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十篇

时间:2023-11-17 17:20:27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1

关键词:中医西结合;类风湿关节炎;思路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41-03

累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的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踺等,造成。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本病属于中医“痹症”、“湿病”、“历节”的范畴。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根治之法。但“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仍然可以通过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进行辨治,取得比单纯西医或单纯中医更高的疗效,使病情得到缓解,推延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的时间。

1 认识疾病和探求病因病机溯本求源

1.1 流源,痹症,首见于《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风湿,首见《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并提出“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

历节,首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以上条文的描述和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

1.2 病因病机,自《内经》以来,诸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探讨较为深刻。如《索问・痹论》开篇即日“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金匮要略》“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凤,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人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黄汗出:故日历节。”“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诸病源侯论》“历节风之状,短气,白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足也。此由饮酒后腠理开,汗出当风之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击,故疼痛也。血气虚则汗出;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圣济总录・历节风》“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丹溪心法》“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名目白虎历节痛。肢节肿痛,脉湿数者,此时瘀血。”《临证指南医案》“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类证治裁 痹证》称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

综上所述,本病的发生为本虚标实;而以邪实为主要矛盾。正虚以肝肾不足,气血亏损为主,邪实有两个方面,一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病理产物,瘀血、痰湿。二是外感六淫之邪,风寒湿热。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人,内外合邪,搏于经络关节,气血痹阻不通,故关节递历疼痛。由于虚、邪、痰瘀互致,“不通”“不荣”并见,导致了痹证错综复杂的病机,因而本病缠绵难愈,日久筋伤骨损,终至残疾。

2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

2.1 主要临床表现关节炎常表现为多关节、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晨僵达1h以上。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及足趾关节最为多见,最为常见的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半脱位。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生活不能自理。其他还可以出现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病变。

2.2 实验室检查活动期的患者,类风湿因子效价在180以上,阳性率达80%。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阳性率达70%-80%。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尤其是IgG升高明显,补体C3升商。多数活动期的患者有轻度或中度贫血。此外,抗环瓜胺酸肽抗体、抗角质蛋白抗体等有助于早期诊断。

2.3 X线检查 一般都查手部、腕关节及足部关节,有时足部关节临床表现不明显,但X射线B见骨破坏。早期患者,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渗液,很少见到其他异常。几个月后可见关节附近骨质疏松,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不规则。晚期骨质破坏增多,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改变。

2.4 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少1h,持续6周以上。(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至少六周以上。(3)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以上。(4)对称性关节肿胀。(5)皮下类风湿结节。(6)类风湿因子阳性,RF效。价180以上。(7)手指关节X射线变化证实。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1 辨证论治效法仲景功求运用经方风湿在表,阻滞经络,关节疼痛,头甚疼痛,伴恶寒发热,咳嗽舌淡,脉浮,依照“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辨治。肺脾气虚,卫外不固,风湿痹阻经络。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浮。依照“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辨证。寒湿痹阻阳郁不伸,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甚至强直拘急,遇寒加重,阴雨天气加重,舌质黯,苔白,脉弦紧,依照“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辨治,或依照“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辨治。气血不足,营卫虚弱,风寒之邪乘虚入侵经络,肢节疼痛,肤肌麻木不仁或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依照“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辨治。血虚脉道失充,寒凝血脉滞涩,诸关节疼痛,手足厥冷。舌淡苔自,脉沉细,依照“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辨治。肝肾不足,寒湿着于筋骨,关节冷痛,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足跟痛,自汗短气,小便不利,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依照“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辨治。脾阳不运,内湿自生,内外合邪,湿流关节,关节疼痛肿胀,小便不利,大便稀薄,食欲不佳,舌淡胖,脉细弱。依照“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辨治。用参苓白术散合五苓

散加减。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关节肿大,功能障碍,形体消瘦,头晕心悸,短气乏力,恶心呕吐,脉细弱。依照“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辨治。此外,风湿热痹,关节肿痛,局部灼热发红,或兼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可用四妙丸或白虎加苍术汤加减,消热利湿,祛风通络。痰瘀互结,关节肿痛且变形,活动时痛,屈伸受限,肌肉剌痛,痛处不移,舌黯红,有瘀斑,脉弦涩。可用身痛逐瘀汤活血消瘀,祛痰除胀。痰麝互结,气血两亏,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不利,面色咣白,心悸气短,神疲倦怠,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可用当归拈痛汤益气带血,化瘀祛痰,通经活络。肝肾不足,气血两亏,风寒湿邪侵袭日久,稽留筋骨。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脉细弱,可用独活寄生汤益肝肾,补气血,强筋骨,祛风湿。

总之,根据本病本虚标实,虚实来杂的病机特点,早期、中期以祛邪实为主。分别运用疏散风寒,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等治法。晚期,邪实正虚并见,治本和治标兼顾,扶正祛邪,分别选用调补肝肾,益气活血,健脾除痰等治法。扶正方面要顾护阳气,祛邪方面始终不忘祛湿。

3.2 西医药物治疗“治本”为主兼“治标”急则“标本兼治”治疗愿则(1)抗炎止痛,减轻症状。(2)控制和减轻病情活动,防止或减少骨关节破坏。(3)最大限度保持关节功能。(4)尽量维持病人正常生活和劳动能力。

一线药物即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此类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只能暂时缓解疼痛症状,并不能改变病情的进展。因此不长期服用。主张个体化治疗,常选用酉乐葆、尼美舒利、消炎痛。

二线药物包括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及免疫抑制剂。此类药物对关节疼痛及晨僵有明显改善,使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下降。美国风湿病学会2002新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指出任何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如果具有进行性关节疼痛,明显晨僵、疲劳、活动性滑膜炎,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升高,或影像学证实有骨关节破坏,不论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否能充分缓解症状,都应在3个月内应用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包括羟氯喹、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柳氮磺毗啶,及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中药制剂,火把花根片具有较好的抗风湿及免疫抑制作用。

三线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此类药能迅速消除关节肿张、疼痛,长期服用副作用多,需慎用。严重关节炎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可选用,常用甲强龙。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及关节软骨损害为特征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一旦发病,往往终身罹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丰富,用药疗效确切。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1 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营卫失调,外受邪气侵袭,或素来体虚,气血失运,内生痰湿、瘀血,正邪相搏,使肌肉、筋骨失于濡养而出现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肿大灼热等症。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近几年来,现代医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戚建弘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因肾气虚弱,肾阳或肾阴不足时,机体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而罹患“骨痹”,最终导致自身的骨损害。陈湘君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由正气虚弱,机体卫外不固,致使外邪侵袭,流注于筋络,留于关节而引发本病,其正虚病机可概括为:①卫气亏虚:一则是邪来之时无力御邪于外,一则是在邪人体后无力驱邪外出;②肝脾肾不足:脾虚则生湿或气血生化乏源,肝肾虚则筋脉骨节失养,而表现为关节肿痛僵直乏力。王海申等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质为本虚,诱因为毒邪,病理产物为痰瘀。罗强等认为风寒湿热之邪留滞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阴血,筋骨失养而出现关节肿痛僵硬,其中寒湿阻络、瘀血阻滞为本病主要特点。方在旺等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而标实表现在:①发病之初症状以邪实为主,②病久人络,深达骨髓,气血瘀滞,筋脉痹阻,发为诸骨肿痛,摇转不能,两者只是在病位深浅与阶段不同。李晓云等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病症,因体质、环境、对邪毒易感性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病理过程,气血不足是发病的基础,湿热或寒湿是主要病理因素,络瘀血痹是主要病理症结。瘀毒交结、痹阻脉络是发病进展的关键所在,贯穿疾病的始终。

2 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法众多,包括辨证分型论治、专方验方应用和外治法等,临床观察到均有一定的疗效。

2.1 辨证论治:王永梅等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急性期又分风寒湿痹型和湿热阻络型,前者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为法,用玉屏风散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后者以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为法,用宣痹汤合二妙散。缓解期以扶正祛邪、祛痰化瘀为法,以指迷茯苓丸加减。林如祥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虚、毒、瘀、痰人手分型治疗,其中外虚内损型,先补脏腑之虚而后治痹;湿热互结型,则清热利湿、通络除痹,方选三妙散加味;痰瘀交阻型,则活血化瘀除痰,自拟导痰逐瘀痛风汤;阳虚寒胜型,宜温肾助阳、祛寒镇痛,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和汤之类加减。黄莺飞从虚论治痹症,脾肺气虚者,宜健脾益肺、祛风通络,方用玉屏风散和防风汤加减;脾虚湿盛者,宜健脾除湿、通络止痛,方用五苓散合薏苡仁汤加减;脾肾阳虚者,宜温补脾肾、散寒通络,方用真武汤合乌头汤加减。付澄洲从“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的辨治思想出发,提出“寒热两症”,“虚实两治”,临证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实痹”、“虚痹”、“顽痹”施治。治实痹,祛邪通络调营卫,方用“五藤二龙汤”;疗虚痹,强筋壮骨’益肝肾,方用“参芪壮骨汤”;克顽痹,行瘀化痰调经脉,方用“通化痹汤”。严余明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慢性两期论治,急性期时主张大量清热解毒药配伍小剂量宣痹祛湿、通络止痛之品,使热毒去、寒湿散、痰瘀消、气血流通;慢性期正虚为主,治以温肾祛寒、除湿散风、活血通络,诸法灵活组方,疗效较佳。

