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3:13:59

多校区范文篇1

关键词:新校区建设;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

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其管理体制也在随之进行革新和转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落实了多校区管理模式,让高校的教育事业能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提高高校的教育实力,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实现长足、健康的发展。

一、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优势

第一,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如今,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的革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及教育资源齐全上。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对教育课程的划分中,也要不断提高精细化程度,这样就能够让教学和科研这两方面工作,能够实现较好的分化。对于高校来说,也要从内外两方面对自身进行不断完善和提升。在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采用多校区管理模式能满足现阶段高校的扩招要求,吸纳更多的优秀生源,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划分和配置。科学区分高校的各个板块,能够充分按照不同校区的发展特点和自身的发展需要,推动多校区朝可持续方向不断向前发展。第二,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能够促进教育体制的革新。过去高校所采用的管理方法是确定一个主导校区,其他校区围绕主导校区发展。但是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招生需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也就出现了多校区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高校通过对多校区管理模式科学有效地运用,能够充分满足其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需求,而且还能够实现对高校人才培养格局的转变,将人才的个体差异性高度重视起来。高校对办学体制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强调了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并且从根本上进行了管理观念的革新和进步。现阶段,高校处于多校区共同发展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应该不断适应时展的潮流,把握当前背景下高校的发展需要,为高校的长足、稳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全新的推动力量,助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其注入生机和活力,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革新和优化。第三,多校区管理模式能够让高校获得更大的办学效益。我国的高校办学工作以综合型、多样性为办学的前提条件,强调所开设的专业和课程要具有多样性,而且内容丰富,能够涵盖多个研究领域,实现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确保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高校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各种办学资源,同时还要确保能够实现较好的办学效果,这就要科学有效地规划高校的实际运转情况,改变单一的运转模式,让其朝综合化方向发展,为办学效果提供基础上的保障,为高校广罗优秀教育人才。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运用多校区管理模式,并将其作用有效发挥出来,能够扩大教育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保障所实现的教学效果,实现更大的办学效益。

二、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应用现状

第一,统一管理模式。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往往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以本部为中心,安排和规划高校的科研、教育以及行政方面的工作内容。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对权力进行有效集中,从而对各个校区的薄弱环节,进行更多的力量以及资源的投放,这种统一管理模式的落实,也能够对多样化的资源内容,实现有效地统筹管理。如果某一校区具有不足和薄弱之处,那么其他校区也会对其进行相应的帮助,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实现各个校区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沟通、互动,而且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不同校区之间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的共享。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也会使得管理工作的内容更加繁琐、复杂,不具有较高的精细化程度,这就会使得高校管理工作,需要支出巨大的管理成本,而且管理质量和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1]。第二,区块管理模式。校区区块管理模式就是在高校本部的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校区的分块,但是更强调各个校区的具体管理现况。一般来说,高校的本部要对其他校区,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帮助各个校区进行发展方向的规划,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落实的时候,也要根据各校区情况,由各校区独自开展工作。在区块管理模式之下,各个校区都具有一定的权力,能够自主开展管理工作,而且管理跨度小,使得管理成本不会产生过多的消耗,同时还能够实现较高的管理质量,提高分校区的管理水平。但是,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之下,也不利于实现高校各校区之间的资源整合,可能会产生资源浪费的现象。第三,分配管理机构管理模式。对于高校管理工作来说,以本部引导开展统一管理,但是各个校区会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相应地进行管理机构的设立,通过管理机构来进一步引导该校区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这就是分配管理机构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通过本部对各校区实现整体上的管理,将管理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出现分散的问题,而且还能对教育资源实现合理化的整合和配置[2]。但是,有关分校区的人才资源等方面内容,需要完全依赖本部,因此要想实现高效的互动和交流,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在实际的协调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难度系数,因而管理水平和成效都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新老校区来说,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在一些资源方面还存在着争夺现象,因此也不利于各个校区的平衡发展。

三、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策略

第一,转变管理观念。在以往的高校多校区管理工作中,一般采用垂直管理的方式。而针对现阶段教育资源的多样化发展,也要坚持对资源集中分配的原则,有机整合纵向和横向的管理方法,对高校多校区管理中的问题,实现有效的处理和解决,让新校区在建成以后,更快融入高校大家庭中,实现正常的运转和稳定的运行。因此,高校要及时进行管理观念的转变,不断更新管理方法和手段,立足于实际情况,将各个校区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让各校区之间能够具有显著的特征。还要结合各校区的发展现状,对管理方式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让其能够适应高校总体上的发展需求,推动各校区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革新办学思路。对各校区适当地进行权力的下放,这样能够让管理工作,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所提出的管理方式也更加科学、可靠,推动我国的高校实现多校区的平衡发展,可现实对科学管理模式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第二,创新管理模式。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根本的教学宗旨,以育人为各项工作的根本目标,确保高校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并在此之上进行多校区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探索。在进行校区划分的过程中,也要做到科学、合理,能够按照不同的教学功能,对其进行有效区分。确保每一个校区教育功能的体现,都具有自身的差异性[3]。比如说可以在新校区创新选课和评价机制,进一步开展教学实验,寻求教育功能的突破性进展。另外,在对各个校区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进一步做好相应的区分和规划工作。对老校区来说,其教育教学内容也要在传承的基础之上,不断充实和丰富。而新校区则要将数字化技术有效利用起来,大力推进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让其能够成为新校区的主要发展优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多校区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根据实际的情况,对不同校区的布局、发展方向,进一步进行区分和定位,能够确保高校的各个校区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上,发挥出多样化的教育功能,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第三,合理优化管理技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各校区也应该朝多元化方面发展和进步,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渗透有效的管理技术,通过高效、高质的管理工作,保证各校区的发展速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要在高校本部发挥基地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对多校区的数据信息进行整体系统平台的构建,并加强数据系统的管理工作[4]。本部在利用系统对不同分校的管理和指导开展工作时,也能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有效地缩减所需要花费的管理时间,而且还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并且,本部能对分校区实时进行管理工作,监督和核查各个分校的工作质量和办学效果。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之下,促进不同校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校区建设背景之下,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阶段高校应该强化多校区管理,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内容的多样化,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高校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对各个分校实现高效的管理,保障多校区管理工作的质量,推动我国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忠.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1):235-236.

[2]李卫忠.浅谈多校区办学格局下我国高校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就业与保障,2020(16):146-147.

[3]郑晓雯.我国多校区高校背景下新校区管理现状及改革策略[J].知识经济,2020(10):140+142.

多校区范文篇2

关键词:教学质量;多校区办学;质量监控

高校多校区办学是指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在两个以上的校区同时办学,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管理体制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近十多年的时间。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多校区办学给高校发展带来宽阔的前景,迅速扩大了高校招生规模、拓展了办学空间,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然而,多校区办学在给高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问题。如何构建适应多校区办学条件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保障各校区教学的教学质量,这是当前拥有多校区的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本校的切身体验,以“校区”角度,讨论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下,分校区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及思考。

一、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目标

通过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促使学院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全面提升我院的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共分四个部分,即组织系统、制度系统、评估系统、信息系统。

1、组织系统

该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1)决策系统。由学院党政领导、学院教学委员会以及二级院、部(馆)领导组成,其职责在于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制定(调整)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有关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政策。

(2)实施系统。由教务处、二级院、部(馆)和教研室组成。教务处是学校实施宏观管理、目标管理的职能机构,二级院、部(馆)和教研室是实施教学过程管理的教学实体,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教学工作,做好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风建设等。

(3)辅助系统。由学生处、团委、工会、财务处等职能部门组成,紧密配合实施系统的各项工作,把保证教学条件、保障教学的顺利运行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确保质量监控体系运行高效。

2、制度系统

该系统包括规章制度和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广东药学院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是依据学院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制订的重要文件,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依据、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

3、评估系统

该系统依照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院的日常教学状况、教学管理水平、课程专业建设等进行全方位评估,实施动态监控。

4、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系统包括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调控,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

