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财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4:33:50

非财务

非财务范文篇1

关键词:非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判断;非财务因素选择与分析

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核心的工作内容是根据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筛选、设立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大体上可分为财务因素指标和非财务因素指标两大类。作为财务分析与评价两大指标体系之一的非财务因素指标,其明显的特征是,它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在指标体系中存在着与评价结果的因果关系不明显的问题。一般而言,非财务因素指标的影响结果都不能直接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按选定的分析评价指标比较,只要企业其他财务因素评价指标处于正常的合理变动幅度内,非财务因素指标的影响就显得微乎其微;而当财务因素评价指标没处于正常合理的变动幅度内,往往又被认为是非财务因素的影响。非财务因素指标与财务因素指标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人们往往只重视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而对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则重视不够。因此,积极探讨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对全面做好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全面、准确地对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一、正确认识非财务因素的主要载体,准确把握其获取途径

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十分复杂且呈多样化,如调查报告、企业档案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企业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资料、报纸、政府公告、法律文件、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等,这些都可能是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它可以是成文信息,也可是不成文信息;有来自企业内部本身的信息,也有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信息;等等。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集中了纳税人主要的非财务因素;同时,在一些管理工作较为健全的管理和中介机构,如工商所、税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一般都建立有较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来全面、及时地记载企业的非财务因素。目前,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日益成为分析者获取非财务因素的重要来源。

对于分析者来说,要充分、全面地了解企业的非财务因素,首先必须认真全面地查阅以上相关资料所提供的主要非财务因素;其次,利用与企业人员的讨论获得有关相关资料之外的重要信息(非资料信息),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下,企业档案资料应能提供财务分析所需的主要非财务因素。但对于管理基础薄弱,档案资料不够规范、齐全的企业来说,采取与其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的交流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增强和补充方式;再次,利用媒体和公共信息网络系统,获取有企业的行业因素、宏观政策、经济环境因素等非财务信息。

二、准确判断非财务因素影响的方向性、时间性和程度差异性

1.影响的方向性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有的对其产生消极的不利影响,但也有的是“雪中送炭”,会产生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如破产企业的重组、有经验管理人员的任命等,均可能增强其财务状况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分析者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2.影响的时间性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不仅具有方向性,也具有时间性。有些非财务因素的影响也许是“立竿见影”的,影响较为短暂。但有些因素,尤其是那些主要因素并不是短期存在、暂时影响的,而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和“循序渐进”的影响。当前的许多非财务因素是在过去就已经存在着的,并可能持续存在、影响下去。所以,我们必须关注非财务因素影响时间的持续性,进行动态的分析。

3.影响程度的差异性

影响企业财务的非财务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各项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相关程度)存在差异,一项因素与财务状况正相关,与经营成果可能负相关或不相关。也就是说,有些因素对于一些企业或具体的财务方面来说,影响是重大的、决定性的,但对于另一些企业或具体的财务方面来说,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对非财务因素影响程度判断的目的,是要将这一判断客观、准确地运用到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预测之中。其中,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和管理风险因素等,作为影响企业财务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它们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分析、动态评估的变量因素。

由于非财务因素的量化程度较低,如何评价和判断其影响很难把握。一般而言,在未来的短时间内,非财务因素不是影响企业财务的主流因素,但它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演变为主流因素,即随着其时间的变化,影响程度会发生变化。如一些不利的非财务因素持续性存在,会使一些当前或短期看来没有问题的财务状况成为财务状况问题。也有一些非财务因素从一开始就是影响企业财务的主流因素,它们一般是一些重大事项,如水灾等自然灾害,会导致企业财务的质量状况骤然恶化,甚至功败垂成。

作为分析者应秉承客观、求实的专业精神,准确判断非财务因素的影响程度,既不能无视其影响,也不能无限地夸大其影响。如当某一行业整体出现经营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地以此判断该行业中所有企业财务的质量,而应具体分析企业个体的财务能力。

三、非财务因素的选择与分析要抓住重点

非财务因素的上述方向性、时间性和程度上的差异特征,要求分析者在非财务因素分析中,要有主次之分,不能对所有的非财务因素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而应抓住重点,重点分析那些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性因素。所谓关键性因素,就是那些影响方向明显、影响程度较大的重要因素。这些关键性因素一般是以行业类型、企业特征、财务特点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对房地产行业的分析显然区别于对汽车制造厂财务的分析。在非财务因素评估中,必须在对所有因素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突出主要因素和因素的主要方面,从影响企业财务的关键风险点出发,动态地、全面地进行分析。这也就需要分析者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高水平的判断,这一分析判断很难用电脑来代替,此时,分析者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正确理解非财务因素和财务因素的关系

目前,我国会计环境不是十分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不完整和不真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使得企业所进行的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在财务分析中显得较为重要。但事实上这并不能改变非财务因素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即不管会计信息是否完整和真实,非财务因素的分析都只能是建立在财务因素分析基础上的。单纯依靠非财务因素并不能决定财务分析级次和结果。忽视非财务因素对纳税评估的影响是不当的,而过分强调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

五、正确认识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主观性特征

非财务范文篇2

最近,笔者在调查一件案件时,发现被调查单位将一笔单位财务收入不入单位财务账而直接进入该单位工会账,调阅该单位工会账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该单位将大量非工会收支经费于工会账上列收列支,工会账已成为该单位规避监督的第二经费账。之后笔者在网上查阅了相关信息,发现利用工会账等群团组织账目及协会账、基建账、职工食堂账等非财务账规避监督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其一,隐瞒收入。部分单位行政方面将副营业务收入、房屋出租收入或变卖废旧物资等收入,直接计入非财务账,隐瞒了收入,偷漏房产税、营业税等。其二,转移资金。有的单位将行政或主管部门的资金,以补助活动资金、购置设备等名义,将款转到工会账面,其目的是为了列支不合理的支出,而逃避监督。其三,乱列开支。将不应由在工会列支的支出如招待费、送礼开支、奖金福利甚至旅游考察费用等都放在工会列支。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趋势,笔者认为一是各地纷纷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加强会计审核监督力度,给行政事业单位滥发奖金福利带来了限制。而有一些领导干部对财经纪律和财务知识缺乏正确理解,认为只要自己不贪污,不把公款装入自身腰包,为大家搞点福利“未尝不可”,只考虑有没有钱解决职工福利问题,而不顾及钱的性质和国家颁布的各种禁令规定,有的甚至是知法犯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于是一些部门违规将部分资金转入工会账等账户,用于发放福利。二是为逃避收入税收管理。如逃避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等。三是为逃脱财政监督管理。一方面脱离财政预算的约束;另一方面为白条列支招待费、礼品等提供方便。而日常监管缺位则是此种违纪行为出现的环境根源,有关监督部门,尤其是基层监督部门对此新情况重视不够,而工会账等非财务账等非尚未纳入会计集中核算,其收支处于“地下状态”,脱离了监督部门的正常监管范围,容易形成小范围的“利益共同体”,滋生各种腐败现象,有的甚至走上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道路。

为了防范利用工会账等非财务账等规避监督,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各单位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思想认识,使其认识到利用工会账等非财务账等规避监督已严重违反了财经纪律,给腐败和犯罪行为提供了滋生的温床,从而自觉抵制和制止此种现象的发生;二是加大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管力度的和覆盖面,要将各单位的全部账目统一纳入会计核算中心集中管理,不留监督的盲区和死角;三是对于基层财务管理尤其是此类账目的管理制定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使之有据可依、无空可钻;四是多部门联动,加大查处力度。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经济监督和管理部门要重视对利用非财务账目规避监督现象的重视,要认真分析新情况,提出新对策,尤其是对一些典型案例要认真剖析,从中得出有益的经验;要加大对利用非财务账目规避监督行为的监督检查,对已查明的有此违规类行为的单位,要依法依纪予以严肃处理,对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要根据责任予以处理,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季联)

非财务范文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非财务信息

会计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其中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对会计的影响最为重大。会计本身是具有反应性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增加,他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进行决策。会计系统应该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如若不然会计信息就会在各种信息源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地位。因此,会计系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化,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报表,还有部分财务信息散落于财务报表附注中。这个信息产出过程要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制度等规范的要求,而且需要进行货币计量,反映公司生产经营的历史图像。而非财务信息

