不同的是肩关节炎症可以超出关节范围,累及周围滑囊及肱二头肌腱等关节外组织,周围肌肉受炎性刺激而挛缩,导致肩关节发生内收、内旋畸形,活动受限。炎症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肩关节囊挛缩,此时行肩关节囊造影可以发现关节囊的容积显著缩小,肩袖组织则因为长期的炎症刺激而发生粘连和肌肉萎缩[2]。发展至此阶段,单纯依靠患者的功能锻炼已无法改善关节活动范围。A组在不进行手法治疗的情况下,单纯行局部药物治疗及主被动训练,至随访结束时,ASES评分仅由30.2分增加至45.2分。

推拿、理筋手法在治疗肩周类风湿性关节炎粘连中被广泛应用。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粘连虽主要表现与肩周炎相同,但其病理基础与肩周炎不同,且其中、晚期关节面、周围组织的破坏程度也远较肩周炎更为严重。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参照肩周炎手法治疗的同时逐步摸索其治疗的特点,并进行了总结。

首先,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晚期,骨质疏松严重,关节面破坏,关节严重不稳,周围软组织薄弱,手法操作易引起骨折、关节脱位、肩袖撕裂等并发症,而且肌力严重减退者后期康复锻炼艰难,即使被动活动范围恢复,患者功能改善亦不明显。因此,我们对所有拟行手法治疗的患者,参照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X线分期方法[1],将其分为早、中、晚及末期,选择早、中期患者进行治疗。入选本次研究的130例患者均符合早、中期标准,由于病例选择合适,手法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无一例发生骨折、关节囊撕裂等并发症。

其次,在手法治疗恢复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之后,主被动结合的功能锻炼对患者而言尤为重要。不同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由于病程漫长,关节破坏严重,往往功能康复更为困难。特别在进行手法治疗后的早期,由于肌力尚未恢复,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往往较小,为了防止肩关节再次粘连,每天的肩关节被动辅助训练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主要通过康复医师及患者家属协助患肩关节活动来进行,此过程一般持续2周。主动训练的目的是增强肌力,因为归根结底关节活动还要靠关节周围肌群来带动。从我们的随访结果来看,手法治疗组主动训练3个月时,随着肌力的恢复,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已基本接近被动活动范围,其ASES评分亦由治疗前的31.9分增加至70.6分。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保证功能锻炼的顺利进行,有效的镇痛治疗是必须的,在口服消炎镇痛药物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重复进行局部封闭治疗,每周1次,但总数不宜超过3次。对于手法松解后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仍不满意者,应及时进行第2次静脉麻醉下的手法松解术。当然,在此之前必须排除患者在被动训练中无意识对抗的可能。在我们的手法治疗组中有6例进行了第2次手法松解,单独统计结果显示,其ASES评分最终仍达到了68.7分,与同组其他病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排除关节腔内注射药物及常规主、被动训练对手法治疗结果造成的干扰,我们设置了对照组。结果显示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及常规主被动训练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防止粘连并改善关节功能,但由于关节粘连的因素并未去除,至随访结束时,ASES评分仅增加至45.2分,与手法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对ASES评分的分类统计来看,尽管手法治疗造成关节囊及周围韧带的损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肩关节的稳定性,但由于其有效松解了粘连,增加了关节活动度,使进一步的功能锻炼成为可能,最终其功能及力量评分超过对照组。

[参考文献]

风湿性范文篇6

1中医药对RA病因病机的认识

1.1气血不足,营卫失调《内经》在论述痹证的发病机制时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首次以“历节病”命名RA,指出历节病是一种特殊的顽固性痹证,其血虚历节的病机、证候是“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这些皆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致肉不坚而病痹。从病因上看,风寒湿热之邪只是本病发生的外部条件或因素。而气血不足、营卫失调才是本病的重要内部原因或根本因素,从临床表现上看,本病中晚期除四肢小关节疼痛肿胀、关节肿大变形、骨质改变以外,常伴有关节肌肉疼痛无力、少气乏力、心悸、头晕、面黄少华等气血亏虚的证候表现,所以气血不足、营卫不和既是本病的重要内因,也是病情发展变化的主要机制。

