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效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0:25:05

多效能

多效能范文篇1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如上定义有个共性,就是强调都市农业的地域性和经济活动类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德国学者穆斯蒂尔的定义看成是这类定义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从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来衡量,这这些定义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内部结构完整性来看,这些定义都丢失了都市农业的主体、生产目的、生产种类、产品等核心内涵;从外部功能配合性来看,都没有与城市生态环境、食物供应系统、乡村农业等相关概念建立配合关系。为此,需要对都市农业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农业的新定义

受如上定义的启发和满足概念界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我们将都市农业界定为: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1)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2)涵括了目前出现的都市农业的所有经营类型。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市农业出现了种植农业、养殖农业、楼宇农业、园林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等经营类型。都市农业概念应该涵括这些经营类型。

(3)概括了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现在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不仅是城郊农民,还有市内的园林园艺工人、居家赋闲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妇等。我们在定义中用“城乡居民”一词概括了这些都市农业经营者,强调了都市农业的经营主体。

(4)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义中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产品特性。都市农业能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安全食物、劳动就业、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与农业知识教育场所;提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这些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功能是都市农业区别乡村农业的一个根本特点。

二、现代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和经营现状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自现代都市农业兴起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奇各异的多效能的都市农业经营形式。

(一)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1)郊外生态防护林业。这是人类为了调节城市气温、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郊地区开发的一种都市农业。这类经营领域在食物短缺的时空环境里不受重视。在过去,许多城市郊区本应成为生态防护地带,但被一座座工厂、养殖场和一块块蔬菜基地所占领。结果造成城市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气质量下降。有了这些教训以后,人类才重视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如近年,法国用财政在一些城郊山区和岛屿建立了7个无住户的部级自然生态保护区[9]。近些年我国一些特大城市也开始重视这种都市农业。如北京,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提出,将重点支持京津风沙源治理、建立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营造水源保护林;又如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把上海城郊结合部建设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安全空间、城市生态补充基地。(2)郊外食物农业。这是建在生态防护林业带和城市之间的,给市民提供安全粮食、蔬菜、水果、肉食蛋禽、奶制品等食物的一种都市农业。其经营领域包括蔬菜种植、粮食生产、家禽家畜养殖、水果种植、食品加工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郊外食物农业将向生态化、优质化、集约化、工厂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发展郊外食物农业,要以都市市场为轴心、要注重资金、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要注意引进工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尤其要以生产优质安全的高档农产品为经营目标。只有这样郊外食物农业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3)城市园林园艺农业。这是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通过农业手段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园林景观、绿色公共活动场所、优质空气的重要领域。这种农业活动有悠久历史,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城市园林园艺建设。现代市民把城市园林园艺美化视为都市农业的重要领域,并利用园林园艺工程美化城市空间。如法国,用绿篱带将住区与工厂、高速公路及污染区隔开,以营造宁静、清洁的人居环境;一些新城刻意保留部分农业用地,在城内种植蔬菜和花卉,制造农业景观。巴黎大区在城市规划中划定了自然保护区和农业保护区,提出要将农田、河谷、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联结起来,形成贯穿整个大区的绿色脉络[10]。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包括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和市内绿化、美化工程两大领域。前者是城市园林园艺农业的初级产品生产过程或原材料供应过程,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后者是城市园林单位或郊区园林园艺公司将郊区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区、街道和道路两旁、街心花园、市内公园以及其他绿化地带的过程。两者是园林园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是市内绿化美化工程的基础,为城市绿化和美化生产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材料;市内绿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的价值体现,为郊区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提供了强大需求。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发展过程就是这两种生产的协同过程。

(4)城郊旅游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属旅游农业,源于西方市民乡村旅游,在国外有70多年历史、在中国有30年历史。但世界各国对其称呼不同,德国叫“度假农庄”;日本叫“度假农业园”;澳大利亚叫“休闲牧场”;奥地利叫“农家旅游”;韩国叫“观光休闲农园”。它有农业公园、观光农园、体验农园、教育农业等四种经营形式。农业公园就是经营者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经营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转变为城乡居民观赏、游览的城郊公园;观光农园就是城郊农户将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产品观赏或采摘活动成片开发为供市民旅游的场所;体验农园就是城郊农户用租种方式将耕地转化为供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劳动乐趣的场所;教育农业是郊区农业经营者或市政府为了给城市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会而开发出来的都市农业经营模式。城郊教育农业是在城市传播农业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经营方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是把城市子女送到郊区农户家寄宿并参加农业劳动;法国将其作为农业职业培训方式。法国政府规定凡从事农业者都要在教育农场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为此建有1000多家教育农场,并受制国家农业部门职业培训中心。法国的城郊教育农业效果比较好。

(5)市内楼宇农业。这是城市内的居民在城市楼宇间可用空间里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多功能农业经营方式。楼宇农业的产生源自市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住区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决了食物保障问题的市民一般把从事楼宇农业作为调节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处于食物供应短缺状态的市民一般把发展楼宇农业作为家庭食物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在农业生产受到工业化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市民也重视楼宇农业生产,将它作为解决食物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市内的楼宇农业成为城市食物农业的一部分。市内楼宇农业根据生产地点不同,有多种经营方式:第一,自家庭院、阳台、楼顶甚至外墙等狭小空间的绿化与美化种植,包括室内、阳台、庭院种植观赏性植物和水果植物、盘载蔬菜、小动物饲养,室外墙壁植草和藤蔓植物种植;第二,楼盘间空的绿化和美化种植,包括种草、植树;第三,旅馆饭店接待大厅的美化种植,包括移动的盆载植物和固定的植物装饰;第四,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绿色种植,包括街道绿化美化种植和钢架吊盆蔬菜种植。

(6)都市文化农业。这是农业经管者借用文化产业经营技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给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文化旅游服务、农业手工艺品、农村文化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农业经营形式。主要有四种经营方式:第一,民俗旅游。这是经营者以民俗事象为经营内容、以文化旅游社区为经营空间,为市民提供旅游服务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都市发展民俗旅游具有优势,因为都市人多,旅游服务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区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发展比较快。第二,农耕文化展览。这是经管者按照农业发展历史线索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将农业文化在展览馆展示出来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项目具有较强的农耕文化传承价值,我国已出现这种都市农业经营方式。第三,农产品展览。这是经管者借助会展文化,在城市空间和特定时段,举行的农产品交易活动。世界各地许多大城市年年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第四,节庆农业。这是经营者利用节庆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发展农业经济的经营形式。举办农产品文化节的目的不在于做博物馆式的陈列展示,而在于将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农业社会的日常生活模式与情境氛围分享给市民和外地来客。

(二)都市农业经营现状

国外比较重视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快,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出特殊功效。有专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有8亿人口从事都市农业经营,其中的2亿人口从事销售,他们中有1.5亿人是全职的(Smitetal,1998)[11]。由于世界各国的食物供应水平不一样,各国经营都市农业的重点领域不同。

在农业欠发达国家,不仅从事都市农业的家庭很多,而且主要从事食物生产。如生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中的6.5亿市民中,就有2.5亿人通过都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都市农业不仅是粮食短缺国家的市民解决食物自给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他们提高农业食物品质的办法。如有专家称,在哈瓦那,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尼科·巴克,2005);在低收入家庭消费的食品中,城市家庭食物自产比例不断提高。有专家统计,在东雅加达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18%;在坎帕拉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60%;在内罗毕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已达到50%(Mougeot,1994)[11]。

在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重点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如英国想通过发展都市生态防护和园林园艺农业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目前英国在20多个城市的原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上实施所谓的“城市农庄计划”。如德国采用生态保护农业措施恢复城郊矿山废地生态,如埃森市将城市内原来用于煤矿开采的土地转变成为都市农业规划用地,在废地上发展都市农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如城市国家新加坡就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不仅改善了国家生态环境,把新加坡变成了世界著名的花园国家,而且已经改变了国家农业食物生产短缺的现象,实现了肉类供应完全自给和25%的蔬菜的自给(Smitetal,1995)[12]。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全面。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具体经营领域,在我国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发展。我国的省会城市都建有郊外蔬菜生产基地,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蔬菜,甚至为城市超市提供一定数量的有机农产食品。我国一些特大城市还建设了郊外生态防护林体系。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兴办了旅游农业,尤其是农家乐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些特大城市还发展了文化农业,如北京有316个郊区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户达13819户。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大兴区的庞各庄镇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积2.3万余平方米的国内首家西瓜博物馆。大兴区于1988年首创性举办了西瓜节,到此已举办18届;大孙各庄镇举办葡萄采摘节;北务镇举办蔬菜采摘节;李桥镇举办西甜瓜采摘节;北石槽镇举办鲜杏采摘节;龙湾屯镇举办果品采摘节,他们以节庆方式招揽人气,以城区市民的广泛参来实现农产品的促销。现在北京农产品文化节已成为全国各市仿效的范式。