2.2 专方:徐茂林治疗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用《金匮》乌头汤合麻黄加术汤化裁,屡获佳效。吴学文用独活寄生汤治疗3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与美洛昔康药物组比较,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45%,显效率40%,有效率14%,无效率1%,优于对照组。认为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肯定。艾正海用芍药甘草汤合五虎追风散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6例,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经过2~3个疗程治疗后,中近期控制20例,显效30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

2.3 中成药:童海燕等将84例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美洛昔康,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白芍总苷胶嶷,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4 中医外治:常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外治法有:中药熏洗疗法、针灸、敷贴疗法等。中药外治的优点是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起效快、作用显著,不良反应小。所选用药物多是温散风寒、祛湿活血通络之类。刘芳采用内服药物配合中药局部熏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18例,并设对照组(单纯内服药治疗)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疼痛指数、晨僵时间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2.4%、91.4%,对照组分别为78.1%、8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王丰等运用骨科熵药汽雾透皮疗法治疗91例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骨科煳药由血竭、杜仲、骨碎补、附子、透骨草等组成,每日1次,时间20分钟,1月为1疗程,结果治愈者占65.9%,好转者占31.9%,未愈者为2.2%,总有效率97.8%。李方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应用薄氏腹针,主穴选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引气归元,按中医辨证选配穴,局部取阿是穴,疗效明确,尤以气滞血瘀型与寒湿阻络型为佳。岳宝安等将35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长蛇灸,以局部不烫伤为度,每次灸3壮,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对照组根据辨证用中药治疗,每日1剂,20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67%,对照组总有效率81.4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纪英莲通过中医辨证,采用中药外敷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简便高效,毒副作用小,重用威灵仙、雷公藤、羌活等药物,可明显改善关节肿痛。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病因病机;治疗;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又称“痹证”“历节风”“鹤膝风”等,焦树德教授首次提出并确立了“痹”病名。RA病因复杂,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以关节慢性滑膜炎症、关节进行性破坏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关节疼痛或肿痛,常导致关节破坏,甚至造成心、肺等多脏器、多系统损害[1]。

1 RA病因病机

RA病因复杂,正气虚弱是RA发病的内在因素[1],外在因素多为风、寒、湿、热等邪侵袭,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素体禀赋不足、劳逸失度、情志饮食内伤都是RA发病的内在因素。《素问・痹论》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淫气忧思,痹聚在心”“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及《灵邪・贼风》“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阐释了RA的内外病因及内外因相合而为痹病的观点。

古代医家历来重视情志内伤所致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伤气。”《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在《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也有此论述:“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中医的整体观念“形神一体观”体现了古代医家对情志因素的重视。形体健康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情志因素的影响表现在情志失衡对脏腑、气血阴阳的影响上,可导致气机逆乱,脏腑正气亏损,日久可出现痰浊瘀血,可致气机郁滞,脏腑虚损,痰浊瘀血闭阻经络,易导致痹病的发生,同样亦是导致RA发病的作用机制。《中藏经・五痹》中对气痹、筋痹阐述了情志在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此最为良法也” “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故曰筋痹。”朱丹溪《症因脉治》曰:“逆春气则肝气怫郁,恼怒伤肝则肝气逆乱,惊动魂魄,则肝气不宁。肝痹之脉……或见沉滞,肝家郁结。”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提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提到“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均阐明了忧思郁怒致肝气逆乱、郁结,或久郁而化热,或与外邪相合出现湿热痹阻、痰湿蕴结、痰瘀痹阻之证,出现关节疼痛等发为痹病之观点。

《张氏医通》对鹤膝风的叙述也体现了情志因素在RA发病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妇人鹤膝风证,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感所伤,或先肢体筋挛,继而膝渐大,腿渐细,如鹤膝之状。”《内经博议》则强调在某些RA证候发病过程中,情志起着关键作用“凡七情过用,则亦能伤脏器为痹,不必三气入舍于其合也……用力不息而致乏竭,则痹聚在肝”。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对RA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认识。国医大师路志正[2]认为,RA发病主要责之于正气虚弱与感受风、寒、湿,正气虚弱主要表现在营卫不和、气血不足、肝脾肾亏虚三个方面,同时外因所致表现在邪淫外感、痰浊瘀毒两个方面。陈湘君[3]认为RA发病是在机体气血虚弱、正气不足的基础上发生的,病因概括为正气虚弱,机体卫外不固,主要病机为卫气亏虚、肝脾肾不足。RA病久可见阴虚证候,周学平等[4]认为阴虚在RA发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阴虚血亏,久病伤阴等致肝肾阴虚,从病因、营血、脏腑、经络辨证阐述了RA的阴虚之证。寒湿痹阻证是RA常见病证,邢巍[5]认为阳气虚衰导致筋脉痹阻是RA发病的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刘健[6]认为RA发病的根本因素为脾胃虚衰,气血化生无源,营卫不足,脾虚湿盛致痰浊内生,这些观点均进一步说明了正气虚衰在RA发病中的重要性。

外邪致病亦不可忽视,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湿热蕴结,气机郁滞,痰浊瘀血内生,久可以致气血亏虚、脏腑虚衰。《灵枢・贼风》曰:“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外邪侵袭人体如湿邪,久而不去,复感外邪,新旧之邪相合致疾病复发,宋绍亮[7]认为RA病久难治的根本原因是邪毒内伏,认为本病多有脏腑蕴毒,伺机而发,诱因多为疲劳、酗酒、寒冷、外伤、饮食等。姜泉等[8]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湿热痹阻是RA的核心病机之一,活动期RA多见湿热痹阻型,而RA病久必定夹瘀,如《类证治裁・痹证》中“痹久必有瘀血”所言,同时注重脾胃的关键作用,脾虚湿盛,久则蕴而化热,湿热缠绵,疾病久而难愈。痰浊淤血与湿热均为RA发病常见因素,亦为常见病理产物,《证治汇补・痹症》中提到:“湿热痰火、郁气死血,流于经络四肢,悉能为麻为痹。”胡荫奇[9]特别注意痰瘀毒邪在RA发病中的作用,认为痰瘀既是RA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它贯穿RA发病的整个过程。

RA发病是内伤、外邪共同作用所致,内伤因素多有禀赋不足、饮食劳倦,尤其注意的是情志内伤,中医临床治疗RA亦注重调畅情志治疗;外邪多有风、寒、湿、热致病,如行痹、寒痹、着痹、热痹等;内伤外邪相合为病,机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损伤脏腑,出现一系列病理产物,多见痰浊、瘀血等;久则脏腑气血亏虚,出现阴虚、气血两虚、肝肾不足等证。明确RA病因病机,以指导临床治疗。

2 RA的中医治疗进展

2.1 中药辨证治疗 RA临床多见风寒痹阻证、风湿痹阻证、风寒湿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湿热瘀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亏证、肝肾不足证等,临证需辨证治疗。现代医家从不同角度辨证治疗RA取得了良好效果。

路志正[2]教授治疗RA,辨证时立足正邪对比,主要表现在正气虚弱、邪淫杂感、痰浊瘀毒三个方面。正气虚弱之营卫不和证治以调和营卫、固表通络,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加减;气血不足证合以补益气血、调理脾胃为主,佐以驱邪通络,方用当归补血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八珍汤等加减;肝脾肾亏虚,须缓缓图之,待正气强盛,再驱逐病邪,方用独活寄生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二仙汤等加减。邪淫杂感临证辨清风寒湿热之邪偏颇,若风寒湿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若风胜者加青风藤、海风藤、防风,寒胜者加肉桂;湿胜者加生薏苡仁、萆、苍术、白术。痰浊瘀毒临证不可一味驱风散寒、清热除湿,当注重祛痰、活血、化瘀、解毒之法。陈湘君[3]治疗RA,以扶正为主,内外合治,活动期注重益气,如气阴两虚之证,需益气清络,兼顾养阴为主,治疗时多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三妙丸加减,外用方则以清热利湿为主,药用透骨草、枯矾、冰片等;缓解期注重补益肝肾,顽症加以虫类通络,肝肾不足证多用左归丸、右归丸为主,加以鳖甲、龟板、鹿角片等以滋补肝肾、温阳通络。痰瘀交阻多以活血化痰药为治,如莪术、徐长卿等活血药,制南星、僵蚕、白芥子等化痰药。顽痹加虫类药,如热痹加地龙;挟痰湿者,加僵蚕;腰腹以上特别是肩背以上疼痛者,加全蝎、露蜂房;腰以下久痛者,加蜈蚣、穿山甲等。

RA涉及多脏器,久病常致脏腑虚衰,有学者从脏腑论治亦取得良好疗效。刘健[10]主张从脾论治RA,临床研究运用健脾单元疗法治疗RA,研究显示,益气健脾化湿通络方药新风胶囊能显著缓解RA患者的晨僵、关节疼痛、肿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整体机能。吴颉等[11]临床治疗RA从肾虚论治,根据肾虚精亏阴阳的偏衰,分阴虚络热、阳虚寒凝、精气亏虚3种证型,阴虚络热证多用左归丸加减,阳虚寒凝证多用右归丸加减,精气亏虚证多以独活寄生汤加减。RA患者因疾病迁延不愈,肝脾肾等亏虚,可出现情志不调,表现抑郁、焦虑等状态,常从肝脾肾入手进行诊治。朱跃兰等[12]认为RA患者抑郁症多发生于病程相对较长的患者,肾精亏虚,为发病之根本。肾虚不能上充脑髓,脑神失养,则脑神机能低下,可见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意志减退等表现,肝肾同源,肾虚日久肝失所养,失于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加重郁证表现同时伴瘀阻脉络,痹阻脑络,则加重脑神失养,虚实相因,共致郁病,运用补肾活血解郁法治疗RA伴发抑郁症患者。冯兴华[13]教授提出从肝论治痹证,疏肝解郁法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方法,RA合并抑郁临床表现者,可配合疏肝解郁法,能提高其他抗风湿药的疗效。王振亮[14]提出肝与RA的关系,并阐述了从肝论治RA的重要性。房定亚[15]用四逆散和百合地黄汤以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为法治疗RA合并抑郁状态亦取得良好效果。殷海波等[16-17]认为情志因素通过影响脏腑、气血、阴阳可影响痹病发病,若能正确认识情志因素在痹病发病中的作用,对于痹病的预防调摄及其临床治疗都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推动痹病治疗进展的新手段,临床以小柴胡汤和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周痹有效。