1.2脾胃虚弱,湿浊内生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起居失常,可致气血不足,卫外不能;或痰湿内生,湿浊为患,复感外邪而致痹。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太阳有余,病肉痹、寒中。”明代医家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痹证》中强调培补脾土的重要性:“况痹者闭也,乃脉络涩而少宣通之机,气血凝而少流动之势,治法非投壮水益阴则补气生阳;非急急于求肝肾,则拳拳于培补脾土,斯病退而根本不摇也。倘泥于三气杂至,为必不可留之邪,而日从事于攻伐,则体实者安,而体虚者危矣。”本病临床上除一般的关节局部症状如关节肿胀、疼痛以外,还有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肢体萎弱不用,胃脘痞满,食少纳呆,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腻等。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着,不但单独作祟,而且极易与其他外邪如风、寒、热邪合而为病,使本病临床表现纷纭复杂,缠绵难愈,故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痰浊内生是本病的重要病机。

1.3痰瘀互结,脉络阻滞痹,是闭阻不通之意当人体脏腑或肌表经络受外邪侵袭,气血痹阻不能畅通,机能障碍而发病,说明风寒湿热侵入血脉中,随血脉流窜,阻碍津液气血的运行,经脉瘀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认为“…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多不能活…用身痛逐瘀汤。”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久病入络”说:“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俱伤其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经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瘀血与痰浊既是机体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是机体进一步病变的因素。本病日久痰浊与瘀血互结,以致病情缠绵难愈,关节肿大变形僵硬,皮下结节,肢体麻木,病处固定而拒按,日轻夜重,局部肿胀或有硬结、瘀斑,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干燥无光泽,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迂曲、延长、脉细涩等,现代中医专家从以上病机出发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了综合治疗并取得良效。

2中医药对RA动物模型干预治疗

周学平等用舒关温经冲剂和舒关通络冲剂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研究证明两冲剂不但能明显降低IgG、IgA水平,而且能明显减少炎症介质PGE2的含量,抑制IL-1异常产生。张文怡等[13]采用大鼠AA的病理模型来探讨祛风湿方剂抗风湿作用的机制,结果A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升高的H2O2、IL-1水平显著降低,作用强度与强的松相近。郝钰等[14]研究发现二妙散加味(黄柏、苍术、牛膝、秦艽)能使AA大鼠致炎侧和非致炎侧踝关节及足爪组织中的PGE含量与血清中总补体含量明显降低。王旭丹等研究认为痹痛康能显著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胡氏等[16]以RA临床常见的寒湿阻络证和湿热阻络证为研究对象,观察了3种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sCKR),即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6受体(sIL-2R、sIL-6R),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水平的变化,结果RA患者3种sCKR均明显高于健康人,且经治疗后均显著下降。何东仪等用中药复方问荆合剂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发现问荆合剂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通过抑制关节滑膜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β的水平,从而减轻关节滑膜的炎症。张国恩等[18]用中药复方痹康饮合剂进行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痹康饮合剂治疗可以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异常增高的IL-1β、TNF-α浓度,从而抑制或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发展。

3中医药临床治疗

3.1辨证分型论治目前对RA的辨证分型主要依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痹”的证候分型进行,共分6型,即风寒湿阻型、风湿热郁型、痰瘀互结型、肾虚寒凝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亏虚型,但各地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对该病的辨证分型又各有特色。比如,商宪敏等[19]提出本病常见证候亦有6型,其中不同的有寒热错杂型、脾肾两虚型。具体治法:风寒湿痹型,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风湿热痹型,治宜清热祛风、利湿通络,方用白虎汤合宣痹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治宜祛寒清热、散风除湿、通经活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瘀凝滞型,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肝肾亏损型,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佐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右归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脾肾两虚型,治宜补脾益肾、强身壮骨,佐以散风化湿、温经通络,方用十全大补汤合薏苡仁汤加减。

3.2临床分期治疗汪红[20]将RA分初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并对中晚期RA44例以阴阳论治:阳虚寒凝,痰瘀互结证,用除痹温经汤加减;阴虚热郁、痰瘀互结证,用除痹清络汤加减。刘孟渊[21]亦认为在治疗RA时要临床分期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活动期分为风湿热型与风寒湿型。风湿热型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以四妙散加味治疗;风寒湿型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以蠲痹汤加味治疗。稳定期分3型:痰瘀阻络型,治以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气血亏虚、经脉痹阻型,治以补益肝肾、宣痹通络之法,以大补阴丸治疗;肾阳虚衰、经脉痹阻型,治以温补肾阳、宣痹通络之法。无论是辨证分型论治,还是临床分期治疗,中医药对RA的治疗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疗效可靠,毒副作用低,是目前国内治疗RA的最受注目和欢迎的手段之一。