三、都市农业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农业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一种,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一)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的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园林园艺业、农作物种植,向城市提供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的生态屏障、绿化隔离带,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都市农业还可以防止和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都市农业与市内园林绿化美化农业一起还扮演着城市清道夫的角色,不仅大量地、持续地接受、储存、消纳、降解、净化都市排出的气、水、固体废气物,而且将城市中大量排出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生活垃圾通过农业的有效利用变为资源,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保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时都市农业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维护了农村地面自然景观。市内楼宇农业还扩大了城市种植空间,促使室内氧气与二氧化碳得到平衡、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室内温度、吸收空气中被污染的灰尘和废气,帮助市民建立了一个宜居的小气候。就北京城郊食物农业产生的生态效能来说,2002年仅京郊农田生态系统在调节大气成分方面就产生了49.3亿元生态价值;在净化环境方面产生了109.63亿元生态价值;在蓄水方面产生了6.03亿元生态价值;在生态服务方面产生了293.4亿元生态价值[13]。

(二)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功能

由于都市农业具有经济上的区位优势、接近城市市场、拥有庞大的购买力旺盛的消费群体、具备走集约经营和发展设施农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而且产业分工比较发达,所以,都市农业的经济效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增收能力。根据文化等人的研究,北京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002年为5880.1元,2003年为6496.3元,其增幅为约91%。这种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根据近些年的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统计,我国农民的年均人平纯收入不过3000元,只有北京郊区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的50%;全国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增幅约为20%,其增幅能力不到北京郊区农民的一半[14]。(2)促进了城郊第三产业发展。都市农业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旅游业、物流业、畜牧业、种植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郊区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对周遍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辐射作用。更主要的是都市农业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农业走上设施化生产、精确化生产、优质化生产轨道方面起了促进作用,改变了农业经营落后面貌。以北京都市农业为例,到2003年为止,农机化程度达到70.4%;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06%;节水设施控制面积达到81.2%;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6%。这是乡村农业无法达到的[15]。

(三)都市农业的人文效益与人文功能

都市农业的环保生产相对常规农业的化学化生产,使农业具有了人文关怀特点和人文效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了享受田园生活和从事养生劳动的机会,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锻炼了市民身体,加强了市民生活保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2)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都市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降低了城市污染,促进了室内外的碳氧平衡,为市民创造了宜居环境。(3)满足了市民的食物安全需求。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蔬菜、粮食、肉奶、水果等食物,丰富了城市食物供应。同时通过生产无公害的、绿色的甚至有机产品,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优质的、有营养的农业食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概率,为市民身体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护屏障,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4)传播了农耕文化、改变了市民文化结构。都市农业通过发展会展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较好地向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传输了农业知识、农艺、农耕精神,直接促进了农耕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提高市民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另外都市农业通过发展楼宇农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采摘活动,使市民的审美文化和认知文化发生结构性变化。

(四)都市农业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功能

都市农业是沟通城乡的产业形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1)都市农业利用工业社会提供的物质设备和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在工厂内从事园林园艺生产,使得社会的第一、第二产业得到有机结合。(2)都市农业使农民进城,在城市内部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为市民下乡旅游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市民体验农业提供耕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直接互动,有利于市民与农民的结合。(3)都市农业加速了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交流,这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的文化隔阂,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文化基础。(4)都市农业为城市家庭妇女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使她们通过都市农业更好地控制家庭资源,提高了低收入城市家庭妇女的地位。(5)都市的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吸收了城市剩余劳力,如达累斯萨拉姆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35000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内罗毕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15万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哈瓦拉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居民提供了3万个带薪工作机会,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16]。(6)都市农业加速了逆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把自己的居住地向城市郊区转移的现象,这有利于对缓解城中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问题。都市农业为市郊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速了市郊交通、教育、供排水系统、电力、公共休闲场所的建设速度,有利地吸引着市民向郊区转移。所以,都市农业是我们解决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2]张禄祥、郑业鲁、万忠.我国都市农业研究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2005(3):85-87

[3]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

[5][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

[6]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4):207-210

[7]张强.都市农业发展到社会学意义[J].中国农村经济.1999(11):64-68

[8]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199-203

[9]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10]黄卫东等.中国都市农业探索与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

[11]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8

[12][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

[13][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5

[1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7

[15]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7

[16]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0

多效能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如上定义有个共性,就是强调都市农业的地域性和经济活动类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德国学者穆斯蒂尔的定义看成是这类定义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从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来衡量,这这些定义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内部结构完整性来看,这些定义都丢失了都市农业的主体、生产目的、生产种类、产品等核心内涵;从外部功能配合性来看,都没有与城市生态环境、食物供应系统、乡村农业等相关概念建立配合关系。为此,需要对都市农业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农业的新定义

受如上定义的启发和满足概念界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我们将都市农业界定为: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1)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2)涵括了目前出现的都市农业的所有经营类型。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市农业出现了种植农业、养殖农业、楼宇农业、园林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等经营类型。都市农业概念应该涵括这些经营类型。

(3)概括了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现在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不仅是城郊农民,还有市内的园林园艺工人、居家赋闲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妇等。我们在定义中用“城乡居民”一词概括了这些都市农业经营者,强调了都市农业的经营主体。

(4)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义中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产品特性。都市农业能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安全食物、劳动就业、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与农业知识教育场所;提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这些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功能是都市农业区别乡村农业的一个根本特点。

二、现代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和经营现状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自现代都市农业兴起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奇各异的多效能的都市农业经营形式。

(一)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1)郊外生态防护林业。这是人类为了调节城市气温、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郊地区开发的一种都市农业。这类经营领域在食物短缺的时空环境里不受重视。在过去,许多城市郊区本应成为生态防护地带,但被一座座工厂、养殖场和一块块蔬菜基地所占领。结果造成城市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气质量下降。有了这些教训以后,人类才重视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如近年,法国用财政在一些城郊山区和岛屿建立了7个无住户的部级自然生态保护区[9]。近些年我国一些特大城市也开始重视这种都市农业。如北京,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提出,将重点支持京津风沙源治理、建立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营造水源保护林;又如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把上海城郊结合部建设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安全空间、城市生态补充基地。(2)郊外食物农业。这是建在生态防护林业带和城市之间的,给市民提供安全粮食、蔬菜、水果、肉食蛋禽、奶制品等食物的一种都市农业。其经营领域包括蔬菜种植、粮食生产、家禽家畜养殖、水果种植、食品加工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郊外食物农业将向生态化、优质化、集约化、工厂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发展郊外食物农业,要以都市市场为轴心、要注重资金、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要注意引进工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尤其要以生产优质安全的高档农产品为经营目标。只有这样郊外食物农业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3)城市园林园艺农业。这是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通过农业手段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园林景观、绿色公共活动场所、优质空气的重要领域。这种农业活动有悠久历史,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城市园林园艺建设。现代市民把城市园林园艺美化视为都市农业的重要领域,并利用园林园艺工程美化城市空间。如法国,用绿篱带将住区与工厂、高速公路及污染区隔开,以营造宁静、清洁的人居环境;一些新城刻意保留部分农业用地,在城内种植蔬菜和花卉,制造农业景观。巴黎大区在城市规划中划定了自然保护区和农业保护区,提出要将农田、河谷、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联结起来,形成贯穿整个大区的绿色脉络[10]。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包括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和市内绿化、美化工程两大领域。前者是城市园林园艺农业的初级产品生产过程或原材料供应过程,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后者是城市园林单位或郊区园林园艺公司将郊区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区、街道和道路两旁、街心花园、市内公园以及其他绿化地带的过程。两者是园林园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是市内绿化美化工程的基础,为城市绿化和美化生产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材料;市内绿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的价值体现,为郊区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提供了强大需求。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发展过程就是这两种生产的协同过程。

(4)城郊旅游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属旅游农业,源于西方市民乡村旅游,在国外有70多年历史、在中国有30年历史。但世界各国对其称呼不同,德国叫“度假农庄”;日本叫“度假农业园”;澳大利亚叫“休闲牧场”;奥地利叫“农家旅游”;韩国叫“观光休闲农园”。它有农业公园、观光农园、体验农园、教育农业等四种经营形式。农业公园就是经营者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经营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转变为城乡居民观赏、游览的城郊公园;观光农园就是城郊农户将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产品观赏或采摘活动成片开发为供市民旅游的场所;体验农园就是城郊农户用租种方式将耕地转化为供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劳动乐趣的场所;教育农业是郊区农业经营者或市政府为了给城市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会而开发出来的都市农业经营模式。城郊教育农业是在城市传播农业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经营方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是把城市子女送到郊区农户家寄宿并参加农业劳动;法国将其作为农业职业培训方式。法国政府规定凡从事农业者都要在教育农场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为此建有1000多家教育农场,并受制国家农业部门职业培训中心。法国的城郊教育农业效果比较好。

