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0:41:19

惰性范文篇1

1惰性的内涵及其危害性

先秦时期,儒家著名的现实主义代表荀子曾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意思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自私的、懒惰的,而善是人为的结果。所谓人为,也就是说,人必须加以教养,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照荀子看来,“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指出,人的本性是坏的、懒惰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甚至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

从上面分析不难看出,人皆有惰性,惰性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那么应该如何来认识惰性呢?在笔者看来,人的惰性属于人的本能,本质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对自身生命能量的节制。简单地说,就是不想通过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而获得成果,或不想为某件事付出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也指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懒惰消沉,不求上进的消极倾向。

当然,个人的惰性必然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生活方式等。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组织而生活的,这就必然产生出一个问题,就是个人的惰性会对社会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答案就是:个人的惰性会在社会组织内传染,使得更多的人的惰性被激发出来,从而导致整个组织或团队的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发生严重的问题。惰性是会传染的。惰性是人处于巨大的压力下生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这种保护机制对整个组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理论上来说,机构越庞大,人员越多,竞争越小,惰性就越大,惰性的传染就越快;反之,机构越小,人员越少,竞争越大,惰性就越小。以前人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一支烟,一杯茶,一张报纸叹半天”,这是对人的惰性的一种形象诠释,也是惰性在庞大机构中传染速度之快的最好例证。

2管理活动中惰性产生的原因

人有惰性,并且这种惰性会在管理活动中蔓延形成阻力,妨碍人的积极性的发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的惰性的产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人的物质、精神以及制度三个层面作一些分析。

首先,惰性产生的物质层面原因。管理活动是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的,而人的行为的起点是需要。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会促成一种导向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即动机。当人有了动机之后就会导致一系列寻找、选择、接近和达到目标的行为。如果人的行为达到了目标,就会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原有的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会产生,从而又引发人的新的行为,如此周而复始。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认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人的基本的物质层面需要。生理需要,包括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一旦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就成了问题,也就根本上谈不上别的需要了。人的生理是有极限的,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要睡。比如,一个寻宝的人在漫无边际的沙漠里,饥渴难耐,突然面前出现一桶水和一袋金子,如果要他二者选其一,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因为生存是第一位的。因此,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克服人的惰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

人在物质层面除了生理需要之外,还有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指人类免除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实际上是生理需要的延伸。这不仅要考虑到现在,而且要考虑到未来。比如,要求摆脱失业的威胁,要求在生病及年老时生活有所保障,要求工作安全,希望免除不公正待遇等等。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人就无法安心于工作,更不要谈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导致人的惰性的产生。

其次,惰性产生的精神层面原因。人需要被爱、被尊重、自我实现,这是人相对于物质层面的精神需要。社会组织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人,尤其是人才。从管理学这个角度来说,一个社会组织要想留住人,留住人才,一般采取三种方式,即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呈现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人被爱的需要就属于“感情留人”这个层次。人在自己的社会组织里,希望与同事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得到别人的友爱,以使自己在感情上有所寄托,能被认同,有一个归属。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存在,使人生活在组织里好似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使人融入组织工作中并为其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反之,人游离于组织之外,感到孤独,产生惰性。

人的尊重的需要,包括来自别人的尊重与自尊。人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和才干给予承认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自己在同事中间有一定的威望和声誉,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发挥一定的影响力。人的自尊是指人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自尊心是驱使人们奋发向上的强大推动力。如果人的这种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容易导致人的惰性的产生。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属于前文提到的“事业留人”这个层次。人都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自我实现的需要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胜任感和成就感。胜任感是指希望自己担当的工作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工作带有挑战性,负有更多的责任;成就感表现为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会使人失去理想,陷入一种迷惘状态,从而产生惰性。

第三,惰性产生的制度层面原因。俗话说:“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对制度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的形象表述。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人的行为,激发人的潜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制度的制定必须因时、因地而变。如果环境变了,时代不同了,而制度不变,就容易形成制度的惰性。而这种制度的惰性,会压抑人的的积极性,造成人的惰性的产生。比如公司管理中的资历本位的人事制度。所谓资历本位,就是升迁、晋级都以资历为标准。资历本位的人事制度,无疑对青年员工的积极性有着巨大的扼杀效应。公司的生产、销售都由高层计划安排,这种公司管理模式必然会产生一种资历本位的人事制度,即员工的业绩好坏与升迁无关。青年人的积极性都没有了,大家当然只会剩下惰性。

3克服惰性的管理措施

人的惰性的产生源于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人的需要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在社会组织管理活动中,有两种管理措施,即奖赏和惩罚。它们以组织目标实现与否作为衡量标准,实现组织目标进行奖赏,而达不到组织目标进行惩罚。在克服人的惰性方面,惩罚是一种常用的管理措施。比如,末位淘汰制,即每过一段固定的时间,就把所有人的工作进行一次评分,评分最低的人将会被淘汰。这样的方法无疑会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但也同样会破坏员工的积极性,员工会觉得自己在被强迫工作。长期实行末位淘汰制,必定会使员工自危,组织内部缺少合作气氛,最终导致人才的流失。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很明显,末位淘汰制没有顾及到人的多层次需要,它过分地强调组织目标的实现,没有考虑到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在笔者看来,只有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达成一致,融为一体,才能激发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克服人的惰性。在具体管理措施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组织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着手,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从组织外部引入人才的的“鲶鱼效应”的管理方法;一种是在组织内部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的模式。

提到“鲶鱼效应”的管理方法,这里涉及到一个小故事。据说,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比别人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的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有利于克服人的惰性,符合了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

所谓“学习型组织”的模式,就是将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融入到组织中去,用不断变化的组织形态或组织形式去应对那些已经到来和即将到来的变革;增强员工的不断学习的能力,将员工打造成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员工类型;对于那些在自己岗位上已经产生了惰性的管理者,隔一段时间进行岗位调整,防止产生岗位惰性。这样,通过各种各样的增加员工动力的方法,将组织内部进行能量的激活,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人是有惰性的,它源于人的本能,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人的惰性却是管理活动的阻碍。因此,在管理活动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惰性,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去克服人的惰性。

参考文献:

惰性范文篇2

1蔽幕因素

在传统文化中生息的中华民族崇尚“义理”,轻薄“技艺”.沿袭至今就是轻视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技人才。这体现在管理工作中就是其群体惰性。管理工作者在内心深处缺乏学习、研究和探索的需要与热情。尽管他们也可以引用某些管理新名词,采取某些新举措;但实质上,他们的管理行为是简单的,或多或少带有某种自发性和盲目模仿的特点,较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上级精神和指令,甚至喜欢依借某种令人沾沾自喜的小聪明进行管理决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管理得到了重视,惰性文化有弱化的趋势,但不管哪一种定义下的文化,均具有惊人的持久力。

2碧逯埔蛩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这种体制下,企业行为是眼睛紧盯政府,而非市场;评价企业成功的主要标准是政府的计划指标完成情况及企业对政府所作的贡献大小。这种体制使得企业没有为经济主体所必须拥有的自主发展权利。久而久之形成了普遍的国企“等靠要”惰性。因为计划经济制度变革的惰性和滞后特征以及实施过程中的人为色彩,使得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会受到各种阻碍。旧的计划经济制度会同新的环境(人口、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发生矛盾,逐渐变成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保守因素和惰性力量。随着中国的入世,政府职能在逐步转变,但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管理行为方式根深蒂固,在制度的变迁过程中,政府职能的变革具有强烈的惰性。

3毙睦硪蛩

在某些企业,尤其是在那些“能人”企业里,已有的成功往往把企业的领导人推上了荣誉与权威的顶峰,伴随着他们极端良好的自我感觉,任何来自他人对变化的认识和对改进管理的建议都可能被认为是对其荣誉的藐视和对其权威的挑战。员工对企业领导人有一种特别的依顺感,这种依顺感长期积累便成了一种惰性,员工没有创新的冲动或根本没有创新的意识,一切只按领导的吩咐办事。一旦领导人离开企业之后,整个企业便会落进惰性的俗套。有时,这种惰性的苦果在领导人离开企业之前就会降临,因为,自满会产生惰性。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曾涌现出一批有远见、有能力而且为人正派的企业家。但是,至今他们大多已纷纷“落马”.这种“群星殒落”的现象在客观上是存在它特有的社会根源的,当然也有个人心理上的原因,有的由于思想守旧,或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不求进取,陷入“惰性区域”,因而从企业家队伍中被抛了出来,成为改革的落伍者和失败者。