主要是通过表外的披露,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暂无相关的规范。公司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作为公司整体经营的信息,是对公司生产经营状作者简介:耿黎(1979-),女,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财务会计教学与研究工作况的综合反映,共同为信息需求者提供了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关信息。可见,无论财务信息还是非财务信息对于决策都是相关的。因此,加强非财务信息的研究,明确非财务信息的概念或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一、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概念

目前国内研究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很多,但是关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专题研究较少。首先,对企业会计报告及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中,普遍认为目前的会计报告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其次,对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主要是讨论非财务信息在企业价值评价、企业战略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税务稽查和审计方面的应用,而缺少对非财务信息概念、内容及披露的研究。尚未对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边界达成共识。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在众多关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文献中,大多绕开非财务信息的定义,直接采用罗列的方法来表述非财务信息的内容。现有的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性质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反对将非财务信息纳入财务报告,认为财务会计的任务是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中进行披露。在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的学者中对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中大都认同非财务信息应该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但是对于非财务信息是否应以可用货币计量作为评判标准存在不同的意见。缺少统一的理论性的指导,使得对非财务信息包含的内容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国外从20世纪60代开始对财务报告模式缺陷的研究非常多,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呼声越来越高。认为企业的价值不能得到全面的反映;现行的财务报告不能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现行的财务报告是向后看的模式,对使用者帮助不大,缺乏远见;现行的财务报告缺少企业社会业绩的反映,其预测性严重不足等等。在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方案也很多,其中不乏加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意见。在笔者目前掌握的文献中,有以下几种关于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FASB在《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一个项目才能予以确认进入报表;而那些不满足条件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而SEC则直接通过S-K规程制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非财务信息。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在199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指出,广义的非财务信息是指除财务报表和相关附注以外的所有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Meek(1995)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公司背景、生产运作、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对平衡记分卡的论述中也提到:非财务信息是财务信息的先导性指标,是阐述财务成果形成过程的信息,包括组织的学习与成长,经营及生产过程效率,顾客价值等信息。国外也有很多研究绕过非财务信息的概念,以列举的方式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非财务信息使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这体现了非财务信息的价值,增加了对非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是目前非财务信息的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非财务信息的本质及性质认识不清;二是,受传统财务会计思想的约束;三是,我国证券市场中对财务数据的过分依赖。因此,讨论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其披露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评述,笔者认为会计信息披露应摆脱传统会计观念中的“非黑即白”的模式,借鉴Wallman的彩色报告模式加强表外信息,特别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增强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及决策相关性。财务信息披露是强调“受托责任”的履行。而利益相关者在考察受托责任履行的同时更加想得到与决策相关和与利益相关的信息,因此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以“受托责任”和“决策相关”为基础的,并辅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所以,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应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指那些完全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能够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以及附注中的解释说明和由财务报表扩展而来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是指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与利益相关人相关的,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约束的信息。

非财务信息的内涵有如下几点解析:

第一,非财务信息的本质。非财务信息是会计信息的一部分,可以由会计系统提供。但是与财务信息相反,不完全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和相关性。非财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部分非财务信息可以满足可计量性。但是大部分不能满足可定义性,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明显不足。

第二,提供非财务信息的目的。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因此会计系统必须向信息用户提供那些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但与信息用户相关的信息。满足信息需求也是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基本目标。

第三,非财务信息的特点。非财务信息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货币计量、统计数据、文字及图表等方式;同时非财务信息是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的。

第四,非财务信息形成的方法和程序。由于非财务信息不受公认的会计准则约束,所以其形成并不像财务信息那样规范,不必完全遵守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非财务信息一般通过对原有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加工、调查问卷等方法形成。

第五,非财务信息对象。会计对象即会计核算、监督的内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仍然是对特定主体的生产经营进行反映和监督,仍然遵守会计主体假设。因此,对于反映通货膨胀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信息就应被排除在外。

第六,非财务信息的任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的反映和监督应该是面向企业全部的经济业务,不能只停留在对那些能够用财务信息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因此,非财务信息的任务是反映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监督主体对既定目标的运行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二、关于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对于非财务信息包括的内容,国内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其内容大致相同。大多都认为经营业绩指标、管理部门分析及讨论、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是非财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但是,对于会计政策选择、社会责任(广义)、持续发展及反映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是否纳入非财务信息披露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对非财务信息进行了再分类并提出了一些指标。

国外已有了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规程,非财务信息内容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SEC通过S-K规程规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8类非财务信息。AICPA(1994)的新企业报告模型中认为企业应该披露管理当局对财务、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和公司背景信息,并提出对尚无准则规范的其他披露的改进。安永于1998年表外披露的调查中对8类40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进行了调查。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非财务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等信息。

Meek(1995)和Cooke(1999)分别对欧洲大陆的上市公司和日本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虽然国外的研究中对非财务信息的内容也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国外相关机构对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管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研究机构及研究者的实证研究思路及方法,为我国学者研究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问题提供的实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弥补我们研究中重理论分析轻实证研究的不足。

有了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概念性的描述,对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在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及披露的边界时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会计系统能够提供的。非财务信息可以是会计系统能够直接提供的,也可以是一些虽不是会计系统生成的但可以直接引用的相关信息。这样,即满足了成本—效益原则,又增强了会计信息在信息源竞争中的优势。

第二与利益相关人决策相关的。最初的“决策相关”,强调对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的决策相关。但是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此处的相关性是加入了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理论基础上的相关。这一点在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另一方面,强调“相关性”也是防止会计信息的无效披露,即过量的标尺。这就要求应该在了解信息需求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目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框架并对其进行监管。

第三内容的可变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对会计的影响最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软资产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获利和发展的关键;财务会计的边界扩大是一种必然—财务会计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葛家澍、杜兴强,2004)。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的核算是目前会计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因此尚不能纳入财务报表进行报告。在会计确认计量技术不成熟的现状下,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要想达到其“决策有用”的目标,有必要在财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补充和强化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不过,应明确规定非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应遵循的取舍原则。

因此,基于以上3点,非财务信息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背景信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所处行业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及产品结构。

(2)经营业绩说明。经营活动指标、成本指标、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

(3)管理部门的分析讨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4)前瞻性信息。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管理者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将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与风险进行比较。

(5)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指标,包括处理废水、废渣、废气的情况,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减少耗用稀有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措施与效果;人力资源信息,如企业员工构成情况信息、员工安全和健康信息、员工培训、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障信息;企业经营对当地社会影响,包括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情况,对居民居住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及措施。

(6)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员工能力;资源利用情况。

非财务信息概念的界定及内容披露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必然延伸。因此也是一个崭新的信息披露领域和研究领域。在实践中,不同的国家地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我国的上市公司是否要全部披露上述非财务信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该对哪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进行管制?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在了解了利益相关人的需求之后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再进行管制,确定披露的范围及具体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何卫东.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R].深圳:深证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2003.

[3]孙曼莉.公司年报中的印象管理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5.

[4]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非财务范文篇4

关键词:非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判断;非财务因素选择与分析

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核心的工作内容是根据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筛选、设立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大体上可分为财务因素指标和非财务因素指标两大类。作为财务分析与评价两大指标体系之一的非财务因素指标,其明显的特征是,它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在指标体系中存在着与评价结果的因果关系不明显的问题。一般而言,非财务因素指标的影响结果都不能直接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按选定的分析评价指标比较,只要企业其他财务因素评价指标处于正常的合理变动幅度内,非财务因素指标的影响就显得微乎其微;而当财务因素评价指标没处于正常合理的变动幅度内,往往又被认为是非财务因素的影响。非财务因素指标与财务因素指标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人们往往只重视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而对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则重视不够。因此,积极探讨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对全面做好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全面、准确地对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一、正确认识非财务因素的主要载体,准确把握其获取途径

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十分复杂且呈多样化,如调查报告、企业档案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企业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资料、报纸、政府公告、法律文件、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等,这些都可能是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它可以是成文信息,也可是不成文信息;有来自企业内部本身的信息,也有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信息;等等。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集中了纳税人主要的非财务因素;同时,在一些管理工作较为健全的管理和中介机构,如工商所、税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一般都建立有较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来全面、及时地记载企业的非财务因素。目前,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日益成为分析者获取非财务因素的重要来源。