(5)市内楼宇农业。这是城市内的居民在城市楼宇间可用空间里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多功能农业经营方式。楼宇农业的产生源自市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住区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决了食物保障问题的市民一般把从事楼宇农业作为调节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处于食物供应短缺状态的市民一般把发展楼宇农业作为家庭食物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在农业生产受到工业化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市民也重视楼宇农业生产,将它作为解决食物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市内的楼宇农业成为城市食物农业的一部分。市内楼宇农业根据生产地点不同,有多种经营方式:第一,自家庭院、阳台、楼顶甚至外墙等狭小空间的绿化与美化种植,包括室内、阳台、庭院种植观赏性植物和水果植物、盘载蔬菜、小动物饲养,室外墙壁植草和藤蔓植物种植;第二,楼盘间空的绿化和美化种植,包括种草、植树;第三,旅馆饭店接待大厅的美化种植,包括移动的盆载植物和固定的植物装饰;第四,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绿色种植,包括街道绿化美化种植和钢架吊盆蔬菜种植。

(6)都市文化农业。这是农业经管者借用文化产业经营技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给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文化旅游服务、农业手工艺品、农村文化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农业经营形式。主要有四种经营方式:第一,民俗旅游。这是经营者以民俗事象为经营内容、以文化旅游社区为经营空间,为市民提供旅游服务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都市发展民俗旅游具有优势,因为都市人多,旅游服务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区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发展比较快。第二,农耕文化展览。这是经管者按照农业发展历史线索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将农业文化在展览馆展示出来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项目具有较强的农耕文化传承价值,我国已出现这种都市农业经营方式。第三,农产品展览。这是经管者借助会展文化,在城市空间和特定时段,举行的农产品交易活动。世界各地许多大城市年年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第四,节庆农业。这是经营者利用节庆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发展农业经济的经营形式。举办农产品文化节的目的不在于做博物馆式的陈列展示,而在于将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农业社会的日常生活模式与情境氛围分享给市民和外地来客。

(二)都市农业经营现状

国外比较重视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快,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出特殊功效。有专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有8亿人口从事都市农业经营,其中的2亿人口从事销售,他们中有1.5亿人是全职的(Smitetal,1998)[11]。由于世界各国的食物供应水平不一样,各国经营都市农业的重点领域不同。

在农业欠发达国家,不仅从事都市农业的家庭很多,而且主要从事食物生产。如生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中的6.5亿市民中,就有2.5亿人通过都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都市农业不仅是粮食短缺国家的市民解决食物自给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他们提高农业食物品质的办法。如有专家称,在哈瓦那,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尼科·巴克,2005);在低收入家庭消费的食品中,城市家庭食物自产比例不断提高。有专家统计,在东雅加达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18%;在坎帕拉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60%;在内罗毕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已达到50%(Mougeot,1994)[11]。

在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重点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如英国想通过发展都市生态防护和园林园艺农业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目前英国在20多个城市的原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上实施所谓的“城市农庄计划”。如德国采用生态保护农业措施恢复城郊矿山废地生态,如埃森市将城市内原来用于煤矿开采的土地转变成为都市农业规划用地,在废地上发展都市农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如城市国家新加坡就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不仅改善了国家生态环境,把新加坡变成了世界著名的花园国家,而且已经改变了国家农业食物生产短缺的现象,实现了肉类供应完全自给和25%的蔬菜的自给(Smitetal,1995)[12]。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全面。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具体经营领域,在我国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发展。我国的省会城市都建有郊外蔬菜生产基地,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蔬菜,甚至为城市超市提供一定数量的有机农产食品。我国一些特大城市还建设了郊外生态防护林体系。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兴办了旅游农业,尤其是农家乐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些特大城市还发展了文化农业,如北京有316个郊区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户达13819户。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大兴区的庞各庄镇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积2.3万余平方米的国内首家西瓜博物馆。大兴区于1988年首创性举办了西瓜节,到此已举办18届;大孙各庄镇举办葡萄采摘节;北务镇举办蔬菜采摘节;李桥镇举办西甜瓜采摘节;北石槽镇举办鲜杏采摘节;龙湾屯镇举办果品采摘节,他们以节庆方式招揽人气,以城区市民的广泛参来实现农产品的促销。现在北京农产品文化节已成为全国各市仿效的范式。

三、都市农业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农业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一种,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一)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的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园林园艺业、农作物种植,向城市提供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的生态屏障、绿化隔离带,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都市农业还可以防止和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都市农业与市内园林绿化美化农业一起还扮演着城市清道夫的角色,不仅大量地、持续地接受、储存、消纳、降解、净化都市排出的气、水、固体废气物,而且将城市中大量排出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生活垃圾通过农业的有效利用变为资源,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保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时都市农业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维护了农村地面自然景观。市内楼宇农业还扩大了城市种植空间,促使室内氧气与二氧化碳得到平衡、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室内温度、吸收空气中被污染的灰尘和废气,帮助市民建立了一个宜居的小气候。就北京城郊食物农业产生的生态效能来说,2002年仅京郊农田生态系统在调节大气成分方面就产生了49.3亿元生态价值;在净化环境方面产生了109.63亿元生态价值;在蓄水方面产生了6.03亿元生态价值;在生态服务方面产生了293.4亿元生态价值[13]。

(二)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功能

由于都市农业具有经济上的区位优势、接近城市市场、拥有庞大的购买力旺盛的消费群体、具备走集约经营和发展设施农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而且产业分工比较发达,所以,都市农业的经济效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增收能力。根据文化等人的研究,北京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002年为5880.1元,2003年为6496.3元,其增幅为约91%。这种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根据近些年的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统计,我国农民的年均人平纯收入不过3000元,只有北京郊区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的50%;全国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增幅约为20%,其增幅能力不到北京郊区农民的一半[14]。(2)促进了城郊第三产业发展。都市农业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旅游业、物流业、畜牧业、种植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郊区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对周遍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辐射作用。更主要的是都市农业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农业走上设施化生产、精确化生产、优质化生产轨道方面起了促进作用,改变了农业经营落后面貌。以北京都市农业为例,到2003年为止,农机化程度达到70.4%;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06%;节水设施控制面积达到81.2%;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6%。这是乡村农业无法达到的[15]。

(三)都市农业的人文效益与人文功能

都市农业的环保生产相对常规农业的化学化生产,使农业具有了人文关怀特点和人文效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了享受田园生活和从事养生劳动的机会,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锻炼了市民身体,加强了市民生活保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2)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都市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降低了城市污染,促进了室内外的碳氧平衡,为市民创造了宜居环境。(3)满足了市民的食物安全需求。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蔬菜、粮食、肉奶、水果等食物,丰富了城市食物供应。同时通过生产无公害的、绿色的甚至有机产品,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优质的、有营养的农业食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概率,为市民身体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护屏障,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4)传播了农耕文化、改变了市民文化结构。都市农业通过发展会展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较好地向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传输了农业知识、农艺、农耕精神,直接促进了农耕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提高市民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另外都市农业通过发展楼宇农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采摘活动,使市民的审美文化和认知文化发生结构性变化。

(四)都市农业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功能

都市农业是沟通城乡的产业形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1)都市农业利用工业社会提供的物质设备和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在工厂内从事园林园艺生产,使得社会的第一、第二产业得到有机结合。(2)都市农业使农民进城,在城市内部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为市民下乡旅游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市民体验农业提供耕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直接互动,有利于市民与农民的结合。(3)都市农业加速了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交流,这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的文化隔阂,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文化基础。(4)都市农业为城市家庭妇女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使她们通过都市农业更好地控制家庭资源,提高了低收入城市家庭妇女的地位。(5)都市的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吸收了城市剩余劳力,如达累斯萨拉姆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35000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内罗毕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15万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哈瓦拉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居民提供了3万个带薪工作机会,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16]。(6)都市农业加速了逆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把自己的居住地向城市郊区转移的现象,这有利于对缓解城中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问题。都市农业为市郊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速了市郊交通、教育、供排水系统、电力、公共休闲场所的建设速度,有利地吸引着市民向郊区转移。所以,都市农业是我们解决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2]张禄祥、郑业鲁、万忠.我国都市农业研究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2005(3):85-87

[3]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

[5][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

[6]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4):207-210

[7]张强.都市农业发展到社会学意义[J].中国农村经济.1999(11):64-68

[8]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199-203

[9]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10]黄卫东等.中国都市农业探索与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

[11]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8

[12][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

[13][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5

[1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7

[15]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7

[16]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0

多效能范文篇3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提升路径

在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还将直接影响到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的形成,并间接地影响未来的教育教学对象———小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形成。影响高职师范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他们的教学效能感,以提升高职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诸类问题需再作思考和分析。

一、“教学效能感”内涵的界定“教学效能感”

一词最初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而教学效能感正是“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在教师教学工作中的运用。一般而言,教学效能感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前者是指教师对于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具体表现为教师深信教育的作用,相信教育可以摆脱学生所处环境及原有基础的影响。后者是指教师对于自己能否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主观判断。本文因篇幅所限,主要是从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personalteach-ingefficacy),即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进行分析。