4北拘砸蛩

人具有天生的惰性。人们往往习惯于原有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而对市场的变化熟视无睹,创新的意识被这种惰性势力扼杀得无影无踪。如我国国有企业许多领导人至今仍未实现角色转换,在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等方面没有任何积极性和推动力,形成惰性,无法创新。同时,长期的贸易保护政策也使国内企业产生惰性,缺乏同世界级大企业进行竞争的动力。

管理中的惰性会阻碍创新,带来效率的损失。在一些国有企业中,管理者可能受制于惰性区域,通常都在其惰性区域内活动,缺乏创新的自主性。所谓惯性区域,就是一组行为边界,在这个边界内个人将按习惯和常规行事,当个人处于其惰性时,外部冲击不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值得一提的影响,只有当外部冲击到达一定程度或持续一定时间,个人才会改变其行为模式。惰性使得管理者并不总是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创新的反应,因而他们的行为往往是非效率的。

惰性与创新是一对矛盾,持续地克服惯性进行创新是很艰难的。对于企业来说,要克服惰性,首先要争取创新的权利,包括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实施“虚拟式”危机管理,提出挑战性的目标,建立创新型组织和有效的激励体系。

一、创新型企业文化:创新的动力之源

有志于创新者,有志于摘取创新成功桂冠的管理者,必须通过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培育职工朝气蓬勃的创新精神和进步的价值观念。创新型企业文化要求领导者首先培育创新型观念。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区别于一般管理者最本质的特征。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家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创新型企业文化,要求管理者不仅自己要率先培育创新型观念,而且要在企业深入地帮助和引导员工培育创新观念,即在企业中构建隐含和显见的创新型企业文化,把企业家的意志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化为职工的积极行动,一旦“创新”的价值观得到全体企业员工的认同,企业的创新就会得到源源不绝的动力。如骸公司以年平均增长80%的高速度前进,就得益于其创新的观念,创新文化激发了骸企业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企业的主流意识。

二、“虚拟式”危机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所谓“虚拟式”危机管理,就是把企业全体员工视为一个统一的对象,通过对这一对象人为施加压力,灌输危机,促使所有员工树立企业危机意识,增加企业危机感,从而使得企业和个人克服惰性,获取创新的权利。企业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内其行为是非极大化的,这主要源于人的天生惰性。虽然外部的压力可能会改变这种惰性,但只有当外部的压力充分大时,人们才会克服惰性向极大化行为靠近。而现实经济中的市场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这就在客观上为企业提供了免于一定竞争压力的天然庇护所,从而使得企业与个人不可能按极大化理性原则行事。没有压力,只有怠惰;没有压力,只有惯性;没有压力,只有因循守旧。所以企业需要有策略性压力,而“虚拟式”危机管理是制造策略性压力的有效措施,压力的存在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使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惰性区域”来提高满足程度。如日本企业实施危机管理法,在企业内部制造危机,用危机克服惰性,用危机激励员工奋进、创新,于是,日本人结合企业的现实创造了“群体式”危机管理。这种危机管理既克服了传统危机管理的缺陷,以作为对安全管理的有效补充,与安全式管理交相互应,相得益彰,在日本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微软的比尔盖茨更是直截了当:“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三、标杆管理:创新的激发力

没有东西能够比一个清晰的努力目标更具有激发创新的力量。标杆管理作为企业学习先进的一种新的系统科学的有效方法,对企业克服管理中的惰性尤为重要。所谓标杆管理就是指为营造创新权利,谋求行业领先而选取那些在某方面领先的、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作为标杆,并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比较、跟踪学习、实践总结等一系列规范化的程序,找出本企业在产品、服务或管理工作等方面与之存在的诸如行业差别、环境差别、文化差别和技术差别等差异,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客观和评价,然后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标杆企业的“最佳实践”进行创新,从而赶上并超越竞争对手的反复循环进行的过程。

自满会产生惰性。标杆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使企业通过与“标杆企业”的比较而找到了差距,并且标杆管理与组织学习是联系在一起的,标杆管理使企业找到了与“标杆企业”在实践上的差距,组织学习使企业或个人找到了在管理理论上的差距。标杆管理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通过标杆、学习、积累创新优势赖以形成的资源,实现持续创新。如1977年,苹果计算机公司先声夺人,向市场投放了内存少、没有数据库、运行速度慢、计算能力差但价格十分低廉的个人电脑,此种产品后来引起了计算机行业的重大革命。在这种形势下,IBM以苹果计算机公司为标杆,成立了相对隔离的个人电脑开发项目小组,给予场地、资金、和人力上的支持,这个由50位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开发小组,由于摆脱了“唯大型机独尊”、视个人电脑为玩具的那些高层经理人员的干扰和公司日益加重的官僚体制束缚,在短短不足1年的时间里,就成功研制出了性能远胜于苹果机的IBMPC电脑,并很快成为世界个人电脑的行业标准。

四、创新型组织:弱化结构惰性的利器

创新型管理组织是创新型管理观念的载体,也是管理创新的中介。创新实质上是一个决策过程,而决策是以信息作为基础的。在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中,所有信息趋于在等级结构中纵向交流,任何层面上的任何一个职位上的人都可能成为信息进一步交流的障碍。金字塔结构的缺点在于其内在的不灵活性和固有的制约信息流通的倾向,所以创新型组织应当是扁平型结构。在扁平型结构组织中,由于管理层次少,因而信息传输快,有助于及时准确地为创新作出相关的决策。

正好,技术创新为扁平型结构组织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由于电脑及通讯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程序化工作能大部分甚至全部由电脑完成,引致在非信息化组织中主要从事信息收集、整理、传输等非决策性事务的员工基本上被电脑所替代,同时又引致许多繁杂的控制事务转型为简单的电脑控制,使得监控的范围加宽,所以,在信息化组织中,管理者管理幅度加宽,组织层次减少,也使非信息化组织的“高耸结构”转变为信息化组织的“扁平结构”.

五、建立激励体系:用创新的积极性克服惰性

惰性范文篇3

论文摘要:在当今复杂劳动远远多于、重要于简单劳动,而"工作量化制"面对管理中的惰性问题却束手无策的创新时代,加强对管理中惰性产生的文化因素、体制因素、心理因素、本性因素等因素的研究,努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文化,建立创新型组织和有效的激励体系,不断用创新的积极性克服惰性,对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自然界中的物体运动遵循惯性定律一样,企业管理系统的发展也遵循惯性定律,这正是管理中的惰性。自泰勒的科学管理为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开始重点研究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来,消除惰性,更有效地组织企业的各项活动便成了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在当时,泰勒制消除了企业内员工的工作惰性,促进了员工间的竞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然而当今社会,知识由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并逐步取代体力、资源成为最重要、最积极的投入要素。在这样的创新时代,复杂劳动远远多于、重要于简单劳动,而工作量化制面对管理中的惰性问题却束手无策。因此,加强对管理中的惰性研究和如何克服企业管理中惰性,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与科学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熟知并非真知"。当今管理工作者对管理中的惰性问题的研究也远远不够,但是谁也不会否认它的客观存在。这种惰性可能来自下列因素。

1蔽幕因素

在传统文化中生息的中华民族崇尚"义理",轻薄"技艺"。沿袭至今就是轻视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技人才。这体现在管理工作中就是其群体惰性。管理工作者在内心深处缺乏学习、研究和探索的需要与热情。尽管他们也可以引用某些管理新名词,采取某些新举措;但实质上,他们的管理行为是简单的,或多或少带有某种自发性和盲目模仿的特点,较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上级精神和指令,甚至喜欢依借某种令人沾沾自喜的小聪明进行管理决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管理得到了重视,惰性文化有弱化的趋势,但不管哪一种定义下的文化,均具有惊人的持久力。

2碧逯埔蛩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这种体制下,企业行为是眼睛紧盯政府,而非市场;评价企业成功的主要标准是政府的计划指标完成情况及企业对政府所作的贡献大小。这种体制使得企业没有为经济主体所必须拥有的自主发展权利。久而久之形成了普遍的国企"等靠要"惰性。因为计划经济制度变革的惰性和滞后特征以及实施过程中的人为色彩,使得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会受到各种阻碍。旧的计划经济制度会同新的环境(人口、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发生矛盾,逐渐变成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保守因素和惰性力量。随着中国的入世,政府职能在逐步转变,但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管理行为方式根深蒂固,在制度的变迁过程中,政府职能的变革具有强烈的惰性。