目前针对RA中医治疗的研究显示,一些经方、验方、成药等治疗RA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周彩云等[18]用四妙消痹汤治疗RA活动期,结果显示,四妙消痹汤可综合改善RA活动期湿热毒痹证患者的关节及全身病变,且起效早,不良反应较少。曹炜等[19]用四神煎治疗RA气虚湿热证,有效率、显效率分别占92%和32%,治疗尤以关节局部肿痛、发热者临床效果显著。何维英等[20]用龙胆泻肝汤治疗RA有肝经实火湿热者,收到良好疗效。汤小虎等[21]用桂枝及其类方治疗早期RA患者收到良好效果,如行痹,用防风汤合桂枝汤加减;痛痹以乌头汤合桂枝汤加减,着痹以薏苡仁汤合桂枝汤加减,热痹则用白虎桂枝汤合桂枝汤加减等。刘建中等[22]用蚁参蠲痹胶囊治疗RA以补肾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可扶正驱邪、标本兼顾,研究显示中医证候有效率可达86.70%,对疾病的有效率占87.30%,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王秀娟等[23]应用清热养阴除湿丸治疗活动期RA湿热痹阻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2.2 RA的中医非药物疗法

2.2.1 RA的外治法与针灸治疗 RA中医治疗方法多样,除必要的中药治疗外,还往往兼用外治法、针灸疗法。RA临床治疗常配合外治法进行,外治法可有效消除肿痛,安全有效。曹炜等[24]用复方雷公藤外敷剂治疗局部关节肿痛的活动期RA,临床取得良好效果,复方雷公藤外敷剂起效快,对活动期RA患者关节肿痛疗效明确,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简便易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用药物。焦娟等[25]运用内服药(土茯苓、金银花、苍术、黄柏、川芎、当归、莪术等)联合外用药(雷公藤、芒硝、川芎、炙乳香、炙没药等)内治外敷治疗湿热痹阻证、瘀血阻络证RA,取得较好疗效,达到ACR20标准的病例占34.30%,湿热瘀阻证总有效率可占75.80%;起效快,局部关节疼痛、肿胀症状平均在1周之内迅速减轻;关节局部症状、体征疗效确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并可减轻外敷剂的毒副作用。陆洪品[26]亦针对中医内治外敷法进行临床研究,内服剂为三妙散,外敷剂为复方雷公藤,研究显示内治外敷法较单一内服或外敷治疗活动期RA疗效更为显著。姜玉宝[27]运用常规西药联合中药熏蒸治疗RA患者75例,熏蒸方组成为独活20 g、羌活20 g、桂枝15 g、防风15 g、细辛10 g、川芎20 g、海风藤30 g、苏木20 g、片姜黄20 g、冰片1 g。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显著改善,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

针灸在RA治疗中已广泛使用,叶玉霞[28]应用针灸治疗14例RA风寒湿痹证患者,主穴采用风池、风府、风市、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公孙,有效率占92.80%。倪文杰等[29]通过收集、分析文献资料对针灸治疗RA进行总结发现,单纯灸疗法、温针灸疗法、穴位注射疗法、针灸综合治疗RA均可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其副作用小,且联合药物或其他疗法可减少用药量,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疗效。陈增辉等[30]运用针灸治疗RA患者40例,采用毫针针刺和温针灸,取穴包括整体取穴(肝俞、脾俞、命门、曲池、足三里、太溪)、局部取穴(根据疼痛部位取穴)与随证取穴三部分,同时配用温针灸,结果显示针灸具有消炎镇痛作用,可明显降低红细胞沉降率,改善类风湿因子滴度。李建武等[31]通过总结文献发现,间接灸、温和灸、麦粒灸、特殊灸法(如冷灸、实按灸等)均可有效改善RA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2.2 传统养生功法与RA治疗 古代医家就已认识到中医传统功法即导引之术注重对人体气血的引导,对气血瘀滞,尤其是肢节处疾患效果更佳。中医认为导引、行气、吐纳等可调节患者的肢体关节活动,同时调畅气机,舒筋活血,使患者情志调畅,关节活动更加灵活。长期传统功法的锻炼,可以起到保护关节、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早在1991年国外研究就已证实,太极拳可有效保护和改善关节功能,预防和减缓关节畸形,可作为RA治疗的选择之一[32]。孙绪生[33]对太极拳运动研究中发现,简化太极拳运动可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增加肘关节反力及屈肘肌力,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

3 讨 论

RA发病的内在因素为正气虚弱招致外邪侵袭人体而为病,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多为内伤病因,外邪多见风、寒、湿、热。内伤招致外邪,可致风寒、风湿、风寒湿、寒湿、湿热等证候。RA病久可致气血亏虚,脏腑虚衰,出现气机郁滞、湿热蕴结,痰浊瘀血内生,病邪流注关节,常缠绵难愈。因此RA患者大多具有关节症状,活动多有不便,甚至出现关节破坏,关节功能受限等躯体症状。而许多患者缺乏有效的指导,不知如何进行关节活动,导致缺乏适当的运动,关节功能会更加退化。临床治疗需辨证论治,同时结合外治法、针灸治疗,以及必要的功能锻炼。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工作压力增加,情志内伤在RA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突出,中医治疗RA中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情志干预,缓解RA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状态,预防疾病加重。心理干预与功能锻炼二者同时运用既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又能缓解患者关节功能障碍,起到调节身心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4 参考文献

[1] 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01.

[2] 商阿萍,路洁.路志正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J].河北中医,2008,30(4): 342-344.

[3] 刘淑清,陈湘君.陈湘君扶正治痹经验述要[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145-146.

[4] 周学平,吴勉华,潘裕辉,等. 瘀热病机研究述评[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24(4):217.

[5] 邢巍.略谈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0:7.

[6] 刘健.风湿病中医临床思维[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 22(9):753-761.

[7] 宋绍亮.从邪毒内伏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江苏中医药,2008,40(1):8.

[8] 姜泉,周新尧.从湿热瘀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4): 279-280.

[9] 董宏生,李春红,董占斌.胡荫奇主任医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特色[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309-311.

[10] 曹云祥,刘健,朱艳,等.中医健脾单元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5):384-389.

[11] 吴颉,张碧擎.类风湿关节炎从肾虚精亏论治[J].江苏中医药,2010, 42(10):7-8.

[12] 朱跃兰,唐启盛,常洞赜,等.补肾活血解郁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临床版),2007,7(2):16.

[13] 张显彬,冯兴华.冯兴华教授从肝论治痹证经验介绍[J].陕西中医,2006,27(5):588-589.

[14] 王振亮.肝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及从肝论治[J].中医研究,2011,21(11):49-52.

[15] 周彩云.房定亚治疗风湿病传真[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8.

[16] 殷海波,张锦花,石白.对情志致痹的再认识[J].北京中医药, 2011:30(12): 915-917.

[17] 殷海波,张华东,杜辉,等.从肝论治周痹临证体会[J].江苏中医药,2010,42(6):27-28.

[18] 周彩云,唐今扬,房定亚,等.四妙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3):275-279.

[19] 曹炜,张华东,刘宏潇,等.四神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7):490-498.

[20] 何维英,许超,季卫锋.龙胆泻肝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2例临床报告[J].中医正骨,2005,17(4):49-50.

[21] 汤小虎,金兰花,彭江云,等.桂枝及其类方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运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6):28-30.

[22] 刘建忠,王春民,刘书堂.蚁参蠲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4):24-26.

[23] 王秀娟,王玉明,张秦,等.清热养阴除湿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9,28(7):521-523.

[24] 曹炜,焦娟,姜泉.复方雷公藤外敷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7):433-435.

[25] 焦娟,殷海波,姜泉.中医内治外敷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3):328-332.

[26] 陆洪品.中医内治外敷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49-50.

[27] 姜玉宝.中药熏蒸治疗75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 (13):271-272.

[28] 叶玉霞.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4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21.

[29] 倪文杰,段淑琴,王兴.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4):45-47.

[30] 陈增辉,王立新.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2):247.