对于分析者来说,要充分、全面地了解企业的非财务因素,首先必须认真全面地查阅以上相关资料所提供的主要非财务因素;其次,利用与企业人员的讨论获得有关相关资料之外的重要信息(非资料信息),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下,企业档案资料应能提供财务分析所需的主要非财务因素。但对于管理基础薄弱,档案资料不够规范、齐全的企业来说,采取与其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的交流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增强和补充方式;再次,利用媒体和公共信息网络系统,获取有企业的行业因素、宏观政策、经济环境因素等非财务信息。

二、准确判断非财务因素影响的方向性、时间性和程度差异性

1.影响的方向性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有的对其产生消极的不利影响,但也有的是“雪中送炭”,会产生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如破产企业的重组、有经验管理人员的任命等,均可能增强其财务状况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分析者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2.影响的时间性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不仅具有方向性,也具有时间性。有些非财务因素的影响也许是“立竿见影”的,影响较为短暂。但有些因素,尤其是那些主要因素并不是短期存在、暂时影响的,而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和“循序渐进”的影响。当前的许多非财务因素是在过去就已经存在着的,并可能持续存在、影响下去。所以,我们必须关注非财务因素影响时间的持续性,进行动态的分析。

3.影响程度的差异性

影响企业财务的非财务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各项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相关程度)存在差异,一项因素与财务状况正相关,与经营成果可能负相关或不相关。也就是说,有些因素对于一些企业或具体的财务方面来说,影响是重大的、决定性的,但对于另一些企业或具体的财务方面来说,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对非财务因素影响程度判断的目的,是要将这一判断客观、准确地运用到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预测之中。其中,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和管理风险因素等,作为影响企业财务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它们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分析、动态评估的变量因素。

由于非财务因素的量化程度较低,如何评价和判断其影响很难把握。一般而言,在未来的短时间内,非财务因素不是影响企业财务的主流因素,但它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演变为主流因素,即随着其时间的变化,影响程度会发生变化。如一些不利的非财务因素持续性存在,会使一些当前或短期看来没有问题的财务状况成为财务状况问题。也有一些非财务因素从一开始就是影响企业财务的主流因素,它们一般是一些重大事项,如水灾等自然灾害,会导致企业财务的质量状况骤然恶化,甚至功败垂成。

作为分析者应秉承客观、求实的专业精神,准确判断非财务因素的影响程度,既不能无视其影响,也不能无限地夸大其影响。如当某一行业整体出现经营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地以此判断该行业中所有企业财务的质量,而应具体分析企业个体的财务能力。

三、非财务因素的选择与分析要抓住重点

非财务因素的上述方向性、时间性和程度上的差异特征,要求分析者在非财务因素分析中,要有主次之分,不能对所有的非财务因素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而应抓住重点,重点分析那些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性因素。所谓关键性因素,就是那些影响方向明显、影响程度较大的重要因素。这些关键性因素一般是以行业类型、企业特征、财务特点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对房地产行业的分析显然区别于对汽车制造厂财务的分析。在非财务因素评估中,必须在对所有因素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突出主要因素和因素的主要方面,从影响企业财务的关键风险点出发,动态地、全面地进行分析。这也就需要分析者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高水平的判断,这一分析判断很难用电脑来代替,此时,分析者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正确理解非财务因素和财务因素的关系

目前,我国会计环境不是十分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不完整和不真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使得企业所进行的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在财务分析中显得较为重要。但事实上这并不能改变非财务因素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即不管会计信息是否完整和真实,非财务因素的分析都只能是建立在财务因素分析基础上的。单纯依靠非财务因素并不能决定财务分析级次和结果。忽视非财务因素对纳税评估的影响是不当的,而过分强调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

五、正确认识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主观性特征

非财务范文篇5

【关键词】换股比率企业价值企业评估价值非财务信息量化

引言

在并购中,换股并购无疑是企业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扩大经营规模、改善经营管理、实现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的有效手段。换股并购已成为成熟资本市场最常用的并购手段,其优势越来越显著。在换股购并中,换股比率的确定无疑成为并购双方股东利益的焦点所在,它确定的“等价性”与“公平性”是决定购并双方股东能否真正实现“联姻”的关键一环。它的实质是并购双方企业价值的一种交换,它确定的过程也就是并购双方股东进行博弈以挖掘其企业价值以便公平交换的过程。因此,换股并购双方换股比率确定的实质也就是其企业价值的确定。

并购双方企业的价值确定的“公允性”直接决定着换股比率确定的“等价性”与“公平性”。但从现行会计模式本身来看,一方面,财务报告由于受到会计上可靠性与可计量性以及会计平衡机制的制约,对企业发展的前瞻性信息、无形资产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等信息的披露不足致使财务报告无法完全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影响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及其价值传递过程的信息。另一方面,并购双方在进行企业的价值评估时,大多关注的是有关企业价值的财务信息,而对于非财务信息,虽然也稍有涉及,但却是通过定性的,主观的分析,以财务价值的一定“系数比例”来确定非财务价值,并不是深入到企业系统的内部通过定量化的形式将其挖掘出来,由此确定的非财务价值是不客观的、是财务价值的“附庸”、是模糊的,因而确定的换股比率的性科学、合理性是令人置疑的。本文以上市公司的换股并购为着眼点,试图从影响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评估的因素出发,通过对企业价值的创造的因素进行分析,将企业价值分为财务价值与非财务价值,即企业价值=财务价值+非财务价值,并对非财务信息中所隐含的企业价值如何量化进行研究,最终将评估出的企业的整体价值作为换股比率的基础,即:

并购企业股东每股企业评估价值

换股比率=

被并购企业股东每股企业评估价值

一、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

从系统的角度看,企业是由若干要素所构成的集合体,构成企业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企业系统。企业作为一个系统,通过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对系统内各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能够使系统整体产生出各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不具备的新的特色、新的行为和新的功能,从而促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的累加。因此,企业的价值表现为这些要素所组成的系统的整合---企业的整体价值。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F.ModiglianiandMertonH.Miler)从财务战略的角度将企业价值描述为未来预期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值,将企业价值看作是企业各种要素质量和企业能力的综合反映。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这个价值应表现为企业现实的获利能力和未来潜在的获利机会的货币化表现[②],这样就将企业的整体价值显示出来了,从而将影响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从财务报告之内扩展到了财务报告之外。1989年,美国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与戴维.P.诺顿(David.P.Norton)从经营战略角度将产品/服务、形象/声誉与客户关系作为企业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进一步挖掘了影响企业现实的获利能力和未来潜在的获利机会的因素。从中不难看出,在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中,不单表现为财务因素,也表现为非财务因素。[③]

二、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表现及在财务报告中的反映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影响其价值创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经营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也即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包括:①经济环境,如国民经济运行现状及其趋势、利率、汇率等;②政治环境,如国家、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规、政府管制措施等;③社会环境,如传统习俗、消费者心理、社会各阶层对企业的期望等。微观环境是指影响行业环境和状况等各种因素。主要包括:①行业的经济特征,如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及该行业所处生命期的阶段、者与顾客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行业的普遍盈利水平等;②市场力,如同业者、潜在的新进入者等;③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如与技术、市场营销、运作技巧等有关的因素;④行业的发展前景,如行业增长的潜在可能性、行业未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等。虽然这些外部环境因素是影响企业价值的外因,但它可以通过影响企业内部各个与盈利相关的因素而最终影响企业的现实获利能力与潜在的获利机会。

企业的内部经营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贯穿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始终,对企业价值在各个链条上的创造以及传递均有影响的企业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它是企业特有的资源和能力[④],它不能被其它企业所模仿,具有与企业的其他资源通过不同的整合创造不同价值的能力,是企业获利能力和优势的真正来源。企业核心能力一般由企业核心技术、核心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三个要素构成的。企业核心技术是企业内部所拥有的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技术,它能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核心组织管理知识指企业的各项制度、组织结构、战略思想、文化、价值观、社会关系等,它是使企业能高效有序地运行并实行其核心能力的保证;市场知识是企业所拥有的与市场有关的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和商标、顾客对企业的信赖度、销售渠道、专营合同等,代表了企业在用户心中的地位,它是企业长期以来综合表现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第二个层次是企业从资源的投入、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到顾客的消费等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及其传递所形成的各个价值链条。以制造业为例,这个价值链的传递链条主要体现在:①原材料的采购环节上,如原材料的入库及时性、质量等;②产品的制造环节上,如产品制造周期、产品设计水平、工艺改造能力、生产设备利用率等;③产品的销售环节上,如产品交送率、售后维修等待时间等;④顾客的消费环节上,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忠诚度等;⑤员工的创新与学习,如员工满意度、员工知识水平、员工培训次数、新产品开发能力、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等。