4现代医学对RA的研究

4.1RA相关的细胞因子研究表明,IL-1是破坏关节软骨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它能促进滑膜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合成并释放前列腺素E2(PGE2)和胶原酶。PGE2和胶原酶引发滑膜炎症反应、软骨基质的崩解,而局部免疫复合物、游离的胶原等分解产物刺激IL-1的合成,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22]。另外,IL-1能刺激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合成过量的金属蛋白酶,包括胶原酶和基质溶素,后者(又称蛋白多糖酶)能溶解破坏软骨基质。IL-1还能作用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释放磷脂酶A2,而磷脂酶A2能抑制蛋白多糖前体物质氨基多糖的合成,抑制各种生长因子对软骨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此外,IL-1还可诱导IL-2和IL-6产生,在某些病理状况下,IL-1可与IL-2或TNF-α发生协同性生物学效应[23]。

TNF-α与IL-1一样,均是RA发病机理中居中心地位的促炎症性细胞因子,参与RA的发生发展过程。TNF-α诱导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如ICAM-1),促进白细胞和血管内皮黏附渗透导致局部的炎症。在体外,TNF-α刺激滑膜纤维母细胞和软骨细胞产生PGE2和胶原酶,促进骨质破坏和骨的吸收及纤维母细胞增生,抑制骨胶原的合成;TNF-α也能促进软骨细胞分泌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使纤维蛋白溶酶原变成纤维蛋白溶酶而加快关节炎的损伤过程[24]。TNF-α增加滑膜及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而促进血管翳的形成;TNF-α还可促使滑膜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和软骨细胞产生IL-1、IL-8及TNF-α本身而加重组织损伤[25]。IL-6与RAIL-6又称B细胞分化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IL-1和TNF-α都能诱导IL-6的合成和分泌,与IL-1和TNF-α一样,IL-6也是RA关节炎症中主要的炎症介质。在RA中,IL-6的致病作用与IL-1和TNF-α不同,它不能直接刺激滑膜母细胞和软骨细胞产生PGE2和胶原酶,而是增强了IL-1和TNF-α的效应,并且诱导其他细胞因子如IL-1、IL-2、TNF的产生并发挥致病作用[26]。IL-6诱导肝细胞合成多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如α1酸性糖蛋白、α2原球蛋白、SAA、SAP、C3及B因子等,与IL-1一样抑制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另外,IL-6还能促进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IgG、IgM及合成类风湿因子(RF)[27]。

4.2细胞因子与RA生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控制RA患者病情发展的药物,如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等,疗效并不令人满意,并且一些应用此类药物的患者虽然临床症状已经缓解,但潜在的滑膜炎症仍然存在,关节破坏仍在进展[28]。因此学者们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试图从发病机制上找出治疗RA的新突破。近年研制出针对特定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使人们看到了治疗RA的新希望。在治疗RA的生物制剂中,临床上研究最多的就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拮抗剂。TNF-α是活动期RA滑膜及血液中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主要由滑膜巨噬细胞产生。它能刺激滑膜成纤维细胞增生,分泌IL-6、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趋化因子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前列腺素等效应分子,在RA的发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TNF-α拮抗剂的作用是特异性地拮抗TNF-α,抑制RA的病情进展。目前已批准上市的TNF-α拮抗剂主要有依那西普(etanercept)、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和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此外致炎细胞因子中,特别是IL-1,在RA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29]。IL-1能加速关节炎症和退化变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是IL-1生物学作用的天然抑制剂[30]。RA滑膜细胞产生的促炎因子通过激活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触发疾病相关通道,诱导致病介质产生。将IL-1Ra治疗基因转移到关节炎动物模型的滑膜细胞是一个缓解病情的方法[31~33]。IL-1受体拮抗剂能与IL-1竞争其受体,通过关节内转移IL-1RacDNA来改善RA病情,已进行了I期临床试验。临床发现IL-1受体拮抗剂用药7d后RA患者的压痛关节数就明显减少,血清学异常也有改善,且疗效可持续3周以上,无明显毒性作用和严重的副反应[34]。

风湿性范文篇7

一、抗肿瘤坏死因子(TNF)[infliximab(cA2)疗法摘要:

1.药理功能cA2是由鼠抗人TNF-α单克隆抗体(mAb)的不同部位连接至人IgG1κ分子而构成的嵌合抗TNF-αmAb。它有两个基本的功能机制摘要:①和可溶性TNF-α络合而使其失去生物活性并下调下游炎症事件。②和跨膜的TNF-α结合,导致经Fc介导的机制而使产生TNF-α的细胞破坏,从而减少炎症细胞群。通过此二途径,均能阻滞TNF-α对其他促炎细胞因子如IL-1、IL-6、IL-8和GM-CSF的上调功能。另一机制是通过滑膜和细胞内的吸附分子的下调而减少炎症细胞流入关节。