二、分校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中山校区作为广东药学院一个分校区,教学管理是“以条为主”的延伸管理的校区,校区设有个教务办公室,负责校区日常的教学调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成绩管理、学籍处理等基本工作。由于中山校区远离广州校区区,为保证中山校区教学活动的正常运作以及保证校区的教学质量持续发展,中山校区必须根据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系统结合自身的校区特点,建立保证教学质量的相关保障体系。

(一)中山校区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组织结构及制度

中山校区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与制度系统要求,成立中山校区教学质量督导组。其主要成员由校长助理、中山校区管理委领导及教务办相关管理人员组成,校区各二级学院辅导员协助。根据学院《广东药学院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广东药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工作条例》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工作。

(二)中山校区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实施

中山校区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系统根据校区自身特点,其工作主要集中于教学检查、信息反馈、教学评价、教学差错处理等四个方面。

1、教学检查

(1)日常教学检查制度:日常教学检查分为数字监控室抽查及现场抽查。坚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常规教学检查。期初教学检查以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准备情况为主;期中教学检查是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由教务办布置、组织,有关材料及时整理汇报;期末教学检查以监测考风考纪为重点。

(2)教学过程检查:教学过程检查主要是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主要由校区督导组听课,二级学院领导听课,辅导员、班主任听课组成。

A校区教学督导组听课。校区督导由校区管委会领导组成,定期抽查听课,内容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意见、学生对授课教师意见及改进教与学的建议。对校区教学质量、教学设备、师生状况及时发现、解决,并做出相应的决策;以身作则,在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

B二级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听课。根据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科安排,二级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到各校区检查本学院教师上课情况。通过该措施可以促进各二级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参与教学活动的监控,保障各教师教学质量。

C辅导员班主任听课制度。该制度旨在让辅导员班主任深入课堂,了解教师上课情况,考核学生出勤情况,搭建辅导员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三方桥梁,有助于建立良好教风与班风、学风。

2、信息反馈

反馈系统主要由日常数字监控抽查反馈、现场教学检查反馈、多级课堂听课反馈,信息员教学反馈等组成。

(1)通过日常数字监控抽查,现场教学检查发现情况及时反馈发放《***校区教学监控告知书》相关部门及有关二级学院教研室,由相关部门落实解决。

(2)根据校区督导组、二级学院领导、辅导员及班主任随堂听课结果,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纠其不足,发扬其优点,提高教学质量。

(3)学生教学信息员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学生教学信息员每个月上报一次课堂教学情况,通过收集、汇总、反馈教学一线信息,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对于学生反馈中有问题的老师,将由督导组“诊断性”听课,并反馈给相关授课教师以利该教师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

(4)建立网络信息反馈中心,信息反馈信箱。通过网络自由留言方式,信息反馈表填写等方式多渠道多方面收集信息,反馈至相关部门相关教师,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反馈除了反馈教师教学情况外还包括反馈的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合理。校区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线执行者,通过实际操作检验相关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合理性。对执行性不强,合理性不佳的制度反馈给学院教务处进行调研整改,这样才能是制度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促进学院教学管理的发展。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及相关信息的反馈。校区主要通过学期中的教师教学意见调查及学期末的教师网上评价进行。

(1)每学期中由教务办组织信息员对各班任课教师意见普查,收集同学们对教师的意见及认可度,最终汇总反馈教学督导组。好的由督导组核实在全校推广,差的由督导组进行针对性听课提出整改意见,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2)每学期末参加由学校组织的任课教师网上评价。校区所有学生参与教师网上评价,是对教师任课情况的全体普查,评价结果及相关意见由质量监控科发至各二级学院教研室。从而让教师对自己上课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有助教师自我认识及自我提高。

4、教学差错处理

建立教学差错和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制度是严肃教学纪律,维护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我院按照《广东药学院教学差错与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修订)》执行。分校区在教学差错和事故认定过程中主要是起了解事实,收集证据作用,为教务处的认定提高客观准确的依据。

(三)分校区(中山校区)教学质量监控发展的建议

随着多校区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校区教学质量监控发展亦在不断完善。为加强二级学院参与校区教学监控,突出其主导地位,根据现有条件,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二级监控月”制度。加强二级学院行政领导及辅导员参与中山校区教学监控,每个月安排一个的二级学院领导(负责人)或辅导员在中山校区监控室观摩该学院学生、教师上课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让二级学院领导(负责人)或辅导员更真实有效的了解自己学院学生及教师状况,以便更好的服务师生,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教学监控目的。

2、制定“二级信息月”制度。每个月安排一个二级学院领导(负责人)或辅导员与本学院信息员现场交流,通过本学院的信息员反馈、提问,让二级学院充分了解本学院学生想法、建议、及意见,加强二级学院与本学院学生的互动,互信,促进学院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3、进一步加强校区与二级学院的沟通力度,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区领导、二级学院领导“在线答疑”“网络现场办公”等活动,通过即时网络对话,加强各学院师生对校区、二级学院、学校的发展等信息了解,通过相互的建议及反馈提高校区、二级学院在中山的教学管理水平。

从2004年至今,***校区已经走过将近5个年头,通过几年不断的摸索,校区教学质量监控水平比起步时得到显著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由“以块为主”到“以条为主,条块结合”。校区教学质量监控亦经历由“教务处直接指导”到“配合学院教务处,校区教学质量监控为主,二级学院为辅”,现在正向“配合学院教务处,校区教学质量监控二级学院为主,校区为辅”的过渡。校区在教学质量监控的角色亦在“听从指导——主导——辅助”不断的变化。未来在发展,多校区管理模式亦在不断变化。分校区的教学质量监控也只能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才能为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做好充分保障。

多校区范文篇3

[关键词]多校区;学校管理;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更多的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为适应不断增加的人数,扩大办学规模,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多校区大学。多校区大学,是与单校区大学相区别的高等院校办学格局的实体称谓,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办学实体名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空间地理位置的校区进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运营、服务社会的高等院校。新校区的产生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政策调整,原有的两所或多所高校合并成一所,因此产生了合并型新校区;二是由于高校为拓展办学规模,在原有校区的基础上另建新校区,这种被称为拓展型新校区。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深入剖析多校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推进多校区学校管理的资源优化配置。

1南京农业大学教学管理概况及问题

南京农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目前有两个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位于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科技创新核心区的是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2018年9月,南京农业大学新校区正式奠基,新校区位于江北新区核心区,占地面积168.27公顷,构建“两校区、一园区”的新局面,突破了办学空间的制约,新校区的建立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1.1行政管理难。随着新校区的建设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行政管理问题成为校园管理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多校区的建设分割了原本的行政机构,各校区的行政人员沟通不畅,信息传达不及时,可能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影响重大决策执行。另一方面,多校区建设带来的行政审批问题过于烦琐,在跨校区的管理问题方面,需要跨校区的行政机关合作,还要经过层层审批,影响行政效率,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决定,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1.2教育资源配置难。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也是多校区建设的重点问题。随着多校区的建设,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在不同校区以达到最优效果是当前的难点问题,尤其是新建设的校区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尚未开发完整,配套设施不健全,师生面临着许多生活不便的问题。同时也要注意资源的重复利用问题,以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随着多校区的建设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布局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学校的多校区建设都面临着学科布局不科学,没有突出学科特色,导致泛化的现象。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的大学,在新校区的发展中,协调各学科的统筹发展,凸显本校的重点和特色,打造有特色的农业综合性大学。1.3人心凝聚难。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新校区难以短时间内营造完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存在心理缺位、归属感缺位的问题。尤其是许多高校的新校区为本科的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校园文化观,加之地域分散,缺乏对老校区的了解,不理解老校区校园文化,使新旧校园文化不相容,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产生差异,缺乏归属感。新校区招纳的新教职工工作中可能产生被边缘化的问题,也面临着归属感缺位的问题,教职工的心理缺位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导致多校区的人心凝聚难。1.4评价与质量评估难多校区的建设容易缺乏统一的标准与监督机制,因此就难以基于平等的视角评价教学的质量,评估资源的配置问题,也难以衡量教学的真实效果,不能获得教学与科研的真实数据,影响规模效益的提高。如新的教学楼、实验室建设,如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容易造成实验设备、教学资源等重复与浪费,对设施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影响对后续资源的投入与产出

