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1:31:15

多样化范文篇1

2.传统舞蹈语言的解构与新舞蹈语言的建构由于中国是个舞蹈传统非常深厚的国家,因此,当新时代需要新的舞蹈语言体系时,怎样改造原有的语言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一方面,浓郁的风格性舞蹈语言给作品带来绚丽的色彩和很强的异域风情,仍旧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鲜明的舞蹈人物个性也很容易消失在强大的风格魅力之中。所以,20世纪晚期中国舞蹈转变之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就是民族舞蹈创作的编导们已经把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其他类的象征性形象的塑造当作头等大事。首当其冲的变化,自然发生在舞蹈语言的领地里。

超越简单的舞蹈动作的模仿或是风格性的展览,让舞蹈结合起心灵的真实呼唤,这就是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最重要的大趋势。

传统舞蹈语言的变革,是从1980年开始的。

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开始时,由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创作、刘文刚表演的男子独舞《海浪》,在比赛中只得了创作三等奖。但是,这个作品在十五年里常演不衰,不但成为各个舞蹈团体的保留节目,而且还被作为"中国舞桃李杯比赛"的法定剧目。

该作品以演员表演动作的双重性、作品形象的双重性而著名。开始时演员的臂膀模仿海燕的翅膀,像是低掠过大海的浪峰。俄倾,同一臂膀的海燕形象又在模仿翻卷的、滚动的、柔软的浪花。"海燕"的双臂一忽儿柔若春柳,一忽儿又棱角分明;"海浪"的身躯时而冲天而起,时而落地有声。他把蒙族民间舞蹈的手臂动作加以改造和变化,创造出海燕动作的独特形态。特别是动作中的"闪势",扑簌迷离,奥妙无穷。贾作光还借鉴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手法,将海燕与海浪交替地展现在舞台上,他在作品里创造性地采用了"连续前桥软翻"、"头肩着地后抢脸"等技巧动作,把高难度技巧和舞蹈形象的深刻内涵有机地化在了一起。在《海浪》里,人们已经看不到归属性很强的舞蹈动作了,即已经看不到属于特定民族或是特定舞种的动作了。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就是新的舞蹈语汇所特有的新鲜感和冲击力。

舞蹈语言的革新成为时代风气。从《丝路花雨》中的"S"型体态以及《文成公主》中藏族舞蹈与汉族戏曲舞蹈风格的结合起,就已经开了新一类动作风气之先。《刑场上的婚礼》、《黄河》等作品融合了多种民间舞素材,不再做纯粹风格化动作的展览,而是以舞蹈形象的创造为艺术的最高任务。

由蒋华喧编导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将多种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动作切分、打碎、割裂,然后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而自由地组合起来,完成"希望"之"田野"的形象。这一70年代末出现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简单地说,焦点就是传统舞蹈语言的风格性是否可以被打破,原有的语言体系是否可以被"解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述作品的艺术实践,向人们证实了舞蹈语言可以而且完全应该根据编导的需要而被分解使用。

但是,"解构"尚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目的。舞蹈语言终究是支撑作品的主干。打碎了旧有的艺术表现方式,最终目的还在于创造新的。一些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富有成效。

《割不断的琴弦》是根据""结束时披露出来的女英雄张志新的事迹创作而成。作品虽然立意塑造反""的英雄,但却没有简单地、肤浅地照搬生活实际,而是从烈士女儿的深切思念入手,让作品的结构环绕人的幻觉心理展开,描述了烈士惨遭毒打、被割断喉管而仍坚信真理、英勇不屈的侠胆人格。为了符合人物的心理实际,舞蹈从戏曲、武术、体操等艺术边缘形态中借鉴了许多动作方法,并大胆地吸取了西方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段,运用了一些地面动作,翻滚、抖动、伸展、蜷缩……作品一经演出,反响极为热烈,但对作品敢于突破传统创作模式并借用西方现代舞蹈的地面动作则褒贬不一。

《再见吧妈妈》把西方意识流手法第一次运用到小型舞蹈作品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中根据特定人物性格而创建的舞蹈语言,如儿子对妈妈的"耳语",既有生活,又有舞蹈美感。

独舞《残春》也是这一语言建构的带有突破性的作品。

《残春》在一声沉重的锣响里拉开大幕。从黑暗的深处,高踏步走来一个男子。当远处传来回想青春的歌唱时,他一下子扑倒在地,青春永远流失而去的痛苦和难以自制的遗憾,猛地翻滚在心间。他伸出自己的手,像是要抓住飞走的时光,但是,青春永不回头……

《残春》的舞蹈语言已经不再是原有风格化的体系,它在保持某种精神联系的同时,大胆地重新组合了那些动作。

《残春》是如此地动人,是如此地光彩,它深深触动了每一颗经历沧桑的心。它的演出,不仅使朝鲜族的人们落泪,还使得许多普通观众爱上了舞蹈。因为它讲述的绝不只仅仅是鲜族人的情感故事,它更引起了众多人心灵的震撼。从此,人们明白,一个短小的舞蹈作品,是可以有巨大感染力的,舞蹈动作的民族风格是可以加以大胆变革的。

50年代里就参与创作《鱼美人》的房进激,和他的同样富有创造灵感的夫人黄少淑,在《小溪、江河、大海》里运用中国古典舞中最动人的韵律,在水与人的交替形象里,追寻到了最妙的意境。

范东凯、张建民创作的大型群舞《长城》,同样运用古典舞的身韵动律,却将圆、拧、倾、闪、转、冲、靠等一系列动律打破重组,在多重的空间里,把长城的建筑和中国历史的铸造结合在数层形象中,凝重而古朴。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另一个大型群舞《黄河》。张羽军和张建民的合作,令参加表演的演员们激动,因为,舞蹈动作的冲击力,在作品中终于化作了民族感情的冲荡之力,化作了民族人物的内心呼喊。

《好大的风》是张继刚在东北秧歌基础上编创的舞蹈语言极具个性的作品:青梅竹马的恋人被拆散了,木呆呆的富家子弟得到了婚姻的名分,却得不到爱的情感;真正的恋人为爱而自杀身亡,在阴间紧紧拥抱;也已经同入地府的傻子,再次颓然"倒地",木呆,又痴呆!作品里还有寓意深刻的群舞,他们在风声骤起时,是寒风扫过的森林;在成婚仪式上,他们是浑然无觉的看客;在恋人身亡时,他们是致人死地的"井";当故事以悲剧结尾时,他们是冰冷的"石碑";然而,当青春的女儿挣扎着想去伸手抓住那已经破碎的情梦时,他们却叉开了腿,听凭女人从密林一样的胯下爬过,自己如同森严的黑幕……

在许多以民族舞蹈素材为基础的舞蹈和舞剧中,舞蹈语言风格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奔腾》是中央民族学院教授马跃的惊世之作。蒙古族舞蹈历来不缺少对于马步、跑马、摔跤、角力等自然生活形态的模仿。但是,到了马跃手里,蒙族舞蹈更贴近了人的情感,更富有人的性格,更多了人的骄傲和潇洒。