3毙睦硪蛩

在某些企业,尤其是在那些"能人"企业里,已有的成功往往把企业的领导人推上了荣誉与权威的顶峰,伴随着他们极端良好的自我感觉,任何来自他人对变化的认识和对改进管理的建议都可能被认为是对其荣誉的藐视和对其权威的挑战。员工对企业领导人有一种特别的依顺感,这种依顺感长期积累便成了一种惰性,员工没有创新的冲动或根本没有创新的意识,一切只按领导的吩咐办事。一旦领导人离开企业之后,整个企业便会落进惰性的俗套。有时,这种惰性的苦果在领导人离开企业之前就会降临,因为,自满会产生惰性。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曾涌现出一批有远见、有能力而且为人正派的企业家。但是,至今他们大多已纷纷"落马"。这种"群星殒落"的现象在客观上是存在它特有的社会根源的,当然也有个人心理上的原因,有的由于思想守旧,或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不求进取,陷入"惰性区域",因而从企业家队伍中被抛了出来,成为改革的落伍者和失败者。

4北拘砸蛩

人具有天生的惰性。人们往往习惯于原有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而对市场的变化熟视无睹,创新的意识被这种惰性势力扼杀得无影无踪。如我国国有企业许多领导人至今仍未实现角色转换,在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等方面没有任何积极性和推动力,形成惰性,无法创新。同时,长期的贸易保护政策也使国内企业产生惰性,缺乏同世界级大企业进行竞争的动力。

管理中的惰性会阻碍创新,带来效率的损失。在一些国有企业中,管理者可能受制于惰性区域,通常都在其惰性区域内活动,缺乏创新的自主性。所谓惯性区域,就是一组行为边界,在这个边界内个人将按习惯和常规行事,当个人处于其惰性时,外部冲击不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值得一提的影响,只有当外部冲击到达一定程度或持续一定时间,个人才会改变其行为模式。惰性使得管理者并不总是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创新的反应,因而他们的行为往往是非效率的。

惰性与创新是一对矛盾,持续地克服惯性进行创新是很艰难的。对于企业来说,要克服惰性,首先要争取创新的权利,包括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实施"虚拟式"危机管理,提出挑战性的目标,建立创新型组织和有效的激励体系。

一、创新型企业文化:创新的动力之源

有志于创新者,有志于摘取创新成功桂冠的管理者,必须通过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培育职工朝气蓬勃的创新精神和进步的价值观念。创新型企业文化要求领导者首先培育创新型观念。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区别于一般管理者最本质的特征。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家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创新型企业文化,要求管理者不仅自己要率先培育创新型观念,而且要在企业深入地帮助和引导员工培育创新观念,即在企业中构建隐含和显见的创新型企业文化,把企业家的意志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化为职工的积极行动,一旦"创新"的价值观得到全体企业员工的认同,企业的创新就会得到源源不绝的动力。如海尔公司以年平均增长80%的高速度前进,就得益于其创新的观念,创新文化激发了海尔企业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企业的主流意识。

二、"虚拟式"危机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所谓"虚拟式"危机管理,就是把企业全体员工视为一个统一的对象,通过对这一对象人为施加压力,灌输危机,促使所有员工树立企业危机意识,增加企业危机感,从而使得企业和个人克服惰性,获取创新的权利。企业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内其行为是非极大化的,这主要源于人的天生惰性。虽然外部的压力可能会改变这种惰性,但只有当外部的压力充分大时,人们才会克服惰性向极大化行为靠近。而现实经济中的市场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这就在客观上为企业提供了免于一定竞争压力的天然庇护所,从而使得企业与个人不可能按极大化理性原则行事。没有压力,只有怠惰;没有压力,只有惯性;没有压力,只有因循守旧。所以企业需要有策略性压力,而"虚拟式"危机管理是制造策略性压力的有效措施,压力的存在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使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惰性区域"来提高满足程度。如日本企业实施危机管理法,在企业内部制造危机,用危机克服惰性,用危机激励员工奋进、创新,于是,日本人结合企业的现实创造了"群体式"危机管理。这种危机管理既克服了传统危机管理的缺陷,以作为对安全管理的有效补充,与安全式管理交相互应,相得益彰,在日本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微软的比尔盖茨更是直截了当:"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三、标杆管理:创新的激发力

没有东西能够比一个清晰的努力目标更具有激发创新的力量。标杆管理作为企业学习先进的一种新的系统科学的有效方法,对企业克服管理中的惰性尤为重要。所谓标杆管理就是指为营造创新权利,谋求行业领先而选取那些在某方面领先的、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作为标杆,并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比较、跟踪学习、实践总结等一系列规范化的程序,找出本企业在产品、服务或管理工作等方面与之存在的诸如行业差别、环境差别、文化差别和技术差别等差异,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客观和评价,然后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标杆企业的"最佳实践"进行创新,从而赶上并超越竞争对手的反复循环进行的过程。

自满会产生惰性。标杆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使企业通过与"标杆企业"的比较而找到了差距,并且标杆管理与组织学习是联系在一起的,标杆管理使企业找到了与"标杆企业"在实践上的差距,组织学习使企业或个人找到了在管理理论上的差距。标杆管理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通过标杆、学习、积累创新优势赖以形成的资源,实现持续创新。如1977年,苹果计算机公司先声夺人,向市场投放了内存少、没有数据库、运行速度慢、计算能力差但价格十分低廉的个人电脑,此种产品后来引起了计算机行业的重大革命。在这种形势下,IBM以苹果计算机公司为标杆,成立了相对隔离的个人电脑开发项目小组,给予场地、资金、和人力上的支持,这个由50位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开发小组,由于摆脱了"唯大型机独尊"、视个人电脑为玩具的那些高层经理人员的干扰和公司日益加重的官僚体制束缚,在短短不足1年的时间里,就成功研制出了性能远胜于苹果机的IBMPC电脑,并很快成为世界个人电脑的行业标准。

四、创新型组织:弱化结构惰性的利器

创新型管理组织是创新型管理观念的载体,也是管理创新的中介。创新实质上是一个决策过程,而决策是以信息作为基础的。在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中,所有信息趋于在等级结构中纵向交流,任何层面上的任何一个职位上的人都可能成为信息进一步交流的障碍。金字塔结构的缺点在于其内在的不灵活性和固有的制约信息流通的倾向,所以创新型组织应当是扁平型结构。在扁平型结构组织中,由于管理层次少,因而信息传输快,有助于及时准确地为创新作出相关的决策。

正好,技术创新为扁平型结构组织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由于电脑及通讯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程序化工作能大部分甚至全部由电脑完成,引致在非信息化组织中主要从事信息收集、整理、传输等非决策性事务的员工基本上被电脑所替代,同时又引致许多繁杂的控制事务转型为简单的电脑控制,使得监控的范围加宽,所以,在信息化组织中,管理者管理幅度加宽,组织层次减少,也使非信息化组织的"高耸结构"转变为信息化组织的"扁平结构"。