二、提升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性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观判断,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信念的形成、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与学校、教师、高职师范生甚至未来的教育教学对象———幼儿、小学生的发展都关系甚密。(一)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将为高职师范院校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教师是一所院校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更是高职师范院校发展的可持续力量和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青年教师在高职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创新创建工作、教育见实习带队指导、教育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教育信念、对自我的评价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全情投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如若提升将使他们更安心从教,也更乐于从教,努力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推动院校的发展。(二)提升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能助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课题,从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出发,探寻其教学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对教学效能感的提升路径进行小切口的分析,将进一步推动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提高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将助力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的提升班杜拉的“替代性强化”理论表明,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即“替代学习”。实验表明,学习者更愿意选择与自己年龄、地位等相近的人物作为榜样加以模仿学习。新入职的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则因其青春、积极向上的状态更容易与高职师范生打成一片,从而拥有更融洽的师生关系。高职师范生是高校中一大特殊的群体,早年挫败的求学经历极大破坏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为了扮演好未来可能扮演的幼儿教师、小学教师或是中小学培训机构的“教师”角色,他们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感,从而增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自信。

三、影响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分析

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与社会大环境对教师工作的认可、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重视及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成败经验和归因方式密切相关。下文主要从学校和教师个体层面展开分析:(一)学校的层面:学校的重视程度。近些年,国家在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做了不少指导。如2006年12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教高〔2006〕16)中指出:“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也正是在国家重视青年教师培养的旗帜下,各省高校、高职院校对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培养也日渐规范化,为新入职青年教师提供各种思想引领、工作指导等培训及为他们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施展才能等政策倾斜。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二)教师自身的层面: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的成败经验、归因方式。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高低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如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过往的成败经验及归因方式等。1.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综合素养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及人格素养等多方面的集合体。高职师范青年教师因阳光激情、能说会道、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等人格特质容易深得学生的青睐。从学历来说,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均在硕士及以上,大多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师范名校,优秀的求学经历潜移默化地熏陶出一批综合素质够硬、积极自信的青年教师。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且时常能在讲台上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从而激励更多的学生;加之其与高职师范生年龄相仿,与他们拥有更多共同的语言、兴趣等,从而容易与高职师范生形成更加融洽的关系。2.教学的成败经验教学的成败经验是影响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因子,其中包括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他人的“替代性经验”。据了解,新入职1-5年的青年教师如说课、微课、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等中屡屡获奖的教师往往拥有更高的教学效能感。这些过往获得的各项荣誉,进一步激发了其全身心地从事教育教学的勇气和信心。替代性经验也是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分析时阐述的一大因子,主要指个体可以在观察榜样人物的示范时间接地获得相应的强化。如若观察到与自己教学能力相当的个体在教学中表现出色,就可进一步推知自己在教学中也可取得相似的教学成绩,从而间接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感。3.他人言语的说服班杜拉认为,言语说服是当事者确认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的重要手段。周遭人物,尤其是重要人物对个体的言语劝说能直接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可见,高职师范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富有“人情味”的尊重、接纳和支持。学校领导、同事对青年教师的关爱,尤其是重要人物对青年教师的积极评价、鼓励、支持对高职青年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的作用不容小觑。此外,高职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与个体对教学成功与否的归因方式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若个体时常将自身教学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等稳定性因素,无疑将提升其教学效能感;反之,若将成功归于运气等不稳定的因素,则并不能提升其教学效能感。另外,教师自身的气质、性格、自我意识、认知风格、情绪唤醒等都会影响教学效能感的提升。

四、提升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路径分析

高职师范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是系统工程,该项工程牢靠与否取决于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协作,下文重点从学校和青年教师自身角度思考。学校要为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提供各种条件上的支持,同时,青年教师也要做好自身规划,有条不紊地推动自身教学效能感的提升。(一)学校:多支持、多鼓励、多引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而言,只有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高一级的需要。由此可见,要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使之安心教学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首要的是满足他们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的需求。在访谈中了解到,不少新入职青年教师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教学效能感大挫,主要表现为“两多两少”:杂事多、任务多,“每天都有事情忙,忙得焦头烂额”,甚至忙到“没时间谈恋爱”;职称低、收入低,“对发工资充满了期待和渴望”。另一方面,教学经验不足也时常引起恐慌:“要上课了,虽然是研究生毕业,但是怎么上好一堂课完全没有底”“学生上课老迟到,偏偏督导来听课,尴尬至极不知如何处理”“上头通知参加教学比赛,自己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诸如此类的困惑成为了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的一大阻力。学校管理者应当走进青年教师心里,倾听他们的心声,重视他们的需求。具体地说,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多支持。如上所述,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需引起重视,学校可以考虑在绩效方面为青年教师做出一定的倾斜,以保障青年教师在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得到较高的满足。与此同时,为青年教师配备得力、富有牺牲精神的“导师”,为其教学技能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接地气的指导,同时,为有特长的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己个性及特长的机会等。如此一来,青年教师感知到自己的需求受到重视,无需多挂念日常生活,便容易生出“一心只想教好书”的念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以更积极的心态加入本校的建设和发展浪潮中。2.多鼓励。青年教师入职后,他们的课堂教学一向是学校督导查课的重点,而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成败体验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教学效能感的高低。为此,学校运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时需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现状,不宜过分苛责,相反,应该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宽容和鼓励,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同时委婉地提出不足及具体的改进措施,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成长时间和空间,努力包容他们在课堂教学和课堂纪律管理方面的不足,为他们教学效能感的提升提供友善、互助的氛围。3.多引导。青年教师是一所院校成长坚实的后备力量,学校应责不旁贷地承担起引导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责任。为此,学校需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单位组织的有关“高师青年岗前培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信息化技术运用”等培训,让他们在学习中感悟教学技能技巧和新技术对教师的新要求;同时学校要懂得“借力”,精心挑选本校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参与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工作,为他们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境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此外,学校相关部门还可以专门组建青年教师的“微信群、QQ群”等通讯群,组建新教师“学习共同体”,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因年龄相近的青年教师遇到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他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独立思考、相互启迪、互相交流、共同进步,还有助于建立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二)教师:多学习、多研究、多实践、多反思。高职师范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更多地依赖于青年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以及各种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反思。具体而言:1.观摩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教学效能感的高低与其自身素养有直接关系,提升自身的素养是教师一辈子的追求。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效能感,首先要丰富自己的内涵,努力让自己成为有专长、有特色、有魅力、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效能感往往由“教材处理、教学策略、课堂管理、师生互动”等四个维度构成,由此,青年教师可以围绕以上四个方面逐一攻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观摩有经验教师的课堂也不失为一条快速提升教学效能感的途径。班杜拉也认为,观察学习是个体学习的主要形式,个体可以在观察他人的行为中学会相应的行为。为此,一方面,青年教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观摩“中国大学公开课”“爱课程”“网易课程”等网络课程,比照自身教育教学,海量汲取,找出差距,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另一方面,也要虚心地积极向身边有经验的“导师”学习,通过“师徒结对”后的观摩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师生互动技巧、教材处理能力和教学策略”,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感。2.参加科研,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文中也曾提到:“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向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在这里,有收获和发现,也有快乐和苦恼。谁能感到自己是在进行研究,谁就会更快地成为教育工作的能手。”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只教书不研究难免教得肤浅,只研究不实践未免教得空洞。青年教师应尽早加入教育科研队伍,在教学中反思,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教学效能感。3.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在实践中锤炼教育教学能力如前所述,教学效能感的高低与个体历经的成败经验过从甚密。相关研究表明:获得过教学奖的教师比没有获得过教学奖的教师具有更高的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效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懂得反思与自我调控,因而具有更高的教学效能感。笔者在访谈中也了解到,高职师范青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师是否拿过一定级别的“教学奖”有正相关,得过奖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明显高于未得过奖的教师。个体过去教学的成功体验直接影响其教学效能感的建立。近些年,国家开启加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已成常态,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极好的平台。青年教师应抓住机会,努力让自己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及说课”方面有较大的进步,提升教学效能感。4.努力反思,在反思中体会教育教学的艺术和魅力波斯纳说: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也感慨:“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成名师,但若坚持写3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途径。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反思型的教师,高职师范青年教师如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效能感,也要尽可能地将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无论是学习理论知识、观摩课堂教学还是投身教育教学实践,都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在个人QQ空间、微信、微博中记录自己的思考与成长。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对其教学效能感的提升大有裨益。高职师范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积极帮助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好规划和引导,使他们在“宽容、友善、进取”的校园氛围里安心地成长,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效能感,从而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更完美地践行自己的“教师梦”。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美)保罗•埃根,唐•考查克.教育心理学课堂之窗(第六版)[M].郑日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多效能范文篇4

一、当前我市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归纳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认识职责不到位”,认为机关效能建设是党委和纪委管的事,“事不关己”,不认真研究落实办法,工作平平。一种是“认识作用不够到位”,认为抓机关效能建设本身就是增加机关的工作负担,使机关变得不效能。

2、落实责任比较模糊。有的单位虽然也推行机关效能建设,实施办法的文件也相应齐全,但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多是照抄、照搬、照转。

3、措施落实力度不够。对全面推行机关效能建设的各个环节,如宣传教育、检查督促、考评等方面,有的单位没有制定有力措施,效能建设仍流于形式,应付走过场,或仅凭印象或经验,“照葫芦画瓢”,缺乏有效的手段,削弱了效能建设的制约力度。