2多校区学校管理的优化路径

2.1加强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多校区校园建设中,既要发挥各个校区的办学特色,又要加强学校的整体规划与总体设计,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整体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首先,依据各校区的功能定位,结合不同校区的特色,对各校区进行有区别的教学资源分配;其次,依据国家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与变革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建立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实际的教育学科结构体系,使优质教学资源的分配向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倾斜,合理分配学科布局,推进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同时,重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岗位人员的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行政人员培训,合理分配行政部门、教学单位和教辅部门人员编制,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行政人员的服务能力与工作效率;此外,加强教学设备、实验室器材等设施建设,提高图书馆和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建设。在办学形式上开展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办学,鼓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形成多种教学资源互相补充、有机结合的资源配置局面,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供条件。2.2加强高校的教师队伍管理。在多校区学校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具体如下。一是将育人放在第一位。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多校区大学新校区在发展过程中应首先明确自身的责任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校的管理与建设应服务于人。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因此要加强学工队伍建设。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通过与学生的不断交流能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因此要加强学工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提升自身水平与综合素质,以更好地达成教育育人的目的。二是多校区统一规划、协同管理。在充分考虑不同校区差异、特色的基础上,统一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总体发展规划、管理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创办数字化校园,最终形成统一的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学科制度的格局,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某一校区过度建设、过度发展,而另一校区相对落后的状况,保障多校区学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三是构建交流平台,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建设。师生是一所学校的主要构成人员,在一个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师生是新校区的主体,因此应该在学校建设中充分发挥师生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学生会、志愿者联合会、大学生艺术团等学生团体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联动各校区师生,发挥师生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最大化地满足师生的诉求。让各校区的师生共同参与进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就是校园建设的主体,是学校的一分子,同时也是建设的利益相关者,由此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3建立健全监督体制。在多校区学校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基于平等的视角对学校资源、教学实施进行评价整合,对学校资源配置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掌握学校的真实发展情况;同时,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保证各校区资源分配的公正科学,及时准确地反馈真实信息,指导各校区资源配置的后续工作,推进学校工作的长远发展。依据考核评估的结果,可适当地采用奖惩措施,对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进行适当的惩罚,对考核结果较好的单位可以给予优先政策和适当照顾,通过这种奖惩措施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健全完善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各校区工作的协调平衡发展。2.4加强文化管理机制及保障机制建设。在高校多校区学校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文化管理机制及保障机制建设,具体如下。一是加强多校区文化保障制度建设。校园文化物质保障是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合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资源的必要前提,是开展精神文化保障与制度文化保障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加强整体统一的物质文化建设,既是加强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和途径,也是多校区高校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合理分配新老校区之间的经费比例,防止经费分配不均;同时整合新老校区之间的资源,合理调配,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作用;此外,加强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大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跨校区举办学术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充分展现学术的风采与魅力。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各校区之间的有效互动,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二是建立多校区文化协同机制。从全局出发,在拓展新校区的规划布局阶段,要延续老校区硬件设施条件、建筑风格、景观规划,整体布局,尽量保持统一。使不同校区的师生与来校人员产生一种“一校多区,多区一校”的认同感。同时注重多校区之间文化的协调发展,一所学校、一个品牌、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精神理念,使学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逐步形成自己的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的精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充分传播、推广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大力提倡学生到其他校区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思想交流,从而逐渐增加学生对学校整体的亲切感、归属感,继而增强对多校区文化的认同感等。充分发挥学生会、志愿者联合会、社团组织的沟通协调作用,加强校区间的交流与联系,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统一的校园文化,这对维护高校稳定,规范行为,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强调多校区大学整体统一性的同时,也应使校区软硬设施上的标志直观体现学校的发展理念,形成特有的品牌识别系统,并进行校内外的有效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运超,沈红.浅论多校区大学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2]王同孝.高等学校多校区财务管理实践性思考[J].会计之友,2012(2).

多校区范文篇4

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高校资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资金链也伴随着多校区的建立而被拉长,高校资金来源也更加多样化,规范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提高多校区高校资金利用效率,降低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安全隐患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针对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模式的研究也显得意义重大。

二、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课题组设计并向国内超过百所多校区高校发放了关于多校区资金管理模式研究的调查问卷,此外,为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模式,又选择了多所多校区大学进行了实地调研,为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模式设计提供了借鉴。

(一)多校区资金管理模式问卷分析

此次调研问卷的设计发放工作开始于2014年3月,回收工作结束于2014年6月,问卷共成功发放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内容涵盖了多校区财务机构设置情况、部门职能情况,高校资金管理模式的选择,资金的来源与去向等诸多方面,现将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并以此作为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模式设计的基础。

1.资金管理模式。资金管理模式是高校对自身资金管理工作的一个定位,此次调查得出如下结果,56%的高校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资金管理模式,8%的高校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资金管理模式,36%的高校是分级与集中相结合的资金管理模式。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对于资金的管理明显偏重于“集中管理”,即使集中管理存在一定难度情况下,高校也倾向于选择“分级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少数学校选择“分级管理”模式。

2.资金运行动态。资金运行动态主要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即资金的来源、去向以及闲置资金的处理问题,90.3%的高校主要资金来源包含了财政拨款项目,71.7%的高校主要资金来源包含了银行借款,64.5%的高校主要资金来源包含了自行创收,而71.8%的高校主要开支项目包含了建设等资本性支出,72.7%的高校主要开支项目包含了人员经费支出等,资金的来源与去向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高校的闲置资金基本都选择以定期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也有部分高校会进行垫付性的投资。

3.资金管理效果。高校资金管理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在多校区形成前后资金管理成本的控制情况,10.1%的高校认为多校区运行后,资金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加大了,而17.2%的高校认为资金管理成本方面基本没有变化,38%的高校认为多校区运行后,学校监督和控制成本水平大大提高,而37%的高校认为多校区运行后,通过积极引入新的管理方法,资金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因此整体看来,对国内大多数多校区高校而言,校区增加、规模扩大后资金管理成本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在资金使用监督和控制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但是也有很多高校已经走出了资金管理的瓶颈期,通过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提高了学校资金的利用率。

4.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所有被调研的高校均制定了资金管理的相关制度,38%的高校表示学校资金管理的相关制度未曾进行修订,43%的高校表示学校的资金管理相关制度正在积极修订中,18%的高校表示学校的资金管理制度一直与时俱进,因此可以看出有些高校的制度修订工作出现了落后的情况,而在制度执行方面,100%的高校表示在财务运行中,资金管理会按照相关制度执行,而84.8%的高校表示会按照制度执行,但是执行不够彻底,仅有15.2%的高校表示会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贯彻执行,因此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制度建设与执行的不到位是高校资金存在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5.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分析。在此次调研中,课题组发现所有的高校都已经拥有自己的财务信息系统,并且均已运行多年。高校的财务信息系统主要通过对外购买成品建立的,也有部分高校按照自己的需求专门定制财务管理系统。从调查问卷中,我们还了解到基本所有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都主要包含了财务核算系统、报表查询系统、网上收费系统等,但是很少有高校包含资金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

(二)多校区资金管理模式实地调研分析

由于问卷中主要体现的是共性问题,对于高校资金管理模式的认知不够深刻,于是在2014年6月初,课题组又对多所典型的多校区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进行如下地总结与分析。

1.资金管理模式分析。被调研多校区高校的资金管理主要采取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模式,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在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上,高校均选择了结算中心的资金管理模式。不同高校在资金结算中心在定位上有所区别,但是主要涵盖了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将结算中心定位为学校一级财务处的下属科室,另外一种是将结算中心独立于高校的一级财务机构,设立资金结算中心。分析可知,前者强化了高校资金的核算及高校财务处对于资金管控职能,而结算中心独立进行资金管理,资金运作的职能相对弱化了;后者结算中心独立进行资金管理的职能更为突出,但是不利于高校财务处对学校内部资金的统筹与规划,削弱了高校财务处的职能。