五、建立激励体系:用创新的积极性克服惰性

惰性范文篇4

反应模型这一双边约束条件的货币政策反应模型是以非线性损失指数函数为基础,以总供给以及总需求为约束条件,将总供给函数视作凸函数,并在线性指数偏好的前提下,增加两项指数参数:通胀缺口以及产出缺口,可对货币政策的惰性行为以及非线性特征进行同时捕捉。若将t视作时期,T视作样本观测数量,那么t=1,2,3,T;在t时期中,设其目标通胀率为P*,通货膨胀率为Pt,货币政策偏好为Lt,则通胀缺口为(Pt-P*)。同样设产出缺口为yt,均衡利率为:,it为名义利率,并设在利率上施加的相对权重为:,产出缺口上施加的相对权重为:,yt与(Pt-P*)的指数项参数分别为整数参数:βy与βp,分别决定着线性指数损失函数的非对称与惰性属性;此外,线性指数损失函数的非对称幅度与斜率分别由变量即αy与变量即αp的指数决定。那么政策偏好的线性指数损失函数描述为下式:在对参数施加相应约束的基础上,式中的线性指数损失函数可退化成如下较为简单的损失函数形式:(1)当βy与βp皆为1时,则退化成非对称线性指数损失函数;(2)当βy与βp皆为1,且αy与αp→0时,式中损失函数则是一个二次损失函数。无惰性区域、通胀缺口与产出缺口对称是该二次损失函数的特点;(3)当参数βy或者参数βp取整数且大于1时,式中损失函数具有惰性属性。由于产出与通胀在此惰性区域范围内的边际损失是0,所以当产出或者通胀在该惰性范围内时,政府无需采取对产出或价格调控的货币政策;(4)当βy或者βp取偶数且大于1时,式中损失函数对产出以及通胀的反应为对称的;(5)当βy或者βp取奇数且大于1时,式中损失函数对产出以及通胀的反应为非对称的。此外,线性指数损失函数对通货膨胀与产出所反应出的属性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参数情况下,其相应的线性指数损失函数的属性不尽相同:当参数αp→0且βp取1时,损失函数表现出对称性且无惰性区域;当βp取1时,则呈现出非对称性,也无惰性区域;当βp取2时,呈现出对称性且存在惰性区域;当βp取3时,呈现出非对称性,也存在着惰性区域。若设预期算子为1,实际利率的反应系数为γ,独立同分布的需求冲击为,在给定信息的条件下,t期对(t+1)期的预期产出表示为:Etyt+1,那么,总需求函数则可表示为式:若预期通货膨胀率为EtPt+1,测度通货膨胀率对产出缺口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反应系数分别为:,独立同分布的总供给冲击为,以新凯恩斯总供给函数的形式表示总供给函数为式:若假设在每一时期的利率初选择时,货币当局没有将货币冲击考虑在内,那么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函数的约束条件下,货币当局在名义利率的选择时,则会采用最小化线性指数损失函数的方式进行,表示为式:,其中,表示为贴现因子,对求解,可得出最优利率为,表示为式:将上式视作货币政策规则,为产出缺口的权重,为通胀缺口的权重,且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两者的权重接呈现出实变的特性,则有:则,。从上式可看出,最优利率对通胀缺口以及产出缺口的调整的属性是一致的。但当参数取值不同时,利率在进行通胀缺口的调整时,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具体如下:1)当参数βp取1时,表现为非对称特性;2)当参数βp取2时,存在着惰性区域,且是对称特的;3)当参数βp取3时,存在着惰性区域,但表现为非对称性。进行货币政策的估计时,可选取(βy,βp)的不同的整数值进行组合的方式进行,但由于式中只有两个变量,却存在着四个未知的参数,不能对参数进行有效地识别,因此,本文选择用来对利率平滑调整的过程进行描述。其中,利率平滑参数为p。在给定信息条件下,vy与vp分别为货币当局在(t-1)期的预测误差,复合误差为vt,同时也是vyt与vpt的线性组合,则有:相较于泰勒规则而言,构建的货币政策模型,是以添加指数项参数于损失函数中的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之中的方式,进而获取利率规则,也即是货币政策规则。运用这一规则,既能够对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的惰性行为以及非对称反应等进行识别与检验。

二、货币政策非线性与惰性区域检验及结果

(一)货币政策非线性与惰性区域检验

在完成货币政策反应模型的构建之后,要对其进行估计,其首要步骤即是利率变量(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优选,从而对产出缺口以及通胀缺口进行测度。第一,利率变量的选择。就利率市场化国家而言,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主要采取设置短期名义利率的方式加以调控。经研究表明,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不仅具有较高的交易比例,同时还具有平稳的利率的走势,此外,资金的真实价格还能够通过拆借利率体现出来,因此,本文将名义利率的变量设定为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第二,目标通胀率与通胀缺口的选取。GDP平减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以及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其中,消费价格指数的实践性较强,是与居民关系最为紧密的综合指数,因此,本文将通胀的变量设定为消费价格指数,通胀缺口通过季度通胀率与目标通胀率相减而得到。第三,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选取。本文在进行潜在产出的估计时,选用H-P滤波方法,且运用实际产出数据与H-P滤波方法,得出产出缺口。

(二)结果

惰性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学术惰性;学术情怀

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高校学报办刊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从整体上说是拥有诸多优势的。但不排除仍有部分学报相对处于劣势的地位上,其办刊水平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其中原因固然很多,学界已有所论析,但一些学报编辑自身存在“学术惰性”和缺乏“学术情怀”等原因却鲜被关注。

一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惰性

所谓学术惰性是指研究者的学术活动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状态,是与勤于学术相对而言。目前高校学报的多数中青年编辑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或学位,受过专业的学术研究教育,发表过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他们不应仅仅是学术期刊工作者,而更应同时是学术研究者。由于这种双重属性,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惰性既表现在学术活动状态上,也表现在工作活动状态上:一方面,他们较少关注学术动态,懒于写作学术论文;另一方面,他们在编刊时又重形式规范,轻内容的创新及审核,编辑校对差错率较高,少思考工作改进,亦少主动关心学报的健康发展与长期发展。此种学术惰性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一,职称晋升空间受限。一方面职数限制。有些高校学报创办时间较短,编辑人员少,且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差,学校一般只给学报编辑部一个高级职称岗位。受此影响,很多编辑没有晋升空间。另一方面专业限制。高校学报编辑有很多是其他专业背景,在从事编辑学研究时不易出成果,申评高级职称便存在先天劣势。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学报编辑评上副编审已属不易,再评编审难度更大。这是其产生学术惰性的最大原因。其二,职业成就感低。部分高校学报通常会有一、两个“亮点”栏目,但从整体上看,各栏目发展是不均衡的,其布局常呈头重脚轻的态势——少数好栏目和大多数一般性栏目形成鲜明对比。要将少数局部优势拓展为整体优势,极其困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少数栏目的发展是以占用大多数栏目的发展资源为代价的,由此造成其他栏目发展资源的匮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栏目的生态布局和整体发展。[1]因此,高校学报的多数编辑都在处理普通稿件,比较难有工作业绩,职业成就感无从谈起。其三,高校学报前景不乐观。为了获取有限的优质稿源,学术期刊之间不可避免地会进行竞争。有些高校学报由于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不被各种期刊评价体系选入,难以吸引优秀作者,在优质稿源竞争中常处劣势。更有一些高校学报过于依赖学报领导或某个编辑的个人能力,抑或照顾校内稿源,而忽视制度建设,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很多高校学报领导不是专职编辑出身,流动性强,较少认真进行学报的长远规划,亦较少考虑编辑的职业发展。这不但浪费了有限资源,还可能因此丧失真正的长远发展的时机。影响及于学报编辑,其对自己的未来不抱什么希望。其四,外部不良学术环境的侵染。一段时期以来,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学术研究者的学术道德观念发生扭曲,轻慢学术,追求功利,追奉“不惟学术”“惟职称化”“惟有用化”等功利思想,丢掉了学术研究者所应有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2]在现实生活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轻学术无道德的伪学者春风得意,得不到应有的处罚,而重学术守道德的真学者则寂寞寥落,甚至连该有的待遇都未必能保证。“惩恶扬善”的环境尚未形成,客观上纵容了学术道德意识的不良发展。在自身学术底蕴不强的情况下,高校学报编辑易受外部不良学术环境的侵染,不能潜心于学术研究。

