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21:09:03

非洲范文篇1

本文以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东非、中非、西非、南非、北非,以及非洲五十多个国家名为关键词,搜索了中国知网从最早收录时间起(1979年,但非洲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章最早刊登于1981年)到2012年期间所刊登的文章,从中筛选出与教育相关的文章,摒除编译信息之后,共搜到382篇关于非洲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其中,最早的非洲教育研究于1981年《西亚非洲》第三期,篇名为《南非教育制度中的种族歧视》。分析这些文章可发现,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的非洲教育研究文章内容多为在翻译基础上的简单概括性介绍,这部分文章总数为20篇,占总数的5.2%;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的非洲教育研究论文有40篇,占总数的10.5%,文章内容多为介绍非洲地区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这部分文章主要由《比较教育研究》(时为《外国教育动态》)刊发;其余的314篇论文都发表于2000年以后,占总数的82.2%。由此可见,非洲教育研究的兴盛是在2000年以后。在样本的分析上,本文将搜集的382篇论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分解为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研究者所属的单位、研究者的合作形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论文所刊发期刊五个大类,并进一步依据其内部维度进行细分。然后,本文计算了上述各个分析单位出现的频次及其在总量中的比例。在进行资料统计时,笔者对预定的分析类别做了适当的修正,如研究方法的类别,预定的类别中有定量分析一项,但是笔者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中还没有真正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的论文,因而取消了这一分类。最后,依据上述的统计资料和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其内部变化的特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后续发展的启示。

二、主要研究结果

(一)非洲教育研究核心作者群体

1.研究人员所属单位

本文统计了382篇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作者(以第一作者为准)的所在单位(详见表1),发现非洲教育研究核心作者最为集中的单位是浙江师范大学,该校人员发表的文章数为104篇,占文章总数的27.2%,数量远远多于其他研究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首家专门研究非洲教育问题的学术机构。2007年,该中心发展成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成为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家综合性的非洲研究院。此外,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单位也有若干学者进行非洲教育研究,其所发表成果数量虽远少于浙江师范大学,但也是非洲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类型以及所获资助类型

非洲教育研究作为比较教育的一个研究领域,涉及跨国、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比较形式。克服这些“跨越”困难的一个有效方式或许是通过学科内外合作以及国内外的合作,[4]因此研究主体间的合作程度也直接关涉研究的质量。本文统计了非洲教育相关研究的作者合作类型(详见下页表2),发现其中大部分论文皆为研究人员独著,较少涉及跨国、跨单位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很少发现我国研究人员与非洲国家的教育研究人员合作发表的文章。不言而喻,中非研究人员的合作是沟通两国教育研究的较好方式,这样更能在准确把握非洲教育事实及规律的同时,通过中国研究人员的准确表达将研究成果引介到国内。从表2可以看到,72.5%的非洲教育研究皆为某一单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在各种合作形式中同单位合作这种类型为合作主体。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基金组织、各大院校等对教育研究的经费资助能直接体现社会对这类型研究的需求。本文统计了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的基金类型,发现只有35篇文章受到基金的赞助,占总数的9.2%。其中14篇文章受到教育部委托课题“非洲高等教育国别研究工程”项目的基金赞助,余外文章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期中非合作关系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中国对非援助研究”的研究成果。从中可以发现,非洲博茨瓦纳133.4%6坦桑尼亚123.1%7赞比亚61.6%8教育研究接受赞助的比例很低,但是级别很高。目前我国非洲教育研究尚未能接受到省级基金、市、厅级基金和院校基金的支持,可见非洲教育研究的普及面还较窄,其主要依赖的是国家对非援助的政策扶持,省市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各大院校对非洲教育研究的关注还较少。此外,浙江师范大学在教育部基金的支持下几乎成了一枝独秀。

(二)非洲教育研究主要对象国及地区

本文对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的研究对象国及其地区进行了统计(详见表3和表4),发现非洲教育研究对象国相对集中。就研究对象国而言,最多数量论文关注的是南非,涉及南非的高等教育变革及创新、中等教育改革、基础教育重建以及教师教育体制、职业教育体制等方面内容。其次是埃及,研究内容涉及埃及大学改革、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小学课程改革、孔子学院汉语教育等诸多方面内容。接下来受到关注的是尼日利亚,涉及大学财政困境、私立大学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等内容。再次为肯尼亚,谈及肯尼亚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高校产学研相结合、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体制、中小学教育等。此外,埃塞俄比亚、博茨瓦纳、乌干达、坦桑尼亚、喀麦隆、塞内加尔、赞比亚、苏丹、布隆迪、莫桑比克、卢旺达等国家也都受到了研究人员一定程度的关注,也有若干篇研究论文产生。除了上述国家之外,笔者没有发现关于其他非洲国家教育研究的论文。就研究区域而言,与研究对象国相对应,数量最多的论文研究南非,其次为东非,接下来关注的是非洲整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研究中非教育的论文数量仅有4篇,即这一区域除喀麦隆之外的6个国家都尚是非洲教育研究的盲点,未有学者对此有所涉猎。

(三)非洲教育研究所涉及的研究主题

“教育中对研究主题的分类常常是从纵向的各级各类教育和横向的具体主题两个维度来划分。但是从更能准确地表明研究对象的性质的角度看,横向维度的描述性更具有本质性”。[5]本文采用横纵向维度相结合的方式对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了简单归纳。高等教育一直是非洲教育研究的热点,各类期刊和学报上刊发的关于非洲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有111篇。这些文章主要关注的是非洲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非洲某大学或地区的质量保障体系、非洲高等教育的财政来源、困境和出路以及高校合并、大学私有化、国际化和本土化等非洲高等教育改革等内容。其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世界范围内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非洲高等教育也置身于这样的发展趋势中。与非洲高等教育领域其他主题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一主题上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①。中小学教育也是非洲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我国学者关注非洲基础教育体制的特点与发展、中等教育发展滞后原因与复兴策略、中小学语言政策的调整与影响以及中小学以结果为本的课程改革等内容②。据笔者统计,目前国内非洲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文章篇数为39篇。职业技术教育是非洲各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非洲出台了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6]我国学者关注非洲职业技术教育的体制改革、经费投入、问题特点、发展趋势等内容③,笔者统计到了24篇关于非洲职业技术教育的论文。教师教育也在非洲教育研究中颇受关注。学者们介绍了埃及、尼日利亚、博茨瓦纳等非洲国家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教育以及师资培养体制问题,教师教育政策等问题。④关于非洲教师教育研究的论文共有22篇。中非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中非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国与50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关系,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和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因此这一主题自然就引发了我国非洲教育研究学者的重视。我国学者主要从学理的角度总结分析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方式、特点以及成效⑤。当前,我国与非洲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通过施行中非两国“20+20”等项目,有效地实现了两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取长补短。[7]我国关于中非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论文篇数有17篇。另外,教育公平、性别平等、艾滋病教育、华人教育和幼儿教育等主题也在非洲教育研究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这类主题亦有一定数量的。