2.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分析。高校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天大天财高校财务管理系统,涵盖了教师查询系统,工资查询系统,学费查询系统,报表查询系统,收费系统等。并且系统均通过光纤直联的方式实现了多校区间数据实时的共享。在财务管理系统之外,学校引进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对学校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

3.小结。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多校区高校在资金管理层面较单一校区而言更加的复杂,在资金来源与去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监督与控制上难度加大。

(2)解决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问题,必须坚持资金“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管理体制。

(3)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构建资金管理系统是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途径。

三、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系统设计

高校的资金管理是直接与信息息息相关的,资金管理的过程就是要保证能够产生正确的信息流向,并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因此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建设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果想要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构建学校整体的财务系统,进行财务上的实时数据传输是非常必要的。

1.校区间网络连接。目前从网络技术层面来讲,实现网络连接,有三种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是虚拟局域网(VLAN),VLAN技术就是可以将处在校园网不同位置的财务电脑连接起来,并组建成一个虚拟的财务局域网。第二种是虚拟专用网(VPN),VPN是在公共网络的基础上构建的私有专用网络。第三种方法是光纤直联,通过光纤直联建立的是物理意义上的“财务专网”,可以通过租用电信部门的光纤,或者自行铺设校区间的光纤线路。

2.学校财务相关系统整合。在完成校区间财务专网构建之后,需要完成整个学校的财务系统整合工作。就目前多校区高校而言,学校拥有多个涉及财务管理的系统,但是系统之间并没有实现无缝连接。

四、结束语

多校区范文篇5

随着一些高校的不断扩张,形成了由多个校区构成一所大学的格局,多校区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也就不能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目前,多校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的配置问题。实验室的资源主要包括国家和与学校投入的实验建设与维持经费、实验室的师资人员、仪器设备和房间等资源。多校区形成后,实验室也就必须在多个校区进行建设。如何在各个校区之间,合理配置有限的教学资源,不造成重复建设的浪费,并且要保证实验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当前多校区实验室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如重庆交通大学岩土与地质工程实验室就面临这样的问题。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工程实验室为专业基础实验室,其开放的对象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河海学院和管理学院等学院,面向的专业有地质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岩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造价工程、建筑与结构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多个专业,面向的年级有大学本科一、二、三和四年级和所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该实验具有面向专业广、学生多和课程多的特点。因此,该实验室为了满足各专业、各年级的实验教学任务和实验室开放任务,不得不在多个校区建设实验室。由于学校每年投入到岩土与地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经费有限,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建设经费同时要建设好两个校区的实验室是该实验室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该实验任务重,但是该实验室只有6名实验室教师,在只有一个校区的时候,就已经显得师资紧张。因此,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师资资源也是该实验室建设跨校区实验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问题。随着多校区格局的形成后,导致实验室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如实验室教学工作量、实验室开放工作量、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量等,同时也增加了奔波于多校区的舟车劳顿,给各位实验室教师的工作带了不少负面影响。如何建立多校区条件下教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进而增加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消除教师多校区工作的负面情绪,是多校区实验室管理面临的一个问题。

3.实验室的建设问题。随着多个校区的建设,实验室也必须跟上学校发展的步骤。在新校区建设实验室,不能完全照搬老校区的实验室,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人数增加、新的实验项目、新增实验设备和整个实验大楼的布局等问题,然后解决实验室的房间数量、实验室装修、实验室内设备的布置等等问题。

4.实验室开放问题。实验室开放是指实验室在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任务后,为了满足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探索、创新和验证科学问题的需求,而对以上人员进行的开放。随着社会和国家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因此,对实验室的开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多校区实验室的开放也是多校区高校运行的一个重大问题。多校区实验室开放需要的实验室老师数量增加,且一般情况下,实验室老师的住所距离新校区都较远,同时学校的校车一般安排的班车运行班次较少,且班次之间的间隔时间比较长。因此,如何保证实验室老师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即能否正常的上下班,能否同时兼顾好工作和家庭是多校区实验室开放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5.实验室的归属问题。实验室的归属问题是实验室能否建设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多校区实验室的归属问题也是多校区高校运行以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是归属校区管理呢?还是归属学院?又或者是由学校统一管理?因为不同的归属会导致实验室的运行模式不同,进而会出现理论课能否与实验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实验室如何利用各校区资源的问题?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开放是否顺利进行的问题等?

二、管理的原则

多校区实验室的管理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以统一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原则。多校区实验室的管理必须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由各个学院和校区分散管理,这样才有利于实验室功能的正常发挥。

2.高效原则。由于多校区实验室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必须减少管理的层次,提高管理的效率。

3.权责分明原则。由于多校区实验室的运行涉及的部门、教师增多了,而且各部门之间的交叉地带也增多了,因此必须做到各部门,各位教师的权责分明,这样才能让实验室更好地服务教学和服务科研。

三、管理方法

1.调研。调研可以让我们开眼界和思路。多校区实验室在运行前和运行中,应该多去进行多校区教学的优秀高校进行访问交流和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办学经验。同时也应该多查阅国内外关于多校区实验室运行研究的相关资料,把国内外最先进的多校区实验室管理经验引进到本校的实验室建设中。此外,还应该多去国内外先进的相关专业调研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在新校区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将这先进的经验引入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去。

2.建立学校统一宏观管理。由于多校区实验室运行涉及的校区与学院多,因此必须在学校统一管理的这条主线下运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共同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尤其是在学校申报部级、省部级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时候,由学校统一安排申请,可以很好地利用和分配学校有限的实验教学资源。此外,学校每年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划分也应由学校通盘考虑。

3.建立校区和学院的双重管理制。多校区实验室的运行不可避免的要与各校区和各个学院打交道。因此多校区实验室应该实行校区和学院的双重管理制。其中,学院主要负责实验室教学任务的安排,校区主要负责实验室建设、管理和维护。由于理论课老师归属学院管,因此,由学院管理实验室,可以协调理论课老师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和辅导,同时可以让理论课老师与实验室老师共同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确定实验教学项目,进而确保实验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的一致性。由于实验室位于各个校区,因此,实验室会利用到各个校区的资源,为了协调实验室和校区之间的关系,则必须将校区引入到实验室的管理中。新校区实验室建成了,会增加实验室的用人数量。因此,在制定实验室进人计划时,可以将部分名额分到各校区去。首先,各校区为了减少引进实验室的管理人数,新校区实验室必须集中建设,建设一个较大的实验室中心。然后,各校区引进一些懂专业的,甚至有相关专业工作经历的人员,进入新校区。这部分新进人员由校区管理。他们住在新校区,就不存在多个校区奔波的情况,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这部分人员主要从事实验室的开放和实验室日常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上班时间和行政人员一样,实行坐班制。他们的绩效工资将年终考核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年终考核由新校区管理部门的评审结果和实验室评审结果两部分组成,各占50%。这样有利于实验室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和工作协调。

4.建立例会制度。多校区实验室每个月应该安排一次例会。参与的人员包括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人员、校区主管实验室领导、学院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负责人等。每次例会的会议议程主要有:①汇报实验室近期的实验教学情况;②汇报实验室近期的运行情况;③实验室教学大纲和实验室项目的审定;④实验室发展规划的审定;⑤实验室老师的考核评定;⑥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的评审等。实行例会制,可以让涉及实验室运行的相关人员和部门了解实验室的运行状况,进而协调各方为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支持,这同样也利于学校、学院和校区等各部门制定各部门的发展规划,让各部门把劲儿往一处使,进而为学校各实验室的建设提供最好的保障平台,同时也可以更加规范的管理实验室,让实验室更好的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四、结论