在藏族舞剧《卓瓦桑姆》中,著名演员张平扮演美丽的花仙。大约自古红颜多薄命吧,她把尝受到的无尽的苦楚,一股脑地倾泄在前所未见的仰身快速旋转中。藏舞的厚重圆转之意全数含括在内,呈现出全新的语言形象。

由曹晓宁、林树森编导,刘群等主演的蒙族舞剧《东归的大雁》,刻意求新,主张民族舞蹈的风格主要不应该依靠动作的外在形式,而应该贯注民族的精神气质。他们把一个民族回归祖国的过程演绎得如歌如诉,让人回肠荡气。

同样来自内蒙古的诗化舞剧《蒙古源流》,是蒙族著名舞蹈家查干朝鲁和季兰音的多年构思之作,整个演出没有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蒙族舞蹈动作的节奏和力度变化多端,其结构跟随着蒙古族发展的历史大线索推进。其中有:大河流来,晨起牧歌;烈马飞驰,落日浑圆;将士捐躯,母亲折箭;部落盟誓,民族不灭。

岳世果、刘世英合作的《悲鸣三部曲》,不但舞蹈结构新颖,人物的心理语言更令人欣慰。结构是对女性心理的揭示,语言则是对三组女性的着意刻写。这一作品的问世,开了中国当代女性专题舞蹈创作的先河。

从东北的黑土地上走来的王举,为新的舞蹈艺术大潮提供了他自己的解释,那就是《高粱魂》。他一直追求把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对电影《红高粱》彻底舞蹈化的演示。电影人物的外在动作和可能被舞蹈演绎的精神,都被王举夸张、变形、浓重、凝练地表现出来。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作品之间的改编,更重要的是一次舞蹈艺术语言的大胆创造。

当然,与舞蹈编导们一起进行艺术探索的还有许多人。

进入90年代以后,整个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社会转型期里的社会舞蹈即原来人们所说的群众舞蹈活动,蓬勃兴旺地发展起来。著名大企业纷纷成立起自己的歌舞团或艺术团,他们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将企业文化送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下,传统民间艺术之薪火在许多地方重新点燃。中国明、清两代非常盛行的"花会"及其舞蹈,又在年关的农村乡镇上见到了它们多彩的身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普及千家万户。众说纷纭的电视舞蹈,大型晚会上的歌伴舞,风风火火地演出着,也受到了相当多的批评。

旅游文化的兴盛,造成了民间大型广场舞蹈的繁荣。

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迈开了巨大的步伐。从80年代就开始了的舞蹈交流,速度、幅度都在不断加大和提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国家、地方和集体等多种渠道的演出公司的支持下,大量优秀的外国舞团来华演出,中国人可以不出国门就欣赏到大量优秀剧目。另一方面,中国舞团和演员也在国际上频频亮相和获奖,其中芭蕾舞演员已经成为世界芭蕾舞比赛中令对手们不能小看的佼佼者。

舞蹈创作和表演中的个性化趋向十分明显。舞蹈编导和演员分家的现象正在改观,青年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自己创作自己演出,直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人们评判舞蹈作品的标准也趋向于多样化,舞蹈观念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港台流行歌曲的表演形式"歌伴舞"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市场,得到了一些人的喜欢,但也受到了许多人的激烈批评。随着各种电视晚会、庆典晚会、主题晚会、大型商贸集团开业仪式的广泛举行以及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大型歌舞晚会中的舞蹈艺术大幅度地进入了普通中国人的眼帘。舞蹈普及面较从前有了飞速扩大。

开始了新时期舞蹈艺术的80年代,常常被称作是"艺术自觉"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对于舞蹈的理性思考较以往来得更加充分,思考范围更加广泛,更有深度和力度。这种舞蹈意识的自觉,大体上表现在"舞蹈艺术特征大讨论"(约1978-1985)、"舞蹈审美本质和审美意境大讨论"(约1985-1989)、"舞蹈观念更新论说"(约1986-1988)、"关于舞蹈文学性的争论"(约1987-1989)等。这些大规模的研讨,促进了舞蹈艺术理性思维的活动,在后来的舞蹈创作实践中也促进了深刻变革。

多样化范文篇2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简单化、单一性体现在:①文体练习,几乎只写记叙文,不练说明文与议论文;②写作只在命题和内容上变化:全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③记人、记事、记物,或赞颂喜爱、或自省明理等。按新课程标准,初中生要“会写记叙性文章”,所以中考通常考的都是记叙文,这也理所当然。但作为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而单一的记叙文的作文教学显然有违新课程标准。同时命题形式的呆板,易使学生头痛和厌烦,也易导致学生在选材和内容上照搬以往的习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难以达到较佳的写作效果。

二、作文教学多样化的内容

作文教学的多样化是针对各个环节而言的,主要包括多内容的写作理念指导课。例如,笔者开设了《打造精彩的开头》《书写隽美的结尾》《作文中的抒情与议论》《如何自拟题目》《审题与立意》《如何才能真切感人》《常见应用文要求与格式》《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写作要点》等多媒体课件的写作指导课;多命题、多形式的作文训练课:有命题和半命题的,有提供话题自拟题目的;有听写作文,有供材写作,有片断作文,有续写作文,有对语文教材中长文章的复述性改写和缩写的,有对简单事件扩写的,有单纯的选材构思训练而不需成文的,有学生审题构思后教师提供优秀作文,让学生阅读体会的。采用上述多种形式的作文,不但能够减弱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还能激发和培养写作兴趣,收到了较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三、作文教学多样化的具体策略

(一)行文表达训练多样化

1.听写:不需考虑写作内容和文章结构,简单地训练遣词造句和文从句顺的能力。事实上,听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原文整理思路、感知语言的过程。通过听写让学生对原文完成描述或笔述,写作后还能够跟原文语言、同学之间的习作语言进行比较体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遣词造句、文从句顺的能力。

2.改写:训练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合情补充的能力。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内容、结局、人物命运等进行改写,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事件和人物,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也可以在课后随笔练习中让学生改写小说等,让学生的想象力在改写中得到丰富。

3.缩写:训练语言表达和概括综合能力。很多学生的作文废话、套话太多,主次繁简不明。教师可以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内容进行缩写,也可以对较长的课文进行缩写,来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让他们学会简言意赅地表达。让他们在缩写中懂得量缩质不缩,篇幅缩精华不缩,缩一些具体的描叙和人物对话,而事件的基本过程必须明晰,交代性文字则不能缩。压缩语言,而人物性格、主题则不变。一般教材中较长的小说和记叙性的有故事性的散文都可以用来作为缩写的对象。

4.扩写:训练语言表达、细致描写和合理想象的能力。有的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对该详写的部分一笔带过,造成文章中心不突出。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学生想知道但未详细叙写的内容进行想象扩写;也可以教师选择一些叙事简洁的故事性文章,像文言短文之类,让学生对其扩写。通过反复的扩写训练,让学生掌握细致描写事物的技巧,并培养他们合理想象的能力。