(四)非洲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就研究方法而言,笔者分析了所有的论文后发现,研究者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等五种方法(详见表5)。其中,文献法占据了绝对优势。文献是指记录有关知识的一切载体,教育文献法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探索教育问题和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献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研究人员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8]据统计,我国非洲教育研究论文中使用文献法的论文篇数为318篇,占总数的83.2%。英国比较教育学家尼古拉斯•汉斯(NicholasHans)认为,惟有历史研究才能解释种种教育政策的差别。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深深根植于其民族历史之中,深受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史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方法,我国学者张笑霞将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历史研究定义为借助于对历史事件、运动、人物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史料的破译、整理和分析,认识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过程,从而找出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预测未来的一种模式。[9]美国学者梅雷迪斯•马克•高尔(MeredithMarkEore)等认为,教育历史研究与其他类型教育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要求研究人员通过搜寻如日记、官方文献、遗迹这些历史史料来发现数据,而其他类型的教育研究则要求研究者建立数据。[10]我国学者在非洲教育研究中也常用历史研究法去追溯非洲教育发展历程,以此有效揭示非洲教育的特点规律。据统计,这类型文章有24篇,占总数的6.2%。调查研究法在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运用,教育调查是指研究人员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手段,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研究对象的有关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从而了解教育对象,发现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认识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11]非洲教育研究中教育调查多指教育考察团前往非洲各国进行实地考察以此获取具体生动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除了教育考察团外,目前我国非洲教育研究还没有以其他诸如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的调查研究。这类型文章篇数有24篇,占总数的6.2%。自从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将比较研究法介绍为“阐述社会学证据的(最优)准则,并将之作为自然科学实验在社会科学中的对等原则来进行讨论”,[12]比较研究法就慢慢发展成了社会研究中具有独特贡献的方法。学者认为,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比较研究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13]根据涂尔干的论证,比较的意义在于为因果解释论证提供依据。比较研究法在国内非洲教育研究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在涉及不同国别研究时,学者们则常用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以此解释特殊性和普遍性。据统计,使用了比较研究法的文章篇数有12篇,占总数的3.1%。关于个案研究,国内学者通常认为个案研究是指研究人员对一个有界限的系统如一个个体、一个方案、一个团体、一个地区等,运用诸如观察、访谈、调查和实验等多样的研究方法,协助搜集完整的资料,以作深入翔实的描述、诠释与分析。[14]我国非洲教育研究中也有学者使用个案研究法,直接以某地区或是某国家、某大学为案例来分析问题,这样使得相关问题的分析获得了更为具体生动的个案支持,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和个案之间的互动也促使个案就具体的研究问题进行反思,从而做出改进,目前这类型文章有12篇,占总数的3.1%。

(五)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主要刊载期刊

本文对非洲教育研究论文所刊发的期刊类型进行了统计(详见表6)。研究发现,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比较教育研究》是非洲教育研究成果最主要的发表平台。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比较教育研究》上刊发的非洲教育研究论文数为69篇,占总数的18.1%。同时,该杂志也是最早集中刊载非洲教育研究成果的刊物。早在20世纪80年代,其前身《外国教育动态》上就刊登了若干篇关于非洲教育研究的论文。《外国教育研究》亦是刊发非洲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刊物,30多年来共有47篇非洲教育研究论文在《外国教育研究》上发表,占论文总数的12.3%。《西亚非洲》作为主要刊载西亚非洲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社会问题相关学术论文的权威性刊物,也刊发了相当一部分高质量的非洲教育研究论文。这部分文章数为32篇,占总数的8.4%。此外,《外国中小学教育》、《世界教育信息》、《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和《职业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也刊载了一定数量的非洲教育研究论文。大约半数的非洲教育研究论文都是由我国教育界权威性的核心期刊刊登,这也就很好地保证了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三、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数量呈倍数增长,论文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根据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研究主体来看,在非洲教育研究专门性学术机构的支撑下,我国非洲教育研究队伍日渐壮大,逐步形成了精干集中但同时也在向外扩张的专业研究团队。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队伍相比,非洲教育研究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研究力量不足。目前,国内非洲教育研究力量仍显薄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承担了大部分研究任务,近三成研究成果都源自该研究机构,其他研究机构的非洲教育研究成果较少。这也体现了目前我国国别教育研究的常见问题,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的研究较多,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拉美等地区的研究有所不足。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别研究多以借鉴为目的,希望借鉴发达国家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我国相应的教育问题提供借鉴,因而对非洲等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关注有所不足。语言是限制非洲教育研究的另一重要因素,掌握非洲国家和地区语言的教育研究人员非常稀少,目前对非洲教育问题的研究也多通过英语等语言获得材料,研究人员很难获得一手的研究资料。

其次,从研究对象国来看,近年来国内非洲教育研究的辐射范围已经从南非、埃及和肯尼亚等非洲相对发达国家扩展到了博茨瓦纳、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非洲相对落后国家,研究对象国日渐丰富,使得国内对非洲整体有了更多元全面的认识。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是非洲教育的热点国家,我国学者对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以及幼儿教育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所涉足。从研究区域来看,总的说来国内非洲教育研究区域基本集中在南非、东非、西非和北非等地区,中非地区很少涉及。由于南非等地区国家经济发展相对中非地区更加发达,社会也更加安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成果也比较明显,对这些国家的研究资料也相对丰富。中非地区的教育整体比较落后,普遍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且文化差异和交流困境也为对该地区的教育研究带来不便。利比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尼日尔、乍得、刚果、安哥拉、纳米比亚等国家则是我国非洲教育研究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在非洲教育研究中,这些国家的缺失也影响了我国对非洲教育的整体认识。

再次,从研究主题上看,我国非洲教育研究主要更多从宏观角度进行概括,注重对整体的把握,分析单位较大,对微观教育问题的研究比较少。国内非洲教育研究主要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管理体制、质量保障、财政状况;非洲教育改革问题、中小学教育体制、语言政策、课程改革等问题,教师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中非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问题。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看,这表明非洲教育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深化研究问题、关注微观研究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正如顾建新教授所言,“非洲教育各个环节的特征、内在各要素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需要研究某类教育在非洲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具体组织形式、实现途径和教育效果,更需要对不同国家的学校从办学目标、办学思想、管理过程到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材类型、考试制度、学习时间、师生关系、社会联系等展开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分析其内在的运行机制”。[15]我国非洲教育研究尚需要深入到非洲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基本要素中,开展全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此才能充分把握非洲教育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

第四,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方法也日渐多样,在传统的文献法之余,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等具体方法都在非洲教育研究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运用,更难为可贵的是国内非洲教育研究中也逐渐出现了在获取一手资料上占有独特优势的调查研究。尽管如此,我国的非洲教育研究从方法层面上看还是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资料的获取渠道也非常有限。具体表现为大多数研究依赖于文献资料,而且鲜活的一手研究资料较少,缺乏实际考察和调研获得的研究资料,这也影响了非洲教育问题研究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另外,定量研究特别是调查研究非常少,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匹配方面重视有所不足。这一问题与我国的学术研究资助体系有很大关系。我国对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研究的资助主要依靠政府,社会资助和私人资助非常缺乏。在有限的政府资助中,非洲教育研究基金支持的数量和种类也非常有限,主要依靠国家层面的基金支持。研究资金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实地研究和考察等成本较高的研究方法,也限制了高质量研究成果的获得,进而影响了研究人员的投入。由此可见,研究资金的不足成了制约非洲教育研究的重要瓶颈。