多校区范文篇6

1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的形成

所谓多校区院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代表,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所组成的办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合并式成因。主要是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所合并的学校原本在地理位置上就不相连,因此,合并所成的本科院校自然就形成一校多区的办学现象。二是扩建式成因。主要是由一所办学条件较好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成,为了达到升本的目的,在老校区校园面积达不到升本要求,又无法向周围扩建的情况下,只好另外开辟新校区而形成多校区院校。三是混合式成因。前面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即合并升格后的本科院校,由于发展空间不足或者自身建设的需要,在原有的校区之外建设一个或几个校区。

2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管理难度加大

管理难度加大是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1)从规模方面来看,学校从单一校区办学发展到多校区办学,学校的管理从由原来的学校---院---系三级管理变成学校---校区---院---系四级管理。管理层次由原来的三级增加到四级,由此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如校区间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各种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处置、工作流程的规范等等都存在着不少困难。(2)校区之间的距离也使管理难度加大。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校区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距离,近的有几公里,远的也有几十公里,甚至更远。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使这些分散的校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学校,也是一个需要加以考虑的问题。

2.2办学成本增加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为确保各校区的正常运转,学校的各种维持成本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水电、交通、通讯及安全保卫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例如,为方便教师和学生在各校区的工作学习,学校在各个校区之间都开通有校车,每天定时在各校区之间来来往往,导致交通费用呈直线上升,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给学校增加了巨大的经费压力。另外,有些校区地处偏远,为鼓励教职工在这些校区工作的积极性,很多学校都采用了给予教职工增加补贴的作法,这无疑又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各项办学成本大幅上升,已经成为影响和困扰多校区办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2.3信息沟通滞后

新建本科院校在多校区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由所在校区就可以解决,有些则需要各校区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解决,有些还需要学校领导直接出面协调才能解决。由于各个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专业上的不同,各自都按照本身要求开展工作,校区之间交流较少,互相了解不够,以致于有些苗头性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往往有些事故发生了,问题暴露了,才反馈给学校领导,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2.4资源共享困难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有其先天不足,就是各校区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使得各校区之间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都难以建立合适的共享机制。对于物质资源来讲,虽然各校区都建立有自己完整的基础设施、校舍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等,但由于各校区功能定位不同,学科性质也不一样,很多资源都具有各自的特性,如图书情报资源、实验设备资源等都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各校区都在同时运转,对这些资源进行合并或实现共享也不太现实。即使某一校区的专业或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有些设施的利用率很低,但由于校区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其他校区的学生利用这些尚有余力资源的机会却很少,客观上会造成设备重复添置,资源不能共享。

3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的几点思考

3.1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从传统的单一校区办学发展到多校区办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不仅仅是拓展了发展空间、扩大了办学规模,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跨越发展的机会。因此,对于整个学校来说,首要问题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好长远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定位各个校区的功能。

3.1.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就是要在科学分析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准确把握时展潮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关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系统的策划。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在建校之初,各种情况十分复杂,尤其是思想方面尤为突出。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干事创业的动力,人心涣散,客观上急需根据现状,制定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让全校师生员工明确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制定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一方面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另一方面能够集中全校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制定学校战略发展规划要把握好两个因素:一要正确分析和把握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二要找准“特色”。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只有找准“特色”,才能充分发挥优势,以“特色”取胜。

3.1.2合理定位。校区的功能定位就是对各个校区的的用途或功用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利用。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确定之后,应该及时地对各个校区的功能进行定位,充分利用校区促进学校的发展。各个校区作为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在学校的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它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发展动力是什么,如何对学校总体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等等,这些都是确定校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在各校区发展之初就应得到充分的论证和明确。只有这样,校区的建设和发展才有方向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校区功能定位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职能模式、学院模式和混合模式。其中:“职能模式”是指对不同的校区赋予不同的工作职能,以不同的工作职能来区分不同的校区,如新生校区、高年级校区、本科生校区、继续教育校区、产业开发校区等。在职能模式下,各校区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充分发挥本校区的职能作用,提高整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学院模式”是指每个校区都有一个或多个以学科门类为基础或者以一级与二级学科为基础建立的、完整的学院。在学院模式下,各校区的发展目标是逐渐形成各校区的学科特色,以各校区的学科特色来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混合模式”是指职能模式与学院模式的混合,即在同一个校区内既有若干工作职能,又有一个或若干个学院。如某校区既作为新生校区,又有若干个学院,甚至还发挥产业开发的功能。在混合模式下,校区的发展目标不仅是充分发挥本校区的职能作用,为学校整体发展服务,而且还要逐渐形成本校区的学科特色,以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

3.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的关键

新建本科院校在解决各校区的功能定位问题之后,还必须确定对各校区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以保证各校区相互协调正常运转。目前,常用的校区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条式管理模式;二是块式管理模式;三是条块结合管理模式。由于不同的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特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大胆地实践,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

3.2.1条式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是选择学校的某一校区作为主校区,即通常说的学校本部,其他校区为分校区,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设在主校区,对各校区实行统一管理。各分校区设有派出机构,管理人员由学校本部派出,具体负责处理校区的相关事务。这一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组织机构相对精简,校本部的管理人员可以来往于校区之间开展工作。这种管理模式结构简单,权利集中,命令统一,联系便捷,可以避免多头领导和多头指挥,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高度统一,不因校区不同而错综复杂。这一管理模式严格遵守了管理学中的精干原则,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学校可以有效的从宏观上统筹配置各校区的资源。缺点是:由于各校区之间空间距离的限制,容易造成在管理工作中一些责任主体的工作不到位。因此,这种管理模式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不易在校区间形成良性竞争,并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3.2.2块式管理模式。“块式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学校和校区在管理上有明确的分工,日常管理工作下放到校区,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各自都设置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即同一所大学,同一性质的工作,有几个校区就有几套管理组织,学校只是在大政方针上给予指导。这一管理模式的优点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丰富,组织机构完善,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明确。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一管理模式遵循了统一指挥,权责对应的原则,即每个职位都有人负责,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向谁负责及哪些人应对他负责,每个职位的管理者,都有一定范围的权利,同时负有相应的责任。因此,这一管理模式组织机构信息沟通快,工作满意度高。其缺点就在于,各校区之间信息沟通少,管理相对封闭,容易引起各自为政;另外,从学校的整体来看,这一管理模式容量引起资源配置不合理,机构设置重叠,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

3.2.3条块结合管理模式。“条块结合管理模式”是指学校根据各校区功能、地理位置和客观条件的不同,针对不同校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管理模式灵活多样,吸收条式管理和块式管理的优点,减少管理体制上固有的弊端。例如,有些学校根据校区之间空间距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与主校区距离较近的校区,采用条式管理模式;对于与主校区距离较远的校区,则采用块式管理模式。这种在同一所大学,管理体制既有块式管理又有条式管理的,叫做条块结合管理模式。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既有利于多校区高校实现宏观管理,又能够有效化解在多校区办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对全校的协调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比较复杂,不易操作。