以上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的信息,既有财务方面的,也有非财务方面的。由于会计在反映上要受到可靠性与可计量性以及会计平衡机制的的制约,企业内各种资源通过整合所创造的价值信息并不能在财务报告上得以完全反映。①从企业形成的核心能力价值看,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核心组织管理知识与市场知识,具有与企业内其他资源整合产生大于为形成这种核心能力而投入的资源本身价值的未来潜在获利机会的价值,但这些价值在某个价值链条上传递时会因为其传递的低效率或是没有效率而造成“障碍、瓶颈制约”,从而使得这些价值不能最终完全以货币的形式表现而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②从企业内各个独立的价值链条创造的价值看,这些价值链条本身除了具有传递价值的功能之外,还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它创造的价值也会因为其他价值传递链条的传递的低效率或是没有效率也会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如一家企业的产品研发部门研制出的产品在市场上非常具有竟争力,如果这种产品能够上市,则可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就是其获利能力的增强,但如果这家企业的采购部门没有及时的采购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使得这种产品不能及时的生产、销售,则会使得此企业为产品研发而创造的这部分价值由于不能表现在销售额上而在财务报告上得不到全面的反映,这就使得这种在产品研发部门当前创造的现实获利能力“沉没”,未来创造的潜在获利机会“埋没”。③从已反映在财务报告上的企业价值看,企业作为一个存续的系统,它的价值是过去创造而形成的一种存量价值与持续存在下去未来创造潜在获利机会收益的流量价值之和。因此,企业的价值又是存量价值与流量价值的总体。反映在财务报告上的企业价值是存量价值,而流量价值并没有反映到财务报告上。此外,作为构成企业价值的重要要素无形资产,在会计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反映。企业取得的专利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价值在会计技术上只要求根据取得时发生的注册登记费等相关的货币支出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而对于企业为获得此资产而投入的大量研发支出,则被无情的费用化了,反而作为企业价值的一个减项处理;而对于企业取得的专有技术、商业秘密,由于企业在经营中未予以公开,而根本不能在会计上得以反映。这从根本上歪曲了企业的价值。

财务报告反映的企业价值,是企业资源过去整合的结果,只是财务价值,并不包含企业价值的全部,它反映的只是企业获得的现实获利能力,而没有反映企业由于价值链传递的低效率或是没有效率而没有反映到财务报告上的那部分潜在的获利机会收益价值即非财务价值。从上面分析可知,企业拥有的某些资源,其本身拥有单独与其他资源通过不同整合创造不同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单从其目前在本企业内与其他资源整合的效果作为对它的衡量标准,而应从其与其他资源最佳结合的角度所创造的价值作为对它的衡量标准。因为只要这种创造能力在企业内存在,它就具有为企业创造未来潜在获利的机会,这些资源所拥有的此种能力在企业内具有显著的特征,是其他资源所不具有的。因此,可以将其看作“特殊的独立性资源”。笔者建议,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应考虑企业拥有的“特殊的独立性资源”为企业创造的机会收益,并将其作为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报告上反映为有形资产的价值财务报告上反映为无形资产但只是部分反映的价值财务报告上完全没有反映为无形资产的价值特殊的独立性资源为企业创造的未来流量价值

因此,并购企业双方股东在确定的换股比率时,为使其能够“等价”、“公平”,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要充分挖掘影响企业价值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尤其是非财务信息!

三、企业价值的评估

(一)财务价值的评估

企业财务价值,在当前的时点上,反映的是过去的价值(主要是指有形资产的价值),因此,在评估这部分价值时,由于有财务报告可以遵循,在评估时,可以运用重置成本法、市场价格法等将其账面价值调整为当前的公允价值XA,同时,对于企业为获得无形资产投入的货币支出,应从各个费用中调整出来,作为企业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XB。

>(二)非财务价值的评估

1.非财务价值评估人员的选择

非财务价值的确定,其实就是确定企业拥有的“特殊的独立性资源”为企业创造未来潜在获利机会收益价值的确定。面对围绕企业价值系统而形成的纷繁复杂的非财务信息,如何从这种非财务信息中找出这种“特殊的独立性资源”并非易事。参与企业价值评估的人员选定是一个关键。首先,从信息的角度看:并购双方企业的价值一般是由评估师进行评估的。

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影响企业系统价值创造的所有信息。但评估师作为企业的外部人员,在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有关信息的掌握上却处于一种绝对劣势的地位,而企业的管理当局,尤其是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具有绝对影响的关键管理人员在掌握企业价值创造的有关信息方面才真正处于绝对的优势,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更有发言权。因此,为保证企业价值评估的有效性,在企业的价值评估过程中,管理当局,尤其是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具有绝对影响的关键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现实中,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往往依据的是企业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虽然有管理当局的参与,但也大多是财务人员的参与,其他占有企业价值创造信息的重要管理人员,要么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要么就是在坐等企业价值评估的最后结果,作为财务人员,不免会由于其视野的限制而使评估师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也局限于企业财务价值的评估上,这严重忽略了非财务价值的评估,从而使评估而得的企业价值偏离了企业真实的内在价值。其次,从评估师的知识结构上看:评估师虽然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专家,但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影响其价值创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企业的“特殊的独产性资源”对企业价值的创造更具有隐蔽性,要将其充分的挖掘出来,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评估师并非“万能专家”,他们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会因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对影响企业价值创造及其传递的某些信息的把握上缺乏敏感性。既使企业的管理当局对自身经营的企业有更多的了解,但哪一部分真正作为能为企业创造未来潜在的机会收益价值的“特殊的独产性资源”,并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因此,我们建议,应聘请有关专家参与到企业价值评估的队伍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评估师以及管理当局知识结构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公示”的作用。第三,从委托方来看:由于我国目前各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各利益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寻租行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并购双方企业的股东而言,为了使其在股份的交换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会向企业委托的评估师进行寻租活动,评估师由于其道德监管约束的有效性缺失而在评估中歪曲企业的真实内在价值。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由并购企业双方的股东联合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并由资产评估机构派出素质较高的评估师对并购双方的企业进行联合评估。由于并购双方企业股东的利益不同,他们是一种的竞争博奕关系。因此,可以对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起到一个制衡作用,使其在对并购双方企业评估时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而不能顾此失彼。此外,为了避免并购企业双方股东委托的企业管理当局与联合聘请的有关专家因与企业股东的利益不一致而在评估过程中由于寻租行为的存在而使管理当局作出违背企业股东利益,出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情况,可由双方企业的股东大会各选出若干股东对其参与评估过程的有关活动予以监督。并购双方对企业评估过程活动的有效控制与制约可以用图二表示:

2.评估方法的选择

在企业价值的评估中,评估师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评估的企业价值与企业固有内在价值的接近程度。我国《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设过程中,投资机制、价格体系、企业资产重组、市场环境等方面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总体上说,企业未来收益额及其资产额之间关系尚不能确定。因此,近期内,对整体企业进行评估时,应采用重置成本法(即整体的成本加总法)确定总资产、总负债和净资产的评估值,同时采用收益现值分析、验证重置成本法的评估结果,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无形资产,并为收益现值法的运用积累经验数据、摸索经验。遇有特殊情况时,评估人员也可采用其他具体方法和处理方式,并予以详细说明。”[⑤]这样的规定,造成了我国的评估师在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时,主要以财务信息为主,忽视了非财务信息,尤其是关于企业“特殊的独立性资源”的信息,使得评估出来的企业价值不完全、不完整。根据笔者从事多年资产评估的经验所知,只要管理当局予以重视,并主动的、积极的提供有关企业经营的信息,评估师通过认真调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行业状况,分析企业某些资源的存在对其前景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是可以将企业的这部分财务价值评估出来的。因此,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在目前中国现实的情况下,可以分两步评估企业的价值:先采用重置成本法等方法对企业的财务价值进行评估,然后再根据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特殊信息,找出企业的“特殊的独立性资源”,对企业的这一部分非财务价值进行评估,以使评估的企业价值接近企业固有的内在价值。