非洲范文篇2

舞蹈是非洲黑人感情的宣泄和力量的源泉,与舞蹈如影随行的音乐诠释着他们的肢体语言,将他们宣泄的情感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向世人展示非洲民族独有的内涵和风情。那么,归纳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有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强烈的节奏感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突出特征之一。他们对节奏的敏感度是任何国家的舞蹈艺术所不能相比的,这种节奏可以说是舞蹈动作的声乐化,“任何一个基本音乐的思想基础都是动作和声音动机的一致,首先是节拍、节奏动机的一致”。③这种音乐节奏异常复杂。最典型的节奏是高度发达的节拍交替和节奏交替形式。在非洲各个民族的舞蹈中,大家都可看到节奏与动作的紧密联系性。如加纳北部南多姆族的“塞克佩雷”舞中,音乐由木琴演奏,节奏部分用鼓、铃和铁制响板,并由舞者自己演奏。但各组舞蹈之间的过渡信号则由负责的节奏线结合起来。④在伊卓人的“埃塞尼”舞中,动作按照一首歌曲的节奏线而定,而不按照伴奏的打击乐器而定,并随歌曲的重复而重复。加纳安洛——埃维人的阿格贝阔舞,它包括多种舞蹈步型,每种都由领鼓击出恰当的节奏音型引出,并用那种音型继续下去。每种音型都不间断地重复多次,并用另一组动作同下一种音型联系起来,使舞者达到一个新的起点,可准备跳下一步型。以上这几种舞蹈都是需要演员在公演之前的排练中掌握好的;还有一些舞蹈有更多的即兴表演,舞者可以对基本动作作出不同的加工处理,但要和舞蹈的领鼓手或其他器乐家演奏的节奏线相一致,因为整个舞蹈受这种节奏线的支配。由此可见,鼓在非洲黑人舞蹈音乐中起着引领舞曲节奏的重要作用。它决定舞蹈的韵律,也决定着舞蹈的风格特点。非洲黑人舞蹈表演用的鼓有上百种:木鼓、水鼓、战鼓、葫芦鼓等等。表演时用的小鼓可用手握,大的鼓要使人站在凳子上敲打。鼓的周围常装饰有铃铛等饰物,更增强了舞蹈音乐的节奏感。

律动性强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又一特点。他们的动作粗犷有力,感情炽烈,善于以夸张的形体动作抒发自己的感情,舞者常常剧烈地甩动头部、起伏胸部、屈伸腰部、摆动胯部、扭动臀部、晃动手脚、跺脚等。南部非洲祖鲁族的“跺脚舞”,就是以强烈的腿部的律动来表达情感的;加纳弗拉人的“迪阿“舞,每个舞蹈者右踝上戴一串蜂音器,右手还握一把剑。当演唱时,演唱者在音乐的强拍上用右脚跺地,在弱拍上用左脚快速地轻踏一下。当右脚跺地时,身体稍向右倾侧,然后弱拍是摆向左边。以腿部动作表现节奏的舞蹈还有“踢踏舞”“大跨步舞”(索托族)等。在加纳的达戈姆巴人的“恩英多古”舞中,主要用腹肌,而加纳的洛比人则强调上半身的动作,可以有旋转或肩的上下运动,或用某些手臂动作和肩胛的收紧放松动作来伸展前胸。还有像尼日利亚的卡拉巴利人的舞蹈,臀部有各种细微的动作。因此,这种大幅度的身体动作造成的强烈的律动感成为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又一特色。

群体性和模仿性是非洲黑人舞蹈的常用形式,体现了非洲黑人舞蹈音乐具有乡土气息的特点。在他们的舞蹈中,很少看到独舞的形式,舞蹈反映的内容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舞者往往是围成一个半圆、圆圈或排列成行表演,动作主要模仿农事、狩猎、战争等活动。一位探险家对刚果的战争舞这样描述:“一千个脑袋仿佛是一个脑袋似的,起初他们同时仰起来,显出昂扬的气魄,然后同时低垂下去,发出凄切的哼叫声……”⑤

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中舞者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有时可以决定舞曲时间的长短。音乐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为了让舞蹈者培养感情。序歌就起到这样一个作用。音乐家常常在演出开始时用序歌或一组这类歌曲来达到培养感情的目的。序歌可以用自由节奏演唱,并可以用一两件乐器伴奏而无需全体合奏,也可以不用声乐引子,而用器乐的前奏曲。在加纳西北部用木琴为舞蹈伴奏的地方,在跳主要舞蹈之前常用木琴演奏一小段前奏曲。同样,乔比人组成大型的木琴乐队,以乐队的引子开始“恩戈多”舞蹈。也可用声乐和器乐结合的引子,如在阿肯人的“凯泰”舞中,序歌可由一两个独唱者演唱,并交替加进笛子重奏,这种人声和笛子的交替一直持续到领唱者引进合唱为止。

总之,在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中,音乐和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为舞蹈营造适当的气氛或情绪,能激发起舞蹈者以富于表情的动作来表现表演者的强烈欲望。而舞蹈将音乐的内容表达出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终让人深刻感受到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②金秋著.外国舞蹈文化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35页.

非洲范文篇3

[关键词]浙商;非洲;投资;分析

近几年,去非洲掘金的浙商日益增多,投资领域和生意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据浙江省外经贸厅提供的信息显示,浙江一些企业已介入非洲的资源开发领域,如余姚的“兴隆”公司、“长青”公司,相继在刚果(金)设立矿业公司,开发当地丰富的金属资源。事实上,浙江民营资本参与非洲资源产业开发正进入热潮。2007年6月,宁波华州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获得加蓬一处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的铅锌矿详细勘探权。此前,该公司在加蓬还获得一处1.1万平方公里锰矿的详细勘探权。

由此可见,浙江的企业正在加快“进军”非洲的步伐。据媒体信息披露,到2005年底已有182家企业到非洲投资、经商,投资额约5570美元,足迹遍及34个非洲国家。其中,生产型企业近年来呈现增多的趋势。对此,浙江省外贸厅外经处有关负责人表示,非洲很多产业还是空白,投资潜力巨大。

目前,浙商进入非洲有两种形式:一是贸易;二是直接投资。在经济相对落后的非洲,这两种形式大有用武之地。贸易只是分享中非合作"盛宴"的一种谋略。非洲大陆素有"世界原材料仓库"之称,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大激发了浙商不远万里赶去投资的热情。为了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多的浙商采取直接投资这种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成为中非合作双赢的真实写照。

一、浙商投资非洲的内外原因

(一)浙商投资非洲的内在原因

1.国家和浙江省政府鼓励企业海外投资。中国政府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承诺,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继续为此提供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并愿与非洲国家探讨促进投资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方式。继续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引导,注重服务,提供便利。同时,中国欢迎非洲企业到中国投资。继续与非洲国家商签并落实《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非洲国家共同营造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保护双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浙江省《实施“走出去”战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从2005年开始,浙江企业赴国外进行资源开发将享受政府“资助”:当年累计投资在100万~500万美元的资助人民币10万元;投资在500万~1000万美元的资助人民币20万元;投资在1000万~3000万美元的资助人民币30万元;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资助人民币50万元。