2.临床疗效在美国,cA2用于RA正待批准。在首次cA2用于治疗RA的安慰剂对照试验中,静脉输注(IV)一次cA210mg/kg较1mg/kg的疗效高(79%对44%),疗效维持的中位期分别为8和3周。安慰剂组12%有效。对复发者再给cA210mg/kg,最多达4次,所有病例均获得有效控制,但50%的患者有效期缩短。这被认为是人抗嵌合抗体(HACA)形成所致。另一首次安慰剂对照、双盲、长期探究中,纳入正在用小剂量甲氨蝶呤(MTX)治疗仍在活动期的RA患者,试验组不用或继续用MTX7.5mg/周,在第1天、2、6、10和14周时,分别接受cA21、3或10mg/kgIV,对照组接受安慰剂输注加MTX7.5mg/周,随访至第26周。结果呈剂量依靠性显著好转,10mg/kg组中60%显著好转,许多患者疗效持续至26周,对照组15%达20%Paulus有效标准(根据症状,主客观判定)。探究者认为cA2和MTX的协同功能是由于MTX减少了HACA的产生。

3.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如发热、寒颤、头痛、恶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和荨麻疹。21%发生感染,3%严重感染包括肺炎、皮肤感染和胆囊炎;安慰剂组分别为11%和2%,但需指出,用药前感染率就高。8%患者产生抗双链DNA抗体,仅1例发生系统性狼疮症状。HACA的产生是长期治疗的限制因素,调整剂量或伍用MTX可能减少cA2的免疫原性。4.适应证难治性RA患者。用法摘要:IV,间隔最长8周。

二、人TNF受体p75-Fc蛋白(etanercept,ET)

1.药理功能TNF-α和其同源分子TNF-β相等地和TNF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介导它们的生理和病理功能。有两个独特的TNF受体即p55和p75,此二型膜结合受体通过每个分子的细胞外配体结合(ligand_binding)部分的蛋白酶剪切而被转化为相应的可溶性TNF受体(sTNFR)。sTNFR可抵销TNF活性。健康人血循环中的sTNFR水平为1~2ng/ml,而RA患者滑膜液内的sTNFR可能要比之高4~5倍,可中和过量的TNF。ET是由2个p75受体的细胞外部分和人IgG1的Fc段融合而成,可结合2个TNF分子,且由于Fc而增加了循环半衰期,故被用以结合炎症部位过量的TNF。使TNF不能和炎症靶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而失活。

2.临床疗效在一项Ⅱ期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探究中,纳入180例RA患者,用ET0.25、2或16mg/m2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3个月,用50%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CR)有效率标准衡量,病的活动度显著下降,尤其在57%用最大剂量的患者。最近在对MTX疗效差的RA患者进行的Ⅲ期试验中,Ⅰ组联合用ET和MTX,Ⅱ组单用MTX,共6个月,用50%ACR有效率标准评估,Ⅰ组有效率为39%,Ⅱ组为3%。Ⅰ组临床好转快,疲惫等症状在1~2天内缓解,1~2周内有客观进步。

3.不良反应患者耐受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红斑或红斑加不适,不需治疗,仅1例因此退出探究;还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的咳嗽、鼻炎、鼻窦炎和咽炎。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中有5%产生抗双链DNA抗体,但无狼疮的临床征象。1例产生抗ET抗体。对有隐匿的慢性感染如结核或丙型肝炎患者,所有TNF抑制剂均应慎用。

4.适应证目前用于其他二线药无效的患者,用法摘要:25mg皮下注射,2次/周。

三、来氟米特(leflunomide,LF)

1.药理功能LF为异恶唑衍生物,为一新的抗嘧啶抗风湿病情改善药(DMARD),已被证实有免疫调节性能。重点功能于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它很快被代谢为活性型A771726而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使核苷酸水平下降。淋巴细胞的活化需核苷酸库扩大8~16倍,故核苷酸的减少导致选择性自身反应性细胞的抑制。

2.临床疗效几项Ⅱ期探究观察不同剂量LF的疗效和平安性,结果示每日1次25mg显著优于10mg,二者均优于安慰剂。患者能很好耐受。一项双盲多中心探究中,358例活动性RA患者被随机分入①组,先服负荷量LF100mg/日共3日,使较快地达到稳态浓度。以后LF20mg/日;②组,安慰剂;③组柳氮磺吡啶2g/日。用20%ACR有效率标准评估摘要:①组56%、②组21%、③组50%,到达持续好转的平均时间分别为7.3、10.1和8.3周,①、③组平均持续好转为17.7和17周。在6个月治疗期间,LF减慢了X线片所示病变进展,并改善了功能而无大的毒性功能。另有初步资料提示,MTX单药无效的患者,LF和MTX伍用有协同功能。