4、考评体系不够完善。一是就考评制度内容讲,量化细化不够,责任权利不配套,赏罚力度不够,缺乏内在驱动力;二是从制度的实施方面讲,缺乏检查督促,制度落实流于形式,使制度未能真正起到规范、激励作用;三是从考评效果讲,有的单位忙闲不均,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良莠不分,奖罚不明。

二、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工作实践中把握好“五个结合”:

一是机关效能建设要和实现我市今后五年目标任务相结合。在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今后五年要实现的目标任务建立好决策落实机制。当前,重点是要与市四家班子领导“五个一”目标考核和市直单位“六个一”目标考核结合起来。

二是机关效能建设要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桂中新兴城市”的总主题和“奋力实现54321目标”的总载体,抓住新兴机遇,突出工业化城镇化这个主导,突出改革创新、开放合作这个根本,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注重统筹发展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

三是机关效能建设要和强化机关作风相结合。要在机关大力倡导“五多五少”的工作作风:少务虚,多求实;少空谈,多做事;少唯上,多向下;少浮躁,多奉献;少回避,多挑担。要引导干部正视*在改革发展中带来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切实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要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考核奖惩,制订和完善效能实绩考核办法,把机关干部考评与年终考核、年度评优、干部使用相挂钩。

四是机关效能建设要和提高干部素质相结合。要突出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和争做时代先锋,争当时代模范;创满意部门,争创优秀干部的“二争二创”活动,以学风带作风,以作风促效能,把发展的新课题,改革的新命题,稳定的新难题,群众的新问题,作为机关效能建设的主题,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五是机关效能建设要和攻坚克难相结合。当前,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要努力把效能建设的效率体现在解决问题的速度上,把能力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水平上。要充分发挥机关干部的主观能动性,预见早,出手快。要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工作的深化落实,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保障机制的落实,为建设发展创造良好氛围。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大信访调处力度,认真分析信访问题、原因、事由,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维护好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的对策建议

今后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强化教育,全面提升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人的素质要靠教育和学习,要建立完善的学习教育激励和保障机制,在机关大力倡导“以勤奋学习为乐,以知识更新为荣”的良好风气,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抓住思想政治建设根本,通过教育把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整合起来,努力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要通过理论、业务及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不断开阔广大干部的眼界,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本领,保持追求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工作状态,不断适应加快发展的需要。

2、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一是规范办事程序。二是规范机关管理。三是规范各类议事活动。四是规范政务公开。

3、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结合*特点,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和效能告诫、诫勉教育、责任追究的实施细则。坚持把机关效能建设绩效考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细化和具体化,把软指标变成硬指标。实行绩效情况月登记和考评积累制,如实记录履行岗位职责情况、领导交办的任务完成情况的数量、质量和效率和个人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职或偏差,作为年终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要建立起一个良性激励机制,必须做到:一是与经济效益挂钩。二是与政治荣誉挂钩。三是与选人用人挂钩。

多效能范文篇5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主观判断。

二、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意义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关系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能力相近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强者比自我效能感弱者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对自身的能力充满自信,即使遇到困难,也能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去实现既定目标,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总对自身能力持怀疑态度,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良好教学效果就不容易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班杜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具有不可忽视的健康功能。当个体面临同样的应激源时,自我效能感不足会引起身体中某些物质生化水平的明显提高而打破免疫系统的正常平衡,降低其免疫功能,从而导致健康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各职业压力源呈负相关,与焦虑水平、抑郁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而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因此,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促进和维持教师的身心健康,增强教师的个人幸福感。

(三)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普遍证实教师自我效能感会通过教学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学习态度、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教师的知识水平、精神面貌等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高的老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自我效能感低的老师。因此,青年教师注重自我效能的提高也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三、高校青年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几点建议

(一)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并设定合理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青年教师入职初就应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目标,作出合理的职业规划。适当的目标能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如果目标不切实际、难以实现,个体可能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更多想到的是失败的场面,会削弱自我效能感。研究发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压力之间呈负相关,压力越小,自我效能高。因此,青年教师应该为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可先从设定挑战性较低的近期目标入手,近期目标一个个的实现会极大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是一直停留在挑战性较低的水平,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根据自身情况分阶段提高目标的挑战性,在不断的调整和目标的到达中才能实现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二)增加直接与间接成功经验,从自我对成功的体验中提高自我效能

研究发现,个体多次直接成功经验会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甚至摧毁自我效能感。作为青年教师,迫切需要有直接的成功经验来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内心更认同自己。高校青年教师要增加直接成功经验首先应从上好每一堂课开始,这样可以直接从学生上课的反应中来评价自己上课成功与否,随着讲课能力的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也会逐渐提高。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借鉴间接的成功经验来完善和提高自己,多听课,多总结经验,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劣势转化为优势,为直接成功经验的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及时进行师生交流,从学生的认可中提高自我效能感

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小,沟通交流易于实现。通过师生间的信息传递,青年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从老师身上获得了关注和共鸣,也会更积极的投入到本课程的学习中去。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能增进师生感情,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责任感,从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可中青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会不断增强。

(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从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中提高自我效能感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学历层次较高,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但这对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来说还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学习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政治思想方面、业务知识方面、素质培养方面、人文关怀方面等,如学习如何做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向社会的学习,向实践的学习等等。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科研建树中提高自我效能感

在现有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科研水平是一项硬指标。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可以使青年教师极大的提高自我效能感,因此青年教师要不断关注本学科前沿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动态发展状况,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与此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介绍前沿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六)正确评价自己,建立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

多效能范文篇6

州党委工作会议于昨天胜利闭幕了,会议明确了自治州“**”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今后五年,是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自治州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州党委工作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机关效能,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此,州党委、政府决定今天召开机关效能建设动员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州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州直机关和各县市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努力为自治州经济快速腾飞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张国梁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州党委、政府决定在州直范围内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这是为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水平和效率,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机关效能建设就是以提高效能为基本目标,把行政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严格机关管理、消除管理障碍、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机关效能、强化机关监督的长效机制。搞好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对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机关运行体系,努力提高各级各部门的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是我们党执政的主要机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机关的工作效能,直接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机关效能建设,张国梁书记在各种不同的会议上多次强调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州党委常委会多次进行研究。为了确保机关效能建设的顺利进行,专门成立了自治州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州党委、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暂行规定》、《关于机关工作人员诫勉教育和效能告诫的暂行办法》、《**直绩效考评实施意见》,州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也下发了《**直绩效考评指标考核办法》。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州党委、政府搞好机关效能建设的决心。从总体上看,近年来通过“三讲”教育、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自治州各级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素质不断增强,机关效能得到很大提高,发展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自治州尽快跨入全疆发展快车道的进程。但对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表现在宗旨意识上,有的干部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群众观念淡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表现在学习上,有的干部比较浮躁,静不下心来学习,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问题,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相当一部分干部存在着“知识透支”和“本领恐慌”问题;表现在精神状态上,有的干部对工作缺乏激情,贪图安逸,没有敢于创新和碰硬的勇气和魄力;表现在工作上,有的干部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对州情不了解不关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服务发展的本领不强。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就是要通过有效整合机关管理要素,提升机关干部能力水平,改善机关运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以更科学的决策、更有效的管理、更优质的服务,为自治州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二)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举措。转变政府职能将是“**”期间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强市场监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真正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履行自己的职能。多年来,我们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通过推行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途径,对转变政府职能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行政许可法》,我们还存在许多与加快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权力部门化、利益化倾向依然存在。一些部门缺乏全局观念,有利的事抢着干,无利可图或麻烦的事则互相推诿、扯皮。如液化气价格偏高的问题,州党委、政府多次召集有关部门进行安排部署,但依然没有解决。二是工作中慢作为、乱作为、不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部门只管收费,以收代管。一些部门在行政执法、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药品医疗器材采购等活动过程中难以避免地还存在着吃、拿、卡、要等现象;三是“梗阻”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部门的中层干部和办事人员,中心意识、服务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一些部门领导组织纪律观念还不强,州党委、政府召开的各种会议,常有一些单位无故不参加,不遵守会场纪律,迟到、早退现象严重。上述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因此,需要我们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使广大干部职工在履行职责和创新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改进,在人民群众对机关工作满意程度上有新的提高。

(三)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推动自治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刚刚结束的州党委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描绘了自治州“**”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规划目标,就要求我们全州上下共同努力,要求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真抓实干。实践充分证明,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发展快不快,工作顺不顺,群众满意不满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地方、这个部门的干部作风正不正、行政效率高不高。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目的就是通过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素质,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以进一步规范机关行政行为,推动依法行政,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工作质量、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推动州党委、政府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实现自治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各县市、各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州党委、政府的部署,切实抓紧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广大机关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记党的宗旨,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以崭新的面貌、务实的作风、高效的形象展现于社会和各族群众面前。

二、明确目标任务,深入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

州党委、政府决定,在2**年第四季度将察布查尔县、伊宁市及州直部分单位作为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州直各县市、州级机关和赋予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通过机关效能建设,真正在以下几方面收到实效:一是机关管理有明显改善,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一步;二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机关具体工作中得到体现,机关作风有明显转变,“三乱”、“四难”现象明显减少;三是机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两头热、中间凉”的中梗阻现象得到清除;四是依法治州的基本方略得到落实,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得到有效纠正;五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相关规定已经印发,各县市、各部门要按照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实施,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绩效考评为关键,以效能监察为手段,以群众满意和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切实抓好各项效能建设工作的落实。