二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情怀

何为学术情怀?北宋思想家张载曾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此为“横渠四句”。[3]笔者认为,学术情怀的内涵便是这“横渠四句”。学术情怀,既是对学术的真诚热爱和顶礼膜拜,也是对学术的深刻理解和孜孜以求。只有把学术情怀植入心中,学者才会超脱于现实,超越于现实,服务于现实。学术情怀是人生大美,学术情怀是向善的境界。它需要学者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它是一种历史情怀,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4]20孟子的浩然之气需要“直养而无害”,学术情怀同样需要自我涵养。其一,高校学报编辑应不忘“学者的初心”。海德格尔说:“艺术是把真理性的东西带到世界上来。”所谓真理性的东西,是指艺术家发现的真、善、美,艺术家的思想便蕴含于这真、善、美之中。学术作品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艺术品,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学者的思想,学者必须在学术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思想,表现真、善、美。初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是“赤子之心”,具有与生俱来的博爱、真诚、责任、进取等品质。学者的初心,就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真善美。学者须牢记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只有这样,他及他的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真诚的尊敬与喜爱。德才兼备,是优秀学者的自觉追求,是学术至善的完美体现。“人之初,性本善。”作为社会精英,学者更应心存善念,口出善言,身行善举,做一个真正的善人。学术之所以能给人以向善的力量,正源于学者在学术作品中倾注了善心与善念。学术的公益性,决定了学者不能只有一己之私,不能只为一己之利。只有心存善念,心有大爱,才能让学术走进公众,服务公众,赢得公众。学术为民而作,应是一个优秀学者的自觉理念,亦应能显示他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学报是发表学术论文的阵地,高校学报编辑应坚决维护学术性这一学报根本属性,不忘学者的初心,与学术和学报同荣辱、共进退。其二,高校学报编辑应追求“学术不朽”。司马迁把著书立说称作名山事业,曹丕也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5]人的生命历程有限,但学术研究可以充实生命,学术作品可以延续生命,在学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学者的灵魂;这灵魂是创新,是自信,是追求不朽的精神。什么是不朽呢?既能满足民众一时之需,更能满足民众一世、数世乃至万世之需,是为不朽。能想出办法满足民众一时之需的人,是智者,而能想出办法满足民众一世、数世乃至万世之需的人,则是大智者。流传于世而不朽的文章是前人遗馈后世的精神食粮,是后人学习传统智慧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真正的学者,不是单纯“为稻粱谋”而学术,而应该对学术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热爱,自觉承担起使命和责任。只有做无愧于历史的学术事业,才会得到无价的回报——学术会记住你!历史会记住你!说高校学报编辑应追求“学术不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心态、一种境界。当他用心去享受这过程,把“享受”当作其编辑人生的常态,那么,他的精神将得以升华,后人将通过不朽的学术作品而记住他、感谢他。其三,高校学报编辑应注重“学术大美”。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4]96爱美是人类的天性,而美的事物则有大有小,真正的学术研究“充实而有光辉”,属于世间大美。学术大美既源自外在的形式美,也源自内在的内容美,它不会从天而降,轻易获得,而需要学者们付出劳动和汗水,付出耐心和寂寞。只有付出劳动和汗水,付出耐心和寂寞,学术之美才会绽放。这创造学术大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美,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之美,是一种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之美,是一种从失败到成功的奋斗之美。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贡献者,高校学报编辑参与了“学术大美”的创造过程。他们以高校学报为阵地,倾听学术的声音,把握学术的律动,追求学术的真善美,并让真善美的光芒引导心灵、升华灵魂。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窥见学术的真谛,获得历史的定位。其四,高校学报编辑应耐得住寂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三句话描述理想的人生境界: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独辟蹊径,耐得住寂寞;其次须孜孜以求,辛勤付出,坚持不懈,百折不回;最后则功到自然成,一切辛苦化为成功的喜悦[6]。耐得住寂寞,是走向成功人生的起点和必经之路。在学术浮躁的当下,耐得住寂寞更是学术研究中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古来圣贤皆寂寞”,那是因为圣贤的内心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追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一时难得世人理解,所以他看起来是孤独寂寞的,但其实,他的内心充实而崇高。学术研究堪比圣贤事业,学术生活亦是寂寞的生活。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从事学术研究需要学者远离生活的喧嚣,把人生精力用于对世界的认知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上。高校学报编辑亦应如此。在从事编辑工作时要耐得住寂寞,当好幕后英雄,“为他人做嫁衣裳”,全心全意编好每一篇稿子;在从事科研工作时也要耐心打磨自己的作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打造学术精品。高校学报编辑应守住一份寂寞,让内心徜徉于学术之间,用心与学术对话,让学术给生活加油,在学术追求中融入对生命的思考,这样,就能在寂寞中攒积前行的力量。

三高校学报编辑学术情怀的践行路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情怀,见诸实践。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情怀有自己的践行路径。其一,高校学报编辑要不断提高改稿能力和写作能力。改稿能力指编辑在初审阶段帮助作者优化稿件的能力。改稿是高校学报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学报编辑初审工作的主要内容,应予以高度重视。高校学报的很多稿源是工作研究类论文,因而,提高改稿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编辑本人要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多写编辑出版研究论文,探索总结工作研究类论文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自己都没有写作能力,又怎能去帮助别人优化稿件呢?高校学报编辑不断加强改稿能力的途径还有:参加编辑资格考试;参加编辑业务培训和自主学习;继续从事自己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正确认识“待改稿”。待改稿未必是烂稿,很多待改稿如同璞玉或原钻,编辑要有研磨师的眼光与技巧,帮助作者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修改意见。编辑要放下身段,摆正心态,将改稿视为交友与学习的机会。编辑如果认真审阅稿件,进而提出中肯的、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那么绝大多数作者都会虚心接受的。改进后的稿件得到认可并最终得以发表,作者则会从心底感激编辑,并乐于与编辑交朋友[7]。对编辑来说,这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二,高校学报编辑要不断优化论文写作指导。除了在编稿改稿时做好单个作者的论文写作指导外,高校学报编辑还要争取机会参与有关于教师论文写作的指导培训授课。如有些地方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安排了一定课时用于学术论文写作的培训,这时候,资深编辑就是理想的师资。他们有撰写学术论文和投稿的经验,更熟悉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而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的稿件处理经验更是作者所需要的。这些资深编辑主动走出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服务于社会,既能为学报树立良好形象,又能为学报扩大稿源并提高稿件质量[8]。随着学术自媒体的发展,编辑还要掌握并善于利用技术手段,如开通工作微博、工作QQ群、工作微信、工作微信群等,为编辑和作者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为作者提供便捷的服务。高校学报编辑可以精选“优质”的学术学习资源,供水平较低的论文作者学习借鉴,如此,则能“授人以渔”,收事半功倍之效,作者可以自行下载学习参考资料,编辑也就不必再像以往那样费时费力地一对一讲解或用电子邮箱、QQ发送相关资料了。其三,高校学报编辑要持之以恒做好一两个学术专栏。国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体制机制改革为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所有非时政类报刊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实现出版产业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学术期刊清理、发展科研、净化学术环境等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与发展,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不断问世。科研成果需要快速普及与转化,这给高校学报提供了丰富资源。高校学报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传播学术的媒介角色。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关系密切。随着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经费的增加,只要高校学报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及经费预算,很多高校基本上都会支持。这使高校学报有条件支付各种费用,特别是优厚的稿费、审稿费、约稿费等,甚至学术会议的举办费用,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高校学报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可以充分吸收其他优秀学术期刊的先进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校学报编辑要利用有利时机,敢于打破常规,出奇制胜,办好一两个学术专栏,创造性地推进学报的发展。其四,高校学报编辑要不断改进编务工作。常见的编务工作有:制作中英文目次、费用表;邮寄样刊、用稿通知、稿费、明信片;登记来稿和记录稿件编辑状态;处理专家审稿事宜和印刷事务等,这些工作在高校学报编辑部中通常并无专人负责,而是由编辑兼任。编务工作属于日常的、事务性的工作,琐碎繁杂、重复机械。要思考如何改进编务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以腾出更多时间钻研编辑校对等核心业务,以及促进个人学习、推进学术研究。比如利用EXCEL格式的“作者名录”,可以制作一个当期的作者名录,进而制作中文目次、英文目次、稿件编辑状态、送样情况、样刊邮寄目录、稿费审批表。扩而大之,学报编辑部可制作一个所有作者的名录,用于稿件统计分析。此外,还可应用电脑自带的批量处理技术,利用Word“工具”栏里的“邮件合并”功能,处理打印信封、用稿通知、明信片等编务工作,既轻松又高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技术手段改进编务工作有利于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提升编辑水平。

总而言之,一名真正的学者,应当具有开阔深远的眼界、开放博纳的胸怀、筚路蓝缕的毅力和别开生面的自信,做到反本开新,敢于担当。高校学报编辑应当谨记“横渠四句”,把学术情怀作为内在自觉,克服学术惰性,唯其如此,他才能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成为一个合格的学术期刊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张胤.走出“成长型高校陷阱”:“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的战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14-19,36.

[2]郭玲,郭华,王会.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环境的SWOT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0(10):62-64.

[3]张载.张载集[M].章锡深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320.

[4]孟子.孟子[M].焦杰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魏文帝.典论[M]//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59.

[6]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曾垂超.高校学报编辑的“改稿能力”培养[J].出版广角,2013(Z1):68-69.