3.不良反应7%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用LF。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过敏反应和胃肠道(GI)症状包括厌食、腹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和可逆性脱发。有时有短暂的剂量依靠性肝功能异常,减量后复常,有2例因此退出探究。患丙型肝炎或其他肝病者不宜用LF。据动物实验,LF可增加死胎或畸胎危险,故孕妇或将要怀孕者忌用。预备怀孕的妇女,可服考来烯胺8g,3次/日,共11日,可快速清除体内的LF。

4.适应证在活动性RA患者,LF可用作MTX的替代药,致血液病危险少。剂量摘要:口服负荷量后,20mg/日。

四、ProsorbaA蛋白柱

1.此装置已经FDA批准用于治疗RA。A蛋白是一些葡萄球菌株的成分,能和血循环中络合了抗原的免疫球蛋白结合。Prosorbaa蛋白柱用约200mg的A蛋白和一容积为300ml的聚碳酸酯容器内隋性的硅石基质共价结合,整个系统涂以5000单位的肝素。患者通常在门诊分离性输血室内接受2小时的治疗,先用细胞分离器将患者血内细胞和血浆分开,然后将血浆经A蛋白柱过滤,进行体外免疫吸附。

2.临床疗效一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假对照(sham-confrolled)试验中,纳入109例难治性RA患者,他们至少有20个压痛和10个肿的关节,治疗1次/周,共12周。在19或20周时,用20%ACR有效率标准评估,治疗组为41.7%,对照组15.6%(P=0.019),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无差异,很多患者的改善超过20%,平均关节改善数>55%,平均改善期37周(20~84周)。

3.不良反应治疗时及其后有贫血、低血压、恶心、呕吐、疲惫、发热和关节痛加重。正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者为治疗的禁忌证,因ACEI抑制降解缓激肽的激肽酶Ⅱ,从而使缓激肽增加而引起低血压、潮红甚至过敏反应。此法在过高凝固状态的患者也禁用,因治疗时可发生凝血系统的一些激活。

4.适应证摘要:此法较为复杂,故主要用于其他一些疗法对之无效的中重度RA患者。

五、特异的环氧化酶2抑制剂,celecoxib(CLB)和rofecoxib(RFB)

1.药理功能NASID的有效和不良功能都是通过由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血栓烷A2和前列环素中的第一步所需的环氧化酶(COX)的抑制。最近COX的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异构型COX-1和COX-2已被鉴定。COX-1基本上在血小板、胃粘膜及大多数组织中表达,被认为在保持体内平衡功能包括胃和肾的完善方面起功能。而同功酶COX-2主要是被诱导的,因它是在对炎症介质、肿瘤启动子和生长因子应答时短暂表达,少量固有的COX-2在脑、子宫和肾中已被找到。常用的NSAID抑制COX-1和COX-2二者而很少有选择性。一般认为,它们的抗炎和止痛功能是通过抑制COX-2,而对COX-1的抑制和其胃毒性和出血有关。根据减少对胃肠的不良反应而不减抗炎功能的理论而开发的CLB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RA的特异性COX-2抑制剂。RFB只被批准用于骨关节炎(OT)和疼痛,正在等待FDA对它用于RA的评估。

2.临床疗效短期试验对患者总的情况、晨僵持续时间、压痛和疼痛关节数的减少来判定,CLB的抗炎功能和NSAID萘普生相当。而胃肠道毒性则CLB低于萘普生。CLB的另一优点是较非选择性NSAID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发生率低。

3.不良反应CLB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16%),四周性水肿、眩晕和皮疹(约2%),GI的不良反应如恶心、消化不良和腹痛比安慰剂多,但比常用NSAID仍少。COX-2抑制剂在体外减少前列环素的生物合成,后者是强有力的血小板抑制剂和血管扩张剂,故对患冠心病或有心血管病和血栓形成危险者,建议选择COX-2抑制剂和抗血小板制剂伍用。因CLB有一磺胺链(RFB无),故对磺胺过敏者禁用。利福平降低RFB的浓度50%,故联用时需增加后者的剂量。又因CLB被P450系统代谢,故在用锂剂或氟康唑者应注重CLB的体内浓度。和MTX合用时COX-2抑制剂可使前者浓度略升高,但一般无临床重要性。

风湿性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中医风湿科接受治疗的3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中男76例,女104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57.3±10.1)岁。对照组中男42例,女78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8.2±10.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标准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寒湿痹阻证(痛痹):关节冷痛而肿,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关节屈伸不利,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舌淡苔白,脉弦紧。