(一)深入进行思想发动。各级机关和广大机关干部是效能建设的主体,切实抓好主体的教育、不断提高主体的思想素质是加强效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各县市、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认真组织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学习州党委、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暂行规定》、《关于机关工作人员诫勉教育和效能告诫的暂行办法》、《**直绩效考评实施意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要在领导干部中开展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和“求真务实”专题教育,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在广大机关干部中开展宗旨观、法制观教育和《行政许可法》学习系列活动,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坚持充分发扬民主,重视群众参与,牢固树立行政必须依法、权力必须监督的理念,努力做到依法行政、从严治政。

(二)抓好机关各项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按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和公约性的原则,认真抓好制度建设,使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解决好“职责不清、效率不高、工作不落实”的问题,初步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机制,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公示制、首问责任制、效能考评制、失职追究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有的制度已建立了,但还没落实,比如岗位责任制,每个部门都有岗位职责,科室也有,但就是没落到人头上,这次要落实到部门、科室、人头上。比如说服务承诺制,有关部门要作出承诺,究竟几天办结,我们要按照这个来进行考核,超了期限就告诫等等,这些制度我们要逐步建立完善。

(三)突出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效能建设的内在要求,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做到廉洁高效。要强化执法监察,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各县市、各部门要对有违现行法律、法规以及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认真清理,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该修订的抓紧修订完善,并将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要制定依法办事的规则,做到每件事情、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促进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要防止和纠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现象的发生,对违法乱纪行为要依据有关规定,坚决予以追究,严肃处理。各级机关要通过效能建设,在依法行政方面迈出较大步伐。

(四)改革审核、审批制度。要对许可审批、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要简化办事程序,将有些环节归并,把串联式审批改成并联式审批。坚决改变办事环节多、层层把得太死的积弊,克服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和官僚主义。继续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营造简便、快捷的办事环境。要把经济管理部门以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作为改革审核、审批制度的重点,力求取得突破。在改革审批制度过程中,除了该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一定要取消外,对需要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可以运用市场机制来运作的,要通过市场手段来处理;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尤其是容易产生问题的行政审批权力,必须进行合理分解,并加强相互间的监督制约,防止权力过分集中。

(五)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政务公开的实质是对行政权力运作进行有效监督制约,根本的目的是让群众知情。各级机关的办事程序、岗位职责、办事要求、收费标准等能公开的都要尽可能公开。不仅要公开办事依据、程序和结果,而且要公开办事机制和结果的由来,增加工作透明度,便于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当前要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项目审批、办证审照、批钱批物以及执法处罚等问题和环节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做到公开的内容真实可信,不能搞明里一套,暗里一套;对上一套,对下一套;对内一套,对外一套。

(六)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一定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一切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实办好。要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多讲怎么办、少讲或不讲不能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各级执纪执法部门和职能部门,都要树立为企业、为经济和为社会服务的观念,树立服务是宗旨、执法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的思想。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情,该管的要管到位,该放的要放到底。各部门尤其是窗口单位,要根据工作特点,建立健全各种便民利民措施,积极推行上门服务、导办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积极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

(七)实施绩效考评。绩效考评是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效能建设不走过场的重要手段。绩效考评办法既要有一般的、普遍适用的原则要求,又要兼顾各县市、各行业、各部门特点。州党委、政府已下发了《**直绩效考评实施意见》,并在今年正式实施。州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州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张云同志在州党委工作会议上就绩效考评工作已经作了说明,在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希望各县市、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直绩效考评实施意见》,结合各自实际,从岗位责任制入手,制定出一套有定性定量要求、便于操作的考评办法。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机关效能建设取得实效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系统工程,各县市、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实做好机关效能建设的各项工作,努力把州直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一)建立领导保障机制。各县市、各部门要把效能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位置,作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牛鼻子”工程,真抓实干,抓出成效。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实施过程要经常检查指导,遇到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要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做到机构、人员、场所、经费、装备“五落实”。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和办事机构。按照州党委、政府的要求,由各县市或部门党政主要领导任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建立办事机构,选调政治业务素质好、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得力干部从事这项工作,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证。州党委、政府已成立了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效能办),是正式列编的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州党委、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暂行规定》要求,对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落实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的部署,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与指导全州机关效能建设、效能监察及绩效考评工作,督促检查各县市、各部门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情况,受理对机关效能问题的投诉。

要切实落实效能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机关效能工作责任制,各县市、各部门党政一把手要对职责范围内的效能建设负全面责任,分管领导负直接领导责任,对管辖范围内出现的违反效能建设规定的问题要敢抓敢管。各县市要把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和职责进行分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部门、各系统内部也要将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按照各自岗位和职责进行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敞开大门查找问题。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查找问题是基础。要按照少应酬,多学习;少空谈,多实干;少坐班,多调研;少说“不”,多说“行”;少回避,多挑担;少谋人,多谋事;少享乐,多奉献的“七少七多”要求,认真对照检查,查找问题,切实加以整改,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广开言路,收集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对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在本单位内部,利用部门之间比较了解情况的有利条件,鼓励部门之间以适当的形式相互提出建议,并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征集改进机关效能建设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二是敞开大门,走出机关,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服务对象中去,面对面地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三是通过建立健全听取意见网络、设立监督点、公布投诉电话等形式,畅通意见征集渠道。四是通过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不足和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五是接受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针对机关作风查找出来的问题,要举一反三,深入排查,深刻剖析原因,研究整改对策。

(三)强化监督检查。加强监督是效能建设的有力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必须通过监督予以制约,通过监督予以规范。一是各行政机关的窗口部门要设立醒目的投诉指示牌,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同时,要实行投诉情况每月公示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二是强化舆论监督。通过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一方面大力宣传报道机关效能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加强对反面典型曝光的力度,以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努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三要充分发挥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的作用。机关效能监察中心要大胆履行职责,确保有诉必接,有接必查,有查必果,及时查处、通报影响机关效能建设、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四是联系实际工作进行考核。效能建设工作,要与今年工作目标任务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作为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开展效能建设,如果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都完不成,就根本谈不上提高行政效率和效果。因此,效能建设与工作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其目的就是使效能建设的各项工作在求真中落实,在务实中发展,真正体现效率、效益、效果。

多效能范文篇7

在全国“两会”召开、全县上下加速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会议,意义重大。如果说,这么几天开的会多,讲的多,安排部署的多,那么,今天这个会就是要抓落实、抓逗硬、抓扎实。前面,大家观看了暗访录像,听取了县效能办的负责同志关于考评情况的通报和大会交流发言,应该有所感触。海生同志对2008年全县行政效能建设情况和2009年工作的安排部署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三点:

一、认识要再深化

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的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在推进职能转变、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好转,但离上级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省委省政府在2月13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再次作出了安排部署。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认识必须再深化、再提高。

一要在把握主题中强化效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管是省委提出的“两个加快”的总要求,市委确定的“提速加快、又好又快”的工作主基调,还是县委确立的“立足川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特色资源转化强县”战略定位和未来三年奋斗目标,其核心和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一门心思抓发展、齐心协力推动发展。抓发展,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效能建设是调动人积极因素的有效手段,是改善党群、政群关系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加快发展的催化剂。我们要大力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推动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二要在认清形势中强化效能建设的紧迫性认识。发展不足是我们最大的县情。虽然,近年来我县纵比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苍溪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但我们在工业产值等衡量富民强县的主要经济指标排位上,还明显处于全省、全市下游水平。同时,全县10多亿的债务、1万多工程移民、1万多破产企业下岗失业职工、6万多返乡农民工等突出问题需要破解。可以说,我们发展道路上的挑战前所未有,任务异常艰巨。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除拥有国家扩大内需、提速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等共同拥有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有被列为全省第二批扩权强县财政直管县、重大政策出台前秘密征求基层意见县、以工代赈山区现代农业园区示范样板等政策优势和水电天然气、特色农产品以及生态旅游等三大优势资源的加快转化,兰渝铁路、广南高速公路建成后苍溪将彻底改变“不三不四”的区位劣势,融入成渝经济圈辐射带。这些美好的前景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开创,政策和机遇不只是给苍溪的,我们已经等不起、耗不起、折腾不起了,必须增强服务发展的紧迫感,抓住机遇,振奋精神,爬坡奋进。