5.续写:主要训练合理推断想象和提炼主题的能力。在续写训练中,教师要拓展续写素材,可以是课文内容的续写,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小说等文章的续写。教师要定期给学生布置续写任务,在循序渐进中,让他们养成合理推断和想象的思维习惯,并提高他们在行文中突出主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先向学生朗读了一篇《珍惜》文章的开头和主体部分(它叙写了发生在小作者与母亲、父亲及一位朋友间的三件事),然后让学生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起到概括全文、点题和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应该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学生写好后,当堂选几名学生交流,最后又用屏幕显示原文的结尾文字:“爱可以是温柔周到的体贴,可以是婉委真诚的劝导,也可能是严厉直率的批评,甚至是不留面子的打骂。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种关爱,并对此心存感激。这样就会不断地净化我们的心灵,更加热爱我们现在拥有的生活,从而促使自己去努力地学习和工作。”这种训练便捷,花时不多,学生写作压力小,而对于综合概括、提炼主题、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却十分有效。

(二)作文难易层次多样化

现在由于几乎取消了升留级、教材难度增加、不能分快慢班等原因,同在一个班级的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十分悬殊,甚至达到惊人的地步。因此一刀切式的作文练习,显然难以顾及全面、达到全体同学有效训练的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次能布置难易不同、有层次高低要求的写作训练题。即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作文。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听写和缩写性的改写作文、供材写作、记叙性文章;对作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多做些命题作文和扩写作文及议论文。

(三)作文体裁训练多样化

诚然,中学生以学会写记叙文为训练的重要目标,但不应该是唯一目标。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会写常见应用文,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不能偏颇,以偏概全。也可以学写一些读后感和随笔之类。对多种不同体裁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感知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和全面掌握多种表达方式,对写好记叙文、散文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强化记叙能力的同时,布置一些其他体裁的训练是应该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习作善后工作多样化

多样化范文篇3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而产生的公共物品。有效的公共服务需要根据不同公共服务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采用不同的供给方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对那些不具备规模经济特征、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公共服务,逐步向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开放;(2)对那些规模经济特征明显、进入门槛较高的公共服务,主要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的竞争;(3)对仍要依靠公共部门来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等重大项目,要加强监管,保障公正,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三种公共服务方式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合作、互相竞争的关系。

因此,我们根据其内涵,结合西方行政改革的实践,把推行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作为提高政府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为我们所借鉴的形式主要有:

1.政府业务合同出租。政府将某些公共服务以合同的形式承包给私人部门,私人部门必须在合同规定的框架内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2.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大多数西方国家将政府投资兴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工程,通过招投标的形式交给私营企业,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金。

3.公共服务社区化。从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向社会转移来看,主要是将政府过去承担的一些职能从政府中剥离出来,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

4.有选择地实行公共服务使用者付费制度,部分地取消了“拨款”,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这样能够克服免费提供公共服务所导致的对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从而使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以良好运用,缓和政府的财政危机。

二、我国实现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的现实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1.实现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的现实基础

在国外新公共管理改革趋势形成的同时,中国的政府改革也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制的初步形成为公共服务方式多元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体制基础。中国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并日益成熟。

(2)法律和制度体系的建立及完善为政府职能的外移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适应公共服务方式多元化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

(3)社会中介组织等非政府公共组织迅速建立起来,为公共服务方式多元化提供了组织基础。如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组织,公共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

(4)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大大增强,形成了公共服务方式多元化的人才基础。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大大增强。

(5)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灵活高效政府,推进公共服务方式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

2.公共服务方式改革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1)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不少政府部门将市场化改革当作一种推责任、卸包袱的方法,疏于管理和监督,对公共服务中的问题听之任之,使公众利益受损而得不到政府保护。

(2)公共服务提供结构缺位。从现实情况看,许多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政府服务未能及时跟上,如老龄人口服务、农村公共服务、贫困群体服务、信用服务、法律服务等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位现象。

(3)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仍未理顺。事业单位依然主要由政府举办,社会组织官办色彩较重,公共服务意识不强。

三、实现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的途径

1.培育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体系

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要求是一种开放式的休系,在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领域,其强调打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使公共服务不再由政府独自承担,政府不再是管理公共事务的唯一机构,许多非政府公共组织加入到公共服务提供者的队伍中来。

2.推行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的配套改革

进行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政府就要进行配套的行政管理方式变革。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进行行政组织架构的调整。政府将成为网络组织体系的协调者和组织者,成为社会合作力量的发动者和促进者。

(2)规则的制定。在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制建设相当落后,《社会中介组织法》、《执业条例》等都还是一个空白。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使得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之间的合作有法律保障。推动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合作。这就要求政府努力在市场和社会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建立一种合作关系,推动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化的进展。

多样化范文篇4

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有着多方面的好处:

一、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在计算中要想找到不同于其他同学的计算方法,就必须要努力地独立思考,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想法,在计算中思考的深度也不一样。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二、有利于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施展的空间。

鼓励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就为学生创设了能差异化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能够想出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促进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他们有了充分展示的空间。同时,也能让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时,一个学生需要向其他的同学阐述自己的想法。为了能让其他人听懂,他首先要理顺自己的思路,然后有条理的说出来,而听的学在则在认真倾听的同时也在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展示不同的算法,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倾听别人的想法,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讨论中,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

算法的多样化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和动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想法,被鼓励、被肯定;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还让学生学会因受启发而有所领悟,急着想说些什么……思维的火花在教室上空相互撞击、闪烁,这一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磁场,推动每一个孩子努力思考、探索、创造,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学习心态,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算法的多样化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强求算法的多样化。

算法的多样化只是方法和手段,它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并不是计算教学的主要目的,不能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但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一定要掌握各种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有的方法想不出,有的方法根本接受不了都是十分正常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

二、要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算法的多样化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要能够放手,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注意算法多样化和一题多解的区别。

一题多解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发展,常常表现为少数优等生的专利;算法多样化关注的是群体意义上的每一学生个体的发展,它不要求每个学生都用几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优等生可以用多个方法,也可以只用一个方法,后进生可以只用一种自己的方法。这样,由于学生人人参与,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树立学习信心,并且由于学生群体呈现出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合作交流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注重算法多样化,但不要忘了算法的优化。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学生在探究如何计算28×12的过程中,想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转化成28×2×6、4×7×6×2、28×10+28×2等等,那么用竖式方法来计算28×12的方法还要不要侧重学习,对于这种算法要不要把它优化出来,我认为要优化。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选择简便的算法,这样就实现了自我优化。

怎样促进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一、尊重学生的想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算法多样化产生的土壤。

教师的方法或成人的方法多数比较成熟,比较高效,比较简约,学生的方法或儿童的方法常常比较幼稚、比较不成熟。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记忆、感悟教师的方法好,还是运用自己的想法好?我曾作过这样的调查: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后,对我所任教的学生进行了统计,喜欢用教材上“几可以分成几和几”的方法的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凭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做的。而且利用自己的算法来进行计算的,明显比用教科书的方法来计算的正确率要高、速度要快。这说明了:学生自己的计算方法更贴近自己的认知水平,更容易为自己所接受。所以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计算,这是算法多样化的前提条件。

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算法多样化的产生。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平等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只有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关系的基上,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才能令勇于深入思考,充分发挥想象,萌发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