3.标杆基准的选择

企业拥有的资源哪些是能为企业创造非财务价值“特殊的独立性资源”,并且创造的价值是多少,怎样量化,总要有个基准。标杆基准法不失为一个可以参考的方法。标杆法基准法是企业通过在对象和非对象当中寻找最佳实践,揭示自己与最佳实践之间的差距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从而采取措施提高企业业绩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寻找其他企业的最佳实践作为本企业的标杆,这种标杆是对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种释义,是安插在价值链上的标杆,它既有财务标杆又有非财务标杆,既有外部标杆又有内部标杆,既有长期标杆又有短期标杆。它通过研究并采用其他组织最好的实践去提高本企业的业绩,并建立一个参考点使其他内部业绩可以被衡量的过程,它是收集关于其他组织最佳实务的信息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虽然初衷是为了提高本企业的业绩而研究出来的一种方法,但在衡量企业拥有的哪些资源可以是“特殊的独立性资源”时,可以利用此种方法的思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参考点。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非财务价值时,以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信息、内部因素信息为着眼点,在有关专家的协助下,将本企业系统的有关要素与所选择的标杆企业与此对应的要素一一对比,选出对企业的流量价值创造有显著影响的“特殊的独立性资源”A、B、C、D……,然后估测出这些资源在标杆企业对企业创造价值贡献,通过综合考虑本企业的外部宏观与微观环境,估测出这些资源在合适的存续期内对本企业未来可能创造的现金流量A1、B1、C1、D1……,在此基础上选择能够体现产生这些现金流量风险的折现率A11、B11、C11、D11……,最后估算出这些非财务价值X3、X4、X5、X6……则总的非财务价值为X=∑Xi,i=1,2,3,4......

通过以上并购双方企业管理当局的积极配合、聘请专家的积极、深入的参与、评估师的对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各个因素信息的综合把握以及并购双方股东联合对评估过程的有效控制与约束,使评估出的企业价值V=X+XA+XB,在此基础上,以并购企业双方股东各自所拥有的每股企业评估价值作为并购双方股东换股比率确定的基础,也即:

非财务范文篇6

1.1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

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需要以社会效益为中心,要坚持对政府医疗政策的坚决服从,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更不能进行无序或恶性的医疗市场竞争。而企业财务管理要以市场化为核心,要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在目的上与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2财务管理的深度不同

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对于现代化手段和管理方式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结账和报账上还存在时候监管的实际,这显然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企业财务管理已经进入到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时代,ERP方式的财务管理已经在企业广泛应用,这就形成了在管理深度上的差异。

1.3成本核算不同

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更注重非价值补偿性,特别在非营利医院财务的成本和费用计算上存在着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上的差异,优势是非营利医院成本核算对象与方法上有不同的定义,导致非营利医院和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很大的差别。

2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执行力

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完整性较差,很多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措施没有执行力确保落实到位,这导致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多多,不能为非营利医院的发展提供应有的基础。

2.2非营利医院的筹资渠道狭窄

非营利医院的资金来源过于狭窄,如果没有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投入,单单依靠非营利医院的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无疑将会给非营利医院带来资金上的缺口,会给非营利医院带来财务上的风险。

2.3非营利医院财务预算存在问题

当前非营利医院财务预算存在着编制方法不科学,执行财务预算过程不合理的问题,在财务预算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计算,导致非营利医院财务预算不够而出现医院财务管理失控的问题。

3新式非营利医院做好财务管理的措施

3.1明确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

非营利性医院要明确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要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保证医院稳健生存的基础上,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用现有的医疗资源提供最优的医疗服务。

3.2扩大非营利医院的筹资渠道

非营利医院应该出台措施吸引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到医院中来,在有效控制筹资所占的比例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非营利医院的资本结构,以使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相配合,避免陷入财务危机。

3.3制定科学的财务预算

要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使非营利医院财务预算工作能在事中起到控制的作用。在期末要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决策者能够了解医院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经营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3.4提高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新时期要将提高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列为首要的目标,要将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发展看作是医院现在和未来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各级医院的院长或负责人应该重视医院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要改变以往“重医疗,轻财务”的管理观念,赋予财务工作者一定的管权限,让他们冲破单纯的“记账、报账”工作的局限,参与到医院管理的领域中来,使其能真正发挥决策和管理的作用。这是确保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

4结语

非财务范文篇7

平衡计分卡体系是当今世界最成熟的战略管理工具,是对传统的单一财务指标衡量的完善补充,也是强化医院整体战略执行力的有效管理工具。在应用平衡计分卡实施医院财务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层面组织相关目标,衡量财务战略的实施及执行能否有效改善医院的经营成果。医院平衡计分卡在财务层面的业绩指标能够反映医院的财务战略和实施是否可以有效改善医院的盈利状况,医院财务目标的设置通常跟其盈利能力有关系,一般来讲相应的衡量指标有营业收入、经济增加值以及资本报酬率等,或者是营业额的提高以及现金流量的提升等。

二、非营利医院财务战略目标及规划分析

非营利医院在制定财务战略时需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将战略从两个层面进行合理规划,即确定医院的财务战略目标并科学编制医院战略规划。这两个层面并不是独立的,两者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医院的财务战略目标是单位实现科学的财务战略规划、制定并有效实施财务战略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规划也是医院组织和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在非营利医院的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将财务战略目标跟财务战略规划有效结合,财务战略的目标和规划需要有效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需要和发展阶段,明确医院在运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市场需求等关键因素,做到战略规划的切实有效,保证医院的长期、中期及短期财务战略规划都能满足医院的实际管理要求。

三、非营利医院实施财务战略实施要点

(一)医院财务战略思维应当积极适应非营利医院管理体制

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不仅仅是对于战略规划者及战略实施者的要求,同时也是财务战略决策者的要求。基于此,医院的财务战略应当积极结合医院实际和管理要求,实现财务战略思维在管理模式及思维定位上与医院体制相协调,围绕医院发展目标、职能需要以及总的战略目标来实施和规划,避免医院的财务战略目标与实际情况相脱轨。

(二)医院的财务管理职能也应当积极适应财务战略管理的要求

对医院来讲,财务管理战略是医院日常管理和运营的指南及行动纲领,管理层在实施财务管理战略时应当积极运用理性思维科学规划及设计医院未来的财务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及发展策略等。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及职能仍然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及理财等方面停留,因此医院财务所提供的信息在科学性、全面性及有效性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及不足。因此有必要解决财务信息在需求以及供给方面的不对称,避免财务管理职能过多关注日常会计核算的现象,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与财务管理战略要求的统一,将财务管理职能逐步向战略管理方向迈进和发展。

(三)医院财务战略应当积极适应信息化管理要求,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系统在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中普及,医院的信息化水平正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医院日常管理带来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对于提升企业财务战略实施及控制的效率及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医院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整合生产经营信息,实现信息数据的有效整合,并提升医院资金流、物流的周转速度,提升管理效率。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转换日常生产经营环境,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医院的财务战略需要跟信息化浪潮有机结合。

(四)医院财务战略的实施需要业绩评价来保障实施效益

业绩评价是医院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医院业绩评价的科学性对于保障财务管理战略的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金流量是医院业绩评价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和考量指标。现金流量的安全直接关系着医院能否健康有序发展。在评价分析医院财务管理战略实施效益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基于医院现金流量的业绩评价体系设计,这就要求将现金流量指标纳入到医院业绩评价体系中,主要包括基于现金流量的医院收益能力分析评价、基于现金流量的医院偿债能力分析评价以及基于现金流量的医院发展能力分析评价等几个方面。

非财务范文篇8

非盈利医院财务战略发展至今,将平衡计分卡体系纳入战略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平衡计分卡体系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成熟的管理工具,其在传统单一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做了补充完善,有效提升了战略执行力。因此,吸收了平衡计分卡体系的医院平衡计分卡,在财务层面通过营业收入、经济增加值、资本报酬率、营业额提高或现金流提升等指标,衡量非盈利医院财务战略的实施情况,及能否有效改善医院的经营成果。

二、非盈利医院财务战略目标及其规划

非盈利医院制定的财务战略是否可行,其实施能否支持医院的整体发展战略,首先取决于财务战略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规划是否客观、实际、科学、合理。战略目标与战略规划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财务战略目标是制定实施财务战略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规划是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财务战略目标与战略规划要相互配合,有效结合。制定客观、实际、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需要结合医院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阶段发展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这就决定了非盈利医院财务战略需要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下资本筹集管理的需要;二、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带来医院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财务战略要保持与经营战略的相互协调,根据经营风险的变化做出相应反馈;三市场需求。供求关系是市场竞争中一对重要的关系,需求对供给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竞争相对充分的情况下。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医院的经营战略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为了实现经营战略顺利转向,需要财务战略及时做出反馈,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