三要在优化环境中强化效能建设的必要性认识。良好的政务环境已成为决定资金、人才、项目、技术流向的主要因素。各地发展之争,更多地是比环境、比服务,核心是以政务环境为重点的软环境之争。刚才,大家都看了录像片,一些干部上班时间进茶馆打牌、喝茶,把单位当旅馆、把工作当消遣,目中无纪,这些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但是极大地影响了苍溪发展,影响了苍溪的环境,给苍溪人民抹了黑,既对不起自己的岗位、家庭,更对不起生养自己的苍山溪水;一些干部不办实事、作风飘浮,只想家事、不想公事、更不想群众的事,九点钟来,十点钟走,这样的工作作风能为群众办成事吗?一些乡镇干部下村不留言,群众好不容易利用赶场天办回事,就是找不上人。管理这样的干部,我们的局长、党委书记、乡镇长们要切切实实地拿出管用的办法来。还有一些部门领导和干部履职不到位,遇事层层打批发,不亲自研究,不亲自布置,造成群众就同一个问题老是重复上访;清洁城乡行动是省委奇葆书记抓的工程,县上三令五申,个别单位就是无动于衷,到处脏乱差,群众意见很大。所以,优化发展环境,效能建设必须长期抓下去,县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曝光一批典型的人和事,推动效能建设。

四要在凝神聚力中强化效能建设的主动性认识。我们的发展能不能够持续推进,我们能否以开放、合作的良好姿态吸引四方创业者,最终根源还是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对待工作,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爬坡、要破难、要攻坚,就要在思想上敢于突破,在精神上突出重围,始终保持一种“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起”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欠不得”的使命感,以攻坚破难的闯劲、勇攀新高的冲劲和奋力爬坡的韧劲,逆势而上,强势而进,顺势而为。

二、重点要再强化

行政效能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改进党风政风行风的重要途径。要以深入开展“效能建设落实年”活动为主线,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一要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要在精简事项、减少环节、整合职能、创新形式等方面下功夫,既要大幅度减少审批事项,又要着力加以规范,统一行政审批项目和流程。同时,要建立行政审批定期清理、公示机制,实现对行政审批项目动态监督和对行政审批流程的动态优化;建立健全行政审批事项审核论证机制和评估机制,严把审核关,从源头上控制行政审批项目;加强行政审批实施的动态监督、评估和调整等措施,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要通过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该内设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的“两集中”和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到位的“两到位”,理顺部门之间和机关内部的职能关系,加强协调配合,推进并联审批改革。要根据不同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难易程度,科学设定整体办理时限和各环节标准办理时限,不断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效率。

三要配套完善政务服务体系。要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领域,尽可能地把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尽可能地将服务范围向基层延伸。在服务领域拓展上,要积极开展便民服务,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创造条件逐步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在服务范围延伸上,要探索在乡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全程代办站,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

四要加快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政务服务中心是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也是党委政府窗口形象的缩影。省上提出了争创全国一流政务服务中心,我们是否也提一个“争创全市一流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目标,这方面要向旺苍县学习。今年,要按照争创一流的标准和要求,加快推进行政审批项目和流程标准化、政务服务类型和模式标准化、政务服务中心场地标准化等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三、措施要再落实

效能建设是手段,归根到底是为加快发展服务。要不断创新效能建设的运行方式,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增强新实效。

一要完善考核体系。要结合实际,明确绩效考核内容,制定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绩效评估标准,出台可量化、能操作的绩效考评办法,建立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的评估指标体系。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把绩效考核结果与行政问责以及干部选拨任用、奖励惩戒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切实解决“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要进一步拓宽投诉渠道,强化对服务窗口、审批事项、审批单位和责任岗位的监督,及时受理、处理群众投诉,做到投诉有门、办理有效、有诉必查、查明必处。

二要开展效能活动。要围绕全面提速加快灾后重建、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民维护安全稳定和谐“三全”目标,开展“一个核心、三个深入”活动,一个核心,既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作风转变为核心;三个深入,既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三心一弘扬”活动、“三爱(爱祖国、爱家乡、爱岗位、)活动”,每个党员要重温入党誓词,要过思想政治道德关,做人要实在,要真诚待人、真心做事、真情为民,顾全大局,推动发展。

三要强化效能问责。效能问责是效能建设的保障,要通过对不作为、乱作为典型人和事的解剖、处理,推动全县机关行政效能大提高。效能问责主要有四条:第一,凡违反行政效能建设规定的机关干部,经查证核实,由县效能办组织离岗学习,记录在案,并在处理移民安置、缠访问题等工作中接受锻炼。县效能办要在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举办两期培训班。第二,被县及县以上曝光的县城机关干部,副科级以上的由组织、纪检、效能办按规定处理;一般干部责成所在单位直接派送到人员紧缺的乡镇煅练,评为“优秀公务员”后,再回原单位工作。第三,实行行政效能与工作津贴联挂制度。行政单位每人预留2000元工作补贴、事业单位每人预留1000元公务费,对被县级以上通报或曝光的单位和个人,由县效能办会商县财政局直接扣减该单位个人工作补贴或公务费。第四,单位干部违反规定,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主要负责人要向县委、县政府写出检讨,并在全县通报。

多效能范文篇8

全面调研、深刻剖析,选题立项抓住一个“准”字

为找准效能监察与公司管理最佳结合点,使效能监察项目的更具可行性和针对性,公司卓有成效的组织调研和分析工作,确保效能监察选题立项的精准。深入信访案件分析2012年,公司针对反映多经公司管理的信访件进行认真分析,发现此类信访案件具有“三多”的特点:即举报内容涉及工程管理业务的多、经初核属实的问题多、工程管理岗位廉洁意识不强导致违纪违规问题的多。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举报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违规分包、工程物资采购不规范、工程结算不真实等违规违纪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既给集体公司带来了经济损失,又严重影响了公司形象,已经成为制约公司系统快速发展和提高依法从严治企水平的软肋。如不及时纠偏纠错,将成为公司党风廉政建设的危险点和危险源。开展实地工作调研公司领导亲自带领监察、审计、营销、农电和财务人员,就集体公司工程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管理难点、是否必要开展效能监察及效能监察拟检查内容等为重点,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看现场、调阅资料和个谈话问等方式,对所属3个单位开展调研。在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虽然集体公司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近年来有较大的提高,但工程分包、合同签订、物资采购、现场管控、工程结算不规范等现象仍然存在,建立健全依法、规范、标准的集体公司工程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还任重道远。积极运用审计成果运用审计成果是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对信访案件分析和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公司深入对2010年~2012年审计报告中涉及集体公司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审计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决策管理、项目招标采购管理、项目合同管理、项目安全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

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前期准备体现一个“细”字

在效能监察实施过程中,公司紧扣组织领导、任务落实、氛围营造三大环节,确保效能监察有序、有效推进。健全网络,上下联动公司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监察部负责日常事务。各县公司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人负责工作联络,形成了公司统一领导、监察部组织实施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员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了完善的效能监察工作组织网络。强化统筹,组织助力。为使效能监察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前期调研中掌握集体公司工程管理的现状,在多次专门向各相关专业部门征求意见后,最终形成了9项监察重点、75项监察内容为监察重点的实施方案。同时,制定下发了《效能监察指导书》和《工作任务目标策划书》,进一步明确了各工作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工作要求、责任部门、配合部门及时间节点。精心策划,营造氛围公司以“五个一”活动,采用会议、宣教、交流等方式,始终保持监察工作力度。即一是召开一次动员会。在动员会上,公司领导就效能监察目的和如何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全面铺开效能监察开好头、起好步。二是举办一系列专题培训。公司组织开展了效能监察知识和应用培训,不断提升效能监察工作水平。三是定期召开一次推进会。每月召开专题推进会,并在反腐倡廉工作推进会、党风廉政状况分析会等会上对效能监察工作进行部署,分析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四是利用一系列载体平台。公司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协同办公等载体对效能监察的目的、意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宣传。五是组织一次经验交流。通过工作经验交流,研究面临的新情况,探讨效能监察的新思路。

创新方式、优化流程,工作推进突出一个“效”字

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是效能监察工作程序的重要一环。存在的问题查找不出来、找不准、找不全,接下来纠偏纠错就没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更达不到效能监察的目标。有效结合,找准工作切入点公司将效能监察以“植入式”方式与集体公司工程建设同步开展,将效能监察与依法治企、地市县层面主多分开、工程建设突出问题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编写效能监察工作简报、开展督察、协助业务部门加强管理和整改,从而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增强业务部门的工作主动性,促使效能监察与其他重点工作高度融合,实现效能监察由监察部门的“独角戏”到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转变。明确要求,把握监察支撑点为避免监察过程中敷衍了事、走过场等现象,公司要求各单位必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坚持边查边改的原则开展效能监察,并将工作情况纳入月度绩效考核。要求各单位要立足本级解决问题,要求按照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对集体公司工程建设中工作执行不力、工作留有死角、推诿塞责的单位及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公司效能监察工作有关规定追究责任。认真督查,抓住问题突破点按照“统一部署、分层实施,先清后改、持续规范”的原则,各基层单位分别制定《自查自纠工作推进方案》和时间节点表,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此外,公司除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和信访调查等手段外,公司组织专业人员积极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检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走访客户等方式,对各单位开展集体公司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共发现30个问题,主要包括:工程内控制不完善、客户受电工程涉嫌“三指定”、工程分包不规范、非招标项目管理不规范、工程结算手续欠规范等问题。尤为严重的是,本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工程发生物资被外包施工队挪作他用、个别县公司对集体公司缺乏监管导致集体公司负责人违反廉洁从业有关规定等违规违纪行为。强化治理,掌控整改关键点对发现的问题,公司按照“查纠行为偏差,规避运营风险,规范公司管理,提升公司效能”的要求,深入分析原因,有效落实整改。一方面,对所属分公司违规违纪行为下发《监察决定书》,对出现其他问题的单位分别下发《监察建议书》,要求责任单位认真分析原因,督促监察对象纠正行为偏差、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综合效益。同时,公司还对责任单位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查验整改成效。另一方面,公司加大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考核和追究力度,先后给予1名责任人免职和记大过处分、2名责任人警告处分、8名责任人通报批评处分、6名责任人诫勉谈话、4名责任人经济处罚,并扣罚3个单位月度绩效分。通过纠偏纠错,公司新建《工程业务廉洁办法》等8个制度,通过强化工程分包、加强物资采购、规范工程结算、缩短施工时限、追回外包单位挪用物资共创造经济效益1276.24万元,严肃追究14名责任人责任,将不诚信分包商列入黑名单,在系统内永久取消该单位和委托人的施工资格,实现了效能监察的预期目标,集体公司工程建设效能监察做法在省公司系统内得到3次推广,在国家电网报和国家电网公司反腐倡廉网站共上稿19篇,取得经济、管理、廉政、社会“四个效益”的明显成效,良好实现了效能监察服务中心、促进建设、强化内控、保证发展的功效。