三、合理评价,是算法多样化的关键。

多样化范文篇5

2.传统舞蹈语言的解构与新舞蹈语言的建构由于中国是个舞蹈传统非常深厚的国家,因此,当新时代需要新的舞蹈语言体系时,怎样改造原有的语言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一方面,浓郁的风格性舞蹈语言给作品带来绚丽的色彩和很强的异域风情,仍旧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鲜明的舞蹈人物个性也很容易消失在强大的风格魅力之中。所以,20世纪晚期中国舞蹈转变之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就是民族舞蹈创作的编导们已经把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其他类的象征性形象的塑造当作头等大事。首当其冲的变化,自然发生在舞蹈语言的领地里。

超越简单的舞蹈动作的模仿或是风格性的展览,让舞蹈结合起心灵的真实呼唤,这就是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最重要的大趋势。

传统舞蹈语言的变革,是从1980年开始的。

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开始时,由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创作、刘文刚表演的男子独舞《海浪》,在比赛中只得了创作三等奖。但是,这个作品在十五年里常演不衰,不但成为各个舞蹈团体的保留节目,而且还被作为"中国舞桃李杯比赛"的法定剧目。

该作品以演员表演动作的双重性、作品形象的双重性而著名。开始时演员的臂膀模仿海燕的翅膀,像是低掠过大海的浪峰。俄倾,同一臂膀的海燕形象又在模仿翻卷的、滚动的、柔软的浪花。"海燕"的双臂一忽儿柔若春柳,一忽儿又棱角分明;"海浪"的身躯时而冲天而起,时而落地有声。他把蒙族民间舞蹈的手臂动作加以改造和变化,创造出海燕动作的独特形态。特别是动作中的"闪势",扑簌迷离,奥妙无穷。贾作光还借鉴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手法,将海燕与海浪交替地展现在舞台上,他在作品里创造性地采用了"连续前桥软翻"、"头肩着地后抢脸"等技巧动作,把高难度技巧和舞蹈形象的深刻内涵有机地化在了一起。在《海浪》里,人们已经看不到归属性很强的舞蹈动作了,即已经看不到属于特定民族或是特定舞种的动作了。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就是新的舞蹈语汇所特有的新鲜感和冲击力。

舞蹈语言的革新成为时代风气。从《丝路花雨》中的"S"型体态以及《文成公主》中藏族舞蹈与汉族戏曲舞蹈风格的结合起,就已经开了新一类动作风气之先。《刑场上的婚礼》、《黄河》等作品融合了多种民间舞素材,不再做纯粹风格化动作的展览,而是以舞蹈形象的创造为艺术的最高任务。

由蒋华喧编导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将多种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动作切分、打碎、割裂,然后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而自由地组合起来,完成"希望"之"田野"的形象。这一70年代末出现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简单地说,焦点就是传统舞蹈语言的风格性是否可以被打破,原有的语言体系是否可以被"解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述作品的艺术实践,向人们证实了舞蹈语言可以而且完全应该根据编导的需要而被分解使用。

但是,"解构"尚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目的。舞蹈语言终究是支撑作品的主干。打碎了旧有的艺术表现方式,最终目的还在于创造新的。一些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富有成效。

《割不断的琴弦》是根据""结束时披露出来的女英雄张志新的事迹创作而成。作品虽然立意塑造反""的英雄,但却没有简单地、肤浅地照搬生活实际,而是从烈士女儿的深切思念入手,让作品的结构环绕人的幻觉心理展开,描述了烈士惨遭毒打、被割断喉管而仍坚信真理、英勇不屈的侠胆人格。为了符合人物的心理实际,舞蹈从戏曲、武术、体操等艺术边缘形态中借鉴了许多动作方法,并大胆地吸取了西方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段,运用了一些地面动作,翻滚、抖动、伸展、蜷缩……作品一经演出,反响极为热烈,但对作品敢于突破传统创作模式并借用西方现代舞蹈的地面动作则褒贬不一。

《再见吧妈妈》把西方意识流手法第一次运用到小型舞蹈作品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中根据特定人物性格而创建的舞蹈语言,如儿子对妈妈的"耳语",既有生活,又有舞蹈美感。

独舞《残春》也是这一语言建构的带有突破性的作品。

《残春》在一声沉重的锣响里拉开大幕。从黑暗的深处,高踏步走来一个男子。当远处传来回想青春的歌唱时,他一下子扑倒在地,青春永远流失而去的痛苦和难以自制的遗憾,猛地翻滚在心间。他伸出自己的手,像是要抓住飞走的时光,但是,青春永不回头……

《残春》的舞蹈语言已经不再是原有风格化的体系,它在保持某种精神联系的同时,大胆地重新组合了那些动作。

《残春》是如此地动人,是如此地光彩,它深深触动了每一颗经历沧桑的心。它的演出,不仅使朝鲜族的人们落泪,还使得许多普通观众爱上了舞蹈。因为它讲述的绝不只仅仅是鲜族人的情感故事,它更引起了众多人心灵的震撼。从此,人们明白,一个短小的舞蹈作品,是可以有巨大感染力的,舞蹈动作的民族风格是可以加以大胆变革的。

50年代里就参与创作《鱼美人》的房进激,和他的同样富有创造灵感的夫人黄少淑,在《小溪、江河、大海》里运用中国古典舞中最动人的韵律,在水与人的交替形象里,追寻到了最妙的意境。

范东凯、张建民创作的大型群舞《长城》,同样运用古典舞的身韵动律,却将圆、拧、倾、闪、转、冲、靠等一系列动律打破重组,在多重的空间里,把长城的建筑和中国历史的铸造结合在数层形象中,凝重而古朴。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另一个大型群舞《黄河》。张羽军和张建民的合作,令参加表演的演员们激动,因为,舞蹈动作的冲击力,在作品中终于化作了民族感情的冲荡之力,化作了民族人物的内心呼喊。

《好大的风》是张继刚在东北秧歌基础上编创的舞蹈语言极具个性的作品:青梅竹马的恋人被拆散了,木呆呆的富家子弟得到了婚姻的名分,却得不到爱的情感;真正的恋人为爱而自杀身亡,在阴间紧紧拥抱;也已经同入地府的傻子,再次颓然"倒地",木呆,又痴呆!作品里还有寓意深刻的群舞,他们在风声骤起时,是寒风扫过的森林;在成婚仪式上,他们是浑然无觉的看客;在恋人身亡时,他们是致人死地的"井";当故事以悲剧结尾时,他们是冰冷的"石碑";然而,当青春的女儿挣扎着想去伸手抓住那已经破碎的情梦时,他们却叉开了腿,听凭女人从密林一样的胯下爬过,自己如同森严的黑幕……

在许多以民族舞蹈素材为基础的舞蹈和舞剧中,舞蹈语言风格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奔腾》是中央民族学院教授马跃的惊世之作。蒙古族舞蹈历来不缺少对于马步、跑马、摔跤、角力等自然生活形态的模仿。但是,到了马跃手里,蒙族舞蹈更贴近了人的情感,更富有人的性格,更多了人的骄傲和潇洒。