[31] 李建武,曾超.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概况[J].湖北中医杂志, 2012,34(6):63-64.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中医 联合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骨科常见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了。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中医理论认为类风湿是嗜欲不节,耗伤肾气,致三焦之气不通而形成的以不语、腰膝不遂、四肢不仁为特征的病变 [1]。为观察中医联合性治疗类风湿的方法和疗效,笔者对本院120例患者进行了分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1~2011.2期间在骨科就诊的60例类风湿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中医联合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6~75岁,平均(45.5±23.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3年。中药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9~77岁,平均(48±20.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5年。。根据我国1988年4月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及治疗标准将60例患者分为如下证型,风寒湿痹型17例,症见关节冷痛,疼痛较剧,肿胀难消,舌淡,苔白,脉弦紧。风湿热痹型22例,症见关节红肿疼痛,甚则痛不可伸,得冷稍舒,或兼身热恶风,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肾阳虚亏型21例,症见关节肿大,僵硬冷痛,恶寒,四肢厥冷,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1.2 方法

中医联合组(30例):根据不同中医证型采用中药汤剂+针灸+外治+药酒的治疗方法,风寒湿痹型给予蠲痹汤加减。羌活9 g,独活9 g,桂枝9 g,秦艽9 g,威灵仙15 g,当归9 g,川芎9 g,制乳香9 g,制没药9 g。随症加减:风胜而关节游走性疼痛者,加防风9 g,白芷9 g;寒胜而关节疼痛剧烈者,加附子9 g,制川乌9 g,细辛3 g;湿胜而关节肿痛甚者,加防己12 g,萆粟12 g,薏苡仁30 g。风湿热痹型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6 g,白芍15 g,知母10 g,防风9 g,防己12 g,海桐皮12 g,桑枝20 g,忍冬藤20 g。随症加减: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者,加生地15 g,赤芍15 g,羚羊粉0.6 g(兑服);热盛伤津,烦热口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生石膏30 g(先煎)、玄参10 g。肾阳虚亏型给予金匮肾气丸加减。附片9 g,桂枝9 g,山药12 g,山茱萸9 g,仙灵脾15 g,巴戟天12 g,狗脊12 g,牛膝12 g,茯苓12 g,白术15 g,寻骨风15 g,威灵仙15 g;随症加减:神疲乏力、关节肿大者,加黄芪30 g,防己12 g,薏苡仁30 g;关节痛甚者,加苏木9 g,红花9 g,制川乌9 g(先煎),全蝎5 g,关节僵直畸形者,加地龙9 g,全蝎5 g,穿山甲9 g,白芥子6 g。针灸疗法:取患部及邻近穴,粗针深刺,或艾条灸,1次/d,10d/疗程。外治法:白芥子60 g微炒捣碎,与大葱、生姜各30 g共捣茸,外敷患处致发泡为度。药酒法:黄芪、当归、红花、威灵仙、生地、蕲蛇各10g,白酒500 ml,浸泡一月后饮用,5ml/次,2次/d。

中药组(30例)单纯给予上述中药汤剂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功能活动障碍,晨僵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有效: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功能活动障碍,晨僵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或任意两项消失者。

无效:上述症状及体征仅消失一项或无任何改善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中医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组间比较x2=4.315,p<0.05,,提示两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中医联合组

30

13

16

1

96.67%

中药组

30

6

18

6

80%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累及关节滑膜、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等部位,并蔓延至全身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其特点是反复发作,呈对称

分布[2]。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同时并发发热、疲乏无力、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和周围神经病变,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中医称其为历节风或骨骱痹。因肾主骨生精、养髓。如肾气不足,不能主骨,养髓便可出现骨质疾病;肝主经络,支配全身韧带及关节运动,如肝阳上亢,肝血不足便可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等症状;脾主运化,主肌肉,若脾失运化,不能滋养肌肤则可出现肌肉关节组织酸痛萎缩[3]。类风湿关节炎由于发病初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患者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并引起重视,同时,本病目前仍无法通过治疗达到 彻底痊愈的满意疗效。其病程长、难调理,需长时间多方法的治疗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治疗类风湿多主张采取联合治疗。为探讨中医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笔者对本院60例患者进行了不同治疗方法的分组对照研究,中医联合组根据不同中医证型采取中药汤剂内服外用、针灸、药酒等方法相结合,同过多种方法的协同作用达到益气养血,补肝益肾而健脾,兼以散寒祛湿、祛风通络、活血化瘀,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结果表明中医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组间比较x2=4.315,p<0.05,,提示两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霞, 方勇飞. 甲氨蝶呤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01) 46-48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5

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广东湛江 524013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辨证疗法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选取82例进行分组研究,分别为41例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与41例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 结论 给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医辨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34-02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关节滑膜炎为该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此外该疾病还具有在结缔组织方面的广泛性炎症,主要表现在血管、眼部、皮肤、心肺、浆膜等方面,导致关节中的骨骼、肌腱、韧带以及软骨等受到损伤[1]。从中医的角度上看,在早期、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属于寒湿型,而在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属于阳虚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中晚期,观察其舌象可发现多种症状,如痰积、成疲、化热、伤阴等,因此在治疗中不应全部采取燥湿通络以及温经散寒的治疗方法,还需对阴阳偏衰以及气血亏损等进行考虑。该次研究通过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进行分组研究,旨在探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辨证疗法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30例,女52例,年龄最大为50岁,最小为18岁,平均年龄为(28.12±4.33)岁;病程最长为10年,最短为1年,平均病程为(3.97±2.12)年;经诊断,82例患者均确诊属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辨证分型结果显示,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有21例为湿热蕴阻型,18例为肝肾不足,26例为寒湿痹阻,17例为气血疲阻。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8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则应用西药治疗。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该次研究中的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诊断中均是以美国风湿疾病学会在1987年所制定的第8版《实用内科学》作为诊断依据[2],当患者满足以下4项诊断标准,便可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①手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有异常;②具有对称性关节肿的情况,此情况持续时间>6周;③类风湿因子呈阳性,滴度在1∶32以上;④每日晨僵时间不少于1 h,且晨僵情况持续时间≥6周;⑤腕部、近端指间处以及掌指等处具有关节肿的情况,此情况持续时间>6周;⑥至少有3处地方具有关节肿的情况,此情况持续时间>6周;⑦具有类风湿皮下结节的症状;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41例患者均采取西药治疗,给予患者200 mg维生素C以及110 mg维生素B,服用3次/d,另外给予患者25 mg消炎痛片,1~2次/d。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具有血沉快以及白细胞上升的情况,则给予患者静脉滴注800万U青霉素+250 mL葡萄糖溶液,1次/d,持续用药1~2周,并在短时间内给予患者服用5~10 mg强的松片,3次/d。1个疗程为30 d,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持续治疗1~3个疗程。

1.3.2 观察组 观察组41例患者均采取中医辨证治疗,4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所使用的基本药方包括多种中药,其中包含有6 g生甘草、10 g山药、30 g黄芪、20 g忍冬藤、10 g黄柏、20 g金银花、15 g牛蒡子、10 g莪术、10 g三棱、20 g龟板、15 g川芎、10 g地龙、20 g牛膝、20 g当归、30 g木瓜、15 g丹参、15 g茯苓、15 g防己、30 g熟地以及20 g鸡血藤。

在此基本药方上,一方面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对药方进行加减:①肝肾阳虚:增加15 g狗脊、15 g鹿含草、10 g巴戟、12 g杜仲、12 g补骨脂、10 g鹿角胶;②肝肾阴虚:增加18 g白芍、30 g旱莲草、30 g女贞子、20 g知母、12 g麦冬、10 g玄参以及10 g生地;③气血不足:增加20 g熟地、15 g白芍、10 g五加皮以及20 g党参;④脾胃虚弱:增加4 g甘草以及12 g白术;⑤痰湿型:增加10 g竹茹、10 g僵蚕、20 g土茯苓;⑥湿热型:增加30 g薏苡仁、10 g木通、20 g生地、10 g玄参以及20 g水牛角(先煎);⑦风湿型:增加10 g防风、10 g苍术、10 g独活以及10 g羌活,并去除基本药方中的龟板、莪术以及三棱。

另一方面,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对药方进行加减:①坐骨神经痛:增加15白芍、15 g地龙、12 g延胡索以及20 g木瓜;②颈痛:增加15~20 g的黄芪、当归、姜黄以及葛根;③背痛:增加白芷;④腰疼:适量增加秦艽、地龙以及续断;⑤下肢痛:增加15 g牛膝。

用药方法:水煎1剂/d,分2次服用,1个疗程为30 d,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持续治疗1~3个疗程。

1.4 疗程评估标准

①痊愈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异常情况全部消除,且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②好转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异常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均有好转;③无效标准:患者的病情无变化或恶化[3]。

1.5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所有数据,并以χ2检验计数资料[4]。

2 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其中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病程漫长的特点,患者的发病期间,不仅会受到外邪的侵袭,还会出现正气不足的情况。所以,在临床治疗当中,应考虑到扶助正气,不应一味的注重疏风除湿、散寒清热等。中医认为,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诱因可分为外因与内因,其中外因为外邪入侵,而内因则是机体存在劳倦内伤、气血虚弱等情况。相关医学研究中表明,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是由肝肾亏损以及气血亏虚而导致的,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主要补益肝肾,并采取活血通络、壮骨补节、祛寒、化湿、散风等辅助治疗。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均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应用通阳化疲消痹汤,药方中包含有多种中药,其中甘草可对多种药物进行调和,茯苓与防己具有利水除湿的功能,忍冬藤、黄柏、金银花以及牛蒡子等可起到散风清热解毒的疗效。木瓜、龟板、莪术、三棱以及丹参等联合黄芪,可起到益气补血的效果。当归、川芎、黄芪以及鸡血藤等药物具有增强免疫力、扶正祛邪以及益气补血的疗效,而山药、熟地以及茯苓等可起到滋阴补骨的疗效。相关医学研究中通过对1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以探讨中医辩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的疗效。该研究给予治疗组中医辩证治疗,给予对照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与76.67%,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辩证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5]。而该次研究通过给予观察组患者应用此基本药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的肿痛部位以及辨证类型,辨证加减药物,患者通过治疗后,取得良好的疗效,其治疗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西药治疗,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辨证疗法,疗效明显,值得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患者关节炎的痊愈。

参考文献

[1] 韩秋玲.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6):11-12.