2.浙江省内资源紧缺。据浙江省经贸委公布的全省能源与利用状况的报告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浙江固有的资源捉襟见肘。资料显示,浙江省能源总量接近1亿吨标准煤大关,已步入全国能源消费大省行列,煤、电、油全面吃紧;过去5年中全省的森林蓄积量虽增加了0.57亿立方米,但今后5年可供采伐量与林木需求量之间的缺口接近10倍。此外,制造业发展所需的铜、铝及其他黑色金属绝大部分也依赖外供。

在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加重的背景下,仅着眼于省际间的资源供给合作显然难以为继,必须争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也即实施全球化的资源战略。浙江对资源的需求度很高,这本身就是一种商机。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民企特别是大型民企完全可以尝试到境外从事资源开发,以减少紧缺资源与供应的不确定性,增强自主可控性。因此,浙江省很早就开始尝试从政府层面与国外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国际组织机构、行业协会进行合作和互动,构建一个以资源开发为导向、有利于民企“走出去”的平台,主要为民企网罗并提供合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国外资源信息。非洲正是在此背景下进入浙商的视野。

3.浙江企业的产业升级。据经济学专家分析,当前,浙江企业正直接面临着一个产业升级问题。从经济学上的收益比较原理来看,企业本身的产业在提升,对于浙江企业来讲要么将原产业转移出去,要么将资金转移出去,选择一个可以获利的市场。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对资金和技术颇为需求的非洲便成了浙商对新产业开拓的理想场所。

(二)浙商投资非洲的外在原因

1.非洲当地拥有丰富的矿产、石油、农业等资源

目前,世界上已经探明的150种地下综合性矿产资源在非洲均有储藏,尤其是与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50种贵重稀有矿产品在非洲储藏量巨大,其中至少有17种矿产储量居世界首位。特别是非洲石油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储量950多亿桶,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8%左右,仅次于中东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原油日产量800多万桶,占世界原油日产总量11%左右,预计2020年达到15%。未来5年,内全球石油产量增幅的1/4将来自非洲。非洲石油属“轻质”或者“超轻质”品种,质量上乘,距离欧洲传统市场近,开采成本和运输费用相对低廉,深受国际市场欢迎。非洲土地肥沃,海岸线漫长,是宜农、宜牧、宜植、宜渔之地,被称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区域、牧业区域、经济作物产区和渔业产区。非洲的可可、丁香、腰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非洲也是世界上拥有热带森林最广阔的地区,盛产乌木、桃花心木、墨檀木、紫檀木、罗汉松等珍稀名贵树种。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已是人所共知。总之,非洲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陆,它每年向世界贸易市场提供20%的石油、70%的可可、34%的咖啡和50%的棕榈制品,被称为“世界重要战略原材料仓库”和“世界上最后的投资边疆”。

2.浙商投资非洲的客观条件日益成熟

(1)市场前景看好。根据长三角经济研究专家吴民为分析,与国内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邻国相比,非洲更具投资价值。非洲制造业和轻工业不发达,有的国家连根针都不会造,产品绝大多数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因此,价格适中且品质不错的中国小五金和小百货在当地销得很好。在整个非洲市场上,中国货通常能卖到很高的价位。

(2)非洲制定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积极改善投资环境。目前,非洲许多国家都为外来投资制定了优惠政策,投资环境也逐步改善。非洲许多国家都推出了富有吸引力和鼓励性的外资政策,包括简化投资审批手续、设立出口加工区、减免税收等,以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其中,针对中国还有专门的优惠政策。中国目前已同28个非洲国家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其他非洲重点国家的协定商签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中。中国对非承包工程涉及工程建筑、石化、电力、交通运输、通讯、水利、冶金等国民经济各领域。

二、浙商投资非洲存在的问题

1.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入乡随俗问题。非洲地广人稀,国家多,各国政策也大不相同,并且拥有悠久的文明和历史。中国企业投资者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文化交流、是否熟悉当地政策等问题。而目前光有国家政府间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投资者尽早地适应非洲。

2.不同的就业观,出现雇工难问题。在非洲投资经常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就是雇工难。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业观念大不相同。非洲一些人相对懒散,喜欢“今朝有酒今朝醉”,常常是今天领到工资后,明天就不来干活了。“高薪聘不到技工”、“老板到火车站抢民工”这样的事例在非洲已不再是新闻。“技工荒”和“民工荒”的突如其来,给许多正在非洲快速发展的浙江企业增添了不少困难。

3.筹资渠道过窄,企业融资产生瓶颈。目前,企业筹资首先还是依靠自有资金占多;其次是利用银行贷款。利用有限的自有资金使企业实现高速发展,即使有大规模的跳跃式的商机,但对于有些企业由于资金的短缺或银行利息过高还是会不得不放弃企业的发展前景。

4.企业用人机制不够灵活,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大多数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浙商也不例外。但现实条件下很多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家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仅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而且,有些企业家认为,只要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人才,而没有真正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

此外,许多企业都选择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又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后,家长式管理因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双重统一而变得界限模糊。

三、浙商投资非洲之策略

1.解决文化冲突。由于双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浙商在非洲投资前,必须充分了解非洲的人文背景、文化习俗,并掌握所在国的经济贸易特点、法律、宗教等,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企业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企业在开始运作后,还要与当地同行保持良好关系。为了尽可能地规避风险,浙江企业可以选择一些投资环境好、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作为首选地。在投资方式上也可以选择与当地企业合资的形式。另外,应注意控制好雇工规模,也要提防陷阱。

当然,浙商首先自己要做一个讲信用的人,建立一个信用的团队,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其次要有企业的信用品牌,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自己守信了不等于人人都守信,当你与对方合作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对方有没有信用。

2.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在注重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注意管理方式的创新,实现和谐管理。和谐管理是指使组织系统达到内外协调、融洽的管理。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企业组织是一个系统,它与外界各系统及其本身内部的各种要素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组织整体和谐的目的,以实现效率最大化。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首先,领导者应有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带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并处处关心体谅员工,善于联系员工,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其次,领导者应有谦逊、诚信的品德和民主平等的作风,尊重员工的人格,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再次,领导者应善于在物质和精神上体恤员工。要实现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提高产品质量是促进企业与客户、市场和消费者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中国台湾体育用品巨豪、光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男在讲述自己在促进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谐方面的经验时说:高质量的产品是实现主动调试客户,使自己与客户能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最根本条件。其次,在和谐管理中还必须处理好“和”与“争”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要被淘汰,“和”与“争”是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必须正确对待,不可偏废。

3.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利用两地政府的政策优势,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为鼓励企业“走出去”,中国先后出台了建厂投资的中长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贷款贴息补助,设备、零件、原材料享受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了国内与国外、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议今后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开发非洲的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保险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如:建设中小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各类水果饮料厂、碾米厂、电池电瓶制造厂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项目。另外,中国企业不但可以享受非洲国家推出的富有吸引力和鼓励性的外资政策,包括简化投资审批手续、设立出口加工区、减免税收等,还可以从中国和非洲的商业银行获得优惠的贷款。刚刚成立的中非发展基金就是其中的一种途径,这个总额将达到50亿美元的基金,主要用于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

此外,近年来,随着非洲总体政局逐渐走向稳定,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把发展经济置于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实行开放政策,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和争取技术转让,其中有不少国家希望与中国在农业、加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加强合作。如2006年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杭州主办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论坛会议上,中国驻贝宁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前来替贝宁做宣传,就非洲的投资环境和贝宁目前正在推出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向与会的企业代表作介绍和推广,希望浙商前往贝宁开辟市场。这正是浙商去非洲投资办实业的有利时机。

参考文献:

[1]祥银,葛亮,卢进勇.国际经济合作原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4.