在藏族舞剧《卓瓦桑姆》中,著名演员张平扮演美丽的花仙。大约自古红颜多薄命吧,她把尝受到的无尽的苦楚,一股脑地倾泄在前所未见的仰身快速旋转中。藏舞的厚重圆转之意全数含括在内,呈现出全新的语言形象。

由曹晓宁、林树森编导,刘群等主演的蒙族舞剧《东归的大雁》,刻意求新,主张民族舞蹈的风格主要不应该依靠动作的外在形式,而应该贯注民族的精神气质。他们把一个民族回归祖国的过程演绎得如歌如诉,让人回肠荡气。

同样来自内蒙古的诗化舞剧《蒙古源流》,是蒙族著名舞蹈家查干朝鲁和季兰音的多年构思之作,整个演出没有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蒙族舞蹈动作的节奏和力度变化多端,其结构跟随着蒙古族发展的历史大线索推进。其中有:大河流来,晨起牧歌;烈马飞驰,落日浑圆;将士捐躯,母亲折箭;部落盟誓,民族不灭。

岳世果、刘世英合作的《悲鸣三部曲》,不但舞蹈结构新颖,人物的心理语言更令人欣慰。结构是对女性心理的揭示,语言则是对三组女性的着意刻写。这一作品的问世,开了中国当代女性专题舞蹈创作的先河。

从东北的黑土地上走来的王举,为新的舞蹈艺术大潮提供了他自己的解释,那就是《高粱魂》。他一直追求把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对电影《红高粱》彻底舞蹈化的演示。电影人物的外在动作和可能被舞蹈演绎的精神,都被王举夸张、变形、浓重、凝练地表现出来。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作品之间的改编,更重要的是一次舞蹈艺术语言的大胆创造。

当然,与舞蹈编导们一起进行艺术探索的还有许多人。

进入90年代以后,整个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社会转型期里的社会舞蹈即原来人们所说的群众舞蹈活动,蓬勃兴旺地发展起来。著名大企业纷纷成立起自己的歌舞团或艺术团,他们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将企业文化送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下,传统民间艺术之薪火在许多地方重新点燃。中国明、清两代非常盛行的"花会"及其舞蹈,又在年关的农村乡镇上见到了它们多彩的身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普及千家万户。众说纷纭的电视舞蹈,大型晚会上的歌伴舞,风风火火地演出着,也受到了相当多的批评。

旅游文化的兴盛,造成了民间大型广场舞蹈的繁荣。

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迈开了巨大的步伐。从80年代就开始了的舞蹈交流,速度、幅度都在不断加大和提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国家、地方和集体等多种渠道的演出公司的支持下,大量优秀的外国舞团来华演出,中国人可以不出国门就欣赏到大量优秀剧目。另一方面,中国舞团和演员也在国际上频频亮相和获奖,其中芭蕾舞演员已经成为世界芭蕾舞比赛中令对手们不能小看的佼佼者。

舞蹈创作和表演中的个性化趋向十分明显。舞蹈编导和演员分家的现象正在改观,青年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自己创作自己演出,直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人们评判舞蹈作品的标准也趋向于多样化,舞蹈观念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港台流行歌曲的表演形式"歌伴舞"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市场,得到了一些人的喜欢,但也受到了许多人的激烈批评。随着各种电视晚会、庆典晚会、主题晚会、大型商贸集团开业仪式的广泛举行以及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大型歌舞晚会中的舞蹈艺术大幅度地进入了普通中国人的眼帘。舞蹈普及面较从前有了飞速扩大。

开始了新时期舞蹈艺术的80年代,常常被称作是"艺术自觉"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对于舞蹈的理性思考较以往来得更加充分,思考范围更加广泛,更有深度和力度。这种舞蹈意识的自觉,大体上表现在"舞蹈艺术特征大讨论"(约1978-1985)、"舞蹈审美本质和审美意境大讨论"(约1985-1989)、"舞蹈观念更新论说"(约1986-1988)、"关于舞蹈文学性的争论"(约1987-1989)等。这些大规模的研讨,促进了舞蹈艺术理性思维的活动,在后来的舞蹈创作实践中也促进了深刻变革。

多样化范文篇6

[关键词]成员多样化社会类别多样化信息多样化团队绩效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的商业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积极有效地面对这些市场变化,许多企业开始以团队为基本单位展开工作。团队这种工作形式的普及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如何提高团队绩效的研究和探讨。影响团队绩效高低的因素众多而繁杂,其中一个重要变量是团队的人员构成——即成员的多样化程度。

多样化(diversity)(也可称为差异化)指的是人们所感知到的他人和自己的不同,这种感知到的不同可能来自众多方面,比如国籍、年龄、性别、祖籍、性格特点、教育背景等等。多样化团队(heterogeneousteams)指的是团队成员彼此有较大差异,很不相同。同质化团队(homogeneousteams)指的是团队成员彼此相似。

成员的多样化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随着全球化的进行,众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也有许多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国际,这些企业里的团队很有可能是由来自中国和外国的员工共同组成,学会有效管理各不相同的成员对于企业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第二,哪怕是对于全是中国员工的本土企业来说,员工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如何将彼此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并激励他们为团队目标而共同努力也是管理者一直面临的挑战。

尽管对于团队多样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对于“成员多样化是否能提高团队整体绩效”这一问题一直没有一致的发现,已有的研究结论甚至存在一些的矛盾和冲突。例如,有的研究表明,多样化团队比同质化团队的创新能力更强,团队表现更好;而另外一些研究却发现,多样化团队会经历较多冲突,团队成员满意度较低,团队绩效较差。这样看似矛盾的研究结果究竟应该如何来理解呢?本文将回顾已有的对于团队多样化的研究,对其背后的深层机理加以探讨,将以上看似矛盾的研究发现统一起来,并对中国管理者提出管理多样化团队的建议。

二、成员多样化对于团队绩效的影响

研究者们探讨了成员在众多方面的不同对于团队绩效的影响,包括员工年龄、性别、工龄、教育背景、职能部门等。有的学者认为成员多样化能提高团队绩效,原因如下:个人掌握的知识、技能是有限的,观点也是狭窄局限的;当掌握不同知识技能的员工聚集在一起时,这个团队就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分析问题的观点也更广阔和全面,对于问题的把握更准确。

但是,多样化员工在一起工作,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团队绩效。如果管理不当,多样化团队里容易发生较多冲突,团队内的沟通变得复杂困难,成员之间合作受到阻碍,最后导致团队凝聚力受损,绩效下降。例如,研究表明员工教育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团队中较多的冲突,员工觉得气馁,对工作不满意。

总的来说,已有的研究发现似乎有不一致的地方:成员的多样化一方面能提高团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团队内部冲突增加、成员关系恶化。成员的多样化成为团队管理的一把双刃剑。

三、如何理解看似矛盾的研究结论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和解释以上不同的研究结论呢?许多学者提出,成员多样化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社会类别多样化(socialcategorydiversity)和信息多样化(informationaldiversity)。这两种多样化对团队合作和绩效的影响机理是大不相同的。