1.3治疗方法

1.3.1一般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一般治疗:甲氨蝶呤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2.5mg×100片),15mg/次Q.W.,来氟米特10mg/d,塞来昔布0.2g/d。

1.3.2对照组

1.3.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加强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

1.3.2.2饮食护理

在治疗期间应注意患者饮食的营养搭配情况,注意清淡为主,可以进行食补,但不能大补,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脾胃功能普遍较弱,应适当选择食材,并且采取有效地烹饪方法。

1.3.2.3功能锻炼

活动期: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注意卧姿。可以利用石膏托或者支架等确保患者的关节短时间内不会随意活动,有利于关节的休养。护理人员正确引导患者在最大可忍受范围内进行伸展运动,1~2次/d,增强关节的灵活性。缓解期:循序渐进式的的功能训练有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初期可以进行简单的床上运动。逐渐加强活动,做些普通的锻炼活动,例如散步,练太极拳,跳广场舞等。注意控制活动量,应保证既不会加重病情,又不会耽误之后的锻炼。

1.3.3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联合艾灸治疗,具体如下。

1.3.3.1中药熏洗

桂枝20g,生川乌10g,延胡索15g,牛膝15g,防风15g,海桐皮15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独活15g,威灵仙30g,姜黄15g,艾叶30g,加水1500~2000ml,煎煮好后置于薰洗桶内,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温度应在37~40℃的范围内,对患处进行熏洗,同时使用毛巾保暖。30min/次,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为防止患者因大量出汗造成身体虚弱,在熏蒸前后应嘱其适量饮水;治疗中每隔5~10min都要进行巡视,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头晕以及胸闷等不良反应,应立即降温,紧急情况应立刻停止治疗。

1.3.3.2艾灸

将清艾条剪成长度为3cm的艾段,选取3~4个艾段,点燃后,放在艾灸盒上,在阳溪、阳池、二间、解溪、昆仑、足通谷及阿是穴进行轮回灸,20min/次,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艾灸治疗应由专业人员操作,按照正常的施灸顺序,合理有序的进行治疗,控制好时间,从少量穴位逐渐施灸多个穴位,逐渐加热使患者能够适应;阿是穴采取回旋灸或雀啄灸,掌握好距离,控制好时间,灸至患者局部皮肤红润的程度,避免烫伤。

1.4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关节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各关节活动功能改善非常明显。有效:关节肿胀疼痛症状有所缓解,各关节活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关节肿胀疼痛症状与各关节活动功能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湿性范文篇9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分布规律

1前言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如不及时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西医普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1],对RA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治疗上尚缺乏根治本病的方案及预防本病的措施,且长期服药不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中医药治疗RA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因此研究证型分布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来RA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2RA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

2.1RA的病因病机

根据RA临床特征,当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病”、“痹”等范畴。中医认为寒冷、潮湿、疲劳、创伤及精神刺激、营养不良等均为本病的诱因。本病内因为禀赋素亏,营血虚耗,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病后、产后,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外因为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气候骤变等而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致邪侵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痹阻气血而发病。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若素体阳气不足,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凝滞关节,形成风寒湿痹。若素体阴气不足,有热内郁,与外邪搏结形成湿热,耗伤肝肾之阴,使筋骨失去濡养;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壅滞经络关节,形成风湿热痹。病久邪留伤正,可加重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致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而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不愈,亦可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或生痰或产瘀。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顽固不愈。

2.1.1因虚致痹

2.1.1.1气血亏虚

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盛既可濡养机体又可抵御外邪。气血亏虚则邪气乘虚而入,流注筋骨血脉,搏结于关节而发生关节痹痛。《黄帝内经》在论述痹证的发病机制时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粗里肉不坚,善病痹”。这些皆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致皮肉不坚而病痹[2]。

2.1.1.2肝肾亏虚

肝肾亏虚,一方面可致营卫气血滞涩不行,壅遏于骨节及周围而化痰、留瘀,使关节肿胀疼痛变形,屈伸不利;另一方面,又因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风寒湿之邪乘虚袭人,阻遏营卫,壅滞经络,深入筋骨,促使病情加重[3]。《金匮要略》在论述历节病的成因时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即说明了肝肾亏虚,水湿浸渍,伤及血脉留滞关节是历节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亏虚为病之本,寒湿内浸为病之标。

2.1.1.3营卫失和

营卫之气具有濡养、调节、卫外固表、抵御外邪的功能。营卫之气不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卫阳受损,卫阴偏盛,偏盛之卫阴逆行而成为内生之邪气流注于关节,凝津成痰,阻络为瘀,而发为本病。正如《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2.1.2感受外邪