[2] 盛好,安莉萍,孟东红,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近况[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1):130-132.

[3] 杨宗强.中医辨证施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浅谈[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6):28.

[4] 于莉.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43-144.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补肾法为主;补肾结合壮骨法;补肾结合通络法;补肾结合活血化瘀法;补肾结合祛寒湿法;补肾结合健脾法;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未经系统规范治疗,终将发展成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疾,属于临床难治病之一。现代医学治疗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慢作用抗风湿药为主,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服用会产生比较多的不良反应,很多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比较棘手。

RA属中医学“痹病”“顽痹”“骨痹”等范畴,《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痹论》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肾。”《中藏经》云:“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强调肾虚是引邪入客的关键,尤其是久病患者。因此,在临床上久病者宜以补肾为主,结合壮骨、健脾益肝、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祛寒湿止痛等法进行综合治疗。近年来,以补肾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治疗RA的临床研究报道日益增多,亦获得较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 补肾结合壮骨法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肾虚则髓空骨弱,不能束骨利关节也;肝肾同源,肝主筋,肾精不能濡养肝血,筋失滋荣故拘急、挛痛,久而正虚邪客,风寒湿杂至,痹阻经络,肢体废用。王军等[1]研究发现,服用补肾药,可通过其激素成分对骨的生长发育起作用,改善骨髓的微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多脏腑的生理功能,补肾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取得较好的疗效。尹谢添等[2]采用补肾壮骨汤(药物组成:人参10 g、甘草10 g、

巴戟天10 g、肉苁蓉10 g、女贞子10 g、山萸肉10 g、附子10 g、秦艽10 g、青风藤10 g、生地黄10 g、熟地黄10 g、知母10 g。女性患者加益母草10 g)治疗RA患者31例,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尼美舒利等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及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检测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补肾壮骨汤能有效缓解RA症状,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罗薇等[3]采用补肾壮骨法(药物组成:骨碎补、补骨脂、续断、淫羊藿、熟地黄、桂枝、白芍、知母、防风、炙麻黄、苍术、威灵仙、伸筋草、炙穿山甲、土鳖虫等)联合甲氨蝶呤、白芍总苷胶囊治疗肾虚寒盛证RA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白芍总苷胶囊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患者对疾病评估、DAS28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SHS增加情况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2.50%,对照组有效率为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表明补肾壮骨法能有效缓解RA患者的病情,且对于延缓RA患者的影像学进展有较好的疗效。周晓莉等[4]采用补肾通督胶囊(药物组成:熟地黄、鹿角、肉桂、麻黄、制马钱子、白芥子)治疗RA患者42例,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ESR、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明补肾通督胶囊治疗RA的疗效明显优于雷公藤多甙片。

2 补肾结合通络法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肝肾亏虚,腠理不密,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袭入,壅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久而为痹,久病入络,脉络瘀阻,气血流通不畅。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俱伤其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经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因此在补肾法基础上结合通络法治疗RA,可达到祛邪外出、通络止痛除痹的疗效。宋红莉等[5]采用补肾通络方(药物组成:肉桂10 g,熟地黄15 g,仙茅10 g,淫羊藿、肉苁蓉、乌梢蛇各15 g,补骨脂10 g,青风藤30 g)治疗RA患者30例,对照组给予正清风痛宁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在改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徐长松等[6]采用补肾清络方(药物组成:生地黄、桑寄生、青风藤、莶草、赤芍、虎杖、生薏苡仁、络石藤、露蜂房、全蝎、桑枝)治疗RA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立珍等[7]采用

补肾通络丸(药物组成:鹿茸、淫羊藿、制川乌、生地黄、鳖甲、全蝎、胆南星、穿山甲、威灵仙、鸡血藤、白术、制马钱子)治疗RA患者50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及甲氨蝶呤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7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功能等级、晨僵时间、两手平均握力、15 m步行时间等方面均有改善(P < 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治疗后ESR、CRP、类风湿因子(RF)均较治疗前改善(P < 0.05),其中ESR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

3 补肾结合活血化瘀法

RA发病时间长,病情迁延难愈,寒湿、贼风、痰浊、瘀血互为交结,凝聚不散,经络闭阻,血气不行,亦可加重病情发展。如《类证治裁・痹症》所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病之初即可因气血阻滞而成瘀;反复发作,病久入深,则“久痹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故瘀血存在于本病之始终。肝肾亏虚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瘀血阻滞是其基本的病理特征,肝肾不足、瘀血阻滞贯穿于RA的始终,因而采用补肾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RA能取得较好疗效。周光辉等[8]采用补肾活血方(药物组成:淫羊藿15 g、菟丝子15 g、三七6 g、红花3 g、枸杞子10 g)联合火把花根片治疗RA患者30例,对照组予火把花根片治疗,治疗1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ESR、CRP等症状指标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刘淑清等[9]采用口服益气补肾活血方(药物组成:生黄芪30 g、生白术10 g、白芍30 g、骨碎补15 g、巴戟天20 g、土鳖虫12 g、延胡索30 g)治疗RA患者30例,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结果治疗组每个疗程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 < 0.05),其临床有效率在治疗后2,4,6周分别为76.67%、93.33%、93.33%,与对照组的40.00%、86.67%、90.00%相比疗效更显著,尤其是在前两周改善更显著。两组在临床活动性症状、体征改善,特别是消肿止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该法能有效改善RA患者免疫指标的紊乱,降低ESR、CRP等活动性指标,并能较快地缓解患者肿、僵、痛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控制病情的发展。吴炅等[10]采用补肾逐瘀汤(药物组成:牛膝15 g、杜仲12 g、续断10 g、当归10 g、川芎10 g、

乳香9 g、没药9 g、全蝎3 g、蜈蚣2条、山药15 g、

生地黄15 g、白芍15 g)治疗中、晚期RA患者65例,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08%,对照组为5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降低ESR、CRP、RF的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76.92%、81.54%和70.77%,对照组分别为46.88%、65.63%和5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明补肾逐瘀法对改善中、晚期RA患者中医症状、实验室指标有较好的疗效,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综合作用和特色优势。

4 补肾结合祛寒湿法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病的形成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其寒湿之邪内合于肾,又与冬季肾主寒令之气相合,再因肾主骨而寒邪深合于骨,故骨质受损,关节变形;因此,补肾祛寒湿为其治疗大法,可使风寒湿之邪得除,关节经络得利,疾病得复。何羿婷等[11]采用补肾祛寒治汤[焦树德经验方:续断20 g、补骨脂15 g、熟地黄30 g、淫羊藿15 g、骨碎补20 g、制附片(先煎)10 g、桂枝15 g、白芍15 g、赤芍15 g、知母15 g、羌活15 g、独活15 g、

防风15 g、麻黄5 g、土鳖虫10 g]随症加减内服治疗RA患者50例,且上药第3煎用于外洗,用其蒸汽熏蒸5~10 min,再浸泡外洗关节患处,约30 min,

保持药液温度在50 ℃左右;对照组50例给予塞来昔布胶囊、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片、白芍总苷胶囊等治疗。治疗24周后,补肾祛寒治汤加减联合外洗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控制炎症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较轻。戎永华[12]采用补肾祛湿蠲痹饮(药物组成:蕲蛇10 g、乌梢蛇20 g、

补骨脂20 g、鹿角片10 g、薏苡仁30 g、生黄芪30 g、炒秦艽15 g、莶草15 g、透骨草10 g、伸筋草15 g、海风藤20 g、鸡血藤20 g、杜仲15 g)

随症加减治疗RA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果治疗后在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改善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 < 0.01);且治疗组有效率为91.76%,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张杰等[13]采用补肾祛湿中药(独活15 g、秦艽12 g、防风10 g、桑寄生15 g、杜仲15 g、甘草10 g、白芍10 g、党参15 g、茯苓15 g、牛膝15 g、青风藤20 g、姜黄12 g、淫羊藿10 g)联合洛索洛芬钠片、来氟米特片治疗RA患者60例,对照组给予洛索洛芬钠片、来氟米特片治疗,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第7天、第14天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治疗组ESR、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5 补肾结合健脾法

RA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者脾胃虚弱,或外湿内伤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停聚,并易与风寒热邪兼夹;湿聚成痰,痰瘀互结,痹阻经络关节,而使痹证迁延不愈,渐致残疾。脾虚则后天不能颐养先天之肾,而致肾精亏虚;脾虚气血乏源,血不足以养肝,导致肝血不足,肝肾亏虚。故RA应以补肾结合健脾、祛湿通络法进行治疗。余毅等[14]采用补肾健脾祛风法(药物组成:桑寄生、杜仲、续断、牛膝、熟地黄各15 g,党参30 g,茯苓、白术、淮山药各15 g,薏苡仁30 g,黄芪20 g,当归8 g,威灵仙15 g,羌活、独活、秦艽、姜黄、鸡血藤、莶草、川芎、白芍各12 g,大枣20 g)口服结合外治法(外用浸泡洗剂:山栀子、金银花、苦参、黄柏各30 g,桂枝、麻黄各15 g,细辛6 g,制乳香、制没药、血竭、红花、当归各20 g,麝香0.1 g)