[2]尚玉芳,齐慧卿.直接利用外资的理论和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3]博阳,贾康,魏昕.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吴声功.跨国公司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钟昌标.国际贸易地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非洲范文篇4

统婚礼中存在着一些神秘莫测的地方。它们蕴含了"古老世界"的美丽,因此,把我们深深吸引。然而,现代的非洲年轻夫妇更倾向于一种传统与西方现代模式相结合的婚礼,从而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表达爱意与承诺的方式。

两种不同文化的结合产生了一种长达两天的马拉松式的婚礼。

传统婚礼通常在第二天举行。一个传统的Sotho婚礼在新娘一早到达新郎家后开始。新娘会受到新郎家里的女性成员的欢迎。同时,新郎的女人们还会给予新娘一些新婚的建议,比如:怎样持家,怎样忠于丈夫及不可以回娘家抱怨等。尽管这些建议有点过时,但却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妇女是家庭的中心和力量,她的责任在于使全家上下团结起来。

随后,新娘将穿上传统的Sotho礼服,包括一件亮蓝色连衣裙,头戴的"doek"及套在肩膀上的一条小围巾。她不准化妆。然后,新郎家的妇女们围着她边唱边跳。新娘还必须搅一搅在熊熊炭火上烧的一个锅以示她会成为一个好妻子及好厨师。她还会被带着在屋里绕两圈,然后新郎家的一名男性成员会送给新娘一头绵羊作为礼物,新娘必须碰一下绵羊表示接受,但她在所有的过程中都必须保持沉默。在新娘绕屋走第三圈时,她的婆婆会在门口欢迎她并且再次给她建议。之后绵羊被杀死,以祭祀祖先。然后全家围坐吃团圆饭。

同一天晚些时候,婚宴开始,婚礼气氛热烈,而且没有客人名单,因此婚宴上会看到很多陌生人。新娘新郎一到,宴会就会被又唱又跳的人们团团围住,并被致以诚挚的祝福。对于很多非洲新婚夫妇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束婚礼的方式,这种方式允许他们在保留传统的同时采用更多西方的庆祝方法。

非洲范文篇5

握手礼---禁忌是不要用左手

拥抱礼---力度适中

亲吻礼---根据交往对象不同分为:

吻面礼,一般用于亲友之间,尤其是女性之间。

吻手礼,向尊长表示谢意或是向恩人致谢时使用。

飞吻礼,多见于情侣之间。

(2)服饰礼仪

在大中城市埃及人的打扮已于国际接规,但是,老年人着装较为保守,奇装异服埃及人通常不问津。

注意如果送礼品给埃及朋友一定记住,图案千万不要是星星、猪、狗、猫及熊猫的图案,因为有悖民族习俗。

(3)餐饮礼仪

埃及人爱吃羊肉、鸡肉、鸭肉、土豆、豌豆、南瓜、洋葱、茄子和胡萝卜。他们习惯用自制的甜点招待客人,客人若是谢绝一点也不吃,会让主人失望也失敬于人。

(4)习俗禁忌

国花:莲花

国兽:猫

国石:橄榄石

喜欢的颜色:绿色和白色

讨厌的颜色:黑色、蓝色

喜欢的数字:5、7

非洲范文篇6

论文摘要贵阳市乌当区通过引进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年均纯利润分别为55029.24元/hm2和63697.95元/hm2.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非洲菊、康乃馨是一类高投入、高产出的鲜切花花卉,种植适应气温在10~25℃,土壤稀疏肥沃、透气性强的土质生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鲜花的需求日益剧增,为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乌当区东风镇在2001年动员5户农户种植非洲菊9个大棚,由于经济效益高,现已发展到500多大棚。2005年又引进试种康乃馨共281个标准大棚。这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基本情况

1.1种植地点东风镇是以农业为主的镇,地处省城近郊,人均耕地只有0.04hm2左右,主要由洛湾、乌当两个四面环山的坝子组成,土地肥沃,年均气温14.6℃,平均海拔1100m,年降雨量1179mm,有南明河、鱼梁河、雨洞河等主要河流迂回交汇于两个坝子。无霜期长、气候湿润、水源齐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种植非洲菊、康乃馨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基础条件。

1.2发展情况从2001年起。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引进试种非洲菊9个大棚,经不断努力现已发展到500多个大棚。康乃馨种植从2005年2月开始筹建。由于当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有0.04hm2左右。大部分农户需租赁他人地块修建大棚,每公顷地年租金16500~18750元;每户修建1个大棚需1500元(每个大棚国家投入3900元)。4月份开始种植,8月份止。共有马斯特、达拉斯、佳农、卡曼、红芭、浅粉芭芭拉等21个品种281个康乃馨标准大棚。2005年4~5月份所种植的第1批花苗1茬花已收完,2茬修剪后正好可投产上市。2005年6~8月间所种植的第2批花苗1茬花收完时,2茬花正值花苗期。总体的鲜花销售市场较好,部分远销深圳、广州等城市。

2年均每公顷种植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各以10户农户调查为依据。国家投入不计入成本。

2.1非洲菊苗投入54000株×0.9元÷3=16200元(3年一换);翻犁田土投入744元;腐质土、农家肥、化肥投入12786元;大棚换膜折旧、套袋投入10575元;农药投入83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人3663元;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500元÷10=6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2122.5元;购种苗运杂费用6336元;建棚土地租金18000元;人工投入1632个×20元=32640元。共计投入118215元。

2.2康乃馨苗木由国家无偿提供。翻犁田土投入744元;底肥腐质土、沼液、农家肥、化肥投入12657元;大棚膜折旧、花卉套袋10350元;农药投入68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入1890元;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1842;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500元÷10=6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定植桩、网投入9900元;购种苗运杂费用2415元;租用土地投入18000元;人工投入1809个×20元=36180元。共计投入107626.5元

3经济效益

3.1非洲菊非洲菊1年12个月都产花,产花量52182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3.32元/扎,销售收入173244.24元,年均纯利润为55029.24元/hm2。

3.2康乃馨根据不同品种,种苗平均每14~16个月一换,产2茬花。年均产量68805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2.49元/扎,年销售收入171324.45元,年均纯利润为63697.95元/hm2。

4社会效益

种植非洲菊、康乃馨花卉。一是可以缓解部分农村地少而剩余劳动力过剩的就业实际问题,同时美化人们生活,增添节日喜庆。二是可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非洲范文篇7

关键词:非洲猪瘟;基层防控难题;对策建议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畜牧产业大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于各类畜牧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猪肉一直是我国大多数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肉类食物。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暴发以来,给我国的生猪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我国已经将该病列为一类动物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也将其归为法定报告的疫病。由于没有非洲猪瘟的有效治疗方法,疫苗等防控手段也尚未成熟,因此做好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基层动物疫病防控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最前线,也是关键环节。也就是说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基层,而防控的难点也在基层。本文根据当前基层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综合性分析,以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控现状