三、非盈利医院财务战略实施要点

(一)财务战略思维与非盈利医院管理体制相适应

非盈利医院财务战略作为一种管理策略,不仅涉及到战略制定者、战略实施者,还涉及到战略决策者。非盈利医院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医院整体各部门各层次把财务战略作为医院管理职能的核心,围绕财务战略开展管理工作。所谓把财务战略作为管理核心,即财务战略思维要贯穿于整个非盈利医院管理体制,并与医院的发展目标、职能需要和整体战略目标向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财务战略内化为非盈利医院管理战略中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管理战略相互结合,共同作用,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避免财务战略水土不服,不能满足医院的经营需要,反而加重医院的管理负担,增加管理成本,降低运营效率。

(二)非盈利医院财务管理职能与战略管理要求相适应

医院管理层实施财务管理战略,指导医院日常运营管理,并根据市场、需求、技术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财务战略做出调整,包括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等等,以作为下一阶段医院管理和运营的行动指南。而这些管理工作都建立在反映医院日常运营状况的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当前,受到传统的财务工作理念的限制,大多数非盈利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尚停留在日常会计核算和理财的层面上,过分关注日常会计核算,导致对财务信息本身价值的忽视。因此,非盈利医院在财务信息的需求以及供给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医院财务提供的信息在科学性、全面性、有效性等多方面存在极大的不足和空白。财务信息供给方面的存在的缺陷,极大限制了非盈利医院财务战略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因此,必须推动非盈利医院财务管理职能的改革,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与财务战略管理要求的统一,以财务战略管理要求为导向,调整财务管理职能。

(三)财务战略与医院信息化管理要求相适应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管理效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非盈利医院在日常运营中,面临数量极为庞大的服务群体,由于医院的经营性质和提供的服务的特殊性,必须对每个个体的信息加以记录、保存和调用。因此,医院要处理的信息量极大,网络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对医院运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普及也是必然的结果和趋势。财务战略作为医院的一种管理策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样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医院通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搭建数据平台,实现信息数据在平台上的高效整合,这些反映医院日常经营状况的生产经营信息在被有效整合的基础上,为理性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对提升医院资金流、物流的周转率,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信息化可以给医院提高财务战略实施效率带来更加高效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正是基于此,非盈利医院财务战略要积极寻求与医院信息化管理要求的协调统一,有机结合。

(四)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实施评价体系

为保障财务战略的效率和效益,建立科学合理的评级体系十分必要。只有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才能衡量财务战略是否有效,并及时对无效的财务战略做进一步分析、调整,以制定出适应医院发展需要且可行的财务战略。非盈利医院财务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医院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进行业绩评价是衡量财务战略的实施效果的一个可行途径。业绩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现金流,无论在何种企业或经营组织,现金流都是决定其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非盈利医院财务战略实施评价体系,主要从基于现金流的医院收益能力评价、基于现金流的医院偿债能力评级和基于现金流的医院发展能力评价三个方面,对财务战略实施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四、总结

非财务范文篇9

关键词:非运输企业;财务集中;集中管理;风险控制

一、铁路非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伴随着铁路管理机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市场竞争的剧烈变化,使得铁路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巨大改变,虽然传统意义上对运输主业的依赖程度较小,铁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铁路非运输企业,但是,其同样面临着市场风险也较多,只有开展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集中管理,才能更好的预防存在的风险。目前,铁路非运输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有必要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做好财务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措施,因此,选择财务集中管理是必然的趋势。

(一)整体财务管理模式落后

传统意义上的铁路非运输企业,其在业务范围上涉及的领域较多。在规模上,达到了一定程度,对铁路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发展中不断适应时代需求的财务管理模式,改变传统模式的滞后性,逐步创新发展的同时,改变原有粗放性的特点,才能改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程序的繁琐性。传统财务模式的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内部机制的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率性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二)资金管理效率低下

铁路非运输企业目前面临资金管理效率低下的特征,资金管理的状态较为分散,资金短缺的现象较为普遍,资金需求日益加大,资金分散状况使得效率低下。大多数的企业法人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存在资金分散占用的状况,募集投资时的状态也是随意的,决策上更是带有个人色彩及随意性。由于铁路非运输企业大多是依赖于铁路主业发展,大部分辅助型非运输企业存在着一定不规范的现象,较多的流动资金存在不足的状况,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的调剂,保持资产负债率在一定的水平上,使得债权债务数额达到一定的比例,如果比例存在过高或者过低的现象都是不正常的状态,如果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水平较高的状态,就会使得资金的结算难以顺畅的进行,产生资金短缺的矛盾,使得铁路非运输企业财务管理面临风险。

(三)财务监管措施不完善

铁路非运输企业在规模上主要是集中管理,集中管理的模式能够保证资金流向,及时地掌握公司财务资金变化,使得资金管理更加的循环有序。但是,就目前铁路非运输企业的管理来看,其监管力度乏力,没有适时的进行监管和掌控,资金变动的状况无序,监管力度存在着局限性,在管理理念和技术运用上存在滞后性,监管措施不完善,造成大量的资金闲置和腐败现象的发生。特别是针对应收账款的监管,大量呆账、坏账的存在,这说明公司监管措施不够完善,规范化管理,监督措施的完善是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四)缺乏正确的税收筹划管理

铁路非运输企业改革中纳税筹划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目前铁路非运输企业在筹划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首先,企业所得税不能实现汇总缴纳,这样就难以使得企业亏损和利润实现税前抵冲,企业税负加大。其次,缺乏对税务政策的深入研究,许多新政策、新制度难以正确的运用,这样就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导致资金纳税筹划存在局限性,使得重组组合方案难以顺利进行。

(五)财务抗风险能力较弱

铁路非运输企业目前涉及的种类较多,在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根据不同程度的内容,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较多,不同程度的风险导致不同程度的抗风险能力也有所差距。特别是企业运行发展过程中,由于风险较为分散,风险集中管理的程度较低,集中式的风险管理需要有待加强,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加强税收筹划,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铁路非运输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集中式财务管理,完善收益分配,才能抵制风险的发生,最终实现均衡发展。

二、铁路非运输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措施

(一)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铁路非运输企业所涉及的财务内容较多,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管理建设,积极主动地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运用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紧密的联系实际状况,根据实际内容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效率。避免因为管理不善而影响到财务管理决策。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实现会计核算的统一,完善内部会计核算内容,统一设置会计科目,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规范化成本管理内容,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目前,铁路非运输企业主要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有:财务统收统支的总部管理模式、备用金分公司管理模式、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模式的总部管理,这几种模式有着不同的结算方式。总部财务统收统支模式主要的优点就是进行总部的集中审批,在分子公司建立独立的结算账号,通过独立结算,完善财务管理。另外,分公司备用金管理模式,主要管理方式是总公司定期划拨资金,将资金分配给分公司正确合理的运用。最后,财务公司模式主要是帮助企业提供财务融资服务,逐步协助相关人员实现款项的收付,这些模式在实践运用中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铁路非运输企业加强财务集中管理。

(三)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新科技技术时代背景下,铁路非运输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主要可以加强风险预测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尽可能的保障风险环节的财务管理。例如针对资金集中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如存在的借贷风险,我们就可以将其风险转移到集团公司,将分散的风险转移为集中的风险,最后进行集中式风险管理,集中式的管理模式承担了集团公司整个的风险,在集中管理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弱化风险。同时设置风险预警指标,在合理的范围内加强预警机制的建设,才能真正地防范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帮助铁路非运输企业加强财务集中管理,才能提升工作效率。

(四)加强内部财务集中管理制度建设

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因此要求铁路非运输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合理开展财务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上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地扩展相关措施,避免财务核算不及时影响企业经营。铁路非运输企业在法律法规制度约束下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制度建设上加强从上至下的财务内容管理,可以保证铁路非运输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做到有效风险防范。

(五)实施集中式的筹划管理

纳税筹划的过程中,寻找税收法律中税务优惠政策,寻找税赋下限,以使企业的税收负担最小,最终达到财富最大化。税收筹划能够合理地规划企业财务税收,目的是减少税负,最终实现货币时间价值。从整体上规范纳税行为,全面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合理的纳税筹划也需要从企业的性质和纳税人的身份出发,最大限度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合理纳税筹划,实时进行税收政策条例的学习,才能实现集中式的筹划。

三、结语

总之,铁路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使得铁路的非运输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能够强化集中式的管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稳步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正确实施好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当前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高效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顺利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在实践中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贺跃群 单位:广东铁青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婷.铁路运输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研究.技术与市场,2009(10).