1.社会类别多样化

社会类别多样化指的是团队成员的外在的、显而易见的不同,比如种族、性别、年龄等。个体也常常根据这些外在的、容易识别的差别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小团体。跟自己相似的人会被划分为圈内人(in-group),与自己差别很大的被划为圈外人(out-group)。人们更喜欢圈内人,对他们更友好,也更信赖他们;而对圈外人常常抱有负面的态度。因此,多样化团队中的成员很容易根据彼此外在的不同,在心理上将同事划分为几个小群体,小群体之间容易产生敌对情绪,冲突较多,导致整个大团队的绩效较差。相反的,同质化团队中的成员比较相似,不容易划分小团体小圈子,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冲突较少,团队表现较好。总的来说,社会类别多样化会降低团队绩效。

2.信息多样化

信息多样化指的是团队成员在掌握的知识、看待问题的角度等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可能来自于成员所受到教育、经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差异。与上述社会类别多样化不同的是,信息差异不是外在的、显而易见的,而是与工作相关的、更内在的不同。学者们提出,信息多样化越高的团队绩效越好,因为团队成员掌握更多各不相同的知识、技能,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也不同,这些差异使得团队整体对问题的考虑更周全准确,更有可能找到高质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以往研究证明,当人们对各自不同观点进行讨论整合的时候,容易产生更有创意的想法。总而言之,成员的信息多样化能提高团队绩效。

3.对两种多样化的小结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类别多样化对于团队内人际交往有负面的影响,而信息多样化对于团队的信息处理决策有正面的作用。因此,当我们考察的是团队成员的整体多样化时,可能发现多样化在破坏同事和谐关系的同时也在促进团队绩效。正如有研究表明,信息多样化对团队绩效有正面影响,可是这一关系又受到社会多样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谈到团队多样化的时候,应当区分到底指的是哪一类差异,而不能把两种多样化的效果混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清晰正确地理解多样化对于团队绩效的影响。

三、讨论和总结

多样化范文篇7

一、当前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从共性问题来分析,主要呈现“四化”:

一是理想宗旨观念弱化。少数党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对党信心不足,有的甚至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事封建迷信活动和宗教活动。从对近百名党员群众调查来看,有28.6%的党员群众认为,当前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27.9%的群众认为党员的思想观念处于消极状态,趋于多样化。据最近一次排摸结果统计,全县有26名农村党员参加了宗教活动,有的信教党员在党组织对他进行说服、批评教育时,思想还相当顽固。同时,由于一些党员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甚至侵犯群众利益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直接导致农村青年入党积极性下降。调查发现,有41.5%人认为是党组织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后,才提交入党申请书,抱有党组织要我入党,我才入党的思想。17%的人对入党抱无所谓态度,入与不入一个样。

二是奉献服务意识淡化。当前,党员讲奉献的少了,求实惠的多了,讲服务的少了,要回报的多了。农村党员开会要补贴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46.5%的群众认为党员的奉献精神较以前削弱,没有以前党员那样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3%的群众认为党员的奉献服务意识已消失,跟普通群众没有什么两样,甚至不如普通群众。

三是组织纪律观念淡化。党员角色意识淡化,不愿接受组织约束,游离于组织之外,我行我素,党员不象党员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党员只要权利,不要义务,不做党组织分配交给的任务,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甚至不交党费。有的还热衷于做群众尾巴,丧失党性原则,带头聚众闹事、参与集体上访。有的甚至违法违纪,造成不良影响。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县已查处违法违纪党员93名。

四是关系庸俗化。党内好人主义盛行,开党内民主生活会时,只讲好的方面,谈问题缺点时,打擦边球,蜻蜓点水,就是说也是说一些“通病”,相互之间不肯提缺点,只是提一些希望而已,谁也不想得罪人。在党员民主评议中,评不出不合格党员,都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甚至在处置不合格党员时,有的党员也不能坚持原则,讲亲情、面情,处置的决议往往通不过。

从个性问题来分析

——农村党员以下两方面问题比较突出:①老年党员思想僵化。有的党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认识不足,缺乏信心,有的对深化改革不理解,发表一些过激言行,还有的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以“老资格”自居,损害了老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②无职党员发挥作用弱化。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党员从事职业多样化,流动性大,导致作用的发挥难。如某村22名党员中,在企业打工的6名,个人办厂的1名,个体经商的6名,在家休息的老年党员5名,村干部2名,外出党员1名,务农党员1名。除了村干部以外,只有年老党员和少数务农党员在村,其他无职党员在村外自谋职业,发挥作用很难。

——企业党员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①党员情绪低落,思想消极。认为现在的党员与不是党员一个样,在企业为老板打工,只是老板的雇工,体现不出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只是每月多交几元党费而已。尤其是企业下岗职工党员,怨气大,牢骚多,情绪比较激动。②下岗职工党员管理难。一些党员职工下岗后,组织关系与党员的户籍、居住地、工作单位相脱节,下岗党员四处打工,党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不能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③隐性党员组织关系迁移难。企业党员流动性大,组织关系迁移比较麻烦,使许多党员不愿或难以将组织关系迁到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到12月份,我县50名职工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中“隐性”党员有393名,已转移组织关系的只有291名。

——机关党员中存在的问题有:人民公仆意识淡薄。一些机关干部入党动机不纯,工作责任心不强,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少数人精神不振,工作标准不高,服务态度不好,“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党员干部甚至私欲较重,出现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

二、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从客观因素分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四个多样化”的出现,使少数党员的观念发生变化。偏面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只要能赚到钱,党员不党员一个样,有的甚至对西方一些腐朽思想产生浓厚兴趣。农村中一些有能力、有文化、年纪轻的党员纷纷外出找工,留下的只是一些年老体弱的老年党员守家,党员分布四散;企业党员流动性较大,跳槽频繁,给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从主观因素来分析,一是各级党组织对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在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存在着重经济轻党建思想。把党建工作当作软指标,多抓少抓关系不大,往往用完成业务工作来代替党建工作。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畏难情绪。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索不够,习惯于用老一套方法思想来教育党员,因循守旧、简单了事。对党员的工作和思想实际不够关心,不闻不问,思想政治工作严重滞后。二是各级党组织在工作中还存在缺陷。党员教育内容单薄,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性。党员作用发挥的途径方法欠缺。党员的荣誉和责任感没有充分激发出来。党组织如何就新形势下拓宽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渠道缺乏有效办法。对党员的监督管理不力,出口不畅。怕麻烦,怕得罪人思想比较普遍,民主生活会走过场,处置不合格党员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支部自身建设不到位,有的基层支部活动不正常,制度不健全,对党员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有的则就活动抓活动,对党员的实际生活困难解决、关心不够,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三、对策研究

1、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形成齐心协力抓党员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要充分认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各级党组织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有效教育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系统运作,强化考核、督查,促使各级党组织从根本上摆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位子,从战略的高度将两者在同一聚集点上加以运转,找准结合点。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正确把握好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以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强化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多管齐下,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2、认真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把好党员队伍“入口关”