1.1流行特点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对猪易感,猪是该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该病具有急性、热性以及高度接触性的特点,生猪感染后会出现严重的网状内皮系统出血等症状,死亡率极高,可达100%。该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可以通过与患猪或者被病毒污染的器具等直接接触感染,也可以通过蚊虫等叮咬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饲养人员或者车辆等携带传播,此外,厨余垃圾或者生猪运输等途径都能传播该病。该病的感染性非常强,并且发病急,病程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1.2防控现状

非洲猪瘟自2018年首次在我国出现,并且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为全国性的大流行,随着国家、各大养殖企业与相关防疫部门的不断努力,疫情的防控形势整体上呈现可以控制的状态,当前主要为部分省份的零星区域、点状散发的情况。但我国生猪养殖以及相关产品具有较为频繁的区域调运特性,有个别地区非洲猪瘟防控难度较大,时有发生,而非洲猪瘟病毒也已经在我国造成大面积的污染与传播,在短时间内很难将非洲猪瘟净化,非常容易造成全国性的大流行。至今为止尚未发现非洲猪瘟的有效治疗药物和安全有效的疫苗,因此,非洲猪瘟的防控只有通过日常养殖过程中的常态化、制度化的模式才能有效降低该病对生猪养殖业所带来的危害[1]。

2基层非洲猪瘟的防控难题

2.1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尚待完善

当前国内对于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监管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并且疫病监督体系也较为完善,但对于一些基层的养殖户,在监督系统方面还存在着监管疏失等问题。经过新一轮的兽医防疫机构改革后,有一部分的乡镇兽医站与农技中心或者林业服务中心等机构进行合并,成立了农业综合性服务中心,这就造成有些基层兽医防疫人员可能会身兼数职,不能全身心投入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当中,导致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的职能被削弱。还有部分县级的动物卫生监督与疫病防控机构不全,缺少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甚至有些乡镇根本不设置畜牧兽医防疫站或者动物卫生监督等机构。有些防疫机构由于经费不足等因素多聘用临时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专业性,同时基础设备也十分老旧,不能进行配套的防疫监督功能。现今,在乡村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常见的现象,即人员老、弱,缺乏专业技术,专业素质普遍不高,防疫体系残缺不全,很难满足非洲猪瘟防控对监管措施的要求。

2.2基层生猪养殖的水平不高

近年来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规模化、集约化以及标准化的养殖模式逐步成为主流。但在国内部分地区,进行生猪散养的养殖户还占有较大的比例。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生猪存栏量达到5,000头及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企业非常少;生猪存栏量在1,000头左右的养殖场则多以家庭作坊式进行养殖,并且养殖的设施和设备较为老旧,饲养人员的技术也较为落后;而生猪存栏量在100头左右的养殖户则直接使用传统的房前屋后的养殖模式进行饲养[2],养殖准入门槛很低,基本没有相应的动物防疫设施,同时大多数的养殖户的饲养观念比较落后,仍然采用泔水喂猪,购入仔猪或种猪时不进行隔离,没有生物安全防控的意识,仅仅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养殖成本,缺乏对非洲猪瘟危害性的科学认识,这也成为基层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工作中最难监督管理的环节。

2.3饲料及餐厨余物的监管难度较大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饲料、兽药以及餐厨余物等的滥用均可能造成非洲猪瘟的传播。为了取得经济利益,有些不法商贩会使用收购来的病死猪或者其相关制品、隐性感染无症状的屠宰猪的副产品等销售给一些小型的饲料加工厂或者小饲料作坊,这些被病原污染的制品一旦作为饲料原料进入饲料的加工过程中,一定会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直接传染源,造成疫病暴发,虽然当前较为少见,但在偏僻的基层地区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就是由饲喂生猪餐厨余物而引发的非洲猪瘟,并且此类案例较多。据统计,2018年因饲喂生猪餐厨余物而引发的非洲猪瘟所占比重超过了30%,直到2019年后才有所降低[3]。由于餐厨余物富含大量的动物油脂性物质,可以令生猪快速的增肥,还可以大大降低生猪养殖的成本,因此在一些农村地区多会将餐厨余物作为食物饲喂。虽然在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后,防疫部门大力禁止使用餐厨余物饲喂养殖猪,提倡统一将其无害化处理,但基层大多缺乏专门的餐厨余物处理场所以及相应的设施,也导致非洲猪瘟不能够被彻底的杀灭,加之很多农户的防疫观念较为薄弱,增加了非洲猪瘟病毒再次进入养殖环节的风险。

2.4流通环节监管难度大

我国的生猪流通规模较大,流通环节较多,包括生猪运输、生猪及其产品市场的监管等。首先在生猪运输的过程中,被污染的车辆、人员以及生猪等均可以导致病毒的传播与感染,在2019年的非洲猪瘟案例中由生猪运输导致的病例较多,合法引入生猪后也应进行及时的落地监管,防止出现漏洞,造成疫情扩大;其次是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仍然存在盲区,监管力度不够;此外,即是猪肉产品监管,包括屠宰后检疫过的冷鲜肉以及外地调入的冷冻肉等,均需进行严格的检疫,对检疫流程以及各方的配合均有较高的要求。

2.5生物安全无害化处理力度不够

病死猪以及被患猪污染过的器具、饲料以及排泄物等均会携带大量的非洲猪瘟病毒,如果未做好病死猪及其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一旦被健康的生猪接触到即会被感染,尤其是患猪或者隐性带毒猪的粪污和尿液、污水等容易被养殖者忽略,通过人员接触或者清粪工具等进行传播。

3基层非洲猪瘟的防控的对策建议

3.1建立健全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建立健全基层动物疫病的防控体系,科学合理的设置兽医防疫机构,要确保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兽医等防疫机构的职能不变,提高工作人员的相关待遇,合理设置编制等,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与素养,做好人才“留住”政策。其次,要及时更新动物防控所需的设施与设备,优化基层防控工作的资源配置,改善办公条件和环境、车辆配置以及信息化设备等,提高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的整体能效。此外,还应加强防疫队伍的建设,相应的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尽量保证每个乡镇能有3~5名专业的防疫工作人员,通过扩增编制,公招大学毕业生等增加新生力量,解决乡镇和村级防疫人员配置不平衡的问题[3]。

3.2提升基层养殖能力与水平

通过相关技术人员下乡等大力推广现代化、规模化的生猪养殖模式,并为农户提供科学、先进的养殖技术辅导,推进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进程。其次,乡镇的各兽医防疫部门还应进行大力的非洲猪瘟疫病知识的宣传与监管,引导养殖户熟悉非洲猪瘟的巨大危害以及引发动物疫病需要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等信息,提高养殖户改变传统的养殖观念,提高疫病防控意识,配合防疫人员的各项工作。另外,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帮助养殖户建造沼气池、雨污分流以及化粪、堆粪等相关设施,还可实现粪污的资源转化利用,增加经济效益,并且提高无公害化处理能力。

3.3严格监管饲料及餐厨余物处理

相关防疫部门应严格监管各饲料厂家以及餐厨余物的处理过程,加大对饲料生产过程的检查力度,统一回收餐厨余物,进行集中处理,严格控制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餐厨余物等进入养殖环节,成为疫病的传染源。尤其是对使用泔水等饲喂生猪的养殖户应严格查处并追责。

3.4加强流通监管

进一步加强我国生猪及其制品的整个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从生猪流调、出栏屠宰检疫到肉品流入市场等过程进行严格的检疫制度,在流通关口应实行24h值班制,严禁出现检疫漏洞,并且做好流通车辆与人员的消毒、清洁工作,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4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非洲猪瘟病毒的流行特点,基层动物防控工作者合理安排疫病防控工作是最为有效的防疫手段,针对当前基层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难题,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应提高责任意识,加强疫病知识宣传与监管,建立健全相应的基础设施和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基层非洲猪瘟的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亚东,徐宝军.基层非洲猪瘟防控措施[J].畜牧业环境,2021(9):67.