多校区范文篇7

一、多校区的管理模式

国际上高校多校区办学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了解外国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对我们高校的多校区办学会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一)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多校区办学模式1.事业部管理模式。美国加州大学是一个多校区办学的典范。美国加州大学成立于1868年,现有学生二十多万,教职工近十六万人。由伯克利、洛杉矶、圣迭戈和旧金山等10所校区组成,其管理模式为:总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由董事会通过学校的大政方针和资源配置,然后由分校区的执行长官对各分校区进行领导。校区的领导在管理上有相对的独立权,有权执行管理分校的日常事务,如资金的使用、学术活动的开展、人事变动及外事的协调工作等等。2.一校多制管理模式。比较典型的一校多制管理模式是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它成立时就具有公立和私立的两重性。在体制上实行“一校两制”,康奈尔大学由13个学院组成,其中4所学院是州政府资助,受政府管辖,学费标准按照州立大学执行,在招生时也要照顾本州的学生。其他9所学院由私人资助建立,康奈尔大学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负责制定学校的重大发展规划。董事会下设有400多位社会知名人士以及著名的教授或专家组成的议事会,也就是大学的智囊团。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领导,然后分设16位校级领导,分管规划、教学、科研、财务、公共事务、法律、学术、信息等。3.明确校区任务定位型管理模式。比较典型的有日本的东京大学,它由六本木、本乡、驹场三个校区组成,各校区定位也各有特点。以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和科研以及研究生的培养为主要任务的设在本乡校区,专业设文、理、医、工、农、经等;以基础教学为主,承担低年级本科基础教学任务的设在驹场校区;以应用型科研为主要任务的设在六本木校区,主要是为完成重大项目科研课题成立相应的课题组,开展科研及研究生的培养。三个校区主要任务明确,功能定位明确,做到了互为补充,各自发挥优势。(二)我国目前多校区管理模式国内大学多校区办学的形成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合并多所高校形成的,二是新建校区形成的。1.集权管理条块结合模式。这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是在学校统一的领导下,通过学校职能部门对校区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网络信息、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实行统一的管理。如长春工业大学北湖校区的管理就是这种管理模式。学校从本部派出一位副校级领导主管协调新校区的工作,成立了北湖新区管理委员会和党委会,委员会下设综合办公、教务办、学团办、安全保卫办、后勤服务、卫生所、食堂、图书馆、网络办等11个部门。各部门在行政上接受管委会协调、监督、检查、考核。在业务上接受学校对应职能部门的领导,管委会的职能主要是服务、协调、监督、保证,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使新校区正常运转。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可以统一配置校区的资源,其弊端是管理成本增加,管理难度较大。2.分权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模式。这是一种相对分权的模式,主要特点是将整个学校的管理系统分成若干层次,学校对各个校区实行宏观管理。各校区相对独立地管理,发挥各校区的优势,从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例如,2000年吉林大学与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邮电学院、长春科技大学等6所大学合并就是采取这种管理模式,对吉林大学合校初期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块到边条到底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总校区统一管理,各校区按总部的统一安排,一切教育资源、教学组织、科研及行政管理统一规划。如长春工业大学合并初期的三所学校就是按照学科及培养层次进行的校区划分。三个校区的基本建设、教育投资、教师的培训教学安排、科研工作都由南湖总校区统一部署。形成了全校一盘棋,使合校后在短短的几年中实现了大融合,增进了教职工的归属感,达到了统一认识,实现了合校后的跨越式发展。

二、多校区办学中出现的问题

多校区办学虽然解决了发展空间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新问题。1.教师方面。由于新校区大部分都建设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开发区,上课的教师基本上都住在老校区,来新校区学上课每天要坐近3个小时的班车。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把一周分三次或四次的课用一天上完,这样一天下来十分疲惫,也影响教学效果。2.学生管理方面。新校区远离城市中心,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对学生的安全存在威胁。交通也不便利,平时出校购物、办事都有一定困难。此外,任课教师只有上课时乘班车来,下课又乘班车返回老校区,学生的学习难以得到及时的指导。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也因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无法达到最佳效果。3.资源配置、管理效益成本方面。多校区办学各校区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新建校区的交通都不便利,教职工上下班要同时对开多辆班车往返各个校区,增加了管理成本。另外,资源配置也难以做到优化,环境设施不配套。新校区的建设也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如学生活动的文体场所、图书馆、网络建设等还不完善,必然使新校区的学生难以享受到与本部学生同等的学习和社会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4.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要经过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历史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特色建筑、古木参天、人文景观、校训校风等组成的校园文化中,这些对莘莘学子都有无形的感染。新校区在这方面十分欠缺,纵使现代化的楼室馆舍林立,但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四、对策探讨1.选择适合多校区发展的管理模式。从国内外多校区管理模式来看,没有哪一种模式既适合此校又适合彼校,无论是集权式还是分权式都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每所学校都要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来制定适合本校的管理模式。2.明确校区功能定位。在学校发展的总体大目标下,应该明确新老校区的功能定位,是作为总部,还是作为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或是研究生院,还是低年级的基础教育。确立了校区的功能,在投资上、建设上才有目标性和可持续性。3.管理体制要与时俱进。多校区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调整管理模式。初期以条为主模式比较好,待各方面走上正轨且校区离总部又较远,可以考虑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这样有利于调动校区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新校区的特色创建。4.妥善解决教工上班通勤问题,这也是多校区办学中突出的难题。解决的办法一是加快教工住宅的建设,二是尽量集中安排教学或阶段性教学,提倡到新校区上课的教师吃住在校区,这样授课后也能多接触学生,并能对学生及时指导,对学生的培养也更加有利,既节约了资金,也节省了教师的时间。5.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校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数字化新校园。通过光缆把新老校区链接起来,形成教育网络,如老校区开设学术讲座,新校区可以共享。新校区的名师讲课,老校区的学生也可以收看。建设完善的数字校园能够架起多校区办学的桥梁,使校区之间不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6.加强新校区文化建设。在新校区要传承大学文化,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行为规范。通过新校区文化建设将大学的优良传统办学特色发扬光大,建设优雅美丽的绿色校园,实现环境育人的效果。

作者:李玉芳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多校区范文篇8

[关键词]多校区;校园文化;调查分析

1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在1996年5月15日正式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同年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通过“三改一补”(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的改革及中等专业学校办高职班作为补充)大力发展职业技术院校。此后通过调整,新成立了一大批由中专校升格而来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此也出现了很多学校合并的现象,不仅在高职高专,高校的合并也是十分普遍。因此很多学校出现了多校区发展的格局。所谓多校区办学格局,就是指一所大学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组成。它们同属一个校级行政系统,但在地址位置的分布上较为分散,往往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甚至是不同的城市,通常我们称之为多校区大学。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出现有利于缓解学校教育资源的压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共享,但也同时会带来在管理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学风教风等校园文化方面的问题,探讨多校区校园文化中存在问题、对策以及探索校园文化整合中的创新之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课题就所在学校的学生对于多校区校园文化工作进行调查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2调查与数据分析