[2]韩雪梅.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及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创新刍议.中国经贸导刊,2005(11).

非财务范文篇10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财务控制

一、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及其范围界定

非营利组织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几乎提供了从教育到科学、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环保及公用、农业等方方面面的服务,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非营利组织运行的目的通常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及其成员各种社会性的需要。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其建立与运营的动机不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动机,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实质上的;既包括组织活动开始前的阶段,又包括组织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束后的阶段。具体来说,这种非营利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营目的。非营利组织业务运营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或利润等同物。虽然有的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收支也有差额,但总体上不是以微观的经济效益而是以宏观的社会效益为目的的。

2.资财的来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归纳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时,指出非营利组织“大部分资财来源于资财的供给者,他们不希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在我国,非营利组织所需要的资财,全部或部分来自各级政府的预算拨款、单位收支结余以及接受捐赠等,政府或捐赠人并不期望按期收回所提供的资财,也不约定按所提供资财的一定比例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3.所有者权益。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可以明确界定并可以出售、转让、赎买的所有者权益,即使非营利组织解体,资财提供者也没有分享一份剩余资产的明确的所有者权益。

4.纳税。美国国内税务署规定,如果非营利组织取得了免税身份,除特别指明的情况外,可以免交联邦所得税。在我国,有经营性收入的事业单位仅就其经营结余部分计算交纳所得税,通过预算拨款的非营利组织无需交纳所得税。

(二)非营利组织的范围界定

1.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类型。目前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称谓并不统一。有的国外学者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并称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有的则统称为非营利组织。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将类似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组织称为公立单位或公共部门,其在1994年10月的第4号研究报告《利用其他审计人员的工作——公立单位观》中认为:“公立单位是指中央政府、地区(例如州、省、区域)政府、地方(例如城市、城镇)政府以及相应的政府主体(例如机构、局、厅、部、委员会和企业)。”

尽管称谓不统一,但其中包含的组织类型却基本相同。这些组织或单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政府单位:包括联邦(中央)政府,州、县、市、镇、村等地方政府单位;(2)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3)卫生福利组织:包括医院、诊所、护理所、福利组织、疗养院、红十字会等;(4)各种宗教组织与机构;(5)各种慈善组织与机构;(6)各种基金会;(7)政府企业(即国有企业)。

在上述组织或单位中,通过将诸如教育机构、卫生福利机构、宗教机构、慈善组织和各种基金会等组织并称为非营利组织,而且还对它们按照所有权性质区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对于公立非营利组织和公立企业,通常也将它们视为政府的一个组成单位。虽然从组织职能和业务运行目的来看,公立非营利组织和私立非营利组织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它们事实上也可以成为一类较为特殊的社会组织。但国外还将政府、公立企业和公立非营利组织归属于一类组织,它们基本按照政府管理社会的目的行使职能,业务运行不以营利为目的。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这类组织,统一执行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规范。私立企业和私立非营利组织属于另一类组织,它们不执行政府职能,业务运行以营利为目的,或需要依靠其自身的业务活动维持持续运行。美国目前的这类组织统一执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规范。

鉴于国外例如美国目前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有关政府会计规范统一适用于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以及归其所有的公立诸如学校和医院等非营利单位,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也将其研究报告的适用范围定位于中央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及其公立非营利单位。

2.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类型。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如前所述,西方国家通常采用非营利组织一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内涵上近似于西方的非营利组织,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们对事业单位的范围需要作一些具体分析。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政府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的单位。其范围习惯上涵盖较广,包括不同的行业和经济类型。从行业来看,可以分为24类;科学研究事业单位;教育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勘察设计事业单位;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广播影视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体育事业单位;农林牧水事业单位;交通事业单位;气象事业单位;地震事业单位;海洋事业单位;环保事业单位;测绘事业单位;信息咨询事业单位;质量监督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事业单位;物资仓储事业单位;房地产、城市公用事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经济监督事业单位;机关后勤事业单位;公证服务等其他事业单位。

我国事业单位的范围是应该而且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市场经济推动了事业的发展,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单位逐步由社会性、公益性为主转向营业性、开发性,资金供给的自给率不断提高,经营的目的和单位的性质实际上发生了变化。一些事业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已经率先实施。

事业单位的发展从近期看有如下的趋向:有些单位,如大多数的中小学、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兴办的文艺团体、图书馆、博物馆等,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公益性,主要由国家财政供应资金,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这些单位就应该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注册,按事业单位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和控制;而有些单位,如会计师事务所、应用型和开发型科研院所、民办的文艺团体、体育场馆等,具有较强的营业性、开发性,而且以营利为目的,这些单位不妨按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并按企业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制度来进行财务管理和控制。如果这样,我国事业单位同西方公立非营利组织在范围上就可以基本上一致起来。

在我国,习惯于将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放在一起并称行政事业单位。这主要基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往往依附于行政单位,而一些行政单位也在办事业。部分行政单位基于机构、人员编制等诸方面的限制,将行政管理职能转到事业单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事不分。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均由财政拨款,所不同的是,行政单位的经费全部由国家拨款取得,通常走的是“行政经费”科目,而对事业单位在管理形式上虽然不同,有的经费也全部由国家财政供应,有的则实行定额或定项补助(预算拨款走的是“事业经费”科目)。现时行政事业单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这种区别。

综上所述,尽管各种类型的政府机构与诸如教育事业单位、卫生福利事业单位、各种中介组织等在组织职能、运行机制、以会计主导财务报告的要求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本文还是将那些应该被排除在财政供养范围之外的事业单位剔除出来。因此,本文以下研究中所指的非营利组织,是指经费全部或部分通过政府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并且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并未完全到位,国有企业尚未退出竞争性领域,因此我们的研究也将国有企业摒弃在外。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特征及其内涵分析

从财务的概念上来理解,财务的本质是指社会财富方面的事务(或业务)。货币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用价值来衡量财富。由于价值运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体现为资金运动,因此,财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在营利组织中,资金运动从货币资金开始,经过若干阶段,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完成一个周期的循环。营利组织的资金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即为资金周转。资金的循环、周转,都是营利组织资金运动的具体形式。营利组织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分配五个方面的经济内容。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动则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

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及其运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它的任务是按政府发展计划的要求,开展业务活动。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供应,部分来自自身的其他业务活动,其资金运动主要表现为经费的筹集、领拨、使用、报销等事项。因此,非营利组织财务实质上是非营利组织在执行国家事业发展计划、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有关经费的筹集、运用、管理和监督的活动。

从会计体系来看,我国政府把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一个分支而单独制定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为我们与国际惯例转轨,根据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特点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设计财务控制规则并实施财务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它有助于适应形势发展而加强政府财政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同时更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内部财务控制和管理。其所以要确立非营利组织财务和会计的相对独立分支地位,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阶段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项:(1)部分非营利组织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2)非营利组织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因而其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3)非营利组织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即知识形态的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种非营利组织,大都属于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有人把这种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的行为称为第四产业)。这些部门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的作用就越显著,物质产品再生产的发展就越依赖于精神产品再生产的发展。正是非营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使得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成为预算会计中的一个单独的分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也成为政府财政对单位控制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从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来看,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包办事业已成过去,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及社会共同需求的标准,应重新确定财政对事业单位供应资金的范围和标准,并体现多渠道筹集事业发展资金、多种形式办事业的特点。第二,树立统一的预算概念,彻底改变以前将事业收支分解为预算内、外两部分,事业单位只反映财政拨款的收支情况,其他收入与支出相脱节的状况。将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收入以及包括事业支出和其他支出在内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非营利组织财务收支的财务体系,以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借鉴企业财务的一些管理概念和方法,运用经济手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我们研究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特征,是为了按照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地制定法规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工作的需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财务已经企业化了,已经按企业财务的规则运行了。这是因为:

首先,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财政拨款并非资金来源的唯一渠道,但是财政拨款在非营利组织收入中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总体上说,其他资金来源仍处于辅助地位。个别非营利组织虽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项目依然要依靠国家财政扶持。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同政府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该受到国家财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约束,而且其财务会计法规制度的建设也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报财政部门备案,财政部门在财务控制中有责任纠正其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缺陷,使单位内部的财务控制和外部财务控制很好地衔接起来。

其次,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及资金来源,决定了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水利、林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均是公共产品,而追求利润必须会使其业务活动偏离政府事业发展的方向。这里还要指出,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实现收支相抵后还有结余,但这是它们加强管理、量入为出的结果,绝不等于在主观上就是以营利为目的。

三、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基本运作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本质

控制(Control),可以看作是修正、影响、操纵和调节的同义词,而不是强制(特别是现代控制)的同义词。高级汉语大辞典将控制定义为:“掌握住对象不使其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控制的这一定义明确了控制是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标、控制方式等要素组成。控制主体,即控制者;控制客体,即控制对象;控制目标,即控制者的意愿;控制方式,即控制的实现形式。

通常而言,财务控制是指财务监管部门及其人员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财务管理中,如果仅有财务计划(预算),但对实现目标的行动没有控制,就难免出现财务失控现象。从三者间的关系来看,预算是为财务控制指出方向,提供依据,而财务控制则是预算落实的保证。正是从上述意义,可以说,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对于营利组织来说,财务控制的核心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通过对资金运动的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加企业的财富,也就成为其财务控制的核心目标。对非营利组织而言,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其财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由此,我们可以把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定义为以制度、预算等为主要手段,通过规范和约束非营利组织及其内设机构的财务行为,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事业发展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从机制的角度分析,财务控制以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为宗旨和标志。由于任何个体都有其目标,财务控制从内部而言,首先就是要减少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同时从外部还要减少组织行为与政府财务管理目标的冲突。因此,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是一种管理活动。财务控制是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控制。它在非营利组织经济控制系统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起着保证、促进、监督和协调等重要作用。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体

财务控制的基本功能是限制委托人和人之间的财务信息的不对称性、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的不对等性。根据委托——理论,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存在于经济组织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前面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存在于非营利组织中的委托——关系具有三个层次,因此,其财务控制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进行的财务控制,由于它来自组织以外,我们把它作为外部财务控制来研究;第二个层次是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对其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控制;第三个层次是其内部职能部门对员工的控制。由于第二、三两个层次的控制来自于组织内部,属于内部财务控制的范畴。因此,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来自于组织以外的控制——主要是政府财政部门的控制;一是来自于组织内部的财务控制——这一层次控制主体主要是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而财务人员的作用是最基础的。

虽然外部财务控制与内部财务控制都不可偏废,但就大部分非营利组织而言,外部财务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财政部门是政府专司国有资产和财政性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通过财政政策及其他手段,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制度相比,执行财务控制制度同样重要。一项制度如果没有人执行,则形同虚设,不建立制度和不执行制度在效果上是一样的。因此,内部财务控制也不可偏废。

相对而言,在非营利组织建立起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目的,首先是执行外部财务控制制度,为外部财务控制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外部财务控制目标实现了,也部分地实现了内部财务控制的目的。当然,在围绕外部财务控制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的同时,内部财务控制也要为实现内部管理目标服务。

从机制的角度分析,财务控制决不只是财政部门和组织内部财务的事情,也不是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责任,而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的综合的、全面的管理。在非营利组织,一个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体系的健全也会促进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目标

1.总体目标。目标是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财务控制目标是财务控制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评价财务控制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目标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如前所述,财务控制的对象是非营利组织及其内部机构的财务行为。应该说,非营利组织外部财务控制的目标与内部财务控制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即促使其单位内部建立和完善符合管理要求的财务管理结构;依法、科学地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行为;督促非营利组织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履行职能过程中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通过财务控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财务、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非营利组织外部财务控制的目标。非营利组织外部财务控制的实现除总目标之外,还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非营利组织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但也同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一方面为社会提供科学、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劳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非营利组织必然要介入市场,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去办事。

(2)市场经济要求非营利组织要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实践证明,非营利组织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谋求发展是不够的,只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建立自我发展的新机制,才能持续存在,健康发展。因此,客观上要求不断改革和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制度,在财政政策上为非营利组织降低成本,合理利用组织内部的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为了在市场经济的机制下获得良性发展,非营利组织必须摆脱依赖思想,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项事业基本由政府包办,财政是资金的唯一供应者,单位需要多少钱,财政就供多少钱,由财政来平衡单位的预算。这种体制不利于有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助长了非营利组织的依赖思想,加重了财政的负担,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缺乏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财政部门必须规范资金供应范围,改革资金供应方式,建立起一个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财务控制体制。

3.非营利组织内部财务控制的目标。非营利组织的内部财务控制的总体目标是保证组织内部的财务活动规范、高效,并保证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具体说来,必须达到以下目标:(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政、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组织收入和支出活动。(2)建立和完善符合管理要求的财务机构,形成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3)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各项财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和财产的完全完整。(4)依法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要方式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组织控制的实现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控制方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对组织的控制,而且通过组织控制方式的改变,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控制。传统的控制是通过一条指挥链来行使控制权,即控制权人逐层向下级被控制者指令,并要求下级必须服从的强制性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中的关键要素是严厉的纪律,并且需要通过强制性的实施细则加以实行。这种控制方法与官僚政治体制相匹配,目前在西方市场化国家已经不作为控制方式使用的重点。

目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控制方式有以下几种:(1)制度控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程序的建立,使对组织的控制有了明确的依据。这种控制方法将传统的以纪律为核心的指挥链式的控制融于其中。其核心是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当然也包括政策、程序等),确立组织及其内部岗位人员的行为规范。有效的制度不仅可以约束被控制者的行为方式,而且可以限制控制者滥用控制权,由于制度控制方法与法规社会相匹配,而成为现代社会实施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2)技术控制。这种控制通常指的是通过控制作业程序而进行的控制。它的另一个意义是通过对业务运转程序的改革,增强业务运转程序的可控性,使业务运转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并有效率,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3)激励控制。激励控制提供了一种进一步控制的机制。为了降低成本,实现管理目标,必须设计一套完整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是与业绩紧密相关的。由于大部分组织的业务是可以考核的,如果将组织的管理者及职工个人收入水平、晋升机会与业绩联系在一起,管理者与普通职工的工作质量与个人利益就形成了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从而达到控制组织的管理者及其员工行为方式的目的。

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上述几种方式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中,可以具体化为预算控制、制度控制、收入控制和支出控制。其中收入和支出行为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要对象,而财务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预算以及用以规范收支行为的各种法律、法规、行政组成的制度体系。

1.预算控制。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非营利组织的预算是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在财务上的体现,也是政府分配资源方式的具体体现。因此,它是搭在政府财政部门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桥梁,也是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务控制所使用的主要手段。通过对预算管理方式的改革,可以增强预算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增强政府财政部门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行为的能力和效率。

2.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是控制的基础。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制度非常广泛,但核心是两大制度体系:一是预算管理方面的制度,一是财务收支方面的管理制度。

3.收入控制。经费筹集是非营利组织财务行为的起点,也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起点。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当中,收入控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决定着预算、支出控制的有效性。

4.支出控制。支出行为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重点,财务性资金的分配和有效利用是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公共支出管理的核心问题,如果说预算控制主要控制的是资源的分配方式,那么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则是支出控制的使命。

参考文献:

1.J.斯蒂格里茨。1988.政府经济学。北京:春秋出版社。

2.詹姆斯。M.布坎南等著。类承曜译。2000.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郭复初。1998.财务专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4.冯建。1999.财务理论结构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5.冯巧根。2000.会计控制与委托分析。会计研究,11:20.

6.罗飞。2001.论国家作为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会计研究,4:4.

7.王庆成等:论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中国财会网。

8.宋德福主编。1998.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中国方正出版社。

9.汤谷良。2000.财务控制新论。会计研究,3期。

10.R.威尔逊著,苏通等译。1987.实用成本会计控制指南。北京:北京在学出版社。

11.夏恩。桑德著,方红星等译。2000.会计与控制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2.李斯特。1983.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

13.RobertSimons.1995.ControlinanAgeofempowerment,HARVARDBUSINESSREVIEWMarch-April.

14.JohnFanning.1998.Budgetinginthe21SLcentury.ManagementAccountin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