[2]高生云,谭凤喜,何玉龙.基层非洲猪瘟防控难题及对策建议[J].畜牧兽医杂志,2021,40(5):98-99+101.

非洲范文篇8

关键词: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特点

在“黑非洲”这个以部落或部族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大陆,舞蹈作为非洲人民最古老、最普遍、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舞蹈成为非洲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非洲居民,男女老幼都非常喜爱跳舞。每逢婚丧嫁娶或者欢庆佳节,他们常常要通宵达旦地跳舞。舞蹈成为青年男女爱情的纽带。居住在尼日尔境内的富尔贝人中,博罗罗族人每年举办“热尔窝舞周”,它是一个大型集体婚礼活动。入冬时节,博罗罗族人穿上漂亮的衣服,从各地聚集到萨赫勒地区。婚礼活动开始是合唱,然后是化了妆的男子歌舞。青年女子们在一旁围观,她们从舞蹈的男子群中精心挑选心爱的情人。经过七天的歌舞活动,姑娘们选中了心上人,便结为夫妻。在萨赫勒,丧葬活动与舞蹈也紧密相关。坦桑尼亚的马孔德人,在人死后对死者进行祭礼,祭祀礼仪上,悼念者要不停地唱歌跳舞,歌词和舞蹈的内容是祈求各种鬼怪神灵不要伤害死者。在黑人传统社会里,亲属向死者致哀悼词,由村里的妇女们以合唱形式表达出来。合唱时,音乐是用手鼓伴奏,曲调凄婉动人。

舞蹈是非洲黑人感情的宣泄和力量的源泉,与舞蹈如影随行的音乐诠释着他们的肢体语言,将他们宣泄的情感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向世人展示非洲民族独有的内涵和风情。那么,归纳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有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强烈的节奏感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突出特征之一。他们对节奏的敏感度是任何国家的舞蹈艺术所不能相比的,这种节奏可以说是舞蹈动作的声乐化,“任何一个基本音乐的思想基础都是动作和声音动机的一致,首先是节拍、节奏动机的一致”。这种音乐节奏异常复杂。最典型的节奏是高度发达的节拍交替和节奏交替形式。在非洲各个民族的舞蹈中,大家都可看到节奏与动作的紧密联系性。如加纳北部南多姆族的“塞克佩雷”舞中,音乐由木琴演奏,节奏部分用鼓、铃和铁制响板,并由舞者自己演奏。但各组舞蹈之间的过渡信号则由负责的节奏线结合起来。在伊卓人的“埃塞尼”舞中,动作按照一首歌曲的节奏线而定,而不按照伴奏的打击乐器而定,并随歌曲的重复而重复。加纳安洛——埃维人的阿格贝阔舞,它包括多种舞蹈步型,每种都由领鼓击出恰当的节奏音型引出,并用那种音型继续下去。每种音型都不间断地重复多次,并用另一组动作同下一种音型联系起来,使舞者达到一个新的起点,可准备跳下一步型。以上这几种舞蹈都是需要演员在公演之前的排练中掌握好的;还有一些舞蹈有更多的即兴表演,舞者可以对基本动作作出不同的加工处理,但要和舞蹈的领鼓手或其他器乐家演奏的节奏线相一致,因为整个舞蹈受这种节奏线的支配。由此可见,鼓在非洲黑人舞蹈音乐中起着引领舞曲节奏的重要作用。它决定舞蹈的韵律,也决定着舞蹈的风格特点。非洲黑人舞蹈表演用的鼓有上百种:木鼓、水鼓、战鼓、葫芦鼓等等。表演时用的小鼓可用手握,大的鼓要使人站在凳子上敲打。鼓的周围常装饰有铃铛等饰物,更增强了舞蹈音乐的节奏感。

律动性强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又一特点。他们的动作粗犷有力,感情炽烈,善于以夸张的形体动作抒发自己的感情,舞者常常剧烈地甩动头部、起伏胸部、屈伸腰部、摆动胯部、扭动臀部、晃动手脚、跺脚等。南部非洲祖鲁族的“跺脚舞”,就是以强烈的腿部的律动来表达情感的;加纳弗拉人的“迪阿“舞,每个舞蹈者右踝上戴一串蜂音器,右手还握一把剑。当演唱时,演唱者在音乐的强拍上用右脚跺地,在弱拍上用左脚快速地轻踏一下。当右脚跺地时,身体稍向右倾侧,然后弱拍是摆向左边。以腿部动作表现节奏的舞蹈还有“踢踏舞”“大跨步舞”(索托族)等。在加纳的达戈姆巴人的“恩英多古”舞中,主要用腹肌,而加纳的洛比人则强调上半身的动作,可以有旋转或肩的上下运动,或用某些手臂动作和肩胛的收紧放松动作来伸展前胸。还有像尼日利亚的卡拉巴利人的舞蹈,臀部有各种细微的动作。因此,这种大幅度的身体动作造成的强烈的律动感成为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又一特色。

群体性和模仿性是非洲黑人舞蹈的常用形式,体现了非洲黑人舞蹈音乐具有乡土气息的特点。在他们的舞蹈中,很少看到独舞的形式,舞蹈反映的内容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舞者往往是围成一个半圆、圆圈或排列成行表演,动作主要模仿农事、狩猎、战争等活动。一位探险家对刚果的战争舞这样描述:“一千个脑袋仿佛是一个脑袋似的,起初他们同时仰起来,显出昂扬的气魄,然后同时低垂下去,发出凄切的哼叫声……”

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中舞者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有时可以决定舞曲时间的长短。音乐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为了让舞蹈者培养感情。序歌就起到这样一个作用。音乐家常常在演出开始时用序歌或一组这类歌曲来达到培养感情的目的。序歌可以用自由节奏演唱,并可以用一两件乐器伴奏而无需全体合奏,也可以不用声乐引子,而用器乐的前奏曲。在加纳西北部用木琴为舞蹈伴奏的地方,在跳主要舞蹈之前常用木琴演奏一小段前奏曲。同样,乔比人组成大型的木琴乐队,以乐队的引子开始“恩戈多”舞蹈。也可用声乐和器乐结合的引子,如在阿肯人的“凯泰”舞中,序歌可由一两个独唱者演唱,并交替加进笛子重奏,这种人声和笛子的交替一直持续到领唱者引进合唱为止。公务员之家:

总之,在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中,音乐和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为舞蹈营造适当的气氛或情绪,能激发起舞蹈者以富于表情的动作来表现表演者的强烈欲望。而舞蹈将音乐的内容表达出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终让人深刻感受到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独特魅力!

注释:

金秋著.外国舞蹈文化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35页.