2.1样本基础情况分析。2017年5月,笔者对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部分教师和学生开展了一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问卷活动。本次调查问卷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学生发放问卷745份,教师发放问卷100份。问卷设计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校名称和校区,第二部分为对校园文化的定义和作用,第三部分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核心、媒介,第四部分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障碍。问卷共有18道题,全部是客观题,其中一部分为多选,一部分为单选。2.2调查结果分析。校园文化定义及作用。①校园文化定义方面:从调查问卷结果得知,学生对校园文化定义,选择最多的为校风学风、校园精神,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79.22%;其次为校园特色,品味风格,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72.56%;再次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61.09%。教师对校园文化定义,选择最多的也是校风学风、校园精神,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89%;其次为校园网络,网络文化,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74%。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校园文化课定义为校风学风、校园精神。不同的是,教师对校园网络、网络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定义之一认同度要高于学生。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方面:从调查问卷得知,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作用,选择最多的是认为丰富校园文化底蕴,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87.75%;其次为导向和激励作用,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61.71%。教师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作用,选择最多的也是丰富校园文化底蕴,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78%;其次为熏陶作用,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66%。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都认为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是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作用之一。不同的是,学生认为其次为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认为是熏陶作用。2.3校园文化主体及媒介。2.3.1校园文化主体方面。75.04%的学生认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调查中,认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的占86%。2.3.2校园文化媒介和核心方面。学生认为,多校区校园文化传播的有效媒介主要是校园网主页、校报、宣传栏,第三为广播电台。教师与学生的选择基本相同,也认为有效媒介是校园网主页、校报、宣传栏。文化设施方面,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图书馆为最重要的文化设施。关于多校区校园文化的核心问题,29.77%的学生认为核心是大学精神,45%的教师认为是办学理念。在加强医学知识宣传教育方面,教师和学生均认为非常有必要。2.4精神文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模式。2.4.1精神文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模式。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教师更看重文体活动,学生更看重校风建设。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各校区的校园文化理念和实践应该是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的模式趋向于平时分开举行,个别重大活动统一开展。2.4.2文化生活发展平台方面。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学生社团(组织、协会等)以及竞争平台(各种考试、比赛等)为有效的发展平台。2.4.3活动形式方面。教师认为现有的学校文化活动不足是活动繁多且重复,学生则认为不足是形式比较古板单一,为举办而举办。对于多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倾向于晚会、比赛。2.5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障碍。2.5.1存在问题。在调查中,关于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70.08%的学生认为,问题主要是封闭性活动较多,对外交流较少;62.79%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校园文化档次不高;61.71%认为各校区与周边社区文化建设相对割裂,缺乏交流与互动。除认同于上述观点之外,教师还认为存在问题是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滞后或不协调,导致各部门之间缺乏文化建设方面的统一协调。2.5.2发展障碍。在影响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障碍问题上,教师和学生均认为是经费不足,必须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其次为组织不力,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3针对现状提出的建议和对策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因素众多,把握好主要因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其他院校来看,一般多校区运作时均会有主校区和分校区,分校区会成立相应的校区办公室。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区布局时,按照不同校区采取集权和分权的模式管理;在校园文化构建时,通过校园环境、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物质载体,通过管理措施等制度载体,通过构建学风、社团文化等精神载体,形成校园文化的个性。根据问卷内容,结合学院发展实际,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3.1明确学校定位及对校区功能进行合理划分。校区功能定位对如何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类办学资源起着引导作用,且校区功能定位直接影响到校园规划,也是学校有序开展文化建设的前提,较多地影响学生专业文化认同感。因此,学校要根据各类规划和专业实际,明确学校定位,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提高各类办学用房的使用效率,合理划分校区功能。3.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师生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是质量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很多单位在制度上存在着宣传不到位、制度本身脱离实际、监督缺失等问题。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的同时,紧紧深入文化的东西,增强师生的制度意识,使各校区的教学、生活有序进行,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3.3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在调查中,师生普遍认为校园文化更多的偏重于校风学风,可见校风学风在心中的分量。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养成良好的学风是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成才和发展必备的素质和条件。要通过加强学风教育、加大学风建设督查力度等措施,促进优良校风学风形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3.4强化校园文化宣传媒体的建设。在调查中,师生认同校园网主页、校报、宣传栏等平台和媒介在校园文化宣传中的作用。校园文化发展离不开校园传媒系统。校园传媒的优势对于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发挥校园网主页或者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作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3.5加强社团建设。在调查中,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学生社团(组织、协会等)以及竞争平台(各种考试、比赛等)为有效的发展平台,也是促进多校区校园文化发展的有力平台。学生也认为,当前学校封闭性活动较多,而对外性活动较少。这说明我们没有有效地利用各种平台来给学生提供锻炼的计划。学生社团成为高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进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如何通过社团等载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是新设立高职院校尤其是卫生类高职院校突出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及成员建设,二是通过重点支持优秀社团及品牌社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调查中,师生也认为校园文化缺乏系统规划,缺乏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五年规划,更是如何把规划落到实处的年度计划,更是如何利用社团文化、从始至终的仪式文化、专业建设文化找到师生共同的归属感。如根据麦可思所做的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中期评价报告显示,学校2012届毕业四年后对母校推荐度较高的专业是口腔医学(82%),主要源于口腔系在校期间,构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系部文化,让学生对学校专业的认同感较强。顶层设计是校园文化真正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也是卫生类职业院校需要重点去关注的问题。学校要根据上级各类文件要求,制订五年及年度校园文化发展方案并有序推进,定期总结,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何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多校区管理的分析与对策[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多校区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多校区;办学成本;成本控制

随着学生的逐年增多,各大高校为了容纳这些学生,不得不想尽方法扩建原有校区或者开设分校区.但是在建设新校区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问题,尤其开办新校区更会大大增加成本,这样一来极有可能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行,还会徒然地增大高校经费的负担.因此,为了使高校进一步的获得发展,就应竭尽全力的解决这一问题,而接下来,就对高校的办学成本进行简单分析.

1高校办学成本的大致思路以及成本构成

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不仅建设时间长而且投资很大.而接下来为了对办学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就按照不同阶段把其分为两类,即校区在扩建阶段的成本和校区在运营阶段的成本,这两个阶段的成本各有特色,而在接下的篇幅中本人会对两类成本进行分别探讨.由上面内容可知,高校办学成本按阶段主要分为两类,而这两类成本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①新校区扩建阶段的办学成本.这阶段的办学成本内容大致有四点:其一,最基础的投资也就是在建设上的投资,比如在安装方面花费的经费或者购买机器设备所花费的经费,而所谓在设备上的投资主要就是购买一些跟教学有关的设备,比如电脑、多媒体等辅助学习工具.其二,在建设新校区期间的利息成本.一般情况下,高校在扩建校区或者建设新校区时,大多就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筹备资金或者向银行贷款,而不是依靠我国政府的资助,而这样一来就要承担一定的利息.其三,除了建设最基本的成本外,还要缴纳各种税款,毕竟我国是个交税大国,而高校建设新校区要缴纳的基本税款由三种,即城市建设税、营业税以及教育附加税,这些税款又会增加成本负担.其四,就是在新校区开办费上的投资.②新校区在正常运营期间的成本.在这个阶段的成本花销主要有三种:即运用期间的成本、人员成本包括新校区内的教职工、花费在校区行政管理上的成本.以上就是高校办学成本的大致思路以及成本构成.

2高校区不同阶段成本控制策略

2.1对新校区扩张期间成本控制策略

1.有效控制新校区在建设投资上的成本.要想有效的控制新校区在建设上面的投资成本,那么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在对新校区进行建设之前,要对其进行整体的设计规划,而且在对新校区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毕竟对校区进行设计规划不能仅仅考虑跟建筑学有关的问题,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当地城市的格局、当地城市的文化传统以及教育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既符合当地风情又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校区.但是在对新校区的整体进行设计规划时,不能鼠目寸光只徒眼前之利,而是要有长远的目光,要在满足新校区的各种需求下,还要考虑到校区的未来发展,毕竟我国正在逐渐的壮大,对教育也越发的重视.除此之外,在设计规划新校区时,要遵照一定的原则,比如连续性原则.而所谓的连续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在对新校区进行整改规划时,尽量不要去改动原有的校区规划,而且还要把原有校区规划跟新校区联系起来,不能让两者失去联系,否则看起来就会比较突兀,缺乏美感.还有在对校区进行设计规划时,还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规划,且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节能、经济等因素.在招标建设项目单位时,要聘用专业的财务来对其进行监督管理.而在这个环节中,聘用专业财务来监督管理,主要目的就是想对来参加招标单位的真正技术水平以及资金储备实力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财务就能对这些单位的个方面的实力进行综合的评价,最后得出真正具有实力的建设单位.招聘专业财务除了评估招标建设单位的综合实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尽可能的把工程总造价给压低,毕竟学校建设经费也不是很多,但是压低工程的总造价也是建立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之上,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置人们的生命于危难之中.因此,在跟建设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财务要尽可能的为学校争取利益,压低工程造价,但这一切行为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对新校区进行建设时,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工程预算以及决算.而在对新校区做预算时,也要充分的考虑到校区的整体规划情况以及质量问题,只有认真考虑了这两个问题,做出的预算才算科学合理可行的,才是新校区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总额.但是在进行工程预算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而要想减少失误的出现,就可以聘请专业的团队来进行,或者也可以双管齐下,让专业的团队为主,学校工程学院的教授为辅助,共同作出一个较为精确的预算投资额,并把双方得出的最终数据作为成本决算的凭据.等新建学校工程完成后,为了对所建校区的实际成本有真正的认识,也为了能够给后面建设校区的学校提供依据,就应该组织专家对该工程项目进行最后的决算.由上面内容可知,要想对新校区的投资额进行有效控制,就应该对其进行预算和决算.在新校区建设前,应该通过招标的方式聘请有专业实力的监理公司来监理此次工程的实施.而监理公司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要有效的调节不同部门间的关系,让其相互协作、共同建设;还要把控建筑工程的施工时间以及质量.监理公司对于这些方面的有效监理,不仅能够方便的对其进行管理以及规范一些行为,还能有效制止以权谋私之人,进而能够高质量顺利的完成建筑项目.为了对这个施工项目的所有支出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那么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体系,这样就能通过查看财务系统,来了解不同阶段每个项目的花费情况,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掌握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还能有效防止工作人员贪污.以上就是有效控制新校区成本的策略.2.有效压低新建校区期间利息成本策略.要想在新校区建设期间,有效的把利息成本给降低,那么就要做到两个方面:其一,在投资金额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整个工程的预算,还有也要看工程的规模.因此,在真正施工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先前制定的预算来开展工程项目,尽量不要随便的改变预算外的工程项目.而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按照预算来开展工程项目,不仅能够提高工程效率,还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资金使用,进而达到减少资金利息的目的.其二,要想降低利息成本,那么就应该想尽办法去获取更多的资金渠道,不要仅仅依靠银行这一个渠道.但是在筹资的过程也要考虑我国的政策和法律,不能为了筹资而走不正当的道路,而是应该利用富有优势的资源,开办文化产业教育等活动.开办这些活动的好处在于既能获得经济效益,还能获得不错的口碑,进而实现社会效益.而上面所说的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就跟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同样的道理.以上就是降低利息成本的策略.3.有效降低高校税费的策略.我国是税法大国,逃税是犯法的,因此在我国,不管身居何位都要依法缴纳税款,这种制度就跟古代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一样的道理.而在我国的税款条例中规定:只要是一些建筑项目,就需要缴纳很多的税款,那么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就不得不承担这一部分的额度,这无疑会给整个工程项目的预算增加负担.因此,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减少经济负担,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身份,努力跟有关税款部门协商税收减免政策或者减半政策.笔者认为只要去努力争取,必定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毕竟我国目前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如果国家真的减免了高校建筑项目的税款,那么也应制定详细的政策,以防投机取巧之人抓住此免税契机贪污税款.以上就是降低税收的策略.