惰性范文篇6

[关键词]惰性惰性心理学生

惰性是广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在某种环境和某种消极心态的支配下,产生的一种懈怠、懒惰的思想和行为。受这种心理现象的支配,学生做任何事都拖沓、“懒”于去想、去做,或者逃避,甚至置之不理。

通常来说,惰性心理的产生才导致出现惰性行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放松、懒散、懈怠以及漠视情绪,能发现问题却不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消极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会使人逐渐失去创新的思维能力,而且会导致整个人对消极情绪的“免疫力”下降。

惰性思想袒护着惰性行为,惰性行为又滋长着惰性思想。学生惰性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他思维的发展,知识的积累,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理想的实现。正确认识和研究学生的惰性心理,对加强其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有重大作用。

一、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

学生惰性心理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条件的发展,新的生产力在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家务和学习上对一些工具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总认为机械劳动可以替代一切手工。甚至认为只有利用机械才能做事,才能将事做得完美。从而懒于动手、动脑,这样极大的抑制了孩子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发散思考能力。其次,学生的心理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不是干活的料,为孩子包揽一切“工作”,使孩子得不到劳动实践和动手、动脑方面的锻炼,也正是这样影响了孩子正确的劳动意识,让孩子的惰性心理在思想上有了依靠。再有就是生活圈内的人的生活习惯也直接影响着孩子。青少年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尚处在学习的阶段,容易形成对周边生活人群的效仿,老师及家长如果做事拖沓,不能说到做到,孩子必然会加以效仿。总结起来有四种类型:一是情绪惰性。学生或家庭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或因个人非正常心境的影响,或因大脑皮质的兴奋周期处于低潮的影响而产生的惰性。这通常时间较短。当影响情绪的事件过去之后马上就能恢复正常,惰性也不随之消失。二是疲劳惰性。这是在学生的学习紧张或家务劳动过多时出现的。这时,思维困乏,精神涣散,精力不集中。热衷于自己的爱好,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对于主要事物只是应付,在学校时表现出作业敷衍和拖拉。三是习惯惰性。由于缺乏严格要求,长期懒惰敷衍而形成习惯。这种惰性具有顽固性的特点,一般表现在家庭富裕,娇生惯养或好说好动不守纪律的学生身上。四是生理惰性。这是因身体有病,生理发育不全所表现出来的惰性。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表现在少部分有生理或身体负病的学生身上。

二、学生惰性心理的表现

1.心理自卑,不自信。学生表现出自我迷失,怀疑自己的能力,大多由于生理惰性引起,长期的失败心态加上缺乏表现机遇就会让学生形成“照猫画虎、照本宣科”的生活学习方式。宁可和别人一起错也不愿出一把风头。

2.思想懒散,甘守平庸。对学习生活不肯下苦功,懒得动脑、动手;对学习上遇到的难点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敷衍塞责,遇到问题爱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得过且过,安于现状。

3.自以为是,盲目自满,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的事物,以为自己处在“高位”,盲目地乐观与自信,沉湎于过去的成绩上,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的学习方法甚至对新事物产生抵触情绪,采取逃避或排斥。

4.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把所有事物都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胆小怕事,不敢创新,总走“套路”“老路”,学习模式化,人格奴隶化。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什么事情、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惰性心理也不例外,它的存在与发展为学习实践制造了障碍,滋长了学生的“懒惰”性格特点,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另一方面惰性也可能促进科技进步。因为惰性心理的人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往往“投机取巧”,将本来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这样才有了发明创造,从而促进了科技进步。

三、学生克服惰性的方法

1.形成良好的习惯,让惰性没有乘虚而入的可能。遇事后马上动手,行动起来,不要让大脑产生不置可否的念头,不给自己留一秒钟的思考余地。

2.制定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表,并按照作息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执行。时间尽可能细化到小时到分,把复杂的事情变成一些小的、互不相关的、可以按部就班来完成的事情,这样就更容易把事情办成。

3.父母在假期里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并要求他对自己的自由负责。有必要的话,应用心设计训练孩子自制力的计划,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欲望。公务员之家

4.教师做表率,严格要求,强化危机意识,投之以情,晓之以理,创造良好的竟争氛围。

5.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课外兴趣,让每一个学生融入其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惰性范文篇7

1建筑废料的分类

1)建造废料。据调查显示,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料占到了整个建设工程所使用的建材的重量的10%~20%。建造废料的组成是随高度变化的,高度取决于在建工程的结构技术措施。但大体看建造过程中的建筑废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构建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如混凝土块,钢筋,被遗弃的木材板。另一种是建材加工过程所产生的废料,包括产生于建设整理阶段的种类繁多的废旧物资,如剩余的水泥砂浆以及加工过程中原材料的损耗。

2)拆建废料。建筑物的拆除几乎是对整个建筑结构的拆卸,包括上层建筑,混凝土基础等,而这些结构将最终被拆为废料。拆除工程所产生的废料比新建工程所产生的废料要多出10倍~20倍。拆除工程所产生废料通常由高比例的惰性材料构成,如砖、砂子、混凝土、金属、木材、玻璃、塑料等。拆除工程废料的特性也会因拆除建筑的结构类型以及拆卸技术的不同而不同。

2建筑废料对环境的影响

1)消耗大量自然资源。我国每年为生产建筑材料要消耗各种矿物资源70多亿吨,其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矿石、化石类资源,全国人均年消耗量达53t[1]。多年来的过度开采山石、掏挖河砂、掘坑取土等行为已经给自然资源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如今全国的建设量正以一个庞大的数量逐年增多,因此带来的对天然砂石的更进一步的开采,使天然骨料趋于枯竭,同时其开采的运输能耗以及费用也是令人震惊的。再者,由于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老旧建筑要进行拆除,因此而产生的建筑废料的量是相当庞大的。

2)占用大量土地。根据对建筑施工材料损耗的估计,每万平方米建筑的建造工程,会产生建筑垃圾500t~600t。而每万平方米的拆除工程,会产生建筑垃圾7000t~12000t。同时,在中国每年的拆除工程占总的建设工程总量的40%。以成都为例,成都2009年改造中心城区以及旧危房等300多万平方米,如按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废料产量计算产生的建筑垃圾为210万t,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然而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垃圾都是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运送至垃圾堆放点,而垃圾堆放点多设置在郊区,占用了大量的生产用地,加剧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困境。如果不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建筑垃圾侵占我国稀有的土地资源的问题会更加严重。

3)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大量的研究发现建筑废料如果不能得到妥善有效的回收利用,将成为新的垃圾源。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用填埋坑进行处理的废料对城郊造成二次污染。堆放在填埋坑或者堆放场的建筑废料,经过雨水的渗透侵蚀后,其中包含的惰性物质如废砂浆和混凝土块中会有大量的水化硅酸钙和氢氧化钙溶出。而非惰性部分如废石膏中也会有硫酸根离子溶出。如果不对它们进行控制和处理,让它们直接流入湖泊、江海,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从而影响国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3可行的建筑废料处理方法

对建筑废料的传统处理方式是堆填在垃圾填埋场中,一般填埋8m后,需再加埋2m的土层,这种土层不适应于植被生长,而且,填埋区域常常产生沉陷,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所以除了必须用填埋坑进行处理的部分,要对建筑废料中其他的部分进行有效处理,回收利用,减少填埋坑的负荷。

1)现场分类。通过之前的研究,不难发现建筑废料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影响巨大。建筑废料包含了惰性部分和非惰性部分。惰性部分通常包含砂,砖,混凝土,非惰性部分通常包括竹,塑料,玻璃,木头以及其他的有机材料。建筑废料中50%以上是惰性物质,惰性物质可以回收利用,若将其直接用填埋坑处理是非常不科学的。相反,非惰性物质则是必须用填埋坑进行处理。然而建筑废料大多混合了这两种物质。鉴于此,对建筑废料进行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现场分类工作实现了在施工现场对建筑垃圾的源头分类工作,从而用较少的工序更好的完成了对惰性和非惰性废料的分类,减少拆建废物被弃置于堆填区的数量,极大地提高了建筑废料的回收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建筑废料的中转运输费用。

2)回收再利用。建筑废料进行现场分类之后,对可以加以利用的材料进行再利用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如今社会飞速发展,建设日益增多,社会对建设原材料的需求量也迅速提升。因此将数量庞大的建筑废料进行合理的回收利用,这样既解决了天然原材料缺少的问题,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a.再生骨料混凝土。混凝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然而,它并不是一种环保型材料,因为它的制作过程会破坏和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此外,混凝土在使用之后往往都需要用填埋坑对其进行处理,这样就给环境造成二次负担。目前,我国的混凝土年产量为13亿m3~14亿m3,而每年回收的混凝土废料约有20亿t,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每年将会达到25亿t,混凝土中骨料所占的比例为3/4。由此可见混凝土废料的再生应用研究价值明显。所以对再生骨料回收利用既解决了天然原生骨料的问题,又节省了废旧混凝土处理费用,并有利于环境保护,意义重大。目前,再生骨料混凝土通常用于基础、路面及非承重结构铺设所需的低强度的混凝土。再生混凝土骨料与天然骨料的区别在于再生骨料主要由两种材料组成,即源骨料和粘附的砂浆。如果要将再生骨料混凝土用于其他更高要求的构件就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处理。

b.地基填充物。建筑废料的另一个用处就是作地基填充物。建筑废料中通常包含碎砖和碎混凝土,这些材料能作为骨料填埋在地基中起骨料的作用,因为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和强度。同时,直接将这类废料作为地基填充物填埋,可以节省大量的废料处理费用,降低工程的总造价,并且也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自然资源。尤其在一些石料缺乏的地区,适当运用建筑废料作为地基填充物的意义更加明显。把建筑废料用作地基填充,还需要进行一些处理使其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对用于基础工程、回填工程填充料的建筑废料其总要求为:外来物质如金属、塑料、玻璃以磨碎形式存在,不能含有有害杂质;应具有适当的体积稳定性、适当的压实强度,防止沉陷。