非洲范文篇9

一、充分认识非洲猪瘟防控相关工作的重要性

我单位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相关工作,充分认识了我县防控的严峻性、重要性、紧迫性。加强组织、明确我单位工作职责做到有计划、有宣传、有检查、有落实。

二、加强宣传

通过“两联一进”对联系户进行非洲猪瘟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非洲范文篇10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9年8—9月,在湖南、河南、重庆、辽宁、安徽等5个省(直辖市)的15个县市,与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开展座谈交流;选取196个养殖场(户)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下65个、500~1999头67个、2000~4999头26个、5000头及以上38个。1.2方法。采用便利抽样,在各省(直辖市)选取3个生猪饲养量大、能代表辖区养殖特点的县市开展调查。采用座谈交流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方式,了解各县市养殖场(户)数和生猪存栏量。每个调查县市选取15个养猪场(户),其中存栏500头以上养殖场数不少于10个。利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育肥猪死亡率,利用2018年全年育肥猪死亡数量除以2018年全年出售与死亡育肥猪数量之和估算;母猪死亡率,利用2018年全年母猪死亡数量除以2018年全年死亡母猪与年末存栏能繁母猪数量之和估算。对每一项生物安全措施,计算场群水平的实施率。所有措施的实施率中位数定为总体实施率,每一类措施的实施率中位数定为该类措施的实施率。1.3内容。问卷内容包括养殖状况、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实施情况、防控费用支出及免疫情况、死亡情况和非洲猪瘟防控知识知晓情况等。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包括5类20项具体措施(表1)。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包括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2个方面。

2结果与分析

2.1养殖状况。截至2019年8月底,调查县市的生猪养殖场(户)数较疫情发生前年份减少了50%~80%不等;与2018年底相比,所调查养猪场(户)中,近60%的场(户)生猪存栏减少;2018年底和2019年6月底,养猪场(户)平均存栏分别为2772头和1892头,能繁母猪场平均存栏分别为317头和253头,与2017年底相比,减幅分别达31.7%和20.1%。调查发现,各地生猪饲养模式均以自繁自养为主,但总体结构有差异,如湖南省自繁自养比例高达97.8%,而辽宁省仅为69.0%(图1)。2018年下半年以来,整体饲养模式有所改变,调查县市单纯育肥场(户)占比减少5%~20%不等。2.2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实施情况对养殖场(户)5类20项生物安全措施(表1)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0项措施的总体实施率为83.2%,且随养殖规模增大而增高,年出栏500头以下养殖场(户)的实施率不足70%(图2)。从分类上看,年出栏2000头及以上养殖场(户)的各类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总体实施率均高于90%,年出栏2000头以下养殖场(户)均低于91%,特别是年出栏500头以下养殖场(户)中,生产布局和消毒制度措施实施率均不足60%(图3)。2.3防控费用支出及免疫情况。从投入看,被调查养殖场(户)2018年平均每头猪防治投入57.1元,其中小规模(年出栏小于500头)养殖场(户)平均75.1元/头,中、大规模养殖场平均56.9元/头。从防控支出结构看,疫苗占比最高,在各规模养殖场(户)中均占比较高,其次为预防治疗费用(图4)。调查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88.5%的被调查养殖场(户)防治投入增加,平均每头增加40元(20~100元),其中68.2%的小规模养殖场(户)防治投入增加,平均每头增加30元(12~46元),94.4%的中大规模场防治投入增加,平均每头增加45元(20~100元),表明大规模养殖场(户)风险防范意识高于小规模养殖场(户)。养殖场(户)高度重视口蹄疫和猪瘟的防控,免疫接种的场群比例分别为98.0%和96.4%(图5)。2.4死亡情况2018年以来,被调查的养殖场(户)育肥猪、母猪死亡率中值分别为3.0%、5.9%,其中育肥猪死亡率中值随规模增大而降低,年出栏500头以下的死亡率中值为6.7%(图6)。2.5非洲猪瘟防控知识知晓情况。对非洲猪瘟传播途径知晓上,饲喂泔水,接触感染猪或病死猪,接触污染病毒的衣物、车辆、粪便等污染物,蜱虫叮咬等4种主要传播途径的单途径知晓率均超过82%,其中“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接触感染猪或病死猪传播”的知晓率最高,达92.3%;全面性上,养殖场(户)对4种主要传播途径全知道的仅占74.7%,具体分布见图7。在非洲猪瘟临床症状认知上,80%以上的养殖场(户)认为发烧、食欲减退、局部皮肤变红和死亡率高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临床症状,4种症状均知晓的比例为73.3%(图8)。从消灭传染源看,高温和使用消毒剂可灭活非洲猪瘟病毒的知晓率均为95.8%,二者均知晓的比例为91.6%。在非洲猪瘟易感动物认识上,“家猪可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知晓率达100%,野猪可感染非洲猪瘟的知晓率低于90%,同时仍各有1人认为“牛、羊可以感染”“人可以感染”。

3讨论

本研究虽然采用便利抽样,但湖南、重庆、辽宁、河南、安徽等5省(直辖市)分别为我国中南、西南、北部、东部地区的生猪养殖大省,在各省选取能够代表辖区养殖特点的县市调查,其结果基本能够真实反映我国的生猪养殖现状。饲养模式的改变、养殖场(户)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的提高,均是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下的产物,但也应当看到,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实施率和生猪死亡率在不同规模养殖场(户)中有差异:总体实施率随养殖规模增大而增高,育肥猪死亡率中值随养殖规模增大而降低,具体表现在年出栏500头以下小场(户)的生产布局多不合理,生物安全措施总体实施率低于70%,500头以下、500~1999头小规模场(户)的实施率分别为54.8%和75.7%;条件较好的规模养殖场(户)也存在淘汰母猪缺乏隔离设施,内部净道、污道区分不严格,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完备等现象。加之疫情对养殖场(户)特别是小规模养殖场(户)养殖信心和补栏意愿的严重打击以及随环保压力[3]而增高的养猪从业门槛,强化推进规范化养殖场建设,向饲料、饲养、屠宰、加工、冷链运输、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经营模式转变[4]是必然趋势。在当前无疫苗可防的情况下,只有提升生物安全水平,才能化解非洲猪瘟发生风险。而调查发现,养殖场(户)对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传播途径认知的全面性不足,如对4种主要传播途径和4种主要临床症状全知道的分别仅占75.0%和73.3%,提示应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场(户)的宣传培训,同时建议加强基层防疫人员的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病例发现、识别、报告、监测、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专业知识水平[5],还可动员社会力量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升防控宣传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覆盖性,营建科学有序的群防群控局面。

4结论

调查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对于我国各地养殖场(户)的生猪饲养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普遍以自繁自养为主,单纯育肥模式相对减少;养殖场(户)生物安全防护意识、防控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但小规模养殖场(户)仍存在不足。调查提示,应强化推进规范化养殖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小规模养殖场(户)的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宣传和基层防疫人员的防控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1]陈伟生,关龙,黄瑞林,等.论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2):135-144.

[2]王清华,任炜杰,包静月,等.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的确诊[J].中国动物检疫,2018,35(9):1-4.

[3]许彪,施亮,刘洋.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演变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2):21-26.

[4]仇华吉.非洲猪瘟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与防控建议[J].中国兽药杂志,2018,5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