2.1.2.1风寒湿邪入侵

RA多由风、寒、湿邪痹阻而成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类证治裁·痹证》曰:“诸痹……风寒湿邪乘虚内袭。”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入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风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筋脉失养,绌急而痛发为本病。

2.1.2.2湿热侵袭

久居湿热之地,外感风湿热邪、高温作业、素体阳气偏盛、喜食辛辣肥甘,内有蕴热或久病而化热与风寒湿气和侵袭肌体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关节疼痛不能屈伸而为病。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痹》所言:“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之气杂感主治。召恙不同,由于暑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着于经络,内受之邪,着于腑络。”《类证治裁》指出:“寒湿郁闭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2.1.3痰瘀痹阻

2.1.3.1瘀血痹阻

导致RA的病因众多,无论风、寒、湿、热之邪或正气虚弱,均可导致血瘀的产生。在古代就有医家认识到痹证与瘀血有关,例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类证治裁·痹证》言:“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也明确指出:“痹证有瘀血”。吴启富等[4]对160例确诊为RA患者的临床体征、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组病例78.1%存在有血瘀证。现代医学认为,瘀血与局部缺血缺氧有关,与炎症病变及免疫功能障碍有关。本病的关节肿胀、疼痛、运动障碍等表现,实质上就是病变关节的缺血、缺氧与炎症病理的反应,因此用现代医学的病理学观点去分析血瘀与RA发病的关系,也可认为血瘀与RA的发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5]。

2.1.3.2痰浊痹阻

痰浊是由水湿停滞,聚湿而成。痰浊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不行,聚湿成痰;外感湿邪,湿聚成痰;瘀血阻滞,经脉不利,水液道路不畅,水湿停滞,聚湿成痰。痰浊流窜骨节经络,闭阻气血,而为本病。

2.1.3.3痰瘀互结

痰瘀互结多在RA后期,外邪入侵经年累月,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而为病。陈丽华等[6]对600例RA患者进行中医分型研究,结果显示痰瘀互结占7%。金实等[7]报道,179例RA患者中,肿胀局限,或有皮下结节者67例(占43.1%),骨僵硬畸形者112例(占56.3%),提示痰瘀互结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

2.2RA的辨证分型情况

1984年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痹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确定了中医痹证的证型及证候,将痹证分为湿热阻络证候、寒湿阻络证候、寒热错杂证候、瘀血阻络证候、肝肾两虚证候、风邪偏胜证候、湿邪偏胜证候、热邪偏胜证候、痰湿阻络证候、营卫不和证候、气阴(血)两虚证候。1988年4月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疗效标准将风湿四病分为:风重型、湿重型、寒重型、化热型4型[8]。1993年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分为寒湿阻络证、寒热错杂证、瘀血阻络证、肝肾两虚、痰湿阻络5型[9]。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10]中将本病证候分为:风寒湿阻、风湿热郁、痰瘀互结、肾虚寒凝、肝肾阴虚、气血亏虚6型。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中医证候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5型。

当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辨证分型也不尽相同。戴慎等[12]将本病分为风寒湿阻证、风湿热郁证、痰瘀互结证、肾虚寒凝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6型。路志正等[13]将本病活动期分为卫阳不固、痹邪阻络证,邪郁而壅、湿热痹阻证,缓解期分为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肝肾同病、气血两损证。王义军等[14]进行了RA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归纳出常见的6种证候,分别为:湿热阻络证、肝肾不足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寒湿阻络证、痰瘀阻络证。陈龙全等[15]将RA分为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脾肾阳虚、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阻滞等证型论治。曹惠云等[16]则将RA分为湿热阻络型、寒湿阻络型、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型。

导师陈进春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于痹证病机主要强调虚、湿、痰、瘀4个方面,至于辨证分型方面以2002年出版了《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一书为主,但其标准中并未涵盖RA的一个重要病因——痰浊,不能满足临床研究的需要,故将痹证主要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痰瘀痹阻证5种常见证候类型。

2.3RA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RA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地域上存在差异。一些调查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RA证候相应的分布规律。邓兆智等[17]在对RA患者的症象、舌脉及关节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在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肝肾两虚、瘀湿阻络、营卫不和、气阴(血)两虚等8种证型中,肝肾两虚为最常见的证型,寒热错杂者次之。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热象表现;证候单纯者少见,两种或两种以上证候兼有者多见。何卫等[18]对182例RA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及X线分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X线分期在疾病的活动期及缓解期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湿热、风湿热二证候X线Ⅰ期分布明显多于痰、血瘀、肝肾亏虚三证候,而前者的X线Ⅳ期分布明显少于后者,其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肖明霞等[19]对166例RA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证型间患者性别、血红蛋白、血沉分布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小板分布不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0,P=0.038)。于秀明等[20]对202例RA患者的舌脉象、关节状况、证候分型以及年龄、病程与分型关系等调查,结果显示RA患者关节以疼痛、僵硬、肿胀者居多,疾痛早期以寒湿痹阻型、肾气虚寒型多见,晚期以瘀血痹阻型为主。