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新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不单纯为了追求数量而降低标准。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党组织对每一个申请入党的人,必须在实践、群众中进行严格的考察了解。进一步抓好党员发展推优制、培训制、预审制和公示制,严格履行入党手续。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发展工作,在抓好“四制”的基础上,要建立“双重考察制度”,即对考察发展对象,不仅要在其工作单位广泛听取意见,而且要在其居住地或户籍所在地党组织征求意见,保证新党员质量。同时针对企业、农村党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以乡镇党委为单位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台帐,将有关情况如申请书、考察表、考察期间表现情况记录在内,保证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培养不因流动而断档,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3、强化阵地建设,构筑教育网络,严格组织生活制度,确保党员教育工作的持久性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村、点、镇三级党员教育网络建设,保证一月一次党日活动、一季一次以点为单位和一年二次全镇党课教育,消除党员教育“空白点”。二是以实施“村村有播放点”建设为抓手,规范党员活动室和电教设施建设,对已经实现“村村有播放点”的乡镇建立正常的收看、播放制度,并在收看实效上下功夫。三是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坚持和健全组织生活会制度,开展党员谈心活动,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帮助党员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同时要加强对民主生活会的管理和指导,强化责任人意识,使民主生活会不走过场,不留于形式。此外,还要主动适应党员流动性增大的实际,及时调整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理顺新形势下党组织和党员的组织关系,切实消除党员教育管理的“空白点”。

4、以“三个代表”教育为主要内容,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一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从党员的工作和思想实际出发,紧扣“三个代表”要求,教育广大党员争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模范,争做建设、传播先进文化的模范,争做实践党的宗旨的模范,争做开拓创新的模范。要围绕“群众有困难,我们怎么办?群众有意见,我们怎么办?群众有要求,我们怎么办?”进行讨论与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机关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增强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要对农村和企业一般党员进行无神论教育和先进性教育。要通过集中整顿和加强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坚定农村一般党员的理想信念。对信教和参加封建迷信活动、非法组织的党员要采取教育说服、限期整改、劝退除名等办法,做到转化一批、教育一批同时,要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党员作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问题,寻找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办法。在农村要着重探索发挥好无职党员作用的途径,通过定岗定职、目标管理,引导无职党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乡镇企业党员,要开展“亮身份、比贡献”活动,引导他们为推进非公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各自的作用。

多样化范文篇8

论文关健词:采暖方式环保节能连续采暖间歇采暖供热采暖系统

1我国供暖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住房制度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住宅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每年新建房屋子17-18亿平方米。随着大量的新建筑,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调能耗约占60%-70%。根据1998年估算的数据,中国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已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7.6%,接近发达国家的30%-40%。我国的能源形势是严峻的。我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2,1/9,1/23.1/4。对于人均能源消费量1t的标准煤,仅是世界人均能源消费不到2.4t标准煤的一半,因而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节约能源之路。事实上改变传统的供暖方式是节约能源的出路。作为办公楼、礼堂、实验和教学楼、学生宿舍等,供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需要24h恒温供暖,应采用间歇制度,以实现用热与供热相协调。对于在较大集中供热系统中,也可采用分建筑物的分时供暖方法,由于不必同时给各建筑物供暖,热源规模及运行负荷大大减小,从而减少热源投资,并实现按需供热的长远目标。

2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

供热采暖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方式,热水、电热、地热等等不同的方式,近几年来一种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在日前通过了中国能源研究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系统为国内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种供热系统改变了传统的供热采暖方式,它的传热不是用介质水,而是以复合化学介质‘`ZGM’’为热传导工质,打破了传统的以水为工质的热传导模式。

这种复合化学介质“ZGM’’无毒无味、无腐蚀性、不挥发、不燃烧、不怕冻、不结垢。使用该介质的采暖系统,长退快、均温性好、热稳定性能好,并且结构美观、安装灵活,解决了国内现存的单管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该系统能节省40%-50%的能源。由于不用水,所以能大大降低城市用水量。该系统由北京新世界能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制造,是一种最佳的冬季采暖方式,适宜院校、机关的冬季采暖使用。

3院校、机关的冬季采暖使用

院校、机关建筑具有多类型、多用途的特点。主要包括: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家属楼、实验室、礼堂、体育馆、校办工厂等。院校供暖有两个特点:其一,对于间歇供暖,各种类型建筑物的供暖时间是不一样的,对于礼堂、体育馆等,它的使用时间特别少,其它时间可按值班采暖设定,因此它的供暖间歇性很强:对于学生宿舍,在上课时间(包括晚自习)可按值班采暖设定,而早、中、晚的休息时间才保证供暖:对于办公楼,下班时间可按值班采暖设定,上班时间才保证供暖;而对于实验室、教工家属楼等,在供暖时间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控制。其二,学校的另一特点是有寒假。在寒假期间(约35天),院校的大部分建筑可以只保证值班供暖。基于以上特点,采用适合的供暖方式和方法,院校供暖的节能效果会很显著。

4人体舒适感的比较

传统的采用连续采暖方式,当室外温度为-2690,热媒参数为95/70℃时,热量不间断地散给空间,以补充结构的热损失,使室内温度体质在设计参数上下波动范围内。当室外温度高于26℃时,采用改变热煤参数的办法进行质调解,系统依然是连续运行的,即可保证室内设计温度的稳定,满足人体对舒适感的要求。间歇采暖则不燃,一日24h内室温波动范围较大,如果要保证供热时间内的室温间歇时间的室温就会低于设计温度。反之,如果保证间歇时间内的设计温度则供热时间内的室内温度又会高于设计温度。间歇采暖时一日内的温差大约在10℃左右,室内温度忽高忽低,人体感觉忽冷忽热,容易患感冒。但是如果采用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则可改变这一现状,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则能改变这一现状,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升温快,保温时间长,在摄氏一20℃的气温下,室内温度在内45min就可达到18℃。

5环境保护的比较

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在我们国家正提倡绿色环保。当连续采暖时,由于锅炉不间断运行,炉膛始终保持高温,煤中的挥发可燃气体充分燃烧,减少了炉膛内的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降低了锅炉排烟。间歇采暖每天压火2-3次,每次压火时由于一次投煤量增加,鼓风机停止向炉膛供气,炉膛温度迅速下降,炉膛内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明显增加,炉膛内可燃性气体没达到燃点就出现冒黑烟的现象严重地污染了大气环境,但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无污染运行。

多样化范文篇9

论文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建设事业迅速发展,新建高层建筑逐步增加。就我国目前能源形式不容乐观,降低建筑能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就哈尔滨市的一栋住宅楼分别采用连续采暖和间歇采暖两种不同采暖方式的对比研究,从人体舒适感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揭示了连续采暖的优越性。

1我国供暖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住房制度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住宅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每年新建房屋子17-18亿平方米。随着大量的新建筑,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调能耗约占60%-70%。根据1998年估算的数据,中国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已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7.6%,接近发达国家的30%-40%。我国的能源形势是严峻的。我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2,1/9,1/23.1/4。对于人均能源消费量1t的标准煤,仅是世界人均能源消费不到2.4t标准煤的一半,因而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节约能源之路。事实上改变传统的供暖方式是节约能源的出路。作为办公楼、礼堂、实验和教学楼、学生宿舍等,供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需要24h恒温供暖,应采用间歇制度,以实现用热与供热相协调。对于在较大集中供热系统中,也可采用分建筑物的分时供暖方法,由于不必同时给各建筑物供暖,热源规模及运行负荷大大减小,从而减少热源投资,并实现按需供热的长远目标。