惰性范文篇8

关键词:甲醇生产工艺;新鲜气消耗;问题及措施

1甲醇生产工艺甲醇

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是一种有毒、易燃、易爆、无色透明的略带酒精味道的液体。作为有机化工原料和优质燃料,主要用于制造甲醛,醋酸,氯甲烷等多种有机产品,同时也是农药和医药的重要原料[1]。甲醇的生产工艺是在一定条件下,将净化过的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一系列原料气压缩到规定范围内的压力值,在温度、触媒等条件下,合成粗甲醇。甲醇在进行一系列合成反应的时候会产生可逆的放热反应,而在这些反应中,甲醇合成公式中的碳氢比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多或少都有可能进一步影响整体甲醇的产量,进而就会导致新鲜气的过多消耗。

2甲醇合成公式中的气体成分影响

甲醇的合成公式为2H2O+CO→CH3OH,对甲醇产量造成影响的无非是氢,碳等元素。而在无数的实践操作下,能够看得出来,化学计量的组成并非是最大反应速率时的组成因素,最根本原因是最合适的碳氢比例。要想保证化学物质的反应需求,减少新鲜气的消耗,保证稳定的生产,需要不断地平衡系统的物料含量,而实验得知,碳氢的比例最佳为2.05~2.15[2].2.1碳氢含量对甲醇产量的影响。在甲醇合成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原料气。实验证明,如果氢占碳的含量稍高,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杂质组分的形成,但是,如果原料气中的碳含量少,氢含量过多,就会造成甲醇的产量减小,与此同时,新鲜气的消耗也会增大。相反,如果氢含量占碳含量比例较小,那么就会造成很多的杂质组分,导致精馏产生很大的压力负担,造成甲醇产量的不稳定,新鲜气的消耗也会因此提升,造成整体的生产不稳定[3]。2.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对甲醇产量的影响。一氧化碳在已定的原料气含量中,如果一氧化碳的含量随之增加,那么相应的甲醇产量也会随之提高。但是,如果含量超过既定的限度,那么甲醇就会在合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反应,出现温度过高的情况,而温度过高就会导致合成塔出现温度不受控的情况,最终导致催化剂效果降低,新鲜气消耗过大,甲醇质量降低。如果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多,反而对温度的调节有力,能够激活催化剂的活性,避免催化剂出现结碳现象,如此就可以增加使用的年限。逐渐提升二氧化碳的含量,就会导致氢的消耗提升,而使得甲醇的产量减少,而且,会提高甲醇的含水量,使得甲醇整体质量和浓度出现下滑的现象,最终导致蒸汽的消耗变大,新鲜气的消耗也会提升。

3甲醇生产工艺降低新鲜气消耗的措施

3.1调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比例的数值。甲醇的合成公式众所周知,根据上述的分析也不难得出,甲醇的产量和新鲜气的消耗都与公式中的几种成分密不可分,所以,只有将这几种成分的数值、比例调整到合适的科学的范围之内,才能有效地保证甲醇的质量和浓度,减少新鲜气的消耗。根据一系列实践操作可知,当我们对新鲜气的成分进行更换,更改之后,入塔气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以2h为变化周期,一个调节周期为4h,而在碳氢比例更改之后,从变化起到入塔气的成分发生变化需要0.5h左右。有大量的数据可知,当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5%以下,碳氢比例在2~2.05之间,数值在这范围之内有助于提升甲醇的质量,同时可以帮助新鲜气减少损耗[4]。3.2采用膜分离法。对于甲醇的合成来说,需要进行一定的压缩,而氢气作为合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成过程中如果能够回收大量的氢气,那么就会提高碳元素的转化率,同时,也能够提升甲醇的产量。不仅如此,甲醇的产量提升也会减少对新鲜气的消耗。而使用膜分离法,就能够有效的对甲醇合成过程中泄露出的氢气进行再次回收,同时通过压缩机再次进行合成塔反应,就能够起到提升氢气回收率的效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甲醇合成过程中泄露出的氢气,减少新鲜气的损耗,提升氢的回收率,可以进行系统的改造和升级。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进步,使得一系列的净化设备出现,我们可以将原本的合成压缩机进行升级改造,变换成能够净化循环的压缩机,通过升压来达到提升回收率的效果。3.3适宜的惰性气体含量。在甲醇合成反应过程中,不仅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碳等成分,还有很多的惰性气体,它们虽然不参与合成反应,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催化剂的效果,影响着整体的反应速度和效率。根据大量的实验操作和实际生产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合成反应中出现过多的惰性气体,会导致整体的合成效率变低,消耗的新鲜气也会增加。如果惰性气体减少,也会造成一定的弊端和问题,比如,在合成过程中会导致放空量提升,有效气体会因为惰性气体的减少而消耗过大,产生巨大的损失。所以,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惰性气体含量数值,才能保证甲醇的生产量,减少新鲜气的消耗。根据一系列实践操作可知,惰性气体需要根据操作的实际情况来判定它的含量,在合成开始反应中使用催化剂的时候,因为催化剂的活性比较高,所以,能够保证惰性气体的含量值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催化剂的活性也会变弱,惰性气体的含量得不到维持,就会变少,进而就会增加新鲜气的消耗。所以,一定要找到适宜的惰性气体含量,如此才能提升甲醇产量,减少新鲜气的消耗[5]。3.4与时俱进,使用现代化高科技的催化剂。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甲醇生产要想提升产量,减少新鲜气的消耗,那么就必须引进新型科技,将国内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例如,在催化剂的选择上要选择性价比高的。对比国内外催化剂质量,进口催化剂相对来说活性较高,而且使用时间长,产生的副产物也相对较少,能够带来长效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催化剂和相应的工艺技术也随之提高,而我们要想不断地减少新鲜气的消耗,提升甲醇的产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工艺、新技术,以此推动甲醇生产工艺的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为减少新鲜气的消耗,必须提高氢回收率,找到合适的惰性气体含量值,与时俱进采用新型科学技术,才能推动我国甲醇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推动我国甲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少春.连续制备苯甲醇工艺的模拟与优化[D].武汉工程大学,2014.

[2]于德玲.甲醇合成工艺的增产、节能、减耗的工程分析和工程实践[D].华东理工大学,2014.

[3]张锐.降低甲醇生产的合成气消耗[J].化工管理,2016,(14):237-238.

[4]梁思远.甲醇的生产工艺及其发展现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7,42(04):156-157.

惰性范文篇9

随着城市燃气事业的迅速发展,为解决天然气供气不均匀性即日负荷调峰问题,根据重庆的天然气资源、实际环境条件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一般在储配站按要求宜设置多台球型储罐。目前,重庆燃气有限责任公司共建设了19台球罐,几何容积共23,600m3。同时为满足逐年用气量增加的趋势,还计划在江北区溉澜溪头塘建造6台(每台几何容积为10000m3)球罐的大型储配站。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要求,公司每年都有球罐开罐检查的任务,它包括超声波或磁粉探伤、射线照相检查、测厚和球罐表面的防腐处理等工作。并对有缺陷部位进行维修,检查合格后需对球罐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试压合格后再对球罐进行置换。球罐置换首先要确保球罐的自身安全;其次是确保第一次由球罐中供出的燃气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球罐置换是一项危险性的工作,若置换方案选择不当或操作失误,均可能发生恶性事故造成惨重损失。为此,球罐置换的安全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其次,球罐置换还应考虑经济问题,若方案不当将造成置换工作量大,费用高。用什么安全、经济的方法将罐内的空气置换到允许标准,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发表一些看法和意见,仅供参考。

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储配站的具体情况,球罐的置换方案一般有如下三种方法可以采纳。