治疗中、晚期RA患者53例,对照组45例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雷公藤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有效率为75.5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的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下降(P < 0.01),且治疗组功能障碍指数改善优于对照组(P < 0.01);两组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15 m步行时间均有显著改善(P < 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 0.01)。两组ESR、CRP、RF水平均有显著改善(P < 0.05或P < 0.01),其中治疗组ESR、RF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提示健脾补肾祛风法内外兼治,治疗中、晚期RA疗效确切。战美玲等[15]采用补肾健脾养血、祛风通络法[药物组成:狗脊30 g、淫羊藿15 g、仙茅12 g、续断15 g、桑寄生15 g、巴戟天12 g、红花9 g、防风12 g、黄芪30 g、白术12 g、当归12 g、鸡血藤30 g、威灵仙30 g、蜈蚣(研粉冲服)2条、甘草6 g]治疗中晚期RA患者39例,对照组给予雷公藤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有效率为74.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 0.05)。

6 小结与展望

RA顽固难治,病情缠绵难愈,久病患者多出现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以及瘀血阻滞等现象,病因病机不尽一致,治则治法亦各不相同。笔者仅概述了近年来以补肾法为主结合其他治法治疗RA的临床研究情况,针对病程较长、年纪较大的患者,需要结合不同的证型,在补肾法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结合壮骨、健脾益肝、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祛寒湿止痛等进行综合治疗,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疗效。然而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的患者,补肾法及其药物亦应有所侧重。目前的研究多为临床病例观察,缺乏前瞻性、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并且每位作者的用药经验不同,各自的疗效评定指标不一致,疗效无法统一评定,主要观察指标多局限在临床症状等方面,远期疗效及骨质改变的研究较少,未能充分体现补肾中药的疗效。有研究表明,补肾类中药具有性激素类的作用,可增加成骨细胞的活性,调节机体内环境微量元素的平衡,达到促进骨矿物质在骨中的沉积作用,可以改善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提高性腺雌激素受体的含量,对RA骨质疏松有预防和治疗作用[16];但目前很多研究尚不能全面揭示补肾法及其药物在治疗RA中的作用机制,实验研究较少,观察指标不多。因此,今后研究的重点应该从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的角度去探讨补肾法及其药物的作用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补肾法在治疗RA中的作用。

7 参考文献

[1] 王军,杜乐年.补肾为主治疗骨质疏松[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2):17-20.

[2] 尹谢添,杨德才.补肾壮骨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2):18-20.

[3] 罗薇,付倩,阎小萍.补肾壮骨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9):

2813-2816.

[4] 周晓莉,刘秀峰,王英旭,等.补肾通督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2,28(2):21-23.

[5] 宋红莉,杨艳华,武智强.补肾通络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6,24(6):

1155-1156.

[6] 徐长松,周学平.补肾清络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28(2):110-111.

[7] 高立珍,孟彪.补肾通络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0,51(3):233-235.

[8] 周光辉,钟秋生,朱永坤,等.补肾活血方合火把花根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

2008,40(9):46-47.

[9] 刘淑清,陈湘君.益气补肾活血方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85-87.

[10] 吴炅,周正球,周定华.补肾逐瘀汤治疗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65例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7):1284-1286.

[11] 何羿婷,赵国青,刘益臻.补肾祛寒治汤加减联合外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8):277-280.

[12] 戎永华.补肾祛湿蠲痹通络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4):

297-298.

[13] 张杰,杜文彬.补肾祛湿中药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关节疼痛的治疗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4):70-71.

[14] 余毅,陈杭军.健脾补肾祛风法为主治疗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23(4):33.

[15] 战美玲,张静.健脾补肾养血法治疗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39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3):61-62.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 风湿类疾病;心身治疗;医务人员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8.053

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风湿类疾病属于心身疾病中的一种[1-3]。心身疾病是一种与社会心理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在病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心理等因素均有关系, 但主要表现在身体的病症或者器官的损伤等, 存在非身体性的障碍[4-10]。本文选取本院2013~2016年100例风湿类疾病患者及100例风湿类疾病诊治相关的医务人员,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患者及医务人员对于风湿类疾病的认识,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2016年100例风湿类疾病患者及100例风湿类疾病诊治相关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女56例, 男44例, 年龄26~69岁, 平均年龄(52.3±5.5)岁, 有45例患者患有风湿性关节炎, 有25例患者患有骨关节病, 有5例患者患有强直性脊柱炎, 有2例患者患有结节性红斑病, 有13例患有骨质疏松病, 有5例患者患有干燥综合症, 有5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医务人员中有女70例, 男30例, 有50例医务人员在内科, 有20例医务人员在外科, 有16例医务人员在中医科, 有8例医务人员在后勤科, 有6例在办公室。患者排除标准:①患者有其他重大疾病, 如严重肾衰竭等;②患者年龄过大, >80q;③患者患有精神类的疾病, 不能配合实验实行;④患者病症严重, 无法沟通;⑤患者患有严重的肿瘤的情况;⑥患者不同意进行实验。

1. 2 方法 向患者和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 询问关于提到风湿类疾病会想到什么, 在常规的医治外, 能够减轻病症的因素以及加重病症的因素, 以及什么样的医治方法更好等问题。

2 结果

2. 1 患者及医务人员对提到风湿类疾病会想到是什么的回答情况 患者中有73%的回答为残疾或预后不良;医务人员中也有61%的回答为残疾/预后不良。见表1。

2. 2 患者及医务人员对减轻病症的因素的回答情况 患者中有63%认为热敷可以减轻病症, 有50%认为休息可以减轻病症, 有35%认为运动可以减轻病症;医务人员100%认为懂医学知识可以减轻病症, 有45%认为热敷可以减轻病症, 有33%认为休息可以减轻病症。见表2。

2. 3 患者及医务人员对加重病症的因素的回答情况 患者中有69%认为寒冷可以加重病症;医务人员中有70%认为劳累可以加重病症。见表3。

2. 4 患者及医务人员对最佳医治方案的回答情况 患者中认为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最佳医治方案的均占57%;医务人员中认为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最佳医治方案的均占61%。见表4。

3 讨论

风湿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医治所用的时间也很长, 很难在短时间内治愈[11-13]。在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上, 患者认为风湿性疾病很容易出现残疾而且通常预后不佳[14]。其实, 在医治风湿性疾病时, 只要诊断及时, 坚持医治, 出现残疾的情况并不多, 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情况良好[15]。患者应当对病情有一个正当的认知, 对病情的治愈产生信心, 有充足的耐心医治。另外, 患者对风湿性疾病有一个疼痛的认知, 因此在医治时注意缓解患者的疼痛, 加强患者对治愈的信心。在风湿性疾病中, 药物医治只是一方面, 很多方面的医治需要患者调节情绪, 保持乐观的态度, 积极参加医院举行的心理健康的讲座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纠正不良的行为, 多做运动, 三餐适宜, 学习一些关于风湿性疾病的医学知识。在求医时, 要选择有信誉的医院就医, 不要相信一些虚假的广告, 耽误了医治的最好的时机。在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中, 患者和医务人员均认为使用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医治更好, 在医治中要听从医嘱, 耐心医治, 充分调动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患者能够获得健康。

总之, 风湿类疾病患者应加强对于风湿类疾病的相关认知, 医务人员也应加强相关业务技能, 以便提高风湿类疾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进.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病例对照研究. 山东大学, 2014.

[2] 刘芳.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4, 20(s1):44.

[3] 田君. 中医综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评估及报道.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6, 22(s2):43-44.

[4] 郑红梅, 邓紫玉. 综合心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4):423-425.

[5] 肖雪霞, 李广星.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服药不依从行为原因的质性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9):55-56.

[6] 陈实. 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 中外健康文摘, 2014(20):507-508.

[7] 陈淑萍. 浅谈心身疾病的中医心理疗法. 中国医药指南, 2014(22):375-376.

[8] 柳红良, 张慧, 原晨, 等. 刚柔辨证诊治心身疾病. 吉林中医药, 2014, 34(10):1035-1037.

[9] 陈胜良. 消化心身疾病常见临床表现的分类及处置对策. 中华消化杂志, 2015(9):579-582.

[10] 徐治. 老年人呼吸系统心身疾病的诊治进展. 实用老年医学, 2016(9):717-720.

[11] 王颖, 郑炜, 张继胜, 等. 双膦酸盐在风湿类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 5(2):58-62.

[12] 王彭, 云雪林. 基于频数分析的苗医治疗风湿类疾病方药规律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22):113-115.

[13] 陈乐锋, 马剑达, 韦秀宁, 等. 托珠单抗联合治疗对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及心理状态的疗效观察.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5, 19(2):115-118.