2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

供热采暖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方式,热水、电热、地热等等不同的方式,近几年来一种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在日前通过了中国能源研究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系统为国内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种供热系统改变了传统的供热采暖方式,它的传热不是用介质水,而是以复合化学介质‘`ZGM’’为热传导工质,打破了传统的以水为工质的热传导模式。这种复合化学介质“ZGM’’无毒无味、无腐蚀性、不挥发、不燃烧、不怕冻、不结垢。使用该介质的采暖系统,长退快、均温性好、热稳定性能好,并且结构美观、安装灵活,解决了国内现存的单管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该系统能节省40%-50%的能源。由于不用水,所以能大大降低城市用水量。该系统由北京新世界能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制造,是一种最佳的冬季采暖方式,适宜院校、机关的冬季采暖使用。

3院校、机关的冬季采暖使用

院校、机关建筑具有多类型、多用途的特点。主要包括: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家属楼、实验室、礼堂、体育馆、校办工厂等。院校供暖有两个特点:其一,对于间歇供暖,各种类型建筑物的供暖时间是不一样的,对于礼堂、体育馆等,它的使用时间特别少,其它时间可按值班采暖设定,因此它的供暖间歇性很强:对于学生宿舍,在上课时间(包括晚自习)可按值班采暖设定,而早、中、晚的休息时间才保证供暖:对于办公楼,下班时间可按值班采暖设定,上班时间才保证供暖;而对于实验室、教工家属楼等,在供暖时间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控制。其二,学校的另一特点是有寒假。在寒假期间(约35天),院校的大部分建筑可以只保证值班供暖。基于以上特点,采用适合的供暖方式和方法,院校供暖的节能效果会很显著。

4人体舒适感的比较

传统的采用连续采暖方式,当室外温度为-2690,热媒参数为95/70℃时,热量不间断地散给空间,以补充结构的热损失,使室内温度体质在设计参数上下波动范围内。当室外温度高于26℃时,采用改变热煤参数的办法进行质调解,系统依然是连续运行的,即可保证室内设计温度的稳定,满足人体对舒适感的要求。间歇采暖则不燃,一日24h内室温波动范围较大,如果要保证供热时间内的室温间歇时间的室温就会低于设计温度。反之,如果保证间歇时间内的设计温度则供热时间内的室内温度又会高于设计温度。间歇采暖时一日内的温差大约在10℃左右,室内温度忽高忽低,人体感觉忽冷忽热,容易患感冒。但是如果采用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则可改变这一现状,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则能改变这一现状,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升温快,保温时间长,在摄氏一20℃的气温下,室内温度在内45min就可达到18℃。

5环境保护的比较

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在我们国家正提倡绿色环保。当连续采暖时,由于锅炉不间断运行,炉膛始终保持高温,煤中的挥发可燃气体充分燃烧,减少了炉膛内的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降低了锅炉排烟。间歇采暖每天压火2-3次,每次压火时由于一次投煤量增加,鼓风机停止向炉膛供气,炉膛温度迅速下降,炉膛内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明显增加,炉膛内可燃性气体没达到燃点就出现冒黑烟的现象严重地污染了大气环境,但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无污染运行。

多样化范文篇10

关健词:采暖方式环保节能连续采暖间歇采暖供热采暖系统

一、我国供暖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住房制度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住宅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每年新建房屋子17-18亿平方米。随着大量的新建筑,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调能耗约占60%-70%。根据1998年估算的数据,中国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已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7.6%,接近发达国家的30%-40%。我国的能源形势是严峻的。我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2,1/9,1/23.1/4。对于人均能源消费量1t的标准煤,仅是世界人均能源消费不到2.4t标准煤的一半,因而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节约能源之路。事实上改变传统的供暖方式是节约能源的出路。作为办公楼、礼堂、实验和教学楼、学生宿舍等,供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需要24h恒温供暖,应采用间歇制度,以实现用热与供热相协调。对于在较大集中供热系统中,也可采用分建筑物的分时供暖方法,由于不必同时给各建筑物供暖,热源规模及运行负荷大大减小,从而减少热源投资,并实现按需供热的长远目标。

二、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

供热采暖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方式,热水、电热、地热等等不同的方式,近几年来一种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在日前通过了中国能源研究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系统为国内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种供热系统改变了传统的供热采暖方式,它的传热不是用介质水,而是以复合化学介质‘`ZGM’’为热传导工质,打破了传统的以水为工质的热传导模式。这种复合化学介质“ZGM’’无毒无味、无腐蚀性、不挥发、不燃烧、不怕冻、不结垢。使用该介质的采暖系统,长退快、均温性好、热稳定性能好,并且结构美观、安装灵活,解决了国内现存的单管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该系统能节省40%-50%的能源。由于不用水,所以能大大降低城市用水量。该系统由北京新世界能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制造,是一种最佳的冬季采暖方式,适宜院校、机关的冬季采暖使用。

三、院校、机关的冬季采暖使用

院校、机关建筑具有多类型、多用途的特点。主要包括: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家属楼、实验室、礼堂、体育馆、校办工厂等。院校供暖有两个特点:其一,对于间歇供暖,各种类型建筑物的供暖时间是不一样的,对于礼堂、体育馆等,它的使用时间特别少,其它时间可按值班采暖设定,因此它的供暖间歇性很强:对于学生宿舍,在上课时间(包括晚自习)可按值班采暖设定,而早、中、晚的休息时间才保证供暖:对于办公楼,下班时间可按值班采暖设定,上班时间才保证供暖;而对于实验室、教工家属楼等,在供暖时间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控制。其二,学校的另一特点是有寒假。在寒假期间(约35天),院校的大部分建筑可以只保证值班供暖。基于以上特点,采用适合的供暖方式和方法,院校供暖的节能效果会很显著。

四、人体舒适感的比较

传统的采用连续采暖方式,当室外温度为-2690,热媒参数为95/70℃时,热量不间断地散给空间,以补充结构的热损失,使室内温度体质在设计参数上下波动范围内。当室外温度高于26℃时,采用改变热煤参数的办法进行质调解,系统依然是连续运行的,即可保证室内设计温度的稳定,满足人体对舒适感的要求。间歇采暖则不燃,一日24h内室温波动范围较大,如果要保证供热时间内的室温间歇时间的室温就会低于设计温度。反之,如果保证间歇时间内的设计温度则供热时间内的室内温度又会高于设计温度。间歇采暖时一日内的温差大约在10℃左右,室内温度忽高忽低,人体感觉忽冷忽热,容易患感冒。但是如果采用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则可改变这一现状,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则能改变这一现状,新型环保节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升温快,保温时间长,在摄氏一20℃的气温下,室内温度在内45min就可达到18℃。

五、环境保护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