1惰性气体置换法

用惰性气体先置换球罐里的空气,再用天然气置换球罐里的惰性气体。即把惰性气体作为置换中间介质,这里所说的"惰性气体"是指既不可燃又不可助燃的无毒气体。如氮气(N2或液氮)、二氧化碳(CO2)、烟气等,均可以采用。

此法具体操作过程是先将惰性气体充满球罐,加压到一定程度置换出空气,直至罐时惰性气体的浓度达到预定的置换标准为止;然后再以燃气充满球罐,同样加压到一定程度置换出惰性气体,从而完成置换程序。此法操作复杂、烦琐反复进行两次换气,不仅耗用大量惰性气体还耗用大量的燃气发生费用较高,其换气时间长,工作量大,既不经济且费事。但是它可以确保进人罐内的燃气不会与罐内空气接触,不会形成具有爆炸的混合气体。因此此法可靠性好,安全系数高,成功性大。对于本身有制气(惰性气体)手段和条件的工业、燃气行业普遍采用这一成熟的传统置换方案。

2水置换法

用水先置换球罐里的空气,再用天然气置换球罐里的水。即把水作为置换中间介质。

此方法操作过程是先将球罐灌满水以水排尽罐内空气,然后再排掉水同时充入燃气,待罐内水排尽时天然气也充满,置换就完成了。因为此法不但确保了进入罐内的天然气不会与罐内空气接触,不会产生具有爆炸性的混合气体,绝对安全可靠;而且水比其它惰性气体便宜得多,也很容易解决。而对于储配站内一般都设置了消防水池(栓)、消防泵房,充足的储水量以及配备的双电源等,这些给水置换带来了良好的条件。若是将置换工作安排在球罐的强度(水)试压会格后进行,即排水的同时进行充气置换,那更是一件很经济的事情。因此此法具有安全可靠、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置换周期短、费用低和还可多台罐连续置换等优点。但是它要求球罐基础条件较好,即球罐基础(基座)可承担置换重量,同时置换用水浪费较大,对于1000m3以上球罐置换,考虑到球罐基础条件(因球罐投运多年)和置换用水量因素,一般不宜采用此法。

3燃气直接置换法

此法操作过程是直接将燃气缓慢通人球罐替换出空气,从而达到置换目的。其置换示意如图1所示。

当置换到一定程度时,从排空管的采样口取样,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空气达到预定的置换标准,置换宣告结束。

此方法的特点是比较简便也较经济,但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在置换过程中,球罐里必然要产生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并且要经历爆炸极限范围。对于纯天然气来讲,它的爆炸极限为5~15%,再考虑到其混合的不均匀性,天然气含量45%以下均应视为危险区,遇火源,就要发生爆炸。为此必须严格控制,采取各种安全措施,确保无火种,才能安全地渡过其"危险区"。

要确保置换过程中,没有任何火源引爆这极具危险的混会气。为此进行如下分析:球罐的检查入孔、接管(进出气管、排污管)全部是封闭的,不可能由外部投入火种;球罐封闭前进行了开罐检查、试压、清扫等工序,有时还搁置了一段时间,内部不可能有残留火种;罐内没有活动部件,不可能因运动、撞击产生火花;唯一可能并需要控制的就是随进罐天然气流"带入"的火种。这种"带人"火种有两种:一是高速气流会因"摩擦"产生静电。但是,由于球罐及管道系统都有良好的接地,即便有静电负荷产生,也会立即通过接地装置导人大地,不会有电荷集聚导致高电位,而产生放电火花。二是高速气流吹动管道中可能残留下来的石块、铁屑、焊条头等固体物品带进球罐,与罐壁、内梯等碰撞产生火花,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就是危险。根源是高速气流,解决它关键是坚决杜绝高速气流而确保低速;即便有石块等"杂物",也不会被吹动,也就不可能产生火花了;同时为了避免"杂物"带进球罐,应事先在进气管道上设置"过滤器"。根据暖通资料及管道实际吹扫经验,我们确定将置换球罐用天然气速度控制在3m/s以下并采用流速计或

U型压力表(计)观察球罐升压速度的办法来测量其充气流速,用阀门的开度来控制流速(混气过程中控制阀前的压力要保持稳定)。

经上述分析、认识与措施,说明天然气球罐可用天然气直接"置换";即先少量充气置换后再投入运行。该法必须注意排除其危险性,方法较简单,经济合理。目前我公司以及附近地区各燃气公司球罐的置换工作均采用"天然气直接置换球罐里的空气"方法,历经过了四十多次试验,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燃气直接置换法实例

沙坪坝学堂堡储配站投产于1987年,担负着沙坪坝区民用气调峰任务。站内设置了四台每台几何容积为1000m3的球形储罐,其贮气能力为3.2万m3。按要求1999年对3#、4#球罐进行了开罐检查;而2000年9月份,又对1#、2#球罐进行开罐检查,经重庆市锅检所对其进行超声波或磁粉探伤、X光照片和测厚等检测,并对有缺陷部位进行维修,合格后即进行气压试验,试压介质选用空气。试压合格后随即进行置换,步骤操作如下:

(1)试压、置换前的准备工作

①成立球罐开罐检查(试压、置换)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的分工,各负其责。

②经过多方研究讨论,确定了试压、置换方案,并制定了实施细则和具体措施,打印成文以便遵照实施。

③对与球罐相联接的管道和设备进行了试压,对阀门、法兰、焊缝等各种设备和联接处都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对有泄漏之处进行处理。

④联接好试压、置换工作所需用的临时管道和设备。如加气管、排气管、空压机等;并作好其它一切有关的安全防范物质准备工作。

(2)试压及置换工艺流程

①在球罐的排污阀(6)之后,加一短节。短节一端采用法兰联接,另一端盲死;在短节两侧各焊一加气管,并装上控制阀(7或8)加以控制,它们与空压机(9)相连。

②以球罐的进(出)气管作为置换的进气管,球罐上的安全放空、增设的加气管(卸下空压机后)作为空气的放空管,也可作为取样点。如图2所示。

(3)试压、置换的操作步骤

①为了便于指挥、控制,不致操作失误,在试压、置换前,首先关闭全部阀门,并加装盲板,使整个系统成为密闭状态。

②启动空压机(9),打开加气管的控制阀门(7或8),向球罐充空气,使压力先缓慢升压至规定试验压力的10%,保压5-10分钟并对所有焊缝和连接部位进行初次检查;如无泄漏可继续升压到试验压力的50%;如无异常现象,其后按规定试验压力的10%逐级升压,直至试验压力0.92MPa时(因球罐设计压力为0.8MPa,实际运行压力为0.78MPa,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15借人停止加压稳压半小时,在试压前应将球罐的安全阀送国家压力容器检验部门将其开启压力调至0.92MPa(试压后将其压力调至设计压力,但不得超过设计压力的1.05倍),以确保球罐试压安全;最后将压力降至设计压力,保压足够时间进行检查,检查期间压力应保持稳定,观察球罐及基础均无异常情况,经肥皂液或其他检漏液检查无漏气、无可见变形即为合格。

③试压合格后进行置换。首先拆下空压机沙),打开加气管的阀门(7或8)和安全阀(2)进行放空,待与大气相平衡为止,关闭各放空部位的阀门。这时球罐里空气体积在计算工况(0.1MPa,20℃)下为1000m3。

④打开球罐的进(出)气管上的阀门(4),向球罐缓慢充气,流速控制在3m/s以下;当球罐充气到0.05MPa时,可适当提高充气速度,流速不超过5m/s;当充装天然气到0.1MPa后,关闭进气阀(4)停止进气,开启加气管上的控制阀(7或8)缓慢地向外放散,其速度不超过10m/s,表压为10KPa时停止放散,这时取样进行分析,确认天然气含量达到置换标准(50%以上);再次开启球罐的进气阀(4)以不超过10m/s流速向球罐充装天然气,直至球罐运行压力0.78MPa为止,置换完毕。

在置换过程中,球罐的表压P(MPa)随进罐天然气体积V(m3)变化而变化,其变化过程视为等温过程(注:Pn为当地大气压,取值0.1MPa)。

(a)当球罐压力升至0.1MPa(表压)时,球罐里空气体积在计算工况(0.1MPa,20℃)下为1000m3,而在某一工况P下其空气体积为(1000-V)m3,其关系式为:

(b)当球罐充气至0.1MPa(表压)时,停止进气,进行放空至10KPa止,这时球罐里空气和天然气的体积在计算工况(0.1MPa,20℃)下各为550m3。再次将球罐压力升至其运行压力0.78MPa为止。其关系式为:

惰性范文篇10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止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