本文作者:张剑飞工作单位:国网江西抚州供电公司

第二篇:煤矿企业效能监察

一、落实“三个到位”,提升效能监察工作的权威性

企业领导必须解决好对效能监察的思想认识和组织落实。一是组织、制度到位。企业领导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对效能监察工作有高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确保在组织和制度上给予保障,在业务上关心和指导,解决效能监察与企业管理“两张皮”现象;二是整改过程控制到位。企业要明确整改任务,对落实任务情况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立项目问题整改负责人,通过动态管理解决效能监察项目问题整改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保证效能监察工作有人负责,有人协调,有人落实;二是落实到位。制度加不落实等于零,要在落实上下功夫,形成行政领导、业务部门各负其责、干部职工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责任追究到位。企业要把效能监察工作纳入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评价内容,与部门业绩考核挂钩,强化效能监察工作的自觉性。

二、发挥“四个作用”,提升效能监察工作的履职性

发挥效能监察预防作用。行为立规,明确办事程序、规则、依据、责任、时限等,使效能监察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防止企业管理问题发生。制度立法,使干部职工尽心履责,按章办事,使想贪污受贿的人不能钻制度的空子,预防发生贪污受贿、失职渎职案件。发挥效能监察监督作用。效能监察能够对管理者行为和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察。这就需要把效能监察融入到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全过程监督监察对象的职责履行,重点监督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规范经营,保证企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促进实现社会效益与利润最大化。发挥效能监察促进作用。效能监察可以提高监察对象勤政廉洁意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廉洁教育,对失职、渎职行为零容忍,为企业管理者自觉履行职责,筑牢思想“防火墙”。发挥效能监察保证作用。通过效能监察,能够保证党和国家一切法规政策及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执行无障碍;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有序;能够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按照市场法则运行。

三、实施“三种手段”,提升效能监察工作的实效性

效能监察是企业实施综合效能管理,提高企业运行质量,防范经营风险的自我纠错。通过实施行政、经济、法律手段,提升效能监察工作的实效性。实施行政手段,落实责任。要将效能监察的目标任务进行横到边、纵到底综合分析,找出产生的原因和经营管理的关键部位,将效能监察的目标责任与单位、部门的月度、季度年度考核,干部季度绩效考评、奖惩结合起来,用效能监察来提升干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的能力,发现和培养一批勇于攻坚、善于创新的干部,用行政手段来保证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实施,形成正能量。实施经济手段,传递压力。重点项目、部位、环节确定以后,从何处突破,成为效能监察能否迅速“进入状态”、取得成效的关键。对各部门涉及的效能监察任务要纳入月度工资奖惩考核,使效能监察与效益和职工工资挂钩,从而形成有效的压力传递机制,调动干部职工参与效能监察工作的积极性,推进效能监察工作深入开展。实施法律手段,保证效果。对那些效能监察中遇到的盲点和难题,要应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合法权利,通过司法介入加大效能监察的力度,为效能监察工作依法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多效能范文篇9

一、目标要求

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合作型”机关为目标,以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为核心,以追究问责为保证,牢固树立起“服务企业、服务市场、服务社会”的现念,努力造就一支“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建管队伍。通过加强效能建设,使工作作风和建筑业行风明显改进,使每个工作人员更加爱岗敬业,认真工作,热情服务。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办事能力明显提升,办事程序明显简化,办事效率明显提高,逐步建立起规范、协调、透明、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建管工作形象。

二、工作重点

(一)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

1、深入宣传发动和开展相关教育,使全处干部职工充分认识效能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强效能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取得突破,在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上有明显提高。

2、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行政执法过程的监督和约束,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着力解决部分执法人员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问题。

3、对有悖于现行法律法规,不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和管理规定进行全面清理,该废止的坚决予以废止,该修订的抓紧修订完善,努力清除阻碍行业管理发展的政策性障碍。

4、依法对现有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清理,进一步消除连带收费、搭车收费,对所保留的审批收费项目,明确告之收费依据和标准。

5、多渠道征求管理服务对象对行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及时查处执法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在规范行政行为上取得突破。

(二)创新管理方式,优化办事程序

6、着力解决办理施工许可中办事流程慢,中间环节多,办事单位既要跑窗口,又要跑部门的问题。加快《市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程序》软件开发工作,实现一个部门统一录入收件,进入全自动电脑程序后,相关科室并联办理,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改变以往上一项审批不完成,下一项审批不能进行的状况,从根本上解决办事单位多次跑科室,办事费时费力的问题,切实优化建管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能。

7、准确掌握在建工程进度,对需验收的工程提前做出安排,尽可能地缩短工程质量验收从申请到实施的时间,切实解决近年来因工程量陡增所造成的工程质量验收需“排队”的问题。

8、及时受理企业资质申报,优化初审方式,缩短工作时间。科学安排行业培训工作,为企业申报施工安全许可和劳务企业资质创造条件。

9、深入推行“差别式管理”,对管理差的企业重点帮助指导,对管理差的施工现场加强监管,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切实解决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

10、在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中,加强服务意识的教育,使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立“支持就是工作,保护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满腔热情,真心实意地为办事单位多服务、少限制,多设路标、不设路障,多讲怎么办、少讲或不讲不能办,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人难找、事难办”的现象发生,以优质的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以优质的服务,树立建筑管理部门的良好形象。

11、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失职追究制,对违反制度被查实的,必须追究其责任,将工作作风、服务意识和工作目标考核结合起来,以促进干部职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制定方案

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和全体职工“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动员大会,传达全市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暨推行绩效管理动员大会和市建委有关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结合我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效能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查摆问题,集中整改

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对照陈书记讲话中指出的效能建设上存在的6个方面问题。各分管领导组织所分管的科室,结合工作实际,查摆问题,对查出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制定整改措施。处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查出的问题和整改措施进行梳理、汇总,领导小组召开专项会议研究如何集中力量加以整改。

(三)考评总结阶段

对整个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结合年度对各科室工作考核,一并开展效能建设情况的评议考核,并将评议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严格兑现奖惩。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领导责任制

为加强效能建设工作的领导,我处决定成立绩效管理领导小组,由处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组成

处领导小组对全处的效能建设负总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督办落实等具体工作,各科室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加强效能建设工作的责任人。领导班子成员要各负其责,切实做好所分管科室的效能建设工作。

(二)精心组织,严格督查,确保效能建设落到实处

处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应对全处效能建设工作加强指导,及时掌握开展情况,对每一阶段的落实情况及时组织检查,听取汇报,对违反效能建设的人和事,予以通报,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

多效能范文篇10

一、参加讨论人员情况

我委共有机关干部职工26人,26人全部到位。讨论历时半天。会上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层干部均作了书面发言。

二、讨论内容

一是对照干部队伍转变作风的要求,讨论干部队伍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对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讨论本机关工作的出发点是便于管理还是便于群众办事;三是对照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软环境的要求,讨论本机关行政审批是考虑部门利益还是便于招商引资、帮助企业发展;四是对照建设高效能政府的要求,讨论机关管理各项业务流程是规范有序、高效便民还是随意而为、故意设卡;五是对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要求,讨论干部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强不强,是否存在“三乱”、政令不畅、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以权谋私等问题。

三、讨论方式

一是排一排影响效能的思想障碍,结合思想解放活动,坚决破除种种影响效能的思想障碍,营造讲效能、促效能的良好氛围;二是排一排影响效能的工作制度,按“精减、规范、高效”的原则,压缩精简冗长拖沓的工作程序,创新高效的办事制度;三是排一排哪些工作效能不高,为什么不高,针对具体问题找差距,联系工作实际谈认识,借机发力,促进机关作风的根本转变。

四、讨论亮点

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委在机关作风、行政效能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些干部上班纪律散漫;二是有些干部办事拖拉,工作主动性不强;三是有些干部素质和能力还比较低,有些工作还做得不到位。