2.2简述高校多校区在运行期间成本控制策略

1.运行期间资金成本控制策略.要想对新校区运行期间的资金成本进行控制,那么可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其一,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还贷基金体系.也就是说,当高校新校区建设完成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还清向外界借的钱,毕竟延期不还的后果不堪设想.但是要想在规定的日期内还清借的欠款,那么该校必须要具备雄厚的综合财力或者有“生财之道”,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减少出现延期还款情况的概率.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还贷基金体系,这样一来既能保证高校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清贷款,又能有效的控制资金成本,可谓一举两得.而在高校建立还贷基金,最常用的方式:大力加强本校的创收能力.其二,尽可能对高校的工程项目展开全面的预算.高校在开设新校区时,必然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但是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做出预算,就会大大减少面临资金不足的风险.再者,如果对高校所建设的项目进行一个整体预算,那么不仅能够使学校所有实施项目的支出变得有条理,有计划,还有利于对所有的财政支出进行管理.但是在对高校开设的新项目实施全面预算时,都要考虑到学校的价值,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2.运行期间对人员以及交通成本控制策略.在高校运行期间对教职工人员以及师生间的交流成本进行控制,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有效策略:其一,应紧跟时代潮流,转换教学手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大高校也应该普及校园网,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这样一来,师生间的沟通就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不在局限于仅在课堂上交流,教师也只能通过课堂这一种方式给学生授课,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通过网上交流,学生可以大胆的提出在课堂上因羞涩而没有提出来的言论,教师也可以更了解学生.因此,在建设高校时,就应该科学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降低师生间沟通的成本,也可以有效改善教师少学生多无法一对一进行沟通的局面.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大力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不能仅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种方式,而是应尽快的适应互联网时代,在网上进行授课教学,但是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在网上教学,比如那些实验性比较强的(物理、化学实验),这些课程只有学生亲身体验过,才会记忆深刻.由此可见,采用网上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也能大大减少交通成本,因为运用网络视频教学,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还能省出大量的时间,让师生去做想做的事.其二,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好的教学,学校相关部门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解决在校教师的住房,让住宿和教学两者之间能够相互协调.以上就是运行期间对人员交通成本控制策略.

3结语

随着我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安居乐业,使得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来大力改革发展教育,也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各大高校争先恐后的扩建校区,但都不得不面临成本这个难题.本文研究了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成本,并提出了控制策略,以供参考.

作者:欧国庆 单位: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詹儒章.高校预算目标成本管理研究[J].理财,2013(11).

多校区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学管理;多校区

一、引言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目前高校由于扩招,师资规模以及学生数量急剧扩增,因此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做大做强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如何协调、提高多校区间的教学管理就成为了很多高校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工作是针对教学活动各个方面的进行协调规划的工作,它是对教学工作的一种有效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是以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为前提的,因此,教学管理工作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优质高效能充分提高高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同时也能为高校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提供一份有力的保障。多校区的教学管理模式与单校区的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探索适合当下多校区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多校区教学形式背景下的教学管理现状

(一)教学信息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教学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它是围绕着教学活动进行的一项工作。但多校区的办学形式将学生、教学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分散开来,使这三者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管理矛盾,进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问题甚至出现教学事故。(二)教学质量无法进行宏观调控。教学动态是教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工作内容,因此为了能够及时有效的掌握教学进展情况高校的教务人员必须在校区内来回奔波,但由于多校区教学模式的运行,教务人员无法做到及时地对教学工作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因此教学反馈以及教学评价的周期就会过长,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学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三)教学资源不集中。多校区的办学模式虽然可以扩大教学规模增加学生数量,但对于教学资源来讲却难以集中分布在同一个校区,学生和教师被分布在各个校区,他们没有办法分享学校的资源,这就会导致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优势

(一)资源集中存储。信息网络的普及可以将高校的资源进行集中的存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这样做有利于教学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而且教学管理也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对于学校的管理成本来讲也能做到避免浪费有效利用,从而避免了教学课程安排的重复设置,为教学管理的协调工作提供了有效手段。(二)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已经不再是一个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虚幻名词,现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转变教学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通过网络将各个校区的资源进行共享,可以缩短校区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差距,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学校因客观条件而导致的教学管理方面的疏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三)优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的促进学校管理过程的优化,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向着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方向前进,使学校的管理体系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也因此避免了高校大量利用人力来进行信息处理,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率以及信息处理的质量。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硬件环境建设。为了使信息网络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学校师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使用,方便教职人员的工作,高校采取了越来越多的有力措施来提高资源的共享利用率。校园网建设已经走进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园,图书馆、食堂、寝室等场所实行校园网全覆盖,更新校园计算机等策略的实施,为实现高校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加强软件环境建设。除了硬件条件加强了之外,高校也对校园内的软件设施进行了改善,这其中主要有对学生信息、课程以及考试等内容进行统一管理,教师课程内容实现网络共享、实现学校的文献资料随时随地的检索查阅等。软件环境的建设在不知不觉中被引进到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中来,也许它没有对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生活产生一种实质性的改变,但它却极大的方便了我们高校师生的生活,为我们教学效率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加强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客观条件改善之后高校还对学校内部的管理干部人员进行了重组建设。首先,人员素质建设是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因为管理干部的素质是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关键,它能够决定管理水平的好坏。对于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高校应该有其自己的规划,要科学系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知识的培训,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当下的高校管理模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转变管理理念,增强管理能力。其次,对高校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建设也是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多校区教学模式的背景下,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有一种良好的思想意识理念,协调与配合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树立为广大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摒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思想,主动配合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小结

高校多校区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高校教学主流模式,为了适应这种模式,信息化管理被应用到大学校园的教学中来,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信息化将会是人们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一种新的选择,是教育管理模式的全新的发展方向。因此,转变教学理念,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管理中来是高校教学的一种必然走向。

作者:王晓茹 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颖.信息化环境下多校区教学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