[14] 张雅双. 浅析23例类风湿患者的心理护理.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4, 24(7):4045.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8

【关键词】 风湿病;中药热奄包疗法;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01-01

传统中医认为风湿病是指机体受到风、寒、湿邪入侵引发的疾病,在治疗风湿病上也有着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中药热奄包疗法是利用中药的药物原理和湿热原理结合在一起,达到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我院风湿科自2011年开始在病区内开展中药热奄包疗法,并随机抽取80例实施中药热奄包疗法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并进行长期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以来,我风湿科开展了中药热奄包疗法,在风湿病范畴中,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关节炎、产后风湿、骨性关节炎等病,经中医临床辩证分型,凡属风寒湿痹证者均可采用此项治疗。80例患者中,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4例,产后风湿患者8例,骨性关节炎患者20例;男性30例,女性50例,年龄18~70岁。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畏寒及疼痛的部位,来确定实施中药热奄包疗法的部位。取30cm×25cm双层热奄包一个,内盛祛风除湿中草药一剂,将热奄包先放进凉水里浸泡半小时,放入加热恒温器内先加热至95℃,再恒温保持10分钟,待热力穿透药包再取出。用四层湿毛巾包裹后试温,将药包放在治疗部位,询问患者对治疗温度是否耐受,将药包放稳妥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协助患者盖上衣被保暖。开始计时,治疗时间一般为30min,7次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效果为最佳,观察疗效。

1.2.2 护理

治疗前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中药热奄包疗法治疗后所能达到的目的,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对患者以及家属详细地交代有关的意事项等。严格掌握中药热奄包疗法疗法的禁忌症,如局部皮肤感染、瘢痕、破溃,以及糖尿病患者、末梢循环障碍者等,严禁此项治疗。因中药热奄包疗法是热疗法中的一种,操作时要严格控制药包的温度,既要达到预定温度取得良好的效果,又要防止烫伤。刚从恒温器内取出的药包,至少要用四层毛巾包裹,毛巾拧干以不滴水为度,先试温,再放药包,并专人守候。随时询问患者对温度是否耐受,若温度过高,增加包裹毛巾的层数。治疗过程中,治疗的药包温度会逐渐下降,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逐渐减少包裹药包的毛巾层数,并注意保暖,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烫伤,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治疗完毕,协助患者擦干身上的汗液,避免汗出当风,寒邪入侵。

1.3 疗效标准

显效:局部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无明显畏寒、疼痛。好转:症状、体征均得到改善,机体再次受凉或劳累后仍感局部疼痛,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中药热奄包治疗风湿病疗效,见表1

表1 中药热奄包治疗风湿病疗效统计表

3 讨论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9

方法:选取我院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岭和美洛昔康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互补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但能提高其疗效,缩短其治疗时间,并且能减少其毒副作用,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类风湿性关节炎 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52-0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以对称、多个周围性关节的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受损,并且处于一个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近年来,发现西医对于此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且费用较高,通过结合中药治疗能够提高疗效的同时,减轻毒副作用及费用。本研究通过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为主要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门诊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1.25±4.26)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41±0.7)年。对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43.63±4.72)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38±0.5)年,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岭和美洛昔康治疗。口服甲氨蝶呤(MXT)起始量7.5mg,每周1次,逐渐加量至15—20mg,同时口服美洛昔康,每次一片,每日2次。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中药内服。方案方剂为:乌梢蛇15g、地龙15g、木瓜15g、赤芍15g、白芍20g、党参15g、当归10g、鸡血藤20g、红花10g、川芎15g。风寒型加肉桂15g、细辛5g;湿热型加苍术20g、黄柏15g、防己20g;肝肾亏虚型加熟地黄30g、山茱萸15g、续断20g、杜仲20g。服用方法:每日l剂,水煎2次,餐后2小时分早中2次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以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疗效标准。显效: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整体改善率≥75%,主要化验指标(血沉及C-反应蛋白)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症状及体征整体改善率≥50%,主要化验指标有所改善;有效:症状及体征整体改善率≥30%:主要化验指标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整体改善率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会引起关节严重畸形。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其多由肝肾亏虚日久,复感寒湿之邪重,导致筋骨失养,肢节痹阻,以肝肾亏虚为本,寒湿痹阻为标,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故治疗以滋补肝肾、调补脾胃气血为大法。

本治疗方案中MTX,为本病的首选药物[3],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为慢作用抗风湿药,对类风湿有改善症状、减轻或延缓关节破坏的作用;而美洛昔康能很好地减轻RA患者的疼痛。本方案选用的中医药方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能防治甲氨喋呤等药的肝肾损伤、骨髓抑制、性腺抑制等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损伤关节面,减少骨质增生的程度,尽量降低关节畸形发病概率,对患者的预后很好。药理学实验证实,补肾通络方各单味中药既有补益肝肾,调节免疫作用,又有通络消炎止痛的一方面。前期研究显示补肾通络方联合MTX治疗寒湿痹阻型活动期RA疗效显著;起效快,毒、副反应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4]。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寇永峰,赵新秀.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因素的现代文献研究[J].广西中医药,2008,31(2):22—23

[2] 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6一119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10

【关键词】 风湿病;治疗;临证;标本兼治;中医药特色

风湿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包括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干燥综合征、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疾病。目前对于风湿病的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同时也无根治此类疾病的药物。西医治疗风湿病主要为慢作用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长期服用上述药物副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风湿病的诊治中应用中医药特色非常必要。风湿病临证可根据其发病特点和自身疾病特征,将中医药的特色运用到风湿病的治疗中,系统性、规范性的治疗风湿性疾病,将有利于促进风湿病中医药水平的提高。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用药,标本兼治则常获佳效。中医药在风湿病的治疗上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蕴藏着极大的潜力[1-2]。

1 顾护脾胃

内湿易招致外湿侵入,外感湿邪易引动内在之湿,内外相引,同气相求。“湿”是风湿病主要致病之因,素有“无湿不成痹”之说。风湿病的发生均与脾虚有密切的关系[3-6]。

1.1 健脾益胃,调补后天 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在扶正固本以及抑制某些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风湿病活动期湿聚为痰、留驻关节,常运用急则治标、兼顾本虚的原则,以健脾燥湿药,配以祛风散寒清热之法[7]。常用健脾和胃药物如薏苡仁、苍术、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白及、白芍等。缓解期治病求本,有效地避免外邪重感与病情加重和反复,可以用“补益脾胃、益气养血”法。临床常用党参、白术、黄精、玉竹、扁豆、山药、鸡血藤、桂枝、黄芪等,既补益气血,又补而不腻。通过健脾益胃、补益后天的方法使得正气得复,邪气祛除。

1.2 扶助正气,益气养血 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将导致气血亏虚,机体失去所养。临证时常用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甘草等健脾和胃以养后天,促进气血生成。常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配当归取当归养血汤养血之效,二药合用,益气补血,正气旺则外邪除;独活、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配以杜仲、牛膝、桑寄生壮筋骨以除痹;细辛、桂枝发散风寒,通经活络。阳气虚者佐以肉桂、附子,阴血虚者佐以熟地黄、白芍[7-8]。因此,通过扶助正气、益气养血可以将体内抵御外邪的正气加强,痹病自除。

1.3 祛痰化湿,急则治标 风湿病的发生发展是内外合邪而致,内因脾虚,外感湿邪,虚实夹杂,是本病临床痰湿痹阻的基本特点。治疗当健脾除湿、通络祛风。常以羌活祛上部风湿,独活祛下部风湿,两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用防风、白芷、藁本祛风止痛,祛肌表风湿;用川芎活血祛风止痛,合蔓荆子升散在上的风湿而止头痛。因此,通过祛痰化湿的方法,使痰去痹消,关节得以通利。

2 治痹以通为要

2.1 祛风通络法 《素问・痹论》云:“其风气胜者行痹。”风邪善行数变,故其中人迅速,发病急骤,痛无定处。正气亏虚,风邪易侵入肌肤,流窜经脉络道,阻塞气血运行,而为痹证。此类痹证的治疗应以祛散风邪为主,再根据兼夹邪气的不同,酌情配伍。如外风袭表,首选防风。防风辛苦微温,气味俱轻,升发而不散,甘缓而不燥,长于祛风通络、胜湿止痛。夹寒者,防风与羌活同用,如防风汤。其他的祛风药物有桂枝、秦艽、桑枝、刺蒺藜、荆芥、威灵仙、苍耳子等,或单味使用,或联合配伍。夹热者防风与知母同用,如桂枝芍药知母汤。

2.2 除湿通络法 《素问・痹论》云:“其湿气胜者为着痹。”湿邪侵入人体,留滞肌肉、关节,阻塞气血运行发为痹证,痹阻经络以后,特点是疼痛重着、肢体肿胀、筋脉拘急、行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湿易与风、寒、热等邪相合。湿有内外,药分峻缓。内湿选用薏苡仁,外湿选用苍术。内湿则以健脾为主,薏苡仁、白术、陈皮、茯苓等益气药配伍祛风胜湿之品,可使脾健湿化,其痹自愈;外湿用苍术辛苦温,辛香燥烈,气味雄厚,功彻上下,走而不守,能燥三焦之湿。其他常用的除湿药有防己、海桐皮、羌活、独活、蚕砂等。同时,外湿可酌加木香、陈皮行气之品。

2.3 散寒通痹法 《素问・痹论》云:“寒气胜者为痛痹。”寒邪侵袭人体,易使气血凝结阻滞,经脉气血不得阳气温煦,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治疗当温经散寒。寒重或阳虚者,则与肾有关。肾乃人身阳气之根本,此时当温肾散寒,以附子与羌活同用,方如羌附汤。羌活辛苦而温、通畅气血、能散能行、遍达肌体、功彻上下、发散风寒。凡寒盛痛急者酌情加用乌头,乌头性辛热、峻通寒。如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及胸痹缓急者均以乌头祛寒。散寒通痹时可适当配伍当归、川芎等活血之药。

2.4 清热通痹法 《素问・痹论》云:“热邪胜者为热痹。”痹证素体阳旺之躯,则可郁而化热。热为阳邪,易炼液成痰、夹风夹湿、耗气伤津、阻塞经脉发为热痹。临床常见肌肤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喜凉拒按。热痹多与湿合,治疗须与化湿药同用,治疗最常用黄柏,黄柏其性味苦寒,功专清热燥湿、滋阴降火。其他常用的清热药有黄连、黄芩等苦寒燥湿之品,羚羊角、连翘、玄参、天花粉、知母等甘寒之品。

2.5 豁痰涤饮通痹法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性产物,随气流行,若流注经络,则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痰饮致痹常出现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等。痹证日久,正气不足,脾肾亏虚,水湿不化,聚液成痰,痰与其他邪气相并,流窜经络,阻塞气机,消耗气血而使痹证加剧。治疗痰饮致痹常用祛痰通痹法,最常用药为白芥子。白芥子通经定络、辛散走窜、搜剔痰涎,常与桂心、木香、乳香、没药等温阳行气通络药物配伍,事半功倍。其他常用豁痰药如半夏、陈皮、天南星、杏仁等。