3结束语

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等方面有关系。大多数西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感染、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肝肾损害、胃肠道不良反应,严重者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这使得患者又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或对药物实际作用效果信心不足,从而又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了从医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开发毒性小和不良反应轻的药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疗效可靠[21],又可减轻西药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但本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病邪缠绵,邪毒相搏,又致病情复杂,表现变化多端,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了解其证型分布及各种证型的研究进展,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LibbyP,RidkerPM,MaseriA.Inflammationand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02,105(9):1135-1143.

[2]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612.

风湿性范文篇10

专家一致认为,治疗风湿骨病的原则应该是:专攻一点再及其它的抗痹毒原则,即首先清除痹毒,然后修复受损关节,促进人体营养元素的吸收,全面提高免疫能力。从而使人体风、寒、湿、邪从外而解,彻底治愈风湿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主要是由于人体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的前提下,复感风寒湿诸邪,使气血失运,经络痹阻而致。诸邪先后杂至,各有其特点:痛点不固定或游走性者为风;疼痛剧烈,痛处喜暖畏寒,屈伸不利者为寒,痛处固定,肿胀明显者为湿;痛处红肿灼热,喜凉恶热者为热。若日久失治,病邪深入于关节骨节,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继之而生,与邪气胶结,阻痹经络,留滞关节,则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僵直。可伴关节外多系统受损,关节病变主要表现在四肢大小关节,也可累及颈柱关节。属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病理特点关节滑膜炎.本病侵犯关节骨和软骨,造成关节畸形,是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二者均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病范畴.

痹,是痹阻不通之意.本病一是由人体正气不足,二是由外邪侵袭,合而发病.

外邪侵袭如居处低洼,坐卧湿地,淋雨受寒等感受风.寒湿邪:亦或感受风热,与湿邪相合,或风寒郁而化热.诸气相杂,经络阻滞,而病为痹.风性善动,风邪甚则痹痛游走,寒性收引,寒邪甚则痹痛剧;湿性重浊,湿邪甚则痹困重肿胀;热胜则肿,热邪甚则痹痛红钟肿.

正气不足素体虚弱,气血不足,风寒湿热之邪侵虚,留连于筋骨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发病。或平素起居失于摄养,劳倦,房事过度等,均可伤损肝肾,精血亏虚,筋骨失养,复感外邪则极易发病。

痰瘀互结痹病日久,反复发作,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不利,聚湿成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结于筋骨之间,造成关节畸形,曲伸不利,肿胀疼痛。

辨证论治

4气虚

气虚血运无力,血行淤滞,不能上荣与面,面色淡白或晦暗,气虚不能推动血脉充达肢体肌肉,故身倦无力,少言懒语,血行不畅,瘀阻络脉,筋脉肌肉失去营养,故证见疼痛如刺,痛处不移,拒按肢体麻木,四肢不遂。

痹病,先由气血亏损,肌腠松弛,以致风,寒,湿三种病邪壅塞经络,阻碍了气血的运行而成。最常见的症状是:大小关节疼痛,运动障碍,或者莫一部分发生麻痹,失去知觉;或者周身有沉重的感觉;或者下肢浮肿,关节奇冷。变形

风寒湿痹

征候: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时轻时重,曲伸不利,逢阴雨天加重,苔薄白,脉弦滑或濡缓。若风邪偏胜,则关节游走疼痛,多见于上肢肩,肘;若寒邪偏胜,则关节痛剧,遇寒则重,得热则缓;若湿邪偏胜,则痛处不移而关节沉重肿胀。肌肉麻木。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2。风湿热痹

证侯:起病较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痛不可触,筋脉拘急,曲伸不利。或见皮肤红斑肿痛,多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通络。

3虚痹

证侯:痹证日久不愈,关节疼痛,时重时轻,反复发作,腰膝酸软,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濡弱或沉细。

治法: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

4。顽痹

证候:痹证日久,反复发作,关节僵硬变形,疼痛剧烈,不得曲伸,或疼痛麻木,关节附近呈暗黑色;时或关节红肿疼痛,伴发热口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逢寒冷而痛甚,得热则缓;舌苔白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