2.6 活血化瘀通络法 瘀血是因血行失度,使机体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反过来可影响全身或局部气血的运行,使肢体瘀塞不通而产生肢体刺痛,固定不移,昼轻夜重。久病必瘀,痹证日久,邪气久羁,气血凝滞不行,湿痰瘀浊胶固,经络闭塞不通而成“顽痹”,此时非一般草木之物所能通达,必借活血化瘀、搜风剔络之品方能收功。痹证久治不愈,虽无明显瘀血征象,亦可使用本法。临床最常选用牛膝、川芎等。牛膝入肝肾经、走而能补、破血通络,临床常用其通络脉、利关节、强筋骨、壮腰膝。川芎归肝经入血,通行十二经脉,行血中之气滞,散结气、消瘀肿、止疼痛,可治疗血瘀气滞之肢体疼痛、麻木不仁。

2.7 调和阴阳通痹法 疾病的产生不外乎阴阳失调,在痹证的病理过程中,患者常表现出营卫不调,阴阳不和,肢体疼痛、僵硬或汗出不均等。然寒热不调亦是阴阳失衡表现,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易损伤人体阳气,阳虚则寒;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及人体阴液,阴虚则热。临床上常选用鸡血藤。鸡血藤为补肝血、通经络之良品,气味平和,润而不燥、补而不滞、行而不破,能化阴生血、温通经脉、活血通络,守走兼备、推陈致新。其次可选用菟丝子,菟丝子性平正,温而不燥,滋而不腻,补而不峻,为平补肝肾之要药,能补肝肾、益精髓、助阳气、坚筋骨。

3 痹证分期治疗

痹病可因虚致痹,因痹致虚,常常“不通、不荣”并见。病之初期清热利湿散寒,中晚期调脏腑兼驱邪,活血之药当贯穿始终[9-10]。

3.1 早期祛邪通络 疾病初起风寒湿热邪最为多见。寒主收引,湿性黏滞,温散之品方能枯风散寒除湿、宣通经络。临床处方用药尤要注意温散走窜,辛温选邪。方常选用麻黄加术汤、乌头汤、桂枝汤等,严重者非大辛大热之品难效,故麻黄、桂枝、附子、乌头为常用之品。桂枝辛温,能发散温通经络;附子大辛大热,辛热操烈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附子既能运里之寒湿,又能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风寒,故治痹痛以寒湿偏甚者为宜。风湿热邪致病,每表现关节灼热疼痛、红肿、心烦口渴,常用方有越婢加术汤、白虎加桂枝汤等。热甚者可合银花、连翘、水牛角、牡丹皮、赤芍等清热凉血之品,亦可与四妙丸合用清和湿热。因此,早期风湿病宜祛邪为主。

3.2 中期内外兼顾 病变中期失治或邪未尽去者,风寒湿邪稽留关节经络,加之病变日久气血亏损,肝肾不足,脾失健运,进一步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而致内外合邪,往往表现为关节僵硬变形,或局部肢体疼痛、重着、麻木肿胀,此时散外邪、内邪当并重。在祛风湿的同时亦须注重化痰瘀、和络脉,故常用胆南星、僵蚕、陈皮、皂角刺、半夏以化痰通络,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莪术等活血化瘀。枝、藤、节类药物能引经达节,舒筋通络,可选用配伍[11]。青风藤善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镇痛;寒湿较重可用桂枝、海风藤、油松节等,夹热可用桑枝、络石藤、忍冬藤;鸡血藤能活血补血;雷公藤抗风湿能力强。因此,风湿病中期宜祛邪与扶正并举。

3.3 后期扶正达邪 痹证日久,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因正虚而经脉空虚易致邪侵,此时正虚为本,故以扶正祛邪为要。以肝肾不足为主者,腰膝酸软,投独活寄生汤以祛风湿、养肝肾。血虚面黄者用四物汤养血活血,亦可配伍首乌、鸡血藤等;气虚无力,周身痛无定所者取三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阴虚有寒者,晨寒肢冷,加用温肾散寒之品,如鹿角片、淫羊、桂枝、附子等。此外,脾虚可生湿,故亦须用薏苡仁、陈皮、苍术、白术、半夏配伍健脾气以运化水湿。因此,风湿病后期邪深而正虚,宜补益正气而扶正为主。

4 衷中参西治疗

4.1 非甾体抗炎药与健脾和胃药联合应用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发挥抗炎作用的同时,也会因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而带来不良反应,其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差、嗳气、腹泻、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及穿孔等。在治疗时可采用健脾和胃的中药配合使用,如山药、薏苡仁、茯苓、炒麦芽、炒谷芽、山楂、神曲、砂仁、陈皮、法半夏、党参、白术、炙甘草等。也可选用中成药联合用药,如香砂六君丸、保和丸、枳实消痞丸等。因此,通过配合中药或中成药的和胃作用,使非甾体抗炎药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4.2 抗生素与清热药联合应用 运用抗生素时应尽最大努力使患者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疗,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12]。治疗风湿病,感染部位不同则用药有别,如抗生素口服或输液,配合口服黄芩、金银花、连翘、板兰根、鱼腥草等,可治疗流感、咽炎、扁桃腺炎、肺部感染而致的风湿病,能促进机体参与炎症的应答反应,增强体液免疫抗感染作用,提高自身免疫抗病能力。抗生素配以黄柏、黄连、白头翁、秦皮、马齿苋等,可治疗肠道感染而致的风湿病,并抑制或消除了内毒素的产生,防止内毒素从肠道吸收进入肝脏或血液。抗生素配合服用黄柏、黄连、大黄、竹叶、猪苓、瞿麦等,可治疗因尿路感染而致的风湿病,尤其对膀胱炎、肾炎有显著疗效,并能降低尿素氮。抗生素配合口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厚朴等,可治疗脓性炎症而致的风湿病,其作用可能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加强自然杀伤细胞杀伤能力、协同抗生素治疗作用以及消除了内毒素的产生有关。因此,抗生素配合清热解毒中药的使用,可以协同或增强抗生素的效应。

4.3 糖皮质激素与养阴清热药联合应用 随着对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的不断认识,糖皮质激素已成为治疗风湿病的二线、三线药物。在风湿病治疗的“金字塔”方案中,将糖皮质激素列在金字塔的顶端。糖皮质激素仅用于活动性关节炎同时伴有发热、贫血等全身症状,出现严重内脏受累,以及对NSAIDs、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等常规治疗药物无效的患者。若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由于激素服用量大且时间较长,耗伤阴液,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患者表现为心烦易怒、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在临床中常常配合养阴清热药,如青蒿、地骨皮、白薇、紫草、牡丹皮、银柴胡、胡黄连、玄参、地黄等。也可用成药治疗,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煎等[13]。因此,糖皮质激素与养阴清热药的合理应用,可以降低糖皮质激素肾皮质功能亢进的副作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4.4 慢作用药与补益药联合应用 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中药治疗风湿性疾病可以增加疗效、减少单一用药的剂量、减少毒副作用[14-15]。中医学认为慢作用药物会损伤人体气血津液,伤及五脏六腑,毒邪内蕴,致肝肾亏损,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虚劳”范畴。遵循中医学“虚则补之”“治病求本”的原则,益气养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可调节机体内环境,减轻或消除不良反应对机体的损害。根据上述理论,可选用单味药或复方与其联合使用。单味药如当归、太子参、补骨脂、鹿角胶、白术可以改善造血功能;女贞子、黄精、何首乌、党参等均有拮抗骨髓抑制的作用;黄芪、淫羊藿、枸杞子、菟丝子、紫河车、龟甲、丹参、砂仁可改善生精障碍。因此,通过中医药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降低慢作用药造成的肝、肾功能,血液学的不良反应[16]。

5 小 结

风湿病治疗应以其“简、便、廉、验”为特点,这样可以充分体现中医中药的独特优势。同时风湿病诊治既要对症治疗、辨证论治,又要治病求本、审证求因,既要抓住风湿病表象,又要辨清疾病的本质,注重邪正兼顾、标本同治。

6 参考文献

[1] 杨梅玉,王莒生,谢幼红,等.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J].北京中医药,2009, 28(7):497-450.

[2] 刘健.风湿病中医临床思维[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9):753-761.

[3] 刘健,郑志坚.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学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9):13-15.

[4] 刘健,韩明向,崔宜武,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 ,5 (11):35-36.

[5] 刘健.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1):1-4.

[6] 黄传兵.干燥综合征从脾辨治[J].新中医,2007,39(5):97-98.

[7] 刘健.韩明向教授治疗历节病学术经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9 ,18(5):45-47.

[8] 齐亚军,刘健,曹云祥,等.强直性脊柱炎从脾肾论治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3):60-62.

[9] 万磊,刘健.名中医刘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撷菁[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l2(6):613-614 .

[10] 周学平,周仲瑛,金妙文,等.舒关冲剂治疗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2):80-83.

[11] 黄清春,陈光星,陈纪藩,等.通痹灵、雷公藤多苷及青藤碱对CIA大鼠滑膜细胞凋亡与P53表达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1):660-664.

[12] 牛云飞,刘健,黄传兵,等.健脾化湿清热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5):445-447.

[13] 清亮.对激素副反应的认识与用药心得[J].中医药信息,2002,19(1):1-3.

[14] 黄传兵,陈晓雯,刘健,等.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